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996904A - 一种汽车用手机充电结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汽车用手机充电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996904A
CN117996904A CN202410087469.7A CN202410087469A CN117996904A CN 117996904 A CN117996904 A CN 117996904A CN 202410087469 A CN202410087469 A CN 202410087469A CN 117996904 A CN117996904 A CN 11799690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obile phone
phone body
groove
frame
pl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410087469.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何修亮
谢鼎
张大伟
崔智彬
张瑜
董晗云
张明晨
张承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anfeng Automotive Trim Systems Hefei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Yanfeng Automotive Trim Systems Hefei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anfeng Automotive Trim Systems Hefei Co Ltd filed Critical Yanfeng Automotive Trim Systems Hefei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410087469.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7996904A/zh
Publication of CN11799690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99690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Telephone Set Structur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汽车配件技术领域,尤其公开了一种汽车用手机充电结构,包括外框,以及处于外框底部的底板,所述外框底端一侧贯穿有限定杆,且限定杆两端均固定有圆杆,圆杆外侧端通过竖板与底板顶面固定连接。本发明通过手机本体的重量使得外框转动,倾斜的手机本体在推板的挤压下,通过弹片对手机本体顶面的限定,保证了手机本体在放置槽内部的稳定性,避免车辆出现极端颠簸时使得手机本体从放置槽掉出;本发明中连接架推动推板挤压手机本体后,连接架利用移动杆与滑槽的滑动配合,避免推板内侧端对手机本体的挤压力度过大,保证手机本体在放置槽内部稳定性的同时,也避免手机本体在挤压力作用下受损。

Description

一种汽车用手机充电结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汽车配件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汽车用手机充电结构。
背景技术
手机无线充电已经是较为成熟的充电方式,而无线充电器也较为普遍的在使用,为了方便汽车驾驶过程中对手机进行充电,无线充电无需插拔的优势使得汽车大量使用无线充电座,目前市面上手机无线充电的放置基本都采用固定的储物盒形式。
手机在无线充电时是放置在无线充电座顶部,但是由于手机是暴露在外的,存在误触碰等现象,影响充电稳定性,同时当车辆出现极端颠簸时暴露在外的手机也存在脱落的风险。
因此,发明一种汽车用手机充电结构来解决上述问题很有必要。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汽车用手机充电结构,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汽车用手机充电结构,包括外框,以及处于外框底部的底板,所述外框底端一侧贯穿有限定杆,且限定杆两端均固定有圆杆,圆杆外侧端通过竖板与底板顶面固定连接,且圆杆表面套接有第一扭簧,第一扭簧外侧端连接竖板,第一扭簧内侧端连接外框,所述外框内侧设置有放置槽,所述放置槽内部水平放置有充电座,手机本体放置在放置槽内部的充电座顶面,充电座为手机本体充电,所述充电座前后两端顶面相对固定有弧形块。
进一步的,所述外框顶面固定有弯折板,弯折板两端底面均固定有竖杆,放置槽前后两端均设置有侧槽,两个侧槽分别对应两个竖杆,所述侧槽外侧面固定有侧板,所述竖杆底端连接侧板顶面,所述充电座前后两端均固定有贯穿侧槽的耳板,竖杆对应贯穿耳板中心处,竖杆表面套接有弹簧,弹簧顶端连接耳板底面,弹簧底端连接侧板顶面。
进一步的,所述放置槽一内侧壁设置为内凹面,所述内凹面固定有弹片,所述充电座侧面上移挤压弹片底面,且弹片在压力作用下形变。
进一步的,所述底板顶面固定有多个等距并列设置的橡胶片,橡胶片竖直设置,且橡胶片顶面不与外框底面接触。
进一步的,所述橡胶片一侧设置有磁石,且外框底面固定有电磁铁,且电磁铁底部与磁石顶部对应,所述电磁铁外接供电电源和控制器,电磁铁通电后产生磁力与磁石相互吸附。
进一步的,所述放置槽内侧壁设置有内槽,且内槽与内凹面相对设置,所述内槽内部固定有两个水平设置的内杆,两个内杆竖直上下排列设置,所述内杆表面套接有转架,所述转架表面绕卷有拉片,两个拉片一端固定连接,所述内槽内部贯穿有推板,所述推板内侧端连接两个拉片的连接处,所述推板外侧端通过连接架连接气缸输出端,气缸安装在弯折板内侧壁。
进一步的,所述连接架包括两个平板,两个平板分别处于推板顶部和底部,两个平板外侧端固定连接,所述两个平板内侧端利用移动杆固定连接,所述推板表面设置有与移动杆对应的滑槽,所述滑槽内部设置有压条,移动杆利用压条连接滑槽端部。
进一步的,所述内杆表面套接有第二扭簧,第二扭簧一端连接转架端部,第二扭簧另一端连接内槽内侧壁。
本发明的技术效果和优点:
1、本发明通过手机本体的重量使得外框转动,倾斜的手机本体在推板的挤压下,通过弹片对手机本体顶面的限定,保证了手机本体在放置槽内部的稳定性,避免车辆出现极端颠簸时使得手机本体从放置槽掉出。
2、本发明中连接架推动推板挤压手机本体后,连接架利用移动杆与滑槽的滑动配合,避免推板内侧端对手机本体的挤压力度过大,保证手机本体在放置槽内部稳定性的同时,也避免手机本体在挤压力作用下受损。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的汽车用手机充电结构整体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的充电座整体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的外框整体剖面立体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的外框剖面正视图;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的内槽内部部件示意图;
图中:1、外框;2、底板;3、限定杆;4、圆杆;5、第一扭簧;6、放置槽;7、充电座;8、弧形块;9、弯折板;10、竖杆;11、侧板;12、耳板;13、弹簧;14、弹片;15、橡胶片;16、磁石;17、电磁铁;18、内杆;19、转架;20、拉片;21、推板;22、气缸;23、平板;24、移动杆;25、压条;26、第二扭簧。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汽车用手机充电结构,如图1至图4所示,包括外框1,以及处于外框1底部的底板2,所述外框1底端一侧贯穿有限定杆3,且限定杆3两端均固定有圆杆4,圆杆4外侧端通过竖板与底板2顶面固定连接,且圆杆4表面套接有第一扭簧5,第一扭簧5外侧端连接竖板,第一扭簧5内侧端连接外框1,所述外框1内侧设置有放置槽6,所述放置槽6内部水平放置有充电座7,手机本体放置在放置槽6内部的充电座7顶面,充电座7为手机本体充电,所述充电座7前后两端顶面相对固定有弧形块8。将手机本体放置在充电座7顶面时,手机本体底面依靠在弧形块8的弧形面上时,手机本体底面在弧形块8的弧形面上滑动,直至手机本体底面与充电座7顶面对应贴合,充电座7为手机本体充电,手机本体的重量使得充电座7在放置槽6内部下移,此时手机本体将充电座7压入到放置槽6内部,下移的充电座7将手机本体带入到放置槽6内部,避免手机本体在充电过程中从放置槽6内部掉出。
在图1和图2中,所述外框1顶面固定有弯折板9,弯折板9两端底面均固定有竖杆10,放置槽6前后两端均设置有侧槽,两个侧槽分别对应两个竖杆10,所述侧槽外侧面固定有侧板11,所述竖杆10底端连接侧板11顶面,所述充电座7前后两端均固定有贯穿侧槽的耳板12,竖杆10对应贯穿耳板12中心处,竖杆10表面套接有弹簧13,弹簧13顶端连接耳板12底面,弹簧13底端连接侧板11顶面。手机本体放置在充电座7顶面,手机本体对充电座7的压力使得充电座7在放置槽6内部下移时,下移的充电座7带动两个耳板12分别在放置槽6前后两侧的侧槽内部下移,即两个耳板12分别在两个竖杆10表面下移,下移的耳板12与侧板11配合挤压弹簧13,通过弹簧13的弹力缓冲,减小手机本体与充电座7顶面的冲击损伤。当弹簧13的弹力通过充电座7支撑手机本体后,此时充电座7不会在放置槽6内部继续下移,避免充电座7底面直接冲击在放置槽6内侧底面。
在图3和图4中,所述放置槽6一内侧壁设置为内凹面,所述内凹面固定有弹片14,所述充电座7侧面上移挤压弹片14底面,且弹片14在压力作用下形变。充电座7在放置槽6内部下移时,下移的充电座7侧面在弹片14底面下滑,直至充电座7底面与弹片14分离后,弹片14自身的弹力使得弹片14恢复到水平状态,在弹簧13的弹力支撑下,充电座7下移到弹片14底部,此时弹片14底面对应在手机本体顶部。
在图1、图3和图4中,所述底板2顶面固定有多个等距并列设置的橡胶片15,橡胶片15竖直设置,且橡胶片15顶面不与外框1底面接触。手机本体的重量使得充电座7下移的同时,手机本体的重量通过两个耳板12底部的弹簧13施加在外框1的侧板11上,由于底板2的限定,此时外框1在限定杆3表面转动,转动的外框1与竖板配合扭曲第一扭簧5,直至外框1底面挤压在橡胶片15顶面,利用第一扭簧5的扭曲力和橡胶片15的弹力,避免外框1底面直接冲击在底板2顶面,此时外框1利用充电座7带动手机本体倾斜,倾斜的手机本体侧面贴合在放置槽6的内凹面上,此时弹片14对手机本体的限定,能够避免手机本体在充电过程中从放置槽6内部掉出,保证了手机本体在放置槽6内部充电的稳定性。
所述橡胶片15一侧设置有磁石16,且外框1底面固定有电磁铁17,且电磁铁17底部与磁石16顶部对应,所述电磁铁17外接供电电源和控制器,电磁铁17通电后产生磁力与磁石16相互吸附。手机本体放置在充电座7顶面后,控制器控制电磁铁17通电,通电后的电磁铁17与磁石16相互吸附,在磁力和手机本体的重量压制下,外框1在限定杆3表面转动,直至多个橡胶片15在外框1的挤压下形变,保证手机本体在放置槽6内部的倾斜效果。
在图3至图5中,所述放置槽6内侧壁设置有内槽,且内槽与内凹面相对设置,所述内槽内部固定有两个水平设置的内杆18,两个内杆18竖直上下排列设置,所述内杆18表面套接有转架19,所述转架19表面绕卷有拉片20,两个拉片20一端固定连接,所述内槽内部贯穿有推板21,所述推板21内侧端连接两个拉片20的连接处,通过推板21的连接使得两个拉片20的连接处呈半球形结构,且拉片20由橡胶材料制成,且拉片20表面打磨光滑。所述推板21外侧端通过连接架连接气缸22输出端,气缸22安装在弯折板9内侧壁。充电座7下移时,下移的充电座7通过拉片20挤压推板21内侧端,充电座7挤压在两个拉片20的连接处,即充电座7挤压半球形结构,半球形结构在压力挤压下带动推板21内侧端进入到内槽内部,推板21在压力作用下挤压连接架,直至充电座7与半球形结构分离后,气缸22工作利用连接架推动推板21移出,推板21内侧端带动半球形结构靠近手机本体侧面,直至半球形结构与放置槽6内侧壁配合挤压手机本体,进一步提高手机本体在放置槽6内部的稳定性,且弹片14和放置槽6的内凹面使得手机本体底面在挤压下始终与充电座7顶面贴合,避免手机本体底面与充电座7顶面分离。
所述连接架包括两个平板23,两个平板23分别处于推板21顶部和底部,两个平板23外侧端固定连接,所述两个平板23内侧端利用移动杆24固定连接,所述推板21表面设置有与移动杆24对应的滑槽,所述滑槽内部设置有压条25,移动杆24利用压条25连接滑槽端部。充电座7通过半球形结构对推板21的压力使得推板21内侧端进入到内槽内部后,推板21通过滑槽在连接架的移动杆24表面滑动,且推板21利用滑槽与移动杆24配合挤压压条25,直至充电座7与半球形结构分离后,压条25的弹力回弹,此时推板21内侧端带动半球形结构移动到充电座7顶面。
所述内杆18表面套接有第二扭簧26,第二扭簧26一端连接转架19端部,第二扭簧26另一端连接内槽内侧壁。气缸22通过连接架带动推板21挤压手机本体,推板21在移动过程中利用半球形结构拉扯两个拉片20,拉片20带动转架19在内杆18表面转动,且转动的转架19与内槽配合扭曲第二扭簧26,直至推板21内侧端的半球形结构挤压在手机本体侧面上,通过连接架的移动杆24与滑槽的滑动配合,避免半球形结构对手机本体的挤压力过大,保证手机本体在放置槽6内部稳定性的同时,也避免手机本体在挤压力作用下受损。
本发明工作原理:
参照图1至图5所示,将手机本体放置在充电座7顶面时,手机本体底面依靠在弧形块8的弧形面上时,手机本体底面在弧形块8的弧形面上滑动,直至手机本体底面与充电座7顶面对应贴合,充电座7为手机本体充电,手机本体的重量使得充电座7在放置槽6内部下移,下移的充电座7带动两个耳板12分别在放置槽6前后两侧的侧槽内部下移,即两个耳板12分别在两个竖杆10表面下移,下移的耳板12与侧板11配合挤压弹簧13,通过弹簧13的弹力缓冲,减小手机本体与充电座7顶面的冲击损伤,此时手机本体将充电座7压入到放置槽6内部,下移的充电座7将手机本体带入到放置槽6内部,避免手机本体在充电过程中从放置槽6内部掉出。
手机本体的重量使得充电座7下移的同时,手机本体的重量通过两个耳板12底部的弹簧13施加在外框1的侧板11上,并且控制器控制电磁铁17通电,通电后的电磁铁17与磁石16相互吸附,在磁力和手机本体的重量压制下,由于底板2的限定,此时外框1在限定杆3表面转动,转动的外框1与竖板配合扭曲第一扭簧5,直至多个橡胶片15在外框1的挤压下形变,利用第一扭簧5的扭曲力和橡胶片15的弹力,避免外框1底面直接冲击在底板2顶面,此时外框1利用充电座7带动手机本体倾斜,倾斜的手机本体侧面贴合在放置槽6的内凹面上,此时弹片14对手机本体的限定,能够避免手机本体在充电过程中从放置槽6内部掉出,保证了手机本体在放置槽6内部充电的稳定性。
充电座7移动到推板21底部后,气缸22通过连接架带动推板21挤压手机本体,推板21在移动过程中利用半球形结构拉扯两个拉片20,拉片20带动转架19在内杆18表面转动,且转动的转架19与内槽配合扭曲第二扭簧26,直至推板21内侧端的半球形结构挤压在手机本体侧面上,通过连接架的移动杆24与滑槽的滑动配合,避免半球形结构对手机本体的挤压力过大,保证手机本体在放置槽6内部稳定性的同时,也避免手机本体在挤压力作用下受损。
将手机本体拿出放置槽6后,第一扭簧5的扭曲力使得外框1转动,此时转动的外框1底面逐渐远离底板2,气缸22工作利用连接架拉动推板21,第二扭簧26的扭曲力使得转架19绕卷拉片20,直至推板21恢复远离。由于充电座7顶面没有手机本体的压力,弹簧13的弹力通过耳板12使得充电座7在放置槽6内部上移,上移的充电座7利用半球形结构挤压推板21内侧端的同时,充电座7挤压弹片14底面,弹片14在挤压作用下逐渐弯曲形变,直至充电座7移动到推板21顶部,且耳板12顶面与侧槽顶面贴合,此时外框1和充电座7恢复初始状态,方便再次将需要充电的手机本体放置在充电座7顶面。
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

Claims (8)

1.一种汽车用手机充电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外框(1),以及处于外框(1)底部的底板(2),所述外框(1)底端一侧贯穿有限定杆(3),且限定杆(3)两端均固定有圆杆(4),圆杆(4)外侧端通过竖板与底板(2)顶面固定连接,且圆杆(4)表面套接有第一扭簧(5),第一扭簧(5)外侧端连接竖板,第一扭簧(5)内侧端连接外框(1),所述外框(1)内侧设置有放置槽(6),所述放置槽(6)内部水平放置有充电座(7),手机本体放置在放置槽(6)内部的充电座(7)顶面,充电座(7)为手机本体充电,所述充电座(7)前后两端顶面相对固定有弧形块(8)。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用手机充电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框(1)顶面固定有弯折板(9),弯折板(9)两端底面均固定有竖杆(10),放置槽(6)前后两端均设置有侧槽,两个侧槽分别对应两个竖杆(10),所述侧槽外侧面固定有侧板(11),所述竖杆(10)底端连接侧板(11)顶面,所述充电座(7)前后两端均固定有贯穿侧槽的耳板(12),竖杆(10)对应贯穿耳板(12)中心处,竖杆(10)表面套接有弹簧(13),弹簧(13)顶端连接耳板(12)底面,弹簧(13)底端连接侧板(11)顶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汽车用手机充电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放置槽(6)一内侧壁设置为内凹面,所述内凹面固定有弹片(14),所述充电座(7)侧面上移挤压弹片(14)底面,且弹片(14)在压力作用下形变。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用手机充电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底板(2)顶面固定有多个等距并列设置的橡胶片(15),橡胶片(15)竖直设置,且橡胶片(15)顶面不与外框(1)底面接触。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汽车用手机充电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橡胶片(15)一侧设置有磁石(16),且外框(1)底面固定有电磁铁(17),且电磁铁(17)底部与磁石(16)顶部对应,所述电磁铁(17)外接供电电源和控制器,电磁铁(17)通电后产生磁力与磁石(16)相互吸附。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汽车用手机充电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放置槽(6)内侧壁设置有内槽,且内槽与内凹面相对设置,所述内槽内部固定有两个水平设置的内杆(18),两个内杆(18)竖直上下排列设置,所述内杆(18)表面套接有转架(19),所述转架(19)表面绕卷有拉片(20),两个拉片(20)一端固定连接,所述内槽内部贯穿有推板(21),所述推板(21)内侧端连接两个拉片(20)的连接处,所述推板(21)外侧端通过连接架连接气缸(22)输出端,气缸(22)安装在弯折板(9)内侧壁。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汽车用手机充电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架包括两个平板(23),两个平板(23)分别处于推板(21)顶部和底部,两个平板(23)外侧端固定连接,所述两个平板(23)内侧端利用移动杆(24)固定连接,所述推板(21)表面设置有与移动杆(24)对应的滑槽,所述滑槽内部设置有压条(25),移动杆(24)利用压条(25)连接滑槽端部。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汽车用手机充电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内杆(18)表面套接有第二扭簧(26),第二扭簧(26)一端连接转架(19)端部,第二扭簧(26)另一端连接内槽内侧壁。
CN202410087469.7A 2024-01-22 2024-01-22 一种汽车用手机充电结构 Pending CN117996904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410087469.7A CN117996904A (zh) 2024-01-22 2024-01-22 一种汽车用手机充电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410087469.7A CN117996904A (zh) 2024-01-22 2024-01-22 一种汽车用手机充电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996904A true CN117996904A (zh) 2024-05-07

Family

ID=9089873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410087469.7A Pending CN117996904A (zh) 2024-01-22 2024-01-22 一种汽车用手机充电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7996904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368413A (zh) 一种汽车充电桩电线收卷装置及其方法
CN212062501U (zh) 一种用于锂电池的安装结构
CN110212127B (zh) 新能源电动车的锂电池固定安装装置
CN213504013U (zh) 一种数码电池保护装置
CN109747448B (zh) 一种智能自助充电桩
CN117996904A (zh) 一种汽车用手机充电结构
CN108232078B (zh) 一种ev电池的固定装置
CN211480184U (zh) 一种锂离子电池极片压痕装置
CN215697375U (zh) 一种电池壳冲压成型装置
CN115932617A (zh) 一种新能源车电池安全检测装置
CN215557601U (zh) 一种医疗制袋机的收放卷装置
CN110513424B (zh) 一种汽车零部件用减震器
CN213213139U (zh) 一种车载无线充电座安装结构
CN113949121A (zh) 一种车载手机无线充电承载机构及其控制方法
CN210517863U (zh) 一种太阳能充电手机背夹电池
CN113022343A (zh) 一种新能源汽车用电源线束线装置
CN220527713U (zh) 一种车载无线充电器
CN212708978U (zh) 一种便携式可防静电的电源充电器
CN110729791A (zh) 一种车载手机无线充电自动定位结构
CN220492049U (zh) 一种电池保护外壳
CN214499484U (zh) 一种支架式无线充风扇
CN213920717U (zh) 一种升降隐藏式充电桩
CN209322223U (zh) 一种汽车充电桩电线收卷装置
CN212627296U (zh) 一种快速充电汽车应急启动装置
CN215418462U (zh) 一种新能源汽车的锂电池保护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