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8054424A - 基于用户端协同的台区一体化管理方法及系统 - Google Patents

基于用户端协同的台区一体化管理方法及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8054424A
CN118054424A CN202410450715.0A CN202410450715A CN118054424A CN 118054424 A CN118054424 A CN 118054424A CN 202410450715 A CN202410450715 A CN 202410450715A CN 118054424 A CN118054424 A CN 11805442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dition
cooperative
nodes
node
equipm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410450715.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8054424B (zh
Inventor
叶徐静
盛晨
鲍伟宏
傅显峰
徐浩华
杨剑
陈坚
李壁飞
徐柔柔
杨子江
李佳琪
胡栩畅
陈梦绮
胡建芳
程婧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tate Grid Jinhua Comprehensive Energy Service Co ltd
Jinhua Power Supply Co of State Grid Zhejiang Electric Powe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tate Grid Jinhua Comprehensive Energy Service Co ltd
Jinhua Power Supply Co of State Grid Zhejiang Electric Powe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tate Grid Jinhua Comprehensive Energy Service Co ltd, Jinhua Power Supply Co of State Grid Zhejiang Electric Power Co Ltd filed Critical State Grid Jinhua Comprehensive Energy Servic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410450715.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8054424B/zh
Publication of CN11805442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805442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805442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805442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Supply And Distribution Of Alternating Current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用户端协同的台区一体化管理方法及系统,服务器对台区内每个用户端的电能协同模块分类统计,得到关于削峰填谷的配合节点,电能协同模块包括发电单元、储能单元以及负荷单元;服务器接收每个用户端对电能协同模块所包括协同设备的一体化协同策略,对每个用户端的电能协同模块、协同设备的一体化协同策略进行统计生成相对应的台区一体化管理模型;服务器在判断台区具有削峰或填谷需求时,基于削峰或填谷需求在台区一体化管理模型选中相对应用户端的协同设备;服务器基于协同设备的协同数值、削峰或填谷需求的需求数值得到每个用户端的价格体系,生成管理数据反馈至用户端和管理端。

Description

基于用户端协同的台区一体化管理方法及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数据处理技术,尤其涉及一种基于用户端协同的台区一体化管理方法及系统。
背景技术
台区源网荷储一体化是指在一定供电范围内将能源源头,比如光伏、风电等、电网、用电负荷和储能系统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形成一个综合性的能源系统,以实现能源的高效利用和优化能源供应和需求的平衡。通过源网荷储一体化可以增加能源消纳能力,提高电网的容纳能力,并且可以避免用电高峰时段的高电价,降低用电成本,同时还可以实现能源多元化,降低对单一能源的依赖等,因此,使用智能电网技术实现对电网的智能监控、调度和管理,确保电网的稳定运行是极为重要的。
在现有技术中,由于用户容易在相同时间段进行集中用电和停止用电,从而监测到的用电情况将会出现波峰和波谷,导致电网系统在用电波峰期出现供电压力,在用电波谷期闲置造成能源耗损,为确保电网平稳运行,通常是通过电网进行宏观调控,但用户的光伏板和蓄电池等设备无法介入,无法实现电网和用户之间的相互结合,使得用户不能有效参与到电网供电调控中,确保电网的稳定性。
因此,如何依据实际用户的供用电设备和电网供应电需求,实现电网调控用户化,加强用户参与,实现能源灵活调配,提升电网的稳定性,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基于用户端协同的台区一体化管理方法及系统,可以依据实际用户的供用电设备和电网供应电需求,实现电网调控用户化,加强用户参与,实现能源灵活调配,提升电网的稳定性。
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基于用户端协同的台区一体化管理方法,包括:
服务器对台区内每个用户端的电能协同模块分类统计,得到关于削峰填谷的配合节点,所述电能协同模块包括发电单元、储能单元以及负荷单元;
服务器接收每个用户端对电能协同模块所包括协同设备 的一体化协同策略,对每个用户端的电能协同模块、协同设备的一体化协同策略进行统计生成相对应的台区一体化管理模型;
服务器在判断台区具有削峰或填谷需求时,基于削峰或填谷需求在台区一体化管理模型选中相对应用户端的协同设备;
服务器基于协同设备的协同数值、削峰或填谷需求的需求数值得到每个用户端的价格体系,生成管理数据反馈至用户端和管理端。
可选地,在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所述服务器对台区内每个用户端的电能协同模块分类统计,得到关于削峰填谷的配合节点,所述电能协同模块包括发电单元、储能单元以及负荷单元,包括:
服务器建立与每个用户端所对应的用户节点,根据每个用户节点的电能协同模块所包括协同设备所具有的属性构建相应的统计单元;
若判断统计单元具有削峰属性,则建立相对应的削峰节点;
若判断统计单元具有填谷属性,则建立相对应的填谷节点;
将削峰节点或填谷节点作为配合节点与用户节点连接。
可选地,在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所述服务器建立与每个用户端所对应的用户节点,根据每个用户节点的电能协同模块所包括协同设备所具有的属性构建相应的统计单元,包括:
依次遍历电能协同模块内每个协同设备的属性,所述属性包括削峰属性和/或填谷属性;
若判断协同设备为削峰属性则建立削峰属性的统计单元,并将所有削峰属性的协同设备统计至相应的统计单元;
若判断协同设备为填谷属性则建立填谷属性的统计单元,并将所有填谷属性的协同设备统计至相应的统计单元。
可选地,在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所述服务器接收每个用户端对电能协同模块所包括协同设备的一体化协同策略,对每个用户端的电能协同模块、协同设备的一体化协同策略进行统计生成相对应的台区一体化管理模型,包括:
服务器确定每个用户端接收的一体化协同策略中,每个协同设备所对应的协同子策略,所述协同子策略至少包括协同条件;
建立与每个协同设备所对应的设备节点,根据设备节点的属性将所述设备节点与相对应的削峰节点和/或填谷节点连接;
统计所有用户端的协同条件生成条件节点,对所有条件节点融合处理后生成融合条件层,基于所述融合条件层生成相对应的台区一体化管理模型。
可选地,在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所述统计所有用户端的协同条件生成条件节点,对所有条件节点融合处理后生成融合条件层,基于所述融合条件层生成相对应的台区一体化管理模型,包括:
统计每个用户端的所有设备节点的协同条件生成一一对应的条件节点,对相同的条件节点归类得到相对应的条件集合;
基于所述条件集合内条件节点的分布进行条件节点的筛选,以使每个条件集合内的一个条件节点作为融合后的目标条件节点;
基于所述目标条件节点对所有条件节点处理生成融合条件层,基于所述融合条件层生成相对应的台区一体化管理模型。
可选地,在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所述基于所述条件集合内条件节点的分布进行条件节点的筛选,以使每个条件集合内的一个条件节点作为融合后的目标条件节点,包括:
对条件集合内每个条件节点的所在位置进行编号处理得到相对应的条件编号,挑选每个条件集合内的最大条件编号和最小条件编号计算得到平均条件标号;
确定与平均条件标号最接近的条件编号所对应的条件节点,作为融合后的目标条件节点。
可选地,在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所述确定与平均条件标号最接近的条件编号所对应的条件节点,作为融合后的目标条件节点,包括:
计算条件集合内每个条件节点的条件编号与平均条件标号的差值,得到差值标号,挑选出绝对值最小的差值标号对应的条件编号;
若判断最小的差值标号对应多个条件编号,则将所述多个条件编号作为待比对编号,基于所述待比对编号与其他条件编号的关系确定最接近的条件编号。
可选地,在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所述若判断最小的差值标号对应多个条件编号,则将所述多个条件编号作为待比对编号,基于所述待比对编号与其他条件编号的关系确定最接近的条件编号,包括:
将待比对编号进行数值比对,确定每个待比对编号所处于平均条件标号的数值方向,所述数值方向包括大于平均条件标号方向和小于平均条件标号方向;
获取大于平均条件标号方向的所有其他条件编号的数量得到第一方向数量,获取小于平均条件标号方向的所有其他条件编号的数量得到第二方向数量;
基于所述第一方向数量、第二方向数量确定一个待比对编号确定为最接近的条件编号。
可选地,在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所述基于所述第一方向数量、第二方向数量确定一个待比对编号确定为最接近的条件编号,包括:
若第一方向数量大于第二方向数量,则将大于平均条件标号方向所对应的待比对编号确定为最接近的条件编号;
若第一方向数量小于第二方向数量,则将小于平均条件标号方向所对应的待比对编号确定为最接近的条件编号;
若第一方向数量等于第二方向数量,则将小于平均条件标号方向所对应的待比对编号确定为最接近的条件编号。
可选地,在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所述基于所述目标条件节点对所有条件节点处理生成融合条件层,基于所述融合条件层生成相对应的台区一体化管理模型,包括:
获取条件集合内所有条件节点所对应的协同设备,将获取的协同设备分别与目标条件节点连接;
将每个条件集合内的目标条件节点保留,将其他条件节点删除处理生成融合条件层;
基于所述用户节点生成相对应的用户层,基于削峰节点和/或填谷节点生成相对应的响应层,基于所述设备节点生成设备层;
基于所述用户层、响应层、设备层以及融合条件层的组合结构生成相对应的台区一体化管理模型。
可选地,在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所述服务器在判断台区具有削峰或填谷需求时,基于削峰或填谷需求在台区一体化管理模型选中相对应用户端的协同设备,包括:
服务器在判断台区具有削峰或填谷需求时,选中台区一体化管理模型内响应层中相对应的削峰节点或填谷节点;
确定所选中削峰节点或填谷节点所对应的协同设备。
可选地,在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所述服务器基于协同设备的协同数值、削峰或填谷需求的需求数值得到每个用户端的价格体系,生成管理数据反馈至用户端和管理端,包括:
所述协同条件至少包括属性固定条件和价格动态条件;
服务器获取协同设备所对应条件节点的属性固定条件,若判断当前条件满足所述属性固定条件,则对条件节点所对应的协同设备提取处理;
基于所提取协同设备的当前状态确定每个协同设备的协同数值,以及确定削峰或填谷需求的需求数值;
基于所述协同数值、需求数值以及价格动态条件得到每个用户端的价格体系,生成管理数据反馈至用户端和管理端。
可选地,在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所述基于所述协同数值、需求数值以及价格动态条件得到每个用户端的价格体系,生成管理数据反馈至用户端和管理端,包括:
基于所述价格动态条件对所有的协同设备进行升序排序得到设备序列,依次挑选设备序列内的协同设备所对应的协同数值并相加得到基本数值;
在判断基本数值大于等于所述需求数值后,停止协同设备的挑选并将最后选中的协同设备的价格动态条件作为最终价格;
基于所述最终价格对所有所选中的协同设备进行标记,基于所述台区一体化管理模型生成管理数据反馈至用户端和管理端。
可选地,在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所述基于所述最终价格对所有所选中的协同设备进行标记,基于所述台区一体化管理模型生成管理数据反馈至用户端和管理端,包括:
基于所述最终价格对所有所选中的协同设备进行标记;
确定对台区一体化管理模型中标记的协同设备所对应的用户节点、削峰节点或填谷节点并提取得到用户反馈模型发送至用户端;
基于用户端所对应所有相对应协同设备的标记状态进行计算,并生成价格动态条件指导;
对台区一体化管理模型中未标记的协同设备所对应的用户节点、削峰节点或填谷节点删除,得到管理反馈模型反馈至管理端。
可选地,在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所述基于用户端所对应所有相对应协同设备的标记状态生成反馈状态,并生成价格动态条件指导,包括:
获取用户端具有标记的协同设备的第一负荷值之和,以及用户端未具有标记的协同设备的第二负荷值之和,将所述第一负荷值之和与第二负荷值之和相加得到第三负荷值之和;
计算所述第一负荷值之和与所述第三负荷值之和的比例系数;
基于所述比例系数得到相对应价格动态条件指导比例,基于所述价格动态条件指导比例对有标记的协同设备或不具有标记的协同设备生成价格动态条件指导。
可选地,在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所述基于所述比例系数得到相对应价格动态条件指导比例,基于所述价格动态条件指导比例对有标记的协同设备或不具有标记的协同设备生成价格动态条件指导,包括:
若判断比例系数大于等于第一预设值,基于所述比例系数确定第一升高区间所对应的升高比值,将所述升高比值与原始的价格动态条件相乘得到升高的价格动态条件指导信息;
若判断比例系数小于第二预设值,基于所述比例系数确定第一降低区间所对应的降低比值,将所述降低比值与原始的价格动态条件相乘得到降低的价格动态条件指导信息。
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种基于用户端协同的台区一体化管理系统,包括:
统计模块,用于使服务器对台区内每个用户端的电能协同模块分类统计,得到关于削峰填谷的配合节点,所述电能协同模块包括发电单元、储能单元以及负荷单元:
接收模块,用于使服务器接收每个用户端对电能协同模块所包括协同设备的一体化协同策略,对每个用户端的电能协同模块、协同设备的一体化协同策略进行统计生成相对应的台区一体化管理模型;
选中模块,用于使服务器在判断台区具有削峰或填谷需求时,基于削峰或填谷需求在台区一体化管理模型选中相对应用户端的协同设备;
生成模块,用于使服务器基于协同设备的协同数值、削峰或填谷需求的需求数值得到每个用户端的价格体系,生成管理数据反馈至用户端和管理端。
本发明实施例的第四方面,提供一种存储介质,所述存储介质中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用于实现本发明第一方面及第一方面各种可能设计的所述方法。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如下:
1、本发明可以依据实际用户的用电设备、供电设备和电网供应电需求,实现电网调控用户化,加强用户参与,实现能源灵活调配,同时生成台区一体化管理模型,实现用户及管理人员对协同设备的使用情况的直观查看。首先,本发明将台区中用户所具有的电能协同模块进行分类统计,从而确定出不同用户将会具有的削峰填谷的配合节点,便于后续生成对应的台区一体化管理模型;其次,本发明将会依据各个用户端的电能协同模块、协同设备的一体化协同策略进行统计生成相对应的台区一体化管理模型,便于人员通过台区一体化管理模型快速了解到对应用户具有的协同设备及条件,同时使得后续可以在台区一体化管理模型中进行协同设备对应的设备节点的提取,直观展示给用户端;最后,本发明还可以根据不同用户端的价格体系,生成管理数据反馈给用户端和管理端,使得用户端和管理端人员可以直观查看出对应的设备的价格收益数据信息。
2、本发明可以依据设备对应的条件,将相同条件对应的条件节点统计筛选,从而保留下一个条件节点,使得展示出的台区一体化管理模型更加简约规范化。首先,本发明会对相同的条件节点归类得到相对应的条件集合,并依据条件节点的所在位置进行编号,通过对条件节点的编号,便于后续挑选出较为合适的目标条件节点,随后在每个条件集合内挑选出最大条件编号和最小条件编号计算得到平均条件标号,从而将与平均条件标号最接近的条件编号对应的条件节点作为目标条件节点,使得保留下的条件节点与相关设备节点连接后展示出的模型形式更为简洁规范。
3、本发明可以依据各个用户端中协同设备的标记状态,生成价格动态条件指导发送给用户端,使其可以进行相应的价格调整,从而提高用户参与台区调控的收益。本发明会获取出对应的具有标记的协同设备的第一负荷值之和以及未具有标记的协同设备的第二负荷值之和,从而得到第三负荷值之和,便于后续依据负荷值之和的比值,计算出对应的比例系数,从而,判断比例系数与第一预设值或第二预设值的大小关系,进而得到相应的价格动态条件指导信息,使得用户制定的价格更为合理,提高协同设备的被选中概率,从而提高用户的收益值。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所提供的一种基于用户端协同的台区一体化管理方法的流程图;
图2为本发明所提供的一种配合节点连接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所提供的一种融合条件层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所提供的一种台区一体化管理模型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所提供的一种显示协同设备储电量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所提供的一种基于用户端协同的台区一体化管理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本发明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等(如果存在)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发明的实施例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
应当理解,在本发明的各种实施例中,各过程的序号的大小并不意味着执行顺序的先后,各过程的执行顺序应以其功能和内在逻辑确定,而不应对本发明实施例的实施过程构成任何限定。
应当理解,在本发明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骤或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应当理解,在本发明中,“多个”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和/或”仅仅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包含A、B和C”、“包含A、B、C”是指A、B、C三者都包含,“包含A、B或C”是指包含A、B、C三者之一,“包含A、B和/或C”是指包含A、B、C三者中任1个或任2个或3个。
应当理解,在本发明中,“与A对应的B”、“与A相对应的B”、“A与B相对应”或者“B与A相对应”,表示B与A相关联,根据A可以确定B。根据A确定B并不意味着仅仅根据A确定B,还可以根据A和/或其他信息确定B。A与B的匹配,是A与B的相似度大于或等于预设的阈值。
取决于语境,如在此所使用的“若”可以被解释成为“在……时”或“当……时”或“响应于确定”或“响应于检测”。
下面以具体地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说明。下面这几个具体的实施例可以相互结合,对于相同或相似的概念或过程可能在某些实施例不再赘述。
如图1所示,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用户端协同的台区一体化管理方法,包括步骤S1-S4:
S1,服务器对台区内每个用户端的电能协同模块分类统计,得到关于削峰填谷的配合节点,所述电能协同模块包括发电单元、储能单元以及负荷单元。
需要说明的是,在一个区域内进行电网调节时,需将对应区域中的多个用户的设备进行分类统计,以便后续根据实际的电网的供电需求进行灵活调整。
可以理解的是,服务器对台区内每个用户端的电能协同模块分类统计,得到关于削峰填谷的配合节点,并且,电能协同模块包括发电单元、储能单元以及负荷单元,即,可以进行削峰填谷的电能模块。
其中,台区为某一台变压器的供电范围或区域,发电单元为可以产生电能的设备单元,可以为光伏、风力发电机等对应的单元,储能单元为存储电能的设备单元,可以为蓄电池对应的单元,负荷单元为用电设备单元,可以为各类用电器对应的单元。
在一些实施例中,步骤S1中的(所述服务器对台区内每个用户端的电能协同模块分类统计,得到关于削峰填谷的配合节点,所述电能协同模块包括发电单元、储能单元以及负荷单元)包括步骤S11-S14:
S11,服务器建立与每个用户端所对应的用户节点,根据每个用户节点的电能协同模块所包括协同设备所具有的属性构建相应的统计单元。
需要说明的是,在同一台区内,由于各个用户的需求不同,导致不同用户所具有的设备也存在着一定的区别,比如,用户A对电能的需求量较大,则用户A为了防止意外停电造成经济损失,从而会安装光伏发电设备等为用电设备提供电能,并备有储能设备以便不时之需,但用户B在短时间内没有电能供应,不会对生活造成影响,从而,用户B可能只需用电设备即可,因此,为了便于后续统计各个用户所具有的设备,并依据设备性能对电网进行供电调配,缓解供电压力,从而会获取设备的属性便于后续进行统计。
可以理解的是,服务器建立与每个用户端所对应的用户节点,根据每个用户节点的电能协同模块所包括协同设备所具有的属性构建相应的统计单元。
其中,用户节点为与用户相对应的节点,协同设备为电能协同模块包含的设备,统计单元可以为统计类别集合。
不难理解的是,为了方便后续调取合适用户中的设备对电网进行供电调整,同时便于人员查看对应信息,则会建立与每个用户端相对应的用户节点。
在一些实施例中,步骤S11中的(所述服务器建立与每个用户端所对应的用户节点,根据每个用户节点的电能协同模块所包括协同设备所具有的属性构建相应的统计单元)包括步骤S111-S113:
S111,依次遍历电能协同模块内每个协同设备的属性,所述属性包括削峰属性和/或填谷属性。
可以理解的是,通过依次遍历电能协同模块内每个协同设备的属性,便于后续进行分类统计,其中,属性包括削峰属性和/或填谷属性。
其中,削峰属性为设备具有在电网供电量较大时对电网进行充电的性能,填谷属性为设备具有的用电性能,加大电网的用电量。
例如:安装的光伏设备可以将光能转化为电能,因此,对应属性为削峰属性,可以在电网波谷时,对蓄电池进行充电,使得蓄电池能储存电量,同时,也可以在电网波峰时,使用蓄电池对电网进行充电,则蓄电池同时具有削峰属性和填谷属性。
通过上述实施方式,本发明获取到对应协同设备的属性,便于后续进行分类统计。
S112,若判断协同设备为削峰属性则建立削峰属性的统计单元,并将所有削峰属性的协同设备统计至相应的统计单元。
可以理解的是,当判断出协同设备为削峰属性时,则建立削峰属性的统计单元,并将所有削峰属性的协同设备统计到相应的统计单元。
例如:当建立了削峰属性的统计单元时,则将所有削峰属性的协同设备比如,光伏发电设备、蓄电池等统计在该统计单元内。
通过上述实施方式,本发明统计出了具有削峰属性的协同设备,便于后续建立对应的削峰节点。
S113,若判断协同设备为填谷属性则建立填谷属性的统计单元,并将所有填谷属性的协同设备统计至相应的统计单元。
可以理解的是,当判断出协同设备为填谷属性时,则建立填谷属性的统计单元,并将所有填谷属性的协同设备统计在相应的统计单元。
例如:当建立了填谷属性的统计单元时,则将所有填谷属性的协同设备比如,各类电器、蓄电池等统计在该统计单元内。
通过上述实施方式,本发明统计出了具有填谷属性的协同设备,便于后续建立对应的填谷节点。
S12,若判断统计单元具有削峰属性,则建立相对应的削峰节点。
可以理解的是,为了方便后续对电网的灵活调整,快速调取出对应属性的相关设备信息,因此,当判断出统计单元为削峰属性时,建立相对应的削峰节点。
其中,削峰节点为削峰统计单元对应的节点。
通过上述实施方式,本发明建立了削峰节点,提高了后续对具有削峰属性对应设备的选取效率,同时方便人员观察。
S13,若判断统计单元具有填谷属性,则建立相对应的填谷节点。
可以理解的是,为了方便后续对电网的灵活调整,快速调取出对应属性的相关设备信息,因此,当判断出统计单元为填谷属性时,建立相对应的填谷节点。
其中,填谷节点为填谷统计单元对应的节点。
通过上述实施方式,本发明建立了填谷节点,提高了后续对具有填谷属性对应设备的选取效率,同时方便人员观察。
S14,将削峰节点或填谷节点作为配合节点与用户节点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在同一台区内,由于各个用户的需求不同,导致不同用户所具有的设备也存在着一定的区别,比如,用户A对电能的需求量较大,则用户A为了防止意外停电造成经济损失,从而会安装光伏发电设备等为用电设备提供电能,并备有储能设备以便不时之需,但用户B在短时间内没有电能供应,不会对生活造成影响,从而,用户B可能只需用电设备即可,因此,与对应用户节点相连接时,可以是削峰节点或填谷节点。
可以理解的是,当对应用户的设备具有削峰属性或填谷属性时,则将对应的削峰节点或填谷节点与用户节点相连接。
例如,如图2所示,Ⅰ表示削峰节点,Ⅱ表示填谷节点,将与用户节点对应的削峰节点和/或填谷节点连接。
通过上述实施方式,本发明可以直观查看到连接的节点信息,快速获取到对应用户所具有的设备属性。
S2,服务器接收每个用户端对电能协同模块所包括协同设备的一体化协同策略,对每个用户端的电能协同模块、协同设备的一体化协同策略进行统计生成相对应的台区一体化管理模型。
需要说明的是,用户中具有削峰属性的设备可以在自身电量充足的条件下对电网进行充电,从而缓解电网的供电压力,因此,为了可以清晰的展示出各属性对应的设备以及对电网进行调控的条件信息,本发明可以生成台区一体化管理模型,便于人员的直观查看以及高效选取相关设备进行电网调控。
可以理解的是,服务器接收每个用户端对电能协同模块所包括协同设备的一体化协同策略,对每个用户端的电能协同模块、协同设备的一体化协同策略进行统计生成相对应的台区一体化管理模型。
其中,台区一体化管理模型为台区一体化的管理模型。
通过上述实施方式,本发明生成台区一体化管理模型,便于后续调取相关设备对电网进行调控,同时方便人员通过台区一体化管理模型直观查看到对应属性中包含的设备信息。
在一些实施例中,步骤S2中的(所述服务器接收每个用户端对电能协同模块所包括协同设备的一体化协同策略,对每个用户端的电能协同模块、协同设备的一体化协同策略进行统计生成相对应的台区一体化管理模型)包括步骤S21-S23:
S21,服务器确定每个用户端接收的一体化协同策略中,每个协同设备所对应的协同子策略,所述协同子策略至少包括协同条件。
需要说明的是,每个用户所具有的设备是不一致的,并且设备的不同也会对电网的调控有所影响,比如,当蓄电池中具有较多电量时,才有可能在电网供电压力大的时间段内对电网进行充电,缓解供电压力,当蓄电池中没有存储电量时,无法对电网进行充电,因此,需要达到一定条件时,才可以满足相应的电网调控工作。
可以理解的是,服务器确定每个用户端接收的一体化协同策略中,每个协同设备所对应的协同子策略,协同子策略至少包括协同条件。
其中,一体化协同策略为包含用户的所有协同设备所对应的协同子策略,协同条件为协同设备对电网进行调控时的条件,是人为设置的,协同子策略为用户自行设置。
S22,建立与每个协同设备所对应的设备节点,根据设备节点的属性将所述设备节点与相对应的削峰节点和/或填谷节点连接。
可以理解的是,为了方便后续在一体化模型中调取对应的设备,从而会根据每个协同设备建立相对应的设备节点,并根据设备节点的属性将设备节点与相对应的削峰节点和/或填谷节点连接。
其中,设备节点为协同设备对应的节点。
不难理解的是,通过设备的属性,将设备节点与对应属性的节点相连接,比如,当协同设备为光伏设备时,建立光伏设备的设备节点,并根据光伏设备的削峰属性,将对应的设备节点与削峰节点相连接,当协同设备为用电设备时,建立用电设备的设备节点,并根据用电设备的填谷属性,将对应的设备节点与填谷节点相连接。
S23,统计所有用户端的协同条件生成条件节点,对所有条件节点融合处理后生成融合条件层,基于所述融合条件层生成相对应的台区一体化管理模型。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蓄电池具有双功能性质,既可以使电网放电又可以对电网充电,因此,蓄电池对应的设备节点既可以建立在削峰节点下,与削峰节点相连,同时也建立在填谷节点下,与填谷节点相连,并且用户可以对多个蓄电池设置相同的协同条件,从而,将会出现多个与设备节点相对应的条件一致的条件节点,为了使得后续生成的台区一体化管理模型以规范简洁的形式展示出来,从而,本发明会对所有条件节点进行融合处理。
可以理解的是,统计所有用户端的协同条件生成条件节点,对所有条件节点融合处理后生成融合条件层,并根据融合条件层生成相对应的台区一体化管理模型。
其中,条件节点为协同条件对应的节点,融合条件层为条件节点所对应的结构层。
例如:当蓄电池对应的协同条件为当存储电量达到蓄电池容量的80%时可以对电网进行充电,当存储电量剩余蓄电池容量的10%时,使用电网对蓄电池进行充电,则会依据该协同条件建立对应的条件节点。
在一些实施例中,步骤S23中的(所述统计所有用户端的协同条件生成条件节点,对所有条件节点融合处理后生成融合条件层,基于所述融合条件层生成相对应的台区一体化管理模型)包括步骤S231-S233:
S231,统计每个用户端的所有设备节点的协同条件生成一一对应的条件节点,对相同的条件节点归类得到相对应的条件集合。
可以理解的是,统计每个用户端的所有设备节点的协同条件,根据协同条件生成与设备节点一一对应的条件节点,将相同的条件节点归类得到相对应的条件集合。
其中,条件集合为协同条件相同的条件节点的集合。
通过上述实施方式,本发明获取到条件集合,便于后续依据条件集合进行筛选,从而得到更为简洁、清晰的融合条件层。
S232,基于所述条件集合内条件节点的分布进行条件节点的筛选,以使每个条件集合内的一个条件节点作为融合后的目标条件节点。
可以理解的是,根据条件集合内条件节点的分布进行条件节点的筛选,使得每个条件集合内仅保留下一个条件节点作为融合后的目标条件节点。
不难理解的是,通过筛选使得每个条件集合中只保留一个条件节点,从而使得后续生成的台区一体化管理模型以更加清晰简洁的形式展示出来,同时,还使得后续人员对台区一体化管理模型查看时,可以快速直观地了解对应多个设备的协同条件。
在一些实施例中,步骤S232中的(所述基于所述条件集合内条件节点的分布进行条件节点的筛选,以使每个条件集合内的一个条件节点作为融合后的目标条件节点)包括步骤S2321-S2322:
S2321,对条件集合内每个条件节点的所在位置进行编号处理得到相对应的条件编号,挑选每个条件集合内的最大条件编号和最小条件编号计算得到平均条件标号。
可以理解的是,为了方便挑选出合适的目标条件节点,对条件集合内每个条件节点的所在位置进行编号处理得到相对应的条件编号,从而挑选出每个条件集合内的最大条件编号和最小条件编号,并通过计算得到平均条件标号。
其中,条件编号为条件节点的编号,最大条件编号为对应条件集合中编号值最大的编号,最小条件编号为对应条件集合中编号值最小的编号,平均条件标号为编号的平均值。
例如:当与用户A对应相连的节点包括削峰节点和填谷节点时,并且当与削峰节点相连的设备节点有5个,同时,有7个与填谷节点相连的设备节点,对应的将会生成12个条件节点,并根据条件节点的位置顺序从左至右依次进行编号,随之将12个条件节点中相同条件对应的节点归为一类,比如,当编号2、6、8、12对应的条件节点的条件一致时,得到条件集合(2,6,8,12),当没有与编号1条件节点一致的其他条件节点时,则对应的条件集合为(1),从而根据协同条件将12个条件节点归类得到多个条件集合,从而,当条件集合为(2,6,8,12)时,最大条件编号为12,最小条件编号为2,从而得到平均条件标号为(12+2)/2=7。
通过上述实施方式,本发明获取到对应的平均条件标号,便于后续挑选出合适的条件节点进行保留。
S2322,确定与平均条件标号最接近的条件编号所对应的条件节点,作为融合后的目标条件节点。
可以理解的是,确定出与平均条件标号最接近的条件编号所对应的条件节点,并将该条件节点作为融合后的目标条件节点。
不难理解的是,通过平均条件标号选择出对应的条件节点,使得该条件节点位于条件集合中多个条件节点的中点位置,从而后续与对应设备节点连接时,得到的台区一体化模型更加美观规范。
在一些实施例中,步骤S2322中的(所述确定与平均条件标号最接近的条件编号所对应的条件节点,作为融合后的目标条件节点)包括步骤:
计算条件集合内每个条件节点的条件编号与平均条件标号的差值,得到差值标号,挑选出绝对值最小的差值标号对应的条件编号。
需要说明的是,当得到的平均条件标号在条件集合中没有与之对应的条件节点,比如,当平均条件标号为7时,在对应的条件集合(2,6,8,12)中,没有出现与之对应的条件节点,因此,为了选择出合适的条件节点,可以通过差值计算,从而得到对应的条件编号。
可以理解的是,计算条件集合内每个条件节点的条件编号与平均条件标号的差值,得到差值标号,从而挑选出绝对值最小的差值标号对应的条件编号。
其中,差值标号为条件编号与平均条件标号的差值。
例如:当平均条件标号为7,对应的条件集合为(2,6,8,12)时,经过差值计算得到编号2对应的差值为-5,编号6对应的差值为-1,编号8对应的差值为1,编号12对应的差值为5,得到最小差值的绝对值为1,从而挑选出绝对值为1所对应的编号6和编号8。
值得一提的是,当得出的差值标号仅对应一个条件编号时,则将该条件编号确定为目标条件节点。
若判断最小的差值标号对应多个条件编号,则将所述多个条件编号作为待比对编号,基于所述待比对编号与其他条件编号的关系确定最接近的条件编号。
可以理解的是,当判断最小的差值标号对应多个条件编号时,则将多个条件编号作为待比对编号,根据待比对编号与其他条件编号的关系确定最接近的条件编号。
例如:当经过判断得到对应的条件编号为编号6和编号8时,则将编号6和编号8作为待比对编号,从而根据与其他条件编号的关系确定出最接近的条件编号,确定与其他条件编号的关系的具体实施步骤如下。
在一些实施例中,步骤中的(所述若判断最小的差值标号对应多个条件编号,则将所述多个条件编号作为待比对编号,基于所述待比对编号与其他条件编号的关系确定最接近的条件编号)包括步骤:
将待比对编号进行数值比对,确定每个待比对编号所处于平均条件标号的数值方向,所述数值方向包括大于平均条件标号方向和小于平均条件标号方向。
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使得选择出的目标条件节点位于条件集合中所有条件节点的中心位置,使得后续便于与对应的设备节点连接时,展示出的连接线更加清晰,因此可以判断待比对标号对应两边的条件节点的数量,从而进行数值比对,确定出对应的条件节点。
可以理解的是,将待比对编号进行数值比对,确定每个待比对编号所处于平均条件标号的数值方向,数值方向包括大于平均条件标号方向和小于平均条件标号方向。
其中,大于平均条件标号方向为在条件集合中条件编号大于平均条件标号的方向,小于平均条件标号方向为在条件集合中条件编号小于平均条件标号的方向。
例如:当平均条件标号为7,对应的在条件集合(2,6,8,12)中,由于编号8和编号12大于平均条件标号7,因此,待比对编号8处于大于平均条件标号方向,由于编号2和编号6小于平均条件标号7,因此,待比对编号6处于小于平均条件标号方向。
获取大于平均条件标号方向的所有其他条件编号的数量得到第一方向数量,获取小于平均条件标号方向的所有其他条件编号的数量得到第二方向数量。
可以理解的是,获取大于平均条件标号方向的所有其他条件编号的数量得到第一方向数量,获取小于平均条件标号方向的所有其他条件编号的数量得到第二方向数量。
例如:当条件集合为(2,6,8,9,12),平均条件标号为7时,由于在大于平均条件标号方向具有其他条件编号8、编号9和编号12,从而得到第一方向数量为3,在小于平均条件标号方向具有其他条件编号2和编号6,从而得到第二方向数量为2。
基于所述第一方向数量、第二方向数量确定一个待比对编号确定为最接近的条件编号。
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使得挑选出来的条件节点更加偏于中心位置,从而接近较多数量方向的条件节点,则可以通过不同方向的条件节点的数量进行判断挑选。
可以理解的是,根据第一方向数量、第二方向数量确定一个待比对编号确定为最接近的条件编号。
通过上述实施方式,本发明确定出对应的最接近的条件编号,从而便于后续保留下对应的条件节点,并将对应的设备节点相连。
在一些实施例中,步骤S232223中的(所述基于所述第一方向数量、第二方向数量确定一个待比对编号确定为最接近的条件编号)包括步骤:
若第一方向数量大于第二方向数量,则将大于平均条件标号方向所对应的待比对编号确定为最接近的条件编号。
可以理解的是,当第一方向数量大于第二方向数量时,则将大于平均条件标号方向所对应的待比对编号确定为最接近的条件编号。
例如:第一方向数量为3时,第二方向数量为2时,则将待比对编号8确定为最接近的条件编号。
若第一方向数量小于第二方向数量,则将小于平均条件标号方向所对应的待比对编号确定为最接近的条件编号。
可以理解的是,当第一方向数量小于第二方向数量,则将小于平均条件标号方向所对应的待比对编号确定为最接近的条件编号。
例如:当条件集合为(2,5,6,8,12),平均条件标号为7,待比对编号为编号6和编号8时,对应的第一方向数量为2,第二方向数量为3,第一方向数量小于第二方向数量,此时,将待比对编号6作为最接近的条件编号。
若第一方向数量等于第二方向数量,则将小于平均条件标号方向所对应的待比对编号确定为最接近的条件编号。
可以理解的是,当第一方向数量等于第二方向数量,则将小于平均条件标号方向所对应的待比对编号确定为最接近的条件编号。
例如:当条件集合为(2,6,8,12),平均条件标号为7,待比对编号为编号6和编号8时,对应的第一方向数量为2,第二方向数量为2,第一方向数量等于第二方向数量,此时,则将待比对编号6作为最接近的条件编号。
S233,基于所述目标条件节点对所有条件节点处理生成融合条件层,基于所述融合条件层生成相对应的台区一体化管理模型。
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使得展示出的台区一体化管理模型更加清晰直观,则将相同条件的条件节点进行处理,即将多余的条件节点去除,使得融合条件层变得更加简洁清晰。
可以理解的是,根据目标条件节点对所有条件节点处理生成融合条件层,从而根据融合条件层生成相对应的台区一体化管理模型。
在一些实施例中,步骤S233中的(所述基于所述目标条件节点对所有条件节点处理生成融合条件层,基于所述融合条件层生成相对应的台区一体化管理模型)包括步骤S2331-S2334:
S2331,获取条件集合内所有条件节点所对应的协同设备,将获取的协同设备分别与目标条件节点连接。
可以理解的是,获取条件集合内所有条件节点所对应的协同设备,从而将获取的协同设备分别与目标条件节点连接。
例如:在条件集合(2,6,8,12)中与条件节点对应的削峰属性的协同设备分别为设备a、设备b,填谷属性的协同设备分别为设备b、设备c,则将对应的设备节点与目标条件节点6连接。
S2332,将每个条件集合内的目标条件节点保留,将其他条件节点删除处理生成融合条件层。
可以理解的是,将每个条件集合内的目标条件节点保留,将其他条件节点删除处理生成融合条件层。
例如,如图3所示,当条件集合(1,3)中的目标条件节点为条件编号1对应的条件节点,条件集合(2,4,6)中的目标条件节点为条件编号4对应的条件节点,条件集合(5)中的目标条件节点为条件编号5对应的条件节点时,将条件集合内的目标条件节点保留,即,条件节点1、条件节点4和条件节点5保留,其他条件节点删除,生成融合条件层。
S2333,基于所述用户节点生成相对应的用户层,基于削峰节点和/或填谷节点生成相对应的响应层,基于所述设备节点生成设备层。
可以理解的是,可以根据多个用户生成对应的用户层,根据削峰节点和/或填谷节点生成相对应的响应层,以及对设备节点生成设备层。
其中,用户层为用户节点对应的结构层,响应层为削峰节点和/或填谷节点对应的结构层,设备层为设备节点对应的结构层。
S2334,基于所述用户层、响应层、设备层以及融合条件层的组合结构生成相对应的台区一体化管理模型。
可以理解的是,根据用户层、响应层、设备层以及融合条件层的组合结构连接生成相对应的台区一体化管理模型。
例如:如图4所示,根据用户层中的用户节点A、响应层对应的削峰节点和填谷节点、设备层中a、b、c、d、e表示用户A中的协同设备对应的设备节点以及融合条件层对应的条件节点,将其进行结构组合,从而生成对应的台区一体化管理模型,图中节点数量仅供参考。
通过上述实施方式,本发明得到对应的台区一体化管理模型,便于后续通过台区一体化管理模型快速选取对应的协同设备。
S3,服务器在判断台区具有削峰或填谷需求时,基于削峰或填谷需求在台区一体化管理模型选中相对应用户端的协同设备。
需要说明的是,当服务器判断出台区对应时段电网出现供电极端情况时,将会调取用户可以对电网进行供电调控的协同设备,以便缓解电网供电压力。
可以理解的是,服务器在判断台区具有削峰或填谷需求时,根据削峰或填谷需求在台区一体化管理模型选中相对应用户端的协同设备。
例如:当确定出台区需要进行削峰处理,并且需要9千瓦电量才可以实现削峰需求时,由于用户A、用户B、用户C和用户D中的具有削峰属性的设备,且当前可以提供输电的设备的电量具有10千瓦,因此,将会依据用户对输电制定的价格以及可提供电量选择出合适的协同设备。
通过上述实施方式,本发明可以选出对应的协同设备,从而实现台区中的削峰或填谷需求,并且可以将选择出的协同设备展示给对应的用户端,使得用户可以直观了解到台区所使用的协同设备。
在一些实施例中,步骤S3中的(所述服务器在判断台区具有削峰或填谷需求时,基于削峰或填谷需求在台区一体化管理模型选中相对应用户端的协同设备)包括步骤S31-S32:
S31,服务器在判断台区具有削峰或填谷需求时,选中台区一体化管理模型内响应层中相对应的削峰节点或填谷节点。
需要说明的是,通过不同时段的用电数据,服务器可以判断出该台区中的当前的用电需求,因此,当需要对台区电网进行充电时,即削峰处理,则将会选择响应层中的削峰节点,当需要使用设备使得电网进行放电时,即填谷处理,则将会选择响应层中的填谷节点,从而展示出对应属性的设备,以便进行供电调控。
可以理解的是,服务器在判断台区具有削峰或填谷需求时,选中台区一体化管理模型内响应层中相对应的削峰节点或填谷节点。
通过上述实施方式,本发明选出对应设备的属性节点,便于后续选择出对应的协同设备,以便进行台区供电调控,并且方便后续将选择出的设备节点对应的模型展示给用户端。
S32,确定所选中削峰节点或填谷节点所对应的协同设备。
需要说明的是,当进行削峰处理时,则选择出与削峰节点连接的协同设备,当进行填谷处理时,则选择出与填谷节点连接的协同设备,并且由于不同用户对不同削峰协同设备设置的用电价格的不同,从而服务器会选择出对应较为合适价格的协同设备。
可以理解的是,确定所选中削峰节点或填谷节点所对应的协同设备。
例如:当进行削峰处理时,则选择出对应与削峰节点相连接的光伏板1、光伏板2,光伏板3以及蓄电池设备,从而实现用户参与台区供电调控过程中。
S4,服务器基于协同设备的协同数值、削峰或填谷需求的需求数值得到每个用户端的价格体系,生成管理数据反馈至用户端和管理端。
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使得用户可以直观查看到对应收益,本发明会通过对相关数值的计算得到对应的管理数据,并将其发送给对应的用户端。
可以理解的是,服务器根据协同设备的协同数值、削峰或填谷需求的需求数值得到每个用户端的价格体系,生成管理数据反馈至用户端和管理端。
其中,协同数值为协同设备所能提供的电量数值,比如,10kWh,需求数值为台区实现削峰或填谷需求所需的电量数值,管理端为台区相关管理人员对应的终端。
在一些实施例中,步骤S4中的(所述服务器基于协同设备的协同数值、削峰或填谷需求的需求数值得到每个用户端的价格体系,生成管理数据反馈至用户端和管理端)包括步骤S41-S44:
S41,所述协同条件至少包括属性固定条件和价格动态条件。
需要说明的是,用户可以对相关联的协同设备所产生的电量自行设置相应的用电价格,由于不同用户设置的价格可能不同,从而服务器在对协同设备进行选择时,会根据协同条件选取合适的协同设备。
可以理解的是,协同条件至少包括属性固定条件和价格动态条件。
其中,属性固定条件为人为预先设置的,比如,当储存剩余电量达到80%及以上时,才可以对台区供电系统充电实现削峰处理,价格动态条件为用户设置的充电价格,比如,2元/1kWh。
S42,服务器获取协同设备所对应条件节点的属性固定条件,若判断当前条件满足所述属性固定条件,则对条件节点所对应的协同设备提取处理。
可以理解的是,服务器获取协同设备所对应条件节点的属性固定条件,当判断出当前条件满足属性固定条件时,则对条件节点所对应的协同设备提取处理。
例如:当服务器判断出需要进行削峰时,则会获取协同设备对应条件节点中的属性固定条件为储存剩余电量达到80%及以上时,才可以对台区供电系统充电实现削峰处理,比如,如图5所示,当对应光伏板1对应的存储的剩余电量(总体SOC)为91%时,91%>80%,满足属性固定条件,从而提取出对应的协同设备所对应的设备节点。
通过上述实施方式,本发明提取出对应的协同设备,便于后续将对应的设备节点提取并展示给对应的用户进行查看。
S43,基于所提取协同设备的当前状态确定每个协同设备的协同数值,以及确定削峰或填谷需求的需求数值。
需要说明的是,不同协同设备对应的储存电能的容量不同,比如,光伏板1对应的发电量为60kWh,光伏板2对应的发电量为100kWh,光伏板3对应的发电量为900kWh,因此,获取出协同设备当前状态的协同数值,以及需求数值,从而便于后续根据需求数值选取出合适的协同设备。
可以理解的是,通过所提取协同设备的当前状态确定每个协同设备的协同数值,以及确定削峰或填谷需求的需求数值。
其中,当前状态为在当前时刻协同设备的剩余电量的百分比。
例如:当获取到需求数值为900kWh,光伏板3当前状态剩余89%的电量,光伏板2当前状态剩余100%的电量,光伏板1当前状态剩余91%的电量时,从而得到光伏板1协同数值为91%×60kWh=54.6kWh,光伏板2协同数值为100%×100kWh=100kWh,光伏板3协同数值为89%×900kWh=801kWh。
S44,基于所述协同数值、需求数值以及价格动态条件得到每个用户端的价格体系,生成管理数据反馈至用户端和管理端。
可以理解的是,根据协同数值、需求数值以及价格动态条件得到每个用户端的价格体系,生成管理数据反馈至用户端和管理端。
其中,价格体系为与用电价格相关的数据体系,管理数据为对应价格相关的信息数据。
在一些实施例中,步骤S44中的(所述基于所述协同数值、需求数值以及价格动态条件得到每个用户端的价格体系,生成管理数据反馈至用户端和管理端)包括步骤S441-S443:
S441,基于所述价格动态条件对所有的协同设备进行升序排序得到设备序列,依次挑选设备序列内的协同设备所对应的协同数值并相加得到基本数值。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众多设备中储存的电量可能远大于削峰需求所需要的电量,因此,会在众多设备中挑选出满足对应需求数值的协同设备,为了便于在众多协同设备中选取出用电价格较为合理的协同设备对台区完成削峰或填谷需求,从而本发明会将所有的协同设备进行升序排序,从而,依据顺序优先挑选出价格优惠的协同设备。
可以理解是,通过价格动态条件对所有的协同设备进行升序排序,从而得到设备序列,依次挑选设备序列内的协同设备所对应的协同数值并相加得到基本数值。
其中,设备序列为协同设备的序列。
例如:当光伏板1中的储存的电量的价格为8元/1kWh, 光伏板2中的储存的电量的价格为4元/1kWh, 光伏板3中的储存的电量的价格为2元/1kWh,从而将其依据价格动态条件进行升序排序得到设备序列为(光伏板3,光伏板2,光伏板1),并且光伏板1协同数值为54.6kWh,光伏板2协同数值为100kWh,光伏板3协同数值为801kWh,从而依照设备序列将其对应协同数值相加,光伏板3与光伏板2协同数值相加得到801kWh+100kWh=901kWh,从而901kWh+54.6kWh=955.6kWh。
S442,在判断基本数值大于等于所述需求数值后,停止协同设备的挑选并将最后选中的协同设备的价格动态条件作为最终价格。
可以理解的是,当经过相加得到基本数值大于等于需求数值时,则说明使用当前挑选出的协同设备足以满足所需的电量数值,从而,将停止挑选协同设备,并将最后选中的协同设备的价格动态条件作为最终价格。
例如:当需求数值为900kWh时,将光伏板3和光伏板2相加得到的基本数值为901kWh,由于901kWh>900kWh,因此,将最后选中的光伏板2对应的价格动态条件4元/1kWh电作为最终价格。
值得一提的是,最终价格是根据电力市场结算中的边际价格结算规则确定出的,其中,边际价格结算以系统边际电价作为市场的统一出清价,所有成交电量均根据此价格进行的结算。
S443,基于所述最终价格对所有所选中的协同设备进行标记,基于所述台区一体化管理模型生成管理数据反馈至用户端和管理端。
可以理解的是,根据最终价格对所有所选中的协同设备进行标记,同时,通过台区一体化管理模型生成管理数据反馈至用户端和管理端。
在一些实施例中,步骤S443中的(所述基于所述最终价格对所有所选中的协同设备进行标记,基于所述台区一体化管理模型生成管理数据反馈至用户端和管理端)包括步骤S4431-S4434:
S4431,基于所述最终价格对所有所选中的协同设备进行标记。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不同用户可能具有多个发电储存设备,同时存在不同存储设备容量具有一定的差异,其对应的剩余电量不同或其余原因,用户对不同设备设置了不同的用电价格,因此,当选中了同一用户中的多个设备时,将会以该用户中所选中的多个设备的最后一个的价格作为最终价格,并对其余选中的协同设备进行同样价格标记。
可以理解的是,根据最终价格对所有所选中的协同设备进行标记。
例如:当在用户A中的对所有设备进行排序挑选后,选中了光伏板3和光伏板2,由于光伏板2是最后选中的设备,因此,对光伏板3标记上最终价格4元/1kWh。
通过上述实施方式,本发明对选中的不同用户的相关设备进行最终价格的标记,便于后续依据标记的价格计算相应的管理数据。
S4432,确定对台区一体化管理模型中标记的协同设备所对应的用户节点、削峰节点或填谷节点并提取得到用户反馈模型发送至用户端。
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使得用户可以直观了解到相应设备的使用的情况,本发明会将选中进行标记的协同设备所对应的用户节点、削峰节点或填谷节点进行提取,从而将生成用户反馈模型并发送到用户端。
可以理解的是,确定对台区一体化管理模型中标记的协同设备所对应的用户节点、削峰节点或填谷节点并进行提取得到用户反馈模型发送到用户端。
其中,用户反馈模型为对用户进行反馈展示的模型,是根据标记的协同设备对台区一体化管理模型进行提取处理得到的模型。
例如:当响应削峰需求时,通过需求数值和协同条件选中了用户A中的协同设备光伏板2和光伏板3并进行标记,从而将用户A对应的台区一体化管理模型进行提取处理,即,将用户节点A、削峰节点、光伏板2和光伏板3对应的设备节点以及与光伏板2和光伏板3对应的设备节点相连的条件节点提取出来,从而将节点连接后的用户反馈模型发送给对应的用户A上。
S4433,基于用户端所对应所有相对应协同设备的标记状态进行计算,并生成价格动态条件指导。
需要说明的是,当用户制定的价格过高,从而对应设备进行排序挑选时,被选中的概率将会大大降低,从而减少收益,因此,将会依据各设备被选中标记的次数,针对性的生成动态条件指导,从而提高用户具有协同设备的选中概率,增加用户的收入效益。
可以理解的是,依据用户端所对应所有协同设备的标记状态进行计算,并生成价格动态条件指导。
在一些实施例中,步骤S4433中的(所述基于用户端所对应所有相对应协同设备的标记状态生成反馈状态,并生成价格动态条件指导)包括步骤S44331-S44333:
S44331,获取用户端具有标记的协同设备的第一负荷值之和,以及用户端未具有标记的协同设备的第二负荷值之和,将所述第一负荷值之和与第二负荷值之和相加得到第三负荷值之和。
需要说明的是,为了可以确定出具体需要进行价格调整的协同设备,对用户生成指导价格,使得协同设备的利用率提高,因此,可以仅统计削峰需求对应的协同设备,从而会根据被标记的负荷值与总协同设备的负荷值之和计算出对应的价格调整比例。
可以理解的是,获取用户端具有标记的协同设备的第一负荷值之和,以及用户端未具有标记的协同设备的第二负荷值之和,将所述第一负荷值之和与第二负荷值之和相加得到第三负荷值之和。
其中,第一负荷值为具有标记的协同设备的负荷值,第二负荷值为不具有标记的协同设备的负荷值,第三负荷值为总负荷值。
例如:当获取到具有标记的协同设备的第一负荷值之和为50kWh, 未具有标记的协同设备的第二负荷值之和为500kWh,从而得到第三负荷值之和为550kWh。
通过上述实施方式,本发明获取到对应的负荷值,从而便于后续得出比例系数。
S44332,计算所述第一负荷值之和与所述第三负荷值之和的比例系数。
可以理解的是,将第一负荷值之和与第三负荷值之和进行比值,得到比例系数。
其中,比例系数为第一负荷值之和与第三负荷值之和的比值。
例如:当第一负荷值之和为50kWh,第三负荷值之和为550kWh,从而得到比例系数为50/550=1/11。
S44333,基于所述比例系数得到相对应价格动态条件指导比例,基于所述价格动态条件指导比例对有标记的协同设备或不具有标记的协同设备生成价格动态条件指导。
需要说明的是,当通过得到的比例系数可以判断出对应的协同设备的选中次数,当对应用户中的协同设备被选中的概率较大时,从而得到的比例系数也将随之变大,说明该用户所制定的用电价格较为优惠,因此,可以对其进行指导使价格上涨到较为合适的高度,从而使其收益增加,当对应用户中的协同设备被选中的概率过小时,从而得到的比例系数也将随之变小,说明该用户所制定的用电价格偏高,因此,可以对其进行指导使价格下降到较为合适的数值,从而增加被选中机会,使其收益增加。
可以理解的是,通过比例系数得到相对应价格动态条件指导比例,从而根据价格动态条件指导比例对有标记的协同设备或不具有标记的协同设备生成价格动态条件指导。
其中,价格动态条件指导比例为指导价格动态条件的调整比例。
在一些实施例中,步骤S44333中的(所述基于用户端所对应所有相对应协同设备的标记状态生成反馈状态,并生成价格动态条件指导)包括步骤S443331-S443332:
S443331,若判断比例系数大于等于第一预设值,基于所述比例系数确定第一升高区间所对应的升高比值,将所述升高比值与原始的价格动态条件相乘得到升高的价格动态条件指导信息。
可以理解的是,当判断出比例系数大于等于第一预设值时,根据比例系数确定第一升高区间所对应的升高比值,将升高比值与原始的价格动态条件相乘得到升高的价格动态条件指导信息。
其中,第一预设值为人为预先设置的,可以为50%,即1/2,第一升高区间为用于判断价格进行升高的区间,是人为设置的,并且与升高比值一一对应,升高比值为价格上升的倍数值,比如,1.1倍,价格动态条件指导信息为指导后的用电价格。
例如:当第一预设值为1/2,比例系数为3/4,即标记设备的负荷值之和占总负荷值之和的75%时,3/4>1/2,从而确定出第一升高区间为(70%,80%),对应的升高比值为1.1倍,随之将升高比值与原始的价格动态条件相乘得到升高的价格动态条件指导信息为2×1.1=2.2元,从而将原本的2元/1kWh升高至2.2元/1kWh。
不难理解的是,将价格动态条件指导信息展示给对应用户端,用户可以依据相应的价格动态条件指导信息进行自主选择是否更改价格。
S443332,若判断比例系数小于第二预设值,基于所述比例系数确定第一降低区间所对应的降低比值,将所述降低比值与原始的价格动态条件相乘得到降低的价格动态条件指导信息。
可以理解的是,当判断出比例系数小于第二预设值,根据比例系数确定第一降低区间所对应的降低比值,将降低比值与原始的价格动态条件相乘得到降低的价格动态条件指导信息。
其中,第二预设值为人为预先设置的,可以为50%,即1/2,第一降低区间为用于判断价格进行降低的区间,是人为设置的,并且与降低比值一一对应,降低比值为价格下降的倍数值,比如,0.6倍。
例如:当第一预设值为1/2,比例系数为1/5,即标记设备的负荷值之和占总负荷值之和的75%时,1/2>1/5,从而确定出第一降低区间为(20%,30%),对应的降低比值为0.3倍,随之将升高比值与原始的价格动态条件相乘得到升高的价格动态条件指导信息为8×0.3=2.4元,从而将原本的8元/1kWh升高至2.4元/1kWh。
S4434,对台区一体化管理模型中未标记的协同设备所对应的用户节点、削峰节点或填谷节点删除,得到管理反馈模型反馈至管理端。
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使得管理端可以更加直观清晰的查看到对台区进行调控的对应用户的相关协同设备,因此,可以将没有参与到台区供电调控中的用户及协同设备对应的节点删除,使得可以在管理端上直观查看到有效数据信息。
可以理解的是,对台区一体化管理模型中未标记的协同设备所对应的用户节点、削峰节点或填谷节点删除,从而得到管理反馈模型反馈到管理端上。
其中,管理反馈模型为管理端可查看的反馈模型,其中包含着多个用户对应参与台区调控的协同设备相对应的节点模型。
通过上述实施方式,本发明获取到对应的管理反馈模型,便于管理端可以直观查看到相关数据信息。
如图6所示,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基于用户端协同的台区一体化管理系统的结构示意图,该系统包括:
统计模块,用于使服务器对台区内每个用户端的电能协同模块分类统计,得到关于削峰填谷的配合节点,所述电能协同模块包括发电单元、储能单元以及负荷单元。
接收模块,用于使服务器接收每个用户端对电能协同模块所包括协同设备的一体化协同策略,对每个用户端的电能协同模块、协同设备的一体化协同策略进行统计生成相对应的台区一体化管理模型。
选中模块,用于使服务器在判断台区具有削峰或填谷需求时,基于削峰或填谷需求在台区一体化管理模型选中相对应用户端的协同设备。
生成模块,用于使服务器基于协同设备的协同数值、削峰或填谷需求的需求数值得到每个用户端的价格体系,生成管理数据反馈至用户端和管理端。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存储介质,所述存储介质中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用于实现上述的各种实施方式提供的方法。
其中,存储介质可以是计算机存储介质,也可以是通信介质。通信介质包括便于从一个地方向另一个地方传送计算机程序的任何介质。计算机存储介质可以是通用或专用计算机能够存取的任何可用介质。例如,存储介质耦合至处理器,从而使处理器能够从该存储介质读取信息,且可向该存储介质写入信息。当然,存储介质也可以是处理器的组成部分。处理器和存储介质可以位于专用集成电路(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Circuits,简称:ASIC)中。另外,该ASIC可以位于用户设备中。当然,处理器和存储介质也可以作为分立组件存在于通信设备中。存储介质可以是只读存储器(ROM)、随机存取存储器(RAM)、CD-ROM、磁带、软盘和光数据存储设备等。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程序产品,该程序产品包括执行指令,该执行指令存储在存储介质中。设备的至少一个处理器可以从存储介质读取该执行指令,至少一个处理器执行该执行指令使得设备实施上述的各种实施方式提供的方法。
在上述终端或者服务器的实施例中,应理解,处理器可以是中央处理单元(英文:Central Processing Unit,简称:CPU),还可以是其他通用处理器、数字信号处理器(英文:Digital Signal Processor,简称:DSP)、专用集成电路(英文:Application SpecificIntegrated Circuit,简称:ASIC)等。通用处理器可以是微处理器或者该处理器也可以是任何常规的处理器等。结合本发明所公开的方法的步骤可以直接体现为硬件处理器执行完成,或者用处理器中的硬件及软件模块组合执行完成。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7)

1.基于用户端协同的台区一体化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服务器对台区内每个用户端的电能协同模块分类统计,得到关于削峰填谷的配合节点,所述电能协同模块包括发电单元、储能单元以及负荷单元;
服务器接收每个用户端对电能协同模块所包括协同设备的一体化协同策略,对每个用户端的电能协同模块、协同设备的一体化协同策略进行统计生成相对应的台区一体化管理模型;
服务器在判断台区具有削峰或填谷需求时,基于削峰或填谷需求在台区一体化管理模型选中相对应用户端的协同设备;
服务器基于协同设备的协同数值、削峰或填谷需求的需求数值得到每个用户端的价格体系,生成管理数据反馈至用户端和管理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用户端协同的台区一体化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服务器对台区内每个用户端的电能协同模块分类统计,得到关于削峰填谷的配合节点,所述电能协同模块包括发电单元、储能单元以及负荷单元,包括:
服务器建立与每个用户端所对应的用户节点,根据每个用户节点的电能协同模块所包括协同设备所具有的属性构建相应的统计单元;
若判断统计单元具有削峰属性,则建立相对应的削峰节点;
若判断统计单元具有填谷属性,则建立相对应的填谷节点;
将削峰节点或填谷节点作为配合节点与用户节点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用户端协同的台区一体化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服务器建立与每个用户端所对应的用户节点,根据每个用户节点的电能协同模块所包括协同设备所具有的属性构建相应的统计单元,包括:
依次遍历电能协同模块内每个协同设备的属性,所述属性包括削峰属性和/或填谷属性;
若判断协同设备为削峰属性则建立削峰属性的统计单元,并将所有削峰属性的协同设备统计至相应的统计单元;
若判断协同设备为填谷属性则建立填谷属性的统计单元,并将所有填谷属性的协同设备统计至相应的统计单元。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用户端协同的台区一体化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服务器接收每个用户端对电能协同模块所包括协同设备的一体化协同策略,对每个用户端的电能协同模块、协同设备的一体化协同策略进行统计生成相对应的台区一体化管理模型,包括:
服务器确定每个用户端接收的一体化协同策略中,每个协同设备所对应的协同子策略,所述协同子策略至少包括协同条件;
建立与每个协同设备所对应的设备节点,根据设备节点的属性将所述设备节点与相对应的削峰节点和/或填谷节点连接;
统计所有用户端的协同条件生成条件节点,对所有条件节点融合处理后生成融合条件层,基于所述融合条件层生成相对应的台区一体化管理模型。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基于用户端协同的台区一体化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统计所有用户端的协同条件生成条件节点,对所有条件节点融合处理后生成融合条件层,基于所述融合条件层生成相对应的台区一体化管理模型,包括:
统计每个用户端的所有设备节点的协同条件生成一一对应的条件节点,对相同的条件节点归类得到相对应的条件集合;
基于所述条件集合内条件节点的分布进行条件节点的筛选,以使每个条件集合内的一个条件节点作为融合后的目标条件节点;
基于所述目标条件节点对所有条件节点处理生成融合条件层,基于所述融合条件层生成相对应的台区一体化管理模型。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基于用户端协同的台区一体化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基于所述条件集合内条件节点的分布进行条件节点的筛选,以使每个条件集合内的一个条件节点作为融合后的目标条件节点,包括:
对条件集合内每个条件节点的所在位置进行编号处理得到相对应的条件编号,挑选每个条件集合内的最大条件编号和最小条件编号计算得到平均条件标号;
确定与平均条件标号最接近的条件编号所对应的条件节点,作为融合后的目标条件节点。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基于用户端协同的台区一体化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确定与平均条件标号最接近的条件编号所对应的条件节点,作为融合后的目标条件节点,包括:
计算条件集合内每个条件节点的条件编号与平均条件标号的差值,得到差值标号,挑选出绝对值最小的差值
标号对应的条件编号;
若判断最小的差值标号对应多个条件编号,则将所述多个条件编号作为待比对编号,基于所述待比对编号与其他条件编号的关系确定最接近的条件编号。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基于用户端协同的台区一体化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若判断最小的差值标号对应多个条件编号,则将所述多个条件编号作为待比对编号,基于所述待比对编号与其他条件编号的关系确定最接近的条件编号,包括:
将待比对编号进行数值比对,确定每个待比对编号所处于平均条件标号的数值方向,所述数值方向包括大于平均条件标号方向和小于平均条件标号方向;
获取大于平均条件标号方向的所有其他条件编号的数量得到第一方向数量,获取小于平均条件标号方向的所有其他条件编号的数量得到第二方向数量;
基于所述第一方向数量、第二方向数量确定一个待比对编号确定为最接近的条件编号。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基于用户端协同的台区一体化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基于所述第一方向数量、第二方向数量确定一个待比对编号确定为最接近的条件编号,包括:
若第一方向数量大于第二方向数量,则将大于平均条件标号方向所对应的待比对编号确定为最接近的条件编号;
若第一方向数量小于第二方向数量,则将小于平均条件标号方向所对应的待比对编号确定为最接近的条件编号;
若第一方向数量等于第二方向数量,则将小于平均条件标号方向所对应的待比对编号确定为最接近的条件编号。
10.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基于用户端协同的台区一体化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基于所述目标条件节点对所有条件节点处理生成融合条件层,基于所述融合条件层生成相对应的台区一体化管理模型,包括:
获取条件集合内所有条件节点所对应的协同设备,将获取的协同设备分别与目标条件节点连接;
将每个条件集合内的目标条件节点保留,将其他条件节点删除处理生成融合条件层;
基于所述用户节点生成相对应的用户层,基于削峰节点和/或填谷节点生成相对应的响应层,基于所述设备节点生成设备层;
基于所述用户层、响应层、设备层以及融合条件层的组合结构生成相对应的台区一体化管理模型。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基于用户端协同的台区一体化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服务器在判断台区具有削峰或填谷需求时,基于削峰或填谷需求在台区一体化管理模型选中相对应用户端的协同设备,包括:
服务器在判断台区具有削峰或填谷需求时,选中台区一体化管理模型内响应层中相对应的削峰节点或填谷节点;
确定所选中削峰节点或填谷节点所对应的协同设备。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基于用户端协同的台区一体化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服务器基于协同设备的协同数值、削峰或填谷需求的需求数值得到每个用户端的价格体系,生成管理数据反馈至用户端和管理端,包括:
所述协同条件至少包括属性固定条件和价格动态条件;
服务器获取协同设备所对应条件节点的属性固定条件,若判断当前条件满足所述属性固定条件,则对条件节点所对应的协同设备提取处理;
基于所提取协同设备的当前状态确定每个协同设备的协同数值,以及确定削峰或填谷需求的需求数值;
基于所述协同数值、需求数值以及价格动态条件得到每个用户端的价格体系,生成管理数据反馈至用户端和管理端。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基于用户端协同的台区一体化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基于所述协同数值、需求数值以及价格动态条件得到每个用户端的价格体系,生成管理数据反馈至用户端和管理端,包括:
基于所述价格动态条件对所有的协同设备进行升序排序得到设备序列,依次挑选设备序列内的协同设备所对应的协同数值并相加得到基本数值;
在判断基本数值大于等于所述需求数值后,停止协同设备的挑选并将最后选中的协同设备的价格动态条件作为最终价格;
基于所述最终价格对所有所选中的协同设备进行标记,基于所述台区一体化管理模型生成管理数据反馈至用户端和管理端。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基于用户端协同的台区一体化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基于所述最终价格对所有所选中的协同设备进行标记,基于所述台区一体化管理模型生成管理数据反馈至用户端和管理端,包括:
基于所述最终价格对所有所选中的协同设备进行标记;
确定对台区一体化管理模型中标记的协同设备所对应的用户节点、削峰节点或填谷节点并提取得到用户反馈模型发送至用户端;
基于用户端所对应所有相对应协同设备的标记状态进行计算,并生成价格动态条件指导;
对台区一体化管理模型中未标记的协同设备所对应的用户节点、削峰节点或填谷节点删除,得到管理反馈模型反馈至管理端。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基于用户端协同的台区一体化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基于用户端所对应所有相对应协同设备的标记状态生成反馈状态,并生成价格动态条件指导,包括:
获取用户端具有标记的协同设备的第一负荷值之和,以及用户端未具有标记的协同设备的第二负荷值之和,将所述第一负荷值之和与第二负荷值之和相加得到第三负荷值之和;
计算所述第一负荷值之和与所述第三负荷值之和的比例系数;
基于所述比例系数得到相对应价格动态条件指导比例,基于所述价格动态条件指导比例对有标记的协同设备或不具有标记的协同设备生成价格动态条件指导。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基于用户端协同的台区一体化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基于所述比例系数得到相对应价格动态条件指导比例,基于所述价格动态条件指导比例对有标记的协同设备或不具有标记的协同设备生成价格动态条件指导,包括:
若判断比例系数大于等于第一预设值,基于所述比例系数确定第一升高区间所对应的升高比值,将所述升高比值与原始的价格动态条件相乘得到升高的价格动态条件指导信息;
若判断比例系数小于第二预设值,基于所述比例系数确定第一降低区间所对应的降低比值,将所述降低比值与原始的价格动态条件相乘得到降低的价格动态条件指导信息。
17.基于用户端协同的台区一体化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统计模块,用于使服务器对台区内每个用户端的电能协同模块分类统计,得到关于削峰填谷的配合节点,所述电能协同模块包括发电单元、储能单元以及负荷单元:
接收模块,用于使服务器接收每个用户端对电能协同模块所包括协同设备的一体化协同策略,对每个用户端的电能协同模块、协同设备的一体化协同策略进行统计生成相对应的台区一体化管理模型;
选中模块,用于使服务器在判断台区具有削峰或填谷需求时,基于削峰或填谷需求在台区一体化管理模型选中相对应用户端的协同设备;
生成模块,用于使服务器基于协同设备的协同数值、削峰或填谷需求的需求数值得到每个用户端的价格体系,生成管理数据反馈至用户端和管理端。
CN202410450715.0A 2024-04-15 2024-04-15 基于用户端协同的台区一体化管理方法及系统 Active CN11805442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410450715.0A CN118054424B (zh) 2024-04-15 2024-04-15 基于用户端协同的台区一体化管理方法及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410450715.0A CN118054424B (zh) 2024-04-15 2024-04-15 基于用户端协同的台区一体化管理方法及系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8054424A true CN118054424A (zh) 2024-05-17
CN118054424B CN118054424B (zh) 2024-06-21

Family

ID=9104693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410450715.0A Active CN118054424B (zh) 2024-04-15 2024-04-15 基于用户端协同的台区一体化管理方法及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8054424B (zh)

Citation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40012427A1 (en) * 2012-04-16 2014-01-09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Energy management system, energy management method, program server apparatus, and client apparatus
CN107994595A (zh) * 2017-11-15 2018-05-04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削峰填谷控制方法和系统以及应用该控制方法的系统
WO2018129829A1 (zh) * 2017-01-12 2018-07-19 沃太能源南通有限公司 一种新型微网系统以及基于该系统的组网调度方法
CN110020742A (zh) * 2018-12-25 2019-07-16 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工业用户源荷储需求响应优化方法及设备
CN114243802A (zh) * 2021-12-16 2022-03-25 南京瀚元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台区光储充协同控制方法及系统
US20220302701A1 (en) * 2021-03-22 2022-09-22 NAD Grid Corp Electric utility load distribution systems and methods
CN116914799A (zh) * 2023-07-21 2023-10-20 华北电力大学 一种5g通信基站储能与电网互动方法
CN116937635A (zh) * 2022-03-29 2023-10-24 华为数字能源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用电量削峰填谷的方法及其相关设备
CN117117985A (zh) * 2023-08-14 2023-11-24 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一种供电台区用能优化协同调控方法、系统、设备和介质
CN117498332A (zh) * 2023-11-07 2024-02-02 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配电网台区调峰方法、系统、设备和介质
CN117791676A (zh) * 2023-12-25 2024-03-29 厦门海辰储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削峰填谷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Patent Citation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40012427A1 (en) * 2012-04-16 2014-01-09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Energy management system, energy management method, program server apparatus, and client apparatus
WO2018129829A1 (zh) * 2017-01-12 2018-07-19 沃太能源南通有限公司 一种新型微网系统以及基于该系统的组网调度方法
CN107994595A (zh) * 2017-11-15 2018-05-04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削峰填谷控制方法和系统以及应用该控制方法的系统
CN110020742A (zh) * 2018-12-25 2019-07-16 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工业用户源荷储需求响应优化方法及设备
US20220302701A1 (en) * 2021-03-22 2022-09-22 NAD Grid Corp Electric utility load distribution systems and methods
CN114243802A (zh) * 2021-12-16 2022-03-25 南京瀚元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台区光储充协同控制方法及系统
CN116937635A (zh) * 2022-03-29 2023-10-24 华为数字能源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用电量削峰填谷的方法及其相关设备
CN116914799A (zh) * 2023-07-21 2023-10-20 华北电力大学 一种5g通信基站储能与电网互动方法
CN117117985A (zh) * 2023-08-14 2023-11-24 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一种供电台区用能优化协同调控方法、系统、设备和介质
CN117498332A (zh) * 2023-11-07 2024-02-02 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配电网台区调峰方法、系统、设备和介质
CN117791676A (zh) * 2023-12-25 2024-03-29 厦门海辰储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削峰填谷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8054424B (zh) 2024-06-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2118355B1 (ko) 가정용 에너지저장장치를 활용한 프로슈머 에너지거래방법
CN113765130A (zh) 一种微电网的运行控制方法
CN113067370A (zh) V2g充电站的充电控制方法、装置、服务器及存储介质
CN116896083A (zh) 基于人工智能的智慧园区能源动态调度方法及系统
DE112014006204T5 (de) Leistungsaustausch-Managementsystem und Leistungsaustausch-Managementverfahren
CN116632831A (zh) 一种基于调度场景的充电负荷聚合和调度方法
CN114757539A (zh) 一种有序用电方案编制方法、装置、设备和介质
CN114362127B (zh) 含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的直流微网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18054424B (zh) 基于用户端协同的台区一体化管理方法及系统
CN113468385A (zh) 基于边缘处理端的能源梯度确定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CN109460870A (zh) 考虑阻塞的集群电动汽车交互方法
CN111539620B (zh) 一种提供能量服务的储能运营方法及系统
TWI706366B (zh) 電動車充電站電能管理方法
CN116760025B (zh) 电力系统的风险调度优化方法和系统
Takcı et al. Quantitative evaluation of data centers’ participation in demand side management
CN114780860B (zh) 基于多维大数据融合汇聚的自主决策方法
CN111563831A (zh) 一种面向泛在电力物联网的源网荷储协同调度方法
CN111723992A (zh) 一种计及多能源耦合损耗的园区综合能源调度方法
CN111507524A (zh) 基于人工智能和区块链的配电网电力大数据交易管理系统
CN111680816A (zh) 一种提供多重服务的储能系统运营方法及系统
CN114336769B (zh) 一种电网日内紧急削峰方法、装置、系统及存储介质
CN115811094A (zh) 一种考虑碳成本传导的新型电力系统调度方法与系统
CN116231692A (zh) 一种城市分布式储能系统
Subramanian et al. Optimal power and reserve capacity procurement policies with deferrable loads
CN115375081A (zh) 一种考虑超售的共享光储优化调度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