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8283750A - 近场通信芯片、电子设备及其控制方法和可读存储介质 - Google Patents

近场通信芯片、电子设备及其控制方法和可读存储介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8283750A
CN118283750A CN202211710716.1A CN202211710716A CN118283750A CN 118283750 A CN118283750 A CN 118283750A CN 202211710716 A CN202211710716 A CN 202211710716A CN 118283750 A CN118283750 A CN 11828375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near field
field communication
communication module
antenna
electromagnetic wav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1710716.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国龙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Priority to CN202211710716.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8283750A/zh
Publication of CN11828375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828375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近场通信芯片、电子设备及其的控制方法和可读存储介质。其中,电子设备包括第一近场通信模块,与第一天线连接,用于经第一天线接收电磁波信号,以识别射频场;第二近场通信模块,与第二天线连接,第二近场通信模块被配置有近场通信模式和无线充电模式;其中,在近场通信模式下,通过第二天线与第一设备进行近场通信;在无线充电模式下,通过第二天线对第二设备进行无线充电;处理电路,分别与第一近场通信模块和第二近场通信模块连接,用于在第一近场通信模块识别到射频场的情况下,控制第二近场通信模块工作于近场通信模式,可以降低功耗,提高电子设备的续航能力。

Description

近场通信芯片、电子设备及其控制方法和可读存储介质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近场通信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近场通信芯片、电子设备、电子设备的控制方法、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和计算机程序产品。
背景技术
NFC(Near Field Communication,近场通信)技术标准是一项近距离(10cm以内)无线通信技术。相关技术中,NFC技术可支持近场通信和无线充电功能。但是,相关技术中,兼容近场通信和无线充电功能的电子设备的功耗较高,会降低电子设备的续航性能。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近场通信芯片、电子设备、电子设备的控制方法、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和计算机程序产品,可以降低功耗,提高电子设备的续航性能。
第一方面,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包括:
第一近场通信模块,与第一天线连接,用于经所述第一天线接收电磁波信号,以识别射频场;
第二近场通信模块,与第二天线连接,所述第二近场通信模块被配置有近场通信模式和无线充电模式;其中,在所述近场通信模式下,通过所述第二天线与第一设备进行近场通信;在所述无线充电模式下,通过所述第二天线对第二设备进行无线充电;
处理电路,分别与所述第一近场通信模块和所述第二近场通信模块连接,用于在所述第一近场通信模块识别到所述射频场的情况下,控制所述第二近场通信模块工作于所述近场通信模式。
上述电子设备包括第一近场通信模块、第二近场通信模块和处理电路,其中,第一近场通信模块可经所述第一天线接收电磁波信号,以识别射频场;第二近场通信模块可分时工作于近场通信模式和无线充电模式,处理电路可在所述第一近场通信模块识别到所述射频场的情况下,控制所述第二近场通信模块工作于所述近场通信模式,通过所述第二天线与第一设备进行近场通信。这样,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通过设置两个独立的两个近场通信模块,其中第一近场通信模块用于仅用于近场通信场景的识别,第二近场通信模块用于与外部设备进行交互(例如与第一设备进行近场通信,或,例如与第二设备进行无线充电)。这样就可以避免相关技术中设置同一近场通信模块来实现近场通信场景的识别以及与外部设备的交互,第一近场通信模块仅用于近场通信场景的识别,其功耗远低于用于与外部设备进行交互的第二近场通信模块。与相关技术相比,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的电子设备可以降低功耗。另外,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的电子设备可以避免第二近场通信模块的近场通信模式和无线充电模式之间的工作模式切换,按照默认或者预设的周期来切换,可以缩短第二近场通信模块工作于近场通信模式的工作时长,进而可降低第二近场通信模块工作于近场通信模式的功耗,提高电子设备的续航能力,同时还可以提高用于实现工作模式切换的相关器件的寿命。
第二方面,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一种近场通信芯片,被配置有近场通信模式和无线充电模式,所述近场通信芯片包括:
第一发射通路,用于根据接收到的第一控制信号输出具有第一功率的第一电磁波信号,以通过第二天线与第一设备进行近场通信;
第二发射通路,用于根据接收到的第二控制信号输出具有第二功率的第二电磁波信号,以通过所述第二天线对第二设备进行无线充电;其中,所述第一功率大于所述第二功率;其中,所述第一控制信号和所述第二控制信号分时产生,第一发射通路和所述第二发射通路分时工作。
第三方面,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一种近场通信芯片,被配置有近场通信模式和无线充电模式,所述近场通信芯片包括:
第三发射通路,与第二天线连接,用于在第一控制信号的作用下,输出具有第一功率的第一电磁波信号,以通过第二天线与第一设备进行近场通信,以及在第二控制信号的作用下,输出具有第二功率的第二电磁波信号,以通过所述第二天线对所述第二设备进行无线充电;其中,
所述第一功率大于所述第二功率,所述第一控制信号和所述第二控制信号分时产生,所述第一控制信号由处理电路在获取到射频场的情况下产生输出。
上述近场通信芯片被配置有近场通信模式和无线充电模式,可分时工作于近场通信模式和无线充电模式,近场通信芯片可在处理电路的控制下,选择工作于近场通信模式和无线充电模式中的一种。例如,近场通信芯片可在处理电路获取近场通信芯片处于第一设备的射频场的情况下,可控制近场通信芯片工作于近场通信模式,通过第二天线与第一设备进行近场通信。这样,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近场通信芯片不需要自己本身对射频场进行识别,而可直接在外部处理电路的控制下,工作于近场通信模式,因此,可以提高近场通信芯片的集成度,也可以降低功耗,避免近场通信芯片本身来实现射频场的识别。另外,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近场通信芯片可以避免按照默认或者预设的周期来进行近场通信模式和无线充电模式之间的工作模式切换,可以缩短近场通信芯片工作于近场通信模式的工作时长,进而可降低近场通信芯片工作于近场通信模式的功耗。
第四方面,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一种电子设备的控制方法,包括:
控制第一近场通信模块通过第一天线接收电磁波信号,以识别射频场;
在所述第一近场通信模块识别到所述射频场的情况下,控制第二近场通信模块工作于近场通信模式,所述第二近场通信模块被配置有所述近场通信模式和无线充电模式;其中,在所述近场通信模式下,所述第二近场通信模块通过第二天线与第一设备进行近场通信;在所述无线充电模式下,所述第二近场通信模块通过所述第二天线对第二设备进行无线充电。
第五方面,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包括第一近场通信模块、第二近场通信模块、存储器及处理器,所述存储器中储存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所述处理器执行时,使得所述处理器执行前述的电子设备的控制方法的步骤。
第六方面,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前述的电子设备的控制方法的步骤。
第七方面,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前述的电子设备的控制方法的步骤。
上述电子设备的控制方法、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和计算机程序产品,其可控制第一近场通信模块通过第一天线接收电磁波信号,以识别射频场,并在所述第一近场通信模块识别到所述射频场的情况下,控制第二近场通信模块工作于近场通信模式,这样可以避免第二近场通信模块的近场通信模式和无线充电模式之间的工作模式切换,按照默认或者预设的周期来切换,可以缩短第二近场通信模块工作于近场通信模式的工作时长,进而可降低第二近场通信模块工作于近场通信模式的功耗,提高电子设备的续航能力,同时还可以提高用于实现工作模式切换的相关器件的寿命。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传统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传统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一个实施例中电子设备与第一设备进行近场通信示意图;
图2为一个实施例中电子设备与第二设备进行无线充电的示意图;
图3a为一个实施例中第二近场通信模块工作于无线充电模式的时序示意图;
图3b为一个实施例中第二近场通信模块工作于近场通信模式的时序示意图;
图4为相关技术中电子设备工作于无线充电模式、近场通信模式的时序示意图;
图5为一个实施例中电子设备与外部设备的工作原理示意图之一;
图6为一个实施例中电子设备与外部设备的工作原理示意图之二;
图7a为另一个实施例中电子设备与第一设备进行近场通信示意图;
图7b为另一个实施例中电子设备与第一设备进行无线充电的示意图;
图8为一个实施例中电子设备与外部设备的工作原理示意图之三;
图9为一个实施例中电子设备与外部设备的工作原理示意图之四;
图10为一个实施例中电子设备与外部设备的工作原理示意图之五;
图11为一个实施例中电子设备与外部设备的工作原理示意图之六;
图12-15为不同实施例中电子设备的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16为一个实施例中电子设备的架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申请,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申请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申请的实施例。但是,本申请可以用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本申请的公开内容更加透彻全面。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申请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申请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申请。
可以理解,本申请所使用的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术语“第一”、“第二”等可在本文中用于描述各种元件,但这些元件不受这些术语限制。这些术语仅用于将第一个元件与另一个元件区分。此外,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在本申请的描述中,“若干”的含义是至少一个,例如一个,两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需要说明的是,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通过居中元件连接另一个元件。此外,以下实施例中的“连接”,如果被连接的对象之间具有电信号或数据的传递,则应理解为“电连接”、“通信连接”等。
在此使用时,单数形式的“一”、“一个”和“/该”也可以包括复数形式,除非上下文清楚指出另外的方式。还应当理解的是,术语“包括/包含”或“具有”等指定所陈述的特征、整体、步骤、操作、组件、部分或它们的组合的存在,但是不排除存在或添加一个或更多个其他特征、整体、步骤、操作、组件、部分或它们的组合的可能性。同时,在本说明书中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相关所列项目的任何及所有组合。
在一个实施例中,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该电子设备可支持近场通信(Near Field Communication,NFC)。其中,近场通信是一种新兴的技术,使用了NFC技术的设备(例如移动电话)可以在彼此靠近的情况下进行数据交换,是由非接触式射频识别(RFID)及互连互通技术整合演变而来的。近场通信技术标准是一项近距离无线通信技术,其工作频率为13.56MHz,利用电子设备近场通信技术实现移动支付、电子票务、门禁、移动身份识别、防伪等应用。同时,电子设备还可基于NFC支持无线充电(Wireless Charge,WLC)技术,以为手写笔、耳机等进行无线充电。示例性的,电子设备具体可以是用户设备(userequipment,UE)、接入终端、终端单元、终端站、移动站、移动台、远方站、远程终端、移动设备、无线通信设备、终端代理或终端装置等。接入终端可以是蜂窝电话、无绳电话、会话启动协议(session initiation protocol,SIP)电话、无线本地环路(wireless local loop,WLL)站、个人数字处理(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PDA)、手机、电脑、膝上型计算机、手持式计算设备(例如平板)、以及用于在无线系统上进行近场通信的其它设备。
如图1和图2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其中,电子设备包括第一近场通信模块110、第二近场通信模块120和处理电路130。
第一近场通信模块110用于与第一天线ANT1连接,可通过第一天线ANT1接收外部的电磁波信号,以识别射频场。第一天线ANT1可以为接收天线,用于接收电磁波信号。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射频场可以理解为需要与电子设备进行近场通信的第一设备20发射电磁波信号而形成射频场。第一近场通信模块110可通过第一天线ANT1接收第一设备20发送的电磁波信号,以及在接收到的电磁波信号的接收强度信息达到预设阈值时,第一近场通信模块110可以判定识别到了第一设备20的射频场。若第一近场通信模块110识别到了第一设备20的射频场,也可以理解当前电子设备处于近场通信场景。
第二近场通信模块120,用于与第二天线ANT2连接,第二近场通信模块120被配置有近场通信模式和无线充电模式。其中,在近场通信模式下,第二近场通信模块120可通过第二天线ANT2与第一设备20进行近场通信。其中,第一设备20包括但不限于地铁闸机、公交刷卡机、门禁系统以及POS(Point of sales)机等。在无线充电模式下,第二近场通信模块120可通过第二天线ANT2对第二设备30进行无线充电。第二设备30包括但不限于手写笔、手环以及耳机等小功率电力接收设备。相对于充电底座等无线充电方式,WLC充电可使用较小的天线尺寸,更有利于电子设备的小型化设计。第二天线ANT2既可以支持与第一设备20之间的近场通信,以实现数据交换,也可以支持与第二设备30之间的无线充电。可以理解,第二天线ANT2既可以为近场通信天线,也复用为无线充电天线。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二近场通信模块120可分时工作于近场通信模式和无线充电模式。第一近场通信模块110独立于第二近场通信模块120,第一近场通信模块110可以仅用于近场通信场景的识别,而具体实现与第一设备20进行近场通信(例如,移动支付、电子票务、门禁、移动身份识别、防伪等的数据交互)的模块为第二近场通信模块120。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设备20配置有第三天线ANT3,第二设备配置有第四天线ANT4。第二近场通信模块120工作于近场通信模式,可通过第二天线ANT2、第三天线ANT3与第一设备20进行近场通信;第二近场通信模块120工作于无线充电模式,可通过第二天线ANT2、第三天线ANT4对第二设备30进行无线充电。
处理电路130,分别与第一近场通信模块110和第二近场通信模块120连接,用于在第一近场通信模块110识别到射频场的情况下,控制第二近场通信模块120工作于近场通信模式。处理电路130包括但不限于中央处理器、图形处理器等具有处理控制功能的处理器。处理电路130可接收第一近场通信模块110输出的射频场识别结果,若识别结果为识别到了射频场,则可直接控制第二近场通信模块120工作于近场通信模式,以与处于该射频场的第一设备20进行近场通信。可选地,若识别结果为未识别到了射频场,则可控制第二近场通信模块120维持当前的工作模式。其中,当前的工作模式可以为无线充电模式或休眠模式。
可选地,处理电路130也可以根据第一近场通信模块110接收到的电磁波信号来识别射频场,用于在识别到射频场的情况下,控制第二近场通信模块120工作于近场通信模式。
本实施例中的电子设备包括第一近场通信模块110、第二近场通信模块120和处理电路130,其中,第一近场通信模块110可经第一天线ANT1接收电磁波信号,以识别射频场;第二近场通信模块120可分时工作于近场通信模式和无线充电模式,处理电路130可在第一近场通信模块110识别到射频场的情况下,控制第二近场通信模块120工作于近场通信模式,通过第二天线ANT2与第一设备20进行近场通信。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可通过设置两个独立的两个近场通信模块,其中第一近场通信模块110用于仅用于近场通信场景的识别,第二近场通信模块120用于与外部设备进行交互(例如与第一设备20进行近场通信,或,与第二设备30进行无线充电)。这样就可以避免相关技术中设置同一近场通信模块来实现近场通信场景的识别以及与外部设备的交互,而第一近场通信模块110仅用于近场通信场景的识别,其功耗远低于用于与外部设备进行交互的第二近场通信模块120。另外,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的电子设备可以避免按照默认或者预设的周期来实现近场通信模式和无线充电模式之间的模式切换,有效控制了第二近场通信模块120工作于近场通信模式的触发条件(例如,第一近场通信模块110识别到射频场),可以缩短第二近场通信模块120工作于近场通信模式的工作时长,进而可降低第二近场通信模块120工作于近场通信模式的功耗,提高电子设备的续航能力,同时还可以提高用于实现工作模式切换的相关器件的寿命。
在一个实施例中,处理电路130还用于在电子设备处于无线充电场景的情况下,对第二近场通信模块120进行初始化处理,以使第二近场通信模块120工作于无线充电模式。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电子设备是否处于无线充电场景,可以基于电子设备内的位置传感器来获取。其中,位置传感器可与处理电路130连接,位置传感器可用于感测第二设备30是否位于电子设备的无线充电范围内。若第二设备30位于电子设备的无线充电范围内,则可认定电子设备处于无线充电场景,反之,则可认定电子设备未处于无线充电场景。可选地,位置传感器可靠近第二天线ANT2的位置设置,这样可以重点感测第二天线ANT2射频场范围内的第二设备30,以提高对第二设备30的感测效率和精准度。
进一步地,电子设备还包括壳体和磁铁,其中,磁铁安装在壳体上,第二设备30可通过磁铁吸附在电子设备上。例如,磁铁可以设置在壳体的侧边,以免影响电子设备的使用。可选地,位置传感器可以霍尔传感器、红外传感器和超声传感器等可用于检测第二设备30位置信息的传感器。为了便于说明,以位置传感器为霍尔传感器、第二设备30为手写笔为例进行说明。基于霍尔传感器的磁敏感特性,可以检测到其检测范围内是否有磁性物质靠近,若有磁性物质落入霍尔传感器的感测范围,则霍尔传感器输出触发信号至处理电路130。可以理解,霍尔传感器的感测范围大于或等于无线充电范围。处理电路130在接收到触发信号的情况下,即可知晓第二设备30位于电子设备的无线充电范围内,也即,可以认为电子设备处于无线充电场景。图3a为一个实施例中第二近场通信模块工作在无线充电模式的时序图,如图3a所示,处理电路130可对第二近场通信模块120进行初始化处理,以控制第二近场通信模块120在初始状态工作于无线充电模式,以对第二设备30进行无线充电。如此,在检测到电子设备处于无线充电场景时,处理电路130就可控制第二近场通信模块120的工作模式为无线充电模式,以为第二设备30进行无线充电。
第二近场通信模块120工作在无线充电模式的过程中,第一近场通信模块110可周期性的通过第一天线ANT1去接收外部的电磁波信号,以识别第一设备20的射频场。图3b为一个实施例中第二近场通信模块工作在近场通信模式的时序图,如图3b所示,处理电路130可基于第一近场通信模块110的射频场的识别结果来控制第二近场通信模块120的工作模式。其中,处理电路130可在第一近场通信模块110识别到射频场的情况下,控制第二近场通信模块120从无线充电模式切换至近场通信模式。
一般,第二近场通信模块120可工作在无线充电模式的评价指标可包括无线充电效率。其中,无线充电效率主要受无线充电的发射功率值、天线辐射效率、工作时长等参数影响。图4为相关技术中近场通信模式和无线充电模式的工作时序图。如图4所示,若第二近场通信模块120按照预设周期交替工作于近场通信模式和无线充电模式,例如,近场通信模式和无线充电模式的工作时间按照1:1的时间分配比来工作,则会降低无线充电效率。为了便于说明,以电子设备为手机,第二设备30为手写笔为例进行说明。例如,手机的充电效率只有10%~15%左右。而对于手机而言,手机的电池容量一般在4000~4500mAh左右;手写笔电池容量在30mAh左右,结合无线充电效率,一次充电用掉手机200~300mAh的电量,占比达到5%~6%;按照每天充电两次来计算,耗电量占到10%~12%,其将严重降低手机续航能力。另外,第二近场通信模块120工作于近场通信模式时,其功率高达3W以上,若以50%时间占比工作,第二近场通信模块120工作电压为5V;基于下述公式(1)来计算,得出每小时会耗费300mAh的电量。
mAh=Wh÷V×1000 公式(1)
式中,Wh若表征瓦,则为电量单位,代表电能做功的量;mAh若表征毫安,则为电池容量单位,通常用作电池充放电指标。
本实施例中,若电子设备处于无线充电场景,处理电路130可控制第二近场通信模块120工作于无线充电模式,以通过第二天线ANT2对第二设备30进行无线充电,而只有在第一近场通信模块110识别到射频场(电子设备处于近场通信场景)时,才控制第二近场通信模块120工作于近场通信模式,以与处于射频场的第一设备20进行近场通信。这样,可以提高第二近场通信模块120工作于无线充电模式的时长,可以提高电子设备对第二设备30的无线充电效率以更快地完成对第二设备30的充电,同时还可以极大的缩短工作于近场通信模式的工作时长,可以降低功耗,以提高电子设备的续航能力。
在一个实施例中,当第二近场通信模块120工作于近场通信模式与第一设备20完成近场通信后,控制第二近场通信模块120工作于无线充电模式。一般,第二近场通信模块120工作于进场通信模式以实现与第一设备20的近场通信的时长较短,一般电子设备与第一设备20之间的进场通信在2秒以内完成,而第二近场通信模块120工作于无线充电模式以为第二设备30进行无线充电的持续时长较长,一般为30~60分钟。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处理电路130可在第二近场通信模块120工作于近场通信模式与第一设备20完成近场通信后,控制第二近场通信模块120由进场通信模式切换至无线充电模式,以继续为第二设备30进行无线充电,可以进一步提高电子设备对第二设备30的无线充电效率以更快地完成对第二设备30的充电。同时,也可以避免第二近场通信模块120持续工作于进场通信模式,以降低功耗。
如图5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二近场通信模块120包括第一发射通路121和第二发射通路122。其中,第一发射通路121分别与处理电路130、第二天线(图中未示出)连接,用于输出具有第一功率的第一电磁波信号,以通过第二天线与第一设备20进行近场通信。第一发射通路121可用于支持近场通信,例如,NFC RFID。第二发射通路122分别与处理电路130、第二天线连接,用于输出具有第二功率的第二电磁波信号,以通过第二天线对第二设备30进行无线充电。第二发射通路122可用于支持无线充电,例如NFC Charge PowerTransmitter。其中,第一功率大于第二功率,第一发射通路121和第二发射通路122分别在处理电路130的控制下分时工作。
具体地,第一发射通路121,用于根据接收到的第一控制信号输出具有第一功率的第一电磁波信号,以通过第二天线ANT2与第一设备20进行近场通信。第二发射通路122,用于根据接收到的第二控制信号输出具有第二功率的第二电磁波信号,以通过所述第二天线ANT2对第二设备30进行无线充电;其中,所述第一功率大于所述第二功率;其中,所述第一控制信号和所述第二控制信号分时产生,第一发射通路和所述第二发射通路分时工作。所述第一控制信号由处理电路130在获取到射频场的情况下产生输出。
请继续参考图5,可选的,第二设备30可包括能量接收模块310和通信模块320,其中,能量接收模块310与第二发射通路122连接,以接收并处理第二发射通路输出的第二电磁波信号,以完成充电。通信模块320可分别与能量接收模块310、处理电路130连接,用于与处理电路130实现无线充电的相关数据的交互,还可用于向能量接收模块310输出相关的充电指令,以控制能量接收模块310工作等。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二设备30中的能量接收模块310和通信模块320的功能不限于上述说明,还可以根据需求进行调整。
可以理解,若第一发射通路121处于正常工作状态,第二近场通信模块120则工作于近场通信模式;若第二发射通路122处于正常工作状态,第二近场通信模块120则工作于无线充电模式。其中,第一发射通路121和第二发射通路122分时处于正常工作状态。第一发射通路121和第二发射通路122中的一个处于正常工作状态时,第一发射通路121和第二发射通路122中的另一个则处于非工作状态。处理电路130分别与第一发射通路121、第二发射通路122连接,可分别控制第一发射通路121和第二发射通路122的工作状态,以使第二近场通信模块120可工作于近场通信模式和无线充电模式。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二近场通信模块120配置有用于与第一设备20进行近场通信的第一发射通路121,以及配置有用于与第二设备30进行无线充电的第二发射通路122,两个发射通路的发射的电磁波信号的功率不同,以支持第二近场通信模块120的两种工作模式,其在兼容无线充电和近场通信的同时,但是其可不具有支持射频场识别的功能,进而可以简化第二近场通信模块120的配置和设计。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二近场通信模块120可以为一近场通信芯片,该近场通信芯片中集成有第一发射通路121和第二发射通路122。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二近场通信模块都可以为近场通信芯片。可选地,近场通信芯片除了可以集成第一发射通路、第二发射通路以外,还可以集成第二接收通路、开关单元等,其详细分析将在后续详细阐述。
如图6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二近场通信模块120包括:第一发射通路121、第二发射通路122和开关单元123。其中,开关单元123分别与第一发射通路121、第二发射通路122、处理电路130、第二天线ANT2连接。开关单元123可用于根据处理电路130的控制信号选择导通第二天线ANT2分别与第一发射通路121、第二发射通路122之间的通路。
其中,处理电路130可根据识别到的近场通信场景和无线充电场景来输出响应的控制信号至开关单元123。例如,当识别到的近场通信场景时,处理电路130控制开关单元123导通第一发射通路121与第二天线ANT2之间的通路时,第二近场通信模块120可工作于近场通信模式,以通过第二天线ANT2与第一设备20进行近场通信。当识别到的无线充电场景时,处理电路130控制开关单元123导通第二发射通路122与第二天线ANT2之间的通路时,第二近场通信模块120可工作于无线充电模式,以通过第二天线ANT2对第二设备30进行无线充电。
可选地,开关单元123可包括单刀双掷开关,还可以包括两个单刀单掷开关,其中,第一发射通路121和第二发射通路122上分别对应设置一单刀单掷开关。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对开关单元123的具体形式不做限定。
为了便于说明,以开关单元123为单刀双掷开关为例对电子设备的工作原理进行说明。其中,开关单元123的两个第一端分别与第一发射通路121、第二发射通路122连接,开关单元123的第二端与第二天线ANT2连接,开关单元123的控制端与处理电路130连接。
近场通信场景,如图7a所示:
1)第一近场通信模块110通过第一天线ANT1,监听外部的电磁波信号(也称之为无线电信);
2)当处理电路130在第一近场通信模块110识别到第一设备20的射频场的情况下,启动第二近场通信模块120,并控制开关单元123的开关端子由1切至2,控制第一发射通路121处于正常工作状态,以发射具有第一功率的第一电磁波信号(例如,NFC RF Signal),并通过第二天线ANT2向外辐射;
3)第一设备20接收并识别该第一电磁波信号,以与电子设备完成近场通信。若第一设备20为刷卡机,则第一设备20可与电子设备完成刷卡操作。
无线充电场景,如图7b所示:
1)处理电路130控制开关单元123的开关端子由1切至3,控制第二发射通路122处于正常工作状态,以发射具有第二功率的第二电磁波信号,并通过第二天线ANT2向外辐射;
2)第二设备30接收并识别该第二电磁波信号,以对第二设备中电池进行无线充电。
可选地,第二近场通信模块120中的开关单元123也可以省略。处理电路130可分别与第一发射通路121、第二发射通路122连接,以直接控制第一发射通路121和第二发射通路122的工作状态。示例性的,处理电路130可输出高电平信号至第一发射通路121,并输出低电平至第二发射通路122,以使第一发射通路121工作于正常工作状态,第二发射通路122处于非正常工作状态,例如休眠状态、无效状态等,这样,第二近场通信模块120则工作于近场通信模式。响应的,处理电路130还可输出高电平信号至第二发射通路122,并输出低电平至第一发射通路121,以使第二发射通路122工作于正常工作状态,第一发射通路121处于非正常工作状态,例如休眠状态、无效状态等,这样,第二近场通信模块120则工作于无线充电模式。
在本实施例中,可以省略开关单元123,在确保第二近场通信模块120兼容近场通信和无线充电的前提下,还可以进一步简化第二近场通信模块120的内部设计,可以节约成本。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二近场通信模块120可为近场通信芯片,第二近场通信模块120被配置有用于与第二天线ANT2连接的射频端口(图中未示出)。当第二近场通信模块120包括开关单元123时,其开关单元123的第二端通过射频端口与第二天线ANT2连接。当第二近场通信模块120中未包括开关单元123时,第一发射通路121和第二发射通路122则可复用同一射频端口与第二天线ANT2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近场通信模块120可为一封装芯片,通过在封装芯片上配置用于与第二天线ANT2连接的射频端口,可以提高第二近场通信模块120的集成度,有利于第二近场通信模块120的小型化设置,以节约第二近场通信模块120的占用空间。
如图8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近场通信模块110可包括第一接收通路111,与第一天线ANT1连接,用于接收电磁波信号,第一近场通信模块110基于第一接收通路111接收到的电磁波信号,并在接收的电磁波信号的接收强度大于预设阈值时,可以判定识别到了第一设备20的射频场。可选地,第一近场通信模块110也可为一封装芯片,通过在封装芯片上配置用于与第一天线ANT1连接的接收端口,可以提高第一近场通信模块110的集成度,有利于第一近场通信模块110的小型化设置,以节约第一近场通信模块110的占用空间。
请继续参考图8,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二近场通信模块120可包括第一发射通路121、第二发射通路122和第二接收通路124,其中,第二接收通路124分别与处理电路130、第二天线(图中未示)连接,用于在处理电路130的控制下经第二天线接收外部的电磁波信号。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处理电路130可分别控制第一接收通路111和第二接收通路124的工作状态。处理电路130可配置第一接收通路111在默认状态下,按照预设周期经第一天线接收外部的电磁波信号,以识别射频场。其中,第一接收通路111和第二接收通路124分时工作于正常工作状态。可以理解,在同一时刻,仅第一接收通路111和第二接收通路124中的一个工作于正常工作状态。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接收通路111可作为电子设备的主接收通路,以用于识别第一设备20的射频场。第二接收通路124可作为电子设备的辅接收通路,以用于识别第一设备20的射频场,例如,可在第一接收通路111故障时启用,确保能够实现对近场通信场景的识别。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二近场通信模块120中的第二接收通路124的工作状态可被处理电路130控制。也即,第二接收通路124是否可以经第二天线接收外部的电磁波信号,由处理电路130来控制。例如,处理电路130可控制第二接收通路124处于正常工作状态,以经第二天线接收外部的电磁波信号,进而可支持识别第一设备20的射频场的功能。处理电路130也可控制第二接收通路124处于非正常工作状态(例如休眠状态、无效状态等),则无法经第二天线接收外部的电磁波信号。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在电子设备处于无线充电场景的情况下,第二接收通路124处于非正常工作状态,由第一近场通信模块110来识别第一设备20的射频场。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近场通信模块110中配置有第一接收通路111,第二近场通信模块120中配置有第二接收通路124,其中,第一接收通路111、第二接收通路124可由处理电路130控制,可控制第一接收通路111作为电子设备的主接收通路,以用于识别第一设备20的射频场,以及控制第二接收通路124作为电子设备的辅接收通路,以用于识别第一设备20的射频场,以在第一接收通路111故障时启用,确保能够实现对近场通信场景的识别。另外,通过设置第一接收通路111、第二接收通路124,处理电路130可基于电子设备的状态或场景选择合适的接收通路来识别近场通信场景,可以提高电子设备的适用范围和识别近场通信场景的灵活度。
如图9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二近场通信模块120包括第一发射通路121、第二发射通路122、第二接收通路124和开关单元123。其中,开关单元123的多个第一端分别与第一发射通路121、第二发射通路122、第二接收通路124连接,开关单元123的第二端与第二天线ANT2连接,开关单元123的控制端与处理电路130连接,用于根据处理电路130的控制信号选择导通第二天线ANT2分别与第一发射通路121、第二发射通路122、第二接收通路124之间的通路。可选地,开关单元123可以为单刀三掷开关。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发射通路121、第二发射通路122、第二接收通路124不同时工作,其中,第二接收通路124一般处于断开状态,仅在预设场景下,处理电路130才会控制第二接收通路124处于导通状态,进而基于第二接收通路124接收到的电磁波信号来识别近场通信的场景。其中,预设场景可为电子设备基于第二近场通信模块120完成对第二设备30的无线充电的场景,还可以为电子设备处于关机状态的场景等。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在电子设备处于无线充电场景的情况下,第二接收通路124处于断开状态,由第一近场通信模块110来识别第一设备20的射频场。
在一个实施例中,处理电路130还用于在第二设备30充电完成后,控制第二近场通信模块120中的第二接收通路124周期性接收电磁波信号,并在第二接收通路124接收到电磁波信号的情况下,控制第一发射通路121输出具有第一功率的第一电磁波信号,以通过第二天线ANT2与第一设备20进行近场通信。
在本实施例中,基于第二近场通信模块120完成对第二设备30的无线充电后,处理电路130可控制第二接收通路124处于正常工作状态,以识别第一设备20的射频场,并在识别到射频场的情况下,可控制第一发射通路121处于正常工作状态,以使第二近场通信模块120工作于近场通信模式,以通过第二天线ANT2与第一设备20进行近场通信。
在一个实施例中,处理电路130还用于在第二设备30充电完成后,在第一近场通信模块110识别到射频场的情况下,控制第一发射通路121输出具有第一功率的第一电磁波信号,以通过第二天线ANT2与第一设备20进行近场通信。
在本实施例中,基于第二近场通信模块120完成对第二设备30的无线充电后,处理电路130可控制第一接收通路111处于正常工作状态,以识别第一设备20的射频场,并在识别到射频场的情况下,可控制第一发射通路121处于正常工作状态,以使第二近场通信模块120工作于近场通信模式,以通过第二天线ANT2与第一设备20进行近场通信。
如图10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二近场通信模块120包括第三发射通路125。其中,第三发射通路125分别与处理电路130、第二天线ANT2连接,用于在第一控制信号的作用下,输出具有第一功率的第一电磁波信号,以通过第二天线ANT2与第一设备20进行近场通信,以及在第二控制信号的作用下,输出具有第一功率的第一电磁波信号,以通过第二天线ANT2与第一设备20进行近场通信。其中,第一功率大于第二功率,第一控制信号由处理电路130在第一近场通信模块110识别到射频场的情况下产生输出,第一控制信号和第二控制信号分时产生。
可选地,第三发射通路125可包括多个级联的功率放大器,第三发射通路125可在第一控制信号的作用下,控制具有第一数量级联的功率放大器的增益,以输出具有第一功率的第一电磁波信号;第三发射通路125可在第二控制信号的作用下,控制具有第二数量级联的功率放大器的增益,以输出具有第二功率的第二电磁波信号。其中,第一数量大于第二数量。示例性的,若第三发射通路125可包括三个级联的功率放大器,则在第一控制信号的作用下,可控制三个级联的功率放大器,以输出具有第一功率的第一电磁波信号;在第二控制信号的作用下,可控制两个级联的功率放大器(最后一级功率放大器不工作),以输出具有第二功率的第二电磁波信号。
近场通信场景:
1)第一近场通信模块110通过第一天线ANT1,监听外部的电磁波信号(也称之为无线电信);
2)当处理电路130在第一近场通信模块110识别到第一设备20的射频场的情况下,启动第二近场通信模块120,并控制第三发射通路125处于正常工作状态,以发射具有第一功率的第一电磁波信号(例如,NFC RF Signal),并通过第二天线ANT2向外辐射;
3)第一设备20接收并识别该第一电磁波信号,以与电子设备完成近场通信。
无线充电场景:
1)处理电路130控制第三发射通路125处于正常工作状态,以发射具有第二功率的第二电磁波信号,并通过第二天线ANT2向外辐射;
2)第二设备30接收并识别该第二电磁波信号,以对第二设备中电池进行无线充电。
本实施例中的第二近场通信模块120与前述实施例中的第二近场通信模块120的发射通路不同。在本实施例中,第二近场通信模块120仅包括一个发射通路,也即第三发射通路125,其可实现第一发射通路121和第二发射通路122的复用。第三发射通路125可受控于处理电路130。示例性的,处理电路130在第一近场通信模块110识别到射频场的情况下产生并输出第一控制信号至第三发射通路125,以使第三发射通路125发射具有第一功率的第一电磁波信号至第二天线ANT2,以通过第二天线ANT2与第一设备20进行近场通信。处理电路130在电子设备处于无线充电场景的情况下产生并输出第二控制信号至第三发射通路125,以使第三发射通路125发射具有第二功率的第二电磁波信号至第二天线ANT2,以通过第二天线ANT2对第二设备30进行无线充电。这样,本实施例中的第二近场通信模块120仅设置一个第三发射通路125,就可以使得第二近场通信模块120兼容近场通信和无线充电两种工作模式,可以简化第二近场通信模块120的内部结构设计,同时还可以降低成本。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二近场通信模块120还用于通过第二天线ANT2接收电磁波信号,以识别第一设备20的射频场。其中,处理电路130还用在电子设备处于关机状态下,配置第二近场通信模块120的无线充电模式无效,并在第一近场通信模块110和第二近场通信模块120中的一个接收到电磁波信号的情况下,控制第二近场通信模块120工作于近场通信模式。可以理解,当电子设备处于关机状态时,处理电路130可配置第二近场通信模块120的无线充电模式无效,也即,电子设备在关机状态下,无法为第二设备30进行无线充电,而电子设备在开机状态下,处理电路130可配置第二近场通信模块120的无线充电模式有效,可被启用。
电子设备在关机状态下,第二近场通信模块120的近场通信模式有效。可选地,即便是电子设备在关机状态下,第一近场通信模块110也可以正常工作,可以周期性的经第二天线ANT2接收外部的电磁波信号,并基于接收到的电磁波信号可识别是否存在第一设备20的射频场,并将识别结果传输至处理电路130。处理电路130在第一近场通信模块110识别到射频场的情况下,可控制第二近场通信模块120工作于近场通信模式,以经第二天线ANT2与第一设备20进行近场通信。
可选地,若第一近场通信模块110故障,处理电路130可控制第二近场通信模块120中的第二接收通路124通过第二天线ANT2接收外部的电磁波信号,并基于接收到的电磁波信号可识别是否存在第一设备20的射频场,并将识别结果传输至处理电路130。处理电路130在第二近场通信模块120识别到射频场的情况下,可控制第二近场通信模块120工作于近场通信模式,以经第二天线ANT2与第一设备20进行近场通信。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当电子设备处于关机状态时,可直接配置第二近场通信模块120的近场通信模式有效、无线充电模式无效,可以避免在关机状态下进行无线充电,造成电子设备损坏的情况发生,同时,即便是在关机状态下,也可以正常与第一设备20进行近场通信,可以提高电子设备近场通信的便利性。
如图11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二近场通信模块120还用于通过第二天线ANT2接收电磁波信号,以识别第一设备20的射频场。电子设备还包括用于检测电子设备中电池150的剩余电量的电源管理模块140。其中,处理电路130,与电源管理模块140连接,用于在剩余电量小于预设值的情况下,配置第二近场通信模块120的无线充电模式无效,以及在第一近场通信模块110和第二近场通信模块120中的一个接收到电磁波信号的情况下,控制第二近场通信模块120工作在近场通信模式下。其中,预设值可以根据电子设备的电池的使用情况来设定。其中,使用时间越长,其预设值越高。例如,预设值可以设为20%、15%、10%等。
在本实施例中,在电子设备的电池150的剩余电量小于预设值的情况下,配置第二近场通信模块120的无线充电模式无效,这样就可以避免电池弱电(例如,剩余电量小于20%或15%)时,在检测到无线充电场景的情况下,控制第二近场通信模块120工作于无线充电模式的情况发生,进而可以避免电子设备的电池在弱电的情况下持续为第二设备30进行无线充电,导致电子设备关机,而无法保证正常的语音通电的等基础业务的需求。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电子设备的控制方法。该控制方法应用于前述任一实施例中的电子设备。如图12所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电子设备的控制方法包括:步骤1202-步骤1204。
步骤1202,控制第一近场通信模块通过第一天线接收电磁波信号,以识别射频场。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射频场可以理解为与电子设备进行近场通信的第一设备的射频场。第一近场通信模块可通过第一天线接收第一设备发送的电磁波信号,以及在接收到的电磁波信号的接收强度信息达到预设阈值时,第一近场通信模块可以判定识别到了第一设备的射频场。若第一近场通信模块识别到了第一设备20的射频场,也可以理解当前电子设备处于近场通信场景。
步骤1204,在所述第一近场通信模块识别到所述射频场的情况下,控制第二近场通信模块工作于近场通信模式。
所述第二近场通信模块被配置有所述近场通信模式和无线充电模式;其中,在所述近场通信模式下,所述第二近场通信模块通过第二天线与第一设备进行近场通信;在所述无线充电模式下,所述第二近场通信模块通过所述第二天线对第二设备进行无线充电。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第一近场通信模块独立于第二近场通信模块,第一近场通信模块可以仅用于近场通信场景的识别,而具体实现与第一设备进行近场通信(例如,移动支付、电子票务、门禁、移动身份识别、防伪等的数据交互)的模块为第二近场通信模块。
电子设备可接收第一近场通信模块输出的射频场识别结果,若识别结果为识别到了射频场,则可直接控制第二近场通信模块工作于近场通信模式,以与处于该射频场的第一设备进行近场通信。可选地,若识别结果为未识别到了射频场,则可控制第二近场通信模块维持当前的工作模式。其中,当前的工作模式可以为无线充电模式或休眠模式。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的控制方法,通过设置两个独立的两个近场通信模块,其中第一近场通信模块用于仅用于近场通信场景的识别,第二近场通信模块可与外部设备进行交互(例如与第一设备进行近场通信,或,与第二设备进行无线充电)。这样就可以避免相关技术中设置同一近场通信模块来实现近场通信场景的识别以及与外部设备的交互,第一近场通信模块仅用于近场通信场景的识别,其功耗远低于用于与外部设备进行交互的第二近场通信模块。与相关技术相比,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的电子设备的控制方法可以降低功耗。另外,还可以控制缩短第二近场通信模块工作于近场通信模式的工作时长,进而可降低第二近场通信模块工作于近场通信模式的功耗,提高电子设备的续航能力,同时还可以提高用于实现工作模式切换的相关器件的寿命。
如图13所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电子设备的控制方法包括:步骤1302-步骤1306。
步骤1302,在电子设备处于无线充电场景的情况下,对第二近场通信模块进行初始化处理,以使第二近场通信模块在初始状态工作于无线充电模式。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电子设备是否处于无线充电场景,可以基于电子设备内的位置传感器来获取。其中,位置传感器可与处理电路连接,位置传感器可用于感测第二设备是否位于电子设备的无线充电范围内。若第二设备位于电子设备的无线充电范围内,则可认定电子设备处于无线充电场景,反之,则可认定电子设备未处于无线充电场景。
当第二设备位于电子设备的无线充电范围内,也即,可以认为电子设备处于无线充电场景,则电子设备可对第二近场通信模块进行初始化处理,以控制第二近场通信模块在初始状态工作于无线充电模式,以对第二设备进行无线充电,以为第二设备进行无线充电。
步骤1304,控制第一近场通信模块通过第一天线周期性的扫描电磁波信号,以识别射频场。
电子设备在第二近场通信模块工作在无线充电模式的过程中,可控制第一近场通信模块可周期性的通过第一天线去接收外部设备发送的电磁波信号,以识别外部设备的射频场。
步骤1306,在所述第一近场通信模块识别到所述射频场的情况下,控制第二近场通信模块工作于近场通信模式。
基于第一近场通信模块的射频场的识别结果可控制第二近场通信模块的工作模式。其中,电子设备可在第一近场通信模块识别到射频场的情况下,控制第二近场通信模块从无线充电模式切换至近场通信模式。
本实施例中,若电子设备处于无线充电场景,可控制第二近场通信模块工作于无线充电模式,以通过第二天线对第二设备进行无线充电,而只有在第一近场通信模式识别到射频场(电子设备处于近场通信场景)时,才控制第二近场通信模块工作于近场通信模式,以与处于射频场的第一设备20进行近场通信。这样,可以提高第二近场通信模块工作于无线充电模式的时长,可以提高电子设备对第二设备的无线充电效率以更快地完成对第二设备的充电,同时还可以极大的缩短工作于近场通信模式的工作时长,可以降低功耗,以提高电子设备的续航能力。
可选地,在一个实施例中,步骤1306,在所述第一近场通信模块识别到所述射频场的情况下,控制第二近场通信模块工作于近场通信模式后,电子设备的控制方法还可包括当第二近场通信模块工作于近场通信模式与第一设备完成近场通信后,控制第二近场通信模块工作于无线充电模式的步骤。
第二近场通信模块工作于进场通信模式以实现与第一设备的近场通信的时长较短,一般电子设备与第一设备之间的进场通信在2秒以内完成,而第二近场通信模块工作于无线充电模式以为第二设备进行无线充电的持续时长较长,一般为30~60分钟。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电子设备可在第二近场通信模块工作于近场通信模式与第一设备完成近场通信后,控制第二近场通信模块由进场通信模式切换至无线充电模式,以继续为第二设备进行无线充电,可以进一步提高电子设备对第二设备的无线充电效率以更快地完成对第二设备的充电。同时,也可以避免第二近场通信模块持续工作于进场通信模式,以降低功耗。
可选地,在一个实施例中,电子设备的控制方法还包括:在第二设备充电完成后,控制第二近场通信模块中的第二接收通路周期性接收电磁波信号,并在第二接收通路接收到电磁波信号的情况下,控制第二近场通信模块中的第一发射通路输出具有第一功率的第一电磁波信号,以通过第二天线与第一设备进行近场通信的步骤。
可选地,在一个实施例中,电子设备的控制方法还包括:在第二设备充电完成后,在第一近场通信模块识别到射频场的情况下,控制第一发射通路输出具有第一功率的第一电磁波信号,以通过第二天线与第一设备进行近场通信。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电子设备可分别控制第一接收通路和第二接收通路的工作状态。电子设备可配置第一接收通路在默认状态下,按照预设周期经第一天线接收外部的电磁波信号,以识别射频场。其中,第一接收通路和第二接收通路分时工作于正常工作状态。可以理解,在同一时刻,仅第一接收通路和第二接收通路中的一个工作于正常工作状态。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接收通路可作为电子设备的主接收通路,以用于识别第一设备的射频场。第二接收通路可作为电子设备的辅接收通路,以用于识别第一设备的射频场,例如,可在第一接收通路故障时启用,确保能够实现对近场通信场景的识别。在本实施例中国,通过在无线充电完成的情况下,可以控制第一接收通路或第二接收通路接收电磁波信号,电子设备可选择合适的接收通路来识别近场通信场景,可以提高电子设备的适用范围和识别近场通信场景的灵活度。
在一个实施例中,电子设备的控制方法还包括在电子设备处于关机状态下,配置第二近场通信模块的无线充电模式无效,并在第一近场通信模块和第二近场通信模块中的一个接收到电磁波信号的情况下,控制第二近场通信模块工作于近场通信模式的步骤。其中,如图14所示,电子设备的控制方法包括步骤142-步骤1412。
步骤1402,判断电子设备是否处于开机状态,若处于开机状态,则执行步骤1404,在所述电子设备处于无线充电场景的情况下,对所述第二近场通信模块进行初始化处理,以使所述第二近场通信模块工作于所述无线充电模式。若处于关机状态,则执行步骤1406,配置所述第二近场通信模块的所述无线充电模式无效。
步骤1408,设置第一近场通信模块和所述第二近场通信模块中的一个接收到电磁波信号的接收周期。
步骤1410,判断第一近场通信模块和所述第二近场通信模块中的一个是否识别到射频场。若识别到射频场,则执行步骤1412,控制所述第二近场通信模块工作于近场通信模式。其中,当所述第二近场通信模块工作于近场通信模式与第一设备完成近场通信后,返回执行继续步骤1402。若未识别到射频场,则执行步骤1404。
在本实施例中,电子设备的控制方法中,当电子设备处于关机状态时,可直接配置第二近场通信模块的近场通信模式有效、无线充电模式无效,可以避免在关机状态下进行无线充电,造成电子设备损坏的情况发生,同时,即便是在关机状态下,也可以正常与第一设备进行近场通信,可以提高电子设备近场通信的便利性。
在一个实施例中,电子设备的控制方法还包括:检测电子设备中电池的剩余电量,在剩余电量小于预设值的情况下,配置第二近场通信模块的无线充电模式无效,以及在和第二近场通信模块中的一个接收到电磁波信号的情况下,控制第二近场通信模块工作在近场通信模式下的步骤。其中,如图15所示,电子设备的控制方法包括步骤1502-步骤1516。
步骤152,判断电子设备是否处于开机状态,若处于开机状态,则执行步骤154,检测电子设备中电池的剩余电量。
步骤1506,判断剩余电量是否小于预设值。若剩余电量不小于预设值,则执行步骤1508,所述电子设备处于无线充电场景的情况下,对所述第二近场通信模块进行初始化处理,以使所述第二近场通信模块工作于所述无线充电模式。若处于关机状态或若剩余电量小于预设值,则执行步骤1510,配置所述第二近场通信模块的所述无线充电模式无效。
步骤1512,设置第一近场通信模块和所述第二近场通信模块中的一个接收到电磁波信号的接收周期。
步骤1514,判断第一近场通信模块和所述第二近场通信模块中的一个是否识别到射频场。若识别到射频场,则执行步骤1516,控制所述第二近场通信模块工作于近场通信模式。其中,当所述第二近场通信模块工作于近场通信模式与第一设备完成近场通信后,返回执行继续步骤1502。若未识别到射频场,则执行步骤1508。
在本实施例中,在电子设备的电池的剩余电量小于预设值的情况下,配置第二近场通信模块的无线充电模式无效,这样就可以避免电池弱电(例如,剩余电量小于20%或15%)时,在检测到无线充电场景的情况下,控制第二近场通信模块工作于无线充电模式的情况发生,进而可以避免电子设备的电池在弱电的情况下持续为第二设备进行无线充电,导致电子设备关机,而无法保证正常的语音通电的等基础业务的需求。
在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该电子设备可以是终端,其内部结构图可以如图16所示。该电子设备包括处理器、存储器、输入/输出接口、通信接口、显示单元和输入装置。其中,处理器、存储器和输入/输出接口通过系统总线连接,通信接口、显示单元和输入装置通过输入/输出接口连接到系统总线。其中,该电子设备的处理器用于提供计算和控制能力。该电子设备的存储器包括非易失性存储介质、内存储器。该非易失性存储介质存储有操作系统和计算机程序。该内存储器为非易失性存储介质中的操作系统和计算机程序的运行提供环境。该电子设备的输入/输出接口用于处理器与外部设备之间交换信息。该电子设备的通信接口用于与外部的终端进行有线或无线方式的通信,无线方式可通过WIFI、移动蜂窝网络、NFC(近场通信)或其他技术实现。该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以实现一种电子设备的控制方法。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图16中示出的结构,仅仅是与本申请方案相关的部分结构的框图,并不构成对本申请方案所应用于其上的电子设备的限定,具体的电子设备可以包括比图中所示更多或更少的部件,或者组合某些部件,或者具有不同的部件布置。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一个或多个包含计算机可执行指令的非易失性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当计算机可执行指令被一个或多个处理器执行时,使得处理器执行电子设备的控制的步骤。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包含指令的计算机程序产品,当其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电子设备的控制方法。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实施例方法中的全部或部分流程,是可以通过计算机程序来指令相关的硬件来完成,的计算机程序可存储于一非易失性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该计算机程序在执行时,可包括如上述各方法的实施例的流程。其中,本申请所提供的各实施例中所使用的对存储器、数据库或其它介质的任何引用,均可包括非易失性和易失性存储器中的至少一种。非易失性存储器可包括只读存储器(Read-OnlyMemory,ROM)、磁带、软盘、闪存、光存储器、高密度嵌入式非易失性存储器、阻变存储器(ReRAM)、磁变存储器(Magnetoresistive Random Access Memory,MRAM)、铁电存储器(Ferroelectric Random Access Memory,FRAM)、相变存储器(Phase Change Memory,PCM)、石墨烯存储器等。易失性存储器可包括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或外部高速缓冲存储器等。作为说明而非局限,RAM可以是多种形式,比如静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tatic Random Access Memory,SRAM)或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ynamic RandomAccess Memory,DRAM)等。本申请所提供的各实施例中所涉及的数据库可包括关系型数据库和非关系型数据库中至少一种。非关系型数据库可包括基于区块链的分布式数据库等,不限于此。本申请所提供的各实施例中所涉及的处理器可为通用处理器、中央处理器、图形处理器、数字信号处理器、可编程逻辑器、基于量子计算的数据处理逻辑器等,不限于此。
以上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实施例仅表达了本申请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申请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以上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实施例仅表达了本申请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因此,本申请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25)

1.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近场通信模块,与第一天线连接,用于经所述第一天线接收电磁波信号,以识别射频场;
第二近场通信模块,与第二天线连接,所述第二近场通信模块被配置有近场通信模式和无线充电模式;其中,在所述近场通信模式下,所述第二近场通信模块通过所述第二天线与第一设备进行近场通信;在所述无线充电模式下,所述第二近场通信模块通过所述第二天线对第二设备进行无线充电;
处理电路,分别与所述第一近场通信模块和所述第二近场通信模块连接,用于在所述第一近场通信模块识别到所述射频场的情况下,控制所述第二近场通信模块工作于所述近场通信模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电路还用于对所述第二近场通信模块进行初始化处理,以使所述第二近场通信模块工作于所述无线充电模式。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第二近场通信模块工作于近场通信模式与第一设备完成近场通信后,控制所述第二近场通信模块工作于无线充电模式。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近场通信模块包括:
第一发射通路,分别与所述处理电路、所述第二天线连接,用于输出具有第一功率的第一电磁波信号,以通过所述第二天线与所述第一设备进行近场通信;
第二发射通路,分别与所述处理电路、所述第二天线连接,用于输出具有第二功率的第二电磁波信号,以通过所述第二天线对所述第二设备进行无线充电;其中,所述第一功率大于所述第二功率,所述第一发射通路和所述第二发射通路分别在所述处理电路的控制下分时工作。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近场通信模块还包括:
开关单元,分别与所述第一发射通路、所述第二发射通路、所述处理电路、所述第二天线连接,用于根据所述处理电路的控制信号选择导通所述第二天线分别与所述第一发射通路、所述第二发射通路之间的通路。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近场通信模块包括第一接收通路,与所述第一天线连接,用于接收所述电磁波信号;
所述第二近场通信模块还包括第二接收通路,分别与所述处理电路、所述第二天线连接,用于在所述处理电路的控制下接收所述电磁波信号。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近场通信模块还包括:
开关单元,所述开关单元的多个第一端分别与所述第一发射通路、所述第二发射通路、所述第二接收通路连接,所述开关单元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天线连接,所述开关单元的控制端与所述处理电路连接,用于根据所述处理电路的控制信号选择导通所述第二天线分别与所述第一发射通路、所述第二发射通路、所述第二接收通路之间的通路。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电路还用于在所述第二设备充电完成后,控制所述第二近场通信模块中的所述第二接收通路周期性接收电磁波信号,并在所述第二接收通路接收到电磁波信号的情况下,控制所述第一发射通路输出具有第一功率的第一电磁波信号,以通过所述第二天线与第一设备进行近场通信。
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电路还用于在所述第二设备充电完成后,在所述第一近场通信模块识别到射频场的情况下,控制所述第一发射通路输出具有第一功率的第一电磁波信号,以通过所述第二天线与第一设备进行近场通信。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近场通信模块包括:
第三发射通路,分别与所述处理电路、所述第二天线连接,用于在第一控制信号的作用下,输出具有第一功率的第一电磁波信号,以通过所述第二天线与第一设备进行近场通信,以及在第二控制信号的作用下,输出具有第二功率的第二电磁波信号,以通过所述第二天线对所述第二设备进行无线充电;其中,
所述第一功率大于所述第二功率,所述第一控制信号由所述处理电路在所述第一近场通信模块识别到射频场的情况下产生输出,所述第一控制信号和所述第二控制信号分时产生。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第二近场通信模块还用于通过所述第二天线接收电磁波信号;所述电子设备还包括:
电源管理模块,用于检测所述电子设备中电池的剩余电量;
所述处理电路,与所述电源管理模块连接,用于在所述剩余电量小于预设值的情况下,配置所述第二近场通信模块的所述无线充电模式无效,以及在所述和所述第二近场通信模块中的一个接收到电磁波信号的情况下,控制所述第二近场通信模块工作在近场通信模式下。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第二近场通信模块还用于通过所述第二天线接收电磁波信号;所述处理电路还用在所述电子设备处于关机状态下,配置所述第二近场通信模块的所述无线充电模式无效,并在所述第一近场通信模块和所述第二近场通信模块中的一个接收到电磁波信号的情况下,控制所述第二近场通信模块工作于近场通信模式。
13.一种近场通信芯片,其特征在于,被配置有近场通信模式和无线充电模式,所述近场通信芯片包括:
第一发射通路,用于根据接收到的第一控制信号输出具有第一功率的第一电磁波信号,以通过第二天线与第一设备进行近场通信;
第二发射通路,用于根据接收到的第二控制信号输出具有第二功率的第二电磁波信号,以通过所述第二天线对第二设备进行无线充电;其中,所述第一功率大于所述第二功率;其中,所述第一控制信号和所述第二控制信号分时产生,第一发射通路和所述第二发射通路分时工作。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近场通信芯片,其特征在于,所述近场通信芯片还包括:
开关单元,分别与所述第一发射通路、所述第二发射通路、所述第二天线连接,用于选择导通所述第二天线分别与所述第一发射通路、所述第二发射通路之间的通路。
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近场通信芯片,其特征在于,所述近场通信芯片还包括:
第二接收通路,与所述第二天线连接,用于在处理电路的控制下接收所述电磁波信号;
开关单元,所述开关单元的多个第一端分别与所述第一发射通路、所述第二发射通路、所述第二接收通路连接,所述开关单元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天线连接,所述开关单元选择导通所述第二天线分别与所述第一发射通路、所述第二发射通路、所述第二接收通路之间的通路。
16.一种近场通信芯片,其特征在于,被配置有近场通信模式和无线充电模式,所述近场通信芯片包括:
第三发射通路,与第二天线连接,用于在第一控制信号的作用下,输出具有第一功率的第一电磁波信号,以通过第二天线与第一设备进行近场通信,以及在第二控制信号的作用下,输出具有第二功率的第二电磁波信号,以通过所述第二天线对所述第二设备进行无线充电;其中,
所述第一功率大于所述第二功率,所述第一控制信号和所述第二控制信号分时产生,所述第一控制信号由处理电路在获取到射频场的情况下产生输出。
17.一种电子设备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控制第一近场通信模块通过第一天线接收电磁波信号,以识别射频场;
在所述第一近场通信模块识别到所述射频场的情况下,控制第二近场通信模块工作于近场通信模式,所述第二近场通信模块被配置有所述近场通信模式和无线充电模式;其中,在所述近场通信模式下,所述第二近场通信模块通过第二天线与第一设备进行近场通信;在所述无线充电模式下,所述第二近场通信模块通过所述第二天线对第二设备进行无线充电。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第一近场通信模块通过第一天线周期性的扫描电磁波信号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在所述电子设备处于无线充电场景的情况下,对所述第二近场通信模块进行初始化处理,以使所述第二近场通信模块工作于所述无线充电模式。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当所述第二近场通信模块工作于近场通信模式与第一设备完成近场通信后,控制所述第二近场通信模块工作于无线充电模式。
20.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在所述第二设备充电完成后,控制所述第二近场通信模块中的第二接收通路周期性接收电磁波信号,并在所述第二接收通路接收到电磁波信号的情况下,控制所述第二近场通信模块中的第一发射通路输出具有第一功率的第一电磁波信号,以通过所述第二天线与第一设备进行近场通信,或,
在所述第二设备充电完成后,在所述第一近场通信模块识别到射频场的情况下,控制所述第一发射通路输出具有第一功率的第一电磁波信号,以通过所述第二天线与第一设备进行近场通信。
21.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检测所述电子设备中电池的剩余电量;
在所述剩余电量小于预设值的情况下,配置所述第二近场通信模块的所述无线充电模式无效,以及在所述第一近场通信模块和所述第二近场通信模块中的一个接收到电磁波信号的情况下,控制所述第二近场通信模块工作在近场通信模式下。
22.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在所述电子设备处于关机状态下,配置所述第二近场通信模块的所述无线充电模式无效,并在所述第一近场通信模块和所述第二近场通信模块中的一个接收到电磁波信号的情况下,控制所述第二近场通信模块工作于近场通信模式。
23.一种电子设备,包括第一近场通信模块、第二近场通信模块、存储器及处理器,所述存储器中储存有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程序被所述处理器执行时,使得所述处理器执行如权利要求17至22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子设备的控制方法的步骤。
24.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7至22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子设备的控制方法的步骤。
25.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权利要求17至22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子设备的控制方法的步骤。
CN202211710716.1A 2022-12-29 2022-12-29 近场通信芯片、电子设备及其控制方法和可读存储介质 Pending CN118283750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710716.1A CN118283750A (zh) 2022-12-29 2022-12-29 近场通信芯片、电子设备及其控制方法和可读存储介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710716.1A CN118283750A (zh) 2022-12-29 2022-12-29 近场通信芯片、电子设备及其控制方法和可读存储介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8283750A true CN118283750A (zh) 2024-07-02

Family

ID=9164056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1710716.1A Pending CN118283750A (zh) 2022-12-29 2022-12-29 近场通信芯片、电子设备及其控制方法和可读存储介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8283750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553637B2 (en) Near field communications (NFC) and proximity sensor for portable devices
US9252890B2 (en) Near field communication device and method for saving applied power
US20100090805A1 (en) Electronic device and management of competing contactless communication of such a device and a host equipment
KR101679430B1 (ko) 휴대단말기에서 심카드의 삽입을 인식하는 방법 및 장치
CN106656273B (zh) 移动系统、移动电子装置和保护套装置
KR20130142312A (ko) 배터리를 충전하기 위한 방법 및 그 전자 장치
CN110191215B (zh) 终端及处理方法
CN112867120B (zh) 低功耗控制系统、方法、计算机设备和可读存储介质
CN106455027A (zh) 一种网络制式调整方法及移动终端
CN1879116B (zh) 无接触ic系统和移动终端
WO2023072243A1 (zh) 天线切换装置、方法和电子设备
CN113392661A (zh) 卡片复制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可读性存储介质
CN118283750A (zh) 近场通信芯片、电子设备及其控制方法和可读存储介质
US20140218177A1 (en) Rfid communication circuit for an electronic device and corresponding methods
CN216625389U (zh) 无线充电设备
CN118076939A (zh) 电子装置和用于保护电子装置中的电池的方法
CN111613762B (zh) 电池组、电子设备和充放电控制方法
KR100621807B1 (ko) 접촉/비접촉 스마트카드가 구비된 이동통신단말기의 비접촉기능 성능개선장치
US20210058123A1 (en) Mobile terminal and method for switching antennas
CN112788713A (zh) 网络连接方法及终端、计算机存储介质
CN115001062B (zh) 充电管理电路和电子设备
JP2007519296A (ja) エネルギ節約処理モードから通常消費処理モードへの切り換わり可能なデータキャリア用回路
CN109980726B (zh) 一种充电控制电路及终端
CN107147220A (zh) 可读取nfc标签的谐振式无线充电系统及其nfc读取的方法
CN113676883B (zh) 壳体组件、通信方法、电子设备、通信系统和存储介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