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8280616A - 辐射防护装置及系统 - Google Patents

辐射防护装置及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8280616A
CN118280616A CN202211733754.9A CN202211733754A CN118280616A CN 118280616 A CN118280616 A CN 118280616A CN 202211733754 A CN202211733754 A CN 202211733754A CN 118280616 A CN118280616 A CN 11828061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adiation protection
protection device
main body
caster
st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1733754.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庭超
郑贤章
黄智航
卢凯健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angzhou Valgen Medtech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angzhou Valgen Medtech Co Lt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angzhou Valgen Medtech Co Ltd filed Critical Hangzhou Valgen Medtech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828061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8280616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辐射防护装置及系统,其中,辐射防护装置包括主体和脚轮组件,所述主体含有防辐射材料,所述脚轮组件设置在所述主体的底部,所述脚轮组件和所述主体的底部可以相对运动;所述辐射防护装置位于第一状态时,所述主体的底部与地面之间存在间隙,所述辐射防护装置位于第二状态时,所述主体的底部与地面之间不存在间隙或间隙减小。通过使脚轮组件和主体的底部两者发生相互运动,以消除或减小主体的底部与地面之间的间隙,从而可以避免或减少辐射源产生的射线通过该间隙辐射超声医师等医务人员,进一步加强了防护效果。

Description

辐射防护装置及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辐射防护装置及系统。
背景技术
在现代医院建设中,放射科是一个集检查、诊断、治疗于一体的科室,临床各科许多疾病都须通过放射科设备检查来达到明确诊断或辅助诊断的目的。放射科设备一般有普通X线拍片机、计算机X线摄影系统、直接数字化X线摄影系统、计算机X线断层扫描、核磁共振、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系统等。
随着经导管介入手术的发展,特别是近几年伴随经导管二尖瓣和三尖瓣修复技术的发展,结合超声诊断与X射线诊断于一体的需求日益提高,作为超声影像操作者的超声医师成为了主要术者之一。在介入手术的开展过程中,由于超声医师需要一手操持经食道超声探头、另一手操持连接该超声探头的导管,其站位相对更靠近辐射源,射线暴露量更高而导致所受辐射剂量也更高。现有技术中采用辐射防护屏介于超声医师和辐射源之间来阻隔射线,由于在使用辐射防护屏的过程中调整其位置时需要借助轮子来移动辐射防护屏,所以该辐射防护屏的底部与地面之间必然存在间隙。
由于该间隙较大,导致辐射源产生的部分射线可以通过该间隙对超声医师进行辐射。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辐射防护装置及系统,能够有效阻隔或减少辐射源对人体敏感组织的辐射,以对超声医师等医务人员进行更为全面、有效地保护。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辐射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主体和脚轮组件,所述主体含有防辐射材料,所述脚轮组件设置在所述主体的底部,所述脚轮组件和所述主体的底部可以相对运动;所述辐射防护装置位于第一状态时,所述主体的底部与地面之间存在间隙,所述辐射防护装置位于第二状态时,所述主体的底部与地面之间不存在间隙。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脚轮组件可以相对于所述主体在竖直方向上移动,以使得所述辐射防护装置在所述第一状态和所述第二状态之间切换。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主体的底部可以相对于所述脚轮组件在竖直方向上移动,以使得所述辐射防护装置在所述第一状态和所述第二状态之间切换。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辐射防护装置在切换状态时,所述主体的底部的厚度与所述主体整体的厚度相同。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主体的下部的铅当量大于所述主体的上部的铅当量。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辐射防护系统,包括至少两个上述的辐射防护装置,且相邻的两个所述辐射防护装置可拆卸连接。
通过使脚轮组件和主体的底部两者发生相互运动,以消除辐射防护装置的主体的底部与地面之间的间隙,从而可以避免辐射源产生的射线通过该间隙辐射超声医师等医务人员,进一步加强了防护效果;同时在上述两者发生相互运动的过程中所述主体的底部的厚度与所述主体整体的厚度相同,即不会在主体厚度方向上存在运动轨迹,从而可以避免在切换状态的过程中触碰位于主体厚度方向的手术台、超声医师等设备或医务人员。
在辐射源较大或者存在多个辐射源时,操作者可以将两个及以上的上述的辐射防护装置拼接起来,从而可以增加防护范围,以满足不同的使用场景的需求。此外,相邻的两个辐射防护装置可拆卸连接,有利于提升辐射防护系统的使用便利性。
附图说明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发明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发明的原理。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辐射防护装置的整体结构立体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辐射防护装置处于升起状态的侧视图;
图3为图2中的辐射防护装置处于降下状态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脚架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一中的脚架侧视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一中的脚轮结构示意图;
图7A、图7B、图7C、图7D为图2中的沿B-B方向的剖面示意图;
图8A、图8B为本发明实施例二中一种辐射防护装置处于升起状态时脚架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9A、图9B为本发明实施例二中一种辐射防护装置处于降下状态时脚架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二中的脚轮结构示意图;
图11A为本发明实施例二中的一种辐射防护装置处于升起状态的侧视图;
图11B为本发明实施例二中的一种辐射防护装置处于降下状态的侧视图;
图12A为本发明实施例二中的一种辐射防护装置处于降下状态时另一种脚架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12B为本发明实施例二中的一种辐射防护装置处于升起状态时另一种脚架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13A为本发明实施例三提供的一种辐射防护装置处于升起状态的部分结构立体示意图;
图13B为本发明实施例三提供的一种辐射防护装置处于升起状态的侧视图;
图13C为本发明实施例三提供的一种活动件的立体示意图;
图14A为本发明实施例三提供的一种辐射防护装置处于降下状态的部分结构立体示意图;
图14B为本发明实施例三提供的一种辐射防护装置处于降下状态的侧视图;
图15A为图13A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15B为图14A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16A为本发明实施例三提供的另一种辐射防护装置处于升起状态的部分结构立体示意图;
图16B为图16A的一种辐射防护装置处于降下状态的部分结构立体示意图;
图17A为图16A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17B为图16B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17C为图17B的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8A为本发明实施例三提供的又一种辐射防护装置处于升起状态的部分结构立体示意图;
图18B为图18A的一种辐射防护装置处于降下状态的部分结构立体示意图;
图18C为图18A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18D为图18B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18E为图18C的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8F为图18C的另一实施例的另一状态结构示意图;
图18G为图18D的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9A、图19B为本发明实施例四中的脚架单元结构示意图;
图20A为本发明实施例四中的一种辐射防护装置处于升起状态的侧视图;
图20B为图20A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21A为本发明实施例四中的一种辐射防护装置处于降下状态的侧视图;
图21B为图21A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22为本发明实施例四提供的另一脚架单元结构示意图;
图23为本发明实施例五提供的一种辐射防护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一:
如图1-图3所示,本发明提供一种辐射防护装置10,其特征在于,包括主体100和脚轮组件200,所述主体100含有防辐射材料,所述脚轮组件200设置在所述主体100的底部,所述脚轮组件200和所述主体100的底部可以相对运动以使得所述辐射防护装置在第一状态与第二状态之间切换;所述辐射防护装置10处于第一状态时,所述主体100的底部与地面2之间存在间隙3,所述辐射防护装置10处于第二状态时,所述主体100的底部与地面2之间的间隙3小于处于第一状态时的间隙3或不存在间隙3。
辐射防护装置10的底部安装有可移动的脚轮组件200,在主体100处于第一状态时,其用于带动主体100移动;还可以通过调节脚轮组件200来减小或消除主体100的底部与地面2之间的间隙3。如图3-图6所示,脚轮组件200包括至少一个脚轮单元220,脚轮单元220包括脚架229和脚轮231,所述脚架229包括第一连接部221、第二连接部222和第一脚架本体223,在厚度方向(即X方向)上所述第一连接部221和所述第二连接部222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脚架本体223的两端,所述第二连接部222用于与所述主体100连接,所述第一连接部221用于与所述脚轮231连接。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部221为第一连接螺母,所述脚轮231设有脚轮支架232、第二连接螺母233和螺杆234,所述第一连接螺母设置在所述第一脚架本体223上,所述第二连接螺母233设置在所述脚轮支架232上,所述第一连接螺母连接所述螺杆234的一端,所述第二连接螺母233连接所述螺杆234的另一端;所述第一连接螺母或所述第二连接螺母233可以转动。脚架229设置在脚轮231和主体100之间,其在脚轮231的基础上支撑主体100,从而将脚轮231与主体100连接在一起。第二连接部222与主体100的连接方式可以是螺纹连接、焊接和压接等方式,本实施例优选螺纹连接,便于拆装。脚轮支架232上还设置有制动件235,其可以在脚轮支架232上转动并通过抵触脚轮231以限制脚轮231转动,在活动状态下该制动件235不与脚轮231接触,脚轮231可以自由转动;在制动状态下该制动件235与脚轮231接触,脚轮231无法转动;在使用过程中操作者可以通过拨动该制动件235来切换脚轮231的活动状态和制动状态。
如图2所示,操作者使用该辐射防护装置时,通过操作制动件235使得脚轮231位于活动状态,从而可以移动该辐射防护装置10,到达目标位置后操作者位于主体100的一侧,辐射源位于主体100的另一侧。在第一状态下,主体100的底部与地面2之间必然具有间隙3,辐射源产生的射线可以通过该间隙3对操作者进行辐射,不利于操作者的健康。所述主体100的底部设置有至少四个脚轮231,由于在第一状态下主体100的底部与地面2具有间隙3,当需要消除间隙3时,同时逆时针拧动四个脚轮上的第一连接螺母或第二连接螺母233,使得主体100底部与地面2贴紧或较为接近,间隙3被消除或减小,主体100处于第二状态;此时还可以踩下脚轮231上的制动件235,以避免该辐射防护装置10移动从而可以更好地防护操作者免受辐射。当需要移动辐射防护装置10时,同时顺时针拧动四个脚轮231上的第一连接螺母或第二连接螺母233即可将主体100抬起,使得主体100与地面2之间的间隙增大,升至合适高度即可进行移动辐射防护装置10。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地面2可能存在凹凸不平的部分,所以即使主体100的底部与地面2贴紧,两者之间仍然存在间隙3,因此在该情况下间隙3只能被减小,而不能被消除。
具体地,如图7A-7B所示,第一状态为升起状态,第二状态为降下状态。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连接螺母、第二连接螺母233分别与螺杆234螺纹连接,且第二连接螺母233可转动地设置在脚轮支架232上,螺杆234的底部与第二连接螺母233的底部之间存在间隙L1。如图2、图7A所示,此时主体100与地面2之间存在间隙3,主体100处于升起状态,间隙3在竖直方向(即Y方向)的大小为L3(未图示),此时L1大于L3;如图3、图7B所示,此时主体100与地面2之间不存在间隙3或间隙3减小,主体100处于降下状态,此时L1大于或等于L3。在主体100处于升起状态时,通过顺时针拧动第二连接螺母233可以使得螺杆234、第一连接螺母221相对于第二连接螺母233向下移动(即L1和L3不断减小),从而带动主体100向下移动直至主体100的底部贴紧或接近地面2并处于降下状态,此时继续顺时针拧动第二连接螺母233将无法使得螺杆234、第一连接螺母221相对于第二连接螺母233继续向下移动(即L1大于或等于L3)。在主体100处于降下状态时,通过逆时针拧动第二连接螺母233可以使得螺杆234、第一连接螺母221相对于第二连接螺母233向上移动(即L1和L3不断增大),从而带动主体100向上移动直至主体100远离地面2并处于升起状态。由此可知,从升起状态到降下状态的切换过程中,间隙L1不断减小;从降下状态到升起状态的切换过程中,间隙L1不断增大。
如图7C-7D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连接螺母221、第二连接螺母233分别与螺杆234螺纹连接,且第一连接螺母221可转动地设置在第一脚架本体223上,螺杆234的顶部与第一连接螺母221的顶部之间存在间隙L2。如图2、图7D所示,此时主体100与地面2之间存在间隙3,主体100处于升起状态,此时L2大于L3;如图3、图7C所示,此时主体100与地面2之间不存在间隙3或间隙3减小,主体100处于降下状态,此时L2大于或等于L3。在主体100处于升起状态时,通过顺时针拧动第一连接螺母221可以使得螺杆234、第二连接螺母233相对于第一连接螺母221向下移动,从而带动主体100向下移动直至主体100抵触地面2并处于降下状态,此时继续顺时针拧动第一连接螺母221将无法使得螺杆234、第二连接螺母233相对于第一连接螺母221继续向下移动。在主体100处于降下状态时,通过逆时针拧动第一连接螺母221可以使得螺杆234、第二连接螺母233相对于第一连接螺母221向上移动,从而带动主体100向上移动直至主体100离开地面并处于升起状态。由此可知,从升起状态到降下状态的切换过程中,间隙L2不断减小;从降下状态到升起状态的切换过程中,间隙L2不断增大。辐射防护装置10在切换状态的过程中,主体100仅在竖直方向(即Y方向)上移动并存在运动轨迹,主体100的底部的厚度(即在X方向上的尺寸)不变,且其与主体100整体的厚度相同,即在切换状态的过程中不会在主体100厚度方向(即X方向)上存在运动轨迹,从而可以避免在切换状态的过程中触碰位于主体100厚度方向(即X方向)的手术台、超声医师等设备或操作者。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连接螺母和第二连接螺母233不是必须同时设置地,在第二连接螺母233可转动的方案中,只要螺杆234能够与第一脚架本体223的第一连接部221固定连接,第一连接部221可以与螺杆234采用螺纹连接、焊接和压接等方式连接,本实施例优选螺纹连接,便于拆装。同理,在第一连接螺母可转动的方案中,螺杆234与脚轮支架232也可以采用螺纹连接、焊接和压接等方式连接,在该实施例中采用螺纹连接,也是便于拆装。当然第一连接螺母和第二连接螺母233也可以同时设置,具体配合方式参照上述实施例,在此不再赘述。通过上述设置,通过操作第一连接螺母221或/和第二连接螺母233转动,能够使得主体100相对于脚轮231发生相对移动,从而可以调整主体100与地面2之间的间隙3大小,且在需要时可以消除主体100与地面2之间的间隙3。
如图1所示,主体100上设有操作窗口(图中未示出)、防护件120、以及挡板130,防护件120和挡板130由防辐射材料制成,所述挡板130位于所述操作窗口的外围,且操作窗口被防护件120覆盖,防护件120上设有至少一个开口(图中未示出),开口配置于供操作者的手臂穿过,所述挡板130联合所述防护件120至少能够遮挡所述操作者的躯干及头颈部,挡板130具有可透视部分,主体100下部的铅当量大于主体100上部的铅当量。当操作者的手臂穿过上述的辐射防护装置10的操作窗口操作超声探头等医疗器械时,挡板130和防护件120位于辐射源和操作者之间,能够有效减少辐射射线对操作者躯干、四肢、头颈部及位于其中的包括脏器器官、甲状腺和眼睛等人体组织的伤害。此外,操作者能够透过挡板130的可透视部分观察超声探头、患者等,且操作者的手部可以从防护件120的开口伸出以便于操控超声探头,在不影响操作者手术的前提下,本辐射防护装置10能够阻隔射线辐射操作者躯干、四肢、头颈部及位于其中的包括脏器器官、甲状腺和眼睛等人体组织,有利于对操作者进行更为全面、有效地保护。
需要说明的是,主体100包括框架,框架大致呈长方形。所述框架由金属材料通过焊接或者螺纹锁接形成,材料可以为不锈钢、铝等金属材料,由金属材料制成的框架便于安装挡板130和防护件120,同时还可以为挡板130和防护件120提供较大的支撑力。
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主体100的框架由不锈钢的方通管焊接制成。
进一步地,可以在主体100的框架外表面包覆软质的材料,如塑胶等,以在操作者误撞击时减少操作者受到的伤害。
在一些实施例中,操作窗口设置在主体100的中部,挡板130设置在主体100上除了操作窗口的部分,挡板130与操作窗口相邻的位于操作窗口左右两侧的部分及位于操作窗口上方的部分可设置为可透视部分,位于主体100背离辐射源一侧的操作者可以通过可透视部分观察位于主体100另一侧的手术目标区域,使得操作者能够观察到手术目标区域的操作,从而能够在有需要时调整手持医疗设备或器械(如超声探头等)的位置。通过上述设置,在主体100的底部贴紧地面2时,具有挡板130的主体100可以遮挡操作者全身,操作窗口位于操作者手臂活动范围内。
挡板130可以整体均为可透视或局部可透视,当挡板130具有局部可透视部分时,该可透视部分采用含铅的可透视材质制成,为了便于理解,下面以挡板130上的可透视部分为透明防护板、挡板130的其他部分为非透明防护板为例进行说明。挡板130至少具有1个透明防护板,该透明防护板与操作窗口相邻设置。当挡板130具有2个或多个透明防护板时,至少1个透明防护板与操作窗口相邻设置。由于手术过程中操作者的手臂需要穿过操作窗口,因此在操作者的手臂穿过操作窗口时操作者的头部必然在操作窗口的周边,操作窗口周围设置至少一个透明防护板以便于操作者观察手术目标区域。所以至少一个透明防护板位于主体100的上部且其与操作窗口相邻设置,即可透视部分至少部分位于主体100的上部且其与操作窗口相邻设置。
主体100下部的铅当量大于主体100上部的铅当量,由于辐射源一般设置在靠近主体100的下部,辐射源对主体100下部的辐射强度要大于辐射源对主体100上部的辐射强度,所以主体100上部的铅当量可以低于主体100下部的铅当量,可以降低成本,同时不会影响其防护性能、不会降低防护效果。此外,主体100在高度上应不低于操作者的高度,主体100的高度一般设置为1.6m-3.0m,在主体100具有上述高度的前提下,如果主体100下部的铅当量小于或等于主体100上部的铅当量,则易造成主体100的重心不稳,不利于主体100稳定放置,而主体100下部的铅当量大于主体100上部的铅当量则可以确保主体100的重心稳定,保持主体100的位置稳定。其中,主体100上部或透明防护板的铅当量不低于0.3mmPb,优选为0.5mmPb-7.0mmPb,更优选为1.0mmPb-5.0mmPb。在一些实施例中,主体100的铅当量从主体100的上部到下部逐渐增大,从而使得主体100的重心稳定在主体100的下部,进一步有利于主体100稳定放置。
挡板130可以为单层结构,也可以为多层结构。位于主体100下部的挡板130为高纯度铅板,可以由99.99%的电解铅制成。由于铅当量过低会导致防护性能下降,而铅当量过大时会导致挡板130重量过大,从而导致整个装置的重量过大,不方便移动,因此,在本实施例中,位于主体100下部的挡板130的铅当量不低于0.3mmPb,优选为0.5mmPb-12.0mPb,更优选为2.0mmPb-6.0mmPb。当挡板130为多层结构时,挡板130的内层为铅板,外层可采用不锈钢、铝等金属板制成,以在确保阻隔辐射功能时,可以适当降低制作成本。
此外,操作窗口贯穿主体100设置,操作者的手臂可以在主体100的一侧穿过操作窗口到达主体100的另一侧。因此,操作者位于主体100的一侧时,可通过操作窗口操作位于主体100另一侧的医疗器械或设备(如超声探头等)。
主体100的中部设置一根横杆,横杆位于操作窗口的下方,其可以作为操作窗口框架的一部分以形成操作窗口;同时,横杆还可以用于安装手托支架300,避免在挡板130上开孔以安装手托支架300,从而进一步降低泄露辐射射线的风险。
防护件120的作用在于避免射线通过操作窗口对操作者造成辐射,且防护件120上的开口允许操作者的手臂穿过,因此,防护件120具有阻隔辐射的功能的同时,应兼具柔性。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防护件120采用含铅的柔性材料制成,优选为铅橡胶。为了确保防护件120具有较好的防护效果,防护件120的外观应整齐美观、表面整洁、颜色均匀,不得有伤斑、裂缝等缺陷。防护件120的铅当量应不低于0.3mmPb,优选为0.4mmPb-4.0mmPb,更优选为0.5mmPb-2.0mmPb。
在一个实施例中,主体100上还设有固定件。固定件位于操作窗口的上方。防护件120至少部分与固定件连接。因此,防护件120能够被固定件固定在操作窗口的上方。在重力的作用下,防护件120的其余部分能够覆盖至操作窗口,以对操作窗口进行遮挡。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辐射防护装置10还包括手托支架300。手托支架300位于操作窗口的下方,并与主体100固定连接。在使用时,操作者可将手臂放置在手托支架300上,以避免因手臂长时间悬空而导致的疲劳和酸痛,有利于为操作者提供一个较为舒适的操作环境,方便手术顺利进行。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辐射防护装置10还包括挂架400。挂架400可转动地连接于主体100。当挂架400处于工作状态时,挂架400上的挂杆与竖直方向之间的夹角为锐角或直角。由此可知,在工作状态下,诸如超声探头等医疗设备或导管等医疗器械放置在挂架400上时,可以避免因重力作用而导致医疗器械从挂架400上滑落并掉落至地面。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辐射防护装置10还包括悬挂支架500。悬挂支架500的一端连接于主体100,悬挂支架500的另一端用于挂置显示器600。因此,显示器600能够通过悬挂支架500连接在主体100上,从而方便显示手术区域的射线影像,以供操作者结合射线影像和超声影像进行综合判断,有利于提升判断的效率和判断的准确率,从而进一步提升手术的质量。
实施例二:
如图8A、图8B、图9A、图9B、图10、图11A、图11B所示,实施例二的结构与实施例一的结构基本相同,其不同在于脚轮组件200结构不同。
如图8A、图8B、图9A、图9B、图11A、图11B所示,实施例二的脚架包括第一脚架本体223、第一支撑杆225、第二支撑杆228和弹簧227。第一支撑杆225的一端可活动地与第一脚架本体223连接,第一支撑杆225的另一端与脚轮支架232的螺杆连接部236固定连接,且可升降的螺杆234(见图6)上套设弹簧227,弹簧227的一端抵接脚轮支架232,弹簧227的另一端抵接第一脚架本体223的底壁。第二支撑杆228的一端可转动地与第一脚架本体223连接,第一支撑杆225与第二支撑杆228相邻设置。第一脚架本体223内设有内腔224,第一支撑杆225可以在内腔224中上下移动。在主体100处于升起状态时,第二支撑杆228的另一端抵触脚轮支架232,其可以用于支撑第一脚架本体223从而为主体100提供支撑;转动第二支撑杆228以使其另一端不与脚轮支架232接触,第一脚架本体223失去第二支撑杆228的支撑力从而在重力的作用下向下移动并下压弹簧227,主体100进入降下状态后由弹簧227为第一脚架本体223提供支撑从而为主体100提供支撑。其中,由于第一支撑杆225的一端可活动地与第一脚架本体223连接,第一支撑杆225的另一端与脚轮支架232的螺杆连接部236固定连接,所以脚轮支架232与第一脚架本体223之间的最大间距为第一支撑杆225的长度。如果第一支撑杆225的长度小于第二支撑杆228的长度,受到第一支撑杆225的长度的限制,第二支撑杆228的另一端将无法触脚轮支架232从而不能为主体100提供支撑,因此第一支撑杆225的长度应大于或等于第二支撑杆228的长度;优选地,第一支撑杆225的长度为第二支撑杆228的长度的1.02-1.5倍。具体地,如图8A-图8B、图11A所示,主体100处于升起状态,第一支撑杆225上部为限位凸台226,限位凸台226可以确保第一支撑杆225在主体100升起或降下时不会从第一脚架本体223中脱落。第一支撑杆225的底部外侧具有螺纹,其用于与脚轮支架232的螺杆连接部236固定连接。第二支撑杆228的一端通过插销轴与位于第一脚架本体223的底壁下侧的插销孔连接,第二支撑杆228的另一端可选择性地与脚轮支架232抵触,第一支撑杆225的限位凸台226位于空腔224中且靠近第一脚架本体223的底壁。此时第二支撑杆228用于支撑第一脚架本体223从而为主体100提供主要支撑,弹簧227为第一脚架本体223提供次要支撑,使得主体100与地面之间存在间隙,此时可以移动主体100。
如图8A-图8B、图11B所示,拨动第二支撑杆228,使其绕插销轴转动并与脚轮支架232脱离,第一脚架本体223失去第二支撑杆228的支撑力从而在重力的作用下向下移动并下压弹簧227,弹簧227的弹力小于主体100的重力,所以弹簧227被压缩直至主体100的底部贴紧或接近地面2。主体100进入降下状态后由弹簧227为第一脚架本体223提供支撑从而为主体100提供支撑,第一支撑杆225的限位凸台226位于内腔224中且远离第一脚架本体223的底壁,此时弹簧227的压缩量小于间隙3,主体100接近地面2且两者之间存在较小的间隙3;或主体100进入降下状态后由弹簧227为第一脚架本体223提供支撑,第一脚架本体223和地面2共同为主体100提供支撑,第一支撑杆225的限位凸台226位于内腔224中且远离第一脚架本体223的底壁,此时弹簧227的压缩量大于或等于间隙3,主体100贴紧地面2。因此,通过操作第二支撑杆228即可以调整主体100与地面2之间的间隙3大小从而切换主体100的状态,在升起状态下,有利于移动主体100;在降下状态下,可以避免或减少射线通过主体100与地面2之间的间隙3从而对操作者造成伤害。
因此,当主体100处于降下状态且需要移动主体100时,只需在主体100上施加竖直向上的作用力,此时作用力+弹簧弹力>主体100重力,即可将主体100升起。由于第一支撑杆225及限位凸台226的存在,两者会限制主体100升起的高度,同时在升起的过程中,在重力的作用下,第二支撑杆228将自然地向脚轮231(见图4)方向摆动,当主体100升起至一定位置时,此时第二支撑杆228与脚轮支架232抵触;当施加于主体100的竖直作用力撤去后,第二支撑杆228起到支撑作用,此时主体100与地面2之间存在间隙3,并可移动主体100。
当主体100处于升起状态时,确认主体100移动到预定位置后,转动第二支撑杆228使其不与脚轮支架232抵触,此时主体100重力>弹簧弹力,主体100会缓缓下降直至主体100底部贴紧或接近地面2,此时主体100与地面2之间的间隙3被消除或减小,可以阻挡或减少射线通过主体100与地面2之间的间隙3从而对操作者造成伤害,以来达到更好的防护效果。
如图12A-图12B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支撑杆228的一端可转动地设置在脚轮支架232上,第二支撑杆228的另一端可选择性地与第一脚架本体223(见图4)抵触。与上述实施例相似,都是通过操作第二支撑杆228即可以调整主体100与地面2之间的间隙3大小从而切换主体100的状态。但不同之处在于,第二支撑杆228是设置在脚轮支架232上。如图12B所示,在升起状态下,有利于移动主体100。此时第二支撑杆228起到支撑作用,主体100与地面2支架存在间隙3。在需要切换到降下状态时,只需拨动第二支撑杆228,使其绕插销轴转动并与第一脚架本体223脱离,第一脚架本体223失去第二支撑杆228的支撑力从而在重力的作用下向下移动并下压弹簧227,弹簧227的弹力小于主体100的重力,所以弹簧227被压缩直至主体100的底部贴紧或接近地面2,主体100进入降下状态后由弹簧227为第一脚架本体223提供支撑从而为主体100提供支撑。如图12A所示,在降下状态下,可以避免或减少射线通过主体100与地面2之间的间隙3从而对操作者造成伤害。在需要切换到升起状态时,需要在主体100上施加竖直向上的作用力,此时作用力+弹簧弹力>主体100重力,即可将主体100升起。由于第一支撑杆225及限位凸台226的存在,两者会限制主体100升起的高度,同时在升起的过程中,需要将第二支撑杆228向第一脚架本体223方向转动,直至第二支撑杆228与第一脚架本体223抵触;当施加于主体100的竖直作用力撤去后,第二支撑杆228起到支撑作用,此时主体100与地面2之间存在间隙3,并可移动主体100。
实施例三:
如图13A-图15A、图15B所示,实施例三的结构与实施例一的结构基本相同,其不同之处在于主体100的底部结构不同。该实施例中的升降方式为主体100底部在竖直方向(即Y方向)上下可调,脚轮组件200(见图1)固定连接在主体100底部上。
具体地,主体100底部具有可伸缩结构,该可伸缩结构由活动件101、主体100和伸缩件102组成,活动件101由铅等防辐射材料制成。在该实施例中,活动件101为U形或类U形结构,其形状与主体100底部适配并套设在主体100底部外,即在主体100底部为梯形或其他形状时,活动件101也具有与主体100底部对应的形状。活动件101面向主体100的一侧设置有凹槽1011,其作为活动件101的导向槽以及容纳部分挡板130(见图1)的容纳槽,通过该设置使得活动件101可以沿竖直方向(即Y方向)来回移动。活动件101可活动连接在主体100底部上,主体100底部在水平方向(即Z方向)上的两个侧面104均设置有至少一个凹槽107,活动件101在水平方向(即Z方向)上的两端分别设置有通孔103。伸缩件102的近端通过弹簧109与凹槽107连接,伸缩件102的远端可以凸出于侧面104。伸缩件102初始状态为伸缩件102的远端伸出凹槽107一段距离,向伸缩件102的远端往弹簧109方向施加作用力时,伸缩件102会压缩弹簧109并朝凹槽107收缩;当作用力撤去后,在弹簧109弹力的作用下,伸缩件102向外伸出,恢复至初始状态。
如图13A-图13B、图15A所示,主体100底部的两个侧面104各设置有一个伸缩件102,活动件101设置有通孔103,在主体100处于升起状态时伸缩件102从通孔103中伸出,活动件101在伸缩件102的作用下克服自身重力固定在该位置。如图14A-图14B、图15B所示,在主体100处于降下状态时,伸缩件102与通孔103在竖直方向(即Y方向)上错位,伸缩件102未经通孔103直接伸出并凸出于侧面104,活动件101失去伸缩件102的作用力,在重力的作用下活动件101将下落直至紧贴地面2,在没有外力的作用下活动件101将固定在该位置。此外,由于凹槽1011的存在,活动件101无论上升还是下降都没有脱离主体100,确保防护效果。因此通过伸缩件102和通孔103的设置,可以将活动件101固定在升起状态或降下状态,从而使得辐射防护装置10处于升起状态或降下状态。
如图16A、图16B、图17A、图17B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主体100底部的两个侧面104各设置有两个凹槽107、108,两个凹槽107、108各设置有一个伸缩件102,两个伸缩件102在竖直方向(即Y方向)上间隔设置。如图13B、图16A、图17A所示,主体100处于升起状态,活动件101的两端内侧分别挡住位于下方的伸缩件102的远端,活动件101的通孔103与位于上方的伸缩件102对齐,此时位于上方的伸缩件102的远端可以伸出通孔103并凸出活动件101的表面,从而将活动件101固定在该位置。通过按压位于上方的伸缩件102的远端使其向凹槽107方向收缩,然后向下拖动活动件101一定距离后,活动件101的通孔103与位于下方的伸缩件102对齐,位于下方的伸缩件102的远端可以伸出通孔103,从而将活动件101固定在该位置,此时主体100处于降下状态,如图14B、图16B、图17B所示。该实施例与上述实施例相比,主体100处于降下状态时位于下方的伸缩件102通过活动件101的通孔103伸出,在没有外力作用的情况下可以确保活动件101保持在该位置,进一步巩固了降下状态时活动件101的防护效果的可靠性。其中,在两个伸缩件102的间距大于间隙3时,位于下方的伸缩件102与通孔103对齐之前活动件101就可以贴紧地面2,导致位于下方的伸缩件102将无法与通孔103对齐,不利于将活动件101固定在该位置。因此,两个伸缩件102的间距应小于或等于间隙3的大小;优选地,两个伸缩件102的间距为间隙3的0.2-1.0倍;更优选地,两个伸缩件102的间距为间隙3的0.6-1.0倍。
如图17C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在主体100处于降下状态时,位于上方的伸缩件102的远端被活动件101的内侧抵压,使得位于上方的伸缩件102整体被压缩;位于下方的伸缩件102的远端可以伸出通孔103,从而将活动件101固定在该位置。
如图18A、18C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主体100底部的两个侧面104各设置有一个伸缩件106和凹槽107,活动件101设置有通孔103,伸缩件106套设有弹簧109,弹簧109的近端与伸缩件的近端固定连接,弹簧109的远端与活动件101的内侧抵接。伸缩件106的近端穿过通孔103与侧面104抵接,伸缩件106的远端凸出于活动件101的表面。在主体100处于升起状态时伸缩件106的近端位于凹槽107中,活动件101在伸缩件106的作用下克服自身重力固定在该位置。如图18B、图18D所示,在主体100处于降下状态时,伸缩件106与凹槽107在竖直方向(即Y方向)上错位,伸缩件106未位于凹槽107中,伸缩件106失去来自凹槽107的限制。由于伸缩件106与侧面104之间的摩擦力不足以抵消活动件101的重力,所以在重力的作用下活动件101将下落直至紧贴地面2或与地面2之间的间隙3减小,在没有外力的作用下活动件101将固定在该位置。因此,主体100处于升起状态时,只需向伸缩件106的远端朝远离侧面104的方向施加拉动力,然后活动件101将自动降下,直至主体100处于降下状态(在伸缩件106与凹槽107未对齐时可撤去拉动力);主体100处于降下状态时,只需向伸缩件106的远端朝远离侧面104的方向施加拉动力,然后向活动件101施加竖直方向(即Y方向)向上的作用力,直至伸缩件106与凹槽107对齐,然后撤去对伸缩件106远端的拉动力,使得伸缩件106的近端在弹簧109的作用下进入凹槽107中,此时主体100处于升起状态。
如图18E、图18F、图18G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主体100底部的两个侧面104各设置有两个凹槽107、108,两个凹槽107、108在竖直方向(即Y方向)上间隔设置,且伸缩件106的近端位于凹槽107中时对应升起状态(如图18E所示)、伸缩件106的近端位于凹槽108中时对应降下状态(如图18G所示)。与上述实施例相似,在该实施例中,也是通过拉动伸缩件106的远端,以调整伸缩件106近端的位置,从而将伸缩件106近端进入凹槽107或凹槽108中,进而可以使主体100处于升起状态或降下状态。此外,在凹槽107和凹槽108之间的间距大于间隙3时,伸缩件106与凹槽108对齐之前活动件101就已经贴紧地面2,导致伸缩件106将无法与凹槽108对齐并进入其中,不利于将活动件101固定在该位置。因此,凹槽107和凹槽108之间的间距应小于或等于间隙3的大小;优选地,凹槽107和凹槽108之间的间距为间隙3的0.2-1.0倍;更优选地,凹槽107和凹槽108之间的间距为间隙3的0.6-1.0倍。
实施例四:
如图19-图21所示,实施例四的结构与实施例一的结构基本相同,其不同在于脚架单元240的结构不同,操作上更为简洁方便。脚架单元240包括脚架和脚轮243,脚架包括第三连接部242、两个第四连接部245和两个第二脚架本体241,两个所述第二脚架本体241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三连接部242的两侧,所述第四连接部245设置在所述第二脚架本体241远离所述第三连接部242的一端,所述第三连接部242用于与所述主体100连接,所述第四连接部245用于与所述脚轮243连接。所述第三连接部242面向主体100的一侧设有安装板2422、滑槽2421及氮气弹簧2425,滑槽2421沿竖直方向(即Y方向)设置,滑槽2421靠近脚轮243的一侧沿水平方向(即Z方向)设有安装板2422。主体100的底部110对应第三连接部242的部分设有缺口,该缺口使得主体100具有主要的底部110和对应于第三连接部242的侧边底部105。滑槽2421用于容纳主体100的侧边底部105,且侧边底部105可以在滑槽2421中上下移动。安装板2422沿竖直方向(即Y方向)设有通孔(图中未示出),氮气弹簧2425的近端通过通孔2423与所述安装板2422固定连接,氮气弹簧2425和安装板2422的连接方式可以是螺纹连接、焊接和压接等方式,本实施例优选螺纹连接,便于拆装。所述氮气弹簧2425的远端与所述主体100的侧边底部105抵接,所述氮气弹簧2425的远端可以沿竖直方向(即Y方向)伸缩以使得主体100升起或下降,从而实现所述辐射防护装置10在升起状态和降下状态之间切换。
具体地,如图20A-图20B所示,辐射防护装置10处于升起状态,主体100的底部110与地面2之间存在间隙3,操作者朝主体100施加一个竖直向下的作用力,主体100受到该竖直向下的作用力之后侧边底部105向氮气弹簧2425施加压力使其压缩,直至主体100的底部110紧贴或接近地面2,此时间隙3被消除或减小,主体100处于降下状态,如图21A-图21B所示。主体100处于降下状态时,操作者朝主体100施加竖直向上的作用力,主体100受到该竖直向上的作用力之后侧边底部105将减少对氮气弹簧2425的压力,也就是相对地向氮气弹簧2425施加一个竖直向上的作用力,从而氮气弹簧2425将产生一个竖直向上的弹簧力,在该弹簧力大于主体100重力时主体100将被氮气弹簧2425支撑并向上升起,直至氮气弹簧2425伸展到达其极限位置,此时辐射防护装置10处于升起状态。该实施例利用了氮气弹簧2425的特性,即在氮气弹簧2425处于伸展或者收缩状态时,操作者只需通过主体100向氮气弹簧2425施加一个竖直向上或向下的作用力后氮气弹簧2425可以改变其状态,且氮气弹簧2425伸展时的弹力比主体100的重力大,因此可以确保氮气弹簧2425可以抬起主体100。因此在该实施例中,操作者可以只通过向主体100施加相应地作用力即可切换状态,而无需对多个部件施加多次操作才可切换状态,实现了升降一体化操作,操作更加便利、快捷。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三连接部242还设有两个通孔2424和调节件244,主体100对应通孔2424设置有沿厚度方向(即X方向)且贯穿主体100的通孔247,所述调节件244包括第三连接螺母2444、连接杆2443、头部2442和调节手柄2441,所述连接杆2443的近端固定连接所述头部2442的一端,所述调节手柄2441可转动地连接所述头部2442的另一端,所述连接杆2443的远端穿过两个通孔2424、通孔247后与所述第三连接螺母2444固定连接,第三连接螺母2444与连接杆2443固定连接后保持不动。通过转动调节手柄2441使得头部2442向第三连接部242的侧面施加作用力,从而迫使第三连接部242的内侧面沿厚度方向(即X方向)抵触主体100的侧边,此时侧边底部105将无法在滑槽2421中移动,即侧边底部105被锁定;通过转动调节手柄2441使得头部2442解除对第三连接部242的侧面施加的作用力,主体100的侧边与第三连接部242的内侧面没有接触,此时侧边底部105可以在滑槽2421中移动,即侧边底部105解除锁定,也就是说所述调节手柄2441可以限制辐射防护装置10的状态切换。因此在将辐射防护装置10调整到所需状态后,通过操作调节手柄2441即可锁定辐射防护装置的状态。主体100在切换状态的过程中,其相对于连接杆2443在竖直方向(即Y方向)上移动,通孔247在竖直方向(即Y方向)上具有一定的长度,因此主体100在切换状态的过程中,通孔247与连接杆2443之间的位置也发生相对变化。此外,在通孔247在竖直方向(即Y方向)上的长度小于间隙3时,主体100的底部110无法接触地面2,导致底部110与地面2之间始终有间隙3,防护效果较差。因此,通孔247在竖直方向(即Y方向)上的长度应大于或等于间隙3;优选地,通孔247在竖直方向(即Y方向)上的长度为间隙3的1.0-2.0倍;更优选地,通孔247在竖直方向(即Y方向)上的长度为间隙3的1.0-1.5倍。
如图22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两个脚架单元240被两个连接件246连接在一起,通过上述设置可以使得两个脚架单元240联动,从而在移动辐射防护装置10时更加可靠,同时对于两个脚架单元240的氮气弹簧2425也更加方便同步地伸缩以切换状态。
实施例五:
如图1、图23所示,本发明还提供一种辐射防护系统1,包括至少两个上述实施例之一的辐射防护装置10,且相邻的两个所述辐射防护装置10可拆卸连接。
在使用过程中,如果辐射源过大或存在多个辐射源且多个辐射源并列设置,以至于单个所述辐射防护装置10不足以阻挡所有射线时,可以将至少两个辐射防护装置10相应地并列设置;如果辐射源过大且不规则或存在多个辐射源且多个辐射源在操作者周围分散设置,以至于单个所述辐射防护装置10不足以阻挡所有射线时,可以将至少两个辐射防护装置10相应地围绕操作者设置(比如说相邻的两个辐射防护装置10之间具有夹角);通过上述设置可以扩大辐射防护的范围,从而进一步提升辐射防护的效果。
如图23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采用了三个辐射防护装置10并列设置,相比较单个辐射防护装置10而言,该辐射防护系统1的防护范围大大增加,而且每个辐射防护装置10均可以设置脚架200、手托支架300、挂架400和悬挂支架500中的一个或者数个。此外,相邻的两个辐射防护装置10可拆卸连接,从而方便操作者根据实际需要拆卸辐射防护装置10(如,在使用结束后,可将相邻的辐射防护装置10分开,以方便放置和存储),有利于提升辐射防护系统1的使用便利性。具体地,相邻的两个辐射防护装置10之间的连接方式可以是螺纹连接和卡合连接等,本实施例优选螺纹连接,便于拆装。在一些实施例中,操作者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选择辐射防护装置10的数量和高度,以满足不同的使用场景的需要。
应当指出,在说明书中提到的“一个实施例”、“实施例”、“示例性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等表示所述的实施例可以包括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但未必每个实施例都包括该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此外,这样的短语未必是指同一实施例。此外,在结合实施例描述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时,结合明确或未明确描述的其他实施例实现这样的特征、结构或特性处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知识范围之内。
应当容易地理解,应当按照最宽的方式解释本公开中的“在……上”、“在……以上”和“在……之上”,以使得“在……上”不仅意味着“直接处于某物上”,还包括“在某物上”且其间具有中间特征或层的含义,并且“在……以上”或者“在……之上”不仅包括“在某物以上”或“之上”的含义,还可以包括“在某物以上”或“之上”且其间没有中间特征或层(即,直接处于某物上)的含义。
此外,文中为了便于说明可以使用空间相对术语,例如,“下面”、“以下”、“下方”、“以上”、“上方”等,以描述一个元件或特征相对于其他元件或特征的如图所示的关系。空间相对术语意在包含除了附图所示的取向之外的处于使用或操作中的器件的不同取向。装置可以具有其他取向(旋转90度或者处于其他取向上),并且文中使用的空间相对描述词可以同样被相应地解释。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21)

1.一种辐射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主体和脚轮组件,所述主体含有防辐射材料,所述脚轮组件设置在所述主体的底部,所述脚轮组件和所述主体的底部可以相对运动以使得所述辐射防护装置在第一状态与第二状态之间切换;所述辐射防护装置处于所述第一状态时,所述主体的底部与地面之间存在间隙,所述辐射防护装置处于所述第二状态时,所述主体的底部与地面之间的所述间隙小于处于第一状态时的所述间隙或者不存在所述间隙。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辐射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脚轮组件可以相对于所述主体在竖直方向上移动,以使得所述辐射防护装置在所述第一状态和所述第二状态之间切换。
3.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辐射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脚轮组件包括脚架和脚轮,所述脚架包括第一连接部、第二连接部和第一脚架本体,所述脚轮设有脚轮支架和脚轮连接部,所述脚轮连接部设置在所述脚轮支架上;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脚架本体的两端,所述第二连接部用于与所述主体连接,所述第一连接部用于与所述脚轮连接部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辐射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脚轮连接部的一端与所述脚轮支架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脚轮连接部的另一端可活动连接;
或,所述脚轮连接部的一端与所述脚轮支架可活动连接,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脚轮连接部的另一端固定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辐射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部为第一连接螺母,所述脚轮连接部为螺杆,所述第一连接螺母设置在所述第一脚架本体上,所述螺杆的一端与所述脚轮支架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连接螺母的一端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第一脚架本体上,所述第一连接螺母的另一端与所述螺杆的另一端可活动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辐射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脚轮支架上还设有第二连接螺母,所述脚轮连接部为螺杆,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螺杆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连接螺母的一端与所述脚轮支架可转动地连接,所述第二连接螺母的另一端与所述螺杆可活动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辐射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脚架本体设有内腔,所述脚轮包括脚轮支架,所述第一连接部为第一支撑杆,所述第一支撑杆套有第一弹簧,所述第一支撑杆的一端设有限位凸台并位于所述内腔中,所述限位凸台用于限制所述第一支撑杆脱离所述内腔,所述第一支撑杆的另一端与所述脚轮支架固定连接;
所述第一脚架本体的面向地面的一侧还设有第二支撑杆,所述第二支撑杆的一端可转动地与所述第一脚架本体连接,所述辐射防护装置处于所述第一状态时,所述第二支撑杆的另一端抵触所述脚轮支架,所述辐射防护装置处于所述第二状态时,所述第二支撑杆的另一端不抵触所述脚轮支架;
或,所述脚轮支架面向所述第一脚架本体的一侧还设有第二支撑杆,所述第二支撑杆的一端可转动地与所述脚轮支架连接,所述辐射防护装置处于所述第一状态时,所述第二支撑杆的另一端抵触所述第一脚架本体,所述辐射防护装置处于所述第二状态时,所述第二支撑杆的另一端不抵触所述第一脚架本体。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辐射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的底部可以相对于所述脚轮组件在竖直方向上移动,以使得所述辐射防护装置在所述第一状态和所述第二状态之间切换。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辐射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包括侧面和至少一个伸缩件,所述伸缩件设置在所述侧面上;所述主体的底部设有活动件,所述活动件至少部分与所述侧面位于同一平面,所述活动件的所述部分设置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一通孔与所述侧面相邻;所述伸缩件可以穿过所述第一通孔凸出于所述部分的表面或所述伸缩件可以被压缩在所述活动件与所述侧面之间。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辐射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侧面设有第一凹槽,所述伸缩件的近端通过第二弹簧与所述第一凹槽连接,所述伸缩件的远端可以凸出于所述侧面,所述第一通孔与所述伸缩件对齐时所述伸缩件的远端可以穿过所述第一通孔并凸出于所述活动件的表面;所述伸缩件与所述第一通孔未对齐时,所述活动件可以沿竖直方向移动以使得所述辐射防护装置在所述第一状态和所述第二状态之间切换。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辐射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侧面设有第一凹槽、第二凹槽和两个所述伸缩件,所述第一凹槽和所述第二凹槽在竖直方向上间隔设置;一个所述伸缩件的近端通过一个第二弹簧与所述第一凹槽连接,另一个所述伸缩件的近端通过另一个第二弹簧与所述第二凹槽连接;两个所述伸缩件的远端均可以凸出于所述侧面,所述第一通孔与任意一个所述伸缩件对齐时所述伸缩件的远端可以穿过所述第一通孔并凸出于所述活动件的表面;两个所述伸缩件与所述第一通孔均未对齐时,所述活动件可以沿竖直方向移动以使得所述辐射防护装置在所述第一状态和所述第二状态之间切换。
12.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辐射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侧面设有第一凹槽,所述伸缩件套设有第三弹簧,所述第三弹簧的近端与所述伸缩件的近端连接,所述第三弹簧的远端与所述活动件连接,所述伸缩件的近端可以与所述侧面抵接,所述伸缩件的远端凸出于所述部分的表面;所述第一凹槽与所述第一通孔对齐时所述伸缩件的近端可以进入所述第一凹槽;将所述伸缩件的近端脱离所述侧面时,所述活动件可以沿竖直方向移动以使得所述辐射防护装置在所述第一状态和所述第二状态之间切换。
13.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辐射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侧面设有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所述伸缩件套设有第三弹簧,所述第三弹簧的近端与所述伸缩件的近端连接,所述第三弹簧的远端与所述活动件连接,所述伸缩件的近端可以与所述侧面抵接,所述伸缩件的远端凸出于所述部分的表面;所述第一凹槽或所述第二凹槽与所述第一通孔对齐时所述伸缩件的近端可以进入所述第一凹槽或所述第二凹槽;将所述伸缩件的近端脱离所述侧面时,所述活动件可以沿竖直方向移动以使得所述辐射防护装置在所述第一状态和所述第二状态之间切换。
14.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辐射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脚轮组件包括至少两个脚轮单元,每个所述脚轮单元包括脚架和脚轮。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辐射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脚架包括第三连接部、两个第四连接部和两个第二脚架本体,两个所述第二脚架本体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三连接部的两侧,所述第四连接部设置在所述第二脚架本体远离所述第三连接部的一端,所述第三连接部用于与所述主体连接,所述第四连接部用于与所述脚轮连接。
16.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辐射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连接部内设有安装板、滑槽及氮气弹簧,所述主体底部可以在所述滑槽内移动,所述安装板安装在所述滑槽中,所述氮气弹簧的一端与所述安装板固定连接,所述氮气弹簧的另一端用于与所述主体底部抵触,所述氮气弹簧可以沿竖直方向伸缩以使得所述辐射防护装置在所述第一状态和所述第二状态之间切换。
17.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辐射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连接部还设有第二通孔和调节件,所述调节件可以穿过所述第二通孔以限制所述主体的状态变化。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辐射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件包括第三连接螺母、连接杆、头部和调节手柄,所述连接杆的一端连接所述头部的一端,所述调节手柄可转动地连接所述头部的另一端,所述连接杆的另一端穿过所述第二通孔与所述第三连接螺母连接,所述调节手柄可以限制所述主体的状态变化。
1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辐射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辐射防护装置在切换状态的过程中,所述主体的底部的厚度方向的尺寸不变。
2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辐射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的下部的铅当量大于所述主体的上部的铅当量。
21.一种辐射防护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两个如权利要求1-20任意一项所述的辐射防护装置,且相邻的两个所述辐射防护装置可拆卸连接。
CN202211733754.9A 2022-12-30 辐射防护装置及系统 Pending CN118280616A (zh)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8280616A true CN118280616A (zh) 2024-07-02

Family

ID=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1954194B1 (en) Radiation shielding for tomographic scanners
JP5356241B2 (ja) X線透視技術者防護装置
US7465947B2 (en) X-ray shield arrangement for operating room
US9820702B2 (en) Movable shield for reducing radiation exposure of medical personnel
JP7169419B2 (ja) 可動放射線防護遮蔽板
US4965456A (en) Radiation guard means
US9078597B2 (en) Mobile x-ray unit with integrated x-ray shield
US20120049093A1 (en) Radiation shielding devices
JP6145899B2 (ja) 放射線画像撮影装置
US20130320246A1 (en) Radiation shield with disposable sterile drape for protecting the hands and arms during interventional cardiovascular fluoroscopy
US20150335297A1 (en) Movable radiologically protective enclosure for a physician or medical technician
US20140037058A1 (en) C-Arm with Removable or Retractable Detector Housing
CN118280616A (zh) 辐射防护装置及系统
CN118280617A (zh) 辐射防护装置及系统
CN214752979U (zh) 移动ct射线防护套装
CN219143815U (zh) 辐射防护装置及系统
US20230126167A1 (en) Devices to reduce radiation exposure
CN118280615A (zh) 辐射防护装置及系统
US20230181131A1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mitigating radiation exposure
CN212438651U (zh) 一种放射科胸片拍摄用防护结构
CN207924270U (zh) 一种新型放射科用影像固定装置
JPH08275940A (ja) X線透視撮影台
CN118016336A (zh) 辐射防护装置及系统
CN112820437A (zh) 移动ct射线防护套装
CN111991022A (zh) 一种放射科胸片拍摄用防护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