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8068883A - 一种电力模组温度动态平衡的控制方法、装置及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电力模组温度动态平衡的控制方法、装置及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8068883A
CN118068883A CN202410028701.XA CN202410028701A CN118068883A CN 118068883 A CN118068883 A CN 118068883A CN 202410028701 A CN202410028701 A CN 202410028701A CN 118068883 A CN118068883 A CN 11806888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emperature
measuring point
highest
power module
threshold valu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410028701.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钟永新
姜晓君
陈邦稳
闫健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United Network Communications Group Co Ltd
China Information Technology Designing and Consulting Institut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United Network Communications Group Co Ltd
China Information Technology Designing and Consulting Institut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United Network Communications Group Co Ltd, China Information Technology Designing and Consulting Institute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ina United Network Communications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410028701.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8068883A/zh
Publication of CN11806888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8068883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Devices That Are Associated With Refrigeration Equipment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电力模组温度动态平衡的控制方法、装置及系统。该方法包括:获取电力模组中的所有当前测点温度,并比较得到最高测点温度;若最高测点温度大于或等于最高温度阈值,则控制末端制冷单元提高制冷能力,直至最高测点温度小于最高温度阈值;若最高测点温度小于最高温度阈值,比较第一当前测点温度和第一初始测点温度;若第一当前测点温度小于下限阈值时,则控制末端制冷单元降低制冷能力,直至最高测点温度在第一初始测点温度的上限阈值和下限阈值的范围之间,以完成电力模组制冷系统的动态平衡控制。该方法能够提高温度控制效率,实现电力模组温度的动态平衡。

Description

一种电力模组温度动态平衡的控制方法、装置及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力模组温度动态平衡的控制方法、装置及系统。
背景技术
在数据中心供电领域,电网进入建筑物的供电为中压交流电(如10kV交流电)。而数据中心IT负载需要低压交流电(如380V交流电)供电,那么在电网进入建筑物后,需要经过系列电力设备将交流中压电转换为交流低压电,同时需具备不间断保障供电等功能。
融合型电力模组不同于传统供电架构,其是将中压隔离柜、变压器、进线柜、联络柜、综合补偿柜、UPS主机、配电柜,手动维修旁路、馈线柜等模组集中设置于电力机房,柜体与柜体之间通过母排连接,电力设备集成度高,其主要发热元器件集中于UPS主机及变压器,约占电力室总发热量的95%。而现有融合型电力室制冷方式仍旧采用传统房间级空调,该方式无法解决制冷温度的均衡。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不足,提出一种电力模组温度动态平衡的控制方法、装置及系统。该方法能够提高温度控制效率,实现电力模组温度的动态平衡。
第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电力模组温度动态平衡的控制方法,所述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S1:获取电力模组中的所有当前测点温度,以及比较当前测点温度以得到最高测点温度;
其中,最高测点温度对应的位置为第一测点位置;
步骤S2:比较最高测点温度与最高温度阈值:
若最高测点温度大于或等于最高温度阈值,则进入步骤S3;若最高测点温度小于最高温度阈值,则进入步骤S4;
步骤S3:控制末端制冷单元提高制冷能力,直至最高测点温度小于最高温度阈值,再进入步骤S4;
步骤S4:比较第一当前测点温度和第一初始测点温度;所述第一当前测点温度为第一测点位置的当前测点温度,所述第一初始测点温度为第一测点位置的初始测点温度:
若第一当前测点温度小于第一初始测点温度的下限阈值时,则控制末端制冷单元降低制冷能力,直至第一当前测点温度在第一初始测点温度的上限阈值和下限阈值的范围之间;
若第一当前测点温度大于第一初始测点温度的上限阈值时,则重复步骤S1至S4,直至第一当前测点温度在第一初始测点温度的上限阈值和下限阈值的范围之间;
若第一当前测点温度在第一初始测点温度的的上限阈值和第一初始测点温度的下限阈值的范围之间,则完成电力模组制冷系统的动态平衡控制。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S3中,还包括:
若第一当前测点温度大于第一初始测点温度的上限阈值时,进行一级预警;
所述步骤S4中还包括:
若第一当前测点温度大于第一初始测点温度的上限阈值时,进行二级预警。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S1之前,还包括步骤S0,
步骤S0:设置所述第一初始测点温度的上限阈值和所述第一初始测点温度的下限阈值为相同的值。
第二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电力模组温度动态平衡的控制装置,所述装置包括:
获取单元,用于获取电力模组中的所有当前测点温度;
第一比较单元,与所述获取单元连接,用于比较当前测点温度以得到最高测点温度;
其中,最高测点温度对应的位置为第一测点位置;
第二比较单元,与所述第一比较单元连接,用于比较最高测点温度与最高温度阈值;
第一控制单元,与所述第二比较单元连接,用于所述第二比较单元的比较结果为最高测点温度大于或等于最高温度阈值时,则控制末端制冷单元提高制冷能力,直至最高测点温度小于最高温度阈值;
第三比较单元,与所述第二比较单元连接,用于所述第二比较单元的比较结果为最高测点温度小于最高温度阈值时,比较第一当前测点温度和第一初始测点温度;
其中,所述第一当前测点温度为第一测点位置的当前测点温度,所述第一初始测点温度为第一测点位置的初始测点温度;
第二控制单元,与所述第三比较单元连接,用于所述第三比较单元的比较结果为第一当前测点温度小于第一初始测点温度的下限阈值时,则控制末端制冷单元降低制冷能力,直至第一当前测点温度在第一初始测点温度的上限阈值和下限阈值的范围之间;
第二控制单元还与所述获取单元连接,用于所述第三比较单元的比较结果为第一当前测点温度大于第一初始测点温度的上限阈值时,发出控制指令,以重新获取电力模组中的所有当前测点温度。
进一步地,所述装置还包括:
第一判定单元,用于判断第一当前测点温度是否超出第一初始测点温度的上限阈值;
预警单元,用于根据所述第一判定单元判定出第一当前测点温度超出第一初始测点温度的上限阈值后,进行一级预警或二级预警;所述一级预警是当最高测点温度大于或等于最高温度阈值、且第一当前测点温度超出第一初始测点温度的上限阈值时的预警;所述二级预警是最高测点温度小于最高温度阈值、且第一当前测点温度超出第一初始测点温度的上限阈值时的预警。
进一步地,所述装置还包括设置单元,所述设置单元用于设置所述第一初始测点温度的上限阈值和所述第一初始测点温度的下限阈值为相同的值。
第三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电力模组温度动态平衡的控制子系统,所述子系统包括温度传感器、控制器;
所述温度传感器为多个,用于监测各个电力功能模组的温度,并将各个电力功能模组的监测温度反馈给控制器;
控制器,其内置有第二方面所述的电力模组温度动态平衡的控制装置,用于将温度动态平衡控制指令发送给末端制冷单元,以使末端制冷单元根据控制器的温度动态平衡控制动作来降低或提高制冷能力,从而使电力模组温度达到动态平衡。
第四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电力模组系统,包括电力模组子系统、控制子系统、末端制冷子系统;
所述控制子系统采用第三方面所述的电力模组温度动态平衡的控制子系统,用于通过温度传感器对所述电力模组子系统进行监测,还用于根据电力模组子系统的监测结果对所述末端制冷单元发送温度动态平衡控制指令;
所述末端制冷子系统用于根据所述控制子系统发送的温度动态平衡控制指令,降低或提高对电子模组子系统的制冷,以使电力模组温度达到动态平衡。
进一步地,所述末端制冷单元内嵌于所述电力模组子系统中的功能模组之间,所述功能模组为一组或多组,任一功能模组均包括压模组、变压模组、SVG/APF模组、UPS模组、高压直流HVDC模组、及馈电模组;
其中所述UPS模组的一侧或两侧均布置有所述末端制冷单元。
进一步地,所述功能模组为两组,分别为第一功能模组和第二功能模组;
第一功能模组的底部和第二功能模组的底部均设于底部钢槽之上,所述底部钢槽设有中空腔室,所述中空腔室内设有冷媒管路,所述冷媒管路连接所述末端制冷单元;
所述第一功能模组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二功能模组的两端通过闭式冷舱封闭门连接,以使第一功能模组中内嵌的末端制冷单元和第二功能模组中内嵌的末端制冷单元互为主备关系。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1.本发明能够实现电力模组温度的动态平衡控制:本发明先获得最高测点温度,然后比较最高测点温度(第一当前测点温度)和第一初始测点温度,得到温度的变化并采取响应的控制指令,以达到温度动态平衡。
2.本发明能够提高电力模组系统的稳定性:本发明的动态平衡控制能够及时、且自动对电力模组温度进行调节,使得系统在运行过程中能够保持稳定的温度状态,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3.本发明能够增加电力模组系统的使用寿命:本发明通过动态平衡控制,能够有效地控制电力模组的温度,避免过热或过冷对系统造成损坏,从而延长系统的使用寿命。
4.本发明实现节能减排:本发明的动态平衡控制能够根据实际需要设置阈值,对电力模组进行精准的温度调节,避免能源的浪费,从而实现节能减排的效果。
5.本发明能够提高电力模组系统的性能:本发明通过动态平衡控制能够更好地控制电力模组的工作温度,提高系统的工作效率和性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的电力模组温度动态平衡的控制方法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的电力模组系统的平面布局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的中空槽钢底座冷媒管路结构示意路由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的融合电力模组及末端制冷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温度测点布置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温度动态平衡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的电力模组温度动态平衡的控制装置示意图;
其中,附图标记:1、中压模组,2、变电模组,3、末端制冷单元,4、末端制冷单元,5、末端制冷单元,6、电力模组,7、末端制冷单元,8、末端制冷单元,9、闭式冷舱封闭门,10、闭式冷舱封闭门,11、冷媒供液管,12、冷媒回气管,13、中空槽钢底座,14、管路阀件,15、管路阀件,16、冷媒供液管,17、冷媒回气管,18、管路阀件,19、管路阀件,20、中空槽钢底座,101、获取单元,102、第一比较单元,103、第二比较单元,104、第三比较单元,105、第一控制单元,106、第二控制单元。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领域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实施方式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和附图仅仅用于解释本发明,而非对本发明的限定。
可以理解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发明中的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各特征可相互组合。
可以理解的是,为便于描述,本发明的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发明相关的部分,而与本发明无关的部分未在附图中示出。
可以理解的是,本发明的实施例中所涉及的每个单元、模块可仅对应一个实体结构,也可由多个实体结构组成,或者,多个单元、模块也可集成为一个实体结构。
可以理解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发明的流程图和框图中所标注的功能、步骤可按照不同于附图中所标注的顺序发生。
可以理解的是,本发明的流程图和框图中,示出了按照本发明各实施例的系统、装置、设备、方法的可能实现的体系架构、功能和操作。其中,流程图或框图中的每个方框可代表一个单元、模块、程序段、代码,其包含用于实现规定的功能的可执行指令。而且,框图和流程图中的每个方框或方框的组合,可用实现规定的功能的基于硬件的系统实现,也可用硬件与计算机指令的组合来实现。
可以理解的是,本发明实施例中所涉及的单元、模块可通过软件的方式实现,也可通过硬件的方式来实现,例如单元、模块可位于处理器中。
实施例1:
如图1和图6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电力模组温度动态平衡的控制方法,所述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S1:获取电力模组中的所有当前测点温度,以及比较当前测点温度得到最高测点温度;
其中,最高测点温度对应的位置为第一测点位置。
步骤S2:比较最高测点温度与最高温度阈值:
若最高测点温度大于或等于最高温度阈值,则进入步骤S3;若最高测点温度小于最高温度阈值,则进入步骤S4。
步骤S3:发出第一控制指令,以使末端制冷单元提高制冷能力,直至最高测点温度小于最高温度阈值,进入步骤S4。
步骤S4:比较第一当前测点温度和第一初始测点温度;第一当前测点温度为第一测点位置的当前测点温度,第一初始测点温度为第一测点位置的初始测点温度:
若第一当前测点温度小于第一初始测点温度的下限阈值时,则发出第二控制指令,以使末端制冷单元降低制冷能力,直至第一当前测点温度在第一初始测点温度的上限阈值和下限阈值的范围之间;
若第一当前测点温度大于第一初始测点温度的上限阈值时,则重复步骤S1至S4,直至第一当前测点温度在第一初始测点温度的上限阈值和下限阈值的范围之间;
若第一当前测点温度在第一初始测点温度的的上限阈值和第一初始测点温度的下限阈值的范围之间,则完成电力模组制冷系统的动态平衡控制。
作为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步骤S3中,还包括:
判断出第一当前测点温度超出第一初始测点温度的上限阈值后,进行一级预警;
步骤S4中还包括:
若第一当前测点温度超出第一初始测点温度的上限阈值时,进行二级预警。
一级预警是当最高测点温度大于或等于最高温度阈值、且第一当前测点温度超出第一初始测点温度的上限阈值时的预警;二级预警是最高测点温度小于最高温度阈值、且第一当前测点温度超出第一初始测点温度的上限阈值时的预警。设置两种预警,一方面为了更好识别,另外一方面设置两种不同级别的预警能够更全面地覆盖不同情况下的温度异常,帮助进行精细化的管理和响应,同时也有助于更及时地采取防范措施,从而提高对温度异常的识别和管理水平。
作为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步骤S1之前,还包括步骤S0,
步骤S0:设置第一初始测点温度的上限阈值和下限阈值为相同的值。
实施例2:
如图7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电力模组温度动态平衡的控制装置,所述装置包括:
获取单元101,用于获取电力模组中的所有当前测点温度;
第一比较单元102,与获取单元101连接,用于比较当前测点温度得到最高测点温度;
其中,最高测点温度对应的位置为第一测点位置;
第二比较单元103,与第一比较单元102连接,用于比较最高测点温度与最高温度阈值;
第一控制单元105,与第二比较单元103连接,用于第二比较单元的比较结果为最高测点温度大于或等于最高温度阈值时,发出第一控制指令,以使末端制冷单元提高制冷能力,直至最高测点温度小于最高温度阈值;
第三比较单元104,与第二比较单元103连接,用于第二比较单元的比较结果为最高测点温度小于最高温度阈值时,比较第一当前测点温度和第一初始测点温度;
其中,第一当前测点温度为第一测点位置的当前测点温度,第一初始测点温度为第一测点位置的初始测点温度;
第二控制单元106,与第三比较单元104连接,用于第三比较单元104的比较结果为第一当前测点温度小于第一初始测点温度的下限阈值时,发出第二控制指令,以使末端制冷单元降低制冷能力,直至第一当前测点温度在第一初始测点温度的上限阈值和下限阈值的范围之间;
第二控制单元106还与获取单元101连接,用于第三比较单元104的比较结果为第一当前测点温度大于第一初始测点温度的上限阈值时,发出控制指令,以重新获取电力模组中的所有当前测点温度。
作为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所述装置还包括:
第一判定单元,用于判断出第一当前测点温度是否超出第一初始测点温度的上限阈值;
预警单元,用于根据第一判定单元判定出第一当前测点温度超出第一初始测点温度的上限阈值后,进行一级预警或二级预警。
作为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所述装置还包括设置单元,设置单元用于设置第一初始测点温度的上限阈值和下限阈值为相同的值。
实施例3: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电力模组温度动态平衡的控制子系统,所述子系统包括温度传感器、控制器;
温度传感器为多个,用于监测各个电力功能模组的温度,并将各个电力功能模组的监测温度反馈给控制器;
控制器,其内置有第二方面所述的电力模组温度动态平衡的控制装置,用于将温度动态平衡控制指令发送给末端制冷单元,以使末端制冷单元根据控制器的温度动态平衡控制动作来降低或提高制冷能力,从而使电力模组温度达到动态平衡。
实施例4: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电力模组系统,包括电力模组子系统、控制子系统、末端制冷子系统;
控制子系统采用实施例3所述的电力模组温度动态平衡的控制子系统,用于通过温度传感器对电力模组子系统进行监测,还用于根据电力模组子系统的监测结果对末端制冷单元发送温度动态平衡控制指令;
末端制冷子系统用于根据控制子系统发送的温度动态平衡控制指令,降低或提高对电子模组子系统的制冷,以使电力模组温度达到动态平衡。
作为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末端制冷单元内嵌于电力模组子系统中的功能模组之间,功能模组为一组或多组,任一功能模组均包括压模组、变压模组、SVG/APF模组、UPS模组、高压直流HVDC模组、及馈电模组;
其中UPS模组的一侧或两侧均布置有末端制冷单元。
作为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功能模组为两组,分别为第一功能模组和第二功能模组;
第一功能模组的底部和第二功能模组的底部均设于底部钢槽之上,底部钢槽设有中空腔室,中空腔室内设有冷媒管路,冷媒管路连接末端制冷单元;
第一功能模组的两端分别与第二功能模组的两端通过闭式冷舱封闭门连接,以使第一功能模组中内嵌的末端制冷单元和第二功能模组中内嵌的末端制冷单元互为主备关系。
实施例5: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电力模组系统,该电力模组系统是将中压模组、变压模组、SVG+APF模组、UPS、高压直流(HVDC)、馈电模组等一体式模块化集成,由于设备的集中摆放,各模组散热尤其是UPS设备需要一套制冷系统维持模组工作时的正常环境温度。融合型电力模组是将各功能模组拼接而成,各模组通过框架式柜体拼接,其间隔处设有物理隔板主要用于电气安全防护。
各功能模组在电力系统运行时,根据各功能模组内装设的设备不同,其散热负荷存在差异,UPS设备是成套融合型电力模组主要的发热设备。
如图2、图3、图4及图5所示,电力模组系统包括
中压模组:用于处理电力系统中的中压电力。
变电模组:用于进行电力变压处理。
末端制冷单元:用于对电力模组进行制冷处理,以保持其工作温度。
电力模组:处理和转换电力的模块。
闭式冷舱封闭门:用于封闭冷舱,以维持制冷系统的效率。
冷媒供液管:用于向制冷系统中提供冷媒。
冷媒回气管:用于回收制冷系统中的冷媒。
中空槽钢底座:用于支撑和安装系统中的一些组件。
管路阀件:用于控制制冷系统中的流体流动。
这些组件共同构成了一个电力模组系统,其中包括电力处理、制冷、管路和支撑等功能。这些组件相互配合,共同完成电力系统的工作。
传统房间级空调存在以下缺点:
(1)机房空调设置位置一般设在电力室头部或尾部,使其出风正对设备维护通道,空调区域需单独设挡水围堰,占用较大的电力室面积,增加了土建投资;
(2)空调冷源与热源之间存在一定的距离,常需架设风管,增加整体设备及施工投资,增大风阻致使冷却效率低。
(3)房间级空调出风送至散热设备区域,气流为漫灌式,无法实现冷与热的精准匹配,存在冷量损失。
本通过本实施例,其优势是:
(1)减少制冷设备的空间占用,降低前期电力室土建投资;
(2)优化传统电力室制冷方式,使制冷更加适用于融合型电力模组成套设备散热解决方案,避免电力室布设风管,使冷源与热源更贴临,提高制冷效率。
所述融合型电力模组部署在电力室,且一般为多套部署(面对立面),本实施例以2套为例进行说明。
末端制冷单元内嵌于功能模组之间,且紧邻UPS设备及其装配模组,同时制冷单元需考虑对立面UPS设备及其装配模组位置,使制冷单元出风可覆盖对立面UPS设备及其装配模组制冷需求。
优选的,所述末端制冷单元制冷能力及配置数量根据所在融合型电力模组及其对立面融合型电力模组最大散热负荷而定,本实施例不做具体限定。
如图2所示,末端制冷单元内嵌于功能模组之间,制冷单元所在融合型电力模组及其对立面融合型电力模组制冷单元之间形成冷量互补型配置。
为了方便,所述融合型电力模组内嵌末端制冷单元所成系统可称为第一制冷系统,其对立面融合型电力模组制冷单元所成系统可称为第二制冷系统。
第一制冷系统与第二制冷系统冷媒管路及室外空调机组互为独立设计,当第一(或第二)制冷系统故障时,第二(或第一)制冷系统可正常工作。
本实施例第一制冷系统对应第一融合型电力模组,第二制冷系统对应第二融合型电力模组。
所述融合型电力模组及其对立面融合型电力模组制冷单元互补型配置益处有以下几点:
第一制冷系统与第二制冷系统冷媒管路及室外空调机组互为独立设计,避免单系统制冷故障,而影响整体设备散热。
第一制冷系统与第二制冷系统内嵌融合型电力模组末端制冷单元,单系统故障时,另一系统(含所有的末端制冷单元)所供冷量可满足2套融合型电力模组供冷需求。
内嵌式末端制冷单元为预制式标准化、模块化设计,其气流组织为后进风前出风,出风至闭式冷舱,形成气流冷热隔离,便于提高制冷能效。
所述闭式冷舱为融合型电力模组及其对立面融合型电力模组所围合区域,其通道间距作为维护通道,本实施例将维护通道顶部及端口进行密闭形成闭式冷舱,第一制冷系统与第二制冷系统内嵌融合型电力模组末端制冷单元出风均朝向闭式冷舱。
所述融合型电力模组各电力模组气流组织设计为前进风后出风,闭式冷舱冷气流至各个电力模组进风区域,经与内部设备换热,最后从电力模组后部排出。
所述电力模组气流组织另一种方式为前进风顶出风,具体出风气流组织形式可根据实际需求具体选择,在此不做限定。
所述融合型电力模组底部置于槽钢之上,且距地面有一定的高度,底部槽钢为中空腔室。
所述末端制冷单元冷媒管路置于底座中空槽钢内,且环形设置,冷凝排水通过内置积水盘及排水管,最终引至就近地漏排出。
所述冷媒管路环形设置可避免管路单点故障所引发的制冷系统故障,提高系统可靠性。
所述智能控制系统内置控制算法,具体的可实现第一制冷系统和第二制冷系统根据融合型电力模组实际负载率下的散热量进行灵活的调度并实现所供冷量与所散热量之间的最佳匹配。
所述第一制冷系统与第二融合型电力模组之间进行冷量调度匹配,第一制冷系统(含末端制冷单元)其出风正对第二融合型电力模组正面,形成良好的进风气流组织。
所述第二制冷系统与第一融合型电力模组之间进行冷量调度匹配,第二制冷系统(含末端制冷单元)其出风正对第一融合型电力模组正面,形成良好的进风气流组织。
所述第二(或第一)融合型电力模组实际运行负载率随末端用电负载的变化而变化,各电力模组散热量与运行负载率正相关。
所述各电力模组出风口处设有温度传感器,用以实时检测电力模组出风口温度。
所述智能控制系统内置控制算法用以各末端制冷单元所供冷量与电力模组散热之间的调度匹配。
所述第一制冷系统或第二制冷系统内置的多个末端制冷单元可分别独立控制。
所述调度匹配控制算法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K01第二融合型电力模组各电力模组出风口处设有温度传感器(测点1、测点2等),所测温度值实时传送至智能控制系统,所有测点温度值其最高值与智能控制系统温度预设值比较。
K02所测温度最高值高于温度预设值且满足预设逻辑判定条件,智能控制系统输出控制指令至第一制冷系统。
K03供冷能力与散热量之间的匹配需经温度传感器反馈及智能控制系统逐步调节,具体调节方法:
(1)温度传感器所测温度值(所有测点的最高值)高于温度预设值,且在设定时间范围内终点温度值T2高于起点温度值T1且在2℃以上,表明测点温度有逐渐升高的趋势(注:智能控制系统运行时,设定时间范围随时间而发生变化即逐时值,终点温度值T2与起点温度值T1所对应的时刻也实时发生变化,根据实测温度值进行比较),系统发出一级预警信息,同时智能控制系统发出调节指令至第一制冷系统,实现与之温度最高测点所在电力模组对应的末端制冷单元供冷能力的调节(增加供冷能力),达到热点定位、精准制冷的效果。
当在设定时间范围内终点温度值T2小于起点温度值T1+2℃时,一级预警信息消除,提示测点温度异常已通过末端制冷单元得到调节和有效控制。
若在设定时间范围内终点温度值T2高于起点温度值T1且在2℃以内,此时智能控制系统仅触发调节指令至第一制冷系统(无一级预警信息发出),实现与之温度最高测点所在电力模组对应的末端制冷单元供冷能力的调节(增加供冷能力),达到热点定位、精准制冷的效果。
(2)温度传感器所测温度值(所有测点的最高值)低于温度预设值,且在设定时间范围内温度传感器所测温度值(所有测点的最高值)终点温度值T2低于起点温度值T1-2℃以上,智能控制系统发出调节指令至第一制冷系统,实现与之温度最高测点所在电力模组对应的末端制冷单元供冷能力的调节(降低供冷能力)。
当设定时间范围内温度传感器所测温度值(所有测点的最高值)终点温度值T2高于起点温度值T1+2℃以上,系统发出二级预警信息,提示测点温度有逐渐升高的趋势。因此时温度传感器所测温度值(所有测点的最高值)低于温度预设值,此时智能控制系统无触发控制指令输出。
若在设定时间范围内终点温度值T2与起点温度T1:T2≥T1-2,T2≤T1+2,
此时电力模组散热量与末端制冷单元供冷能力实现了动态匹配,智能控制系统无触发控制指令输出。
作为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所述电力模组出风口处设有温度传感器,本实施例以每个电力模组出风口处设一个温度测点进行说明。
所述温度最高值所在测点将位置信息及温度信息一并反馈至智能控制系统,智能控制系统根据预设逻辑控制关系自动调度适配的末端制冷单元供冷能力,并与电力模组散热量进行匹配。
所述制冷单元所属第一制冷系统,第一制冷系统含不少于一个制冷单元,对于配置多个制冷单元时,每个制冷单元与第二融合型电力模组的电力模组在物理及控制逻辑上相对应,所对应的电力模组数可为2个或3个不等,具体对应关系按需配置。
所述第一融合型电力模组与第二制冷系统调度匹配控制算法与第二融合型电力模组与第一制冷系统实施类似,在此不再累述。
可以理解的是,以上实施方式仅仅是为了说明本发明的原理而采用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然而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对于本领域内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实质的情况下,可以做出各种变型和改进,这些变型和改进也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电力模组温度动态平衡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S1:获取电力模组中的所有当前测点温度,以及比较当前测点温度以得到最高测点温度;
其中,最高测点温度对应的位置为第一测点位置;
步骤S2:比较最高测点温度与最高温度阈值:
若最高测点温度大于或等于最高温度阈值,则进入步骤S3;若最高测点温度小于最高温度阈值,则进入步骤S4;
步骤S3:控制末端制冷单元提高制冷能力,直至最高测点温度小于最高温度阈值,再进入步骤S4;
步骤S4:比较第一当前测点温度和第一初始测点温度;所述第一当前测点温度为第一测点位置的当前测点温度,所述第一初始测点温度为第一测点位置的初始测点温度:
若第一当前测点温度小于第一初始测点温度的下限阈值时,则控制末端制冷单元降低制冷能力,直至第一当前测点温度在第一初始测点温度的上限阈值和下限阈值的范围之间;
若第一当前测点温度大于第一初始测点温度的上限阈值时,则重复步骤S1至S4,直至第一当前测点温度在第一初始测点温度的上限阈值和下限阈值的范围之间;
若第一当前测点温度在第一初始测点温度的上限阈值和下限阈值的范围之间,则完成电力模组制冷系统的动态平衡控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力模组温度动态平衡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步骤S3中,还包括:
若第一当前测点温度大于第一初始测点温度的上限阈值时,进行一级预警;
所述步骤S4中还包括:
若第一当前测点温度大于第一初始测点温度的上限阈值时,进行二级预警。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力模组温度动态平衡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步骤S1之前,还包括步骤S0,
步骤S0:设置所述第一初始测点温度的上限阈值和所述第一初始测点温度的下限阈值为相同的值。
4.一种电力模组温度动态平衡的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包括:
获取单元,用于获取电力模组中的所有当前测点温度;
第一比较单元,与所述获取单元连接,用于比较当前测点温度以得到最高测点温度;
其中,最高测点温度对应的位置为第一测点位置;
第二比较单元,与所述第一比较单元连接,用于比较最高测点温度与最高温度阈值;
第一控制单元,与所述第二比较单元连接,用于所述第二比较单元的比较结果为最高测点温度大于或等于最高温度阈值时,控制末端制冷单元提高制冷能力,直至最高测点温度小于最高温度阈值;
第三比较单元,与所述第二比较单元连接,用于所述第二比较单元的比较结果为最高测点温度小于最高温度阈值时,比较第一当前测点温度和第一初始测点温度;
其中,所述第一当前测点温度为第一测点位置的当前测点温度,所述第一初始测点温度为第一测点位置的初始测点温度;
第二控制单元,与所述第三比较单元连接,用于所述第三比较单元的比较结果为第一当前测点温度小于第一初始测点温度的下限阈值时,控制末端制冷单元降低制冷能力,直至第一当前测点温度在第一初始测点温度的上限阈值和下限阈值的范围之间;
第二控制单元还与所述获取单元连接,用于所述第三比较单元的比较结果为第一当前测点温度大于第一初始测点温度的上限阈值时,发出控制指令,以重新获取电力模组中的所有当前测点温度。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力模组温度动态平衡的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装置还包括:
第一判定单元,用于判断第一当前测点温度是否超出第一初始测点温度的上限阈值;
预警单元,用于根据所述第一判定单元判定出第一当前测点温度超出第一初始测点温度的上限阈值后,进行一级预警或二级预警;所述一级预警是当最高测点温度大于或等于最高温度阈值、且第一当前测点温度超出第一初始测点温度的上限阈值时的预警;所述二级预警是最高测点温度小于最高温度阈值、且第一当前测点温度超出第一初始测点温度的上限阈值时的预警。
6.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电力模组温度动态平衡的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装置还包括设置单元,所述设置单元用于设置所述第一初始测点温度的上限阈值和所述第一初始测点温度的下限阈值为相同的值。
7.一种电力模组温度动态平衡的控制子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子系统包括温度传感器、控制器;
所述温度传感器为多个,用于监测各个电力功能模组的温度,并将各个电力功能模组的监测温度反馈给控制器;
控制器,其内置有权利要求4至6任一项所述的电力模组温度动态平衡的控制装置,用于将温度动态平衡控制指令发送给末端制冷单元,以使末端制冷单元根据控制器的温度动态平衡控制动作来降低或提高制冷能力,从而使电力模组温度达到动态平衡。
8.一种电力模组系统,包括电力模组子系统、控制子系统、末端制冷子系统;
所述控制子系统采用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力模组温度动态平衡的控制子系统,用于通过温度传感器对所述电力模组子系统进行监测,还用于根据电力模组子系统的监测结果对所述末端制冷单元发送温度动态平衡控制指令;
所述末端制冷子系统用于根据所述控制子系统发送的温度动态平衡控制指令,降低或提高对电子模组子系统的制冷,以使电力模组温度达到动态平衡。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力模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力模组子系统包括功能模组,
所述末端制冷单元内嵌于所述电力模组子系统中的功能模组之间,所述功能模组为一组或多组,任一功能模组均包括压模组、变压模组、SVG/APF模组、UPS模组、高压直流HVDC模组、及馈电模组;
其中所述UPS模组的一侧或两侧均布置有所述末端制冷单元。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力模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功能模组为两组,分别为第一功能模组和第二功能模组;
第一功能模组的底部和第二功能模组的底部均设于底部钢槽之上,所述底部钢槽设有中空腔室,所述中空腔室内设有冷媒管路,所述冷媒管路连接所述末端制冷单元;
所述第一功能模组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二功能模组的两端通过闭式冷舱封闭门连接,以使第一功能模组中内嵌的末端制冷单元和第二功能模组中内嵌的末端制冷单元互为主备关系。
CN202410028701.XA 2024-01-08 2024-01-08 一种电力模组温度动态平衡的控制方法、装置及系统 Pending CN118068883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410028701.XA CN118068883A (zh) 2024-01-08 2024-01-08 一种电力模组温度动态平衡的控制方法、装置及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410028701.XA CN118068883A (zh) 2024-01-08 2024-01-08 一种电力模组温度动态平衡的控制方法、装置及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8068883A true CN118068883A (zh) 2024-05-24

Family

ID=9110309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410028701.XA Pending CN118068883A (zh) 2024-01-08 2024-01-08 一种电力模组温度动态平衡的控制方法、装置及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8068883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6583603B1 (en) Back-up battery management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charging and testing battery cells in a string of battery cells
KR20220009850A (ko) 에너지 스토리지 배터리 구획을 위한 온도 제어 방법 및 에너지 스토리지 시스템을 위한 방전 제어 방법 및 에너지 스토리지 애플리케이션 시스템
CN102483251A (zh) 冗余冷却方法和系统
US10954852B2 (en) Compressed air energy storage power generation device
CN108281913B (zh) 复叠式循环通道降温除湿防凝露电气设备保障系统及方法
CN111694388B (zh) 一种地铁智能监控系统及控制方法
CN109975052B (zh) 一种无冷负荷状态的空调制冷性能测试系统及方法
CN111442438A (zh) 一种冷冻机房的系统与控制方法
CN115823706A (zh) 一次泵自适应变压差节能控制系统及方法
US7566989B2 (en) Back-up power system for a cooling system
CN102913991A (zh) 集中供热分布式变频二级泵系统节能控制方法
CN108332463B (zh) 数据中心电池间空调柜的控制方法及系统
CN118068883A (zh) 一种电力模组温度动态平衡的控制方法、装置及系统
CN210891960U (zh) 一种用于数据机房散热的恒温恒湿空调设备
JPH05227661A (ja) 植物栽培温室の室内環境調整装置
CN203286716U (zh) 空调控制系统
CN214949351U (zh) 一次网余压回收换热机组
KR20160083272A (ko) 열기 분리구조가 적용된 전력 조절장치
CN208923839U (zh) 一种新型变配电三相不平衡调整装置
CN206695333U (zh) 一种数据机房温度波动控制系统
CN111412567A (zh) 温度监测控制系统
CN103292391A (zh) 空调储能装置
CN203286717U (zh) 空调控制系统
CN117440670B (zh) 一种外冷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218210295U (zh) 一种智慧型模块化集成冷热源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