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968998A - 电池底护板受损检测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 Google Patents

电池底护板受损检测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968998A
CN117968998A CN202311777501.6A CN202311777501A CN117968998A CN 117968998 A CN117968998 A CN 117968998A CN 202311777501 A CN202311777501 A CN 202311777501A CN 117968998 A CN117968998 A CN 11796899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ttery
bottom guard
guard plate
battery bottom
dama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1777501.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孟庆林
周琪
周馨悦
刘艳迪
张峰
姜云峰
高贺
姜迪
徐梦真
赵壮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AW Group Corp
Original Assignee
FAW Group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AW Group Corp filed Critical FAW Group Corp
Priority to CN202311777501.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7968998A/zh
Publication of CN11796899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968998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Secondary Cell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电池底护板受损检测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其中,所述检测方法包括:当检测到电池底护板受到冲击时,获取电池下箱体与电池底护板之间的目标距离;若目标距离小于等于第一距离阈值,确定电池底护板发生形变且与电池下箱体接触;获取电池管理系统对电池运行状态的运行状态检测结果;若运行状态检测结果指示电池工作异常,生成控制信号控制电池高压断电,同时输出第一电池异常提示信息。这样,在检测到电池底护板受到冲击时,通过对电池底护板的形变程度进行判断,并与电池管理系统检测的电池运行状态共同确定电池底护板的损坏程度,有助于提高电池底护板受损检测的准确性。

Description

电池底护板受损检测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汽车电子技术领域,尤其涉及电池底护板受损检测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随着锂离子电池的应用度越来越高,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的安全性至关重要。由于大部分纯电新能源汽车的动力电池布置在驾驶室下方,并由电池底护板进行保护,在汽车行驶的过程中,很容易发生刮底、碰撞等情况导致电池底护板形变受损,失去对动力电池的保护作用,严重的甚至会造成动力电池本体变形或损坏,严重影响了新能源汽车的安全性。
目前,对于电池底护板的检测,通常是通过碰撞传感器进行检测,基于碰撞传感器的压力信号确定电池底护板是否发生碰撞,但是无法检测到电池底护板的具体受损程度,导致对电池底护板的受损检测准确性较低。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申请实施例至少提供了电池底护板受损检测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在检测到电池底护板受到冲击时,通过对电池底护板的形变程度进行判断,并与电池管理系统检测的电池运行状态共同确定电池底护板的损坏程度,有助于提高电池底护板受损检测的准确性。
本申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电池底护板受损检测方法,所述检测方法包括:
当检测到电池底护板受到冲击时,获取电池下箱体与所述电池底护板之间的目标距离;
若所述目标距离小于等于第一距离阈值,确定所述电池底护板发生形变且与所述电池下箱体接触;其中,所述第一距离阈值为预设的所述电池下箱体与所述电池底护板发生接触的最小距离;
获取电池管理系统对电池运行状态的运行状态检测结果;
若所述运行状态检测结果指示电池工作异常,生成控制信号控制电池高压断电,同时输出第一提示信息;其中,所述第一提示信息用于提示电池工作异常和电池底护板损坏。
进一步地,所述检测方法还包括:
若所述运行状态检测结果指示电池工作正常,输出第二提示信息;其中,所述第二提示信息用于提示电池工作正常和电池底护板损坏。
进一步地,所述检测方法还包括:
若所述目标距离大于所述第一距离阈值且小于第二距离阈值,确定所述电池底护板发生形变但未与所述电池下箱体接触;其中,所述第二距离阈值为预设的所述电池下箱体与所述电池底护板均未发生形变时的初始距离;
输出第三提示信息;其中,所述第三提示信息用于提示电池底护板发生形变且电池本体正常。
进一步地,所述检测方法还包括:
若所述目标距离大于等于第二距离阈值,确定所述电池底护板未发生形变;其中,所述第二距离阈值为预设的所述电池下箱体与所述电池底护板均未发生形变时的初始距离。
进一步地,所述检测方法还包括:
接收对所述第三提示信息的关闭指令;
若接收所述关闭指令次数达到预设次数,更新所述第二距离阈值,并基于更新后的所述第二距离阈值与所述目标距离对所述电池底护板的形变状态进行确定。
进一步地,在获取电池管理系统对电池运行状态的运行状态检测结果之后,所述检测方法还包括:
将所述运行状态检测结果通过无线网络发送到整车厂的远程监控系统,以使整车厂根据所述运行状态检测结果监测电池使用状态。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电池底护板受损检测装置,所述受损检测装置包括:
第一获取模块,用于当检测到电池底护板受到冲击时,获取电池下箱体与所述电池底护板之间的目标距离;
第一确定模块,用于若所述目标距离小于等于第一距离阈值,确定所述电池底护板发生形变且与所述电池下箱体接触;其中,所述第一距离阈值为预设的所述电池下箱体与所述电池底护板发生接触的最小距离;
第二获取模块,用于获取电池管理系统对电池运行状态的运行状态检测结果;
第一执行模块,用于若所述运行状态检测结果指示电池工作异常,生成控制信号控制电池高压断电,同时输出第一提示信息;其中,所述第一提示信息用于提示电池工作异常和电池底护板损坏。
进一步地,所述受损检测装置,还包括:
第二执行模块,用于若所述运行状态检测结果指示电池工作正常,输出第二提示信息;其中,所述第二提示信息用于提示电池工作正常和电池底护板损坏。
第三方面,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处理器、存储器和总线,所述存储器存储有所述处理器可执行的机器可读指令,当电子设备运行时,所述处理器与所述存储器之间通过所述总线进行通信,所述机器可读指令被所述处理器运行时执行如上所述的电池底护板受损检测方法的步骤。
第四方面,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运行时执行如上所述的电池底护板受损检测方法的步骤。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池底护板受损检测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当检测到电池底护板受到冲击时,获取电池下箱体与电池底护板之间的目标距离;若目标距离小于等于第一距离阈值,确定电池底护板发生形变且与电池下箱体接触;其中,第一距离阈值为预设的电池下箱体与电池底护板发生接触的最小距离;获取电池管理系统对电池运行状态的运行状态检测结果;若运行状态检测结果指示电池工作异常,生成控制信号控制电池高压断电,同时输出第一电池异常提示信息;其中,第一提示信息用于提示电池工作异常和电池底护板损坏。这样,在检测到电池底护板受到冲击时,通过对电池底护板的形变程度进行判断,并与电池管理系统检测的电池运行状态共同确定电池底护板的损坏程度,有助于提高电池底护板受损检测的准确性。
为使本申请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所附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申请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电池底护板受损检测方法的流程图;
图2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电池底护板受损检测方法的整体流程示意图;
图3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电池底护板受损检测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4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电池底护板受损检测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5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电池底护板受损检测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之三;
图6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电池底护板受损检测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之四;
图7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申请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申请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申请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申请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申请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全部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为便于对本申请进行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申请提供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说明。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电池底护板受损检测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在检测到电池底护板受到冲击时,通过对电池底护板的形变程度进行判断,并与电池管理系统检测的电池运行状态共同确定电池底护板的损坏程度,有助于提高电池底护板受损检测的准确性。
请参阅图1,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电池底护板受损检测方法的流程图。如图1中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池底护板受损检测方法,包括:
S101,当检测到电池底护板受到冲击时,获取电池下箱体与电池底护板之间的目标距离。
本申请实施例中,通过动力电池汽车的整车控制器(Vehicle Control Unit,VCU)、安装在电池下箱体和电池底护板之间的传感器以及动力电池汽车的电池管理系统(Battery Management System,BMS)共同实现对电池底护板的受损检测。
具体地,电池本体与电池底护板之间留有一定的间隙,可以将传感器安装在电池下箱体与电池底护板之间的位置。其中,传感器包括多个压力传感器和多个位置传感器。压力传感器和位置传感器的安装位置要尽可能的将检测范围覆盖整个电池底护板,具体的安装位置可以根据汽车动力电池的实际情况确定,例如电池底护板的形状、传感器的检测范围等,在此不做具体限制。
其中,压力传感器用于获取电池底护板受到刮底、碰撞等冲击时的压力信号,并将压力信号发送到VCU;位置传感器用于获取受到冲击后电池下箱体与电池底护板之间距离,也就是电池下箱体与电池底护板之间的目标距离,并将目标距离发送到VCU。
该步骤中,VCU在接收到任一压力传感器发送的压力信号时,确定电池底护板受到了冲击,获取各个位置传感器获取的电池下箱体与电池底护板之间的目标距离。
具体地,可以获取所有位置传感器获取的电池下箱体与电池底护板之间的目标距离,也可以只获取发送压力信号的压力传感器附近的位置传感器获取的目标距离,目标距离的获取方式根据实际需求具体设定,在此不做具体限制。
S102,若目标距离小于等于第一距离阈值,确定电池底护板发生形变且与电池下箱体接触;其中,第一距离阈值为预设的电池下箱体与电池底护板发生接触的最小距离。
该步骤中,VCU在获取到电池下箱体与电池底护板之间的目标距离之后,将获取到的目标距离与第一距离阈值进行比较;其中,第一距离阈值为预设的电池下箱体与电池底护板发生接触的最小距离,在汽车行驶过程中,电池下箱体与电池底护板在该距离下会不断接触发生力的作用,并对电池本体造成冲击,极易造成电池本体变形损坏。如果目标距离小于等于第一距离阈值,说明当前电池底护板反生了严重形变,并且已经失去了对电池本体的保护作用。
S103,获取电池管理系统对电池运行状态的运行状态检测结果。
该步骤中,由于电池底护板已经发生严重形变,失去了对动力电池本体的保护作用,需要对动力电池的状态进行判定。此时,VCU向BMS发送对电池运行状态的检测请求,并接收BMS返回的电池运行状态的运行状态检测结果。
S104,若运行状态检测结果指示电池工作异常,生成控制信号控制电池高压断电,同时输出第一提示信息;其中,第一提示信息用于提示电池工作异常和电池底护板损坏。
该步骤中,如果BMS提供的运行状态检测结果指示电池工作异常,说明冲击已经对动力电池本体造成了损坏,此时车辆继续行驶极易发生危险,VCU生成控制动力电池断电的控制信号,发送到动力电池直接切断动力电池高压使动力电池断电停止运行,同时输出第一提示信息。其中,第一提示信息用于提示电池工作异常和电池底护板损坏。
这里,第一提示信息可以通过动力电池汽车的显示系统进行显示,提醒用户更换动力电池本体和电池底护板。或者通过报警指示灯闪烁或蜂鸣报警等方式提示用户动力电池工作异常和电池底护板损坏。
具体地,为了防止用户手动取消后忘记相关风险,第一提示信息无法被用户手动关闭,只能在用户更换动力电池本体和电池底护板后解除。
进一步地,所述检测方法还包括:
若运行状态检测结果指示电池工作正常,输出第二提示信息;其中,第二提示信息用于提示电池工作正常和电池底护板损坏。
该步骤中,如果BMS提供的运行状态检测结果指示电池工作异常,说明虽然电池底护板损坏,但还未对电池本体造成损伤,此时电池仍可以正常使用,但已经失去了电池底护板的保护,具有很高的安全隐患。VCU输出第二提示信息。其中,第二提示信息用于提示电池工作正常和电池底护板损坏。
这里,第二提示信息可以通过动力电池汽车的显示系统进行显示,提醒用户尽快更换电池底护板并及时检查动力电池状态,以防更严重的事故发生。或者通过报警指示灯闪烁或蜂鸣报警等方式提示用户动力电池工作正常和电池底护板损坏。
具体地,为了防止用户手动取消后忘记相关风险,第二提示信息同样无法被用户手动关闭,只能在用户更换电池底护板,并且检查动力电池状态或更换动力电池后解除。
进一步地,所述检测方法还包括:
步骤a1,若目标距离大于第一距离阈值且小于第二距离阈值,确定电池底护板发生形变但未与电池下箱体接触;其中,第二距离阈值为预设的电池下箱体与电池底护板均未发生形变时的初始距离。
该步骤中,VCU在获取到电池下箱体与电池底护板之间的目标距离之后,将获取到的目标距离与第一距离阈值和第二距离阈值进行比较;其中,第二距离阈值为预设的电池下箱体与电池底护板均未发生形变时的初始距离。具体地,第二距离阈值可以选择在位置传感器安装完成时的电池下箱体与电池底护板之间的距离,作为该初始距离。如果目标距离小于第二距离阈值,但是大于第一距离阈值,说明当前电池底护板已经发生了形变,但是形变程度不足以接触到电池下箱体对电池本体造成影响,此种情况一般会伴随一些声响,但是对行驶安全性没有影响。
步骤a2,输出第三提示信息;其中,第三提示信息用于提示电池底护板发生形变且电池本体正常。
该步骤中,由于当前电池底护板已经发生形变,但是形变程度对行驶安全性没有影响,VCU输出第三提示信息。其中,第三提示信息用于提示电池底护板发生形变且电池本体正常。
这里,第三提示信息可以通过动力电池汽车的显示系统进行显示,提醒用户此次冲击使电池底护板发生形变且电池本体正常。或者通过报警指示灯闪烁或蜂鸣报警等方式提示用户电池底护板发生形变且电池本体正常。进一步地,还可以提醒用户注意行驶习惯以避免下次出现类似情况,同时可使用户自行选择是否更换底护板,如果用户选择不更换底护板,还可以对第三提示信息进行关闭操作解除提醒。
进一步地,所述检测方法还包括:
若目标距离大于等于第二距离阈值,确定电池底护板未发生形变;其中,第二距离阈值为预设的电池下箱体与电池底护板均未发生形变时的初始距离。
该步骤中,VCU在将目标距离与第二距离阈值比较之后,如果目标距离大于等于第二距离阈值,说明当前冲击并未使电池底护板发生形变,可能只是石子飞溅等轻微碰撞,不会对汽车行驶造成任何影响,此时VCU将当前冲击确定为正常行驶状态而选择忽略,不输出任何提示信息。
进一步地,在步骤a2之后,所述检测方法还包括:
步骤a3,接收对第三提示信息的关闭指令;
由于当前电池底护板的形变程度对行驶安全性没有影响,用户在接收到第三提示信息后可以选择手动关闭第三提示信息。
步骤a4,若接收关闭指令次数达到预设次数,更新第二距离阈值,并基于更新后的第二距离阈值与目标距离对电池底护板的形变状态进行确定。
该步骤中,VCU在接收到预设次数的用户对第三提示信息的关闭指令后,确定用户已经了解当前电池底护板受损情况并选择忽略该受损情况,将当前电池下箱体与底护板之间的距离更新为新的第二距离阈值,并基于更新后的第二距离阈值与目标距离对电池底护板之后的形变程度进行确定,这样,VCU在当前形变程度下将当前状态确定为正常行驶状态,不会输出任何提示信息,直到电池底护板发生进一步的形变。
进一步地,在S103之后,所述检测方法还包括:
将运行状态检测结果通过无线网络发送到整车厂的远程监控系统,以使整车厂根据运行状态检测结果监测电池使用状态。
该步骤中,在确定电池底护板已经损坏后,将BMS生成的运行状态检测结果通过无线网络发送到动力电池汽车的整车厂的远程监控系统,以使整车厂可以根据运行状态检测结果监测电池使用状态。
具体地,整车厂可以根据远程监控系统获取到的当前车辆的电池的运行状态检测结果,选择对应的应对措施。例如,在远程监测系统获取到电池工作异常高压断电后,派出救援车辆对当前车辆进行救援,或者在获取到电池底护板损坏但电池仍在工作的车辆时,及时通过电话等方式提醒用户车辆的安全风险,防止用户因为忽略提示信息而危险行驶发生事故。这样,通过VCU输出提示信息和整车厂进行多方监控,可以显著提高动力电池汽车的安全性。
下面通过一个具体的说明例对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电池底护板受损检测方法做进一步的说明:
请参阅图2,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电池底护板受损检测方法的整体流程示意图。如图2所示,VCU在检测到动力电池受到底部冲击后,根据电池下箱体和电池底护板之间的目标距离与第二距离阈值进行比较,判断此次冲击是否使电池底护板发生形变,如果目标距离大于等于第二距离阈值,底护板无形变,将此次冲击确定为正常行驶状态,不输出任何提示信息;如果目标距离小于第二距离阈值,说明电池底护板发生形变,将目标距离与第一距离阈值进行比较,判断此次冲击底护板是否与电池下箱体接触,如果目标距离大于第一距离阈值,底护板发生形变且电池本体正常,输出第三提示信息,其中第三提示信息可以被选择关闭;如果目标距离小于等于第一距离阈值,确定电池底护板损坏,通过从BMS获取的动力电池的运行状态检测结果判断电池本体是否受损,如果运行状态检测结果指示电池工作正常,确定电池底护板损坏且电池工作正常,输出第二提示信息;如果运行状态检测结果指示电池工作异常,确定电池底护板损坏且电池工作异常,控制电池高压断电并输出第一提示信息;其中,第一提示信息和第二提示信息均无法被选择关闭。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池底护板受损检测方法,当检测到电池底护板受到冲击时,获取电池下箱体与电池底护板之间的目标距离;若目标距离小于等于第一距离阈值,确定电池底护板发生形变且与电池下箱体接触;其中,第一距离阈值为预设的电池下箱体与电池底护板发生接触的最小距离;获取电池管理系统对电池运行状态的运行状态检测结果;若运行状态检测结果指示电池工作异常,生成控制信号控制电池高压断电,同时输出第一电池异常提示信息;其中,第一提示信息用于提示电池工作异常和电池底护板损坏。这样,在检测到电池底护板受到冲击时,通过对电池底护板的形变程度进行判断,并与电池管理系统检测的电池运行状态共同确定电池底护板的损坏程度,有助于提高电池底护板受损检测的准确性。
基于同一申请构思,本申请实施例中还提供了与上述实施例提供的电池底护板受损检测方法对应的受损检测装置,由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受损检测装置解决问题的原理与本申请上述实施例的受损检测方法相似,因此受损检测装置的实施可以参见方法的实施,重复之处不再赘述。
请参阅图3至图6,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电池底护板检测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之一;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电池底护板检测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之二;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电池底护板检测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之三;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电池底护板检测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之四;如图3中所示,所述受损检测装置300包括:
第一获取模块310,用于当检测到电池底护板受到冲击时,获取电池下箱体与电池底护板之间的目标距离。
第一确定模块320,用于若目标距离小于等于第一距离阈值,确定电池底护板发生形变且与电池下箱体接触;其中,第一距离阈值为预设的电池下箱体与电池底护板发生接触的最小距离。
第二获取模块330,用于获取电池管理系统对电池运行状态的运行状态检测结果。
第一执行模块340,用于若运行状态检测结果指示电池工作异常,生成控制信号控制电池高压断电,同时输出第一提示信息;其中,第一提示信息用于提示电池工作异常和电池底护板损坏。
进一步地,如图4所示,所述受损检测装置还包括:
第二执行模块350,用于若运行状态检测结果指示电池工作正常,输出第二提示信息;其中,第二提示信息用于提示电池工作正常和电池底护板损坏。
进一步地,如图5所示,所述受损检测装置还包括:
第二确定模块360,用于若目标距离大于第一距离阈值且小于第二距离阈值,确定电池底护板发生形变但未与电池下箱体接触;其中,第二距离阈值为预设的电池下箱体与电池底护板均未发生形变时的初始距离。
第三执行模块370,用于输出第三提示信息;其中,第三提示信息用于提示电池底护板发生形变且电池本体正常。
进一步地,如图6所示,所述受损检测装置还包括:
第三确定模块380,用于若目标距离大于等于第二距离阈值,确定电池底护板未发生形变;其中,第二距离阈值为预设的电池下箱体与电池底护板均未发生形变时的初始距离。
进一步地,如图5所示,所述受损检测装置还包括:
第四执行模块390,用于接收对第三提示信息的关闭指令;若接收关闭指令次数达到预设次数,更新第二距离阈值,并基于更新后的第二距离阈值与目标距离对电池底护板的形变状态进行确定。
进一步地,第二获取模块330,还用于:
将运行状态检测结果通过无线网络发送到整车厂的远程监控系统,以使整车厂根据运行状态检测结果监测电池使用状态。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池底护板受损检测装置,当检测到电池底护板受到冲击时,获取电池下箱体与电池底护板之间的目标距离;若目标距离小于等于第一距离阈值,确定电池底护板发生形变且与电池下箱体接触;其中,第一距离阈值为预设的电池下箱体与电池底护板发生接触的最小距离;获取电池管理系统对电池运行状态的运行状态检测结果;若运行状态检测结果指示电池工作异常,生成控制信号控制电池高压断电,同时输出第一电池异常提示信息;其中,第一提示信息用于提示电池工作异常和电池底护板损坏。这样,在检测到电池底护板受到冲击时,通过对电池底护板的形变程度进行判断,并与电池管理系统检测的电池运行状态共同确定电池底护板的损坏程度,有助于提高电池底护板受损检测的准确性。
请参阅图7,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如图7中所示,所述电子设备700包括:处理器710、存储器720和总线730。
所述存储器720存储有所述处理器710可执行的机器可读指令,当电子设备700运行时,所述处理器710与所述存储器720之间通过所述总线730进行通信,所述机器可读指令被所述处理器710运行时执行如上述实施例提供的电池底护板受损检测方法的步骤,具体实现方式可参见方法实施例,在此不再赘述。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运行时执行上述实施例提供的电池底护板受损检测方法的步骤,具体实现方式可参见方法实施例,在此不再赘述。
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为描述的方便和简洁,上述描述的装置和单元的具体工作过程,可以参考前述方法实施例中的对应过程,在此不再赘述。
在本申请所提供的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装置和方法,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所述单元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又例如,多个单元或组件可以结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个系统,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另一点,所显示或讨论的相互之间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通过一些通信接口,装置或单元的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电性,机械或其它的形式。
所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单元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
另外,在本申请提供的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也可以是各个单元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单元中。
所述功能如果以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可以存储在一个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基于这样的理解,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或者该技术方案的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申请各个实施例所述方法的全部或部分步骤。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U盘、移动硬盘、只读存储器(ROM,Read-Only 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RAM,Random Access Memory)、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实施例,仅为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用以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可轻易想到变化,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变化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申请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0)

1.一种电池底护板受损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方法包括:
当检测到电池底护板受到冲击时,获取电池下箱体与所述电池底护板之间的目标距离;
若所述目标距离小于等于第一距离阈值,确定所述电池底护板发生形变且与所述电池下箱体接触;其中,所述第一距离阈值为预设的所述电池下箱体与所述电池底护板发生接触的最小距离;
获取电池管理系统对电池运行状态的运行状态检测结果;
若所述运行状态检测结果指示电池工作异常,生成控制信号控制电池高压断电,同时输出第一提示信息;其中,所述第一提示信息用于提示电池工作异常和电池底护板损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底护板受损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方法还包括:
若所述运行状态检测结果指示电池工作正常,输出第二提示信息;其中,所述第二提示信息用于提示电池工作正常和电池底护板损坏。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底护板受损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方法还包括:
若所述目标距离大于所述第一距离阈值且小于第二距离阈值,确定所述电池底护板发生形变但未与所述电池下箱体接触;其中,所述第二距离阈值为预设的所述电池下箱体与所述电池底护板均未发生形变时的初始距离;
输出第三提示信息;其中,所述第三提示信息用于提示电池底护板发生形变且电池本体正常。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底护板受损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若所述目标距离大于等于第二距离阈值,确定所述电池底护板未发生形变;其中,所述第二距离阈值为预设的所述电池下箱体与所述电池底护板均未发生形变时的初始距离。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池底护板受损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方法还包括:
接收对所述第三提示信息的关闭指令;
若接收所述关闭指令次数达到预设次数,更新所述第二距离阈值,并基于更新后的所述第二距离阈值与所述目标距离对所述电池底护板的形变状态进行确定。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底护板受损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在获取电池管理系统对电池运行状态的运行状态检测结果之后,所述检测方法还包括:
将所述运行状态检测结果通过无线网络发送到整车厂的远程监控系统,以使整车厂根据所述运行状态检测结果监测电池使用状态。
7.一种电池底护板受损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受损检测装置包括:
第一获取模块,用于当检测到电池底护板受到冲击时,获取电池下箱体与所述电池底护板之间的目标距离;
第一确定模块,用于若所述目标距离小于等于第一距离阈值,确定所述电池底护板发生形变且与所述电池下箱体接触;其中,所述第一距离阈值为预设的所述电池下箱体与所述电池底护板发生接触的最小距离;
第二获取模块,用于获取电池管理系统对电池运行状态的运行状态检测结果;
第一执行模块,用于若所述运行状态检测结果指示电池工作异常,生成控制信号控制电池高压断电,同时输出第一提示信息;其中,所述第一提示信息用于提示电池工作异常和电池底护板损坏。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池底护板受损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受损检测装置还包括:
第二执行模块,用于若所述运行状态检测结果指示电池工作正常,输出第二提示信息;其中,所述第二提示信息用于提示电池工作正常和电池底护板损坏。
9.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处理器、存储器和总线,所述存储器存储有所述处理器可执行的机器可读指令,当电子设备运行时,所述处理器与所述存储器之间通过所述总线进行通信,所述机器可读指令被所述处理器运行时执行如权利要求1至6任一所述的电池底护板受损检测方法的步骤。
10.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运行时执行如权利要求1至6任一所述的电池底护板受损检测方法的步骤。
CN202311777501.6A 2023-12-21 2023-12-21 电池底护板受损检测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Pending CN117968998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777501.6A CN117968998A (zh) 2023-12-21 2023-12-21 电池底护板受损检测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777501.6A CN117968998A (zh) 2023-12-21 2023-12-21 电池底护板受损检测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968998A true CN117968998A (zh) 2024-05-03

Family

ID=9085723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1777501.6A Pending CN117968998A (zh) 2023-12-21 2023-12-21 电池底护板受损检测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7968998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120081221A1 (en) Vehicle, in particular a hybrid vehicle, having an electrical device
US11217831B2 (en) Safety apparatus for a battery
CN109606343B (zh) 车辆制动器片的监测
US20140188359A1 (en) Electric brake assist system for vehicle use
KR101768449B1 (ko) 리모컨키의 버튼 고장 진단 장치 및 방법
CN109767604A (zh) 用于机动车的高压电池的报警方法、报警系统以及机动车
CN110763282A (zh) 头盔、用于头盔监测的方法、头盔检测系统
KR20140040206A (ko) 차량 작동 방법 및 장치, 컴퓨터 프로그램, 및 컴퓨터 프로그램 제품
CN108995536A (zh) 一种高压下电控制方法、控制装置、控制设备及汽车
JP2008130007A (ja) 車載緊急通報装置
CN109130863A (zh) 一种电动汽车智能型离车下电提示系统及其提示方法
CN111472410A (zh) 一种挖掘机电气元件故障预报警方法及系统
CN111619583A (zh) 用于测试车辆全自动泊车的保护装置、方法及车辆
CN111483422A (zh) 一种生命体监测系统
CN114194212A (zh) 一种故障诊断方法、自动驾驶域控制器及车辆
CN117968998A (zh) 电池底护板受损检测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2193196B (zh) 车辆
JP6089841B2 (ja) 車載緊急通報装置
KR20160137104A (ko) 차량 사고 인식 장치 및 차량 사고인식 장치를 이용한 차량 사고 알림 시스템
CN112406895A (zh) 车辆底盘磕碰事件的监控方法、监控装置和服务器
KR102573100B1 (ko) 전기 자동차의 슬립 모드에서 고전압 배터리 상태확인장치
CN115837840A (zh) 一种电池包防撞提醒系统及方法
CN112907908A (zh) 汽车事故报警方法、装置及汽车
CN115009026A (zh) 设备状态检测方法及装置
CN109367391B (zh) 安全驾驶装置及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