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9139646A - 储能电池舱、储能装置及其热失控处理方法 - Google Patents
储能电池舱、储能装置及其热失控处理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9139646A CN119139646A CN202411312397.8A CN202411312397A CN119139646A CN 119139646 A CN119139646 A CN 119139646A CN 202411312397 A CN202411312397 A CN 202411312397A CN 119139646 A CN119139646 A CN 119139646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energy storage
- output
- pipeline
- storage battery
- accommodating cavity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 238000004146 energy storage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84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3
- 239000007789 gas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9
- 239000003795 chemical substances by application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9
- 230000002159 abnormal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3
- QVGXLLKOCUKJST-UHFFFAOYSA-N atomic oxygen Chemical compound [O] QVGXLLKOCUKJST-UHFFFAOYSA-N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9
- 239000001301 oxygen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9
- 229910052760 oxyge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9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8000012544 monito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8000002347 inje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9000007924 injection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0000009467 reduc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901 benefit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9
- 238000004880 explos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02485 combus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7689 inspe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6866 deterio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7921 spray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UGFAIRIUMAVXCW-UHFFFAOYSA-N Carbon monoxide Chemical compound [O+]#[C-] UGFAIRIUMAVXCW-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3546 flue ga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0779 smok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IJGRMHOSHXDMSA-UHFFFAOYSA-N Atomic nitrogen Chemical compound N#N IJGRMHOSHXDMSA-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CURLTUGMZLYLDI-UHFFFAOYSA-N Carbon dioxide Chemical group O=C=O CURLTUGMZLYLDI-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983 electrochemical energy storag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3672 process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2092 carbon dioxid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1569 carbon dioxid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0485 cop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547 de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542 deteriora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161 develop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7525 heat dissip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401 inhibitory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993 inter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726 management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203 mixtur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57 nitroge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746 pur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126 substanc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2—LIFE-SAVING; FIRE-FIGHTING
- A62C—FIRE-FIGHTING
- A62C3/00—Fire prevention, containment or extinguishing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objects or places
- A62C3/16—Fire prevention, containment or extinguishing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objects or places in electrical installations, e.g. cableway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2—LIFE-SAVING; FIRE-FIGHTING
- A62C—FIRE-FIGHTING
- A62C31/00—Delivery of fire-extinguishing material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2—LIFE-SAVING; FIRE-FIGHTING
- A62C—FIRE-FIGHTING
- A62C31/00—Delivery of fire-extinguishing material
- A62C31/28—Accessories for delivery devices, e.g. support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42—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rvicing or maintenance of secondary cells or secondary half-cells
- H01M10/4207—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rvicing or maintenance of secondary cells or secondary half-cells for several batteries or cells simultaneously or sequentially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Emergency Management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Secondary Cell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储能电池舱、储能装置及其热失控处理方法。本申请所述的储能电池舱,包括舱体、输送组件和气体处理组件,舱体的内部设有容置腔,容置腔用于放置电池模组。输送组件包括第一输入管道、第一输出管道和第一控制阀,第一输出管道设置于舱体,第一输入管道与第一输出管道连通,第一输出管道设有第一输出口,第一输出口与容置腔连通。第一控制阀设置于第一输出管道,第一输入管道用于将惰化剂输入储能电池舱,第一控制阀用于开启或关闭输入惰化剂到第一输出管道。气体处理组件与容置腔连通,气体处理组件用于处理从容置腔内排出的混合气体。本申请所述的储能电池舱具有安全性高、自动化程度高的优点。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储能电池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储能电池舱、储能装置及其热失控处理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储能技术的发展,电化学储能得到了广泛应用。电化学储能是指通过电池所完成的能量储存、释放与管理过程。然而,热失控是电池的固有属性,其安全性不容忽视,尤其在大规模储能的应用中。
当电池在高倍率的工作状态时会产生大量热量,此时易发生热失控的情况。在电池热失控时,电池的温度快速升高并产生大量烟气,如果不及时处理,将会发生燃烧或爆炸,严重危害到生产安全,具有安全隐患大的缺陷。
发明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储能装置安全隐患大的问题,提供一种储能电池舱、储能装置及其热失控处理方法。
第一方面,提供一种储能电池舱,包括:
舱体,所述舱体的内部设有容置腔,所述容置腔用于放置电池模组;
输送组件,所述输送组件包括第一输入管道、第一输出管道和第一控制阀,所述第一输出管道设置于所述舱体,所述第一输入管道与所述第一输出管道连通,所述第一输出管道设有第一输出口,所述第一输出口设置于所述容置腔内,且所述第一输出口与所述容置腔连通,所述第一控制阀设置于所述第一输出管道,所述第一输入管道用于将惰化剂输入储能电池舱,所述第一控制阀用于开启或关闭输入所述惰化剂到所述第一输出管道;以及,
气体处理组件,所述气体处理组件与所述容置腔连通,所述气体处理组件用于处理从所述容置腔内排出的混合气体。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气体处理组件包括气体排出管道、第二控制阀和异常气体处理器,所述舱体设有排气口,所述排气口与所述容置腔连通,所述气体排出管道的一端安装于所述排气口,所述气体排出管道的另一端与所述异常气体处理器连接,所述第二控制阀设置于所述气体排出管道或所述排气口。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输送组件还包括第二输入管道、第二输出管道和第三控制阀,所述第二输入管道和所述第二输出管道设置于所述舱体,所述第二输入管道与所述第二输出管道连通,所述第二输出管道设有第二输出口,且所述第二输出口设置于所述容置腔内,且所述第二输出口与所述容置腔连通,所述第三控制阀设置于所述第二输出管道,所述第二输入管道用于将惰化剂输入储能电池舱,所述第三控制阀用于开启或关闭输入所述惰化剂到所述第二输出管道。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舱体还包括第一盖板、第二盖板、第一驱动单元和第二驱动单元,所述舱体设有进气口和出气口,所述进气口和所述出气口均与所述容置腔连通,所述第一驱动单元安装于所述舱体,所述第一驱动单元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一盖板连接,所述第一驱动单元用于驱动所述第一盖板开启或关闭所述进气口;所述第二驱动单元安装于所述舱体,所述第二驱动单元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二盖板连接,所述第二驱动单元用于驱动所述第二盖板开启或关闭所述出气口。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舱体还包括第三盖板和第三驱动单元,所述舱体设有异常气体检查口,所述异常气体检查口与所述容置腔连通,所述第三驱动单元安装于所述舱体,所述第三驱动单元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三盖板连接,所述第三驱动单元用于驱动所述第三盖板开启或关闭所述异常气体检查口。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输入管道和所述第二输入管道分别设置于所述舱体的两端,所述第一输出管道和所述第二输出管道连通,所述第一输出口和所述第二输出口对应不同电池模组的安全阀门设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储能电池舱还包括氧浓度传感器和压力传感器,所述压力传感器和所述氧浓度传感器均设置于所述容置腔内。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储能电池舱还包括安装支架,所述安装支架设置于所述容置腔内,所述安装支架用于安装电池模组。
第二方面,提供一种储能装置,包括电池模组和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储能电池舱,所述电池模组安装于所述储能电池舱的容置腔内。
第三方面,提供一种储能装置热失控处理方法,适用于上述实施例所述的储能装置,包括如下步骤:
储能装置中的电池模组发生热失控时,关闭舱体的进气口和出气口;
开启储能电池舱的第一控制阀,第一输出管道向容置腔内通入惰化剂;
利用压力传感器监测舱体内的压力,如果舱内压力到达临界压力,打开第二控制阀和异常气体处理器,如果舱内压力小于临界压力,关闭第二控制阀和异常气体处理器;
利用氧浓度传感器监测舱体内的氧浓度,如果舱内氧浓度高于标准值,保持向容置腔内喷射惰化剂,且随着氧浓度降低减慢惰化剂的喷射流速;
当舱内氧浓度等于标准值时,关闭第一控制阀。
上述储能电池舱、储能装置及其热失控处理方法,通过在放置电池模组的舱体设置输送组件,将惰化剂输入到第一输入管道,当电池模组发生热失控时,打开第一控制阀,使惰化剂输入到第一输出管道,然后通过第一输出口将惰化剂喷射到舱体的容置腔内对冲稀释烟气,避免情况进一步恶化。在喷射了大量惰化剂后,容置腔内会产生高压,此时开启气体处理组件,对容置腔内的混合气体进行无害化处理后排出,从而自动化完成储能装置热失控处理,避免情况恶化发生燃烧或爆炸,具有安全性高、自动化程度高的优点。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所述的储能装置的正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所述的储能装置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所述的储能装置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号:10、储能电池舱;20、电池模组;21、安全阀门;
100、舱体;100A、容置腔;100B、进气口;100C、出气口;100D、排气口;100E、异常气体检查口;
200、输送组件;210、第一输入管道;220、第一输出管道;220A、第一输出口;230、第一控制阀;240、第二输入管道;250、第二输出管道;250A、第二输出口;260、第三控制阀;
300、气体处理组件;310、气体排出管道;320、异常气体处理器;330、第二控制阀;
400、氧浓度传感器;500、压力传感器;600、安装支架。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申请。但是本申请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申请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申请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若有出现这些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这些术语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此外,若有出现这些术语“第一”、“第二”,这些术语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若有出现术语“多个”,“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若有出现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这些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若有出现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等类似的描述,其含义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需要说明的是,若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若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如若存在,本申请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参阅图1和图2,图1和图2示出了本申请一实施例中的储能电池舱的结构示意图,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储能电池舱,包括舱体100、输送组件200和气体处理组件300,舱体100的内部设有容置腔100A,容置腔100A用于放置电池模组20。输送组件200包括第一输入管道210、第一输出管道220和第一控制阀230,第一输入管道210和第一输出管道220设置于舱体100,第一输入管道210与第一输出管道220连通,第一输出管道220设有第一输出口220A,第一输出口220A设置于容置腔100A内,且第一输出口220A与所容置腔100A连通。具体地,第一输入管道210安装于舱体100的上端,第一输出管道220设置于容置腔100A内,且第一输出管道220的输入端与第一输入管道210连通。第一控制阀230设置于第一输出管道220,第一输入管道210的输入端与输入惰化剂的设备连接,第一输入管道210用于将惰化剂输入储能电池舱,第一控制阀230用于开启或关闭输入惰化剂到第一输出管道220。具体地,第一输出口220A包括多个,且第一输出口220A为喷头,惰化剂通过第一输出口220A喷射出来。气体处理组件300与容置腔100A连通,气体处理组件300用于处理从容置腔100A内排出的混合气体。其中,混合气体包括电池模组20喷出来的烟气加上惰化剂。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惰化剂为二氧化碳或氮气,二氧化碳和氮气均具有抑制环境维持燃烧或爆炸的能力,可选择作为惰化剂。在其他实施例中,惰化剂还可以为其他具有抑制环境维持燃烧或爆炸的物质,本申请不以此为限。
本申请实施例所述的储能电池舱,通过舱体100的容置腔100A放置电池模组20,在舱体100设置输送组件200,将惰化剂输入到第一输入管道210。当电池模组20发生热失控时,打开第一输出管道220上的第一控制阀230,使惰化剂输入到第一输出管道220,然后通过第一输出口220A将惰化剂喷射到舱体100的容置腔100A内对冲稀释烟气,抑制电池模组20发生燃烧或爆炸,避免情况进一步恶化。进一步地,在喷射了大量惰化剂后,容置腔100A内会产生高压,此时需要开启气体处理组件300,对容置腔100A内的混合气体进行无害化处理后排出,从而自动化完成储能装置热失控处理,可避免情况恶化发生燃烧或爆炸。
本申请实施例所述的储能电池舱,通过在舱体100设置输送组件200,在电池模组20发生热失控的时候,第一输入管道210和第一输出管道220自动化地将惰化剂喷射到容置腔100A内,从而抑制电池模组20发生燃烧或爆炸,最后通过气体处理组件300自动化地处理并排出混合气体,具有安全性高、自动化程度高的优点。
结合图3所示,图3示出了本申请一实施例中的储能电池舱的另一结构示意图,在一些实施例中,气体处理组件300包括气体排出管道310、第二控制阀330和异常气体处理器320,舱体100设有排气口100D,排气口100D与容置腔100A连通,气体排出管道310的一端安装于排气口100D,气体排出管道310的另一端与异常气体处理器320连接,第二控制阀330设置于气体排出管道310或排气口100D。通过设置气体排出管道310分别连接舱体100上的排气口100D,当容置腔100A被喷射惰化剂后,惰化剂和烟气二者混合为异常气体,惰化剂输入越多,容置腔100A的气压越大,此时开启第二控制阀330,使容置腔100A内的异常气体通过气体排出管道310输送到异常气体处理器320,对异常气体进行净化处理然后排出,达到处理异常气体的目的,整个过程可以自动化完成,具有自动化程度高的优点。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输送组件200还包括第二输入管道240、第二输出管道250和第三控制阀260,第二输入管道240和第二输出管道250设置于舱体100,第二输入管道240与第二输出管道250连通,第二输出管道250设有第二输出口250A,第二输出口250A设置于容置腔100A内,且第二输出口250A与容置腔100A连通,第三控制阀260设置于第二输出管道250,第二输入管道240用于将惰化剂输入储能电池舱,第三控制阀260用于开启或关闭输入惰化剂到第二输出管道250。输送组件200还通过设置第二输入管道240,使第二输入管道240也通入惰化剂,第三控制阀260可控制惰化剂传输到第二输出管道250,在电池模组20发生热失控的时候第二输出管道250可通过第二输出口250A将惰化剂传输到容置腔100A内,从而达到压抑热失控的目的。在多个电池模组20发生热失控的时候,仅依靠第一输出管道220输入惰化剂,输出的惰化剂可能不足以抑制热失控的情况,通过第一输出管道220和第二输出管道250同时输入惰化剂,可加大输入容置腔100A内的流速,使容置腔100A内达到快速惰化的效果,避免多组电池模组20发生燃烧或爆炸,具有安全性能高的优点。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舱体100还包括第一盖板、第二盖板、第一驱动单元和第二驱动单元,舱体100设有进气口100B和出气口100C,进气口100B和出气口100C均与容置腔100A连通,第一驱动单元安装于舱体100,第一驱动单元的输出端与第一盖板连接,第一驱动单元用于驱动第一盖板开启或关闭进气口100B;第二驱动单元安装于舱体100,第二驱动单元的输出端与第二盖板连接,第二驱动单元用于驱动第二盖板开启或关闭出气口100C。通过设置第一驱动单元带动第一盖板移动,从而开启或关闭进气口100B,第二驱动单元带动第二盖板移动,从而开启或关闭出气口100C。当容置腔100A内正常运行时,进气口100B和出气口100C为正常开启状态,使容置腔100A内通风散热。当容置腔100A内发生热失控的时候,第一盖板和第二盖板分别将进气口100B和出气口100C关闭,使容置腔100A成为密闭腔室,从而输送组件200加入惰化剂才可让容置腔100A内发生惰化。进一步地,进气口100B设有进风器,出气口100C设有出风器,通过进风器和出风器可分别将气体输入和输出容置腔100A,从而带动容置腔100A内气体流动,提升储能电池舱的散热能力。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舱体100还包括第三盖板和第三驱动单元,舱体100设有异常气体检查口100E,异常气体检查口100E与容置腔100A连通,第三驱动单元安装于舱体100,第三驱动单元的输出端与第三盖板连接,第三驱动单元用于驱动第三盖板开启或关闭异常气体检查口100E。通过设置异常气体检查口100E,当发生热失控的时候,第三驱动单元可控制第三盖板打开异常气体检查口100E,工作人员通过异常气体检查口100E检查容置腔100A内的情况,从而做好应对准备,避免情况恶化。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第一输入管道210和第二输入管道240分别设置于舱体100的两端,第一输出管道220和第二输出管道250连通,第一输出口220A和第二输出口250A对应不同电池模组20的安全阀门21设置。通过将第一输出管道220和第二输出管道250连通到一起,可加大惰化剂的输送范围。而且,第一输出口220A和第二输出口250A对应电池模组20的安全阀门21设置,使惰化剂可直接喷射到安全阀门21上,从而使惰化剂直接作用于安全阀门21喷射出来的气体,从而提高抑制热失控的效率。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储能电池舱10还包括氧浓度传感器400和压力传感器500,压力传感器500和氧浓度传感器400均设置于容置腔100A内。具体地,氧浓度传感器400设置于出气口100C的一侧。通过设置氧浓度传感器400和压力传感器500,分别检测容置腔100A内的氧浓度数据和压力数据。当电池模组20发生热失控的时候,可通过氧浓度数据判断容置腔100A内的惰化情况,当氧浓度数据越高,证明惰化效果还不达标,需要保持惰化剂高速喷射的状态,如果氧浓度数据越来越低,则可相应的调整降低惰化剂的喷速。而压力传感器500检测到容置腔100A内的压力数据为临界压力以上,则打开第二控制阀330和异常气体处理器320,从而排出容置腔100A内的部分异常气体,等压力数据降低到临界压力时,则可关闭第二控制阀330和异常气体处理器320,避免压力过大损坏舱体100。其中,临界压力是指舱体100可承受的最大压力。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储能电池舱10还包括安装支架600,安装支架600设置于容置腔100A内,安装支架600用于安装电池模组20。通过设置安装支架600,使电池模组20可牢固地安装于舱体100内。
另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储能装置,如图1和图2所示,该储能装置包括电池模组20和上述实施例任一所述的储能电池舱10,电池模组20安装于储能电池舱10的容置腔100A内。
本申请实施例所述的储能装置,由于储能电池舱10设置有输送组件200,在电池模组20发生热失控的时候,第一输入管道210和第一输出管道220自动化地将惰化剂喷射到舱体100的容置腔100A内,从而抑制电池模组20发生燃烧或爆炸,最后通过气体处理组件300自动化地处理并排出异常气体,具有安全性高、自动化程度高的优点。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储能装置还包括控制器,电池模组20、第一控制阀230、第三控制阀260、第二控制阀330、异常气体处理器320、氧浓度传感器400、压力传感器500均与控制器电性连接。通过控制器可实时监测电池模组20的情况,并在发生热失控的时候,快速控制各个部件抑制热失控,提高储能装置的安全性。
另一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一种储能装置热失控处理方法,适用于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储能装置,该储能装置热失控处理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00:储能装置中的电池模组20发生热失控时,关闭舱体100的进气口100B和出气口100C;
S200:开启储能电池舱10的第一控制阀230,第一输出管道220向容置腔100A内通入惰化剂;
S300:利用压力传感器500监测舱体100内的压力,如果舱内压力到达临界压力,打开第二控制阀330和异常气体处理器320,如果舱内压力小于临界压力,关闭第二控制阀330和异常气体处理器320;
S400:利用氧浓度传感器400监测舱体100内的氧浓度,如果舱内氧浓度高于标准值,保持向容置腔100A内喷射惰化剂,且随着氧浓度的降低,减慢惰化剂的喷射流速;
S500:当舱内氧浓度等于标准值时,关闭第一控制阀230。
本申请实施例所述的储能装置热失控处理方法,通过输送组件200在电池模组20发生热失控的时候输入惰化剂,第一输入管道210和第一输出管道220自动化地将惰化剂喷射到舱体100的容置腔100A内,从而抑制电池模组20发生燃烧或爆炸,最后通过气体处理组件300自动化地处理并排出异常气体,具有安全性高、自动化程度高的优点。
本申请实施例所述的储能电池舱、储能装置及其热失控处理方法,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通过在舱体100设置输送组件200,在电池模组20发生热失控的时候,第一输入管道210和第一输出管道220自动化地将惰化剂喷射到容置腔100A内,从而抑制电池模组20发生燃烧或爆炸,最后通过气体处理组件300自动化地处理并排出异常气体,具有安全性高、自动化程度高的优点。
2、当容置腔100A被喷射惰化剂后,惰化剂和烟气混合成异常气体,惰化剂输入越多,容置腔100A的气压越大,此时开启第二控制阀330,使容置腔100A内的异常气体通过气体排出管道310输送到异常气体处理器320,对异常气体进行净化处理然后排出,达到处理异常气体的目的,整个过程可以自动化完成,具有自动化程度高的优点。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申请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申请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因此,本申请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储能电池舱,其特征在于,包括:
舱体(100),所述舱体(100)的内部设有容置腔(100A),所述容置腔(100A)用于放置电池模组(20);
输送组件(200),所述输送组件(200)包括第一输入管道(210)、第一输出管道(220)和第一控制阀(230),所述第一输出管道(220)设置于所述舱体(100),所述第一输入管道(210)与所述第一输出管道(220)连通,所述第一输出管道(220)设有第一输出口(220A),所述第一输出口(220A)设置于所述容置腔(100A)内,且所述第一输出口(220A)与所述容置腔(100A)连通,所述第一控制阀(230)设置于所述第一输出管道(220),所述第一输入管道(210)用于将惰化剂输入储能电池舱,所述第一控制阀(230)用于开启或关闭输入所述惰化剂到所述第一输出管道(220);以及
气体处理组件(300),所述气体处理组件(300)与所述容置腔(100A)连通,所述气体处理组件(300)用于处理从所述容置腔(100A)内排出的混合气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储能电池舱,其特征在于:
所述气体处理组件(300)包括气体排出管道(310)、第二控制阀(330)和异常气体处理器(320),所述舱体(100)设有排气口(100D),所述排气口(100D)与所述容置腔(100A)连通,所述气体排出管道(310)的一端安装于所述排气口(100D),所述气体排出管道(310)的另一端与所述异常气体处理器(320)连接,所述第二控制阀(330)设置于所述气体排出管道(310)或所述排气口(100D)。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储能电池舱,其特征在于:
所述输送组件(200)还包括第二输入管道(240)、第二输出管道(250)和第三控制阀(260),所述第二输入管道(240)和所述第二输出管道(250)设置于所述舱体(100),所述第二输入管道(240)与所述第二输出管道(250)连通,所述第二输出管道(250)设有第二输出口(250A),所述第二输出口(250A)设置于所述容置腔(100A)内,且所述第二输出口(250A)与所述容置腔(100A)连通,所述第三控制阀(260)设置于所述第二输出管道(250),所述第二输入管道(240)用于将惰化剂输入储能电池舱,所述第三控制阀(260)用于开启或关闭输入所述惰化剂到所述第二输出管道(250)。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储能电池舱,其特征在于:
所述舱体(100)还包括第一盖板、第二盖板、第一驱动单元和第二驱动单元,所述舱体(100)设有进气口(100B)和出气口(100C),所述进气口(100B)和所述出气口(100C)均与所述容置腔(100A)连通,所述第一驱动单元安装于所述舱体(100),所述第一驱动单元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一盖板连接,所述第一驱动单元用于驱动所述第一盖板开启或关闭所述进气口(100B);所述第二驱动单元安装于所述舱体(100),所述第二驱动单元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二盖板连接,所述第二驱动单元用于驱动所述第二盖板开启或关闭所述出气口(100C)。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储能电池舱,其特征在于:
所述舱体(100)还包括第三盖板和第三驱动单元,所述舱体(100)设有异常气体检查口(100E),所述异常气体检查口(100E)与所述容置腔(100A)连通,所述第三驱动单元安装于所述舱体(100),所述第三驱动单元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三盖板连接,所述第三驱动单元用于驱动所述第三盖板开启或关闭所述异常气体检查口(100E)。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储能电池舱,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输入管道(210)和所述第二输入管道(240)分别设置于所述舱体(100)的两端,所述第一输出管道(220)和所述第二输出管道(250)连通,所述第一输出口(220A)和所述第二输出口(250A)对应不同电池模组(20)的安全阀门(21)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储能电池舱,其特征在于:
所述储能电池舱(10)还包括氧浓度传感器(400)和压力传感器(500),所述压力传感器(500)和所述氧浓度传感器(400)均设置于所述容置腔(100A)内。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储能电池舱,其特征在于:
所述储能电池舱(10)还包括安装支架(600),所述安装支架(600)设置于所述容置腔(100A)内,所述安装支架(600)用于安装电池模组(20)。
9.一种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
包括电池模组(20)和权利要求1-8任一所述的储能电池舱(10),所述电池模组(20)安装于所述储能电池舱(10)的容置腔(100A)内。
10.一种储能装置热失控处理方法,适用于权利要求9所述的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储能装置热失控处理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储能装置中的电池模组(20)发生热失控时,关闭舱体(100)的进气口(100B)和出气口(100C);
开启储能电池舱(10)的第一控制阀(230),第一输出管道(220)向容置腔(100A)内通入惰化剂;
利用压力传感器(500)监测舱体(100)内的压力,如果舱内压力到达临界压力,打开第二控制阀(330)和异常气体处理器(320),如果舱内压力小于临界压力,关闭第二控制阀(330)和异常气体处理器(320);
利用氧浓度传感器(400)监测舱体(100)内的氧浓度,如果舱内氧浓度高于标准值,保持向容置腔(100A)内喷射惰化剂,且随着氧浓度的降低,减慢惰化剂的喷射流速;
当舱内氧浓度等于标准值时,关闭第一控制阀(230)。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411312397.8A CN119139646A (zh) | 2024-09-20 | 2024-09-20 | 储能电池舱、储能装置及其热失控处理方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411312397.8A CN119139646A (zh) | 2024-09-20 | 2024-09-20 | 储能电池舱、储能装置及其热失控处理方法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9139646A true CN119139646A (zh) | 2024-12-17 |
Family
ID=9380328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411312397.8A Pending CN119139646A (zh) | 2024-09-20 | 2024-09-20 | 储能电池舱、储能装置及其热失控处理方法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9139646A (zh) |
Citations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2717306A (zh) * | 2021-03-31 | 2021-04-30 |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一种用于储能电站或电池集装箱的灭火系统及方法 |
CN113193261A (zh) * | 2021-04-26 | 2021-07-30 | 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 | 一种锂电池储能系统液冷消防联合管控系统及管控方法 |
CN113304423A (zh) * | 2021-06-28 | 2021-08-27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一种用于锂离子电池储能系统消防保护的空气惰化装置 |
CN113593194A (zh) * | 2021-07-23 | 2021-11-02 | 东北大学 | 一种储能用锂离子电池热失控预警方法及预警消防系统 |
CN215691198U (zh) * | 2021-03-30 | 2022-02-01 | 南方电网调峰调频发电有限公司 | 一种集成火灾预警与灭火的电池簇系统 |
CN114191750A (zh) * | 2021-12-02 | 2022-03-18 | 国网湖南省电力有限公司 | 锂电池储能系统钝化灭火抑爆系统及方法 |
CN217062279U (zh) * | 2022-04-02 | 2022-07-26 | 楚能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小型储能集装箱 |
CN218501165U (zh) * | 2022-09-29 | 2023-02-21 | 上海能建工程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用于储能电池预制舱多级联动防护系统 |
CN118615620A (zh) * | 2024-06-20 | 2024-09-10 | 烟台创为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储能电池包充氮气系统及充氮方法 |
-
2024
- 2024-09-20 CN CN202411312397.8A patent/CN119139646A/zh active Pending
Patent Citations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215691198U (zh) * | 2021-03-30 | 2022-02-01 | 南方电网调峰调频发电有限公司 | 一种集成火灾预警与灭火的电池簇系统 |
CN112717306A (zh) * | 2021-03-31 | 2021-04-30 |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一种用于储能电站或电池集装箱的灭火系统及方法 |
CN113193261A (zh) * | 2021-04-26 | 2021-07-30 | 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 | 一种锂电池储能系统液冷消防联合管控系统及管控方法 |
CN113304423A (zh) * | 2021-06-28 | 2021-08-27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一种用于锂离子电池储能系统消防保护的空气惰化装置 |
CN113593194A (zh) * | 2021-07-23 | 2021-11-02 | 东北大学 | 一种储能用锂离子电池热失控预警方法及预警消防系统 |
CN114191750A (zh) * | 2021-12-02 | 2022-03-18 | 国网湖南省电力有限公司 | 锂电池储能系统钝化灭火抑爆系统及方法 |
CN217062279U (zh) * | 2022-04-02 | 2022-07-26 | 楚能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小型储能集装箱 |
CN218501165U (zh) * | 2022-09-29 | 2023-02-21 | 上海能建工程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用于储能电池预制舱多级联动防护系统 |
CN118615620A (zh) * | 2024-06-20 | 2024-09-10 | 烟台创为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储能电池包充氮气系统及充氮方法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KR101295469B1 (ko) | 2 차 전지 탑재 이동체 및 2 차 전지의 가스 처리 장치 | |
WO2010032313A1 (ja) | 二次電池搭載移動体 | |
US20230318131A1 (en) | Battery having a cooling element connectable as a bypass and method for cooling a gas generated in the battery | |
US20240204345A1 (en) | Battery system, and ess and vehicle including the same | |
CN106571479A (zh) | 一种燃料电池系统及其停机控制方法 | |
CN115911622B (zh) | 一种电池包、用电装置和电池包的热失控检测与控制方法 | |
CN219106451U (zh) | 一种可主动抽排烟气的阻燃电池簇放置架 | |
CN119139646A (zh) | 储能电池舱、储能装置及其热失控处理方法 | |
CN116404279A (zh) | 一种电池热管理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 |
KR102818996B1 (ko) | 소방 기능을 갖는 폐배터리 분해 장치 및 이를 이용한 폐배터리 재활용 시스템 | |
CN114759309B (zh) | 一种动力电池热失控被动安全系统 | |
CN214370252U (zh) | 有机废气的处理与前处理设备 | |
CN109200818A (zh) | 一种防爆的催化氧化装置 | |
CN221738861U (zh) | 用于储存、运输、装载和检疫大功率电池的容器 | |
JP2529006B2 (ja) | 据置型高温電池の保護方法および保護装置 | |
JP3042648B2 (ja) | ナトリウム−硫黄電池における防災装置 | |
CN216604641U (zh) | 尾气处理系统 | |
CN211488988U (zh) | 一种通风柜 | |
CN209005551U (zh) | 一种防爆的催化氧化装置 | |
CN214455064U (zh) | 一种片块状物料密封进料装置 | |
CN117268094B (zh) | 一种真空回转炉气氛系统 | |
CN221827040U (zh) | 一种电池老化测试箱 | |
CN215138063U (zh) | 一种全覆土罐的闭环安全通风系统 | |
CN221861911U (zh) | 电池热失控阻止系统、动力电池系统和工程机械 | |
CN218472051U (zh) | 电池模组消防系统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