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8033845A - 光学元件驱动机构 - Google Patents
光学元件驱动机构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8033845A CN118033845A CN202211377167.0A CN202211377167A CN118033845A CN 118033845 A CN118033845 A CN 118033845A CN 202211377167 A CN202211377167 A CN 202211377167A CN 118033845 A CN118033845 A CN 118033845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driving
- magnetic
- upper stop
- unit
- viewed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 230000003287 opt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11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74
- 238000003825 press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5
- 239000000428 dust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0000003014 reinforc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9000007779 soft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8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9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9
- 230000006870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9000000853 adhesiv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1070 adhes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8878 coupl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10168 coup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5859 coupling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3860 storag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0576 coa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3292 glu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5461 lubr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0203 mixtur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8901 benefi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1248 coat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2452 intercep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7788 liqu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2265 preven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9467 redu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3068 static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5641 tunnel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5355 Hal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BQCADISMDOOEFD-UHFFFAOYSA-N Silver Chemical compound [Ag] BQCADISMDOOEFD-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809 Tefl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6362 Teflo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154 acut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75 alte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020 conduc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161 develop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611 electric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907 flux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51 meta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033 plastic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3023 plastic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1285 shape-memory alloy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09 silver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332 silv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0679 solder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467 substitu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704 transi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466 we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7/0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7/28—Systems for automatic generation of focusing signal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7/0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27/00—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by any of the groups G02B1/00 - G02B26/00, G02B30/00
- G02B27/64—Imaging systems using optical elements for stabilisation of the lateral and angular position of the image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27/00—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by any of the groups G02B1/00 - G02B26/00, G02B30/00
- G02B27/64—Imaging systems using optical elements for stabilisation of the lateral and angular position of the image
- G02B27/646—Imaging systems using optical elements for stabilisation of the lateral and angular position of the image compensating for small deviations, e.g. due to vibration or shake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7/0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7/02—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 G02B7/023—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permitting adjustment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7/0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7/02—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 G02B7/026—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using retaining rings or spring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7/0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7/02—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 G02B7/04—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with mechanism for focusing or varying magnification
- G02B7/08—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with mechanism for focusing or varying magnification adapted to co-operate with a remote control mechanism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7/0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7/02—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 G02B7/04—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with mechanism for focusing or varying magnification
- G02B7/09—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with mechanism for focusing or varying magnification adapted for automatic focusing or varying magnification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3/00—Viewfinders; Focusing aids for cameras; Means for focusing for cameras; Autofocus systems for cameras
- G03B13/32—Means for focusing
- G03B13/34—Power focusing
- G03B13/36—Autofocus systems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30/00—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integrated lens units and imaging un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being embedded in other devices, e.g. mobile phones or vehicles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5/00—Adjustment of optical system relative to image or object surface other than for focusing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Lens Barrels (AREA)
Abstract
一种光学元件驱动机构,包括活动部、固定部以及驱动组件。活动部用以连接光学元件。活动部可相对固定部运动。驱动组件用以驱动活动部相对固定部运动。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公开提出一种光学元件驱动机构。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今许多电子装置(例如智能手机或数字相机)皆具有照相或录影的功能。这些电子装置的使用越来越普遍,并朝着便利和轻薄化的设计方向进行发展,以提供使用者更多的选择。
前述具有照相或录影功能的电子装置通常设有光学元件驱动机构,以驱动光学元件(例如为镜头)沿着光轴进行移动,进而达到自动对焦(Auto Focus,AF)或光学防手震(Optical image stablization,OIS)的功能。光线可穿过前述光学元件在感光元件上成像。然而,现今移动装置的趋势是希望可具有较小的体积并且具有较高的耐用度,因此如何有效地降低光学元件驱动机构的尺寸以及提升其耐用度始成为一重要的课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光学元件驱动机构,以解决上述至少一个问题。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光学元件驱动机构,包括活动部、固定部以及驱动组件。活动部用以连接光学元件。活动部可相对固定部运动。驱动组件用以驱动活动部相对固定部运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固定部包括外壳以及底座,沿着主轴排列,主轴在第一方向延伸。活动部包括主体、第一压持部,从主体朝第一方向延伸、第二压持部,从主体朝第一方向延伸、第三压持部,从主体朝第一方向延伸以及第四压持部,从主体朝第一方向延伸。沿着第一方向观察,第一压持部、第二压持部、第三压持部、第四压持部露出于外壳。沿着垂直第一方向的一第二方向观察,第一压持部、第二压持部、第三压持部、第四压持部露出于外壳。沿第一方向观察,第一压持部、第二压持部、第三压持部、第四压持部以主轴为中心逆时针排列。第一压持部、第二压持部、第三压持部、第四压持部的材料包括软性材料。
在一些实施例中,活动部还包括第一上止动部,从主体朝第一方向延伸、第二上止动部,从主体朝第一方向延伸、第三上止动部,从主体朝第一方向延伸、第四上止动部,从主体朝第一方向延伸、第五上止动部,从主体朝第一方向延伸以及第六上止动部,从主体朝第一方向延伸。第一上止动部邻接第一压持部。第二上止动部、第三上止动部邻接第二压持部。第四上止动部邻接第三压持部。第五上止动部、第六上止动部邻接第四压持部。从第一方向观察,连线通过第一压持部、第三压持部,且第一上止动部、第四上止动部位于连线的同一侧。沿主轴观察,第一上止动部、第二上止动部、第三上止动部、第四上止动部、第五上止动部、第六上止动部以主轴为中心逆时针排列。沿主轴观察,第一上止动部、第二上止动部、第三上止动部、第四上止动部、第五上止动部、第六上止动部与外壳至少部分重叠。沿第二方向观察,第一上止动部、第二上止动部、第三上止动部、第四上止动部、第五上止动部、第六上止动部不露出于外壳。
在一些实施例中,固定部依序包括第一侧边、第二侧边、第三侧边、第四侧边。驱动组件包括第一驱动磁性元件,设置在第一侧边、第二驱动磁性元件,设置在第二侧边、第三驱动磁性元件,设置在第三侧边、第四驱动磁性元件,设置在第四侧边、第一驱动线圈,设置在活动部,对应第一驱动磁性元件、第二驱动线圈,设置在活动部,对应第二驱动磁性元件、第三驱动线圈,设置在活动部,对应第三驱动磁性元件以及第四驱动线圈,设置在活动部,对应第四驱动磁性元件。光学元件驱动机构还包括第一导磁元件,设置于底座,对应第一驱动磁性元件、第二导磁元件,设置于底座,对应第二驱动磁性元件、第三导磁元件,设置于底座,对应第三驱动磁性元件以及第四导磁元件,设置于底座,对应第四驱动磁性元件。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四驱动磁性元件包括第一驱动磁性单元、第二驱动磁性单元,在第一方向排列。从第二方向观察,第一驱动磁性单元至少部分露出于第四导磁元件。从第二方向观察,第二驱动磁性单元不露出于第四导磁元件。从第二方向观察,在与第一方向、第二方向垂直的第三方向上,第一导磁元件与外壳之间具有大于零的间距。光学元件驱动机构还包括黏着元件,设置在间距中,用以连接第一导磁元件以及外壳。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驱动磁性单元包括第一侧面、第二侧面、第一下表面。第二驱动磁性单元包括第二下表面。第一侧面连接第二侧面。从第二方向观察,第四导磁元件至少部分与第一侧面重叠。从第二方向观察,第一侧面至少部分从第四导磁元件露出。从第二方向观察,第二侧面至少部分从第四导磁元件露出。第一下表面与第二下表面面朝相同的方向。从第一方向观察,第二下表面至少部分从第一驱动磁性单元露出。从第一方向观察,第一驱动磁性单元具有多边形的形状。从第一方向观察,第二驱动磁性单元具有矩形的形状。第二侧面邻接第二下表面。第一侧面与第二侧面不垂直也不平行。
在一些实施例中,活动部包括活动部顶表面。光学元件包括光学元件表面。捕尘元件设置在活动部顶表面或光学元件表面上。第四导磁元件包括第一导磁单元、第二导磁单元。第一导磁单元连接第二导磁单元。在第三方向上,第一导磁单元具有第一长度。在第三方向上,第二导磁单元具有第二长度。第一长度小于第二长度。第一导磁单元与第一驱动磁性单元至少部分重叠。第二导磁单元与第一驱动磁性单元至少部分重叠。第二导磁单元与第二驱动磁性单元至少部分重叠。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第三方向上,第一侧面具有一第三长度。在第三方向上,第二导磁单元具有第四长度。第三长度大于第一长度。第三长度小于第二长度。第三长度小于第四长度。第四长度小于第二长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从第二方向观察,驱动线圈至少部分露出于第四导磁元件。光学元件驱动机构还包括电路组件,设置在固定部,围绕活动部。在第三方向上,第一导磁元件与电路组件至少部分重叠。在第二方向上,第二导磁元件与电路组件至少部分重叠。在第三方向上,第三导磁元件与电路组件至少部分重叠。从第二方向观察,第四导磁元件从电路组件露出,并与电路组件隔开。
在一些实施例中,光学元件驱动机构还包括感测组件,包括位置感测元件,设置在固定部、感测磁性元件,设置在活动部,与位置感测元件沿着第四方向排列以及补强元件,补强元件与感测磁性元件设置在位置感测元件的两侧。从第四方向观察,电路组件与第二导磁元件、第三导磁元件至少部分重叠。从第四方向观察,第二导磁元件与感测组件不重叠。从第四方向观察,第三导磁元件与感测组件不重叠。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公开所公开各元件的特殊相对位置、大小关系不但可使驱动机构达到特定方向的薄型化、整体的小型化,另外经由搭配不同的光学模块使系统更进一步提升光学品质(例如拍摄品质或是深度感测精度等),更进一步地利用各光学模块达到多重防震系统以大幅提升防手震的效果。
附图说明
以下将配合所附附图详述本公开的实施例。应注意的是,依据在业界的标准做法,多种特征并未按照比例示出且仅用以说明例示。事实上,可能任意地放大或缩小元件的尺寸,以清楚地表现出本公开的特征。
图1A是光学元件驱动机构的示意图。
图1B是光学元件驱动机构的爆炸图。
图1C是光学元件驱动机构的俯视图。
图1D是光学元件驱动机构的侧视图。
图1E是沿图1C的线段A-A示出的剖面图。
图1F是沿图1C的线段B-B示出的剖面图。
图1G是光学元件驱动机构的透视图。
图2A是光学元件驱动机构一些元件的俯视图。
图2B是光学元件驱动机构一些元件的透视图。
图3A为驱动磁性元件的示意图。
图3B为驱动磁性元件的仰视图。
图4A是电路组件的俯视图。
图4B是电路组件的示意图。
图4C是电路组件的侧视图。
图5A是光学元件驱动机构一些元件的示意图。
图5B是光学元件驱动机构一些元件的示意图。
图5C是位置感测元件、感测磁性元件的示意图。
图6A是活动部以及驱动线圈的示意图。
图6B是活动部以及驱动线圈的俯视图。
图6C是活动部以及驱动线圈的侧视图。
图7A是第一弹性元件的示意图。
图7B是第二弹性单元的放大图。
图8是光学元件驱动机构一些元件的示意图。
图9A是光学元件驱动机构一些元件的示意图。
图9B是光学元件驱动机构一些元件的放大示意图。
图9C是底座一部分的放大示意图。
图10A、图10B是光学元件驱动机构通过一外部驱动组件在第一状态与第二状态之间切换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如下:
1000:光学元件驱动机构
1100:固定部
1110:外壳
1120:框架
1130:底座
1131:第一导杆设置部
1132:第一导杆设置凹槽
1133:第一导杆设置面
1134:第二导杆设置部
1135:第二导杆设置凹槽
1140:底板
1151:第一侧边
1152:第二侧边
1153:第三侧边
1154:第四侧边
1155:第五侧边
1156:第六侧边
1157:第七侧边
1158:第八侧边
1160:第一导杆
1161:第一导杆第一端
1162:第一导杆第二端
1170:第二导杆
1171:第二导杆第一端
1172:第二导杆第二端
1181:第一连接开口
1182:第二连接开口
1183:第一黏贴元件
1184:第二黏贴元件
1200:活动部
1201:活动部顶表面
1210:主体
1221:第一压持部
1222:第二压持部
1223:第三压持部
1224:第四压持部
1231:第一上止动部
1232:第二上止动部
1233:第三上止动部
1234:第四上止动部
1235:第五上止动部
1236:第六上止动部
1241:第一侧止动部
1242:第二侧止动部
1243:第三侧止动部
1244:第四侧止动部
1251:第一开口
1252:第二开口
1261:第一定位磁性元件
1262:第二定位磁性元件
1270:连线
1300:驱动组件
1310:驱动磁性元件
1311:第一驱动磁性元件
1312:第二驱动磁性元件
1313:第三驱动磁性元件
1314:第四驱动磁性元件
1315:第一下表面
1316:第二下表面
1320:驱动线圈
1321:第一驱动线圈
1322:第二驱动线圈
1323:第三驱动线圈
1324:第四驱动线圈
1331:第一导磁元件
1332:第二导磁元件
1333:第三导磁元件
1334:第四导磁元件
1341:第一导磁单元
1342:第二导磁单元
1350:界面
1351:第一驱动磁性单元
1352:第二驱动磁性单元
1353:第一侧面
1354:第二侧面
1355:第一下表面
1356:第二下表面
1400:第一弹性元件
1401:第一弹性单元
1402:第二弹性单元
1403:第三弹性单元
1404:第四弹性单元
1405:第五弹性单元
1406:第六弹性单元
1411:第一活动部连接部
1412:第二活动部连接部
1413:第三活动部连接部
1414:第四活动部连接部
1415:第五活动部连接部
1416:第六活动部连接部
1421:第一固定部连接部
1422:第二固定部连接部
1423:第三固定部连接部
1424:第四固定部连接部
1425:第五固定部连接部
1426:第六固定部连接部
1431:第一弦线
1432:第二弦线
1433:第三弦线
1434:第四弦线
1435:第五弦线
1436:第六弦线
1451:第二弦线第一部分
1452:第二弦线第二部分
1453:第二弦线转折部
1461:第一线段
1462:第二线段
1500:第二弹性元件
1510:第一底座连接部
1511:第一开口
1520:第一弦线部
1530:第二底座连接部
1531:第二开口
1540:第二弦线部
1550:接触部
1560:本体
1561:第一凸柱
1562:第二凸柱
1563:第三凸柱
1564:第四凸柱
1571:第一连接元件
1572:第二连接元件
1573:第三连接元件
1574:第四连接元件
1600:电路组件
1610:环绕部
1611:第一段部
1612:第二段部
1613:第三段部
1614:第四段部
1615:第五段部
1620:第一电路连接部
1630:第二电路连接部
1641:第一延伸部
1642:第二延伸部
1643:可挠连接部
1650:第一导电组件
1651:第一导电部
1652:第二导电部
1653:第三导电部
1654:第四导电部
1660:导电组件
1661:第一出线端
1662:第二出线端
1663:第三出线端
1664:第四出线端
1671:第一电子元件
1672:第二电子元件
1681:储存单元
1682:处理单元
1700:感测组件
1710:位置感测元件
1711:第一感测磁性单元
1712:第二感测磁性单元
1720:感测磁性元件
1730:补强元件
1800:光学元件
1801:光学元件表面
1900:主轴
1910:虚拟平面
1920:外部驱动组件
D1:第一距离
D2:第二距离
D3:第三距离
D4:第四距离
D5:距离
G1:间距
H1:第一高度
H2:第二高度
H3:第三高度
L1:第一长度
L2:第二长度
L3:第三长度
L4:第四长度
L5,L6:长度
W1,W2,W3,W4:宽度
θ:夹角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公开许多不同的实施方法或是范例来实行所提供的不同特征,以下描述具体的元件及其排列的实施例以阐述本公开。当然这些实施例仅用以例示,且不该以此限定本公开的范围。举例来说,在说明书中提到第一特征部件形成于第二特征部件之上,其可包括第一特征部件与第二特征部件是直接接触的实施例,另外也可包括于第一特征部件与第二特征部件之间另外有其他特征的实施例,换句话说,第一特征部件与第二特征部件并非直接接触。
此外,在不同实施例中可能使用重复的标号或标示,这些重复仅为了简单清楚地叙述本公开,不代表所讨论的不同实施例及/或结构之间有特定的关系。此外,在本公开中的在另一特征部件之上形成、连接到及/或耦接到另一特征部件可包括其中特征部件形成为直接接触的实施例,并且还可包括其中可形成插入上述特征部件的附加特征部件的实施例,使得上述特征部件可能不直接接触。此外,其中可能用到与空间相关用词,例如“垂直的”、“上方”、“上”、“下”、“底”及类似的用词(如“向下地”、“向上地”等),这些空间相关用词为了便于描述图示中一个(些)元件或特征与另一个(些)元件或特征之间的关系,这些空间相关用词旨在涵盖包括特征的装置的不同方向。
除非另外定义,在此使用的全部用语(包括技术及科学用语)具有与此篇公开所属的本领域技术人员所通常理解的相同涵义。能理解的是这些用语,例如在通常使用的字典中定义的用语,应被解读成具有一与相关技术及本公开的背景或上下文一致的意思,而不应以一理想化或过度正式的方式解读,除非在此有特别定义。
再者,说明书与权利要求中所使用的序数例如“第一”、“第二”等的用词,以修饰权利要求的元件,其本身并不意含及代表该请求元件有任何之前的序数,也不代表某一请求元件与另一请求元件的顺序、或是制造方法上的顺序,多个所述序数的使用仅用来使具有某命名的一请求元件得以和另一具有相同命名的请求元件能作出清楚区分。
此外,在本公开一些实施例中,关于接合、连接的用语例如“连接”、“互连”等,除非特别定义,否则可指两个结构直接接触,或者亦可指两个结构并非直接接触,其中有其它结构设于此两个结构之间。且此关于接合、连接的用语亦可包括两个结构都可移动,或者两个结构都固定的情况。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光学元件驱动机构,用以驱动光学元件进行运动。举例来说,图1A是光学元件驱动机构1000的示意图,图1B是光学元件驱动机构1000的爆炸图,图1C是光学元件驱动机构1000的俯视图,图1D是光学元件驱动机构1000的侧视图,图1E是沿图1C的线段A-A示出的剖面图,图1F是沿图1C的线段B-B示出的剖面图,图1G是光学元件驱动机构1000的透视图。
如图1A至图1G所示,光学元件驱动机构1000主要可包括沿着主轴1900排列的固定部1100、活动部1200、驱动组件1300、第一弹性元件1400、第二弹性元件1500、电路组件1600。光学元件驱动机构1000可用以驱动光学元件1800进行运动。具体来说,光学元件1800可设置在活动部1200上,而驱动组件1300可用以驱动活动部1200以及光学元件1800一起相对固定部1100进行运动,以达到自动对焦(Auto focus,AF)的功能。主轴1900可在第一方向(Z方向)上延伸。
在一些实施例中,光学元件1800例如可为透镜(lens)、反射镜(mirror)、棱镜(prism)、分光镜(beam splitter)、光圈(aperture)、液态镜片(liquid lens)、感光元件(image sensor)、摄像模块(camera module)、测距模块(ranging module)等。应注意的是,此处光学元件的定义并不限于与可见光有关的元件,与不可见光(例如红外光、紫外光)等有关的元件亦可包括在本创作中。
在一些实施例中,固定部1100可包括外壳1110、框架1120、底座1130、底板1140,沿着主轴1900排列。外壳1110以及底板1140可相互结合而形成光学元件驱动机构1000的壳体,用以容纳并保护其他的元件。框架1120以及底座1130可设置在外壳1110以及底板1140之间,用以提供光学元件驱动机构1000的结构强度。在一些实施例中,沿着主轴1900观察时,底座1130可具有多边形的形状。
在一些实施例中,驱动组件1300可包括驱动磁性元件1310以及驱动线圈1320,分别设置在固定部1100以及活动部1200上,或者位置亦可互换,取决于设计需求。当电流通过驱动线圈1320时,驱动线圈1320会和驱动磁性元件1310的磁场产生作用,并产生一电磁驱动力(electromagnetic force)以驱使活动部1200和前述光学元件1800相对于固定部1100进行运动,以达到自动对焦的功能。在一些实施例中,驱动组件1300亦可包括压电元件、形状记忆合金等驱动元件。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弹性元件1400以及第二弹性元件1500可设置在活动部1200的两侧。第一弹性元件1400可弹性地连接固定部1100(例如底座1130)以及活动部1200,并且可电性连接驱动线圈1320以及电路组件1600,以输入电流给驱动线圈1320。第二弹性元件1500可设置在固定部1100(例如底座1130)上,并且活动部1200可与第二弹性元件1500彼此隔开或者互相接触,以控制活动部1200的位置(于随后进行说明)。
在一些实施例中,可通过设置在固定部1100上的第一导杆1160以及第二导杆1170来活动地连接活动部1200以及固定部1100。第一导杆1160可具有彼此相对的第一导杆第一端1161、第一导杆第二端1162,第一导杆第一端1161可固定地连接底座1130,第一导杆第二端1162可固定地连接外壳1110。第二导杆1170可具有彼此相对的第二导杆第一端1171、第二导杆第二端1172,第二导杆第一端1171可固定地连接底座1130,第二导杆第二端1172可固定地连接外壳1110,从而允许第一导杆1160以及第二导杆1170设置在固定部1100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沿主轴1900观察,第一导杆1160以及第二导杆1170可直接接触活动部1200,以定义活动部1200相对于固定部1100的移动方向。第一导杆1160以及第二导杆1170可包括导磁性的材料。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导杆第一端1161连接底座1130的方式可与第一导杆第二端1162连接外壳1110的方式不同,且第二导杆第一端1171连接底座1130的方式可与第二导杆第二端1172连接外壳1110的方式不同。举例来说,如图1F所示,第一导杆第一端1161、第二导杆第一端1171可通过胶水而黏接到外壳1110。此外,底座1130可具有第一连接开口1181、第二连接开口1182。通过设计第一连接开口1181、第二连接开口1182,可从底座1130的背面(背朝外壳1110的一面)将激光打到第一导杆第二端1162、第二导杆第二端1172以进行加热,从而第一导杆1160、第二导杆1170可通过激光熔接的方式分别连接第一连接开口1181、第二连接开口1182。
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可在第一连接开口1181、第二连接开口1182中分别设置第一黏贴元件1183、第二黏贴元件1184,以将底座1130连接到第一导杆1160、第二导杆1170。换句话说,在第一方向(Z方向)上,第一黏贴元件1183与第一导杆1160至少部分重叠,第二黏贴元件1184与第二导杆1170至少部分重叠,第一导杆1160未从第一连接开口1181露出,第二导杆1170未从第二连接开口1182露出,以确保有足够的第一黏贴元件1183、第二黏贴元件1184,以进一步固定底座1130与第一导杆1160、第二导杆1170。
图2A是光学元件驱动机构1000一些元件的俯视图,图2B是光学元件驱动机构1000一些元件的透视图,其中省略了外壳1110以进一步显示其他元件的位置关系。如图1F、图2A所示,第一导杆1160、第二导杆1170可在Z方向上延伸,活动部1200可接触第一导杆1160、第二导杆1170,第一导杆1160、第二导杆1170可用以定义活动部1200的运动方向,例如活动部1200可相对于第一导杆1160、第二导杆1170在Z方向上进行滑动。为了使滑动更轻易地进行,可在第一导杆1160、第二导杆1170的表面分别提供第一润滑涂层、第二润滑涂层,例如可包括铁氟龙。此外,还可进一步在第一导杆1160、第二导杆1170上设置额外的润滑元件(例如润滑油),并且直接接触前述第一润滑涂层、第二润滑涂层,以进一步允许活动部1200相对于第一导杆1160、第二导杆1170进行滑动。
如图2A所示,固定部1100的底座1130可具有第一侧边1151、第二侧边1152、第三侧边1153、第四侧边1154、第五侧边1155、第六侧边1156、第七侧边1157、第八侧边1158,其中第一侧边1151与第三侧边1153相对,第二侧边1152与第四侧边1154相对,第五侧边1155与第六侧边1156相对,且第七侧边1157与第八侧边1158相对。第五侧边1155位于第一侧边1151以及第二侧边1152之间,第六侧边1156位于第二侧边1152以及第三侧边1153之间,第七侧边1157位于第三侧边1153以及第四侧边1154之间,第八侧边1158位于第四侧边1154以及第一侧边1151之间。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导杆1160可位于第五侧边1155,而第二导杆1170可位于第七侧边1157,也就是说第一导杆1160以及第二导杆1170可位于活动部1200的两侧。
在一些实施例中,前述驱动磁性元件1310可包括第一驱动磁性元件1311、第二驱动磁性元件1312、第三驱动磁性元件1313、第四驱动磁性元件1314,分别设置在第一侧边1151、第二侧边1152、第三侧边1153、第四侧边1154。驱动线圈1320可包括第一驱动线圈1321、第二驱动线圈1322、第三驱动线圈1323、第四驱动线圈1324,设置在活动部1200,分别对应于第一驱动磁性元件1311、第二驱动磁性元件1312、第三驱动磁性元件1313、第四驱动磁性元件1314。此外,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可在底座1130设置第一导磁元件1331、第二导磁元件1332、第三导磁元件1333、第四导磁元件1334,分别对应于第一驱动磁性元件1311、第二驱动磁性元件1312、第三驱动磁性元件1313、第四驱动磁性元件1314。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驱动磁性元件1311、第二驱动磁性元件1312、第三驱动磁性元件1313、第四驱动磁性元件1314可具有类似的结构。以第四驱动磁性元件1314为例来说,第四驱动磁性元件1314可包括第一驱动磁性单元1351、第二驱动磁性单元1352,在第一方向排列。从第二方向(例如Y方向)观察,如图2B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驱动磁性单元1351、第四驱动线圈1324至少部分露出于第四导磁元件1334,而第二驱动磁性单元1352不露出于第四导磁元件1334。此外,如图1E所示,从第二方向观察,在第三方向(例如X方向)上,第一导磁元件1331与外壳1110之间具有大于零的间距G1,而第二导磁元件1332、第三导磁元件1333、第四导磁元件1334亦可与外壳1110之间具有大于零的间距。
图3A为驱动磁性元件1310的示意图,图3B为驱动磁性元件1310的仰视图。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驱动磁性单元1351包括第一侧面1353、第二侧面1354、第一下表面1355,而第二驱动磁性单元1352包括第二下表面1356,第二侧面1354邻接第二下表面1356,且第一侧面1353与第二侧面1354不垂直也不平行。第一侧面1354连接第二侧面1355。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B所示,从第二方向观察,第四导磁元件1334至少部分与第一侧面1353重叠,且第一侧面1353、第二侧面1354至少部分从第四导磁元件1334露出。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下表面1355与第二下表面1356面朝相同的方向(例如-Z方向),从第一方向观察,第二下表面1356至少部分从第一驱动磁性单元1351露出,第一驱动磁性单元1351具有多边形的形状,且第二驱动磁性单元1352具有矩形的形状。通过使第一驱动磁性单元1351具有多边形的形状,可降低所需的体空间,而达成小型化。此外,由于第二驱动磁性单元1352具有矩形的形状,相较于第一驱动磁性单元1351,具有较大的尺寸,可提供较强的磁力,以提升光学元件驱动机构1000的性能。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导磁元件1331、第二导磁元件1332、第三导磁元件1333、第四导磁元件1334可具有类似的结构。以第四导磁元件1334为例,如图2B所示,第四导磁元件1334可包括彼此连接的第一导磁单元1341、第二导磁单元1342,在第三方向上,第一导磁单元1341具有第一长度L1,第二导磁单元1342具有第二长度L2,且第一长度L1小于第二长度L2。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导磁单元1341可与第一驱动磁性单元1351至少部分重叠,第二导磁单元1342可与第一驱动磁性单元1351、第二驱动磁性单元1352至少部分重叠,以进行导磁。在一些实施例中,在第三方向上,第一侧面1353具有第三长度L3,第二驱动磁性单元1352具有第四长度L4,且第二长度L2>第四长度L4>第三长度L3>第一长度L1。
图4A是电路组件1600的俯视图,图4B是电路组件1600的示意图,图4C是电路组件1600的侧视图。电路组件1600可设置在固定部1100,且例如可包括环绕部1610、第一电路连接部1620、第二电路连接部1630、第一延伸部1641、第二延伸部1642、可挠连接部1643。环绕部1610可围绕活动部1200以及主轴1900,并且可包括依序连接的第一段部1611、第二段部1612、第三段部1613、第四段部1614、第五段部1615。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导磁元件1331、第二导磁元件1332、第三导磁元件1333、第四导磁元件1334可设置在电路组件1600上。沿主轴1900观察,环绕部1610与第二延伸部1642可至少部分重叠,且第一延伸部1641与第二延伸部1642不重叠,底座1130与电路组件1600可至少部分重叠,而活动部1200与第二延伸部1642可至少部分重叠,并与环绕部1610不重叠。
如图2A所示,第一段部1611位于第八侧边1158,第二段部1612位于第一侧边1151,第三段部1613位于第五侧边1155,第四段部1614位于第二侧边1152,第五段部1615位于第六侧边1156。第一延伸部1641位于第一侧边1151,并从环绕部1610朝第二方向延伸。换句话说,电路组件1600不设置在第四侧边1154。第二延伸部1642可连接第二段部1612,并且位于底座1130以及底板1140之间。可挠连接部1643可连接第一延伸部1641,而第一电路连接部1620可连接可挠连接部1643,并且可在第三方向延伸。第二电路连接部1630可连接第二延伸部1642,并且在第一方向上延伸。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延伸部1642的法线方向与第一方向平行,且第一段部1611、第二段部1612、第三段部1613、第四段部1614、第五段部1615的法线方向与第一方向垂直,且可挠连接部1643与固定部1100隔开。此外,在一些实施例中,在第三方向上,第一导磁元件1331、第三导磁元件1333与电路组件1600至少部分重叠,而在第二方向上,第二导磁元件1332与电路组件1600至少部分重叠。此外,从第二方向观察,如图1G所示,第四导磁元件1334从电路组件1600露出,并与电路组件1600隔开。在一些实施例中,可在电路组件1600以及外壳1110之间设置绝缘元件(未示出),例如为胶水,用以连接电路组件1600以及外壳1110,并避免发生短路。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A、图4A所示,电路组件1600还可包括第一电子元件1671、第二电子元件1672,设置在环绕部1610,分别位于第五侧边1155、第八侧边1158,且位于环绕部1610与外壳1110之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C所示,第二延伸部1642的底表面与虚拟平面1910重合。而第一延伸部1641、环绕部1610分别位于虚拟平面1910的两侧。在第一方向上,第一延伸部1641与虚拟平面1910之间具有第一距离D1,第一电路连接部1620与虚拟平面1910之间具有第二距离D2,第四段部1614与虚拟平面1910之间具有第三距离D3,第五段部1615与虚拟平面1910之间具有第四距离D4,且第二距离D2>第四距离D4>第三距离D3>第一距离D1。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三距离D3亦可小于第一距离D1,取决于设计需求。在一些实施例中,在第一方向上,第一段部1611具有第一高度H1,第四段部1614具有第二高度H2,第五段部1615具有第三高度H3,且第一高度H1<第二高度H2<第三高度H3。在一些实施例中,从第二方向观察,第一段部1611与第三段部1613至少部分重叠。此外,从第二方向观察,第三段部1613至少部分露出于第一段部1611,而第二延伸部1642与环绕部1610不重叠,以达成小型化。
图5A、图5B是光学元件驱动机构1000一些元件的示意图。如图2A、图5A、图5B所示,光学元件驱动机构1000还包括感测组件1700,感测组件1700可位于第六测边1156,并包括位置感测元件1710、感测磁性元件1720以及补强元件1730。在一些实施例中,沿着主轴1900观察,感测组件1700与第二延伸部1642至少部分重叠。
在一些实施例中,位置感测元件1710例如可包括霍尔效应感测器(Hall Sensor)、磁阻效应感测器(Magnetoresistance Effect Sensor,MR Sensor)、巨磁阻效应感测器(Giant Magnetoresistance Effect Sensor,GMR Sensor)、穿隧磁阻效应感测器(Tunneling Magnetoresistance Effect Sensor,TMR Sensor)、或磁通量感测器(Fluxgate Sensor)。位置感测元件1710可用以对感测磁性元件1720发出的磁场进行感测,且位置感测元件1710、感测磁性元件1720可分别设置在固定部1100(或电路组件1600)、活动部1200上,或者位置亦可互换,从而可通过感测组件1700来感测活动部1200相对于固定部1100(或电路组件1600)的位置。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电子元件1671以及感测组件1700可设置在活动部1200的相对两侧,以避免彼此发生干扰。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电子元件1671可包括多个连接脚位,且前述连接脚位至少二分之一不与电路组件1600电性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补强元件1730可设置在固定部1100或者电路组件1600上,例如可设置在环绕部1610的第五段部1615上,且电路组件1600可位于补强元件1730以及位置感测元件1710之间,而感测磁性元件1720以及补强元件1730可设置在位置感测元件1710的两侧。在一些实施例中,补强元件1730的材质可包括不导磁的金属,以提供结构强度。
如图5B所示,从垂直第五段部1615(与第五段部1615的法线平行)的第四方向观察,补强元件1730与位置感测元件1710、感测磁性元件1720至少部分重叠,感测磁性元件1720至少部分露出于补强元件1730,第五段部1615与位置感测元件1710、感测磁性元件1720、补强元件1730至少部分重叠,且可挠连接部1643与底座1130至少部分重叠。第四方向与第一方向垂直。此外,感测磁性元件1720具有宽度W1,位置感测元件1710具有宽度W2,补强元件1730具有宽度W3,而第五段部1615具有宽度W4,且宽度W4>宽度W3>宽度W1>宽度W2。在一些实施例中,从第四方向观察,电路组件1600与第二导磁元件1332、第三导磁元件1333至少部分重叠,而第二导磁元件1332、第三导磁元件1333与感测组件1700不重叠,以达成小型化。
图5C是位置感测元件1710、感测磁性元件1720的示意图。在一些实施例中,感测磁性元件1710可包括多个第一感测磁性单元1711、多个第二感测磁性单元1712,在第一方向上交互排列,且第一感测磁性单元1711与第二感测磁性单元1712的磁极方向相反。由此,当位置感测元件1710、感测磁性元件1720之间发生Z方向上的相对运动时,位置感测元件1710可感测感测磁性元件1720的第一感测磁性单元1711以及第二感测磁性单元1712所造成的磁场变化,进而可得到活动部1200相对于固定部1100的位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A所示,光学元件驱动机构1000还可包括储存单元1681以及处理单元1682,设置在固定部1100或电路组件1600上。在一些实施例中,储存单元1681例如可包括存储器等储存装置(例如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ynamic random access memory,DRAM)装置、静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tatic random access memory,SRAM)装置、高带宽存储器(high bandwidth memory,HBM)装置等)。在一些实施例中,处理单元1682例如可包括逻辑装置(例如中央处理单元(central processing units,CPUs)、图形处理单元(graphicsprocessing units,GPUs)、芯片上系统(system-on-chips,SoCs)、应用处理器(application processors,APs)、微控制器、应用-特定集成电路(application-specificintegrated circuit,ASIC)装置等处理单元。
在一些实施例中,处理单元1682可配置以根据储存单元1681所储存的校准信息来判断活动部1200相对固定部110的位置。在一些实施例中,由于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1000制造时各元件可能会有公差,故可通过以下的步骤来得到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1000的校准信息。首先,将活动部1200从初始位置移动到最终位置,例如在Z方向上移动整个可动行程。接着,通过位置感测元件1710来感测感测磁性元件1720的磁场,以得到第一位置信息,第一位置信息包括在不同位置时的磁场数值。接着,对第一位置信息进行分析,以得到校准信息。
在一些实施例中,对第一位置信息进行分析的操作可包括对第一位置信息进行微分,以得到第二位置信息。接着,根据第二位置信息的正负值转变的次数,判断感测磁性元件通过第一感测磁性单元1711以及第二感测磁性单元1712的数量,并根据此数量得到位置区间信息。再根据位置区间信息与位置感测元件所感测到感测磁性元件的磁场,判断活动部相对于固定部的详细位置举例来说,若正负值改变一次,则代表通过一个第一感测磁性单元1711以及第二感测磁性单元1712,从而可判断感测磁性元件1720与位置感测元件1710移动的相对距离。最后,可通过活动部1200相对于固定部1100的详细位置、位置区间信息以及磁场得到此校准信息。
图6A是活动部1200以及驱动线圈1320的示意图,图6B是活动部1200以及驱动线圈1320的俯视图,图6C是活动部1200以及驱动线圈1320的侧视图。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6A至图6C所示,活动部1200主要可包括主体1210、第一压持部1221、第二压持部1222、第三压持部1223、第四压持部1224、第一上止动部1231、第二上止动部1232、第三上止动部1233、第四上止动部1234、第五上止动部1235、第六上止动部1236、第一侧止动部1241、第二侧止动部1242、第三侧止动部1243、第四侧止动部1244。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压持部1221、第二压持部1222、第三压持部1223、第四压持部1224、第一上止动部1231、第二上止动部1232、第三上止动部1233、第四上止动部1234、第五上止动部1235、第六上止动部1236可从主体1210朝第一方向延伸,且如图1C、图1D所示,沿着第一方向或第二方向观察,第一压持部1221、第二压持部1222、第三压持部1223、第四压持部1224露出于外壳1110。沿第一方向观察,第一压持部1221、第二压持部1222、第三压持部1223、第四压持部1224以主轴1900为中心逆时针排列。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压持部1221、第二压持部1222、第三压持部1223、第四压持部1224的材料包括软性材料(例如塑胶)。
在一些实施例中,该第一上止动部1231邻接第一压持部1221,第二上止动部1232、第三上止动部1233邻接第二压持部1222,第四上止动部1234邻接第三压持部1223,第五上止动部1235、第六上止动部1236邻接第四压持部1224。在一些实施例中,从第一方向观察,连线1270通过第一压持部1221、第三压持部1232,且第一上止动部1231、第四上止动部1234位于连线1270的同一侧。在一些实施例中,从第一方向观察,第一上止动部1231、第二上止动部1232、第三上止动部1233、第四上止动部1234、第五上止动部1235、第六上止动部1236以主轴1900为中心逆时针排列。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上止动部1231、第二上止动部1232、第三上止动部1233、第四上止动部1234、第五上止动部1235、第六上止动部1236与外壳1110可至少部分重叠且不露出于外壳1110。
也就是说,当活动部1200在Z方向移动时,第一上止动部1231、第二上止动部1232、第三上止动部1233、第四上止动部1234、第五上止动部1235、第六上止动部1236可用以限制活动部1200的可动范围,而第一压持部1221、第二压持部1222、第三压持部1223、第四压持部1224可突出于外壳1110,以允许外界的驱动组件对活动部1200进行压持,进而控制活动部1200的位置(于随后说明)。
在一些实施例中,活动部1200还可包括第一开口1251、第二开口1252,且光学元件驱动机构1000还可包括第一定位磁性元件1261、第二定位磁性元件1262,分别设置在第一开口1251、第二开口1252中。第一定位磁性元件1261、第二定位磁性元件1262例如可为磁铁,并且可分别邻近于第一导杆1160、第二导杆1170。由于第一导杆1160、第二导杆1170具有导磁性的材料,第一定位磁性元件1261、第二定位磁性元件1262可与第一导杆1160、第二导杆1170之间产生磁力,以在使用驱动组件1300将活动部1200移动到特定的位置之后,固定活动部1200的位置,而不需一直提供电力给驱动组件1300来固定活动部1200的位置,以节省使用的能量。
第一侧止动部1241、第二侧止动部1242、第三侧止动部1243、第四侧止动部1244可设置在主体1210上,并且朝向X或Y方向延伸。第一驱动线圈1321、第二驱动线圈1322、第三驱动线圈1323、第四驱动线圈1324可分别设置在第一侧止动部1241、第二侧止动部1242、第三侧止动部1243、第四侧止动部1244上,且第一侧止动部1241、第二侧止动部1242、第三侧止动部1243、第四侧止动部1244与外壳1110的距离可小于第一驱动线圈1321、第二驱动线圈1322、第三驱动线圈1323、第四驱动线圈1324与外壳1110的距离,以避免第一驱动线圈1321、第二驱动线圈1322、第三驱动线圈1323、第四驱动线圈1324与外壳1110发生直接碰撞。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A以及图6B所示,活动部1200可包括活动部顶表面1201,且光学元件1800可包括光学元件表面1801,面朝相同的方向(例如朝向+Z方向)。此外,在一些实施例中,可在活动部顶表面1201或光学元件表面1801上设置捕尘元件(未示出),例如为捕尘胶,可捕捉光学元件驱动机构1000运作时可能会产生的碎屑,以避免干扰光学元件驱动机构1000的感光效果。
图7A是第一弹性元件1400的示意图。如图2A、图7A所示,第一弹性元件1400可包括第一弹性单元1401、第二弹性单元1402、第三弹性单元1403、第四弹性单元1404、第五弹性单元1405、第六弹性单元1406。第一弹性单元1401可设置在第一侧边1151,第二弹性单元1402、第三弹性单元1403可设置在第二侧边1152,第四弹性单元1404、第五弹性单元1405可设置在第三侧边1153,第六弹性单元1406可设置在第四侧边1154。沿着主轴1900观察,第一线段1461通过主轴1900,第一弹性单元1401与第六弹性单元1406对称于第一线段1461,第二弹性单元1402与第五弹性单元1405对称于第一线段1461,第三弹性单元1403与第四弹性单元1404对称于第一线段1461。也就是说,第一线段1461可为第一弹性元件1400的对称轴,且第一线段1461未通过第一导杆1160、第二导杆1170。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线段1462通过第一导杆1160、第二导杆1170,且第一线段1461与第二线段1462彼此垂直。在一些实施例中,沿主轴1900观察,第一弹性单元1401、第六弹性单元1406位于第二线段1462的一侧,第二弹性单元1402、第三弹性单元1403、第四弹性单元1404、第五弹性单元1405位于第二线段1462的另一侧。此外,第二线段1462不通过第一弹性元件1400。
第一弹性元件1400可电性连接固定部1100与活动部1200中的电路。举例来说,第一弹性单元1401可包括第一活动部连接部1411、第一固定部连接部1421、第一弦线1431。第二弹性单元1402可包括第二活动部连接部1412、第二固定部连接部1422、第二弦线1432。第三弹性单元1403可包括第三活动部连接部1413、第三固定部连接部1423、第三弦线1433。第四弹性单元1404可包括第四活动部连接部1414、第四固定部连接部1424、第四弦线1434。第五弹性单元1405可包括第五活动部连接部1415、第五固定部连接部1425、第五弦线1435。第六弹性单元1406可包括第六活动部连接部1416、第六固定部连接部1426、第六弦线1436。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活动部连接部1411、第二活动部连接部1412、第三活动部连接部1413、第四活动部连接部1414、第五活动部连接部1415以及第六活动部连接部1416可设置在活动部1200上,而第一固定部连接部1421、第二固定部连接部1422、第三固定部连接部1423、第四固定部连接部1424、第五固定部连接部1425以及第六固定部连接部1426可设置在固定部1100上。由此,可以电性连接固定部1100以及活动部1200中的电路。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弦线1431连接第一活动部连接部1411以及第一固定部连接部1421。第二弦线1432连接第二活动部连接部1412以及第二固定部连接部1422。第三弦线1433连接第三活动部连接部1413以及第三固定部连接部1423。第四弦线1434连接第四活动部连接部1414以及第四固定部连接部1424。第五弦线1435连接第五活动部连接部1415以及第五固定部连接部1425。第六弦线1436连接第六活动部连接部1416以及第六固定部连接部1426。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弹性单元1401、第六弹性单元1406可具有对称的结构,而第二弹性单元1402、第三弹性单元1403、第四弹性单元1404、第五弹性单元1405可具有类似的结构。举例来说,第一活动部连接部1411与第一固定部连接部1421之间的距离或第六活动部连接部1416与第六固定部连接部1426之间的距离可大于第二活动部连接部1412与第二固定部连接部1422之间的距离、第三活动部连接部1413与第三固定部连接部1423之间的距离、第四活动部连接部1414与第四固定部连接部1424之间的距离、或第五活动部连接部1415与第五固定部连接部1425之间的距离。
在一些实施例中,由于第二弹性单元1402、第三弹性单元1403、第四弹性单元1404、第五弹性单元1405可具有类似的结构,在此以第二弹性单元1402为例进一步说明结构的细节。图7B是第二弹性单元1402的放大图。第二弹性单元1402的第二弦线1432还可包括第二弦线第一部分1451、第二弦线第二部分1452、第二弦线转折部1453。第二弦线第一部分1451可连接第二活动部连接部1412,第二弦线第二部分1452可连接第二固定部连接部1422,而第二弦线转折部1453可连接第二弦线第一部分1451以及第二弦线第二部分1452。
应注意的是,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弦线第一部分1451与第二弦线第二部分1452可在不同的方向延伸,且第二弦线第一部分1451与第二弦线第二部分1452之间的夹角θ为锐角。在一些实施例中,夹角θ可小于45度。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活动部连接部1412与第二固定部连接部1422之间的距离D5小于第二弦线第一部分1451的长度L5以及第二弦线第二部分1452的长度L6。换句话说,第二弹性单元1402并非设计用来承重,而是用来导电,由此可降低第二弹性单元1402(以及其他类似的弹性单元)的尺寸,而达到小型化。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活动部连接部1411、第二固定部连接部1422以及第二活动部连接部1412可设置在第五侧边1155,第三固定部连接部1423、第三活动部连接部1413、第四固定部连接部1424以及第四活动部连接部1414可以设置在第六侧边1156,第五固定部连接部1425、第五活动部连接部1415以及第六活动部连接部1416以可设置在第七侧边1157,而第一固定部连接部1421以及第六固定部连接部1426可以设置在第八侧边1158。
图8是光学元件驱动机构1000一些元件的示意图,其中主要示出出了第一弹性元件1400、电路组件1600、内埋在活动部1200中的第一导电组件1650以及内埋在底座1130中的第二导电组件1660。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导电组件1650、第二导电组件1660可彼此电性绝缘。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导电组件1650可包括第一导电部1651、第二导电部1652、第三导电部1653、第四导电部1654,且在第一方向上,第一导电部1651、第二导电部1652与第三导电部1653、第四导电部1654位于不同的高度。电路组件1600可通过第三弹性单元1403、第一导电部1651电性连接前述第一驱动线圈1321、第二驱动线圈1322,并且电路组件1600可通过第四弹性单元1404、第二导电部1652电性连接第三驱动线圈1323、第四驱动线圈1324,从而允许第一驱动线圈1321与第二驱动线圈1322串联,且第三驱动线圈1323与第四驱动线圈1324串联。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驱动线圈1321、第二驱动线圈1322通过第三导电部1653、第四导电部1654与第三驱动线圈1323、第四驱动线圈1324并联。
在一些实施例中,可在光学元件驱动机构1000上设置额外的光学模块(未示出),例如可为光圈等光学模块。此外,此光学模块可通过第一弹性元件1400的第一弹性单元1401、第二弹性单元1402、第五弹性单元1405、第六弹性单元1406来电性连接第二导电组件1660,从而可控制此光学模块。此外,第三弹性单元1403、第四弹性单元1404与第一弹性单元1401、第二弹性单元1402、第五弹性单元1405、第六弹性单元1406彼此电性绝缘,以避免控制光学元件驱动机构1000的信号与控制光学模块的信号之间发生干扰。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A、图8所示,第二导电组件1660可包括第一出线端1661、第二出线端1662、第三出线端1663、第四出线端1664,在第一侧边1151依序排列。第一出线端1661、第二出线端1662、第三出线端1663、第四出线端1664可依序电性连接第一弹性单元1401、第六弹性单元1406、第五弹性单元1405、第二弹性单元1402,以分开控制各驱动线圈。
在一些实施例中,光学元件驱动机构1000还可包括黏着元件1470(例如为焊球、银胶等导电的黏着元件),设置在第一固定部连接部1421、第二固定部连接部1422、第三活动部连接部1413、第三固定部连接部1423、第四活动部连接部1414、第四固定部连接部1424、第五固定部连接部1425、第六固定部连接部1426,以电性连接第一弹性元件1400、第一导电组件1650、第二导电组件1660。
图9A是光学元件驱动机构1000一些元件的示意图,其中主要示出了底座1130、第二弹性元件1500。图9B是光学元件驱动机构1000一些元件的放大示意图。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弹性元件1500主要可包括第一底座连接部1510、第一弦线部1520、第二底座连接部1530、第二弦线部1540、接触部1550。第一底座连接部1510、第二底座连接部1530可用以连接底座1130,第一弦线部1520可用以连接第一底座连接部1510以及接触部1550,而第二弦线部1540可用以连接第二底座连接部1530以及接触部1550。在一些实施例中,从第一方向观察,第一底座连接部1510以及第二底座连接部1530可位于底座1130的两侧,而第一弦线部1520以及第二弦线部1540也可位于底座1130的两侧。此外,第一导杆1160、第二导杆1170、第一底座连接部1510、第二底座连接部1520可位于底座1130的不同侧边,以进一步利用光学元件驱动机构1000的空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接触部1550可设置在第一侧边1151、第二侧边1152、第三侧边1153、第四侧边1154,而第一底座连接部1510、第一弦线部1520可设置在第六侧边1156,且第二底座连接部1530、第二弦线部1540可设置在第八侧边1158。换句话说,第一底座连接部1510、第二底座连接部1530、接触部1550可位于底座1130不同的侧边。应注意的是,第一侧边1151、第二侧边1152、第三侧边1153、第四侧边1154、第五侧边1155、第七侧边1157并未直接接触第二弹性元件1500,而是与第二弹性元件1500在第一方向上隔开一距离(如图1E、图1F所示)。
在一些实施例中,底座1130还可包括本体1560、第一凸柱1561、第二凸柱1562、第三凸柱1563、第四凸柱1564、第一连接元件1571、第二连接元件1572、第三连接元件1573、第四连接元件1574,可从本体1560朝第一方向突起。第一弦线部1520可位于第一凸柱1561、第二凸柱1562之间,而第二弦线部1540可位于第三凸柱1563、第四凸柱1564之间,以保护第一弦线部1520、第二弦线部1540。第一连接元件1571、第二连接元件1572可分别穿过并第一底座连接部1510上,而第三连接元件1573、第四连接元件1574可分别穿过第二底座连接部1530,以固定第二弹性元件1500与底座1130之间的相对位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一连线1280可穿过第一弦线部1520、第二弦线部1540、主轴1900,其中第一连接元件1571、第二连接元件1572位于连线1280的两侧,且第三连接元件1573、第四连接元件1574也位于连线1280的两侧。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底座连接部1510可包括第一开口1511,第二底座连接部1530可包括第二开口1531,且从第一方向观察,底座1130至少部分露出于第一开口1511、第二开口1531。第一开口1511可位于第一连接元件1571、第二连接元件1572之间,而第二开口1531可位于第三连接元件1573、第四连接元件1574之间,且连线1280可穿过第一开口1511、第二开口1531。在一些实施例中,可在第一开口1511、第二开口1531设置额外的黏着元件(未示出),以直接接触底座1130以及第二弹性元件1500,从而进一步固定底座1130与第二弹性元件1500的相对位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弹性元件1400的厚度与第二弹性元件1500的厚度可彼此不同,例如第一弹性元件1400的厚度可小于第二弹性元件1500的厚度。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弹性元件的厚度1400与第二弹性元件1500的厚度的比值可介于约0.5至约0.8之间,以允许第二弹性元件1500具有较强的机械强度。
图9C是底座1130一部分的放大示意图。如图1F、图9C所示,底座1130可包括第一导杆设置部1131以及第二导杆设置部1134,第一导杆设置部1131可包括第一导杆设置凹槽1132以及第一导杆设置面1133,而第二导杆设置部1134可包括第二导杆设置凹槽1135。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导杆设置面1133设置在第一导杆设置凹槽1132中,第一导杆1160设置在并突出于第一导杆设置凹槽1132,且直接接触第一导杆设置面1133。第二导杆1170可设置在第二导杆设置凹槽1135,以固定第一导杆1160、第二导杆1170与底座1130的相对位置。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导杆设置凹槽1132、第二导杆设置凹槽1135亦可包括开口的结构。
图10A、图10B是光学元件驱动机构1000通过一外部驱动组件1920在第一状态(图10A)与第二状态(图10B)之间切换的示意图。如图10A所示,在第一状态时,活动部1200直接接触第二弹性元件1500,并与固定部1100隔开。此时活动部1200位于第一位置。应注意的是,驱动磁性元件1310的第一驱动磁性单元1351可于界面1350接触第二驱动磁性单元1352,即界面1350位于第一驱动磁性单元1351以及第二驱动磁性单元1352之间,且于第一状态时,从第二方向观察,驱动线圈1320与界面1350至少部分重叠。
在一些实施例中,活动部1200的压持部1220(例如前述第一压持部1221、第二压持部1222、第三压持部1223、第四压持部1224)可至少部分露出于底座1130,且外部驱动组件1920可直接接触压持部1220,以通过压持部1220对活动部1200施加向下的第一力。由此,活动部1200可直接接触第二弹性元件1500的接触部,以使得第一底座连接部1510(和第二底座连接部1530)与接触部1550位于不同的平面上。此时第二弹性元件1500会发生形变,从而通过接触部1550对活动部1200施加向上的第二力,且第一力与第二力方向相反,以将活动部1200固定在第一位置。
接着,如图10B所示,使外部驱动组件1920远离压持部1220,从而此时活动部1200只受到第二弹性元件1500所提供的第二力,从而使活动部1200朝上方(+Z方向)运动,以使活动部1200沿着主轴1900运动而抵达第二位置。接着,使用驱动组件1300对活动部1200施加一向上的驱动力,以进一步将活动部1200驱动到第三位置,此时称为第二状态。光学元件驱动机构1000可在第二状态时进行运动,以达到自动对焦的功能。应注意的是,在第二状态时,第一底座连接部1510(和第二底座连接部1530)与接触部1550可位于相同的平面上,也就是说活动部1200与第二弹性元件1500可彼此隔开,以避免第二弹性元件1500影响到活动部1200的运动。应注意的是,于光学元件驱动机构1000随后进行运作时,活动部1200与第二弹性元件1500可彼此隔开,且压持部1220至少部分露出于底座1130。
接着,当要将活动部1200收回固定部1100中时,由于压持部1220至少部分露出于底座1130,可再次以外部驱动组件1920对活动部1200的压持部1220施加第一力,以驱动活动部1200抵达第一位置,以回到图10A的状态,此时大部分的活动部1200可容纳在固定部1100中,以降低光学元件驱动机构1000在Z方向上的尺寸,而达到小型化,并保护活动部1200。
综上所述,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光学元件驱动机构,包括活动部、固定部以及驱动组件。活动部用以连接光学元件。活动部可相对固定部运动。驱动组件用以驱动活动部相对固定部运动。由此,可允许以外部的驱动组件来移动活动部,从而可推动具有较大尺寸的光学元件,并且还可达到小型化。
本公开所公开各元件的特殊相对位置、大小关系不但可使驱动机构达到特定方向的薄型化、整体的小型化,另外经由搭配不同的光学模块使系统更进一步提升光学品质(例如拍摄品质或是深度感测精度等),更进一步地利用各光学模块达到多重防震系统以大幅提升防手震的效果。
虽然本公开的实施例及其优点已经公开如上,但应该了解的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公开的精神和范围内,当可以作更动、替代与润饰。此外,本公开的保护范围并没有局限于在说明书内所述特定实施例中的工艺、机器、制造、物质组成、装置、方法及步骤,任何所属技术领域中技术人员可从本公开的公开内容中理解现行或未来所发展出的工艺、机器、制造、物质组成、装置、方法及步骤,只要可以在此处所述实施例中实施大抵相同功能或获得大抵相同结果皆可根据本公开使用。因此,本公开的保护范围包括上述工艺、机器、制造、物质组成、装置、方法及步骤。另外,每一权利要求构成个别的实施例,且本公开的保护范围也包括各个权利要求及实施例的组合。
Claims (10)
1.一种光学元件驱动机构,包括:
一活动部,用以连接一光学元件;
一固定部,该活动部可相对该固定部运动;以及
一驱动组件,用以驱动该活动部相对该固定部运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其中:
该固定部包括一外壳以及一底座,沿着一主轴排列,该主轴在一第一方向延伸;
该活动部包括:
一主体;
一第一压持部,从该主体朝该第一方向延伸;
一第二压持部,从该主体朝该第一方向延伸;
一第三压持部,从该主体朝该第一方向延伸;以及
一第四压持部,从该主体朝该第一方向延伸;
沿着垂直该第一方向的一第二方向观察,该第一压持部、该第二压持部、该第三压持部、该第四压持部露出于该外壳;
沿该第一方向观察,该第一压持部、该第二压持部、该第三压持部、该第四压持部以该主轴为中心逆时针排列;
该第一压持部、该第二压持部、该第三压持部、该第四压持部的材料包括软性材料。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其中:
该活动部还包括:
一第一上止动部,从该主体朝该第一方向延伸;
一第二上止动部,从该主体朝该第一方向延伸;
一第三上止动部,从该主体朝该第一方向延伸;
一第四上止动部,从该主体朝该第一方向延伸;
一第五上止动部,从该主体朝该第一方向延伸;以及
一第六上止动部,从该主体朝该第一方向延伸;
该第一上止动部邻接该第一压持部;
该第二上止动部、该第三上止动部邻接该第二压持部;
该第四上止动部邻接该第三压持部;
该第五上止动部、该第六上止动部邻接该第四压持部;
从该第一方向观察,一连线通过该第一压持部、该第三压持部,且该第一上止动部、该第四上止动部位于该连线的同一侧;
沿该主轴观察,该第一上止动部、该第二上止动部、该第三上止动部、该第四上止动部、该第五上止动部、该第六上止动部以该主轴为中心逆时针排列;
沿该主轴观察,该第一上止动部、该第二上止动部、该第三上止动部、该第四上止动部、该第五上止动部、该第六上止动部与该外壳至少部分重叠;
沿该第二方向观察,该第一上止动部、该第二上止动部、该第三上止动部、该第四上止动部、该第五上止动部、该第六上止动部不露出于该外壳。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其中:
该固定部依序包括一第一侧边、一第二侧边、一第三侧边、一第四侧边;
该驱动组件包括:
一第一驱动磁性元件,设置在该第一侧边;
一第二驱动磁性元件,设置在该第二侧边;
一第三驱动磁性元件,设置在该第三侧边;
一第四驱动磁性元件,设置在该第四侧边;
一第一驱动线圈,设置在该活动部,对应该第一驱动磁性元件;
一第二驱动线圈,设置在该活动部,对应该第二驱动磁性元件;
一第三驱动线圈,设置在该活动部,对应该第三驱动磁性元件;以及
一第四驱动线圈,设置在该活动部,对应该第四驱动磁性元件;
该光学元件驱动机构还包括:
一第一导磁元件,设置于该底座,对应该第一驱动磁性元件;
一第二导磁元件,设置于该底座,对应该第二驱动磁性元件;
一第三导磁元件,设置于该底座,对应该第三驱动磁性元件;以及
一第四导磁元件,设置于该底座,对应该第四驱动磁性元件。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其中:
该第四驱动磁性元件包括在该第一方向排列的一第一驱动磁性单元以及一第二驱动磁性单元;
从该第二方向观察,该第一驱动磁性单元至少部分露出于该第四导磁元件;
从该第二方向观察,该第二驱动磁性单元不露出于该第四导磁元件;
从该第二方向观察,在与该第一方向、该第二方向垂直的一第三方向上,该第一导磁元件与该外壳之间具有大于零的一间距;
该光学元件驱动机构还包括一黏着元件,设置在该间距中,用以连接该第一导磁元件以及该外壳。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其中:
该第一驱动磁性单元包括一第一侧面、一第二侧面、一第一下表面;
该第二驱动磁性单元包括一第二下表面;
该第一侧面连接该第二侧面;
从该第二方向观察,该第四导磁元件至少部分与该第一侧面重叠;
从该第二方向观察,该第一侧面至少部分从该第四导磁元件露出;
从该第二方向观察,该第二侧面至少部分从该第四导磁元件露出;
该第一下表面与该第二下表面面朝相同的方向;
从该第一方向观察,该第二下表面至少部分从该第一驱动磁性单元露出;
从该第一方向观察,该第一驱动磁性单元具有多边形的形状;
从该第一方向观察,该第二驱动磁性单元具有矩形的形状;
该第二侧面邻接该第二下表面;
该第一侧面与该第二侧面不垂直也不平行。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还包括一捕尘元件,其中:
该活动部包括一活动部顶表面;
该光学元件包括一光学元件表面;
该捕尘元件设置在该活动部顶表面或该光学元件表面上;
该第四导磁元件包括一第一导磁单元、一第二导磁单元;
该第一导磁单元连接该第二导磁单元;
在该第三方向上,该第一导磁单元具有一第一长度;
在该第三方向上,该第二导磁单元具有一第二长度;
该第一长度小于该第二长度;
该第一导磁单元与该第一驱动磁性单元至少部分重叠;
该第二导磁单元与该第一驱动磁性单元至少部分重叠;
该第二导磁单元与该第二驱动磁性单元至少部分重叠。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其中:
在该第三方向上,该第一侧面的长度为一第三长度;
在该第三方向上,该第二驱动磁性单元的长度为一第四长度;
该第三长度大于该第一长度;
该第三长度小于该第二长度;
该第三长度小于该第四长度;
该第四长度小于该第二长度。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其中:
从该第二方向观察,该驱动线圈至少部分露出于该第四导磁元件;
该光学元件驱动机构还包括一电路组件,设置在该固定部,围绕该活动部;
在该第三方向上,该第一导磁元件与该电路组件至少部分重叠;
在该第二方向上,该第二导磁元件与该电路组件至少部分重叠;
在该第三方向上,该第三导磁元件与该电路组件至少部分重叠;
从该第二方向观察,该第四导磁元件从该电路组件露出,并与该电路组件隔开。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还包括一感测组件,包括:
一位置感测元件,设置在该固定部;
一感测磁性元件,设置在该活动部,与该位置感测元件沿着一第四方向排列;以及
一补强元件,其中该补强元件与该感测磁性元件设置在该位置感测元件的两侧;
其中:
从该第四方向观察,该电路组件与该第二导磁元件、该第三导磁元件至少部分重叠;
从该第四方向观察,该第二导磁元件与该感测组件不重叠;
从该第四方向观察,该第三导磁元件与该感测组件不重叠。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11377167.0A CN118033845A (zh) | 2022-11-04 | 2022-11-04 | 光学元件驱动机构 |
US18/190,702 US20240151936A1 (en) | 2022-11-04 | 2023-03-27 | Optical element driving mechanism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11377167.0A CN118033845A (zh) | 2022-11-04 | 2022-11-04 | 光学元件驱动机构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8033845A true CN118033845A (zh) | 2024-05-14 |
Family
ID=9092743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11377167.0A Pending CN118033845A (zh) | 2022-11-04 | 2022-11-04 | 光学元件驱动机构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20240151936A1 (zh) |
CN (1) | CN118033845A (zh) |
-
2022
- 2022-11-04 CN CN202211377167.0A patent/CN118033845A/zh active Pending
-
2023
- 2023-03-27 US US18/190,702 patent/US20240151936A1/en active Pending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20240151936A1 (en) | 2024-05-09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10136346U (zh) | 光学组件驱动机构 | |
US11422332B2 (en) | Driving mechanism | |
CN211698336U (zh) | 光学元件驱动机构 | |
CN211698368U (zh) | 光学组件驱动机构 | |
CN215642016U (zh) | 光学元件驱动机构 | |
CN218350598U (zh) | 光学系统 | |
CN216013785U (zh) | 光学元件驱动机构 | |
CN216748234U (zh) | 光学元件驱动机构 | |
CN215449772U (zh) | 光学系统 | |
CN218824877U (zh) | 光学元件驱动机构 | |
CN219105246U (zh) | 光学元件驱动机构 | |
CN219417825U (zh) | 光学元件驱动机构 | |
CN219417826U (zh) | 光学元件驱动机构 | |
CN219417827U (zh) | 光学元件驱动机构 | |
CN219625774U (zh) | 光学元件驱动机构 | |
CN215264250U (zh) | 光学系统 | |
CN213457481U (zh) | 光学元件驱动机构 | |
CN118033845A (zh) | 光学元件驱动机构 | |
CN118033843A (zh) | 光学元件驱动机构 | |
CN118033844A (zh) | 光学元件驱动机构 | |
CN118033846A (zh) | 光学元件驱动机构 | |
CN118033847A (zh) | 光学元件驱动机构 | |
CN211741660U (zh) | 光学元件驱动机构 | |
CN117741995A (zh) | 光学系统 | |
CN215264252U (zh) | 光学元件驱动机构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