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918776A - 一种视力表、视力检测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视力表、视力检测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918776A
CN117918776A CN202410109183.4A CN202410109183A CN117918776A CN 117918776 A CN117918776 A CN 117918776A CN 202410109183 A CN202410109183 A CN 202410109183A CN 117918776 A CN117918776 A CN 11791877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ision
chart
diopter
visual
shap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410109183.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文道源
文为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zhou Sports Vision Medical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zhou Sports Vision Medic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zhou Sports Vision Medical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zhou Sports Vision Medic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410109183.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7918776A/zh
Publication of CN11791877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918776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视力表、视力检测装置,涉及视力与屈光状态检测技术领域。视力表的显示部上显示模糊视力值以及屈光不正度,使得可以直接利用视力表对用户的视力以及屈光不正度进行检测,不需要额外的验光设备,仅仅通过辨认视力表上的视标即可对屈光不正度进行测量,大大简化测量屈光不正度的过程,为待测者以及医生提供了方便,提高了测量屈光不正度的效率;该视力表中包括预设小孔直径下的第二屈光不正度,根据预设直径的小孔片在瞳孔平面投射光区的直径、对数制模糊视力值确定屈光不正度,不需要依赖瞳孔直径,使得测量的屈光不正度的值避免了光线、揉眼睛等场景的影响,大大提高了屈光不正度测量的准确性。

Description

一种视力表、视力检测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视力与屈光状态检测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视力表、视力检测装置。
背景技术
视锐度(visual acuity)又称视力,是反映视网膜黄斑区识别空间细节的能力。5米外视标在正视眼视网膜黄斑部的像是清晰的;而在屈光不正眼黄斑部的像是模糊的,即使能辨认出视标,也是在模糊中辨认,称之为“模糊视力”。视力检查,是眼科常规检测中的重要项目之一,视力表是使用最广的视锐度检测工具。
目前使用的视力表中包含的用于视力检测的数据中仅仅能够进行视力检测,而不具备同步测评屈光不正眼的屈光不正度的功能。当需要测量屈光不正眼的屈光不正度时,则需要使用验光设备进行屈光不正度的测量。由于需要通过额外的设备进行屈光不正度的测量,屈光不正度测量的效率相对较低;或者,当不存在检影、验光设备,则无法进行屈光不正度的测量;或者,需要携带验光设备才能进行屈光不正度的测量,而通常情况下,验光设备较大,不方便携带,从而不方便用户进行屈光不正度的测量。
由此可见,提供一种简单的测量屈光不正度的方法是本领域人员亟需解决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视力表、视力检测装置,以解决现有的测量屈光不正度复杂的技术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视力表,包括展示平面、承载在所述展示平面上的多个随机翻滚E字形视标,所有的E字形视标排列成14行,每行E字形视标大小相同且间距相等,相邻行的E字形视标的间距相等,每行E字形视标两侧分别设置有与对应行E字形视标对应的显示部,所述显示部中的数据包含预设检查距离下的模糊视力值,每个所述显示部还包括与模糊视力值对应的屈光不正度;所述屈光不正度中至少包括屈光不正眼的屈光不正度;
所述屈光不正度包括预设瞳孔直径的第一屈光不正度和预设小孔直径下的第二屈光不正度;
其中,所述第一屈光不正度中的屈光不正眼的屈光不正度根据所述预设检查距离下的对数制模糊视力值和所述预设瞳孔直径确定;
所述第二屈光不正度中的屈光不正眼的屈光不正度根据所述预设检查距离下的对数制模糊视力值和预设直径的小孔片在瞳孔平面投射光区的直径确定。
优选地,小数制模糊视力值V′、瞳孔直径P、屈光不正度K之间的关系式为:
对数制模糊视力值L′、瞳孔直径P、屈光不正度K之间的关系式为:
所述第一屈光不正度中的屈光不正眼的屈光不正度包括预设瞳孔直径的近视屈光不正度K、预设瞳孔直径的远视屈光不正度K;所述预设瞳孔直径的近视屈光不正度K的计算公式如下:
所述预设瞳孔直径的远视屈光不正度K的计算公式如下:
优选地,所述第二屈光不正度中的屈光不正眼的屈光不正度包括预设小孔直径的近视屈光度K′、预设小孔直径的远视屈光度K′,所述预设小孔直径的近视屈光度K′的计算公式如下:
预设小孔直径的远视屈光度K′的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P-x表示近视眼对应地预设直径的小孔片在瞳孔平面投射光区的直径;P+x表示远视眼对应地预设直径的小孔片在瞳孔平面投射光区的直径;
P-x的计算公式如下:
P+x的计算公式如下:
优选地,所述屈光不正度中还包括框镜屈光度、框架眼镜的屈光度;其中,所述框镜屈光度由屈光不正眼的屈光不正度确定;所述框架眼镜的屈光度根据所述框镜屈光度确定;
每个所述显示部包括与所述预设检查距离下的模糊视力值对应的所述框架眼镜的屈光度,所述框架眼镜的屈光度包括近视框架眼镜的屈光度和远视框架眼镜的屈光度。
优选地,所述显示部的左翼数据中包括从每行E字形视标开始沿所述视力表的左侧边缘方向上依次设置的预设瞳孔直径的所述框架眼镜的屈光度、模糊视力值,所述显示部的右翼数据中包括从每行E字形视标开始沿所述视力表的右侧边缘方向上依次设置的预设小孔直径下的所述框架眼镜的屈光度、模糊视力值,模糊视力值的字体小于框架眼镜的屈光度的字体大小。
优选地,所述显示部上还包括:视力表名称、用于表征左翼数据的标识、用于表征右翼数据的标识,用于表征检查距离的标识,所述用于表征左翼数据的标识、所述用于表征右翼数据的标识;所述用于表征检查距离的标识位于所有的E字形视标中最大一行的E字形视标所在的位置与所述视力表名称之间;所述用于表征左翼数据的标识位于所述左翼数据的上方,所述用于表征右翼数据的标识位于所述右翼数据的上方。
优选地,所述视力表包括第一视力表、第二视力表;
其中,所述第一视力表的所述显示部的所述左翼数据和所述右翼数据均为第一检查距离下的数据,所述用于表征检查距离的标识为一个;
所述第二视力表的所述显示部的所述右翼数据为第一检查距离下的数据,所述左翼数据为第二检查距离下的数据,用于表征第一检查距离的标识位于所述右翼数据的上方,用于表征第二检查距离的标识位于所述左翼数据的上方;所述第一检查距离大于所述第二检查距离,所述视力表名称中包含用于表征所述视力表两用的标识。
优选地,所述第一检查距离为5m,所述第二检查距离为2.5m,瞳孔直径为3.5mm,小孔直径为1.0mm;
在所述第一视力表中,所述显示部的所述左翼数据中所述近视框架眼镜的屈光度在-0.25D至-4.50D之间,所述左翼数据中所述远视框架眼镜的屈光度在+0.25D至+4.75D之间;所述右翼数据中所述近视框架眼镜的屈光度在-1.00D至-18.50D之间,所述右翼数据中所述远视框架眼镜的屈光度在+1.00D至+12.00D之间;
在所述第二视力表中,所述显示部的所述左翼数据中所述近视框架眼镜的屈光度在-0.25D至-8.75D之间,所述左翼数据中所述远视框架眼镜的屈光度在+0.25D至+9.00D之间;所述右翼数据中所述近视框架眼镜的屈光度在-1.00D至-18.50D之间,所述右翼数据中所述远视框架眼镜的屈光度在+1.00D至+12.00D之间。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还提供一种视力检测装置,包括:控制器、提示装置、上述的视力表,所述控制器与所述提示装置连接;
所述控制器用于在检测到待测者的情况下,通过所述提示装置提示所述待测者利用所述第一视力表进行视力检测;在检测到未获得所述待测者的视力检测结果的情况下,通过所述提示装置提示所述待测者利用所述第二视力表进行视力检测;
或,所述控制器用于在检测到所述待测者的情况下,通过所述提示装置提示所述待测者利用所述第二视力表进行视力检测。
优选地,所述控制器具体用于在检测到待测者的情况下,通过所述提示装置提示所述待测者站在距离所述第一视力表5m处的位置并观察所述第一视力表上的E字形视标;
获取所述待测者对所述第一视力表上的E字形视标的第一观察结果;
在检测到所述第一观察结果为所述待测者所能辨认出所述第一视力表上的E字形视标的情况下,获取所述待测者能辨认出的所有的E字形视标中的最小的E字形视标以及所述最小的E字形视标对应的当前模糊视力值,并记录当前模糊视力值在所述左翼数据中对应的当前远视框架眼镜的屈光度、当前近视框架眼镜的屈光度;在检测到所述待测者佩戴正镜片的情况下所述待测者的视力提升,则确定所述待测者的屈光不正度为所述当前远视框架眼镜的屈光度;在检测到所述待测者佩戴正镜片的情况下所述待测者的视力降低,则确定所述待测者的屈光不正度为所述当前近视框架眼镜的屈光度;
在检测到所述第一观察结果为所述待测者辨认不出最大E字形视标的情况下,通过所述提示装置提示所述待测者站在距离所述第二视力表2.5m处的位置并观察所述第二视力表上的E字形视标;在检测到所述第二观察结果为所述待测者所能辨认出所述第二视力表上的E字形视标的情况下,返回所述获取所述待测者能辨认出的所有的E字形视标中的最小的E字形视标以及所述最小的E字形视标对应的当前模糊视力值的步骤。
优选地,还包括:试镜架、裂隙片,所述裂隙片位于所述试镜架中;
所述控制器用于通过所述提示装置提示所述待测者站在距离所述第一视力表5m处的位置;
通过所述提示装置提示用户将所述裂隙片旋转一周并在检测到所述裂隙片旋转的过程中获取所述待测者对所述第一视力表上的E字形视标的第三观察结果;
若检测到所述第三观察结果为所述待测者所能辨认出所述第一视力表上的E字形视标的情况下,且检测到模糊视力值为固定值,则获取当前模糊视力值,并记录当前模糊视力值在所述左翼数据中对应的当前远视框架眼镜的屈光度或当前近视框架眼镜的屈光度;
若检测到所述第三观察结果为所述待测者所能辨认出所述第一视力表上的E字形视标的情况下,且检测到的模糊视力值变化,则记录所有的目标模糊视力值中的最大的模糊视力值在所述左翼数据中对应的屈光不正度、轴位,与轴位垂直方向上所对应的屈光不正度;其中,所述目标模糊视力值为所述待测者在辨认当前行的所有E字形视标的情况下,辨认出的E字形视标的数量大于所述当前行的所有E字形视标的数量的一半时,所述当前行对应的模糊视力值;
若检测到所述第三观察结果为所述待测者辨认不出最大E字形视标的情况下,提示所述待测者站在距离所述第二视力表2.5m处的位置并观察所述第二视力表上的E字形视标;在检测到第四观察结果为所述待测者所能辨认出所述第二视力表上的E字形视标的情况下,判断获取到的模糊视力值是否为固定值,若是,则返回所述获取当前模糊视力值,并记录当前模糊视力值在所述左翼数据中对应的当前远视框架眼镜的屈光度或当前近视框架眼镜的屈光度的步骤;若否,则返回所述记录所有的目标模糊视力值中的最大的模糊视力值在所述左翼数据中对应的屈光不正度、轴位,与轴位垂直方向上所对应的屈光不正度的步骤。
优选地,还包括:试镜架、直径为1mm的小孔片,所述小孔片位于所述试镜架中;
所述控制器还用于在检测到所述待测者的情况下,通过所述提示装置提示所述待测者站在距离所述第一视力表5m处的位置观察所述第一视力表上的E字形视标,获取所述待测者能辨认出的所有的E字形视标中的最小的E字形视标以及所述最小的E字形视标对应的当前模糊视力值,并记录当前模糊视力值在所述右翼数据中对应的当前远视框架眼镜的屈光度、当前近视框架眼镜的屈光度;在检测到所述待测者佩戴正镜片的情况下所述待测者的视力提升,则确定所述待测者的屈光不正度为所述当前远视框架眼镜的屈光度;在检测到所述待测者佩戴正镜片的情况下所述待测者的视力降低,则确定所述待测者的屈光不正度为所述当前近视框架眼镜的屈光度;
或,所述控制器用于在检测到所述待测者的情况下,通过所述提示装置提示所述待测者站在距离所述第二视力表5m处的位置观察所述第二视力表上的E字形视标,获取所述待测者能辨认出的所有的E字形视标中的最小的E字形视标以及所述最小的E字形视标对应的当前模糊视力值,返回所述并记录当前模糊视力值在所述右翼数据中对应的当前远视框架眼镜的屈光度、当前近视框架眼镜的屈光度的步骤。
本发明所提供的视力表,包括展示平面、承载在展示平面上的多个随机翻滚E字形视标,所有的E字形视标排列成14行,每行E字形视标大小相同且间距相等,相邻行的E字形视标的间距相等,每行E字形视标两侧分别设置有与对应行E字形视标对应的显示部,显示部中的数据包含预设检查距离下的模糊视力值,每个显示部还包括与模糊视力值对应的屈光不正度;屈光不正度中至少包括屈光不正眼的屈光不正度;屈光不正度包括预设瞳孔直径的第一屈光不正度和预设小孔直径下的第二屈光不正度。根据预设检查距离下的对数制模糊视力值和预设瞳孔直径可以计算出第一屈光不正度中的屈光不正眼的屈光不正度;根据预设检查距离下的对数制模糊视力值和预设直径的小孔片在瞳孔平面投射光区的直径可以计算出第二屈光不正度中的屈光不正眼的屈光不正度。
本发明提供的视力表的显示部上显示模糊视力值以及屈光不正度,使得可以直接利用视力表对用户的视力以及屈光不正度进行检测,不需要额外的验光设备,仅仅通过辨认视力表上的视标即可对屈光不正度进行测量,大大简化测量屈光不正度的过程,为待测者以及医生提供了方便,提高了测量屈光不正度的效率;其次,实际中,存在非自然光线的场景、待测者揉眼睛等场景,导致预设的瞳孔直径的大小发生变化,若仍然采用预设瞳孔直径的第一屈光不正度的视力表测量屈光不正度,则会导致测量的屈光不正度的准确性下降,而本发明提供的视力表中包括预设小孔直径下的第二屈光不正度,根据预设直径的小孔片在瞳孔平面投射光区的直径、对数制模糊视力值确定屈光不正度,不需要依赖瞳孔直径,使得测量的屈光不正度的值避免了光线、揉眼睛等场景的影响,大大提高了屈光不正度测量的准确性;再次,采用E字型随机翻滚视标,适合国人的习惯性辨识;现有的视力表上包括展示平面、承载在展示平面上的多个随机翻滚E字形视标,所有的E字形视标排列成14行,每行E字形视标大小相同且间距相等,相邻行的E字形视标的间距相等,每行E字形视标两侧的数据中均包含预设检查距离下的模糊视力值,本发明在现有的视力表的基础上增加了屈光不正度的显示,可兼容现有的视力表,且在现有的视力表的基础上大大提高了对本发明提供的视力表的制作效率。
此外,本发明还提供一种视力检测装置,与上文中描述的视力表具有相同或相对应的技术特征,效果同上。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做简单的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近视眼成像与朦轮的产生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方波条纹物像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正弦波条纹物像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正弦波的峰值与第二个同样正弦波的边缘不重叠时,两个正弦波峰间凹陷处的照度峰值<74%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正弦波的峰值与第二个同样正弦波的边缘不重叠时,两个正弦波峰间凹陷处的照度峰值>74%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正弦波的峰值与第二个同样正弦波的边缘重叠时,两个正弦波峰间凹陷处的照度峰值=74%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近视眼小孔直径=1mm投射到瞳孔平面光区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远视眼小孔直径=1mm投射到瞳孔平面光区的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屈光不正远视力表的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屈光不正视力表(两用)的示意图;
图1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屈光不正眼与其他眼病筛查方法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范围。
本发明的核心是提供一种视力表、视力检测装置,以解决现有的测量屈光不正度复杂的技术问题。
视力检查,是眼科常规检测中的重要项目之一,视力表是使用最广的视锐度检测工具。目前,国内外使用的视力表,均用于视力检测,但都不具备同步测评屈光不正眼的屈光不正度功能。当前,屈光不正眼的发病率呈快速增长态势,严重危害人们的眼健康,因此,对于受检眼的屈光状态的检测至关重要。在相关的视力表中的数据仅仅包含视力值,只能进行视力的检测,导致需要借助额外的设备才能对受检眼的屈光状态进行检测,完成屈光状态的检测较为复杂,故而,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既包含模糊视力值,又包含各模糊视力值对应的屈光不正度,使得仅仅通过视力表就能够同时实现视力检测以及评测受检眼的屈光状态,并分析视力不良者可能存在的病因的新型“视力表”,谓之“屈光不正视力表”。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发明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视力表,包括展示平面、承载在展示平面上的多个随机翻滚E字形视标,所有的E字形视标排列成14行,每行E字形视标大小相同且间距相等,相邻行的E字形视标的间距相等,每行E字形视标两侧分别设置有与对应行E字形视标对应的显示部,显示部中的数据包含预设检查距离下的模糊视力值,每个显示部还包括与模糊视力值对应的屈光不正度;屈光不正度中至少包括屈光不正眼的屈光不正度;
屈光不正度包括预设瞳孔直径的第一屈光不正度和预设小孔直径下的第二屈光不正度;
其中,第一屈光不正度中的屈光不正眼的屈光不正度根据预设检查距离下的对数制模糊视力值和预设瞳孔直径确定;
第二屈光不正度中的屈光不正眼的屈光不正度根据预设检查距离下的对数制模糊视力值和预设直径的小孔片在瞳孔平面投射光区的直径确定。
为了确定视力表上的屈光不正度的值。本发明实施例对屈光不正眼的模糊视力、瞳孔直径与屈光不正度之间的数理关系进行说明。
1、屈光不正眼与矇轮(或称模糊弥散圆circle of confusion)。
人眼球对不在其视网膜黄斑部共轭点上的眼前空间物体,则不能在黄斑部聚焦成清晰的像(远视眼聚焦于视网膜后,近视眼聚焦于视网膜前),只能在黄斑部结成模糊的像。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近视眼成像与朦轮的产生的示意图。由图1可见,近视眼前空间A、B两点,在视网膜前A’、B’处聚焦,而在视网膜黄斑部形成A”、B”矇轮。矇轮(即模糊弥散圆)直径b的表达式如下:
式中的b表示矇轮直径,P表示瞳孔直径,K表示屈光不正度,Fe表示人眼球的折射力。
2、模糊像的分辨阈。
如上所述,5米外眼前空间视标在正视眼的黄斑部,由焦点像素构成边缘清晰,对比度高的方波条纹物像;而在屈光不正眼的黄斑部,则由直径为b的矇轮A”、B”像素构成模糊、且具有一定规律明暗梯度的较大正弦波条纹物像,增加了分辨的难度。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方波条纹物像的示意图,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正弦波条纹物像的示意图。通过对比图2和图3可以发现,两者在空间频率与对比度方面,存在着非常明显的差别。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正弦波的峰值与第二个同样正弦波的边缘不重叠时,两个正弦波峰间凹陷处的照度峰值<74%的示意图。如图4所示,一种正弦波的峰值与第二个同样正弦波的边缘不重叠时,第二个同样正弦波的边缘距第一个正弦波的峰值还有一段距离,两个正弦波峰间凹陷处的照度峰值<74%,此时很容易辨认视标。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正弦波的峰值与第二个同样正弦波的边缘不重叠时,两个正弦波峰间凹陷处的照度峰值>74%的示意图。如图5所示,一种正弦波的峰值与第二个同样正弦波的边缘不重叠时,第二个同样正弦波的边缘越过了第一个正弦波的峰值一段距离,两个正弦波峰间凹陷处的照度峰值>74%,此时不能辨认视标。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正弦波的峰值与第二个同样正弦波的边缘重叠时,两个正弦波峰间凹陷处的照度峰值=74%的示意图。如图6所示,一种正弦波的峰值与第二个同样正弦波的边缘重叠时,两个正弦波峰间凹陷处的照度峰值=74%,此时恰好能辨认视标。这是人眼可分辨正弦波空间频率的最小距离即分辨阈值。
从视锐度的角度去分析,将影响物体识别的参数归纳为两个:空间频率和对比度。据此,即可得出了屈光不正眼的模糊像分辨阈值β的表达式为:
其中,b表示矇轮直径,c表示对比度。
对比度c的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Lmax表示最大亮度,Lmin表示最小亮度。
正弦波即使受到离焦和像差的影响,正弦波条纹的照明形态保持不变。
模糊像分辨阈值β与矇轮直径b,对比度c之间的关系式如下:
即β=0.24b。
3、导出屈光不正眼的模糊视力、瞳孔直径与屈光不正度的数理关系方程式。
制定人眼的视力标准是1分角(1’),定为视力1.0或5.0。设正视人眼折射力F=+60D。其在黄斑部1分角所对应的宽度4.85μm。
与模糊像分辨阈值相比较,依据光的波动理论和Rayleigh标准、人眼最小分辨角等因素,可导出屈光不正眼的模糊视力、瞳孔直径与屈光不正度关系的方程式。
设V′为小数制模糊视力值,根据上述推导出的两个公式(如下):
β=0.24b,
确定出
其中,θ表示人眼最小分辨角。即小数制模糊视力值V′、瞳孔直径P、屈光不正度K之间的关系式如公式(1)所示:
设L′为对数制模糊视力值,依据小数制模糊视力与对数制模糊视力互换公式:L′=LogV′+5,得出V′=10(L′-5),则对数制模糊视力值L′、瞳孔直径P、屈光不正度K之间的关系式如公式(2)所示:
第一屈光不正度中的屈光不正眼的屈光不正度包括预设瞳孔直径的近视屈光不正度K、预设瞳孔直径的远视屈光不正度K;依据模糊视力、瞳孔直径与屈光不正度的数理关系,可推导出预设瞳孔直径的近视屈光不正度K的计算公式如公式(3)所示:
预设瞳孔直径的远视屈光不正度K的计算公式如公式(4)所示:
需要说明的是,对于上述的预设瞳孔直径的值不作限定,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另外,上述公式计算出的是屈光不正眼的屈光不正度,实际中,大部分用户使用的是佩戴框架眼镜。为了能够直接根据视力表上屈光不正度确定出用户所佩戴的框架眼镜的屈光度,首先,本发明实施例中设置的屈光不正度除了屈光不正眼的屈光不正度,还包括框镜屈光度、框架眼镜的屈光度;其中,框镜屈光度由屈光不正眼的屈光不正度确定;框架眼镜的屈光度根据框镜屈光度确定;
每个显示部包括与预设检查距离下的模糊视力值对应的框架眼镜的屈光度,框架眼镜的屈光度包括近视框架眼镜的屈光度和远视框架眼镜的屈光度。
在标准照明状态下,人眼瞳孔直径3.5mm(国人瞳孔直径平均值)时,检测到的模糊视力与其相对应的屈光不正度,可认为受检屈光不正眼所具有的屈光不正度。根据上述的公式(3)和公式(4)清楚表明了近视屈光不正度K或远视屈光不正度K、模糊视力与瞳孔直径P三者之间的关系。
当瞳孔直径=3.5mm时,受检眼所能辨认(即看清)的L′如4.0、4.1、4.2......。
将P=3.5mm代入公式(3)与(4)式中,可计算出K和K,再用d=15mm代入公式(5),计算出框镜屈光度D′(即框镜度)。
其中,D表示屈光不正眼的屈光不正度(其中,包含K和K),d表示框架眼镜至瞳孔平面的距离。
在得出框镜屈光度后,由于在框架眼镜的制作过程中是以0.25D为一档制作镜片,故而,在得出框镜屈光度后,需要转换为框架眼镜的屈光度。如计算出的框镜屈光度为-4.39D,则框架眼镜的屈光度为-4.50D。
在设计屈光不正视力表时,采用“E”字形随机翻滚视标。本表与《标准对数视力表》(GB11533-2011)兼容,为适合国人的辨识习惯,并与国内外视力检测接轨。通常情况下,将预设瞳孔直径的第一屈光不正度作为屈光不正视力表的左翼数据(视力表自身的左边数据,当用户观察视力表时,用户所观测的视力表中右侧的数据为视力表的左翼数据)。
表1为检查距离设置为5m(待测者距离视力表的距离为5m),瞳孔直径为3.5m时的近视、远视L′与屈光不正度数据一览表。
表1检查距离5米,瞳孔P=3.5mm时,近视、远视L′与K数据一览表
以表1中的第一行的左侧三个数据为例,分别说明计算过程。在计算近视屈光不正度时,将L′=4.0代入上述公式(3)中即可得到L′=4.0时近视屈光不正度为-4.12D;将计算得到的-4.12D以及d=0.015m代入公式(5)中进行计算,得到近视框镜度(即框镜屈光度)为-4.39D;由于在制作镜片时以0.25D为一档进行制作,所以,近视配镜框镜度(即框架眼镜的屈光度)为-4.50D。对于表1中其余数值的计算同理,此处不再赘述。
为拓宽检测范围,适应不同检测环境与需求,检测距离从5米可前移至2.5米。表2为检查距离设置为2.5m(待测者距离视力表的距离为2.5m),瞳孔直径为3.5mm时的近视、远视L′与屈光不正度数据一览表。
表2检查距离2.5米,瞳孔P=3.5mm时,近视、远视L′与K数据一览表
/>
对比表1和表2可以发现,当检查距离由5m前移至2.5m,表2中的数据相比于表1中的数据多出了前三行数据。视标由4.0向上添加3行至3.7(0.05)
上文中描述了预设瞳孔直径的第一屈光不正度的计算过程,实际中存在非自然光线以及其他干扰因素(如待测者揉眼睛、眯眼、歪头)等场景,导致瞳孔直径变化,故而,若仍然采用计算出的预设瞳孔直径下的第一屈光不正度作为待检眼的屈光不正度,则会导致屈光不正度的准确率下降。故而,本实施例中进一步地计算预设小孔直径下的第二屈光不正度。
由于屈光不正眼瞳孔直径的大小无法精准控制,但可以通过将小孔片(如直径=1mm)插入受检屈光不正眼前的试镜框内,以控制其在瞳孔平面的投射光区x(指的是直径)。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近视眼小孔直径=1mm投射到瞳孔平面光区的示意图,图7中近视眼前试镜框内插入孔径1mm的小孔片,n(空气屈光指数)=1,f’为近视眼远点到瞳孔平面位置的距离,f’-d为近视眼远点到框镜位置的距离f,d=15mm表示框架眼镜至瞳孔平面的距离,x(图7中标有箭头的直线)代表1mm小孔片在瞳孔平面投射光区直径,x>1mm。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远视眼小孔直径=1mm投射到瞳孔平面光区的示意图,图8中远视眼前试镜框内插入孔径1mm的小孔片,n(空气屈光指数)=1,f’为远视眼远点到瞳孔平面位置的距离,f’-d为远视眼远点到框架位置的距离f,d=15mm表示框架眼镜至瞳孔平面的距离,x(图8中标有箭头的直线)代表1mm小孔片在瞳孔平面投射光区直径,x﹤1mm。结合图7和图8可导出受检屈光不正眼前的试镜框内,插入孔径1mm的小孔片后,近视眼在瞳孔平面投射光区直径x与瞳孔直径1mm时的屈光不正度Dp=1mm的关系如公式(6)所示,远视眼在瞳孔平面投射光区直径x与瞳孔直径1mm时的屈光不正度Pp=1mm的关系如公式(7)所示。
根据上述的公式(3)和公式(4)计算出的瞳孔=1mm时,近视、远视L'与K数据一览表。表3中-Dp=1mm表示近视眼瞳孔直径1mm时的屈光不正度,+Dp=1mm表示远视眼瞳孔直径1mm时的屈光不正度。
表3瞳孔=1mm时,近视、远视L′与-Dp=1mm、+Dp=1mm数据一览表
依据表3中瞳孔直径P=1mm时,将+Dp=1mm代入公式(6)可计算出近视眼在瞳孔平面投射光区直径x,以及将-Dp=1mm代入公式(7)可计算出远视眼在瞳孔平面投射光区直径x,为区分近视眼对应的1mm小孔片在瞳孔平面投射光区的直径与远视眼对应的1mm小孔片在瞳孔平面投射光区的直径,此处用-x表示近视眼对应的1mm小孔片在瞳孔平面投射光区的直径,用+x表示远视眼对应的1mm小孔片在瞳孔平面投射光区的直径。
上文中是以1mm小孔片为例进行说明,实际中,可选择其它尺寸的小孔来进行屈光不正度的计算。本发明实施例中用P-x表示近视眼对应地预设直径的小孔片在瞳孔平面投射光区的直径;P+x表示远视眼对应地预设直径的小孔片在瞳孔平面投射光区的直径。
P-x的计算公式如下:
P+x的计算公式如下:
第二屈光不正度中的屈光不正眼的屈光不正度包括预设小孔直径的近视屈光度K′、预设小孔直径的远视屈光度K′,预设小孔直径的近视屈光度K′的计算公式如公式(8)所示:
预设小孔直径的远视屈光度K′的计算公式如下:
对于预设的小孔直径不作限定,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将近视P-x、代入公式(8)计算出K′,将远视P+x代入公式(9)计算出K′,再用上述的公式(5)计算出屈光不正眼框镜度,所得数据见表4。表4为检查距离5米,小孔直径=1mm时,-x、+x、近视、远视L′与K数据一览表。
表4检查距离5米,小孔=1mm时,-x、+x、近视、远视L′与K数据一览表
通常情况下,将预设小孔直径下的第二屈光不正度作为屈光不正视力表的右翼数据(视力表自身的右边数据,当用户观察视力表时,用户所观测的视力表中左侧的数据为视力表的右翼数据)。
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视力表,包括展示平面、承载在展示平面上的多个随机翻滚E字形视标,所有的E字形视标排列成14行,每行E字形视标大小相同且间距相等,相邻行的E字形视标的间距相等,每行E字形视标两侧分别设置有与对应行E字形视标对应的显示部,显示部中的数据包含预设检查距离下的模糊视力值,每个显示部还包括与模糊视力值对应的屈光不正度;屈光不正度中至少包括屈光不正眼的屈光不正度;屈光不正度包括预设瞳孔直径的第一屈光不正度和预设小孔直径下的第二屈光不正度。根据预设检查距离下的对数制模糊视力值和预设瞳孔直径可以计算出第一屈光不正度中的屈光不正眼的屈光不正度;根据预设检查距离下的对数制模糊视力值和预设直径的小孔片在瞳孔平面投射光区的直径可以计算出第二屈光不正度中的屈光不正眼的屈光不正度。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视力表的显示部上显示模糊视力值以及屈光不正度,使得可以直接利用视力表对用户的视力以及屈光不正度进行检测,不需要额外的验光设备,仅仅通过辨认视力表上的视标即可对屈光不正度进行测量,大大简化测量屈光不正度的过程,为待测者以及医生提供了方便,提高了测量屈光不正度的效率;其次,实际中,存在非自然光线的场景、待测者揉眼睛等场景,导致预设的瞳孔直径的大小发生变化,若仍然采用预设瞳孔直径的第一屈光不正度的视力表测量屈光不正度,则会导致测量的屈光不正度的准确性下降,而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视力表中包括预设小孔直径下的第二屈光不正度,根据预设直径的小孔片在瞳孔平面投射光区的直径、对数制模糊视力值确定屈光不正度,不需要依赖瞳孔直径,使得测量的屈光不正度的值避免了光线、揉眼睛等场景的影响,提高了屈光不正度测量的准确性;再次,采用E字型随机翻滚视标,适合国人的习惯性辨识;现有的视力表上包括展示平面、承载在展示平面上的多个随机翻滚E字形视标,所有的E字形视标排列成14行,每行E字形视标大小相同且间距相等,相邻行的E字形视标的间距相等,每行E字形视标两侧的数据中均包含预设检查距离下的模糊视力值,本发明实施例在现有的视力表的基础上增加了屈光不正度的显示,可兼容现有的视力表,且在现有的视力表的基础上提高了对本发明提供的视力表的制作效率。
上文中描述了本发明实施例中视力表上的数据包含屈光不正度以及屈光不正度的数值的计算。本实施例中对视力表上的数据排布进行说明。显示部的左翼数据中包括从每行E字形视标开始沿视力表的左侧边缘方向上依次设置的预设瞳孔直径的框架眼镜的屈光度、模糊视力值,显示部的右翼数据中包括从每行E字形视标开始沿视力表的右侧边缘方向上依次设置的预设小孔直径下的框架眼镜的屈光度、模糊视力值,模糊视力值的字体小于框架眼镜的屈光度的字体大小。
为方便用户能够直观了解到视力表上数据的含义,在一些实施例中,显示部上还包括:视力表名称、用于表征左翼数据的标识、用于表征右翼数据的标识,用于表征检查距离的标识,用于表征左翼数据的标识、用于表征右翼数据的标识;用于表征检查距离的标识位于所有的E字形视标中最大一行的E字形视标所在的位置与视力表名称之间;用于表征左翼数据的标识位于左翼数据的上方,用于表征右翼数据的标识位于右翼数据的上方。
结合上文中描述的检查距离为5m时的视力表上的数据以及检查距离为2.5m时视力表上的数据,本发明实施例中将视力表分为第一视力表、第二视力表;其中,第一视力表的显示部的左翼数据和右翼数据均为第一检查距离下的数据,用于表征检查距离的标识为一个;
第二视力表的显示部的右翼数据为第一检查距离下的数据,左翼数据为第二检查距离下的数据,用于表征第一检查距离的标识位于右翼数据的上方,用于表征第二检查距离的标识位于左翼数据的上方;第一检查距离大于第二检查距离,视力表名称中包含用于表征视力表两用的标识。
优选地,选取的第一检查距离为5m,第二检查距离为2.5m。当第一检查距离为5m,第二检查距离为2.5m,瞳孔直径为3.5mm,小孔直径为1.0mm,在第一视力表中,显示部的左翼数据中近视框架眼镜的屈光度在-0.25D至-4.50D之间,左翼数据中远视框架眼镜的屈光度在+0.25D至+4.75D之间;右翼数据中近视框架眼镜的屈光度在-1.00D至-18.50D之间,右翼数据中远视框架眼镜的屈光度在+1.00D至+12.00D之间;
在第二视力表中,显示部的左翼数据中近视框架眼镜的屈光度在-0.25D至-8.75D之间,左翼数据中远视框架眼镜的屈光度在+0.25D至+9.00D之间;右翼数据中近视框架眼镜的屈光度在-1.00D至-18.50D之间,右翼数据中远视框架眼镜的屈光度在+1.00D至+12.00D之间。
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屈光不正远视力表的示意图。图9所示的视力表即为上述实施例中描述的第一视力表,结合上述的表1、表4中的数据可确定图9中视力表的数据;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屈光不正视力表(两用)的示意图。本发明实施例中将图9、图10中的视力表的高度为80cm,宽度为30cm。
图10所示的视力表即为上述实施例中描述的第二视力表,结合上述的表1、表2、表4中的数据可确定出图10中视力表上的数据。以图10中提供的视力表为例,再次对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视力表与传统视力表的区别进行说明:
1、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视力表可同时在2.5m的检查距离下使用,也可以在5m的检查距离下使用,即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视力表是可两用的视力表,而传统的视力表仅仅能进行视力值的检测,并且不能同时在两个检查距离下使用,如在5m检查距离下使用,室内空间小于5m时,为了能够测量视力,则需要采用反射镜来使得检查距离达到5m,从而进行检测。
2、本发明提供的视力表与传统的视力表整体结构不一样。
(1)、图10中视力表的左翼标有瞳孔直径3.5mm(国人瞳孔直径平均值)。在标准照明状态下,人眼检测到的模糊视力与其相对应的屈光不正度,可认为受检屈光不正眼所具有的屈光不正度。
不同的瞳孔直径状态下,所测得的模糊视力是不相同的,但不会改变屈光不正眼的性质与度数。
(2)、图10中视力表的右翼标有小孔直径1.0mm时的模糊视力及其相对应的屈光不正度。小孔(直径1.0mm)能提高屈光不正眼的模糊视力;并可避免受检者,因眯眼、歪头导致模糊视力波动不定,不准确。通过小孔所见的模糊视力,可确定受检眼相对应的框架眼镜屈光度。
(3)、图10中的视力表中每行视标两旁,均标有模糊视力与其相对应的屈光不正度。
3、发明提供的视力表使用的检测方法与其他视力表不一样。
在图10的《屈光不正视力表(两用)》中,确切标明左、右两翼不同的检测距离(左翼2.5米、右翼5米),方便在不同情况、不同场合下使用。如受检眼在5米处裸眼(或戴裂隙片)看见右翼4.0行视标(即最顶行)时,要看左翼的4.0视标行(顺数第四行)相对应屈光不正度(-4.50D+4.75D);若看不清4.0(0.1)(即最顶行)视标,可走近至距《屈光不正视力表(两用)》2.5米处进行检测,用左翼可检测到3.7(0.05)视标相对应的-8.75D,+9.00D,扩展了检测范围。
4、检测方式及用途与其他视力表不一样。
本表用于视力不良者,采用不同的检测方式与流程,有利于对其可能存在的病因分析。如:屈光不正眼的屈光不正度、弱视、视力发育延迟、眼器质性病变等。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屈光不正视力表是依据屈光不正眼的模糊视力、瞳孔直径、屈光不正度之间的数理关系研制而成。对于本发明实施例中提供的公式的变形、视力表的平面设计、使用方法的变化和替换都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屈光不正视力表设计的极限视力5.1(1.2)(依据光的波动理论和Rayleigh标准、人眼最小分辨角)。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屈光不正视力表与《标准对数视力表》(GB 11533-2011)兼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屈光不正视力表既能检查远视力,快速筛查视力不良,又能用检测模糊视力的方式,同步测评屈光不正眼的屈光不正状态与分析视力不良者可能存在的病因。
上文中描述了一种视力表,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视力检测装置,包括:控制器、提示装置、上述的视力表,控制器与提示装置连接;
控制器用于在检测到待测者的情况下,通过提示装置提示待测者利用第一视力表进行视力检测;在检测到未获得待测者的视力检测结果的情况下,通过提示装置提示待测者利用第二视力表进行视力检测;
或,控制器用于在检测到待测者的情况下,通过提示装置提示待测者利用第二视力表进行视力检测。
在实施中,依据我国标准对数视力表(GB11533-2011)标准进行检测,按照先右眼,后左眼的检测顺序,依次记录模糊视力及其相应的屈光不正度。
检测过程的第一步:裸眼检测法:
控制器具体用于在检测到待测者的情况下,通过提示装置提示待测者站在距离第一视力表5m处的位置并观察第一视力表上的E字形视标;
获取待测者对第一视力表上的E字形视标的第一观察结果;
在检测到第一观察结果为待测者所能辨认出第一视力表上的E字形视标的情况下,获取待测者能辨认出的所有的E字形视标中的最小的E字形视标以及最小的E字形视标对应的当前模糊视力值,并记录当前模糊视力值在左翼数据中对应的当前远视框架眼镜的屈光度、当前近视框架眼镜的屈光度;在检测到待测者佩戴正镜片的情况下待测者的视力提升,则确定待测者的屈光不正度为当前远视框架眼镜的屈光度;在检测到待测者佩戴正镜片的情况下待测者的视力降低,则确定待测者的屈光不正度为当前近视框架眼镜的屈光度;
在检测到第一观察结果为待测者辨认不出最大E字形视标的情况下,通过提示装置提示待测者站在距离第二视力表2.5m处的位置并观察第二视力表上的E字形视标;在检测到第二观察结果为待测者所能辨认出第二视力表上的E字形视标的情况下,返回获取待测者能辨认出的所有的E字形视标中的最小的E字形视标以及最小的E字形视标对应的当前模糊视力值的步骤。
在实施中,裸眼检测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A1:被检者站在距《屈光不正远视力表》5米处,检测其模糊视力,并同步记录其左、翼相对应的屈光不正度。
步骤A2:被检眼戴上试镜架,放置上述相对应的正镜片,若视力提升,则记录为正度数;反之,为负度数;
步骤A3:若受检眼在5米处不能辨认出4.0(0.1)视标,则走近至距《屈光不正视力表(两用)》2.5米处检测,记录其左翼检查距离2.5米相对应的模糊视力与屈光不正度,并按上述A2步骤判定正负屈光不正度。
当受检眼在距离《屈光不正远视力表》5米处检测时。若看不清的4.0(0.1)行视标时,可走近至距《屈光不正视力表(两用)》2.5米处进行检测,用其左翼可检测到3.7(0.05)行视标及其相对应屈光不正度-8.75D,+9.00D,扩展了检测范围。
除了近视、远视,实际中用户还会存在散光的情况,因此,检测过程的第二步:裂隙片检测法。
视力检测装置,还包括:试镜架、裂隙片,裂隙片位于试镜架中;
控制器用于通过提示装置提示待测者站在距离第一视力表5m处的位置;
通过提示装置提示用户将裂隙片旋转一周并在检测到裂隙片旋转的过程中获取待测者对第一视力表上的E字形视标的第三观察结果;
若检测到第三观察结果为待测者所能辨认出第一视力表上的E字形视标的情况下,且检测到模糊视力值为固定值,则获取当前模糊视力值,并记录当前模糊视力值在左翼数据中对应的当前远视框架眼镜的屈光度或当前近视框架眼镜的屈光度;若检测到第三观察结果为待测者所能辨认出第一视力表上的E字形视标的情况下,且检测到的模糊视力值变化,则记录所有的目标模糊视力值中的最大的模糊视力值在左翼数据中对应的屈光不正度、轴位,与轴位垂直方向上所对应的屈光不正度;其中,目标模糊视力值为待测者在辨认当前行的所有E字形视标的情况下,辨认出的E字形视标的数量大于当前行的所有E字形视标的数量的一半时,当前行对应的模糊视力值;
若检测到第三观察结果为待测者辨认不出最大E字形视标的情况下,提示待测者站在距离第二视力表2.5m处的位置并观察第二视力表上的E字形视标;在检测到第四观察结果为待测者所能辨认出第二视力表上的E字形视标的情况下,判断获取到的模糊视力值是否为固定值,若是,则返回获取当前模糊视力值,并记录当前模糊视力值在左翼数据中对应的当前远视框架眼镜的屈光度或当前近视框架眼镜的屈光度的步骤;若否,则返回记录所有的目标模糊视力值中的最大的模糊视力值在左翼数据中对应的屈光不正度、轴位,与轴位垂直方向上所对应的屈光不正度的步骤。
在实施中,裂隙片检测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B1:被检者站在距《屈光不正远视力表》5米处,在被检眼前的试镜架内插入裂隙片(裂隙宽1mm,长15mm),将裂隙片旋转一周。
步骤B1.1:若模糊视力无变化,则记录其左翼相对应的屈光不正度。
步骤B1.2:若在裂隙片旋转过程中所见模糊视力有变化,则分别记录最佳视力相对应的屈光不正度K1及轴位,与其垂直方向所对应的屈光不正度K2。
步骤B2:若被检眼在5米处不能辨认出4.0(0.1)视标,则走近至距《屈光不正视力表(两用)》2.5米处检测,按上述B1步骤,检测、记录其左翼检查距离2.5米相对应的模糊视力与屈光不正度及轴位。
在受检眼前试镜框架内,插入裂隙片并旋转裂隙片,观察《屈光不正远视力表》或《屈光不正视力表(两用)》左翼模糊视力的变化,可检出散光眼的屈光状态。
第三步:小孔片检测法。
视力检测装置,还包括:试镜架、直径为1mm的小孔片,小孔片位于试镜架中;
控制器还用于在检测到待测者的情况下,通过提示装置提示待测者站在距离第一视力表5m处的位置观察第一视力表上的E字形视标,获取待测者能辨认出的所有的E字形视标中的最小的E字形视标以及最小的E字形视标对应的当前模糊视力值,并记录当前模糊视力值在右翼数据中对应的当前远视框架眼镜的屈光度、当前近视框架眼镜的屈光度;在检测到待测者佩戴正镜片的情况下待测者的视力提升,则确定待测者的屈光不正度为当前远视框架眼镜的屈光度;在检测到待测者佩戴正镜片的情况下待测者的视力降低,则确定待测者的屈光不正度为当前近视框架眼镜的屈光度;
或,控制器用于在检测到待测者的情况下,通过提示装置提示待测者站在距离第二视力表5m处的位置观察第二视力表上的E字形视标,获取待测者能辨认出的所有的E字形视标中的最小的E字形视标以及最小的E字形视标对应的当前模糊视力值,返回并记录当前模糊视力值在右翼数据中对应的当前远视框架眼镜的屈光度、当前近视框架眼镜的屈光度的步骤。
在实施中,小孔片检测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C1:被检者站在距《屈光不正远视力表》或《屈光不正视力表(两用)》5米处,在被检眼前试镜架内插入小孔片(孔径=1mm),检测其模糊视力,并同步记录其右翼相对应的屈光不正度。
受检者站在距《屈光不正远视力表》或《屈光不正视力表(两用)》5米处,在受检眼前试镜架内插入小孔片(孔径=1mm),检测其模糊视力,并同步记录其右翼相对应的屈光不正度。
图1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屈光不正眼与其他眼病筛查方法的流程图,如图11所示,该方法包括:
S10:检测裸眼视力;
S11:检测到裸眼视力≥5.0;
S12:确定正视、远视、视疲劳等;
S13:进行眼压检查/散瞳验光裂隙灯检查/眼底检查眼位检查、三级视功能检查及必要的眼科特殊检查进一步排除眼部器质性病变;
S14:检测到裸眼视力≤4.9(加小孔);
S15:检测到小孔视力有提高;
S16:对屈光不正眼进行矫正;
S17:矫正后,视力≥5.0,进入步骤S13;
S18:矫正后,视力≤4.9,进入步骤S20;
S19:检测到小孔视力无提高;
S20:确定弱视、视力发育延迟、癔症、自闭症、精神因素、眼部器质性病变等。必要时做眼科进一步的特殊检查。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屈光不正视力表》是一款创新型检测工具。解决了国内外视力表在检查视力的同时,无法同步测评屈光不正眼的屈光不正状态与分析视力不良者可能存在的病因问题;拓展了视力表的检测与应用范围。《屈光不正视力表》采用“E”字形随机翻滚视标,适合国人的习惯性辨识,与标准对数视力表(GB11533-2011)两者兼容,且与其他国内外视力检测方法接轨。优化了视力筛查流程、提高了视力不良检出、屈光不正筛查及眼病病因分析的效率,有助于儿童青少年群体眼保健工作的开展与实施。
以上对本发明所提供的一种视力表、视力检测装置进行了详细介绍。说明书中各个实施例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部分互相参见即可。对于实施例公开的装置而言,由于其与实施例公开的方法相对应,所以描述的比较简单,相关之处参见方法部分说明即可。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发明进行若干改进和修饰,这些改进和修饰也落入本发明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说明书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Claims (12)

1.一种视力表,包括展示平面、承载在所述展示平面上的多个随机翻滚E字形视标,所有的E字形视标排列成14行,每行E字形视标大小相同且间距相等,相邻行的E字形视标的间距相等,每行E字形视标两侧分别设置有与对应行E字形视标对应的显示部,所述显示部中的数据包含预设检查距离下的模糊视力值,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显示部还包括与模糊视力值对应的屈光不正度;所述屈光不正度中至少包括屈光不正眼的屈光不正度;
所述屈光不正度包括预设瞳孔直径的第一屈光不正度和预设小孔直径下的第二屈光不正度;
其中,所述第一屈光不正度中的屈光不正眼的屈光不正度根据所述预设检查距离下的对数制模糊视力值和所述预设瞳孔直径确定;
所述第二屈光不正度中的屈光不正眼的屈光不正度根据所述预设检查距离下的对数制模糊视力值和预设直径的小孔片在瞳孔平面投射光区的直径确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视力表,其特征在于,小数制模糊视力值V′、瞳孔直径P、屈光不正度K之间的关系式为:
对数制模糊视力值L′、瞳孔直径P、屈光不正度K之间的关系式为:
所述第一屈光不正度中的屈光不正眼的屈光不正度包括预设瞳孔直径的近视屈光不正度K、预设瞳孔直径的远视屈光不正度K;所述预设瞳孔直径的近视屈光不正度K的计算公式如下:
所述预设瞳孔直径的远视屈光不正度K的计算公式如下: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视力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屈光不正度中的屈光不正眼的屈光不正度包括预设小孔直径的近视屈光度K′、预设小孔直径的远视屈光度K′,所述预设小孔直径的近视屈光度K′的计算公式如下:
预设小孔直径的远视屈光度K′的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P-x表示近视眼对应地预设直径的小孔片在瞳孔平面投射光区的直径;P+x表示远视眼对应地预设直径的小孔片在瞳孔平面投射光区的直径;
P-x的计算公式如下:
P+x的计算公式如下: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意一项所述的视力表,其特征在于,所述屈光不正度中还包括框镜屈光度、框架眼镜的屈光度;其中,所述框镜屈光度由屈光不正眼的屈光不正度确定;所述框架眼镜的屈光度根据所述框镜屈光度确定;
每个所述显示部包括与所述预设检查距离下的模糊视力值对应的所述框架眼镜的屈光度,所述框架眼镜的屈光度包括近视框架眼镜的屈光度和远视框架眼镜的屈光度。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视力表,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部的左翼数据中包括从每行E字形视标开始沿所述视力表的左侧边缘方向上依次设置的预设瞳孔直径的所述框架眼镜的屈光度、模糊视力值,所述显示部的右翼数据中包括从每行E字形视标开始沿所述视力表的右侧边缘方向上依次设置的预设小孔直径下的所述框架眼镜的屈光度、模糊视力值,模糊视力值的字体小于框架眼镜的屈光度的字体大小。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视力表,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部上还包括:视力表名称、用于表征左翼数据的标识、用于表征右翼数据的标识,用于表征检查距离的标识,所述用于表征左翼数据的标识、所述用于表征右翼数据的标识;所述用于表征检查距离的标识位于所有的E字形视标中最大一行的E字形视标所在的位置与所述视力表名称之间;所述用于表征左翼数据的标识位于所述左翼数据的上方,所述用于表征右翼数据的标识位于所述右翼数据的上方。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视力表,其特征在于,所述视力表包括第一视力表、第二视力表;
其中,所述第一视力表的所述显示部的所述左翼数据和所述右翼数据均为第一检查距离下的数据,所述用于表征检查距离的标识为一个;
所述第二视力表的所述显示部的所述右翼数据为第一检查距离下的数据,所述左翼数据为第二检查距离下的数据,用于表征第一检查距离的标识位于所述右翼数据的上方,用于表征第二检查距离的标识位于所述左翼数据的上方;所述第一检查距离大于所述第二检查距离,所述视力表名称中包含用于表征所述视力表两用的标识。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视力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检查距离为5m,所述第二检查距离为2.5m,瞳孔直径为3.5mm,小孔直径为1.0mm;
在所述第一视力表中,所述显示部的所述左翼数据中所述近视框架眼镜的屈光度在-0.25D至-4.50D之间,所述左翼数据中所述远视框架眼镜的屈光度在+0.25D至+4.75D之间;所述右翼数据中所述近视框架眼镜的屈光度在-1.00D至-18.50D之间,所述右翼数据中所述远视框架眼镜的屈光度在+1.00D至+12.00D之间;
在所述第二视力表中,所述显示部的所述左翼数据中所述近视框架眼镜的屈光度在-0.25D至-8.75D之间,所述左翼数据中所述远视框架眼镜的屈光度在+0.25D至+9.00D之间;所述右翼数据中所述近视框架眼镜的屈光度在-1.00D至-18.50D之间,所述右翼数据中所述远视框架眼镜的屈光度在+1.00D至+12.00D之间。
9.一种视力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控制器、提示装置、权利要求8所述的视力表,所述控制器与所述提示装置连接;
所述控制器用于在检测到待测者的情况下,通过所述提示装置提示所述待测者利用所述第一视力表进行视力检测;在检测到未获得所述待测者的视力检测结果的情况下,通过所述提示装置提示所述待测者利用所述第二视力表进行视力检测;
或,所述控制器用于在检测到所述待测者的情况下,通过所述提示装置提示所述待测者利用所述第二视力表进行视力检测。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视力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器具体用于在检测到待测者的情况下,通过所述提示装置提示所述待测者站在距离所述第一视力表5m处的位置并观察所述第一视力表上的E字形视标;
获取所述待测者对所述第一视力表上的E字形视标的第一观察结果;
在检测到所述第一观察结果为所述待测者所能辨认出所述第一视力表上的E字形视标的情况下,获取所述待测者能辨认出的所有的E字形视标中的最小的E字形视标以及所述最小的E字形视标对应的当前模糊视力值,并记录当前模糊视力值在所述左翼数据中对应的当前远视框架眼镜的屈光度、当前近视框架眼镜的屈光度;在检测到所述待测者佩戴正镜片的情况下所述待测者的视力提升,则确定所述待测者的屈光不正度为所述当前远视框架眼镜的屈光度;在检测到所述待测者佩戴正镜片的情况下所述待测者的视力降低,则确定所述待测者的屈光不正度为所述当前近视框架眼镜的屈光度;
在检测到所述第一观察结果为所述待测者辨认不出最大E字形视标的情况下,通过所述提示装置提示所述待测者站在距离所述第二视力表2.5m处的位置并观察所述第二视力表上的E字形视标;在检测到所述第二观察结果为所述待测者所能辨认出所述第二视力表上的E字形视标的情况下,返回所述获取所述待测者能辨认出的所有的E字形视标中的最小的E字形视标以及所述最小的E字形视标对应的当前模糊视力值的步骤。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视力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试镜架、裂隙片,所述裂隙片位于所述试镜架中;
所述控制器用于通过所述提示装置提示所述待测者站在距离所述第一视力表5m处的位置;
通过所述提示装置提示用户将所述裂隙片旋转一周并在检测到所述裂隙片旋转的过程中获取所述待测者对所述第一视力表上的E字形视标的第三观察结果;
若检测到所述第三观察结果为所述待测者所能辨认出所述第一视力表上的E字形视标的情况下,且检测到模糊视力值为固定值,则获取当前模糊视力值,并记录当前模糊视力值在所述左翼数据中对应的当前远视框架眼镜的屈光度或当前近视框架眼镜的屈光度;
若检测到所述第三观察结果为所述待测者所能辨认出所述第一视力表上的E字形视标的情况下,且检测到的模糊视力值变化,则记录所有的目标模糊视力值中的最大的模糊视力值在所述左翼数据中对应的屈光不正度、轴位,与轴位垂直方向上所对应的屈光不正度;其中,所述目标模糊视力值为所述待测者在辨认当前行的所有E字形视标的情况下,辨认出的E字形视标的数量大于所述当前行的所有E字形视标的数量的一半时,所述当前行对应的模糊视力值;
若检测到所述第三观察结果为所述待测者辨认不出最大E字形视标的情况下,提示所述待测者站在距离所述第二视力表2.5m处的位置并观察所述第二视力表上的E字形视标;在检测到第四观察结果为所述待测者所能辨认出所述第二视力表上的E字形视标的情况下,判断获取到的模糊视力值是否为固定值,若是,则返回所述获取当前模糊视力值,并记录当前模糊视力值在所述左翼数据中对应的当前远视框架眼镜的屈光度或当前近视框架眼镜的屈光度的步骤;若否,则返回所述记录所有的目标模糊视力值中的最大的模糊视力值在所述左翼数据中对应的屈光不正度、轴位,与轴位垂直方向上所对应的屈光不正度的步骤。
12.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视力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试镜架、直径为1mm的小孔片,所述小孔片位于所述试镜架中;
所述控制器还用于在检测到所述待测者的情况下,通过所述提示装置提示所述待测者站在距离所述第一视力表5m处的位置观察所述第一视力表上的E字形视标,获取所述待测者能辨认出的所有的E字形视标中的最小的E字形视标以及所述最小的E字形视标对应的当前模糊视力值,并记录当前模糊视力值在所述右翼数据中对应的当前远视框架眼镜的屈光度、当前近视框架眼镜的屈光度;在检测到所述待测者佩戴正镜片的情况下所述待测者的视力提升,则确定所述待测者的屈光不正度为所述当前远视框架眼镜的屈光度;在检测到所述待测者佩戴正镜片的情况下所述待测者的视力降低,则确定所述待测者的屈光不正度为所述当前近视框架眼镜的屈光度;
或,所述控制器用于在检测到所述待测者的情况下,通过所述提示装置提示所述待测者站在距离所述第二视力表5m处的位置观察所述第二视力表上的E字形视标,获取所述待测者能辨认出的所有的E字形视标中的最小的E字形视标以及所述最小的E字形视标对应的当前模糊视力值,返回所述并记录当前模糊视力值在所述右翼数据中对应的当前远视框架眼镜的屈光度、当前近视框架眼镜的屈光度的步骤。
CN202410109183.4A 2024-01-26 2024-01-26 一种视力表、视力检测装置 Pending CN117918776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410109183.4A CN117918776A (zh) 2024-01-26 2024-01-26 一种视力表、视力检测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410109183.4A CN117918776A (zh) 2024-01-26 2024-01-26 一种视力表、视力检测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918776A true CN117918776A (zh) 2024-04-26

Family

ID=9076256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410109183.4A Pending CN117918776A (zh) 2024-01-26 2024-01-26 一种视力表、视力检测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7918776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McAlinden et al. A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of the precision (repeatability and reproducibility) of the Oculus Pentacam HR
US9055890B2 (en) Eyeglass prescription method
JP4691030B2 (ja) オンラインでのコンタクトレンズの評価のための方法および装置
US8708485B2 (en) Method for providing a spectacle ophthalmic lens by calculating or selecting a design
Bayhan et al. Repeatability of aberrometric measurements in normal and keratoconus eyes using a new Scheimpflug–Placido topographer
Hervella et al. Assessment of subjective refraction with a clinical adaptive optics visual simulator
AU2015345119B2 (en) Optical visual aid with additional astigmatism
Antona et al. Repeatability intraexaminer and agreement in amplitude of accommodation measurements
Yağcı et al. Repeatability and reproducibility of a new optical biometer in normal and keratoconic eyes
Read et al. Influence of accommodation on the anterior and posterior cornea
Consejo et al. Corneo-scleral limbus demarcation from 3D height data
BR112020015335A2 (pt) Método para alteração da performance visual de um indivíduo, método para medição da necessidade de correção de refração esférica de um indivíduo e sistema óptico para implementação desses métodos
Piñero et al. Clinical validation of an algorithm to correct the error in the keratometric estimation of corneal power in normal eyes
Bruce Preliminary examination
Rodríguez-Vallejo et al. Refraction and defocus curves in eyes with monofocal and multifocal intraocular lenses
Mattern et al. A comparison of optical Biometers used in children for myopia control
CN214965399U (zh) 一种屈光测试卡
CN117918776A (zh) 一种视力表、视力检测装置
US20240081635A1 (en) Refractive test card and measurement method therefor
KR101644489B1 (ko) 사위 측정 방법
Wu Clinical refraction
Potvin et al. In vivo comparison of corneal topography and keratometry systems
Noonan et al. Repeatability of the hand-held Nidek auto-keratometer in children
Radhakrishnan et al. Aberrometry in clinical practice: case series
López-Artero et al. Feasibility of optical quality analysis system for the objective assessment of accommodation insufficiency: a phase 1 study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