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85446C - 空调器及其室内单元 - Google Patents
空调器及其室内单元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85446C CN1185446C CNB021080577A CN02108057A CN1185446C CN 1185446 C CN1185446 C CN 1185446C CN B021080577 A CNB021080577 A CN B021080577A CN 02108057 A CN02108057 A CN 02108057A CN 1185446 C CN1185446 C CN 1185446C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air
- heat exchanger
- cross flow
- flow fan
- indoor uni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24—Means for preventing or suppressing noise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8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with humidification mea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18—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fans
- F24F1/0025—Cross-flow or tangential fa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43—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mounting arrangements
- F24F1/005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mounting arrangements mounted in or on a wall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ir-Conditioning Room Units, And Self-Contained Units In General (AREA)
- Air Filters, Heat-Exchange Apparatuses, And Housings Of Air-Conditioning Units (AREA)
Abstract
空调器及其室内单元(20),对于分别从贯流风机(25)到气流稳定器(26)的距离L1和到壳(28)的距离L2而言,室内单元被设计成满足L1<L2,1.0s≤L1≤1.3s,1.2s≤L2≤2.0s(其中的S标明的是贯流风机相邻叶片之间的最小间隙)这三种关系中的至少一种关系。对于贯流风机与其附近的室内换热器(23a)之间的距离L而言,建立了关系2.5d≤L≤3.5d(其中的d标明的是安装在室内换热器中的致冷剂循环管的流路直径)。对于分别从贯流风机到相邻的室内换热器(23a、23b)的距离L1和L2而言,建立了关系1.5L1≤L2≤3.5L1。该室内单元(20)的内部部件被最优化设计成满足预定关系的尺寸及布置方式,目的是为了实现降噪,而不出现不希望的尺寸的增加。
Description
发明领域
本发明涉及按需冷却或加热空气以调节室内环境的空调器,特别是涉及这些空调器的室内单元。
现有技术
通常而言,空调器被广泛使用并安装在许多房间中以调整或调节室内空气的温度或湿度。被安装在典型房间中的空调器的典型例子由室内单元和室外单元构成。图10表示了室内单元的机械结构,可从横向侧面观察该室内单元的内侧部分。在本文中,参考标号1表示室内单元的体或壳;参考标号2表示具有数个缝的进气口;参考标号3a、3b和3c表示室内换热器;参考标号4表示风道;参考标号5表示贯流风机;参考标号6表示气流稳定器;和参考标号7表示出气口。
下面将对室内单元的操作进行说明。当贯流风机5被驱动时,在风道4的上游侧产生负压或真空,从而室内空气从进气口表面2被吸入体1中。当空气流经换热器3a、3b和3c时被冷却或加热,从而被冷却或加热的空气流入风道4中。由于贯流风机5的排气动作,流入风道4中的被冷却或加热的空气从出气口7中被强迫吹出到室内。
接下来,将给出关于贯流风机5排气动作的详细说明,该风机5与布置在风机5附近的气流稳定器6相配合。当贯流风机5沿图10中箭头的方向转动时,由于气流稳定器6的动作将在贯流风机5的内侧产生涡流或紊流(或循环流)。由于涡流的影响,风道4中的空气被吹入贯流风机5的内侧,然后被向出气口7排出。
使用上述室内单元的传统空调器正遭受将在下文描述的各种问题。
为了改善气动性能并提高从出气口7排气的排气力,室内单元在贯流风机5的周围具有两个窄区域(或小间隙)。一个区域被加工在贯流风机5和气流稳定器6之间,另一个区域被加工在贯流风机5和壳8之间,壳8是体框架的一个向内弯曲的部分并被布置在隔着贯流风机5与气流稳定器6相对的位置上。
由于具有这两个窄区域,故有可能明显地改善贯流风机5的排气效果。其中,空气必须高速流经围绕贯流风机5的窄区域,因此,这有可能造成相对大的噪声。
当室内空气在负压的作用下流入风道4中时,将分别遇到室内换热器3a、3b和3c的冷凝管,从而它的流向、密度和速度被改变。即是说,经过室内换热器换热的室内空气流可能具有不同的速度,这取决于室内换热器的换热位置。因此,有可能根据经过室内换热器换热的室内空气流分别估算各种速度分布。特别是,经过布置在贯流风机5附近的室内换热器3a换热的室内空气流在速度分布中变得极高。上述室内空气流被正在转动的贯流风机5的叶片不停地断开。这在室内单元1中引起一种被称作“Nz”的特殊噪声。
通常情况下,通过将室内换热器3a布置在距离贯流风机5较远的位置处可以防止Nz噪声的发生。然而,这样一种将室内换热器3a与贯流风机5分开的“分开”布置将造成室内单元1尺寸的增长。这是不受欢迎的,因为当今的家用电器消费者更喜欢较紧凑的空调器室内单元。
发明概述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空调器,该空调器在其操作模式中能够降低噪声,同时保持空气循环的良好气动性能。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空调器,该空调器的噪声明显降低,而没有增加其尺寸。
本发明的空调器基本上由室外单元和室内单元构成。室外单元具有用于在室外空气和致冷剂之间执行换热的室外换热器,其中致冷剂被室内空气冷却或加热。室内单元包括用于在室内空气和致冷剂之间执行换热的室内换热器,强迫室内空气流经室内换热器的贯流风机和布置在该贯流风机附近的气流稳定器,其中致冷剂被室外空气冷却或加热。
在本发明的第一方面中,室内单元的尺寸被确定要满足如下三种关系:
L1<L2
1.0s≤L1≤1.3s
1.2s≤L2≤2.0s
其中,′L1′标明的是贯流风机圆周表面与气流稳定器之间的距离,′L2′标明的是贯流风机圆周表面与隔着该贯流风机布置在与气流稳定器相对一侧的壳之间的距离,同时,′s′标明的是贯流风机相邻叶片之间的最小间隙。
在本发明的第二方面中,室内单元的尺寸被确定要满足关系2.5d≤L,其中′L′标明的是贯流风机圆周表面与其附近的换热器之间的距离,同时′d′标明的是安装在室内换热器中的致冷剂循环管的流路直径。此外,也可以引入另一种关系,即L≤3.5d。
在本发明的第三方面中,室内单元的尺寸被确定要满足关系1.5L1≤L2,其中′L1′标明的是贯流风机的圆周表面和附近室内换热器与之相对的表面之间的距离,′L2′标明的是贯流风机的圆周表面与附近室内换热器和该换热器相邻室内换热器二者之间的界限之间的距离。此外,也可以引入另一种关系,即L≤3.5L1。
通过采用上述关于空调器室内单元尺寸及其内部部件(特别是室内换热器与贯流风机)布局的关系,可以在室内单元的操作过程中明显降低噪声,而不会不尽人意地增加单元尺寸。
对附图的简要说明
下面将参考附图对本发明的这些和其它目的、方面及实施例进行更为详细的说明。
图1是透视图,部分地表示了用于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空调器的室内单元和室外单元的截面;
图2是图1所示的空调器室内单元的侧面剖视图;
图3是图表,表示了在室内单元中测得的噪声级变化与无量纲值L1/s的关系,其中该室内单元的风力固定;
图4是图表,表示了在室内单元中测得的对应于无量纲值L2/s的噪声级变化,其中该室内单元的风力固定;
图5是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空调器室内单元的侧面剖视图;
图6A表示了被换热片包围的致冷剂循环管的例子,其中这些换热片是安装在室内单元中的室内换热器的部分被变形的换热片;
图6B表示了被换热片包围的致冷剂循环管的另一个例子,其中这些换热片是安装在室内单元中的室内换热器的换热片;
图7是图表,表示了在室内单元中测得的对应于无量纲值L/d的噪声级变化;
图8是根据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空调器室内单元的侧面剖视图;
图9是图表,表示了在室内单元中测得的对应于无量纲值L2/L1的噪声级变化;和
图10是侧面剖视图,表示了传统空调器室内单元的内部机械结构。
对推荐实施例的说明
下面将结合附图以举例形式对本发明进行更为详细的说明
第一实施例
下面将结合图1至4对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空调器及其室内单元进行说明。图1表示了第一实施例空调器的外形布置和结构。该空调器基本上由两个单元构成,即室外单元10和室内单元20,致冷剂通过冷凝管30在这二者之间循环。室外单元由室内换热器11、压缩机12和螺旋式通风机13构成。室外换热器11在室外空气和被室内空气冷却或加热的致冷剂之间执行换热。压缩机12将致冷剂送到室外换热器11或室内换热器中,其中室内换热器将在下文被说明。螺旋式通风机13迫使室外空气流入室外换热器11中。
室内单元20由室内换热器23a、23b和23c、贯流风机25和气流稳定器26构成。室内换热器23a、23b和23c在室内空气和被室外空气冷却或加热的致冷剂之间执行换热。贯流风机25转动使室内空气运动或流过室内换热器23a、23b和23c。气流稳定器26被布置在贯流风机25附近以产生用于排出室内空气的排气力。
图2详细表示了室内单元20的内部机械结构。除了上述部件,即室内换热器23a、23b和23c、贯流风机25和气流稳定器26以外,室内单元20还包括体或壳21、进气表面22、风道24和出气口27。
进气表面22覆盖室内单元20的体21的前侧和上侧。该进气表面22具有数个缝,这些缝基本上挡住了室内换热器23a、23b和23c,使之不被看见,同时保证空气以一种有效的方式流入。
室内换热器23a、23b和23c分别被布置在室内单元20体21的前侧和上侧附近。也就是说,它们被布置成基本围住贯流风机25,并与贯流风机25之间保持合适的间隙。本实施例使用了三个室内换热器;然而,根据室内单元的尺寸和类型可以对室内换热器的数量和布局进行大的改动。因此也可以说,室内换热器的数量和布局不是本发明的主要因素。
风道24使空气分别在室内换热器23a、23b和23c与贯流风机25之间流动,该风道24被体21和壳28限定,其中壳28相应于体框架的一个向内弯曲的部分。
贯流风机25的两个端部都被圆形盘25a限定,圆形盘25a的中心被轴或类似元件枢转支撑。在圆形盘25a之间,预定数目的叶片25b沿贯流风机25的圆周方向以相等间距被布置。驱动电机(未示出)驱动贯流风机25沿图2中所示的箭头方向转动。
气流稳定器26被“水平”拉长以具有和贯流风机25基本相同的长度。即是说,气流稳定器26被正好布置在出气口27的上方,并被布置成与贯流风机25平行且靠近贯流风机25。
下面将对上述空调器加热驱动模式和冷却驱动模式的操作分别进行说明。
在加热驱动模式中,致冷剂被压缩机12压缩产生高温高压的“气态”致冷剂,该冷剂流经冷凝管30被送入室内单元20中。因此,气态致冷剂循环经过室内换热器23a、23b和23c。在室内单元20中,流经室内换热器23a、23b和23c的高温高压气态致冷剂的热量被传到由于贯流风机25的转动而输入的室内空气中。因此,加热了的空气将被室内单元20输送到室内。
其热量可能被室内空气排出的高温高压气态致冷剂受到室内换热器23a、23b和23c的压缩和液化,从而被转换成高温高压的“液态”致冷剂。该高温高压的液态致冷剂流经冷凝管30被送回至室外单元10中,途中该致冷剂经过膨胀阀(未示出)。当流经膨胀阀时,该致冷剂被转换成向前流入室外换热器11中的低温低压的液态致冷剂。在室外单元10中,流经室外换热器11的低温低压液态致冷剂去除由于螺旋式通风机的转动而被吸入的室外空气中的热量。因此,该致冷剂受到蒸发和气化并被转换成低温低压的“气态”致冷剂。该低温低压气态致冷剂又被送入压缩机12中。因此,重复了上述过程。
在冷却驱动模式中,致冷剂反向流经冷凝管30。即是说,被压缩机12压缩的高温高压气态致冷剂流经冷凝管30被送入室外换热器11中。该高温高压气态致冷剂的热量被传到室外空气中,从而该致冷剂受到压缩和液化并被转换成高温高压的液态致冷剂,该致冷剂被输送到室外单元10中的膨胀阀中。当流经膨胀阀时,致冷剂被转换成低温低压的液态致冷剂,该致冷剂流经冷凝管30被送入室内单元20中。因此,该低温低压液态致冷剂基本上流过室内换热器23a、23b和23c。在室内单元20中,该低温低压液态致冷剂去除室内空气中的热量,从而受到蒸发和气化并被转换成低温低压的气态致冷剂,该低温低压的气态致冷剂又被送入压缩机12中。因此重复上述过程。
本实施例空调器的突出技术特征是关于室内单元20中贯流风机25、气流稳定器26及壳28之间位置关系的预定测量和尺寸的唯一确定。在本文中,参考标号L1标明的是贯流风机25的圆周表面与气流稳定器26之间的距离,其中贯流风机25的圆周表面被叶片25b的外边缘限定,这些叶片25b在转动过程中经历着圆周运动。此外,参考标号L2标明的是贯流风机25的圆周表面与壳28之间的最小距离,该壳28被布置在隔着贯流风机25与气流稳定器26相对的位置上。参考标号′s′标明的是贯流风机25的相邻叶片25b之间的最小间隙。上述尺寸被建立在如下关系(a)、(b)和(c)的基础上。
L1<L2 ...(a)
1.0s≤L1≤1.3s ...(b)
1.2s≤L2≤2.0s ...(c)
在室内单元20中,距离L1被靠近涡流区布置。鼓风力(或风力)随着距离L1的变小而增加;然而,噪声级也相应地增加了。此外,鼓风力(或风力)随着距离L2的变小而增加。因为在距离L1和L2之间建立了上述关系,所以室内单元20在加热模式、冷却模式和干燥模式中的任何一种模式下都能够表现出良好的气动性能,同时也表现为噪声明显降低。
因为在距离L1和相邻叶片25b的最小间隙s之间建立了上述关系(b),所以室内单元20在加热模式、冷却模式和干燥模式中的任何一种模式下都能够表现出良好的气动性能,同时也表现为噪声明显降低。为了展示本实施例的效果,对实际由室内单元20产生的噪声级进行了预定测量。测量结果如图3所示,该结果是对出气口27采用“固定”风力产生的结果,分别对应着贯流风机25和气流稳定器26之间的距离L1除以相邻叶片25b的最小间隙s得到的每一个“无量纲”值。在图3中,水平轴表示的是无量纲值′L1/s′,垂直轴表示的是噪声级dB(A)。
图3表示了在L1/s<1.0(即L1<1.0s)的范围内气动性能被改善,但噪声级却明显增加。图3也表示了在L1/s>1.3(即L1>1.3s)的范围内噪声级显著增加。可以假设由于贯流风机25不能有效地执行排气作用使得发生空气回流到风道24中的现象,所以室内单元20引起相对大量的噪声。如果室内单元20被设计成满足上述L1>1.3s的范围,就可能必须接受不希望的气动性能的降低和室内单元20尺寸的增加。
图3表示了在1.0≤L1/s≤1.3(即1.0s≤L1≤1.3s)的范围内噪声级被充分降低。即是说,当L1=1.1s时,噪声级变得最小,并且将不会增加+1dB(A)左右的值。
因为在距离L2和贯流风机25相邻叶片25b之间的最小间隙′s′之间建立了上述关系(c),所以室内单元20在加热模式或冷却模式中的任何一种模式下都能够表现出良好的气动性能,同时也表现为噪声明显降低。为了展示本实施例的效果,对实际由室内单元20产生的噪声级进行了预定测量。测量结果如图4所示,该结果是对出气口27采用“固定”风力产生的结果,分别对应着距离L2除以相邻叶片25b的最小间隙s得到的每一个“无量纲”值,其中距离L2为相对气流稳定器26布置的壳28与贯流风机25圆周表面之间的距离。在图4中,水平轴表示的是无量纲值′L2/s′,垂直轴表示的是噪声级dB(A)。
图4表示了在L2/s<1.2(即L2<1.2s)的范围内气动性能被改善,但噪声级却明显增加。在L2/s>2.0(即L2>2.0s)的范围内噪声级也显著增加。在本文中,可以假设由于贯流风机25不能有效地执行排气作用使得发生空气回流到风道24中的现象,所以室内单元20引起相对大量的噪声。如果室内单元20被设计成满足上述L2>2.0s的范围,就可能必须接受不希望的气动性能的降低和室内单元20尺寸的增加。
图4表示了在1.2≤L2/s≤2.0(即1.2s≤L2≤2.0s)的范围内噪声级被充分降低。即是说,当L2=1.5s时,噪声级变得最小,并且将不会增加+1dB(A)左右的值。
如上所述,本实施例确定的室内单元20的尺寸同时满足上述关于围绕贯流风机25布置的两个窄区区域的关系(a)、(b)和(c)。因此,在室内单元20的操作模式中可以表现出良好的气动性能,同时也表现为噪声明显降低。
本实施例被设计成同时满足上述关于围绕贯流风机25布置的两个窄区区域的关系(a)、(b)和(c)。然而,并不总是要求同时满足上述三种关系(a)、(b)和(c)。即是说,希望通过只在至少一种关系的基础上确定室内单元20的尺寸。由于这一原因,所以提供了如下修改方式:
(1)具有室内单元的空调器的尺寸确定在从三种关系(a)、(b)和(c)选出的一种关系的基础上。
(2)具有室内单元的空调器的尺寸确定在从三种关系(a)、(b)和(c)选出的两种关系的基础上。
第二实施例
图5表示了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空调器室内单元的内部机械结构,其中与图2中所示那些部件相同的部件均用相同的参考标号标明;因此,相关的说明也被略去。
图5中所示第二实施例的室内单元与图2中所示第一实施例的室内单元相比在尺寸上做了部分调整。即是说,第二实施例的突出技术特征是建立在下文贯流风机25与其附近的室内换热器23a之间的关系上,在该室内换热器中布置有预定数目的致冷剂循环管。
2.5d≤L≤3.5d
其中′L′标明的是贯流风机25圆周表面与其附近的室内换热器23a之间的距离,′d′标明的是安装在室内换热器23a中的致冷剂循环23t的流路直径。
如上所述,流路直径被定义为致冷剂循环23t暴露于室内换热器23a内的空气流中的预定部分的最大直径。下面将参考图6A和6B进行详细说明。在图6A所示的情况下,致冷剂循环管23t被由于膨胀管(未示出)的影响而部分变形的散热片23f包围,该膨胀管被安装用于在换热器的加工过程中膨胀致冷剂循环管。在这种情况下,被测得的致冷剂循环管23t的流路直径就包括散热片23f。在图6B所示的情况下,散热片23f没有被变形,流路直径直接与致冷剂循环管23t的外径相匹配。
通过采用上述建立在图5所示的距离L和流路直径d之间的关系,第二实施例的室内单元20能够表现出噪声级明显降低,而其外部尺寸不会被增加非常多。为了展示本实施例的效果,对实际由室内单元20产生的噪声级进行了预定测量。测量结果如图7所示,该结果是对出气口27采用“固定”风力产生的结果,分别对应着贯流风机25的圆周表面与其附近的室内换热器23a之间的距离L除以致冷剂循环管23t的流路直径d得到的每一个“无量纲”值。在图7中,水平轴表示的是无量纲值′L/d′,垂直轴表示的是噪声级dB(A)。
图7表示了在L/d<2.5(即L<2.5d)的范围内噪声级明显增加。在L/d>3.5(即L>3.5d)的范围内噪声级被控制得没有问题。为了实现上述L>3.5d的范围,就应该增加室内单元20的尺寸,特别是增加其厚度尺寸。
图7表示了在2.5≤L/d≤3.5(即2.5d≤L≤3.5d)的范围内噪声级被充分降低。即是说,当L=3.5d时,噪声级变得最小,并且将不会增加+1dB(A)左右的值。因此,第二实施例的空调器被设计成在室内单元20中实现该范围。即是说,室内换热器23a和贯流风机25的布置和尺寸都被确定要满足上述关系。因此,本实施例能够表现出噪声级明显降低,而不会增加室内单元20的尺寸。
本实施例引入上述关系是为了实现降噪且不出现不希望的室内单元20尺寸的增加。然而,如果不必要考虑室内单元20的尺寸而对其进行设计,则可以根据关系2.5d≤L调整本实施例。仅通过采用这一关系,也可以在空调器的操作中实现降噪。
第三实施例
图8表示了根据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空调器室内单元的内部机械结构,其中与图2和5所示的那些部件相同的部件均以相同的标号标明;因此,相关的说明也被略去。
图8中所示第三实施例的室内单元与图2和5中所示的第一和第二实施例的室内单元相比在尺寸上做了部分调整。即是说,第三实施例的突出技术特征是建立在下文贯流风机25与其附近的室内换热器23a之间的关系上。
1.5L1≤L2≤3.5L1
其中,′L1′标明的是贯流风机25圆周表面和室内换热器23a与之相对的表面之间的距离,′L2′标明的是贯流风机25圆周表面到室内换热器23a与23b之间的界限的距离。
通过采用上述建立在图8所示的距离L1和距离L2之间的关系,第三实施例的室内单元20表现出噪声级明显降低,而其外部尺寸不会被增加非常多。为了展示本实施例的效果,对实际由室内单元20产生的噪声级进行了预定测量。测量结果如图9所示,该结果是对出气口27采用“固定”风力产生的结果,分别对应着贯流风机25的圆周表面与室内换热器23b的边之间的距离L2除以贯流风机25圆周表面和室内换热器23a与之相对的表面之间的距离L1得到的每一个“无量纲”值。在图9中,水平轴表示的是无量纲值′L2/L1′,垂直轴表示的是噪声级dB(A)。
图9表示了在L2/L1<1.5(即L2<1.5L1)的范围内噪声级明显增加。在L2/L1>3.5(即L2>3.5L1)的范围内噪声级被控制得没有问题。为了实现上述L2>3.5L1的范围,就应该增加室内单元20的尺寸,特别是增加其厚度尺寸。
图9表示了在1.5≤L2/L1≤3.5(即1.5L1≤L2≤3.5L1)的范围内噪声级被充分降低。即是说,当L2=3.5L1时,噪声级变得最小,并且将不会增加+1dB(A)左右的值。因此,第三实施例的空调器被设计成在室内单元20中实现该范围。即是说,室内换热器23a和23b以及贯流风机25的布置和尺寸都被确定要满足上述关系。因此,本实施例能够表现出噪声级明显降低,而不会增加室内单元20的尺寸。
本实施例引入上述关系是为了实现降噪且不出现不希望的室内单元20尺寸的增加。然而,如果不必要考虑室内单元20的尺寸而对其进行设计,则可以根据关系1.5L1≤L2调整本实施例。仅通过采用这一关系,也可以在空调器的操作中实现降噪。
由于在不脱离本发明的思想和本质特征的条件下可以以不同形式实施本发明,故上述实施例都只是示意性的而非限定性的,因为本发明的范围被所附权利要求限定,而非由上述说明部分限定,所以所有落在权利要求或其等同替换的变化都倾向于被权利要求包含。
Claims (7)
1.一种空调器,该空调器包括:
室外单元(10),该室外单元具有用于在室外空气和致冷剂之间执行换热的室外换热器(11),其中致冷剂被室内空气冷却或加热;和
室内单元(20),该室内单元包括用于在室内空气和致冷剂之间执行换热的室内换热器(23a、23b、23c),强迫室内空气流经室内换热器的贯流风机(25)和布置在该贯流风机附近的气流稳定器(26),其中致冷剂被室外空气冷却或加热,
其特征在于,室内单元的尺寸被确定要满足1.0s≤L1≤1.3s的关系,其中,′L1′标明的是贯流风机圆周表面与气流稳定器之间的距离,′s′标明的是贯流风机相邻叶片(25b)之间的最小间隙。
2.一种空调器,该空调器包括:
室外单元(10),该室外单元具有用于在室外空气和致冷剂之间执行换热的室外换热器(11),其中致冷剂被室内空气冷却或加热;和
室内单元(20),该室内单元包括用于在室内空气和致冷剂之间执行换热的室内换热器(23a、23b、23c),强迫室内空气流经室内换热器的贯流风机(25)和布置在该贯流风机附近的气流稳定器(26),其中致冷剂被室外空气冷却或加热,
其特征在于,室内单元的尺寸被确定要满足1.2s≤L2≤2.0s的关系,其中,′L2′标明的是贯流风机圆周表面与隔着该贯流风机布置在与气流稳定器相对一侧的壳(28)之间的距离,′s′标明的是贯流风机相邻叶片(25b)之间的最小间隙。
3.一种空调器,该空调器包括:
室外单元(10),该室外单元具有用于在室外空气和致冷剂之间执行换热的室外换热器(11),其中致冷剂被室内空气冷却或加热;和
室内单元(20),该室内单元包括用于在室内空气和致冷剂之间执行换热的室内换热器(23a、23b、23c),强迫室内空气流经室内换热器的贯流风机(25)和布置在该贯流风机附近的气流稳定器(26),其中致冷剂被室外空气冷却或加热,
其特征在于,室内单元的尺寸被确定要满足三种关系
L1<L2,
1.0s≤L1≤1.3s,和
1.2s≤L2≤2.0s
中的至少两种关系,其中′L1′标明的是贯流风机圆周表面与气流稳定器之间的距离,′L2′标明的是贯流风机圆周表面与隔着该贯流风机布置在与气流稳定器相对一侧的壳(28)之间的距离,同时′s′标明的是贯流风机相邻叶片(25b)之间的最小间隙。
4.一种空调器,该空调器包括:
室外单元(10),该室外单元具有用于在室外空气和致冷剂之间执行换热的室外换热器(11),其中致冷剂被室内空气冷却或加热;和
室内单元(20),该室内单元包括用于在室内空气和致冷剂之间执行换热的室内换热器(23a、23b、23c),强迫室内空气流经室内换热器的贯流风机(25)和布置在该贯流风机附近的气流稳定器(26),其中致冷剂被室外空气冷却或加热,
其特征在于,室内单元的尺寸被确定要满足关系2.5d≤L,其中,′L′标明的是贯流风机圆周表面与其附近的换热器(23a)之间的距离,同时′d′标明的是安装在室内换热器中的致冷剂循环管(23t)的流路直径。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室内单元的尺寸被确定要满足关系L≤3.5d。
6.一种空调器,该空调器包括:
室外单元(10),该室外单元具有用于在室外空气和致冷剂之间执行换热的室外换热器(11),其中致冷剂被室内空气冷却或加热;和
室内单元(20),该室内单元包括用于在室内空气和致冷剂之间执行换热的室内换热器(23a、23b、23c),强迫室内空气流经室内换热器的贯流风机(25)和布置在该贯流风机附近的气流稳定器(26),其中致冷剂被室外空气冷却或加热,
其特征在于,室内单元的尺寸被确定要满足关系1.5L1≤L2,其中′L1′标明的是贯流风机的圆周表面和附近室内换热器(23a)与之相对的表面之间的距离,′L2′标明的是贯流风机的圆周表面与附近室内换热器和该换热器相邻室内换热器(23b)二者之间的界限之间的距离。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室内单元的尺寸被确定要满足关系L2≤3.5L1。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6)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01093884A JP2002295862A (ja) | 2001-03-28 | 2001-03-28 | 空気調和装置および室内ユニット |
JP093885/2001 | 2001-03-28 | ||
JP2001093886A JP2002295861A (ja) | 2001-03-28 | 2001-03-28 | 空気調和装置および室内ユニット |
JP2001093885A JP2002295863A (ja) | 2001-03-28 | 2001-03-28 | 空気調和装置および室内ユニット |
JP093884/2001 | 2001-03-28 | ||
JP093886/2001 | 2001-03-28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378056A CN1378056A (zh) | 2002-11-06 |
CN1185446C true CN1185446C (zh) | 2005-01-19 |
Family
ID=2734638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B021080577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185446C (zh) | 2001-03-28 | 2002-03-26 | 空调器及其室内单元 |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 Link |
---|---|
EP (1) | EP1245908B1 (zh) |
CN (1) | CN1185446C (zh) |
AT (1) | ATE352014T1 (zh) |
DE (1) | DE60217570D1 (zh) |
ES (1) | ES2276867T3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703990B (zh) * | 2009-09-10 | 2012-12-26 | 简甦 | 用于薄带状物体烘干设备的冷却装置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3953584B (zh) * | 2009-08-25 | 2016-08-24 |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 鼓风机及具有该鼓风机的空调机 |
CN103486669B (zh) * | 2012-06-13 | 2016-03-23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室内机 |
CN103851691A (zh) * | 2012-11-28 | 2014-06-11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空调室内机 |
JP6248486B2 (ja) * | 2013-09-11 | 2017-12-20 |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 空気調和機のダクト型室内機 |
CN106051933B (zh) * | 2016-08-16 | 2022-09-13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 |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DE963809C (de) * | 1953-07-17 | 1957-05-16 | Bruno Eck Dr Ing | Querstromgeblaese |
DE1277505B (de) * | 1956-12-07 | 1968-09-12 | Firth Cleveland Ltd | Querstromgeblaese |
US4014625A (en) * | 1973-08-20 | 1977-03-29 | Teruo Yamamoto | Transverse flow fan |
DE3016438C2 (de) * | 1980-04-29 | 1985-12-19 | Standard Elektrik Lorenz Ag, 7000 Stuttgart | Querstromlüfter |
-
2002
- 2002-03-26 CN CNB021080577A patent/CN1185446C/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2-03-26 EP EP02006893A patent/EP1245908B1/en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 2002-03-26 DE DE60217570T patent/DE60217570D1/de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 2002-03-26 ES ES02006893T patent/ES2276867T3/es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 2002-03-26 AT AT02006893T patent/ATE352014T1/de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703990B (zh) * | 2009-09-10 | 2012-12-26 | 简甦 | 用于薄带状物体烘干设备的冷却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ES2276867T3 (es) | 2007-07-01 |
CN1378056A (zh) | 2002-11-06 |
ATE352014T1 (de) | 2007-02-15 |
EP1245908A2 (en) | 2002-10-02 |
DE60217570D1 (de) | 2007-03-08 |
EP1245908B1 (en) | 2007-01-17 |
EP1245908A3 (en) | 2004-07-07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11652C (zh) | 无油涡轮压缩机 | |
CN1715792A (zh) | 空调器 | |
US6158954A (en) | Cross-flow fan and an air-conditioner using it | |
JP2000346475A (ja) | 空調冷凍室外機の空冷二段式放熱、コンデンサ構造 | |
CN1147682C (zh) | 一体式空调机 | |
KR20030035328A (ko) | 공기조화기의 실외기 | |
CN1114795C (zh) | 整体式空调器 | |
CN1185446C (zh) | 空调器及其室内单元 | |
JPH11223356A (ja) | 窓型空気調和機 | |
CN1178029C (zh) | 空调器的室内单元和包含该单元的空调器 | |
CN1232765C (zh) | 组合式空调器的室内单元 | |
CN1364984A (zh) | 电冰箱冷凝器的风扇 | |
CN210921614U (zh) | 送风风机、空调室外机和空调器 | |
CN210861436U (zh) | 送风风机、空调室外机和空调器 | |
CN1135306C (zh) | 轴流式风扇 | |
JP3588327B2 (ja) | 窓型エアコンの送風ファンアセンブリ | |
CN1746573A (zh) | 空调器 | |
CN1611849A (zh) | 空调器 | |
JP4045247B2 (ja) | 一体型空気調和機 | |
KR100477313B1 (ko) | 공조용송풍장치의하우징구조 | |
JP2002295863A (ja) | 空気調和装置および室内ユニット | |
CN1707174A (zh) | 窗式空调的气流导向装置 | |
KR200205434Y1 (ko) | 공조 및 냉각시스템을 위한 공랭식 2단 콘덴서 | |
CN110748984A (zh) | 送风风机、空调室外机和空调器 | |
JP3210284B2 (ja) | 冷却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TR01 |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 ||
TR01 |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70926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Patentee after: MITSUBISHI heavy industry refrigeration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Co Ltd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Patentee before: Mit-subishi Heavy Industries Ltd.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50119 Termination date: 202003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