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936224A - 线圈装置 - Google Patents

线圈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936224A
CN117936224A CN202211252890.6A CN202211252890A CN117936224A CN 117936224 A CN117936224 A CN 117936224A CN 202211252890 A CN202211252890 A CN 202211252890A CN 117936224 A CN117936224 A CN 11793622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il
bobbin
turn
portions
reg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1252890.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前田浩
周小波
刘振生
郭雪松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DK Xiame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DK Xiame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DK Xiamen Corp filed Critical TDK Xiamen Corp
Priority to CN202211252890.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7936224A/zh
Priority to US18/484,691 priority patent/US20240128017A1/en
Publication of CN11793622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93622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8Coils; Windings; Conductive connections
    • H01F27/32Insulating of coils, windings, or parts thereof
    • H01F27/324Insulation between coil and core, between different winding sections, around the coil; Other insulation structures
    • H01F27/325Coil bobbi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006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with special arrangement or spacing of turns of the winding(s), e.g. to produce desired self-resonanc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8Coils; Windings; Conductive connec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8Coils; Windings; Conductive connections
    • H01F27/2823Wires
    • H01F27/2828Construction of conductive connections, of lead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8Coils; Windings; Conductive connections
    • H01F27/30Fastening or clamping coils, windings, or parts thereof together; Fastening or mounting coils or windings on core, casing, or other suppor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8Coils; Windings; Conductive connections
    • H01F27/30Fastening or clamping coils, windings, or parts thereof together; Fastening or mounting coils or windings on core, casing, or other support
    • H01F27/306Fastening or mounting coils or windings on core, casing or other suppor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34Special means for preventing or reducing unwanted electric or magnetic effects, e.g. no-load losses, reactive currents, harmonics, oscillations, leakage fields
    • H01F27/346Preventing or reducing leakage field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Coils Or Transformers For Communication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线圈装置,其能够将漏磁通调节为适当的值而不会导致大型化或复杂化。线圈装置(1)具有卷绕第一导线(10a)而形成的第一线圈(10)和卷绕第二导线(20a)而形成的第二线圈(20)。第一线圈(10)具有配置在第二线圈(20)的内侧的第一部分(11)和沿第一部分(11)的卷绕轴线与第一部分(11)及第二线圈(20)相邻的第二部分(12)。第一部分(11)在径向的层数为一层,第二部分(12)在径向的层数为多层。

Description

线圈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作漏磁变压器等的线圈装置。
背景技术
作为用作漏磁变压器的线圈装置,例如已知有以下的两个类型的线圈装置。作为第一类线圈装置,有在第一线圈层叠了第二线圈的高耦合型线圈装置(专利文献1)。作为第二类线圈装置,有第一线圈和第二线圈沿着卷绕轴线(也称为“卷绕轴”)相邻的分割型线圈装置(专利文献2)。
第一类线圈装置具有漏磁通小的特征。因此,为了将漏磁通调节为适当的值(增大漏磁通),例如需要使第一线圈和第二线圈沿径向分开,或外置其它线圈装置。然而,在此情况下,随着第一线圈和第二线圈在径向上的间隔的增大,存在线圈装置大型化的问题。另外,随着线圈装置的外置,存在线圈装置变得复杂的问题。
另一方面,第二类线圈装置具有漏磁通大的特征。因此,为了将漏磁通调节为适当的值(减小漏磁通),例如需要增加第一线圈和第二线圈各自在径向的层数。然而,在此情况下,随着第一线圈和第二线圈各自的径向的层数的增加,存在线圈装置大型化的问题。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6-310648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4-236128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将漏磁通调节为适当的值而不会导致大型化或复杂化的线圈装置。
用于解决问题的技术方案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第一方面的线圈装置具有:卷绕第一导线而形成的第一线圈;和卷绕第二导线而形成的第二线圈,所述第一线圈具有:配置在所述第二线圈的内侧的第一部分;和沿着所述第一部分的卷绕轴线与所述第一部分及所述第二线圈相邻的第二部分,所述第一部分在径向的层数为一层,所述第二部分在径向的层数为多层。
在第一发明的线圈装置中,第一线圈具有配置在第二线圈的内侧的第一部分(一层的部分)和沿着第一部分的卷绕轴线与第一部分及第二线圈相邻的第二部分(多层的部分)。通过将第二线圈配置在第一线圈的第一部分的外侧,能够以与以往的第一类线圈装置同样的作用获得减小漏磁通的效果。另外,通过使第二线圈沿着第一部分的卷绕轴线与第一线圈的第二部分相邻,能够以与以往的第二类线圈装置同样的作用获得增大漏磁通的效果。这样,第一方面的线圈装置具有有助于漏磁通的减小的部分和有助于漏磁通的增大的部分。而且,通过使这些部分有机结合,能够将漏磁通调节为适当的值而不会发生以往的第一类或第二类线圈装置单独未能避免的线圈装置的大型化或复杂化。
特别是在使第一部分的径向的层数为一层的情况下,因为能够减少第一部分的卷绕(绕组)圈数,所以能够防止第一部分的卷绕形状、卷绕位置的偏差。结果是,对于层叠于第一部分的第二线圈,也能够防止卷绕形状、卷绕位置的偏差的发生。由此,能够防止漏磁通的偏差的发生,将漏磁通调节为适当的值。
也可以是,所述第一部分具有彼此相连的多个第一匝部,相邻的一个所述第一匝部和另一个所述第一匝部沿着所述卷绕轴线隔开间隔。在此情况下,通过调节一个第一匝部和另一个第一匝部的间隔,能够将漏磁通调节为适当的值。
也可以是,所述第二线圈具有彼此相连的多个第二匝部,一个所述第二匝部跨相邻的一个所述第一匝部和另一个所述第一匝部地载置于一个所述第一匝部和另一个所述第一匝部。在此情况下,能够在一个第一匝部和另一个第一匝部之间的凹陷(或间隙)固定第二匝部,能够防止第二匝部的错位。由此,第一匝部和第二匝部的位置关系优化,能够将漏磁通调节为适当的值。
也可以是,所述第一部分与所述第二部分的第一层相连。在此情况下,能够防止在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的第一层之间发生第一线圈的卷绕形状、卷绕位置的偏差。
也可以是,还具有配置所述第一线圈的绕线架,所述绕线架具有配置所述第一部分的第一区域,在所述第一区域的外周面,沿所述绕线架的轴向配置有在所述绕线架的径向突出的多个凸部。在此情况下,能够在多个凸部固定第一导线,同时在第一区域形成第一部分。因此,能够防止第一部分的卷绕形状、卷绕位置的偏差的发生。另外,在第一部分,能够通过凸部调节相邻的一个第一匝部与另一个第一匝部的间隔,由此,能够将漏磁通调节为适当的值。
也可以是,多个所述凸部沿所述绕线架的周向延伸,在一个所述凸部形成有供所述第一导线插通的缺口。在此情况下,例如,当在第一区域形成第一部分时,能够不被凸部阻碍地沿着绕线架的轴向从比凸部靠一侧的区域经由缺口向另一侧的区域卷绕第一导线。
也可以是,所述第一部分具有彼此相连的多个第一匝部,在相邻的一个所述凸部与另一个所述凸部之间配置有多个所述第一匝部中的一个。在此情况下,因为在相邻的一个凸部与另一个凸部之间夹着一个第一匝部,所以能够固定各个第一匝部的卷绕位置。由此,能够防止第一部分的卷绕形状、卷绕位置的偏差的发生,漏磁通的调节变得容易。
也可以是,所述第一部分具有彼此相连的多个第一匝部,所述第二线圈具有彼此相连的多个第二匝部,一个所述第一匝部沿所述卷绕轴线与一个所述凸部相邻,一个所述第二匝部跨相邻的所述第一匝部和所述凸部地载置在所述第一匝部和所述凸部。在此情况下,能够在第一匝部与凸部之间的凹陷(或间隙)固定第二匝部,能够防止第二匝部的错位。由此,第一匝部和第二匝部的位置关系优化,能够将漏磁通调节为适当的值。
也可以是,多个所述凸部的突出长度与所述第一导线的直径相同。在此情况下,在将第一匝部与凸部相邻地配置时,能够减小第一匝部与凸部之间的阶差。因此,当在第一匝部和凸部载置第二匝部时,能够防止第二匝部的错位。
也可以是,一个所述凸部具有宽幅部和窄幅部,在所述绕线架的轴向上,所述宽幅部的宽度大于所述窄幅部的宽度。例如,通过以通过宽幅部的旁边的方式沿着绕线架的周向将第一导线卷绕于第一区域,能够在宽幅部的位置调节第一线圈的卷绕形状、卷绕位置(例如,使第一导线靠近绕线架的轴向的一侧)。由此,能够将漏磁通调节为适当的值。
也可以是,多个所述凸部具有第一凸部和第二凸部,该第二凸部沿所述绕线架的轴向的宽度与所述第一凸部不同,所述第一凸部和所述第二凸部沿着所述绕线架的轴向配置。在此情况下,能够以第二凸部的位置调节相邻的一个第一匝部和另一个第一匝部的间隔。例如,在第二凸部的宽度大于第一凸部的宽度的情况下,能够以第二凸部的位置增大相邻的一个第一匝部和另一个第一匝部的间隔。由此,能够调节第一线圈的卷绕形状、卷绕位置,能够将漏磁通调节为适当的值。
也可以是,所述绕线架具有配置所述第二部分的第二区域,在所述第一区域与所述第二区域之间,在所述绕线架的外周面形成有在所述绕线架的径向突出的分隔凸部,在所述分隔凸部形成有供所述第一导线插通的缺口。在此情况下,例如,能够将第一导线从第一部分经由缺口到第二部分的第一层连续地卷绕于绕线架。
也可以是,所述绕线架具有配置所述第一线圈的第一绕线架和配置所述第二线圈的第二绕线架,所述第一绕线架具有所述第一区域,所述第二绕线架具有配置所述第二线圈的第三区域,所述第三区域配置在所述第一区域的外侧。在此情况下,因为第二线圈配置于第一线圈的第一部分的外侧,所以通过与以往的第一类线圈装置同样的作用,能够获得减小漏磁通的效果。另外,能够根据第二绕线架的直径调节第一线圈和第二线圈在径向的间隔,由此,能够将漏磁通调节为适当的值。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种线圈装置,其具有:绕线架;配置在所述绕线架的第一线圈;和配置在所述第一线圈的外侧的第二线圈,所述第一线圈具有:配置在所述第二线圈的内侧的第一部分;和沿所述第一部分的卷绕轴线与所述第一部分及所述第二线圈相邻的第二部分,所述绕线架具有配置所述第一部分的第一区域,在所述第一区域的外周面,沿所述绕线架的轴向配置有在所述绕线架的径向突出的多个凸部。
在第二发明的线圈装置中,第一线圈具有配置于第二线圈的内侧的第一部分和沿着第一部分的卷绕轴线与第一部分及第二线圈相邻的第二部分。因此,第一线圈具有有助于漏磁通的减小的部分(第一部分和第二线圈在径向重叠的部分)和有助于漏磁通的增大的部分(第二部分和第二线圈沿卷绕轴线方向相邻的部分)。因此,能够将漏磁通调节为适当的值,而不会发生以往的第一类或第二类线圈装置单独未能避免的线圈装置的大型化、复杂化。
特别是在绕线架的第一区域的外周面,沿着绕线架的轴向配置有在绕线架的径向突出的多个凸部。在此情况下,能够在多个凸部固定第一导线,并且在第一区域形成第一部分。因此,能够防止第一部分的卷绕形状、卷绕位置的偏差的发生。另外,在第一部分,能够通过凸部调节相邻的一个第一匝部和另一个第一匝部的间隔,由此,能够将漏磁通调节为适当的值。
附图说明
图1是第一实施方式的线圈装置的立体图。
图2是图1所示的线圈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图2所示的绕线架(也称为线轴)的立体图。
图4是沿着图1所示的线圈装置的IV-IV线的截面图。
图5A是在图3所示的绕线架上卷绕了第一导线时的侧视图。
图5B是图5A所示的绕线架的变形例的立体图。
图6是沿着图1所示的线圈装置的VI-VI线的截面图。
图7是第二实施方式的线圈装置的立体图。
图8是图7所示的线圈装置的第一绕线架和第二绕线架的分解立体图。
图9是在图8所示的第一绕线架上卷绕有第一线圈,在第二绕线架上卷绕有第二线圈时的侧视图。
图10是沿着图7所示的线圈装置的X-X线的截面图。
图11是第三实施方式的线圈装置的立体图。
图12是图11所示的绕线架的立体图。
图13A是在图12所示的绕线架上卷绕有第一导线时的侧视图。
图13B是在图13A所示的绕线架的变形例中卷绕有第一导线时的侧视图。
图14是沿着图11所示的线圈装置的XIV-XIV线的截面图。
附图标记的说明
1、1A、1B 线圈装置
10 第一线圈
10a 第一导线
11 第一部分
12 第二部分
13 第一匝部
14a、14b 引出部
20 第二线圈
20a 第二导线
23 第二匝部
24a、24b 引出部
30、30a、30b、30B 绕线架
31 第一区域
32 第二区域
33 第三区域
34 第一凸部
34a 宽幅部
34b 窄幅部
35 第二凸部
36 分隔凸部
36a 卡合凸部
37 缺口
37a 尖锐部
38 卷绕筒部
38a 贯通孔
39a~39d 凸缘部
40a~40d、40aB~40dB 端子座
41、41m、41n 端子固定部
42、42m、42n 槽部
43 绝缘部
44a、44b 突起
45a、45b 脚部
46 卡合部
47 卡合凹部
48 凹部
50a~50d 芯
51 基体部
52 外脚部
53 中脚部
54 基体凹部
55 外脚凹部
60a~60d 端子
61 固定部
62 连结部
63 接线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使用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根据需要参照附图进行说明,但是图示的内容只不过是为了理解本发明而示意性且示例性地记载的,外观、尺寸比等可能与实物不同。以下,通过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具体说明,但本发明不限于这些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图1所示的线圈装置1例如作为漏磁变压器发挥作用,搭载于各种电气设备的电源电路等。如图2所示,线圈装置1具有:卷绕第一导线10a而成的第一线圈10、卷绕第二导线20a而成的第二线圈20、和绕线架30。线圈装置1除了具有第一线圈10、第二线圈20及绕线架30之外,还可以具有芯50a~50d和端子60a~60d。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线圈10和第二线圈20设置于绕线架30。但是也可以省略绕线架30,将第一线圈10和第二线圈20设置于芯50a~50d。
在附图中,X轴是与绕线架30的长度方向(轴向)对应的轴。Y轴是与绕线架30的短边方向(端子60a和端子60b相向的方向)对应的轴。Z轴是与X轴及Y轴垂直的轴。以下,对于X轴、Y轴和Z轴中的每一个,令朝向线圈装置1的中心的方向为“内侧”,令远离线圈装置1的中心的方向为“外侧”。另外,令Z轴的正方向侧为“上”,令Z轴的负方向侧为“下”。
线圈装置1是绕线架30的轴芯与安装基板(省略图示)平行地配置的卧式线圈装置。在本实施方式中,“平行”不限于严格地平行的情况,例如容许±10度以内的误差。另外,“垂直”不限于严格地垂直的情况,例如容许±10度以内的误差。
例如,线圈装置1的沿着X轴的长度为20~60mm,沿着Y轴的长度为10~60mm,沿着Z轴的长度为10~70mm。但是,线圈装置1的尺寸不限于此。
第一导线10a和第二导线20a例如由对铜线等进行绝缘包覆了的绝缘包覆导线构成。第一导线10a和第二导线20a由单线构成,但也可以由绞合线构成。第一导线10a或第二导线20a的线径例如为1.0~3.0mm。第二导线20a的线径大于第一导线10a的线径,但也可以与其同等、或者比其小。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同等”、“相等”、“相同”或者“同样”不限于严格地相等的情况,例如容许±10%以内的误差。
芯50a~50d是E型芯,分别具有相同的形状。但是,芯50a~50d中的任一个也可以具有不同的形状。芯50a~50d的材质能够列举金属、铁氧体等磁性材料,但没有特别限制。也可以是,芯50a和芯50b是一体,芯50c和芯50d是一体。
芯50a~50d安装于绕线架30。芯50a具有基体部51、形成于基体部51的Y轴方向的两端的外脚部52、以及形成于一个外脚部52和另一个外脚部52之间的中脚部53。因为芯50b~50d的结构与芯50a的结构同样,所以省略其详细的说明。
也可以在基体部51形成基体凹部54。基体凹部54形成于基体部51的侧面、即与形成有中脚部53的面正交的面。基体部51的侧面在基体凹部54的位置凹陷。绕线架30的端子座40a的至少一部分配置在芯50a的基体凹部54。绕线架30的端子座40b的至少一部分配置在芯50c的基体凹部54。绕线架30的脚部45a配置在芯50b的基体凹部54。绕线架30的脚部45b配置在芯50d的基体凹部54。
也可以在外脚部52形成外脚凹部55。外脚凹部55形成于外脚部52的内表面、即与中脚部53相向的一侧的面。外脚部52的内表面在外脚凹部55的位置凹陷。在芯50a及50b中,外脚部52的内表面也可以沿着第一线圈10的外周面弯曲。在芯50c及50d中,外脚部52的内表面也可以沿着第二线圈20的外周面弯曲(图4)。
如图3所示,绕线架30由树脂等绝缘部件构成。绕线架30具有卷绕筒部38。卷绕筒部38具有贯通孔38a,芯50a~50d(图2)的中脚部53插入在贯通孔38a的内部。在卷绕筒部38的外周面配置(卷绕)第一线圈10(图5A)。
也可以在卷绕筒部38的X轴方向的一端形成凸缘部39a,在卷绕筒部38的X轴方向的另一端形成凸缘部39b。凸缘部39a及39b沿着卷绕筒部38的径向突出,沿着卷绕筒部38的周向延伸。凸缘部39a及39b沿着卷绕筒部38的周向连续地形成一周,但也可以断续地形成一周。凸缘部39a的形状和凸缘部39b的形状相同,但也可以不同。
也可以在凸缘部39a形成有端子座40a、两个突起44a(图2)和脚部45a。也可以在凸缘部39b形成有端子座40b、两个突起44b和脚部45b。突起44a(图2)从凸缘部39a的端面朝向X轴的外侧突出。突起44a配置在芯50a(图2)和芯50b之间。突起44b从凸缘部39b的端面朝向X轴的外侧突出。突起44b配置在芯50c(图2)和芯50d之间。
脚部45a位于凸缘部39a的下端部。脚部45a的至少一部分也可以从凸缘部39a的端面向X轴的外侧突出。脚部45b位于凸缘部39b的下端部。脚部45b的至少一部分也可以从凸缘部39b的端面向X轴的外侧突出。脚部45a及脚部45b具有支承卷绕筒部38的作用。
端子座40a也可以位于凸缘部39a的上端部,并从凸缘部39a的端面向X轴的外侧突出。端子座40a也可以具有端子固定部41m及41n、凹部42m及42n、以及绝缘部43。但是,端子座40a的结构不限于图3所示的结构。
端子固定部41m形成于端子座40a的Y轴方向的一个端部,端子固定部41n形成于端子座40a的Y轴方向的另一端部。在端子固定部41m及41n分别固定端子60a及60b(图2)。也可以在端子固定部41m及41n分别形成有用于端子60a及60b嵌入其中的孔。
绝缘部43形成于端子座40a的Y轴方向的中央部。绝缘部43具有使端子60a(图2)和端子60b绝缘的作用。槽部42m形成于端子固定部41m和绝缘部43之间,沿着X轴贯通端子座40a。端子60a(图2)的一部分配置在槽部42m。槽部42n形成于端子固定部41n和绝缘部43之间,沿着X轴贯通端子座40a。端子60b(图2)的一部分配置在槽部42n。
端子座40b也可以位于凸缘部39b的上端部,从凸缘部39b的端面向X轴的外侧突出。端子座40b也可以具有端子固定部41m及41n、凹部42m及42n、以及绝缘部43。但是,端子座40b的结构不限于图3所示的结构。
端子固定部41m形成于端子座40b的Y轴方向的一个端部,端子固定部41n形成于端子座40b的Y轴方向的另一端部。在端子固定部41m及41n分别固定端子60c及60d(图2)。也可以在端子固定部41m及41n分别形成有用于端子60c及60d(图2)嵌入其中的孔。
绝缘部43形成于端子座40b的Y轴方向的中央部。绝缘部43具有使端子60c(图2)和端子60d绝缘的作用。槽部42m形成于端子固定部41m和绝缘部43之间,沿着X轴贯通端子座40b。端子60c(图2)的一部分配置在槽部42m。槽部42n形成于端子固定部41n和绝缘部43之间,沿着X轴贯通端子座40b。端子60d(图2)的一部分配置在槽部42n。
也可以在卷绕筒部38的外周面形成有沿卷绕筒部38的径向突出的分隔凸部36和沿卷绕筒部38的径向突出的多个第一凸部34。分隔凸部36位于凸缘部39a和凸缘部39之间,沿着卷绕筒部38的周向延伸。分隔凸部36位于比卷绕筒部38的轴向的中央靠一侧的位置,但也可以位于卷绕筒部38的轴向的中央、或比中央靠另一侧的位置。分隔凸部36也可以沿着卷绕筒部38的径向突出至比第一线圈10(图2)的外周面或第二线圈20的外周面靠外侧的位置。分隔凸部36的突出长度没有特别限制,例如也可以是第一导线10a的线径的2倍或3倍以上,或者也可以是第二导线20a的线径的2倍或3倍以上。
也可以在分隔凸部36的延伸方向(周向)的一部分形成有缺口37。在缺口37的位置,在分隔凸部36的延伸方向的一端与另一端之间形成有间隙。缺口37用于第一导线10a(图2)从比分隔凸部36靠X轴方向的一侧向另一侧插通。其中,缺口37的数量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另外,缺口37的位置没有特别限制。
多个第一凸部34沿着卷绕筒部38的轴向配置。多个第一凸部34位于分隔凸部36和凸缘部39b之间,沿着卷绕筒部38的周向延伸。在图3中,五个第一凸部34沿着卷绕筒部38的轴向配置,但第一凸部34的数量不限于此。第一凸部34的突出长度小于分隔凸部36的突出长度。第一凸部34的突出长度与第一导线10a(图2)的线径相同,但可以比其小,或者也可以比其大。例如,第一凸部34的突出长度为第一导线10a的线径的1/2倍以上2倍以下。
第一凸部34在X轴方向上的宽度大于分隔凸部36在X轴方向上的宽度,但也可以与其相同,或者比其小。第一凸部34在X轴方向上的宽度与第一导线10a的线径相同,但可以比其小,或者也可以比其大。例如,第一凸部34在X轴方向上的宽度为第一导线10a的线径的1/2倍以上2倍以下。其中,与分隔凸部36相邻的第一凸部34在X轴方向上的宽度也可以大于其它第一凸部34在X轴方向上的宽度。另外,与凸缘部39b相邻的第一凸部34在X轴方向上的宽度也可以大于其它第一凸部34在X轴方向上的宽度。
也可以在第一凸部34的延伸方向(周向)的一部分形成有缺口37。在缺口37的位置,在第一凸部34的延伸方向的一端与另一端之间形成有间隙。缺口37用于使第一导线10a从比第一凸部34靠X轴方向的一侧向另一侧插通。
在X轴方向上,相邻的一个第一凸部34与另一个第一凸部34的间隔大于第一导线10a的线径。另外,一个第一凸部34与另一个第一凸部34的间隔可以小于第一导线10a的线径的2倍,或者也可以小于第二导线20a的线径。
在X轴方向上,相邻的第一凸部34与分隔凸部36的间隔大于第一导线10a的线径。另外,第一凸部34与分隔凸部36的间隔可以小于第一导线10a的线径的2倍,或者也可以小于第二导线20a的线径。
在X轴方向上,相邻的第一凸部34与凸缘部39b的间隔大于第一导线10a的线径。第一凸部34与凸缘部39b的间隔可以小于第一导线10a的线径的2倍,或者也可以小于第二导线20a的线径。此外,上述的三个区间(一个第一凸部34与另一个第一凸部34之间的区间/第一凸部34与分隔凸部36之间的区间/第一凸部34与凸缘部39b之间的区间)的间隔可以相同,或者也可以不同。
第一导线10a卷绕在相邻的一个第一凸部34与另一个第一凸部34之间。在此,在缺口37的位置,在第一凸部34的延伸方向(周向)的一个端部和另一个端部形成有前端变细的形状(锥形状)的尖锐部37a。通过形成尖锐部37a,能够使第一导线10a容易经缺口37进入一个第一凸部34与另一个第一凸部34之间。其中,对于多个第一凸部34中的每一个,缺口37的数量为一个,但也可以是多个。另外,缺口37的位置没有特别限定。
以下,将卷绕筒部38中沿着X轴方向位于分隔凸部36与凸缘部39b之间的区域称为“第一区域31”。另外,将卷绕筒部38中沿着X轴方向位于分隔凸部36与凸缘部39a之间的区域称为“第二区域32”。分隔凸部36位于第一区域31与第二区域32之间,将它们分隔。第一区域31在X轴方向上的宽度大于第二区域32在X轴方向上的宽度,但也可以与其相同,或者比其小。
如图5A所示,第一线圈10具有配置(卷绕)于第一区域31的第一部分11和配置(卷绕)于第二区域32的第二部分12。如图6所示,在第一区域31,在第一部分11的外侧配置(卷绕)第二线圈20。换句话说,第一部分11是配置于第二线圈20的内侧的部分。第二部分12沿着X轴与第一部分11及第二线圈20相邻。此外,卷绕筒部38的轴芯、第一线圈10(第一部分11及第二部分12)的卷绕轴线、和第二线圈20的卷绕轴线平行。
第一部分11在径向的层数优选为一层,但也可以是多层。第二部分12在径向的层数为三层,但也可以是一层、两层或四层以上。第一部分11与第二部分12的第一层连续。由此,能够防止在第一部分11与第二部分12的第一层之间产生第一线圈10的卷绕形状、卷绕位置的偏差。第二线圈20在径向的层数为两层,但也可以是一层或三层以上。
第一部分11及第二部分12形成于卷绕筒部38的外周面,但也可以直接形成于芯50a~50d的外周面。第二线圈20形成(抵接)于第一部分11的外周面,但也可以在第一部分11与第二线圈20之间设置有例如绝缘性的部件。
第一部分11具有相互连续的多个第一匝(turn)部13。多个第一匝部13中的一个配置在相邻的一个第一凸部34与另一个第一凸部34之间。多个第一匝部13中的一个配置在相邻的分隔凸部36与第一凸部34之间。多个第一匝部13中的一个配置在相邻的凸缘部39b与第一凸部34之间。
在相邻的一个第一匝部13与另一个第一匝部13之间配置了第一凸部34。因此,一个第一匝部13和另一个第一匝部13沿着X轴分开。通过根据第一凸部34在X轴方向上的宽度(或者与第一凸部34在X轴方向上的宽度无关地)调节一个第一匝部13与另一个第一匝部13的间隔(尤其是将多个第一匝部13彼此稀疏地配置而不是密集地配置),能够将第一线圈10与第二线圈20之间的漏磁通调节为适当的值。一个第一匝部13与另一第一匝部13的间隔,与第一凸部34在X轴方向上的宽度相同,但也可以比其大。例如,一个第一匝部13与另一个第一匝部13的间隔为第一导线10a的线径的1/2倍以上2倍以下。
在相邻的一个第一凸部34与另一个第一凸部34之间配置了一个第一匝部13。在此情况下,在一个第一凸部34与另一个第一凸部34之间夹持一个第一匝部13。因此,各个第一匝部13的卷绕位置被固定,能够防止第一部分11的卷绕形状、卷绕位置的偏差。由此,第一线圈10和第二线圈20之间的漏磁通的调节变得容易。但是,在一个第一凸部34与另一个第一凸部34之间,也可以沿X轴方向相邻地配置两个以上的第一匝部13,或者也可以沿卷绕筒部38的径向相邻地配置两个以上的第一匝部13。
第一匝部13沿着X轴与第一凸部34相邻地配置。多个第一匝部13中的一个也可以与位于其在X轴方向上的一侧或两侧的第一凸部34抵接。在此情况下,能够在第一凸部34固定第一匝部13(第一导线10a),并且在第一区域31形成第一部分11。因此,能够防止第一部分11的卷绕形状、卷绕位置的偏差的发生。
多个第一匝部13中的任一个也可以与分隔凸部36抵接。另外,多个第一匝部13中的任一个也可以与凸缘部39b抵接。在此情况下,能够在分隔凸部36和/或凸缘部39b固定第一匝部13(第一导线10a),并且在第一区域31形成第一部分11,能够防止第一部分11的卷绕形状、卷绕位置的偏差的发生。
此外,多个第一匝部13中的任一个也可以相对于位于其在X轴方向上的一侧或两侧的第一凸部34分开配置。即,也可以在第一匝部13和第一凸部34之间形成有间隙。同样地,也可以在第一匝部13和分隔凸部36或凸缘部39b之间形成有间隙。
第二线圈20具有相互连续的多个第二匝部23。也可以是,在第二线圈20的第一层中,第二匝部23跨相邻的第一匝部13和第一凸部34地设置,并且载置于第一匝部13和第一凸部34。更详细而言,第二匝部23也可以固定于第一匝部13和第一凸部34之间的凹陷(或间隙)。在此情况下,第二匝部23不易错位,能够使第一匝部13和第二匝部23的位置关系优化,将第一线圈10和第二线圈20之间的漏磁通调节为适当的值。
如上所述,在第一凸部34的突出长度与第一导线10a的直径相同的情况下,能够减小第一匝部13和第一凸部34之间的阶差。因此,当在第一匝部13和第一凸部34载置第二匝部23时,能够防止第二匝部23的错位。
此外,第二匝部23不一定载置于第一凸部34。例如,也可以构成为,多个第二匝部23中的任一个跨相邻的一个第一匝部13和另一个第一匝部13地配置,并且载置于一个第一匝部13和另一个第一匝部13。在此情况下,能够在一个第一匝部13和另一个第一匝部13之间的凹陷(或间隙)处固定第二匝部23,能够防止第二匝部23的错位。由此,能够使第一匝部13和第二匝部23的位置关系优化,将第一线圈10和第二线圈20之间的漏磁通调节为适当的值。
在第二线圈20的第一层中,相邻的一个第二匝部23与另一个第二匝部23抵接,但也可以分开。从防止错位的观点出发,与分隔凸部36相邻的第二匝部23优选与分隔凸部36抵接。另外,与凸缘部39b相邻的第二匝部23与凸缘部39b分开配置,但从防止错位的观点出发,也可以与凸缘部39b抵接。
在第二线圈20的第二层中,与第二线圈20的第一层相比,第二匝部23的数量变少。但是,第二线圈20的第二层的第二匝部23的数量也可以与第二线圈20的第一层的第二匝部23的数量相等,或者也可以比其多。在第二线圈20的第二层中,从防止错位的观点出发,多个第二匝部23中的任一个也可以与分隔凸部36抵接。另外,从防止错位的观点出发,多个第二匝部23中的任一个也可以与凸缘部39b抵接。
在第二区域32,第一线圈10的第二部分12沿着径向形成为三层。第二部分12配置于分隔凸部36与凸缘部39a之间。在第二区域32,从防止错位的观点出发,多个第一匝部13中的任一个也可以与凸缘部39a抵接。从防止错位的观点出发,多个第一匝部13中的任一个也可以与分隔凸部36抵接。分隔凸部36也可以沿着卷绕筒部38的径向突出至比第二部分12的外周面靠外侧的位置。
如图2所示,第一线圈10具有引出部14a及14b。引出部14a例如在与凸缘部39a相邻的位置从第二部分12(图6)的第三层立起,引出到端子座40a。引出部14b例如在与凸缘部39b相邻的位置从第一部分11立起(图5A)。而且,引出部14b从比第二线圈20和第一线圈10(第二部分12)的外周面靠外侧的位置通过,引出到端子座40a。
第二线圈20具有引出部24a及24b。引出部24a例如在与凸缘部39b相邻的位置从第二线圈20的第一层立起,引出到端子座40b。引出部24b在第二线圈20的卷绕轴线方向的任意位置从第二线圈20的第二层引出到端子座40b。
如图1所示,端子60a及60b安装于端子座40a,端子60c及60d安装于端子座40b。如图2所示,端子60a~60d也可以分别具有固定部61、连结部62以及接线部63。
固定部61是固定于端子座40a或40b的部分。端子60a的固定部61安装于端子座40a的端子固定部41m(图3)。端子60b的固定部61安装于端子座40a的端子固定部41n(图3)。端子60c的固定部61安装于端子座40b的端子固定部41m(图3)。端子60d的固定部61安装于端子座40b的端子固定部41n(图3)。此外,也可以在形成于固定部61的贯通孔中插入紧固件(例如,螺栓)。也可以在端子座40a或40b设置与该紧固件嵌合的部件(例如,螺母)。
接线部63是与引出部14a、14b、24a或24b连接的部分。接线部63具有环形状,构成为可夹持引出部14a、14b、24a或24b。但是,接线部63的形状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具有C字形状。引出部14a、14b、24a或24b也可以激光焊接于接线部63。
连结部62是位于固定部61和接线部63之间并将它们连接的部分。端子60a的连结部62的至少一部分也可以配置于端子座40a的槽部42m(图3)。端子60b的连结部62的至少一部分也可以配置于端子座40a的槽部42n。端子60c的连结部62的至少一部分也可以配置于端子座40b的槽部42m。端子60d的连结部62的至少一部分也可以配置于端子座40b的槽部42n。
接着,对线圈装置1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首先,准备图2所示的各部件。也可以在绕线架30一体地成形端子60a~60d。或者,也可以将端子60a~60d加装到绕线架30。
接着,如图5A所示,在绕线架30的卷绕筒部38形成第一线圈10。更详细而言,如下所述,在卷绕筒部38的第一区域31形成第一线圈10的第一部分11。首先,在凸缘部39b和与其相邻的第一凸部34之间的区间卷绕第一导线10a。接着,将第一导线10a经第一凸部34的缺口37(图3)引向相邻的区间,在一个第一凸部34和另一个第一凸部34之间卷绕第一导线10a。这样依次反复,最后,在分隔凸部36和与其相邻的第一凸部34之间的区间卷绕第一导线10a。如上所述,在第一区域31形成第一部分11(多个第一匝部13)。
接着,如下所述,在卷绕筒部38的第二区域32形成第一线圈10的第二部分12。首先,经由分隔凸部36的缺口37(图3)将第一导线10a从第一区域31引向第二区域32。而且,从分隔凸部36朝向凸缘部39a将第一导线10a卷绕于卷绕筒部38的外周面,形成第二部分12的第一层。接着,从凸缘部39a朝向分隔凸部36,在第一层的外侧卷绕第一导线10a,形成第二部分12的第二层。接着,从分隔凸部36朝向凸缘部39a,在第二层的外侧卷绕第一导线10a,形成第二部分12的第三层。如上所述在第二区域32形成第二部分12。
接着,如图5A及图6所示,如下所述,在第一线圈10的外侧形成第二线圈20。首先,从与凸缘部39b相邻的位置开始将第二导线20a卷绕于第一部分11的外侧。而且,将第二导线20a卷绕到与分隔凸部36相邻的位置,形成第二线圈20的第一层。接着,从分隔凸部36朝向凸缘部39b,在第一层的外侧卷绕第二导线20a,形成第二线圈20的第二层。如上所述地形成第二线圈20。
接着,如图1所示,将第一线圈10的引出部14a与端子60a的接线部63(图2)连接。另外,将第一线圈10的引出部14b与端子60b的接线部63(图2)连接。另外,将第二线圈20的引出部24a与端子60c的接线部63(图2)连接。另外,将第二线圈20的引出部24b与端子60d的接线部63(图2)连接。也可以根据需要对引出部14a、14b、24a及24b进行激光焊接。
接着,在绕线架30安装芯50a~50d。更详细而言,将芯50a~50d各自的中脚部53(图2)嵌入到卷绕筒部38的贯通孔38a(图3)中。也可以根据需要将芯50a~50d相互粘接。能够如上所述地制造线圈装置1。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6所示,通过将第二线圈20配置于第一线圈10的第一部分11的外侧,能够获得减小第一线圈10和第二线圈20之间的漏磁通的效果。另外,通过沿着X轴使第二线圈20与第一线圈10的第二部分12相邻,能够获得增大漏磁通的效果。这样,线圈装置1具有有助于漏磁通的减小的部分和有助于漏磁通的增大的部分。而且,通过这些部分有机结合,能够将漏磁通调节为适当的值而不会导致线圈装置1的大型化、复杂化。
特别是在第一部分11的径向的层数为一层的情况下,因为能够减少第一部分11的绕组圈数,所以能够防止第一部分11的卷绕形状、卷绕位置的偏差的发生。结果是,对于层叠于第一部分11的第二线圈20,也能够防止卷绕形状、卷绕位置的偏差的发生。由此,能够防止漏磁通的偏差的发生,将漏磁通调节为适当的值。
另外,如图3所示,在多个第一凸部34形成有缺口37。因此,如图5A所示,当在第一区域31形成第一部分11时,能够不被第一凸部34阻碍地沿着X轴从比第一凸部34靠一侧的位置向另一侧经由缺口37卷绕第一导线10a。
另外,如图3所示,在分隔凸部36形成有缺口37。因此,如图5A所示,能够将第一导线10a从第一部分11经由缺口37到第二部分12的第一层地连续卷绕于卷绕筒部38。
(第二实施方式)
图7所示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线圈装置1A除了以下所示的点之外,具有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线圈装置1同样的结构。对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线圈装置1重复的部件标注相同附图标记,省略其详细的说明。
如图8所示,线圈装置1A具有绕线架30a和与绕线架30a组合的绕线架30b。绕线架30a具有卷绕筒部38和端子座40a。关于端子座40a的结构,因为在第一实施方式中进行了说明,所以省略说明。在卷绕筒部38的外周面形成有多个第一凸部34、分隔凸部36、凸缘部39a以及凸缘部39c。关于凸缘部39a的结构,因为在第一实施方式中进行了说明,所以省略其说明。第一凸部34也可以形成为台阶状。
也可以在分隔凸部36的上端部和/或下端部形成有卡合凸部36a。卡合凸部36a朝向绕线架30b侧突出。可以在分隔凸部36的上端部形成有多个(例如两个)卡合凸部36a,也可以在分隔凸部36的下端部形成有多个(例如两个)卡合凸部36a。凸缘部39c形成于卷绕筒部38的X轴方向的端部,位于与凸缘部39a相反的一侧。凸缘部39c从卷绕筒部38的外周面沿径向突出。也可以在凸缘部39c的周向的一部分形成有缺口37。
绕线架30b具有卷绕筒部38和端子座40b。关于端子座40b的结构,因为在第一实施方式中进行了说明,所以省略其说明。在卷绕筒部38的外周面形成有凸缘部39b和凸缘部39d。关于凸缘部39b的结构,因为在第一实施方式中进行了说明,所以省略其说明。凸缘部39d形成于卷绕筒部38的X轴方向的端部,位于与凸缘部39b相反的一侧。凸缘部39d从卷绕筒部38的外周面沿径向突出。也可以在凸缘部39d的上端部形成有多个(例如两个)卡合部46。另外,也可以在凸缘部39d的下端部形成有多个(例如两个)卡合部46。卡合部46朝向绕线架30a侧突出。
也可以在凸缘部39d的上端部及下端部形成有卡合凹部47。可以在凸缘部39d的上端部形成有多个(例如两个)卡合凹部47,也可以在凸缘部39d的下端部形成有多个(例如两个)卡合凹部47。此外,与绕线架30a不同,在绕线架30b,未在卷绕筒部38的外周面形成第一凸部34。
如图9所示,绕线架30a具有第一区域31和第二区域32。在第一区域31配置有第一线圈10的第一部分11,在第二区域32配置有第一线圈10的第二部分12。第二部分12在径向的层数也可以是两层(图10)。引出部14a也可以在与凸缘部39c相邻的位置从第一区域31引向端子座40a而与端子60a(图7)连接。引出部14b也可以在与分隔凸部36相邻的位置从第二区域32引向端子座40a而与端子60b(图7)连接。
绕线架30b具有第三区域33。在第三区域33配置(卷绕)有第二线圈20。第二线圈20的径向的层数也可以是两层(图10)。引出部24a也可以在与凸缘部39b相邻的位置从第三区域33引向端子座40b,并与端子60c(图7)连接。引出部24b也可以在与凸缘部39b相邻的位置从第三区域33引向端子座40b,并与端子60d(图7)连接。
如图10所示,在将绕线架30a和绕线架30b组合时,绕线架30b的凸缘部39d的上端部的卡合部46与绕线架30a的凸缘部39c的上端部卡合。另外,凸缘部39d的下端部的卡合部46与凸缘部39c的下端部卡合。由此,能够防止绕线架30b从绕线架30a脱开。
在绕线架30b与绕线架30a组合的状态下,第三区域33配置于第一区域31的径向的外侧。而且,在第一区域31配置第一线圈10的第一部分11,在第三区域33配置第二线圈20。因此,在第一线圈部10的第一部分11的径向的外侧配置第二线圈20,第一部分11和第二线圈20沿着径向层叠。
在本实施方式中,也能够获得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的效果。除此之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因为第二线圈20配置于第一部分11的径向的外侧,所以能够获得减小漏磁通的效果。另外,能够根据绕线架30b的直径调节第一线圈10(第一部分11)和第二线圈20在径向的间隔,由此,能够将第一线圈10和第二线圈20之间的漏磁通调节为适当的值。
(第三实施方式)
图11所示的第三实施方式的线圈装置1B除了以下所示的点之外,具有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线圈装置1同样的结构。对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线圈装置1重复的部件标注相同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详细说明。
如图12所示,线圈装置1B具有绕线架30B。绕线架30B在具有第二凸部35和端子座40aB~40dB这一点上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绕线架30不同。第二凸部35形成于绕线架30B的卷绕筒部38的外周面,在卷绕筒部38的径向突出。多个第一凸部34和第二凸部35沿着卷绕筒部38的轴向配置。第二凸部35在X轴方向上的宽度与第一凸部34在X轴方向上的宽度不同。第二凸部35在X轴方向上的宽度可以是第一凸部34在X轴方向上的宽度的2倍以上,或者也可以是5倍上。
也可以在第二凸部35形成有一个或多个凹部48。凹部48主要为了实现绕线架30的轻量化、或者考虑从模具的脱出容易度而形成。如图13A所示,第二凸部35也可以位于一个第一凸部34和另一个第一凸部34之间。或者也可以是,在绕线架30B的轴向的一侧集中形成有多个第一凸部34,在绕线架30B的轴向的另一侧形成有第二凸部35。此外,第二凸部35的数量也可以是多个。
第二凸部35的突出长度与第一凸部34的突出长度相同,但可以比其小,或者也可以比其大。如图12所示,也可以在第二凸部35的延伸方向(周向)的一部分形成有缺口37。其目的在于,将第一导线10a从比第二凸部35靠X轴方向的一侧插通至另一侧。
端子座40aB形成于凸缘部39a的上端部,端子座40cB形成于凸缘部39a的下端部。端子座40aB及40cB从凸缘部39a的端面向X轴方向的一侧突出。端子座40aB也可以具有端子固定部41和凹部42。同样地,端子座40cB也可以具有端子固定部41和凹部42。但是,端子座40aB及40cB的结构不限于图12所示的结构。
端子座40bB形成于凸缘部39b的上端部,端子座40dB形成于凸缘部39b的下端部。端子座40bB及40dB从凸缘部39b的端面向X轴方向的另一侧突出。端子座40bB也可以具有端子固定部41和凹部42。同样地,端子座40dB也可以具有端子固定部41和凹部42。但是,端子座40bB及40dB的结构不限于图12所示的结构。
如图11所示,也可以是,在端子座40aB,在端子固定部41固定端子60a的固定部61,在槽部42配置(容纳)端子60a的连结部62和/或接线部63。也可以是,在端子座40cB,在端子固定部41固定端子60c的固定部61,在槽部42配置(容纳)端子60c的连结部62和/或接线部63。
也可以是,在端子座40bB,在端子固定部41固定端子60b的固定部61,在槽部42配置(容纳)端子60b的连结部62和/或接线部63。也可以是,在端子座40dB,在端子固定部41固定端子60d的固定部61,在槽部42配置(容纳)端子60d的连结部62和/或接线部63。
如图13A所示,在卷绕筒部38的第一区域31形成第一线圈10的第一部分11,在第二区域32形成第二部分12。在端子60a的接线部63连接第一线圈10的引出部14a。另外,在端子60b的接线部63连接第一线圈10的引出部14b。
如图14所示,在第一部分11的外周面,沿径向以两层形成第二线圈20。第二线圈20的第二层也可以不均匀地分布在第一区域31的轴向的一侧(分隔凸部36侧)。在端子60c的接线部63连接第二线圈20的引出部24a。另外,在端子60d的接线部63连接第二线圈20的引出部24b。
在本实施方式中,也能够获得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的效果。除此之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4所示,能够以第二凸部35的位置调节相邻的一个第一匝部13和另一个第一匝部13在X轴方向上的间隔。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凸部35在X轴方向上的宽度大于第一凸部34在X轴方向上的宽度。因此,能够在第二凸部35的位置增大一个第一匝部13和另一个第一匝部13在X轴方向上的间隔。由此,能够调节第一线圈10的卷绕形状、卷绕位置,能够将第一线圈10和第二线圈20之间的漏磁通调节为适当的值。
此外,本发明不限于上述的实施方式,能够在本发明的范围内进行各种改变。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将本发明用于漏磁变压器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也能够应用于漏磁变压器以外的变压器。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如图5B所示,第一凸部34也可以具有宽幅部34a和窄幅部34b。宽幅部34a在X轴方向上的宽度大于窄幅部34b在X轴方向上的宽度。宽幅部34a在X轴方向上的宽度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一凸部34(图5A)在X轴方向上的宽度同样。窄幅部34b在X轴方向上的宽度没有特别限制,可以是宽幅部34a在X轴方向上的宽度的1/2以下,也可以是1/3以下。通过在第一区域31沿着卷绕筒部38的周向以通过宽幅部34a的附近的方式卷绕第一导线10a,能够在宽幅部34a的位置调节第一线圈10的卷绕形状、卷绕位置(例如,使第一匝部13靠近第一区域31的X轴正方向侧)。由此,能够将第一线圈10和第二线圈20之间的漏磁通调节为适当的值。
在上述第三实施方式中,如图13B所示,也可以从第一区域31省略第二凸部35,在第一区域31仅形成第一凸部34。
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也可以从线圈装置1省略绕线架30。在此情况下,也可以在芯50a~50d(例如,芯50a~50d的中脚部53)形成第一线圈10。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第一线圈10和第二线圈20也可以是空芯线圈。

Claims (14)

1.一种线圈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
卷绕第一导线而形成的第一线圈;和
卷绕第二导线而形成的第二线圈,
所述第一线圈具有:配置在所述第二线圈的内侧的第一部分;和沿着所述第一部分的卷绕轴线与所述第一部分及所述第二线圈相邻的第二部分,
所述第一部分在径向的层数为一层,
所述第二部分在径向的层数为多层。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圈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部分具有彼此相连的多个第一匝部,
相邻的一个所述第一匝部和另一个所述第一匝部沿着所述卷绕轴线隔开间隔。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线圈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线圈具有相连的多个第二匝部,
一个所述第二匝部跨相邻的一个所述第一匝部和另一个所述第一匝部地载置于一个所述第一匝部和另一个所述第一匝部上。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线圈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部分与所述第二部分的第一层相连。
5.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线圈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具有配置所述第一线圈的绕线架,
所述绕线架具有配置所述第一部分的第一区域,
在所述第一区域的外周面,沿所述绕线架的轴向配置有在所述绕线架的径向突出的多个凸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线圈装置,其特征在于:
多个所述凸部沿所述绕线架的周向延伸,
在一个所述凸部形成有供所述第一导线插通的缺口。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线圈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部分具有彼此相连的多个第一匝部,
多个所述第一匝部中的一个配置在相邻的一个所述凸部与另一个所述凸部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线圈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部分具有彼此相连的多个第一匝部,
所述第二线圈具有彼此相连的多个第二匝部,
一个所述第一匝部沿所述卷绕轴线与一个所述凸部相邻,
一个所述第二匝部跨相邻的所述第一匝部和所述凸部地载置在所述第一匝部和所述凸部上。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线圈装置,其特征在于:
多个所述凸部的突出长度与所述第一导线的直径相同。
10.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线圈装置,其特征在于:
一个所述凸部具有宽幅部和窄幅部,
在所述绕线架的轴向上,所述宽幅部的宽度大于所述窄幅部的宽度。
11.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线圈装置,其特征在于:
多个所述凸部具有第一凸部和第二凸部,该第二凸部沿所述绕线架的轴向的宽度与所述第一凸部不同,
所述第一凸部和所述第二凸部沿着所述绕线架的轴向配置。
12.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线圈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绕线架具有配置所述第二部分的第二区域,
在所述第一区域与所述第二区域之间,在所述绕线架的外周面形成有在所述绕线架的径向突出的分隔凸部,
在所述分隔凸部形成有供所述第一导线插通的缺口。
13.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线圈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绕线架具有配置所述第一线圈的第一绕线架和配置所述第二线圈的第二绕线架,
所述第一绕线架具有所述第一区域,
所述第二绕线架具有配置所述第二线圈的第三区域,
所述第三区域配置在所述第一区域的外侧。
14.一种线圈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
绕线架;
配置在所述绕线架的第一线圈;和
配置在所述第一线圈的外侧的第二线圈,
所述第一线圈具有:配置在所述第二线圈的内侧的第一部分;和沿所述第一部分的卷绕轴线与所述第一部分及所述第二线圈相邻的第二部分,
所述绕线架具有配置所述第一部分的第一区域,
在所述第一区域的外周面,沿所述绕线架的轴向配置有在所述绕线架的径向突出的多个凸部。
CN202211252890.6A 2022-10-13 2022-10-13 线圈装置 Pending CN117936224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252890.6A CN117936224A (zh) 2022-10-13 2022-10-13 线圈装置
US18/484,691 US20240128017A1 (en) 2022-10-13 2023-10-11 Coil device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252890.6A CN117936224A (zh) 2022-10-13 2022-10-13 线圈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936224A true CN117936224A (zh) 2024-04-26

Family

ID=9062682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1252890.6A Pending CN117936224A (zh) 2022-10-13 2022-10-13 线圈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US (1) US20240128017A1 (zh)
CN (1) CN117936224A (zh)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40128017A1 (en) 2024-04-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242871B2 (en) Transformer
EP0693757B1 (en) Inductor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the same
EP1752997B1 (en) Inductor
CN1331170C (zh) 多层和可按用户构形的微型印刷电路板
EP1814129A1 (en) High-voltage transformer
US20050275498A1 (en) Coil bobbin and transformer
US9202621B2 (en) Slotted bobbin magnetic component devices and methods
US20140077916A1 (en) Transformer
US9153371B2 (en) Coil device
US7948350B2 (en) Coil component
JP2009252787A (ja) コイル部品
US5404123A (en) Modular transformer structure providing enhanced leakage inductance and winding isolation
US5315280A (en) Bobbin for electrical windings
JP2019067925A (ja) コイル装置
CN117936224A (zh) 线圈装置
JP2002272050A (ja) レゾルバステータ構造
JP2009252791A (ja) コイル部品及びコイル部品の製造方法
JP2017212355A (ja) コイル装置
CN117917744A (zh) 线圈装置
JPH0718408U (ja) トロイダルコアを有する電磁装置
US20170167626A1 (en) Electromagnetic valve
JP3238862B2 (ja) コイルボビン
CN113257540A (zh) 复合线圈装置
US20210280358A1 (en) Coil component
US20230317364A1 (en) Coil devic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