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8145027A - 一种用于空间飞行器的着陆缓冲器及其修复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用于空间飞行器的着陆缓冲器及其修复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8145027A
CN118145027A CN202410571560.6A CN202410571560A CN118145027A CN 118145027 A CN118145027 A CN 118145027A CN 202410571560 A CN202410571560 A CN 202410571560A CN 118145027 A CN118145027 A CN 11814502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nergy absorption
energy
spacecraft
absorption structure
top surfa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410571560.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8145027B (zh
Inventor
陶然
楚雨浩
周胜
祁俊峰
罗俊荣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BIT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BIT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BIT filed Critical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BIT
Priority to CN202410571560.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8145027B/zh
Publication of CN11814502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814502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814502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814502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Vibration Damp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空间飞行器的着陆缓冲器及其修复方法,属于飞行器防护技术领域,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空间飞行器的吸能装置可调节性差、功能单一和使用寿命短等问题的问题。本发明包括吸能结构(1),外壳和足垫;其中,所述吸能结构(1)被设置在所述外壳的内部,所述足垫被设置在所述外壳的底部。本发明采用独特的吸能结构胞元组成吸能结构(1),能够承受轴向压缩载荷的同时,还能够通过自身变形耗散冲击能量,达到能量吸收的目的,具有出色的大变形性能和压缩扭转性能。

Description

一种用于空间飞行器的着陆缓冲器及其修复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飞行器防护技术领域,更具体的,涉及一种用于空间飞行器的着陆缓冲器及其修复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深空探测技术的飞速发展,高性能、集成化的缓冲吸能材料得到了广泛应用。人造探测器在地外天体着陆时,由于地形地貌等条件与地球有显著差异,往往需要面临复杂的环境载荷,从而加速设备老化,降低使用寿命,甚至无法正常工作。着陆时的高效能量吸收成为影响其发展的重要因素。
近年来,多孔结构、薄壁结构等新型轻质吸能结构被应用于载人航天器、深空探测卫星等各类设备中。为了完成未来航天探测任务以及实现地外星球长期驻留,未来航天器需要以更轻的结构重量达到更高的缓冲吸能指标。一般的缓冲吸能结构在服役时需要承受3m/s~5m/s左右的低速冲击,其传统设计思路是通过多级蜂窝材料或泡沫材料来实现吸能。这类结构通过胞元的弯曲变形耗散系统受到的压缩与冲击能量,能对设备起到有效的保护作用。但泡沫或蜂窝材料普遍存在由其微结构构型随机性导致的可调节性差、使用寿命短以及具有复杂形貌的异形结构难以加工制造等问题,无法满足未来航天任务对高性能能量吸收结构的迫切需求。因此研究高效能量吸收材料的吸能特性及其设计方法迫在眉睫。
先进金属增材制造技术的快速发展,尤其是激光选区熔化(SLM)技术的出现,成功解决了传统制造方法难以制造具有复杂形貌的多孔结构的难题。将仿生设计方法与镍钛形状记忆合金增材制造相结合,可以得到集高孔隙率、高效能量吸收、机械性能可调节于一体的吸能结构,使复杂条件下的可重复能量吸收成为可能。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主要目的在于针对现有空间飞行器的吸能装置可调节性差、功能单一和使用寿命短等问题,提出一种用于空间飞行器的着陆缓冲器及其修复方法,满足复杂环境高效能量吸收要求。
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空间飞行器的着陆缓冲器,包括吸能结构,外壳和足垫;其中,所述吸能结构被设置在所述外壳的内部,所述足垫被设置在所述外壳的底部;所述吸能结构由多个吸能结构胞元在空间中堆叠而成;所述吸能结构胞元包括顶面和底面,所述顶面与所述底面互相平行,且均垂直于所述吸能结构胞元的轴线;所述顶面与所述底面之间通过韧带连接,所述韧带在所述顶面或底面上的投影不超出所述顶面或底面的轮廓之外,所述韧带在所述吸能结构胞元受压时产生弯曲变形,使得所述顶面和所述底面之间的距离缩短,同时使得所述顶面与所述底面绕所述吸能结构胞元的轴线相对转动。
进一步地,所述足垫包括固定底板和缓冲垫,所述外壳包括盖板和波纹管,所述缓冲垫设置于所述固定底板的底部,所述吸能结构设置在所述固定底板的顶部,所述波纹管套设在所述吸能结构之外,且所述波纹管的底部与所述固定底板连接,在所述吸能结构与所述波纹管的顶部设置有所述盖板,所述盖板能够与所述空间飞行器固定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吸能结构分为多层,每层有多个所述吸能结构胞元。
进一步地,所述顶面和底面为形状、大小相同的正多边形,且所述正多边形的内角能被360°整除。
进一步地,所述正多边形为正六边形。
进一步地,所述顶面与底面的正多边形均由多根端点两两相连的水平支撑杆组成。
进一步地,所述顶面的正多边形在水平面上的投影和所述底面的正多边形在水平面上的投影之间存在角度差θ。
进一步地,所述韧带设置有多根,每根所述韧带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顶面和底面的正多边形的一个端点。
进一步地,所述韧带的形状为空间曲线,多根所述韧带的弯曲方向一致。
进一步地,所述韧带包括短韧带和长韧带。
进一步地,所述短韧带由任一顶面水平支撑杆端点延伸至其下方逆时针或顺时针的第一个底面水平支撑杆端点处;所述长韧带由任一顶面水平支撑杆端点延伸至其下方逆时针或顺时针的第二个底面水平支撑杆端点处。
进一步地,所述短韧带和长韧带各有六根。
进一步地,所述短韧带的两端分别与所述顶面的正六边形的下表面以及所述底面的正六边形的上表面相连;所述长韧带的两端分别与所述顶面的正六边形以及所述底面的正六边形的内侧面相连。
进一步地,所述韧带为大致的S形。
进一步地,所述吸能结构通过激光选区熔化设备增材制造而成,选用的原料是镍钛合金粉末,直径15~53μm。
另一方面,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如前文所述的用于空间飞行器的着陆缓冲器的修复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将受压变形后的所述吸能结构(1)从固定底板(2)上切割下来,取出所述吸能结构(1),将波纹管(5)回收处理;
S2、将变形后的所述吸能结构(1)置于温度环境箱中,将温度调节到90℃,使变形后的奥氏体相转变为马氏体,逐渐恢复使用前的形状;
S3、静置等待所述吸能结构(1)相变完成,将其取出;对所述吸能结构(1)的高度进行测量,若高于使用前高度的95%,则证明所述吸能结构(1)已恢复初始状态,能够再次使用;否则,重复S2步骤;
S4、将回复初始状态的所述吸能结构(1)焊接到固定底板(2)上,安装波纹管(5)、盖板(4)和缓冲垫(3),将盖板(4)与所述空间飞行器连接;
S5、将所述着陆缓冲器上全部连接件进行紧固处理。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至少具备以下有益效果之一:
1、本发明提供的用于空间飞行器的着陆缓冲器的吸能结构,相比传统吸能材料具有相对密度低、能量吸收效率高的特点,相对密度相比传统材料大幅下降,本发明的相对密度为0.0841,多孔材料的相对密度为0.3~0.4,因此适用于载人航天器着陆器、返回舱、探测卫星等多种空间飞行器。
2、本发明提供的用于空间飞行器的着陆缓冲器的吸能结构,通过改变温度即可以调节其力学性能,升温到90℃时,屈服强度提升117.9%;通过压缩吸能结构胞元的高度可以调节其刚度,压缩15%时刚度下降24.2%。
3、本发明提供的用于空间飞行器的着陆缓冲器的吸能结构,其吸能结构胞元能够承受轴向压缩载荷时,能够通过自身变形耗散冲击能量,达到能量吸收的目的。吸能结构胞元的主要变形形式在宏观上可以分为韧带的弯曲带来的胞元高度的压缩以及上下端面正六边形的扭转。由于其特殊的几何构造,吸能结构胞元具有出色的大变形性能和压缩扭转性能。
4、本发明的吸能结构采用增材制造成型技术制造成型,有效解决了传统制造方法难以制造具有复杂形貌的多孔结构的难题,缩短了加工周期。同时,由于使用了新型智能材料镍钛形状记忆合金,本发明具有可重复使用功能,提高了装置的经济效益。
5、本发明提供的吸能装置具有显著的可调性,可以通过改变环境温度,编程吸能结构胞元高度等方式,针对不同使用环境和被保护设备,调整和优化其强度、刚度和吸能等机械性能(“编程吸能结构胞元高度”即对制备出的吸能结构胞元进行压缩,改变其高度,进而改变其力学性能)。因此,本发明提供的吸能装置相比传统吸能装置拥有良好的泛用性,适用范围得到了显著扩展。
本发明中,上述各技术方案之间还可以相互组合,以实现更多的优选组合方案。本发明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阐述,并且,部分优点可从说明书中变得显而易见,或者通过实施本发明而了解。本发明的目的和其他优点可通过说明书以及图中所特别指出的内容中来实现和获得。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发明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图;
图1是本发明的用于空间飞行器的着陆缓冲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的吸能结构胞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的吸能结构胞元的几何参数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的吸能结构胞元扭转-应变曲线图;
图5是本发明的形状记忆实验以及仿真对比图;
图6是本发明的形状记忆实验参数变化图;
图7是本发明的吸能结构胞元准静态压缩力-位移曲线图。
图标记:
1-吸能结构;2-固定底板;3-缓冲垫;4-盖板;5-波纹管;6-螺栓组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图1-图7来具体描述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其中,附图构成本发明一部分,并与本发明的实施例一起用于阐释本发明的原理,并非用于限定本发明的范围。
实施例1
参照图1,本发明提供的一种用于空间飞行器的着陆缓冲器,包括吸能结构1、外壳、足垫以及螺栓组件6。其中,吸能结构1被设置在外壳的内部,足垫被设置在外壳的底部。吸能结构1通过焊接被固定在足垫上。
其中,外壳包括盖板4和波纹管5,足垫包括固定底板2和缓冲垫3。缓冲垫3设置于固定底板2的底部,吸能结构1设置在固定底板2的顶部,波纹管5套设在吸能结构1之外,且波纹管5的底部与固定底板2连接,在吸能结构1与波纹管5的顶部设置有盖板4,盖板4的顶部可以与空间飞行器固定连接。
固定底板2优选为圆形,材料为7075铝合金。固定底板2上设置有圆形的定位凸台,吸能结构1固定设置在定位凸台上,波纹管5的底部套设在定位凸台的外周上。
吸能结构1通过焊接的方式固定设置在固定底板2的定位凸台上。波纹管5的底部与定位凸台的外周之间设置有密封胶圈。
缓冲垫3优选为锥形台状,其顶部与固定底板2的底部固定连接,缓冲垫3的材料为UHMWPE塑料,可以在零下80℃的环境下保持性能稳定。固定底板2和缓冲垫3的对应位置开有螺纹孔,固定底板2与缓冲垫3通过螺栓组件6螺接。
盖板4为圆形板,其材料为7075铝合金。盖板4的上表面的中部设置有一凸台,在凸台上开有对称分布的四个圆孔。盖板4通过圆孔与被保护的空间飞行器螺栓连接。
盖板4固定设置在吸能结构1的顶部。盖板4与吸能结构1可通过焊接的方式连接。
将波纹管5套设在定位凸台的外周上之后,波纹管5的顶部的自然高度略高于吸能结构1的顶部。安装盖板4时,先将波纹管5压下,待将盖板4固定设置到吸能结构1的顶部之后,在波纹管5的顶部涂密封胶,之后释放波纹管5,波纹管5在自身弹力的作用下上升并抵接盖板4的下表面。通过这种设置方式,可使得盖板4与吸能结构1和波纹管5之间牢固连接,波纹管5与盖板4之间实现密封,保护内部结构。同时,可使得整个着陆缓冲器被牢固地设置在空间飞行器上,提高可靠性。
波纹管5的材料为改性尼龙,具有耐低温、高强度、高弹性的特点。波纹管在竖直方向上受压可以灵活变形,使吸能结构1能够保持与盖板4的充分接触。波纹管在水平方向上对吸能结构起保护作用。波纹管上下两端有密封胶圈,可防止灰尘进入。
吸能结构1通过激光选区熔化设备增材制造而成,选用的原料是镍钛合金粉末,直径15~53μm;Ni-Ti合金的马氏体相变的起始温度和最终温度分别为42.6℃和-3.4℃,而奥氏体相变的起始温度和最终温度分别为34.3℃和72.9℃。
吸能结构1为由多个吸能结构胞元堆叠而成的多层结构。例如,可以由四层每层六个吸能结构胞元堆叠而成,吸能结构胞元之间采用焊接方式相连。
本发明的吸能结构1具有可重复使用和机械性能可调节的特点。可重复使用的原理是将环境温度升高到奥氏体相变最终温度以上,使吸能结构胞元恢复变性前的形状。机械性能可调节的原理是通过施加外界温度或载荷激励,使吸能结构1发生部分或完全相变,从而改变其机械性能,如刚度、极限承载能力和能量吸收能力。
图2展示了本发明的吸能结构胞元的一种几何形态。其上下两端面均呈正六边形,两个正六边形全等且同心,存在角度差θ。吸能结构胞元关于上下端面的正六边形的中心连成的直线即吸能结构胞元的轴线成中心对称。吸能结构胞元的基本结构为A1B1C1D1E1F1-A2B2C2D2E2F2。吸能结构胞元的端面正六边形每条边处均设置有一根水平支撑杆,其中顶面水平支撑杆为A1-B1、B1-C1、C1-D1、D1-E1、E1-F1以及F1-A1,底面水平支撑杆为A2-B2、B2-C2、C2-D2、D2-E2、E2-F2以及F2-A2。
显而易见的是,吸能结构胞元的上下两个端面也可以是等边三角形、正方形等正多边形,仅需要满足该正多边形的内角能够被360°整除即可。
水平支撑杆的横截面为矩形与半圆形构成的不规则形状,其中半圆形的圆心与矩形的一条边的中点重合,直径与这条边相等。顶面水平支撑杆的半圆形柱部分位于顶面水平支撑杆的下侧,底面水平支撑杆的半圆形柱部分位于底面水平支撑杆的上侧。通过这种设置方式,可以使得韧带与水平支撑杆之间的连接平滑,且能够避免产生应力集中现象导致的断裂或破损。
顶面与底面通过水平支撑杆之间的韧带相连。韧带设置有多根,优选为正多边形的顶点数量的正整数倍。当正多边形为正六边形的时候,韧带优选为六根,或者十二根,韧带的两端分别连接顶面与底面的正多边形的对应的顶点。
在一些优选的实施例中,韧带分为短韧带与长韧带。短韧带由任一顶面水平支撑杆端点延伸至其下方逆时针或者顺时针的第一个底面水平支撑杆端点处,包括A1-F2、B1-A2、C1-B2、D1-C2、E1-D2以及F1-E2。长韧带由任一顶面水平支撑杆端点延伸至其下方逆时针或者顺时针的第二个底面水平支撑杆端点处,包括A1-E2、B1-F2、C1-A2、D1-B2、E1-C2以及F1-D2。因此,吸能结构胞元包括六条顶面水平支撑杆、六条底面水平支撑杆、六条短韧带以及六条长韧带。
作为替代的,韧带也可以连接在水平支撑杆的中点,或者中间位置的某一点。也可以是短韧带连接在水平支撑杆的端点,长韧带连接在水平支撑杆的中点,或者相反。
进一步地,短韧带的两端分别与顶面水平支撑杆的下表面以及底面水平支撑杆的上表面相连,即分别与即顶面水平支撑杆和底面水平支撑杆的半圆柱面相连;长韧带的两端分别与顶面水平支撑杆以及底面水平支撑杆的内侧面相连。
参见图2-图3,本发明的吸能结构胞元包括六条顶面水平支撑杆、六条底面水平支撑杆、六条短韧带以及六条长韧带。其中韧带为圆柱形材料制成的空间曲线,例如类S形,可以使结构在受到轴向载荷时的应力分布更加均匀,从而减小结构的峰值应力,获得更好的能量吸收性能。
图3展示了吸能结构胞元的几何参数。吸能结构胞元端面正六边形的边长为l;端面正六边形的外接圆的半径为r;两个端面正六边形在水平面上的投影之间的角度差为θ;胞元高度为h;胞元的韧带的直径为d;胞元的水平支撑杆厚度为t;胞元的水平支撑杆宽度为b;水平支撑杆的半圆形柱部分的半径为e;胞元短韧带弦长为L12(弦长即韧带两端点之间的直线距离);胞元长韧带弦长为L13
吸能结构胞元的结构可通过上述几何参数唯一确定,改变胞元的几何参数,可得到具有不同力学性能的胞元构型,以满足不同使用场合的需求。
在实际工作中,吸能结构胞元能够在承受轴向压缩载荷时,能够通过自身变形耗散冲击能量,达到能量吸收的目的。吸能结构胞元的主要变形形式在宏观上可以分为韧带的弯曲导致的胞元高度的减小以及上下端面正六边形之间的相对转动。由于其特殊的几何构造,吸能结构胞元具有出色的大变形性能和压缩扭转性能。
本发明建立了理论模型以预测吸能结构胞元的压缩扭转变形行为。
的表达式为:
式中,为胞元结构的顶面相对于底面的轴向位移,/>为胞元顶面相对底面的扭转角。
对于多层吸能结构胞元组合而成的吸能结构,假设层数为m,其总体压缩后的高度和扭转角可以表示为以及/>
吸能结构胞元的压缩扭转变形的理论模型为:
其中,为第i层胞元压缩后的高度;
为第i层胞元压缩后的扭转角;
为第i层胞元压缩后的端面正六边形外接圆的圆形半径;
为第i层胞元结构的顶面相对于底面的轴向位移。
当第i层与第一层的扭转方向相同时,p取0,否则p取1。
该模型可以预测胞元的变形模式,建立轴向位移与扭转角的对应关系,同时也有助于研究胞元压缩量和扭转角对能量吸收的影响。
图4为本发明的吸能结构胞元扭转-应变曲线图,通过图4可知本发明的结构具有优秀的压缩-扭转效果,当应变达到0.5时(即高度缩小到总高度的一半),扭转角最大可以达到60度,这说明本发明的结构在体积变化较小的情况下具有更大的变形能力,使得结构能够能加有效的吸收和消散冲击能量。曲线前期的增长率较大,之后逐渐减小,说明本发明的结构在变形的前期阶段具有更好的吸能效果。
综上,本发明通过在端面之间引入仿生设计的“S”形曲线,显著提高了结构的极限应力和失效应变,使结构能够承受更大的变形而不发生破坏,赋予了结构更强的缓冲吸能特性。
对于本发明提供的吸能结构,其力学性能与材料的相对密度密切相关,因此建立了胞元相对密度模型:
若端面为正n边形,公式变更为:
式中,和/>分别为本发明提供的吸能结构的密度和传统材料的密度。f(x)和f(t)为吸能结构胞元长韧带与短韧带的三次B样条曲线方程。该模型的建立有助于衡量新型吸能结构胞元相比传统材料在能量吸收以及隔振方面的轻量化优势。
根据上述模型对本发明的吸能结构的相对密度进行了计算,其相对密度为0.0824。
结合图5、图6、图7,对本发明做进一步的描述:
由于吸能结构1的材料是镍钛形状记忆合金,其在受到大变形后能够通过特定方法进行形状重构,这使得本发明提供的着陆缓冲器具有可重复使用的功能。这种现象是通过热弹性与马氏体相变及其逆变实现的。本发明通过实验对吸能结构胞元的形状记忆效应进行了验证,如图5所示,其中的ε为应变率。实验过程如下:
在步骤1中,在室温(20℃)下对吸能结构胞元试件施加5.8mm轴向位移,试件经历压缩扭转变形,扭转角约为30°。
在步骤2中,将实验机上压头向上移动至初始位置,此时试件发生一部分弹性恢复。
在步骤3中,将恒温箱内温度由室温升至90℃,超过了镍钛合金奥氏体相变截止温度,并静置一段时间。此时,镍钛合金完全从马氏体相变为奥氏体,能够观察到试件高度基本完全恢复。
实验结束后对试件进行了测量,测得恢复后的高度为17.43mm,恢复率达到了96.83%,表现出了出色的自恢复能力。
通过上述实验结果,体现出本发明所涉及的吸能结构具备优良的形状记忆功能,恢复处理之后可重复使用。
图6展示了形状记忆循环中温度、压头位移和试件变形量等实验参数随时间的变化。图7展示了加载过程中的力-位移曲线,可以观察到,压缩应变达到5%时,胞元开始进入平台阶段,平台长度约为5mm,平台力接近200N。当压缩应变接近33%时,开始进入密实阶段,力-位移曲线上升,表现出了良好的高静刚度、低动刚度性能。韧带的弯曲承载结构提升了胞元内应力分散能力,使其具有较长的准零刚度区域,增强了能量吸收能力。
实施例2
本发明还涉及一种实施例1中的用于空间飞行器的着陆缓冲器的修复方法,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S1、利用电火花线切割机将受压变形后的吸能结构1从固定底板2上切割下来,取出吸能结构1,将波纹管5回收处理。
S2、将变形后的吸能结构1置于温度环境箱中,将温度调节到高于奥氏体相变的最终温度,优选为90℃,使变形后的奥氏体相转变为马氏体,逐渐恢复使用前的形状。
S3、静置30分钟等待吸能结构1相变完成,将其取出。对其高度进行测量,若高于使用前高度的95%,则证明吸能结构1已恢复初始状态,可以再次使用。否则,重复S2步骤。
S4、将回复初始状态的吸能结构1焊接到固定底板2上,安装波纹管5、盖板4和缓冲垫3,将盖板4与被保护着陆器通过螺钉连接。
S5、将着陆缓冲器上全部螺栓进行紧固处理,着陆缓冲器即可重复使用。
通过本实施例2的着陆缓冲器的修复方法,可以将使用变形后的着陆缓冲器回收修复,以供再次利用,节约了原材料,降低了成本。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用于空间飞行器的着陆缓冲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吸能结构(1),外壳和足垫;其中,所述吸能结构(1)被设置在所述外壳的内部,所述足垫被设置在所述外壳的底部;所述吸能结构(1)由多个吸能结构胞元在空间中堆叠而成;所述吸能结构胞元包括顶面和底面,所述顶面与所述底面互相平行,且均垂直于所述吸能结构胞元的轴线;所述顶面与所述底面之间通过韧带连接,所述韧带在所述顶面或底面的投影不超出所述顶面或底面的轮廓之外,所述韧带在所述吸能结构胞元受压时产生弯曲变形,使得所述顶面和所述底面之间的距离缩短,同时使得所述顶面与所述底面绕所述吸能结构胞元的轴线相对转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空间飞行器的着陆缓冲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足垫包括固定底板(2)和缓冲垫(3),所述外壳包括盖板(4)和波纹管(5),所述缓冲垫(3)设置于所述固定底板(2)的底部,所述吸能结构(1)设置在所述固定底板(2)的顶部,所述波纹管(5)套设在所述吸能结构(1)之外,且所述波纹管(5)的底部与所述固定底板(2)连接,在所述吸能结构(1)与所述波纹管(5)的顶部设置有所述盖板(4),所述盖板(4)能够与所述空间飞行器固定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空间飞行器的着陆缓冲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韧带包括短韧带和长韧带。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用于空间飞行器的着陆缓冲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顶面和底面为形状、大小均相同的正多边形,且所述正多边形的内角能被360°整除。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用于空间飞行器的着陆缓冲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顶面与底面的正多边形均由多根端点两两相连的水平支撑杆组成。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用于空间飞行器的着陆缓冲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短韧带由任一顶面水平支撑杆端点延伸至其下方逆时针或顺时针的第一个底面水平支撑杆端点处;所述长韧带由任一顶面水平支撑杆端点延伸至其下方逆时针或顺时针的第二个底面水平支撑杆端点处。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用于空间飞行器的着陆缓冲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顶面的正多边形在水平面上的投影和所述底面的正多边形在水平面上的投影之间存在角度差θ。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用于空间飞行器的着陆缓冲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韧带设置有多根,每根所述韧带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顶面和底面的正多边形的一个端点。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用于空间飞行器的着陆缓冲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韧带的形状为空间曲线,且多根所述韧带的弯曲方向一致。
10.一种修复方法,用于修复如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一种用于空间飞行器的着陆缓冲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S1、将受压变形后的所述吸能结构(1)从固定底板(2)上切割下来,取出所述吸能结构(1),将波纹管(5)回收处理;
S2、将变形后的所述吸能结构(1)置于温度环境箱中,将温度调节到90℃,使变形后的奥氏体相转变为马氏体,逐渐恢复使用前的形状;
S3、静置等待所述吸能结构(1)相变完成,将其取出;对所述吸能结构(1)的高度进行测量,若高于使用前高度的95%,则证明所述吸能结构(1)已恢复初始状态,能够再次使用;否则,重复S2步骤;
S4、将回复初始状态的所述吸能结构(1)焊接到固定底板(2)上,安装波纹管(5)、盖板(4)和缓冲垫(3),将盖板(4)与所述空间飞行器连接;
S5、将所述着陆缓冲器上全部连接件进行紧固处理。
CN202410571560.6A 2024-05-10 2024-05-10 一种用于空间飞行器的着陆缓冲器及其修复方法 Active CN118145027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410571560.6A CN118145027B (zh) 2024-05-10 2024-05-10 一种用于空间飞行器的着陆缓冲器及其修复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410571560.6A CN118145027B (zh) 2024-05-10 2024-05-10 一种用于空间飞行器的着陆缓冲器及其修复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8145027A true CN118145027A (zh) 2024-06-07
CN118145027B CN118145027B (zh) 2024-07-23

Family

ID=9129695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410571560.6A Active CN118145027B (zh) 2024-05-10 2024-05-10 一种用于空间飞行器的着陆缓冲器及其修复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8145027B (zh)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1788273A1 (fr) * 2005-11-21 2007-05-23 ARCELOR France Structures macro-cellulaires pour l'absorption d'énergie et procédé de fabrication de telles structures
CN109869430A (zh) * 2019-03-20 2019-06-11 北京空间飞行器总体设计部 面向增材制造的梯度点阵结构及其设计方法
US20190195304A1 (en) * 2017-12-27 2019-06-27 Airbus Operations Sas Shock absorber system comprising a primary shock absorber device and a secondary shock absorber device of different stiffnesses, associated structure and aircraft
CN110792721A (zh) * 2019-11-18 2020-02-14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机械制造工艺研究所 一种可回复式吸能结构及其制备方法
CN112248956A (zh) * 2020-10-21 2021-01-22 吉林大学 一种基于多工况的混合梯度笼式吸能结构及其加工方法
CN113339436A (zh) * 2021-05-31 2021-09-03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一种基于形状记忆合金的可稳态变形的缓冲吸能结构
CN114510860A (zh) * 2022-02-15 2022-05-17 北京理工大学 一种基于节点刚度梯度机制的点阵结构优化方法
CN116201836A (zh) * 2022-12-30 2023-06-02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一种用于航天器部件连接的3d打印多模态隔振结构
CN116951036A (zh) * 2023-06-02 2023-10-27 中山大学 一种强度和刚度增强的三维力学超结构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1788273A1 (fr) * 2005-11-21 2007-05-23 ARCELOR France Structures macro-cellulaires pour l'absorption d'énergie et procédé de fabrication de telles structures
US20190195304A1 (en) * 2017-12-27 2019-06-27 Airbus Operations Sas Shock absorber system comprising a primary shock absorber device and a secondary shock absorber device of different stiffnesses, associated structure and aircraft
CN109869430A (zh) * 2019-03-20 2019-06-11 北京空间飞行器总体设计部 面向增材制造的梯度点阵结构及其设计方法
CN110792721A (zh) * 2019-11-18 2020-02-14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机械制造工艺研究所 一种可回复式吸能结构及其制备方法
CN112248956A (zh) * 2020-10-21 2021-01-22 吉林大学 一种基于多工况的混合梯度笼式吸能结构及其加工方法
CN113339436A (zh) * 2021-05-31 2021-09-03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一种基于形状记忆合金的可稳态变形的缓冲吸能结构
CN114510860A (zh) * 2022-02-15 2022-05-17 北京理工大学 一种基于节点刚度梯度机制的点阵结构优化方法
CN116201836A (zh) * 2022-12-30 2023-06-02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一种用于航天器部件连接的3d打印多模态隔振结构
CN116951036A (zh) * 2023-06-02 2023-10-27 中山大学 一种强度和刚度增强的三维力学超结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8145027B (zh) 2024-07-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ang et al. Ultra-low density architectured metamaterial with superior mechanical properties and energy absorption capability
US20200332547A1 (en) Architected material design for seismic isolation
EP0670973B1 (en) Energy absorbers and methods of manufacture
Han et al. Mechanical behaviors of air spring-FPS three-dimensional isolation bearing and isolation performance analysis
CN111705993B (zh) 预应力约束块和复合装甲结构
Zhuang et al. Seismic performance assessment of a single-layer spherical lattice shell structure with multifunctional friction pendulum bearings
CN111041976B (zh) 一种建筑结构抗震减振的多级耗能装置
CN118145027B (zh) 一种用于空间飞行器的着陆缓冲器及其修复方法
Feng et al. Mechanical behavior of Ti–6Al–4V lattice-walled tubes under uniaxial compression
Khelifi et al. Stress and fatigue analyses under wind loading of the dual axis sun tracking system via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CN110065273A (zh) 一种填充磁流变阻尼复合材料的夹层波纹圆柱壳及其制造方法
CN111310364B (zh) 一种以分层面积作为评估指标的含分层损伤层合板损伤容限表征方法
Liu et al. Honeycomb enhanced self-locked structure for energy absorption
CN118153209B (zh) 一种用于空间飞行器的吸能胞元结构的机械性能调节方法
Cheng et al. Study on the sinusoidal honeycomb core metamaterial sandwich panel with high-performance and low-velocity impact resistance
CN118124826B (zh) 一种减振性能可调节的卫星动量轮减振器
Sun et al. Properties of 3D Double‐Arrow Negative Poisson’s Ratio Lattice Structure under Quasi‐Static Compression and Low‐Speed Impact
Ma et al. Seismic performance of single-layer spherical reticulated shells considering joint stiffness and bearing capacity
Yang et al. Lightweight recoverable mechanical metamaterials for efficient buffering of continuous multi extreme impacts
Jurevicius et al. Effect of external excitation on dynamic characteristics of vibration isolating table
Wu et al. Research On Vibration Reduction Of Regular Hexahedral Honeycomb Structure With Periodic Strut
Abdulaziz et al. Testing and validation of a novel segmented wind turbine blade
Cao et al. Research on structural behavior of Tensairity dome
Ota et al. Material design of a biomimetic composite material used for a wooden building joint structure
Luo et al. Experimental analysis and numerical simulation on impact response of sand-filled aluminium honeycomb sandwich structur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