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8502221A - 可穿戴设备及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可穿戴设备及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8502221A
CN118502221A CN202310133568.XA CN202310133568A CN118502221A CN 118502221 A CN118502221 A CN 118502221A CN 202310133568 A CN202310133568 A CN 202310133568A CN 118502221 A CN118502221 A CN 11850222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roove
accommodating groove
sliding
air bag
wearable dev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0133568.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柏润
彭霄
吴英超
曾子敬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Priority to CN202310133568.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8502221A/zh
Publication of CN11850222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8502221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4HOROLOGY
    • G04GELECTRONIC TIME-PIECES
    • G04G17/00Structural details; Housings
    • G04G17/08Housings
    • GPHYSICS
    • G04HOROLOGY
    • G04GELECTRONIC TIME-PIECES
    • G04G17/00Structural details; Housings
    • GPHYSICS
    • G04HOROLOGY
    • G04GELECTRONIC TIME-PIECES
    • G04G21/00Input or output devices integrated in time-pieces
    • G04G21/02Detectors of external physical values, e.g. temperature
    • G04G21/025Detectors of external physical values, e.g. temperature for measuring physiological data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Biophysics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hysiology (AREA)
  • Casings For Electric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可穿戴设备及电子设备,可穿戴设备包括:壳体机构、锁定机构以及气囊机构;壳体机构与锁定机构转动连接,气囊机构装配于壳体机构上,且锁定机构还盖设于气囊机构背离壳体机构的一侧上,并被配置为将气囊机构锁定于壳体机构上;其中,锁定机构被配置为在转动后相对于壳体机构打开,并解除对气囊机构的锁定,使得气囊机构可从壳体机构上拆出。通过上述方式,能够利用可转动的锁定机构实现气囊机构和壳体机构的可拆卸连接。

Description

可穿戴设备及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可穿戴设备的技术领域,具体是涉及一种可穿戴设备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可穿戴设备的不断发展,可穿戴设备已经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娱乐工具和社交工具,人们对于可穿戴设备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以智能手表为例,现有智能手表除了基本的时间显示等功能外,还具有用于检测用户身体信息的检测功能,如测量血压等。
目前,一些智能手表的血压测量方案是在表带上设置气囊,并通过表头向气囊充气,使得气囊可以膨胀以压迫阻断用户的血管进行血压测量。然而,多数方案中的气囊与表头是固定连接的,无法单独对气囊进行更换。
发明内容
本申请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可穿戴设备,所述可穿戴设备包括:壳体机构、锁定机构以及气囊机构;所述壳体机构与所述锁定机构转动连接,所述气囊机构装配于所述壳体机构上,且所述锁定机构还盖设于所述气囊机构背离所述壳体机构的一侧上,并被配置为将所述气囊机构锁定于所述壳体机构上;其中,所述锁定机构被配置为在转动后相对于所述壳体机构打开,并解除对所述气囊机构的锁定,使得所述气囊机构可从所述壳体机构上拆出。
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用于连接可穿戴设备的气囊机构,所述电子设备包括:壳体机构和锁定机构;所述壳体机构与所述锁定机构转动连接,所述气囊机构装配于所述壳体机构上,且所述锁定机构还盖设于所述气囊机构背离所述壳体机构的一侧上,并被配置为将所述气囊机构锁定于所述壳体机构上;其中,所述锁定机构被配置为在转动后相对于所述壳体机构打开,并解除对所述气囊机构的锁定,使得所述气囊机构可从所述壳体机构上拆出。
本申请提供的可穿戴设备,通过在壳体机构上设置与壳体机构转动连接的锁定机构,且锁定机构能够将装配于壳体机构上的气囊机构锁定在壳体机构上,使得气囊机构能够与壳体机构固定连接。同时,通过设置锁定机构在转动后能够相对于壳体机构打开,并能够解除对气囊机构的锁定,使得气囊机构可以从壳体机构上拆出。如此设置,可穿戴设备能够利用可转动的锁定机构实现壳体机构和气囊机构的可拆卸连接。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可穿戴设备10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电子设备100与部分气囊机构200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中电子设备100与部分气囊机构200的另一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2中电子设备100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3中电子设备100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4中壳体机构110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6中壳体机构110沿Ⅴ-Ⅴ的部分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图6中壳体机构110的另一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9是图5中A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10是图8中锁定机构120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图10中盖体1212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图10中B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13是图4中壳体机构110和锁定机构120沿Ⅵ-Ⅵ的部分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14是图4中壳体机构110和锁定机构120沿Ⅶ-Ⅶ的部分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15是图12中部分滑动组件122和盖体1212的另一配合结构示意图;
图16是图4中壳体机构110和锁定机构120沿Ⅶ-Ⅶ的另一部分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17是图4中壳体机构110和锁定机构120沿Ⅵ-Ⅵ的另一部分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18是图4中壳体机构110和锁定机构120沿Ⅵ-Ⅵ的另一部分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19是图4中壳体机构110和锁定机构120沿Ⅶ-Ⅶ的另一部分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20是图2中部分气囊机构200的结构示意图;
图21是图2中壳体机构110和气囊机构200沿Ⅸ-Ⅸ的部分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22是图2中壳体机构110和气囊机构200沿Ⅺ-Ⅺ的部分截面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申请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特别指出的是,以下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申请,但不对本申请的范围进行限定。同样的,以下实施例仅为本申请的部分实施例而非全部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在本申请中提及“实施例”意味着,结合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包含在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说明书中的各个位置出现该短语并不一定均是指相同的实施例,也不是与其它实施例互斥的独立的或备选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显式地和隐式地理解的是,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可以与其它实施例相结合。
请参阅图1至图3,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可穿戴设备10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中电子设备100与部分气囊机构200的连接结构示意图,图3是图2中电子设备100与部分气囊机构200的另一连接结构示意图。
本申请提供的可穿戴设备10可以是智能手表、智能手环或者袖带式血压测量设备等,下面仅以可穿戴设备10为智能手表进行举例说明。如图1至图2所示,可穿戴设备10可以包括:电子设备100和气囊机构200。其中,电子设备100可以佩戴于用户的手腕上进行使用,且电子设备100可以与气囊机构200连接,并可控制气囊机构200的充放气,使得气囊机构200可以膨胀压迫用户腕部的血管,以进行血压测量。同时,电子设备100还可以与气囊机构200可拆卸地连接,使得电子设备100和气囊机构200能够单独拆卸下来进行维修或更换。特别是,由于气囊机构200一般会针对个人定制,因此当他人通过气囊机构200进行血压测量时,就容易出现测量结果存在较大误差或无法测量的问题。基于此,通过设置电子设备100和气囊机构200可拆卸,使得用户可以更换不同的气囊机构200配合电子设备100对他人进行血压测量,而不仅限于自身使用,有利于扩大可穿戴设备10的适用范围。
作为在此使用的“智能手表”指的是具有信息处理能力,且符合手表基本技术要求的设备。其中,智能手表除指示时间之外,还应具有提醒、导航、校准、监测、交互等其中一种或者多种功能。例如,可穿戴设备可以具备蓝牙的数据传输标准,实现协同交互能力。其还可以具备多种监测传感器,如监测环境光、地磁、温度、气压、高度、陀螺仪和加速计以及心率等数据的传感器。同时,智能手表的显示方式可以包括但不限于指针、数字以及图像等。
可选地,为了便于用户对可穿戴设备10进行佩戴,可穿戴设备10还可以设有与电子设备100连接的绑带机构300。如图1所示,绑带机构300可以连接于电子设备100的相对两侧,并与电子设备100共同围设形成佩戴空间101,且用户可通过佩戴空间101将电子设备100佩戴在手腕上进行使用。同时,为了便于气囊机构200对用户的腕部进行压迫,气囊机构200可以位于佩戴空间101内,并与绑带机构300可拆卸地连接(如魔术贴等)。此外,绑带机构300也可以与电子设备100可拆卸地连接,以便于用户更换不同尺寸或外形的绑带机构300。例如,绑带机构300的一端可以设有生耳针,而电子设备100的一侧可以设于生耳孔,两者可以通过生耳针和生耳孔相配合实现可拆卸地连接。相应地,绑带机构300的另一端可以穿过电子设备100另一相对侧的连接环,并弯折于绑带机构300背离佩戴空间101的一侧,且通过如金属扣或魔术贴等结构件进行固定。
可选地,除了采用生耳针进行可拆卸连接外,绑带机构300和电子设备100也可以采用如通过按压、拨动或者拔拉等方式进行解锁的可拆卸结构,以实现两者的可拆卸连接,且具体的可拆卸结构可参现有技术,本实施例在此不予赘述。当然,在一些实施例中,绑带机构300也可以与电子设备100固定连接,本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可选地,除了可以采用单条较长的绑带机构300与电子设备100共同围设形成佩戴空间101外,也可以采用两条长度较短的绑带机构300与电子设备100共同围设形成佩戴空间101。其中,两条绑带机构300的一端可以分别连接于电子设备100的相对两侧上,且两条绑带机构300的另一端还可以通过如金属扣或者魔术贴等结构件进行连接,使得电子设备100能够与两条绑带机构300共同围设形成佩戴空间101。同时,气囊机构200可以与两条绑带机构300中的任意一条连接,或者是两条绑带机构300上均设有气囊机构200,仅需气囊机构200位于绑带机构300朝向佩戴空间101的一侧,并与电子设备100可拆卸地连接即可,本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可选地,绑带机构300的设计也可以被省略,或者是集成于气囊机构200上。此时,用户可通过气囊机构200将电子设备100佩戴于腕部进行使用,而不仅限于采用绑带机构300实现可穿戴设备10的佩戴,本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电子设备100具体可以是智能手表的表头,且电子设备100可以集成有可穿戴设备10所需的各类功能器件,以实现可穿戴设备10对应的功能。如图2至图3所示,电子设备100可以包括:壳体机构110和锁定机构120。其中,壳体机构110可以用于安装如电池、气泵、显示屏、麦克风以及扬声器等功能器件,以实现可穿戴设备10对应的功能。同时,壳体机构110还可以用于安装气囊机构200,并使得气泵与气囊机构200相连通,以实现气囊机构200的充气膨胀。锁定机构120可以与壳体机构110转动连接,且锁定机构120可以用于将气囊机构200锁定于壳体机构110上,并可在转动后相对于壳体机构110打开,以解除对气囊机构200的锁定,使得气囊机构200可以从壳体机构110上拆出。如此设置,可以利用锁定机构120实现壳体机构110和气囊机构200的可拆卸连接,以便于用户对气囊机构200进行维修或更换。
可以理解的是,当可穿戴设备10为除智能手表以外的其他设备时,电子设备100也可以不限于为智能手表的表头,仅需电子设备100能够控制气囊机构200膨胀进行血压测量即可,本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同时,当可穿戴设备10为除智能手表以外的其他设备时,可穿戴设备10也可以不限于佩戴在用户的手腕上,其也可以佩戴在用户的手臂上或者腿部肢体上,本实施对此也不作限定。
本申请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它们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没有限定于已列出的步骤或单元,而是可选地还包括没有列出的步骤或单元,或可选地还包括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请参阅图4至图8,图4是图2中电子设备100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图3中电子设备100的结构示意图,图6是图4中壳体机构110的结构示意图,图7是图6中壳体机构110沿Ⅴ-Ⅴ的部分截面结构示意图,图8是图6中壳体机构110的另一部分结构示意图。
壳体机构110可以用于安装可穿戴设备10所需的各类功能器件,且壳体机构110还可以用于装配气囊机构200,并使安装于壳体机构110内的气泵与气囊机构200相连通,以控制气囊机构200的充放气。如图4至图6所示,壳体机构110可以具有用于安装气囊机构200的容纳槽1101,且锁定机构120也可以设于容纳槽1101内,并将气囊机构200锁定于容纳槽1101内。同时,锁定机构120在转动后还可以旋出容纳槽1101,并相对于壳体机构110打开,以解除对气囊机构200的锁定。如此设置,可以利用容纳槽1101同时容纳锁定机构120和气囊机构200,以避免锁定机构120和气囊机构200在壳体机构110的表面上形成凸起,提高可穿戴设备10佩戴时的舒适度和贴合度。
可选地,容纳槽1101的设计也可以被省略,气囊机构200也可以直接装配于壳体机构110的外表面上,仅需锁定机构120能够将气囊机构200锁定于壳体机构110上,并在转动后能够相对于壳体机构110打开,以解除对气囊机构200的锁定即可,本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壳体机构110具有相接并形成有夹角的底面111和侧面112,且底面111可以垂直于壳体机构110的厚度方向Z。容纳槽1101可以开设于底面111上,并进一步贯穿侧面112,以分别在底面111和侧面112上形成第一开口1102和第二开口1103。其中,锁定机构120可以从第一开口1102处旋出或旋入容纳槽1101,且气囊机构200也可以从第一开口1102处装入或拆出容纳槽1101内。同时,当气囊机构200装入容纳槽1101时,第二开口1103还可以对气囊机构200进行避让,并使得气囊机构200可以从侧面112,也即是第二开口1103处引出至容纳槽1101外,以便于气囊机构200与用户的腕部相贴合进行血压测量。
本申请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第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
可选地,锁定机构120也可以从第二开口1103处旋出或旋入容纳槽1101,且气囊机构200也可以从第二开口1103处装入或退出容纳槽1101内,仅需锁定机构120可以将气囊机构200锁定在容纳槽1101内,并能够在旋出容纳槽1101后解除对气囊机构200的锁定即可,本实施对此不作限定。
容纳槽1101相对设置的两个侧壁上均可以开设有盲孔1104,且该盲孔1104可以用于安装锁定机构120。如图5至图6所示,两个盲孔1104可以相对设置,且锁定机构120可以分别插设于两个盲孔1104内,以实现锁定机构120与壳体机构110的装配。例如,锁定机构120的一端可以先插设于一侧的盲孔1104内,而锁定机构120的另一端可以沿容纳槽1101的侧壁滑动,并与容纳槽1101的侧壁相抵接。当锁定机构120的另一端滑动到位时,锁定机构120的另一端可以卡入另一相对侧的盲孔1104内,以完成锁定机构120与壳体机构110的装配。当然,除了盲孔1104外,容纳槽1101相对设置的两个侧壁上也可以通过设置其他结构用于固定锁定机构120,仅需锁定机构120可相对于壳体机构110进行转动即可,本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为了确保锁定机构120在锁定气囊机构200时不会从容纳槽1101内旋出,锁定机构120还可以与容纳槽1101的内壁在旋出容纳槽1101的方向上相卡接,使得锁定机构120可以卡在容纳槽1101内,进而将气囊机构200锁定在容纳槽1101内。如图6至图7所示,容纳槽1101的底壁上可以开设有插槽1105,且当锁定机构120旋入容纳槽1101内时,锁定机构120可以插入插槽1105内,并与插槽1105的内壁在退出插槽1105的方向上相卡接。其中,插槽1105的内壁上可以设有配合结构113,当锁定机构120插入插槽1105内后,锁定机构120可以与配合结构113在退出插槽1105的方向上相卡接,使得锁定机构120整体可以卡在容纳槽1101内。在本实施例中,配合结构113可以是插槽1105内壁的一部分,且配合结构113可以开设有卡槽1131,锁定机构120在未滑动前可以位于卡槽1131内,并与卡槽1131的内壁在退出插槽1105的方向上相卡接,以实现锁定机构120与壳体机构110的卡接。
可选地,配合结构113也可以不限于为插槽1105的一部分,配合结构113也可以是设于插槽1105内壁上的凸块,而锁定机构120在插入插槽1105后可以与凸块在退出插槽1105的方向上相卡接,进而达到将气囊机构200锁定在容纳槽1101的目的。
可选地,插槽1105的设计也可以被省略,配合结构113也可以直接设于容纳槽1101的底壁上。如图8所示,配合结构113在外形上大致可以呈倒“L”形设置,并形成有卡接空间1132。当锁定机构120旋入容纳槽1101内时,锁定机构120可以位于卡接空间1132内,并与配合结构113在旋出容纳槽1101的方向上相卡接。可以理解的是,前述配合结构113的具体形状和结构仅为示例性说明,配合结构113也可以根据设计需求进行适应性调整,仅需锁定机构120能够与配合结构113在旋出容纳槽1101的方向上相卡接,也即是在退出插槽1105的方向上相卡接即可,本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为了实现壳体机构110内气泵与气囊机构200的连通,容纳槽1101的底壁上还可以设有与气泵连通的气孔1106。如图6所示,当气囊机构200从第一开口1102处装入容纳槽1101内时,气囊机构200可以同步插设于气孔1106内,以实现气泵与气囊机构200的连通,使得气囊机构200可以在电子设备100的控制下进行充放气。其中,气孔1106的数量可以为两个,以分别对气囊机构200进行充放气,使得气囊机构200可以进行双气囊设计。当然,气孔1106的数量也可以根据气囊机构200的设计进行适应性调整,本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可选地,除了气孔1106外,容纳槽1101的底壁上也可以通过设置与气泵连通的导气结构来实现气泵与气囊机构200的连通。例如,当气囊机构200从第一开口1102处装入容纳槽1101内时,导气结构可以插设于气囊机构200内,以实现气泵与气囊机构200的连通。可选地,当气囊机构200从第二开口1103处装入容纳槽1101内时,气孔1106也可以开设于容纳槽1101与第二开口1103相对设置的侧壁上,使得气囊机构200在装入容纳槽1101内时可以同步插入气孔1106内,以实现气泵与气囊机构200的连通。
容纳槽1101的底壁上还可以设有定位结构1107。如图6所示,当气囊机构200从第一开口1102处装入容纳槽1101时,定位结构1107可以插设于气囊机构200上,并与气囊机构200在平行于底面111的方向上相卡接。如此设置,定位结构1107不仅可以实现气囊机构200和壳体机构110的定位装配,当气囊机构200装入容纳槽1101内遮挡气孔1106时,定位结构1107还可以辅助气囊机构200同步插入气孔1106内,以避免因盲装而导致气囊机构200和气孔1106对位偏离的问题。同时,当气囊机构200在平行于底面111的方向上受到外力拉扯时,定位结构1107还可以起到限位作用,以确保气囊机构200在容纳槽1101内的位置不会发生偏移,进而提高气囊机构200和气孔1106的装配稳固性。可选地,定位结构1107的设计也可以被省略。
请参阅图9至图11,图9是图5中A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图10是图9中锁定机构120的结构示意图,图11是图10中盖体1212的结构示意图。
锁定机构120可以设于容纳槽1101内,并可与壳体机构110转动连接,且锁定机构120可以将气囊机构200锁定在容纳槽1101内,以实现气囊机构200和壳体机构110的装配。如图9至图10所示,锁定机构120可以包括:翻盖组件121和滑动组件122。其中,翻盖组件121可以设于容纳槽1101内,并与壳体机构110转动连接,且翻盖组件可以盖设于气囊机构200上,以将气囊机构200锁定在容纳槽1101内。同时,翻盖组件121还可以在转动后旋出容纳槽1101,以解除对气囊机构200的锁定。滑动组件122可以分别连接壳体机构110和翻盖组件121,且滑动组件122可以将翻盖组件121锁定在壳体机构110,也即是容纳槽1101内,以实现翻盖组件121对气囊机构200的锁定。此外,滑动组件122还可以进行滑动,并可在滑动后解除对翻盖组件121的锁定,使得翻盖组件121可以从容纳槽1101内旋出,进而完成气囊机构200的拆卸。
具体地,翻盖组件121可以包括:转轴1211和盖体1212。如图9至图10所示,转轴1211可以设于容纳槽1101内,且转轴1211的相对两端可以分别插设于容纳槽1101相对设置的两个侧壁的盲孔1104内。盖体1212可以套设于转轴1211上,并与转轴1211转动连接,且盖体1212还可以盖设于气囊机构200背离容纳槽1101的底壁一侧,以将气囊机构200锁定在容纳槽1101内。滑动组件122可以分别连接盖体1212和壳体机构110,并将盖体1212锁定于容纳槽1101内。如此设置,盖体1212可以通过转轴1211与壳体机构110转动连接,且当滑动组件122滑动解除对盖体1212的锁定后,盖体1212可以转动从第一开口1102处旋出容纳槽1101,以解除对气囊机构200的锁定,使得气囊机构200可以从第一开口1102处拆出。可选地,盖体1212和转轴1211也可以固定连接,此时转轴1211可以通过盲孔1104相对于壳体机构110进行转动,以带动盖体1212旋出或旋入容纳槽1101。
盖体1212可以包括:顶板12121和侧板12122。其中,顶板12121可以与容纳槽1101的底壁相对且间隔设置,且顶板12121可以盖设于气囊机构200背离容纳槽1101底壁的一侧上,并将气囊机构200锁定在容纳槽1101内,以避免气囊机构200从第一开口1102处脱出容纳槽1101。侧板12122可以与顶板12121朝向容纳槽1101底壁的一侧连接,且位于第二开口1103处,并可通过第二开口1103显露于侧面112上。同时,滑动组件122可以与顶板12121和侧板12122中的任意一者滑动连接,以将盖体1212锁定在容纳槽1101内,且当滑动组件122滑动解除对盖体1212的锁定后,用户可从第二开口1103处对侧板12122施加作用力,以带动顶板12121从容纳槽1101内旋出,从而解除对气囊机构200的锁定。
顶板12121的相对两侧还可以设有两个连接板12123,且两个连接板12123分别套设于转轴1211的相对两端上,并与转轴1211转动连接,使得顶板12121可相对于转轴1211转动。其中,两个连接板12123还可以分别与容纳槽1101开设有盲孔1104的两个侧壁相接触,以对顶板12121进行限位,避免顶板12121沿转轴1211滑动。在本实施例中,顶板12121、侧板12122以及连接板12123可以共同围设形成限位空间1201,当顶板12121盖设于气囊机构200上设置,气囊机构200可以位于限位空间1201内,以将气囊机构200锁定在容纳槽1101内。可选地,连接板12123的设计也可以被省略,而顶板12121也可以直接套设于转轴1211上,以实现两者的转动连接。此时,顶板12121和侧板12122可以共同围设形成前述的限位空间1201。
顶板12121朝向容纳槽1101底壁的一侧还可以设有位于限位空间1201的第一挡墙12124,且第一挡墙12124可以位于滑动组件122的滑动方向上,并能够与滑动组件122相配合,以实现滑动组件122在滑动后的复位。同时,顶板12121在第一挡墙12124背离侧板12122的一侧还可以设有第二挡墙12125,且第二挡墙12125可以与侧板12122相对且间隔设置。此外,第一挡墙12124的相对两侧还可以分别连接侧板12122和第二挡墙12125,以与侧板12122和第二挡墙12125相配合对滑动组件122进行遮挡。可选地,第二挡墙12125的设计也可以被省略,且第一挡墙12124也可以不与侧板12122相连接,仅需第一挡墙12124位于滑动组件122的滑动方向上即可,本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侧板12122可以位于第二开口1103处,并可通过第二开口1103显露于侧面112上。如图10至图11所示,侧板12122可以位于顶板12121和容纳槽1101的底壁之间,并分别与顶板12121和容纳槽1101的底壁相接触。同时,为了对气囊机构200进行避让,侧板12122可以开设有连通限位空间1201和第二开口1103的缺口1202,使得气囊机构200可以通过缺口1202和第二开口1103从侧面112引出。此外,缺口1202的数量也可以为两个,以对气囊机构200的双气囊设计进行避让。在本实施例中,侧板12122还可以与滑动组件122滑动连接,使得滑动组件122可通过侧板12122将顶板12121锁定在容纳槽1101内。
具体而言,侧板12122具有通过第二开口1103显露于侧面112上的安装面1203,也即是侧板12122背离限位空间1201的一面。其中,安装面1203上开设有凹槽1204,且凹槽1204的底壁上还开设有贯穿侧板12122的通槽1205,以连通限位空间1201和凹槽1204。滑动组件122可以设于凹槽1204内,并穿设于通槽1205,且滑动组件122可以在凹槽1204和通槽1205内滑动。同时,滑动组件122设于凹槽1204的部分区域可以通过第二开口1103显露于侧面112上,使得用户可通过第二开口1103对滑动组件122施加作用力,以带动滑动组件122进行滑动,从而完成解锁操作。
可选地,为了进一步提高盖体1212在容纳槽1101内的稳固性,盖体1212和容纳槽1101的底壁上均可以设有磁体,且两个磁体可以相对设置并产生吸力。如此设置,盖体1212可以在吸力作用下吸附在容纳槽1101的底壁上,以提高盖体1212在容纳槽1101内的稳固性。当然,除了盖体1212和容纳槽1101的底壁均设有磁体外,两者也可以仅有一者设有磁体,而另一者设有能够被磁体吸引的物体(如金属等)。
可选地,考虑到已经有滑动组件122对盖体1212进行锁定,因此两个磁体也可以产生斥力。如此设置,当滑动组件122滑动解除对盖体1212的锁定后,盖体1212可以在斥力作用下自动旋出容纳槽1101内,以实现盖体1212的自动打开。可以理解的是,磁体具体的布设位置可以根据需求进行调整,本实施对此不作限定。
可选地,除了通过磁体产生斥力实现盖体1212的自动打开外,也可以通过扭簧实现盖体1212的自动打开。例如,扭簧可以套设于转轴1211上,且扭簧的一端可以与盖体1212连接,另一端可以与容纳槽1101的底壁连接。同时,当盖体1212被滑动组件122锁定在容纳槽1101内时,扭簧可以处于压缩形变状态。如此设置,当滑动组件122滑动解除对盖体1212的锁定后,盖体1212可以在扭簧产生的弹力作用下自动旋出容纳槽1101,以实现盖体1212的自动打开。
请参阅图12至图14,图12是图10中B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图13是图4中壳体机构110和锁定机构120沿Ⅵ-Ⅵ的部分截面结构示意图,图14是图4中壳体机构110和锁定机构120沿Ⅶ-Ⅶ的部分截面结构示意图。
滑动组件122可以与侧板12122滑动连接,且滑动组件122还可以插设于插槽1105内,并能够与配合结构113在退出插槽1105的方向上相卡接,以将顶板12121锁定在容纳槽1101内。同时,当滑动组件122相对于侧板12122滑动后,滑动组件122可以解除与配合结构113的卡接状态,进而解除对顶板12121的锁定,使得顶板12121能够从容纳槽1101内旋出。此外,滑动组件122还可以在滑动后发生弹性形变,并能够在弹力作用下进行复位,以便于在顶板12121旋入容纳槽1101时插入插槽1105内与配合结构113相卡接。
如图12至图14所示,滑动组件122可以包括:卡接件1221和弹性件1222。其中,卡接件1221可以设于凹槽1204内,并穿设于通槽1205,且卡接件1221还可以在凹槽1204和通槽1205内滑动。同时,卡接件1221位于限位空间1201的部分区域还可以插设于插槽1105内,并与插槽1105内的配合结构113在退出插槽1105的方向上相卡接,进而使得顶板12121在旋出容纳槽1101的方向上与壳体机构110相卡接,以达到将盖体1212锁定在容纳槽1101的目的。当卡接件1221相对于侧板12122滑动后,卡接件1221和配合结构113在顶板12121上的正投影相分离,以解除与配合结构113的卡接状态,使得卡接件1221可以退出插槽1105,进而解除对盖体1212的锁定。此外,第一挡墙12124可以位于卡接件1221的滑动方向上,弹性件1222可以设于卡接件1221和第一挡墙12124之间,并位于卡接件1221的滑动路径上,且当卡接件1221滑动后,弹性件1222可以受到卡接件1221和第一挡墙12124的抵压,进而发生弹性形变以提供弹力带动卡接件1221进行复位。
具体地,卡接件1221可以包括:滑动部12211和卡钩部12212。其中,滑动部12211可以设于凹槽1204内,并穿设于通槽1205,且滑动部12211还可以在凹槽1204和通槽1205内沿平行于转轴1211的方向滑动。同时,滑动部12211位于凹槽1204的部分区域还可以通过第二开口1103显露于侧面112上,用户可从第二开口1103处对滑动部12211施加作用力,以拨动滑动部12211滑动完成解锁操作,使得顶板12121可以从容纳槽1101内旋出。在本实施例中,滑动部12211还可以凸出于安装面1203设置,以便于用户对滑动部12211进行拨动,且滑动部12211背离凹槽1204底壁的一面上还可以设有摩擦结构(如纹路或凸点等),以增大用户拨动滑动部12211产生的摩擦力。可选地,滑动部12211也可以不限于凸出安装面1203设置,且摩擦结构的设计也可以被省略,仅需用户可从第二开口1103处拨动滑动部12211滑动即可,本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卡钩部12212可以与滑动部12211朝向容纳槽1101底壁的一侧连接,且卡钩部12212可以位于侧板12122背离安装面1203的一侧,也即是位于限位空间1201内。其中,卡钩部12212远离滑动部12211的一端可以插设于插槽1105内,并卡在配合结构113的卡槽1131内,以与配合结构113在退出插槽1105的方向上相卡接。当滑动部12211滑动时,卡钩部12212可以在滑动部12211的带动下在插槽1105内滑动,且滑动后的卡钩部12212和配合结构113在顶板12121上的正投影可以相分离,也即是卡钩部12212可以退出卡槽1131,以解除卡钩部12212和配合结构113的卡接状态。在本实施例中,卡钩部12212可以通过螺丝锁紧在滑动部12211上。当然,卡钩部12212也可以通过粘接或者焊接等方式与滑动部12211连接,本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可选地,为了提高操作便利性,卡钩部12212远离滑动部12211的一端可以设有斜面,而配合结构113同样也可以设有斜面。其中,当卡钩部12212插入插槽1105时,卡钩部12212的斜面可以与配合结构113的斜面相配合,使得配合结构113可以抵推卡钩部12212滑动并抵压弹性件1222。当卡钩部12212插入到位后,卡钩部12212可以在弹性件1222的弹力作用下复位卡入卡槽1131内,以实现与配合结构113的卡接。如此设置,用户无需在卡钩部12212插入插槽1105时拨动卡钩部12212滑动对配合结构113进行避让,可以提高卡接件1221的操作便利性。
卡钩部12212还可以设有与顶板12121相对且间隔设置的第三挡墙12213,且弹性件1222可以位于第三挡墙12213和顶板12121之间。其中,第三挡墙12213、侧板12122、第一挡墙12124、第二挡墙12125可以共同围设形成遮挡空间1206,弹性件1222可以位于遮挡空间1206内。如此设置,当弹性件1222随顶板12121旋出容纳槽1101后,第三挡墙12213、侧板12122、第一挡墙12124、第二挡墙12125可以对弹性件1222进行遮挡。可选地,第三挡墙12213的设计也可以被省略。
弹性件1222可以设于第一挡墙12124和滑动部12211之间,且弹性件1222可以位于滑动部12211的滑动路径上。其中,当滑动部12211滑动后,弹性件1222可以受到滑动部12211和第一挡墙12124的抵压发生弹性形变,以提供弹力带动滑动部12211进行复位。同时,滑动部12211朝向第一挡墙12124的一侧可以设有导向柱12214,弹性件1222的一端可以套设于导向柱12214上,另一相对端可以与第一挡墙12124连接。在本实施例中,弹性件1222可以为弹簧,导向柱12214可以用于固定弹性件1222,并为弹性件1222提供的弹力进行导向,以避免滑动部12211在复位时发生偏移。
请参阅图15,图15是图12中部分滑动组件122和盖体1212的另一配合结构示意图。
可选地,弹性件1222的设计也可以被省略,滑动部12211也可以由用户手动进行复位。此时,为了避免滑动部12211受外力影响滑动而导致卡钩部12212解锁,滑动组件122还可以包括:阻尼件1223。如图15所示,阻尼件1223可以设于凹槽1204的侧壁上,并围绕滑动部12211设置,且阻尼件1223可以与滑动部12211相抵接,使得滑动部12211在滑动时可以与阻尼件1223相摩擦产生阻尼力,以达到限制滑动部12211滑动的目的。当然,用户可以对滑动部12211施加能够克服阻尼力的作用力,使得滑动部12211在凹槽1204内滑动,以完成解锁操作。相应地,当卡钩部12212插入插槽1105内时,用户可手动对滑动部12211进行复位,以带动卡钩部12212与配合结构113进行卡接。在本实施例中,阻尼件1223具体可以由软塑胶、橡胶或者硅胶的柔性材料制成,使得阻尼件1223能够发生弹性形变,以与滑动部12211相抵接。
请参阅图16,图16是图4中壳体机构110和锁定机构120沿Ⅶ-Ⅶ的另一部分截面结构示意图。
可选地,滑动组件122也可以设于顶板12121上,并与顶板12121滑动连接。如图16所示,顶板12121背离容纳槽1101底壁的一侧可以开设有凹槽1204,且凹槽1204的底壁上可以开设有通槽1205。同样的,滑动部12211可以设于凹槽1204内,并穿设于通槽1205,且滑动部12211依然可以在凹槽1204和通槽1205内滑动。卡钩部12212可以与滑动部12211朝向容纳槽1101的底壁的一侧连接,且卡钩部12212依然可以插设于插槽1105内,并与配合结构113在退出插槽1105的方向上相卡接。在本实施例中,滑动部12211的滑动方向依然可以与转轴1211的轴方向相平行。当然,滑动部12211的滑动方向也可以不与转轴1211的轴方向相平行。例如,滑动部12211的滑动方向也可以与转轴1211的轴方向相垂直,仅需对配合结构113的位置进行适应性调整,以匹配卡钩部12212的滑动方向即可,本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请参阅图17,图17是图4中壳体机构110和锁定机构120沿Ⅵ-Ⅵ的另一部分截面结构示意图。
可选地,滑动部12211也可以通过按压的方式带动卡钩部12212在垂直于转轴1211的方向上滑动,以实现卡钩部12212和配合结构113的解锁。如图17所示,滑动部12211可以设于凹槽1204内,并利用通槽1205穿设于侧板12122,且滑动部12211可在靠近或远离限位空间1201的方向(垂直于转轴1211)上滑动。其中,第二挡墙12125可以设于滑动部12211的滑动方向上,弹性件1222可以位于滑动部12211和第二挡墙12125之间,并能够受滑动部12211和第二挡墙12125抵压发生弹性形变。同时,配合结构113在插槽1105内壁上的位置可以同步调整至卡钩部12212的滑动路径上,以便于配合结构113与卡钩部12212进行卡接。如此设置,当用户按压滑动部12211时,滑动部12211可以向靠近第二挡墙12125的方向滑动,并带动卡钩部12212进行滑动,使得卡钩部12212和配合结构113在顶板12121上的正投影可以相分离,以解除卡钩部12212和配合结构113的卡接状态。
请参阅图18,图18是图4中壳体机构110和锁定机构120沿Ⅵ-Ⅵ的另一部分截面结构示意图。
可选地,滑动组件122和配合结构113的位置也可以互换,即滑动组件122可以设于壳体机构110上,而配合结构113可以设于盖体1212上。如图18所示,容纳槽1101的底壁上可以开设有安装槽1108,且安装槽1108可以贯穿侧面112并形成开口。滑动部12211可以装配于安装槽1108内,并可在安装槽1108内沿平行于转轴1211的方向滑动。同时,滑动部12211还可以通过安装槽1108在侧面112上形成的开口凸出于侧面112设置,以便于用于拨动滑动部12211。卡钩部12212也可以设于安装槽1108内,并与滑动部12211朝向顶板12121的一侧连接,且卡钩部12212还可以凸出于安装槽1108设置。此外,壳体机构110还可以设有从容纳槽1101底壁上盖设于安装槽1108的盖板114,以将滑动部12211和卡钩部12212固定在安装槽1108内,且盖板114可以预留出避让空间对卡钩部12212的滑动进行避让。
相应地,顶板12121朝向容纳槽1101底壁的一侧可以设有配合结构113,当顶板12121旋入容纳槽1101内时,凸出于容纳槽1101底壁的卡钩部12212可以与顶板12121上的配合结构113相卡接,以实现对顶板12121的锁定。其中,滑动部12211、卡钩部12212以及配合结构113的具体配合关系与前述实施例相同或类似,本实施在此不予赘述。此外,当顶板12121具有足够的厚度时,顶板12121也可以开设有插槽1105,以容纳配合结构113。可选地,配合结构113也可以设于侧板12122上,仅需配合结构113能够与凸出于容纳槽1101的底壁的卡钩部122112相配合即可。
请参阅图19,图19是图4中壳体机构110和锁定机构120沿Ⅶ-Ⅶ的另一部分截面结构示意图。
可选地,当插槽1105的设计被省略时,配合结构113也可以不限于设置在容纳槽1101的底壁上。如图19所示,配合结构113也可以是容纳槽1101设有盲孔1104的侧壁的一部分,且配合结构113依然开设有卡槽1131。滑动部12211可以设于顶板12121上,并与顶板12121滑动连接,两者具体的连接方式参前述实施例,在此不予赘述。同样地,卡钩部12212与滑动部12211朝向容纳槽1101的底壁的一侧连接,且卡钩部12212远离滑动部12211的一端可以位于卡槽1131内,并与配合结构113在顶板12121旋出容纳槽1101的方向上相卡接。与前述实施例不同之处在于,卡钩部12212与容纳槽1101设有盲孔1104的侧壁相邻设置,以便于卡钩部12212与配合结构113进行卡接。同时,容纳槽1101设有盲孔1104的两个侧壁上均可以设有配合结构113,而滑动组件122也可以对应设置为两组,以分别与两个配合结构113相卡接。
可以理解的是,当滑动部12211设于侧板12122上时,配合结构113同样也可以设于容纳槽1101设有盲孔1104的侧壁上,且具体的配合关系与滑动部12211设于顶板12121上的实施例相同或类似,在此不予赘述。
请参阅图20至图22,图20是图2中部分气囊机构200的结构示意图,图21是图2中壳体机构110和气囊机构200沿Ⅸ-Ⅸ的部分截面结构示意图,图22是图2中壳体机构110和气囊机构200沿Ⅺ-Ⅺ的部分截面结构示意图。
气囊机构200可以装配于容纳槽1101内,且位于限位空间1201内,且气囊机构200可以在气泵的控制下进行充放气。如图20至图22所示,气囊机构200可以包括:固定结构210和气囊220。其中,固定结构210可以装配于容纳槽1101内,且固定结构210的形状可以与容纳槽1101相匹配,以减少固定结构210在容纳槽1101内发生晃动的概率。气囊220的一端与固定结构210连接,另一端通过缺口1202和第二开口1103从侧面112引出,且气囊220还插设于气孔1106内,并可在气泵的控制下充气膨胀,以压迫用户腕部的血管进行血压测量。在本实施例中,固定结构210可以从第一开口1102处装配于容纳槽1101内,且顶板12121可以盖设于固定结构210背离容纳槽1101底壁的一侧,并将固定结构210锁定于容纳槽1101内。
具体地,固定结构210的形状可以与容纳槽1101的形状相匹配,且当固定结构210从第一开口1102装配于容纳槽1101内后,固定结构210还可以与容纳槽1101的内壁和盖体1212中的至少一者在平行于底面111的方向上相卡接,以避免固定结构210从第二开口1103处脱出容纳槽1101。例如,固定结构210可以开设有定位槽2101,且定位槽2101可以在厚度方向Z上贯穿固定结构210。当固定结构210装配至容纳槽1101内时,定位结构1107可以插设于定位槽2101内,且与定位槽2101的内侧壁在平行于底面111的方向上相卡接,以在实现气囊机构200和壳体机构110定位装配,并避免固定结构210从第二开口1103脱出容纳槽1101。
可选地,盖体1212同样也可以设有定位结构1107,并通过定位结构1107与固定结构210上的定位槽2101相配合,以实现盖体1212与固定结构210的卡接。例如,顶板12121朝向容纳槽1101底壁的一侧可以设有定位结构1107,且当顶板12121旋入容纳槽1101时,定位结构1107可以插设于定位槽2101内,并与定位槽2101的内侧壁在平行于底面111的方向上相卡接,以避免固定结构210从第二开口1103处脱出容纳槽1101。在本实施例中,盖体1212的定位结构1107和壳体机构110的定位结构1107可以共存,也可以仅保留一个,仅需定位槽2101对应设计即可,本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可选地,定位结构1107也可以不限于设置在容纳槽1101的底壁上,定位结构1107也可以设于容纳槽1101开设有盲孔1104的两个侧壁上,仅需固定结构朝向定位结构1107的相对两侧同样也开设有定位槽2101即可。可选地,定位结构1107和定位槽2101的位置也可以互换,即,定位结构1107设于固定结构210上,而定位槽2101开设于容纳槽1101的底壁或设有盲孔1104的侧壁上,且两者具体的配合关系与前述实施例相同或类似,在此不予赘述。
固定结构210靠近第二开口1103的一侧还可以设有避让槽2102,且当卡接件1221随顶板12121旋入容纳槽1101内时,滑动部12211还可以位于避让槽2102内。如此设置,可以利用避让槽2102对卡接件1221进行避让,以避免对卡接件1221造成阻碍,而导致卡接件1221无法插入插槽1105与配合结构113相卡接。可选地,当定位结构1107的设计被省略时,为了避免固定结构210从第二开口1103处脱出容纳槽1101,滑动部12211还可以与避让槽2102的底壁相卡接,以对固定结构210进行限制。
可选地,固定结构210和顶板12121之间还可以设有弹性垫,且该弹性垫可以用于吸收固定结构210和顶板12121之间的装配间隙,避免固定结构210在厚度方向Z上晃动,导致气囊机构200与气孔1106的连接气密性降低。在本实施例中,弹性垫可以设于固定结构210上,也可以设于顶板12121上,仅需在顶板12121旋入容纳槽1101内时,弹性垫可以分别与固定结构210和顶板12121相抵接即可,本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气囊220可以包括:气囊本体221和气嘴222。其中,气囊本体221的一端可以连接于固定结构210靠近容纳槽1101底壁的一侧,且气囊本体221的另一端可以通过缺口1202和第二开口1103从侧面112引出至容纳槽1101外。气嘴222可以设于气囊本体221背离固定结构210的一侧,并与气囊本体221内相连通,且气嘴222还可以插设于气孔1106内,以连通气泵和气囊本体221。如此设置,气泵可以通过气嘴222向气囊本体221内充气,使得气囊本体221膨胀压迫用户腕部的血管进行血压测量。在本实施例中,气囊本体221和气嘴222的数量均可以为两个,以形成双气囊设计。
可选地,固定结构210除了可以从第一开口1102处装入容纳槽1101外,固定结构210也可以从第二开口1103处装入容纳槽1101。此时,为了避免对固定结构210造成阻碍,容纳槽1101底壁上的定位结构1107可以被省略,且气孔1106可以开设于容纳槽1101与第二开口1103相对设置的侧壁上。相应地,气嘴222可以设于固定结构210朝向气孔1106的一侧,而固定结构210的部分区域可以嵌设于气囊本体221内,且固定结构210还可以连通气嘴222和气囊本体221。如此设置,当固定结构210从第二开口1103处装入容纳槽1101内时,气嘴222可以同步插入气孔1106内,以连通气泵和气囊本体221。在本实施例中,为了避免固定结构210从第二开口1103处脱出,顶板12121可以设有前述实施例的定位结构1107,且定位结构1107可以在顶板12121旋入容纳槽1101后插设于固定结构210的定位槽2101内,并与定位槽2101的内侧壁在平行于底面111的方向上相卡接,以限制固定结构210的位置。
本申请提供的可穿戴设备10,通过在壳体机构110上设置与壳体机构110转动连接的锁定机构120,且锁定机构120能够将装配于壳体机构110上的气囊机构200锁定在壳体机构110上,使得气囊机构200能够与壳体机构110固定连接。同时,通过设置锁定机构120在转动后能够相对于壳体机构110打开,并能够解除对气囊机构200的锁定,使得气囊机构200可以从壳体机构110上拆出。如此设置,可穿戴设备10能够利用可转动的锁定机构120实现壳体机构110和气囊机构200的可拆卸连接。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部分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凡是利用本申请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装置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申请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23)

1.一种可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可穿戴设备包括:壳体机构、锁定机构以及气囊机构;
所述壳体机构与所述锁定机构转动连接,所述气囊机构装配于所述壳体机构上,且所述锁定机构还盖设于所述气囊机构背离所述壳体机构的一侧上,并被配置为将所述气囊机构锁定于所述壳体机构上;其中,
所述锁定机构被配置为在转动后相对于所述壳体机构打开,并解除对所述气囊机构的锁定,使得所述气囊机构可从所述壳体机构上拆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锁定机构包括:翻盖组件及滑动组件;
所述翻盖组件与所述壳体机构转动连接,且所述翻盖组件还盖设于所述气囊机构背离所述壳体机构的一侧上,并被配置为将所述气囊机构锁定于所述壳体机构上;所述滑动组件分别连接所述壳体机构和所述翻盖组件,并被配置为将所述翻盖组件锁定于所述壳体机构上;其中,
所述滑动组件还被配置为在滑动后解除对所述翻盖组件的锁定,且所述翻盖组件可在锁定解除后进行转动,并相对于所述壳体机构打开,以解除对所述气囊机构的锁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滑动组件设于所述翻盖组件上,并与所述翻盖组件滑动连接,且所述滑动组件还与所述壳体机构在所述翻盖组件的转动方向上相卡接,以将所述翻盖组件锁定于所述壳体机构上;其中,
所述滑动组件还被配置为在滑动后解除与所述壳体机构的卡接状态,使得所述翻盖组件可进行转动,并相对于所述壳体机构打开;所述滑动组件还被配置为在滑动后发生弹性形变,并在弹力作用下进行复位。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可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机构具有安装所述气囊机构的容纳槽;
所述翻盖组件位于所述容纳槽内,并被配置为将所述气囊机构锁定于所述容纳槽内;所述滑动组件与所述容纳槽的内壁在所述翻盖组件旋出所述容纳槽的方向上相卡接,以将所述翻盖组件锁定于所述容纳槽内;其中,
所述滑动组件还被配置为在滑动后解除与所述容纳槽的内壁的卡接状态,使得所述翻盖组件可旋出所述容纳槽,并相对于所述壳体机构打开。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可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翻盖组件包括:转轴及盖体;
所述转轴设于所述容纳槽内,所述盖体套设于所述转轴上,并与所述转轴转动连接,且所述盖体还盖设于所述气囊机构上,并将所述气囊机构锁定于所述容纳槽内;其中,
所述滑动组件设于所述盖体上,并与所述盖体滑动连接,且当所述滑动组件滑动解除与所述容纳槽的内壁的卡接状态后,所述盖体可旋出所述容纳槽,以相对于所述壳体机构打开。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可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滑动组件包括:卡接件及弹性件;
所述卡接件与所述盖体滑动连接,且所述卡接件还与所述容纳槽的内壁在所述盖体旋出所述容纳槽的方向上相卡接,并被配置为在滑动后解除与所述容纳槽的内壁的卡接状态;
所述弹性件设于所述卡接件和所述盖体之间,并位于所述卡接件的滑动路径上,且所述弹性件被配置为在所述卡接件滑动后受所述卡接件和所述盖体抵压发生弹性形变,以提供弹力带动所述卡接件进行复位。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可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机构具有底面及与所述底面相接并形成有夹角的侧面;
所述容纳槽开设于所述底面上,并在所述底面上形成有第一开口;所述容纳槽还贯穿所述侧面,并在所述侧面上形成有第二开口;其中,
所述盖体可从所述第一开口旋出或旋入所述容纳槽;当所述气囊机构装入所述容纳槽内时,所述第二开口被配置为对所述气囊机构的装入进行避让。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可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盖体包括:顶板和侧板;
所述顶板与所述容纳槽的底壁相对且间隔设置,并与所述转轴转动连接,且所述顶板被配置为将所述气囊机构锁定于所述容纳槽内;所述侧板与所述顶板朝向所述容纳槽的底壁的一侧连接,并通过所述第二开口显露于所述侧面上;其中,
所述卡接件与所述顶板和所述侧板中的一者滑动连接,并与所述容纳槽的底壁在所述顶板旋出所述容纳槽的方向上相卡接,且所述卡接件被配置为在滑动后解除与所述容纳槽的底壁的卡接状态。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可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容纳槽的底壁上设有配合结构,所述卡接件与所述配合结构在所述顶板旋出所述容纳槽的方向上相卡接;其中,
当所述卡接件滑动后,所述卡接件和所述配合结构在所述顶板上的正投影相分离,以解除所述卡接件和所述配合结构的卡接状态。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可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容纳槽的底壁上开设有插槽,所述插槽的内壁上设有所述配合结构;所述卡接件插设于所述插槽内,并可在所述插槽内滑动;其中,
所述配合结构开设有卡槽,所述卡接件还位于所述卡槽内,并与所述卡槽的内壁在退出所述插槽的方向上相卡接,且所述卡接件被配置为在滑动后退出所述卡槽,以解除所述卡接件和所述配合结构的卡接状态。
11.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可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顶板朝向所述容纳槽底壁的一侧还设有第一挡墙,且所述第一挡墙位于所述卡接件的滑动方向上;其中,
所述弹性件位于所述挡墙和所述卡接件之间,并被配置为在所述卡接件滑动后受所述卡接件和所述第一挡墙抵压发生弹性形变。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可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挡墙背离所述侧板的一侧还连接有与所述侧板相对且间隔设置的第二挡墙;所述弹性件还位于所述第二挡墙和所述侧板之间。
13.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可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卡接件与所述侧板滑动连接,且所述卡接件包括:滑动部及卡钩部;
所述滑动部穿设于所述侧板,并与所述侧板滑动连接;所述卡钩部与所述滑动部朝向所述容纳槽底壁的一侧连接,并与所述容纳槽的底壁在所述顶板旋出所述容纳槽的方向上相卡接;其中,
所述滑动部被配置为可通过拨动的方式带动所述卡钩部滑动,以解除所述卡钩部与所述容纳槽底壁的卡接状态。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可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侧板具有通过所述第二开口显露于所述侧面上的安装面,并在所述安装面开设有凹槽,且所述凹槽的底壁上还开设有贯穿所述侧板的通槽;
所述滑动部设于所述凹槽内,并穿设于所述通槽,且所述滑动部还被配置为可在所述凹槽和所述通槽内滑动;所述卡钩部位于所述侧板背离所述安装面的一侧;其中,
所述弹性件位于所述滑动部和设于所述顶板上的第一挡墙之间,并被配置为在所述滑动部滑动后受所述滑动部和所述第一挡墙抵压发生弹性形变。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可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滑动部朝向所述第一挡墙的一侧设有导向柱;所述弹性件的一端套设于所述导向柱上,且另一相对端与所述第一挡墙连接。
16.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可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卡钩部还设有与所述顶板相对且间隔设置的第三挡墙;所述弹性件还位于所述第三挡墙和所述顶板之间。
17.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可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气囊机构包括:固定结构及设于所述固定结构上的气囊;
所述固定结构装配于所述容纳槽内,并被配置为通过所述盖体锁定于所述容纳槽内;所述气囊的一端与所述固定结构连接,另一端被配置为通过所述第二开口布设于所述容纳槽外,且所述气囊还与所述壳体机构内相连通。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可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结构被配置为从所述第一开口处装配于所述容纳槽内,并与所述容纳槽的内壁和所述盖体中的至少一者在平行于所述底面的方向上相卡接。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可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容纳槽的底壁和所述固定结构中的一者设有定位结构,另一者设有定位槽;其中,
当所述固定结构装配于所述容纳槽内时,所述定位结构插设于所述定位槽内,并与所述定位槽的内壁在平行于所述底面的方向上相卡接。
20.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可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结构靠近所述第二开口的一侧设有避让槽,所述卡接件还位于所述避让槽内;其中,所述避让槽被配置为在所述盖体旋入所述容纳槽内时对所述卡接件进行避让。
21.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可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气囊包括:气囊本体及气嘴;
所述气囊本体的一端连接于所述固定结构朝向所述容纳槽底壁的一侧,所述气嘴设于所述气囊本体背离所述固定结构的一侧,并插设于所述容纳槽底壁上的气孔内。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可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气囊本体和所述气嘴的数量均为两个,且所述容纳槽的底壁上开设有两个所述气孔。
23.一种电子设备,用于连接可穿戴设备的气囊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设备包括:壳体机构和锁定机构;
所述壳体机构与所述锁定机构转动连接,所述气囊机构装配于所述壳体机构上,且所述锁定机构还盖设于所述气囊机构背离所述壳体机构的一侧上,并被配置为将所述气囊机构锁定于所述壳体机构上;其中,
所述锁定机构被配置为在转动后相对于所述壳体机构打开,并解除对所述气囊机构的锁定,使得所述气囊机构可从所述壳体机构上拆出。
CN202310133568.XA 2023-02-16 2023-02-16 可穿戴设备及电子设备 Pending CN118502221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133568.XA CN118502221A (zh) 2023-02-16 2023-02-16 可穿戴设备及电子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133568.XA CN118502221A (zh) 2023-02-16 2023-02-16 可穿戴设备及电子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8502221A true CN118502221A (zh) 2024-08-16

Family

ID=9223969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133568.XA Pending CN118502221A (zh) 2023-02-16 2023-02-16 可穿戴设备及电子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8502221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575741B2 (en) Wearable biometric information measurement device
KR102339759B1 (ko) 웨어러블 전자 디바이스를 위한 배터리 컴파트먼트들
CN117838079B (zh) 一种可穿戴设备
TWI619448B (zh) 可穿戴裝置及其腕帶
TWI506402B (zh) 鎖扣式腕帶及具有該鎖扣式腕帶之電子裝置
CN118502221A (zh) 可穿戴设备及电子设备
CN114721247A (zh) 可穿戴设备
CN215839030U (zh) 一种手表式血压计
CN215839032U (zh) 一种血压手表
CN218457525U (zh) 表扣、表带以及穿戴设备
CN113419412B (zh) 腕戴设备
CN113616178A (zh) 一种手表式血压计
CN113616179A (zh) 一种血压手表
CN115227221A (zh) 佩戴结构、佩戴组件及电子设备
CN211786612U (zh) 智能手表及智能穿戴设备的外壳
CN220024325U (zh) 表带机构、可拆卸组件及可穿戴设备
CN115191726B (zh) 可拆卸机构、可穿戴设备、表带及表头
CN215839031U (zh) 一种手表式电子血压计
CN220603866U (zh) 一种带有监测血压的智能手表
CN216486012U (zh) 一种可穿戴的运动监测设备
CN116114979A (zh) 连接机构和可穿戴设备
CN214904294U (zh) 一种佩戴稳定的智能手环
CN114617343B (zh) 表头、表带、可拆卸机构及可穿戴设备
CN113876085B (zh) 可穿戴设备和绑带
CN214846262U (zh) 可穿戴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