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908276A - 近视防控离焦镜片 - Google Patents

近视防控离焦镜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908276A
CN117908276A CN202311668541.7A CN202311668541A CN117908276A CN 117908276 A CN117908276 A CN 117908276A CN 202311668541 A CN202311668541 A CN 202311668541A CN 117908276 A CN117908276 A CN 11790827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efocus
micro
region
lens
myopia preven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1668541.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卓睿
戴燕
辛剑宇
王鹏
赵昆鹏
王晓丽
宋久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ichuan Xingtai Pule Medical Technology Co ltd
Jingmou Biotechnology Shanghai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ichuan Xingtai Pule Medical Technology Co ltd
Jingmou Biotechnology Shanghai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ichuan Xingtai Pule Medical Technology Co ltd, Jingmou Biotechnology Shanghai Co ltd filed Critical Sichuan Xingtai Pule Medic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1668541.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7908276A/zh
Publication of CN11790827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908276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Eyeglass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近视防控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近视防控离焦镜片。该近视防控离焦镜片包括镜片基体,镜片基体包括中央光学区,过渡微离焦区以及周边离焦区;中央光学区的大小为3~6mm;过渡微离焦区位于中央光学区外围;过渡微离焦区的大小为9~13mm;过渡微离焦区内设置有第一微透镜;周边离焦区位于过渡微离焦区外围,其内设置有第二微透镜;第二微透镜的直径和离焦量均大于第一微透镜的直径和离焦量。该近视防控离焦镜片可以在不影响成像质量的情况下,充分利用近视防控最有效的区域,增强近视防控的效果。

Description

近视防控离焦镜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近视防控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近视防控离焦镜片。
背景技术
随着时代科技的发展,对近视管理的措施也日益丰富,如离焦镜片类、角膜塑形镜、离焦接触镜等等。离焦镜片作为其中一种有效延缓近视增长的方法,因为方便、性价比高和适用人群更为广泛的优点,逐渐被更多家长所采取。
离焦镜片是一种周边近视离焦原理设计的框架镜片,配戴该镜片后,物体在眼内会形成周边视网膜近视性离焦,通过离焦像来控制眼轴生长及延缓近视加深。目前市面上主流的近视防控离焦镜片的结构大致为:在镜片基体设置直径9mm~12mm左右的中心区域作为中央光学区,在中央区域外围设置由微透镜环带构成的离焦区。中央光学区用于,离焦区用于周边视网膜近视性离焦。离焦镜片对于控制近视加深虽具有一定的作用,但如何进一步提升离焦镜片的近视防控效果成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更加关注的问题。
发明内容
为解决或部分解决相关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近视防控离焦镜片。
本发明提供一种近视防控离焦镜片,其包括:镜片基体,所述镜片基体包括中央光学区,过渡微离焦区以及周边离焦区;其中,
所述中央光学区的大小为3~6mm;
所述过渡微离焦区位于中央光学区外围;所述过渡微离焦区的大小为9~13mm;所述过渡微离焦区内设置有第一微透镜;
所述周边离焦区位于过渡微离焦区外围,其内设置有第二微透镜;
所述第二微透镜的直径和离焦量均大于第一微透镜的直径和离焦量。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微透镜的直径为0.3mm~0.8mm,离焦量为+0.50D~+1.50D。
进一步地,所述过渡微离焦区包括鼻侧微离焦区和颞侧微离焦区,所述鼻侧微离焦区内第一微透镜的分布密度大于颞侧微离焦区内第一微透镜的分布密度。
进一步地,所述中央光学区包括鼻侧光学区和颞侧光学区;所述鼻侧光学区沿水平轴方向的尺寸大于颞侧光学区沿水平轴的方向尺寸,二者之间平滑过渡。
进一步地,所述鼻侧光学区为半椭圆形、半圆形、抛物线形或双曲线形;颞侧光学区为半椭圆形、半圆形、抛物线形或双曲线形。
进一步地,所述鼻侧光学区与颞侧光学区沿水平轴方向的尺寸的比例为1.1~1.5:1。
进一步地,还包括鼻侧延伸微离焦区,其为沿过渡微离焦区的下部朝鼻下侧30°~50°方向延伸4~8mm的区域,所述鼻侧延伸微离焦区内设置有所述第一微透镜。
进一步地,所述周边离焦区内的第二微透镜的直径为0.5mm~1.3mm,离焦量为+1.0D~+5.50D。
进一步地,所述周边离焦区内第二微透镜由内至外离焦量逐渐增加,离焦量为+1.00D~+5.50D;或者,
所述周边离焦区的第二微透镜的离焦量相同,均为+2.00D~+4.50D。
进一步地,所述镜片的后表面采用高次非球面。
本发明提供的近视防控离焦镜片可以包括以下有益效果:
该近视防控离焦镜片压缩了中央光学区的大小,将其缩小至大小为3~6mm的区域;同时在中央光学区与周边离焦区之间设置过渡微离焦区,该过渡微离焦区的大小为9~13mm,其所成的像落于黄斑中心凹周围10°~20°范围内,形成近视性离焦,位于对近视防控最有效的区域,将近视防控最有效的范围利用起来,有效增加离焦面积,增强近视防控的效果;另一方面,通过减小过渡微离焦区内的微透镜的尺寸和离焦量,来降低因为中央光学区压缩带来的对成像质量的影响。综上所述,本发明提供的近视防控离焦镜片可以在不影响成像质量的情况下,充分利用近视防控最有效的区域,增强近视防控的效果。
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并不能限制本发明。
附图说明
通过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示例性实施方式进行更详细地描述,本发明的上述以及其它目的、特征和优势将变得更加明显,其中,在本发明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相同的参考标号通常代表相同部件。
图1是本发明基于近视的眼模型得到的视网膜成像对应眼镜片上位置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近视防控离焦镜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另一优选实施例提供的近视防控离焦镜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另一优选实施例提供的近视防控离焦镜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1提供的近视防控离焦镜片模拟成像质量测试结果。
附图标记说明
1-镜片基体
2-中央光学区
21-鼻侧光学区
22-颞侧光学区
3-过渡微离焦区
31-鼻侧微离焦区
32-颞侧微离焦区
33-鼻侧延伸微离焦区
4-周边离焦区
41-鼻侧离焦区
42-颞侧离焦区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在本发明使用的术语是仅仅出于描述特定实施例的目的,而非旨在限制本发明。在本发明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单数形式的“一种”、“所述”和“该”也旨在包括多数形式,除非上下文清楚地表示其他含义。还应当理解,本文中使用的术语“和/或”是指并包含一个或多个相关联的列出项目的任何或所有可能组合。
应当理解,尽管在本发明中可能采用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来描述各种信息,但这些信息不应限于这些术语。这些术语仅用来将同一类型的信息彼此区分开。例如,在不脱离本发明范围的情况下,第一信息也可以被称为第二信息,类似地,第二信息也可以被称为第一信息。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本申请所述的水平轴均是指通过光学中心的水平轴;本申请所述的竖直轴均是指通过光学中心的竖直轴。本申请没有限定方向的某区的大小是指该区的外边缘沿水平轴的尺寸,即该区外边缘在水平轴上的两个交点之间的距离。
请参见图2,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近视防控离焦镜片,其包括:镜片基体1,所述镜片基体1包括中央光学区2,过渡微离焦区3以及周边离焦区4;其中,
所述中央光学区2的大小为3~6mm;
所述过渡微离焦区3位于中央光学区2外围;所述过渡微离焦区3的大小为9~13mm;所述过渡微离焦区3内设置有第一微透镜;
所述周边离焦区4位于过渡微离焦区3外围,其内设置有第二微透镜;
所述第二微透镜的直径和离焦量均大于第一微透镜的直径和离焦量。
本申请发明人经研究发现,造成现有离焦镜片近视防控效果有限的原因之一在于离焦面积不够;由此本发明通过向外继续扩增离焦区的面积以期望增强近视防控效果,但是未见起效。发明人考虑到黄斑区位于视网膜中央,是视力最敏感区,负责视觉和色觉的视锥细胞就分布于该区域,黄斑周围10°~20°范围利用对近视防控最敏感的。本申请发明人由此进行研究,探寻其在离焦镜片上对应的位置,以期望对改善近视防控效果有所改善。具体研究过程如下:
基于Atchison眼模型建立一个-3D近视的眼模型,Atchison D A.的《Opticalmodels for human myopic eyes》中基于实验数据提出了与眼镜屈光度相关的眼模型,该模型已被用于研究眼镜对人眼周边屈光的影响,且被证明可以很好的预测近视眼的周边离焦。眼模型在光学仿真中的结构参数如表1所示:
表1眼模型在光学仿真中的结构参数
*GradA=1.371+0.0642671Z-0.0225568Z2-0.22309(X2+Y2)
实际仿真结果如图1所示,模拟出明亮条件环境下,即3mm瞳孔直径下看远时,中心凹周边0°~30°范围的成像信息。根据像方视场角计算公式分别计算出旁中心凹范围内每个成像点在镜片上对应的位置,结果如表2所示:
表2视网膜成像对应眼镜片上位置信息
目前市面上主流的近视防控离焦镜片大都选择直径9mm~12mm左右的中心区域作为视力矫正区域,结合表2可知,视锥细胞、视杆细胞密度最高,对近视防控最敏感的旁中心凹10°~20°区域所对应的范围对应中央光学区2,即该区域并未被完全充分利用。基于该研究发现,本申请发明人首先考虑将该区域进行利用,在该区域内设置微透镜来有效增加离焦面积,提升近视防控效果,原中央光学区的范围相应缩小。但是,在该区域内增加传统的离焦微透镜会造成成像质量的大幅度降低。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本申请发明人通过缩小微透镜的尺寸和离焦量,使得该区域内的微透镜的大小和离焦量均小于传统的离焦微透镜的大小尺寸(该区域形成上述过渡微离焦区);同时,对中央光学区和过渡微离焦区的大小进行调节,以在起到离焦防控的同时降低对成像质量的影响,为此本申请设置中央光学区2的大小为3~6mm;过渡微离焦区3的大小为9~13mm。在过渡微离焦区3外设置外围离焦区,该区结构与现有离焦镜片的离焦区的作用相同。同时控制过渡微离焦区3内的第一微透镜的尺寸和离焦量均小于外围离焦区内的第二微透镜,以降低对成像质量的影响。
相对于现有的离焦镜片,本申请压缩了中央光学区2的大小,同时在被压缩后中央光学区2与离焦区(即上述周边离焦区4)之间设置过渡微离焦区3。一方面,该过渡微离焦区3所成的像落于黄斑中心凹周围10°~20°范围内,形成近视性离焦,位于对近视防控最有效的区域,将近视防控最有效的范围利用起来,有效增加离焦面积;另一方面,通过减小过渡微离焦区3内的微透镜的尺寸和离焦量,来降低因为中央光学区2压缩带来的对成像质量的影响。作为本实施例的优选方案,上述中央光学区2的大小优选为3~4mm,更优选为3~3.5mm,最优选为3mm。过渡微离焦区3的大小优选为9~10mm,更优选为9~9.5mm,最优选为9mm。
第一微透镜的尺寸和离焦量的缩小有助于提高成像质量,但是微透镜光尺寸和离焦量过小则防控效果提升不高。本申请发明人根据Atchison眼模型对不同瞳孔大小、视场角度的成像质量进行评价,以保证过渡微离焦区3增加的第一微透镜对配戴适应性的影响降低消除。同时结合实际配戴体验及仿真结果,当第一微透镜直径为0.3mm~0.8mm,离焦量为+0.50D~+1.50D,防控效果提升较高,成像质量MFT降低较少,配戴亦无不适影响。由此,本申请优选设置第一微透镜的直径为0.3mm~0.8mm,离焦量为+0.50D~+1.50D。更优选的,第一微透镜的直径为0.4mm~0.6mm,离焦量为+0.50D~+1.0D。最优选的,第一微透镜的直径为0.5mm第一微透镜的离焦量为+1.0D。另一种优选方案中,第一微透镜的直径可以为渐进型,具体的,过渡微离焦区3内的第一微透镜的直径由内至外尺寸逐渐增大,最内圈的第一微透镜的直径优选为0.4mm,最外圈的第一微透镜的直径优选为0.6mm,第一微透镜的离焦量相同,均为+0.50D~+1.0D。
以光学中心竖直轴为分界线,过渡微离焦区3被划分为鼻侧微离焦区31和颞侧微离焦区32。作为本实施例的优选方案,鼻侧微离焦区31内第一微透镜的分布密度大于颞侧微离焦区32内第一微透镜的分布密度,此种结构设计的优点在于:人体双眼的视觉生理特征,使得人眼在鼻侧区域存在视野重叠,该重叠区域左右眼的视觉可相互补偿,在此处增加离焦微透镜对成像质量的影响大大减小,可以在保证视觉质量的同时,尽可能提高近视防控的效果。具体实现方式可以为:过渡微离焦区3内的第一微透镜,以光学中心为中心,以环带状向外辐射。同一环带内、位于鼻侧微离焦区31的第一微透镜的分布密度大于位于和颞侧微离焦区32的第一微透镜的分布密度。
请参见图3,作为优选方案,上述中央光学区2包括鼻侧光学区21和颞侧光学区22(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同样是以光学中心竖直轴为分界线,靠近鼻侧的侧为鼻侧光学区21,靠近颞侧的一侧为颞侧光学区22);所述鼻侧光学区21沿水平轴方向的尺寸大于颞侧光学区22沿水平轴的方向尺寸,二者之间平滑过渡。通过此种不对称的设计,使得中央光学中,鼻侧光学区21的区域相对更宽,有利于增加鼻侧视力矫正区面积,提升视觉质量及成像清晰度。此种结构的中央光学的大小应等于鼻侧光学区21沿水平轴的尺寸加上颞侧光学区22沿水平轴的尺寸。进一步的,鼻侧光学区21与颞侧光学区22沿水平轴方向的尺寸的比例为(1.1~1.5):1。
上述鼻侧光学区21的轮廓具体可以为半椭圆形、半圆形、抛物线形或双曲线形;颞侧光学区22的轮廓具体可以为半椭圆形、半圆形、抛物线形或双曲线形。本申请所述的半椭圆形为二分之一的椭圆形或小于二分之一的椭圆形,半圆形为二分之一的圆形或小于二分之一椭圆形。更选的,鼻侧光学区21的轮廓为半椭圆形、抛物线形或双曲线形;颞侧光学区22的轮廓为半椭圆形或半圆形;鼻侧光学区21和颞侧光学区22沿竖直轴的尺寸相同。
鼻侧光学区21和颞侧光学区22的组合方式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种方案:
1)、鼻侧光学区21和颞侧光学区22均为半椭圆形;(如图3所示)
2)、鼻侧光学区21为抛物线形或双曲线形,颞侧光学区22为半圆形;
3)、鼻侧光学区21为抛物线形或双曲线形,颞侧光学区22为半椭圆形。
请参见图4,作为本发明的另一优选实施例方案,上述近视防控离焦镜片的还优选包括鼻侧延伸微离焦区33,其为沿过渡微离焦区3的下部朝鼻下侧30°~50°方向延伸4~8mm的区域,所述鼻侧延伸微离焦区33内设置有所述第一微透镜。此种结构中,联合鼻侧眼睛视线交叉的生理特征,在鼻下侧区域预留鼻侧延伸微离焦区33,该鼻侧延伸微离焦区33内的微透镜与过渡微离焦区3具有相同的小离焦量微透镜,看近处时视觉质量更好,配戴更加舒适,配和过渡微离焦区3保证近视防控效果,使配戴更易适应。上述朝鼻下侧30~50°方向即为水平轴向下倾斜30°~50°方向,更优选微朝鼻下侧45°方向。该鼻侧延伸微离焦区33的轮廓可以为圆弧形、半椭圆形、抛物线形或双曲线形,鼻侧延伸微离焦区33与鼻侧微离焦区31的下部之间平滑过渡。具体的,上述延伸4~8mm的区域即为:在上述水平轴向下倾斜30°~50°方向的倾斜轴上,鼻侧微离焦区31边缘到鼻侧延伸微离焦区33边缘的距离为4~8mm。
上述周边离焦区4中第二微透镜的尺寸和离焦量均大于第一微透镜,用于进一步提升离焦效果,其尺寸与离焦量可以与现有的离焦镜片中离焦区的微透镜相同。优选的,所述周边离焦区4内的第二微透镜的直径为0.5mm~1.3mm,离焦量为+1.0D~+5.50D。优选的,所述周边离焦区4内第二微透镜由内至外离焦量逐渐增加,离焦量为+1.00D~+5.50D;或者,所述周边离焦区4的第二微透镜的离焦量相同,均为+2.00D~+4.50D。前述离焦量渐进型结构中,微透镜的离焦量由内向外逐渐增大,配戴更易适应。
上述周边离焦区4包括鼻侧离焦区41和颞侧离焦区42(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同样是以光学中心竖直轴为分界线,靠近鼻侧的侧为鼻侧离焦区41,靠近颞侧的一侧为颞侧离焦区42);作为本实施例的优选方案,鼻侧和颞侧离焦区采用不同离焦量的微透镜,根据人眼的生理特征,颞侧区域微透镜离焦量增大对成像质量影响较小,因此为了提升近视防控效果同时保证成像质量,设置颞侧离焦区42的第二微透镜比鼻侧离焦区41的第二微透镜离焦量大。具体实现方式可以为:周边离焦区4内的第二微透镜,以光学中心为中心,以环带状向外辐射;同一环带内、位于颞侧微离焦区32的第二微透镜的离焦量大于位于和鼻侧离焦区41的第二微透镜的离焦量;同一环带内,颞侧微离焦区32和鼻侧离焦区41的第二微透镜的离焦量差值优选为+0.50D~+1.00D。对于离焦量渐进型的周边离焦区4,优选设置鼻侧离焦区41最内圈环带上的第二微透镜离焦量为+2.00D,最外圈环带上的第二微透镜离焦量为+4.50D,颞侧离焦区42同环带第二微透镜较鼻侧离焦区41增加+0.50D~+1.00D。对于离焦量固定的周边离焦区4,优选设置鼻侧离焦区41内第二微透镜的离焦量为+2.00D~+4.50D,颞侧离焦区42同环带第二微透镜较鼻侧离焦区41增加+0.50D~+1.00D;优选的,鼻侧离焦区41固定+4.00D的离焦量,颞侧离焦区42固定+4.50D离焦量,增强近视防控效果。
上述第二微透镜的直径可以为固定式,也可以为渐进式。对于后者,周边离焦区内的第二微透镜由内至外直径为渐进式,最内圈至最外圈的直径为0.5~1.2mm;同圈内,鼻侧离焦区和颞侧离焦区的第二微透镜的直径相同。
需要说明的是,对于中央光学区2为鼻侧和颞侧非对称的结构,例如如图3所示的结构,过渡微离焦区3以及周边离焦区4轮廓形态可以与中央光学区2相同,尺寸等比例递增,即如图3所示;也可以过渡微离焦区3和/或周边离焦区4仍采用圆形的轮廓,即鼻侧和颞侧对称的结构。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结合具体需求进行选择。
此外,上述近视防控离焦镜片的后表面优选采用采用高次非球面。后表面采用可定制自由曲面,实现面离焦设计,采用渐进非球面的形式完全消除视网膜周边的远视性离焦。
由上述内容可知,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近视防控离焦镜片具有以下优点:
该近视防控离焦镜片压缩了中央光学区的大小,将其缩小至大小为3~6mm的区域;同时在中央光学区与周边离焦区之间设置过渡微离焦区,该过渡微离焦区的大小为9~13mm,其所成的像落于黄斑中心凹周围10°~20°范围内,形成近视性离焦,位于对近视防控最有效的区域,将近视防控最有效的范围利用起来,有效增加离焦面积,增强近视防控的效果;另一方面,通过减小过渡微离焦区内的微透镜的尺寸和离焦量,来降低因为中央光学区压缩带来的对成像质量的影响。综上所述,本发明提供的近视防控离焦镜片可以在不影响成像质量的情况下,充分利用近视防控最有效的区域,增强近视防控的效果。
下面结合具体的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1
加工制作结构如图3所示的视防控离焦镜片,其镜片基体由内至外依次包括中央光学区,过渡微离焦区和周边离焦区。中央光学区包括:鼻侧光学区和颞侧光学区,过渡微离焦区包括:鼻侧微离焦区和颞侧微离焦区;周边离焦区包括:鼻侧离焦区和颞侧离焦区。过渡微离焦区与周边微离焦区的轮廓形态与中央光学区相同。
具体工艺参数如下:
中央光学区:
鼻侧光学区为长轴为5mm,短轴为4.3mm的半椭圆;
颞侧光学区为长轴为4.3mm,短轴为3.6mm的半椭圆;
过渡微离焦区:
鼻侧微离焦区沿水平轴长度为:6.5mm;
颞侧微离焦区沿水平轴长度为:4.8mm;
第一微透镜的直径为0.5mm,离焦量为+1.00D;
第一微透镜在鼻侧微离焦区的分布密度大于颞侧微离焦区;
周边离焦区
鼻侧离焦区沿水平轴长度为:29.5mm
颞侧离焦区沿水平轴长度为:25.5mm
第二微透镜的离焦量为由内至外渐进式;具体的:鼻侧离焦区最内圈至最外圈的离焦量为+2.00D~+4.00D;同圈内,鼻侧离焦区较颞侧离焦区大+0.50D,其最内圈至最外圈的离焦量为+2.5D~+4.5D;
第二微透镜的直径为由内至外为渐进式,最内圈至最外圈的直径为0.5~1.2mm;同圈内,鼻侧离焦区和颞侧离焦区的第二微透镜的直径相同。
采用前述近视眼模型,在不同环境及视角情况下测试该近视防控离焦镜片的成像质量,结果如图4所示,图4中a为明视环境(瞳孔3mm),b为暗环境(瞳孔6mm)。由该图可知:在明视环境(3mm瞳孔),30°视场角情况下,镜片的MTF@100lp/mm优于0.4,具有极好的成像质量;在暗环境(6mm瞳孔),进入瞳孔的离焦微透镜数量增多,镜片的MTF@100lp/mm仍高于0.2,且20°视场角范围内的成像质量远高于人眼视物要求,能保证视力清晰。
对该近视防控离焦镜片进行实际佩戴舒适度测试:
测试对象为年龄为8岁~30岁、度数为-100度~-400度的近视患者30名,佩戴两个月,均成像清晰,无视觉不适现象,近视度数均未增加。
实施例2
加工制作结构如图2所示的视防控离焦镜片,镜片主体结构与实施例1相同,具体工艺参数有所区别:
中央光学区:
直径为3mm圆形;
过渡微离焦区:
鼻侧过度微离焦区为直径9mm的半圆;
颞侧过度微离焦区为直径9mm的半圆;
第一微透镜的直径由内之外为渐进式,最内圈至最外圈的直径为0.4mm~0.6mm,离焦量相同,均为+0.5D;
第一微透镜在鼻侧微离焦区的分布密度大于颞侧微离焦区;
周边离焦区
鼻侧离焦区为直径45mm的半圆;
颞侧离焦区为直径45mm的半圆;
第二微透镜的离焦量为固定式;具体的:鼻侧离焦区的离焦量为+4.00D,颞侧离焦区的离焦量+4.5D;
对该近视防控离焦镜片进行实际佩戴舒适度测试:
测试对象为年龄为10岁~25岁、度数为-100度~-300度的近视患者20名,佩戴一个星期,均视觉清晰,配戴无不适反应。
实施例3
加工制作结构如图4所示的视防控离焦镜片,其结构实施例1相比,在于该镜片基体上还设置有鼻侧延伸微离焦区,其为沿过渡微离焦区的下部朝鼻下侧45°方向延伸7.5mm的区域,该鼻侧延伸微离焦区内设置有所述第一微透镜。鼻侧延伸微离焦区的工艺参数如下:
在水平轴向下倾斜45°方向的倾斜轴上,以鼻侧微离焦区31边缘与该倾斜周的交点为起点,沿该倾斜轴向外延伸5mm,以该点为圆心做半径2.5mm的圆,然后从过渡微离焦区的下部向该圆做切线,切线和圆所形成的轮廓即为鼻侧延伸微离焦区。鼻侧延伸微离焦区内第一微透镜的直径为0.5mm,离焦量为+1.00D;
该镜片中中央光学区,过渡微离焦区和周边离焦区的工艺参数与实施例1基本相同,区别在于:周边离焦区中,第二微透镜的离焦量为固定式;具体的:鼻侧离焦区的离焦量为+4.00D,颞侧离焦区的离焦量+4.5D;
对该近视防控离焦镜片进行实际佩戴舒适度测试:
测试对象为年龄为8岁~30岁、度数为-100度~-400度的近视患者20名,佩戴两个月,均成像清晰,无视觉不适现象,近视度数均未增加。配戴舒适,且视近清晰度极好。
以上已经描述了本发明的各实施例,上述说明是示例性的,并非穷尽性的,并且也不限于所披露的各实施例。在不偏离所说明的各实施例的范围和精神的情况下,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许多修改和变更都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用术语的选择,旨在最好地解释各实施例的原理、实际应用或对市场中的技术的改进,或者使本技术领域的其他普通技术人员能理解本文披露的各实施例。

Claims (10)

1.一种近视防控离焦镜片,其特征在于,包括:镜片基体,所述镜片基体包括中央光学区,过渡微离焦区以及周边离焦区;其中,
所述中央光学区的大小为3~6mm;
所述过渡微离焦区位于中央光学区外围;所述过渡微离焦区的大小为9~13mm;所述过渡微离焦区内设置有第一微透镜;
所述周边离焦区位于过渡微离焦区外围,其内设置有第二微透镜;
所述第二微透镜的直径和离焦量均大于第一微透镜的直径和离焦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近视防控离焦镜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微透镜的直径为0.3mm~0.8mm,离焦量为+0.50D~+1.50D。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近视防控离焦镜片,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渡微离焦区包括鼻侧微离焦区和颞侧微离焦区,所述鼻侧微离焦区内第一微透镜的分布密度大于颞侧微离焦区内第一微透镜的分布密度。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近视防控离焦镜片,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央光学区包括鼻侧光学区和颞侧光学区;所述鼻侧光学区沿水平轴方向的尺寸大于颞侧光学区沿水平轴的方向尺寸,二者之间平滑过渡。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近视防控离焦镜片,其特征在于,所述鼻侧光学区为半椭圆形、半圆形、抛物线形或双曲线形;颞侧光学区为半椭圆形、半圆形、抛物线形或双曲线形。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近视防控离焦镜片,其特征在于,所述鼻侧光学区与颞侧光学区沿水平轴方向的尺寸的比例为1.1~1.5:1。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近视防控离焦镜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鼻侧延伸微离焦区,其为沿过渡微离焦区的下部朝鼻下侧30°~50°方向延伸4~8mm的区域,所述鼻侧延伸微离焦区内设置有所述第一微透镜。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近视防控离焦镜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周边离焦区内的第二微透镜的直径为0.5mm~1.3mm,离焦量为+1.0D~+5.50D。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近视防控离焦镜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周边离焦区内第二微透镜由内至外离焦量逐渐增加,离焦量为+1.00D~+5.50D;或者,
所述周边离焦区的第二微透镜的离焦量相同,均为+2.00D~+4.50D。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近视防控离焦镜片,其特征在于,所述镜片的后表面采用高次非球面。
CN202311668541.7A 2023-12-06 2023-12-06 近视防控离焦镜片 Pending CN117908276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668541.7A CN117908276A (zh) 2023-12-06 2023-12-06 近视防控离焦镜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668541.7A CN117908276A (zh) 2023-12-06 2023-12-06 近视防控离焦镜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908276A true CN117908276A (zh) 2024-04-19

Family

ID=9069351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1668541.7A Pending CN117908276A (zh) 2023-12-06 2023-12-06 近视防控离焦镜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7908276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183772B2 (ja) 多焦点同心状円環レンズおよびその設計方法
CN101467092B (zh) 用于控制近视发展的装置
CN109031696B (zh) 基于周边微透镜的视力控制镜片及眼镜
JP2002536685A (ja) 虹輪視の寸法を減少させる多重焦点眼用レンズ
TW202122875A (zh) 用於減少、最小化、及/或消除由失焦光對對焦影像之干涉的眼用鏡片
CN109407342A (zh) 一种具有控制近视进展性能的多区域隐形眼镜及应用方法
TWI688798B (zh) 具有改善舒適度之旋轉穩定化隱形眼鏡及最佳化方法
CN218601620U (zh) 一种具有自由曲面结构的近视离焦镜片及眼镜
CN114994946A (zh) 一种具有环带分布微环曲面透镜阵列眼镜片及其设计方法
CN113189790B (zh) 球棒结构环型多点微透镜离焦镜片以及其设计方法
CN112578578B (zh) 一种离焦面型近视防控镜片
KR102000911B1 (ko) 프로그레시브 안경 렌즈, 프로그레시브 안경 렌즈를 제조하는 방법 및 프로그레시브 안경 렌즈를 설계하는 방법
CN212965668U (zh) 一种用于延缓近视加深的环焦近视镜片及其制备模具
CN110618541A (zh) 一种双面复合渐进树脂镜片及其制造工艺
TWM556338U (zh) 非球面變焦近視控制隱形眼鏡
CN218547163U (zh) 眼科镜片和具有其的框架眼镜
CN114895483B (zh) 一种叠加周边离散顺规散光眼镜片及其设计方法
CN114609800B (zh) 一种眼镜片
CN117908276A (zh) 近视防控离焦镜片
CN215416157U (zh) 球棒结构环型多点微透镜离焦镜片
CN115903269A (zh) 眼镜片及框架眼镜
CN113514962B (zh) 全焦景深隐形眼镜
CN115185105A (zh) 一种近视防控镜片及其制备方法
CN207867163U (zh) 以非球面构成周边离焦的近视控制镜片
CN217767087U (zh) 一种复合式远视镜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