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8068154B - 一种mosfet测试方法及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mosfet测试方法及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8068154B
CN118068154B CN202410477304.0A CN202410477304A CN118068154B CN 118068154 B CN118068154 B CN 118068154B CN 202410477304 A CN202410477304 A CN 202410477304A CN 118068154 B CN118068154 B CN 11806815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osfet
drain
voltage
source
curr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410477304.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8068154A (zh
Inventor
李伟
高苗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Guanyu Semiconduc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Guanyu Semiconduc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Guanyu Semiconduc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Guanyu Semiconducto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410477304.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8068154B/zh
Publication of CN11806815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806815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806815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806815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RMEASURING ELECTRIC VARIABLES; MEASURING MAGNETIC VARIABLES
    • G01R31/00Arrangements for testing electric properties; Arrangements for locating electric faults;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al testing characterised by what is being tested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 G01R31/26Testing of individual semiconductor devices
    • G01R31/2601Apparatus or methods therefor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RMEASURING ELECTRIC VARIABLES; MEASURING MAGNETIC VARIABLES
    • G01R31/00Arrangements for testing electric properties; Arrangements for locating electric faults;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al testing characterised by what is being tested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 G01R31/26Testing of individual semiconductor devices
    • G01R31/2607Circuits therefor
    • G01R31/2621Circuits therefor for testing field effect transistors, i.e. FET'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RMEASURING ELECTRIC VARIABLES; MEASURING MAGNETIC VARIABLES
    • G01R31/00Arrangements for testing electric properties; Arrangements for locating electric faults;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al testing characterised by what is being tested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 G01R31/26Testing of individual semiconductor devices
    • G01R31/2607Circuits therefor
    • G01R31/2621Circuits therefor for testing field effect transistors, i.e. FET's
    • G01R31/2623Circuits therefor for testing field effect transistors, i.e. FET's for measuring break-down voltage therefor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RMEASURING ELECTRIC VARIABLES; MEASURING MAGNETIC VARIABLES
    • G01R31/00Arrangements for testing electric properties; Arrangements for locating electric faults;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al testing characterised by what is being tested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 G01R31/26Testing of individual semiconductor devices
    • G01R31/2607Circuits therefor
    • G01R31/2621Circuits therefor for testing field effect transistors, i.e. FET's
    • G01R31/2628Circuits therefor for testing field effect transistors, i.e. FET's for measuring thermal properties thereof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Testing Of Individual Semiconductor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MOSFET测试方法及系统,包括对MOSFET的栅极施加逐渐增加的电压,得到栅极电压与漏源电流的曲线,获得阈值电压,持续施加不同的电流,记录对应的漏源电压,计算得到导通电阻,调整漏源电压至指定范围内,监控温度和电流稳定性,获得最大漏源电流,对栅极施加电压,监测栅极氧化层是否有损坏迹象等;能够全面评估MOSFET的电气性能参数,包括阈值电压、导通电阻、最大漏源电流、最大栅源电压、漏极击穿电压、高频下的电容特性、开关时间和体二极管特性等,同时,通过监测温升和计算热阻,可以评估MOSFET的散热能力,测试结果对于MOSFET的设计、生产和应用至关重要,能够确保其在不同工作条件下的可靠性和稳定性,进而提升整个电子系统的性能和安全性。

Description

一种MOSFET测试方法及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半导体测试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MOSFET测试方法及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半导体技术的不断进步,MOSFET(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已成为现代电子设备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它们在功率转换、放大和开关等应用中的关键作用,确保MOS器件的性能达到最优状态变得至关重要。
现有的关于MOSFET的性能测试技术中,会受到器件加热和信号质量等影响,无法全面评估MOS器件的电气性能参数,从而无法评估MOS器件的散热能力,进而影响其在不同工作条件下的可靠性和稳定性,降低系统的性能和安全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为了解决上述存在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MOSFET测试方法及系统。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MOSFET测试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通过配置半导体参数分析仪,对MOSFET的栅极施加逐渐增加的电压,得到栅极电压与漏源电流的曲线,获得MOSFET的阈值电压;
S2.在MOSFET达到阈值电压之后,持续施加不同的电流,记录对应的漏源电压,计算得到导通电阻;
S3.调整漏源电压至指定范围内,逐步提高电流至MOSFET的规格极限,监控温度和电流稳定性,获得最大漏源电流;
S4.对栅极施加电压,从0逐渐增加,监测栅极氧化层是否有损坏迹象,获取最大栅源电压;
S5.通过增加漏极和源极之间的电压,观察漏极至源极之间的电流是否出现突增,判断MOSFET的漏极击穿电压;
S6.使用半导体参数分析仪测量在交流信号下MOSFET的输入电容、输出电容和反向转移电容,评估其在高频应用中的性能;
S7.应用脉冲信号测试MOSFET,记录从完全关闭到完全开启所需时间,以及从完全开启到完全关闭的时间,确定开关时间;
S8.通过正向偏置内建体二极管,测量正向压降,随后施加反向偏压并观察恢复时间,评估内建体二极管特性;
S9.采用热像仪监测MOSFET在不同功率下的温升,通过热阻的计算公式获取热特性参数,评估其散热能力。
作为优选,所述S3中还包括以下子步骤:
S31.根据MOSFET的数据手册,获取门源电压阈值;
S32.从门源电压阈值开始,逐渐增加门源电压;
S33.逐渐驱动MOSFET进入增强模式,得到不同门源电压下的漏源电流,直至找到最大连续漏源电流;
S34.通过测量不同门源电压下的漏源电流和漏源电压值,计算得到实际的导通电阻;
S35.通过漏源电流和漏源电压的测量值,确定MOSFET在不同工作条件下的实际功耗;
S36.逐渐增加漏源电压,直到接近最大漏源电压,观察MOSFET是否能够在其规定的最大电压下稳定工作;
S37.测量计算在不同的实际功耗下MOSFET的结温,并与MOSFET的最大结温进行比较,判断是否存在过热的风险。
作为优选,所述S6中还包括以下子步骤:
S61.通过网络分析仪或LCR表采用小信号交流分析,设定一个特定的测试频率,对MOSFET进行阻抗测量;
S62.在源极和栅极之间施加交流信号,同时将漏极接地,得到输入电容的值,测量值为栅极到源极和栅极到漏极的电容之和;
S63.在栅极接地时,测量漏极和源极之间的阻抗,获取输出电容的值;
S64.在源极接地的条件下,测量栅极和漏极之间的电容,并减去栅极到漏极的电容的值,获取反向转移电容的值;
S65.在不同频率下,重复S62-S64,获取MOSFET在整个操作频率范围内电容参数的变化,评估频率响应。
作为优选,所述S9中还包括以下子步骤:
S91.根据MOSFET的静态参数,包括阈值电压、漏源饱和电流、导通电阻和最大漏源电压,设置实验中MOSFET的工作点;
S92.确定MOSFET在安全工作区域内的偏置条件;
S93.采用热像仪获取MOSFET在不同功率水平下的表面温度分布;
S94.通过环境温度和热像仪测得的MOSFET表面温度,计算结温;
S95.得到结温和环境温度后,通过MOSFET的导通电阻计算功率耗散,功率耗散通过公式来计算,其中Ids为导通时的漏电流,Vds为在特定工作条件下的漏源电压;
S96.通过计算得到的结温、环境温度和功率耗散,确定MOSFET的热阻,热阻的计算公式为Rth = (Tj - Ta) / Pd,其中Tj为结温,Ta为环境温度,Pd为功率耗散,判断所得到的热阻值是否在MOSFET的规格范围内,热阻值反映MOSFET从结点到环境的热传导效率。
一种MOSFET测试系统,包括电特性测试模块、漏源电流极限测试模块、栅极特性评估模块、击穿电压检测模块、高频性能评估模块、热特性测试模块;
所述电特性测试模块用于通过施加逐渐增加的栅源电压,测量MOSFET的阈值电压,即栅极和源极之间的电压,使MOSFET从截止区进入导通状态,测量MOSFET导通状态下的电阻值,评估其导通性能;
所述漏源电流极限测试模块用于通过逐步增加漏源电压并监测电流稳定性,以确定MOSFET的最大允许漏源电流,确保在正常工作条件下不会超过规格极限;
所述栅极特性评估模块用于通过获取最大栅源电压,确定MOSFET栅源之间可承受的最大电压,避免氧化层损坏,同时监测栅极氧化层是否有损坏迹象,以确保栅极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所述击穿电压检测模块用于通过逐渐增加漏极和源极之间的电压,观察电流是否突增,以判断MOSFET的漏极击穿电压,避免因击穿而损坏;
所述高频性能评估模块用于通过测量输入、输出和反向转移电容,评估MOSFET在高频条件下的响应速度、功耗以及频率特性,为高频应用提供性能参考和优化方向;
所述热特性测试模块用于通过测量MOSFET工作时的温度变化和散热情况,计算热阻参数以评估其热特性和散热效果,确保在高温环境下仍能稳定工作。
作为优选,所述电特性测试模块包括阈值电压测试单元和导通电阻测试单元;
所述阈值电压测试单元用于逐步增加栅源电压,记录栅极和源极之间的电压,以确定MOSFET的阈值电压;
所述导通电阻测试单元用于施加足够的栅源电压,测量MOSFET导通状态下的电阻值,评估其导通性能和电阻特性。
作为优选,所述漏源电流极限测试模块包括漏源电流稳定性测试单元和过载保护测试单元;
所述漏源电流稳定性测试单元用于逐步增加漏源电压,监测电流的变化情况,确定MOSFET的最大漏源电流;
所述过载保护测试单元用于测试MOSFET在超过规格漏源电流时的自动过载保护功能,确保设备安全可靠。
作为优选,所述栅极特性评估模块包括最大栅源电压测试单元和氧化层损坏监测单元;
所述最大栅源电压测试单元用于获取MOSFET可承受的最大栅源电压,避免氧化层损坏;
所述氧化层损坏监测单元用于检测栅极氧化层是否有损坏迹象,保证栅极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作为优选,所述击穿电压检测模块包括漏极击穿电压测试单元和击穿保护功能测试单元;
所述漏极击穿电压测试单元用于逐渐增加漏极和源极之间的电压,观察电流变化,确定MOSFET的漏极击穿电压;
所述击穿保护功能测试单元用于验证MOSFET的击穿保护功能,避免在击穿情况下损坏。
作为优选,所述高频性能评估模块包括输入输出电容测试单元和频率响应测试单元;
所述输入输出电容测试单元用于测量输入、输出电容,评估MOSFET在高频条件下的响应速度和功耗;
所述频率响应测试单元用于通过频率特性测试,评估MOSFET在不同频率下的性能表现。
作为优选,所述热特性测试模块包括温升监测单元和热阻参数计算单元;
所述温升监测单元用于实时监测MOSFET的温升情况,评估其热特性;
所述热阻参数计算单元用于通过测量温度变化和功率消耗,计算热阻参数,评估散热效果。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本发明提供一种MOSFET测试方法及系统,不会受到器件加热和信号质量等影响,能够全面评估MOSFET的电气性能参数,包括阈值电压、导通电阻、最大漏源电流、最大栅源电压、漏极击穿电压、高频下的电容特性、开关时间和体二极管特性等,同时,通过监测温升和计算热阻,可以评估MOSFET的散热能力,测试结果对于MOSFET的设计、生产和应用至关重要,能够确保其在不同工作条件下的可靠性和稳定性,进而提升整个电子系统的性能和安全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一种MOSFET测试方法的流程图;
图2是本发明一种MOSFET测试方法的子流程图之一;
图3是本发明一种MOSFET测试方法的子流程图之二;
图4是本发明一种MOSFET测试方法的子流程图之三;
图5是本发明一种MOSFET测试系统的框架图。
具体实施方式
这里将详细地对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说明,其示例表示在附图中。下面的描述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表示,不同附图中的相同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以下示例性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并不代表与本公开相一致的所有实施方式。相反,它们仅是与如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详述的、本公开的一些方面相一致的装置的例子。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1
如图1-4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MOSFET测试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通过配置半导体参数分析仪,对MOSFET的栅极施加逐渐增加的电压,得到栅极电压与漏源电流的曲线,获得MOSFET的阈值电压;
S2.在MOSFET达到阈值电压之后,持续施加不同的电流,记录对应的漏源电压,计算得到导通电阻;
S3.调整漏源电压至指定范围内,逐步提高电流至MOSFET的规格极限,监控温度和电流稳定性,获得最大漏源电流;
S4.对栅极施加电压,从0逐渐增加,监测栅极氧化层是否有损坏迹象,获取最大栅源电压;
S5.通过增加漏极和源极之间的电压,观察漏极至源极之间的电流是否出现突增,判断MOSFET的漏极击穿电压;
S6.使用半导体参数分析仪测量在交流信号下MOSFET的输入电容、输出电容和反向转移电容,评估其在高频应用中的性能;
S7.应用脉冲信号测试MOSFET,记录从完全关闭到完全开启所需时间,以及从完全开启到完全关闭的时间,确定开关时间;
S8.通过正向偏置内建体二极管,测量正向压降,随后施加反向偏压并观察恢复时间,评估内建体二极管特性;
S9.采用热像仪监测MOSFET在不同功率下的温升,通过热阻的计算公式获取热特性参数,评估其散热能力。
以下是一些带有数值的例子,用于计算、评估、分析和统计MOSFET的各种参数:
阈值电压 (Vth) 的计算:通过将栅极电压从0伏特逐渐增加到5伏特,记录下漏源电流开始显著增加时的栅极电压,得到当漏源电流达到1毫安时栅极电压为2伏特,那么可以近似地认为Vth约为2伏特;
导通电阻 (Rds(on)) 的计算:当MOSFET栅极电压为10伏特,漏源电压Vds为5伏特时,漏源电流Ids为20安培,那么导通电阻Rds(on)可以通过公式Rds(on) = Vds / Ids计算得到,即Rds(on) = 5V / 20A = 25欧姆;
最大漏源电流 (Id(max)) 的评估:逐步提高漏源电压至30伏特,同时监控温度不超过150摄氏度,电流稳定性良好,最终漏源电流稳定在50安培时,确定Id(max)为50安培;
最大栅源电压 (Vgs(max)) 的评估:从0伏特开始逐步增加栅极电压,当栅极电压达到20伏特时,未观察到栅极氧化层有损坏迹象,因此判断Vgs(max)至少为20伏特;
漏极击穿电压 (Vds(max)) 的分析:逐渐增加漏极与源极之间的电压,当电压到达60伏特时,漏极至源极之间的电流突然增加,判断Vds(max)为60伏特;
高频特性参数(输入电容Ciss、输出电容Coss和反向转移电容Crss)的统计:在1MHz的交流信号下,测得输入电容Ciss为1000皮法拉德(pF),输出电容Coss为200pF,反向转移电容Crss为50pF;
开关时间(ton和toff)的测量:在脉冲信号测试中,记录从完全关闭到完全开启的时间为30纳秒,从完全开启到完全关闭的时间为40纳秒,因此开关时间为ton = 30ns和toff = 40ns;
内建体二极管特性的评估:正向偏置内建体二极管时,测得正向压降为7伏特;
施加反向偏压后,观察到从反向偏压至反向恢复时间为100纳秒;
热特性参数(热阻Rth)的计算:通过热像仪监测,在10瓦的功率下,MOSFET的温度从室温25摄氏度升高到75摄氏度,热阻Rth通过公式Rth = (温升/功率)计算得到,即Rth =(75℃ - 25℃) / 10W = 5℃/W。
作为优选,所述S3中还包括以下子步骤:
S31.根据MOSFET的数据手册,获取门源电压阈值;这是确定MOSFET开启状态的起始点;门源电压阈值V_GS(th)提供一个基线电压,确保在这个电压以上时,MOSFET能够导通;
S32.从门源电压阈值开始,逐渐增加门源电压;
S33.逐渐驱动MOSFET进入增强模式,得到不同门源电压下的漏源电流,直至找到最大连续漏源电流;
S34.通过测量不同门源电压下的漏源电流和漏源电压值,计算得到实际的导通电阻;获取MOSFET的导通电阻R_DS(on)值,是指MOSFET在开启状态下的漏极-源极之间的导通电阻;
S35.通过漏源电流I_D和漏源电压V_DS的测量值,确定MOSFET在不同工作条件下的实际功耗P_D,即;实测功耗P_D与最大功率耗散P_D(max)相比较,可以判断MOSFET是否在其安全工作区域内工作;
S36.逐渐增加漏源电压,直到接近最大漏源电压,即MOSFET能够承受的最高电压,不应在实际应用中超过这个值,观察MOSFET是否能够在其规定的最大电压下稳定工作;
S37.测量计算在不同的实际功耗下MOSFET的结温,并与MOSFET的最大结温进行比较,判断是否存在过热的风险。
获取环境温度T_A或案件温度T_C,该温度是MOSFET工作时周围环境或者其外壳的实际温度,通过实测或环境条件推断获得,有助于评估MOSFET在实际工作环境下的散热需求;
通过MOSFET的热阻RθJA和RθJC参数,确定设备的散热效率;结温的计算依赖于这些参数和功耗P_D;计算得到的结温应用于上一步骤的结温对比中,以判断MOSFET是否能在安全的温度范围内工作;
判断MOSFET的安全工作区(SOA);根据实际工作电流和电压,结合数据手册中的SOA图表,可以确定MOSFET是否工作在推荐的安全区范围内;
获得MOSFET的瞬态热响应特性,评估MOSFET在快速功率变化条件下的性能;通过在实际应用中模拟功率变化,观察结温的变化速率,判断器件是否能够处理瞬态负载而不会损坏;通过以上步骤得到的数据和测试结果,进行长期稳定性的分析;
考虑不同温度和负载循环下MOSFET的性能表现,以及其老化和应力测试结果,确定器件是否能在预期的应用条件下保持长期的性能和可靠性;将这些测试结果与MOSFET的雪崩额定值进行比较,以评估其在面临瞬态过电压事件时的承受能力;确保在实际应用中,器件不会因为超出雪崩额定值而损坏。
以一款名为“PowerMOS 100N”型号的N沟道MOSFET为例:
确定门源电压阈值V_GS(th):假设“PowerMOS 100N”的数据手册上指出V_GS(th)为0V至0V,则从0V开始应用门源电压,并逐渐增加来测试;
测量漏源电流I_D与门源电压V_GS的关系:当将V_GS增加到0V,观察到I_D为250μA,随着V_GS的增加到0V,I_D可能增加到10A,意味着MOSFET已经进入增强模式;
获取导通电阻R_DS(on)值:在V_GS为10V时,I_D为20A,同时测量V_DS为1V;通过公式R_DS(on) = V_DS / I_D计算得到,R_DS(on) = 1V / 20A = 005Ω;
计算实际功耗P_D:在上述情况下,,即
比较最大功率耗散P_D(max):数据手册指出P_D(max)为100W,而上述测试结果远低于这个最大功耗,表明MOSFET工作在安全区域;
获取最大漏源电压V_DS(max):数据手册表明V_DS(max)为100V,在实验中逐渐增加V_DS,但不超过这个值,确保MOSFET不会因过压而损坏;
确定结温T_j和最大结温T_j(max):数据手册中的T_j(max)为150°C;通过实测或计算,得知在2W功耗下,结温假定为70°C,远低于最大限值;
考虑环境温度T_A或案件温度T_C:实验室环境温度是25°C,认为T_A = 25°C;
使用热阻RθJA和RθJC:热阻RθJA = 40°C/W,RθJC = 2°C/W,如果考虑散热良好,可以认为结温T_j增加不大;
判断安全工作区SOA:在SOA图表中,对于20A和10V的工作点,MOSFET仍在推荐的安全区域内;
瞬态热响应特性:模拟功率变化,会发现结温在几秒内从25°C到70°C,如果这个变化速度在接受范围内,则说明MOSFET可以处理瞬态负载;
长期稳定性的分析:经过多次温度和负载循环后,若“PowerMOS 100N”没有表现出性能下降,则表明长期稳定性良好;
与雪崩额定值比较:假定雪崩额定值为60V,而上述测试条件从未超过这个额定值,这意味着MOSFET在面临瞬态过电压事件时能保持稳定。
作为优选,所述S6中还包括以下子步骤:
S61.获取MOSFET器件的样本,并准备测试环境,包括网络分析仪或LCR表,以及用于施加直流偏置的电源;确保测量环境的温度稳定,以避免温度影响对电容参数的测量结果造成干扰,从而得到稳定且可靠的电容参数;通过网络分析仪或LCR表采用小信号交流分析,设定一个特定的测试频率,对MOSFET进行阻抗测量;
S62.在源极和栅极之间施加交流信号,同时将漏极接地,得到输入电容Ciss的值,测量值为栅极到源极和栅极到漏极的电容之和;
S63.在栅极接地时,测量漏极和源极之间的阻抗,获取输出电容的值;输出电容Coss的测量值关系到MOSFET在高频开关应用中的性能,尤其是漏极的开关速度和关闭时的能量损耗;
S64.在源极接地的条件下,测量栅极和漏极之间的电容,并减去栅极到漏极的电容的值,获取反向转移电容的值;反向转移电容Crss关系到MOSFET的高频开关特性,特别是在转换期间的米勒电容效应;通过上述步骤得到的Ciss、Coss和Crss的测量值,判断MOSFET的开关特性;Ciss影响晶体管的充电时间,从而影响开关时间;Coss与晶体管关闭时的能量损耗相关;Crss影响开关转换期间的栅极电压放大,进而影响开关速度;
S65.在不同频率下,重复S62-S64,获取MOSFET在整个操作频率范围内电容参数的变化,评估频率响应。
以一个N通道功率MOSFET,型号为IRF540为例,这个型号在电子行业中常用于开关电源和其他高频开关应用。
步骤1:准备测试环境:获取IRF540 MOSFET样本;准备网络分析仪(如KeysightE5061B)和电源(如Keysight E3631A);确保实验室的温度稳定在25°C,以保证测试结果的准确性;
步骤2:测量输入电容Ciss:使用网络分析仪,设定测试频率为1MHz,测量源极和栅极之间的阻抗;通过一个小信号交流源(例如10mV)施加在栅极,漏极接地;读取阻抗数据,通过计算阻抗Z = 1/(jωC) 反推得到输入电容Ciss;假设测量得到的阻抗为Z = 10Ω,则
步骤3:测量输出电容Coss:将栅极接地,测量漏极和源极之间的阻抗;同样使用1MHz的频率,和步骤2相同的交流信号;读取阻抗数据,同样反推得到输出电容Coss;若测量结果为Z = 15Ω,则
步骤4:测量反向传输电容Crss:在源极接地的条件下,测量栅极和漏极之间的电容;使用与前两步相同的测试条件;假设测量得到的电容为Cgd = 5nF,Crss = Cgd,则Crss= 5nF;
步骤5: 频率响应评估:重复步骤2到4在不同的频率(如100kHz, 500kHz, 2MHz等)下进行测量,记录Ciss、Coss和Crss随频率的变化。
通过上述测量,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IRF540的Ciss大约为19nF,这表明在开关时栅极电荷需要更多时间,这可能会影响开关速度;Coss大约为16nF,这个值影响了漏极关闭时的能量损耗,在设计开关电源时需特别注意;Crss为5nF,这个较小的反向传输电容有利于减小开关转换期间的米勒效应,从而提高开关速度。
作为优选,所述S9中还包括以下子步骤:
S91.根据MOSFET的静态参数,包括阈值电压、漏源饱和电流、导通电阻和最大漏源电压,设置实验中MOSFET的工作点;
S92.确定MOSFET在安全工作区域内的偏置条件;确保在测试过程中不会造成器件损坏;
S93.采用热像仪获取MOSFET在不同功率水平下的表面温度分布;确保热像仪已校准并对准MOSFET的散热表面,以保证温度测量的准确性;通过热像仪可以直观地看到热点的位置和散热情况;
S94.通过环境温度和热像仪测得的MOSFET表面温度,计算结温;若热像仪测量的是MOSFET的表面温度,这个温度可以视为结温的一个近似,特别是在没有其他散热措施的情况下;
S95.得到结温和环境温度后,通过MOSFET的导通电阻计算功率耗散,功率耗散通过公式来计算,其中Ids为导通时的漏电流,Vds为在特定工作条件下的漏源电压;
S96.通过计算得到的结温、环境温度和功率耗散,确定MOSFET的热阻,热阻的计算公式为Rth = (Tj - Ta) / Pd,其中Tj为结温,Ta为环境温度,Pd为功率耗散,判断所得到的热阻值是否在MOSFET的规格范围内,热阻值反映MOSFET从结点到环境的热传导效率。
如果热阻值过高,需要考虑散热设计的优化,如增加散热片、改进PCB布局或使用热界面材料等,以降低结温和提高可靠性;
获得MOSFET在不同工况下的热特性参数后,结合动态参数,如开关时间和输入/输出电容,进一步分析MOSFET在实际应用中的性能;动态参数影响开关频率和效率,而热特性参数决定了MOSFET在持续工作和瞬态条件下的温升和稳定性;通过综合分析静态参数、动态参数和热参数,可以全面评估MOSFET的性能和适用性。
以一款MOSFET为例,其规格参数如下:
阈值电压(Vth):5V;
最大漏源饱和电流(Idsat):10A;
导通电阻(Rds(on)在25℃时):10mΩ;
最大漏源电压(Vds):30V。
为确保MOSFET在安全工作区域内,选择一个栅源电压Vgs高于Vth,但同时保证Ids远低于Idsat;例如可以选择Vgs为5V,此时假设Ids为5A,这样确保MOSFET在增强模式下工作而不至于过载;在此情况下,需要确保Vds不超过30V,如在Vds = 10V的条件下进行测试。
为监测MOSFET在不同功率水平下的表面温度分布,使用FLIR的热像仪进行测量;在测试前,确保热像仪通过标准黑体校准,并对准MOSFET的散热表面;
在环境温度为25℃的条件下,通过热像仪测得MOSFET的表面温度为60℃,将这个值视为结温的近似值;
接下来计算功率耗散和热阻,检查所得热阻值是否在MOSFET的规格范围内;假设制造商提供的最大热阻为1℃/W,则该设计是安全的;
最后考虑MOSFET的动态参数,例如开关时间;假设制造商提供开通时间ton为30ns,关断时间toff为40ns,这些参数决定MOSFET的开关频率,如果在高频应用中使用此MOSFET,这些时间值将非常关键;
通过上述步骤,不仅设置了MOSFET的安全工作点,还评估了在这个工作点下的热特性和是否需要额外的散热措施,同时,考虑动态参数后,可对MOSFET在实际应用中的性能进行全面评估。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本发明提供一种MOSFET测试方法及系统,不会受到器件加热和信号质量等影响,能够全面评估MOSFET的电气性能参数,包括阈值电压、导通电阻、最大漏源电流、最大栅源电压、漏极击穿电压、高频下的电容特性、开关时间和体二极管特性等,同时,通过监测温升和计算热阻,可以评估MOSFET的散热能力,测试结果对于MOSFET的设计、生产和应用至关重要,能够确保其在不同工作条件下的可靠性和稳定性,进而提升整个电子系统的性能和安全性。
实施例2
如图5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MOSFET测试系统,包括电特性测试模块、漏源电流极限测试模块、栅极特性评估模块、击穿电压检测模块、高频性能评估模块、热特性测试模块;
所述电特性测试模块用于通过施加逐渐增加的栅源电压,测量MOSFET的阈值电压,即栅极和源极之间的电压,使MOSFET从截止区进入导通状态,测量MOSFET导通状态下的电阻值,评估其导通性能;
所述漏源电流极限测试模块用于通过逐步增加漏源电压并监测电流稳定性,以确定MOSFET的最大允许漏源电流,确保在正常工作条件下不会超过规格极限;
所述栅极特性评估模块用于通过获取最大栅源电压,确定MOSFET栅源之间可承受的最大电压,避免氧化层损坏,同时监测栅极氧化层是否有损坏迹象,以确保栅极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所述击穿电压检测模块用于通过逐渐增加漏极和源极之间的电压,观察电流是否突增,以判断MOSFET的漏极击穿电压,避免因击穿而损坏;
所述高频性能评估模块用于通过测量输入、输出和反向转移电容,评估MOSFET在高频条件下的响应速度、功耗以及频率特性,为高频应用提供性能参考和优化方向;
所述热特性测试模块用于通过测量MOSFET工作时的温度变化和散热情况,计算热阻参数以评估其热特性和散热效果,确保在高温环境下仍能稳定工作。
作为优选,所述电特性测试模块包括阈值电压测试单元和导通电阻测试单元;
所述阈值电压测试单元用于逐步增加栅源电压,记录栅极和源极之间的电压,以确定MOSFET的阈值电压;
所述导通电阻测试单元用于施加足够的栅源电压,测量MOSFET导通状态下的电阻值,评估其导通性能和电阻特性。
作为优选,所述漏源电流极限测试模块包括漏源电流稳定性测试单元和过载保护测试单元;
所述漏源电流稳定性测试单元用于逐步增加漏源电压,监测电流的变化情况,确定MOSFET的最大漏源电流;
所述过载保护测试单元用于测试MOSFET在超过规格漏源电流时的自动过载保护功能,确保设备安全可靠。
作为优选,所述栅极特性评估模块包括最大栅源电压测试单元和氧化层损坏监测单元;
所述最大栅源电压测试单元用于获取MOSFET可承受的最大栅源电压,避免氧化层损坏;
所述氧化层损坏监测单元用于检测栅极氧化层是否有损坏迹象,保证栅极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作为优选,所述击穿电压检测模块包括漏极击穿电压测试单元和击穿保护功能测试单元;
所述漏极击穿电压测试单元用于逐渐增加漏极和源极之间的电压,观察电流变化,确定MOSFET的漏极击穿电压;
所述击穿保护功能测试单元用于验证MOSFET的击穿保护功能,避免在击穿情况下损坏。
作为优选,所述高频性能评估模块包括输入输出电容测试单元和频率响应测试单元;
所述输入输出电容测试单元用于测量输入、输出电容,评估MOSFET在高频条件下的响应速度和功耗;
所述频率响应测试单元用于通过频率特性测试,评估MOSFET在不同频率下的性能表现。
作为优选,所述热特性测试模块包括温升监测单元和热阻参数计算单元;
所述温升监测单元用于实时监测MOSFET的温升情况,评估其热特性;
所述热阻参数计算单元用于通过测量温度变化和功率消耗,计算热阻参数,评估散热效果。
前述的实例仅是说明性的,用于解释本发明所述方法的一些特征。所附的权利要求旨在要求可以设想的尽可能广的范围,且本文所呈现的实施例仅是根据所有可能的实施例的组合的选择的实施方式的说明。因此,申请人的用意是所附的权利要求不被说明本发明的特征的示例的选择限制。在权利要求中所用的一些数值范围也包括了在其之内的子范围,这些范围中的变化也应在可能的情况下解释为被所附的权利要求覆盖。

Claims (8)

1.一种MOSFET测试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S1.通过配置半导体参数分析仪,对MOSFET的栅极施加逐渐增加的电压,得到栅极电压与漏源电流的曲线,获得MOSFET的阈值电压;
S2.在MOSFET达到阈值电压之后,持续施加不同的电流,记录对应的漏源电压,计算得到导通电阻;
S3.调整漏源电压至指定范围内,逐步提高电流至MOSFET的规格极限,监控温度和电流稳定性,获得最大漏源电流;
S4.对栅极施加电压,从0逐渐增加,监测栅极氧化层是否有损坏迹象,获取最大栅源电压;
S5.通过增加漏极和源极之间的电压,观察漏极至源极之间的电流是否出现突增,判断MOSFET的漏极击穿电压;
S6.使用半导体参数分析仪测量在交流信号下MOSFET的输入电容、输出电容和反向转移电容,评估其在高频应用中的性能;
S7.应用脉冲信号测试MOSFET,记录从完全关闭到完全开启所需时间,以及从完全开启到完全关闭的时间,确定开关时间;
S8.通过正向偏置内建体二极管,测量正向压降,随后施加反向偏压并观察恢复时间,评估内建体二极管特性;
S9.采用热像仪监测MOSFET在不同功率下的温升,通过热阻的计算公式获取热特性参数,评估其散热能力;
其中,所述S3中还包括以下子步骤:
S31.根据MOSFET的数据手册,获取门源电压阈值;
S32.从门源电压阈值开始,逐渐增加门源电压;
S33.逐渐驱动MOSFET进入增强模式,得到不同门源电压下的漏源电流,直至找到最大连续漏源电流;
S34.通过测量不同门源电压下的漏源电流和漏源电压值,计算得到实际的导通电阻;
S35.通过漏源电流和漏源电压的测量值,确定MOSFET在不同工作条件下的实际功耗;
S36.逐渐增加漏源电压,直到接近最大漏源电压,观察MOSFET是否能够在其规定的最大电压下稳定工作;
S37.测量计算在不同的实际功耗下MOSFET的结温,并与MOSFET的最大结温进行比较,判断是否存在过热的风险;
所述S9中还包括以下子步骤:
S91.根据MOSFET的静态参数,包括阈值电压、漏源饱和电流、导通电阻和最大漏源电压,设置实验中MOSFET的工作点;
S92.确定MOSFET在安全工作区域内的偏置条件;
S93.采用热像仪获取MOSFET在不同功率水平下的表面温度分布;
S94.通过环境温度和热像仪测得的MOSFET表面温度,计算结温;
S95.得到结温和环境温度后,通过MOSFET的导通电阻计算功率耗散,功率耗散通过公式Pd = Ids * Vds来计算,其中Ids为导通时的漏电流,Vds为在特定工作条件下的漏源电压;
S96.通过计算得到的结温、环境温度和功率耗散,确定MOSFET的热阻,热阻的计算公式为Rth = (Tj - Ta) / Pd,其中Tj为结温,Ta为环境温度,Pd为功率耗散,判断所得到的热阻值是否在MOSFET的规格范围内,热阻值反映MOSFET从结点到环境的热传导效率。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MOSFET测试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S6中还包括以下子步骤:
S61.通过网络分析仪或LCR表采用小信号交流分析,设定一个特定的测试频率,对MOSFET进行阻抗测量;
S62.在源极和栅极之间施加交流信号,同时将漏极接地,得到输入电容的值,测量值为栅极到源极和栅极到漏极的电容之和;
S63.在栅极接地时,测量漏极和源极之间的阻抗,获取输出电容的值;
S64.在源极接地的条件下,测量栅极和漏极之间的电容,并减去栅极到漏极的电容的值,获取反向转移电容的值;
S65.在不同频率下,重复S62-S64,获取MOSFET在整个操作频率范围内电容参数的变化,评估频率响应。
3.一种MOSFET测试系统,用于实践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MOSFET测试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电特性测试模块、漏源电流极限测试模块、栅极特性评估模块、击穿电压检测模块、高频性能评估模块、热特性测试模块;
所述电特性测试模块用于通过施加逐渐增加的栅源电压,测量MOSFET的阈值电压,即栅极和源极之间的电压,使MOSFET从截止区进入导通状态,测量MOSFET导通状态下的电阻值,评估其导通性能;
所述漏源电流极限测试模块用于通过逐步增加漏源电压并监测电流稳定性,以确定MOSFET的最大允许漏源电流,确保在正常工作条件下不会超过规格极限;
所述栅极特性评估模块用于通过获取最大栅源电压,确定MOSFET栅源之间可承受的最大电压,避免氧化层损坏,同时监测栅极氧化层是否有损坏迹象,以确保栅极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所述击穿电压检测模块用于通过逐渐增加漏极和源极之间的电压,观察电流是否突增,以判断MOSFET的漏极击穿电压,避免因击穿而损坏;
所述高频性能评估模块用于通过测量输入、输出和反向转移电容,评估MOSFET在高频条件下的响应速度、功耗以及频率特性,为高频应用提供性能参考和优化方向;
所述热特性测试模块用于通过测量MOSFET工作时的温度变化和散热情况,计算热阻参数以评估其热特性和散热效果,确保在高温环境下仍能稳定工作。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MOSFET测试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电特性测试模块包括阈值电压测试单元和导通电阻测试单元;
所述阈值电压测试单元用于逐步增加栅源电压,记录栅极和源极之间的电压,以确定MOSFET的阈值电压;
所述导通电阻测试单元用于施加足够的栅源电压,测量MOSFET导通状态下的电阻值,评估其导通性能和电阻特性。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MOSFET测试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漏源电流极限测试模块包括漏源电流稳定性测试单元和过载保护测试单元;
所述漏源电流稳定性测试单元用于逐步增加漏源电压,监测电流的变化情况,确定MOSFET的最大漏源电流;
所述过载保护测试单元用于测试MOSFET在超过规格漏源电流时的自动过载保护功能,确保设备安全可靠。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MOSFET测试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栅极特性评估模块包括最大栅源电压测试单元和氧化层损坏监测单元;
所述最大栅源电压测试单元用于获取MOSFET可承受的最大栅源电压,避免氧化层损坏;
所述氧化层损坏监测单元用于检测栅极氧化层是否有损坏迹象,保证栅极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MOSFET测试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击穿电压检测模块包括漏极击穿电压测试单元和击穿保护功能测试单元;
所述漏极击穿电压测试单元用于逐渐增加漏极和源极之间的电压,观察电流变化,确定MOSFET的漏极击穿电压;
所述击穿保护功能测试单元用于验证MOSFET的击穿保护功能,避免在击穿情况下损坏。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MOSFET测试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高频性能评估模块包括输入输出电容测试单元和频率响应测试单元;
所述输入输出电容测试单元用于测量输入、输出电容,评估MOSFET在高频条件下的响应速度和功耗;
所述频率响应测试单元用于通过频率特性测试,评估MOSFET在不同频率下的性能表现。
CN202410477304.0A 2024-04-19 2024-04-19 一种mosfet测试方法及系统 Active CN11806815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410477304.0A CN118068154B (zh) 2024-04-19 2024-04-19 一种mosfet测试方法及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410477304.0A CN118068154B (zh) 2024-04-19 2024-04-19 一种mosfet测试方法及系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8068154A CN118068154A (zh) 2024-05-24
CN118068154B true CN118068154B (zh) 2024-07-19

Family

ID=9109767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410477304.0A Active CN118068154B (zh) 2024-04-19 2024-04-19 一种mosfet测试方法及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8068154B (zh)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755553A (zh) * 2022-06-15 2022-07-15 深圳市冠禹半导体有限公司 一种低功耗屏蔽栅半导体功率器件的测试系统
CN116504841A (zh) * 2023-06-27 2023-07-28 无锡新洁能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高可靠性碳化硅mosfet器件及其形成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215240B2 (ja) * 2019-03-07 2023-01-31 富士電機株式会社 半導体装置の試験方法
EP4290251A1 (en) * 2022-06-10 2023-12-13 Nexperia B.V. A method of testing a semiconductor device as well as a corresponding testing device
CN117420408A (zh) * 2023-10-24 2024-01-19 安徽工程大学 半导体器件辐照性能的测试方法、测试系统以及应用方法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755553A (zh) * 2022-06-15 2022-07-15 深圳市冠禹半导体有限公司 一种低功耗屏蔽栅半导体功率器件的测试系统
CN116504841A (zh) * 2023-06-27 2023-07-28 无锡新洁能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高可靠性碳化硅mosfet器件及其形成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8068154A (zh) 2024-05-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Baker et al. IR camera validation of IGBT junction temperature measurement via peak gate current
Riccio et al. Experimental analysis of electro-thermal instability in SiC Power MOSFETs
CN106199366B (zh) 一种功率mos器件在线测温的方法
CN107422243B (zh) 氮化镓hemt器件结温测试装置、测试板、测试系统及其方法
CN106443401A (zh) 一种功率mos器件温升和热阻构成测试装置和方法
CN110376500A (zh) 一种功率mos器件开启过程中瞬态温升在线测量方法
Gibiino et al. A GaN HEMT global large-signal model including charge trapping for multibias operation
Boige et al. Gate leakage-current analysis and modelling of planar and trench power SiC MOSFET devices in extreme short-circuit operation
Weckbrodt et al. Monitoring of gate leakage current on SiC power MOSFETs: An estimation method for smart gate drivers
Stark et al. Gate capacitance characterization of silicon carbide and silicon power MOSFETs revisited
Bragard et al. The integrated emitter turn-off thyristor (IETO)—An innovative thyristor-based high power semiconductor device using MOS assisted turn-off
Lu et al. Investigation and comparison of temperature-sensitive electrical parameters of SiC MOSFET at extremely high temperatures
Haryani et al. Static and dynamic characterization of GaN HEMT with low inductance vertical phase leg design for high frequency high power applications
Sharma et al. A robust approach for characterization of junction temperature of SiC power devices via quasi-threshold voltage as temperature sensitive electrical parameter
Baker et al. Experimental evaluation of IGBT junction temperature measurement via peak gate current
CN114414975A (zh) 碳化硅mosfet结温在线测量方法及系统
CN118068154B (zh) 一种mosfet测试方法及系统
KR101531018B1 (ko) 전력반도체소자의 불량 예측 방법
Zhang et al. Guideline for reproducible SiC MOSFET thermal characterization based on source-drain voltage
Hedayati et al. Fast temperature sensing for GaN power devices using E-field probes
Górecki et al. Influence of thermal phenomena on d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IGBT
Chen et al. Evaluation of thermal performance of packaged GaN HEMT cascode power switch by transient thermal testing
Pace et al. S-parameter characterization of gan hemt power transistors for high frequency modeling
Li et al. Temperature‐dependent dynamic RDS, ON under different operating conditions in enhancement‐mode GaN HEMTs
Sharma et al. Characterisation of the junction temperature of gallium-nitride power devices via quasi-threshold voltage as temperature sensitive electrical parameter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