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940049A - 插接组件及电子产品 - Google Patents

插接组件及电子产品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940049A
CN117940049A CN202180101932.3A CN202180101932A CN117940049A CN 117940049 A CN117940049 A CN 117940049A CN 202180101932 A CN202180101932 A CN 202180101932A CN 117940049 A CN117940049 A CN 11794004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lug
dust collection
working end
pipe
hous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80101932.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雷云
张智锋
周继福
张育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Carku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Carku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Carku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Carku Technology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794004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94004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LDOMESTIC WASHING OR CLEANING;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L9/00Details or accessories of suction cleaners, e.g. mechanical means for controlling the suction or for effecting pulsating action; Stor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to suction cleaners or parts thereof; Carrying-vehicl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ction cleaners
    • A47L9/02Nozzles
    • A47L9/04Nozzles with driven brushes or agitator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LDOMESTIC WASHING OR CLEANING;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L9/00Details or accessories of suction cleaners, e.g. mechanical means for controlling the suction or for effecting pulsating action; Stor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to suction cleaners or parts thereof; Carrying-vehicl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ction cleaners
    • A47L9/24Hoses or pipes; Hose or pipe coupling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Nozzles For Electric Vacuum Cleaners (AREA)
  • Electric Vacuum Cleaner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插接组件及电子产品。插接组件包括设于电子产品的第一管体及滑动套设于第一管体外部的第一插接件,第一管体包括第一工作端,第一插接件靠近第一工作端的一端设有第二工作端。第一管体和第一插接件对应设有限位结构,以使第一插接件处于不同位置。第一插接件沿第一管体的轴向远离第一工作端滑动至第一位置时,第一工作端的端部自第一插接件中露出,电子产品通过第一工作端实现第一功能;第一插接件沿第一管体的轴向靠近第一工作端滑动至第二位置时,第一工作端位于第一插接件中,电子产品通过第二工作端实现第二功能。插接组件用于吸尘器等电子产品时,可实现吸尘器等电子产品的不同功能,使用方便且不占据另外的存放空间。

Description

插接组件及电子产品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辅助工具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插接组件及包括所述插接组件的电子产品。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环境卫生的要求越来越高,而吸尘器作为人们常用的清洁工具,也越来越多地受到人们的青睐。车载吸尘器作为一种便携式吸尘器,得到了人们的广泛应用。但是,当遇到一些粘黏固化的污渍时,现有的车载吸尘器由于吸力有限,无法清除粘黏固化的污渍,往往需要额外配备一个独立毛刷,先通过毛刷扫刷粘黏固化的污渍使其松动,然后再通过车载吸尘器将其吸除。然而,额外配备的毛刷需要占据另外的存放空间,而且大部分时间下毛刷还是闲置不用的,等真正需要用时,很容易忘记毛刷的存放位置,翻找起来十分麻烦、不易,使用不便。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插接组件及电子产品,所述插接组件包括设于所述电子产品的第一管体及可滑动地套设于所述第一管体外部的第一插接件,当所述插接组件用于吸尘器等电子产品时,通过控制所述第一插接件沿所述第一管体的轴向滑动至不同的位置,即可实现吸尘器等电子产品的不同功能,所述插接组件使用方便且不占据另外的存放空间。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提供一种插接组件,用于电子产品,所述插接组件包括设于所述电子产品的第一管体及可滑动地套设于所述第一管体外部的第一插接件,所述第一管体包括第一工作端,所述第一插接件靠近所述第一工作端的一端设有第二工作端;
其中,所述第一管体的外壁设有沿其轴向间隔分布的第一限位结构和第二限位结构,所述第一限位结构位于所述第二限位结构远离所述第一工作端的一侧;所述第一插接件设有第三限位结构,所述第三限位结构用于对应配合所述第一限位结构或者所述第二限位结构;
当所述第一插接件沿所述第一管体的轴向远离所述第一工作端滑动至所述第三限位结构与所述第一限位结构配合时,所述第一插接件位于第一位置,所述第一工作端的端部自所述第一插接件中露出,所述电子产品通过所述第一工作端实现第一功能;
当所述第一插接件沿所述第一管体的轴向靠近所述第一工作端滑动至所述第三限位结构与所述第二限位结构配合时,所述第一插接件位于第二位置,所述第一工作端位于所述第一插接件中,所述电子产品通过所述第二工作端实现第二功能。
本申请还提供一种电子产品,所述电子产品包括上述插接组件。
本申请提供的所述插接组件及所述电子产品中,插接组件包括设于电子产品的第一管体及滑动套设于第一管体外部的第一插接件,第一管体包括第一工作端,第一插接件靠近 第一工作端的一端设有第二工作端。第一管体和第一插接件对应设有限位结构,以使第一插接件能够沿第一管体的轴向滑动至不同的位置。当第一插接件沿第一管体的轴向远离第一工作端滑动至第一位置时,第一工作端的端部自第一插接件中露出,电子产品可通过第一工作端实现第一功能;当第一插接件沿第一管体的轴向靠近第一工作端滑动至第二位置时,第一工作端位于第一插接件中,电子产品可通过第二工作端实现第二功能。也即是说,当插接组件用于吸尘器等电子产品时,通过控制第一插接件沿第一管体的轴向滑动至不同的位置,即可实现吸尘器等电子产品的不同功能,使用方便且不占据另外的存放空间。
本申请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申请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申请的其中一实施例提供的吸尘器在毛刷处于第一位置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的吸尘器在毛刷滑动至第二位置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中的吸尘器在吸尘管的前端插接有延长管和拖地件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中的吸尘器在另一视角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4中的转接头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1中的吸尘器在另一视角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1中的吸尘器部分分解的立体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图7中的吸尘器在另一视角下的立体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9是图7中的吸尘器在又一视角下的立体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10是图7中的电源部的立体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11是图9中XI部分的放大示意图。
图12是图10中XII部分的放大示意图。
图13是图7中的主体部部分分解的立体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14是图13中的主体部进一步分解的立体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15是图14中的主体部进一步分解的立体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16是图15中的主体部在另一视角下的立体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17是图16中的主体部在另一视角下的立体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18是图16中的主体部在又一视角下的立体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19是图15中的内壳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0是图7中的吸尘部和集尘部的立体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21是图20中的吸尘部和集尘部在另一视角下的立体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22是图20中的吸尘部和集尘部在又一视角下的立体分解结构示意图。
如下具体实施例将结合上述附图进一步说明本申请。
具体实施例
下面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申请,而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相对重要性或隐含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隐含地包括一个或更多个该特征。此外,还需要理解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或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为了更加清楚地描述本申请提供的吸尘器的结构,本申请在说明书中所述的任一元件的“前端”表示该元件远离操作人员的一端,任一元件的“后端”则表示该元件靠近操作人员的一端。在本申请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无论“前端”、“后端”、“一端”、“另一端”等词语中所出现的“端”,并不仅限于端头、端点或端面,也包括自端头、端点、或端面在端头、端点、或端面所属元件上延伸一段轴向距离和/或径向距离的部位。
请一并参阅图1及图2,本申请的其中一实施例提供的吸尘器1,包括依次连接的吸尘部20、集尘部40、主体部60以及电源部80。使用吸尘器1时,吸尘部20用于吸入灰尘污物,集尘部40用于收集分离出的灰尘污物,主体部60用于产生能够使吸尘部20吸入灰尘污物的抽吸力,电源部80用于提供主体部60工作所需的电能。其中,吸尘部20包括吸尘头21,吸尘头21包括前端开设有通孔的吸尘头本体212,所述通孔用于供灰尘污物进入吸尘器1的集尘部40内。
需要重点说明的是,本申请提供的吸尘器1还包括设于吸尘部20前端的插接组件90,插接组件90用于实现吸尘器1的不同清洁功能。具体地,如图1及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插接组件90包括设于吸尘器1的第一管体及可滑动地套设于所述第一管体外部的第一插接件91。所述第一管体即设于吸尘头本体212前端的吸尘管214,吸尘管214与吸尘头本体212可以是一体成型,也可以是分别单独成型后连接于一体,优选一体成型。吸尘管214的后端管口连通于吸尘头本体212的所述通孔,吸尘管214的前端管口即构成吸尘器1的吸尘口2143(第一吸尘口2143)。吸尘管214设有第一吸尘口2143的一端(即吸尘管214的前端)定义为第一工作端。第一插接件91包括可滑动地套设于吸尘管214外部的毛刷,所述毛刷包括套装于吸尘管214外部的套壳912及设于套壳912靠近第一吸尘口2143的一端的刷毛914。刷毛914远离套壳912的一端(即靠近所述第一工作端的一端)定义为第 二工作端。
其中,如图1及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吸尘管214(即所述第一管体)的外壁设有沿其轴向间隔分布的第一限位结构2141和第二限位结构2142,第一限位结构2141位于第二限位结构2142远离所述第一工作端的一侧,也即第一限位结构2141相较于第二限位结构2142远离第一吸尘口2143;第一插接件91(即所述毛刷)的套壳912设有第三限位结构9123,第三限位结构9123用于对应配合第一限位结构2141或者第二限位结构2142。
可选地,第一限位结构2141、第二限位结构2142为凸设于吸尘管214外壁的限位块,第三限位结构9123为开设于套壳912上的限位槽;或者,第一限位结构2141、第二限位结构2142为开设于吸尘管214外壁的限位槽,第三限位结构9123为凸设于套壳912内壁的限位块。本实施例中,第一限位结构2141、第二限位结构2142为限位块,第三限位结构9123为限位槽。
如图1所示,当所述毛刷沿吸尘管214的轴向远离所述第一工作端滑动至第三限位结构9123与第一限位结构2141配合时,所述毛刷位于第一位置,所述第一工作端的端部自所述毛刷中露出,吸尘器1通过所述第一工作端的第一吸尘口2143实现第一功能,所述第一功能为吸尘功能,即吸尘器1可通过第一吸尘口2143实现吸尘功能。如图2所示,当所述毛刷沿吸尘管214的轴向靠近所述第一工作端滑动至第三限位结构9123与第二限位结构2142配合时,所述毛刷位于第二位置,所述第一工作端位于所述毛刷中,吸尘器1通过所述第二工作端的刷毛914实现第二功能,所述第二功能为扫刷功能,即吸尘器1可通过刷毛914实现扫刷功能。
从而,当用户需要使用吸尘器1清除粘黏固化的污渍时,可以先将所述毛刷滑动至所述第二位置,通过所述刷毛914的扫刷功能使粘黏固化的污渍松动,然后再将所述毛刷滑动至所述第一位置,通过第一吸尘口2143的吸尘功能将松动后的污渍吸入集尘部40内,即可清除粘黏固化的污渍。
本实施例提供的吸尘器1中,通过在其吸尘管214的外部套设有可滑动的毛刷,可以根据需要将所述毛刷滑动至不同位置,进而利用吸尘器1实现扫刷功能或者吸尘功能,即可解决现有吸尘器因吸力有限而无法清除粘黏固化的污渍的问题,使用方便。再者,相比于现有技术中的吸尘器需要额外配备一个独立毛刷,滑动套设于吸尘管214外部的毛刷可以随吸尘器1一起存放,不需要占据另外的存放空间,而且也不需要花时间翻找。
请再次参阅图1及图2,可选地,吸尘管214和套壳912的轴向截面的形状均可以为扁圆形或椭圆形,即吸尘管214和套壳912分别为扁圆形的管体和壳体、或者分别为椭圆形的管体和壳体。本实施例中,吸尘管214和套壳912分别为扁圆形的管体和壳体。
将所述扁圆形或者椭圆形的短轴方向定义为第一参考方向,可选地,第一限位结构2141和第二限位结构2142设于吸尘管214在所述第一参考方向上的至少一侧外壁,第三限位结构9123对应设于套壳912在所述第一参考方向上的至少一侧内壁。
具体地,如图1及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吸尘管214在所述第一参考方向上的其中一侧外壁设有第一限位结构2141和第二限位结构2142,套壳912在所述第一参考方向上 的对应一侧内壁设有第三限位结构9123,吸尘管214和套壳912的结构简单。
在其他实施例中,吸尘管214可以在所述第一参考方向上的每一侧外壁均设有第一限位结构2141和第二限位结构2142,套壳912在所述第一参考方向上的相对两侧内壁分别对应设置第三限位结构9123,或者,吸尘管214可以在所述第一参考方向上的其中一侧外壁设有第一限位结构2141、另一侧外壁设有第二限位结构2142,套壳912在所述第一参考方向上的相对两侧分别对应设置第三限位结构9123,对此不作限定。吸尘管214和套壳912通过在所述第一参考方向的相对两侧均设有对应的限位结构,可以增强所述毛刷在吸尘管214上滑动至不同位置时的限位作用。
需要说明的是,当所述毛刷位于所述第一位置(见图1)时,所述第一工作端的端部(即吸尘管214设有第一吸尘口2143的一端的端部)与所述第二工作端的端部(即刷毛914远离套壳912的一端的端部)之间的轴向距离定义为第一距离,第一限位结构2141与第二限位结构2142之间的轴向距离定义为第二距离,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距离大于或者等于零,所述第二距离大于所述第一距离。通过将所述第二距离限定为大于所述第一距离,才能保证所述毛刷从所述第一位置滑动至所述第二位置时,刷毛914远离套壳912的一端才能超出吸尘管214设有第一吸尘口2143的一端的端部,从而保证所述第二工作端的刷毛914能够用于扫刷固化的污渍。同理,所述第二距离限定为大于所述第一距离,才能保证所述毛刷从所述第二位置滑动至所述第一位置时,吸尘管214设有第一吸尘口2143的一端的端部才能从刷毛914远离套壳912的一端露出,从而保证所述第一工作端的第一吸尘口2143能够用于吸尘。
其中,优选地,本实施例中,套壳912的外壁可以设有防滑结构,方便于用户握持套壳912以带动所述毛刷在吸尘管214上滑动。
优选地,如图1及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工作端的端部所在的平面定义为第一平面,所述第二工作端的端部所在的平面定义为第二平面,所述第一平面和所述第二平面均相对于吸尘管214的轴线倾斜,即所述第一平面和所述第二平面均为与吸尘管214的轴线倾斜相交的斜面。可以理解的是,用户在握持使用吸尘器1时,吸尘器1的轴线通常是倾斜的,相比于所述第一平面和所述第二平面均与吸尘管214的轴线垂直,将所述第一平面和所述第二平面设定为与吸尘管214的轴线倾斜相交的斜面,能够增加所述第一工作端的端部和所述第二工作端的端部与清洁面的接触面积,有利于提高吸尘效率。
进一步地,请一并参阅图1及图3至图5,本实施例中,插接组件90还包括延长管93及连接于延长管93一端的第二插接件95,第二插接件95为拖地件,所述拖地件包括连接于延长管93一端的转接头952、与转接头952转动连接的拖地件本体954以及设于转接头952内的软连管956。
其中,如图5所示,转接头952包括大致呈环状的转接头本体9522及凸设于转接头本体9522相对两侧的一对转接耳片9524,所述一对转接耳片9524用于转动连接拖地件本体954。如图5所示,转接头952还包括设置于转接头本体9522内的转接管体9521及连接于转接头本体9522远离转接耳片9524的一端的插接管体9523,转接管体9521与插接管体 9523的内腔连通。插接管体9523用于插接于延长管93远离吸尘管214的一端,转接管体9521套接软连管956的一端,软连管956的另一端连通拖地件本体954的吸尘腔9541(见图4),拖地件本体954设有吸尘腔9541的一端定义为第三工作端。需要说明的是,拖地件95还包括滚轮等其他结构,其具体结构与常用的吸尘器拖地件的结构基本相同,对此不作赘述。
如图3及图4所示,本实施例中,当第一插接件91(即所述毛刷)位于所述第一位置时,延长管93远离第二插接件95的一端插接于所述第一工作端(即吸尘管214设有第一吸尘口2143的一端),使拖地件本体954的吸尘腔9541通过软连管956、转接管体9521、插接管体9523及延长管93连通于吸尘管214的第一吸尘口2143,由此,吸尘器1可通过所述第三工作端实现吸尘功能。用户不需要弯腰将吸尘管214贴近底面,直接通过插接于吸尘管214的延长管93及连接延长管93的拖地件95即可实现地面的清洁,减轻用户负担。
其中,如图3及图4所示,本实施例中,延长管93包括多个直径相等且相互插接的第二管体,吸尘管214的前端(即所述第一工作端)及每一所述第二管体的前端均设有第一插接结构,每一所述第二管体的后端及转接头952的插接管体9523的后端对应设有第二插接结构,吸尘管214、多个所述第二管体及插接管体9523中每相邻的两个管体通过相应的所述第一插接结构和所述第二插接结构的插接配合实现可拆卸连接。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插接结构为开设于吸尘管214的前端内壁及每一所述第二管体的前端内壁的环槽,所述第二插接结构为凸设于每一所述第二管体的后端端部及插接管体9523的后端端部的插接延伸体,所述插接延伸体对应插接于所述环槽中,从而实现相邻管体之间的可拆卸连接。
可以理解的是,延长管93的长度与所述第二管体的数量呈正比,所述第二管体的数量可以是一个、两个或者其他合理数量个,对此不作限定。
在其他实施例中,延伸管93也可以包括多个直径渐变且相互套接的第三管体,所述直径渐变是指所述多个第三管体的直径可以依次增大或依次减小,只要相邻的连个管体能够套接在一起即可,对此不作赘述。可以理解的是,延长管93的长度与所述第三管体的数量也呈正比,所述第三管体的数量同样可以是一个、两个或者其他合理数量个,对此也不作限定。
在其他实施例中,延长管93还可以包括可伸缩的具有褶皱的第四管体,所述第四管体包括软管或硬管,通过拉伸所述第四管体的褶皱同样可以根据需要改变延长管93的长度。
优选地,如图5所示,本实施例中,转接管体9521的轴向截面的形状包括扁圆形或者椭圆形,即转接管体9521为扁圆形管体或者椭圆形管体。现有的吸尘器中,其软连管与转接管体的连接部为通常为圆形腔体,本实施例将转接管体9521设定为扁圆形管体或者椭圆形管体,使得软连管956与转接管体9521的连接部分为扁圆形腔体或者椭圆形腔体,相比于圆形腔体,扁圆形腔体或者椭圆形腔体的轴向截面面积更小,在吸尘器1的前述功能组件65形成的旋涡气流大小相同时,软连管956与转接管体9521的连接部分的腔体面积越小,产生的抽吸力也即越大,有利于保证吸尘器1插接有延长管93之后仍具有足够的抽吸力,确保拖地件95的吸尘效果。
进一步地,本实施例中,插接组件90还包括至少一个第三插接件,所述第三插接件为插接吸尘头,所述插接吸尘头的一端用于插接吸尘管214,所述插接吸尘头的另一端设有第二吸尘口,所述插接吸尘头设有所述第二吸尘口的一端定义为第四工作端。从而,当所述毛刷位于所述第一位置且吸尘管214未连接有延长管93及拖地件95时,至少一所述插接吸尘头的一端插接于吸尘管214的前端,吸尘器1可通过所述插接吸尘头的第四工作端实现吸尘功能。
其中,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吸尘口2143的形状与所述第二吸尘口的形状不同。第一吸尘口2143的形状包括扁圆形或者圆形,所述第二吸尘口的形状包括扁平状、扩口状及尖嘴状中的其中一种,即所述插接吸尘头可以是具有不同吸尘口的插接吸尘头,从而实现不同的清洁用途。例如,一实施例中,所述插接吸尘头可以是具有尖嘴状吸尘口的锥形吸尘头,所述插接吸尘头的第四工作端可以用来吸取沙发缝隙等窄小位置中的灰尘污物。再例如,另一实施例中,所述插接吸尘头可以是具有扁平状吸尘口的鸭嘴形吸尘头,所述插接吸尘头的第四工作端可以用来清洁地板、桌面等平整的平面。通过使用不同的所述插接吸尘头,实现了吸尘器1在不同场景下的使用,大大提升了产品的适配性,使产品应用范围更加广泛。
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中的插接组件90中,第一插接件91均是以所述毛刷为例进行描述,在其他实施中,第一插接件91也可以采用刮刀代替所述毛刷,所述刮刀包括套壳912及连接于套壳912靠近第一吸尘口2143的一端的刮板,在所述刮刀位于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刮板同样可以起到所述刷毛914的扫刷功能,对此不作赘述。
请一并参阅图1、图6至图10,本实施例中,主体部60包括第一壳体61及设于第一壳体61内的驱动件(图中未示),电源部80包括第二壳体82及设于第二壳体82内的储能模组83(见图10)。第一壳体61的后端设有第一连接结构62(见图9),第二壳体82的前端对应第一连接结构62设有第二连接结构84(见图7及图8),主体部60与电源部80通过第一连接结构62与第二连接结构84的配合实现可拆卸连接。
其中,如图9所示,第一壳体61设有电连接于所述驱动件(图中未示)的电源输入接口63;如图7、图8及图10所示,第二壳体82设有电连接于储能模组83的电源输出接口85。当主体部60与电源部80连接时,电源输出接口85连接电源输入接口63,使得储能模组83可向所述驱动件供电。
从而,本申请提供吸尘器1中,其主体部60和电源部80可拆卸连接,使得吸尘器1至少能够拆分成两个部分,每个部分的体积小,有利于分别进行收纳。再者,电源部80包括储能模组83,当主体部60与电源部80连接时,通过储能模组83即可向主体部60中的所述驱动件供电以使吸尘器1正常工作,使得吸尘器1不需要外接电源,从而不受使用地点的限制,适用场景广泛。
可以理解的是,当主体部60与电源部80解除连接后,储能模组83还可以作为移动电源为其他的负载设备供电,实现一物多用。
具体地,一实施例中,当主体部60与电源部80解除连接后,储能模组83还用于向第 一负载设备供电,所述第一负载设备连接于连接件的一端,所述连接件的另一端设有电连接电源输出接口85的电源输入接口,使储能模组83可通过所述连接件向第一负载设备供电。其中,所述第一负载设备包括但不限于汽车启动电源、汽车发动机等,所述连接件包括但不限于设有电源输入接口的电瓶夹。
另一实施例中,当主体部60与电源部80解除连接后,储能模组83还用于向第二负载设备供电,所述第二负载设备设有电连接电源输出接口85的电源输入接口,使储能模组83可直接向所述第二负载设备供电。其中,所述第二负载设备包括但不限于设有电源输入接口的终端设备。
可选地,请一并参阅图11及图12,本实施例中,电源输出接口85与电源输入接口63包括相互配合的插头组件,所述插头组件包括公头及用于和所述公头插接配合的母头,所述公头与所述母头中的其中一个为电源输出接口85、另一个为电源输入接口63。具体地,电源输出接口85为母头,电源输入接口63为公头。电源输出接口85与电源输入接口63采用由所述母头和所述公头组成的插接组件,通过简单的插拔即可实现电源输出接口85与电源输入接口63的连接与分离,操作简单快捷。
如图11及图12所示,本实施例中,电源输入接口63(即所述公头)包括一对第一端子631及一个第二端子632,电源输出接口85(即所述母头)包括用于和一对第一端子631对应连接的一对第三端子851及用于和第二端子632对应连接的一个第四端子852。优选地,第二端子632设于一对第一端子631之间且第二端子632的中心位于一对第一端子631的中心连线的一侧,相应地,第四端子852设于一对第三端子851之间且第四端子852的中心位于一对第三端子851的中心连线对应的一侧。可以理解的是,当第一端子631与对应的第三端子851对应插接且第二端子632与第四端子852对应插接时,一一对应的三对端子的插接点位呈三角排布,连接后的电源输入接口63和电源输出接口85不易晃动,有利于提高电源输入接口63与电源输出接口85的电连接可靠性。显然,在其他实施例中,一对第一端子631和第二端子632可以设置于同一直线上,相应地,一对第三端子851和第四端子852也设于同一直线上。
其中,一一对应连接的每对端子可以是筒状端子和柱状端子的组合,也可以是针状端子和座状端子的组合,对此不作限定。本实施例中,第一端子631和第二端子632均为筒状端子(见图11),第三端子851和第四端子852均为柱状端子(见图12)。
如图11所示,本实施例中,电源输入接口63包括具有不同形状结构的第一插接座体633和第二插接座体634,第二端子632和一对第一端子631的其中一个第一端子631间隔设置于第一插接座体633中,另一个第一端子631设于第二插接座体634中。具体地,本实施例中,第一插接座体633的形状结构大致为矩形结构,第二插接座体634的形状结构为圆柱形结构。显然,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插接座体633和第二插接座体634可以分别为方形结构和三角形结构,也可以是其他形状结构的组合,只要二者的形状结构不同即可,对此不作限定。
如图12所示,本实施例中,电源输出接口85包括第三插接座体,所述第三插接座体 包括腔体形状分别与第一插接座体633和第二插接座体634的形状结构对应相同且间隔分布的第一插接腔853和第二插接腔854,第四端子852和一对第三端子851的其中一个第三端子851间隔设置于第一插接腔853内,另一个第三端子851设置于第二插接腔854内。具体地,本实施例中,第一插接腔853的腔体大致为矩形腔体,第二插接腔854的腔体为圆柱形腔体。显然,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插接腔853和第二插接腔854的腔体形状也可以对应第一插接座体633和第二插接座体634为其他形状,例如方形、三角形等,对此不作限定。
当电源输入接口63与电源输出接口85连接时,第一插接座体633插接于第一插接腔853内,第二插接座体634插接于第二插接腔854内,使得所述一对第一端子631分别和所述一对第三端子851对应连接、第二端子632和第四端子852对应连接。电源输入接口63的一对第一端子631和第二端子632分别间隔设置于不同的插接座体中,电源输出接口85的一对第三端子851和第四端子852对应设置于不同的插接腔内,这种设计能够防止不同的端子对在电源输入接口63和电源输出接口85连接时发生误触而产生短路,进而避免因短路导致储能模组83停止向所述驱动件供电,且避免储能模组83因短路而烧毁,有利于延长储能模组83的使用寿命。再者,第一插接座体633和第二插接座体634具有不同的形状结构,第一插接腔853和第二插接腔854各自的腔体分别与第一插接座体633和第二插接座体634的形状结构对应相同,这两个插接座体和对应的两个插接腔构成电源输入接口63和电源输出接口85的防反插机构,可以起到防反插的作用。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所述一对第一端子631和一对第三端子851作为正负极端子,第二端子632和第四端子852作为通讯端子。当电源输入接口63与电源输出接口85连接时,所述一对第一端子631与一对第三端子851对应连接形成电流通路,使得储能模组83通过所述电流通路向驱动件供电,第二端子632与第四端子852对应连接形成信息通路以实现通讯信息的传递。
其中,可选地,所述通讯信息包括所述驱动件的实时温度值、储能模组83的实时温度值及所述驱动件与储能模组83连接电路的实时电流值中的至少一个。本申请提供的吸尘器1中设有至少一个控制器,所述控制器能够获取所述通讯信息并基于所述通讯信息控制驱动件和/或储能模组83的工作状态,以在一些危急情况下保护驱动件和/或储能模组83。
具体地,请一并参阅图10、图13至图15,本实施例中,第一壳体61内设有电连接于所述驱动件(图中未示)的第一控制器(图中未示),第二壳体82内设有电连接于储能模组83的第二控制器(图中未示)。更具体地,如图14及图15所示,本实施例中,第一壳体61内设有控制电路板64,所述第一控制器设于控制电路板64上并通过导线电连接于所述驱动件,控制电路板64还设有电连接于所述第一控制器的开关按键641,通过按压开关按键641即可触发所述第一控制器控制所述驱动件开始工作或者停止工作;如图10所示,第二壳体82内设有电池保护板86,所述第二控制器设置于电池保护板86上并电连接于储能模组83。
当第二端子632与第四端子852对应连接后,所述第一控制器和/或所述第二控制器能 够获取所述通讯信息,并基于所述通讯信息控制所述驱动件和/或储能模组83的工作状态。例如,一实施例中,当驱动件的实时温度值过高时,所述第一控制器控制所述驱动件停止工作和/或所述第二控制器控制储能模组83停止向所述驱动件供电以使所述驱动件停止工作,进而使所述驱动件的温度逐渐降低,避免所述驱动件因温度过高而烧坏。另一实施例中,当储能模组83的实时温度值过高时,所述第二控制器控制储能模组83停止充放电,以使储能模组83的温度逐渐降低,避免储能模组83因温度过高产生烯烧甚至爆炸。又一实施例中,当驱动件与储能模组83连接电路的实时电流值异常时,所述第一控制器控制驱动件停止工作,所述第二控制器控制储能模组83停止充放电,从而避免所述驱动件和储能模组83因电流异常而被损坏。可以理解的是,当第二端子632与第四端子852连接后,所述第一控制器、所述驱动件、储能模组83及所述第二控制器均相应连接,因此,在上述任一危急情况下,所述第一控制器也可以控制储能模组83的工作状态,所述第二控制器也可以控制所述驱动件的工作状态,即所述第一控制器和所述第二控制器均可以基于所述通讯信息控制所述驱动件和储能模组83中的任一个,从而在危急情况下自动保护所述驱动件和储能模组83,有利于延长所述驱动件和储能模组83的使用寿命。
在其他实施例中,电源输入接口63和电源输出接口85也可以是所述公头与所述母头以外的其他类型的接口组合,例如USB接口公座和USB接口母座的组合,只要能够在对应连接后实现储能模组83向所述驱动件的供电即可,对此不作限定。
请一并参阅图9、图13至图19,为了便于实现主体部60与集尘部40之间的可拆卸连接、主体部60与电源部80之间的可拆卸连接,以及主体部60的功能组件65(包括前述驱动件及电连接于所述驱动件的旋风扇)的安装,本实施例中,第一壳体61优选采用壳体组件。
具体地,如图13至图19所示,第一壳体61包括内壳612及套装于内壳612外部的外壳,外壳包括外壳本体614及设于外壳本体614的前端内腔中的连接座616,外壳本体614与连接座616围拢形成一收容腔(图中未示),内壳612位于所述收容腔内。其中,内壳612的腔体用于固定安装功能组件65,内壳612的后端设有用于对应连接电源部80前端的第二连接结构84(见图9)的第一连接结构62(见图9及图17);连接座616设有用于对应连接集尘部40后端的第一安装结构4143(见图9)的第二安装结构6163(见图13至图15)。
请参阅图14至图17,本实施例中,内壳612包括内壳主体6121及连接于内壳主体6121的延伸体6122。内壳主体6121为前端开口、后端封闭的筒状壳体,延伸体6122为凸设于内壳主体6121的后端壳体上且大致呈矩形的环状片体。延伸体6122的轴线平行于内壳主体6121的轴线且位于内壳主体6121轴线的一侧,即延伸体6122偏心凸设于内壳主体6121的后端壳体上。显然,在其他实施例中,延伸体6122的轴线可以与内壳主体6121的轴线重合。
请一并参阅图9及图17,延伸体6122与内壳主体6121的后端壳体共同形成一后端开口的插接槽,所述插接槽即构成设于第一壳体61的后端端部的第一连接结构62。如图9 所示,电源部80的第二连接结构84为设于第二壳体82的前端端部的插接块,所述插接块与所述插接槽适配,当所述插接块插接于所述插接槽内时,电源部80即可拆卸连接于主体部60。
优选地,为了防止所述插接块反插于所述插接槽内,也即防止用户将电源部80反接于主体部60的后端,所述插接槽在第一方向(图9及图17所示的上下方向)上的至少一侧内壁设有第一导引结构623,所述插接块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至少一侧外壁对应第一导引结构623设有第二导引结构842(见图8),第一导引结构623与对应的第二导引结构842构成第一防反插机构,从而防止所述插接块反插于所述插接槽内。具体地,如图9及图17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插接槽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相对两侧内壁分别形成有沿延伸体6122的轴线方向延伸的一条形凸块,所述条形凸块即为第一导引结构623;如图8所示,所述插接块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相对两侧外壁分别设有对应所述条形凸块的一条形凹槽,所述条形凹槽即为第二导引结构842。其中,位于所述插接槽的相对两侧内壁上的两个条形凸块可以设置为具有不同厚度和/或不同宽度的条形凸块,也可以非对称地设置于所述插接槽的相对两侧内壁上,使得每一所述条形凸块只能插入对应的所述条形插槽中。由此,所述插接块插接于所述插接槽时,如果所述条形凸块没有对准相应的所述条形凹槽,所述插接块将不能完全插入所述插接槽中,从而起到防反插的作用;再者,在所述插接块插接于所述插接槽的过程中,所述条形凸块逐渐插入对应的所述条形凹槽,还可以避免插接过程中出现晃动,有利于提高插接平稳性。
在其他实施例中,当延伸体6122的壁厚较厚时,第一导引结构623也可以是设于其内壁的条形凹槽,相应地,第二导引结构842为设于所述插接块外壁的条形凸块,同样可以起到防止反插及避免晃动的作用。
其中,所述条形凸块的轴向截面的形状包括但不限于矩形、半圆形、三角形等形状,所述条形凹槽的凹槽形状与所述条形凸块的轴向截面形状对应。
进一步优选地,如图8及图9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插接槽的槽口在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图8及图9所示的左右方向)上的相对两侧分别包括第一形状结构和第二形状结构,第一形状结构和第二形状结构不同,所述插接块的前端端部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的相对两侧的形状结构分别与所述槽口对应一侧的形状结构适配,所述插接槽的槽口与所述插接块的前端端部构成第二防反插机构,也可以起到防止反插的作用。具体地,如图8及图9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形状结构和所述第二形状结构分别为半方形结构和半圆形结构。可以理解的是,所述插接块插接于所述插接槽时,如果所述插接块端部的相对两侧的形状结构没有与所述插接槽槽口的相对两侧的形状结构对应,所述插接块也不能插入所述插接槽中,从而也可以起到防反插的作用。本实施例中,在前述第一防反插机构和所述第二防反插机构的双重保障下,可以有效防止用户将所述插接块反插于所述插接槽内,从而保证电源部80与主体部60的正确连接。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防反插机构包含的相应结构分别设于所述插接槽和所述插接块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相对两侧,所述第二防反插机构包含的相应结构分别设于所述插接槽 和所述插接块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的相对两侧,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垂直。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他实施中,所述第一防反插机构和所述第二防反插机构各自包含的相应结构也可设于所述插接槽和所述插接块在所述第一方向或者所述第二方向上的相对两侧,同样可以实现双重防反插的作用,对此不作赘述。
还可以理解的是,当所述插接槽和所述插接块设置有所述第二防反插机构时,所述第一防反插机构中的第一导引结构623(即条形凸块)可以对称设置于所述插接槽在所述插接槽的相对两侧内壁上,第一导引结构623和对应的第二导引结构842只起到避免晃动的作用而不需要起到防止反插的作用。此外,当所述插接槽和所述插接块设置有所述第一防反插机构和所述第二防反插机构中的至少一个时,电源部80能够与主体部60正确连接,进而使电源输入接口63和电源输出接口85正确连接,从而电源输入接口63和电源输出接口85也可以不设置前述由不同形状结构的两个插接座体及对应地两个插接腔构成的防反插机构(定义为第三防反插机构),同样可以避免电源输入接口63和电源输出接口85出现反插的问题。
请一并参阅图17至图19,本实施例中,内壳主体6121的腔体内还设有用于固定功能组件65的卡合结构。具体地,如图17所示,本实施例中,功能组件65的后端设有第一卡合结构651,第一卡合结构651为凸设于功能组件65的壳体后端的卡座,所述卡座具有一卡槽;如图18及图19所示,本实施例中,内壳主体6121的后端壳体的内侧(即面向腔体的一侧)对应第一卡合结构651设有第二卡合结构6125,第二卡合结构6125为凸设于内壳主体6121的后端壳体内侧的卡柱。当功能组件65收容于内壳主体6121的腔体内且所述卡座与所述卡柱对接,使得所述卡柱卡接于所述卡座的卡槽内时,功能组件65即通过所述卡座与所述卡柱的配合固定安装于内壳主体6121的腔体内。其中,优选地,本实施例中,所述卡座的卡槽为矩形卡槽,所述卡柱至少在卡入所述卡槽的端部为矩形,以使所述卡柱卡入所述卡槽后功能组件65不会在内壳主体6121内发生转动。显然,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卡槽也可以是多边形、椭圆形等其他形状,所述卡柱的端部形状与所述卡槽的形状对应,同样可以防止功能组件65在内壳主体6121内发生转动。
需要说明的是,安装于内壳主体6121内的功能组件65即吸尘器1的旋风发生器组件,其包括前述驱动件(不限于微型电机或马达)及电连接于所述驱动件的旋风扇,所述驱动件及所述旋风扇一并固定设置于一壳体上。其中,如图17所示,功能组件65的驱动件通过导线连接于电源输入接口63,当电源输入接口63与电连接于储能模组83的电源输出接口85对应连接时,所述驱动器接收储能模组83提供的电能,进而驱动所述旋风扇转动以产生旋涡气流,所述旋涡气流在内壳主体6121内流通即可产生吸尘器1工作所需的抽吸力。
进一步地,请一并参阅图9、图18及图19,本实施例中,内壳主体6121的后端壳体的内侧还设有用于固定电源输入接口63的固定座6128,固定座6128设于内壳主体6121的后端壳体对应所述插接槽的位置且与所述卡柱的设置位置相互错开,固定座6128开设有贯穿内壳主体6121的后端壳体的通孔。如图9所示,本实施例中,电源输入接口63自内壳主体6121的腔体内插接固定于固定座6128上,且电源输入接口63的两个插接座体部分 穿过内壳主体6121的后端壳体而露出于所述插接槽的槽底,以便于电源部80的电源输出接口85与电源输入接口63对应连接。
其中,优选地,如图18及图19所示,固定座6128的至少一侧设置具有螺纹孔的连接柱,电源输入接口63的插接座体对应设有至少一个通孔,电源输入接口63通过穿过所述通孔并螺纹连接于所述连接柱的螺纹孔内的螺钉固定连接于固定座6128,有利于提高电源输入接口63的安装稳固性,从而避免多次插拔电源输出接口85导致电源输入接口63松动。
请一并参阅图14、图15及图19,本实施例中,内壳主体6121的外壁设有容置槽6127,前述控制电路板64通过螺纹连接或者卡合连接等任一方式固定设置于容置槽6127中,控制电路板64设置于内壳612和外壳本体614之间,有利于保护控制电路板64。其中,容置槽6127开设有穿线孔6129以供导线(图中未示)穿过,所述导线电连接于控制电路板64上的第一控制器与功能组件65的所述驱动件之间;外壳本体614对应容置槽6127的壳体部分开设有通孔以供控制电路板64上的开关按键641外露(见图13),从而便于用户按压。
可选地,如图14及图15所示,本实施例中,容置槽6127设于内壳主体6121的外壁对应延伸体6122的位置,容置槽6127与延伸体6122在同一直线上。显然,在其他实施例中,容置槽6127也可以设于内壳主体6121的外壁的其他位置,对此不作限定。
请一并参阅图14至图18,本实施例中,外壳本体614为两端开口的中空壳体,其包括大径段6141及连接于大径段6141后端的小径段6142。大径段6141和小径段6142的内腔相互连通。其中,大径段6141用于收容内壳612的内壳主体6121,小径段6142用于收容内壳612的延伸体6122。可以理解的是,由于内壳主体6121与延伸体6122的尺寸不同,且延伸体6122偏心设置于内壳主体6121的后端,因此,在将内壳612穿装于外壳本体614内时,内壳612的穿装方式唯一,可以避免用户将内壳612错误穿装于外壳本体614内;再者,内壳612穿装于外壳本体614之后,偏心设置的延伸体6122还可以防止内壳612在外壳本体614的内腔中发生旋转。
可选地,如图14至图18所示,本实施例中,外壳本体614的轴向截面设为多边形或者椭圆形,内壳612的轮廓外形与外壳本体614的轴向截面的形状适配,内壳612可直接插装固定于外壳本体614内。具体地,外壳本体614的大径段6141和小径段6142的轴向截面、以及内壳612的内壳主体6121和延伸体6122的轮廓外形均大致为矩形。显然,在其他实施例中,外壳本体614的轴向截面和内壳612的轮廓外形也可以设为三角形、正六边形等其他多边形,还可以设为椭圆形或扁圆形,对此不作限定。内壳612的轮廓外形和外壳本体614的轴向截面均设为非圆形,不仅可以使吸尘器1能够平稳放置而不滚动,还可以防止内壳612在外壳本体614的内腔中发生旋转。
可选地,请一并参阅图17及图18,本实施例中,外壳本体614的内腔中设有第一固定结构6143,内壳612设有第二固定结构6123,内壳612通过第一固定结构6143和第二固定结构6123的对应配合固定连接于外壳本体614,也可以防止内壳612在外壳本体614的内腔中发生旋转。具体地,如图18所示,第一固定结构6143包括设于外壳本体614的 后端壳体的内壁上的至少一对连接柱,所述至少一对连接柱沿外壳本体614的后端壳体的内壁的周向间隔分布,优选对称分布。每一所述连接柱沿外壳本体614的轴向延伸,且在其端部开设有沿轴向延伸的螺纹孔。如图17所示,第二固定结构6123包括开设于内壳612的后端壳体的至少两个通孔。可以理解的是,当若干螺钉穿过所述通孔并螺纹连接于对应的所述连接柱上的螺纹孔,即可将内壳612固定连接于外壳本体614。显然,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连接柱也可以在其端部开设卡孔,第二固定结构6123可以是凸设于内壳612的后端壳体上的卡柱,内壳612通过所述卡柱卡入对应的所述连接柱上的卡孔固定连接于外壳本体614。第一固定结构6143设置于外壳本体614内且沿外壳本体614的轴向延伸,可以提高外壳本体614的空间利用率高,有利于减小外壳本体614的尺寸,进而减小吸尘器1的整体尺寸,便于携带使用。
请再次参阅图13至图15,本实施例中,连接座616包括连接座本体6161以及凸设于连接座本体6161远离内壳612的一侧且沿其边缘延伸的环壁6162。其中,连接座本体6161可拆卸连接于内壳612的前端,和/或,环壁6162可拆卸连接于外壳本体614的前端,以使连接座616固定于外壳本体614的前端内腔中。具体地,如图14及图15所示,内壳612于内壳主体6121的内腔中设有沿其后端壳体的内壁的周向间隔分布的至少两个连接柱6126,每一连接柱6126沿内壳主体6121的轴向延伸且在其端部开设有螺纹孔,连接座本体6161对应每一连接柱6126开设有一通孔。同样的,当若干螺钉穿过连接座本体6161上的所述通孔并螺纹连接于对应的连接柱6126上的螺纹孔,即可将连接座616固定连接于内壳612的内壳主体6121,使得连接座616固定于内壳612的前端而位于外壳本体614的前端内腔中(见图13)。
其中,如图19所示,本实施例中,内壳主体6121的后端壳体上开设的第二固定结构6123(即通孔)和连接柱6126均沿所述后端壳体的周向间隔分布且互不重合,优选均匀间隔分布。
需要说明的是,如前所述,功能组件65通过其后端的第一卡合结构651与内壳612的后端壳体内壁的第二卡合结构6125实现固定,本实施例中,当连接座616固定于外壳本体614的前端内腔中时,连接座本体6161远离环壁6162的一侧抵接功能组件65的前端,从而固定功能组件65的前端。由此,功能组件65的相对两端分别固定,有利于提高功能组件65的安装稳固性。
优选地,如图15至图18所示,本实施例中,功能组件65的后端与内壳612之间设有第一弹性件66,功能组件65的前端与连接座本体6161之间设有第二弹性件67。通过在功能组件65的相对两端分别设置一弹性件,可以缓冲功能组件65中的所述驱动件和/或所述旋风扇在工作过程产生的震动,降低噪音,使吸尘器1的工作更平稳,同时防止功能组件65的各部件因震动引起的松脱。
显然,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只在功能组件65的后端与内壳612之间设置第一弹性件66,或者只在功能组件65的前端与连接座本体6161之间设置第二弹性件67,同样可以起到缓冲震动的效果。
其中,第一弹性件66和第二弹性件67包括但不限于橡胶垫、硅胶垫等。
进一步地,如图15至图18所示,本实施例中,外壳本体614与连接座616共同形成一收容腔,内壳612收容于所述收容腔内,且功能组件65固定安装于内壳612的腔体内。为了保证功能组件65产生的旋涡气流能够正常流通,连接座本体6161开设有连通所述收容腔的进风口6164,内壳612对应功能组件65的壳体部分开设有第一出风口6124,外壳本体614对应第一出风口6124的壳体部分开设有第二出风口6144,由此,所述进风口6164、第一出风口6124和第二出风口6144连通形成功能组件65的通风道,从而不会阻碍所述旋涡气流的流通,进而能够产生吸尘器1吸尘所需的抽吸力。
其中,进风口6164、第一出风口6124和第二出风口6144均可以由一个或多个通孔或开窗构成,对此不作限定。本实施例中,进风口6164由开设于连接座本体6161的中部区域的多个弧形通孔构成,第一出风口6124由开设于内壳主体6121对应功能组件65且与容置槽6127相对的壳体部分的开窗构成,第二出风口6144由开设于外壳本体614的大径段6141对应第一出风口6124的壳体部分的多个条形通孔构成。
优选地,如图15至图18所示,为了降低功能组件65工作时产生的旋涡气流流通时引起的风噪,本实施例中,第一出风口6124处设置有降噪件68。具体地,如图16所示,本实施例中,内壳主体6121的外壁于第一出风口6124的边缘开设有沉槽,降噪件68的边缘通过粘接的方式固定设置于所述沉槽中,从而可以封堵第一出风口6124,使所述旋涡气流透过降噪件68再穿过第二出风口6144排出吸尘器1。其中,降噪件68可以采用对气流阻力小的隔音棉。
此外,如图13所示,为了防止吸尘器1吸入的灰尘污物通过进风口6164进入内壳612,本实施例中,连接座616的前端还设置有过滤件69。具体地,如图13所示,过滤件69大致呈桶状,过滤件69通过粘接或者卡合连接等方式固定设置于连接座本体6161的前端且覆盖进风口6164,环壁6162围绕过滤件69的后端外部。其中,过滤件69采用具有过滤作用且对气流阻力小的过滤器。
进一步地,请一并参阅图7及图13,本实施例中,连接座616的环壁6162设有用于可拆卸连接集尘部40的第二安装结构6163,集尘部40的后端设有第一安装结构4143,集尘部40通过第一安装结构4143和第二安装结构6163的对应配合可拆卸连接于连接座616,从而可拆卸连接于主体部60。其中,上述过滤件69的前端部分收容于连接于主体部60的集尘部40中,使得过滤件69过滤分离出的灰尘污物能够置留于集尘部40中。
具体地,如图7所示,集尘部40包括集尘筒41,集尘筒41包中空且两端贯通的集尘筒本体412以及连接于集尘筒本体412的后端端部的连接环414,第一安装结构4143包括设于连接环414的多个锁扣,所述多个锁扣凸设于连接环414的外壁且沿连接环414的周向间隔分布。其中,每一所述锁扣呈条状,且沿连接环414的周向延伸。如图13所示,第二安装结构6163包括设于环壁6162的多个扣槽,所述多个扣槽开设于环壁6162的内壁且沿环壁6162的周向间隔分布,所述多个扣槽与连接环414上的多个锁扣一一对应。其中,每一所述扣槽大致呈“L”型,所述扣槽包括接入段及连接于接入段的锁止段,所述接入段开 设于环壁6162内壁的前端端部且向后端方向延伸,所述锁止段连接于接入段的后端且沿环壁6162的周向延伸,所述接入段沿环壁6162的周向的延伸长度大于或等于所述锁扣沿连接环414的周向的延伸长度,所述锁止段沿连接座616的轴向的宽度大于或等于所述锁扣沿连接环414的轴向的宽度,连接座616的轴线与连接环414的轴线重合。
本实施例中,将连接环414的每一所述锁扣对准环壁6162上的一所述扣槽的接入段,然后向后端方向推送集尘筒41,使每一所述锁扣在对应的所述扣槽的接入段内向后端移动至对准所述扣槽的锁止段,最后朝所述锁止段的延伸方向扭转集尘筒41,使得每一所述锁扣卡入对应的所述扣槽的锁止段,从而实现集尘筒41的后端与连接座616的连接,使集尘部40的后端可拆卸连接于主体部60的前端。当需要解除集尘筒41与连接座616的连接时,只需要反向扭转集尘筒41,使每一所述锁扣退出对应的所述扣槽的锁止段,然后向前端方向后撤集尘筒41,即可使得每一所述锁扣从对应的所述扣槽的接入段拔出,以解除集尘筒41与连接座616的连接。
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安装结构4143和第二安装结构6163还可以是其他类型的安装结构,例如设于连接环414外壁的外螺纹和设于环壁6162内壁的内螺纹,集尘筒41螺纹连接于连接座616,同样可以实现集尘部40和主体部60的可拆卸连接。
上述实施例中,第一壳体61采用由内壳612、外壳本体614及连接座616三个壳体部分构成的壳体组件,所述三个壳体部分对应设置少许固定结构以实现可拆卸连接,第一壳体61中的单一壳体部分的结构简单,组装方便快捷;再者,内壳612的后端对应电源部80前端的第二连接结构84(即前述插接块)设有第一连接结构62(即前述插接槽),连接座616的前端对应集尘部40后端的第一安装结构4143(即前述锁扣)设有第二安装结构6163(即前述扣槽),使得电源部80和主体部60之间的可拆卸连接、集尘部40和主体部60之间的可拆卸连接分别通过不同的壳体部分实现,从而不需要在单个壳体部分上设置复杂的连接结构,有利于降低第一壳体61整体的开模及批量制造的难度。此外,相比于现有吸尘器采用的扣合式壳体,本申请提供的吸尘器1的第一壳体61采用套装式壳体组件,外观一致性高、美观性较好。
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二安装结构6163可以直接设置于外壳本体614的前端内壁,集尘筒本体412直接连接于外壳本体614,过滤件69也可以直接固定连接于外壳本体614的前端内壁,从而不需要设置连接座616,即第一壳体61由内壳612和外壳本体614组成,可以简化第一壳体61的结构,减轻吸尘器1的重量。
进一步地,请一并参阅图20至图22,本实施例中,集尘部40的前端连接于吸尘部20的后端,吸尘部20吸入的灰尘污物被前述过滤件69(见图13)过滤分离后置留于集尘部40中。
具体地,如图20至图22所示,吸尘头本体212的后端在前述第一方向(即图20至图22中的上下方向)的相对两侧分别设置有铰接柱2122和卡接孔2124;吸尘头本体212的前端与吸尘管214的管腔连通,吸尘管214前端的第一吸尘口2143用于供灰尘污物在前述功能组件65产生的抽吸力作用下被吸入集尘筒本体412。
如图20至图22所示,集尘筒本体412的前端在所述第一方向的相对两侧分别设置有与铰接柱2122配合的铰接座4122、以及与卡接孔2124配合的卡接片4124。其中,卡接片4124具有杠杆结构,卡接片4124的前端设有用于卡入卡接孔2124内的卡扣,其后端的片体部分与集尘筒本体412之间设有弹簧,自然状态下,在所述弹簧的弹力作用下卡接片4124的后端翘起而前端的所述卡扣靠近集尘筒本体412的轴线,按压卡接片4124的后端即可使卡接片4124的前端翘起而使所述卡扣远离集尘筒本体412的轴线。
在连接吸尘头本体212与集尘筒本体412时,铰接柱2122通过扭簧铰接于铰接座4122中,使得吸尘头本体212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一侧转动连接于集尘筒本体412在所述第一方向上对应的一侧;卡接片4124前端的所述卡扣卡入卡接孔2124内,使得吸尘头本体212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另一侧卡接于集尘筒本体412在所述第一方向上对应的另一侧。
本实施例中,铰接柱2122设于吸尘头本体212在所述第一方向的底侧,卡接孔2124设于吸尘头本体212在所述第一方向的顶侧,吸尘头本体212后端的底侧转动连接于集尘筒本体412前端的底侧,而吸尘头本体212后端的顶侧卡接于集尘筒本体412前端的顶侧。可以理解的是,通过按压卡接片4124的后端,即可使得卡接片4124的前端翘起而远离集尘筒本体412的轴线,进而使卡接片4124前端的卡扣脱离卡接孔2124,从而,吸尘头本体212后端的顶侧与集尘筒本体412前端的顶侧解除连接,此时,将吸尘头本体212绕铰接柱2122的轴线转动,使吸尘头本体212相对于集尘筒本体412的前端向下打开,以便于将集尘筒本体412内收集的灰尘污物倒出,然后将吸尘头本体212向上复位,使吸尘头本体212后端的顶侧与集尘筒本体412前端的顶侧重新卡接,整个使用过程非常方便。
在其他实施例中,铰接柱2122也可以设置于吸尘头本体212在所述第一方向的顶侧、或者在前述第二方向(即图20至图22中的左右方向)的左侧或右侧,使得吸尘头本体212可以相对于集尘筒本体412的前端向上打开、或者向左打开、或者向右打开,均能够方便于将集尘筒本体412内收集的灰尘污物倒出,对此不作限定。
请参阅图22,本实施例中,吸尘部20还包括设于吸尘头本体212的漏斗形内腔中的挡风片23,挡风片23设于吸尘管214的后端管口处且可相对吸尘头本体212转动。在吸尘器1工作时,挡风片23可在抽吸力的作用下打开吸尘管214的后端管口,使得灰尘污物能够被吸入集尘筒本体212内;而在吸尘器1不工作时,抽吸力消失,挡风片23用于遮挡吸尘管214的后端管口,以防止集尘筒本体212内收集的灰尘污物从吸尘管214反向倒出。
具体地,如图22所示,本实施例中,挡风片23通过扭簧转动连接于一安装架25上,安装架25通过螺纹连接或者卡合连接等方式固定设置于吸尘头本体212的内腔中。其中,安装架25的轮廓外形与吸尘头本体212的漏斗形内腔的腔体形状适配,且安装架25对应吸尘管214的后端管口开设有通孔,所述扭簧具有一定大小的弹性力以使挡风片23在抽吸力消失时遮挡所述通孔,从而遮挡吸尘管214的后端管口,防止集尘筒本体212内收集的灰尘污物从吸尘管214反向倒出。
优选地,如图22所示,本实施例中,吸尘部20还包括通过双面胶27粘接固定于安装架25的后端的密封圈28,当吸尘头本体212与集尘筒本体412连接时,密封圈28填充于 吸尘头本体212的边缘与集尘筒本体412的边缘之间,从而保证吸尘头本体212与集尘筒本体412的密封连接,使吸尘器1的抽吸力集中作用于吸尘管214的吸尘口2143,有利于提高吸尘器1的抽吸效率。
请再次参阅图1、图6至图10,如前所述,第二壳体82前端的第二连接结构84(即前述插接块)与第一壳体61后端的第一连接结构62(即前述插接槽)配合,使得电源部80可拆卸连接于主体部60。
具体地,如图7及图10所示,本实施例中,第二壳体82由上壳体821和下壳体823通过螺纹连接或者卡合连接的方式相互对合构成,上壳体821和下壳体823均包括主体部分及连接于所述主体部分的前端且尺寸小于所述主体部分的尺寸的插接部分,所述主体部分和所述插接部分的内侧(即靠近第二壳体82的轴线的一侧)平齐,所述插接部分和所述主体部分的连接处形成有位于外侧的止挡台阶。
其中,下壳体823的所述插接部分的前端和后端分别设有第一端板和第二端板,所述第一端板和所述第二端板分别超出下壳体823的所述主体部分和所述插接部分的内侧。如图7所示,当上壳体821和下壳体823相互对合时,上壳体821和下壳体823各自的所述主体部分和所述插接部分分别对应连接,所述第一端板和所述第二端板分别封装于对应连接的上壳体821和下壳体823的前端和后端,且上壳体821和下壳体823各自的所述插接部分和所述第一端板即构成第二壳体82前端的第二连接结构84(即前述插接块)。如图10所示,上壳体821和下壳体823各自的所述主体部分之间形成第一容置腔,所述第一容置腔用于固定设置储能模组83;上壳体821和下壳体823各自的所述插接部分之间形成第二容置腔,所述第二容置腔用于固定设置电源输出接口85及电池保护板86,所述第一端板开设有供电源输出接口85的前述第三插接座体露出的通孔。其中,电源输出接口85和电池保护板86分别通过导线或者连接器电连接储能模组83。由此,当电源部80通过第二连接结构84与第一连接结构62(即前述插接槽)的插接配合连接于主体部60时,外露于所述第一端板的电源输出接口85能够与外露于所述插接槽槽底的电源输入接口63对应连接,进而使得储能模组83可向主体部60内的所述驱动件供电。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当所述插接块(即第二连接结构84)插接于所述插接槽(即第一连接结构62)内时,所述插接槽的槽口部分抵顶于第二壳体82邻近所述插接块的后端的部分,也即抵顶于上壳体821和下壳体823各自的所述主体部分和所述插接部分之间形成的所述止挡台阶上。通过上述止挡台阶结构的设置,可以限定所述插接块插装进入所述插接槽的深度,防止用户用力过大而损伤用于电连接的电源输入接口63和电源输出接口85,减少了产品的磨损,延长了产品的使用寿命,提升了使用的安全性。
优选地,如图7至图10及图17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插接槽的槽口内壁设有第一锁止结构621,第二壳体82邻近所述插接块的后端的部分对应第一锁止结构621设有第二锁止结构8252。当所述插接块插接于所述插接槽内时,所述插接槽的槽口抵顶于第二壳体82邻近所述插接块的后端的部分,第一锁止结构621与第二锁止结构8252配合,以限制电源部80相对主体部60移动,保证了电源部80与主体部60之间连接的可靠性及稳定性, 进而保证储能模组83能稳定地向所述驱动件供电。
其中,如图17所示,本实施例中,第一锁止结构621为开设于外壳本体614的小径段6142的前端开口内壁上的一对卡槽,所述一对卡槽位于小径段6142的前端开口内壁在前述第一方向上的相对两侧;如图7至图10所示,本实施例中,上壳体821和下壳体823分别设有一弹片825,弹片825设置于上壳体821和下壳体823各自的所述主体部分的前端,每一弹片825的前端超出所述主体部分并正对所述插接部分的后端,且每一弹片825的前端设有钩状卡钩,所述钩状卡钩即第二锁止结构8252。
在连接电源部80与主体部60时,用户按压弹片825使其弹性变形,以带动第二锁止结构8252(即所述钩状卡钩)靠近第二壳体82的轴线移动而发生倾斜,从而不会阻碍所述插接块插装进入所述插接槽内,直至所述插接槽的槽口部分抵顶第二壳体82邻近前述止挡台阶,此时,弹片825的第二锁止结构8252正对所述插接槽内壁的第一锁止结构621(即所述卡槽),松开对弹片825的按压,第二锁止结构8252随弹片825的回弹而卡入第一锁止结构621,从而实现电源部80与主体部60之间的连接并限制了二者的相对移动,保证电源部80与主体部60之间连接的可靠性及稳定性。当需要解除电源部80和主体部60之间的连接时,只需要按压弹片825以使第二锁止结构8252自第一锁止结构621中脱离出来,即可直接将所述插接块从所述插接槽中拔出,从而使得电源部80与主体部60分离。
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均以电源部80与主体部60通过所述插接块与所述插接槽的插接配合实现可拆卸连接为例进行描述的,在其他实施例中,电源部80与主体部60也可以通过螺纹连接的方式实现可拆卸连接,即第一连接结构62和第二连接结构84也可以设置为螺柱和螺孔的组合,对此不作赘述。
进一步地,请一并参阅图7及图10,可选地,本实施例中,电源部80未设置电源连接线,第二壳体82还设有充电接口87,充电接口87用于外接适配电源,以用于给储能模组83和/或电连接于储能模组83的负载设备充电。当电源部80与主体部60解除连接后,用户通过充电接口87就可为储能模组83及电连接于储能模组83的负载设备充电,从而使得储能模组83可循环使用,用户不需要携带多个备用电源,减轻用户负重。
其中,充电接口87包括但不限于Type-C接口、Type-A接口等接口。本实施例中,充电接口87优选Type-C接口,从而储能模组83不仅可以通过充电接口87进行充电,还可作为移动充电宝通过充电接口87为手机等电子设备进行充电。
如图7及图10所示,本实施例中,充电接口87穿装于第二壳体82的所述第一端板上,且电连接于电池保护板86。通过充电接口87给储能模组83进行充电时,电池保护板86可以保护储能模组83,防止出现过充的问题。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充电接口87还可设于第二壳体82的其他位置,例如第二壳体82的所述第二端板上、或者上壳体821或下壳体823的所述主体部分上,对此不作限定。
可选地,本实施例中,电源部80也可以设置穿过第二壳体82的电源连接线,所述电源连接线用于外接适配电源,以用于给储能模组83和/或电连接于储能模组83的负载设备充电,对此不作赘述。
如图7及图10所示,本实施例中,电源部80还包括设置于第二壳体82的电量显示装置88,电量显示装置88电连接于储能模组83,以用于显示储能模组83的电量。具体地,电量显示装置88设于上壳体821,电量显示装置88包括电量显示按键及电连接于所述电量显示按键的多个显示灯,所述多个显示灯用于显示储能模组83的电量。当用户按压所述电量显示按键时,若储能模组83有电量,至少一所述显示灯发光,发光的所述显示灯的数量与储能模组83的电量呈正比。用户通过观察发光的所述显示灯的数量就能判断储能模组83的电量是否充足,直观方便,易于观察。
在其他实施例中,电量显示装置88还可设于下壳体823、或者同时设于上壳体821和下壳体823、或者第二壳体82的其他位置,只要所述电量显示按键及所述显示灯能裸露于第二壳体82的外部即可,对此不作限定。
请再次参阅图1及图6,本实施例中,第二壳体82的至少部分表面设有手持结构(图中未示),所述手持结构包绕位于第二壳体82内的储能模组83的至少部分,以便于用户通过握持第二壳体82插拔电源部80。其中,所述手持结构包括防滑结构和/或符合人手握持形状的握持结构。电源部80的第二壳体82作为手柄,方便于用户手持吸尘器1进行使用,且吸尘器1不需要另外设置手柄,有利于减小吸尘器1的整体尺寸和重量,便于收纳和携带。
其中,如图1及图6所示,本实施例中,第二壳体82设有所述手持结构的部分的轴线方向与主体部60的轴线方向平行,使得吸尘器1整体呈一字型。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二壳体82设有所述手持结构的部分的轴线方向也可以与主体部60的轴线方向相互倾斜,使得电源部80与主体部60呈一定的夹角,优选朝前述第一方向的底侧方向倾斜,相对于主体部60向下倾斜的电源部80,更方便于用户进行握持,用户使用吸尘器1时人体舒适度高,弯腰角度小就能把各个角落的灰尘吸出来。
进一步地,本申请还提供一种电子产品,所述电子产品包括上述实施例中的插接组件90,通过控制第一插接件91沿所述第一管体的轴向滑动至不同的位置,即可实现所述电子产品的不同功能,该插接组件90使用方便且不需要占据另外的存放空间。
其中,所述电子产品可以是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吸尘器1,也可以一种扫描仪,所述扫描仪包括端部设有扫描探头的扫描杆,所述扫描杆即可作为第一管体,所述扫描杆的外部套设上述毛刷,所述毛刷套设于所述扫描杆上。所述毛刷和所述扫描杆组成插接组件90。当需要扫描的物体表面存在灰尘时,通过将所述毛刷沿所述扫描杆滑动至前述第二位置,即可利用所述毛刷扫刷灰尘,然后再将所述毛刷沿所述扫描杆滑动至前述第一位置,即可通过扫描探头实现扫描功能。显然,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电子产品还可以是扫描仪以外的其他可以增设插接组件90的电子产品,从而通过控制第一插接件91沿所述第一管体的轴向滑动至不同的位置,实现所述电子产品的不同功能,对此不作赘述。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申请的部分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申请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申请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2)

  1. 一种插接组件,用于电子产品,其特征在于,所述插接组件包括设于所述电子产品的第一管体及可滑动地套设于所述第一管体外部的第一插接件,所述第一管体包括第一工作端,所述第一插接件靠近所述第一工作端的一端设有第二工作端;
    其中,所述第一管体的外壁设有沿其轴向间隔分布的第一限位结构和第二限位结构,所述第一限位结构位于所述第二限位结构远离所述第一工作端的一侧;所述第一插接件设有第三限位结构,所述第三限位结构用于对应配合所述第一限位结构或者所述第二限位结构;
    当所述第一插接件沿所述第一管体的轴向远离所述第一工作端滑动至所述第三限位结构与所述第一限位结构配合时,所述第一插接件位于第一位置,所述第一工作端的端部自所述第一插接件中露出,所述电子产品通过所述第一工作端实现第一功能;
    当所述第一插接件沿所述第一管体的轴向靠近所述第一工作端滑动至所述第三限位结构与所述第二限位结构配合时,所述第一插接件位于第二位置,所述第一工作端位于所述第一插接件中,所述电子产品通过所述第二工作端实现第二功能。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插接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插接件包括套装于所述第一管体外部的套壳,所述第一管体和所述套壳的轴向截面的形状均为扁圆形或者椭圆形,所述扁圆形或者椭圆形的短轴方向定义为第一参考方向;
    所述第一限位结构和所述第二限位结构设于所述第一管体在所述第一参考方向上的至少一侧外壁,所述第三限位结构对应设于所述套壳在所述第一参考方向上的至少一侧。
  3.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插接组件,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第一插接件位于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第一工作端的端部与所述第二工作端的端部之间的轴向距离为第一距离,所述第一限位结构与所述第二限位结构之间的轴向距离为第二距离,所述第一距离大于或者等于零,所述第二距离大于所述第一距离。
  4.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插接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工作端的端部所在的平面为第一平面,所述第二工作端的端部所在的平面为第二平面,所述第一平面和所述第二平面均相对于所述第一管体的轴线倾斜。
  5.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插接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套壳的外壁设有防滑结构。
  6. 如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所述的插接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插接组件还包括延长管及连接于所述延长管一端的第二插接件,所述第二插接件包括第三工作端;
    当所述第一插接件位于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延长管远离所述第二插接件的一端插接于所述第一工作端,所述电子产品通过所述第三工作端实现第一功能。
  7. 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插接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延长管包括多个直径相等且相互插接的第二管体;或者
    所述延长管包括多个直径渐变且相互套接的第三管体;或者
    所述延长管包括可伸缩的具有褶皱的第四管体,所述第四管体包括软管或者硬管。
  8. 如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所述的插接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插接组件还包括至少 一个第三插接件,当所述第一插接件位于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第三插接件的一端插接于所述第一管体,所述第三插接件的另一端设有第四工作端,所述电子产品通过所述第四工作端实现第一功能;
    其中,所述第四工作端的形状与所述第一工作端的形状不同。
  9. 一种电子产品,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8任一项所述的插接组件。
  10. 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子产品,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产品包括吸尘器,所述第一管体为设于所述吸尘器的吸尘管,所述吸尘管设有第一吸尘口的一端为所述第一工作端;
    所述第一插接件包括可滑动地套设于所述吸尘管外部的毛刷或者刮刀,所述毛刷或者刮刀包括套装于所述吸尘管外部的套壳及设于所述套壳靠近所述第一吸尘口的一端的刷毛或者刮板,所述刷毛或者刮板远离所述套壳的一端为所述第二工作端;
    其中,所述毛刷或者刮刀位于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吸尘器通过所述第一工作端的第一吸尘口实现所述第一功能,所述第一功能为吸尘功能;所述毛刷或者刮刀位于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吸尘器通过所述第二工作端的刷毛或者刮板实现所述第二功能,所述第二功能为扫刷功能。
  11. 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电子产品,其特征在于,所述插接组件还包括延长管及连接于所述延长管一端的第二插接件,所述第二插接件为拖地件,所述拖地件包括连接于所述延长管一端的转接头、与所述转接头转动连接的拖地件本体以及设于所述转接头内的软连管;
    其中,所述转接头包括转接管体,所述拖地件本体设有吸尘腔,所述软连管的一端套接于所述转接管体、另一端连通于所述吸尘腔,所述转接管体的轴向截面的形状包括扁圆形或者椭圆形,所述拖地件本体设有所述吸尘腔的一端为第三工作端;
    当所述毛刷或者刮刀位于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延长管远离所述拖地件的一端插接于所述吸尘管,所述吸尘器通过所述第三工作端的吸尘腔实现所述第一功能。
  12. 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电子产品,其特征在于,所述插接组件还包括至少一个第三插接件,所述第三插接件为插接吸尘头;
    当所述毛刷或者刮刀位于所述第一位置时,至少一所述插接吸尘头的一端插接于所述吸尘管,所述插接吸尘头的另一端设有第二吸尘口,所述插接吸尘头设有所述第二吸尘口的一端为第四工作端,所述吸尘器通过所述第四工作端的第二吸尘口实现所述第一功能;
    其中,所述第一吸尘口的形状与所述第二吸尘口的形状不同,所述第一吸尘口的形状包括扁圆形或者圆形,所述第二吸尘口的形状包括扁平状、扩口状及尖嘴状中的其中一种。
CN202180101932.3A 2021-09-29 2021-09-29 插接组件及电子产品 Pending CN117940049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CN2021/121674 WO2023050136A1 (zh) 2021-09-29 2021-09-29 插接组件及电子产品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940049A true CN117940049A (zh) 2024-04-26

Family

ID=8578100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80101932.3A Pending CN117940049A (zh) 2021-09-29 2021-09-29 插接组件及电子产品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17940049A (zh)
WO (1) WO2023050136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1558053U (zh) * 2009-07-17 2010-08-25 郑恬晨 一种吸尘器吸管头和吸尘器
CN102334950B (zh) * 2010-07-26 2016-03-02 乐金电子(天津)电器有限公司 吸尘器的狭缝吸嘴结构
CN102485156B (zh) * 2010-12-06 2016-05-04 乐金电子(天津)电器有限公司 转换使用的屈伸毛刷尖吸嘴
CN109965775A (zh) * 2019-04-28 2019-07-05 南京沿途汽车用品有限公司 可用于吸尘器的多功能吸管头结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3050136A1 (zh) 2023-04-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3305154B1 (en) Rod handheld two-in-one split-type vacuum cleaner having independent dust-air separation and dust storage device
US6094775A (en) Multifunctional vacuum cleaning appliance
JP2022125218A (ja) 電気掃除機
EP3096664A1 (en) Vacuum cleaner including a removable canister assembly
WO2014174248A1 (en) A pipe connector for a surface treating appliance
CN110786782A (zh) 电吸尘器的充电座
JP2023024828A (ja) 電気掃除機セット
CN214760864U (zh) 一种壁挂吸尘器收纳装置
CN109316121B (zh) 电动吸尘器、吸尘器支撑装置以及电动吸尘器设备
CN117940049A (zh) 插接组件及电子产品
CN216358528U (zh) 插接组件及电子产品
CN216702436U (zh) 吸尘器
CN117940048A (zh) 吸尘器
CN216721725U (zh) 壳体组件及及电子产品
JP5382620B2 (ja) 携帯用掃除機
KR100437153B1 (ko) 진공청소기
CN213155648U (zh) 一种手持式吸尘器和清洁设备
CN110754994A (zh) 杆式吸尘器及吸尘器收纳座
CN211093759U (zh) 吸尘器、吸尘器主机、地刷及接头装置
CN212546792U (zh) 充电底座及手持式清洁设备
CN210902798U (zh) 一种手持式吸尘器
CN111436856A (zh) 电动吸尘器
CN213155649U (zh) 一种清洁设备
CN216984721U (zh) 一种表面清洁设备
CN113749558B (zh) 一种清洁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