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966324A - 柔性应变传感复合纱及其制备方法及应用 - Google Patents

柔性应变传感复合纱及其制备方法及应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966324A
CN117966324A CN202410203353.5A CN202410203353A CN117966324A CN 117966324 A CN117966324 A CN 117966324A CN 202410203353 A CN202410203353 A CN 202410203353A CN 117966324 A CN117966324 A CN 11796632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yarn
strain sensing
fabric
flexible strain
yarn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410203353.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潘革波
徐文晴
陆逸昕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zhou Institute of Nano Tech and Nano Bionics of CAS
Original Assignee
Suzhou Institute of Nano Tech and Nano Bionics of CAS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zhou Institute of Nano Tech and Nano Bionics of CAS filed Critical Suzhou Institute of Nano Tech and Nano Bionics of CAS
Priority to CN202410203353.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7966324A/zh
Publication of CN11796632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96632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Woven Fabric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柔性应变传感复合纱及其制备方法及应用,其以两种形变能力(弹性力)和导电能力相差较大的纱线为原料制备复合纱,采用传统的织造方法织造应变传感织物,制备工艺流程简单,有利于批量生产;通过拉伸改变两种纱线的缠绕状态,以此改变由复合纱织造而成的织物的电学性质(电阻),使得其具有应变传感功能;并且最大限度地保留了织物的原本特性‑舒适性、透气性、可水洗性等,能够实现器件与服装的无缝集成。

Description

柔性应变传感复合纱及其制备方法及应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织物基柔性应变传感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柔性应变传感复合纱及其制备方法及应用。
背景技术
应变传感器通过测量材料在受力变形下的电学性质的改变来反映应变刺激的大小。电阻式织物应变传感器一般有两种制备方法:(1)利用织造或编织技术将导电纱线直接织入到织物结构中;(2)对织物进行导电组分的浸渍、涂层或提拉整理。前者大多基于针织结构,通过线圈结构的形变或传感组分性质的改变产生电阻变化进而实现应变传感功能,其中导电纱线一般通过不导电纱线镀银或与其他功能材料复合的方法来制备。后者一般通过在织物表面涂覆完全连续的导电涂层或浸渍导电填料来制备应变传感织物,通过在传感层中形成裂纹或内部导电网络的变化实现应变传感功能。由于针织物独特的线圈结构,单位长度内的储纱量较多而具有良好的弹性,织物基应变传感器的基底以针织结构为主。目前应变的可视化功能大多由力致变色材料所实现,这是一类能够在外力作用下产生可逆光学性质变化的材料,但其成本较昂贵,并且合成较为复杂。
王金凤等以镀银锦纶丝为原料织造纬编针织物作为应变传感材料,在应变为2%内的灵敏度为2.51,具有较低的应变检测范围。衣卫京等以针织物作为基体,通过印花方式将导电复合材料涂覆在织物上制成具有应变传感功能的敏感材料,但其经、纬向的电阻响应不一致,并且由于导电涂层与织物基体的结合力较差,该应变传感织物的稳定性、可水洗性无法得到保证。授权号为CN108680095B的专利提供了一种基于碳纳米纤维纱织物的柔性应变传感器,制备方法包括在织物上下表面涂布聚合物薄膜,但阻碍了织物的舒适性和透气性。公开号为CN115164704A的专利提供了一种层状结构的可穿戴织物应变传感器,包括修饰织物及覆于修饰织物一侧表面的碳基油墨导电薄膜,但该器件的制备工艺较为复杂,且导电薄膜易于在织物基体上分层或脱落。赵凯等利用光子晶体弹性材料分别与纬编针织涤纶布和碳化织物进行结合开发可视化应变传感材料,但光子晶体成本较高,制备难度大,因此不利于器件的批量生产。
公开于该背景技术部分的信息仅仅旨在增加对本发明的总体背景的理解,而不应当被视为承认或以任何形式暗示该信息构成已为本领域一般技术人员所公知的现有技术。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柔性应变传感复合纱及其制备方法及应用,其以两种形变能力(弹性力)和导电能力相差较大的纱线为原料制备复合纱,采用传统的织造方法织造应变传感织物,制备工艺流程简单,有利于批量生产;并且最大限度地保留了织物的原本特性-舒适性、透气性、可水洗性等,能够实现器件与服装的无缝集成。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一具体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柔性应变传感复合纱,包括:
第一纱线,具有第一弹性力;
第二纱线,具有第二弹性力;
所述第一纱线和所述第二纱线中的其一为导电纱线,所述第一纱线和所述第二纱线中的另一为绝缘纱线;
其中,以所述第二纱线为中心线,所述第一纱线缠绕于所述第二纱线上,且在力的作用下,所述第二纱线能以第一纱线为中心线反缠绕于所述第一纱线上;
或者,
以所述第一纱线为中心线,所述第二纱线缠绕于所述第一纱线上,且在力的作用下,所述第一纱线能以第二纱线为中心线反缠绕于所述第二纱线上。
在本发明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弹性力小于所述第二弹性力;以所述第二纱线为中心线,所述第一纱线呈螺旋状缠绕并包覆所述第二纱线。
在本发明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所述柔性应变传感复合纱具有两种状态:
在第一状态下,所述第二纱线呈伸直状态,所述第一纱线以缠绕方式完全包覆所述第二纱线设置;
在第二状态下,所述第一纱线呈伸直状态,所述第二纱线以缠绕方式包覆所述第二纱线设置;
所述柔性应变传感复合纱能受力从第一状态切换至第二状态,并在撤力状态下从第二状态恢复至第一状态。
在本发明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弹性力大于所述第二弹性力;
以所述第一纱线为中心线,所述第二纱线呈螺旋状缠绕并包覆所述第一纱线。
在本发明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纱线均匀缠绕于所述第二纱线上;或者,所述第二纱线均匀缠绕于所述第一纱线上。
在本发明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纱线的颜色与所述第二纱线的颜色不同;和/或,
所述第一纱线的形状与所述第二纱线的形状不同。
在本发明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纱线选自:纯金属纱线、纯碳材料纱线、镀银纱线或混纺纱线,所述第二纱线选自:氨纶包芯纱、变形丝;或者,
所述第一纱线选自不导电聚合物长丝或短纤纱,所述第二纱线选自导电聚合物长丝或短纤纱;或者,
所述第二纱线选自:纯金属纱线、纯碳材料纱线、镀银纱线或混纺纱线,所述第一纱线选自:氨纶包芯纱、变形丝;或者,
所述第二纱线选自不导电聚合物长丝或短纤纱,所述第一纱线选自导电聚合物长丝或短纤纱。
本发明一具体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柔性应变传感复合纱的制备方法,包括:
提供第一纱线,所述第一纱线具有第一弹性力;
提供第二纱线,所述第二纱线具有第二弹性力,所述第一纱线和所述第二纱线中的其一为导电纱线,所述第一纱线和所述第二纱线中的另一为绝缘纱线;
以所述第二纱线为中心线,将所述第一纱线缠绕于所述第二纱线上;
或者,
以所述第一纱线为中心线,将所述第二纱线缠绕于所述第一纱线上。
本发明一具体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柔性应变传感织物,采用上述的柔性应变传感复合纱织造而成。
在本发明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所述柔性应变传感织物为机织物或者编织物。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柔性应变传感复合纱,以两种形变能力(弹性力)和导电能力有差别且差别较大的纱线为原料通过缠绕方式制备而成,可通过拉伸改变两种纱线的缠绕状态,以此改变由复合纱织造而成的织物的电学性质(电阻),使得其具有应变传感功能。
本发明的柔性应变传感复合纱,采用颜色或形状或外观有明显区别的两种纱线捻合成复合纱,通过拉伸改变两种纱线的缠绕状态以实现应变的可视化功能。此外,由于在制备过程中不涉及力致变色材料,降低了应变传感复合纱及应变传感织物的成本,有利于批量生产。
本发明的柔性应变传感复合纱,采用大纱线捻度和拉伸能力强的纱线来制备,并以此织造应变传感织物,能获得大应变检测范围,适用于大应变应用场景。
本发明的柔性应变传感织物,采用柔性应变传感复合纱通过传统的织造方法织造而成,制备工艺流程简单,有利于批量生产,并且采用全纱线、全织物制备可视化应变传感器,最大限度地保留了织物的原本特性-舒适性、透气性、可水洗性等,能够实现器件与服装的无缝集成。
本发明的柔性应变传感织物,纱线的原料易得,传感织物的织造工艺简单,流程短,适合批量生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中记载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一实施例中柔性应变传感复合纱的结构图,其中(a)为受力拉伸前,(b)为受力拉伸后;
图2为本发明一实施例中柔性应变传感织物的织物上机图;
图3为本发明一实施例中柔性应变传感织物中的交织点的结构图,其中(a)为受力拉伸前,(b)为受力拉伸后。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发明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如背景技术所言,应变传感器通过测量材料在受力变形下的电学性质的改变来反映应变刺激的大小。电阻式织物应变传感器一般有两种制备方法:(1)利用织造或编织技术将导电纱线直接织入到织物结构中;(2)对织物进行导电组分的浸渍、涂层或提拉整理。前者大多基于针织结构,通过线圈结构的形变或传感组分性质的改变产生电阻变化进而实现应变传感功能,其中导电纱线一般通过不导电纱线镀银或与其他功能材料复合的方法来制备。后者一般通过在织物表面涂覆完全连续的导电涂层或浸渍导电填料来制备应变传感织物,通过在传感层中形成裂纹或内部导电网络的变化实现应变传感功能。由于针织物独特的线圈结构,单位长度内的储纱量较多而具有良好的弹性,织物基应变传感器的基底以针织结构为主。
第一种制备应变传感织物的方法是采用编织或织造技术将导电纱线织入到织物中,利用织物结构在拉伸过程中的变形获得材料电阻的变化,进而实现应变传感功能。由于针织结构的松散、易形变的特性,目前研究较多的织物基体为针织物。但针织物的变形能力有限,因此可检测的应变范围往往不高。
第二种应变传感织物材料大多通过浸渍、涂覆、提拉等方法将传统织物与电敏感材料复合,而二者之间的弱相互作用会导致导电组分在使用过程中易脱落,削弱器件的传感性能。此外,电敏感材料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织物原本的舒适性、透气性和可水洗性。
而目织物基可视应变传感材料一般通过力致变色材料与织物基体进行结合而实现可视化功能,但力致变色材料的成本较高,需额外合成,阻碍了可视应变传感织物的批量生产和应用。
基于此,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柔性应变传感复合纱及其制备方法及应用,其以两种形变能力(弹性力)和导电能力相差较大的纱线为原料制备复合纱,采用传统的织造方法织造应变传感织物,制备工艺流程简单,有利于批量生产;通过拉伸改变两种纱线的缠绕状态,以此改变由复合纱织造而成的织物的电学性质(电阻),使得其具有应变传感功能;并且最大限度地保留了织物的原本特性-舒适性、透气性、可水洗性等,能够实现器件与服装的无缝集成。
如图1所示,本发明一实施例中的柔性应变传感复合纱,包括第一纱线10和第二纱线20。第一纱线10具有第一弹性力。第二纱线20具有第二弹性力。第一纱线10和第二纱线20中的其一为导电纱线,第一纱线10和第二纱线20中的另一为绝缘纱线。其中,以第二纱线20为中心线,第一纱线10缠绕于第二纱线20上,且复合纱在受力拉伸后,第二纱线20能以第一纱线10为中心线反缠绕于第一纱线10上;或者,以第一纱线10为中心线,第二纱线20缠绕于第一纱线10上,且复合纱在受力拉伸后,第一纱线10能以第二纱线20为中心线反缠绕于第二纱线20上。
在优选实施例中,第一纱线10和第二纱线20中弹性力较大的纱线作为中心线,弹性力较小的纱线呈螺旋状缠绕并包覆弹性力较大的纱线。两种纱线以包缠的方式形成功能复合纱,用于织造可视化应变传感织物。
示例性的,第一纱线10的第一弹性力小于或远小于第二纱线20的第二弹性力。在此,定义弹性力相对较小的为低弹性,弹性力相对较大的为高弹性,因而第一纱线10为低弹性纱线,第二纱线20为高弹性纱线。以第二纱线20为中心线,第一纱线10呈螺旋状缠绕并包覆第二纱线20。
在初始状态下,呈伸直状态的第二纱线20被第一纱线10以缠绕的方式完全包裹在内部,一旦受到力拉伸,高弹性的第二纱线20就会慢慢伸长,而低弹性的第一纱线10在拉伸作用下会慢慢伸直并在第二纱线20表面逐渐解捻。由于第一纱线10的第一弹性力小,因而可形变量小,会在持续的拉伸作用下而完全伸直,而第二纱线20的第二弹性力大,因而可形变量大,会在拉伸过程中不断伸长,并逐渐“反包缠”在第一纱线10上,这样由该复合纱织造而成的织物其电学性质(电阻)会发生变化,因而具有应变传感功能。具体原理如下:
在未受到拉伸时,复合纱的外层为第一纱线10,织物中纱线的交织点(经、纬复合纱的交织之处)的电阻主要为第一纱线10原料的接触电阻;在受到拉伸作用时,第二纱线20逐渐反包缠在第一纱线10表面,这样有一部分纱线的交织点为第二纱线20原料的接触电阻;在继续拉伸下,第二纱线20完全反包缠在第一纱线10表面,纱线交织点的电阻完全由第二纱线20所决定。因此在拉伸过程中,织物的电阻由于第一纱线10、第二纱线20的导电性的不同而发生渐变,由此获得应变传感原理。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纱线10为低弹性导电纱线,可以选自:纯金属纱线(不锈钢长丝纱、不锈钢短纤纱)、纯碳材料纱线(碳纤维长丝、碳纤维短纤纱、碳化聚合物纱线)、镀银纱线或混纺纱线(导电组分与其他组分混纺)。第二纱线20为高弹性绝缘纱线,可以选自:氨纶包芯纱、变形丝(高弹变形丝、低弹变形丝、空气变形丝、网络丝、弹力丝、膨体纱等)。其中,变形丝的定义是:化纤原丝在热和机械作用下,经过变形加工使之具有卷曲、螺旋、环圈等外观特性而呈现伸缩性、蓬松性的长丝。随着应变的增大,由此复合纱织造而成的传感织物的电阻逐渐增大。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纱线10为低弹性绝缘纱线,可以选自不导电聚合物长丝或短纤纱(涤纶、锦纶、丙纶、氯纶、芳纶等)。第二纱线20为高弹性导电纱线,可以选自导电聚合物长丝或短纤纱(聚吡咯,PEDOT:PSS等)。随着应变的增大,由此复合纱织造而成的传感织物的电阻逐渐减小。
在一实施例中,第二纱线20为低弹性导电纱线,可以选自:纯金属纱线(不锈钢长丝纱、不锈钢短纤纱)、纯碳材料纱线(碳纤维长丝、碳纤维短纤纱、碳化聚合物纱线)、镀银纱线或混纺纱线(导电组分与其他组分混纺)。第一纱线10为高弹性绝缘纱线,可以选自:氨纶包芯纱、变形丝(高弹变形丝、低弹变形丝、空气变形丝、网络丝、弹力丝、膨体纱等)。其中,变形丝的定义是:化纤原丝在热和机械作用下,经过变形加工使之具有卷曲、螺旋、环圈等外观特性而呈现伸缩性、蓬松性的长丝。
在又一实施例中,第二纱线20为低弹性绝缘纱线,选自不导电聚合物长丝或短纤纱(涤纶、锦纶、丙纶、氯纶、芳纶等)。第一纱线10为高弹性导电纱线,可以选自导电聚合物长丝或短纤纱(聚吡咯,PEDOT:PSS等)。
在又一实施例中,第一纱线10和第二纱线20的颜色或者形状或者外观不同且优选的,具有明显区别,可实现应变的可视化功能。随着拉伸的进行,复合纱的颜色逐渐由第一纱线10的颜色过渡到第一纱线10和第二纱线20的混合颜色再过渡到第二纱线20的颜色。倘若对传感织物的应变量与织物颜色提前做好对应关系的标定,那么可以实现人体裸眼对应变刺激的视觉感知。
参考图1中的(a)所示,在复合纱受到拉伸前,第一纱线10均匀包缠在第二纱线20表面,第二纱线20呈自然伸直状态,第一纱线10、第二纱线20均不受应力作用。
参考图1中的(b)所示,在完全拉伸作用下,第一纱线10由卷绕状态变成完全伸直状态,由于其低弹性而不可继续伸长,第二纱线20受到拉伸而伸长,由于应力的作用“反包缠”到伸直的第一纱线10表面。这样复合纱线的外层结构就由第一纱线10过渡成为第二纱线20,其电学性质也因此改变。
本申请一实施例还提供了上述柔性应变传感纱的制备方法,包括:
提供第一纱线,第一纱线具有第一弹性力;
提供第二纱线,第二纱线具有第二弹性力,第一纱线和第二纱线中的其一为导电纱线,第一纱线和第二纱线中的另一为绝缘纱线;
以第二纱线为中心线,将第一纱线缠绕于第二纱线上;
或者,
以第一纱线为中心线,将第二纱线缠绕于第一纱线上。
本申请一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柔性应变传感织物,采用上述的柔性应变传感复合纱织造而成。
以下以最简单的平纹组织织物为例,说明应变传感织物的织造过程。
首先,纱线准备:
将两种不同特性的纱线进行包缠,使第一纱线均匀缠绕在第二纱线上,得到复合纱;
对复合纱线进行蒸纱处理,消除预应力。
其次,进行织造:
经、纬纱线均采用同种复合纱,将经纱按照图2(a)和图2(b)所示的穿综图和穿筘图依次穿入织机对应综框的综丝和筘齿中。其中,表示这一位置的经纱在对应综丝和筘齿内穿入;
在织机显示屏上按照图2(d)所示的纹板图设置提综顺序;
按照引纬顺序(引纬顺序定义为图2(c)所示的组织图中标号的纬纱自下而上依次引入)在综框每次开口时引入纬纱;
依次进行开口、引纬、打纬、卷曲和送经五大运动,逐渐织成连续织物。
织物下机,放到自然环境中一段时间消除预应力。
参考图3中的(a)所示,由复合纱织造而成的传感织物,织物单元中的交织点在原本状态下为第一纱线10在经、纬向的紧密接触;参考3中的(b)所示,在拉伸状态下第一纱线10被包裹在复合纱内部,第二纱线20成为复合纱的表面层,这时第二纱线20的接触电阻对传感织物的整体电阻起主导作用,因此传感织物的电阻发生改变,其变化量主要由第一纱线10、第二纱线20导电性的差异所决定。
由于应变传感织物的大拉伸应变传感能力,可将其应用于大幅度人体关节运动(手指、手腕、膝盖)的检测。织物的柔韧性、生物相容性、舒适性较好,因此可以长时间贴附在人体皮肤上,进一步,该应变传感织物可以与紧身服装进行结合,实时监测人体生理及运动信号。由于传感织物具有应变可视化功能,可以将无形的应力转化为人眼可识别的光学信号(颜色变化或形状变化),进而可以应用于人机智能交互领域。
可以理解的是,所有采用本申请的柔性应变传感复合纱制造而成的、结构中具有经、纬纱线交织点的机织物和编织物(如平纹组织织物、斜纹组织织物、缎纹组织织物以及变化组织织物、联合组织织物、复杂组织织物等)都可以作为本发明的织物组织,都应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柔性应变传感复合纱,以两种形变能力(弹性力)和导电能力有差别且差别较大的纱线为原料通过缠绕方式制备而成,仅通过拉伸作用下复合纱和织物结构的改变-即两种纱线的缠绕状态的改变,就能改变由复合纱织造而成的织物的电学性质(电阻),实现应变传感的功能,无需额外的功能材料,既节约了成本,又缩短了工艺流程。
本发明的柔性应变传感复合纱,采用颜色或形状等外观有明显区别的两种纱线捻合成复合纱,通过拉伸改变两种纱线的缠绕状态即可实现应变的可视化功能,简单易行,无需复杂的加工工艺或后处理过程。此外,由于在制备过程中不涉及力致变色材料,降低了应变传感复合纱及应变传感织物的成本,有利于批量生产。
本发明的柔性应变传感复合纱,采用大纱线捻度和拉伸能力强(高弹性)的纱线来制备,并以此织造应变传感织物,使得应变传感织物的最大拉伸形变量较大,能获得大应变检测范围,适用于大应变应用场景。
本发明的柔性应变传感织物,采用柔性应变传感复合纱通过传统的织造方法织造而成,制备工艺流程简单,有利于批量生产,并且采用全纱线、全织物制备可视化应变传感器,最大限度地保留了织物的原本特性-舒适性、透气性、可水洗性等,能够实现器件与服装的无缝集成,有利于开发智能织物。
本发明的柔性应变传感织物,纱线的原料易得,传感织物的织造工艺简单,流程短,适合批量生产。
本发明的柔性应变传感织复合纱及柔性应变传感织物,不使用额外的导电涂层或其他功能材料,既缩短了生产工艺,还可降低成本,使得应变传感织物的原本特性(尤其是可水洗性)不受影响。
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发明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发明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发明。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发明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
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Claims (10)

1.一种柔性应变传感复合纱,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纱线,具有第一弹性力;
第二纱线,具有第二弹性力;
所述第一纱线和所述第二纱线中的其一为导电纱线,所述第一纱线和所述第二纱线中的另一为绝缘纱线;
其中,以所述第二纱线为中心线,所述第一纱线缠绕于所述第二纱线上,且在力的作用下,所述第二纱线能以第一纱线为中心线反缠绕于所述第一纱线上;
或者,
以所述第一纱线为中心线,所述第二纱线缠绕于所述第一纱线上,且在力的作用下,所述第一纱线能以第二纱线为中心线反缠绕于所述第二纱线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柔性应变传感复合纱,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弹性力小于所述第二弹性力;
以所述第二纱线为中心线,所述第一纱线呈螺旋状缠绕并包覆所述第二纱线。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柔性应变传感复合纱,其特征在于,所述柔性应变传感复合纱具有两种状态:
在第一状态下,所述第二纱线呈伸直状态,所述第一纱线以缠绕方式完全包覆所述第二纱线设置;
在第二状态下,所述第一纱线呈伸直状态,所述第二纱线以缠绕方式包覆所述第二纱线设置;
所述柔性应变传感复合纱能受力从第一状态切换至第二状态,并在撤力状态下从第二状态恢复至第一状态。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柔性应变传感复合纱,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弹性力大于所述第二弹性力;
以所述第一纱线为中心线,所述第二纱线呈螺旋状缠绕并包覆所述第一纱线。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柔性应变传感复合纱,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纱线均匀缠绕于所述第二纱线上;或者,所述第二纱线均匀缠绕于所述第一纱线上。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柔性应变传感复合纱,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纱线的颜色与所述第二纱线的颜色不同;和/或,
所述第一纱线的形状与所述第二纱线的形状不同。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柔性应变传感复合纱,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纱线选自:纯金属纱线、纯碳材料纱线、镀银纱线或混纺纱线,所述第二纱线选自:氨纶包芯纱、变形丝;或者,
所述第一纱线选自不导电聚合物长丝或短纤纱,所述第二纱线选自导电聚合物长丝或短纤纱;或者,
所述第二纱线选自:纯金属纱线、纯碳材料纱线、镀银纱线或混纺纱线,所述第一纱线选自:氨纶包芯纱、变形丝;或者,
所述第二纱线选自不导电聚合物长丝或短纤纱,所述第一纱线选自导电聚合物长丝或短纤纱。
8.一种柔性应变传感复合纱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提供第一纱线,所述第一纱线具有第一弹性力;
提供第二纱线,所述第二纱线具有第二弹性力,所述第一纱线和所述第二纱线中的其一为导电纱线,所述第一纱线和所述第二纱线中的另一为绝缘纱线;
以所述第二纱线为中心线,将所述第一纱线缠绕于所述第二纱线上;
或者,
以所述第一纱线为中心线,将所述第二纱线缠绕于所述第一纱线上。
9.一种柔性应变传感织物,其特征在于,采用权利要求1-7任一所述的柔性应变传感复合纱织造而成。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柔性应变传感织物,其特征在于,所述柔性应变传感织物为机织物或者编织物。
CN202410203353.5A 2024-02-23 2024-02-23 柔性应变传感复合纱及其制备方法及应用 Pending CN117966324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410203353.5A CN117966324A (zh) 2024-02-23 2024-02-23 柔性应变传感复合纱及其制备方法及应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410203353.5A CN117966324A (zh) 2024-02-23 2024-02-23 柔性应变传感复合纱及其制备方法及应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966324A true CN117966324A (zh) 2024-05-03

Family

ID=9086080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410203353.5A Pending CN117966324A (zh) 2024-02-23 2024-02-23 柔性应变传感复合纱及其制备方法及应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7966324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AU2004235297B2 (en) Electrically conductive elastic composite yarn, methods for making the same, and articles incorporating the same
CN110184711B (zh) 四面弹仿针织牛仔面料
CN214032845U (zh) 一种梭织仿经编的面料
CN107385623A (zh) 一种柔性应变传感机织物及其制作工艺
CN105895199B (zh) 一种柔性可拉伸可水洗导电连接件
CN107488915A (zh) 一种机织结构可拉伸织物电路板及可穿戴设备
JPWO2020085345A1 (ja) 電極配線付き布材
CN105734806A (zh) 一种低松弛低迟滞传感器用弹性织物及其制造方法
CN206058922U (zh) 一种柔性可拉伸可水洗导电连接件
CN117966324A (zh) 柔性应变传感复合纱及其制备方法及应用
CN114411304B (zh) 一种电阻式柔性应变传感织带及其制备方法
CN213172771U (zh) 一种弹性梭织面料
CN212357521U (zh) 一种山形斜纹外观效果色纺面料
CN211000273U (zh) 一种抗起球面料
CN215251513U (zh) 一种使用改性纤维的防静电抗菌布
CN213804172U (zh) 一种仿麻类提花织物面料
CN216514408U (zh) 石墨烯轻暖面料
CN220482786U (zh) 一种遮光涤纶面料
CN213618744U (zh) —种防水型斜纹锦棉复合面料
CN218203291U (zh) 一种新型梭织短t恤
CN213681090U (zh) 一种功能性集成面料
CN212684911U (zh) 一种轻薄保暖纬编平纹弹性针织面料
CN215473607U (zh) 一种具有异色效果柔软高密度纬向弹性织物
CN220242650U (zh) 一种抗褶皱锦纶面料
CN215590112U (zh) 一种舒适型服装面料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