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91925A - 汽车后门开闭装置 - Google Patents
汽车后门开闭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91925A CN1191925A CN97100802A CN97100802A CN1191925A CN 1191925 A CN1191925 A CN 1191925A CN 97100802 A CN97100802 A CN 97100802A CN 97100802 A CN97100802 A CN 97100802A CN 1191925 A CN1191925 A CN 1191925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back door
- connecting rod
- cable
- guide pipe
- rod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Power-Operated Mechanisms For Wings (AREA)
- Lock And Its Accessories (AREA)
Abstract
一种汽车后门开闭装置,其特征是,在驾驶席一侧可自由摆动地设置有操作杆,同时该操作杆的前端与基端连接部相连,在助手席一侧设置有前端连接部,并且在该前端连接部上设置有直线导轨,该直线导轨与连杆相连接,连杆与设置在后门上的解锁装置相连接,另外,由做成倒U形的推挽缆索构成的传动部连接地配置在基端连接部与前端连接部之间。
Description
本发明涉及一种组装作业性高、上下车方便及操作性良好的汽车后门开闭装置。
以往这种公知的开闭装置如图5所示,一端带有操作杆a另一端带有曲柄b的曲柄杆c可自由转动地设置在前面座的下面。同时,上述操作杆a位于驾驶席一侧,曲柄b位于助手席一侧,而且,连杆d的一端与上述曲柄杆c连接,另一端与设置在后门上的解锁装置e连接。
但是,在这种装置中,曲柄臂的摆动面是在与汽车前后方向平行的垂直面内,并且,开闭门所需要的冲程施加给连杆d,这就需要曲柄臂的长度与座席高度大致相同,结果曲柄臂的前端部分在上下车时会妨碍顾客,有可能划破衣服,造成伤害。
最近,随着汽车的高档化,驾驶席与助手席之间需要安装控制箱等种种机器,在最恶劣的场合会导致无法安装曲柄杆c,为了不与曲柄杆c发生干涉,控制箱的位置设置得高一些,这样导致了要在该位置进行开槽作业、带来了作业性显著恶化的缺点。
又如图11所示,在操作杆a的操作力传递给连杆d,使解锁装置e锁定及开闭后门时,解锁装置e有以下缺点。
以往公知的车门开闭装置的解锁装置e如图11所示,连杆d与操作杆a连接的基端沿车辆前后方向移动,设置在连杆d另一端的配合销k可自由滑动地连接在连接板g的长孔h中,连接板g设置在后门里面的安装基板f上,可自由摆动的解除杆j的一端与缆索i相连,另一端与连杆d的一端接触,并设置成受朝非作动方向的弹簧力作用,而缆索i与门锁定装置相连。
在这样的车辆开闭装置中,连杆d的配合销k在连接板g的长孔h内移动进行锁定,之后后门开启,但是,由于在锁定后连杆d的配合销k也可以在长孔h内自由移动,因而,在打开后门的状态下进行随后的操作时会出现下述问题:
①在进一步的开启操作途中,当从开启后门向锁定操作变更时,直到连杆d的配合销k在长孔h内进行后退移动时,才进行后门锁定动作。
②在锁定途中停止操作时,由于锁定途中的后门存在着朝锁定方向的惯性力,使具有长孔h的连接板g相对于连杆d的配合销k前进地移动,之后后退地移动,使后门处于停止状态。
③在全部打开时,全开的反作用力引发后门锁定方向的惯性力,与上述②的情况一样,也会引起后门的只有长孔h部分的连接板g相对于连杆d往复运动。
其结果是,后门的动作与操作杆a的操作动作不完全一致,从而出现损害开闭操作的感觉并使后门的动作稳定性恶化的缺点。
另外,对于上述解锁装置e的缺点(第二主题),在消除第一主题的曲柄杆c的缺点的本发明改进结构中,将解锁装置e的缺点一并进行了改善,从而提高了其实用性。
本发明提供一种不需要以往所必需的操作而显著提高操作性能,并且防止了在上下车时衣物等被污损的汽车后门开闭装置。
本发明鉴于上述以往技术中存在的上下车时的问题及操作性能恶化等缺陷,而提供了一种用第一及第二导向管来保护、限制推挽缆索的内缆,将推挽缆索做成倒U形以提高组装作业性,使与后门连接的连杆水平方向移动而没有垂直面内的摆动位置的汽车后门开闭装置。
图1是本发明汽车后门开闭装置的简要平面图;
图2是图1的A向视图;
图3是表示后门关闭状态的图1的B向视图;
图4是表示后门开启状态的图1的B向视图;
图5是以往后门开闭装置的传动部分的简要立体图;
图6是门全闭时门晃动防止机构主要部分的正视图;
图7是锁定解除时的门晃动防止机构主要部分的正视图;
图8是门开闭时的门晃动防止机构主要部分的正视图;
图9是门晃动防止机构主要部分的立体图;
图10是门晃动防止机构主要部分的平面图;
图11是以往车门开闭装置的解锁装置的主要部分的正视图。
下面参照附图叙述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
如图1所示,汽车后门RD的开闭装置由驾驶席FSR一侧的操作部2、基端连接部3、传动部4、前端连接部5、连杆6及后门RD的解锁装置7组成。
操作部2及基端连接部3配置在驾驶席FSR近傍,传动部4由推挽缆索8构成,同时,在汽车后部座席RS的下方,将推挽缆索8的两端与汽车的前方呈倒U字形配置,前端连接部5具有直线导轨9,配置在助手席FSL的近傍,在后门RD上设置的解锁装置7与前端连接部5之间配置有连杆6。
另外,对于由推挽缆索8构成的传动部4的配置状态,并不限于上述实施例,如果将传动部4配置在驾驶席FSR近傍所设的操作部2与后门RD或助手席FSL近傍设置的直线导轨9之间,便可以将传动部4设置有任何位置。
此外,在操作部2上,如图1、2所示,在驾驶席FSR一侧以垂直状态将第一托架11固定在汽车的车地板10上,呈L状的操作杆12的中间部位枢支在该第一托架11上,可自由摆动地设置在垂直面内。
另外,在基端连接部3上,如图1、2所示,在驾驶席FSR一侧的中心柱SP1的下方车地板10上,通过安装部件13设置有第一导向管14,该第一导向管14具有在汽车前后方向上大于开闭后门RD所必需的行程的长度,第一杆15可自由移动地插入该第一导向管14内,该杆15的基端枢装在操作杆12的前端。
在前端连接部5上,如图1、3所示,在助手席FSL一侧的中心柱SP2的下方车地板10上,沿汽车前后方向配置有直线导轨9,在该直线导轨9的导向托架16上方所穿设的长孔17上可自由滑动地设置有销等连接体18。
在直线导轨9的汽车前后方向的一端(本实施例的后侧)设置有第二导向管19,该第二导向管19具有在汽车前后方向上大于开闭水平的后门RD所需行程的长度,同时,在该第二导向管19内可自由移动地插入有第二杆20,这样,第二杆20的前端与直线导轨9的连接体18相连接。
如上所述,倒U字形设置的推挽缆索8由外缆21和内缆22构成,同时,推挽缆索8的外缆21的基端及前端分别与第一导向管14及第二导向管19相连,并且,推挽缆索8的内缆22的前端侧在插入第二导向管19内的状态下与第二杆20的基端相连(参照图3),一侧内缆22的基端侧与插入第一导向管14内的第一杆15的前端相连接(参照图2)。
如图3、4所示,弯曲成合适形状的连杆6的基端枢装在前端连接部5的连接体18上,同时,其前端与设置在后门RD上的解锁装置7相连接,通过连杆6的水平移动,如下文所述的那样,驱动解锁装置7,解除后门RD的锁定,通过连杆6继续水平移动,使后门RD开闭。
下面,参照图6及其后的附图,对利用与上述第一主题有关的传动部4的其它结构来传递操作力的解锁装置7的结构(第二主题)进行说明。
如图4、图9所示,30是固定在车辆后门RD里面下方的安装基板,如图6至图10所示那样,在设置于该安装基板30上的连接板31朝车内部方向水平突出的板片32上,形成前后方向具有一定长度的长孔33,设置于连杆6另一端的配合销34贯穿插入该长孔33中,连杆6与后门RD的连接板31可自由滑动地相连。
如图6至图10所示,35是锁定用解除杆,该解除杆35的一端形成缆索连接片36,另一端形成承压片37,在垂直面内通过枢支在后门RD里面的销38可自由摆动地枢装着解除杆35。
这样,解除杆35的缆索连接片36与缆索39的另一端相连,缆索39连接在安装于后门RD的门锁装置(图中未示)上,通过解除杆35的摆动对门锁装置进行解锁(锁定)操作。
另外,如图6至图10所示,解除杆35由螺旋弹簧、螺旋形板簧等施压部件41朝非作动方向施压,解除杆35上的承压片37与挤压片40相接触,该挤压片40安装于在连接片31的长孔33内前后移动的连杆6的端部上。
如图6至图10所示,42是限制解除杆35摆动、防止后门RD晃动的机构的挡杆,该挡杆42通过枢轴销46将L形的杆本体45的弯曲部位置于后门RD内部,该L形的杆本体一端形成了配合突片43,另一端形成连接突片44,并且,该档杆42枢装在解除杆35的上方位置,可在垂直面内自由摆动,通过螺旋弹簧、螺旋形板簧等施压部件47对配合片43朝下方施压、对连接突片44朝中心柱SP2一侧施压。
此外,如图6至图10所示,挤压销48的一端枢装在挡杆42的连接突片44端部上,该挤压销48贯穿插入从后门RD里面向车内方向突出设置的杆49的贯通孔50中,做成从后门RD的侧面向中心柱SP2一侧自由进出的形式,后门RD全闭时该挤压销48的前端与中心柱SP2的侧面相接触,使挡杆42的配合突片43保持在上方摆动位置。
这个上方摆动位置如图6、7所示,设定在解除杆35摆动区域之外,使挡杆42的配合突片43与解除杆35的缆索连接片36不发生干涉。
另外,如图8、9所示,在解除杆35的缆索连接片36朝非作动方向摆动(通常位置)、后门RD打开、中心柱SP2的侧面与后门RD的侧面之间的间隔扩大、通过施压部件47的弹簧力使挤压销48的前端从中心柱SP2的侧面脱离而向下方摆动时,挡杆42的配合突片43进入解除杆35的摆动区域,与解除杆35一端的缆索连接片36的端部配合,在配合突片43的前端下侧形成用于限制解除杆35朝锁定方向摆动的配合切口部51。
下面以本发明的汽车后门开闭装置的传动部为中心对其作用进行说明。
如图1至图4所述的那样,通过将操作杆12朝垂直状态一侧摆动旋转,挤压或拉伸与该操作杆12连接的推挽缆索8的内缆22,使与该内缆22相连的第二杆20水平移动,通过连杆6解除后门RD的锁定,同时,开闭后门RD。
在这种状态下,推挽缆索8的内缆22易于弯曲,通过第一及第二导向管14、19实现限制该弯曲,维持其操作力,使让后门RD开闭的操作力方向始终处于水平面内。
下面,以车门开闭装置的解锁装置7的门晃动防止机构为中心对其作用进行说明。
首先,在后门RD全闭时,如图6所示,通过从后门RD侧面伸出的挤压销48前端与中心柱SP2的侧面相接触,该挤压销48朝后门RD的内部方向后退,挡杆42克服施压部件47的弹力摆动,解除配合突片43上的配合切口部51与解除杆35的配合状态,摆动到摆动区域以外的上方摆动位置,并保持在该位置。
接着,当后门RD开启时,如图7所示,一旦操作操作杆12使连杆6向后方移动,设置在该连杆6端部的配合销34沿着连接板31的长孔33朝后方移动,连杆6的挤压片40挤压解除杆35的承压片37,克服施压部件41的弹力使解除杆35的缆索连接片36朝锁定方向摆动,借助于缆索39的张力使门锁装置锁定。
然后,锁定结束时,连杆6端部的配合销34处于与连接板31的长孔33后端部接触的状态,以从这种状态施加到连杆6上的操作力作为后门RD的开启力进行作用,使后门RD开启。
另外,在锁定之后开启后门RD时,如图8所示,通过开启后门RD,在端部与中心柱SP2侧面接触的挤压销48上没有施加轴向的挤压力。
于是,直到后门RD开启到所希望的位置,解除连杆6的操作力时,如图8所示,解除杆35通过施压部件41的弹力朝与锁定方向相反的非作动的通常位置摆动。
结果,配合突片43通过施压部件47的弹力向下方摆动,进入解除杆35的摆动区域内,解除杆35的缆索连接片36的端部与挡杆42上的配合突片43的配合切口部51相配合,限制了解除杆35朝锁定方向的摆动,由此通过解除杆35的承压片37与挤压片40的接触,由连杆6端部的配合销34限制了其在长孔33中的移动。
因此,在后门RD开启状态下,由于连杆6与连接板31处于连接固定状态,因而之后的连杆6的操作力直接传递给后门RD。
根据本发明,由于操作杆12可自由摆动地设置在驾驶席FSR一侧,同时,该操作杆12的前端与基端连接部3相连,前端连接部5配置在助手席FSL一侧,同时,该基端连接部5上设置有直线导轨9,该直线导轨9与连杆6相连,连杆6与设置在后门RD上的解锁装置7相连,另外,由配置成倒U形的推挽缆索8构成的传动部4连接配置在基端连接部3与前端连接部5之间,因此,克服了以往技术中的缺点,使与连杆c不发生干涉的控制箱的位置较高,且不需要在该位置进行切口等加工作业,提高了其作业性,另外,由于传动部4可沿着后部座席RS下方的车地板10的周边以大直径设置,因而可以减少推挽缆索8的内缆22的移动阻力,从而降低了操作力的损失。
另外,由于在助手席FSL下方的连杆6的一端可在水平面上移动,因而不会出现以往那样的上下车的麻烦,也不会引起衣物的污损等问题。
再者,由于基端连接部3设置有第一导向管14,该第一导向管14具有沿汽车前后方向大于开闭后门RD所需行程的长度,在该第一导向管14内可自由移动地插入有第一杆15,该第一杆15的基端枢装在操作杆12的前端,另外,前端连接部5设置有第二导向管19,该第二导向管19具有沿汽车前后方向大于开闭后门RD所需行程的长度,同时,在贯穿汽车前后方向设置的长孔17中固定有自由滑动地设置着连接体18的导向托架16,在第二导向管19内可自由移动地插入有第二杆20,该第二杆20的一端与连接体18相连,此外,内缆22的两端部与第一及第二杆15、20的另一端相连,因此,推挽缆索8的内缆22易于弯曲,通过第一及第二导向管14、19限制了该弯曲,从而降低了衰减程度,可以维持稳定的操作力传递。
另外,假定推挽缆索8本身的操作力会有所衰减,在该衰减与解锁装置7的操作感觉及稳定性的缺点相叠加时,操作部2的操作杆12的操作不能够充分地传递给解锁装置7上,但由于推挽缆索8由外缆21和内缆22构成,通过权利要求3所附加的结构,便可以更进一步提高实用性。
即,由于将前端侧与解除杆35一端相配合的配合突片43可自由摆动地配置在解除杆35的摆动区域内、外之间,同时设置有对配合突片43朝摆动区域内侧施压的施压部件47,后门锁定时通过挤压销48使配合突片43位于解除杆35的摆动区域之外,由此连杆6可经过长孔33移动,从而可将门锁装置锁定,使后门RD开启。
又因为后门RD锁定时,前端侧与中心柱SP2侧面接触并被压向后门RD方向的挤压销48设置在后门RD上,该挤压销18与配合突片43相连,因而后门RD在开启状态下开闭时,没有该挤压销18的挤压力作用,由此,配合突片43通过施压部件47的弹力进入解除杆35的摆动区域内,朝非作动方向摆动,与解除杆35的缆索连接片36配合,从而限制了解除杆35朝锁定方向的摆动,同时,限制了解除杆35在连杆6长孔33内的移动,结果,由于能够维持连杆6的固定状态,后门RD可随着操作杆12对其进行开闭操作,因而具有操作感觉好并可以提高操作稳定性等很大的实用效果。
Claims (3)
1、一种汽车后门开闭装置,其特征是,在驾驶席一侧可自由摆动地设置有操作杆,同时该操作杆的前端与基端连接部相连,在助手席一侧设置有前端连接部,并且在该前端连接部上设置有直线导轨,该直线导轨与连杆相连接,连杆与设置在后门上的解锁装置相连接,另外,由做成倒U形的推挽缆索构成的传动部连接地配置在基端连接部与前端连接部之间。
2、一种汽车后门开闭装置,其特征是:
在驾驶席一侧可自由摆动地设置有操作杆,同时设置有第一导向管,该第一导向管具有在汽车前后方向上大于开闭后门所必须的行程的长度,在该第一导向管内可自由移动地插入有第一杆,该第一杆的基端枢装在操作杆的前端;
在助手席一侧设置有第二导向管,同时固定有导向托架,该第二导向管具有在汽车前后方向上大于开闭后门所必须的行程的长度,在该导向托架的汽车前后方向上所穿设的长孔中可自由滑动地设置有连接体,在第二导向管内可自由移动地插入有第二杆,该第二杆的一端与连接体相连,同时该连接体与连杆相连,连杆与设置在后门上的解锁装置相连接;
另外,做成倒U形的推挽缆索的内缆两端部分别与第一及第二杆的另一端相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汽车后门开闭装置,其特征是,所述解锁装置备有解除杆,该解除杆使连杆另一端的配合销可自由滑动地连接在设置于后门里面的连接板的长孔中,并且该解除杆的一端与连接于门锁装置上的缆索相连接,另一端与连杆的端部相接触,并且被朝非作动方向施压而自由摆动,在所述解锁装置中,在解除杆的摆动区域内外之间可自由摆动地设置有前端侧与解除杆的一端配合的配合突片,同时在该解锁装置中还设置有对配合突片朝摆动区域内侧施压的施压部件,另外,在后门上设置有挤压销,该挤压销在后门锁定时其前端与中心柱侧面接触,并被压向后门内部方向,该挤压销还与配合突片相连接。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 97100802 CN1079876C (zh) | 1997-02-28 | 1997-02-28 | 汽车后门开闭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 97100802 CN1079876C (zh) | 1997-02-28 | 1997-02-28 | 汽车后门开闭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91925A true CN1191925A (zh) | 1998-09-02 |
CN1079876C CN1079876C (zh) | 2002-02-27 |
Family
ID=516532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 97100802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79876C (zh) | 1997-02-28 | 1997-02-28 | 汽车后门开闭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79876C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329614C (zh) * | 2005-06-07 | 2007-08-01 | 王伟民 | 轿车手动开门器 |
-
1997
- 1997-02-28 CN CN 97100802 patent/CN1079876C/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329614C (zh) * | 2005-06-07 | 2007-08-01 | 王伟民 | 轿车手动开门器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79876C (zh) | 2002-02-27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4526057A (en) | Reciprocating type push-pull cable arrangement for transmitting longitudinal motion | |
US5919055A (en) | Construction of connecting electric connection box for instrument panel harness | |
US4633724A (en) | Push-pull cable arrangement for transmitting longitudinal motion | |
CN1106028C (zh) | 带按压式开关的旋转型电气部件 | |
CN101076647A (zh) | 边框与翼扇之间的暗藏式装置的强迫控制铰链 | |
CN1690341A (zh) | 滑动门锁紧系统 | |
US7344188B2 (en) | Sunroof device | |
DE112010004028T5 (de) | Fahrzeugtür-verriegelungsvorrichtung | |
US9676375B2 (en) | Pedal stroke sensor attachment structure of automotive vehicle | |
CN1729341A (zh) | 车门开闭装置 | |
CN1371446A (zh) | 尤其用于汽车的门外把手 | |
CN1796648A (zh) | 洗衣机 | |
CN1079876C (zh) | 汽车后门开闭装置 | |
CN1190270A (zh) | 杆式接插件 | |
CN1410296A (zh) | 车辆用镜装置 | |
CN1526578A (zh) | 车辆侧门结构 | |
CN101240683A (zh) | 汽车的车门结构 | |
EP1180475B1 (de) | Wegfahrsperre für Motorräder mit Seitenstütze | |
CN212921104U (zh) | 锁止装置、托架总成及电动汽车 | |
CN1076781C (zh) | 车门开闭装置中的开闭稳定机构 | |
JP2501675B2 (ja) | ヒンジ装置 | |
KR100444662B1 (ko) | 자동차용 테일게이트의 핀결합 연계형 래치 구조 | |
CN1058860C (zh) | 塑料夹 | |
KR100412546B1 (ko) | 트렁크리드와 연료주입구 도어의 개방 작동을 위한 공용레버장치 | |
DE102023107793B4 (de) | Heckgepäckträger für ein sattelsitzfahrzeug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17 |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202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