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8368318A - 连接建立方法、控制器、节点、通信系统和存储介质 - Google Patents

连接建立方法、控制器、节点、通信系统和存储介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8368318A
CN118368318A CN202310100820.7A CN202310100820A CN118368318A CN 118368318 A CN118368318 A CN 118368318A CN 202310100820 A CN202310100820 A CN 202310100820A CN 118368318 A CN118368318 A CN 11836831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node
logical
tunnel
logical tunnel
controll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0100820.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谢刚
林毅
陈巍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0100820.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8368318A/zh
Priority to PCT/CN2024/070116 priority patent/WO2024152888A1/zh
Publication of CN11836831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8368318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7/00Network arrangements or protocols for supporting network services or applications
    • H04L67/14Session management
    • H04L67/141Setup of application sess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7/00Network arrangements or protocols for supporting network services or applications
    • H04L67/14Session management
    • H04L67/146Markers for unambiguous identification of a particular session, e.g. session cookie or URL-encod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QSELECTING
    • H04Q11/00Selecting arrangements for multiplex system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Data Exchanges In Wide-Area Network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涉及连接建立方法、控制器、节点、通信系统、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芯片以及计算机程序产品。通信方法包括:控制器确定从网络中的多个节点中的第一节点到多个节点中的第二节点之间的逻辑隧道;以及在第一节点建立物理连接后,控制器更新该逻辑隧道,其中该物理连接与该逻辑隧道之间存在公共的链路。以此方式,不需要为每个物理连接计算路径,只需要通过查找对应的逻辑隧道路径即可得到物理连接路径,能够大幅降低信令需要携带的信息,迅速建立物理连接,满足云业务对高实时性的要求。

Description

连接建立方法、控制器、节点、通信系统和存储介质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通信领域,并且更具体地,涉及连接建立方法、控制器、节点、通信系统、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芯片以及计算机程序产品。
背景技术
随着云业务的应用日益增加,网络需要为云业务提供确定性更高的服务。由于光传输网络(Optical Transport Network,OTN)连接是按时提供的(即,在有业务数据传输需求时才建立OTN物理连接),所以为了保证应用体验,例如对于云虚拟现实(Cloud VirtualReality(VR))场景,OTN连接建立的时间需要小于1秒甚至100ms。
在传统的OTN连接建立方案中,OTN首节点向控制器请求计算连接路径。控制器计算从首节点到尾节点的最优路径后反馈给首节点。然后OTN首节点发送OTN连接建立信令消息,该信令消息按路径逐跳转发。OTN中间节点收到该信令消息后分配本地端口通道号和带宽,并建立入端口和出端口之间的交叉。OTN尾节点处理完OTN连接建立信令消息后,OTN连接建立成功。然而,传统方案的性能在许多场合下无法满足业务的要求。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公开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连接建立方法、控制器、第一节点、通信系统、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芯片以及计算机程序产品。
在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连接建立方法。该方法包括:控制器确定从网络中的多个节点中的第一节点到多个节点中的第二节点之间的逻辑隧道;以及在第一节点建立物理连接后,控制器更新逻辑隧道,其中,该物理连接与该逻辑隧道之间存在公共的链路。以此方式,不需要为每个物理连接计算路径,只需要通过查找对应的逻辑隧道路径即可得到物理连接路径,能够大幅降低信令需要携带的信息,迅速建立物理连接,满足云业务对高实时性的要求。
在第一方面的一些实施例中,确定逻辑隧道包括:控制器为第一节点、第二节点、以及第一节点和第二节点之间的节点分配对应的逻辑标签;基于逻辑标签,控制器计算从第一节点到第二节点之间的逻辑隧道路径;以及基于该逻辑隧道路径,控制器确定从第一节点到第二节点的逻辑隧道。以此方式,能够预先确定逻辑隧道(包括逻辑隧道路径),这样在需要建立物理连接时能够直接利用逻辑隧道路径来建立物理连接而不需要为每个物理连接计算路径,从而能够迅速建立物理连接。
在第一方面的一些实施例中,为节点分配对应的逻辑标签包括:为节点的物理端口分配对应的逻辑标签,其中逻辑标签在该节点内唯一。以此方式,能够将节点的逻辑标签与节点的物理端口绑定,在逻辑标签与物理端口之间建立一一对应关系,从而使得在需要建立物理连接时能够直接利用逻辑隧道路径来建立物理连接,因此能够迅速建立物理连接。
在第一方面的一些实施例中,确定从第一节点到第二节点的逻辑隧道包括:确定逻辑隧道的逻辑隧道配置信息,该逻辑隧道配置信息包括逻辑隧道的逻辑隧道标识、可用带宽、以及逻辑隧道时延;以及确定逻辑隧道的逻辑交叉信息,该逻辑交叉信息包括:逻辑隧道标识、以及第一节点、第二节点、以及第一节点和第二节点之间的节点的入口逻辑标签到出口逻辑标签的转发关系。以此方式,能够通过查找对应的逻辑隧道路径得到物理连接路径,从而迅速建立物理连接。
在第一方面的一些实施例中,该连接建立方法还包括:控制器将逻辑隧道配置信息发送给第一节点;以及控制器将逻辑交叉信息发送给第一节点、第二节点、以及该逻辑隧道上第一节点和第二节点之间的节点。以此方式,能够通过查找对应的逻辑隧道路径得到物理连接路径,从而迅速建立物理连接。
在第一方面的一些实施例中,计算逻辑隧道路径包括:基于网络的拓扑信息,控制器计算从第一节点到第二节点的逻辑隧道路径。以此方式,能够在建立物理连接前预先知道逻辑隧道路径,确定逻辑隧道,这样在需要建立物理连接时,通过查找对应的逻辑隧道路径即可得到物理连接路径,从而能够迅速建立物理连接。
在第一方面的一些实施例中,基于网络的拓扑信息,计算逻辑隧道路径包括:基于网络的拓扑信息,控制器计算从第一节点到第二节点的多条候选逻辑隧道路径;以及基于多条候选逻辑隧道路径的可用带宽和时延中的至少一者,控制器确定多条候选逻辑隧道路径中的候选逻辑隧道路径作为逻辑隧道路径。以此方式,能够在建立物理连接前预先确定逻辑隧道路径,并确定可用带宽和时延中的至少一者符合要求的逻辑隧道,这样在需要建立物理连接时,通过查找对应的逻辑隧道路径即可得到物理连接路径,从而能够迅速建立物理连接。
在第一方面的一些实施例中,该连接建立方法还包括以下至少一项:控制器存储逻辑隧道信息和逻辑交叉信息;以及控制器更新逻辑隧道信息和逻辑交叉信息。以此方式,控制器能够在本地维护与逻辑隧道有关的信息,在需要建立物理连接时不需要为物理连接计算路径,只需要通过查找对应的逻辑隧道路径即可得到物理连接路径,从而能够迅速建立物理连接。
在第一方面的一些实施例中,该连接建立方法还包括:控制器接收连接建立完成消息,连接建立完成消息表示第一节点与第二节点之间的物理连接建立完成。以此方式,控制器能够及时得知物理连接建立已经完成。
在第一方面的一些实施例中,该连接建立完成消息包括物理连接的路径以及带宽信息。以此方式,控制器能够掌握物理连接的路径以及带宽信息,控制器可以基于物理连接的路径以及带宽信息来更新对应的逻辑隧道,从而使控制器能够掌握建立物理连接后逻辑隧道的最新的可用带宽,提高后续建立合适的物理连接的可靠性,进而提升系统性能。
在第一方面的一些实施例中,更新逻辑隧道包括:响应于接收到连接建立完成消息,控制器更新物理连接对应的逻辑隧道;或控制器定期更新物理连接对应的逻辑隧道。以此方式,控制器可以基于物理连接来更新对应的逻辑隧道,从而使控制器能够掌握建立物理连接后逻辑隧道的最新的可用带宽,提高后续建立合适的物理连接的可靠性,进而提升系统性能。
在第一方面的一些实施例中,更新物理连接对应的逻辑隧道包括:控制器更新逻辑隧道的可用带宽和时延;以及控制器将逻辑隧道的更新后的可用带宽、时延通知给第一节点。以此方式,控制器能够掌握建立物理连接后逻辑隧道的最新的可用带宽和时延,提高后续建立合适的物理连接的可靠性。
在第一方面的一些实施例中,更新逻辑隧道的可用带宽和时延包括:控制器基于物理连接经过的物理端口,查找对应的逻辑隧道;以及控制器重新计算并更新该对应的逻辑隧道的可用带宽和时延。以此方式,控制器能够掌握建立物理连接后逻辑隧道的最新的可用带宽和时延,提高后续建立合适的物理连接的可靠性。
在第一方面的一些实施例中,逻辑隧道不占用物理带宽,并且逻辑隧道对应多个物理连接。以此方式,在需要建立物理连接时能够直接利用逻辑隧道的路径来建立物理连接,而不需要为每个物理连接重新实时计算路径,通过查找对应的逻辑隧道路径即可得到物理连接路径,从而能够迅速建立物理连接。
在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连接建立方法,有益效果可以参见第一方面的描述,在此不再赘述。该连接建立方法包括:网络中的第一节点基于从第一节点到网络中的第二节点的逻辑隧道,建立从第一节点到第二节点的物理连接;以及基于物理连接的建立,第一节点更新逻辑隧道。
在第二方面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节点更新逻辑隧道包括:第一节点从网络中的控制器接收逻辑隧道更新配置信息;以及基于逻辑隧道更新配置信息,第一节点更新逻辑隧道。
在第二方面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节点基于逻辑隧道,建立物理连接包括:基于逻辑隧道,第一节点为物理连接分配物理通道号、物理带宽。
在第二方面的一些实施例中,确定逻辑隧道包括:第一节点从网络中的控制器接收逻辑隧道的逻辑隧道配置信息,其中逻辑隧道配置信息包括逻辑隧道的逻辑隧道标识、可用带宽、以及逻辑隧道时延;第一节点从控制器接收逻辑隧道的逻辑交叉信息,其中逻辑交叉信息包括:逻辑隧道标识、以及第一节点、第二节点、以及第一节点和第二节点之间的节点的入口逻辑标签到出口逻辑标签的转发关系;以及基于逻辑隧道信息和逻辑交叉信息,第一节点确定逻辑隧道。
在第二方面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节点基于逻辑隧道,建立物理连接还包括:第一节点发送连接建立消息给下游节点,连接建立消息包括与物理带宽、物理通道号相关的信息;以及第一节点接收连接建立完成消息,其中,该连接建立完成消息表示从所述第一节点到所述第二节点的物理连接建立完成。
在第二方面的一些实施例中,该连接建立方法还包括:响应于第一节点发送连接建立消息给下游节点,第一节点从其逻辑管道中预减去物理连接的业务带宽。
在第二方面的一些实施例中,该连接建立消息包括逻辑隧道的逻辑隧道标识、物理带宽、以及第一节点的物理通道号。
在第二方面的一些实施例中,该连接建立方法还包括:第一节点将连接建立完成消息发送给控制器。
在第二方面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节点更新逻辑隧道包括以下至少一项:响应于接收到连接建立完成消息,第一节点更新逻辑隧道;响应于控制器发生故障,第一节点更新逻辑隧道;以及第一节点定期更新逻辑隧道。
在第二方面的一些实施例中,更新逻辑隧道包括:第一节点基于物理连接经过的物理端口,查找对应的逻辑隧道;第一节点重新计算逻辑隧道的可用带宽和时延;以及第一节点将发生变化的逻辑隧道的可用带宽和时延通告下游节点。
在第二方面的一些实施例中,定期更新逻辑隧道包括:第一节点定期发送逻辑隧道更新请求消息给下游节点;接收逻辑隧道更新反馈消息,所述逻辑隧道更新反馈消息用于指示更新后的所述逻辑隧道的可用带宽和时延;以及基于逻辑隧道更新反馈消息,第一节点更新逻辑隧道的可用带宽和时延。
在第二方面的一些实施例中,响应于接收到来自应用侧的业务请求消息,第一节点基于逻辑隧道,建立物理连接。
在第二方面的一些实施例中,该业务请求消息包括:第二节点的地址、业务带宽、以及时延。
在第二方面的一些实施例中,确定逻辑隧道包括:第一节点查找从第一节点到第二节点的候选逻辑隧道;第一节点确定候选逻辑隧道是否满足物理连接所要求的业务需求;以及响应于确定候选逻辑隧道满足业务需求,第一节点将候选逻辑隧道确定为逻辑隧道。
在第二方面的一些实施例中,确定候选逻辑隧道满足业务需求包括:第一节点确定候选逻辑隧道的可用带宽和时延满足业务需求。
在第二方面的一些实施例中,逻辑隧道基于由控制器确定的第一节点、第二节点、以及第一节点和第二节点之间的节点的物理端口的逻辑标签,并且逻辑标签在节点内唯一。
在第二方面的一些实施例中,该连接建立方法还包括以下至少一项:第一节点存储逻辑标签和物理端口的对应关系;以及第一节点更新该对应关系。
在第二方面的一些实施例中,该连接建立方法还包括以下至少一项:第一节点通过逻辑标签来查找物理端口;以及第一节点通过物理连接来查找逻辑隧道。
在第二方面的一些实施例中,该连接建立方法还包括以下至少一项:第一节点存储逻辑标签和与逻辑隧道关联的对端逻辑端口的逻辑标签的对应关系;第一节点更新该对应关系。
在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控制器。该控制器包括处理器以及存储器,存储器上存储有由处理器执行的指令,当指令被处理器执行时使得控制器实现根据上述第一方面任意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方法。
在第四方面,提供了一种第一节点。该第一节点包括处理器以及存储器,存储器上存储有由处理器执行的指令,当指令被处理器执行时使得第一节点实现根据上述第二方面任意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方法。
在第五方面,提供了一种通信系统。该通信系统包括控制器和第一节点,并且被配置为利用控制器和第一节点实现根据上述第一方面或第二方面任意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方法。
在第六方面,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该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根据上述第一方面或第二方面的任意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方法。
在第七方面,提供了一种芯片。该芯片包括处理电路,被配置为执行根据上述第一方面或第二方面的任意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方法。
在第八方面,提供了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该计算机程序产品被有形地存储在计算机可读介质上并且包括计算机可执行指令,计算机可执行指令在被执行时使设备实现根据上述第一方面或第二方面的任意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方法。
根据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不需要为每个物理连接计算路径,只需要通过查找对应的逻辑隧道路径即可得到物理连接路径,能够大幅降低信令需要携带的信息,迅速建立物理连接,满足云业务对高实时性的要求。
提供发明内容部分是为了以简化的形式来介绍相关概念,这些概念在下文的具体实施方式中将被进一步描述。本发明内容部分无意标识本申请的关键特征或主要特征,也无意限制本申请的各个实施例的范围。
附图说明
图1A示出了可以在其中实现本申请的实施例的通信系统的示意框图;
图1B示出了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的控制器的示意框图;
图1C示出了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的节点的示意框图;
图2示出了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的示例实现方式的连接建立过程的交互信令图;
图3A示出了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的示例实现方式的连接建立过程的示意图;
图3B示出了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的示例实现方式的连接建立过程的另一示意图;
图4示出了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的示例实现方式的连接建立过程的另一示意图;
图5示出了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的在控制器处实现的方法的流程图;
图6示出了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的在第一节点处实现的方法的流程图;
图7示出了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的控制器的示意框图;
图8示出了根据本申请的另一些实施例的第一节点的示意框图;以及
图9示出了适合实现本申请的实施例的示例设备的简化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本申请的实施例。虽然附图中显示了本申请的某些实施例,然而应当理解的是,本申请的实施例可以通过各种形式来实现,而且不应该被解释为限于这里阐述的实施例,相反提供这些实施例是为了更加透彻和完整地理解本申请。应当理解的是,本申请的附图及实施例仅用于示例性目的,并非用于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在本申请的实施例的描述中,术语“包括”及其类似用语应当理解为开放性包含,即“包括但不限于”。术语“基于”应当理解为“至少部分地基于”。术语“一个实施例”或“该实施例”应当理解为“至少一个实施例”。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对于一种技术特征,通过“第一”、“第二”、“第三”等区分该种技术特征中的各个技术特征,该“第一”、“第二”、“第三”描述的技术特征间无先后顺序或者大小顺序。下文还可能包括其他明确的和隐含的定义。
本公开的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应用于遵循任何适当通信协议的通信系统。本公开的实施例可以根据任何适当的适用于传输网络的通信协议来实施,这些通信协议包括但不限于第国际电信联盟—电信标准分局(ITU-T,Inter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s Union-Telecommunication Standardization Sector)、国际互联网工程任务组(IETF,internetengineering task force)、美国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Institute of Electricaland Electronics Engineers)、国际电工委员会(IEC,International ElectrotechnicalCommission)、美国国家标准学会(ANSI,American National Standards Institute)和/或目前已知或者将来开发的任何其他适用于传输网络的通信协议。
通信系统可以采用光通信。本公开的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主要应用于光传输网络(OTN),即,采用光作为通信介质来进行通信。出于说明的目的,下文中以光通信系统为背景来描述本公开的实施例。然而,应当理解,本公开的实施例不限于该通信系统,而是可以被应用到任何存在类似问题的通信系统中。
在本申请中使用的术语“终端设备”是可以与网络设备之间或者彼此之间进行有线或无线通信的任何终端设备。目前,一些终端设备的举例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掌上电脑、移动互联网设备(mobile internet device,MID)、云件(cloudware,又称为“云计算操作系统”可穿戴设备(例如头戴式设备),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设备、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AR)设备、可穿戴设备等,本申请实施例对此并不限定。作为示例而非限定,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终端设备可以是头戴式VR设备,头戴式VR设备是人工智能(AI,artificial intelligence)技术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理解,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终端设备可以为实现某种应用的终端,比如具有摄像功能的终端,又如可进行数据传输的终端,等等。本申请实施例中,用于实现终端设备的功能的装置可以是终端设备,也可以是能够支持终端设备实现该功能的装置,例如芯片系统或芯片,该装置可以被安装在终端设备中。本申请实施例中,芯片系统可以由芯片构成,也可以包括芯片和其他分立器件。
终端设备可以经光接入网连接到光传输网络而从云节点(cloud node)获得云服务。本申请中使用的术语“网络设备”包括光接入网(OAN,optical access network)设备(例如光网络终端(ONT,optical network terminal)、光网络单元(ONU,optical networkunit)、光线路终端(OLT,optical line terminal))、企业交换机等用户边缘(CE,customeredge)设备、光传输网络(OTN)设备等。其中,企业交换机主要面向企业用户,而光网络终端ONT、光线路终端OLT主要面向家庭用户。作为示例,在云节点处可以部署有云池(cloudpool)。有线接入网(例如OAN)或者企业交换机可以经光传输网络(例如OTN)访问云节点,并且从云节点获得云服务。例如,有线接入网或者企业交换机可以经光传输网络将计算任务卸载(offload)到云节点,由云节点完成该计算任务后经光传输网络将计算结果返回给有线接入网或者企业交换机。为方便描述,本公开后续的实施例中,上述为终端设备提供网络服务的装置统称为网络设备,本公开的实施例不再具体限定。
随着云业务逐步应用,云网耦合更紧密,网络需要为云业务提供确定性服务。对于制造、安防、VR、元宇宙等实时性要求高的场景,云节点可以灵活调度,网络能够实时按需为云业务提供带宽、安全、稳定时延的OTN连接。由于OTN连接是按时提供的,所以为了保证应用体验,例如对于Cloud VR场景,OTN连接建立的时间需要小于1秒甚至100ms。
当前OTN连接建立方案实现为,OTN首节点向控制器请求计算连接路径(业务路径)。控制器计算从首节点到尾节点的最优路径后反馈给首节点。然后OTN首节点发送OTN连接建立信令消息,该信令消息按路径逐跳转发。OTN中间节点收到该信令消息后分配本地端口通道号和带宽,并建立入端口和出端口之间的交叉。OTN尾节点处理完信令消息后,OTN连接建立成功。
上述当前方案存在以下主要问题,首先,无法为每个业务提前计算路径。由于业务发放时源宿并未确定,不能提前为业务计算路径,此外即使提前计算业务路径(即,物理连接),在建立物理连接后到有实际业务数据在该物理连接上传输为止的期间该物理连接占用了带宽但是未被使用,这对网络资源是个巨大的浪费。而且,路径计算比较耗时,时间消耗秒级甚至10秒级以上,因此如果在有了业务数据传输需求后再实时计算业务路径的话,时延太大,难以满足业务需求,尤其是难以满足云业务对高实时性的要求。此外,传统RSVP性能低。由于信令消息需要携带的信息大小为:业务标识+带宽+(节点+链路+通道)*跳数,跳数越多转发性能越低,并且由于受通信带宽的限制,当存在多个业务同时需要请求建立时,信令转发性能会劣化到10秒以上。因此,综合来看,由于计算性能和信令转发性能的限制,当前方案无法满足云业务对高实时性的要求。
有鉴于此,本申请公开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连接建立方法。在该连接建立方法中,预先配置逻辑隧道。由控制器计算首节点和尾节点之间的逻辑隧道,包括逻辑隧道路径、可用带宽(例如可以按照所经过的所有链路的剩余带宽中的最小值来确定逻辑隧道路径的可用带宽)和时延。并配置逻辑隧道,包括物理端口对应的逻辑标签,逻辑标签转发表等。逻辑隧道不占用实际物理带宽,一个逻辑隧道对应多个物理连接。此处,“逻辑隧道路径”表示各个节点的逻辑上的连接关系,即,各个节点的逻辑标签之间的转发关系,具体来说,首节点、尾节点、以及首节点和尾节点之间的节点的入口逻辑标签到出口逻辑标签的转发关系。在配置逻辑隧道时,控制器确定逻辑隧道的逻辑隧道配置信息并发送给首节点,该逻辑隧道配置信息包括逻辑隧道的逻辑隧道标识、可用带宽、以及逻辑隧道时延。同时,控制器还确定逻辑隧道的逻辑交叉信息并发送给从首节点到尾节点的所有节点,该逻辑交叉信息包括逻辑隧道标识、以及首节点、尾节点、以及首节点和尾节点之间的节点的入口逻辑标签到出口逻辑标签的转发关系。
在收到连接建立请求时,首节点可以实时建立物理管道。具体地,根据逻辑隧道可用带宽和时延判断逻辑隧道是否满足物理连接业务需求,如果满足,可以直接基于逻辑隧道发送信令而无需实时计算物理连接路径,同时信令仅需要基于物理端口配置通道、带宽和交叉,只需要携带连接标识和带宽。以此方式,不需要为每个物理连接计算路径,只需要通过查找对应的逻辑隧道路径即可得到物理连接路径,能够大幅降低信令需要携带的信息,大幅提升转发性能,迅速建立物理连接,使得高实时性的云业务能够快速建立OTN连接,满足云业务对高实时性的要求。
图1A示出了可以在其中实现本申请的实施例的通信系统100的示意框图。如图1A所示,通信系统100是OTN网络的一部分,包括若干网络设备,如控制器120、首节点110A、110B、尾节点110C、110D以及中间节点110E、110F。各个节点110A、110B、110C、110D、110E、110F也可以统称为节点110。节点110例如可以是OTN网络中的光网络单元(ONU)。控制器120可以与各节点110进行双向通信,即,控制器120可以从各节点110接收信息,也可以向各节点110发送信息。控制器120例如可以是OTN网络中的光服务单元(OSU,optical serviceunit)。在一些实施例中,首节点110A、110B可以与用户侧连接,接收来自用户侧的业务请求。用户侧例如可以是企业终端190A、190B,企业终端190A、190B可以是例如中心局(central office,CO)。在企业终端190A、190B可以设置若干终端。尾节点110C、110D可以与云节点连接。如图1A所示,尾节点110C与云节点180A连接,尾节点110D与云节点180B连接。云节点180A、180B例如可以设置在云(Cloud)上,对通信系统100中的用户侧(例如企业终端190A、190B)以及各个节点110A、110B、110C、110D、110E、110F提供云服务。首节点表示OTN网络中与用户侧直接连接的节点,如图1A所示的节点110A、110B。尾节点表示OTN网络中与云节点直接连接的节点,如图1A所示的节点110C、110D。OTN网络中处于首节点和尾节点之间(不包括首节点、尾节点)的节点有时被称为“中间节点”,如图1A所示节点100E、100F。一些实施例中,首节点、尾节点分别被称为“第一节点”、“第二节点”。
本申请的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侧重于如下应用场景:对于云业务(即,需要从云节点获得云服务的业务),云节点的数量有限,所以从用户侧(例如,企业终端190A、190B)接入的OTN节点(如图1A所示首节点110A、110B)到云节点(如图1A所示云节点180A、180B)建立的逻辑隧道数量有限。由于当前云业务无太多传统自动交换光网络的约束,例如在最少跳数/最短距离方面没有太多约束,主要是需要考虑可用带宽和时延等方面的要求,并且时延按照1-3-10这种固定时延来设定,因此能够降低逻辑隧道的计算量。1-3-10固定时延是指,在计算逻辑隧道时,按照时延1ms、3ms、10ms来考虑候选的逻辑隧道,而不是例如像以往那样基于图论(graph theory)来穷尽所有可能的逻辑隧道。例如,在图1A所示实施例中,如果按照时延3ms来考虑候选的逻辑隧道(即,如果要求逻辑隧道的时延在3ms以内),则,若首节点110A到中间节点110F之间的时延已经达到3.1ms,则不再需要考虑经过首节点110A到中间节点110F之间链路的从首节点110A到尾节点110C或110D的逻辑隧道,因为单单从首节点110A到中间节点110F的链路的时延已经超过了3.1ms因而已经不满足逻辑隧道时延在3ms以内这一要求。因此,采用这种方式能够降低逻辑隧道的计算量。
一些实施例中,例如如图1A所示,为首节点110A的物理入端口1、物理出端口2分别分配逻辑标签入标签1、出标签2,为中间节点110E的物理入端口2、物理出端口3分别分配逻辑标签入标签2、出标签3,并且为尾节点110C的物理入端口3、物理出端口4分别分配逻辑标签入标签3、出标签4。
图1B示出了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的控制器120的示意框图130。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的控制器120主要用于实现逻辑隧道路径计算和逻辑隧道配置管理。如图1B所示,控制器120可以包括拓扑管理装置122、路径计算装置124、隧道管理装置126和连接管理装置128。拓扑管理装置122用于管理全网物理端口和逻辑标签,包括分配和配置逻辑标签等。路径计算装置124用于计算用户侧(例如,图1A所示企业终端190A、190B)和云节点(例如,图1A所示云节点180A、180B)之间经过OTN网络的逻辑隧道路径,包括可用带宽、时延等。隧道管理装置126用于配置用户侧和云节点之间经过OTN网络的逻辑隧道,包括为每个物理端口配置对应的逻辑标签,基于逻辑隧道路径配置对应的标签转发表。连接管理装置128用于管理物理连接,并通过物理连接变化,刷新逻辑隧道可用带宽、时延等信息。注意,在传统的有线或无线网络、例如IP互联网中,带宽是可以共享的,因此不需要进行逻辑隧道的刷新。然而,由于在光传输网络(OTN)中物理连接的带宽无法共享,因此必须通过逻辑隧道的刷新来使控制器120以及各节点110本地存储的关于OTN网络逻辑隧道的可用带宽、时延等信息都是最新的、能够反映当前OTN网络最新状态。
图1C示出了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的OTN节点的示意框图160。如图1C所示,OTN节点(例如图1A中所示首节点110A、110B、尾节点110C、110D以及中间节点110E、110F)主要用于实现物理连接的建立,通过信令分配物理连接的通道号、配置端口带宽和交叉表。如图1C所示,OTN节点主要包括交换传输装置111、标签管理装置113、信令协议装置115、隧道管理装置117以及连接管理装置119。交换传输装置111是物理设备,用于实现OTN物理连接和交换。信令协议装置115用于实现协议的转发和处理,包括携带连接标识和带宽,沿路径逐跳转发,实现物理连接建立、删除以及逻辑隧道可用带宽、时延等信息的刷新。隧道管理装置117用于支持管理隧道最大可用带宽和时延、逻辑标签和物理端口对应关系、以及逻辑标签转发表等。连接管理装置119用于支持物理连接路径的管理,包括物理端口通道号和带宽的分配、物理交叉的建立和删除等。注意,IP网络中可以直接用逻辑隧道来发送网络信令和业务数据二者,但是在光传输网络(OTN)中,逻辑隧道只能发送网络信令而无法直接利用逻辑隧道来传输业务数据;业务数据必须通过物理通道来传输。因此,在OTN网络中,为了传输业务数据,必须基于逻辑隧道来建立物理连接,将物理通道与逻辑隧道进行绑定。换言之,在OTN网络中,在传输业务数据前必须先申请逻辑隧道对应的物理通道,然后通过物理通道来传输业务数据。
图2示出了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的示例实现方式的连接建立过程200的交互信令图。连接建立过程200涉及控制器和第一节点,其中控制器例如是图1A、1B所示的控制器120,第一节点例如是图1A、图1C所示的OTN首节点110A。以下,结合图1A、1B、1C对连接建立过程200进行说明。
如图2所示,在连接建立过程200中,控制器120确定(210)从网络(例如,OTN网络)中的多个节点中的第一节点110A到该多个节点中的第二节点(例如,图1A所示尾节点110C或110D)的逻辑隧道。
然后,第一节点110A建立(220)物理连接,向控制器120发送(225)连接建立完成消息203。该物理连接与控制器120中确定(210)的逻辑隧道之间存在公共的链路。例如,对于图1A所示实施例,如果由控制器120确定(210)的逻辑隧道的路径是“第一节点110A→中间节点110E→尾节点110C”,由第一节点110A建立的物理连接的路径是“第一节点110A→中间节点110E→尾节点110D”,则该逻辑隧道和该物理连接之间存在公共的链路(即,链路“第一节点110A→中间节点110E”)。
同时,基于该物理连接的建立,第一节点110A可以更新(240)该逻辑隧道。具体地,对于上述例子,在刷新逻辑隧道时,第一节点110A知道其自身可用带宽是例如10G;而不清楚下游节点、即节点110E和尾节点110C各自的可用带宽是多少,因此为了刷新逻辑隧道,第一节点110A将逻辑隧道带宽暂定为10G,并通知给其下游节点、即节点110E,请求下游节点110E检查并更新该逻辑隧道的可用带宽。如果节点110E的可用带宽比10G小,例如为8G,则鉴于8G(节点110E的可用带宽)<10G(逻辑隧道目前暂定的可用带宽),节点110E将该逻辑隧道的可用带宽暂定为8G(即,节点110E的可用带宽与逻辑隧道目前暂定的可用带宽二者中的较小者),并通知给其下游节点、即尾节点110C,请求尾节点110C检查并更新该逻辑隧道的可用带宽。(作为另一个例子,如果节点110E的可用带宽比10G大,例如为12G,则鉴于12G(节点110E的可用带宽)>10G(第一节点110A的可用带宽),节点110E不修改该逻辑隧道的可用带宽而保持为10G,并通知给其下游节点、即尾节点110C,请求尾节点110C检查并更新该逻辑隧道的可用带宽。尾节点110C是该逻辑隧道的尾节点,它检查其与上游节点110E之间可以用于逻辑隧道的带宽。例如,如果尾节点110C的可用带宽只有7G,则鉴于7G(尾节点110C的可用带宽)<8G(逻辑隧道目前暂定的可用带宽),节点110C将该逻辑隧道的可用带宽确定为7G,并经由中间节点110E通知给第一节点110A,请求第一节点110A将该逻辑隧道的可用带宽刷新为7G。响应于来自尾节点110C的刷新逻辑隧道的可用带宽的请求,第一节点110A刷新该逻辑隧道的可用带宽,在本例中刷新为7G。换言之,逻辑隧道的可用带宽取决于逻辑隧道上各个节点的可用带宽以及逻辑隧道刷新前的可用带宽之中的最小者。
在控制器120侧,控制器120接收(227)该连接建立完成消息203。响应于接收(227)到该连接建立完成消息203,控制器120更新(230)该逻辑隧道。如前述,该物理连接与控制器确定(210)的逻辑隧道之间存在公共的链路。例如,如前述,对于图1A所示实施例,如果由控制器120确定(210)的逻辑隧道的路径是“第一节点110A→中间节点110E→尾节点110C”,由第一节点110A建立的物理连接的路径是“第一节点110A→中间节点110E→尾节点110D”,则由于该逻辑隧道的路径与该物理连接的路径之间存在公共的链路(即,链路“第一节点110A→中间节点110E”),因此该物理连接的建立将触发节点控制器对该逻辑隧道进行刷新,具体地,刷新该逻辑隧道所涉及的各个链路段的可用带宽和时延等信息。具体刷新方式与上述第一节点110A进行的刷新类似,此处不赘述。并且,由于该逻辑隧道上的第一节点110A、中间110E、尾节点110C可能分别涉及其他逻辑隧道,因此控制器120进一步刷新这些节点110A、110E、110C涉及的其他逻辑隧道……如此一步步刷新OTN网络中或直接或间接受影响的逻辑隧道,实现整个OTN网络内的全网刷新。
注意,对于图1A所示实施例,如果由控制器120确定(210)的逻辑隧道的路径是“第一节点110A→中间节点110E→尾节点110C”,由第一节点110A建立的物理连接的路径是“第一节点110A→中间节点110F→尾节点110D”,则由于该逻辑隧道的路径与该物理连接的路径之间虽然存在公共的节点110A,但是并不存在公共的链路,因此该物理连接的建立完成并不会触发控制器120对该逻辑隧道进行刷新。
注意,虽然图2中示出为第一节点110A在发送(225)该连接建立完成消息203后更新(240)该逻辑隧道,但是第一节点110A可以更新(240)该逻辑隧道也可以是在发送(225)该连接建立完成消息203之前。
通过基于逻辑隧道建立物理连接,物理连接对应的物理路径(也可以称为“物理通道”)的可用带宽、时延与对应的逻辑隧道的可用带宽、时延是一致的。
一些实施例中,在控制器120确定(210)逻辑隧道后,控制器120可以将与逻辑隧道关联的逻辑隧道配置信息201发送(215)给第一节点110A。在通信的另一侧,第一节点110A可以接收(217)该逻辑隧道配置信息201。然后,第一节点110A建立物理连接具体也可以是,取代220,第一节点110A基于从第一节点110A到第二节点110C(或110D)的该逻辑隧道(即,控制器120确定(210)的逻辑隧道),建立(220’)从该第一节点110A到该第二节点110C的物理连接,并且向控制器120发送(225)连接建立完成消息203。同时,基于该物理连接的建立,第一节点110A可以更新(240)该逻辑隧道。
在该情况下,由于第一节点110A是基于控制器120确定(210)的逻辑隧道来建立(220’)物理连接,因此该物理连接的路径与该逻辑隧道的路径是完全重叠的,因此控制器120更新(230)该逻辑隧道,第一节点110A更新(240)该逻辑隧道。具体更新方式如前述,此处不再赘述。
一些实施例中,为了确定(210)该逻辑隧道,控制器120可以为第一节点110A(或110B)第二节点110C(或110D)、以及第一节点110A(或110B)和第二节点110C(或110D)之间的节点(在图1A中,中间节点110E、110F)分配对应的逻辑标签,然后基于逻辑标签,控制器120计算从第一节点110A(或110B)到第二节点110C(或110D)之间的逻辑隧道路径,并基于该逻辑隧道路径,控制器120确定从第一节点110A(或110B)到第二节点110C(或110D)之间的逻辑隧道。
一些实施例中,在为节点分配对应的逻辑标签的过程中,控制器120为该节点的物理端口分配对应的逻辑标签,其中该逻辑标签在该节点内唯一。例如,控制器120为第一节点110A(或110B)的物理端口分配对应的逻辑标签,该逻辑标签在该第一节点110A(或110B)内唯一。再例如,控制器120为第二节点110C(或110D)的物理端口分配对应的逻辑标签,该逻辑标签在该第二节点110C(或110D)内唯一。再例如,控制器120为中间节点110E(或110F)分配对应的逻辑标签,该逻辑标签在该中间节点110E(或110F)内唯一。
一些实施例中,为了确定从第一节点110A(或110B)到第二节点110C(或110D)之间的逻辑隧道,控制器120可以确定逻辑隧道的逻辑隧道配置信息(例如图2所示逻辑隧道配置信息201),该逻辑隧道配置信息可以包括逻辑隧道的逻辑隧道标识、可用带宽、以及逻辑隧道时延。控制器120还可以确定逻辑隧道的逻辑交叉信息,该逻辑交叉信息可以包括逻辑隧道标识、以及第一节点、第二节点、以及第一节点和第二节点之间的节点的入口逻辑标签到出口逻辑标签的转发关系。
一些实施例中,控制器120还将该逻辑隧道配置信息发送给第一节点(例如节点110A(或110B)),将逻辑交叉信息发送给第一节点(例如节点110A(或110B))和第二节点(例如节点110C(或110D))、以及第一节点和第二节点之间的节点(如上述,在图1A中,中间节点110E、110F)。
一些实施例中,在计算逻辑隧道路径的过程中,控制器120可以基于网络的拓扑信息,计算从第一节点(例如,节点110A或110B)到第二节点(例如,节点110C或110D)的逻辑隧道路径。
一些实施例中,在计算逻辑隧道路径的过程中,控制器120可以基于网络的拓扑信息,计算从第一节点(例如,节点110A或110B)到第二节点(例如,节点110C或110D)的多条候选逻辑隧道路径,然后,基于多条候选逻辑隧道路径的可用带宽和时延中的至少一者,控制器120多条候选逻辑隧道路径中的候选逻辑隧道路径作为逻辑隧道路径。例如,控制器120可以选择多条候选逻辑隧道路径中可用带宽最大的候选逻辑隧道路径作为逻辑隧道路径,或者也可以选择多条候选逻辑隧道路径中时延最小的候选逻辑隧道路径作为逻辑隧道路径,或者也可以按照所要求的可用带宽和时延来从多条候选逻辑隧道路径中选择符合要求的候选逻辑隧道路径作为逻辑隧道路径。如果符合要求的候选逻辑隧道路径有多条,可以选择其中可用带宽最大的候选逻辑隧道路径作为逻辑隧道路径,或者也可以选择其中时延最小的候选逻辑隧道路径作为逻辑隧道路径,或者也可以选择其中任意一条候选逻辑隧道路径作为逻辑隧道路径。
一些实施例中,控制器120还可以存储逻辑隧道信息和逻辑交叉信息。替代地或者附加地,控制器120还可以更新逻辑隧道信息和逻辑交叉信息。
一些实施例中,控制器120接收连接建立完成消息,连接建立完成消息表示第一节点与第二节点之间的物理连接建立完成。如图2所示,控制器120经第一节点经第一节点(例如,图1A所示节点110A或110B,在图2中示为节点110A)接收来自第二节点(例如,110C或110D)的连接建立完成消息203,该连接建立完成消息203表示第一节点与第二节点之间的物理连接建立完成。
一些实施例中,该连接建立完成消息203包括物理连接的路径以及带宽信息。
一些实施例中,在更新逻辑隧道的过程中,如果接收到连接建立完成消息203,则控制器120可以更新物理连接对应的逻辑隧道。替代地或者附加地,控制器120也可以定期更新物理连接对应的逻辑隧道。例如,如果接收到连接建立完成消息203,则控制器120可以立即实时更新物理连接对应的逻辑隧道。再例如,控制器120可以定期更新物理连接对应的逻辑隧道。具体地,控制器120可以在接收到连接建立完成消息203后,定期更新物理连接对应的逻辑隧道。
一些实施例中,为了更新物理连接对应的逻辑隧道,控制器120可以更新逻辑隧道的可用带宽和时延,并将逻辑隧道的更新后的可用带宽、时延通知给第一节点110A。
一些实施例中,为了更新逻辑隧道的可用带宽和时延,控制器120可以基于物理连接经过的物理端口,查找对应的逻辑隧道,然后重新计算并更新该对应的逻辑隧道的可用带宽和时延。
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节点110A与应用侧连接,第二节点与云节点连接。如图1A所示,首节点110A、110B与应用侧(例如,图1A所示企业终端190A、190B)连接,尾节点110C、110D与云节点180A、180B连接。
一些实施例中,逻辑隧道不占用物理带宽,并且逻辑隧道对应多个物理连接。例如对于路径为“首节点110A→中间节点110E→尾节点110C”的逻辑隧道,假设其可用带宽是100G。如果从应用侧(例如,图1A所示企业终端190A、190B)来了一个业务请求,需要占用例如10G的物理带宽用于传输业务数据,则可以直接基于已有的逻辑隧道的路径(即,上述路径“首节点110A→中间节点110E→尾节点110C”)建立10G业务带宽(即,物理带宽)的从首节点110A到尾节点110C的物理连接,用于传输业务数据。此时,逻辑隧道原有的100G可用带宽被建立的物理连接占用了10G,因此该逻辑隧道剩余的可用带宽变为90G(=100G-10G)。如果在此情形下,从应用侧又来了一个业务请求,需要占用例如15G的物理带宽用于传输业务数据,则可以同样直接基于已有的逻辑隧道的逻辑隧道路径建立15G业务带宽的从首节点110A到尾节点110C的物理连接,用于传输业务数据。此时,逻辑隧道剩余的90G可用带宽被后来建立的物理连接占用了15G,因此该逻辑隧道剩余的可用带宽变为75G(=90G-15G)。此时,如果先前建立的物理连接(例如因其上的业务数据传输已完成)而被删除,则被其占用的10G业务带宽可以被该逻辑隧道回收,响应于此,该逻辑隧道剩余的可用带宽变为85G(=75G+10G)。
一些实施例中,为了更新逻辑隧道,第一节点110A从网络中的控制器(例如,图1A、图2所示控制器120)接收逻辑隧道更新配置信息,然后基于该逻辑隧道更新配置信息,第一节点110A更新该逻辑隧道。
一些实施例中,为了建立物理连接,第一节点110A确定逻辑隧道,然后基于该逻辑隧道,第一节点110A为物理连接分配物理通道号、物理带宽。
一些实施例中,为了确定逻辑隧道,第一节点110A可以从控制器120接收该逻辑隧道的逻辑隧道配置信息,其中该逻辑隧道配置信息包括所述逻辑隧道的逻辑隧道标识、可用带宽、以及逻辑隧道时延,第一节点110A还可以从控制器120接收逻辑隧道的逻辑交叉信息,其中该逻辑交叉信息包括该逻辑隧道标识、以及第一节点110A、第二节点(例如,图1A所示节点110C(或110D))、以及第一节点110A和第二节点之间的节点(图1A中,中间节点110E、110F)的入口逻辑标签到出口逻辑标签的转发关系。然后,基于该逻辑隧道信息和该逻辑交叉信息,第一节点110A可以确定逻辑隧道。
一些实施例中,为了建立物理连接,第一节点110A还发送连接建立消息给下游节点,其中该连接建立消息包括与物理带宽、物理通道号相关的信息。然后,第一节点110A接收连接建立完成消息,其中,该连接建立完成消息表示从第一节点到第二节点的物理连接建立完成。例如,第一节点110A可以发送连接建立消息给下游节点,其中该连接建立消息包括与物理带宽、物理通道号相关的信息。然后,第一节点110A经下游节点接收来自第二节点110C(或110D)的连接建立完成消息,该连接建立完成消息表示从第一节点到第二节点的物理连接建立完成。作为第一节点110A的下游节点,例如在图1A所示实施例中包括尾节点(即,第二节点)110C(或110D)、以及中间节点110E、110F。
一些实施例中,响应于第一节点110A发送连接建立消息给下游节点,第一节点110A从其逻辑管道中预减去物理连接的业务带宽。例如,在发送连接建立消息给下游节点(例如,图1A所示中间节点110E或110F)前,第一节点110A的逻辑管道中有10G的可用带宽。而待建立的物理连接要求1G的业务带宽,那么,响应于第一节点110A发送连接建立消息给下游节点110E(或110F),第一节点110A从其逻辑管道的总计10G可用带宽中预减去物理连接的业务带宽1G,成为可用带宽变为9G(=10G-1G)的状态。
一些实施例中,该连接建立消息包括逻辑隧道的逻辑隧道标识、物理带宽、以及第一节点110A的物理通道号。
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节点110A还将连接建立完成消息发送给控制器120。如图2所示,第一节点110A将连接建立完成消息203发送给控制器120。
一些实施例中,如果接收到连接建立完成消息,则第一节点110A可以更新逻辑隧道。替代地或者附加地,如果控制器120发生故障,则第一节点110A可以更新逻辑隧道。替代地或者附加地,第一节点110A可以定期更新逻辑隧道。例如,在图2所示实施例中,响应于接收到连接建立完成消息203,第一节点110A可以立即实时更新逻辑隧道。或者也可以是,响应于控制器120发生故障,第一节点110A可以立即实时更新逻辑隧道。或者也可以是,第一节点110A定期更新逻辑隧道,例如,在接收到连接建立完成消息203后或者控制器120发生故障后,第一节点110A可以定期更新逻辑隧道。
一些实施例中,为了更新逻辑隧道,第一节点110A基于物理连接经过的物理端口,查找对应的逻辑隧道,重新计算对应的逻辑隧道的可用带宽和时延,并且将发生变化的逻辑隧道的可用带宽和时延通告下游节点(例如,在图1A所示实施例中,110A的下游节点包括中间节点110E、110F、尾节点110C、110D)。
一些实施例中,为了定期更新逻辑隧道,第一节点110A可以定期发送逻辑隧道更新请求消息给下游节点。另外,第一节点110A可以接收逻辑隧道更新反馈消息,该逻辑隧道更新反馈消息用于指示更新后的该逻辑隧道的可用带宽和时延。然后,基于该逻辑隧道更新反馈消息,第一节点110A可以更新逻辑隧道的可用带宽和时延。例如,第一节点110A可以定期发送逻辑隧道更新请求消息给下游节点。然后,第一节点110A可以经该下游节点接收针对该逻辑隧道更新请求消息的逻辑隧道更新反馈消息,该逻辑隧道更新反馈消息用于指示更新后的该逻辑隧道的可用带宽和时延。基于该逻辑隧道更新反馈消息,第一节点110A然后可以更新逻辑隧道的可用带宽和时延。再例如,第一节点110A可以启动逻辑隧道更新定时器。响应于逻辑隧道更新定时器启动,第一节点110A可以确定第一待更新可用带宽和第一时延。然后,第一节点110A可以发送逻辑隧道更新请求消息给下游节点,该逻辑隧道更新请求消息中包括第一待更新可用带宽和第一时延。然后,第一节点110A可以经下游节点接收针对该逻辑隧道更新请求消息的逻辑隧道更新反馈消息,该逻辑隧道更新反馈消息可以是来自第二节点110C(或110D)且包括第二待更新可用带宽和第二时延。然后,第一节点110A可以基于该第二待更新可用带宽和该第二时延来更新该逻辑隧道的可用带宽和时延。
一些实施例中,响应于接收到来自应用侧(例如,图1A所示企业终端190A、190B)的业务请求消息,第一节点基于逻辑隧道,建立物理连接。一些实施例中,该业务请求消息可以包括第二节点(例如,图1A所示尾节点110C或110D)的地址、业务带宽、以及时延。
一些实施例中,为了确定逻辑隧道,第一节点110A可以查找从第一节点110A(或110B)到第二节点(110C或110D)的候选逻辑隧道。然后,第一节点110A确定该候选逻辑隧道是否满足物理连接所要求的业务需求。如果第一节点110A确定该候选逻辑隧道满足业务需求,则第一节点110A将该候选逻辑隧道确定为逻辑隧道。例如,第一节点110A可以查找从第一节点110A到第二节点(例如,图1A所示尾节点110C或110D)的多条候选逻辑隧道。然后,对于多条候选逻辑隧道中的(每一条)候选逻辑隧道,第一节点110A可以确定该候选逻辑隧道是否满足物理连接所要求的业务需求。如果确定候选逻辑隧道满足业务需求,则第一节点110A可以将该候选逻辑隧道确定为逻辑隧道。一些实施例中,为了确定候选逻辑隧道满足业务需求,第一节点110A可以确定候选逻辑隧道的可用带宽和时延满足业务需求。
一些实施例中,为了确定候选逻辑隧道满足业务需求,第一节点110A可以确定该候选逻辑隧道的可用带宽和时延满足业务需求。例如,第一节点110A可以确定该候选逻辑隧道的可用带宽和时延均满足业务需求,从而确定该候选逻辑隧道满足业务需求。或者替代地,如果不存在可用带宽和时延均满足业务需求的候选逻辑隧道,则第一节点110A可以向控制器120反馈该情况。或者替代地,如果该业务需求并不涉及高可靠性数据传输,则第一节点110A也可以确定并选择可用带宽和时延两者中仅一者满足业务需求的候选逻辑隧道作为逻辑隧道。
一些实施例中,逻辑隧道基于由控制器120确定的第一节点110A、第二节点110C(或110D)、以及第一节点110A和第二节点110C(或110D)之间的节点的物理端口的逻辑标签,并且逻辑标签在节点内唯一。
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节点110A可以存储逻辑标签和物理端口的对应关系。替代地或者附加地,第一节点110A可以更新该对应关系。
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节点110A可以通过逻辑标签来查找物理端口。替代地或者附加地,第一节点110A可以通过物理连接来查找逻辑隧道。
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节点110A可以存储逻辑标签和与逻辑隧道关联的对端逻辑端口的逻辑标签的对应关系。替代地或者附加地,第一节点110A可以更新该对应关系。
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节点110A与用户侧连接,通信对端节点是云节点,并且第二节点与云节点连接。如图1A所示,第一节点110A与用户侧(例如,企业终端190A、190B)连接,通信对端节点是云节点180A、180B,并且第二节点(即,尾节点110C、110C)与云节点180A、180B连接。
图3A示出了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的示例实现方式的连接建立过程300的示意图。该连接建立过程300涉及控制器120以及多个节点110。该多个节点110例如可以是图1A中所示首节点110A、110B、尾节点110C、110D以及中间节点110E、110F;在本图中,简洁起见,仅示出首节点110A、尾节点110C以及中间节点110E。以下,结合图1A、图1B、图2对连接建立过程300进行示意性说明。
如图3A所示,控制器120(具体地,如图1B所示,控制器120中的拓扑管理装置122)为每个节点(例如,图1A中所示首节点110A、110B、尾节点110C、110D以及中间节点110E、110F;在本图中,简洁起见,仅示出首节点110A、尾节点110C以及中间节点110E)的物理端口配置对应的逻辑标签,用于作为计算逻辑隧道使用。对每个物理端口仅分配一个逻辑标签,同时逻辑标签号在每个节点内是唯一的。即,对于每个节点而言,其内部的逻辑标签号不会有重复。
在每个节点110处,配置逻辑标签并存储逻辑标签,同时存储逻辑标签和物理端口以及对端逻辑标签的对应关系。具体地,节点110内的标签管理装置存储逻辑标签和物理标签的对应关系,用于通过逻辑标签查找物理端口,或者用于通过物理端口查找逻辑标签。节点110内的标签管理装置存储逻辑标签和链路对端逻辑端口的逻辑标签。远端逻辑标签关系通过控制器120配置。例如对于首节点110A和中间节点110E之间有OTN链路1连接,OTN链路1对应的首节点110A的物理端口为端口1,逻辑标签为标签1,对应的中间节点110E的物理端口为端口2,逻辑标签为标签2,那么首节点110A需要配置并存储标签1、标签2,标签1和端口1对应,标签2和端口2对应,标签1远端为标签2。
基于逻辑标签,控制器120可以计算逻辑隧道。具体地,控制器120的逻辑隧道装置请求控制器120的路径计算装置(如图1B所示,路径计算装置124)计算逻辑隧道路径。路径计算装置124基于控制器120所在的OTN网络的全网拓扑,计算例如从用户侧(例如图3A所示企业终端190A)连接的OTN节点(例如,图3A所示首节点110A)到云节点(例如,图3A所示云节点1)连接的OTN节点(例如,图3A所示尾节点110C)之间的逻辑隧道。由于逻辑隧道为相似需求的一组业务计算路径,所以计算逻辑隧道的规则可以如下:
●时延:按照1-3-10固定时延计算路径,该时延策略也可以进行调整。
●计算可用带宽:通过最大流算法计算多条逻辑隧道路径,选择可用带宽最大的路径。判断原则可以为:计算每个逻辑路径可用带宽,其中逻辑路径经过的所有链路的剩余带宽中的最小值为该逻辑路径的可用带宽。所有逻辑隧道中,将可用带宽值最大的逻辑隧道作为需要配置的逻辑隧道。
●路径计算装置(如图1B所示,控制器120中的路径计算装置124)将逻辑隧道路径、逻辑隧道时延和逻辑隧道可用带宽响应给控制器120的隧道管理装置(如图1B所示,控制器120中的隧道管理装置126)。
在计算得到逻辑隧道后,控制器120可以配置逻辑隧道。具体地,控制器120(更具体地,控制器120的隧道管理装置126)配置逻辑隧道给首节点110A,配置逻辑交叉给每个节点(例如,图3A所示首节点110A、尾节点110C以及中间节点110E)。更详细地,控制器120发送逻辑隧道配置信息给首节点110A,该逻辑隧道配置信息可以包括逻辑隧道标识、可用带宽、时延等信息。控制器120还发送逻辑交叉信息给每个节点。该逻辑交叉信息包括逻辑隧道标识、以及首节点、尾节点、以及首节点和尾节点之间的节点的入口逻辑标签到出口逻辑标签的转发关系。
相应地,首节点110A存储逻辑隧道配置信息,每个节点存储逻辑交叉信息。具体地,首节点110A的隧道管理装置117存储逻辑隧道配置信息,该逻辑隧道配置信息可以包括逻辑隧道标识、逻辑隧道的可用带宽和时延。每个节点的标签管理存储逻辑交叉信息,该逻辑交叉信息可以包括逻辑隧道标识、以及首节点、尾节点、以及首节点和尾节点之间的节点的入口逻辑标签到出口逻辑标签的转发关系。
具体地,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A所示,例如从首节点110A到尾节点110C之间存在逻辑隧道,该逻辑隧道的路径为例如“首节点110A→中间节点110E→尾节点110C”,可用带宽为1G,时延为3ms。如前述,如图1A所示,首节点110A的物理入端口1、物理出端口2对应的逻辑标签分别为入标签1、出标签2;中间节点110E的物理入端口2、物理出端口3对应的逻辑标签分别为入标签2、出标签3;尾节点110C的物理入端口3、物理出端口4对应的逻辑标签分别为入标签3、出标签4。该逻辑隧道的标识、即逻辑隧道标识为“隧道1”。如图3A所示,在首节点110A建立逻辑交叉“入标签1->出标签2”,在中间节点110E建立逻辑交叉“入标签2->出标签3”,在尾节点110C建立逻辑交叉“入标签3->出标签4”。
在建立了如上逻辑隧道后,如果用户侧请求为业务数据建立100M带宽、尾节点为节点110C的业务连接(如图3A所示物理连接1),由于100M(所请求的业务带宽)<1G(隧道1的可用带宽),即首节点110A可以直接用已建立好的逻辑隧道(即,隧道1)的路径来提供所要求的业务带宽(100M)的物理连接。因此,首节点110A为物理连接1分配物理通道号,例如,为首节点110A的物理入端口1、物理出端口2分别分配入通道1、出通道2,为中间节点110E的物理入端口2、物理出端口3分别分配入通道2、出通道3,为尾节点110C的物理入端口3、物理出端口4分别分配入通道3、出通道4。并且,在首节点110A建立物理交叉“入通道1->出通道2”,在中间节点110E建立物理交叉“入通道2->出通道3”,在尾节点110C建立物理交叉“入通道3->出通道4”。在建立物理连接1后,隧道1的可用带宽变为900M(=1G-100M)。
随后,如果用户侧继续请求为其他业务数据建立200M带宽、尾节点同样为节点110C的业务连接(如图3A所示物理连接2),由于200M(所请求的业务带宽)<900M(隧道1此时的可用带宽),即首节点110A可以直接用已建立好的逻辑隧道(即,隧道1)的路径来提供所要求的业务带宽(200M)的物理连接。因此,首节点110A为物理连接1分配物理通道号,例如,为首节点110A的物理入端口1、物理出端口2分别分配入通道5、出通道6,为中间节点110E的物理入端口2、物理出端口3分别分配入通道6、出通道7,为尾节点110C的物理入端口3、物理出端口4分别分配入通道7、出通道7。并且,在首节点110A建立物理交叉“入通道5->出通道6”,在中间节点110E建立物理交叉“入通道6->出通道7”,在尾节点110C建立物理交叉“入通道7->出通道8”。在建立物理连接2后,隧道1的可用带宽变为700M(=900M-200M)。
图3B示出了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的示例实现方式的连接建立过程350的示意图。该连接建立过程350涉及多个节点110。该多个节点110例如可以是图1A中所示首节点110A、110B、尾节点110C、110D以及中间节点110E、110F;在本图中,简洁起见,仅示出首节点110A、尾节点110C以及中间节点110E。以下,结合图1A、图1B、图2对连接建立过程350进行示意性说明。
如图3B所示,用户侧(例如,企业终端190A)向首节点110A发送(355)业务请求301,以请求建立物理连接用于传输业务数据。该业务请求301例如可以是请求业务带宽消息,用于向首节点110A请求业务带宽。
首节点110A接收(357)该业务请求301,查找逻辑隧道并启动物理连接建立。具体地,首节点110A的连接管理装置119收到业务请求301,根据该业务请求301中包括的云节点(例如,云节点(例如图3B所示云节点180A)地址或通信对端节点(例如图3B所示尾节点110C)地址、带宽和时延向首节点110A的隧道管理装置117匹配(360)对应的逻辑隧道。首节点110A的隧道管理装置117成功匹配(360)到逻辑隧道后,将成功匹配的逻辑隧道的逻辑隧道标识(例如,图1A所示实施例中“隧道1”)响应给首节点110A的连接管理装置119。
首节点110A的连接管理装置119接收到成功匹配的逻辑隧道的逻辑隧道标识后,首节点110A的物理连接装置向首节点110A的信令协议装置发送建立物理连接请求,其中该建立物理连接请求携带上述逻辑隧道标识和实际业务带宽。
接着,每个节点(包括首节点110A)完成端到端物理连接的建立。具体地,每个节点110的信令协议装置收到该建立物理连接请求后,信令协议装置请求该节点110的标签管理装置分配物理通道号,并配置物理带宽和物理交叉。关于分配物理通道号、配置物理带宽和物理交叉,可以参见对图1A实施例的描述。
在360处,首节点110A的标签管理装置还分配本地物理端口的物理通道号和物理带宽,并建立物理交叉。具体地,首节点110A的标签管理装置根据逻辑隧道标识查找入口逻辑标签和出口逻辑标签,基于入口逻辑标签和出口逻辑标签查找对应的物理端口,并基于物理端口分配物理通道号。即,根据逻辑隧道标识查找入口逻辑标签和出口逻辑标签转发管理,再基于分配好的物理通道号建立物理入口通道和物理出口通道的交叉。由于物理出口通道要和远端节点(例如,在图3B所示实施例中,对于首节点110A来说,尾节点110C即为其远端节点)物理端口的物理通道号相同,所以可以根据大小端分配原则,即如果节点标识小,就从小的通道号开始分配,否则就按大的通道号开始分配,分配后配置物理通道号和物理带宽。
另外,每个节点110的信令协议装置发送建立物理连接请求到下游节点(例如,在图3所示实施例中,对于首节点110A而言,中间节点110E、尾节点110C为其下游节点;对于中间节点110E而言,尾节点110C是其下游节点),由下游节点完成本地配置。具体地,带宽和交叉配置完成后,首节点110A的标签管理装置响应给首节点110A的信令协议装置,首节点110A的信令协议装置发送(365)建立物理连接请求303到下游节点、即节点110E,该建立物理连接请求303携带逻辑隧道标识、带宽和本地分配的物理出口通道号。节点110E接收(367)该建立物理连接请求303,节点110E的信令协议装置请求节点110E的标签管理装置完成本地配置,在请求中包括逻辑隧道标识和上游分配的物理出口通道号等参数。节点110E的标签管理装置进行的处理与首节点110A类似,主要差别在于节点110E的物理入口通道号要和从上游分配的物理出口通道号相同,关于这一点可以参见图1A所示实施例的描述,此处不再赘述。
在节点110E处,配置(370)节点110E的本地通道带宽和物理交叉。该处理流程与360相似,可以参见对360的描述。在节点110E本地完成物理连接建立后,节点110E的信令协议装置发送(375)建立物理连接请求304到下游节点、即尾节点110C,该建立物理连接请求304携带逻辑隧道标识、带宽和本地分配的物理出口通道号。尾节点110C接收(377)该建立物理连接请求304,尾节点110C的信令协议装置请求尾节点110C的标签管理装置完成本地配置,在请求中包括逻辑隧道标识和上游分配的物理出口通道号等参数。
在尾节点110C处,配置(380)尾节点110C的本地通道带宽和物理交叉。该处理流程与360相似,可以参见对360的描述。在尾节点110C本地完成物理连接建立后,尾节点110C向首节点110A发送连接建立完成消息305,通知首节点110物理连接建立完成。连接建立完成消息305相当于图2所示连接建立完成消息203。具体地,下游节点和尾节点(例如,本实施例中,除首节点110A外的其他节点,即中间节点110E和尾节点110C)按照上述处理流程完成本地物理带宽和交叉的配置后,尾节点110C的信令协议装置经由中间节点110E的信令协议装置发送连接建立完成消息305给首节点110A的信令协议装置,通知首节点110A物理连接建立完成。
由于物理连接建立完成后,物理端口会被多个物理连接使用,每个物理连接不一定是对应同一个逻辑隧道,所以需要刷新所有涉及的逻辑隧道带宽,保证逻辑隧道带宽的准确性。以下,将参照图4对此进行进一步说明。
图4示出了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的示例实现方式的连接建立过程400的示意图。该连接建立过程400涉及控制器120和多个节点。该多个节点例如可以是图1A中所示首节点110A、110B、尾节点110C、110D以及中间节点110E、110F;在本图中,简洁起见,仅示出首节点110A、尾节点110C以及中间节点110E。以下,结合图1A、图1B、图2对连接建立过程400进行示意性说明。
在首节点110A收到连接建立完成消息后,首节点110A的连接管理装置119可以向控制器120发送连接建立完成消息(例如,图2所示连接建立完成消息203、图3B所示连接建立完成消息305),以通知控制器120的连接管理管理装置物理连接建立完成,其中该连接建立完成消息携带所建立的物理连接的路径和带宽信息。
控制器120的连接管理装置128可以响应于收到该连接建立完成消息,通告控制器120的隧道管理装置126需要刷新逻辑隧道的可用带宽。具体地,控制器120的隧道管理装置126根据该物理连接对应的物理路径经过的物理端口查找所有对应的逻辑隧道,并请求(控制器120的)路径计算装置124重新计算所有逻辑隧道的可用带宽,而逻辑隧道的路径不变。路径计算装置124完成该重新计算后,隧道管理装置126将发生了变化的逻辑隧道的可用带宽通告给各个节点(例如,图4所示首节点110A、尾节点110C以及中间节点110E)。
然后,各个节点的隧道管理装置117刷新当前逻辑隧道的可用带宽。对逻辑隧道进行刷新的方法如前述,此处不赘述。
另外地或者替代地,为了防止控制器120对逻辑隧道的刷新不及时或控制器120发生故障而导致无法刷新逻辑隧道,首节点(也称为“第一节点”)110A可以实时或定时刷新逻辑隧道(包括刷新逻辑隧道的带宽、时延等信息)。
具体地,例如,在图3B所示实施例中,在首节点110A的隧道管理装置117收到尾节点110C的连接建立完成消息305后,可以立即实时刷新对应的逻辑隧道。例如,实时刷新对应的逻辑隧道的可用带宽和时延等信息。
也可以是,逻辑隧道的首节点(例如,首节点110A)感知到控制器120故障后,立即实时刷新逻辑隧道。
也可以是,逻辑隧道的首节点(例如,首节点110A)定期刷新逻辑隧道。具体地,首节点110A可以启动逻辑隧道刷新定时器,发送逻辑隧道更新请求消息给下游节点,接收针对该逻辑隧道更新请求消息的逻辑隧道更新反馈消息,然后基于该逻辑隧道更新反馈消息,首节点110A更新逻辑隧道的可用带宽和时延。在一些实施例中,首节点110A可以启动逻辑隧道刷新定时器,逻辑隧道刷新定时器启动后:
●首节点110A的隧道管理装置117请求首节点110A的标签管理装置检查可用带宽。首节点110A标签请求装置根据逻辑端口标识查找对应的物理端口和剩余带宽,如果剩余带宽小于逻辑隧道可用带宽,则将该情况响应给首节点110A的隧道管理装置117,由首节点110A的隧道管理装置117设置该带宽为待刷新的可用带宽;
●首节点110A的隧道管理装置117发送消息以请求首节点110A的信令协议装置检查下游节点(例如,中间节点110E、进而尾节点110C)的可用带宽,该消息中携带待刷新的可用带宽。中间节点110E收到该消息后,按照上面的处理流程刷新待刷新的可用带宽,并进一步发送消息给作为其下游节点的尾节点110C以检查尾节点110C的可用带宽。尾节点110C收到该消息后,按照上面的处理流程刷新待刷新的可用带宽;
●尾节点110C刷新完待刷新的可用带宽后,通过尾节点110C的信令协议装置经由中间节点110E的信令协议装置通告首节点110A待刷新的可用带宽,然后首节点110A可以据此刷新逻辑隧道的可用带宽。
参照图4所示,在由首节点110A发起的逻辑隧道刷新的过程中,首节点110A检查(410)本地的逻辑隧道带宽。例如,对于路径为“首节点110A→节点110E→尾节点110C”、初始可用带宽100G的逻辑隧道,在刷新逻辑隧道时,首节点110A检查其自身可用带宽是例如10G;而不清楚下游节点、即节点110E和尾节点110C各自的可用带宽是多少,因此鉴于10G(首节点110A的可用带宽)<100G(逻辑隧道的初始(刷新前)可用带宽),首节点110A将逻辑隧道带宽暂定为10G,向节点110E发送(415)逻辑隧道刷新请求401,在逻辑隧道刷新请求401中将首节点110A暂定的可用带宽10G通知给节点110E,请求节点110E检查并更新该逻辑隧道的可用带宽。节点110E接收(417)该逻辑隧道刷新请求401,节点110E检查(420)其自身可用带宽是例如8G,鉴于8G(节点110E的可用带宽)<10G(逻辑隧道目前暂定的可用带宽),节点110E将该逻辑隧道的可用带宽暂定为8G(即,其自身可用带宽与目前暂定的可用带宽之间的较小者),向其下游节点、即尾节点110C发送(425)逻辑隧道刷新请求403,在该逻辑隧道刷新请求403中将节点110E暂定的可用带宽8G通知给尾节点110C,请求尾节点110C检查并更新该逻辑隧道的可用带宽。尾节点110C接收(427)该逻辑隧道刷新请求403,尾节点110C检查(430)其可用于该逻辑隧道的带宽。例如,如果尾节点110C的可用带宽只有7G,则鉴于7G(尾节点110C的可用带宽)<8G(逻辑隧道目前暂定的可用带宽),尾节点110C将该逻辑隧道的可用带宽确定为7G,并向首节点110A发送(435)逻辑隧道刷新请求405,该逻辑隧道刷新请求405指示该逻辑隧道的可用带宽为7G。例如,尾节点110C可以经由中间节点110E向首节点110A发送(435)该逻辑隧道刷新请求405,请求首节点110A将该逻辑隧道的可用带宽刷新为7G。首节点110A接收(437)该逻辑隧道刷新请求405,并响应于该逻辑隧道刷新请求405而刷新该逻辑隧道的可用带宽,例如在本例中刷新为7G。换言之,逻辑隧道的可用带宽取决于逻辑隧道上各个节点的可用带宽以及刷新前逻辑隧道可用带宽中的最小者。
图5示出了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的在控制器处实现的方法500的流程图。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方法500可以由通信系统100的控制器120来实现。在其他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方法500也可以由独立于通信系统100的其他电子装置来实现。作为示例,在下文中将以由通信系统100中的控制器120实现为例来描述方法500。
在510处,控制器(例如,图1A所示控制器120)确定从网络中的多个节点中的第一节点(例如,图1A所示首节点110A(或110B))到多个节点中的第二节点(例如,图1A所示尾节点110C(或110D))之间的逻辑隧道。在520处,在第一节点建立物理连接后,控制器120更新逻辑隧道,其中,该物理连接与该逻辑隧道之间存在公共的链路。以此方式,不需要为每个物理连接计算路径,只需要通过查找对应的逻辑隧道路径即可得到物理连接路径,能够大幅降低信令需要携带的信息,迅速建立物理连接,满足云业务对高实时性的要求。
一些实施例中,在确定逻辑隧道的过程中,控制器120可以为第一节点、第二节点、以及第一节点和第二节点之间的节点(例如,图1A所示中间节点110E、110F)分配对应的逻辑标签。然后,基于逻辑标签,控制器120可以计算从第一节点到第二节点之间的逻辑隧道路径。接着,基于该逻辑隧道路径,控制器120可以确定从第一节点到第二节点的逻辑隧道以此方式,不需要为每个物理连接计算路径,只需要通过查找对应的逻辑隧道路径即可得到物理连接路径,能够迅速建立物理连接。
一些实施例中,在为节点分配对应的逻辑标签的过程中,控制器120为节点的物理端口分配对应的逻辑标签,其中逻辑标签在该节点内唯一。以此方式,不需要为每个物理连接计算路径,只需要通过查找对应的逻辑隧道路径即可得到物理连接路径,能够迅速建立物理连接。
一些实施例中,在确定从第一节点到第二节点的逻辑隧道的过程中,控制器120可以确定逻辑隧道的逻辑隧道配置信息,该逻辑隧道配置信息可以包括逻辑隧道的逻辑隧道标识、可用带宽、以及逻辑隧道时延。此外,控制器120还可以确定逻辑隧道的逻辑交叉信息,该逻辑交叉信息可以包括逻辑隧道标识、以及第一节点、第二节点、以及第一节点和第二节点之间的节点的入口逻辑标签到出口逻辑标签的转发关系。以此方式,不需要为每个物理连接计算路径,只需要通过查找对应的逻辑隧道路径即可得到物理连接路径,能够迅速建立物理连接。
一些实施例中,控制器120还将逻辑隧道配置信息发送给第一节点,将逻辑交叉信息发送给第一节点、第二节点、以及第一节点和第二节点之间的节点。以此方式,不需要为每个物理连接计算路径,只需要通过查找对应的逻辑隧道路径即可得到物理连接路径,能够迅速建立物理连接。
一些实施例中,在计算逻辑隧道路径的过程中,控制器120基于网络的拓扑信息计算从第一节点到第二节点的逻辑隧道路径。以此方式,不需要为每个物理连接计算路径,只需要通过查找对应的逻辑隧道路径即可得到物理连接路径,能够迅速建立物理连接。
一些实施例中,在基于网络的拓扑信息计算逻辑隧道路径的过程中,控制器120基于网络的拓扑信息计算从第一节点到第二节点的多条候选逻辑隧道路径,并基于多条候选逻辑隧道路径的可用带宽和时延中的至少一者,确定多条候选逻辑隧道路径中的候选逻辑隧道路径作为逻辑隧道路径。以此方式,不需要为每个物理连接计算路径,只需要通过查找对应的逻辑隧道路径即可得到物理连接路径,能够迅速建立物理连接。
一些实施例中,控制器120还可以存储逻辑隧道信息和逻辑交叉信息。替代地或者附加地,控制器120还可以更新逻辑隧道信息和逻辑交叉信息。以此方式,不需要为每个物理连接计算路径,只需要通过查找对应的逻辑隧道路径即可得到物理连接路径,能够迅速建立物理连接。
一些实施例中,控制器120还可以接收连接建立完成消息,该连接建立完成消息表示第一节点与第二节点之间的物理连接建立完成。以此方式,不需要为每个物理连接计算路径,只需要通过查找对应的逻辑隧道路径即可得到物理连接路径,能够迅速建立物理连接。
一些实施例中,该连接建立完成消息包括物理连接的路径以及带宽信息。以此方式,能够实时更新逻辑隧道,提高建立合适的物理连接的可靠性,进而提升系统性能。
一些实施例中,在更新逻辑隧道的过程中,如果接收到连接建立完成消息,则控制器120更新物理连接对应的逻辑隧道。替代地或者附加地,控制器120可以定期更新物理连接对应的逻辑隧道。以此方式,不需要为每个物理连接计算路径,只需要通过查找对应的逻辑隧道路径即可得到物理连接路径,能够迅速建立物理连接。
一些实施例中,在更新物理连接对应的逻辑隧道的过程中,控制器120可以更新逻辑隧道的可用带宽和时延,并且将逻辑隧道的更新后的可用带宽、时延通知给第一节点。以此方式,不需要为每个物理连接计算路径,只需要通过查找对应的逻辑隧道路径即可得到物理连接路径,能够迅速建立物理连接。
一些实施例中,在更新逻辑隧道的可用带宽和时延的过程中,控制器120可以基于物理连接经过的物理端口,查找对应的逻辑隧道,并且重新计算并更新该对应的逻辑隧道的可用带宽和时延。以此方式,能够针对应用侧的云业务需求迅速建立物理连接。
一些实施例中,逻辑隧道不占用物理带宽,并且逻辑隧道对应多个物理连接。以此方式,不需要为每个物理连接计算路径,只需要通过查找对应的逻辑隧道路径即可得到物理连接路径,能够迅速建立物理连接。
图6示出了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的在第一节点处实现的方法600的流程图。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方法600可以由通信系统100的首节点110A来实现。在其他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方法600也可以由独立于通信系统100的其他电子装置来实现。作为示例,在下文中将以由通信系统100中的首节点110A实现为例来描述方法600。
在610处,网络中的第一节点(例如,图1A所示首节点110A(或110B))基于从第一节点110A到网络中的第二节点(例如,图1A所示尾节点110C(或110D))的逻辑隧道,建立从第一节点110A到第二节点的物理连接。在620处,基于物理连接的建立,第一节点110A更新逻辑隧道。以此方式,不需要为每个物理连接计算路径,只需要通过查找对应的逻辑隧道路径即可得到物理连接路径,能够大幅降低信令需要携带的信息,迅速建立物理连接,满足云业务对高实时性的要求。
一些实施例中,在更新逻辑隧道的过程中,第一节点110A可以从网络中的控制器(例如,图1A所示控制器120)接收逻辑隧道更新配置信息,并基于该逻辑隧道更新配置信息更新逻辑隧道。以此方式,不需要为每个物理连接计算路径,只需要通过查找对应的逻辑隧道路径即可得到物理连接路径,能够大幅降低信令需要携带的信息,迅速建立物理连接,满足云业务对高实时性的要求。
一些实施例中,在基于逻辑隧道建立物理连接的过程中,第一节点110A基于逻辑隧道为物理连接分配物理通道号、物理带宽。以此方式,不需要为每个物理连接计算路径,只需要通过查找对应的逻辑隧道路径即可得到物理连接路径,能够大幅降低信令需要携带的信息,迅速建立物理连接,满足云业务对高实时性的要求。
一些实施例中,在确定逻辑隧道的过程中,第一节点110A可以从网络中的控制器接收逻辑隧道的逻辑隧道配置信息,其中该逻辑隧道配置信息包括逻辑隧道的逻辑隧道标识、可用带宽、以及逻辑隧道时延。并且,第一节点110A可以从控制器接收逻辑隧道的逻辑交叉信息,其中该逻辑交叉信息包括逻辑隧道标识、以及第一节点、第二节点、以及第一节点和第二节点之间的节点的入口逻辑标签到出口逻辑标签的转发关系。然后,第一节点110A可以基于该逻辑隧道配置信息和该逻辑交叉信息来确定逻辑隧道。以此方式,不需要为每个物理连接计算路径,只需要通过查找对应的逻辑隧道路径即可得到物理连接路径,能够大幅降低信令需要携带的信息,迅速建立物理连接,满足云业务对高实时性的要求。
一些实施例中,在基于逻辑隧道建立物理连接的过程中,第一节点110A还可以发送连接建立消息给下游节点,该连接建立消息包括与物理带宽、物理通道号相关的信息。然后,第一节点110A可以接收来自第二节点的连接建立完成消息,其中,该连接建立完成消息表示从第一节点110A到第二节点的物理连接建立完成。以此方式,不需要为每个物理连接计算路径,只需要通过查找对应的逻辑隧道路径即可得到物理连接路径,能够大幅降低信令需要携带的信息,迅速建立物理连接,满足云业务对高实时性的要求。
一些实施例中,响应于第一节点110A发送连接建立消息给下游节点,第一节点110A可以从其逻辑管道中预减去物理连接的业务带宽。以此方式,能够大幅降低信令需要携带的信息,迅速建立物理连接,满足云业务对高实时性的要求。
一些实施例中,连接建立消息包括逻辑隧道的逻辑隧道标识、物理带宽、以及第一节点110A的物理通道号。以此方式,能够大幅降低信令需要携带的信息,迅速建立物理连接,满足云业务对高实时性的要求。
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节点110A还将连接建立完成消息(例如,图2所示连接建立完成消息203)发送给控制器。以此方式,能够大幅降低信令需要携带的信息,迅速建立物理连接,满足云业务对高实时性的要求。
一些实施例中,响应于接收到连接建立完成消息,第一节点110A可以更新逻辑隧道。替代地或者附加地,响应于控制器发生故障,第一节点110A可以更新逻辑隧道。替代地或者附加地,第一节点110A可以定期更新逻辑隧道。以此方式,能够大幅降低信令需要携带的信息,迅速建立物理连接,满足云业务对高实时性的要求。
一些实施例中,在更新逻辑隧道的过程中,第一节点110A可以基于物理连接经过的物理端口,查找对应的逻辑隧道,重新计算该逻辑隧道的可用带宽和时延,并且将发生变化的该逻辑隧道的可用带宽和时延通告下游节点。以此方式,能够大幅降低信令需要携带的信息,迅速建立物理连接,满足云业务对高实时性的要求。
一些实施例中,在定期更新逻辑隧道的过程中,第一节点110A可以定期发送逻辑隧道更新请求消息给下游节点,接收逻辑隧道更新反馈消息(该逻辑隧道更新反馈消息用于指示更新后的该逻辑隧道的可用带宽和时延),并且基于该逻辑隧道更新反馈消息来更新逻辑隧道的可用带宽和时延。具体地,在定期更新逻辑隧道的过程中,第一节点110A可以启动逻辑隧道更新定时器,响应于逻辑隧道更新定时器启动,第一节点110A确定第一待更新可用带宽和第一时延。然后,第一节点110A发送逻辑隧道更新消息给下游节点,逻辑隧道更新消息中包括第一待更新可用带宽和第一时延。接着,第一节点110A经下游节点接收来自第二节点的第二待更新可用带宽和第二时延,并且基于该第二待更新可用带宽和该第二时延来更新该逻辑隧道的可用带宽和时延。以此方式,能够大幅降低信令需要携带的信息,迅速建立物理连接,满足云业务对高实时性的要求。
一些实施例中,响应于接收到来自应用侧(例如,图1A所示企业终端190A、190B)的业务请求消息,第一节点110A基于逻辑隧道,建立物理连接。以此方式,能够大幅降低信令需要携带的信息,迅速建立物理连接,满足云业务对高实时性的要求。
一些实施例中,业务请求消息可以包括第二节点(例如,图1A所示尾节点110C、110D)的地址、业务带宽、以及时延。以此方式,能够大幅降低信令需要携带的信息,迅速建立物理连接。
一些实施例中,在确定逻辑隧道的过程中,第一节点110A查找从第一节点110A到第二节点的候选逻辑隧道,确定该候选逻辑隧道是否满足物理连接所要求的业务需求。如果第一节点110A确定该候选逻辑隧道满足业务需求,则第一节点110A将该候选逻辑隧道确定为逻辑隧道。在一些实施例中,在确定逻辑隧道的过程中,第一节点110A可以查找从第一节点到第二节点的多条候选逻辑隧道。然后,对于该多条候选逻辑隧道中的候选逻辑隧道,第一节点110A确定该候选逻辑隧道是否满足物理连接所要求的业务需求。如果第一节点110A确定该候选逻辑隧道满足业务需求,则第一节点110A将该候选逻辑隧道确定为逻辑隧道。以此方式,能够大幅降低信令需要携带的信息,迅速建立物理连接,满足云业务对高实时性的要求。
一些实施例中,在确定该候选逻辑隧道满足业务需求的过程中,第一节点110A可以确定该候选逻辑隧道的可用带宽和时延满足业务需求。以此方式,能够大幅降低信令需要携带的信息,迅速建立物理连接,满足云业务对高实时性的要求。
一些实施例中,逻辑隧道基于由控制器确定的第一节点110A、第二节点、以及第一节点110A和第二节点之间的节点的物理端口的逻辑标签,并且逻辑标签在节点内唯一。以此方式,不需要为每个物理连接计算路径,只需要通过查找对应的逻辑隧道路径即可得到物理连接路径,能够大幅降低信令需要携带的信息,迅速建立物理连接,满足云业务对高实时性的要求。
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节点110A可以存储逻辑标签和物理端口的对应关系。替代地或者附加地,第一节点可以更新该对应关系。以此方式,能够大幅降低信令需要携带的信息,迅速建立物理连接,满足云业务对高实时性的要求。
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节点110A可以通过逻辑标签来查找物理端口。替代地或者附加地,第一节点110A可以通过物理连接来查找逻辑隧道。以此方式,不需要为每个物理连接计算路径,只需要通过查找对应的逻辑隧道路径即可得到物理连接路径,能够大幅降低信令需要携带的信息,迅速建立物理连接,满足云业务对高实时性的要求。
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节点110A可以存储逻辑标签和与逻辑隧道关联的对端逻辑端口的逻辑标签的对应关系。替代地或者附加地,第一节点110A可以更新该对应关系。以此方式,能够大幅降低信令需要携带的信息,迅速建立物理连接,满足云业务的对高实时性的要求。
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节点110A与用户侧连接,通信对端节点是云节点(例如图1A所示云节点180A、180B),并且第二节点与云节点连接。以此方式,能够大幅降低信令需要携带的信息,迅速建立物理连接,满足云业务的对高实时性的要求。
图7示出了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的第一通信装置700的示意框图。第一通信装置700可以被实现为设备或者设备中的芯片,本申请的范围在此方面不受限制。第一通信装置700可以包括多个模块,以用于执行如图5中所讨论的方法500中的对应步骤。第一通信装置700可以被实现为如图1中示出的控制器120或者控制器120的一部分。
如图7所示,第一通信装置700包括确定模块710和更新模块720。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通信装置1000还可以包括处理模块730。确定模块710用于确定数据,更新模块720用于更新数据,处理模块730用于处理数据。例如,确定模块710用于确定从第一节点(例如图1A中首节点110A)的第一物理端口到第二节点(例如图1A中尾节点110C)的第二物理端口之间的逻辑隧道。更新模块720用于更新该逻辑隧道。处理模块730可以用于将该逻辑隧道信息发送给该第一节点,将逻辑交叉信息发送给该第一节点和该第二节点之间的所有节点。具体内容参见图2、5的描述,在此不做赘述。
图8示出了根据本申请的另一些实施例的第二通信装置800的示意框图。第二通信装置800可以被实现为设备或者设备中的芯片,本申请的范围在此方面不受限制。第二通信装置800可以包括多个模块,以用于执行如图6中所讨论的方法600中的对应步骤。第二通信装置800可以被实现为如图1中示出的第一节点(例如,首节点110A)或者第一节点的一部分。
如图8所示,第二通信装置800包括建立模块810和更新模块820。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通信装置800还可以包括处理模块830。建立模块810用于建立物理连接,更新模块820用于更新逻辑隧道,处理模块830用于处理数据。例如,建立模块810用于第一节点基于从该第一节点的第一物理端口到第二节点的第二物理端口的逻辑隧道,建立从该第一物理端口到该第二物理端口的物理连接。更新模块820用于基于该物理连接的建立,由该第一节点更新该逻辑隧道。在一些实施例中,处理模块830用于响应于该第一节点发送连接建立消息给下游节点,从该第一节点的逻辑管道中预减去该物理连接的业务带宽。具体内容参见图2、6的描述,在此不做赘述。
图9是适合于实现本申请的实施例的示例设备900的简化框图。设备900可以用于实现如图1所示的控制器120、首节点110A或通信系统100。如图所示,设备900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器910,耦合到处理器910的一个或多个存储器920,以及耦合到处理器910的通信模块940。在某些实施例中,存储器920和处理器910可以集成在一起。
通信模块940可以用于双向通信。通信模块940可以包括用于发送数据的发送器941和用于接收数据的接收器942。
处理器910可以是适合于本地技术网络的任何类型,并且可以包括但不限于以下至少一种: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微控制器、数字信号处理器(Digital SignalProcessor,DSP)、或基于控制器的多核控制器架构中的一个或多个。设备900可以具有多个处理器,例如专用集成电路芯片,其在时间上从属于与主处理器同步的时钟。
存储器920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非易失性存储器和一个或多个易失性存储器。非易失性存储器的示例包括但不限于以下至少一种: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ROM)1324、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rasable Programmable Read Only Memory,EPROM)、闪存、硬盘、光盘(Compact Disc,CD)、数字视频盘(Digital Versatile Disc,DVD)或其他磁存储和/或光存储。易失性存储器的示例包括但不限于以下至少一种: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922、或不会在断电持续时间中持续的其他易失性存储器。
计算机程序930包括由关联处理器910执行的计算机可执行指令。程序930可以存储在ROM 920中。处理器910可以通过将程序930加载到RAM 920中来执行任何合适的动作和处理。
可以借助于程序930来实现本申请的实施例,使得设备900可以执行如参考图2、图5或图6中所讨论的任何过程。本申请的实施例还可以通过硬件或通过软件和硬件的组合来实现。
在一些实施例中,程序930可以有形地包含在计算机可读介质中,该计算机可读介质可以包括在设备900中(诸如在存储器920中)或者可以由设备900访问的其他存储设备。可以将程序930从计算机可读介质加载到RAM 922以供执行。计算机可读介质可以包括任何类型的有形非易失性存储器,例如ROM、EPROM、闪存、硬盘、CD、DVD等。
通常,本申请的各种实施例可以以硬件或专用电路、软件、逻辑或其任何组合来实现。一些方面可以用硬件实现,而其他方面可以用固件或软件实现,其可以由控制器,微处理器或其他计算设备执行。虽然本申请的实施例的各个方面被示出并描述为框图,流程图或使用一些其他图示表示,但是应当理解,本文描述的框,装置、系统、技术或方法可以实现为,如非限制性示例,硬件、软件、固件、专用电路或逻辑、通用硬件或控制器或其他计算设备,或其某种组合。
本申请的实施例还提供有形地存储在非暂时性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上的至少一个计算机程序产品。该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计算机可执行指令,例如包括在程序模块中的指令,其在目标的真实或虚拟处理器上的设备中执行,以执行如上参考图4至图9的过程/方法。通常,程序模块包括执行特定任务或实现特定抽象数据类型的例程、程序、库、对象、类、组件、数据结构等。在各种实施例中,可以根据需要在程序模块之间组合或分割程序模块的功能。用于程序模块的机器可执行指令可以在本地或分布式设备内执行。在分布式设备中,程序模块可以位于本地和远程存储介质中。
用于实现本申请实施例的方法的计算机程序代码可以用一种或多种编程语言编写。这些计算机程序代码可以提供给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的数据处理装置的处理器,使得程序代码在被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的数据处理装置执行的时候,引起在流程图和/或框图中规定的功能/操作被实施。程序代码可以完全在计算机上、部分在计算机上、作为独立的软件包、部分在计算机上且部分在远程计算机上或完全在远程计算机或服务器上执行。
在本申请的上下文中,计算机程序代码或者相关数据可以由任意适当载体承载,以使得设备、装置或者处理器能够执行上文描述的各种处理和操作。载体的示例包括信号、计算机可读介质、等等。信号的示例可以包括电、光、无线电、声音或其它形式的传播信号,诸如载波、红外信号等。
计算机可读介质可以是包含或存储用于或有关于指令执行系统、装置或设备的程序的任何有形介质。计算机可读介质可以是计算机可读信号介质或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计算机可读介质可以包括但不限于电子的、磁的、光学的、电磁的、红外的或半导体系统、装置或设备,或其任意合适的组合。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的更详细示例包括带有一根或多根导线的电气连接、便携式计算机磁盘、硬盘、随机存储存取器(RAM)、只读存储器(ROM)、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PROM或闪存)、光存储设备、磁存储设备,或其任意合适的组合。
此外,尽管在附图中以特定顺序描述了本申请的方法的操作,但是这并非要求或者暗示必须按照该特定顺序来执行这些操作,或是必须执行全部所示的操作才能实现期望的结果。相反,流程图中描绘的步骤可以改变执行顺序。附加地或备选地,可以省略某些步骤,将多个步骤组合为一个步骤执行,和/或将一个步骤分解为多个步骤执行。还应当注意,根据本申请的两个或更多装置的特征和功能可以在一个装置中具体化。反之,上文描述的一个装置的特征和功能可以进一步划分为由多个装置来具体化。
以上已经描述了本申请实施例的各种实现方式,上述说明是示例性的,并非穷尽的,并且也不限于所公开的各实现。在不偏离所说明的各实现的范围的情况下,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许多修改和变更都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用术语的选择,旨在很好地解释各实现的原理、实际应用或对市场中的技术的改进,或者使本技术领域的其他普通技术人员能理解本文公开的各个实现方式。

Claims (27)

1.一种连接建立方法,包括:
控制器确定从网络中的多个节点中的第一节点到所述多个节点中的第二节点的逻辑隧道;以及
在所述第一节点建立物理连接后,所述控制器更新所述逻辑隧道,其中,所述物理连接与所述逻辑隧道之间存在公共的链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确定所述逻辑隧道包括:
所述控制器为所述第一节点、所述第二节点、以及所述第一节点和所述第二节点之间的节点分配对应的逻辑标签;
基于所述逻辑标签,所述控制器计算从所述第一节点到所述第二节点的逻辑隧道路径;以及
基于所述逻辑隧道路径,所述控制器确定从所述第一节点到所述第二节点的所述逻辑隧道。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中为所述节点分配对应的逻辑标签包括:
为所述节点的物理端口分配对应的逻辑标签,其中所述逻辑标签在所述节点内唯一。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中确定从所述第一节点到所述第二节点的所述逻辑隧道包括:
确定所述逻辑隧道的逻辑隧道配置信息,所述逻辑隧道配置信息包括所述逻辑隧道的逻辑隧道标识、可用带宽、以及逻辑隧道时延;以及
确定所述逻辑隧道的逻辑交叉信息,所述逻辑交叉信息包括:所述逻辑隧道标识、以及所述第一节点、所述第二节点、以及所述第一节点和所述第二节点之间的节点的入口逻辑标签到出口逻辑标签的转发关系。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还包括:
所述控制器将所述逻辑隧道配置信息发送给所述第一节点;以及
所述控制器将所述逻辑交叉信息发送给所述第一节点、所述第二节点、以及所述逻辑隧道上所述第一节点和所述第二节点之间的节点。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还包括:
所述控制器接收连接建立完成消息,所述连接建立完成消息表示从所述第一节点到所述第二节点的物理连接建立完成。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连接建立完成消息包括所述物理连接的路径以及带宽信息。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中更新所述逻辑隧道包括:
响应于接收到所述连接建立完成消息,所述控制器更新所述物理连接对应的所述逻辑隧道;或
所述控制器定期更新所述物理连接对应的所述逻辑隧道。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中更新所述物理连接对应的所述逻辑隧道包括:
所述控制器更新所述逻辑隧道的可用带宽和时延;以及
所述控制器将所述逻辑隧道的更新后的所述可用带宽、所述时延通知给所述第一节点。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中更新逻辑隧道的可用带宽和时延包括:
所述控制器基于所述物理连接经过的物理端口,查找对应的逻辑隧道;以及
所述控制器重新计算并更新所述对应的逻辑隧道的可用带宽和时延。
11.根据权利要求1-10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逻辑隧道不占用物理带宽,并且所述逻辑隧道对应多个物理连接。
12.一种连接建立方法,包括:
网络中的第一节点基于从所述第一节点到所述网络中的第二节点的逻辑隧道,建立从所述第一节点到所述第二节点的物理连接;以及
基于所述物理连接的建立,所述第一节点更新所述逻辑隧道。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方法,所述第一节点更新所述逻辑隧道包括:
所述第一节点从所述网络中的控制器接收逻辑隧道更新配置信息;以及
基于所述逻辑隧道更新配置信息,所述第一节点更新所述逻辑隧道。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第一节点基于所述逻辑隧道,建立所述物理连接包括:
基于所述逻辑隧道,所述第一节点为所述物理连接分配物理通道号、物理带宽。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方法,其中确定所述逻辑隧道包括:
所述第一节点从所述网络中的控制器接收所述逻辑隧道的逻辑隧道配置信息,其中所述逻辑隧道配置信息包括所述逻辑隧道的逻辑隧道标识、可用带宽、以及逻辑隧道时延;
所述第一节点从所述控制器接收所述逻辑隧道的逻辑交叉信息,其中所述逻辑交叉信息包括:所述逻辑隧道标识、以及所述第一节点、所述第二节点、以及所述第一节点和所述第二节点之间的节点的入口逻辑标签到出口逻辑标签的转发关系;以及
基于所述逻辑隧道信息和所述逻辑交叉信息,所述第一节点确定所述逻辑隧道。
16.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第一节点基于所述逻辑隧道,建立所述物理连接还包括:
所述第一节点发送连接建立消息给下游节点,所述连接建立消息包括与所述物理带宽、所述物理通道号相关的信息;以及
所述第一节点接收连接建立完成消息,其中,连接建立完成消息表示从所述第一节点到所述第二节点的物理连接建立完成。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方法,还包括:
响应于所述第一节点发送连接建立消息给下游节点,所述第一节点从其逻辑管道中预减去所述物理连接的业务带宽。
18.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连接建立消息包括所述逻辑隧道的逻辑隧道标识、所述物理带宽、以及所述第一节点的物理通道号。
19.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方法,所述第一节点更新所述逻辑隧道包括以下至少一项:
响应于接收到所述连接建立完成消息,所述第一节点更新所述逻辑隧道;
响应于所述控制器发生故障,所述第一节点更新所述逻辑隧道;以及
所述第一节点定期更新所述逻辑隧道。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方法,其中更新所述逻辑隧道包括:
所述第一节点基于所述物理连接经过的物理端口,查找对应的逻辑隧道;
所述第一节点重新计算所述逻辑隧道的可用带宽和时延;以及
所述第一节点将发生变化的所述逻辑隧道的可用带宽和所述时延通告下游节点。
21.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方法,其中定期更新所述逻辑隧道包括:
所述第一节点定期发送逻辑隧道更新请求消息给下游节点;
接收逻辑隧道更新反馈消息,所述逻辑隧道更新反馈消息用于指示更新后的所述逻辑隧道的可用带宽和时延;以及
基于所述逻辑隧道更新反馈消息,所述第一节点更新所述逻辑隧道的可用带宽和时延。
22.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方法,其中确定所述逻辑隧道包括:
所述第一节点查找从所述第一节点到所述第二节点的候选逻辑隧道;
所述第一节点确定所述候选逻辑隧道是否满足所述物理连接所要求的业务需求;以及
响应于确定所述候选逻辑隧道满足所述业务需求,所述第一节点将所述候选逻辑隧道确定为所述逻辑隧道。
2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逻辑隧道基于由控制器确定的所述第一节点、所述第二节点、以及所述第一节点和所述第二节点之间的节点的物理端口的逻辑标签,并且所述逻辑标签在所述节点内唯一。
24.一种控制器,包括处理器以及存储器,所述存储器上存储有由所述处理器执行的指令,当所述指令被所述处理器执行时使得所述控制器实现根据权利要求1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25.一种第一节点,包括处理器以及存储器,所述存储器上存储有由所述处理器执行的指令,当所述指令被所述处理器执行时使得所述第一节点实现根据权利要求12至23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26.一种通信系统,包括执行权利要求1至11中任一项所述方法的控制器、以及执行权利要求12至23中任一项所述方法的第一节点,所述通信系统被配置为利用所述控制器、以及所述第一节点实现根据权利要求1至23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27.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根据权利要求1至23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CN202310100820.7A 2023-01-18 2023-01-18 连接建立方法、控制器、节点、通信系统和存储介质 Pending CN118368318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100820.7A CN118368318A (zh) 2023-01-18 2023-01-18 连接建立方法、控制器、节点、通信系统和存储介质
PCT/CN2024/070116 WO2024152888A1 (zh) 2023-01-18 2024-01-02 连接建立方法、控制器、节点、通信系统和存储介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100820.7A CN118368318A (zh) 2023-01-18 2023-01-18 连接建立方法、控制器、节点、通信系统和存储介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8368318A true CN118368318A (zh) 2024-07-19

Family

ID=9188383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100820.7A Pending CN118368318A (zh) 2023-01-18 2023-01-18 连接建立方法、控制器、节点、通信系统和存储介质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18368318A (zh)
WO (1) WO2024152888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621968B2 (en) * 2013-11-11 2017-04-11 Infinera Corporation Multi layer, multi vendor, multi domain, applications for software defined networking enabled networks
US9413634B2 (en) * 2014-01-10 2016-08-09 Juniper Networks, Inc. Dynamic end-to-end network path setup across multiple network layers with network service chaining
CN107483338A (zh) * 2016-06-08 2017-12-15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确定跨域标签交换路径隧道的方法、设备和系统
CN107483141B (zh) * 2016-06-08 2019-06-04 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 以太网链路建立方法和控制器
US10680831B2 (en) * 2018-08-14 2020-06-09 Juniper Networks, Inc. Single point of management for multi-cloud environment including route propagation, security, and application deployment
CN110855542B (zh) * 2018-08-20 2021-12-21 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 传送网络切片的管理方法、系统及装置
CN115361603A (zh) * 2021-05-17 2022-11-18 中国移动通信有限公司研究院 业务处理方法、装置、承载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4152888A1 (zh) 2024-07-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082262B2 (en) Flow entry generat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KR100627445B1 (ko) 예약 기반 미디어 액세스 제어기 및 광통신망
US10404571B2 (en) Communication among network controllers
CN105577502B (zh) 业务传送方法及装置
US7366112B2 (en) Communication network control system, control method, node and program
KR20110041916A (ko) End-to-End 범위의 유효성을 갖는 레이블을 이용한 RSVP-TE 프로토콜의 LSP 제어 방법 및 장치
CN113132229A (zh) 段标识的确定方法和设备
US20230254245A1 (en) Data Frame Sending Method and Network Device
CN113315717B (zh) 一种业务均衡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3938955B (zh) 数据传输方法、装置、设备及系统
CN112751768A (zh) 业务报文转发方法、装置及计算机存储介质
CN116156512A (zh) 通道配置方法及装置、时隙配置方法、设备及介质
CN118368318A (zh) 连接建立方法、控制器、节点、通信系统和存储介质
WO2021115397A1 (zh) 业务链转发控制方法及装置、业务组网
US7042882B2 (en) Layer-structured path setup method and node apparatus for implementing same
KR20050087838A (ko) 리턴 경로 결정 방법 및 집적 회로
CN103023780A (zh) 一种路由计算方法和装置
CN114268577B (zh) 网络连接的建立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889397B (zh) 一种智能光网络中的业务路径建立方法
US20240235983A1 (e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centralized ultra-precision network control framework controlling heterogeneous multiple network domains in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13411158B (zh) 一种链路两端时隙资源抢占的处理方法及系统
CN101409587B (zh) 一种发送数据的方法、系统和网络节点
KR20140092690A (ko) 다 계층 네트워크에서의 경로 정보 동기화 방법 및 그 장치
CN101228736A (zh) 用于自动交换光网络组播业务的连接控制方法和装置
CN116545912A (zh) 基于量子网络架构的通信方法、装置、设备、介质和产品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