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8499992A - 冷凝器 - Google Patents
冷凝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8499992A CN118499992A CN202410519021.8A CN202410519021A CN118499992A CN 118499992 A CN118499992 A CN 118499992A CN 202410519021 A CN202410519021 A CN 202410519021A CN 118499992 A CN118499992 A CN 118499992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ondenser
- plate
- opening
- flow
- baffl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 238000000926 s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66
- 238000009833 condens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5
- 230000005494 condensa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5
- 239000012530 fluid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9
- 238000005192 parti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1
- 239000003507 refrigera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0
- 238000001914 filtr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7788 liqu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826 coola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349 favourabl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203 mixtur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057 refriger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Landscapes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Semiconductors Or Solid State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冷凝器,所述冷凝器具有长度方向和高度方向,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凝器包括:壳体和隔板,所述壳体具有壳体容腔;所述隔板设置在所述壳体容腔中,将所述壳体容腔分隔为冷凝腔和分离腔,所述隔板上设有至少一个开口,所述开口将所述冷凝腔和所述分离腔连通;其中,所述开口设置在所述冷凝器的高度方向上的中部。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一种冷凝器,尤其是涉及一种具有油分离器的冷凝器。
背景技术
传统的制冷系统具有蒸发器、冷凝器、节流装置和压缩机。冷凝器工作时,由压缩机排出的高温制冷剂气态经制冷剂入口进入冷凝器,与流经换热管内的冷却介质进行热量交换,在换热管表面进行冷凝,冷凝液由上部换热管逐层低落到底部,并进入过冷器进行过冷,然后由制冷剂出口排出。冷凝器的换热效率受到多方面因素影响。在一些冷凝器中集成了油分离器,用于在冷凝的同时分离制冷剂中的油。
发明内容
本申请涉及一种冷凝器,所述冷凝器具有长度方向和高度方向,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凝器包括:壳体和隔板,所述壳体具有壳体容腔;所述隔板设置在所述壳体容腔中,并将所述壳体容腔分隔为冷凝腔和分离腔,所述隔板上设有至少一个开口,所述开口将所述冷凝腔和所述分离腔连通;其中,所述开口设置在所述冷凝器的高度方向上的中部。
如上所述的冷凝器,所述冷凝器还包括:至少一个流体入口和至少一个引流板,所述流体入口与所述分离腔连通;所述引流板设置在所述分离腔中,所述引流板与所述壳体之间形成流通口,从所述流体入口进入的流体能够经过所述流通口进入所述开口;其中,在所述高度方向上,所述流通口的至少一部分高于所述开口。
如上所述的冷凝器,所述冷凝腔中设有至少两个换热管组,所述至少两个换热管组之间具有间距从而形成分隔部,所述开口在所述高度方向上与所述分隔部对齐,并沿着所述长度方向延伸。
如上所述的冷凝器,所述引流板包括竖向部分和横向部分,所述竖向部分沿着所述壳体的高度方向延伸,所述横向部分与所述竖向部分的顶部连接,并沿着所述长度方向延伸,所述横向部分的远端与所述壳体之间形成所述流通口,在所述长度方向上,所述流通口位于所述流体入口与所述竖向部分之间。
如上所述的冷凝器,所述冷凝器还包括过滤装置,所述过滤装置设置在所述分离腔中,并被配置为使得从所述流通口流出的流体流经过滤装置进入所述隔板的所述开口。
如上所述的冷凝器,所述过滤装置设置在所述横向部分与所述壳体之间,以覆盖所述流通口。
如上所述的冷凝器,所述冷凝器还包括挡板,所述挡板与所述隔板连接并朝向远离所述分离腔的方向延伸,所述挡板位于所述开口的上方;在所述长度方向上,所述挡板的两端超过所述开口的两端。
如上所述的冷凝器,所述挡板从所述隔板处倾斜向上延伸,所述挡板相较于水平面的倾斜角度范围为10°-60°。
如上所述的冷凝器,在所述高度方向上,所述挡板的高度不超过所述引流板的竖向部分的顶端。
如上所述的冷凝器,所述挡板的至少一端设有回油口,所述挡板包括从所述回油口倾斜延伸的倾斜段。
如上所述的冷凝器,所述冷凝器还包括一对唇缘所述一对唇缘分别从所述开口的上边缘和下边缘朝向所述分离腔延伸,所述一对唇缘用于引导从而所开口进入所述分离腔的流体的方向。
如上所述的冷凝器,所述冷凝器还包括端板和槽板,所述端板与所述引流板并排布置,所述流体入口朝向所述端板,所述槽板设置在所述流体入口的下方,并位于储油层上方,所述槽板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引流板的竖向部分和所述端板连接。
如上所述的冷凝器,所述流通口的高度不小于所述分离腔的高度的1/5,所述引流板的横向部分的长度不小于所述分离腔的长度的1/25。
如上所述的冷凝器,所述冷凝器包括槽板,所述至少一个引流板包括一对引流板,在所述冷凝器的长度方向上,所述槽板位于所述一对引流板各自的竖向部分之间,在所述冷凝器的高度方向上,所述槽板位于储油层和所述流体入口之间,所述流体入口朝向所述槽板布置。
在本申请中,油分离器由隔板分隔为分离腔和冷凝腔,分离腔用于分离流体中的油,冷凝腔用于换热。隔板上设有开口,以将分离腔和冷凝腔连通。开口设置在冷凝器高度方向上的中部,有利于合理利于分离腔的空间,减小冷凝器的尺寸。本申请中的分离腔中设有一对引流板,以及位于开口上方的挡板,能够引导流体的流动方向,使得流体在分离腔中能够充分地将油分离。
附图说明
图1A是本申请中冷凝器的第一实施例立体示意图;
图1B是图1A中的冷凝器一个方向的侧视图;
图1C是图1A中冷凝器另一个方向的侧视图;
图2是图1B中的冷凝器沿着A-A线剖切并沿箭头方向看去的示意图;
图3是图1B中的壳体沿着B-B线剖切的一个立体示意图;
图4是图1A中冷凝器沿着B-B线剖切的剖视示意图;
图5是图1C中的冷凝器沿着C-C线剖切的剖视示意图;
图6A是分离腔中的流体流向一个示意图;
图6B是冷凝器中流体流向的另一个示意图;
图7是本申请中冷凝器的第二实施例的剖视示意图;
图8是本申请中冷凝器的第三实施例的剖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考构成本说明书一部分的附图对本申请的各种具体实施方式进行描述。应该理解的是,虽然在本申请中使用表示方向的术语,诸如“前”、“后”、“上”、“下”、“左”、“右”、“内”、“外”、“顶”、“底”、“正”、“反”、“近端”、“远端”、“横向”、“纵向”等描述本申请的各种示例结构部分和元件,但是在此使用这些术语只是为了方便说明的目的,这些术语是基于附图中显示的示例性方位而确定的。由于本申请所公开的实施例可以按照不同的方向设置,所以这些表示方向的术语只是作为说明而不应视作为限制。
图1A是本申请中冷凝器的立体示意图,图1B是图1A中的冷凝器一个方向的侧视图,图1C是图1A中冷凝器另一个方向的侧视图。如图1A-图1C所示,冷凝器100具有长度方向L,高度方向H和宽度方向W,宽度方向W和长度方向L均平行于水平面。冷凝器100包括壳体101,壳体101大致为圆筒状,其在长度方向上的左右两端由管板102和管板103封闭。壳体101上设有第一制冷剂入口管121、第二制冷剂入口管122、油出口123和制冷剂出口124。第一制冷剂入口管121和第二制冷剂入口管122位于壳体101上部并且分别靠近壳体101的长度方向上的两端设置。油出口123和制冷剂出口124位于壳体101下部的中部位置。
应该说明的是,根据不同的冷凝器的具体设置,冷凝器的第一制冷剂入口管121、第二制冷剂入口管122、油出口123和制冷剂出口124可以被布置在不同的位置。
图2是图1B中的冷凝器沿着A-A线剖切并沿箭头方向看去的示意图,用于示出冷凝器的内部结构。如图2所示,冷凝器的壳体101、管板102和管板103围成壳体容腔210。冷凝器包括隔板230,隔板230位于壳体容腔210中,并沿着壳体101的长度方向和高度方向延伸,以将壳体容腔210分隔为冷凝腔202和分离腔201。其中,分离腔201与第一制冷剂入口管121、第二制冷剂入口管122和油出口123连通,制冷剂出口124与冷凝腔202连通。冷凝腔202中设有多个换热管,每个换热管沿着冷凝器100的长度方向L延伸,并且按行依次布置。多个换热管包括第一换热管组211和第二换热管组212,第一换热管组211中的多个换热管按照一定的密度均匀地按行排列,第二换热管组212中的多个换热管按照一定的密度均匀地按行排列。沿着换热器的高度方向,第一换热管组211和第二换热管组212之间具有间隔,从而形成分隔部213。分隔部213中不设置换热管。冷凝腔202中还设有过冷器215,过冷器215设置在第二换热管组212的下方,也就是位于冷凝器100的底部。
图3是图1B中的壳体沿着B-B线剖切的一个立体示意图。在图3中,对壳体101和管板102和管板103进行了剖切,而且壳体容腔210的内部结构未进行剖切。图3示出了分离腔201的内部结构。
如图3所示,冷凝器100包括第一引流板308和第二引流板309,第一端板313和第二端板314,第一槽板303和第二槽板304,以及第一过滤装置391和第二过滤装置392。其中,第一引流板308、第一端板313、第一槽板303和第一过滤装置391与第二引流板309、第二端板314、第二槽板304和第二过滤装置392大致相对于冷凝器长度方向L上的中心对称。第一端板313和第二端板314分别位于分离腔201的两端,并靠近管板102和103。第一引流板308和第二引流板309分别与第一端板313和第二端板314之间具有间距。第一槽板303沿着冷凝器的长度方向延伸,并设置在第一端板313和第一引流板308之间,第一槽板303用于阻止大量的制冷剂气体通过。第一槽板303与壳体101的内壁之间具有较小间隙,能够允许油通过。第二槽板304沿着冷凝器的长度方向延伸,并设置在第二端板314和第二引流板309之间,第二槽板304与壳体101的内壁之间具有较小间隙,能够允许油通过。第一槽板303和第二槽板304均靠近冷凝器100的底部。
沿着冷凝器的长度方向L,第一端板313、第一槽板303和第一引流板308之间形成第一引流空间350,第二端板314、第二槽板304和第二引流板309之间形成第二引流空间360。第一引流板308和第二引流板309之间形成第三引流空间370。第一过滤装置391设置在第一引流空间350和第三引流空间370之间,第二过滤装置392设置在第二引流空间360和第三引流空间370之间。隔板230上设有开口366,开口366沿着长度方向延伸,能够将分离腔201和冷凝腔202连通。开口366在冷凝器的长度方向上位于第三引流空间370处,也就是说位于第一引流板308和第二引流板309之间。
第一制冷剂入口管121和第二制冷剂入口管122分别与第一引流空间350和第二引流空间360连通,从第一制冷剂入口管121和第二制冷剂入口管122进入冷凝器100的流体先经过第一引流空间350和第二引流空间360,接着穿过第一过滤装置391和第二过滤装置392在第三引流空间370内汇合,并接着通过开口366进入冷凝腔202进行冷凝。
在本申请的另一个实施例中,不再设置第一端板313和第二端板314,第一端板313和第二端板314的引流功能由管板102和103完成。
图4是图1B中冷凝器沿着B-B线剖切的剖视示意图。图4是沿着B-B线剖切并沿箭头方向看去的剖视图,用于示出分离腔的结构。如图4所示,第一制冷剂入口管121包括外部分段441和内部分段442,外部分段441位于壳体101的外部,内部分段442从外部分段441延伸至壳体101的内部,并位于第一引流空间350内。内部分段442具有流体入口405,流体入口405位于内部分段442的侧壁上,并朝向第一端板313。进入第一制冷剂入口管121的流体从流体入口405进入第一引流空间350。类似地,第二制冷剂入口管122包括外部分段443和内部分段444,外部分段443位于壳体101的外部,内部分段444从外部分段443延伸至壳体101的内部,并位于第二引流空间360内。内部分段444具有流体入口406,流体入口406位于内部分段444的侧壁上,并朝向第二端板314。进入第二制冷剂入口管122的流体从流体入口406进入第二引流空间360。
第一端板313和第二端板314分别朝向流体入口405和406,流体能够被第一端板313和第二端板314阻挡而改变流动方向。
第一引流板308包括竖向部分418和横向部分419。竖向部分418沿着冷凝器100的高度方向延伸,其高度方向上的两端均与壳体101的内壁之间具有间距。横向部分419与竖向部分418的顶部451连接,并沿着冷凝器100的长度方向L朝向第一端板313延伸,横向部分419与竖向部分418形成类似“L”形的形状。横向部分419的远端453与壳体101的内壁之间形成流通口480,流通口480能够连通第一引流空间350和第三引流空间370。第一引流板308的横向部分419与壳体101之间设有第一过滤装置391,第一过滤装置391覆盖流通口480,使得通过流通口480从第一引流空间350向第三引流空间370流动的流体经第一过滤装置391过滤后进入第三引流空间370。
类似地,第二引流板309包括竖向部分428和横向部分429。竖向部分428沿着冷凝器100的高度方向延伸,其高度方向上的两端均与壳体101的内壁之间具有间距。横向部分429与竖向部分428的顶部452连接,并沿着冷凝器100的长度方向L朝向第二端板314延伸,横向部分429与竖向部分428形成类似“L”形的形状。横向部分429的远端459与壳体101的内壁之间形成流通口480,第二流通口490能够连通第二引流空间360和第三引流空间370。第二引流板309的横向部分429与壳体101之间设有第二过滤装置392,第二过滤装置392覆盖第二流通口490,使得通过第二流通口490从第二引流空间360向第三引流空间370流动的流体经第二过滤装置392过滤后过滤。
在本申请,制冷剂中的油聚集在分离腔201的底部,并具有一定的液面高度。油能够从油出口123排出冷凝器100的外部。其中第一引流板308的竖向部分418的底部455和第二引流板309的竖向部分428的底部与壳体101的底部之间具有间距,从而油能够在第一引流板308和第二引流板309的各自的两侧之间流动。第一槽板303的两端与第一端板313以及第一引流板308的竖向部分418连接,并在冷凝器100的高度方向上高于竖向部分418的底部,并高于油的液面。第一槽板303能够阻止第三引流空间370中的流体经过竖向部分418的底部进入第一引流空间350。第二槽板304的设置与第一槽板303的设置相同,只是位置不同,第二槽板304能够阻止第三引流空间370中的流体经过竖向部分418的底部进入第二引流空间360。
在本申请中,第一端板313,第一引流板308,第二端板314和第二引流板309分别在第一引流空间350和第二引流空间360中引导流体的流向,有利于将制冷剂流体中的油与气体分离。
在本申请中第一流通口480和第二流通口490中的每一个的高度不小于分离腔201的高度的1/5,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流通口480和第二流通口490中的每一个的高度不小于分离腔201的高度的1/4。在另一个实施例中第一流通口480和第二流通口490中的每一个的高度不小于分离腔201的高度的1/3。第一引流板308的横向部分419和第二引流板309的横向部分429的长度不小于分离腔201的长度的1/25,以使得流向第一引流板308流体的方向能够充分的改变。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引流板308的横向部分419和第二引流板309的横向部分429的长度不小于分离腔201的长度的1/20。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引流板308的横向部分419和第二引流板309的横向部分429的长度不小于分离腔201的长度的1/15。
如图4所示,开口366大致位于冷凝器100的高度方向上的中部,其高度低于第一引流板308的竖向部分418的顶部451,以及低于第二引流板309的竖向部分428的顶部452。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引流板308的横向部分419和第二引流板309的横向部分429沿着水平方向延伸,第一流通口480和第二流通口490的高度高于开口366的高度。在本申请的另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引流板308的横向部分419和第二引流板309的横向部分429从相应的竖向部分倾斜向下延伸,第一流通口480和第二流通口490的至少一部分的高度高于开口366的高度。开口366的长度方向上的两端分别与竖向部分418和竖向部分428具有间距。
冷凝器还包括挡板425,挡板425与隔板230连接,并沿着朝向远离隔板230的方向倾斜延伸。挡板425相较于水平面的倾斜角度范围为10°-60°。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挡板425相较于水平面的倾斜角度范围为20°-40°。在冷凝器100的高度方向上,挡板425位于开口366的上部,在冷凝器的长度方向L上,挡板425的长度大于开口366的长度,也就是超过开口366的两端。
挡板425的高度低于第一引流板308的竖向部分418的顶部451,以及低于第二引流板309的竖向部分428的顶部452,从第一引流空间350和第二引流空间360进入第三引流空间370的气流先经挡板425引流后再进入开口366。在本申请中,第一引流板308的横向部分419和第二引流板309的横向部分429大致沿着水平方向延伸,从而挡板425的高度低于第一流通口流通口480和第二流通口490的高度。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挡板425的一端与竖向部分428具有间距,从而形成回油口,以利于引导挡板425上的油沿着隔板230流动。回油口435在冷凝器100的长度方向上超过开口366,能够阻止挡板425上的油进入开口366。在本申请的另一个实施例中,挡板425的两端分别与竖向部分418和竖向部分428之间具有间距,从而形成两个回油口。在本申请的又一个实施中,挡板425包括靠近回油口的倾斜段,倾斜段从回油口向上倾斜,以引导油顺利地流向回油口。也就是说,在靠近回油口处,挡板425的高度较低。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冷凝器具有两个回油口,分别位于挡板425的两端,挡板425为中间高两端低的三角形、梯形或拱形。
图5是图1C中的冷凝器沿着C-C线剖切的剖视示意图。图5用于示出开口366附近的结构。如图5所示,挡板425从隔板230朝向壳体101的内壁倾斜向上延伸,以引导流体向上流动。开口366与第一换热管组211和第二换热管组212之间的分隔部213对齐,从而大至位于冷凝器高度方向上的中部。冷凝器100还包括一对唇缘426和427,唇缘426和427分别从开口366的高度方向上的两端朝向分离腔201的方向延伸。唇缘426和427在冷凝器的长度方向上大致与开口366的长度相同。从开口366进入分离腔201的制冷剂流体与分隔部213对齐,流体经过分隔部213再进入第一换热管组211和第二换热管组212,能够避免直接与流向换热管,避免流体对换热管产生较大的冲击力。唇缘426和427在宽度方向上具有一定的长度,以引导流体朝向分隔部213流动,避免刚进入冷凝腔202的流体直接进入换热管与隔板230之间的空间,也可以减少流体对靠近开口366处的部分换热管的冲击。
在冷凝器的设计中,为了避免流体直接冲向换热管,通常需要在流体入口处预留一定的空间作为入口空间,不设置换热管,流体经过入口空间再进入换热管,有利于减轻对换热管的冲击力。入口空间和开口通常设置在冷凝器的顶部,使得流体自上而下流动。在冷凝器中,通常具有至少两个换热管组,相邻的换热管组之间具有间距。在本实施例中,开口366的位置设置利用了第一换热管组211和第二换热管组212之间的分隔部作为入口空间,不需要再另行设置入口空间,有利于在同样的换热管数量下,减小冷凝器的体积,或者是在同样的冷凝器体积下,增加换热管的数量,提高冷凝效率。
图6A是分离腔中的流体流向一个示意图,图6B是冷凝器中流体流向的另一个示意图。图6A所展示的分离腔的结构是图4中剖视图的视角,图6B所展示的分离腔的结构是图5中剖视图的视角。如图6A所示,从第一制冷剂入口管121进入冷凝器100的流体依次经过第一制冷剂入口管121的外部分段441和内部分段442,其中内部分段442的底部被封住,流体从内部分段442的侧壁的流体入口405流向第一端板313,然后在第一端板313处拆返,经壳体101的内壁以及第一槽板303的引导,流向第一引流板308的竖向部分418;接着流体从竖向部分418处折返,朝向流通口480流动,通过第一过滤装置391进入第三引流空间370。在分离腔201中,流体被流体入口405、第一端板313以及第一槽板303以及第一引流板308引导,在第一流通空间中流动,流动方向不断改变,有利于将流体中的油分离,被分离的油从第一槽板303与壳体之间的间隙流向冷凝器的储油层。在第第三引流空间370中,流体被挡板425引导,倾斜向上流动,直至在壳体101的内壁处折返,朝向开口366流动。在第三引流空间370中,流体的流动方向不断改变,有利有利于将流体中的油分离,被分离的油从挡板425一端的回油口以及壳体101的内壁流向储油层。从开口366进入分离腔201的流体被唇缘426和427引导,进入分隔部213,分隔部213中的流体分别流向第一换热管组211和第二换热管组212进行换热,经换热后的制冷剂从制冷剂出口124流出。储油层中的油能够通过油出口123流出。
从第二制冷剂入口管122进入冷凝器100的流体的流动情况与从第一制冷剂入口管121进入冷凝器100的流体的流动情况类似,不再重复描述。在第三引流空间370中,来自第一制冷剂入口管121和来自第二制冷剂入口管122发行混合,能够进一步改变流体的方向。
在图6-7中所示的箭头大致示出了流体的流动方向,该流动方向仅为流体的大致流动方向,流体在流动中,流动方向复杂,箭头仅为帮助理解的简易说明,不代表实际所有流体的流动方向。
在本申请中,用于分隔分离腔201和冷凝腔202的隔板230上的开口366设置在冷凝器高度方向上的中部,有利于合理利于分离腔的空间,使得换热管组的布置更加紧凑。在分离腔中布置一定数目的换热管时,本申请中的冷凝器不需要再额外在与开口对齐的位置预留空间,从而能减小分离腔的尺寸,也就是减小冷凝器的尺寸。本申请中的分离腔201通过设置第一引流板308和第二引流板309,以及挡板425,能够引导流体的流动方向,使得流体在分离腔中能够充分地将油从制冷剂中分离。
图7是本申请冷凝器的第二实施例的剖视示意图,其剖切位置与图4所示的剖切位置相同。图7与图4所示的实施例类似,所不同的是,制冷剂入口管的数量以及开口、挡板和槽板的数量与图4所示的实施例不同。如图7所示,冷凝器700包括一个制冷剂入口管721,制冷剂入口管721大致位于冷凝器长度方向L上的中部。制冷剂入口管721包括位于冷凝器700的内部分段442,内部分段442的远端具有流体入口705,流体入口705朝向冷凝器700的底部布置。
冷凝器700包括第一引流板708和第二引流板709,在冷凝器700的长度方向上,第一引流板708和第二引流板709位于流体入口705的两侧。第一引流板708包括竖向部分718和横向部分719,第二引流板709包括竖向部分728和横向部分729。其中横向部分719和729分别从相应的竖向部分的顶端沿着长度方向沿远离彼此的方向延伸。横向部分719和729各自的远端与壳体之间形成流通口780和790。横向部分719和729与壳体之间设有第一过滤装置791和第二过滤装置792。
槽板704设置在第一引流板708和第二引流板709的竖向部分718和728之间,并在冷凝器的高度方向上位于储油层和流体入口705之间。第一引流板708和第一端板713之间设有开口766和挡板725。开口766和挡板725的位置设置与图4中实施例的开口和挡板的设置相似,并在冷凝器长度方向的上长度小于图4中的实施例。第二引流板709和第二端板714之间设有开口767和挡板726。开口766和挡板725的位置设置与图4中实施例的开口和挡板的设置相似,并在冷凝器长度方向的上长度小于图4中的实施例。
在图7所示的实施例中,流体从制冷剂入口管721的流体入口705流向槽板704,并在槽板704处改变方向,分为两路,分别朝向第一过滤装置791和第二过滤装置792流动,两路流体分别经过第一过滤装置791和第二过滤装置792后再分别经挡板725和726引导后从开口766和767进入冷凝腔。
在图7所示的实施例中,开口的数量为两个,开口在高度方向上的位置也设置在冷凝器高度方向上的中部,并与分离腔中两个换热管组之间的空间对齐。与图4所示的实施例类似,图7所示的实施例有利于合理利于分离腔的空间,使得分离腔中的换热管的分布更加合理,减小分离腔的尺寸,从而减小冷凝器的尺寸。
图8是本申请冷凝器的第三实施例的剖视示意图,其剖切位置与图4所示的剖切位置相同。图8与图7所示的实施例类似,所不同的是第一引流板808和第二引流板809的横向部分的延伸方向不同。如图8所示,第一引流板808包括竖向部分818和横向部分819,第二引流板809包括竖向部分828和横向部分829。其中横向部分819和829分别从相应的竖向部分的顶端沿着长度方向沿着朝向彼此的方向延伸。第一过滤装置891设置在横向部分819与壳体801之间,第二过滤装置892设置在横向部分829与壳体801之间。在图8所示的实施例中,当流体从流体入口805进入冷凝器后,经槽板804、第一引流板808和第二引流板809改变方向后向开口866和867所在的空间流动。与图7所示的实施例相比,由于横向部分819和829朝向彼此延伸,在流体进入第一过滤装置891和第二过滤装置892之间,可能被横向部分719和729改变流向,利于分离出流体中的油。但与图7所示的实施例相比,第一引流板808和第二引流板809之间需要更大的间距,也就是说图8中的冷凝器的长度更长。图8中的所示的冷凝器的实施例能够实现与图4中所示的冷凝器的实施例类似的技术效果。
尽管已经结合以上概述的实施例的实例描述了本公开,但是对于本领域中至少具有普通技术的人员而言,各种替代方案、修改、变化、改进和/或基本等同方案,无论是已知的或是现在或可以不久预见的,都可能是显而易见的。另外,本说明书中所描述的技术效果和/或技术问题是示例性而不是限制性的;所以本说明书中的披露可能用于解决其他技术问题和具有其他技术效果。因此,如上陈述的本公开的实施例的实例旨在是说明性而不是限制性的。在不背离本公开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可以进行各种改变。因此,本公开旨在包括所有已知或较早开发的替代方案、修改、变化、改进和/或基本等同方案。
Claims (14)
1.一种冷凝器,所述冷凝器具有长度方向和高度方向,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凝器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具有壳体容腔;
隔板,所述隔板设置在所述壳体容腔中,并将所述壳体容腔分隔为冷凝腔和分离腔,所述隔板上设有至少一个开口,所述开口将所述冷凝腔和所述分离腔连通;
其中,所述开口设置在所述冷凝器的高度方向上的中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凝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至少一个流体入口,所述流体入口与所述分离腔连通;
至少一个引流板,所述引流板设置在所述分离腔中,所述引流板与所述壳体之间形成流通口,从所述流体入口进入的流体能够经过所述流通口进入所述开口;
其中,在所述高度方向上,所述流通口的至少一部分高于所述开口。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凝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冷凝腔中设有至少两个换热管组,所述至少两个换热管组之间具有间距从而形成分隔部,所述开口在所述高度方向上与所述分隔部对齐,并沿着所述长度方向延伸。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冷凝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引流板包括竖向部分和横向部分,所述竖向部分沿着所述壳体的高度方向延伸,所述横向部分与所述竖向部分的顶部连接,并沿着所述长度方向延伸,所述横向部分的远端与所述壳体之间形成所述流通口,在所述长度方向上,所述流通口位于所述流体入口与所述竖向部分之间。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冷凝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冷凝器还包括过滤装置,所述过滤装置设置在所述分离腔中,并被配置为使得从所述流通口流出的流体流经过滤装置后进入所述隔板的所述开口。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冷凝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过滤装置设置在所述横向部分与所述壳体之间,以覆盖所述流通口。
7.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冷凝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冷凝器还包括挡板,所述挡板与所述隔板连接并朝向远离所述分离腔的方向延伸,所述挡板位于所述开口的上方;在所述长度方向上,所述挡板的两端超过所述开口的两端。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冷凝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挡板从所述隔板处倾斜向上延伸,所述挡板相较于水平面的倾斜角度范围为10°-60°。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冷凝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高度方向上,所述挡板的高度不超过所述引流板的竖向部分的顶端。
10.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冷凝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挡板的至少一端设有回油口,所述挡板包括从所述回油口倾斜延伸的倾斜段。
11.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冷凝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冷凝器还包括一对唇缘所述一对唇缘分别从所述开口的上边缘和下边缘朝向所述分离腔延伸,所述一对唇缘用于引导从而所开口进入所述分离腔的流体的方向。
12.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冷凝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冷凝器还包括端板和槽板,所述端板与所述引流板并排布置,所述流体入口朝向所述端板,所述槽板设置在所述流体入口的下方,并位于储油层上方,所述槽板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引流板的竖向部分和所述端板连接。
13.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冷凝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流通口的高度不小于所述分离腔的高度的1/5,所述引流板的横向部分的长度不小于所述分离腔的长度的1/25。
14.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冷凝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冷凝器包括槽板,所述至少一个引流板包括一对引流板,在所述冷凝器的长度方向上,所述槽板位于所述一对引流板各自的竖向部分之间,在所述冷凝器的高度方向上,所述槽板位于储油层和所述流体入口之间,所述流体入口朝向所述槽板布置。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410519021.8A CN118499992A (zh) | 2024-04-26 | 2024-04-26 | 冷凝器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410519021.8A CN118499992A (zh) | 2024-04-26 | 2024-04-26 | 冷凝器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8499992A true CN118499992A (zh) | 2024-08-16 |
Family
ID=9224171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410519021.8A Pending CN118499992A (zh) | 2024-04-26 | 2024-04-26 | 冷凝器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8499992A (zh) |
-
2024
- 2024-04-26 CN CN202410519021.8A patent/CN118499992A/zh active Pending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5203407A (en) | Vehicle-loaded parallel flow type heat exchanger | |
EP0709640B1 (en) | Stacked heat exchanger | |
TW514714B (en) | Evaporator | |
JP3056151B2 (ja) | 熱交換器 | |
US7073571B2 (en) | Integrated condenser oil cooler with a receiver/dryer | |
KR101458523B1 (ko) | 기액 분리형 판형 열교환기 | |
KR19980064541A (ko) | 응축기(Condenser) 조립구조 | |
JP4213504B2 (ja) | 蒸発器 | |
CN114763947B (zh) | 蒸发器 | |
CN117628741A (zh) | 冷凝器及包括其的吸收式制冷机组 | |
CN114383442A (zh) | 一种换热器及机动车空调系统 | |
CN118499992A (zh) | 冷凝器 | |
CN219346850U (zh) | 冷凝器的去过热组件、冷凝器和制冷系统 | |
WO2023045707A1 (zh) | 降膜式蒸发器 | |
CN112629077B (zh) | 一种换热器及空调系统 | |
CN214199304U (zh) | 气液分离结构、换热器及空调 | |
CN210921674U (zh) | 壳管式冷凝器以及冷水机组 | |
CN210374181U (zh) | 满液式蒸发器 | |
WO2019219076A1 (zh) | 换热器 | |
KR20010063072A (ko) | 적층형 열교환기 | |
CN114963617B (zh) | 冷凝器 | |
KR200279353Y1 (ko) | 수액기일체형응축기 | |
CN118602637A (zh) | 冷凝器 | |
EP1310757B1 (en) | Stacked-type multi-flow heat exchangers | |
CN214120898U (zh) | 一种扁管蒸发冷凝换热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