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8015990A -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8015990A
CN118015990A CN202410338885.XA CN202410338885A CN118015990A CN 118015990 A CN118015990 A CN 118015990A CN 202410338885 A CN202410338885 A CN 202410338885A CN 118015990 A CN118015990 A CN 11801599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ignal line
initializing
auxiliary
signal lines
initializing sign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410338885.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家兴
安一
尚庭华
杜丽丽
王裕
李正坤
牛佐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Chengdu BOE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Chengdu BOE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Chengdu BOE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410338885.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8015990A/zh
Publication of CN11801599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801599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公开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涉及显示技术领域,用于实现窄边框。该显示面板包括多种初始化信号线、多个像素驱动电路、多种初始化信号总线、多种辅助信号线和多种转接线。沿列方向上,同一种初始化信号线中,全部初始化信号线划分为多个初始化信号线组,一个初始化信号线组中包括多条初始化信号线。任一种辅助信号线包括至少一条辅助信号线,一条辅助信号线与同一种初始化信号线中全部初始化信号线连接。多种转接线位于周边区的衬底基板上,任一种转接线包括多条转接线,一条转接线的一端与一条初始化信号总线连接,转接线的另一端与同一种初始化信号线中至少一个初始化信号线组连接。上述显示面板用于显示图像。

Description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有机发光二极管(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简称为OLED),因具有自发光、驱动电压低、发光效率高、响应速度快以及可柔性显示等优点,已在显示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发明内容
本公开的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用于实现窄边框。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公开的实施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方面,提供一种显示面板。所述显示面板包括具有显示区和围绕所述显示区的周边区,所述周边区包括第一边框区,沿行方向上,所述第一边框区位于所述显示区的至少一侧。所述显示面板包括衬底基板,以及位于所述衬底基板上的多种初始化信号线、多个像素驱动电路、多种初始化信号总线、多种辅助信号线和多种转接线。多种初始化信号线位于所述显示区的所述衬底基板上,任一种初始化信号线包括多条初始化信号线,且多条所述初始化信号线沿行方向延伸,且沿列方向排布。其中,沿列方向上,同一种所述初始化信号线中,全部所述初始化信号线划分为多个初始化信号线组,一个所述初始化信号线组中包括多条所述初始化信号线。多个像素驱动电路位于所述显示区的所述衬底基板上,且多个所述像素驱动电路呈多行多列排布。一行所述像素驱动电路,与多种所述初始化信号线电连接。多种初始化信号总线位于所述第一边框区的所述衬底基板上,任一种初始化信号总线包括至少一条初始化信号总线,所述初始化信号总线沿所述第一边框区延伸,且所述初始化信号总线的延伸方向,与所述初始化信号线的延伸方向相交。多种辅助信号线位于所述衬底上,任一种辅助信号线包括至少一条辅助信号线,所述辅助信号线的延伸方向,与所述初始化信号线的延伸方向相交,且一条所述辅助信号线,与同一种所述初始化信号线中全部所述初始化信号线连接。多种转接线位于所述周边区的衬底基板上,任一种转接线包括多条转接线,一条所述转接线的一端与一条所述初始化信号总线连接,所述转接线的另一端与同一种所述初始化信号线中至少一个所述初始化信号线组连接。
上述显示面板中,利用一条辅助信号线与同一种初始化信号线中全部初始化信号线连接。也即,此时同一种初始化信号线中全部初始化信号线属于是串接的。由此,同一种转接线中,一条转接线的一端与一条初始化信号总线连接,且该转接线的另一端与同一种初始化信号线中至少一个初始化信号线组连接。也即,同一种转接线中的一条转接线,可以对应同一种初始化信号线中至少一个初始化信号线组。也即,一种转接线中的一条转接线,可以对应同一种初始化信号线中多条初始化信号线。相对于上述可实现方式中,一种转接线中的一条转接线,可以对应同一种初始化信号线中一条初始化信号线的情况,可以有效减少转接线的数量。进而,可以减少转接线对周边区空间的占用,以便于实现显示面板窄边框。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辅助信号线包括第一辅助部,所述第一辅助部位于所述显示区,所述第一辅助部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与像素驱动电路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无交叠。
在一些实施例中,一个所述第一辅助部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位于相邻两列所述像素驱动电路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之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辅助部与同一种所述初始化信号线中全部所述初始化信号线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一个所述转接线的另一端,与同一种所述初始化信号线中一个所述初始化信号线组连接。且同一种所述初始化信号线中,每个所述初始化信号线组中所述初始化信号线的数量相等。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辅助信号线包括第二辅助部,所述第二辅助部在衬底上的正投影,位于全部所述转接线在衬底上的正投影靠近显示区的一侧。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辅助部与同一种所述初始化信号线中全部所述初始化信号线组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一条所述转接线的一端与一条所述初始化信号总线连接,所述转接线的另一端通过所述第二辅助部与同一种所述初始化信号线中一个所述初始化信号线组连接,且同一种所述初始化信号线中,每个所述初始化信号线组中所述初始化信号线的数量相等。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边框区包括第一区和拐角区,沿列方向上,所述拐角区位于所述第一区的至少一侧。所述显示区包括第一显示区和第二显示区,沿行方向上,所述拐角区和所述第一显示区有交叠,且所述第一区和所述第二显示区有交叠。多条所述转接线位于所述第一区,所述转接线与位于所述第二显示区内的所述初始化信号线组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边框区包括第一区和拐角区,沿列方向上,所述拐角区位于所述第一区的至少一侧。所述显示区包括第一显示区和第二显示区,沿行方向上,所述拐角区和所述第一显示区有交叠,且所述第一区和所述第二显示区有交叠。所述辅助信号线包括第一辅助部和第二辅助部,所述第一辅助部位于所述显示区,一条所述第一辅助部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与所述像素驱动电路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无交叠,且所述第一辅助部至少与位于所述第二显示区内的同一种所述初始化信号线中全部所述初始化信号线连接。所述第二辅助部在衬底上的正投影,位于全部所述转接线在衬底上的正投影靠近显示区的一侧,且所述第二辅助部至少与位于所述第一显示区内的同一种所述初始化信号线中全部所述初始化信号线连接。多条所述转接线位于所述第一区,且多条所述转接线中,与所述拐角区相邻的所述转接线为第一目标转接线,剩余为第二目标转接线。所述第一目标转接线与所述第二辅助部连接,一条所述第二目标转接线,与位于所述第二显示区内的中至少一个所述初始化信号线组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辅助部位于所述第二显示区,且所述第一辅助部,与位于所述第二显示区内的同一种所述初始化信号线中全部所述初始化信号线连接。所述第二辅助部至少位于所述拐角区,与位于所述第一显示区内的同一种所述初始化信号线中全部所述初始化信号线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多条所述初始化信号线包括两种初始化信号线,两种所述初始化信号线包括第一种初始化信号线和第二种初始化信号线。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两种所述初始化信号总线、两种辅助信号线和两种转接线。两种所述初始化信号总线分别为第一种初始化信号总线和第二种初始化信号总线。两种辅助信号线分别为第一种辅助信号线和第二种辅助信号线。所述第一种辅助信号线与所述第一种初始化信号线中包括的全部所述初始化信号线连接,所述第二种辅助信号线与所述第二种初始化信号线中包括的全部所述初始化信号线连接,两种转接线分别为第一种转接线和第二种转接线,一条所述第一种转接线的一端与所述第一种初始化信号总线连接,所述第一种转接线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种初始化信号线中至少一个所述初始化信号线组连接。一条所述第二种转接线的一端与一条所述第二种初始化信号总线连接,所述第二种转接线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种初始化信号线中至少一个所述初始化信号线组连接。
另一方面,提供一种显示装置。所述显示装置包括:盖板和如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显示面板,所述盖板位于所述显示面板的出光侧。
上述显示装置具有与上述一些实施例中提供的显示面板相同的结构和有益技术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公开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公开一些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的附图,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此外,以下描述中的附图可以视作示意图,并非对本公开实施例所涉及的产品的实际尺寸、方法的实际流程、信号的实际时序等的限制。
图1为根据一些实施例的显示面板的结构图;
图2为根据一些实施例的显示面板的结构图;
图3为根据一些可实现方式的显示面板的局部结构图;
图4为根据一些实施例的显示面板的局部结构图;
图5为图4中C1的局部放大图;
图6为根据一些实施例的显示面板的局部版面结构图;
图7为根据另一些实施例的显示面板的局部结构图;
图8为根据一些实施例的显示面板的局部版面结构图;
图9为根据又一些实施例的显示面板的局部结构图;
图10为根据又一些实施例的显示面板的局部结构图;
图11为根据又一些实施例的显示面板的局部结构图;
图12为图11中C2的局部放大图;
图13为根据一些实施例的显示面板的局部版面结构图;
图14为根据又一些实施例的显示面板的局部结构图;
图15为根据又一些实施例的显示面板的局部结构图;
图16为根据又一些实施例的显示面板的局部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公开一些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公开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公开所提供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公开保护的范围。
除非上下文另有要求,否则,在整个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术语“包括”被解释为开放、包含的意思,即为“包含,但不限于”。在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性实施例”、“示例”或“一些示例”等旨在表明与该实施例或示例相关的特定特征、结构、材料或特性包括在本公开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示不一定是指同一实施例或示例。此外,所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以任何适当方式包括在任何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
以下,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公开实施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描述一些实施例时,可能使用了“耦接”和“连接”及其衍伸的表达。术语“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术语“耦接”例如表明两个或两个以上部件有直接物理接触或电接触。术语“耦接”或“通信耦合(communicatively coupled)”也可能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部件彼此间并无直接接触,但仍彼此协作或相互作用。这里所公开的实施例并不必然限制于本文内容。
“A、B和C中的至少一个”与“A、B或C中的至少一个”具有相同含义,均包括以下A、B和C的组合:仅A,仅B,仅C,A和B的组合,A和C的组合,B和C的组合,及A、B和C的组合。
“A和/或B”,包括以下三种组合:仅A,仅B,及A和B的组合。
如本文中所使用,根据上下文,术语“如果”任选地被解释为意思是“当……时”或“在……时”或“响应于确定”或“响应于检测到”。类似地,根据上下文,短语“如果确定……”或“如果检测到[所陈述的条件或事件]”任选地被解释为是指“在确定……时”或“响应于确定……”或“在检测到[所陈述的条件或事件]时”或“响应于检测到[所陈述的条件或事件]”。
本文中“适用于”或“被配置为”的使用意味着开放和包容性的语言,其不排除适用于或被配置为执行额外任务或步骤的设备。
另外,“基于”的使用意味着开放和包容性,因为“基于”一个或多个所述条件或值的过程、步骤、计算或其他动作在实践中可以基于额外条件或超出所述的值。
如本文所使用的那样,“约”、“大致”或“近似”包括所阐述的值以及处于特定值的可接受偏差范围内的平均值,其中所述可接受偏差范围如由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考虑到正在讨论的测量以及与特定量的测量相关的误差(即,测量系统的局限性)所确定。
如本文所使用的那样,“平行”、“垂直”、“相等”包括所阐述的情况以及与所阐述的情况相近似的情况,该相近似的情况的范围处于可接受偏差范围内,其中所述可接受偏差范围如由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考虑到正在讨论的测量以及与特定量的测量相关的误差(即,测量系统的局限性)所确定。例如,“平行”包括绝对平行和近似平行,其中近似平行的可接受偏差范围例如可以是5°以内偏差;“垂直”包括绝对垂直和近似垂直,其中近似垂直的可接受偏差范围例如也可以是5°以内偏差。“相等”包括绝对相等和近似相等,其中近似相等的可接受偏差范围内例如可以是相等的两者之间的差值小于或等于其中任一者的5%。
应当理解的是,当层或元件被称为在另一层或基板上时,可以是该层或元件直接在另一层或基板上,或者也可以是该层或元件与另一层或基板之间存在中间层。
本文参照作为理想化示例性附图的剖视图和/或平面图描述了示例性实施方式。在附图中,为了清楚,放大了层的厚度和区域的面积。因此,可设想到由于例如制造技术和/或公差引起的相对于附图的形状的变动。因此,示例性实施方式不应解释为局限于本文示出的区域的形状,而是包括因例如制造而引起的形状偏差。例如,示为矩形的蚀刻区域通常将具有弯曲的特征。因此,附图中所示的区域本质上是示意性的,且它们的形状并非旨在示出设备的区域的实际形状,并且并非旨在限制示例性实施方式的范围。
图1为根据一些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结构图。如图1所示,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200,该显示装置200包括盖板和显示面板100,盖板位于显示面板100的出光侧。盖板能够起到保护显示面板100的作用,提高显示装置200的整体抗冲击性能。
在一些示例中,盖板的材料包括透明聚酰亚胺、超薄玻璃中的至少一种。
需要说明的是,显示面板100的出光侧可以为显示面板100用于显示发光的一侧。显示面板100的背光侧可以为显示面板100背离出光侧的一侧。也即,显示面板100的出光侧位于显示面板100的正面,则显示面板100的背光侧位于显示面板100的背面。
在一些示例中,显示装置200还可以包括框架、显示驱动集成电路(英文全称:Integrated Circuit,英文简称:IC)以及其他电子配件等。其中,显示驱动集成电路被配置为向显示面板100提供数据驱动信号(也称为数据信号),以便于显示面板100实现画面显示。
示例性的,上述显示装置200可以为液晶显示装置(英文全称:Liquid CrystalDisplay,英文简称:LCD);该显示装置200也可以为电致发光显示装置或光致发光显示装置。在该显示装置200为电致发光显示装置的情况下,电致发光显示装置可以为有机电致发光显示装置(英文全称: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英文简称:OLED)或量子点电致发光显示装置(英文全称:Quantum Dot Light Emitting Diodes,英文简称:QLED)。在该显示装置200为光致发光显示装置的情况下,光致发光显示装置可以为量子点光致发光显示装置。
示例性的,上述显示装置200可以是显示不论运动(例如,视频)还是固定(例如,静止图像)的且不论文字还是的图像的任何显示装置。更明确地说,预期所述实施例的显示装置可实施应用在多种电子中或与多种电子装置关联,所述多种电子装置例如(但不限于)移动电话、无线装置、个人数据助理(PDA)、手持式或便携式计算机、GPS接收器/导航器、相机、MP4视频播放器、摄像机、游戏控制台、手表、时钟、计算器、电视监视器、平板显示器、计算机监视器、汽车显示器(例如,里程表显示器等)、导航仪、座舱控制器和/或显示器、相机视图的显示器(例如,车辆中后视相机的显示器)、电子相片、电子广告牌或指示牌、投影仪、建筑结构、包装和美学结构(例如,对于一件珠宝的图像的显示器)等。
图2为根据一些实施例的显示面板的结构图。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显示面板100具有显示区(英文全称:Active Area,简称AA区;也可称为有效显示区)AA和围绕显示区AA的周边区SA。周边区SA包括第一边框区SA1,沿行方向X上,第一边框区SA1位于显示区AA的至少一侧。
其中,沿行方向X上,第一边框区SA1位于显示区AA的至少一侧,可以包括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种:沿行方向X上,第一边框区SA1位于显示区AA的一侧。也即,第一边框区SA1可以位于显示区AA的左侧,或者,第一边框区SA1也可以位于显示区AA的右侧。
第二种:第一边框区SA1包括第一子边框区SA11和第二子边框区SA12。沿行方向X上,显示区AA位于第一子边框区SA11和第二子边框区SA12之间。如图2所示,第一子边框区SA11位于显示区AA的左侧。也即,第一子边框区SA11可以为左边框区。第二子边框区SA12位于显示区AA的右侧。也即,第二子边框区SA12可以为右边框区。
周边区SA还可以包括第二边框区SA2,沿列方向Y上,第二边框区SA2位于显示区AA的至少一侧。
其中,沿列方向Y上,第一边框区SA1位于显示区AA的至少一侧,可以包括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种:沿列方向Y上,第二边框区SA2位于显示区AA的一侧。也即,第二边框区SA2可以位于显示区AA的上侧,或者,第二边框区SA2也可以位于显示区AA的下侧。
第二种:第二边框区SA2包括第三子边框区SA21和第四子边框区SA22。沿列方向Y上,显示区AA位于第三子边框区SA21和第四子边框区SA22之间。如图2所示,第三子边框区SA21位于显示区AA的左侧。也即,第三子边框区SA21可以为左边框区。第四子边框区SA22位于显示区AA的上侧。也即,第四子边框区SA22可以为下边框区。
在第一边框区SA1包括第一子边框区SA11和第二子边框区SA12,且第二边框区SA2包括第三子边框区SA21和第四子边框区SA22的情况下,第一子边框区SA11、第三子边框区SA21、第二子边框区SA12和第四子边框区SA22顺次连通构成围绕显示区AA的周边区SA。
另外,如图3所示,显示面板100还可以包括绑定区BB,绑定区BB位于第四子边框区SA22远离显示区AA的一侧。
如图2所示,显示面板100包括衬底基板10,以及位于衬底基板10上的多个子像素P。多个子像素P设置于显示区AA,其中,全部子像素P在显示区AA内呈多行多列排布。
子像素P是显示面板100进行画面显示的最小单元,多个子像素P中可以包括红色子像素、蓝色子像素和绿色子像素,通过调节不同颜色子像素的亮度(灰阶),通过颜色组合和叠加可以实现多种颜色的显示,从而实现显示面板100的全彩化显示。
在另外一些示例中,显示面板100还可以包括白色子像素。
显示面板100还可以包括多条扫描信号线和多条数据信号线,多条扫描信号线可以沿行方向X延伸,且沿列方向Y排布,多条数据信号线可以沿列方向Y延伸,且沿行方向X排布。多条扫描信号线和多条数据信号线相交限定出多个子像素P。
如图2所示,每个子像素P均可以包括发光器件O和用于驱动该发光器件O的像素驱动电路Q。在全部子像素P在显示区AA内呈多行多列排布的情况下,对应的多个像素驱动电路Q也在显示区AA内呈多行多列排布。
在一些示例中,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阳极层、发光层和阴极层。在一些示例中,阴极层与发光层之间还设置有电子传输层,而阳极层与发光层之间还设置有空穴传输层。
在一些示例中,像素驱动电路Q中包括多个晶体管。在一些实施例中,本公开中的像素驱动电路Q的结构包括多种,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选择设置。例如,像素驱动电路的结构可以包括“2T1C”、“6T1C”、“7T1C”、“6T2C”、“7T2C”或“8T1C”等。此处,“T”表示为薄膜晶体管,位于“T”前面的数字表示为薄膜晶体管的数量;“C”表示为存储电容器C,位于“C”前面的数字表示为存储电容器C的数量。
此外,显示面板100中还可以包括多种信号线。上述的多种信号线可以与像素驱动电路电连接,以此为像素驱动电路提供其所需要的信号。
图3为根据一些可实现方式的显示面板的局部结构图。其中,图3为清晰示意出初始化信号线20、初始化信号总线30和转接线40之间的关系,图3中仅以显示面板100的下半屏进行示意。
在一些示例中,如图3所示,显示面板100还包括多种初始化信号线20,多种初始化信号线20位于显示区AA的衬底基板10上。任一种初始化信号线20包括多条初始化信号线20,多条初始化信号线20沿行方向X延伸,且沿列方向Y排布。
其中,针对上述显示面板100包括多种初始化信号线20,可以包括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种:显示面板100包括两种初始化信号线20,两种初始化信号线20包括第一种初始化信号线20A和第二种初始化信号线20B。第一种初始化信号线20A内包括多条初始化信号线20,该初始化信号线20定义为第一初始化信号线Vinit1。以及,第二种初始化信号线20B也包括多条初始化信号线20,该初始化信号线20定义为第二初始化信号线Vinit2。
以“7T1C”的像素驱动电路Q为例做介绍。此时,像素驱动电路Q包括第一复位晶体管和第二复位晶体管。第一初始化信号线Vinit1可以与第一复位晶体管的源极连接,以及第二初始化信号线Vinit2可以与第二复位晶体管的源极连接。
示例性的,多条第一初始化信号线Vinit1、多条第二初始化信号线Vinit2和多行像素驱动电路Q可以一一对应,以便一行内的像素驱动电路Q同时与一条第一初始化信号线Vinit1和一条第二初始化信号线Vinit2连接。
第二种:显示面板100包括三种初始化信号线,三种初始化信号线20包括第一种初始化信号线、第二种初始化信号线和第三种初始化信号线。与上述第一种的区别在于,多条初始化信号线20还包括第三种初始化信号线。同理,第三种初始化信号线内包括多条初始化信号线20,该初始化信号线20定义为第三初始化信号线。
以“8T1C”的像素驱动电路Q为例做介绍。此时,像素驱动电路Q除第一复位晶体管和第二复位晶体管外,还包括第三复位晶体管,第三初始化信号线可以与第三复位晶体管的源极连接。
无论显示面板100包括几种初始化信号线20,一种初始化信号线20需对应一种初始化信号总线30,以便于利用该初始化信号总线30向该种初始化信号线传输初始化信号。
也即,如图3所示,显示面板100还包括多种初始化信号总线30,多种初始化信号总线30位于第一边框区SA1的衬底基板10上,一种初始化信号总线30对应一种初始化信号线20。任一种初始化信号总线30包括至少一条初始化信号总线30,初始化信号总线30沿第一边框区SA1延伸,且初始化信号总线30的延伸方向,与初始化信号线20的延伸方向相交。
其中,显示面板100还可以包括初始化信号总线延伸部,初始化信号总线延伸部位于绑定区BB内。换言之,初始化信号总线30可以延伸至绑定区BB内,以便于与绑定区内的器件电连接,以便于接收初始化信号。也即,初始化信号总线30延伸至绑定区内的部分为初始化信号总线延伸部。
需要说明的是,初始化信号总线30沿第一边框区SA1延伸。可以理解为,当初始化信号总线30位于第一子边框区SA11内时,初始化信号总线30,自第一子边框区SA11靠近第三子边框区SA21的一侧,延伸至第一子边框区SA11靠近第四子边框区SA22的一侧。当然,当初始化信号总线30位于第二子边框区SA12内时同理,初始化信号总线30,自第一子边框区SA11靠近第三子边框区SA21的一侧,延伸至第一子边框区SA11靠近第四子边框区SA22的一侧。
在一些可实现的方式中,如图3所示,显示面板100还包括多种转接线40,多种转接线40位于周边区SA的衬底基板10上,一种转接线40用于将一种初始化信号线20与一种初始化信号总线30连接。
具体的,任一种转接线40包括多条转接线40,多条转接线40沿列方向Y排布,一条转接线40的一端与一条初始化信号总线30连接,转接线40的另一端与一条初始化信号线20连接。也即,一种转接线40内包含的多条转接线40与一种初始化信号线20内包含的多条初始化信号线20一一对应。
在一些示例中,以显示面板100包括两种初始化信号线为例进行介绍。此时,显示面板100包括两种初始化信号总线30和两种转接线40。两种初始化信号总线30分别为第一种初始化信号总线30A和第二种初始化信号总线30B,以及,两种转接线40分别为第一种转接线40A和第二种转接线40B。
两种初始化信号总线30可以位于第一周边区SA1的第一子周边区SA11内。其中,第一种初始化信号总线30A可以包括一条初始化信号总线30,该条初始化信号总线30定义为第一初始化信号总线31。第二种初始化信号总线30B也可以包括一条初始化信号总线30,该条初始化信号总线30定义为第二初始化信号总线32。其中,第二初始化信号总线32可以位于第一初始化信号总线31远离显示区AA的一侧。
两种转接线40对应于两种初始化信号总线30,两种转接线40位于第一周边区SA1的第一子周边区SA1内,且两种转接线40在衬底基板10上的正投影,位于两种初始化信号总线30在衬底基板10上的正投影靠近显示区AA的一侧,以便于转接线40用于连接初始化信号总线30和初始化信号线20。
其中,第一种转接线40A包括多条转接线40,该转接线40定义为第一转接线41。此时,多条第一转接线41与多条第一初始化信号线Vinit1一一对应。也即,一条第一转接线41的一端与第一初始化信号总线31连接,该条第一转接线41的另一端与一条第一初始化信号线Vinit1连接。以便于位于显示区AA内的每条第一初始化信号线Vinit1,可以通过对应的第一转接线41与位于周边区SA内的第一初始化信号总线31连接。
同理,多条第二转接线42与多条第二初始化信号线Vinit2一一对应。也即,一条第二转接线42的一端与第二初始化信号总线32连接,该条第二转接线42的另一端与一条第二初始化信号线Vinit2连接。以便于位于显示区AA内的每条第二初始化信号线Vinit2,可以通过对应的第二转接线42与位于周边区SA内的第二初始化信号总线32连接。
经发明人研究发现,由于任一种转接线40内包含的转接线40的数量,需与其连接的一种初始化信号线20内包含的初始化信号线20的数量一一对应,会导致转接线40的数量较多,进而导致转接线40对周边区SA面积占用较多,难以实现窄边框设计。
图4为根据一些实施例的显示面板的局部结构图。其中,图4为清晰示意出初始化信号线20、初始化信号总线30和转接线40之间的关系,图4中仅以显示面板100的下半屏进行示意。
基于此,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100,如图4所示,显示面板100内还包括多种辅助信号线50,多种辅助信号线50位于衬底基板10上。任一种辅助信号线50包括至少一条辅助信号线50,辅助信号线50的延伸方向,与初始化信号线20的延伸方向相交,且一条辅助信号线50,与同一种初始化信号线20中全部初始化信号线20连接。
此时,沿列方向Y上,同一种初始化信号线20中,全部初始化信号线20划分为多个初始化信号线组W,一个初始化信号线组W中包括多条初始化信号线20。
由于显示面板100内可以利用一条辅助信号线50,与同一种初始化信号线20中全部初始化信号线20连接。也即,此时同一种初始化信号线20中全部初始化信号线20进行串接。
由此,同一种转接线40中,一条转接线40的一端与一条初始化信号总线30连接,且该转接线40的另一端与同一种初始化信号线20中至少一个初始化信号线组W连接。也即,同一种转接线40中的一条转接线40,可以对应同一种初始化信号线20中至少一个初始化信号线组W。也即,一种转接线40中的一条转接线40,可以对应同一种初始化信号线20中多条初始化信号线20。相对于上述可实现方式中,一种转接线40中的一条转接线40,可以对应同一种初始化信号线20中一条初始化信号线20的情况,可以有效减少转接线40的数量。进而,可以减少转接线40对周边区SA空间的占用,以便于实现显示面板100窄边框。
需要说明的是,一条转接线40可以与同一种初始化信号线20中至少一个初始化信号线组W连接。也即,一条转接线40可以与同一种初始化信号线20中一个初始化信号线组W、多个初始化信号线组W或全部初始化信号线组W连接。而对于不同的连接情况,下文将进行阐述。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以显示面板100包括两种初始化信号线为例进行介绍,两种初始化信号线20包括第一种初始化信号线20A和第二种初始化信号线20B。第一种初始化信号线20A内包括的全部第一初始化信号线Vinit1划分为多个初始化信号线组W,该初始化信号线组W定义为第一初始化信号线组W1。同理,第二种初始化信号线20B内包括的全部第一初始化信号线Vinit1划分为多个初始化信号线组W,该初始化信号线组W定义为第二初始化信号线组W2。
此时,显示面板100包括两种辅助信号线50,两种辅助信号线50分别为第一种辅助信号线50A和第二种辅助信号线50B。第一种辅助信号线50A包括至少一条辅助信号线50,该辅助信号线50定义为第一辅助信号线51,第一辅助信号线51与全部第一初始化信号线Vinit1连接。同理,第二种辅助信号线50B包括至少一条辅助信号线50,该辅助信号线50定义为第二辅助信号线52,第二辅助信号线52与全部第二初始化信号线Vinit2连接。
以及,显示面板100还包括两种转接线40,两种转接线40分别为第一种转接线40A和第二种转接线40B。第一种转接线40A包括多条转接线40,该转接线40定义为第一转接线41,一条第一转接线41的一端与第一初始化信号总线31连接,该第一转接线41的另一端与至少一个第一初始化信号线组W1连接。
如上设置,一条第一转接线41对应至少一个第一初始化信号线组W1。也即,一条第一转接线41对应多条第一初始化信号线Vinit1,相对于一条第一转接线41对应一条第一初始化信号线Vinit1的情况,可以有效第一转接线41的数量,以降低第一转接线41对周边区SA空间的占用,便于实现显示面板100的窄边框。
同理,第二种转接线40B包括多条转接线40,该转接线40定义为第二转接线42,一条第二转接线42的一端与第二初始化信号总线32连接,该第二转接线42的另一端与至少一个第二初始化信号线组W2连接。
如上设置,一条第二转接线42对应至少一个第二初始化信号线组W2。也即,一条第二转接线42对应多条第二初始化信号线Vinit2,相对于一条第二转接线42对应一条第二初始化信号线Vinit2的情况,可以有效第二转接线42的数量,以降低第二转接线42对周边区SA空间的占用,便于实现显示面板100的窄边框。
图5为图4中C1的局部放大图。
在一些实施例中,结合图4和图5所示,显示面板100还包括栅极驱动电路G,栅极驱动电路G位于第一边框区SA1,栅极驱动电路G被配置为向子像素P的像素驱动电路Q提供扫描信号。初始化信号总线30在衬底基板10上的正投影,位于栅极驱动电路G在衬底基板10上的正投影靠近显示区AA的一侧。如此设置,可以便于初始化信号总线30与位于显示区AA内的初始化信号线20连接。
图6为根据一些实施例的显示面板的局部版面结构图。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沿远离衬底基板10的方向上,显示面板100还包括:有源层、第一栅金属层Gate1、第二栅金属层Gate2、第一源漏金属层SD1和第二源漏金属层SD2。
其中,有源层可以包括像素驱动电路Q中各个晶体管的沟道部,第一栅金属层Gate1可以包括像素驱动电路Q中各个晶体管的栅极,第二栅金属层Gtae2可以包括像素驱动电路Q中各个晶体管的源极和漏极。第一源漏金属层SD1可以包括像素驱动电路Q内用于连接各个晶体管的导电部,以及,第二源漏金属层SD2可以包括数据信号线Data等。
上文结合相关附图介绍显示面板100可以通过增设辅助信号线50将同一种初始化信号线20中全部初始化信号线20串接,以便于实现一条转接线40可以同时给多条初始化信号线20传输信号,以减少转接线40的数量。而下文将结合相关附图具体介绍显示面板100中转接线40的布局设计。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辅助信号线50包括第一辅助部50a,第一辅助部50a位于显示区AA,第一辅助部50a在衬底基板10上的正投影,与像素驱动电路Q在衬底基板10上的正投影无交叠。
以辅助信号线50为第一种辅助信号线50A中的第一辅助信号线51为例进行介绍。此时,显示面板100显示区AA内设有第一辅助部50a,第一辅助部50a的延伸方向与初始化信号线20的延伸方向相交,且一条第一辅助部50a与同一种初始化信号线20中全部初始化信号线20连接。基于此,利用第一辅助部50a将第一种初始化信号线20A中全部第一初始化信号线Vinit1串接。换言之,第一种初始化信号线20A中任一条第一初始化信号线Vinit1接收来自第一初始化信号总线31传输的第一初始化信号,均可以传输至第一种初始化信号线20A中剩余第一初始化信号线Vinit1。
故而,第一转接线41与至少一个第一初始化信号线组W1中的任意一条第一初始化信号线Vinit1连接时,可以将来自第一初始化信号总线31的第一初始化信号传输至至少一个第一初始化信号线组W1中的全部第一初始化信号线Vinit1。并且,第二转接线42同理。
由此,可以有效减少显示面板100中转接线40的数量。进而,可以减少转接线40对周边区SA空间的占用,以便于实现显示面板100窄边框。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第一辅助部50a在衬底基板10上的正投影,与像素驱动电路Q在衬底基板10上的正投影无交叠。
基于此,可以防止像素驱动电路Q内的各个晶体管、各个连接节点或者其他导电部接收跳变信号时,而拉动第一辅助部50a传输的初始化信号的电位发生变化,影响初始化信号线20接收的初始化信号,有利于提高显示面板100的显示均一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一个第一辅助部50a在衬底基板10上的正投影,位于相邻两列像素驱动电路Q在衬底基板10上的正投影之间。
基于此,可以实现第一辅助部50a在衬底基板10上的正投影,与像素驱动电路Q在衬底基板10上的正投影无交叠,以防止第一辅助部50a传输的初始化信号的电位发生变化,影响初始化信号线20接收的初始化信号,有利于提高显示面板100的显示均一性。另外,将第一辅助部50a设置于相邻两列像素驱动电路Q在衬底基板10上的正投影之间,还可以防止第一辅助部50a影响显示面板100的开口率。
在一些示例中,第一种辅助信号线50A中的第一辅助信号线51的第一辅助部50a,和第二种辅助信号线50B中的第二辅助信号线52的第一辅助部50a,可以分别位于不同的相邻两列像素驱动电路Q在衬底基板10上的正投影之间。也即,第一种辅助信号线50A中的第一辅助信号线51的第一辅助部50a,位于一组相邻两列像素驱动电路Q在衬底基板10上的正投影之间,而第二种辅助信号线50B中的第二辅助信号线52的第一辅助部50a位于另一组相邻两列像素驱动电路Q在衬底基板10上的正投影之间。
由此,可以防止两个第一辅助部50a设置于同相邻两列像素驱动电路Q在衬底基板10上的正投影之间,导致该相邻两列像素驱动电路Q间距较大的问题,并且,也可以防止两个第一辅助部50a相距较近,而导致二者容易出现短接的问题。
在一些示例中,结合图4和图6所示,第一辅助部50a可以位于第二源漏金属层SD2中,或者,也可以位于显示面板100内的其他膜层中。在将第一辅助部50a设置于第二源漏金属层SD2层中时,可以便于第一辅助部50a的布局。
另外,当第一辅助部50a和初始化信号线20异层设置时,第一辅助部50a和初始化信号线20可以通过过孔连接,或者通过导电部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由于一条辅助信号线50,与同一种初始化信号线20中全部初始化信号线20连接,一条辅助信号线50包括的第一辅助部50a,可以与同一种初始化信号线20中至少一个初始化信号组W连接。
其中,第一辅助部50a,可以与同一种初始化信号线20中至少一个初始化信号组W连接,可以包括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种:第一辅助部50a可以与同一种初始化信号线20中部分初始化信号组W连接。此时,第一辅助部50a可以与同一种初始化信号线20中一个初始化信号组W连接。或者,第一辅助部50a可以与同一种初始化信号线20中多个初始化信号组W连接。
此时,相当于辅助信号线50可以利用第一辅助部50a与同一种初始化信号线20中部分初始化信号组W连接。而显示面板100中该种初始化信号线20中剩余的初始化信号线组W,可以利用其他辅助部进行连接。对于该种方式下文将进行阐述。
第二种:第一辅助部50a可以与同一种初始化信号线20中全部初始化信号组W连接。此时,辅助信号线50即为第一辅助部50a。可以利用一个第一辅助部50a,与同一种初始化信号线20中全部初始化信号线20连接。
通过上述设置,可以简化辅助信号线50的结构,以便于简化利用一个第一辅助部50a将同一种初始化信号线20中全部初始化信号线20进行串接。以实现转接线40的数量无需与初始化信号线20的数量一一对应,以减少显示面板100中转接线40的数量。进而,可以减少转接线40对周边区SA空间的占用,以便于实现显示面板100窄边框。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一个转接线40的另一端与同一种初始化信号线20中一个初始化信号线组W连接。
由于已经利用辅助信号线50将同一种初始化信号线20中全部初始化信号线20进行串接。此时,一条转接线40可以通过与任意一条初始化信号线20连接,以间接连接同一种初始化信号线20中剩余的初始化信号线。所以,所谓转接线40的另一端与同一种初始化信号线20中一个初始化信号线组W连接。可以理解为,转接线40的另一端与同一种初始化信号线20中一个初始化信号线组W中任一条初始化信号线20直接连接,而并非是经由其他初始化信号线实现间接连接。
换言之,同一种转接线40中转接线40的数量与同一种初始化信号线20中初始化信号线组W数量相等,以使同一种转接线40中多条转接线40,与同一种初始化信号线20中多条初始化信号线组W一一对应。
基于此,可以使得同一种初始化信号线20中每个初始化信号线组W均可以与转接线40直接连接,而并非是仅有其他初始化信号线组W间接连接,可以降低经由其他初始化信号线组W间接连接传输来自转接线40的初始化信号的损耗,以便于提高显示面板100的均一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在转接线40的另一端与同一种初始化信号线20中一个初始化信号线组W连接的情况下,同一种初始化信号线20中,每个初始化信号线组W中初始化信号线20的数量相等。
可以使得每条转接线40对应的初始化信号线20的数量相等,以防止某一条转接线40连接的初始化信号线组W中初始化信号线20的数量,多余其他转接线40所连接的初始化信号线组W中初始化信号线20的数量,而导致初始化信号线20的数量较多的初始化信号线组W中最远离转接线40的初始化信号线20所接收到的初始化信号的损耗过大,而导致出现显示面板100显示均一性较差的问题。
也即,在转接线40的另一端与同一种初始化信号线20中一个初始化信号线组W连接的情况下,同一种初始化信号线20中,每个初始化信号线组W中初始化信号线20的数量相等,有利于进一步提高显示面板100的显示均一性。
图7为根据另一些实施例的显示面板的局部结构图,图8为根据一些实施例的显示面板的局部版面结构图,图9为根据又一些实施例的显示面板的局部结构图。
在一些实施例中,结合图4、图6~图9所示,每个初始化信号线组W中初始化信号线20的数量可以为2条、3条、4条、5条或6条中任一种。但是,本公开实施例不限制于此。
另外,在每个初始化信号线组W中初始化信号线20的数量在上述2条~6条范围内时,不仅可以有效减少转接线40的数量,还可以防止由于转接线40所连接的初始化信号线组W中初始化信号线20的数量,而导致初始化信号线组W中最远离转接线40的初始化信号线20所接收到的初始化信号的损耗过大,而导致出现显示面板100显示均一性较差的问题。
如图4和图6所示,以每个初始化信号线组W中初始化信号线20的数量为2条为例,相当于沿列方向Y上,每2条初始化信号线20对应连接一条转接线40。换言之,当每个初始化信号线组W包括2条初始化信号线20时转接线40的数量,相对一条转接线40与一条初始化信号线20连接的情况,可以减少50%的转接线40的数量。
如图7和图8所示,以每个初始化信号线组W中初始化信号线20的数量为4条为例,相当于沿列方向Y上,每4条初始化信号线20对应连接一条转接线40。换言之,当每个初始化信号线组W包括4条初始化信号线20时转接线40的数量,相对一条转接线40与一条初始化信号线20连接的情况,可以减少75的转接线40的数量。
如图9所示,以每个初始化信号线组W中初始化信号线20的数量为6条为例,相当于沿列方向Y上,每6条初始化信号线20对应连接一条转接线40。换言之,当每个初始化信号线组W包括6条初始化信号线20时转接线40的数量,相对一条转接线40与一条初始化信号线20连接的情况,可以减少83.3%的转接线40的数量。
图10为根据又一些实施例的显示面板的局部结构图。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0所示,随着显示面板技术的发展,多样化外形的显示面板也越来越多。基于此,上述显示装置中的显示面板100可以为异形显示面板。此时,第一边框区SA1包括第一区E和拐角区R,沿列方向Y上,拐角区R位于第一区E的至少一侧。也即,沿列方向Y上,拐角区R可以位于第一区E的一侧,或者,拐角区R可以位于第一区E的两侧。
示例性的,第一边框区SA1的第一子边框区SA11的拐角区R可以位于其第一区E的两侧。也即,第一子边框区SA11的拐角区R可以包括第一子区R1和第二子区R2。第一子边框区SA11的第一子区R1与第三子边框区SA21相邻,第一子边框区SA12的第二子区R2与第四子边框区SA22相邻。第一边框区SA1的第二子边框区SA12同理。
显示区AA包括第一显示区AA1和第二显示区AA2,沿行方向X上,拐角区R和第一显示区AA1有交叠,且第一区E和第二显示区AA2有交叠。多条转接线40位于第一区E,转接线40与位于第二显示区AA2内的初始化信号线组W连接。
基于此,可以将第一边框区SA1内的转接线40均集中设置于第一区E内,并且,利用第一区E内的转接线40与第二显示区AA2内的初始化信号线组W连接,将来自初始化信号总线30的初始化信号传输至第二显示区AA2内的初始化信号线组W。另外,由于已经利用辅助信号线50(第一辅助部50a)将同一种初始化信号线20中全部初始化信号线20进行串接。此时,第一区E内的转接线40可以利用第二显示区AA2内的初始化信号线组W和第一辅助部50a,将来自初始化信号总线30的初始化信号传输至位于第一显示区AA1内的第一辅助部50a,再利用位于第一显示区AA1内的第一辅助部50a将初始化信号传输至第一显示区AA1内的初始化信号线组W。
由此,在拐角区R位置处无需设置额外的转接线40以连接第二显示区AA2内的初始化信号线组W。故而,可以节省拐角区R的空间,以便于实现显示面板100窄边框。
需要说明的是,如图10所示,至少两个初始化信号线组W内的初始化信号线20的数量不等。可以理解的是,最靠近拐角区R位子处的初始化信号线W内的初始化信号线20的数量,可以多余其他初始化信号线组W内的初始化信号线20的数量。换言之,相对图4所示的显示面板100,可以将与拐角区R对应的初始化信号线组W,与其相邻的且与第一区E对应的初始化信号线W合并为一个初始化信号线组W,以省去与拐角区R对应的初始化信号线组W连接的转接线40,实现在拐角区R位置处无需设置转接线40,节省拐角区R的空间,以便于实现显示面板100窄边框。
上文结合相关附图主要介绍了在显示面板100的显示区AA设置第一辅助部50a(辅助信号线50)时,第一辅助部50a的相关设计。而下文将结合相关附图介绍在显示面板100的周边区SA设置第二辅助部50b(辅助信号线)的相关设计。
图11为根据又一些实施例的显示面板的局部结构图,图12为图11中C2的局部放大图。
其中,图11为清晰示意出初始化信号线20、初始化信号总线30和转接线40之间的关系,图11中仅以显示面板100的下半屏进行示意。
在一些实施例中,结合图11和图12所示,辅助信号线50包括第二辅助部50b,第二辅助部50b位于周边区SA,且第二辅助部50b在衬底基板10上的正投影,位于全部转接线40在衬底基板10上的正投影靠近显示区AA的一侧。也即,第二辅助部50b在衬底基板10上的正投影,位于全部转接线40在衬底基板10上的正投影和全部初始化信号线20在衬底基板10上的正投影之间,以实现利用第二辅助部50b将转接线40和初始化信号线20连接。
以辅助信号线50为第一种辅助信号线50A中的第一辅助信号线51为例进行介绍。此时,显示面板100周边区SA内设有第二辅助部50b,第二辅助部50b可以紧邻显示区AA设置,利用第二辅助部50b与至少一个第一初始化信号线组W1中每条初始化信号线20的端部连接。
基于此,可以利用位于周边区SA的第二辅助部50b再与位于同样位于周边区SA内的第一转接线41连接,以接收来自第一初始化信号总线31传输的第一初始化信号,可以将第一初始化信号传输至每个与该第二辅助部50b连接的第一初始化信号线Vinit1内。
故而,第一转接线41无需与每个第一初始化信号线Vinit1一一对应,将第一转接线41与第二辅助部50b连接,即可实现与至少一个第一初始化信号线组W1中每条初始化信号线20的连接。并且,第二转接线42同理。
由此,可以有效减少显示面板100中转接线40的数量。进而,可以减少转接线40对周边区SA空间的占用,以便于实现显示面板100窄边框。
另外,由于第二辅助部50b是串接于转接线40和初始化信号线20之间,初始化信号线20接收经由第二辅助部50b传输的初始化信号即可,相对于利用第一辅助部50a时,部分初始化信号线20需接收经由第一辅助部50a以及其他初始化信号线20传输的方式,可以降低初始化信号的损耗,有利于提高显示面板100的亮度均一性。
并且,第二辅助部50b设置于周边区SA内,相对于第一辅助部50a设置于显示区AA内的情况,可以更好的防止辅助信号线50影响显示面板100开口率的问题。
图13为根据一些实施例的显示面板的局部版面结构图。
在一些示例中,如图13所示,第二辅助部50b可以位于第二源漏金属层SD2中,或者,也可以位于显示面板100内的其他膜层中。在将第二辅助部50b设置于第二源漏金属层SD2层中时,可以便于第二辅助部50b的布局。
另外,当第二辅助部50b和初始化信号线20异层设置时,第二辅助部50b和初始化信号线20可以通过过孔连接,或者通过导电部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结合图11和图12所示,由于一条辅助信号线50,与同一种初始化信号线20中全部初始化信号线20连接,一条辅助信号线50包括的第二辅助部50b,可以与同一种初始化信号线20中至少一个初始化信号组W连接。
其中,第二辅助部50b,可以与同一种初始化信号线20中至少一个初始化信号组W连接,可以包括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种:第二辅助部50b可以与同一种初始化信号线20中部分初始化信号组W连接。此时,第二辅助部50b可以与同一种初始化信号线20中一个初始化信号组W连接。或者,第二辅助部50b可以与同一种初始化信号线20中多个初始化信号组W连接。
此时,相当于辅助信号线50可以利用第二辅助部50b与同一种初始化信号线20中部分初始化信号组W连接。而显示面板100中该种初始化信号线20中剩余的初始化信号线组W,可以利用其他辅助部(第一辅助部)进行连接。而对于该种方式下文将进行阐述。
第二种:第二辅助部50b可以与同一种初始化信号线20中全部初始化信号组W连接。此时,辅助信号线50即为第二辅助部50b。可以利用一个第二辅助部50b,与同一种初始化信号线20中全部初始化信号线20连接。
通过上述设置,可以简化辅助信号线50的结构,以便于简化利用一个第二辅助部50b将同一种初始化信号线20中全部初始化信号线20进行串接。以实现转接线40的数量无需与初始化信号线20的数量一一对应,以减少显示面板100中转接线40的数量。进而,可以减少转接线40对周边区SA空间的占用,以便于实现显示面板100窄边框。
在一些实施例中,结合图11和图12所示,一条转接线40的一端与一条初始化信号总线30连接,转接线40的另一端通过第二辅助部50b与同一种初始化信号线20中一个初始化信号线组W连接。
由于已经利用辅助信号线50的第二辅助部50b将至少一个初始化信号线组W内的多条初始化信号线20串接。此时,一条转接线40可以通过与第二辅助部50b连接,以实现与第二辅助部50b所连接的多条初始化信号线组W连接。
所以,所谓转接线40的另一端与同一种初始化信号线20中一个初始化信号线组W连接。可以理解为,沿行方向X上,转接线40与同一种初始化信号线20中一个初始化信号线组W中任一条初始化信号线20有交叠。换言之,同一种转接线40中转接线40的数量与同一种初始化信号线20中初始化信号线组W数量相等,以使同一种转接线40中多条转接线40,与同一种初始化信号线20中多条初始化信号线组W一一对应。
基于此,可以使得同一种初始化信号线20中每个初始化信号线组W均可以对应一个转接线40,可以降低初始化信号的损耗,以便于提高显示面板100的均一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结合图11和图12所示,一条转接线40的一端与一条初始化信号总线30连接,转接线40的另一端通过第二辅助部50b与同一种初始化信号线20中一个初始化信号线组W连接的情况下,同一种初始化信号线20中,每个初始化信号线组W中初始化信号线20的数量相等。
可以使得每条转接线40对应的初始化信号线20的数量相等,以防止某一条转接线40连接的初始化信号线组W中初始化信号线20的数量,多余其他转接线40所连接的初始化信号线组W中初始化信号线20的数量,而导致初始化信号线20的数量较多的初始化信号线组W中最远离转接线40的初始化信号线20所接收到的初始化信号的损耗过大,而导致出现显示面板100显示均一性较差的问题。
也即,在转接线40的另一端与同一种初始化信号线20中一个初始化信号线组W连接的情况下,同一种初始化信号线20中,每个初始化信号线组W中初始化信号线20的数量相等,有利于进一步提高显示面板100的显示均一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结合图11和图12所示,每个初始化信号线组W中初始化信号线20的数量可以为2条、3条、4条、5条或6条中任一种。但是,本公开实施例不限制于此。
另外,在每个初始化信号线组W中初始化信号线20的数量在上述2条~6条范围内时,不仅可以有效减少转接线40的数量,还可以防止由于转接线40所连接的初始化信号线组W中初始化信号线20的数量,而导致初始化信号线组W中最远离转接线40的初始化信号线20所接收到的初始化信号的损耗过大,而出现显示面板100显示均一性较差的问题。
以每个初始化信号线组W中初始化信号线20的数量为2条为例,相当于没两条初始化信号线20对应连接一条转接线40。换言之,当每个初始化信号线组W包括2条初始化信号线20时转接线40的数量,相对一条转接线40与一条初始化信号线20连接的情况,可以减少50%的转接线40的数量。
图14为根据又一些实施例的显示面板的局部结构图。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4所示,上述显示装置中的显示面板100可以为异形显示面板。此时,多条转接线40位于第一区E,转接线40与位于第二显示区AA2内的初始化信号线组W连接。
基于此,可以将第一边框区SA1内的转接线40均集中设置于第一区E内,并且,第一区E内的转接线40可以利用位于第一区E内的第二辅助部50b,与第二显示区AA2内的初始化信号线组W连接,将来自初始化信号总线30的初始化信号传输至第二显示区AA2内的初始化信号线组W。另外,由于已经利用辅助信号线50(第二辅助部50b)将同一种初始化信号线20中全部初始化信号线20进行串接。此时,第一区E内的转接线40可以利用位于第一区E内的第二辅助部50b,将来自初始化信号总线30的初始化信号传输至位于拐角区R内的第二辅助部50b,再利用位于拐角区R内的第二辅助部50b将初始化信号传输至第一显示区AA1内的初始化信号线组W。
由此,在拐角区R位置处无需设置额外的转接线40以连接第一显示区AA1内的初始化信号线组W。故而,可以节省拐角区R的空间,以便于实现显示面板100窄边框。
图15为根据又一些实施例的显示面板的局部结构图,图16为根据又一些实施例的显示面板的局部结构图。其中,图15和图16为清晰示意出初始化信号线20、初始化信号总线30和转接线40之间的关系,图15和图16中仅以显示面板100的下半屏进行示意。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5和图16所示,上述显示装置中的显示面板100可以为异形显示面板。在设置第一辅助部50a至少与位于第二显示区AA2内的同一种初始化信号线20中全部初始化信号线20连接。第二辅助部50b至少与位于第一显示区AA1内的同一种初始化信号线20中全部初始化信号线20连接的情况下,可以设置辅助信号线50包括第一辅助部50a和第二辅助部50b。此时,多条转接线40位于第一区E,且多条转接线40中,与拐角区R相邻的转接线40为第一目标转接线40a,剩余为第二目标转接线40b。
基于此,利用第一区E中靠近拐角区R的第一目标转接线40a与第二辅助部50b连接,且利用第一区E除第一目标转接线40a外的第二目标转接线40b,与位于第二显示区AA2内同一种初始化信号线20中至少一个初始化信号线组W连接。
由于已经利用第二辅助部50b至少与位于第一显示区AA1内的同一种初始化信号线20中全部初始化信号线20连接。也即,利用第二辅助部50b至少将显示区AA中第一显示区AA1内的同一种初始化信号线20中全部初始化信号线20串接,进而可以利用第一目标转接线40a向位于第一显示区AA1内同一种初始化信号线20中至少一个初始化信号线组W传输初始化信号,以使位于第一显示区AA1内同一种初始化信号线20中全部初始化信号线组W接收初始化信号。以及,由于已经利用第一辅助部50a至少与位于第二显示区AA2内的同一种初始化信号线20中全部初始化信号线20连接。也即,利用第一辅助部50a至少将显示区AA中第二显示区AA2内的同一种初始化信号线20中全部初始化信号线20串接,进而可以利用第二目标转接线40b向位于第二显示区AA2内同一种初始化信号线20中至少一个初始化信号线组W传输初始化信号,以使位于第二显示区AA2内同一种初始化信号线20中全部初始化信号线组W接收初始化信号。
由此,在拐角区R位置处无需设置额外的转接线40以连接第一显示区AA1内的初始化信号线组W。故而,可以节省拐角区R的空间,以便于实现显示面板100窄边框。
其中,第一辅助部50a至少与位于第二显示区AA2内的同一种初始化信号线20中全部初始化信号线20连接,可以包括以下两种情况:
第一种:第一辅助部50a与位于第二显示区AA2内的同一种初始化信号线20中全部初始化信号线20连接。
第二种:第一辅助部50a至少与位于显示区AA(第一显示区AA1和第二显示区AA2)内的同一种初始化信号线20中全部初始化信号线20连接。
第二辅助部50b至少与位于第一显示区AA1内的同一种初始化信号线20中全部初始化信号线20连接,可以包括以下两种情况:
第一种:第二辅助部50b与位于第一显示区AA1内的同一种初始化信号线20中全部初始化信号线20连接。
第二种:第二辅助部50b与位于显示区AA(第一显示区AA1和第二显示区AA2)内的同一种初始化信号线20中全部初始化信号线20连接。
如上所述,第一辅助部50a的两种设置方式中的任一种,可以结合第二辅助部50b中两种设置方式的任一种构成辅助信号线50。也即,辅助信号线50可以包括以下三种设置方式:
第一种:如图15所示,第一辅助部50a与位于第二显示区AA2内的同一种初始化信号线20中全部初始化信号线20连接,第二辅助部50b与位于第一显示区AA1内的同一种初始化信号线20中全部初始化信号线20连接。
此时,第一辅助部50a可以位于第二显示区AA2内,第二辅助部50b至少位于拐角区R。也即,第二辅助部50b可以延伸至与第一目标转接线40a连接,或者,第二辅助部50b可以延伸至第一区E内与初始化信号总线30连接,以使第二辅助部50b可以接收来自初始化信号总线30传输的初始化信号。或者,第一辅助部50a可以位于第二显示区AA2内,第二辅助部50b位于拐角区R内,再设置一个转接自拐角区R延伸至第一区E,将第二辅助部50b与位于第一区E中的第一目标转接线40a连接,或者,第二辅助部50b可以与第一区E内初始化信号总线30连接,
第二种:第一辅助部50a与位于第二显示区AA2内的同一种初始化信号线20中全部初始化信号线20连接,第二辅助部50b与位于显示区AA(第一显示区AA1和第二显示区AA2)内的同一种初始化信号线20中全部初始化信号线20连接。
此时,第一辅助部50a可以位于第一区E,第二辅助部50b可以位于第一边框区SA1。
第三种:第一辅助部50a与位于显示区AA(第一显示区AA1和第二显示区AA2)内的同一种初始化信号线20中全部初始化信号线20连接,第二辅助部50b与位于第一显示区AA1内的同一种初始化信号线20中全部初始化信号线20连接。
此时,第一辅助部50a位于显示区AA,第二辅助部50b可以延伸至与第一目标转接线40a连接,或者,第二辅助部50b可以延伸至第一区E内与初始化信号总线30连接,以使第二辅助部50b可以接收来自初始化信号总线30传输的初始化信号。
第四种:如图16所示,第一辅助部50a与位于显示区AA(第一显示区AA1和第二显示区AA2)内的同一种初始化信号线20中全部初始化信号线20连接,第二辅助部50b与位于显示区AA(第一显示区AA1和第二显示区AA2)内的同一种初始化信号线20中全部初始化信号线20连接。
此时,第一辅助部50a位于显示区AA,第二辅助部50b位于第一边框区SA1。
无论上述任一种辅助信号线50的设置方式,均可以利用位于第一区E中的第一目标转接线40a与第二辅助部50b连接,以实现至少与第一显示区AA1内的全部初始化信号线20连接。故而,在拐角区R位置处无需设置额外的转接线40以连接第一显示区AA1内的初始化信号线组W。故而,可以节省拐角区R的空间,以便于实现显示面板100窄边框。
但是,上述第二种和第三种辅助信号线50的设置方式,一部分初始化信号线20与一种辅助部连接,另一部分初始化信号线20与两种辅助连接部均有连接,会导致两部分初始化信号线接收的初始化信号有差异,容易影响显示面板100的亮度均一性。
而上述第四种辅助信号线50的设置方式,可以使得每条初始化信号线与两种辅助连接部均连接。也即,位于第一显示区AA1中的初始化信号线20均与第一辅助部50a和第二辅助部50b连接,以及位于第二显示区AA2中的初始化信号线20也均与第一辅助部50a和第二辅助部50b连接。相对于上述第二种和第三种辅助信号线50的设置方式,也可以降低各个初始化信号线20接收的初始化信号的差异,有利于提高显示面板100的亮度均一性。
而上述第一种辅助信号线50的设置方式,可以使得每条初始化信号线仅与一种辅助连接部连接。也即,位于第一显示区AA1中的初始化信号线20仅与第一辅助部50a连接,而位于第二显示区AA2中的初始化信号线20仅与第二辅助部50b连接。相对于上述第二种和第三种辅助信号线50的设置方式,可以降低各个初始化信号线20接收的初始化信号的差异,有利于提高显示面板100的亮度均一性。另外,上述第一种辅助信号线50的设置方式相对于上述第四种辅助信号线50的设置方式,可以简化辅助信号线50的结构。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显示面板100为可以实现分屏控制的显示面板。此时,沿行方向X上,显示面板100的显示区AA包括第一子区域和第二子区域,显示面板100中的初始化信号线20需在第一子区域和第二子区域交界线位置处断开,以便于实现分开控制两个子区域内的像素驱动电路Q。由于,显示面板100中的初始化信号线20需在第一子区域和第二子区域交界线位置处断开,进而需要在第一边框区SA1的第一子边框区SA11和第二子边框区SA12均设有转接线40和初始化信号总线30,以便于为显示区AA的不同子区域内的初始化信号线传输初始化信号。此时,第一子边框区SA11的具体设置情况可以结合上述任意实施例的描述,并且,第二子边框区SA12的结构可以与第一子边框区SA11的结构对称,在此不再赘述。
以上所述,仅为本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公开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公开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公开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公开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3)

1.一种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具有显示区和围绕所述显示区的周边区,所述周边区包括第一边框区,沿行方向上,所述第一边框区位于所述显示区的至少一侧;
所述显示面板包括:
衬底基板;
多种初始化信号线,位于所述显示区的所述衬底基板上,任一种初始化信号线包括多条初始化信号线,且多条所述初始化信号线沿行方向延伸,且沿列方向排布;
其中,沿列方向上,同一种所述初始化信号线中,全部所述初始化信号线划分为多个初始化信号线组,一个所述初始化信号线组中包括多条所述初始化信号线;
多个像素驱动电路,位于所述显示区的所述衬底基板上,且多个所述像素驱动电路呈多行多列排布;一行所述像素驱动电路,与多种所述初始化信号线电连接;
多种初始化信号总线,位于所述第一边框区的所述衬底基板上,任一种初始化信号总线包括至少一条初始化信号总线,所述初始化信号总线沿所述第一边框区延伸,且所述初始化信号总线的延伸方向,与所述初始化信号线的延伸方向相交;
多种辅助信号线,位于所述衬底上,任一种辅助信号线包括至少一条辅助信号线,所述辅助信号线的延伸方向,与所述初始化信号线的延伸方向相交,且一条所述辅助信号线,与同一种所述初始化信号线中全部所述初始化信号线连接;
多种转接线,位于所述周边区的衬底基板上,任一种转接线包括多条转接线,一条所述转接线的一端与一条所述初始化信号总线连接,所述转接线的另一端与同一种所述初始化信号线中至少一个所述初始化信号线组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辅助信号线包括第一辅助部,所述第一辅助部位于所述显示区,所述第一辅助部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与像素驱动电路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无交叠。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一个所述第一辅助部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位于相邻两列所述像素驱动电路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辅助部,与同一种所述初始化信号线中全部所述初始化信号线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一个所述转接线的另一端,与同一种所述初始化信号线中一个所述初始化信号线组连接;且同一种所述初始化信号线中,每个所述初始化信号线组中所述初始化信号线的数量相等。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辅助信号线包括第二辅助部,所述第二辅助部在衬底上的正投影,位于全部所述转接线在衬底上的正投影靠近显示区的一侧。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辅助部,与同一种所述初始化信号线中全部所述初始化信号线组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一条所述转接线的一端与一条所述初始化信号总线连接,所述转接线的另一端通过所述第二辅助部与同一种所述初始化信号线中一个所述初始化信号线组连接,且同一种所述初始化信号线中,每个所述初始化信号线组中所述初始化信号线的数量相等。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边框区包括第一区和拐角区,沿列方向上,所述拐角区位于所述第一区的至少一侧;
所述显示区包括第一显示区和第二显示区,沿行方向上,所述拐角区和所述第一显示区有交叠,且所述第一区和所述第二显示区有交叠;
多条所述转接线位于所述第一区,所述转接线与位于所述第二显示区内的所述初始化信号线组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边框区包括第一区和拐角区,沿列方向上,所述拐角区位于所述第一区的至少一侧;
所述显示区包括第一显示区和第二显示区,沿行方向上,所述拐角区和所述第一显示区有交叠,且所述第一区和所述第二显示区有交叠;
所述辅助信号线包括:
第一辅助部,位于所述显示区,一条所述第一辅助部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与所述像素驱动电路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无交叠,且所述第一辅助部至少与位于所述第二显示区内的同一种所述初始化信号线中全部所述初始化信号线连接;
第二辅助部,所述第二辅助部在衬底上的正投影,位于全部所述转接线在衬底上的正投影靠近显示区的一侧,且所述第二辅助部至少与位于所述第一显示区内的同一种所述初始化信号线中全部所述初始化信号线连接;
多条所述转接线位于所述第一区,且多条所述转接线中,与所述拐角区相邻的所述转接线为第一目标转接线,剩余为第二目标转接线;
所述第一目标转接线与所述第二辅助部连接,一条所述第二目标转接线,与位于所述第二显示区内的中至少一个所述初始化信号线组连接。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辅助部至少位于所述第二显示区,且所述第一辅助部,与位于所述第二显示区内的同一种所述初始化信号线中全部所述初始化信号线连接;
所述第二辅助部位于所述拐角区,与位于所述第一显示区内的同一种所述初始化信号线中全部所述初始化信号线连接。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多条所述初始化信号线包括两种初始化信号线,两种所述初始化信号线包括第一种初始化信号线和第二种初始化信号线;
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
两种所述初始化信号总线,分别为第一种初始化信号总线和第二种初始化信号总线;
两种辅助信号线,分别为第一种辅助信号线和第二种辅助信号线;所述第一种辅助信号线与所述第一种初始化信号线中包括的全部所述初始化信号线连接,所述第二种辅助信号线与所述第二种初始化信号线中包括的全部所述初始化信号线连接,
两种转接线,分别为第一种转接线和第二种转接线,一条所述第一种转接线的一端与所述第一种初始化信号总线连接,所述第一种转接线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种初始化信号线中至少一个所述初始化信号线组连接;一条所述第二种转接线的一端与一条所述第二种初始化信号总线连接,所述第二种转接线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种初始化信号线中至少一个所述初始化信号线组连接。
13.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盖板;
如权利要求1~12中任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所述盖板位于所述显示面板的出光侧。
CN202410338885.XA 2024-03-22 2024-03-22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Pending CN118015990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410338885.XA CN118015990A (zh) 2024-03-22 2024-03-22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410338885.XA CN118015990A (zh) 2024-03-22 2024-03-22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8015990A true CN118015990A (zh) 2024-05-10

Family

ID=9095086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410338885.XA Pending CN118015990A (zh) 2024-03-22 2024-03-22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8015990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244609B2 (en) Display device and OLED display panel thereof
US10217404B2 (en) Display panel, display device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US10388215B2 (en) Display device and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evice
CN113506539B (zh) 显示模组和显示设备
US11778861B2 (en) Display panel that includes display area facing front of window, where emission areas of corner display area are placed, and display device including the same
US20230098206A1 (en) Display panel and method for driving the same, and display apparatus
US11900885B2 (en)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apparatus
CN111179831A (zh) 一种显示基板和显示装置
CN111430433A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US11651730B2 (en) Display device including dual data lines
CN114823727A (zh) 阵列基板、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US20210202601A1 (en) Array substrate and display device
CN118015990A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3077749A (zh) 显示屏及电子设备
CN219592985U (zh) 显示基板及显示装置
CN115132763B (zh) Tft基板、显示模组及电子设备
CN115249717B (zh) Tft基板、显示模组及电子设备
US20230137784A1 (en) Display device
CN117746794A (zh)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US20240119900A1 (en) Display device
WO2023142071A1 (zh) 阵列基板、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US20230261008A1 (en) Display device
CN117596936A (zh) 显示基板及显示装置
CN117037707A (zh) 显示模组、显示装置以及提高显示均一性的方法
US20130057523A1 (en)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