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8119446A - 用于支撑传质塔内的内部构件的支撑梁 - Google Patents

用于支撑传质塔内的内部构件的支撑梁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8119446A
CN118119446A CN202280065823.5A CN202280065823A CN118119446A CN 118119446 A CN118119446 A CN 118119446A CN 202280065823 A CN202280065823 A CN 202280065823A CN 118119446 A CN118119446 A CN 11811944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eb
face
truss member
support beam
longitudinal length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80065823.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达拉安·马修·黑德利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GI Inc
Original Assignee
Koch Glitsch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och Glitsch Inc filed Critical Koch Glitsch Inc
Publication of CN11811944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8119446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Abstract

提供用于支撑内部构件诸如传质塔内的规整或栅格填料的支撑梁。该支撑梁具有细长腹板以及分别定位在腹板的上边缘部分和下边缘部分处的上开口凸缘和下开口凸缘。上开口凸缘和下开口凸缘中的每一者具有加强轨道,该加强轨道沿着腹板的纵向长度延伸并且通过间隔件与腹板的相对的第一面和第二面间隔开以在加强轨道与腹板的第一面和第二面之间形成开口流体流动通道。上开口凸缘和下开口凸缘增强腹板抵抗偏转,同时使可导致可干扰流体流入和流出内部构件的固体的积聚和生长的水平表面最小化。

Description

用于支撑传质塔内的内部构件的支撑梁
相关申请
本申请要求于2021年9月29日提交的美国临时专利申请63/250,214号的优先权,上述申请以引用的方式全文并入本文。
背景技术
本发明整体涉及用于支撑在发生传质和/或换热过程的传质塔中的内部构件诸如填料支撑件、液体收集器、液体分布器和气-液接触装置的设备。
在传质塔中使用各种类型的内部构件诸如栅格填料、规整填料、无规填料和错流塔盘,以促进在塔内的开口内部区域内以逆流关系流动的流体流之间的期望相互作用。如本文所用的术语“传质塔”并不旨在限于其中传质是在塔内发生的处理的主要目的的塔,并且还旨在涵盖其中传热而非传质是处理的主要目的的塔。传质塔的一些示例包括促进两个或更多个流体相之间的传热和/或传质的错流液-气接触器、吸收器、分离器、蒸馏塔、分隔壁塔、液-液萃取器、洗涤器和蒸发器。
在传质塔中使用的各种类型的填料典型地支撑在填料板或栅格上,而填料板或栅格又支撑在固定到传质塔的壳体的内表面的支撑环上。液体收集器、液体分布器、错流塔盘和其他内部构件可类似地由支撑环、螺栓杆或焊接或以其他方式固定到传质塔的壳体的内表面的其他结构支撑。在较大直径的传质塔中,通常使用具有梁和桁架性质的额外支撑件来抵抗内部构件的偏转或下垂,否则偏转或下垂可以由内部构件的重量和由流体流施加在内部构件上的各种类型的载荷(包括提升或翻转力)引起。
在许多类型的精炼分离过程中以及在一些石化和化学过程中使用的传质塔经受可以导致各种内部构件的结垢、焦化、侵蚀、腐蚀、振动和翻转的严苛操作条件。内部构件的结垢和焦化是特别成问题的,因为其导致填料和/或其他内部构件的容量、压降和效率的劣化。在性能发生充分劣化之后,必须关闭传质塔以清洁或更换受影响的内部构件。
为了减少在填料床中发生结垢和焦化的机会,已经开发栅格填料,其中不存在能够在其上发生液体滞留的水平表面。因为液体可以从填料的倾斜表面自由地排出,所以减少固体在填料上收集和生长的机会。然而,较少关注在用于支撑填料床和其他内部构件的梁上发生液体滞留的机会。特别地,梁的水平凸缘可以导致结垢和焦化,这通过阻止流体流入和流出由梁支撑的填料床或其他内部构件而阻碍性能。因此,需要开发一种改进的梁设计,其减少固体在梁上积聚和生长的机会,包括在严苛服务应用中。
发明内容
在一个方面,本发明涉及用于支撑传质塔内的内部构件的支撑梁。该支撑梁包括:细长腹板,其具有相对的端部部分、在相对的端部部分之间的方向上延伸的纵向长度、上边缘部分、下边缘部分以及相对的第一面和第二面;上开口凸缘,其定位在腹板的上边缘部分处;和下开口凸缘,其定位在腹板的下边缘部分处。
上开口凸缘具有相对的端部,并且包括:第一加强轨道,其沿着腹板的纵向长度延伸并且通过定位在沿着腹板的纵向长度间隔开的位置处的间隔件与腹板的第一面间隔开,以在第一加强轨道与腹板的第一面之间形成开口流体流动通道;和第二加强轨道,其沿着腹板的纵向长度延伸并且通过定位在沿着腹板的纵向长度间隔开的位置处的间隔件中的额外间隔件与腹板的第二面间隔开,以在第一加强轨道与腹板的第二面之间形成开口流体流动通道中的额外开口流体流动通道。
下开口凸缘类似地包括:第三加强轨道,其沿着腹板的纵向长度延伸并且通过定位在沿着腹板的纵向长度间隔开的位置处的间隔件与腹板的第一面间隔开,以在第三加强轨道与腹板的第一面之间形成开口流体流动通道中的额外开口流体流动通道;和第四加强轨道,其沿着腹板的纵向长度延伸并且通过定位在沿着腹板的纵向长度间隔开的位置处的间隔件中的额外间隔件与腹板的第二面间隔开,以在第一加强轨道与腹板的第二面之间形成开口流体流动通道中的额外开口流体流动通道。
另一方面,本发明涉及传质塔,该传质塔包括:壳体,其限定开口内部区域;该壳体中的流体入口,该流体入口用于将流体引入通过壳体并且进入开口内部区域中;该壳体中的流体出口,该流体出口用于通过壳体从开口内部区域移除流体;多个支撑梁,其如上所述并且在开口内部区域内以平行并且侧向间隔开的关系延伸跨过传质塔的水平横截面并且在相对的端部处固定到壳体;和内部构件,其定位在开口内部区域内并且由多个支撑梁支撑。
在另外的方面,本发明涉及如上所述的支撑梁,其中第一加强轨道、第二加强轨道、第三加强轨道和第四加强轨道以及间隔件直立延伸,并且还包括:支承板,其横向延伸并且贴附于腹板和下开口凸缘的相对的端部部分处的下侧;直立补强板,其在腹板的第一面与第一加强轨道和第三加强轨道的两个相对的端部部分处之间以及在腹板的第二面与第二加强轨道和第四加强轨道的两个相对的端部部分处之间延伸;间隔开的开口,其在腹板中以允许流体从相对的第一面和第二面穿过腹板;弯曲部,其在第一加强轨道、第二加强轨道、第三加强轨道和第四加强轨道中沿着它们的纵向长度以增强它们抵抗偏转;和第一桁架构件和第二桁架构件,该第一桁架构件具有相对的端部并且沿着腹板的第一面延伸并且在它们的相对的端部处接合到第一加强轨道和第三加强轨道以及腹板的第一面,该第二桁架构件具有相对的端部并且沿着腹板的第二面延伸并且在它们的相对的端部处接合到第二加强杆和第四加强杆,其中第一桁架构件和第二桁架构件直立、对角地或带着反向弯曲部对角地延伸。
附图说明
在形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并且在各个视图中使用类似的附图标号来指示类似的部件的附图中:
图1是传质塔的侧正视图,其中传质塔的壳体的一部分被剖开以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案的支撑填料栅格和示意性表示的填料床的两个支撑梁;
图2是传质塔的局部透视图,其中填料床被移除以更好地例示支撑梁和填料栅格并且以从图1所示的放大比例示出;
图3是传质塔的局部侧正视图;
图4是从图3所示的视图旋转90度的传质塔的局部侧正视图;
图5是根据第一实施方案的支撑梁中的一者以及填料栅格和填料床的放大的局部端部正视图,并且在箭头方向上沿图3的线5-5在竖直截面中截取;
图6是支撑梁的第一实施方案的顶部透视图;
图7是支撑梁的第一实施方案的底部透视图;
图8是支撑梁的第一实施方案的顶部平面图;
图9是支撑梁的第一实施方案的端部正视图;
图10是本发明的支撑梁的第二实施方案的顶部透视图;
图11是支撑梁的第二实施方案的底部透视图;
图12是支撑梁的第二实施方案的顶部平面图;
图13是支撑梁的第二实施方案的端部正视图;
图14是本发明的支撑梁的第三实施方案的顶部透视图;
图15是支撑梁的第三实施方案的底部透视图;
图16是支撑梁的第三实施方案的顶部平面图;
图17是支撑梁的第三实施方案的端部正视图;
图18是本发明的支撑梁的第四实施方案的顶部透视图;
图19是支撑梁的第四实施方案的底部透视图;
图20是支撑梁的第四实施方案的顶部平面图;
图21是支撑梁的第四实施方案的端部正视图;
图22是本发明的支撑梁的第五实施方案的顶部透视图;
图23是本发明的支撑梁的第六实施方案的顶部透视图;
图24是本发明的支撑梁的第七实施方案的顶部透视图;
图25是支撑梁的第七实施方案的局部顶部透视图;
图26是支撑梁的第七实施方案的放大的局部侧正视图;并且
图27是在图26中的箭头方向上沿线27-27在竖直截面中截取的支撑梁的第七实施方案的端部正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转到更详细的附图,首先是图1,传质塔通常用数字10表示,该传质塔适合在旨在于并流或逆流流动的流体流之间发生传质和/或换热的过程中使用。尽管包括多边形的其他构型为可以的并且在本发明的范围内,但是传质塔10包括通常为圆柱形构型的直立外部壳体12。壳体12具有任何合适的直径和高度并且由一种或多种材料构造而成,该材料对于在传质塔10的操作期间存在的流体和处理条件而言期望地为惰性或以其他方式与之相容。
传质塔10通常可以是用于处理流体流(典型地为液体流或液体和蒸气流)的类型,其用于获得分馏产物和/或以其他方式引起流体流之间的传质和/或换热。例如,传质塔10可以是其中发生以下过程的塔:原油常压处理、润滑油真空处理、流体或热裂解分馏、焦化或减粘裂化分馏、焦炭洗涤、反应器废气洗涤、气体淬火、食用油除臭、污染控制洗涤以及其他处理。传质塔10可以用于精炼分离过程以及经受诸如内部构件的结垢、焦化侵蚀、腐蚀、振动和频繁翻转的严苛操作条件的石化和化学过程。例如,传质塔10可以作为焦化主分馏器、常压或真空原油塔、流化催化裂化(“FCC”)反应器/再生器、FCC主分馏器、FCC主分馏器塔顶分离器、乙烯骤冷塔以及丙烯腈装置中的各种骤冷、吸收器、回收和干燥塔操作。
传质塔10的壳体12限定开口内部区域14,在该开口内部区域中,在流体流之间发生期望的传质和/或换热。通常,流体流包括一个或多个上升的蒸气流和一个或多个下降的液体流。作为另外一种选择,流体流可包括既上升又下降的液体流或上升的气体流和下降的液体流。
流体流通过沿着传质塔10的高度定位在适当位置处的任何数量的流体入口16被引导到传质塔。一种或多种蒸气流也可以在传质塔10内生成,而不是通过流体入口16被引入传质塔10中或除此之外。传质塔10典型地还将包括用于移除蒸气产物或副产物的塔顶流体出口18和用于从传质塔10中移除液体产物或副产物的底部流离开流体出口20。人孔22提供穿过壳体12的预选直径的可封闭开口,以允许人员进入和离开传质塔10内的开口内部区域14,诸如用于安装、检查以及修理或更换位于开口内部区域14内的内部构件。人孔22还用于允许内部构件的组成零件在内部构件的安装和移除期间穿过人孔22。典型存在的其他传质塔部件诸如回流流管线、再沸器、冷凝器、蒸气角(vapor horn)等并未在附图中例示,因为它们实质上是常规性的,并且这些部件的图示据信不是理解本发明所必需的。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案构造的两个支撑梁24被示出为定位在传质塔10的开口内部区域14内。在图1中仅看到支撑梁24中的一者的全部范围,其中看到第二支撑梁24的相对的端部部分,这是因为其定位在一个支撑梁24的后面并且由于壳体12的曲率而更长。多个支撑梁24为填料栅格26提供支撑,该填料栅格被示出为定位在多个支撑梁24的顶部上。填料栅格26又为填料床28提供支撑,该填料床被示出为搁置在填料栅格26的顶部上。示意性地示出填料28,因为它可以具有常规构造,诸如各种类型的栅格、规整和无规填料中的任一种类型。在一个实施方案中,填料28是栅格填料,其专门被构造成用于使用较重规格、平滑、传质表面的严苛服务应用,该表面相对于水平面倾斜以减少表面上的液体滞留和结垢或焦化的机会。应当理解,支撑梁24可以用于以除了图1所例示的方式之外的其他方式为其他类型的内部构件提供支撑。
现在转到图2至图4,多个支撑梁24在开口内部区域14内以平行并且侧向间隔开的关系弦向延伸跨过传质塔10的水平横截面。支撑梁24在它们的相对的端部处固定到壳体12的内表面,诸如以下面描述的方式。填料栅格26搁置在支撑梁24的顶部上并且至少部分地由该支撑梁支撑。在例示的实施方案中,填料栅格还由支撑环30支撑,该支撑环焊接或以其他方式固定到壳体12的内表面。如图3所示,填料28搁置在填料栅格26的顶部上并且由填料栅格26和多个支撑梁24两者支撑。图4和图5中所示的一系列J形螺栓31或其他连接器用于将支撑梁24接合到填料栅格26,以抵抗或防止填料栅格26在传质塔10的操作期间可以发生的翻转期间提升。
支撑梁24中的每个支撑梁的相对的端部以合适的方式附接到壳体12的内表面。在一个实施方案中,支撑梁24的相对的端部通过焊接或以其他方式固定到壳体12的内表面的梁座32固定到壳体12的内表面。梁座32可以提供平坦的、水平延伸的上表面,支撑梁24的端部的下表面定位并且固定在该上表面上。可以水平延伸的支承板34可以焊接或以其他方式固定到支撑梁24的端部的下表面,以为支撑梁24的搁置在梁座32上的端部部分提供更大并且更强的支承面。可以竖直延伸的螺栓杆36也可以焊接或以其他方式固定到壳体12的内表面,并且然后螺栓连接到贴附于细长腹板40或支撑梁24的其他部分的竖直延伸板38。将支撑梁24的相对的端部固定到壳体12上的其他方式由本发明考虑并且在本发明的范围内。
另外转向图6至图9,每个支撑梁24的细长腹板40具有相对的端部部分42和44、在相对的端部部分42和44之间的方向上延伸的纵向长度、上边缘部分46和下边缘部分48,以及相对的第一面50和第二面52(图5)。根据本发明,支撑梁中的每一者还包括定位在腹板40的上边缘部分46处的上开口凸缘54和定位在腹板40的下边缘部分48处的相对的下开口凸缘56。
上开口凸缘54具有相对的端部和可与腹板40共同延伸的纵向长度。上开口凸缘54包括第一加强轨道58,其沿着腹板40的纵向长度延伸并且与该纵向长度共同延伸,并且通过定位在沿着腹板40的纵向长度间隔开的位置处的间隔件60与腹板40的第一面50间隔开,以在第一加强轨道58与腹板40的第一面50之间形成开口流体流动通道62。上开口凸缘54还可以包括第二加强轨道64,其类似地沿着腹板40的纵向长度延伸并且与该纵向长度共同延伸,并且通过间隔件60中的额外间隔件与腹板40的第二面52间隔开,以形成开口流体流动通道62中的额外开口流体流动通道。
下开口凸缘56可以与上开口凸缘54相同或类似的方式构造。在一个实施方案中,下开口凸缘56包括第三加强轨道66,其沿着腹板40的纵向长度延伸并且通过定位在沿着腹板40的纵向长度间隔开的位置处的间隔件60中的额外间隔件与腹板40的第一面50间隔开,以在第三加强轨道66与腹板40的第一面50之间形成开口流体流动通道62中的额外开口流体流动通道。下开口凸缘56还可以包括第四加强轨道68,其沿着腹板40的纵向长度延伸并且通过定位在沿着腹板40的纵向长度间隔开的位置处的间隔件60中的额外间隔件与腹板40的第二面52间隔开,以在第四加强轨道68与腹板40的第二面52之间形成开口流体流动通道62中的额外开口流体流动通道。
在一个实施方案中,第一加强轨道58、第二加强轨道64、第三加强轨道66和第四加强轨道68以及间隔件60可以是平面的,或者如在例示的实施方案中,第一加强轨道58、第二加强轨道64、第三加强轨道66和第四加强轨道68可以各自包括沿着它们的纵向长度以增强它们抵抗偏转的弯曲部69。在一个实施方案中,为了减少液体滞留和固体沉积在第一加强轨道58、第二加强轨道64、第三加强轨道66和第四加强轨道68上以及间隔件60上的机会,它们不具有任何水平表面,除了可以由在这些轨道的构造中使用的材料的边缘厚度形成的那些表面之外。第一加强轨道58、第二加强轨道64、第三加强轨道66和第四加强轨道68以及间隔件60可以在直立取向上延伸。如本文所用,术语“直立”并不旨在限于竖直方向,而是可以涵盖与竖直方向倾斜小于80度的方向。在一个实施方案中,第一加强轨道58、第二加强轨道64、第三加强轨道66和第四加强轨道68竖直并且平行于支撑梁24的腹板40延伸。在一些实施方案中,间隔件60可以在腹板40与相应的第一加强轨道58、第二加强轨道64、第三加强轨道66和第四加强轨道68之间竖直并且横向延伸,而在其他实施方案中,它们可以相对于竖直方向倾斜。
开口流体流动通道62允许流体和固体容易地流过上开口凸缘54和下开口凸缘56,并且减少液体滞留在上开口凸缘54和下开口凸缘56上的机会,否则液体滞留可以导致固体在那些表面上沉积和生长。固体的此类沉积和生长可以导致结垢和焦化,其通过阻碍流体流入和流出填料栅格26、填料28或其他支撑的内部构件而阻碍传质塔10的性能。第一加强轨道58和第三加强轨道66以及第二加强轨道64和第四加强轨道68以及间隔件60的直立取向同样减少液体滞留以及固体在那些表面上积聚和生长的机会。
在一个实施方案中,支承板34横向延伸并且贴附于腹板40和下开口凸缘56两者的下侧以将支承载荷传递到支撑梁24的那些部分。直立补强板70可以定位成使得它们在腹板的第一面50与第一加强轨道58和第三加强轨道66的两个相对的端部部分处之间以及在腹板40的第二面52与第二加强轨道64和第四加强轨道68的两个相对的端部部分处之间延伸。这些补强板70用于减少支撑梁24在操作载荷期间偏转的机会。
为了提供额外的偏转阻力,支撑梁24可以各自设置有第一桁架构件72,其具有相对的端部并且沿着腹板40的第一面50延伸并且在它们的相对的端部处接合到第一加强轨道58和第三加强轨道66以及腹板40的第一面50。支撑梁24还可以各自设置有第二桁架构件74,其具有相对的端部并且沿着腹板40的第二面52延伸并且在它们的相对的端部处接合到第二加强轨道64和第四加强轨道68。第一桁架构件72和第二桁架构件74可以各自对角地延伸并且具有反向弯曲部76,诸如在它们的中点处,使得每个桁架构件72和74形成侧向V形。在一个实施方案中,第一桁架构件72和第二桁架构件74的相对的端部形成间隔件60。在其他实施方案中,间隔件60中的一些或全部间隔件与第一桁架构件72和第二桁架构件74分离。
第一桁架构件72和第二桁架构件74中的相邻桁架构件可以布置成使得它们的反向弯曲部76面向相反方向并且彼此间隔开以允许流体流过该间隔。第一桁架构件72和第二桁架构件74可以另外布置成使得它们支撑设置在腹板40中的间隔开的开口78中的一些或全部间隔开的开口,以允许流体从相对的第一面50和第二面52穿过腹板40。间隔开的开口72还可以用于降低支撑梁24的材料成本。
应当理解,支撑梁24的各种特征可以被修改并且保持在本发明的范围内。例如,在图6至图9中示出并且其中具有前缀“1”的相同附图标记用于表示与支撑梁24一起使用的相同或类似零件的支撑梁124的第二实施方案中,第一桁架构件172和第二桁架构件174缺少与支撑梁24的第一桁架构件72和第二桁架构件74一起使用的反向弯曲部76,并且以形成重复的W形格子的方式从上开口凸缘154对角地延伸到下开口凸缘156。第一桁架构件172和第二桁架构件174的相对的端部形成定位在腹板140与第一加强轨道158、第二加强轨道164、第三加强轨道166和第四加强轨道168之间的间隔件160中的一些间隔件以形成开口流体流动通道162。间隔件160中的其他间隔件单独形成,并且可以位于上开口凸缘154和下开口凸缘156中与由加强杆的相邻加强杆形成的顶点相对的位置处。
在与图14至图17中例示的并且其中具有前缀“2”的相同附图标记用于表示与支撑梁24一起使用的相同或类似零件的支撑梁224的第三实施方案一起使用的另一个修改中,第一桁架构件274和第二桁架构件276中的大部分或全部桁架构件竖直延伸而不是对角地延伸。在例示的实施方案中,最靠近相对的端部部分242和244的第一桁架构件274和第二桁架构件276对角地延伸以促进支撑梁224抵抗变形。
在与图18至图21中例示的并且其中具有前缀“3”的相同附图标记用于表示与支撑梁24一起使用的相同或类似零件的支撑梁324的第四实施方案一起使用的其他修改中,第一桁架构件274和第二桁架构件276各自竖直延伸而不是对角地延伸。在支撑梁324中,也省略分别与支撑梁24、124和274一起使用的间隔开的开口78、178和278,并且间隔件260各自由第一桁架构件274和第二桁架构件276的端部形成。额外的修改不限于上述那些修改。
在与图22中例示的并且其中具有前缀“4”的相同附图标记用于表示与支撑梁24一起使用的相同或类似零件的支撑梁424的第五实施方案一起使用的另外的修改中,上开口凸缘454和下开口凸缘456的第一加强轨道458、第二加强轨道464、第三加强轨道466和第四加强轨道468各自由平面坯料形成,该平面坯料沿着纵向弯曲部469弯曲并且当附接到间隔件460时取向成形成颠倒的“V”取向。第一加强轨道458、第二加强轨道464、第三加强轨道466和第四加强轨道468可被接收在形成于间隔件460中的凹口内,以将第一加强轨道458、第二加强轨道464、第三加强轨道466和第四加强轨道468以与支撑梁424的腹板440间隔开的关系牢固地保持并且在间隔中形成开口流体流动通道462。与支撑梁24一起使用的板38、直立补强板70以及第一桁架构件72和第二桁架构件74在用于支撑梁424的附图中未示出,但是可以任选地与支撑梁424一起使用。
在与图23中例示的并且其中具有前缀“5”的相同附图标记用于表示与支撑梁24一起使用的相同或类似零件的支撑梁624的第六实施方案一起使用的再另外的修改中,第一加强轨道558、第二加强轨道564、第三加强轨道566和第四加强轨道568由管而不是与支撑梁24一起使用的平面坯料形成。第一加强轨道558、第二加强轨道564、第三加强轨道566和第四加强轨道568可被接收在形成于间隔件560中的凹口内,以将第一加强轨道558、第二加强轨道564、第三加强轨道566和第四加强轨道568以与支撑梁524的腹板540间隔开的关系牢固地保持并且在所得间隔中形成开口流体流动通道562。如在支撑梁424的情况下,与支撑梁24一起使用的板3、直立补强板70以及第一桁架构件72和第二桁架构件74在用于支撑梁524的附图中未示出,但是可以任选地与支撑梁524一起使用。
在与图24至图27中例示的并且其中具有前缀“6”的相同附图标记用于表示与支撑梁24一起使用的相同或类似零件的支撑梁624的第七实施方案一起使用的再其他修改中,第一加强轨道658和第二加强轨道664定位在支撑梁624的腹板640上方,并且第三加强轨道666和第四加强轨道668定位在腹板640下方。间隔件660在第一加强轨道658和第二加强轨道664之间延伸,并且间隔件660中的其他间隔件在第三加强轨道666和第四加强轨道668之间延伸。第一加强轨道658和第二加强轨道664可以通过成角度的支撑件680连接到腹板640,成角度的支撑件被布置成使得成角度的支撑件680中的一些支撑件朝向第一加强轨道658的下边缘倾斜并且连接到该下边缘,并且成角度的支撑件680中的其他成角度的支撑件朝向第二加强轨道664的下边缘倾斜并且连接到该下边缘。在一个实施方案中,成角度的支撑件680的交替的成角度的支撑件在相反方向上倾斜,使得上开口凸缘654中的开口流体流动通道662形成于在相同方向上延伸的成角度的支撑件680中的相邻成角度的支撑件之间。下开口凸缘656中的第三加强轨道666和第四加强轨道668可以以与上开口凸缘654中相同的方式使用成角度的支撑件680的其他成角度的支撑件连接到腹板640。在一个实施方案中,成角度的支撑件680通过切割和弯曲腹板640的上部部分和下部部分而形成,使得成角度的支撑件680和腹板640为一体式构造。
从上述内容可看出,本发明非常适于实现上文阐述的所有目的和目标,并且具有本发明所固有的其他优点。
应当理解,某些特征和子组合具备实用性并且可被采用,而无需参考其他特征和子组合。这是权利要求书所预期的并且在权利要求书的范围内。
由于多种可行实施方案在不脱离本发明的范围的情况下可根据本发明作出,因此应当理解,在本文中阐述或在附图中示出的所有内容均被理解为具有例示性而非限制性的意义。

Claims (20)

1.一种用于支撑传质塔内的内部构件的支撑梁,所述支撑梁包括:
细长腹板,所述细长腹板具有相对的端部部分、在所述相对的端部部分之间的方向上延伸的纵向长度、上边缘部分、下边缘部分以及相对的第一面和第二面;
上开口凸缘,所述上开口凸缘定位在所述腹板的所述上边缘部分处并且具有相对的端部,所述上开口凸缘包括:
第一加强轨道,所述第一加强轨道沿着所述腹板的所述纵向长度延伸并且通过定位在沿着所述腹板的所述纵向长度间隔开的位置处的间隔件与所述腹板的所述第一面间隔开,以在所述第一加强轨道与所述腹板的所述第一面之间形成开口流体流动通道,和
第二加强轨道,所述第二加强轨道沿着所述腹板的所述纵向长度延伸并且通过定位在沿着所述腹板的所述纵向长度间隔开的位置处的所述间隔件中的额外间隔件与所述腹板的所述第二面间隔开,以在所述第一加强轨道与所述腹板的所述第二面之间形成所述开口流体流动通道中的额外开口流体流动通道;
下开口凸缘,所述下开口凸缘定位在所述腹板的所述下边缘部分处并且具有相对的端部,所述下开口凸缘包括:
第三加强轨道,所述第三加强轨道沿着所述腹板的所述纵向长度延伸并且通过定位在沿着所述腹板的所述纵向长度间隔开的位置处的间隔件与所述腹板的所述第一面间隔开,以在所述第三加强轨道与所述腹板的所述第一面之间形成所述开口流体流动通道中的额外开口流体流动通道,和
第四加强轨道,所述第四加强轨道沿着所述腹板的所述纵向长度延伸并且通过定位在沿着所述腹板的所述纵向长度间隔开的位置处的所述间隔件中的额外间隔件与所述腹板的所述第二面间隔开,以在所述第四加强轨道与所述腹板的所述第二面之间形成所述开口流体流动通道中的额外开口流体流动通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撑梁,所述支撑梁包括支承板,所述支承板横向延伸并且贴附于所述腹板和所述下开口凸缘的相对的端部部分处的下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支撑梁,所述支撑梁包括补强板,所述补强板在所述腹板的所述第一面与所述第一加强轨道和所述第三加强轨道的两个相对的端部部分处之间以及在所述腹板的所述第二面与所述第二加强轨道和所述第四加强轨道的两个相对的端部部分处之间延伸。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支撑梁,所述支撑梁包括间隔开的开口,所述间隔开的开口在所述腹板中以允许流体从所述相对的第一面和第二面穿过所述腹板。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支撑梁,所述支撑梁包括弯曲部,所述弯曲部在所述第一加强轨道、所述第二加强轨道、所述第三加强轨道和所述第四加强轨道中沿着所述加强轨道的纵向长度以增强所述加强轨道以抵抗偏转。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支撑梁,所述支撑梁包括第一桁架构件和第二桁架构件,所述第一桁架构件具有相对的端部并且沿着所述腹板的所述第一面延伸并且在所述第一桁架构件的相对的端部处接合到所述第一加强轨道和第三加强轨道以及所述腹板的所述第一面,所述第二桁架构件具有相对的端部并且沿着所述腹板的所述第二面延伸并且在所述第二桁架构件的相对的端部处接合到第二加强杆和第四加强杆。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支撑梁,其中所述第一桁架构件和所述第二桁架构件直立延伸并且所述第一桁架构件和所述第二桁架构件的相对的端部形成所述间隔件。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支撑梁,其中所述第一桁架构件和所述第二桁架构件对角地延伸。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支撑梁,其中所述第一桁架构件和所述第二桁架构件对角地延伸并且包括反向弯曲部。
10.一种传质塔,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限定开口内部区域;
所述壳体中的流体入口,所述流体入口用于将流体引入通过所述壳体并且进入所述开口内部区域中;
所述壳体中的流体出口,所述流体出口用于通过所述壳体从所述开口内部区域移除流体;
多个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撑梁,所述多个支撑梁在所述开口内部区域内以平行并且侧向间隔开的关系延伸跨过所述传质塔的水平横截面并且在相对的端部处固定到所述壳体;和
内部构件,所述内部构件定位在所述开口内部区域内并且由所述多个支撑梁支撑。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传质塔,所述传质塔包括梁座,所述梁座附接到所述壳体的内表面并且接合到所述多个支撑梁的所述相对的端部。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传质塔,所述传质塔包括螺栓杆,所述螺栓杆附接到所述壳体的所述内表面并且接合到所述多个支撑梁的腹板。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传质塔,其中所述多个支撑梁中的每个支撑梁包括支承板,所述支承板横向延伸并且贴附于所述腹板和所述下开口凸缘的相对的端部部分处的下侧,并且其中所述支承板搁置在所述梁座上。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传质塔,其中所述多个支撑梁中的每个支撑梁包括直立补强板,所述直立补强板在所述腹板的所述第一面与所述第一加强轨道和所述第三加强轨道的两个相对的端部部分处之间以及在所述腹板的所述第二面与所述第二加强轨道和所述第四加强轨道的两个相对的端部部分处之间延伸。
15.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传质塔,其中所述多个支撑梁中的每个支撑梁包括弯曲部,所述弯曲部在所述第一加强轨道、所述第二加强轨道、所述第三加强轨道和所述第四加强轨道中沿着所述加强轨道的纵向长度以增强所述加强轨道以抵抗偏转。
16.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传质塔,其中所述多个支撑梁中的每个支撑梁包括间隔开的开口,所述间隔开的开口在所述腹板中以允许流体从所述相对的第一面和第二面穿过所述腹板;第一桁架构件具有相对的端部并且沿着所述腹板的所述第一面延伸并且在所述第一桁架构件的相对的端部处接合到所述第一加强轨道和第三加强轨道以及所述腹板的所述第一面;并且第二桁架构件具有相对的端部并且沿着所述腹板的所述第二面延伸并且在所述第二桁架构件的相对的端部处接合到第二加强杆和第四加强杆。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传质塔,其中在所述多个支撑梁中的每个支撑梁中,所述第一桁架构件和所述第二桁架构件直立延伸并且所述第一桁架构件和所述第二桁架构件的相对的端部形成直立间隔件。
18.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传质塔,其中在所述多个支撑梁中的每个支撑梁中,所述第一桁架构件和所述第二桁架构件对角地延伸。
19.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传质塔,其中在所述多个支撑梁中的每个支撑梁中,所述第一桁架构件和所述第二桁架构件对角地延伸并且包括反向弯曲部。
20.一种用于支撑传质塔内的内部构件的支撑梁,所述支撑梁包括:
细长腹板,所述细长腹板具有相对的端部部分、在所述相对的端部部分之间的方向上延伸的纵向长度、上边缘部分、下边缘部分以及相对的第一面和第二面;
上开口凸缘,所述上开口凸缘定位在所述腹板的所述上边缘部分处并且具有相对的端部,所述上开口凸缘包括:
直立第一加强轨道,所述直立第一加强轨道沿着所述腹板的所述纵向长度延伸并且通过定位在沿着所述腹板的所述纵向长度间隔开的位置处的直立间隔件与所述腹板的所述第一面间隔开以,在所述第一加强轨道与所述腹板的所述第一面之间形成开口流体流动通道,和
直立第二加强轨道,所述直立第二加强轨道沿着所述腹板的所述纵向长度延伸并且通过定位在沿着所述腹板的所述纵向长度间隔开的位置处的所述直立间隔件中的额外直立间隔件与所述腹板的所述第二面间隔开,以在所述第一加强轨道与所述腹板的所述第二面之间形成所述开口流体流动通道中的额外开口流体流动通道;
下开口凸缘,所述下开口凸缘定位在所述腹板的所述下边缘部分处并且具有相对的端部,所述下开口凸缘包括:
直立第三加强轨道,所述直立第三加强轨道沿着所述腹板的所述纵向长度延伸并且通过定位在沿着所述腹板的所述纵向长度间隔开的位置处的间隔件与所述腹板的所述第一面间隔开,以在所述第三加强轨道与所述腹板的所述第一面之间形成所述开口流体流动通道中的额外开口流体流动通道,和
直立第四加强轨道,所述直立第四加强轨道沿着所述腹板的所述纵向长度延伸并且通过定位在沿着所述腹板的所述纵向长度间隔开的位置处的所述直立间隔件中的额外直立间隔件与所述腹板的所述第二面间隔开,以在所述第四加强轨道与所述腹板的所述第二面之间形成所述开口流体流动通道中的额外开口流体流动通道;
支承板,所述支承板横向延伸并且贴附于所述腹板和所述下开口凸缘的相对的端部部分处的下侧;
直立补强板,所述直立补强板在所述腹板的所述第一面与所述第一加强轨道和所述第三加强轨道的两个相对的端部部分处之间以及在所述腹板的所述第二面与所述第二加强轨道和第四加强轨道的两个相对的端部部分处之间延伸;
间隔开的开口,所述间隔开的开口在所述腹板中以允许流体从所述相对的第一面和第二面穿过所述腹板;
弯曲部,所述弯曲部在所述第一加强轨道、所述第二加强轨道、所述第三加强轨道和所述第四加强轨道中沿着所述加强轨道的纵向长度以增强所述加强轨道以抵抗偏转;和
第一桁架构件和第二桁架构件,所述第一桁架构件具有相对的端部并且沿着所述腹板的所述第一面延伸并且在所述第一桁架构件的相对的端部处接合到所述第一加强轨道和第三加强轨道以及所述腹板的所述第一面,所述第二桁架构件具有相对的端部并且沿着所述腹板的所述第二面延伸并且在所述第二桁架构件的相对的端部处接合到第二加强杆和第四加强杆,
其中所述第一桁架构件和所述第二桁架构件直立、对角地或带着反向弯曲部对角地延伸。
CN202280065823.5A 2021-09-29 2022-09-28 用于支撑传质塔内的内部构件的支撑梁 Pending CN118119446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63/250,214 2021-09-29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8119446A true CN118119446A (zh) 2024-05-31

Family

ID=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833457B2 (en) Support beam for supporting internals within a mass transfer column
EP2638348B1 (en) Liquid collection and distribution device for mass transfer column and process involving same
KR101631332B1 (ko) 물질 전달 칼럼용 구조화된 패킹 모듈 및 이와 수반된 방법
CA2863790C (en) Cross flow tray and support system for use in a mass transfer column
EP2683952B1 (en) Support beam for supporting internals within a mass transfer column and method of preparing the same
CN118119446A (zh) 用于支撑传质塔内的内部构件的支撑梁
US4405449A (en) Process for vapor-liquid contacting and fractional distillation
CN108495696B (zh) 具有用于刚度的内梁的入口叶片装置和容纳该装置的容器
US20220040595A1 (en) A perforated-tray column and a method of revamping the same
KR20240005025A (ko) 물질 전달 칼럼 및 제작 방법
JPS6036321Y2 (ja) 接触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