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8202530A - 带电线的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带电线的连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8202530A
CN118202530A CN202280073682.1A CN202280073682A CN118202530A CN 118202530 A CN118202530 A CN 118202530A CN 202280073682 A CN202280073682 A CN 202280073682A CN 118202530 A CN118202530 A CN 11820253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nector
flow path
peripheral surface
terminal
inner peripher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80073682.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圆井凉
西嶋文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mitomo Electric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mitomo Electric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mitomo Electric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Sumitomo Electric Industries Ltd
Publication of CN11820253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820253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6Bases; Cases
    • H01R13/52Dustproof, splashproof, drip-proof, waterproof, or flameproof cas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6Bases; Cases
    • H01R13/533Bases, cases made for use in extreme conditions, e.g. high temperature, radiation, vibration, corrosive environment, pressure

Landscapes

  • Connector Housings Or Holding Contact Members (AREA)

Abstract

一种带电线的连接器,用于对电动车辆进行充电或从电动车辆进行放电,所述带电线的连接器具备连接器、电线及连接部。所述连接器具备与设置于所述电动车辆的插座端子连接的棒状的端子。所述端子具备供制冷剂在所述端子的内部流动的第一流路。所述电线具备导体部以及供所述制冷剂沿着所述导体部的长度方向流动的第二流路。所述连接部将所述端子与所述导体部连接,并且具备将所述第一流路与所述第二流路连通的第三流路。

Description

带电线的连接器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带电线的连接器。本申请要求以2021年11月30日申请的日本申请第2021-194960号为基础的优先权,并援引所述日本申请中记载的全部记载内容。
背景技术
专利文献1及专利文献2公开了用于电动汽车的快速充电的连接器。连接器与充电电缆的前端连接。
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连接器具备内部为中空的端子。端子中的中空的内部与设置于充电电缆内部的冷却管连通。在冷却管中流动有制冷剂。在专利文献1的连接器中,虽然充电电缆的导体及连接器的端子被制冷剂冷却,但端子与导体的连接部位未被冷却。
专利文献2所公开的连接器具备将连接器的端子与充电电缆的导体连接的连接部。连接部具备制冷剂能够流通的中空室以及面向充电电缆的冷却管的开口部。连接部的中空室经由开口部而与设置于充电电缆内部的冷却管连通。在冷却管中流动有制冷剂。在专利文献2的连接器中,虽然充电电缆的导体及连接部被制冷剂冷却,但连接器的端子未被冷却。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中国专利申请公开第10837294号说明书
专利文献2:日本特表2019-517714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公开的带电线的连接器用于对电动车辆进行充电或从电动车辆进行放电,所述带电线的连接器具备连接器、电线及连接部,所述连接器具备与设置于所述电动车辆的插座端子连接的棒状的端子,所述端子具备供制冷剂在所述端子的内部流动的第一流路,所述电线具备导体部以及供所述制冷剂沿着所述导体部的长度方向流动的第二流路,所述连接部将所述端子与所述导体部连接,并且具备将所述第一流路与所述第二流路连通的第三流路。
附图说明
图1是示意性地示出实施方式一的带电线的连接器的使用状态的侧视图。
图2是示意性地示出实施方式一的带电线的连接器的内部的立体图。
图3是图2的III-III剖视图。
图4是示意性地示出实施方式一的带电线的连接器中的端子、电线以及连接部的连接部位的剖视图。
图5是实施方式一的带电线的连接器中的连接部的侧视图。
图6是说明实施方式一的带电线的连接器中的制冷剂的流动的说明图。
图7是示意性地示出实施方式二的带电线的连接器中的端子、电线以及连接部的连接部位的剖视图。
图8是示意性地示出实施方式三的带电线的连接器的内部的剖视图。
图9是说明实施方式三的带电线的连接器中的制冷剂的流动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公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对于电池式电动汽车(BEV)、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PHEV)等电动车辆,从缩短充电时间的角度出发,正在研究以更大的电流进行快速充电。若以大电流进行快速充电,则设置于电动车辆的插座端子与设置于连接器的端子的第一连接部位将会发热,并且设置于连接器的端子与充电电缆的导体的第二连接部位将会发热。另外,若以大电流进行快速充电,则充电电缆的导体自身也会发热。希望对由这些发热引起的高温部位分别进行冷却。
本公开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能够高效地冷却多个高温部位且能够实现小型化的带电线的连接器。
[本公开的效果]
本公开的带电线的连接器能够高效地冷却多个高温部位且能够实现小型化。
[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说明]
首先,列出本公开的实施方面进行说明。
(1)本公开的一方面所涉及的带电线的连接器用于对电动车辆进行充电或从电动车辆进行放电,所述带电线的连接器具备连接器、电线及连接部,所述连接器具备与设置于所述电动车辆的插座端子连接的棒状的端子,所述端子具备供制冷剂在所述端子的内部流动的第一流路,所述电线具备导体部以及供所述制冷剂沿着所述导体部的长度方向流动的第二流路,所述连接部将所述端子与所述导体部连接,并且具备将所述第一流路与所述第二流路连通的第三流路。
本公开的带电线的连接器能够高效地冷却多个高温部位。多个高温部位包括第一连接部位、第二连接部位及电线的导体部。第一连接部位是设置于电动车辆的插座端子与连接器的端子的连接部位。第二连接部位是连接器的端子与电线的导体部的连接部位。第一连接部位由在第一流路中流动的制冷剂冷却。第二连接部位由在第三流路中流动的制冷剂冷却。电线的导体部由在第二流路中流动的制冷剂冷却。第一流路、第二流路及第三流路连通。在第一流路、第二流路及第三流路中流动相同的制冷剂。本公开的带电线的连接器能够通过一串流路来冷却多个高温部位。通过能够用一串流路进行冷却,与使制冷剂单独循环于多个高温部位的情况相比,能够高效地冷却多个高温部位。
本公开的带电线的连接器能够实现小型化。在本公开的带电线的连接器中,连接部兼具将端子与导体部连接的功能以及使第一流路与第二流路连通的功能。通过兼具上述两种功能,与单独具备上述两种功能的情况相比,容易变得小型。
(2)作为本公开的带电线的连接器的一方式,可列举:所述端子具备容纳部,所述连接部插入到所述容纳部中,所述容纳部的内周面与所述连接部的外周面结合。
上述方式中,由于连接部收纳于端子内,因此能够使带电线的连接器更加小型化。
(3)作为上述(2)的本公开的带电线的连接器的一方式,可列举:所述连接部具备第一筒状部、第二筒状部及连结部,所述第一筒状部位于所述端子的前端侧,并具备:内周面,与所述导体部的外周面结合;以及外周面,在所述第一筒状部的外周面与所述容纳部的内周面之间构成所述第一流路,所述第二筒状部位于比所述第一筒状部更靠所述端子的后端侧的位置,并具备:内周面,在所述第二筒状部的内周面与所述导体部的外周面之间形成所述第三流路的一部分;以及外周面,与所述容纳部的内周面结合,所述连结部具备:多个短片,将所述第一筒状部与所述第二筒状部结合;以及多个连接口,设置于相邻的所述短片间,所述多个连接口各自与所述第一流路相连。
上述方式中,能够将导体部压接于连接部中的第一筒状部,能够经由连接部良好地确保端子与导体部的导通。上述方式中,能够通过连接部中的第二筒状部及连结部构成第三流路,能够良好地将第一流路与第二流路连通。
(4)作为上述(2)或(3)的本公开的带电线的连接器的一方式,可列举:所述容纳部的内周面与所述连接部的外周面螺纹结合。
上述方式中,能够容易且可靠地将端子与连接部连接。
(5)作为本公开的带电线的连接器的一方式,可列举:具备固定于所述端子的第一管道,所述第一流路将所述第一管道的内部与所述第三流路连通。
上述方式中,能够使冷却第一连接部位、第二连接部位及电线的导体部的制冷剂的流动为一个方向。例如,在第一管道为制冷剂的供给管道的情况下,制冷剂从第一管道供给到第一流路,并依次在第一流路、第三流路及第二流路中流动。在第二流路中流动的制冷剂返回到冷却装置。返回到冷却装置的制冷剂再次在第一管道中流动。在第一管道为制冷剂的排出管道的情况下,制冷剂依次在第二流路、第三流路及第一流路中流动,并从第一流路排出到第一管道。排出到第一管道的制冷剂返回到冷却装置。返回到冷却装置的制冷剂再次在第二流路中流动。
(6)作为上述(5)的本公开的带电线的连接器的一方式,可列举:所述连接器具备覆盖所述端子的外壳,所述外壳具备供所述第一管道插入的贯通孔,所述带电线的连接器具备配置于所述贯通孔的内周面与所述第一管道之间的第一密封部件。
上述方式中,能够抑制水从贯通孔进入外壳内。
(7)作为上述(6)的本公开的带电线的连接器的一方式,可列举:所述第一密封部件具备位于所述外壳的外侧的延长部,所述延长部为内周侧的高度比外周侧的高度高的锥状。
上述方式中,水不易滞留在延长部中的上述远位侧,更容易抑制水从贯通孔进入外壳内。
(8)作为本公开的带电线的连接器的一方式,可列举:所述电线具备第二管道,所述第二管道覆盖所述导体部,并在所述第二管道与所述导体部之间构成所述第二流路,所述连接部具备与所述第二管道的内周面相对的外周面,所述带电线的连接器具备固定部,所述固定部在所述第二管道的内周面与所述连接部的外周面相对的状态下将所述第二管道固定于所述连接部。
上述方式中,能够将第二管道牢固且容易地固定于连接部。
(9)作为上述(1)至(5)的本公开的带电线的连接器的一方式,可列举:所述连接器具备覆盖所述端子的外壳,所述外壳具备供所述电线引出的引出孔,所述带电线的连接器具备配置于所述引出孔的内周面与所述电线之间的第二密封部件。
上述方式中,能够抑制水从引出孔进入外壳内。
[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详情]
参照附图对本公开的带电线的连接器的具体例进行说明。图中的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或相当的部分。在各附图中,为了说明的方便,有时会夸张或简化地示出构成的一部分。附图中的各部分的尺寸比有时也会与实际不同。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这些示例,而是由权利要求示出,旨在包括与权利要求等同的含义及范围内的所有变更。
<实施方式一>
参照图1至图6,对实施方式一的带电线的连接器100进行说明。图1示出带电线的连接器100插入到电动车辆的插口1000中的状态。在图1中,用虚线简单示出构成带电线的连接器100的外观的壳体9内。图2示出将壳体9拆下后的状态、即带电线的连接器100的内部。在带电线的连接器100中,如图3所示,连接器1的端子11与电线2的导体部21通过连接部3连接成直线状。图3、图4及图6示出以包括端子11与导体部21的连接区域的方式沿着通过端子11的中心轴及导体部21的中心轴的平面剖切后的纵剖面。图4放大示出上述连接区域。图6在图3的基础上进一步示出制冷剂的流动。图5示出装备于带电线的连接器100之前的连接部3。在以下的说明中,对于带电线的连接器100,有时会将插入插口1000(图1)的一侧称为前端侧,将连接器1中连接电线2的一侧称为后端侧。
实施方式一的带电线的连接器100用于对电动车辆进行充电或者从电动车辆进行放电。电动车辆是具备至少能够进行充电的蓄电器的汽车。上述蓄电器也可以能够向外部设备进行放电。外部设备可列举功率调节器等。作为电动车辆,可列举电动汽车(BEV)、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PHEV)。
如图3所示,实施方式一的带电线的连接器100具备连接器1、电线2及连接部3。连接器1具备棒状的端子11。如图4所示,端子11具备使制冷剂在端子11的内部流动的第一流路10。电线2具备使制冷剂沿着导体部21的长度方向流动的第二流路20。连接部3将端子11与导体部21连接。如图4所示,实施方式一的带电线的连接器100的特征之一在于连接部3具备将第一流路10与第二流路20连通的第三流路30这一点。第一流路10、第二流路20及第三流路30连通。通过第一流路10、第二流路20及第三流路30,在带电线的连接器100中构成一串制冷剂流路。以下,首先对带电线的连接器100的构成进行说明,然后对制冷剂的流动进行说明。
《连接器》
如图3所示,连接器1具备端子11和外壳15。
[端子]
端子11是向电动车辆供给电力的电力端子。端子11的形状、尺寸、配置等依据预定的标准而设计。作为用于电动车辆的连接器的标准,例如可列举ChaoJi。端子11的材质例如可列举铜合金等。
端子11是具有第一端部11a及第二端部11b的棒状部件。端子11是公端子。第一端部11a位于连接器1的前端侧。第二端部11b位于连接器1的后端侧。在端子11的内部设置有图4及图6所示的第一流路10。
端子11与设置于电动车辆的未图示的插座端子连接。插座端子是母端子。插座端子具备供端子11插入的筒状部。端子11中的第一端部11a插入插座端子。在端子11中,在第一端部11a插入到插座端子中的状态下,第一端部11a的外表面与插座端子电连接。端子11与插座端子连接的第一连接部位及其附近成为高温部位。
如图3及图4所示,第二端部11b具备在后端侧的端面开口的容纳部13。容纳部13是筒状体。容纳部13的轴与端子11的轴为同轴。容纳部13从后端侧的端面设置到端子11的长度方向的中央部跟前。本例的容纳部13与后述的连接部3的外径对应地剖面为圆形。容纳部13的剖面是指沿与容纳部13的轴向正交的方向剖切后的剖面。连接部3插入到容纳部13中。容纳部13的内周面131与连接部3的外周面322结合。在本例中,如图4所示,在容纳部13的内周面131设置有内螺纹部131s。在本例中,如图4所示,在连接部3的外周面322设置有外螺纹部322s。在本例中,容纳部13的内周面131与连接部3的外周面322通过内螺纹部131s和外螺纹部322s而螺纹结合。在本例的容纳部13的外周面132设置有外螺纹部132s。外螺纹部132s与设置于后述的螺母42的内螺纹部42s螺纹结合。
[第一流路]
如图4及图6所示,端子11具备使制冷剂在端子11的内部流动的第一流路10。端子11具备位于第一端部11a侧的前端部12。本例的前端部12是前端侧封闭、后端侧开口的筒状体。前端部12的后端侧与容纳部13相连。前端部12的内部与容纳部13的内部连通。如图6所示,前端部12形成有构成第一流路10的一部分的内部空间。如图4所示,第一流路10的剩余部分构成于容纳部13与连接部3之间。在后述的连接部3的说明中将对第一流路10的剩余部分进行详细说明。
在本例中,如图3所示,在前端部12中的后端侧的外周面设置有贯通孔121。后述的第一管道5的前端部插入贯通孔121中。在本例中,从第一管道5向前端部12的内侧供给制冷剂。
如图3所示,在前端部12的内部空间中插入有内侧部件122。如图6所示,内侧部件122具备分隔部123、止挡部124及固定部125。在图6中,为了方便理解,以侧面示出内侧部件122。分隔部123将构成于前端部12的内部空间中的第一流路10分隔为去程和回程。止挡部124引导制冷剂的流动,以使制冷剂从去程向回程流动。固定部125在前端部12的后端侧将内侧部件122固定于端子11。分隔部123、止挡部124及固定部125一体成型。
分隔部123是将前端部12的内部空间分割成多个小空间的板状部件。如图6所示,分隔部123具备主体部123b和突条部123p。分隔部123构成为从前端侧观察时主体部123b与突条部123p交叉。主体部123b与突条部123p一体成型。
主体部123b配置为沿端子11的轴向延伸。通过主体部123b,前端部12的内部空间被大致分割成两部分。主体部123b具备第一面和第二面。在主体部123b的第一面与前端部12的内周面之间、以及主体部123b的第二面与前端部12的内周面之间构成有第一流路10。在本例中,隔着分隔部123的两个第一流路10在各第一流路10的前端侧相连。主体部123b配置为主体部123b的侧面与贯通孔121相对。主体部123b的侧面是将主体部123b的第一面与第二面相连的面。从第一管道5供给的制冷剂向主体部123b的第一面及第二面各自的方向分流。
突条部123p从主体部123b的第一面及第二面分别朝着前端部12的内周面突出。突条部123p的前端与前端部12的内周面接触。突条部123p配置为沿着端子11的轴向延伸。突条部123p的前端侧未到达主体部123b的前端侧。也就是说,突条部123p的长度比主体部123b的长度短。此处的长度是沿着端子11的轴向的长度。通过突条部123p而构成有制冷剂流动的去程和回程。通过使突条部123p的长度比主体部123b的长度短,构成去程与回程的折返部位。本例的突条部123p配置于第一面或第二面的宽度方向的中央部。
止挡部124设置于主体部123b的后端侧且由突条部123p分割后的第一流路10中面对贯通孔121的一侧。止挡部124设置于比贯通孔121更靠后端侧的位置。本例的止挡部124设置于前端部12中与容纳部13的边界处。止挡部124设置为封闭由主体部123b、突条部123p及前端部12的内周面构成的空间的后端侧。止挡部124具有拦截制冷剂的流动的功能。本例的止挡部124由半圆状的板材构成。
通过分隔部123,在第一流路10中,如图6所示,从第一管道5供给的制冷剂在由突条部123p分割成的去程中朝向前端侧流动,在突条部123p的前端侧折返之后,在由突条部123p分割成的回程中朝向后端侧流动。
固定部125设置于容纳部13中与前端部12的边界处。固定部125具备框状部125a和未图示的多个连结部。框状部125a与端子11的内周面连接。框状部125a的外径比由主体部123b和突条部123p构成的包络圆大。框状部125a可列举与端子11的内周面粘接而被固定。或者,也可以预先在端子11的内周面设置槽,通过将框状部125a嵌入该槽来进行固定。未图示的各连结部将框状部125a、主体部123b以及突条部123p的后端侧相连。各连结部由细长的短片构成。多个连结部在框状部125a的周向上大致均等地配置。在相邻的连结部之间构成有孔部。制冷剂能够在孔部中流通。
分隔部123的材质例如可列举金属、树脂等。作为金属,例如可列举铜或铜合金、铝或铝合金、不锈钢等。作为树脂,例如可列举聚乙烯(PE)、聚丙烯(PP)、聚酰胺(PA)、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树脂(ABS)、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T)、氟树脂(PTFE)、聚碳酸酯(PC)、聚苯硫醚(PPS)等。
[外壳]
图2及图3所示的外壳15是覆盖端子11的树脂成型体。外壳15具备前端部151和基端部152。前端部151和基端部152是一体物。
前端部151是插入插口1000(图1)中的部分。在本例中,前端部151的立体形状是大致矩形的块形状。大致矩形包括具有弯曲线。如图2所示,前端部151具备收纳端子11(图3)等的多个贯通孔151h。
基端部152是不插入插口1000(图1)中的部分。也就是说,基端部152是在将前端部151插入到插口1000(图1)中时从插口1000露出的部分。基端部152设置为从前端部151向电线2侧延伸。基端部152与电线2的数量对应地设置。在本例中,如图2所示,设有两个基端部152。各基端部152的立体形状为筒状。两个基端部152通过未图示的连结部而相连。各基端部152的内径与端子11的外径及后述的连接部3的外径对应地设定。基端部152中与前端部151的边界部分的内径大致相同于端子11的前端部12的外径。基端部152中与连接部3相对的一部分的内径大致相同于连接部3的外径。
如图3所示,在外壳15与端子11之间设置有密封部件8a。如图4所示,在端子11中的容纳部13与连接部3之间设置有密封部件8b。
如图3所示,基端部152具备供后述的第一管道5插入的贯通孔153。在贯通孔153的内周面与第一管道5之间设置有密封部件6。密封部件6的形状为筒状。密封部件6具备位于外壳15的外侧的延长部60。延长部60的形状也为筒状。延长部60呈延长部60中的内周侧的高度比外周侧的高度高的锥状。也就是说,延长部60的远离端子11一侧的前端部呈锥状。若延长部60的前端部为锥状,则容易使密封部件6的上表面的水沿锥状的倾斜面排出。因此,水不易滞留在密封部件6的上表面,容易抑制水从贯通孔153进入外壳15内。
如图3所示,在基端部152中的后端侧的端面具备供后述的电线2引出的引出孔154。在引出孔154的内周面与电线2之间设置有密封部件7。在基端部152中的后端侧的端面设置有固定部155。固定部155是具备端部155a和侧部155b的有底筒状的部件。端部155a与密封部件7的端面相对。在端部155a中的与密封部件7相对的面设置有突起部155p。突起部155p的前端与密封部件7的端面接触。侧部155b以沿着基端部152的周面的方式从端部155a延伸。侧部155b与基端部152通过卡扣结构而结合。在侧部155b与基端部152结合的状态下,设置于端部155a的突起部155p与密封部件7接触,能够抑制密封部件7从引出孔154脱落。
《电线》
如图3及图4所示,电线2具备导体部21和第二管道22。如图4所示,在导体部21与第二管道22之间设置有第二流路20。如图2所示,带电线的连接器100通常设置有两根电线2。一根电线2为正极线,另一根电线2为负极线。虽然未图示,但带电线的连接器100除了电线2以外,还具备接地线、在与电动车辆之间进行充电等的控制所需的信号线等。
[导体部]
导体部21是向电动车辆供给电力的电力线。导体部21经由后述的连接部3与连接器1的端子11电连接。导体部21例如由将多根基线绞合而得到的绞合线、将多根绞合线进一步绞合而得到的绞合线、或者对这些绞合线进行压缩成型而得到的压缩导体等构成。导体部21的材质例如可列举铜或铜合金、铝或铝合金等。导体部21自身为高温部位。
[第二管道]
如图4所示,第二管道22覆盖导体部21,在第二管道22与导体部21之间构成有第二流路20。后述的连接部3的一部分插入到第二管道22的前端侧的端部。第二管道22通过固定部4而固定于连接部3。固定部4具备套环41和螺母42。连接部3具备与第二管道22的内周面221相对的外周面322。套环41配置为在第二管道22的内周面221与连接部3的外周面322相对的状态下覆盖第二管道22的外周面222。螺母42配置为覆盖套环41。在螺母42的前端侧的内周面设置有内螺纹部42s。内螺纹部42s与设置于端子11中的容纳部13的外周面132的外螺纹部132s螺纹结合。第二管道22通过内螺纹部42s与外螺纹部132s的螺纹结合而经由螺母42和套环41固定于连接部3。
第二管道22的材质例如可以是橡胶,也可以是具有挠性的树脂。作为橡胶,例如可列举硅酮橡胶、乙烯-丙烯橡胶、丁腈橡胶、氯丁二烯橡胶、氟橡胶等。作为树脂,例如可列举PE、PP、PA等。
[第二流路]
如图4及图6所示,电线2具备供制冷剂沿着导体部21的长度方向流动的第二流路20。第二流路20设置于每根电线2。第二流路20与未图示的冷却装置相连。
虽然未图示,但两根电线2在从设置于外壳15的基端部152的引出孔154引出之后,如图1所示,与后述的第一管道5一起被护套25覆盖。换言之,通过护套25而将位于外壳15的外侧的两根电线2和第一管道5作为一体物来进行处理。护套25的材质例如可列举氯丁二烯橡胶等。在两根电线2及第一管道5与护套25之间也可以设置有填充物。填充物的材质例如可列举乙烯-丙烯橡胶等。
《连接部》
连接部3将连接器1的端子11与电线2的导体部21电连接。如图4所示,连接部3具备将设置于端子11的第一流路10与设置于电线2的第二流路20连通的第三流路30。如图5所示,连接部3具备第一筒状部31、第二筒状部32及连结部33。在图4中,图示了连结部33中的连接口330。第一筒状部31、第二筒状部32及连结部33一体成型。本例的连接部3插入到端子11的容纳部13中。
如图4所示,第一筒状部31位于容纳部13的前端侧。第一筒状部31与导体部21电连接及机械连接。导体部21插入到第一筒状部31中。第一筒状部31在插入有导体部21的状态下被压缩。通过该压缩,第一筒状部31的内周面311与导体部21的外周面212结合。在第一筒状部31的内侧不具备供制冷剂流动的流路。
在第一筒状部31插入到容纳部13中的状态下,在第一筒状部31与容纳部13之间形成有空间。该空间是第一流路10的一部分。也就是说,在第一筒状部31的外周面312与容纳部13的内周面131之间构成第一流路10。构成于容纳部13与第一筒状部31之间的第一流路10与设置于端子11的前端部12的第一流路10连通。
如图4所示,第二筒状部32位于容纳部13的后端侧。第一筒状部31的轴与第二筒状部32的轴为同轴。本例的第二筒状部32未与第一筒状部31在轴向上重叠。也就是说,本例的第二筒状部32与第一筒状部31在轴向上并排配置。第二筒状部32与端子11电连接及机械连接。
导体部21插入到第二筒状部32中。导体部21在插入到第一筒状部31及第二筒状部32中的状态下与第一筒状部31电连接及机械连接,但未与第二筒状部32机械连接。在导体部21插入到第二筒状部32中的状态下,在第二筒状部32与导体部21之间形成有空间。该空间是第三流路30的一部分。也就是说,在第二筒状部32的内周面321与导体部21的外周面212之间构成第三流路30的一部分。第二筒状部32的内周面321与导体部21的外周面212之间的空间与构成于导体部21与第二管道22之间的第二流路20连通。也就是说,第三流路30与第二流路20连通。
在第二筒状部32的外周面322设置有外螺纹部322s。外螺纹部322s与设置于容纳部13的内周面131的内螺纹部131s螺纹结合。通过该螺纹结合,第二筒状部32的外周面322与容纳部13的内周面131结合。在第二筒状部32的外周面322与容纳部13的内周面131之间不具备供制冷剂流动的流路。
在第二筒状部32的外周面322设置有突起部322p。本例的突起部322p以随着从后端侧朝向前端侧而外径变大的方式倾斜。突起部322p具有钩住第二管道22的作用。第二管道22如上所述固定于连接部3。具体而言,在第二管道22的内周面221与连接部3的外周面322相对的状态下,以覆盖第二管道22的外周面222的方式配置套环41并通过螺母42进行固定。套环41及螺母42配置为覆盖突起部322p。套环41填充螺母42的内周面与第二管道22的外周面222之间的空间。通过利用套环41及螺母42进行固定,突起部322p咬入第二管道22。通过该咬入,第二管道22牢固地固定于连接部3。
在第二筒状部32的外周面322设置有凸缘部322f。凸缘部322f向第二筒状部32的径向外侧突出地设置。本例的凸缘部322f在第二筒状部32的整周上设置。凸缘部322f设置于突起部322p与外螺纹部322s之间。凸缘部322f具有在将螺母42的内螺纹部42s与设置于容纳部13的外周面132的外螺纹部132s进行了螺纹结合时对套环41进行定位的作用。进而,在螺母42的后端侧设置有在与凸缘部322f之间对套环41进行定位的内周突起。
如图5所示,连结部33具备多个短片331和多个连接口330。各短片331将第一筒状部31与第二筒状部32结合。各短片331在第一筒状部31及第二筒状部32的周向上大致均等地配置。各连接口330设置于相邻的短片331之间。制冷剂能够在各连接口330中流通。各连接口330是第三流路30的剩余部分。如图4所示,各连接口330与构成于第一筒状部31的外周面312与容纳部13的内周面131之间的第一流路10相连。
端子11与导体部21通过连接部3连接的第二连接部位成为高温部位。
[第三流路]
如图4及图6所示,连接部3具备将第一流路10与第二流路20连通的第三流路30。如上所述,第三流路30由第二筒状部32的内周面321与导体部21的外周面212之间的空间以及连接口330构成。第一流路10、第二流路20及第三流路30与多根电线2各自对应地构成。
《第一管道》
如图3所示,第一管道5与设置于端子11内部的第一流路10连通。第一管道5中与第一流路10相反的一侧经由连接管道52与未图示的冷却装置相连。第一管道5是向端子11的内部供给制冷剂的供给管道、或从端子11的内部排出制冷剂的排出管道。本例的第一管道5是供给管道。在本例中,由未图示的冷却装置冷却后的制冷剂通过连接管道52及第一管道5而供给到第一流路10。
如图2及图3所示,第一管道5的大部分配置于外壳15的外侧。如图3所示,第一管道5的前端部贯通设置于外壳15的贯通孔153,并插入到设置于端子11的前端部12的贯通孔121中。在本例中,第一管道5的前端面与前端部12的内周面大致齐平。第一管道5的前端部也可以以不阻碍前端部12内的制冷剂的流动的程度位于前端部12内。
如图3所示,在第一管道5的端部设置有凸缘部51。凸缘部51设置为与前端部12的外周面中贯通孔121附近的区域接触。通过凸缘部51与上述区域接触,抑制第一管道5的前端部过于进入端子11的内部。
第一管道5的材质例如可列举与第二管道22的材质为相同种类。
《其他构成》
[壳体]
如图1所示,带电线的连接器100具备壳体9。壳体9覆盖连接器1与电线2的连接区域。本例的壳体9覆盖从连接器1的外壳15中前端部151与基端部152的边界到护套25的范围。在壳体9的上表面设置有C字状的把持部。
[制冷剂]
在构成于带电线的连接器100的制冷剂流路中流动的制冷剂是具有绝缘性的绝缘制冷剂。作为制冷剂,例如可列举氟类惰性液体、硅油等。
《制冷剂的流动》
参照图4及图6,对在构成于实施方式一的带电线的连接器100的制冷剂流路中流动的制冷剂的流动进行说明。构成于带电线的连接器100的制冷剂流路包括第一流路10、第二流路20及第三流路30。在本例中,从作为供给管道的第一管道5向第一流路10供给制冷剂。在图4及图6中,用虚线示出在第一流路10及第二流路20中流动的制冷剂的流动。在图4及图6中,用实线示出在第三流路30中流动的制冷剂的流动。在图6中,用双点划线示出在第一管道5中流动的制冷剂的流动。
如图6所示,制冷剂从第一管道5供给到前端部12内的第一流路10。供给到前端部12内的第一流路10的制冷剂通过分隔部123而在前端部12内往复。具体而言,供给到前端部12内的第一流路10的制冷剂在由突条部123p分割成的去程中朝向前端侧流动,在突条部123p的前端侧折返之后,在由突条部123p分割成的回程中朝向后端侧流动。流动至后端侧的制冷剂向容纳部13内的第一流路10流动。如图4所示,流动到容纳部13内的第一流路10的制冷剂在第一筒状部31的外周面312与容纳部13的内周面131之间流动。然后,制冷剂从构成于连接部3的连接口330流入连接部3的内部,并在构成于第二筒状部32的内周面321与导体部21的外周面212之间的第三流路30中流动。在第三流路30中流动的制冷剂流入构成于导体部21与第二管道22之间的第二流路20。流入第二流路20的制冷剂沿着导体部21的长度方向流动至未图示的冷却装置。流入冷却装置的制冷剂被冷却装置冷却。被冷却装置冷却后的制冷剂经由连接管道52再次通过第一管道5而供给到第一流路10。
简而言之,制冷剂依次在与未图示的冷却装置相连的第一管道5、第一流路10、第三流路30及第二流路20中流动,并返回到冷却装置。
《实施方式一的效果》
实施方式一的带电线的连接器100通过上述制冷剂的流动,能够高效地冷却多个高温部位。能够进行高效的冷却的原因在于,第一管道5、第一流路10、第三流路30及第二流路20依次连通而构成一串流路。通过在一串流路中流动的制冷剂冷却多个高温部位。多个高温部位包括第一连接部位、第二连接部位及导体部21自身。第一连接部位是设置于电动车辆的未图示的插座端子与端子11的连接部位。第二连接部位是端子11与导体部21的连接部位。第一连接部位由在第一流路10中流动的制冷剂冷却。第二连接部位由在第三流路30中流动的制冷剂冷却。导体部21由在第二流路20中流动的制冷剂冷却。实施方式一的带电线的连接器100能够高效地冷却多个高温部位,从而能够确保充电或放电的电流值较大,能够在短时间内进行大电力的充电或放电。
实施方式一的带电线的连接器100能够实现小型化。能够实现小型化的原因在于,连接部3兼具将端子11与导体部21连接的功能以及将第一流路10与第二流路20连通的功能。带电线的连接器100通过兼具上述两种功能,与单独具备上述两种功能的带电线的连接器相比,容易变得小型。特别是,通过将连接部3插入到端子11的容纳部13中,使带电线的连接器100更加小型化。进而,通过设置于连接部3的外周面322的外螺纹部322s与设置于容纳部13的内周面131的内螺纹部131s螺纹结合,使带电线的连接器100小型化,而且使带电线的连接器100的连接部3与端子11容易且可靠地连接。
<实施方式二>
参照图7对实施方式二的带电线的连接器进行说明。图7是以包括端子11与导体部21的连接区域的方式沿通过端子11的中心轴及导体部21的中心轴的平面剖切后的纵剖面,放大示出了上述连接区域。
实施方式二的带电线的连接器与实施方式一的带电线的连接器100相比,连接部3的形态不同。在以下的说明中,围绕与上述实施方式一的不同点进行说明,对于同样的事项省略其说明。
《连接部》
连接部3具备第一筒状部31和第二筒状部32以及连结部33。在图7中,图示了连结部33中的连接口330。第一筒状部31、第二筒状部32及连结部33一体成型。本例的连接部3与实施方式一同样地插入到端子11的容纳部13中。
第一筒状部31在配置于后述的第二筒状部32内部的状态下位于容纳部13的前端侧。第一筒状部31与导体部21电连接及机械连接。导体部21插入到第一筒状部31中。第一筒状部31在插入有导体部21的状态下与导体部21结合。在第一筒状部31的内侧基本上不具备供制冷剂流动的流路。
在第二筒状部32的内部配置有已与第一筒状部31结合的导体部21。第二筒状部32从容纳部13的前端侧配置到后端侧。第二筒状部32的一部分与第一筒状部31在轴向上重叠。第一筒状部31的轴与第二筒状部32的轴为同轴。第二筒状部32与端子11电连接及机械连接。
在已与第一筒状部31结合的导体部21插入到第二筒状部32中的状态下,在第二筒状部32与第一筒状部31之间以及第二筒状部32与导体部21之间形成有空间。该空间是第三流路30的一部分。构成于第一筒状部31与第二筒状部32之间的空间经由后述的连接口330与第一流路10连通。也就是说,第三流路30经由后述的连接口330与第一流路10连通。第二筒状部32与导体部21之间的空间与第二流路20连通。
与实施方式一同样地,连结部33具备将第一筒状部31与第二筒状部32结合的多个短片(未图示)。本例的短片由在第一筒状部31与第二筒状部32之间沿径向延伸的短片构成。多个短片在第一筒状部31及第二筒状部32的周向上大致均等地配置。各连接口330设置于相邻的短片间。制冷剂能够在各连接口330中流通。各连接口330是第三流路30的剩余部分。
《实施方式二的效果》
实施方式二的带电线的连接器与实施方式一的带电线的连接器100同样地,第一流路10、第三流路30及第二流路20依次连通而构成一串流路,能够高效地冷却多个高温部位。实施方式二的带电线的连接器通过在连接部3中将第一筒状部31收纳于第二筒状部32,能够缩短带电线的连接器100的轴向尺寸。因此,实施方式二的带电线的连接器与实施方式一的带电线的连接器100相比,更容易小型化。
<实施方式三>
参照图8及图9对实施方式三的带电线的连接器进行说明。图8示出以包括端子11与导体部21的连接区域的方式沿通过端子11的中心轴及导体部21的中心轴的平面对带电线的连接器的内部进行剖切后的纵剖面。图9放大示出了上述连接区域。在图9中,与图4同样地,用箭头示出在第一流路10、第二流路20及第三流路30中流动的制冷剂的流动。
实施方式三的带电线的连接器与实施方式一的带电线的连接器100相比,端子11的形态及第一管道5的位置不同。在实施方式三的带电线的连接器中,电线2的构成、连接部3的构成、电线2的导体部21与连接部3的连接结构以及端子11与连接部3的连接结构与实施方式一的带电线的连接器100是同样的。在以下的说明中,围绕与上述实施方式一的不同点进行说明,对于同样的事项省略其说明。
《端子》
端子11的前端部12不具备供制冷剂流动的流路。本例的前端部12为实心体。
端子11的容纳部13与实施方式一同样地,在与连接部3的第一筒状部31之间具备第一流路10。在容纳部13的内周面131与第一筒状部31的外周面312之间以及容纳部13的前端面133与第一筒状部31的前端面313之间构成有空间。该空间为第一流路10。在本例中,导体部21的前端从第一筒状部31露出。在导体部21的前端面213与容纳部13的前端面133之间也构成有空间。该空间也为第一流路10。
在容纳部13的外周面设置有贯通孔134。第一管道5的前端部插入贯通孔134。在本例中,从第一管道5向容纳部13的内侧供给制冷剂。
《第一管道》
如图8所示,第一管道5贯通设置于外壳15的贯通孔153,并插入到设置于容纳部13的贯通孔134中。在本例中,第一管道5的前端面与容纳部13的内周面131大致齐平。第一管道5的前端部也可以以不阻碍容纳部13内的制冷剂的流动的程度位于容纳部13内。第一管道5与容纳部13内的第一流路10连通。
在设置于容纳部13的贯通孔134与第一管道5之间设置有密封部件8a。在本例中,在设置于外壳15的贯通孔153与第一管道5之间未配置图3所示的密封部件6。在贯通孔153与第一管道5之间也可以配置有图3所示的密封部件6。
《其他》
在本例中,在外壳15中供电线2引出的引出孔154与电线2之间未配置图3所示的密封部件7。在本例中,在外壳15中的后端侧的端面未配置图3所示的固定部155。在引出孔154与电线2之间也可以配置有图3所示的密封部件7。在外壳15中的后端侧的端面也可以配置有图3所示的固定部155。
《制冷剂的流动》
如图9所示,制冷剂从第一管道5供给到容纳部13内的第一流路10。供给到容纳部13内的第一流路10的制冷剂在容纳部13的内周面131与第一筒状部31的外周面312之间以及容纳部13的前端面133与第一筒状部31的前端面313之间流动。然后,制冷剂从构成于连接部3的连接口330流入连接部3的内部,并在构成于第二筒状部32的内周面321与导体部21的外周面212之间的第三流路30中流动。在第三流路30中流动的制冷剂流入构成于导体部21与第二管道22之间的第二流路20。流入第二流路20的制冷剂沿着导体部21的长度方向流动至未图示的冷却装置。流入冷却装置的制冷剂被冷却装置冷却。被冷却装置冷却后的制冷剂经由图8所示的连接管道52再次通过第一管道5而供给到第一流路10。
《实施方式三的效果》
实施方式三的带电线的连接器与实施方式一的带电线的连接器100同样地,第一流路10、第三流路30及第二流路20依次连通而构成一串流路,能够高效地冷却多个高温部位。实施方式三的带电线的连接器虽然在端子11的前端部12不具备流路,但制冷剂在容纳部13内的第一流路10中流动。为此,实施方式三的带电线的连接器也与实施方式一的带电线的连接器同样地,前端部12被迅速冷却,能够迅速冷却设置于电动车辆的未图示的插座端子与端子11的连接部位。
附图标记说明
100带电线的连接器、1连接器、10第一流路、11端子、11a第一端部、11b第二端部、12前端部、121贯通孔、122内侧部件、123分隔部、123b主体部、123p突条部、124止挡部、125固定部、125a框状部、13容纳部、131内周面、131s内螺纹部、132外周面、132s外螺纹部、133前端面、134贯通孔、15外壳、151前端部、151h贯通孔、152基端部、153贯通孔、154引出孔、155固定部、155a端部、155b侧部、155p突起部、2电线、20第二流路、21导体部、212外周面、213前端面、22第二管道、221内周面、222外周面、25护套、3连接部、30第三流路、31第一筒状部、311内周面、312外周面、313前端面、32第二筒状部、321内周面、322外周面、322s外螺纹部、322p突起部、322f凸缘部、33连结部、330连接口、331短片、4固定部、41套环、42螺母、42s内螺纹部、5第一管道、51凸缘部、52连接管道、6、7、8a、8b密封部件、60延长部、9壳体、1000插口。

Claims (9)

1.一种带电线的连接器,用于对电动车辆进行充电或从电动车辆进行放电,
所述带电线的连接器具备连接器、电线及连接部,
所述连接器具备与设置于所述电动车辆的插座端子连接的棒状的端子,
所述端子具备供制冷剂在所述端子的内部流动的第一流路,
所述电线具备导体部以及供所述制冷剂沿着所述导体部的长度方向流动的第二流路,
所述连接部将所述端子与所述导体部连接,并且具备将所述第一流路与所述第二流路连通的第三流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电线的连接器,其中,
所述端子具备容纳部,所述连接部插入到所述容纳部中,
所述容纳部的内周面与所述连接部的外周面结合。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带电线的连接器,其中,
所述连接部具备第一筒状部、第二筒状部及连结部,
所述第一筒状部位于所述端子的前端侧,并具备:
内周面,与所述导体部的外周面结合;以及
外周面,在所述第一筒状部的外周面与所述容纳部的内周面之间构成所述第一流路,
所述第二筒状部位于比所述第一筒状部更靠所述端子的后端侧的位置,并具备:
内周面,在所述第二筒状部的内周面与所述导体部的外周面之间形成所述第三流路的一部分;以及
外周面,与所述容纳部的内周面结合,
所述连结部具备:
多个短片,将所述第一筒状部与所述第二筒状部结合;以及
多个连接口,设置于相邻的所述短片间,
所述多个连接口各自与所述第一流路相连。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带电线的连接器,其中,
所述容纳部的内周面与所述连接部的外周面螺纹结合。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带电线的连接器,其中,
所述带电线的连接器具备固定于所述端子的第一管道,
所述第一流路将所述第一管道的内部与所述第三流路连通。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带电线的连接器,其中,
所述连接器具备覆盖所述端子的外壳,
所述外壳具备供所述第一管道插入的贯通孔,
所述带电线的连接器具备配置于所述贯通孔的内周面与所述第一管道之间的第一密封部件。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带电线的连接器,其中,
所述第一密封部件具备位于所述外壳的外侧的延长部,
所述延长部为内周侧的高度比外周侧的高度高的锥状。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带电线的连接器,其中,
所述电线具备第二管道,所述第二管道覆盖所述导体部,并在所述第二管道与所述导体部之间构成所述第二流路,
所述连接部具备与所述第二管道的内周面相对的外周面,
所述带电线的连接器具备固定部,所述固定部在所述第二管道的内周面与所述连接部的外周面相对的状态下将所述第二管道固定于所述连接部。
9.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带电线的连接器,其中,
所述连接器具备覆盖所述端子的外壳,
所述外壳具备供所述电线引出的引出孔,
所述带电线的连接器具备配置于所述引出孔的内周面与所述电线之间的第二密封部件。
CN202280073682.1A 2021-11-30 2022-10-03 带电线的连接器 Pending CN118202530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1-194960 2021-11-30
JP2021194960 2021-11-30
PCT/JP2022/036966 WO2023100466A1 (ja) 2021-11-30 2022-10-03 電線付きコネクタ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8202530A true CN118202530A (zh) 2024-06-14

Family

ID=8661197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80073682.1A Pending CN118202530A (zh) 2021-11-30 2022-10-03 带电线的连接器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7568138B2 (zh)
CN (1) CN118202530A (zh)
WO (1) WO2023100466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16105347A1 (de) 2016-03-22 2017-09-28 Phoenix Contact E-Mobility Gmbh Steckverbinderteil mit einem gekühlten Kontaktelement
CN109788713B (zh) 2019-01-17 2020-03-10 深圳市宝道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流体冷却充电装置
CN211017485U (zh) 2019-12-06 2020-07-14 国创新能源汽车智慧能源装备创新中心(江苏)有限公司 一种充电枪用带液冷通道的插针
CN213109037U (zh) 2020-07-03 2021-05-04 深圳巴斯巴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一种新型的液冷塑胶连接器插头及连接器
CN212991393U (zh) 2020-10-16 2021-04-16 张家港友诚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带有插针端子的电源芯线的液冷装置
CN112713414A (zh) 2020-12-25 2021-04-27 威海市泓淋电力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大功率充电用液冷端子结构
CN112838401B (zh) 2021-01-04 2022-09-09 陈仁德 一种充电端子组件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3100466A1 (ja) 2023-06-08
JP7568138B2 (ja) 2024-10-16
JPWO2023100466A1 (zh) 2023-06-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285832B2 (en) Heat exchanger for a power connector
US10988041B2 (en) Cable heat exchanger for a power connector
US8167653B2 (en) Shield shell
JP5797283B2 (ja) 高電圧コネクタアセンブリ
US8834202B2 (en) Connector assembly for vehicle charging
KR101352722B1 (ko) 인터락 회로를 위한 커넥터 조립체
CN115004484A (zh) 电力连接器的换热器
EP2423028A2 (en) Power supply control device
US10038271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reduced size in a direction perpendicular to the arrangement and extending directions of two wires
CN107845887B (zh) 用于交通工具充电的连接器组件
US20230054502A1 (en) Charging inlet assembly having a proximity resistor assembly
JP2019121476A (ja) 端子及び端子付き電線
CN115706369A (zh) 线束及线束的制造方法
CN118202530A (zh) 带电线的连接器
US20230057953A1 (en) Heat exchanger for a charging inlet assembly
US20230031879A1 (en) Connection terminal
CN216424104U (zh) 用于充电插接连接部的接触组件、充电装置和机动车
JP2022007469A (ja) コネクタ、及びコネクタ付きケーブル
CN115693269A (zh) 充电连接器
CN113922142A (zh) 一种连接器
CN219226713U (zh) 适配不同连接角度的成角度电连接器和电连接器套件
CN220615726U (zh) 用于车辆的配电装置和具有其的车辆
US12109902B2 (en) Resistor module for a charging inlet assembly
US20240154325A1 (en) Terminal connection structure
US20240208340A1 (en) Charge inlet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