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8188844A - 一种控制阀、热管理组件及热管理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控制阀、热管理组件及热管理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8188844A
CN118188844A CN202211595350.8A CN202211595350A CN118188844A CN 118188844 A CN118188844 A CN 118188844A CN 202211595350 A CN202211595350 A CN 202211595350A CN 118188844 A CN118188844 A CN 11818884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alve
outlet
inlet
passage
spoo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1595350.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请求不公布姓名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Sanhua Automotive Component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Sanhua Automotive Component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Sanhua Automotive Components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Sanhua Automotive Component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1595350.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8188844A/zh
Publication of CN11818884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818884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Multiple-Way Valv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控制阀、热管理组件及热管理系,所述控制阀包括阀体、阀芯组件和传感器,所述阀体具有第一入口、第二入口和第一出口,所述阀体具有第一通道、第二通道和第三通道,所述第一入口与所述第一通道连通,所述第二入口与第一出口通过所述第二通道连通;所述阀芯组件具有阀芯通道,所述阀芯通道能够连通所述第三通道和所述第一通道;所述第三通道的一端具有端口,至少部分所述传感器位于第二通道,至少部分所述端口朝向传感器;或者,至少部分所述传感器位于所述第二通道且相对于所述端口靠近所述第一出口。这样,从第三通道到达第一出口的介质、从第二入口到达第一出口的介质都能够流经传感器,节省了传感器的数量,提高了集成度。

Description

一种控制阀、热管理组件及热管理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热管理系统技术领域,尤其涉及能够应用于热管理系统的控制阀、设有所述控制阀的热管理组件以及设有所述热管理组件的热管理系统。
背景技术
汽车热管理系统中的控制阀通常需要与换热器进行连接,汽车热管理系统包括第一流路和第二流路,对于控制阀来讲,其某一接口连接的第一流路不经过换热器,则第一流路与流经换热器的第二流路通常会分开设置,从而形成两条独立的流路。
这样,为了对各流路的温度和压力进行检测,便需要在上述两条流路上分别安装PT传感器(即温度和压力传感器),导致所使用的传感器数量过多。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控制阀、一种热管理组件和一种热管理系统,可以节省传感器使用数量,提高集成度。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控制阀,包括阀体、阀芯组件和安装于所述阀体的传感器,所述阀体具有第一入口、第二入口和第一出口,所述阀体具有第一通道、第二通道和第三通道,所述第一入口与所述第一通道连通,所述第二入口与第一出口通过所述第二通道连通;所述阀芯组件具有阀芯通道,所述阀芯通道能够连通所述第三通道和所述第一通道;所述第三通道的一端与所述第二通道连通且在形成所述第二通道的壁具有端口,至少部分所述传感器位于所述第二通道,至少部分所述端口朝向所述传感器;或者,至少部分所述传感器位于所述第二通道且所述传感器相对于所述端口靠近所述第一出口。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还提供一种热管理组件,包括控制阀和换热器,所述控制阀为上述的控制阀,所述阀体具有第四通道和第二出口,所述第四通道与所述第二出口连通,通过控制所述阀芯组件,所述第一通道能够通过所述阀芯通道与第四通道和第三通道的至少其中之一连通;所述换热器具有第一流道,所述第一流道能够与所述第二流道换热,所述第一流道具有制冷剂入口和制冷剂出口;所述控制阀的第二出口与所述换热器的制冷剂入口相连通,所述换热器的制冷剂出口与所述控制阀的第二入口相连通。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还提供一种热管理系统,包括压缩机、第一换热器、室内加热器、以及热管理组件,所述热管理组件为上述的热管理组件;所述压缩机的出口与所述第一换热器的进口连通,所述第一换热器的出口与所述热管理组件的第一入口连通,所述热管理组件的第一出口与所述室内加热器的进口相连通,所述室内加热器的出口与所述压缩机的进口连通。
上述控制阀、热管理组件及热管理系统中,第三通道的一端与第二通道连通且在形成第二通道的壁具有端口,至少部分端口朝向传感器,或者传感器相对于端口靠近第一出口,也即传感器位于第三通道与第二通道交汇处的下游。这样,从第三通道到达第一出口的介质、从第二入口到达第一出口的介质都能够流经传感器,使得传感器在前述两种流路下均可以测量流路中介质的状态,因此节省了传感器的数量,提高了集成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控制阀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控制阀的侧视图;
图3为图2所示控制阀的B-B视图;
图4为图2所示控制阀的C-C旋转视图,此时第一通道全开导通;
图5为图2所示控制阀的C-C旋转视图,此时第一通道50%节流导通;
图6为图2所示控制阀的C-C旋转视图,此时第三通道以5%开度导通;
图7为图2所示控制阀的C-C旋转视图,此时第三通道全开导通;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热管理组件的剖视图;
图9为图8所示热管理组件的轴测图;
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热管理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
1.压缩机2.第一换热器3.第二换热器4.冷却驱动泵5.冷却器6.热管理组件7.室内加热器10.阀体11.第一通道12.第二通道13.阀腔14.安装孔15.过渡腔16.斜向通道18.第四通道20.阀芯组件21.第一阀座210.第一阀口22.第二阀座220.第二阀口23.阀芯230.阀芯通道231.阀芯进口232.第一阀芯出口233.第二阀芯出口234.第一阀芯流道235.第二阀芯流道236.节流槽237.阀芯腔24.封盖241.大径部242.小径部2421.第一通孔243.外盖30.传感器40.驱动机构50.下阀座51.第二通孔60.换热器61.第一流道611.制冷剂入口612.制冷剂出口100.控制阀
101.第一入口102.第二出口103.第二入口104.第一出口105.第一侧面部106.第二侧面部107.第三通道1071.端口1072.开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发明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在本文中,“上、下、内、外”等用语是基于附图所示的位置关系而确立的,根据附图的不同,相应的位置关系也有可能随之发生变化,因此,并不能将其理解为对保护范围的绝对限定;而且,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与另一个具有相同名称的部件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部件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
请参考图1至图4,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控制阀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控制阀的侧视图;图3为图2所示控制阀的B-B视图;图4为图2所示控制阀的C-C旋转视图,此时第一通道全开导通。
在一种具体实施例中,本发明提供的控制阀为三通阀,其主要由阀体10、阀芯组件20、安装于阀体的传感器30和驱动机构40等部件构成。本实施例中,传感器30为PT传感器,即温度和压力传感器。
阀体10呈矩形块状结构,其顶部设有一处台阶,驱动机构40位于高处的台阶面上,传感器30位于低处的台阶面上,阀体10具有第一入口101、第二出口102、第二入口103和第一出口104,阀体100具有第一通道11、第二通道12、第三通道107和第四通道18,第一入口101与第一通道11连通,第二入口103与第一出口104通过第二通道12连通;第四通道18与第二出口102连通,第三通道107的一端与第二通道12连通。通过控制阀芯组件20,第一通道11能够通过阀芯通道230与第四通道18和第三通道107的至少其中之一连通。
具体地,第一通道11包括阀腔13、至少部分阀芯组件20位于阀腔13;在第一工作状态下,阀芯通道230连通第一通道11和第四通道18,并且阀芯组件截断第三通道107与阀腔13的连通,以使第一入口101与第二出口102相连通,并使第一入口101与第一出口104截止。在第二工作状态下,阀芯组件20截断阀腔13与第二出口102的连通,阀芯通道230导通第三通道107与阀腔13,以使第一入口101与第二出口102截止,并使第一入口101与第一出口104导通。
阀体10包括第一侧面部105和第二侧面部106,第一入口101和第一出口104位于阀体10的第一侧面部105,第一侧面部105加工有安装孔14,借助安装孔14可以将两根冷媒管道通过安装板与第一侧面部105连接,一次性可连接两个冷媒管道,安装方便。
第二出口102和第二入口103位于阀体10的第二侧面部106,两个接口位于一个侧面,便于与下述板式换热器60的一侧焊接,或者与板式换热器60包括的安装块连接。
第三通道107的一端与第二通道12连通且在形成第二通道的壁具有端口1071,至少部分传感器30位于第二通道12,以检测第二通道12内工作介质的温度和/或压力,至少部分端口1071朝向传感器30,以使得传感器30能够检测由端口1071流出的工作介质的温度和/或压力。具体地,传感器30与阀体10螺纹连接。
如图3所示,阀芯组件20包括阀芯23、第一阀座21、第二阀座22和封盖24等,封盖24至少部分位于阀腔13,第三通道107在形成阀腔13的壁具有开口1072,至少部分第一阀座21位于阀芯23与该开口1072之间,沿阀芯23的径向,第一阀座21位于阀芯23的一侧,第二阀座22安装于封盖24并位于阀芯23的另一侧,阀芯23由第一阀座21和第二阀座22保持在两者之间,阀芯23能够在第一阀座21和第二阀座22之间转动,第一阀座21和第二阀座22均与阀芯23滑动配合。本实施方式中,阀芯23为球形或类球形,在其它实施方式中,阀芯23可为柱形或锥形,阀芯23能够旋转。封盖24为一体成型,第二阀座22与封盖24固定连接或限位连接。
第一阀座21具有与第三通道107连通的第一阀口210,第一阀口210的开口直径为9.2mm,第二阀座22与封盖24过盈配合,第二阀座22具有用于与第二出口102连通的第二阀口220,第二阀口220的开口直径为4mm。
第一阀口210的流通面积大于第二阀口220的流通面积,两者为非对称结构。这样,通过在阀芯组件20上集成大流通面积的通道和小流通面积的通道,可分别对应两种不同的工作模式,在制热工况中,制冷剂气态占比高,因此使用大流通面积的通道;在制冷工况中,制冷剂液态占比高,因此使用小流通面积的通道。
封盖24包括一体结构的大径部241、小径部242和外盖243,大径部241、小径部242容置于阀腔13,其中,大径部241的外周部设有密封槽和密封圈,通过密封圈与形成阀腔13的内壁沿封盖24的周向密封,大径部241的内端设有呈台阶状的内孔,第二阀座22与大径部241的内孔过盈配合并设有密封圈;小径部242为空心结构,其外径小于大径部241并具有内腔,阀腔13具有环形过渡腔15,环形过渡腔15位于小径部242与形成阀腔13的内壁之间,外盖243大体呈矩形,覆盖于阀体10的右端,通过四颗螺栓与阀体10紧固连接。
第二阀座22位于大径部241的内腔,第二阀口220与小径部242的内腔相连通,小径部242具有沿封盖24的周向分布的第一通孔2421,第一通孔2421沿封盖24的径向延伸,第一通孔2421将小径部242的内腔与过渡腔15相连通,第四通道18包括斜向通道16,过渡腔15则通过斜向通道16与第二出口102相连通。
为了阀体10能够与下述板式换热器60集成,第二出口102与第二入口103位于同一侧面部;同时为了对阀芯23进行密封和径向限位,封盖24需要沿横向方向插入,因此流体从第二阀座22流到第二出口102必须要进行转向,通过在小径部242上设置第一通孔2421,可以在流体转向的过程中减少压差,均匀流动。
阀芯23的顶部开设有卡接槽,以便驱动机构40带动阀芯转动,阀芯23具有阀芯腔237、第一阀芯流道234和第二阀芯流道235,沿阀芯23的轴线方向,其阀芯腔237在阀芯23的一端具有阀芯进口231,此阀芯进口231呈圆形平面孔口结构,阀芯23具有与阀芯腔237相连通的第一阀芯出口232和第二阀芯出口233,第一阀芯出口232和第二阀芯出口233位于阀芯23的表面;第一阀芯出口232通过第一阀芯流道234与阀芯腔237连通,第二阀芯出口233通过第二阀芯流道235与阀芯腔237连通,第一阀芯流道234与第二阀芯流道235呈角度设置,两者在阀芯23的体内形成V型通口。
为了与第一阀口210和第二阀口220的尺寸相匹配,第一阀芯流道234的流通面积大于第二阀芯流道235的流通面积,第一阀芯流道234的直径为9.2mm,第二阀芯流道235的直径为4mm。
阀芯23具有膨胀功能,其具有与第二阀芯出口233连通的节流槽236,节流槽236位于阀芯23的表面,节流槽236沿阀芯23的旋转方向延伸,其深度从第二阀芯出口233向远离第二阀芯出口233的末端逐渐变浅,相比于针式阀芯,带有节流槽236的阀芯23不仅可以切换流道,还可以使介质膨胀,从而实现更多功能。
控制阀包括下阀座50,沿阀芯23的轴线方向,下阀座50位于阀芯23的一侧且与阀芯23的阀芯进口231对应;下阀座50呈圆筒形,下阀座50具有内腔,并且下阀座50的内腔在其朝向阀芯23的一侧具有开口并与阀芯23的阀芯进口231相连通,下阀座50具有沿其周向分布的第二通孔51,第二通孔51连通下阀座50的内腔与阀腔13。
具体组装过程如下(各部件相互位置及配合关系):
首先,将下阀座50从阀体10顶部开口放入底部圆柱形槽内,并与阀体10底部圆柱形槽过盈配合;然后,在第一阀座21上安装O形密封圈,将安装好O形密封圈的第一阀座21从阀体10右侧装入并与阀体10的内孔过盈配合;接着,将阀芯23从阀体10右侧装入并与第一阀座21接触;在第二阀座22上安装O形密封圈,将安装好O形密封圈的第二阀座22卡入封盖24的内孔并与此内孔过盈配合,在封盖24的大径部241上套装O形密封圈,在阀体10右侧也安装O形密封圈;然后,将封盖24从阀体10右侧装在阀体10上,并通过四颗螺栓与阀体10紧固连接;最后,将PT传感器30从阀体10左侧顶部开口装入,并与阀体10螺纹连接固定。
如图3所示的方位,设定阀体10顶部开口为上,下面以沿阀芯23的轴线俯视阀芯23的视角,以阀芯23逆时针旋转的角度来描述制冷控制功能和制热控制功能。
请一并参考图5至图7,图5为图2所示控制阀的C-C旋转视图,此时第一通道50%节流导通;图6为图2所示控制阀的C-C旋转视图,此时第三通道107以5%开度导通;图7为图2所示控制阀的C-C旋转视图,此时第三通道107全开导通。图5、图6、图7中的箭头示出了冷媒的流向的一种实施方式。
制冷控制功能:
在制冷工况下(即第一工作状态下),阀芯通道230连通第一通道11和第四通道18,并且阀芯组件截断第三通道107与阀腔13的连通,以使第一入口101与第二出口102相连通,并使第一入口101与第一出口104截止。需要说明的是,“截止”为两者不导通的意思。
温度和压力较高的液态冷媒在节流槽段实现节流膨胀,使体积变大,压力和温度急剧下降,以雾状(细小液滴)排出膨胀装置;通过对节流膨胀阀口的横截面积作动态调节,以控制冷媒的流量,从而达到流量调节的目的。
如图4所示,此时阀芯23旋转角度设定为0度,第一通道11全开段导通;如图3、图4所示,冷媒从第一入口101进入阀体10,穿过圆筒形下阀座50的多个第二通孔51进入阀芯23内部,再穿过直径为4mm的第二阀芯流道235和第二阀座22上直径为4mm的第二阀口220进入封盖24,最后通过封盖24上的第一通孔2421,从第二出口102流出,进入蒸发器。
如图5所示,当驱动机构40带动阀芯23逆时针旋转30度,第一通道11以50%的流通量节流导通;如图3、图5所示,冷媒从第一入口101进入阀体10,穿过圆柱形下阀座50的多个第二通孔51进入阀芯23内部,再穿过阀芯23的节流槽236、直径为4mm的第二阀芯流道235和第二阀座22上直径为4mm的第二阀口220进入封盖24,最后通过封盖24上的第一通孔2421,从第二出口102流出,进入蒸发器。
阀芯23可以调节进入蒸发器的制冷剂流量,传感器30可以测量流出蒸发器的制冷剂的温度和压力。传感器30测量了温度、压力之后,可以将信息传给车载处理器或者直接传送给球阀的控制器,处理器可根据传感器30的信息调节阀芯的旋转角度,进而调节进入蒸发器的制冷剂流量。
制热控制功能:
在制热工况下(即第二工作状态下),阀芯组件20截断阀腔13与第二出口102的连通,阀芯通道230导通第三通道107与阀腔13,以使第一入口101与第二出口102截止,并使第一入口101与第一出口104导通。
温度和压力较高的液态冷媒通过第一入口101进入第三通道107,然后从第一出口104引入车内的热交换器(加热器),同时鼓风机将车内的循环空气或外部空气吹向加热器,冷空气与加热器中的冷媒进行热交换,变成热空气后被导入车内,第二通道12上部的PT传感器30用于实时监测冷媒的温度和压力,并根据用户的指令信号调节阀芯开启角度,从而时间精确调控车内温度的目的。
如图6所示,当驱动机构40带动阀芯23逆时针旋转90度,第三通道107打开5%;如图3、图6所示,冷媒从第一入口101进入阀体10,穿过下阀座50的多个第二通孔51进入阀芯23内部,再穿过阀芯23直径为9.2mm的第二阀芯流道235和第二阀座22上直径为9.2mm的第二阀口220,经第三通道107从第一出口104流出,进入车内的热交换器(加热器)。
如图7所示,当驱动机构40带动阀芯逆时针旋转130度,第三通道107全开导通;如图3、图7所示,冷媒从第一入口101进入阀体10,穿过下阀座50的多个第二通孔51进入阀芯23内部,再穿过阀芯23直径为9.2mm的第二阀芯流道235和第二阀座22上直径为9.2mm的第二阀口220,经第三通道107从第一出口104流出,进入车内的热交换器(加热器)。
由于冷媒在两种工作状态下都能够流经传感器30,使得传感器30在两种工作状态下均可以测量制冷剂的温度和/或压力,简化了流道结构,节省了传感器的数量。
上述实施例仅是本发明的优选方案,具体并不局限于此,在此基础上可根据实际需要作出具有针对性的调整,从而得到不同的实施方式。例如,采用温度传感器或压力传感器来代替PT传感器,或者,传感器30相对于端口1071靠近第一出口104,也即传感器30位于第三通道107与第二通道12的交汇处的下游,等等,同样可以实现减少传感器数量的作用。由于可能实现的方式较多,这里就不再一一举例说明。
请继续参考图8、图9,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热管理组件的剖视图;图9为图8所示热管理组件的轴测图。
除了上述控制阀,本发明还提供一种热管理组件,该热管理组件主要由控制阀100和换热器60组成,其中,控制阀100为上文所描述的三通旁通阀,控制阀100的第二出口102与换热器60的制冷剂入口611相连通,换热器60的制冷剂出口612与控制阀100的第二入口103相连通。
具体地,本实施例中的换热器60为板式换热器,换热器60具有第一流道61,第一流道61具有制冷剂入口611和制冷剂出口612,阀体10的第二侧面部106与换热器60焊接,阀体10的第二出口102至少部分与制冷剂入口相对设置,阀体10的第二入口103至少部分与制冷剂出口612相对设置。或者,换热器60包括安装块(图中未示出),第二出口102和第二入口103位于安装块,阀体10与安装块固定连接或限位连接。
图8、图9中的空心箭头为制冷剂流动路径,实心箭头为冷却剂路径,制冷剂和冷却剂在换热器60内部完成热交换。图8、图9中的控制阀100处于第一工作状态,即制冷工况。可以看到制冷剂由第一入口101流入控制阀,由控制阀的第二出口102流入第一流道61,再由第一流道61流入第二入口103,再由第一出口104流出控制阀。
本实施例在阀体10上增加了第二入口103,第二入口103与第一出口104连通,第三通道107也与第一出口104连通,即第三通道107、板式换热器60的第一流道61共用了一个第一出口104作为出口。本实施方式中,通过控制阀100与换热器60连通并形成集成件,减少了接口数量和连接管路,提高了产品集成度。
请参考图10,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热管理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热管理系统,其主要由压缩机1、第一换热器2、第二换热器3、冷却驱动泵4、冷却器5、热管理组件6、室内加热器7等组成,其中的热管理组件6为上文所描述的由控制阀100与换热器60集成的热管理组件。
具体地,压缩机1的出口与第一换热器1的进口连通,第一换热器1的出口与热管理组件6的第一入口101连通,热管理组件6的第一出口104与室内加热器7的进口相连通,室内加热器7的出口与压缩机1的进口连通。
换热器60具有第二流道,第一流道61能够与第二流道换热,第二流道内流通冷却剂,例如水-乙二醇混合液,第二流道具有冷却剂出口和冷却剂进口,热管理组件6的冷却剂出口与第二换热器3的进口相连通,第二换热器3的出口与冷却驱动泵4的进口相连通,冷却驱动泵4的出口与冷却器5的进口相连通,冷却器5的出口与热管理组件6的冷却剂进口相连通。
该系统可以应用于具有电池的新能源车,制冷剂循环通过热管理组件6的换热器60与冷却液循环换热。
在制冷工况下,第一换热器2作为冷凝器,热管理组件6的换热器60作为蒸发器,换热器60与冷却液循环换热,冷却液循环可对室内降温、对电池降温。此时,室内加热器7不工作。
在制热工况下,室内加热器7作为冷凝器,室内加热器7可产热。
以上对本发明所提供的控制阀、热管理组件及热管理系统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发明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发明的核心思想。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发明进行若干改进和修饰,这些改进和修饰也落入本发明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13)

1.一种控制阀,包括阀体(10)、阀芯组件(20)和安装于所述阀体(10)的传感器(30),所述阀体(100)具有第一入口(101)、第二入口(103)和第一出口(104),所述阀体(100)具有第一通道(11)、第二通道(12)和第三通道(107),所述第一入口(101)与所述第一通道(11)连通,所述第二入口(103)与第一出口(104)通过所述第二通道(12)连通;
所述阀芯组件(20)具有阀芯通道(230),所述阀芯通道(230)能够连通所述第三通道(107)和所述第一通道(11);
所述第三通道(107)的一端与所述第二通道(12)连通且在形成所述第二通道(12)的壁具有端口(1071),至少部分所述传感器(30)位于所述第二通道(12),至少部分所述端口(1071)朝向所述传感器(30);
或者,至少部分所述传感器(30)位于所述第二通道(12)且所述传感器(30)相对于所述端口(1071)靠近所述第一出口(104)。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控制阀,其特征在于,所述阀体(100)具有第四通道(18)和第二出口(102),所述第四通道(18)与所述第二出口(102)连通,通过控制所述阀芯组件(20),所述第一通道(11)能够通过所述阀芯通道(230)与所述第四通道(18)和所述第三通道(107)的至少其中之一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控制阀,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道(11)包括阀腔(13)、至少部分所述阀芯组件(20)位于所述阀腔(13);
在第一工作状态下,所述阀芯通道(230)连通所述第一通道(11)和第四通道(18),并且所述阀芯组件截断所述第三通道(107)与所述阀腔(13)的连通,以使所述第一入口(101)与第二出口(102)相连通,并使所述第一入口(101)与第一出口(104)截止;
在第二工作状态下,所述阀芯组件(20)截断所述阀腔(13)与所述第二出口(102)的连通,所述阀芯通道(230)导通所述第三通道(107)与所述阀腔(13),以使所述第一入口(101)与所述第二出口(102)截止,并使所述第一入口(101)与所述第一出口(104)导通。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控制阀,其特征在于,所述传感器(30)位于所述第二通道(12),所述传感器(30)能够检测所述第二通道(12)内工作介质的温度和/或压力。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控制阀,其特征在于,所述阀芯组件(20)包括阀芯(23)、第一阀座(21)和第二阀座(22);所述第三通道(107)在形成所述阀腔(13)的壁具有开口(1072),至少部分所述第一阀座(21)位于所述阀芯(23)与该开口(1072)之间;沿所述阀芯(23)的径向,所述第一阀座(21)位于所述阀芯(23)的一侧且与所述阀芯(23)滑动配合,所述第二阀座(22)位于所述阀芯(23)的另一侧且与所述阀芯滑动配合;所述第一阀座(21)具有与所述第三通道(107)连通的第一阀口(210),所述第二阀座(22)具有与所述第二出口(102)连通的第二阀口(220),所述阀芯(23)能够旋转。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控制阀,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阀口(210)的流通面积大于所述第二阀口(220)的流通面积。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控制阀,其特征在于,所述阀芯(23)具有阀芯腔(237)、第一阀芯流道(234)和第二阀芯流道(235),沿所述阀芯(23)的轴线方向,所述阀芯腔(237)在所述阀芯(23)的一端部具有阀芯进口(231);
所述阀芯(23)具有与所述阀芯腔(237)相连通的第一阀芯出口(232)和第二阀芯出口(233),所述第一阀芯出口(232)和第二阀芯出口(233)位于所述阀芯(23)的表面;所述第一阀芯出口(232)通过第一阀芯流道(234)与所述阀芯腔(237)连通,所述第二阀芯出口(233)通过所述第二阀芯流道(235)与所述阀芯腔(237)连通,所述第一阀芯流道(234)与所述第二阀芯流道(235)呈角度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控制阀,其特征在于,所述阀芯(23)为球形或柱形或锥形;所述阀芯(23)具有与所述第二阀芯出口(233)连通的节流槽(236),所述节流槽(236)位于所述阀芯(23)的表面,所述节流槽(236)沿所述阀芯(23)的旋转方向延伸,其深度从所述第二阀芯出口(233)向远离所述第二阀芯出口(233)的末端逐渐变浅;所述第一阀芯流道(234)的流通面积大于所述第二阀芯流道(235)的流通面积。
9.根据权利要求2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控制阀,其特征在于,所述阀体(10)包括第一侧面部(105)和第二侧面部(106),所述第一入口(101)和第一出口(104)位于所述阀体(10)的第一侧面部(105),所述第二出口(102)和第二入口(103)位于所述阀体(10)的第二侧面部(106);所述第一侧面部(105)具有安装孔(14),所述安装孔用于将管道通过安装板与所述第一入口(101)和第一出口(104)相连接。
10.一种热管理组件,包括控制阀(100)和换热器(60),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阀(100)为上述权利要求2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控制阀,所述换热器(60)具有第一流道(61),所述第一流道(61)具有制冷剂入口(611)和制冷剂出口(612);所述控制阀(100)的第二出口(102)与所述换热器(60)的制冷剂入口(611)相连通,所述换热器(60)的制冷剂出口(612)与所述控制阀(100)的第二入口(103)相连通。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热管理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阀体(10)包括第二侧面部(106),所述第二出口102和第二入口(103)位于所述第二侧面部(106),所述阀体(10)的第二侧面部(106)与所述换热器(60)焊接,所述控制阀(100)的第二出口(102)至少部分与所述制冷剂入口(611)相对设置,所述控制阀(100)的第二出口(102)至少部分与所述制冷剂出口(612)相对设置;
或者,所述换热器(60)包括安装块,所述第二出口(102)和第二入口(103)位于所述安装块,所述控制阀(100)的阀体(10)与所述安装块固定连接或限位连接。
12.一种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压缩机(1)、第一换热器(2)、室内加热器(7)、以及热管理组件(6),所述热管理组件(6)为权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热管理组件;所述压缩机(1)的出口与所述第一换热器(2)的进口连通,所述第一换热器(2)的出口与所述热管理组件(6)的第一入口(101)连通,所述热管理组件(6)的第一出口(104)与所述室内加热器(7)的进口相连通,所述室内加热器(7)的出口与所述压缩机(1)的进口连通。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换热器(3)、冷却驱动泵(4)和冷却器(5);所述换热器(60)具有第二流道,所述第一流道(61)能够与所述第二流道换热,所述第二流道具有冷却剂出口和冷却剂进口,所述热管理组件(6)的冷却剂出口与所述第二换热器(3)的进口相连通,所述第二换热器(3)的出口与所述冷却驱动泵(4)的进口相连通,所述冷却驱动泵(4)的出口与冷却器(5)的进口相连通,所述冷却器(5)的出口与所述热管理组件(6)的冷却剂进口相连通。
CN202211595350.8A 2022-12-13 2022-12-13 一种控制阀、热管理组件及热管理系统 Pending CN118188844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595350.8A CN118188844A (zh) 2022-12-13 2022-12-13 一种控制阀、热管理组件及热管理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595350.8A CN118188844A (zh) 2022-12-13 2022-12-13 一种控制阀、热管理组件及热管理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8188844A true CN118188844A (zh) 2024-06-14

Family

ID=9139164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1595350.8A Pending CN118188844A (zh) 2022-12-13 2022-12-13 一种控制阀、热管理组件及热管理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8188844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073164B (zh) 流体换热组件及车辆热管理系统
CN108068572B (zh) 流体换热组件及车辆热管理系统
KR20180087142A (ko) 차량의 열펌프 시스템용 밸브
KR101526427B1 (ko) 차량용 열교환기
CN109838585B (zh) 流体管理组件及热管理系统
JP7340044B2 (ja) 流体管理ユニット及び熱管理システム
CN108068581B (zh) 流体换热组件及车辆热管理系统
CN108068576B (zh) 流体换热组件
CN110614895B (zh) 热管理系统及热管理组件
CN109838587B (zh) 流体管理组件及热管理系统
CN112443679B (zh) 热管理系统
CN118188844A (zh) 一种控制阀、热管理组件及热管理系统
CA2435158A1 (en) Proportional valve
KR102603398B1 (ko) 방향 전환 밸브
CN110411261B (zh) 流体换热装置及热管理单元
US20220003466A1 (en) Electronic expansion valve and thermal management assembly
EP4310414A1 (en) Fluid management device and thermal management system
CN218764093U (zh) 流体控制组件及制冷系统
US11537152B2 (en) Control valve
CN115111790B (zh) 流体管理装置及热管理系统
CN211503341U (zh) 一种膨胀阀
CN114562898A (zh) 热管理装置
KR20230113471A (ko) 냉매 제어 밸브
CN118088734A (zh) 阀组件和热管理组件
JP2021152405A (ja) 制御バルブ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