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9183094A - 蓝牙连接方法、可读存储介质和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蓝牙连接方法、可读存储介质和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9183094A
CN119183094A CN202310748328.0A CN202310748328A CN119183094A CN 119183094 A CN119183094 A CN 119183094A CN 202310748328 A CN202310748328 A CN 202310748328A CN 119183094 A CN119183094 A CN 11918309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luetooth
communication connection
user
bluetooth device
heads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0748328.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鹏仙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0748328.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9183094A/zh
Priority to PCT/CN2024/071612 priority patent/WO2024259961A1/zh
Publication of CN11918309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918309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Facilities therefor
    • H04W4/80Services using short range communication, e.g. near-field communication [NFC], radio-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RFID] or low energy communic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1/00Details of transducers, loudspeakers or microphones
    • H04R1/10Earpieces; Attachments therefor ; Earphones; Monophonic headphon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1/00Details of transducers, loudspeakers or microphones
    • H04R1/10Earpieces; Attachments therefor ; Earphones; Monophonic headphones
    • H04R1/1091Detail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H04R1/1008 - H04R1/1083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8/00Access restriction; Network selection; Access point selection
    • H04W48/16Discovering, processing access restriction or access inform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10Connection setup
    • H04W76/14Direct-mode setup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10Connection setup
    • H04W76/19Connection re-establishmen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Acoustics & Sound (AREA)
  • Computer Security & Cryptography (AREA)
  • Telephone Function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蓝牙连接方法、可读存储介质和电子设备。蓝牙耳机可以先定义用于触发抢占连接的重连操作,例如在蓝牙耳机或者蓝牙耳机的耳机盒上按键的单次短按操作、连续多次短按操作、长按操作,用户对耳机盒的开盖或关盖的操作等。蓝牙设备在处于开机状态且没有与其他蓝牙设备建立蓝牙通信连接的情况下,如果检测到用户的重连操作,则触发抢占连接,自动与上一次连接的蓝牙设备建立通信连接。如此,用户通过重连操作就可以触发蓝牙设备的抢占连接功能,而无需重新启动蓝牙设备,操作便捷,有利于提升用户体验。

Description

蓝牙连接方法、可读存储介质和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通信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蓝牙连接方法、可读存储介质和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如果蓝牙设备A和蓝牙设备B间的蓝牙通信连接断开,例如蓝牙设备A被蓝牙设备C抢占,用户可以通过重新启动蓝牙设备B,触发蓝牙设备B的抢占连接功能,来实现蓝牙设备B与蓝牙设备A的重新连接。但是,重新启动蓝牙设备B的操作繁琐、耗时较长,影响用户体验。
例如,参考图1,蓝牙耳机20(蓝牙设备A)与手机10(蓝牙设备B)建立有蓝牙通信连接,手机10通过蓝牙耳机20播放音频。由于车机30(蓝牙设备C)上一次连接的蓝牙设备为手机10,车机30启动时会抢占手机10,与手机10建立蓝牙通信连接,使得手机10通过车机30中的音箱播放音频。如此,会导致蓝牙耳机20与手机10间的通信连接断开,影响用户体验。如果用户要恢复通过蓝牙耳机20播放手机10中的音频,需要重新启动蓝牙耳机20,操作繁琐、耗时较长,影响用户体验。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申请提供一种蓝牙连接方法、可读存储介质和电子设备。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蓝牙连接方法,该方法包括:第一蓝牙设备检测到与第二蓝牙设备间的第一蓝牙通信连接断开;第一蓝牙设备检测到用户的重连操作,建立第一蓝牙设备与第二蓝牙设备间的第二蓝牙通信连接,其中,第一蓝牙通信连接断开到第二蓝牙通信连接建立期间,第一蓝牙设备处于开机状态。
在该方法中,用户无需重新启动第一蓝牙设备,而是通过执行重连操作,就可以实现第一蓝牙设备和第二蓝牙设备间的重新建立蓝牙通信连接,操作便捷,有利于提升用户体验。
可选地,重连操作可以是用户在第一蓝牙设备上的操作。
可选地,重连操作也可以是用户在其他电子设备上(例如第一蓝牙设备的配件设备上)的操作,由其他电子设备发送给第一蓝牙设备。
在上述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实现中,上述第一蓝牙设备为蓝牙耳机。
在上述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实现中,上述第一蓝牙设备包括第一按键或第一传感器,并且重连操作包括以下操作中的至少一种:用户在第一按键的单次短按操作、用户在第一按键的连续多次短按操作、用户在第一按键的长按操作、用户在第一传感器的触摸操作、用户在第一传感器的敲击操作、用户在第一传感器的按压操作。
在该实现方式中,用户可以通过在第一蓝牙设备上的重连操作,触发第一蓝牙设备和第二蓝牙设备间的重新建立蓝牙通信连接,操作便捷,有利于提升用户体验。
可选地,第一按键可以是机械式的按键,也可以是触摸按键,还可以是由其他形式的按键。
可选地,第一传感器可以是触摸传感器、压力传感器、接近光传感器、距离传感器、振动传感器中的任意一种。
在上述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实现中,上述第一蓝牙设备检测到用户的重连操作,包括:
第一蓝牙设备接收到第一蓝牙设备对应的耳机盒发送的重连消息,重连消息指示耳机盒检测到以下操作中的至少一种:用户对耳机盒的开盖操作和/或关盖操作;用户在耳机盒上的第二按键的单次短按操作、或者连续多次短按操作、或者长按操作;用户在耳机盒上的第二传感器的触摸操作、用户在第二传感器的敲击操作、用户在第二传感器的按压操作。
在该实现方式中,用户可以通过在第一蓝牙设备对应的配件设备(例如耳机盒)上的重连操作,触发配件设备向第一蓝牙设备发送指示用户的重连操作的重连消息。进而第一蓝牙设备可以响应于该重连消息,重新建立第一蓝牙设备和第二蓝牙设备间的蓝牙通信连接,操作便捷,有利于提升用户体验。
可选地,第二按键可以是机械式的按键,也可以是触摸按键,还可以是由其他形式的按键。
可选地,第二传感器可以是触摸传感器、压力传感器、接近光传感器、距离传感器、振动传感器中的任意一种。
在上述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实现中,上述第一蓝牙通信连接断开到第二蓝牙通信连接建立期间,第一蓝牙设备未与第三蓝牙设备建立过蓝牙通信连接。
在上述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实现中,上述建立第一蓝牙设备与第二蓝牙设备间的第二蓝牙通信连接,包括:第一蓝牙设备播放第一提示信息,第一提示信息指示用于取消建立第二蓝牙通信连接的第一操作;第一蓝牙设备在未检测到第一操作的情况下,建立第一蓝牙设备与第二蓝牙设备间的第二蓝牙通信连接。
在该实现方式中,如果用户是误触发了重连操作,可以通过执行第一操作来取消建立第一蓝牙设备与第二蓝牙设备间的第二蓝牙通信连接。第一蓝牙设备如果检测到第一操作,就不建立第一蓝牙设备与第二蓝牙设备间的第二蓝牙通信连接;如果没有检测到第一操作,则建立第一蓝牙设备与第二蓝牙设备间的第二蓝牙通信连接。如此,可以避免由于用户误操作导致第一蓝牙设备和第二蓝牙设备重连,有利于提升用户体验。
在上述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实现中,上述建立第一蓝牙设备与第二蓝牙设备间的第二蓝牙通信连接,包括:第一蓝牙设备播放第二提示信息,第二提示信息指示用于确认建立第二蓝牙通信连接的第二操作;第一蓝牙设备在检测到第二操作的情况下,建立第一蓝牙设备与第二蓝牙设备间的第二蓝牙通信连接。
在该实现方式中,如果用户是误触发了重连操作,则可以不执行第二操作来取消建立第一蓝牙设备与第二蓝牙设备间的第二蓝牙通信连接。第一蓝牙设备如果检测到第二操作,则建立第一蓝牙设备与第二蓝牙设备间的第二蓝牙通信连接;如果没有检测到第二操作,则不建立第一蓝牙设备与第二蓝牙设备间的第二蓝牙通信连接。如此,可以避免由于用户误操作导致第一蓝牙设备和第二蓝牙设备重连,有利于提升用户体验。
在上述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实现中,上述方法还包括:第一蓝牙设备在第一蓝牙通信连接断开后第一时长内未检测到重连操作,关闭第一蓝牙设备。
在该实现方式中,可以及时关闭第一蓝牙设备,以降低第一蓝牙设备的功耗,提升第一蓝牙设备的续航。
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蓝牙连接方法,该方法包括:蓝牙耳机检测到与第四蓝牙设备间的第三蓝牙通信连接断开;响应于用户在蓝牙耳机的耳机盒上的重连操作,耳机盒向蓝牙耳机发送连接指令;响应于连接指令,蓝牙耳机建立与第四蓝牙设备间的第四蓝牙通信连接,其中,第三蓝牙通信连接断开到第四蓝牙通信连接建立期间,蓝牙耳机处于开机状态。
在该方法中,用户无需重新启动蓝牙耳机,而是通过在在蓝牙耳机的耳机盒上执行重连操作,触发蓝牙耳机向第一蓝牙设备发送指示蓝牙耳机与上一次连接的蓝牙设备(第四蓝牙设备)重新建立蓝牙通信连接的连接指令。进而蓝牙耳机可以响应于该连接指令,建立第一蓝牙设备和第二蓝牙设备间的蓝牙通信连接,操作便捷,有利于提升用户体验。
在上述第二方面的一种可能实现中,上述重连操作包括以下操作中的任意一种:用户对耳机盒的开盖操作和/或关盖操作;用户在耳机盒上的第二按键的单次短按操作、或者连续多次短按操作、或者长按操作;用户在耳机盒上的第二传感器的触摸操作、用户在第二传感器的敲击操作、用户在第二传感器的按压操作。
可选地,第二按键可以是机械式的按键,也可以是触摸按键,还可以是由其他形式的按键。
可选地,第二传感器可以是触摸传感器、压力传感器、接近光传感器、距离传感器、振动传感器中的任意一种。
在上述第二方面的一种可能实现中,上述第三蓝牙通信连接断开到第四蓝牙通信连接建立期间,蓝牙耳机未与第五蓝牙设备建立过蓝牙通信连接。
在上述第二方面的一种可能实现中,上述蓝牙耳机建立与第四蓝牙设备间的第四蓝牙通信连接,包括:蓝牙耳机播放第一提示信息,第一提示信息指示用于取消建立第四蓝牙通信连接的第一操作;蓝牙耳机在未检测到第一操作的情况下,建立蓝牙耳机与第四蓝牙设备间的第四蓝牙通信连接。
在该实现方式中,如果用户是误触发了重连操作,可以通过执行第一操作来取消建立蓝牙耳机与第四蓝牙设备间的第四蓝牙通信连接。蓝牙耳机如果检测到第一操作,就不建立蓝牙耳机与第四蓝牙设备间的第四蓝牙通信连接;如果没有检测到第一操作,则建立蓝牙耳机与第四蓝牙设备间的第二蓝牙通信连接。如此,可以避免由于用户误操作导致蓝牙耳机和第四蓝牙设备重连,有利于提升用户体验。
在上述第二方面的一种可能实现中,上述蓝牙耳机建立与第四蓝牙设备间的第四蓝牙通信连接,包括:蓝牙耳机播放第二提示信息,第二提示信息指示用于确认建立第四蓝牙通信连接的第二操作;蓝牙耳机在检测到第二操作的情况下,建立蓝牙耳机与第四蓝牙设备间的第四蓝牙通信连接。
在该实现方式中,如果用户是误触发了重连操作,则可以不执行第二操作来取消建立蓝牙耳机与第四蓝牙设备间的第四蓝牙通信连接。蓝牙耳机如果检测到第二操作,则建立蓝牙耳机与第四蓝牙设备间的第四蓝牙通信连接;如果没有检测到第二操作,则不建立蓝牙耳机与第四蓝牙设备间的第四蓝牙通信连接。如此,可以避免由于用户误操作导致蓝牙耳机和第四蓝牙设备重连,有利于提升用户体验。
第三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可读存储介质,该可读存储介质中存储有指令,该指令被电子设备执行时使得电子设备实现上述第一方面及上述第二方面的各种可能实现、或者上述第二方面及上述第二方面的各种可能实现提供的任意一种方法。
第四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电子设备,该电子设备包括:存储器,用于存储指令;处理器,用于执行指令使得电子设备实现上述第一方面及上述第二方面的各种可能实现、或者上述第二方面及上述第二方面的各种可能实现提供的任意一种方法。
第五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程序产品,该程序产品在电子设备上运行时,使电子设备实现上述第一方面及上述第二方面的各种可能实现、或者上述第二方面及上述第二方面的各种可能实现提供的任意一种方法。
应理解,上述第三方面至第五方面的有益效果可以参考上述第一方面和第二方面的描述,在此不做赘述。
附图说明
图1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示出了一种抢占连接的场景示意图;
图2A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示出了一种重启蓝牙耳机20的过程示意图;
图2B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示出了一种重启蓝牙耳机50的过程示意图;
图3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示出了一种蓝牙耳机20重新连接手机10的场景示意图;
图4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示出了一种蓝牙耳机50重新连接手机10的场景示意图;
图5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示出了一种蓝牙连接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6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示出了一种耳机盒40向蓝牙耳机发送重连消息的示意图;
图7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示出了一种蓝牙耳机20的结构示意图;
图8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示出了一种耳机盒40的结构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申请的说明性实施例包括但不限于蓝牙连接方法、可读存储介质和电子设备。
下面结合附图介绍本申请的技术方案。
应理解,本申请的技术方案适用的蓝牙设备可以是任意能够通过蓝牙与其他电子设备建立通信连接的电子设备,包括但不限于蓝牙耳机、可穿戴设备(例如智能手表、智能手环、智能眼镜等)、智能音箱等,在此不做限定。以下以蓝牙设备为蓝牙耳机为例进行介绍。
抢占连接,是指蓝牙设备C在检测到上一次连接的蓝牙设备A时,不论蓝牙设备A是否连接有其他蓝牙设备,都自动和蓝牙设备A建立蓝牙通信连接的连接方式。一般情况下,蓝牙设备在启动时,会触发抢占连接功能。因此,在蓝牙设备A已经与蓝牙设备B建立蓝牙连接的情况下,蓝牙设备C会在启动时自动与蓝牙设备A建立蓝牙通信连接。但是,蓝牙设备一般情况下只能同时与一个其他蓝牙设备建立通信连接,抢占连接会导致蓝牙设备A与蓝牙设备B之间的蓝牙通信连接自动断开,影响用户体验。
在通过蓝牙通信连接到蓝牙设备B的蓝牙设备A被蓝牙设备C抢占后,用户可以通过重新启动蓝牙设备B,触发蓝牙设备B的抢占连接功能,来实现蓝牙设备B与蓝牙设备A的重新连接。但是,重新启动蓝牙设备B的操作繁琐、耗时较长,影响用户体验
例如,对于图1所示的情形,参考图2A,如果蓝牙耳机20包括对应的耳机盒40,用户需要先从耳朵上摘下蓝牙耳机20并将蓝牙耳机20放入耳机盒40,再从耳机盒40中取出并佩戴蓝牙耳机20,才能实现蓝牙耳机20的重启。但是,先摘下蓝牙耳机20并放入耳机盒40、再从耳机盒40取出蓝牙耳机20并佩戴的操作繁琐,影响用户体验。并且,如果用户处于驾驶状态,摘下蓝牙耳机20并放入耳机盒40、再从耳机盒40取出蓝牙耳机20并佩戴还会影响驾驶安全。
又例如,参考图2B,蓝牙耳机50中包括功能键51,用户可以通过先长按功能键51关闭蓝牙耳机50、再长按功能键51开启蓝牙耳机50的方式来重启蓝牙耳机50。而关闭蓝牙耳机50再重新开启蓝牙耳机50耗时较长,影响用户的体验。
为提升用户连接蓝牙设备的体验,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蓝牙连接方法,蓝牙设备可以先定义用于触发抢占连接的重连操作(例如在蓝牙耳机或者蓝牙耳机的耳机盒上按键的单次短按操作、连续多次短按操作、长按操作,用户对耳机盒的开盖或关盖的操作等)。蓝牙设备在处于开机状态且没有与其他蓝牙设备建立蓝牙通信连接的情况下,如果检测到用户的重连操作,则触发抢占连接,自动与上一次连接的蓝牙设备建立通信连接。如此,用户通过重连操作就可以触发蓝牙设备的抢占连接功能,而无需重新启动蓝牙设备,操作便捷,有利于提升用户体验。
应理解,重连操作可以是用户在蓝牙设备上,或蓝牙设备的配件设备上的任意操作。例如,用户对蓝牙设备上或蓝牙设备的配件设备上按键的短按操作或者长按操作,用户移动蓝牙设备或蓝牙设备的配件设备上的某一部件的操作等。
应理解,短按操作,是指用户在按键或传感器上按下后,在小于短按时长后抬起的操作。在一些实施例中,短按操作也可以称为单击操作。
应理解,长按操作,是指用户在按键或传感器上按下后,超过长按时长后再抬起的操作。
应理解,连续多次短按操作,是指用户在预设时长内在按键或传感器上的多次短按操作。在一些实施例中,连续两次短按操作也可以称为双击操作。
应理解,重连操作也可以是其他的操作,例如用户在蓝牙耳机或耳机盒的压力传感器上的按压操作、用户在蓝牙耳机或耳机盒上的接近光传感器/触摸传感器/距离传感器的触摸操作、用户在蓝牙耳机或耳机盒上的振动传感器上的敲击操作等。
例如,参考图3,对于前述蓝牙耳机20,重连操作可以是用户在耳机盒40上的按键41的单次短按操作、连续多次短按操作或者长按操作、对耳机盒40的开盖或关盖操作等。
如图3所示,假设车机30启动前手机10和蓝牙耳机20建立蓝牙通信连接(①),车机30启动后抢占手机10的蓝牙通信连接(②)。用户在车机30抢占手机10的蓝牙通信连接后,可以在按键41或者耳机盒40的盒盖上执行前述重连操作。蓝牙耳机20在检测到重连操作时,在开机状态下触发抢占连接,重新与手机10建立蓝牙通信连接(③)。如此,用户通过简单的重连操作就可以使得蓝牙耳机20与手机10重新建立蓝牙通信连接,恢复通过蓝牙耳机20播放手机10中的音频,操作便捷,有利于提升用户体验。
又例如,对于前述蓝牙耳机50,重连操作可以是用户在功能键51上的单次短按操作或连续多次短按操作。
参考图4,假设车机30启动前手机10和蓝牙耳机50建立蓝牙通信连接(①),车机30启动后抢占手机10的蓝牙通信连接(②)。用户在车机30抢占手机10的蓝牙通信连接后,可以在按键51上执行前述重连操作。蓝牙耳机50在检测到重连操作时,在开机状态下触发抢占连接,重新与手机10建立蓝牙通信连接(③)。如此,用户在车机30抢占手机10的蓝牙通信连接后,通过在功能键51的前述重连操作,就可以触发蓝牙耳机50的抢占连接功能,而无需重新启动蓝牙耳机50,操作便捷。
应理解,在另一些实施例中,重连操作还可以是其他的操作,例如用户在蓝牙耳机20上的敲击操作等,在此不做限定。
应理解,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可以适用于蓝牙耳机与其他蓝牙设备的蓝牙通信连接被抢占的场景,也可以适用于蓝牙耳机与其他蓝牙设备的蓝牙通信连接因为其他原因断开的场景,在此不做限定。
下面结合图3和图4所示的场景,介绍本申请的技术方案。
图5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示出了一种蓝牙连接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如图5所示,该流程包括如下步骤:
S501:第一蓝牙设备与第二蓝牙设备建立蓝牙通信连接。
如果第一蓝牙设备历史连接过第二蓝牙设备,即第一蓝牙设备中存储有第一蓝牙设备和第二蓝牙设备的配对关系,第一蓝牙设备在启动时可以在检测到第二蓝牙设备时,自动与第二蓝牙设备建立蓝牙通信连接。
如果第一蓝牙设备未连接过第二蓝牙设备,即第一蓝牙设备中未存储有第一蓝牙设备和第二蓝牙设备的配对关系。第一蓝牙设备和第二蓝牙设备可以先建立配对关系,再与第二蓝牙设备建立蓝牙通信连接。
示例性地,对于图3所示的情形,蓝牙耳机20(作为第一蓝牙设备)如果历史连接过手机10(作为第二电子设备),蓝牙耳机20可以在用户打开耳机盒40时,自动与手机10建立蓝牙通信连接。
示例性地,对于图4所示的情形,蓝牙耳机50(作为第一蓝牙设备)如果历史连接过手机10(作为第二电子设备),蓝牙耳机50可以在开机时,自动与手机10建立蓝牙通信连接。
应理解,本申请实施例对第一蓝牙设备和第二蓝牙设备建立蓝牙通信连接的方式不做限定。
S502:第一蓝牙设备在开机状态下,检测到与第二蓝牙设备的蓝牙通信连接断开。
第一蓝牙设备在开机状态下,检测到与第二蓝牙设备的蓝牙通信连接断开,触发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蓝牙连接方法。
例如,对于图3所示的情形,在车机30启动并抢占手机10后,蓝牙耳机20(作为第一蓝牙设备)可以检测到与手机10的蓝牙通信连接断开。
又例如,对于图4所示的情形,在车机30启动并抢占手机10后,蓝牙耳机50(作为第一蓝牙设备)可以检测到与手机10的蓝牙通信连接断开。
S503:第一蓝牙设备判断是否检测到重连操作。
第一蓝牙设备在检测到与第二蓝牙设备的蓝牙通信连接断开后,判断是否检测到重连操作。如果检测到重连操作,说明用户期望重新建立第一蓝牙设备和第二蓝牙设备间的蓝牙通信连接,转至步骤S504;否则,如果没有检测到重连操作,则转至步骤S505。
应理解,重连操作可以是用户在第一蓝牙设备上,或第一蓝牙设备的配件设备上的任意操作。
例如,对于图3所示的蓝牙耳机20,重连操作可以用户在耳机盒40上的按键41的单次短按操作、连续多次短按操作或者长按操作(例如长按预设时长)、对耳机盒40的开盖或关盖操作,或者用户在蓝牙耳机20上的传感器上的敲击操作或触摸操作或按压操作等。
又例如,对于图4所示的蓝牙耳机50,重连操作可以是用户在功能键51上的单次或连续多次短按操作。
应理解,对于图3所示的情形,耳机盒40可以通过蓝牙、无线保真(wirelessfidelity,Wi-Fi)、红外、近场通信等方式与蓝牙耳机20通信,并在检测到用户在耳机盒上的重连操作时,向蓝牙耳机20发送重连消息。蓝牙耳机20在接收到该重连消息时,检测到重连操作。
例如,参考图6,耳机盒40可以在检测到用户在按键41的单次短按操作、连续多次短按操作或者长按操作的操作,或者检测到用户对耳机盒40的开盖或关盖操作时,向蓝牙耳机20发送重连消息,使得蓝牙耳机20(作为第一蓝牙设备)可以检测到重连操作。
应理解,在另一些实施例中,耳机盒40也可以不向蓝牙耳机20发送指示用户在耳机盒40上的重连操作的重连消息,而是在检测到重连操作时向蓝牙耳机20发送重连指令。如此,蓝牙耳机20在接收到重连指令时,可以响应于该重连指令,重新与上一次连接的蓝牙设备建立蓝牙通信连接。
S504:第一蓝牙设备触发抢占连接功能,重新与第二蓝牙设备建立蓝牙通信连接。
第一蓝牙设备在检测到重连操作后,触发抢占连接功能,重新与上一次连接的蓝牙设备(即第二蓝牙设备)建立蓝牙通信连接。
示例性地,对于图3所示的情形,用户在车机30抢占手机10的蓝牙通信连接后,蓝牙耳机20可以在接收到耳机盒40发送的用户在按键41上的单次短按操作、连续多次短按操作或者长按操作时,或者接收到耳机盒40发送的用户开关耳机盒40的操作时,检测到用户蓝牙耳机20上的传感器的敲击操作或触摸操作或按压操作时,触发蓝牙耳机20的抢占连接功能,使得蓝牙耳机20重新与手机10建立蓝牙通信连接。
示例性地,对于图4所示的情形,用户在车机30抢占手机10的蓝牙通信连接后,蓝牙耳机50可以在检测到用户在功能键51上的前述重连操作时,触发蓝牙耳机50的抢占连接功能,使得蓝牙耳机50重新与手机10建立蓝牙通信连接。
应理解,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蓝牙设备在当前未连接有其他蓝牙设备时,才触发抢占连接功能,重新与第二蓝牙设备建立蓝牙通信连接。
应理解,在一些实施例中,如果第一蓝牙设备在触发抢占连接功能时,未检测到上一次连接的蓝牙设备(第二蓝牙设备),第一蓝牙设备可以从能够检测到的、历史连接过第一蓝牙设备的蓝牙设备中,选取最近一次连接到第一蓝牙设备的一个蓝牙设备,并与该蓝牙设备建立蓝牙通信连接。
应理解,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蓝牙设备在检测到重连操作后,还可以通过先播放提示信息,以提示用户即将触发抢占连接功能以及用户可以执行的取消操作(作为第一操作)或确认操作(作为第二操作)。第一蓝牙设备可以在检测到用户的确认操作时或未检测到用户的取消操作时,再重新与第二蓝牙设备建立蓝牙通信连接。如此,可以避免用户误操作导致第一蓝牙设备和第二蓝牙设备重连,有利于提升用户体验。
例如,对于图3所示的情形,蓝牙耳机20可以在检测到重连操作时播放提示音“即将重连至手机10,如需取消重连,请按下耳机盒上的功能键”。如果蓝牙耳机20检测到用户按下按键41(取消操作),则取消与第二蓝牙设备建立蓝牙通信连接,否则重新与第二蓝牙设备建立蓝牙通信连接。
又例如,对于图4所示的情形,蓝牙耳机50可以在检测到重连操作时播放提示音“即将重连至手机10,请按下功能键确认重连”。如果蓝牙耳机50检测到用户按下按键51(确认操作),则重新与第二蓝牙设备建立蓝牙通信连接,否则取消与第二蓝牙设备建立蓝牙通信连接。
应理解,取消操作或确认操作可以是用户在第一蓝牙设备或第一蓝牙设备的配件设备上的任意操作。例如,取消操作或确认操作可以是前述重连操作中的任意一种,在此不做限定。
S505:第一蓝牙设备判断未连接蓝牙设备的时长是否达到第一时长。
第一蓝牙设备在未检测到重连操作时,判断第一蓝牙设备未连接蓝牙设备的时长是否达到第一时长。如果判断出第一蓝牙设备未连接蓝牙设备的时长达到第一时长,说明用户暂时不会使用蓝牙耳机,转至步骤S506;否则,如果判断出第一蓝牙设备未连接蓝牙设备的时长未达到第一时长,转至步骤S503,继续判断是否检测到重连操作。
S506:第一蓝牙设备关机。
第一蓝牙设备在第一蓝牙设备未连接蓝牙设备的时长达到第一时长时,关闭第一蓝牙设备。如此,可以降低第一蓝牙设备的功耗。
通过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在与第一蓝牙设备连接的第二蓝牙设备被抢占后,用户通过在第一蓝牙设备或第一蓝牙设备的配件设备上的重连操作,就可以触发第一蓝牙设备重新与第二蓝牙设备建立蓝牙通信连接。如此,无需重启第一蓝牙设备,有利于提高用户建立蓝牙连接的体验。
应理解,在第一蓝牙设备为前述蓝牙耳机20时,可以由蓝牙耳机20的左耳机和右耳机中的一个来执行前述步骤S501至步骤S506,也可以由蓝牙耳机20的左耳机和右耳机分别实现执行步骤S501至步骤S506中的部分步骤,在此不做限定。
进一步,图7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示出了一种蓝牙耳机20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7所示,蓝牙耳机20可以包括处理器201、存储器202、无线通信模块203、音频模块204、电源模块205、传感器模块206、按键207等。处理器201可以包括一个或者多个接口,用于与蓝牙耳机20的其他模块相连。
其中,存储器202可以用于存储指令或数据程序代码,例如用于实现前述蓝牙连接方法对应的指令或程序代码。
处理器201可以用于执行上述应用程序代码,调用相关模块以实现不同功能。例如,实现蓝牙耳机20充电功能,无线通信功能,音频信号发送功能,以及出入盒检测功能等。处理器201可以包括一个或者多个处理单元,不同的处理单元可以是独立的器件,也可以集成在一个或者多个处理器201中。处理器201具体可以是集成的控制芯片,也可以由包括各种有源和/或无源部件的电路组成,且该电路被配置为执行本申请实施例描述的属于处理器201的功能。
在一些实施例中,处理器201可以用于在蓝牙耳机20与某一蓝牙设备的蓝牙连接断开后,检测到用户的重连操作时,重新与该蓝牙设备建立蓝牙通信连接。
无线通信模块203可以用于,支持蓝牙耳机20与其他电子设备或耳机盒之间包括蓝牙(bluetooth,BT),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GNSS),无线局域网(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s,WLAN),(如无线保真(wireless fidelity,Wi-Fi)网络),调频(frequency modulation,FM),近距离无线通信技术(near fieldcommunication,NFC),红外技术(infrared,IR)等无线通信的数据交换。在一些实施例中,该无线通信模块203可以为蓝牙芯片。蓝牙耳机20可以通过该蓝牙芯片与其他电子设备的蓝牙芯片之间进行配对并建立蓝牙通信连接,以通过该无线连接实现蓝牙耳机20和其他电子设备之间的无线通信。
另外,无线通信模块203还可以包括天线,无线通信模块203经由天线接收电磁波,将电磁波信号调频以及滤波处理,将处理后的信号发送到处理器201。无线通信模块203还可以从处理器201接收待发送的信号,对其进行调频,放大,经天线转为电磁波辐射出去。
在一些实施例中,蓝牙耳机20可以通过无线通信模块203接收耳机盒40发送的重连操作。
音频模块204可以用于管理音频数据,实现蓝牙耳机20输入和输出音频信号。例如,音频模块204可以从无线通信模块203获取音频信号,或者向无线通信模块203传递音频信号,实现通过无线耳机本体接打电话、播放音乐、启动/关闭与耳机连接的电子设备的语音助手、接收/发送用户的语音数据等功能。
音频模块204可以包括用于输出音频信号的扬声器(或称听筒、受话器)组件,麦克风(或称话筒,传声器),与麦克风相配合的麦克收音电路等。扬声器可以用于将音频电信号转换成声音信号并播放。麦克风可以用于将音频信号转换为电信号。其中,音频模块204(如扬声器,也称为“喇叭”)中包括磁体(如磁铁)。
电源模块205,可以用于提供蓝牙耳机20的系统电源,为蓝牙耳机20各模块供电;支持蓝牙耳机20接收充电输入等。电源模块205可以包括电源管理单元(power managementunit,PMU)和电池(即第一电池)。其中,电源管理单元可以包括充电电路、压降调节电路、保护电路、电量测量电路等。充电电路可以接收外部的充电输入。压降调节电路可以将充电电路输入的电信号变压后输出给电池以完成对电池充电,还可以将电池输入的电信号变压后输出给音频模块204、无线通信模块203等其他模块。保护电路可以用于防止电池过充、过放、短路或过流等。在一些实施例中,电源模块205还可以包括无线充电线圈,用于对蓝牙耳机20进行无线充电。另外,电源管理单元还可以用于监测电池容量,电池循环次数,电池健康状态(漏电,阻抗)等参数。
传感器模块206可以包括距离传感器和/或接近光传感器、触摸传感器、骨传导传感器、压力传感器、振动传感器等。
距离传感器/接近光传感器/压力传感器可以用于检测蓝牙耳机20是否被用户佩戴。例如处理器201可以根据距离传感器或接近光传感器采集的数据,确定蓝牙耳机20是否被用户佩戴。
在一些实施例中,距离传感器/接近光传感器/压力传感器还可以用于检测用户的重连操作。例如,在用户与距离传感器/接近光传感器的距离小于预设距离、或者用户按压压力传感器的压力大于预设压力时时,处理器201可以检测到重连操作。
振动传感器采集的数据可以用于检测用户在蓝牙耳机20的操作,例如敲击操作等。处理器201可以根据用户的操作,触发相应的功能。
例如,在一些实施例中,蓝牙耳机20可以将用户对振动传感器的操作,例如敲击操作等,定义为重连操作。从而处理器201在检测到用户的重连操作后,可以触发抢占连接功能,使得蓝牙耳机20与上一次连接的蓝牙设备建立蓝牙通信连接。
触摸传感器采集的数据可以用于检测用户在蓝牙耳机20的操作,例如触摸操作、敲击操作等。处理器201可以根据用户的操作,触发相应的功能。
例如,在一些实施例中,蓝牙耳机20可以将用户对触摸传感器的操作,例如触摸操作、敲击操作等,定义为重连操作。从而处理器201在检测到用户的重连操作后,可以触发抢占连接功能,使得蓝牙耳机20与上一次连接的蓝牙设备建立蓝牙通信连接。
传感器模块206还可以包括磁传感器,该磁传感器用于检测蓝牙耳机20周围的磁感应强度。蓝牙耳机20在放置耳机盒40主体的容纳仓内时,蓝牙耳机20可以根据磁传感器检测到的磁场强度,开机或关机。
按键207可以包括至少一个按键,例如音量调整按键或者功能按键等,按键207可以是机械按键,也可以是触摸按键。蓝牙耳机20可以将用户对该按键的操作定义为重连操作,并在检测重连操作时与上一次连接的蓝牙设备建立蓝牙通信连接。
应理解,在一些实施例中,蓝牙耳机20还可以包括输入输出接口,用于和其他电子设备建立有线通信连接或者从其他电子设备接收电能并为电池充电。
应理解,对于前述蓝牙耳机20,由于左耳机和右耳机在物理上分开,左耳机和右耳机都可以包括处理器201、存储器202、无线通信模块203、音频模块204、电源模块205、传感器模块206、按键207。
应理解,图7所示的蓝牙耳机20的结构只是一种示例,在另一些实施例中,蓝牙耳机20可以包括更多或更少的模块,也可以拆分或组合部分模块,在此不做限定。
应理解,蓝牙耳机50的结构可以与蓝牙耳机20相同或不同,在此不做限定。应理解,对于前述蓝牙耳机50,由于蓝牙耳机50的左耳机和右耳机在物理上并未分开,蓝牙耳机50可以只包括一组处理器201、存储器202、无线通信模块203、音频模块204、电源模块205、传感器模块206、按键207。
进一步,图8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示出了一种耳机盒40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8所示,耳机盒40可以包括处理器401、存储器402、无线通信模块403、输入输出接口404、电源模块405、传感器模块406、按键41等。
处理器401可以包括一个或者多个接口,用于与耳机盒40的其他模块相连。
其中,存储器402可以用于存储指令或程序代码,例如检测重连操作并向蓝牙耳机20发送重连操作的指令或程序代码、在蓝牙耳机20放置在耳机盒40中时为蓝牙耳机20充电的代码等。
处理器401可以用于执行上述应用程序代码,调用相关模块以实现不同功能。例如,实现耳机盒40充电功能,以及检测耳机盒开关盖功能、检测重连操作功能等。处理器401可以包括一个或者多个处理单元,不同的处理单元可以是独立的器件,也可以集成在一个或者多个处理器401中。处理器401具体可以是集成的控制芯片,也可以由包括各种有源和/或无源部件的电路组成,且该电路被配置为执行本申请实施例描述的属于处理器401的功能。
传感器模块406可以包括第一压力传感器。处理器401可以根据第一压力传感器采集的数据,确定耳机盒40是否开盖。例如,当耳机盒40处于关盖的状态时,第一压力传感器检测到的阻抗为第一阻抗,向处理器401输出第一信号,当耳机盒处于开盖的状态时,第一压力传感器检测到的阻抗为第二阻抗,向处理器401输出第二信号,其中第一信号是高电平,第二信号是低电平,或者第一信号是低电平,第二信号是高电平。处理器401响应于第一压力传感器传输的信号由第一信号变为第二信号,确定耳机盒40开盖,响应于第一压力传感器传输的信号由第二信号变为第一信号,确定耳机盒40关盖。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耳机盒40中至多只有一个耳机(例如蓝牙耳机20的左耳机或右耳机)时,用户对耳机盒开盖和/或关盖的操作可以被定义为重连操作,处理器401可以在检测到用户开盖和/或关盖的操作后,通过无线通信模块403向蓝牙耳机20发送该重连操作对应的重连消息。
传感器模块406还可以包括第二压力传感器。处理器401可以根据第二压力传感器采集的数据,确定蓝牙耳机20是否离开耳机盒。例如,第二压力传感器设置在左右容纳仓的底部,当蓝牙耳机20的左耳机在容纳仓内时,第二压力传感器检测到的阻抗为第三阻抗,向处理器401输出第三信号,当蓝牙耳机20的右耳机在容纳仓内时,第二压力传感器检测到的阻抗为第四阻抗,向处理器401输出第四信号,当蓝牙耳机20的左耳机不在容纳仓内时,第二压力传感器检测到的阻抗为第五阻抗,向处理器输出第五信号,当蓝牙耳机20的右耳机不在容纳仓内时,第二压力传感器检测到的阻抗为第六阻抗,向处理器输出第六信号,其中第三信号和第四信号是高电平,第五信号和第六信号是低电平。处理器401响应于第二压力传感器传输的信号由第三信号和第四信号变为第五信号和第六信号时,确定左右无线耳机都离开耳机盒40。
应理解,传感器模块406还可以用于检测用户的重连操作,以便于处理器401可以在检测到重连操作时,向蓝牙耳机发送重连消息或重连指令。具体可以参考前述传感器模块206的描述,在此不做赘述。
无线通信模块403可以用于支持耳机盒40与其他电子设备或蓝牙耳机20之间包括蓝牙,全球导航卫星系统,无线局域网,如无线保真网络,调频,近距离无线通信技术,红外技术等无线通信的数据交换。在一些实施例中,该无线通信模块403可以为蓝牙芯片。
另外,无线通信模块403还可以包括天线,无线通信模块403经由天线接收电磁波,将电磁波信号调频以及滤波处理,将处理后的信号发送到处理器401。无线通信模块403还可以从处理器401接收待发送的信号,对其进行调频,放大,经天线转为电磁波辐射出去。
在一些实施例中,无线通信模块403可以用于向蓝牙耳机20发送重连操作对应的重连消息。
输入输出接口404用于和其他电子设备建立有线通信连接或者从其他电子设备接收电能并为电池充电。
按键41用于触发耳机盒40或蓝牙耳机20的功能,例如触发蓝牙耳机20的配对功能等。按键41可以是实体按键也可以是触摸按键,在此对按键41的形式不做限定。
在一些实施例中,用户对按键41的操作可以被定义为重连操作。处理器401在检测到用户对按键41的重连操作后,可以将重连操作对应的重连消息发送给蓝牙耳机20.
应理解,在一些实施例中,耳机盒40还可以包括指示灯,该指示灯可以用于指示耳机盒40或蓝牙耳机20的状态。例如,指示灯可以通过不同的颜色或闪烁频率指示耳机盒中电池的电量、蓝牙耳机20是否处于配对状态等。
应理解,图8所示的耳机盒40的结构只是一种示例,在另一些实施例中,耳机盒40可以包括更多或更少的模块,也可以合并或拆分部分模块,在此不做限定。
本申请公开的机制的各实施例可以被实现在硬件、软件、固件或这些实现方法的组合中。本申请的实施例可实现为在可编程系统上执行的计算机程序或程序代码,该可编程系统包括至少一个处理器、存储系统(包括易失性和非易失性存储器和/或存储元件)、至少一个输入设备以及至少一个输出设备。
可将程序代码应用于输入指令,以执行本申请描述的各功能并生成输出信息。可以按已知方式将输出信息应用于一个或多个输出设备。为了本申请的目的,处理系统包括具有诸如例如数字信号处理器、微控制器、专用集成电路或微处理器之类的处理器的任何系统。
程序代码可以用高级程序化语言或面向对象的编程语言来实现,以便与处理系统通信。在需要时,也可用汇编语言或机器语言来实现程序代码。事实上,本申请中描述的机制不限于任何特定编程语言的范围。在任一情形下,该语言可以是编译语言或解释语言。
在一些情况下,所公开的实施例可以以硬件、固件、软件或其任何组合来实现。所公开的实施例还可以被实现为由一个或多个暂时或非暂时性机器可读(例如,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承载或存储在其上的指令,其可以由一个或多个处理器读取和执行。例如,指令可以通过网络或通过其他计算机可读介质分发。因此,机器可读介质可以包括用于以机器(例如,计算机)可读的形式存储或传输信息的任何机制,包括但不限于,软盘、光盘、光碟、磁光盘、只读存储器、随机存取存储器、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电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磁卡或光卡、闪存、或用于利用因特网以电、光、声或其他形式的传播信号来传输信息(例如,载波、红外信号数字信号等)的有形的机器可读存储器。因此,机器可读介质包括适合于以机器(例如,计算机)可读的形式存储或传输电子指令或信息的任何类型的机器可读介质。
在附图中,可以以特定布置和/或顺序示出一些结构或方法特征。然而,应该理解,可能不需要这样的特定布置和/或排序。而是,在一些实施例中,这些特征可以以不同于说明性附图中所示的方式和/或顺序来布置。另外,在特定图中包括结构或方法特征并不意味着暗示在所有实施例中都需要这样的特征,并且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不包括这些特征或者可以与其他特征组合。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各设备实施例中提到的各单元/模块都是逻辑单元/模块,在物理上,一个逻辑单元/模块可以是一个物理单元/模块,也可以是一个物理单元/模块的一部分,还可以以多个物理单元/模块的组合实现,这些逻辑单元/模块本身的物理实现方式并不是最重要的,这些逻辑单元/模块所实现的功能的组合才是解决本申请所提出的技术问题的关键。此外,为了突出本申请的创新部分,本申请上述各设备实施例并没有将与解决本申请所提出的技术问题关系不太密切的单元/模块引入,这并不表明上述设备实施例并不存在其它的单元/模块。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专利的示例和说明书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虽然通过参照本申请的某些优选实施例,已经对本申请进行了图示和描述,但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该明白,可以在形式上和细节上对其作各种改变,而不偏离本申请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14)

1.一种蓝牙连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蓝牙设备检测到与第二蓝牙设备间的第一蓝牙通信连接断开;
所述第一蓝牙设备检测到用户的重连操作,建立所述第一蓝牙设备与所述第二蓝牙设备间的第二蓝牙通信连接,其中,所述第一蓝牙通信连接断开到所述第二蓝牙通信连接建立期间,所述第一蓝牙设备处于开机状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蓝牙设备为蓝牙耳机。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蓝牙设备包括第一按键或第一传感器,并且所述重连操作包括以下操作中的至少一种:用户在所述第一按键的单次短按操作、用户在所述第一按键的连续多次短按操作、用户在所述第一按键的长按操作、用户在所述第一传感器的触摸操作、用户在所述第一传感器的敲击操作、用户在所述第一传感器的按压操作。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蓝牙设备检测到用户的重连操作,包括:
所述第一蓝牙设备接收到第一蓝牙设备对应的耳机盒发送的重连消息,所述重连消息指示所述耳机盒检测到以下操作中的至少一种:用户对所述耳机盒的开盖操作和/或关盖操作;用户在所述耳机盒上的第二按键的单次短按操作、或者连续多次短按操作、或者长按操作;用户在所述耳机盒上的第二传感器的触摸操作、用户在所述第二传感器的敲击操作、用户在所述第二传感器的按压操作。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蓝牙通信连接断开到所述第二蓝牙通信连接建立期间,所述第一蓝牙设备未与第三蓝牙设备建立过蓝牙通信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建立所述第一蓝牙设备与所述第二蓝牙设备间的第二蓝牙通信连接,包括:
所述第一蓝牙设备播放第一提示信息,所述第一提示信息指示用于取消建立所述第二蓝牙通信连接的第一操作;
所述第一蓝牙设备在未检测到所述第一操作的情况下,建立所述第一蓝牙设备与所述第二蓝牙设备间的第二蓝牙通信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建立所述第一蓝牙设备与所述第二蓝牙设备间的第二蓝牙通信连接,包括:
所述第一蓝牙设备播放第二提示信息,所述第二提示信息指示用于确认建立所述第二蓝牙通信连接的第二操作;
所述第一蓝牙设备在检测到所述第二操作的情况下,建立所述第一蓝牙设备与所述第二蓝牙设备间的第二蓝牙通信连接。
8.一种蓝牙连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蓝牙耳机检测到与第四蓝牙设备间的第三蓝牙通信连接断开;
响应于用户在所述蓝牙耳机的耳机盒上的重连操作,所述耳机盒向所述蓝牙耳机发送连接指令;
响应于所述连接指令,所述蓝牙耳机建立与所述第四蓝牙设备间的第四蓝牙通信连接,其中,所述第三蓝牙通信连接断开到所述第四蓝牙通信连接建立期间,所述蓝牙耳机处于开机状态。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重连操作包括以下操作中的任意一种:
用户对所述耳机盒的开盖操作和/或关盖操作;
用户在所述耳机盒上的第二按键的单次短按操作、或者连续多次短按操作、或者长按操作;
用户在所述耳机盒上的第二传感器的触摸操作、用户在所述第二传感器的敲击操作、用户在所述第二传感器的按压操作。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蓝牙通信连接断开到所述第四蓝牙通信连接建立期间,所述蓝牙耳机未与第五蓝牙设备建立过蓝牙通信连接。
11.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蓝牙耳机建立与所述第四蓝牙设备间的第四蓝牙通信连接,包括:
所述蓝牙耳机播放第一提示信息,所述第一提示信息指示用于取消建立所述第四蓝牙通信连接的第一操作;
所述蓝牙耳机在未检测到所述第一操作的情况下,建立所述蓝牙耳机与所述第四蓝牙设备间的第四蓝牙通信连接。
12.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蓝牙耳机建立与所述第四蓝牙设备间的第四蓝牙通信连接,包括:
所述蓝牙耳机播放第二提示信息,所述第二提示信息指示用于确认建立所述第四蓝牙通信连接的第二操作;
所述蓝牙耳机在检测到所述第二操作的情况下,建立所述蓝牙耳机与所述第四蓝牙设备间的第四蓝牙通信连接。
13.一种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可读存储介质中存储有指令,所述指令被电子设备执行时使得所述电子设备实现权利要求1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14.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存储器,用于存储指令;
处理器,用于执行所述指令使得所述电子设备实现权利要求1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CN202310748328.0A 2023-06-21 2023-06-21 蓝牙连接方法、可读存储介质和电子设备 Pending CN119183094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748328.0A CN119183094A (zh) 2023-06-21 2023-06-21 蓝牙连接方法、可读存储介质和电子设备
PCT/CN2024/071612 WO2024259961A1 (zh) 2023-06-21 2024-01-10 蓝牙连接方法、可读存储介质和电子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748328.0A CN119183094A (zh) 2023-06-21 2023-06-21 蓝牙连接方法、可读存储介质和电子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9183094A true CN119183094A (zh) 2024-12-24

Family

ID=9390046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748328.0A Pending CN119183094A (zh) 2023-06-21 2023-06-21 蓝牙连接方法、可读存储介质和电子设备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19183094A (zh)
WO (1) WO2024259961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636004A (zh) * 2015-12-25 2016-06-01 惠州Tcl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低功耗蓝牙的蓝牙自动重连方法及系统
CN112399390B (zh) * 2019-08-14 2021-10-15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蓝牙回连的方法及相关装置
CN111246441B (zh) * 2020-02-26 2021-08-24 深圳市岍丞技术有限公司 蓝牙耳机与终端的连接方法、系统及存储介质
CN111787513B (zh) * 2020-06-11 2022-08-19 三星电子(中国)研发中心 用于播放音频的方法和装置
CN115776662A (zh) * 2021-09-08 2023-03-10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蓝牙连接方法、装置、耳机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14866998B (zh) * 2022-07-06 2022-11-11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一种蓝牙连接方法及蓝牙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4259961A1 (zh) 2024-12-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230325145A1 (en) Audio Control System
KR101956226B1 (ko) 무선 오디오 출력 디바이스
EP3879845A1 (en) Bluetooth connection method and device
WO2020007223A1 (en) Method for controlling earphone switching and earphone
JP2022529033A (ja) ブルートゥース接続方法、デバイス、およびシステム
EP3883259A1 (en) Audio data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device applied to monaural and binaural modes switching of tws earphone
US12047760B2 (en) Bluetooth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US10630826B2 (en) Information processing device
CN115002934B (zh) 音频业务处理系统、电子设备及蓝牙耳机
US11818636B2 (en) External audio electronic device, electronic device, and method of managing communication link
US20100048133A1 (en) Audio data flow input/output method and system
CN112469010A (zh) 一种蓝牙回连方法及相关装置
CN105794186A (zh) 控制应用程序的方法、装置和电子设备
CN109150221B (zh) 一种可穿戴设备主从切换方法及相关产品
WO2022242528A1 (zh) 一种音量调节方法及终端设备
WO2024156219A1 (zh) 一种蓝牙连接方法、设备及系统
CN112806092A (zh) 一种麦克风mic切换方法及设备
CN112771828A (zh) 一种音频数据的通信方法及电子设备
WO2021233398A1 (zh) 无线音频系统、无线通讯方法及设备
CN112806023A (zh) 无线耳机的控制方法及相关产品
CN113645573B (zh) 耳机配置数据共享方法、耳机及存储介质
CN109195044B (zh) 降噪耳机、通话终端及降噪控制方法和录音方法
CN119183094A (zh) 蓝牙连接方法、可读存储介质和电子设备
CN117917899B (zh) 一种音频业务处理方法、电子设备及计算机存储介质
EP4546815A1 (en) Earphone fitting degree detection method and earphon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