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8105730A - 乙烯分离系统冷却装置、乙烯分离系统及聚乙烯生产系统 - Google Patents
乙烯分离系统冷却装置、乙烯分离系统及聚乙烯生产系统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8105730A CN118105730A CN202211520492.8A CN202211520492A CN118105730A CN 118105730 A CN118105730 A CN 118105730A CN 202211520492 A CN202211520492 A CN 202211520492A CN 118105730 A CN118105730 A CN 118105730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heat exchange
- liquid
- ethylene
- inlet
- outle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 238000000926 s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29
- VGGSQFUCUMXWEO-UHFFFAOYSA-N Ethene Chemical compound C=C VGGSQFUCUMXWEO-UHFFFAOYSA-N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19
- 239000005977 Ethylene Substance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18
- 238000001816 cooling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51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8
- 239000004698 Polyethylene Substance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7
- -1 polyethylene Polymer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7
- 229920000573 polyethylene Polymer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7
- 239000007788 liquid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94
- 238000003860 storage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9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2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2
- 238000006116 polymeriza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6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3
- 230000007613 environmental effect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3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4
- QGZKDVFQNNGYKY-UHFFFAOYSA-N Ammonia Chemical compound N QGZKDVFQNNGYKY-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2
- 230000001105 regulatory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8
- 229910021529 ammonia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4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4
- 239000003507 refrigera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9
- 239000000243 solut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8
- 239000012530 flu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7
- YMWUJEATGCHHMB-UHFFFAOYSA-N Dichloromethane Chemical compound ClCCl YMWUJEATGCHHMB-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6
- 239000012267 brin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11084 recover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HPALAKNZSZLMCH-UHFFFAOYSA-M sodium;chloride;hydrate Chemical compound O.[Na+].[Cl-] HPALAKNZSZLMCH-UHFFFAOYSA-M 0.000 description 6
- XDTMQSROBMDMFD-UHFFFAOYSA-N Cyclohexane Chemical compound C1CCCCC1 XDTMQSROBMDMFD-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5
- ATUOYWHBWRKTHZ-UHFFFAOYSA-N Propane Chemical compound CCC ATUOYWHBWRKTHZ-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8901 benefi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9826 distribu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LYCAIKOWRPUZTN-UHFFFAOYSA-N Ethylene glycol Chemical compound OCCO LYCAIKOWRPUZTN-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3068 static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125000000383 tetramethylene group Chemical group [H]C([H])([*:1])C([H])([H])C([H])([H])C([H])([H])[*:2] 0.000 description 3
- 231100000331 toxic Toxicity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2588 toxic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VXNZUUAINFGPBY-UHFFFAOYSA-N 1-Butene Chemical compound CCC=C VXNZUUAINFGPBY-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OTMSDBZUPAUEDD-UHFFFAOYSA-N Ethane Chemical compound CC OTMSDBZUPAUEDD-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2253 ac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3513 alkali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IAQRGUVFOMOMEM-UHFFFAOYSA-N butene Natural products CC=CC IAQRGUVFOMOMEM-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6243 chemical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5494 condens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9833 condens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2826 coola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718 coordination polymeriz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336 crack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203 mixtur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178 monom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0642 polym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1294 propan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QQONPFPTGQHPMA-UHFFFAOYSA-N propylene Natural products CC=C QQONPFPTGQHPMA-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125000004805 propylene group Chemical group [H]C([H])([H])C([H])([*:1])C([H])([H])[*:2]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526 radical polymeriza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064 recyc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7613 slurry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126 substanc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864 aqueous solut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547 de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484 grav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993 inter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1100000614 poison Toxicity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379 polymeriz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057 refriger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467 substitu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3589 supplem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440 toxic substanc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F—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S
- C08F10/00—Homopolymers and copolymers of unsaturated aliphatic hydrocarbons having only one carbon-to-carbon double bond
- C08F10/02—Ethene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D—SEPARATION
- B01D5/00—Condensation of vapours; Recovering volatile solvents by condensation
- B01D5/0003—Condensation of vapours; Recovering volatile solvents by condensation by using heat-exchange surfaces for indirect contact between gases or vapours and the cooling medium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D—SEPARATION
- B01D5/00—Condensation of vapours; Recovering volatile solvents by condensation
- B01D5/0033—Other features
- B01D5/0054—General arrangements, e.g. flow sheet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D—SEPARATION
- B01D5/00—Condensation of vapours; Recovering volatile solvents by condensation
- B01D5/0057—Condensation of vapours; Recovering volatile solvents by condensation in combination with other processes
- B01D5/0075—Condensation of vapours; Recovering volatile solvents by condensation in combination with other processes with heat exchanging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 Polymers & Plastic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乙烯分离系统冷却装置、乙烯分离系统及聚乙烯生产系统,乙烯分离系统冷却装置包括换热件和分液件,换热件包括外壳和换热管道,外壳上设有壳程入口和壳程出口,壳程入口和壳程出口被配置为与乙烯塔连通,换热管道上设有管程入口和管程出口;分液件上设有第一入口、第二入口、第一出口和第二出口,第一入口和第一出口分别设置于分液件的两端,第一入口和第二出口设置于分液件的同一端,第一出口与管程入口连通,第一入口与管程出口连通,分液件被配置为容纳液态换热介质和分离气态换热介质,第二入口被配置为与储液件连通,第二出口被配置为和储气件连通。本申请的乙烯分离系统冷却装置的换热效果较好,有利于保护环境。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聚乙烯生产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乙烯分离系统冷却装置、乙烯分离系统及聚乙烯生产系统。
背景技术
聚乙烯是乙烯为单体经过自由基聚合或配位聚合而成的聚合物,具有耐酸碱、耐低温、化学性质稳定等优点,因此具有非常广泛的应用,聚乙烯通常采用淤浆法、气相法或溶液法聚合。
目前,在溶液法聚乙烯的生产过程中,从反应区出来未反应的乙烯、丁烯、环己烷等生产物料进入回收区分离再使用。乙烯塔可将乙烯从塔顶分离出来,丁烯和环己烷留在塔底。乙烯塔的塔顶设置冷却器,冷却器与乙烯塔相连,壳程内流通生产物料,管程内流通冷冻机组的载冷剂,冷冻机组通过氨气压缩机、油泵、盐水泵、氨冷却器、油冷却器、氨蒸发器、油氨分离器、氨受槽、盐水储罐等设备协同制冷,并通过制冷剂将冷量传递给载冷剂,之后在冷却器内使载冷剂和生产物料换热,如此反复循环,以不断给生产物料冷却降温,从而将乙烯分离出来。
但是,相关技术中的载冷剂对环境有害。
发明内容
基于此,本申请提供了一种乙烯分离系统冷却装置、乙烯分离系统及聚乙烯生产系统,以解决相关技术的不足。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乙烯分离系统冷却装置,包括:换热件和分液件,换热件包括外壳以及设置于外壳内的换热管道,外壳上设有壳程入口和壳程出口,壳程入口和壳程出口被配置为与乙烯塔连通,换热管道的两端分别设有管程入口和管程出口;
分液件上设有第一入口、第二入口、第一出口和第二出口,第一入口和第一出口分别设置于分液件的两端,第一入口和第二出口均设置于分液件的同一端,第一出口与管程入口连通,第一入口与管程出口连通,分液件被配置为容纳液态的换热介质和分离气态的换热介质,第二入口被配置为与储液件连通,第二出口被配置为和储气件连通。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本申请提供的乙烯分离系统冷却装置,分液件和换热件均沿竖直方向设置,分液件内的液面高度高于管程入口的高度。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本申请提供的乙烯分离系统冷却装置,分液件内的液面与管程入口的高度差范围为5-7米。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本申请提供的乙烯分离系统冷却装置,还包括第一驱动件,第一驱动件设置于管程入口和第一出口之间的管道上,第一驱动件被配置为驱动分液件内的换热介质流动至换热管道。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本申请提供的乙烯分离系统冷却装置,还包括控制器和调节组件,调节组件与控制器信号连接,控制器被配置为通过调节组件调节分液件内的液面高度和压力。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本申请提供的乙烯分离系统冷却装置,调节组件包括第一调节阀,第一调节阀设置于第二入口和储液件之间的管道上,第一调节阀被配置为调节分液件内的液面高度。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本申请提供的乙烯分离系统冷却装置,还包括第一检测组件,第一检测组件与控制器信号连接,第一检测组件被配置为检测分液件内的液面高度,控制器被配置为根据第一检测组件的检测值调节第一调节阀的开度。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本申请提供的乙烯分离系统冷却装置,调节组件还包括第二调节阀,第二调节阀设置于第二出口与储气件之间的管道上,第二调节阀被配置为调节分液件内的压力。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本申请提供的乙烯分离系统冷却装置,还包括第二检测组件,第二检测组件与控制器信号连接,第二检测组件被配置为检测分液件内的压力,控制器被配置为根据第二检测组件的检测值调节第二调节阀的开度。
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乙烯分离系统,包括乙烯塔和上述第一方面提供的乙烯分离系统冷却装置,乙烯分离系统冷却装置与乙烯塔连通。
第三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聚乙烯生产系统,包括聚合反应器和上述第二方面提供述的乙烯分离系统,乙烯分离系统与聚合反应器连通。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乙烯分离系统冷却装置、乙烯分离系统及聚乙烯生产系统,乙烯分离系统冷却装置包括换热件和分液件,换热件包括外壳和换热管道,外壳包括壳程入口和壳程出口,换热管道包括管程入口和管程出口,分液件包括第一入口、第二入口、第一出口和第二出口。通过设置换热件用于供换热介质和生产物料进行热交换,通过在外壳上设置壳程入口和壳程入口,以使乙烯塔的生产物料经壳程入口进入换热件内与换热介质直接进行热交换以提高换热效率,从而使生产物料冷凝液化之后经壳程出口流回至乙烯塔进行回收,通过在分液件上设置第一入口和第一出口,以及在换热管道上设置管程入口和管程出口,以使换热介质在分液件和换热件之间循环,并使液态换热介质在换热件内受热蒸发汽化,而使管程入口和管程出口之间产生静压差,以推动换热介质循环,通过在分液件上设置第二出口,用于将气态换热介质经第二出口分离至储气件,通过在分液件上设置第二入口,用于将储液件内的液态换热介质经第二入口补充至分液件。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乙烯分离系统冷却装置换热效果较好,且无需使用有毒的载冷剂,有利于保护环境。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乙烯分离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乙烯塔;
200-换热件;210-壳程入口;220-壳程出口;230-管程入口;240-管程出口;
300-分液件;310-第一入口;320-第二入口;330-第一出口;340-第二出口;
400-调节组件;410-第一调节阀;420-第二调节阀。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申请的优选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更加详细的描述。在附图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部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部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申请,而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作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者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者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者暗示所指的装置或者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第三”(如果存在)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申请的实施例例如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
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显示器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骤或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显示器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聚乙烯是乙烯为单体经过自由基聚合或配位聚合而成的聚合物,具有耐酸碱、耐低温、化学性质稳定等优点,因此具有非常广泛的应用,聚乙烯通常采用淤浆法、气相法或溶液法聚合。
目前,在溶液法聚乙烯的生产过程中,从反应区出来未反应的乙烯、丁烯、环己烷等生产物料进入回收区分离再使用。乙烯塔可将乙烯从塔顶分离出来,丁烯和环己烷留在塔底。通过在乙烯塔的塔顶设置冷却器,冷却器与乙烯塔相连,壳程内流通生产物料,管程内流通冷冻机组的载冷剂,冷冻机组通过氨气压缩机、油泵、盐水泵、氨冷却器、油冷却器、氨蒸发器、油氨分离器、氨受槽、盐水储罐等设备协同制冷,并通过制冷剂将冷量传递给载冷剂,之后在冷却器内使载冷剂和生产物料换热,如此反复循环,以不断给生产物料冷却降温,从而将乙烯分离出来。
但是,现有技术中的载冷剂对环境有害。这是因为这种冷却方式需要载冷剂与生产物料进行间接换热,即制冷剂的冷量通过载冷剂传递给生产物料,冷却器的工艺侧出口温度要求为-30℃,受工艺条件限制,载冷剂的温度至少为-35℃,与工艺温度具有-5℃温差,若选用乙二醇水溶液作为载冷剂,其粘度太高,影响换热效果。若选用二氯甲烷作为载冷剂,从换热角度考虑是一个较好的载冷剂,但二氯甲烷是属于毒性物质,不是环境友好型介质,如若泄露,容易对环境造成污染。
鉴于上述问题,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乙烯分离系统冷却装置、乙烯分离系统及聚乙烯生产系统,乙烯分离系统冷却装置换热效果较好,且无需使用有毒的载冷剂。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乙烯分离系统冷却装置、乙烯分离系统及聚乙烯生产系统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阐述。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聚乙烯生产系统,包括聚合反应器和乙烯分离系统,乙烯分离系统和聚合反应器连通,聚合反应器用于聚合乙烯,乙烯分离系统用于分离未反应的生产物料,即回收物料。
参照图1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乙烯分离系统,包括乙烯塔100和的冷却装置,乙烯分离系统冷却装置与乙烯塔100连通。
回收物料在乙烯塔100内进行分离,其中,回收物料主要包括乙烯、丁烯和环己烷等,乙烯分离系统冷却装置用于将气态乙烯冷凝成液体乙烯,5将乙烯从回收物料中分离出来以再次利用。
参照图1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乙烯分离系统冷却装置,包括:换热件200和分液件300,换热件200包括外壳以及设置于外壳内的换热管道,外壳上设有壳程入口210和壳程出口220,壳程入口210和壳程出口220被
配置为与乙烯塔100连通,换热管道的两端分别设有管程入口230和管程出0口240。
分液件300上设有第一入口310、第二入口320、第一出口330和第二出口340,第一入口310和第一出口330分别设置于分液件300的两端,第一入口310和第二出口340均设置于分液件300的同一端,第一出口330与管
程入口230连通,第一入口310与管程出口240连通,分液件300被配置为5容纳液态的换热介质和分离气态的换热介质,第二入口320被配置为与储液
件连通,第二出口340被配置为与储气件连通。
在本申请中,换热件200用于使换热介质和回收物料进行热交换,即换热介质的冷量传递给回收物料,回收物料的热量传递给换热介质,从而使回收物料冷却降温和换热介质受热升温。
0具体的,换热件200可以包括外壳和换热管道,外壳与换热管道之间的
通道形成壳程,换热管道内的通道形成管程,回收物料在壳程内流动,换热介质在管程内流动,从而使换热介质和回收物料通过换热管道进行热交换。
外壳上设有壳程入口210和壳程出口220,壳程入口210与乙烯塔100
的顶部连通,壳程出口220与乙烯塔100的侧部连通,以使回收物料经壳程5入口210进入换热件200的壳程内,之后在壳程内与换热介质进行热交换之
后,回收物料中的气态乙烯冷凝液化为液态乙烯,经壳程出口220流出换热件200,以流回至乙烯塔100重新回收利用。
换热管道的两端分别设有管程入口230和管程出口240,以使分液件300内的换热介质管程入口230流入换热管道内,在与回收物料进行热交换之后,经管程出口240流出换热管道。
需要说明的是,在具体设置时,可以将管程入口230和壳程出口220设置在换热件200的一侧,将管程出口240和壳程入口210设置在换热件200的另一侧,以使换热介质和回收物料往相反的方向流动,以便于两者进行热交换。
分液件300上可以设置至少两个入口和至少两个出口,以满足换热介质的循环需求,具体的,分液件300上可以设置第一入口310和第一出口330,第一入口310和第一出口330分别设置于分液件300的两端,第一出口330与管程入口230连通,第一入口310与管程出口240连通,这样,分液件300内的液态换热介质可依次经第一出口330和管程入口230进入换热管道内,在换热件200内与回收物料进行热交换后,由于部分换热介质受热生发汽化,液态换热介质和气态换热介质的混合物依次经管程出口240和第一入口310流回至分液件300。
此时,由于管程出口240处的液体换热介质和气态换热介质的混合物密度比管程入口230处的液态换热介质的密度小,管程入口230和管程出口240之间会形成静压差,即管程入口230处的压力大于管程出口240处的压力,从而形成推动力,推动力由管程入口230指向管程出口240,以推动换热介质流动至分液件300。
之后为了将分液件300内气态换热介质分离出去,分液件300上还可以设置第二出口340,第一入口310和第二出口340均设置于分液件300的同一端,第二出口340被配置为与储气件连通,这样,气态换热介质可以经第二出口340流动至储气件,储气件用于接收和存储气态换热介质。
由于部分液态换热介质受热蒸发汽化,分液件300内的液态换热介质减少,为了向分液件300内补充液态的换热介质,分液件300上还可以设置第二入口320,第二入口320被配置为与储液件连通,储液件用于向分液件300提供液态换热介质,这样,储液件内的液态换热介质可经第二入口320流入分液件300。
由此,通过使换热介质在换热件200和分液件300之间循环,以带走回收物料的热量,从而为回收物料冷却降温,以使乙烯冷凝液化,从回收物料中分离出来。
其中,乙烯分离系统可以设置于乙烯塔100的塔顶,为了驱动经乙烯分离系统冷却装置冷凝液化的乙烯重新回流至乙烯塔100,可以在乙烯塔100和壳程出口220之间的管道上设置第二驱动件,从而为乙烯提供驱动力。
可以理解的是,储液件和储气件位于乙烯分离系统的界区外,可以将乙烯分离系统冷却装置设置在乙烯裂解装置附近,以通过乙烯裂解装置提供储液件和储气件。
其中,换热介质可以为丙烯、乙烷或者丙烷等。丙烯、乙烷或者丙烷均为环境友好型介质,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
相对于现有技术中的冷却方式,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乙烯分离系统冷却装置,采用换热介质直接与回收物料进行热交换,无需采用载冷剂,不仅换热效果较好、换热效率较高,且可以避免使用对环境有害的载冷剂。其次,乙烯分离系统冷却装置无需采用冷冻机组,简化了换热流程,降低了设备成本。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乙烯分离系统冷却装置,包括换热件200和分液件300,换热件200包括外壳和换热管道,外壳包括壳程入口210和壳程出口220,换热管道包括管程入口230和管程出口240,分液件300包括第一入口310、第二入口320、第一出口330和第二出口340。通过设置换热件200用于供换热介质和回收物料进行热交换,通过在外壳上设置壳程入口210和壳程入口210,以使乙烯塔100的回收物料经壳程入口210进入换热件200内与换热介质直接进行热交换以提高换热效率,从而使回收物料冷凝液化之后经壳程出口220流回至乙烯塔100进行回收,通过在分液件300上设置第一入口310和第一出口330,以及在换热管道上设置管程入口230和管程出口240,以使换热介质在分液件300和换热件200之间循环,并使液态换热介质在换热件200内受热蒸发汽化,而使管程入口230和管程出口240之间产生静压差,以推动换热介质循环,通过在分液件300上设置第二出口340,用于将气态换热介质经第二出口340分离至储气件,通过在分液件300上设置第二入口320,用于将储液件内的液态换热介质经第二入口320补充至分液件300。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乙烯分离系统冷却装置换热效果较好,且无需使用有毒的载冷剂,有利于保护环境。
为了满足换热介质的循环流量要求,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分液件300和换热件200均沿竖直方向设置,分液件300内的液面高度高于管程入口230的高度。这样,分液件300的液面与管程入口230之间具有一定的高度差,以使分液件300内的液态换热介质在重力作用下自动流动至换热管道内。
在一些实施例中,分液件300内的液面与管程入口230的高度差范围为5-7米。若分液件300内的液面与管程入口230的高度差小于5米,则会导致分液件300的液面与管程入口230高度差不够,不足以满足乙烯分离系统冷却装置的流量循环需求,若分液件300内的液面与管程入口230的高度差大于7米,则会导致分液件300内的液态换热介质过多地流入换热管道内,因此,将分液件300内的液面与管程入口230的高度差范围设置在5-7米之间,是一个比较合理的范围,以便于保证换热介质的循环流量要求。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乙烯分离系统冷却装置,还包括第一驱动件,第一驱动件设置于管程入口230和第一出口330之间的管道上,第一驱动件被配置为驱动分液件300内的换热介质流动至换热管道。
可以理解的是,为了满足乙烯分离系统冷却装置的流量循环需求,还可以通过在管程入口230和第一出口330之间的管道上设置第一驱动件,以通过第一驱动件提供驱动力,从而驱动分液件300内的换热介质流动至换热管道内进行换热。在这种实施方式中,由于驱动力已经提供了驱动力,分液件300内的液面高度可以高于管程入口230的高度,分液件300内的液面高度可以低于管程入口230的高度,在此无需对分液件300内的液面高度作出限制。
可以理解的是,由于分液件300内的液态换热介质流动至换热件200内后,部分液态换热介质受热后会在靠近管程出口240的一侧蒸发汽化,液态换热介质和气态换热介质再通过第一入口310流回至分液件300内,分液件300内的液面高度会发生变化,且分液件300内的压力会由于换热介质的两相变化而发生变化。因此,需要对分液件300内的液面高度和压力进行调节,以使分液件300内的液面高度始终与管程入口230保持一定高度差,以及,为了避免分液件300内的压力过大,引起安全事故,需要将分液件300内的压力控制压力阈值以下。
参照图1所示,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乙烯分离系统冷却装置,还包括控制器和调节组件400,调节组件400与控制器信号连接,控制器被配置为通过调节组件400调节分液件300内的液面高度和压力。
由此,可通过设置调节组件400调节分液件300内的液面高度和压力,可通过设置控制器来控制调节组件400精准调节分液件300内的液面高度和压力,以使分液件300内的液面高度和压力保持在一定范围内。
参照图1所示,在具体实施时,调节组件400包括第一调节阀410,第一调节阀410设置于第二入口320和储液件之间的管道上,第一调节阀410被配置为调节分液件300内的液面高度。
例如,当乙烯分离系统冷却装置工作时,第一调节阀410处于导通状态,以连通第二入口320和储液件,便于储液件内的液态换热介质经第二入口320和储液件之间的管道流入分液件300,以维持分液件300内的液面高度。而当分液件300内的液面高度远低于液面高度阈值时,可以将第一调节阀410的开度调大一些,以便于储液件内的液态换热介质快速流入分液件300内,从而快速地为分液件300内补充液态换热介质,以提高分液件300内的液面高度。
其中,第一调节阀410可以为电磁阀。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乙烯分离系统冷却装置还包括第一检测组件,第一检测组件与控制器信号连接,第一检测组件被配置为检测分液件300内的液面高度,控制器被配置为根据第一检测组件的检测值调节第一调节阀410的开度。
由此,通过设置第一检测组件,可以准确地检测分液件300内的液面高度,并将检测结果及时反馈给控制器,以便于控制器根据第一检测组件的检测值调节第一调节阀410的开度,从而使第一调节件调节分液件300内的液面高度,以使分液件300内的液面高度维持在液面高度阈值以上。
参照图1所示,在具体实现时,调节组件400还包括第二调节阀420,第二调节阀420设置于第二出口340与储气件之间的管道上,第二调节阀420被配置为调节分液件300内的压力。
示例性的,当乙烯分离系统冷却装置工作时,第二调节阀420处于导通状态,以连通第二出口340与储气件,便于分液件300内的气态换热介质经第二出口340与储气件之间的管道流入储气件,以维持分液件300内的压力平衡。而当分液件300内的压力远大于压力阈值时,可以将第二调节阀420的开度调大一些,以便于储液件内的气态换热介质快速流出至储气件,从而快速地降低分液件300内的压力。
其中,第二调节阀420可以为电磁阀。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乙烯分离系统冷却装置还包括第二检测组件,第二检测组件与控制器信号连接,第二检测组件被配置为检测分液件300内的压力,控制器被配置为根据第二检测组件的检测值调节第二调节阀420的开度。
这样,通过设置第二检测组件,可以准确地检测分液件300内的压力,并将检测结果及时反馈给控制器,以便于控制器根据第二检测组件的检测值调节第二调节阀420的开度,从而使第二调节件调节分液件300内的压力,以使分液件300内的压力维持在压力阈值以下。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申请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1)
1.一种乙烯分离系统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换热件和分液件,所述换热件包括外壳以及设置于所述外壳内的换热管道,所述外壳上设有壳程入口和壳程出口,所述壳程入口和所述壳程出口被配置为与乙烯塔连通,所述换热管道的两端分别设有管程入口和管程出口;
所述分液件上设有第一入口、第二入口、第一出口和第二出口,所述第一入口和第一出口分别设置于所述分液件的两端,所述第一入口和所述第二出口均设置于所述分液件的同一端,所述第一出口与所述管程入口连通,所述第一入口与所述管程出口连通,所述分液件被配置为容纳液态的换热介质和分离气态的换热介质,所述第二入口被配置为与储液件连通,所述第二出口被配置为与储气件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乙烯分离系统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液件和所述换热件均沿竖直方向设置,所述分液件内的液面高度高于所述管程入口的高度。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乙烯分离系统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液件内的液面与所述管程入口的高度差范围为5-7米。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乙烯分离系统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驱动件,所述第一驱动件设置于所述管程入口和所述第一出口之间的管道上,所述第一驱动件被配置为驱动所述分液件内的换热介质流动至所述换热管道。
5.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乙烯分离系统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控制器和调节组件,所述调节组件与所述控制器信号连接,所述控制器被配置为通过所述调节组件调节所述分液件内的液面高度和压力。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乙烯分离系统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组件包括第一调节阀,所述第一调节阀设置于所述第二入口和所述储液件之间的管道上,所述第一调节阀被配置为调节所述分液件内的液面高度。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乙烯分离系统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检测组件,所述第一检测组件与所述控制器信号连接,所述第一检测组件被配置为检测所述分液件内的液面高度,所述控制器被配置为根据所述第一检测组件的检测值调节所述第一调节阀的开度。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乙烯分离系统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组件还包括第二调节阀,所述第二调节阀设置于所述第二出口与所述储气件之间的管道上,所述第二调节阀被配置为调节所述分液件内的压力。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乙烯分离系统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检测组件,所述第二检测组件与所述控制器信号连接,所述第二检测组件被配置为检测所述分液件内的压力,所述控制器被配置为根据所述第二检测组件的检测值调节所述第二调节阀的开度。
10.一种乙烯分离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乙烯塔和如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乙烯分离系统冷却装置,所述乙烯分离系统冷却装置与所述乙烯塔连通。
11.一种聚乙烯生产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聚合反应器和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乙烯分离系统,所述乙烯分离系统与所述聚合反应器连通。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11520492.8A CN118105730A (zh) | 2022-11-30 | 2022-11-30 | 乙烯分离系统冷却装置、乙烯分离系统及聚乙烯生产系统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11520492.8A CN118105730A (zh) | 2022-11-30 | 2022-11-30 | 乙烯分离系统冷却装置、乙烯分离系统及聚乙烯生产系统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8105730A true CN118105730A (zh) | 2024-05-31 |
Family
ID=9121264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11520492.8A Pending CN118105730A (zh) | 2022-11-30 | 2022-11-30 | 乙烯分离系统冷却装置、乙烯分离系统及聚乙烯生产系统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8105730A (zh) |
-
2022
- 2022-11-30 CN CN202211520492.8A patent/CN118105730A/zh active Pending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0541065C (zh) | 载热体加热冷却装置 | |
CN111575044B (zh) | 一种间接油气冷凝回收装置及其回收工艺 | |
KR20160120325A (ko) | 성층식 축열 탱크를 디스차징하기 위한 방법 및 디바이스 | |
JP2017506322A (ja) | 成層型温度蓄積器に蓄熱する方法及び装置 | |
CN118105730A (zh) | 乙烯分离系统冷却装置、乙烯分离系统及聚乙烯生产系统 | |
US10036583B2 (en) | Liquid separator for an evaporator system | |
RU2647179C2 (ru) | Система регенерации энергии, способ и полимеризационная установка, содержащая такую систему регенерации | |
CN205938523U (zh) | 一种lng冷能分级利用的冷冻机系统 | |
CN101589279A (zh) | 从蒸发制冷剂中分离液滴的装置和方法 | |
CN211529021U (zh) | 一种tcu温度控制系统 | |
CN202814177U (zh) | 一种动力热管系统 | |
CN103388938A (zh) | 新型热管式辅助冷凝器 | |
CN111459209A (zh) | 一种tcu温度控制系统及tcu温度控制方法 | |
CN116379635A (zh) | 一种吸收式换热机组用容器及竖管降膜吸收式换热机组 | |
CN207649191U (zh) | 一种过冷水制取冰晶的设备 | |
CN206430398U (zh) | 一种热虹吸油冷却系统 | |
US2963875A (en) | Heat pump | |
CN211226980U (zh) | 一种反应物回收循环利用系统及化学反应系统 | |
CN204421409U (zh) | 一种零下40摄氏度以内反应条件控制的直接蒸发冷冻装置 | |
CN209246457U (zh) | 一种带制冷的空压机 | |
CN208975196U (zh) | 一种丙烯制冷系统与c3分离塔组成的开式热泵系统 | |
CN110307676A (zh) | 一种制冷剂节流膨胀油冷却装置 | |
CN109442800A (zh) | 一种带制冷的空压机 | |
CN117154290B (zh) | 冷却液自动分配系统、电池组以及数据中心 | |
CN106907946A (zh) | 一种新型lng冷能回收利用方法及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