CN1194608C - 一种适用于滩涂贝类的中间育成方法及所用中间育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适用于滩涂贝类的中间育成方法及所用中间育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94608C
CN1194608C CNB021328358A CN02132835A CN1194608C CN 1194608 C CN1194608 C CN 1194608C CN B021328358 A CNB021328358 A CN B021328358A CN 02132835 A CN02132835 A CN 02132835A CN 1194608 C CN1194608 C CN 1194608C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acility
shellfish
seawater
upwelling
breed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B02132835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478384A (zh
Inventor
张国范
阙华勇
刘晓
阎喜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stitute of Oceanology of CAS
Original Assignee
Institute of Oceanology of CAS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stitute of Oceanology of CAS filed Critical Institute of Oceanology of CAS
Priority to CNB02132835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94608C/zh
Publication of CN147838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47838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94608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94608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40/00Adaptation technologies in agriculture, forestry, livestock or agroalimentary production
    • Y02A40/80Adaptation technologies in agriculture, forestry, livestock or agroalimentary production in fisheries management
    • Y02A40/81Aquaculture, e.g. of fish

Landscapes

  • Farming Of Fish And Shellfish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适用于滩涂贝类的中间育成方法及所用中间育成装置。它采用上升流循环式中间育成设施,利用上升流使滩涂贝类的种苗在系统内呈微悬浮的状态,进行菲律宾蛤仔等滩涂贝类的中间育成;所述中间育成设施为上升流循环式结构,由苗种悬浮保养设施、海水循环设施、蓄水沉淀净化设施和饵料培育设施四个部分组成,苗种悬浮保养设施通过海水循环设施从上部与蓄水沉淀净化设施相连通,蓄水沉淀净化设施通过海水循环设施与苗种悬浮保养设施的下部再相通,形成上升流循环工作方式。本发明能实现滩涂贝类特别是菲律宾蛤仔健康苗种全人工培育过程中高效、安全的中间育成,使其成活率、生长速度及培育的种苗密度都有显著提高。

Description

一种适用于滩涂贝类的中间育成方法及所用中间育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滩涂贝类的种苗中间育成技术,特别提供了适用于菲律宾蛤仔等滩涂贝类的中间育成方法及所用中间育成装置。
背景技术
中间育成技术是菲律宾蛤仔等滩涂贝类人工育苗技术中的重要技术环节。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Adams et Reeve)是世界性分布的种类,中国从南到北沿海水域都有分布。2龄以上成体壳长为2.5~4.5cm,贝壳卵圆形且膨胀,左右壳相等,壳面有较为平滑的以壳顶为中心的同心生长纹,壳面花纹杂,常与分布于我国平潭以南的杂色蛤Ruditapes variegata(Sowerby)相混淆。菲律宾蛤仔属埋栖型贝类,喜居于含砂量达80%左右的滩涂底质底内,正常情况下潜入底内生活,适温范围为5℃~28℃,适盐为15~34,以浮游植物和有机碎屑为食。黄渤海区繁殖季节从5月持续到10月,但繁殖高峰在5~6月和9~10月,当年可长至0.3~1.0厘米。生物学最小型为1.5cm,当年可达性成熟,翌年形成生殖高峰。寿命5~10年。菲律宾蛤仔雌雄异体,但有少数雌雄同体。成熟雌性生殖腺呈乳黄色、雄性性腺呈乳白色。
菲律宾蛤仔在我国海水养殖业中占有重要地位,年产量在100万吨以上,过去主要是国内市场销售,现已进入国际市场,价格也在不断上升,说明市场潜力依然很大。过去养殖用的苗种主要依靠从自然海区获得,但近年由于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苗种短缺日益严重,严重制约了菲律宾蛤仔的养殖业的发展。因此,发展菲律宾蛤仔的健康苗种的全人工培育,势在必行。
目前埋栖生活型滩涂贝类(如菲律宾蛤仔)苗种生产的技术大多是采集天然苗种、土池育苗、或土池半人工育苗。种苗的中间育成,一般利用土池(例如虾池、露天蓄水池等)或者具有一定保护措施的自然滩涂,将采集的种苗播撒在泥砂底质中,凭借自然环境条件实施种苗中间育成。这种方法虽然具有比较简易、造价低的特点,但受自然环境的影响大,同时由于种苗育成的微环境条件无法控制,种苗在中间育成阶段的成活率低,成为制约埋栖生活型滩涂贝类种苗生产的一个瓶颈之一。尤其在高密度培育条件下,种苗的成活率和生长率均较低,满足不了大规模全人工种苗生产中,高密度的苗种中间育成的要求。此外,收获蛤苗必须将蛤苗连同泥砂挖起,用筛网洗出蛤苗,费时费力。为了与开展大规模全人工滩涂贝类苗种生产相配套,必须开发能在高培育密度条件下,进行种苗中间培育的高效安全的技术。到目前为止国内还未见到使用上升流等中间育成设施和技术,进行滩涂贝类种苗中间培育的报道。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上述不足,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了一种能实现滩涂贝类特别是菲律宾蛤仔健康苗种全人工培育过程中高效、安全的中间育成方法及所用中间育成装置,其成活率、生长速度及培育的种苗密度都有显著提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采用上升流循环式中间育成设施,利用上升流使滩涂贝类的种苗在系统内呈微悬浮的状态,进行菲律宾蛤仔等滩涂贝类的中间育成;具体是:将壳长达230μm或以上、进入底栖生活3~5天的滩涂贝类种苗,转移到上升流循环式中间育成设施;每2~3天补充单细胞藻类饵料,补充的饵料量占循环水体的1/5~1/4,饵料密度为3~5百万细胞/ml;以上升流循环方式保持中间育成设施水的流通,培育的海水经砂滤、清洁,去除原生动物、细菌等病原生物以及有机颗粒,所述水质每2-3天检测调控一次,控制水质指标达到如下水平,水温18~24℃,盐度26~30,pH7.8~8.0,溶解氧4.0~5.0ml/L;每隔5~10天检查种苗的存活和生长状况,随着个体的生长,逐渐降低种苗的育成密度;
所述中间育成设施为上升流循环式结构,由苗种悬浮保养设施、海水循环设施、蓄水沉淀净化设施和饵料培育设施四个部分组成,苗种悬浮保养设施通过海水循环设施从上部与蓄水沉淀净化设施相连通,蓄水沉淀净化设施通过海水循环设施与苗种悬浮保养设施的下部再相通,形成上升流循环工作方式;其中:
所述苗种悬浮保养设施由一个培育水槽和多个苗种悬浮保养器组成,所述培育水槽壁上缘预留一排水平方向相间排列的孔洞;苗种悬浮保养器安装在培育水槽里,为柱形容器结构,其下端用筛网封闭,其壁上部亦开设一孔洞,接一排水管与培育水槽壁上的孔洞相连,用于排出苗种悬浮保养器里的海水;接一集水管与各个苗种悬浮保养器的排水管相通,通过所述集水管的管道使海水进入蓄水沉淀净化设施的蓄水池,使通过苗种悬浮保养器底部筛网形成上升流的海水回到蓄水沉淀净化设施,进行沉淀和净化,并重新进入循环;
所述海水循环设施由集水管、水泵和海水输送管道组成,通过海水输送管道衔接蓄水沉淀净化设施和苗种悬浮保养设施;
所述蓄水沉淀净化设施由蓄水池组成;
所述饵料培育设施选用敞池培育装置或封闭循环装置,通过水泵和输水管管道将培育饵料从饵料培养设施输送到蓄水池;
所述排水管、集水管、输水管的管道材质可为聚氯乙烯PVC工程塑料;所述苗种悬浮保养设施海水液面水位高于蓄水沉淀净化设施;所述筛网的网目以苗种不漏出为限,筛网可以更换式安装;所述水泵的功率及输水管道直径视苗种悬浮保养系统的容积而定;所述蓄水沉淀净化设施设有排污口。
本发明具有如下优点:
1.培育过程中高效、安全。本发明利用了上升流原理,使生活在苗种悬浮保养器内的苗种保持微悬浮和分散状态,并使代谢废物等污物尽快通过上升流返回蓄水沉淀净化池,再经过排污口排出,保证水体水质,可培育出健康的苗种。由于本发明培育环境可以控制,所以解决了埋栖生活型贝类附着变态后成活率低的问题,稚贝的成活率达50~80%,生长速度可提高40~50%,培育的种苗密度可达3000~5000万粒/m2。并且采用本发明,投喂的单细胞藻类饵料通过循环水,被反复利用,将饵料的利用率提高了一倍以上,显著降低了生产成本。
2.方法简易。本发明所用上升流中间育成设施,其组成的各个子设施均可自行制造。
3.应用范围广。本发明可应用于菲律宾蛤仔,也适用于文蛤、青蛤、四角蛤蜊、中国蛤蜊、硬壳蛤等埋栖生活型滩涂贝类的中间育成,可以满足大规模全人工种苗生产的要求。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中间育成设施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及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实施例1
本发明滩涂贝类中间育成方法:采用上升流循环式中间育成设施,利用上升流使滩涂贝类中菲律宾蛤仔的种苗在培育系统内呈微悬浮的状态,在种苗中间育成阶段,实现高密度条件下的高成活率快速生长;具体操作可以为:
将壳长达230μm以上、完全行底栖生活4天的滩涂贝类中菲律宾蛤仔种苗,转移到上升流循环式中间育成设施;每2天补充单细胞藻类饵料,补充的饵料量占循环水体的1/4,饵料密度为5百万细胞/ml;所述单细胞藻类饵料为金藻、硅藻、扁藻、塔胞藻和/或小球藻,本实施例为扁藻和小球藻;以上升流循环方式保持中间育成设施水的流通,培育的海水经砂滤、清洁,去除原生动物、细菌等病原生物以及有机颗粒,所述水质每2天检测调控一次,控制水质指标达到如下水平,水温18~24℃,盐度26~30,pH7.8~8.0,溶解氧4.0~5.0ml/L,本实施例为:水温24℃,盐度26,pH7.8,溶解氧5.0ml/L;每隔7天检查种苗的存活和生长状况,去除死亡的个体;
本发明方法所述中间育成设施为上升流循环式结构,如图1所示,由苗种悬浮保养设施1、海水循环设施2、蓄水沉淀净化设施3和饵料培育设施4四个部分组成,苗种悬浮保养设施1通过海水循环设施2从上部与蓄水沉淀净化设施3相连通,蓄水沉淀净化设施3通过海水循环设施2与苗种悬浮保养设施1的下部再相通,形成上升流循环工作方式;
其中:
所述苗种悬浮保养设施1由一个培育水槽11和2个苗种悬浮保养器12组成,所述培育水槽11壁上缘预留一排水平方向相间排列的孔洞;苗种悬浮保养器12安装在培育水槽11里,为柱形容器结构,其下端用筛网封闭,其壁上部亦开设一孔洞,接一排水管13与培育水槽11壁上的孔洞相连,用于排出苗种悬浮保养器12里的海水;接一集水管21与各个苗种悬浮保养器12的排水管13相通,通过所述集水管21的管道使海水进入蓄水沉淀净化设施3的蓄水池,使通过苗种悬浮保养器12底部筛网形成上升流的海水回到蓄水沉淀净化设施3,进行沉淀和净化,并重新进入循环;所述蓄水沉淀净化设施3设有排污口;
所述海水循环设施2主要由集水管21、水泵和海水输送管道22组成,通过海水输送管道22衔接蓄水沉淀净化设施3和苗种悬浮保养设施1,用于将培育海水从蓄水沉淀净化设施3输送到苗种悬浮保养设施1,并从苗种悬浮保养设施1在上部与蓄水沉淀净化设施3相连通;
所述蓄水沉淀净化设施3由蓄水池组成,集蓄水和沉淀净化为一体;
所述饵料培育设施4可选用敞池培育装置(或封闭循环装置),通过水泵和输水管22管道将培育饵料从饵料培养设施4输送到蓄水池。
上升流的循环方式为:如图1箭头所示,进入中间育成设施的蓄水沉淀净化设施3的培育海水,经水泵和输水管道22输送到培育水槽11,海水通过苗种悬浮保养器12底部的筛网,由下至上,形成上升流,通过排水管13、集水管21,再回到蓄水沉淀净化设施3的蓄水池,进行沉淀和净化,重新进入循环;另外,适时补充单细胞饵料到蓄水沉淀净化设施3的培育海水中。
所述排水管13、集水管21、输水管22的管道材质可为聚氯乙烯PVC工程塑料;所述苗种悬浮保养设施1海水液面水位高于蓄水沉淀净化设施3;所述筛网的网目以苗种不漏出为限,菲律宾蛤仔的适宜网目规格为150~160μm;另外,筛网可以更换式安装;所述水泵的功率及输水管道直径视苗种悬浮保养系统的容积而定;本实施例采用潜水泵,功率为:500W,输水管道直径为250mm;
培育水槽11长宽高可分别为:5000~10000mm、500~550mm、500~600mm,本实施例为:7000mm、520mm、500mm;在培育水槽11上缘1/5处预留的孔洞直径可为25~40mm,本实施例为:40mm;孔洞的间距可为400mm;苗种悬浮保养器12可由一直径为300~400mm、高400~450mm的柱形塑料容器制成,本实施例直径为300mm、高400mm;在其上部1/5处可开一直径10~80mm孔洞,本实施例为35mm;用相同直径的PVC塑料排水管13使苗种悬浮保养器12通过长方形培育水槽11壁上的孔洞与集水管21相通;苗种悬浮保养器12内不加任何泥砂等附着基质。
收集经人工培育、完成附着变态、壳长达230μm以上的种苗,本实施例选用的种苗平均壳长为230μm,上升流组和对照组的培育密度分别为5000万粒/m2和5万粒/m2,分别采用本发明和普通的泥砂基质(作为对照组)进行中间育成,培育一周后,检测其成活率和生长速度。结果参见表1:
表1  实施例1和普通的泥砂基质(作为对照组)
                 进行中间育成一周的检测结果
    实验组  密度(万粒/m2)   成活率(%)  生长速度(μ/天)
本发明上升流组1     5000      70.4      10.2
    对照组1     5      30.3      5.0
实施例2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
选用的种苗平均壳长为250μm,上升流组和对照组的培育密度分别为4000万粒/m2和4万粒/m2,每2天补充单细胞藻类饵料,补充的饵料量占循环水体的1/4,饵料密度为4百万细胞/ml;投喂的单细胞藻类饵料为金藻和硅藻;每隔5天检查种苗的存活和生长状况,去除死亡的个体;
苗种悬浮保养设施1中,培育水槽11长宽高可分别为10000mm、550mm、600mm;在培育水槽11上缘1/5处预留的孔洞直径30mm;孔洞的间距可为400mm;苗种悬浮保养器12直径和高度分别为400mm、高450mm;在其上部1/5处孔洞直径80mm;
表2  实施例2和普通的泥砂基质(作为对照组)
                    进行中间育成一周的检测结果
    实验组    密度(万粒/m2)     成活率(%) 生长速度(μ/天)
    本发明上升流组2        4000      75.0      15.1
    对照组2        4      35.4      7.3
实施例3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
选用的种苗平均壳长为270μm,上升流组和对照组的培育密度分别为3000万粒/m2和3万粒/m2;每3天补充单细胞藻类饵料,补充的饵料量占循环水体的1/5,饵料密度为3百万细胞/ml;投喂的单细胞藻类饵料为扁藻和塔胞藻;每隔10天检查种苗的存活和生长状况,去除死亡的个体;
苗种悬浮保养设施1中,培育水槽11长宽高可分别为5000mm、500mm、500mm;在培育水槽11上缘1/5处预留的孔洞直径25mm;孔洞的间距可为400mm;苗种悬浮保养器12直径和高度分别为300mm、高400mm;在其上部1/5处孔洞直径10mm;
表3  实施例3和普通的泥砂基质(作为对照组)
                 进行中间育成一周的检测结果
    实验组   密度(万粒/m2)   成活率(%) 生长速度(μ/天)
本发明上升流组3     3000      82.3      19.3
对照组3 3 40.5 9.4
从实施例1~3的结果可见,采用上升流循环式中间育成系统进行菲律宾蛤仔的中间育成,成活率、生长速度都显著高于对照组,培育的种苗密度为3000~5000万粒/m2,采苗密度比采用普通的泥砂基质的对照组高出3个数量级。上升流循环式中间育成技术,适用于高密度的滩涂贝类种苗中间培育。

Claims (8)

1.一种适用于滩涂贝类的中间育成方法,其特征在于:采用上升流循环式中间育成设施,利用上升流使滩涂贝类种苗在培育系统内呈微悬浮的状态,进行滩涂贝类的中间育成;具体操作可以为:
将壳长达230μm或以上、进入底栖生活3~5天的滩涂贝类种苗,转移到上升流循环式中间育成设施;每2~3天补充单细胞藻类饵料,补充的饵料量占循环水体的1/5~1/4,饵料密度为3~5百万细胞/ml;以上升流循环方式保持中间育成设施水的流通,培育的海水经砂滤、清洁,去除原生动物、病原生物以及有机颗粒;每隔5~10天检查种苗的存活和生长状况,去除死亡的个体;并控制水质指标达到如下水平,水温18~24℃,盐度26~30,pH7.8~8.0,溶解氧4.0~5.0ml/L。
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滩涂贝类中间育成方法,其特征是:所述保持中间育成设施水的流通方法为每2~3天检测调控水质一次。
3.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滩涂贝类中间育成方法,其特征是:所述单细胞藻类饵料为金藻、硅藻、扁藻、塔胞藻和/或小球藻。
4.一种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适用于滩涂贝类中间育成方法所用中间育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育成设施为上升流循环式结构,由苗种悬浮保养设施(1)、海水循环设施(2)、蓄水沉淀净化设施(3)和饵料培育设施(4)四个部分组成,苗种悬浮保养设施(1)通过海水循环设施(2)从上部与蓄水沉淀净化设施(3)相连通,蓄水沉淀净化设施(3)通过海水循环设施(2)与苗种悬浮保养设施(1)的下部再相通,形成上升流循环工作方式;其中:
所述苗种悬浮保养设施(1)由一个培育水槽(11)和多个苗种悬浮保养器(12)组成,所述培育水槽(11)壁上缘预留一排水平方向相间排列的孔洞;苗种悬浮保养器(12)安装在培育水槽(11)里,为柱形容器结构,其下端用筛网封闭,其壁上部亦开设一孔洞,接一排水管(13)与培育水槽(11)壁上的孔洞相连,用于排出苗种悬浮保养器(12)里的海水;接一集水管(21)与各个苗种悬浮保养器(12)的排水管(13)相通,通过所述集水管(21)的管道使海水进入蓄水沉淀净化设施(3)的蓄水池,使通过苗种悬浮保养器(12)底部筛网形成上升流的海水回到蓄水沉淀净化设施(3),进行沉淀和净化,并重新进入循环;
所述海水循环设施(2)由集水管(21)、水泵和海水输送管道(22)组成,通过海水输送管道(22)衔接蓄水沉淀净化设施(3)和苗种悬浮保养设施(1),以及饵料培育设施(4);
所述蓄水沉淀净化设施(3)由蓄水池组成;
所述饵料培育设施(4)选用敞池培育装置或封闭循环装置,通过水泵和输水管(22)管道将培育饵料从饵料培养设施(4)输送到蓄水池。
5.按照权利要求4所述滩涂贝类中间育成装置,其特征是:所述排水管(13)、集水管(21)、输水管(22)的管道材质可为聚氯乙烯PVC工程塑料。
6.按照权利要求4所述滩涂贝类中间育成装置,其特征是:所述苗种悬浮保养设施(1)海水液面水位高于蓄水沉淀净化设施(3)。
7.按照权利要求4所述滩涂贝类中间育成装置,其特征是:所述筛网的网目以苗种不漏出为限,筛网可以更换式安装。
8.按照权利要求4所述滩涂贝类中间育成装置,其特征是:所述蓄水沉淀净化设施(3)设有排污口。
CNB021328358A 2002-08-30 2002-08-30 一种适用于滩涂贝类的中间育成方法及所用中间育成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194608C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B021328358A CN1194608C (zh) 2002-08-30 2002-08-30 一种适用于滩涂贝类的中间育成方法及所用中间育成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B021328358A CN1194608C (zh) 2002-08-30 2002-08-30 一种适用于滩涂贝类的中间育成方法及所用中间育成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478384A CN1478384A (zh) 2004-03-03
CN1194608C true CN1194608C (zh) 2005-03-30

Family

ID=3414533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021328358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194608C (zh) 2002-08-30 2002-08-30 一种适用于滩涂贝类的中间育成方法及所用中间育成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94608C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749355A (zh) * 2014-01-07 2014-04-30 大连海洋大学 埋栖贝类循环水箱养殖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0444724C (zh) * 2005-07-20 2008-12-24 暨南大学 双壳贝类体内重金属的净化方法
CN100399886C (zh) * 2005-12-26 2008-07-09 浙江省海洋水产养殖研究所 海产贝类苗种中间培育装置
FR2919983A1 (fr) * 2007-08-14 2009-02-20 Guy Lebrun Procede d'obtention d'huitres resistances a des agents pathogenes
CN101361466B (zh) * 2008-09-19 2012-07-18 大连水产学院 常见滩涂贝类亲本生态促熟的方法
CN101839839B (zh) * 2010-06-04 2012-05-30 海南大学 一种精确测定贝类生物沉积作用的装置
CN102106302B (zh) * 2010-12-27 2012-10-03 广西红树林研究中心 一种地埋式水体自更新滩涂管网鱼类生态养殖系统
CN103053451B (zh) * 2012-12-24 2014-07-16 广西红树林研究中心 活塞式开放插管底栖动物自然保育装置及应用
CN104221984B (zh) * 2014-09-23 2016-03-09 象山红升水产养殖有限公司 一种育苗和养殖两用的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系统
CN104381167B (zh) * 2014-10-30 2016-04-13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 大珠母贝中间培育养殖系统
CN104938374A (zh) * 2015-03-31 2015-09-30 厦门沃海海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基于生态系统的单体牡蛎中间培育方法
CN105075937B (zh) * 2015-06-23 2017-12-19 福建省水产研究所 一种菲律宾蛤仔白苗海区规模化培育方法
CN105145461B (zh) * 2015-09-30 2017-08-04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一种适应于稚贝培育的升降流养殖设施
CN105900891B (zh) * 2016-05-26 2018-09-04 浙江省海洋水产养殖研究所 一种海产贝类苗种的中间培育装置及其培育方法
CN106718815A (zh) * 2016-12-15 2017-05-31 志成信(天津)科技有限公司 具有药物干预的机电一体化实验装置
CN109169441B (zh) * 2018-11-02 2023-07-25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一种用于双壳贝类苗种中间培育的开放充气式上升流培育装置及其培育方法
CN109717124A (zh) * 2019-02-19 2019-05-07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一种半封闭式循环水系统及采用半封闭式循环水系统规模化生产大规格砗磲幼贝的方法
CN110651747A (zh) * 2019-11-14 2020-01-07 江苏海洋大学 一种埋栖型贝类的高效立体生态养殖系统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749355A (zh) * 2014-01-07 2014-04-30 大连海洋大学 埋栖贝类循环水箱养殖装置
CN103749355B (zh) * 2014-01-07 2016-04-27 大连海洋大学 埋栖贝类循环水箱养殖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478384A (zh) 2004-03-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94608C (zh) 一种适用于滩涂贝类的中间育成方法及所用中间育成装置
CN109095617B (zh) 亚热带地区复合型人工湿地净化海水养殖用水的生态系统以及净化方法
CN107410140B (zh) 一种池塘生态工业化循环水养殖与净化系统
CN106242064B (zh) 一种高水力负荷人工湖湖滨带生态修复方法
CN103960193B (zh) 模拟自然生态环境的松江鲈鱼繁养水处理系统及运作管理方法
CN102499154A (zh) 一种可改善鱼类品质的生态循环水养殖方法及装置
CN102976492B (zh) 水体生态净化系统和水体生态净化方法
CN207070757U (zh) 一种池塘生态工业化循环水养殖与净化系统
CN103960113B (zh) 全自动工厂化池塘多层分级养殖
CN105724304B (zh) 叠式鱼虾循环水混养系统
CN103548737A (zh) 一种低碳、环保养鱼方法
CN109122531B (zh) 一种鲥鱼的养殖方法
CN113213710A (zh) 海水工厂化大棚养殖南美白对虾尾水处理系统和方法
CN111718076A (zh) 一种丘陵地区小型水体富营养化治理的方法
CN105660487A (zh) 一种淡水池塘内循环流水的鱼类集中养殖系统及方法
CN112340932A (zh) 一种集雨型水库水质提升治理的方法
CN107897053B (zh) 一种滩涂半封闭型多级综合生态养殖方法
CN104058545A (zh) 将生物载体与生态修复技术结合治理养殖污水的方法
CN114671527A (zh) 一种景观湖池智能生态净水系统及其方法
CN207948595U (zh) 一种集约化生态高效鲟鱼养殖组合池
Suryakumar et al. Adapting biofloc technology for use in small-scale ponds with vertical substrate
CN205455396U (zh) 一种叠式鱼虾循环水混养系统
CN1215761C (zh) 一种采育器及其应用
CN108338100A (zh) 一种集约化生态高效鲟鱼养殖组合池及其养殖方法
CN108684598B (zh) 智能化海水池塘休闲景观生态养殖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9 Lapse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the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