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8139481A -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终端 - Google Patents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终端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8139481A CN118139481A CN202410050238.9A CN202410050238A CN118139481A CN 118139481 A CN118139481 A CN 118139481A CN 202410050238 A CN202410050238 A CN 202410050238A CN 118139481 A CN118139481 A CN 118139481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light emitting
- emitting unit
- protrusion
- layer
- touch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 239000010410 laye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43
- 239000012788 optical film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59
- 230000003287 opt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9
- 239000002346 layers by function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6
- 239000000758 substrat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8
- 238000005538 encapsu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2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9000003086 colora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0843 powd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20002120 photoresistant polym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2238 attenuat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52751 meta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059 patter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1 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4695 Polyether sulfon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642 Polyimid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581 Si3N4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XUIMIQQOPSSXEZ-UHFFFAOYSA-N Silicon Chemical compound [Si] XUIMIQQOPSSXEZ-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RTAQQCXQSZGOHL-UHFFFAOYSA-N Titanium Chemical compound [Ti] RTAQQCXQSZGOHL-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82 alumin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aluminium Chemical compound [Al]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248 coat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576 coa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020 conduc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30 etch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521 glas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365 glass fib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10272 inorganic materia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147 inorganic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769 metal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44991 metal oxid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150000004706 metal oxides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203 mixtur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368 organic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3207 poly(ethylene-2,6-naphthalat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1230 polyarylat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0515 polycarbonat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417 polycarbon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6393 polyether sulfon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112 polyethylene naphthal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0139 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5020 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1721 polyimid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2310 reflectometr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990 reinforced plastic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10 silico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703 silic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HQVNEWCFYHHQES-UHFFFAOYSA-N silicon nitride Chemical compound N12[Si]34N5[Si]62N3[Si]51N64 HQVNEWCFYHHQES-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467 substitu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936 titaniu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19 titan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2780 transparent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007 visu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9/875—Arrangements for extracting light from the devices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12—Digitisers structurally integrated in a display
-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10—OLED displays
- H10K59/12—Active-matrix OLED [AMOLED] displays
-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30—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ulticolour light emission
- H10K59/35—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ulticolour light emission comprising red-green-blue [RGB] subpixels
-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40—OLEDs integrated with touch screens
-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9/875—Arrangements for extracting light from the devices
- H10K59/878—Arrangements for extracting light from the devices comprising reflective means
-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9/875—Arrangements for extracting light from the devices
- H10K59/879—Arrangements for extracting light from the devices comprising refractive means, e.g. lens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终端。显示面板包括发光层、光学功能层、触控层,发光层包括第一发光单元、第二发光单元以及第三发光单元,第一发光单元和第三发光单元的面积均大于第二发光单元的面积;光学功能层包括第一光学膜层和第二光学膜层,第一光学膜层多个凸起,第一光学膜层的折射率大于第二光学膜层的折射率;触控层包括多个触控电极,触控电极包括设置在多个凸起之间的触控图案;围绕第二凸起设置的触控图案设置有至少一个断口。本申请通过在围绕第二凸起的触控图案上设置至少一个断口,第二颜色的光线可以从断口上出射,从而增加第二颜色的光线的出光量,减缓第二颜色的光线的亮度衰减速度,同时调整色偏。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终端。
背景技术
OLED(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技术是一种新型显示技术,以其低功耗、高饱和度、快响应时间及宽视角等独特优势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在面板显示技术领域占据一定地位。
但是OLED显示面板存在着角度色偏(White Angle Difference,WAD)现象,即在不同的观察视角下,亮度随角度增大而明显衰减且颜色也会发生色偏。
因此,亟需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终端,以解决在不同的观察视角下,亮度随角度增大而明显衰减且颜色也会发生色偏的技术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提供的技术方案如下:
本申请提供一种显示面板,所述显示面板包括:
衬底;
发光层,设置于所述衬底上,所述发光层包括:显示第一颜色的第一发光单元、显示第二颜色的第二发光单元、以及显示第三颜色的第三发光单元,其中,所述第一发光单元的面积和所述第三发光单元的面积均大于所述第二发光单元的面积;
光学功能层,设置在所述发光层远离所述衬底的一侧,所述光学功能层包括:第一光学膜层和第二光学膜层,所述第一光学膜层包括:与所述第一发光单元对应设置第一凸起、与所述第二发光单元对应设置的第二凸起、以及与所述第三发光单元对应设置的第三凸起,所述第二光学膜层覆盖所述第一凸起、所述第二凸起、以及所述第三凸起,第一光学膜层的折射率大于所述第二光学膜层的折射率;
触控层,设置在所述发光层远离所述衬底的一侧,所述触控层包括多个触控电极,所述触控电极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凸起、所述第二凸起、以及所述第三凸起之间的触控图案;
其中,触控电极设置的所述触控图案设置有至少一个断口。
在本申请的显示面板中,所述触控图案包括多条第一线段和多条第二线段,一条所述第二线段连接相邻两条所述第一线段,所述第一线段围绕所述第二凸起设置;相邻两个所述第一线段中的至多一者开设有断口。在本申请的显示面板中,所述断口包括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所述第一线段与所述第一开口的边界在所述衬底上的正投影为第一边界线,所述第一边界线沿第一方向延伸,所述第一线段与所述第二开口的边界在所述衬底上的正投影为第二边界线,所述第二边界线沿第二方向延伸,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不同;
其中,一个所述第一线段上设置有至多一个所述第一开口和至多一个所述第二开口。
在本申请的显示面板中,所述第一边界线的延长线、所述第二边界线的延长线均与所述第二发光单元在所述衬底上的正投影相交,且所述第一边界线的延长线、所述第二边界线的延长线均与所述第二发光单元在所述衬底上的正投影的中心间隔设置。
在本申请的显示面板中,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一开口交错设置,和/或,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二开口交错设置。
在本申请的显示面板中,所述第一发光单元在所述第一光学膜层上的正投影位于所述第一凸起内,所述第二发光单元在所述第一光学膜层上的正投影位于所述第二凸起内,所述第三发光单元在所述第一光学膜层上的正投影位于所述第三凸起内;
其中,所述第一凸起的面积、所述第三凸起的面积均大于所述第二凸起的面积。
在本申请的显示面板中,所述第一线段的轮廓形状与所述第二发光单元的轮廓形状相同,所述第一线段与所述第一凸起的最小间距、所述第一线段与所述第三凸起的最小间距均小于所述第一线段与所述第二凸起的最小间距。
在本申请的显示面板中,所述第一颜色为红色,所述第二颜色为绿色,所述第三颜色为蓝色。
在本申请的显示面板中,所述触控电极包括第一触控电极和第二触控电极,在第一方向上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一触控电极连接,在第二方向上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二触控电极连接,所述第一触控电极与所述第二触控电极异层且绝缘设置,所述第一触控电极与所述第二触控电极在所述衬底上的正投影不重叠。
本申请还提供一种显示终端,显示终端包括上述的显示面板。
有益效果: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终端。所述显示面板包括衬底、发光层、光学功能层、触控层,发光层设置于所述衬底上,所述发光层包括:显示第一颜色的第一发光单元、显示第二颜色的第二发光单元、以及显示第三颜色的第三发光单元,其中,所述第一发光单元的面积和所述第三发光单元的面积均大于所述第二发光单元的面积;光学功能层设置在所述发光层远离所述衬底的一侧,所述光学功能层包括:第一光学膜层和第二光学膜层,所述第一光学膜层包括:与所述第一发光单元对应设置第一凸起、与所述第二发光单元对应设置的第二凸起、以及与所述第三发光单元对应设置的第三凸起,所述第二光学膜层覆盖所述第一凸起、所述第二凸起、以及所述第三凸起,第一光学膜层的折射率大于所述第二光学膜层的折射率;触控层设置在所述发光层远离所述衬底的一侧,所述触控层包括多个触控电极,所述触控电极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凸起、所述第二凸起、以及所述第三凸起之间的触控图案;其中,围绕所述第二凸起设置的所述触控图案设置有至少一个断口。本申请通过在围绕第二凸起的触控图案上设置至少一个断口,第二颜色的光线可以从断口上出射,从而增加第二颜色的光线的出光量,减缓第二颜色的光线的亮度衰减速度,同时调整色偏。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通过对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详细描述,将使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及其它有益效果显而易见。
图1为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的显示面板的一种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的显示面板的一种局部结构放大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的实施例的色偏改善效果说明图;
图5为本申请的实施例的一种触控层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显示区AA、非显示区NA、衬底10、像素定义层11、发光层20、发光单元21、第一发光单元211、第一发光单元的开口尺寸L1、第二发光单元212、第二发光单元的开口尺寸L2、第三发光单元213、第三发光单元的开口尺寸L3、阳极12、光学功能层30、第一光学膜层31、第一凸起311、第二凸起312、第三凸起313、第二光学膜层32、触控层40、第一线段41、第二线段42、断口43、第一开口431、第二开口432、第一边界线4311、第二边界线4321、触控电极50、第一触控电极51、第二触控电极52、封装层60、第一封装层61、第二封装层62、第三封装层63、第一方向D1、第二方向D2、第一线段41与第一凸起311的最小间距d1、第一线段41与第二凸起312的最小间距d2、第一线段41与第三凸起313的最小间距d3。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此外,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申请,并不用于限制本申请。在本申请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上”和“下”通常是指装置实际使用或工作状态下的上和下,具体为附图中的图面方向;而“内”和“外”则是针对装置的轮廓而言的。
本申请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如图1至图3所示,显示面板包括衬底10、发光层20、光学功能层30、触控层40,发光层20设置于衬底10上,发光层20包括多个不同发光颜色的发光单元21,发光单元21包括显示第一颜色的第一发光单元211,显示第二颜色的第二发光单元212以及显示第三颜色的第三发光单元213,第一发光单元211的面积和第三发光单元213的面积均大于第二发光单元212的面积;光学功能层30设置于发光层20背离衬底10的一侧,光学功能层30包括层叠设置的第一光学膜层31和覆盖第一光学膜层31的第二光学膜层32,第一光学膜层31包括与发光单元21对应设置的多个凸起。第一光学膜层包括:与第一发光单元211对应设置第一凸起311、与第二发光单元212对应设置的第二凸起312、以及与第三发光单元213对应设置的第三凸起313,第二光学膜层覆盖第一凸起311、第二凸起312、以及第三凸起313;第一光学膜层31的折射率大于第二光学膜层32的折射率;触控层40,设置在发光层远离衬底的一侧,触控层40包括多个触控电极50,触控电极50包括设置在第一凸起311、第二凸起312、以及第三凸起313之间的触控图案;其中,围绕第二凸起312设置的触控图案设置有至少一个断口43。
在本实施例中,显示面板可以为OLED面板、Mini-LED面板、Micro-LED面板等。
在本实施例中,衬底10可以为柔性材料或者刚性材料,例如,柔性衬底的材料为聚酰亚胺、聚碳酸酯、聚醚砜、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多芳基化合物或玻璃纤维等增强塑料。刚性衬底的材料可以为玻璃等。
显示面板包括显示区AA和设置于显示面板外围的非显示区NA,其中,显示区AA设置有多个子像素,每一个子像素与一个发光单元21对应设置。
衬底10可以设置有阵列层,阵列层设置有驱动电路,驱动电路用于驱动显示面板的发光单元21进行发光。以OLED面板为例,阵列层还包括像素定义层11,像素定义层11包括多个开口,开口内设置有发光层20。发光层20包括多个不同发光颜色的发光单元21,发光单元21可以用于发出红光、绿光、蓝光等。例如,第一颜色可以为红色,第二颜色可以为绿色,第三颜色可以为蓝色,但不限于此。
发光单元21包括阳极12、发光材料层、阴极(图中未示出),驱动电路为阳极12和阴极提供驱动信号,阳极12用于提供空穴,阴极用于提供电子,空穴和电子在发光材料层中复合以发光。
在本实施例中,光学功能层30设置于发光层20上,光学功能层30用于使发光单元21出射的光线聚拢到正视角度上,从而提高显示面板的正视角度的亮度。例如,光学功能层30可以为微透镜阵列,但不限于此。
光学功能层30包括第一光学膜层31和第二光学膜层32。第一光学膜层31包括多个凸起。第二光学膜层32覆盖于第一光学膜层31上。第一光学膜层31的折射率大于第二光学膜层32的折射率。通过上述设置,从发光单元21出射的光线入射至凸起和第二光学膜层32的交界面时,能够发生折射,从而使出射光线聚拢于衬底10的法线方向上,也即是使方法聚拢至正视角度上。本申请对凸起的形状不作限制,仅需凸起能够使发光单元21的出射光线向衬底10的法线方向上聚拢即可。
在本实施例中,凸起的剖面形状可以为梯形、半圆形、半椭圆形等,但不限于此。图2中示出了凸起的剖面形状为梯形的情形。
第一光学膜层31包括与第一发光单元211对应设置第一凸起311、与第二发光单元212对应设置的第二凸起312、以及与第三发光单元213对应设置的第三凸起313。这也就是说,第一凸起311在发光层上的正投影与第一发光单元重叠,第二凸起312在发光层上的正投影与第二发光单元212重叠,第三凸起313在发光层上的正投影与第三发光单元213重叠。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发光单元211在第一光学膜层31上的正投影位于第一凸起311内。第一凸起311的面积与第一发光单元211的面积对应,且第一凸起311的面积大于或等于第一发光单元211的面积。
第二发光单元212在第一光学膜层31上的正投影位于第二凸起312内。第二凸起312的面积与第二发光单元212的面积对应,且第二凸起312的面积大于或等于第二发光单元212的面积。
第三发光单元213在第一光学膜层31上的正投影位于第三凸起313内。第三凸起313的面积与第三发光单元213的面积对应,且第三凸起313的面积大于或等于第二发光单元212的面积。
通过上述设置,每一个发光单元21发出的光线都可以被第一光学膜层31的斜面折射,从而提升每一种发光颜色的发光单元21的正视角的亮度。
第一光学膜层31可以通过图案化工艺形成。图案化工艺包括涂布光阻、曝光显影、刻蚀等工序。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光学膜层31、第二光学膜层32可以为有机或者无机的透明材料,从而不影响光线透过。例如,第一光学膜层31的材料可以为高折射率的氮化硅或光刻胶等材料。第二光学膜层32的材料可以为低折射率的氮氧化硅或光刻胶等材料。
在本实施例中,触控层40为网格结构,网格结构包括多条交叉走线所形成的网格。触控层40为导电材料,例如、金属或金属氧化物等。
在本实施例中,触控层40可以与第一光学膜层31同层设置,触控层40也可以设置于光学功能层30背离衬底10的一侧。当触控层40与第一光学膜层31同层设置时,能够降低显示面板的厚度。
触控层40可以为自容式触控或者互容式触控。触控层40包括多个触控电极50,相邻的两个触控电极50分离设置,也即相邻的两个触控电极50在显示面板的显示面的平面上间隔设置。
触控电极50的触控图案设置于多个凸起之间,从而可以降低触控层40对发光单元21出射的光线的遮挡。触控图案上设置有至少一个断口43,从而使第二颜色的光线可以从断口43出射,从而增加第二颜色的光线的出光量,减缓第二颜色的光线的亮度衰减速度,同时调整色偏。
在本实施例中,显示面板还可以包括封装层,封装层60包括依次层叠的第一封装层61、第二封装层62、第三封装层63。第一封装层61、第三封装层63可以为透明的无机材料,第二封装层62可以为透明的有机材料。封装层60能够防止水汽入侵至发光单元21,影响发光单元21的性能。
在本申请的显示面板中,触控图案包括多条第一线段41和多条第二线段42,一条第二线段42连接相邻两条第一线段41,多条第一线段41和多条第二线段42连接为网格结构。第一线段41围绕第二凸起312设置,这也就是说,第一线段41在发光层20上的正投影位于第二凸起312的外围。
在本实施例中,部分第二凸起312外围的第一线段41上设置有断口43。断口43是指第一线段41被打断,断口43两侧的走线呈断路状态。断口43的尺寸可以根据允许出射的光线量进行调整,本申请对断口43的尺寸不作限制。
由于光学功能层30对不同颜色的光线的折射率不同,因此,不同颜色的发光单元21出射的光线在不同角度上的衰减程度不同,导致白色画面出现色偏。应当理解的是,白色画面由红光、绿光、蓝光按照一定比重混合而成,当其中任一种颜色的光线偏少时,白色画面的颜色偏向另两种颜色的混合颜色。当其中任一种颜色的光线偏多时,白色画面的颜色偏向对应偏多的颜色。
需要说明的是,当绿光在某一角度上的衰减过快时,即绿光在该角度上偏少,白色画面的颜色会偏向红色与蓝色的混色,应对于此,可以在发射绿光的发光单元21外围的触控层40上设置断口43,使绿光可以从断口43中出射,从而减缓绿光的衰减速度。当红光和绿光在某一角度上的衰减过快时,即红光和绿光在该角度上偏少,白色画面的颜色会偏向蓝色,应对于此,可以在第一发光单元211外围的触控层40上设置断口43,使红光可以从断开中出射,同时在第二发光单元212外围的触控层40上设置断口43,使绿光可以从断开中出射,从而减缓红光和绿光的衰减速度,改善白色画面色偏。可以根据显示面板的白色画面的色偏情况选择在对应颜色的发光子单元的外围的触控层40上设置断口43,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制。
由于市场青睐大视角略偏蓝,而不能接受大视角偏红,因此,当白色画面出现偏红时,需要对光线进行调整,使其色偏轨迹向偏蓝方向移动。相关技术中,可以通过调整发光单元21的微腔结构来调整蓝色色偏,例如通过调整发光材料层的厚度来改善30度视角下的白色画面偏粉。但是,对于60度至75度视上的偏粉则难以通过微腔结构的调整来改善。
应对于此,本申请通过在触控层40上设置断口43,可以让60度至75度视角上的绿光通过断口43出射,减缓绿光的亮度衰减。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第一发光单元211的开口尺寸为L1,第二发光单元212的开口尺寸为L2,第三发光单元213的开口尺寸为L3。L1>L2,且L3>L2。开口尺寸为像素定义层11的开口的大小。
进一步地,在本申请的显示面板中,断口43包括第一开口431和第二开口432,第一线段41与第一开口431的边界在衬底10上的正投影为第一边界线4311,第一边界线4311沿第一方向D1延伸,第一线段41与第二开口432的边界在衬底10上的正投影为第二边界线4321,第二边界线4321沿第二方向D2延伸,第一方向D1和第二方向D2不同;其中,一个第一线段41上设置有至多一个第一开口431和至多一个第二开口432。
在本实施例中,断口43包括第一开口431和第二开口432。第一线段41与第一开口431的边界是指第一开口431在第一线段41上形成的侧壁,且侧壁在衬底10上的正投影为第一边界线4311。一个第一开口431包括两条第一边界线4311。第一边界线4311沿第一方向D1延伸是指第一边界线4311的两个端点的连线平行于第一方向D1。第一方向D1和第二方向D2可以为第二发光单元212的排布方向。
可选地,第一边界线4311为直线或者曲线。为了便于更多的光线能够沿第一方向D1出射,第一边界线4311可为直线。
第一线段41与第二开口432的边界是指第二开口432在第一线段41上形成的侧壁,且侧壁在衬底10上的正投影为第二边界线4321。第二边界线4321沿第二方向D2延伸是指第二边界线4321的两个端点的连线平行于第二方向D2。
可选地,第二边界线4321为直线或者曲线。为了便于更多的光线能够沿第二方向D2出射,第二边界线4321可为直线。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开口431的宽度可以为3微米至6微米。第一开口431的宽度是指两条第一边界线4311之间的最小间距。第二开口432的宽度可以为3微米至6微米。第二开口432的宽度是指两条第二边界线4321之间的最小间距。第一开口431的宽度和第二开口432的宽度也可以根据需要设置,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制。当第一开口431的宽度、第二开口432的宽度越大时,可出射的光线越多。
通过设置第一开口431的宽度和第二开口432的宽度为3微米至6微米,能够对光线的衰减速度产生1%至2%的影响,该影响即可以改善60度至75度视上的偏粉问题。
如图4所示,图4为本申请的实施例的色偏改善效果说明图。横坐标和纵坐标为CIE色度图(CIE Chromaticity Diagram)的色坐标。曲线S1为未设置断口43时的不同视角下白色画面的色坐标,曲线S2为设置断口43后不同视角下白色画面的色坐标,曲线S1和曲线S2分别由在0°、30°、45°、60°、75°的视角上的多个白色画面的色坐标连接而成。通过设置断口43,可以使不同视角下的白色画面的色坐标偏移,即由曲线S1偏移到曲线S2,从而改善60度至75度视上的偏粉问题。需要说明的是,图中右下角为红色,左上角为绿色,左下角为蓝色。由于曲线S2相对于曲线S1向左上角偏移,从而使白色画面向偏绿方向偏移,改善偏粉问题。
第一方向D1和第二方向D2可以根据需要设置。可选地,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方向D1、第二方向D2分别为显示面板的显示区AA的长边方向和短边方向,绿色发光子像素可以沿显示区AA的长边方向和短边方向排布。
由于人眼观察时,显示面板的水平方向上和竖直方向上的光线的颜色色偏更容易被察觉到,因此,可以将第一方向D1设置为水平方向,第二方向D2设置为竖直方向,从而能够针对特定的方向改善白色画面的色偏。
应当理解的是,水平方向为显示面板的水平视角的夹角所在的平面方向,竖直方向为显示面板的竖直视角的夹角所在的平面方向。
在本申请的显示面板中,第一边界线4311的延长线、第二边界线4321的延长线均与第二发光单元212在衬底10上的正投影相交,且第一边界线4311的延长线、第二边界线4321的延长线均与第二发光单元212在衬底10上的正投影的中心间隔设置。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边界线4311在衬底10上的正投影的延长线与第二发光单元212在衬底10上的正投影相交,第二边界线4321在衬底10上的正投影的延长线与第二发光单元212在衬底10上的正投影相交。通过上述设置,可以使第二发光单元212上出射的光线从第一开口431和第二开口432出射。
可选地,第一边界线4311在衬底10上的正投影的延长线、第二边界线4321在衬底10上的正投影的延长线均与第二发光单元212在衬底10上的正投影的中心间隔,这也就是说,在显示面板的正投影图案中,第一边界线4311的延长线不经过第二发光单元212的中心,第二边界线4321的延长线不经过第二发光单元212的中心。
与此对应地,第二线段42的延长线可以经过第二发光单元212的中心。从而使第一边界线4311、第二边界线4321均与第二线段42错开,避免第二线段42被打断。
在本申请的显示面板中,在第一方向D1上相邻的两个第一开口431交错设置,和/或,在第二方向D2上相邻的两个第二开口432交错设置。
在本实施例中,为了避免触控层40被完全打断,相邻的两个第二发光单元212中的至多一个的外围的触控层40上设置有断口43。
当在第一方向D1上,相邻的第一边界线4311的延长线重合时,容易产生视觉上整条亮暗交错的显示不均(mura);当在第二方向D2上,相邻的第二边界线4321的延长线重合时,容易产生视觉上整列亮暗交错的显示不均。
为了避免上述问题,在部分实施例中,在第一方向D1上相邻的两个第一开口431交错设置,或者,在第二方向D2上相邻的两个第二开口432交错设置。
在部分实施例中,在第一方向D1上相邻的两个第一开口431交错设置,且在第二方向D2上相邻的两个第二开口432交错设置。
在本申请的显示面板中,第一线段41的轮廓形状与第二发光单元212的轮廓形状相同,第一线段与第一凸起的最小间距d1、第一线段与第三凸起的最小间距d3均小于第一线段与第二凸起的最小间距d2。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线段41的轮廓形状与第二发光单元212的轮廓形状相同。例如,当第二发光单元212为椭圆形时,第一线段41也可以为椭圆形。第一线段41可以与第二发光单元212均匀间隔。当第二发光单元212的形状为其他形状时,第一线段41的轮廓形状可以对应设置,本申请对第一线段41的轮廓形状不作限制。
由于绿光的衰减速度较快,为了改善上述问题,可以将第一发光单元211、第二发光单元212之间的第一线段41更靠近第一发光单元211设置,即d2>d1;可以将第三发光单元213、第二发光单元212之间的第一线段41更靠近第三发光单元213设置,即d2>d3。其中,d1为第一线段41与第一凸起311的最小间距,d2为第一线段41与第二凸起312的最小间距,d3为第一线段41与第三凸起313的最小间距。
在本申请的显示面板中,如图3和图5所示,触控层40包括多个触控电极50,一触控电极50包括多个第一线段41和多个第二线段42,以及,相邻的两个触控电极50分离设置。图5中并未示出实际的第一线段41和第二线段42,第一线段41和第二线段42请参照图3。图3中的触控层40为设置于一个触控电极50上的第一线段41和第二线段42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每一个触控电极50可以包括多个第一线段41和第二线段42,每一个触控电极50内的第一线段41和第二线段42电连接。
触控电极50的材料可以为金属材料,例如钛、铝等具有高反射率的金属。
进一步地,在本申请的显示面板中,触控电极50包括第一触控电极51和第二触控电极52,在第一方向D1上相邻的两个第一触控电极51连接,在第二方向D2上相邻的两个第二触控电极52连接,第一触控电极51与第二触控电极52在衬底10上的正投影不重叠。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触控电极51、第二触控电极52分别为触控驱动单元、触控感应单元中的一者。例如,触控驱动单元沿第一方向D1排布,同一行的多个触控驱动单元由连接引线连接,触控感应单元沿第二方向D2排布,同一列的触控感应单元由连接引线连接。在第一触控电极51的连接引线和第二触控电极52的连接引线交叉处,连接引线可以通过过孔桥接。
本申请还提供一种显示终端,显示终端包括上述的显示面板。
在本实施例中,显示终端可以为:手机、平板电脑、电视机、显示器、笔记本电脑、数码相框、导航仪等任何具有显示功能的产品或部件。
在上述实施例中,对各个实施例的描述都各有侧重,某个实施例中没有详述的部分,可以参见其他实施例的相关描述。
以上对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终端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申请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及其核心思想;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申请各实施例的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包括:
衬底;
发光层,设置于所述衬底上,所述发光层包括:显示第一颜色的第一发光单元、显示第二颜色的第二发光单元、以及显示第三颜色的第三发光单元,其中,所述第一发光单元的面积和所述第三发光单元的面积均大于所述第二发光单元的面积;
光学功能层,设置在所述发光层远离所述衬底的一侧,所述光学功能层包括:第一光学膜层和第二光学膜层,所述第一光学膜层包括:与所述第一发光单元对应设置第一凸起、与所述第二发光单元对应设置的第二凸起、以及与所述第三发光单元对应设置的第三凸起,所述第二光学膜层覆盖所述第一凸起、所述第二凸起、以及所述第三凸起,第一光学膜层的折射率大于所述第二光学膜层的折射率;
触控层,设置在所述发光层远离所述衬底的一侧,所述触控层包括多个触控电极,所述触控电极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凸起、所述第二凸起、以及所述第三凸起之间的触控图案;
其中,围绕所述第二凸起设置的所述触控图案设置有至少一个断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触控图案包括多条第一线段和多条第二线段,一条所述第二线段连接相邻两条所述第一线段,所述第一线段围绕所述第二凸起设置;相邻两个所述第一线段中的至多一者开设有断口。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断口包括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所述第一线段与所述第一开口的边界在所述衬底上的正投影为第一边界线,所述第一边界线沿第一方向延伸,所述第一线段与所述第二开口的边界在所述衬底上的正投影为第二边界线,所述第二边界线沿第二方向延伸,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不同;
其中,一个所述第一线段上设置有至多一个所述第一开口和至多一个所述第二开口。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边界线的延长线、所述第二边界线的延长线均与所述第二发光单元在所述衬底上的正投影相交,且所述第一边界线的延长线、所述第二边界线的延长线均与所述第二发光单元在所述衬底上的正投影的中心间隔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一开口交错设置,和/或,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二开口交错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发光单元在所述第一光学膜层上的正投影位于所述第一凸起内,所述第二发光单元在所述第一光学膜层上的正投影位于所述第二凸起内,所述第三发光单元在所述第一光学膜层上的正投影位于所述第三凸起内;
其中,所述第一凸起的面积、所述第三凸起的面积均大于所述第二凸起的面积。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线段的轮廓形状与所述第二发光单元的轮廓形状相同,所述第一线段与所述第一凸起的最小间距、所述第一线段与所述第三凸起的最小间距均小于所述第一线段与所述第二凸起的最小间距。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颜色为红色,所述第二颜色为绿色,所述第三颜色为蓝色。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触控电极包括第一触控电极和第二触控电极,在第一方向上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一触控电极连接,在第二方向上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二触控电极连接,所述第一触控电极与所述第二触控电极异层且绝缘设置,所述第一触控电极与所述第二触控电极在所述衬底上的正投影不重叠。
10.一种显示终端,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9任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410050238.9A CN118139481A (zh) | 2024-01-12 | 2024-01-12 |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终端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410050238.9A CN118139481A (zh) | 2024-01-12 | 2024-01-12 |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终端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8139481A true CN118139481A (zh) | 2024-06-04 |
Family
ID=9124125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410050238.9A Pending CN118139481A (zh) | 2024-01-12 | 2024-01-12 |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终端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8139481A (zh) |
-
2024
- 2024-01-12 CN CN202410050238.9A patent/CN118139481A/zh active Pending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11456346B2 (en) |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 |
US11844263B2 (en) | Display panel having one display region surrounding another displayer region and display device having the same | |
US20210351243A1 (en) | Display devices, display panels and transparent display panels thereof | |
CN113284911B (zh) |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
CN110767097B (zh) |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
WO2021027106A1 (zh) | 一种显示装置 | |
US12079410B2 (en) | Array substrate and display device | |
WO2018223805A1 (zh) | 显示面板、显示装置及其驱动方法 | |
CN115942814B (zh) | 显示装置 | |
CN111124189A (zh) |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
WO2024017343A1 (zh) | 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 | |
JP2014071399A (ja) | カラーフィルター基板、電気光学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 |
JP6938323B2 (ja) | 表示装置 | |
CN107688263B (zh) | 显示面板 | |
WO2023245899A1 (zh) |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
WO2023141836A1 (zh) | 触控结构、触控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
WO2023206487A1 (zh) | 一种显示面板、显示装置 | |
CN118139481A (zh) |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终端 | |
CN114613826A (zh) | 光调节结构、光调节结构的制备方法和显示面板 | |
KR20230092438A (ko) | 디스플레이 장치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멀티 스크린 디스플레이 장치 | |
KR20220164844A (ko) | 표시 장치 | |
CN113193031B (zh) |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 |
US20240315118A1 (en) | Display panel | |
EP4391777A1 (en) | Display device and head-mounted display device | |
US20240284716A1 (en) | Display device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