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898484A - 发热单元以及气溶胶产生装置 - Google Patents
发热单元以及气溶胶产生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7898484A CN117898484A CN202211263591.2A CN202211263591A CN117898484A CN 117898484 A CN117898484 A CN 117898484A CN 202211263591 A CN202211263591 A CN 202211263591A CN 117898484 A CN117898484 A CN 117898484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aerosol
- heating
- heat generating
- accommodating cavity
- ai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58
- 239000000443 aerosol Substance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24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5
- 238000007789 seal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0
- 239000000758 substrat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6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0
- 239000011810 insulating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
- 239000007788 liquid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
- 239000012530 fluid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8000002663 nebuliz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29910000859 α-F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8000003860 storage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9000006199 nebulize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2
- 238000000889 atomis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8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7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09423 venti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29910052751 meta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6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9000007787 sol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41000196324 Embryophyta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4964 aeroge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3780 inser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37431 inser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11888 foi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0126 substanc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2411 adver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140 clea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2535 impurity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2774 insulation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8263 liquid aeroso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2156 mix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3021 overhea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149 penetr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4033 plastic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1296 polysiloxan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OKTJSMMVPCPJKN-UHFFFAOYSA-N Carbon Chemical compound [C] OKTJSMMVPCPJKN-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RYGMFSIKBFXOCR-UHFFFAOYSA-N Copper Chemical compound [Cu] RYGMFSIKBFXOCR-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VYPSYNLAJGMNEJ-UHFFFAOYSA-N Silicium dioxide Chemical compound O=[Si]=O VYPSYNLAJGMNEJ-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82 alumin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aluminium Chemical compound [Al]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425 asbesto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919 ceramic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841 combus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2141 concentr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816 coo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889 copper foi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537 cosmetic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611 electric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605 extr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914 filtr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7406 food intak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2804 graphit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439 graphi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519 greas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939 induc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413 insu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159 matrix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203 mixtur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806 packaging method and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245 particl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895 riebeckit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741 silica ge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2027 silica g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24—TOBACCO; CIGARS; CIGARETTES; SIMULATED SMOKING DEVICES; SMOKERS' REQUISITES
- A24F—SMOKERS' REQUISITES; MATCH BOXES; SIMULATED SMOKING DEVICES
- A24F40/00—Electrically operated smoking devices; Component parts thereof; Manufacture thereof; Maintenance or testing thereof; Charging mean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 A24F40/40—Constructional details, e.g. connection of cartridges and battery parts
- A24F40/46—Shape or structure of electric heating mean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24—TOBACCO; CIGARS; CIGARETTES; SIMULATED SMOKING DEVICES; SMOKERS' REQUISITES
- A24F—SMOKERS' REQUISITES; MATCH BOXES; SIMULATED SMOKING DEVICES
- A24F40/00—Electrically operated smoking devices; Component parts thereof; Manufacture thereof; Maintenance or testing thereof; Charging mean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 A24F40/10—Devices using liquid inhalable precursor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24—TOBACCO; CIGARS; CIGARETTES; SIMULATED SMOKING DEVICES; SMOKERS' REQUISITES
- A24F—SMOKERS' REQUISITES; MATCH BOXES; SIMULATED SMOKING DEVICES
- A24F40/00—Electrically operated smoking devices; Component parts thereof; Manufacture thereof; Maintenance or testing thereof; Charging mean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 A24F40/20—Devices using solid inhalable precursor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24—TOBACCO; CIGARS; CIGARETTES; SIMULATED SMOKING DEVICES; SMOKERS' REQUISITES
- A24F—SMOKERS' REQUISITES; MATCH BOXES; SIMULATED SMOKING DEVICES
- A24F40/00—Electrically operated smoking devices; Component parts thereof; Manufacture thereof; Maintenance or testing thereof; Charging mean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 A24F40/40—Constructional details, e.g. connection of cartridges and battery part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24—TOBACCO; CIGARS; CIGARETTES; SIMULATED SMOKING DEVICES; SMOKERS' REQUISITES
- A24F—SMOKERS' REQUISITES; MATCH BOXES; SIMULATED SMOKING DEVICES
- A24F40/00—Electrically operated smoking devices; Component parts thereof; Manufacture thereof; Maintenance or testing thereof; Charging mean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 A24F40/40—Constructional details, e.g. connection of cartridges and battery parts
- A24F40/42—Cartridges or containers for inhalable precursors
Landscapes
- Resistance Heating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发热单元以及气溶胶产生装置,发热单元包括气道管组件、发热座以及发热组件,气道管组件具有第一收容腔,第一收容腔的顶端为开口端;发热座设置于第一收容腔内且固定于第一收容腔的底部;发热组件设置于第一收容腔内且固定于发热座背离第一收容腔底部的一端;发热组件具有用于容置气溶胶生成制品的容置腔,容置腔与开口端连通,使得气溶胶生成制品能够从开口端插入容置腔。本申请提供的发热单元结构简单,且零部件较少,因而尺寸较小,且进一步减小了气溶胶产生装置的零部件数量和尺寸,且便于组装。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雾化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发热单元以及气溶胶产生装置。
背景技术
气溶胶生成系统一般由气溶胶产生装置和气溶胶生成制品组成,气溶胶产生装置用于容置气溶胶生成制品,且加热气溶胶生成制品以生成气溶胶,其可应用于不同的领域。例如,医疗雾化、美容雾化、休闲吸食等。
在一使用场景中,气溶胶生成制品包括含有特定香气的植物茎叶类固态基质,结合以加热不燃烧的方式进行烘烤以使植物叶类的固态基质生成气溶胶以供用户使用。加热不燃烧的方式通常可分为中心嵌入加热或管式外围加热两种,前者是通过加热片或加热杆插入气溶胶生成制品内进行加热的方式进行雾化,后者是加热管围绕于气溶胶生成制品外进行加热的方式进行雾化。由于管式外围加热器具具有容易清洁、使用方便的优点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
然而,现有的管式外围加热器具的尺寸偏大,结构复杂,且装配零部件较多。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发热单元以及气溶胶产生装置,既能够解决现有气溶胶产生装置尺寸偏大,结构复杂,且装配零部件较多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发热单元,包括:气道管组件,具有第一收容腔,第一收容腔的顶端为开口端;发热座,设置于第一收容腔内且固定于第一收容腔的底部;发热组件,设置于第一收容腔内且固定于发热座背离第一收容腔底部的一端;发热组件具有用于容置气溶胶生成制品的容置腔,容置腔与开口端连通,使得气溶胶生成制品能够从开口端插入容置腔。
在一实施例中,发热组件包括:发热管;发热管为中空柱状体,且发热管界定形成容置腔;发热线路,设置于发热管的内表面和/或外表面。
在一实施例中,发热组件包括:发热管;发热管为中空柱状体,且发热管界定形成容置腔;电磁线圈,套设于发热管的外侧,且与发热管间隔设置。
在一实施例中,发热组件还包括:绝缘管,套设于发热管的外侧,且与发热管同轴设置;电磁线圈套设于绝缘管的外侧。
在一实施例中,发热单元还包括:铁氧体管,铁氧体管套设于电磁线圈的外侧。
在一实施例中,发热单元还包括:隔热材料;隔热材料填充于发热组件与气道管组件之间。
在一实施例中,发热单元还包括:匀热管,套设于气道管组件的外表面。
在一实施例中,发热座包括环形侧壁和底壁;发热座的环形侧壁和底壁围设形成安装腔,使得气溶胶生成制品的基质段能够容置于容置腔以及安装腔内。
在一实施例中,发热单元还包括:检测装置,设置于发热座的环形侧壁的外侧,用于检测气溶胶生成制品。
在一实施例中,气道管组件包括:气道管;气道管顶座,封盖气道管的顶端,且气道管顶座具有第一通孔;气道管底座,封盖气道管的底端,且与发热座固定连接;气道管、气道管顶座及气道管底座界定形成第一收容腔,气道管顶座作为第一收容腔的开口端,容置腔的开口与第一通孔对应设置。
在一实施例中,气道管的顶端的顶面具有第一凹槽,第一凹槽的径向横截面为圆形,第一凹槽的底壁具有多个凸起,多个凸起呈环形排布且与第一凹槽的侧壁同轴设置,第一凹槽的底壁具有与第一通孔对应设置的第二通孔;气道管与气道管顶座之间还设置有第一密封件,第一密封件包括第一密封部和与第一密封部垂直的第二密封部,第一密封部设置于气道管顶座的底面与第一凹槽的侧壁顶面之间,第二密封部设置于第一凹槽的侧壁与多个凸起之间。
在一实施例中,气道管底座的侧壁具有沿轴向延伸且贯穿气道管底座的第一让位部,发热组件的电引线穿过第一让位部。
在一实施例中,发热单元还包括:第二密封件,第二密封件包括第三密封部和第四密封部,第三密封部设置于气道管底座的顶面与发热座的底面之间,第四密封部设置于气道管底座的外侧面与气道管的内侧面之间。
在一实施例中,第四密封部与气道管的接触面为斜面。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收容腔的腔壁具有气流通道,气流通道的一端与外界空气或雾化器的雾化通道流体连通,另一端与第一收容腔连通。
在一实施例中,发热座的外侧面具有第一限位部,气道管组件的内侧面具有第二限位部,第一限位部与第二限位部卡合连接,且第一限位部与第二限位部中的一个为卡槽,另一个为凸起。
在一实施例中,发热座的外侧面具有第二让位部,发热组件的电引线穿过第二让位部。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气溶胶产生装置,包括:外壳;发热单元,发热单元为上述任一项的发热单元;所述发热单元用于加热气溶胶生成制品以生成第二气溶胶;电源组件,与发热单元中的发热组件电连接,用于为发热组件供电,且控制发热组件工作。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气溶胶产生装置,包括:外壳;发热单元,发热单元为上述任一项的发热单元;所述发热单元用于加热气溶胶生成制品以生成第二气溶胶;雾化器,具有储液腔和与发热单元中的气流通道流体连通的雾化通道,储液腔内存储有液态气溶胶生成基质,雾化器用于加热雾化液态气溶胶生成基质以生成第一气溶胶,第一气溶胶通过雾化通道排出至气流通道;电源组件,分别与发热单元中的发热组件以及雾化器中的雾化组件电连接,用于为发热组件和雾化组件供电,且控制发热组件和雾化组件工作。
区别于现有技术,本申请提供的发热单元以及气溶胶产生装置,发热单元包括气道管组件、发热座以及发热组件,气道管组件具有第一收容腔,第一收容腔的顶端为开口端;发热座设置于第一收容腔内且固定于第一收容腔的底部;发热组件设置于第一收容腔内且固定于发热座背离第一收容腔底部的一端;发热组件具有用于容置气溶胶生成制品的容置腔,容置腔与开口端连通,使得气溶胶生成制品能够从开口端插入容置腔。使得本申请提供的发热单元结构简单,且零部件较少,因而尺寸较小,且进一步减小了气溶胶产生装置的零部件数量和尺寸,且便于组装。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其中:
图1为本申请提供的气溶胶生成系统的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提供的气溶胶生成制品的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如图1所示的气溶胶生成系统的剖视图;
图4为图3中雾化器、加热单元及气溶胶生成制品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提供的加热单元的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如图5所示的加热单元的结构爆炸图;
图7为如图5所示的加热单元的剖视图;
图8为如图6中所示的发热座的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如图6中所示的第二密封件的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申请提供的加热单元的第二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如图10所示的加热单元的结构爆炸图;
图12为如图10所示的加热单元的剖视图;
图13为如图11中所示的本体部的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4为如图4中A区域的第一实施例的气流流向示意图;
图15为如图4中A区域的第二实施例的气流流向示意图;
图16为如图4中A区域的第三实施例的气流流向示意图;
图17为如图4中A区域的第四实施例的气流流向示意图;
图18为如图4中A区域的第五实施例的气流流向示意图;
图19为如图4中A区域的第六实施例的气流流向示意图;
图20为如图4中A区域的第七实施例的气流流向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申请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本申请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第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本申请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它们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没有限定于已列出的步骤或单元,而是可选地还包括没有列出的步骤或单元,或可选地还包括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在本文中提及“实施例”意味着,结合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包含在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说明书中的各个位置出现该短语并不一定均是指相同的实施例,也不是与其它实施例互斥的独立的或备选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显式地和隐式地理解的是,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可以与其它实施例相结合。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详细的说明。
参见图1,图1为本申请提供的气溶胶生成系统的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气溶胶生成系统300包括气溶胶产生装置100和气溶胶生成制品200,其中,气溶胶生成制品200内含有特定香气的植物茎叶类固态的气溶胶生成基质,气溶胶产生装置100具有用于收容气溶胶生成制品200的第一收容腔A1。
具体的,含有特定香气的植物茎叶类固态基质能够生成具有特定香气的气溶胶,并且气溶胶生成制品200是在低温烘烤条件下被加热,一般不高于350℃,可大幅度降低气溶胶中的有害物质的释放,其有害物质能够降低90%以上,从而为消费者提供了一条有效的健康式休闲方式。
参见图2,图2为本申请提供的气溶胶生成制品的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气溶胶生成制品200一般包括基质段1,中空段2和滤嘴段3。基质段1设置有气溶胶生成基质,用于在加热条件下生成气溶胶;中空段2用于聚集和冷却基质段1所生成的气溶胶,以将气溶胶的温度冷却至合适用户抽吸的温度范围;滤嘴段3用于过滤气溶胶中的杂质,以利于用户使用。
在一实施例中,基质段1底部还设置有过滤件4,过滤件4可以防止气溶胶生成制品200在加热过程中掉渣,而造成气溶胶产生装置100的清洁问题;且过滤件4可以允许气体通过。
在一实施例中,气溶胶生成制品200上具有进气孔,进气孔至少包括设置于基质段1底部的第一进气孔D1、设置于基质段1侧壁的第二进气孔D2和/或设置于中空段2侧壁的第三进气孔D3,以使得外部气体可以通过上述至少一个进气孔进入气溶胶生成制品200内。
参见图3和图4,图3为如图1所示的气溶胶生成系统的剖视图;图4为图3中雾化器、加热单元及气溶胶生成制品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的,气溶胶产生装置100包括外壳10、雾化器20、发热单元30和电源组件40。其中,雾化器20、发热单元30和电源组件40设置于外壳10内,雾化器20、发热单元30分别与电源组件40电连接,电源组件40用于为雾化器20和发热单元30供电,且控制雾化器20和发热单元30工作。具体的,气溶胶产生装置100还具有第二收容腔A2,第二收容腔A2设置于第一收容腔A1下方,雾化器20容置于第二收容腔A2内,且雾化器20内存储有液态的气溶胶生成基质,液态的气溶胶生成基质可以为含有特定香气或物质的组合油状物,在通电条件下,雾化器20加热其内的气溶胶生成基质以生成第一气溶胶。发热单元30设置于外壳10内且界定形成第一收容腔A1,在通电条件下,发热单元30加热气溶胶生成制品200以生成第二气溶胶。
其中,雾化器20内具有用于导出第一气溶胶的雾化通道B1,第二收容腔A2的腔壁具有与雾化通道B1连通的第一气溶胶通道B2,发热单元30具有与第一气溶胶通道B2和气溶胶生成制品200连通的气流通道B3,且气溶胶生成制品200中的中空段2和滤嘴段3配合形成与外界连通的第二气溶胶通道B4。在气溶胶产生装置100工作时,雾化器20内生成的第一气溶胶依次通过雾化通道B1、第一气溶胶通道B2、气流通道B3导入至气溶胶生成制品200内,与气溶胶生成制品200内生成的第二气溶胶混合形成混合气溶胶,混合气溶胶通过气溶胶生成制品200内的第二气溶胶通道B4排出以供用户使用。
在另一实施例中,第一气溶胶通道B2直接与外界连通而不与气流通道B3连通,雾化器20内生成的第一气溶胶通过雾化通道B1和第一气溶胶通道B2排出,气溶胶生成制品200内生成的第二气溶胶通过第二气溶胶通道B4排出,第一气溶胶和第二气溶胶在气溶胶产生装置100外或用户口内混合。具体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计,在此不做限定。
在一实施例中,根据用户的喜好,以及器具设计、成本等问题,气溶胶产生装置100内可以不设置雾化器20,从而减少器具的设计难度以及成本,即,气溶胶产生装置100只包括外壳10、发热单元30和电源组件40。气溶胶产生装置100只用于加热气溶胶生成制品200以生成第二气溶胶供用户使用,以保证第二气溶胶的纯度,提高用户的满足感。
参见图5至图13,图5为本申请提供的加热单元的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如图5所示的加热单元的结构爆炸图;图7为如图5所示的加热单元的剖视图;图8为如图6中所示的发热座的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9为如图6中所示的第二密封件的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10为本申请提供的加热单元的第二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11为如图10所示的加热单元的结构爆炸图;图12为如图10所示的加热单元的剖视图;图13为如图11中所示的本体部的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本申请中,发热单元30包括气道管组件31、发热座32以及发热组件33。其中,气道管组件31界定形成第一收容腔A1,第一收容腔A1的顶端为开口端;发热座32设置于第一收容腔A1内且固定于第一收容腔A1的底部;发热组件33设置于第一收容腔A1内且固定于发热座32背离第一收容腔A1底部的一端;发热组件33具有用于收容气溶胶生成制品200的容置腔330,容置腔330与开口端连通,使得气溶胶生成制品200能够从开口端插入容置腔330,进而使得发热组件能够加热气溶胶生成制品200。
具体的,本申请提供的发热单元30模块化程度高,且发热单元30的结构简单,零部件较少,因而产品的尺寸较小,进而可以减小气溶胶产生装置100的零部件数量和尺寸,且便于组装。
参见图5至图9,为本申请第一实施例提供的发热单元30。本申请第一实施例提供的发热单元30中的发热组件33为电阻式加热的管式外围发热组件,发热组件33包括发热管331和发热线路(图未标)。具体的,发热管331为中空柱状体且发热管331界定形成容置腔330;发热线路设置于发热管331的内表面和/或外表面。发热线路与电源组件40电连接,用于在通电条件下发热以加热气溶胶生成制品200。
参见图8,在本实施例的一实施方式中,发热座32包括环形侧壁321和底壁(图未标);发热座32的环形侧壁321和底壁围设形成安装腔320,安装腔320用于收容至少部分气溶胶生成制品200的基质段1以固定气溶胶生成制品200。
进一步,参见图7,发热单元30还可以包括检测装置34,检测装置34与电源组件40电连接,检测装置34设置于发热座32的外侧,用于检测气溶胶生成制品200是否插入安装腔320内,电源组件40根据气溶胶生成制品200的插入状态,控制发热组件33对气溶胶生成制品200进行加热,从而避免发热组件33干烧,导致其寿命降低以及其他不安全情况发生。其中,检测装置34可以基于电阻应变检测、电容应变检测或电感应变检测的检测方式检测气溶胶生成制品200的插入状态。
在本实施例的一实施方式中,收容于安装腔320内的基质段1外侧面包裹有金属箔(如铝箔、铜箔等),检测装置34设置于发热座32的外侧,例如,检测装置34设置于环形侧壁321的外表面或者发热座32的底壁外表面,检测装置34通过检测金属箔来检测气溶胶生成制品200的插入状态。具体的,电源组件40通过检测装置34的电学量,识别气溶胶生成制品200的插拔动作,实现加热自启动、自停止、以及变功率等操作。
参见图6,在本实施例的一实施方式中,气道管组件31包括气道管311、气道管顶座312和气道管底座313,其中,气道管311具有第一收容腔A1,或者气道管311、气道管顶座312和气道管底座313界定形成第一收容腔A1。具体的,气道管311为中空柱状,且具有相对的顶端和底端;气道管顶座312封盖气道管311的顶端,且气道管顶座312具有第一通孔H1,气道管顶座312作为第一收容腔A1的开口端,容置腔330的开口与第一通孔H1对应设置,使得气溶胶生成制品200能够从第一通孔H1插入所述容置腔330内;气道管底座313封盖气道管311的底端,且与发热座32固定连接。
其中,气溶胶生成制品200插入容置腔330时,气溶胶生成制品200的延伸方向为气溶胶生成制品200、发热单元30以及气溶胶产生装置100的轴向X,气道管底座313的侧壁具有沿轴向X延伸且贯穿气道管底座313的第一让位部3130,发热座32的外侧面(环形侧壁321的外侧面)具有与第一让位部3130对应设置的第二让位部322,发热组件33的电引线穿过第一让位部3130和第二让位部322与电源组件40电连接。其中,第一让位部3130可以为气道管底座313的侧壁上的通孔,或者第一让位部3130可以为气道管底座313的侧壁外表面上的凹槽。
请继续参见图8,在本实施例的一实施方式中,发热座32的环形侧壁321的顶端的外侧面具有第一环形凸缘3211,第二让位部322为第一环形凸缘3211上的缺口。进一步,在安装发热座32时,为起到导向和防转作用,发热座32的外侧面具有第一限位部323,气道管组件31的内侧面具有第二限位部(图未示),在发热座32与气道管311连接时,第一限位部323与第二限位部卡合连接。其中,第一限位部323与第二限位部中的一个为卡槽,另一个为凸起。本实施方式中,气道管311作为气道管组件31的侧壁,第一限位部323为第一环形凸缘3211上与第二让位部322间隔设置的的缺口形成的卡槽,第二限位部位为气道管311的内侧面设置的沿轴向X延伸的凸起。在安装发热座32时,第二限位部卡入第一限位部323,发热座32沿着第二限位部被推动至指定位置,且由于第一限位部323与第二限位部卡合连接,因此第一限位部323还对发热座32起到防转作用。
参见图5,在本实施例的一实施方式中,气道管311的侧壁外表面还具有第三限位部3110,第三限位部3110可以为凹槽或者凸起,该凹槽或者凸起用于与外壳10实现卡接固定。其中,第三限位部3110的具体结构不做限定,只要能够实现与外壳10的固定即可。
请继续参见图6,在本实施例的一实施方式中,发热单元30还至少包括第一密封件301、第二密封件302和第三密封件303,第一密封件301设置于气道管顶座312和气道管311的顶端之间,用于气道管顶座312和气道管311之间的密封连接;第二密封件302设置于气道管底座313、发热座32和气道管311的底端之间,用于实现气道管底座313、发热座32和气道管311之间的密封连接;第三密封件303设置于气道管顶座312上且环绕第一通孔H1设置,用于在气溶胶生成制品200插入时密封。第一密封件301和第二密封件302的材料可以为硅胶、橡胶或其他柔性材料,以实现部件连接处的密封。
当然,发热单元30内还包括其他密封件,用于各部件之间的气密性连接,在此不做赘述。
在本实施例的一实施方式中,气道管311的顶端的顶面具有第一凹槽3111,第一凹槽3111的径向横截面为圆形,第一凹槽3111的底壁具有多个凸块3112,多个凸块3112呈环形排布且与第一凹槽3111的侧壁同轴设置,第一凹槽3111的底壁具有与第一通孔H1对应设置的第二通孔H2,以便于气溶胶生成制品200通过第一通孔H1和第二通孔H2插入第一收容腔A1以及容置腔330内;其中,第二通孔H2位于多个凸块3112围设的环形内侧。第一密封件301为环形且截面呈“L”型(参见图7),第一密封件301包括第一密封部3011和与第一密封部3011垂直的第二密封部3012,第一密封部3011设置于气道管顶座312的底面与第一凹槽3111的侧壁顶面之间,第二密封部3012设置于第一凹槽3111的侧壁与多个凸块3112之间。具体的,第一密封件301的独特设计,可以减小第一密封件301的尺寸,且不影响其密封效果,进而能够减小整个发热单元30的尺寸。
参见图9,其中,第二密封件302包括第三密封部3021和第四密封部3022,第三密封部3021设置于气道管底座313的顶面与发热座32的底面之间,第四密封部3022设置于气道管底座313的外侧面与气道管311的内侧面之间。其中,第三密封部3021对应第一让位部3130的位置具有第一避空部3023,以便于发热组件33的电引线穿过第二让位部322、第一避空部3023以及第一让位部3130与电源组件40电连接。
在本实施例的一实施方式中,第四密封部3022与气道管311的接触面为斜面,从而增加接触面积以及接触可靠性。
在本实施例的一实施方式中,第一密封部3011、第二密封部3012、第三密封部3021以及第四密封部3022的表面具有小凸圈,提高接触面的密封效果以及接触可靠性。
参见图7,在本实施例的一实施方式中,发热单元30还包括隔热材料35,隔热材料35填充于发热组件33与气道管组件31之间,以避免发热组件33产生的热量传递至外壳10,影响用户使用体验或者烫伤用户。以及避免发热组件33产生的热量传递至气溶胶产生装置100内的其他元器件上,影响其他元器件的工作。
其中,隔热材料35可以为现有的各种具有隔热功能的材料,如气凝胶、石棉等。本实施方式中,隔热材料35为气凝胶和缠绕在气凝胶外侧的高温胶布,高温胶布用于防止气凝胶散开。
参见图10-图13,为本申请第二实施例提供的发热单元30,其中,本申请第二实施例提供的发热单元30与第一实施例提供的发热单元30的结构基本相同,区别在于,参见图11和图12,第二实施例提供的发热单元30中的发热组件33为电磁式加热的管式外围发热组件,发热组件33包括发热管331和电磁线圈332。具体的,发热管331为中空柱状体,且发热管331界定形成容置腔330;电磁线圈332套设于发热管331的外侧,且与发热管331间隔设置。电磁线圈332与电源组件40电连接,用于在通电条件下产生磁场,发热管331为金属发热管331,发热管331在磁场内形成涡流发热以加热气溶胶生成制品200。
在本实施例的一实施方式中,发热组件33还包括设置于第一收容腔A1内的绝缘管333,绝缘管333套设于发热管331的外侧且与发热管331同轴设置;电磁线圈332套设于绝缘管333的外侧以实现电磁线圈332的固定。
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电磁线圈332也可以固定于气道管311内表面,或者其他部件上,在此不做限定。
其中,绝缘管333可以只套设于发热管331的外侧且与气道管311内侧面固定连接,绝缘管333也可以套设于发热管331的外侧以及发热座32的外侧且与气道管311内侧面固定连接。本实施方式中,绝缘管333为中空柱状,绝缘管333套设于发热管331的外侧以及发热座32的外侧,且绝缘管333的外侧面上具有第二环形凸缘3330,绝缘管333通过第二环形凸缘3330与气道管311内侧面固定连接。
参见图12,在本实施例的一实施方式中,隔热材料35填充于发热管331与绝缘管333之间、电磁线圈332与气道管311之间、以及气道管311的外侧,以实现多重隔热,提高气溶胶产生装置100的隔热效果。
在本实施例的一实施方式中,发热单元30还包括铁氧体管36,铁氧体管36套设于电磁线圈332的外侧,铁氧体管36用于限制电磁线圈332的磁场,以将电磁线圈332产生的磁场汇聚到发热管331,提高发热管331的发热效果。
在本实施例的一实施方式中,发热单元30还包括匀热管37,套设于气道管组件31的外表面,匀热管37用于将发热组件33上传递至气道管组件31上的热量进行分散匀热。具体的,气道管311对应发热组件33部分的温度相对较高,而其他部分温度相对较低,匀热管37作为发热单元30的最外层,匀热管37可将将发热组件33向外传递出来的热量进行传导,使热量更分散,避免局部过热造成不良后果。其中,匀热管37的材料为导热性能较佳的材料,例如,石墨、金属、导热硅脂等。
具体的,本申请第一实施例和第二实施例提供的发热单元30,具有以下优势:其一,发热单元30模块化程度高,且发热单元30的结构简单,零部件较少,因而产品的尺寸较小,进而可以减小气溶胶产生装置100的零部件数量和尺寸,且便于组装。其二,发热单元30内设置有检测装置34,检测装置34通过检测气溶胶生成制品200的插入状态,实现加热自启动、自停止、以及变功率等操作。其三,发热单元30内设置有隔热材料35,可以防止发热组件33上产生的热量传递出去,提高用户使用体验;且发热单元30的最外层具有匀热管37,匀热管37可以使热量分散,避免局部过热造成不良后果。其四,发热单元30中各部件之间的连接处设置有密封件,实现各部件连接处的密封连接,提高产品气密性。
参见图14-图20,图14为如图4中A区域的第一实施例的气流流向示意图;图15为如图4中A区域的第二实施例的气流流向示意图;
图16为如图4中A区域的第三实施例的气流流向示意图;图17为如图4中A区域的第四实施例的气流流向示意图;图18为如图4中A区域的第五实施例的气流流向示意图;图19为如图4中A区域的第六实施例的气流流向示意图;图20为如图4中A区域的第七实施例的气流流向示意图。
在本申请的第三实施例中,第一收容腔A1的腔壁具有气流通道B3,气流通道B3的第一端与外界空气或第一气溶胶通道B2流体连通,气流通道B3的第二端与第一收容腔A1连通。以使外界空气或第一气溶胶通过气流通道B3进入第一收容腔A1,进而通过第一收容腔A1进入设置于第一收容腔A1内气溶胶生成制品200内部,与气溶胶生成制品200产生的第二气溶胶混合形成混合气溶胶。具体的,本实施例提供的发热单元30,既能够实现对气溶胶生成制品200的管式外围周圈加热,同时也能够将外部空气或者第一气溶胶导入气溶胶生成制品内,以与气溶胶生成制品200内生成的第二气溶胶混合形成混合气溶胶,且由于第一气溶胶在气溶胶生成制品内与第二气溶胶混合,使得混合气溶胶的口感更佳,能够满足用户口味需求,从而提高用户使用体验。
为便于描述,本实施例提供的气流通道B3在第二实施例所述的发热单元30的基础上进行说明,且气流通道B3用于将第一气溶胶导入气溶胶生成制品200内。
参见图2、图9和图14,在本实施例的一实施方式中,气流通道B3只包括设置于第一收容腔A1底壁的第一气流通道B31。具体的,气道管底座313封盖气道管311(本体部3113)的底端以作为第一收容腔A1的底壁,气道管底座313具有第一气流通道B31,且第一气流通道B31贯穿气道管底座313,第一气流通道B31的第一端与第一气溶胶通道B2连通,第一气流通道B31的第二端与第一收容腔A1连通。且发热座32的底壁具有与第一气流通道B31的第二端连通的第三通孔(图未示),第三密封部3021具有与第三通孔对应设置的第四通孔H4,基质段1的底壁具有第一进气孔D1,在气溶胶生成制品200插入第一收容腔A1内时,第四通孔H4与第一进气孔D1对应设置。在气溶胶产生装置100工作的状态下,雾化器20内生成的第一气溶胶依次通过雾化通道B1、第一气溶胶通道B2、第一气流通道B31、第三通孔、第四通孔H4以及第一进气孔D1导入气溶胶生成制品200内。且第一气溶胶从基质段1底部进气,参与第二气溶胶的产生,且可以与基质段1生成的第二气溶胶充分混合,口感更佳,有利于提高用户使用体验。
参见图15,在本实施例的一实施方式中,气流通道B3包括位于第一收容腔A1底壁的第一气流通道B31和位于第一收容腔A1侧壁的第二气流通道B32。具体的,气道管底座313作为第一收容腔A1底壁,气道管311作为第一收容腔A1侧壁,第一气流通道B31设置于气道管底座313,且第一气流通道B31的第一端与第一气溶胶通道B2连通,第一气流通道B31的第二端与第二气流通道B32的第一端连通,第二气流通道B32还与第一收容腔A1连通。
其中,第一气流通道B31包括沿轴向X的轴向气道B311以及沿与轴向X垂直的横向气道B312,轴向气道B311的第一端与第一气溶胶通道B2连通,轴向气道B311还与横向气道B312的第一端连通,横向气道B312的第二端与第二气流通道B32的第一端连通。
其中,第二气流通道B32可以在第一收容腔A1的侧壁内开模形成,第二气流通道B32也可以是形成第一收容腔A1的侧壁的各部件配合形成。本实施方式中,参见图6,气道管311作为第一收容腔A1的侧壁,或者气道管311具有第一收容腔A1,具体的,气道管311包括本体部3113和封装部3115。本体部3113为中空柱状,本体部3113作为第一收容腔A1的侧壁,或者本体部3113具有第一收容腔A1,且本体部3113的内侧面具有第二限位部,本体部3113的外侧面具有从本体部3113的一端向另一端延伸的第一导气槽3114;封装部3115封盖第一导气槽3114,且与第一导气槽3114配合形成第二气流通道B32。
其中,第一导气槽3114可以沿本体部3113的轴向X直线设置,第一导气槽3114也可以沿轴向X弯折设置,在此不做限定。本实施例中,第一导气槽3114沿轴向X直线设置,以利于减小吸阻,且封装部3115包括盖板3116和密封环3117,密封环3117的材料可以为硅胶、橡胶或其他柔性材料,盖板3116的材料可以为塑料、陶瓷、金属等具有一定刚性的材料。本实施例中,密封环3117环绕第一导气槽3114设置且位于盖板3116与本体部3113之间,盖板3116为金属片且封盖第一导气槽3114,盖板3116与本体部3113夹持密封环3117以密封第二气流通道B32。在一具体实施方式中,第一导气槽3114沿轴向X的两侧具有多个限位凸起3118,盖板3116上具有与多个限位凸起3118数量相同的第五通孔H5,在盖板3116封盖第一导气槽3114时,多个限位凸起3118与多个第五通孔H5卡合固定。
具体的,相比于传统的气流通道B3的结构使用单一塑胶/五金结构时,尺寸和体积大,使得整机产品尺寸过大,另外,模具成型困难,良率低,无法量产的问题,本申请提供的气流通道B3的结构,采用塑胶(气道管材质)、硅胶和金属片组合方式密封,缩小了气道管311的结构尺寸,有利于产品小型化,提高竞争力。
其中,请参结合图9、图13和图14,第一导气槽3114靠近气道管底座313的一端的底壁具有与横向气道B312连通的第一通气孔E1,第一导气槽3114的底壁还具有与第一通气孔E1间隔设置的第二通气孔E2,第二通气孔E2与第一收容腔A1连通,以使第二气流通道B32与第一收容腔A1连通。其中,第四密封部3022具有与横向气道B312的第二端以及第一通气孔E1连通的第六通孔H6,发热组件33上具有与第二通气孔E2连通的第一过气通道F1,基质段1的侧壁具有第二进气孔D2。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过气通道F1横向贯穿第二环形凸缘3330。在气溶胶生成制品200插入第一收容腔A1内时,第一过气通道F1与第二进气孔D2对应设置。在气溶胶产生装置100工作的状态下,雾化器20内生成的第一气溶胶依次通过雾化通道B1、第一气溶胶通道B2、第一气流通道B31、第六通孔H6、第一通气孔E1、第二气流通道B32、第二通气孔E2、第一过气通道F1以及第二进气孔D2导入气溶胶生成制品200内。且第一气溶胶从基质段1侧部进气,参与第二气溶胶的产生,且可以与基质段1内生成的第二气溶胶充分混合,有利于提高用户使用体验。
其中,第一导气槽3114的数量可以为一个或者多个,封装部3115的数量与第一导气槽3114的数量相同,以与第一导气槽3114一一配合形成一个或多个第二气流通道B32。相应的,横向气道B312的数量与第一导气槽3114的数量相同,且轴向气道B311的数量为一个,一条或多条横向气道B312的第一端与同一个轴向气道B311的第二端连通。具体的,参见图17,多条气流通道B3的第一端(靠近第一气溶胶通道B2的一端)共用,多条气流通道B3的第二端间隔设置且高度相同。
需要说明的是,每个第一导气槽3114均具有第一通气孔E1和第二通气孔E2,当第一导气槽3114的数量和横向气道B312的数量相同且为多个时,多条横向气道B312通过多个第一通气孔E1与多个第二气流通道B32一一对应连通,多条第二气流通道B32通过多个第二通气孔E2与第一收容腔A1一一对应连通。
其中,为使得第一气溶胶与气溶胶生成制品200内生成的第二气溶胶混合均匀,减小吸阻且提高用户使用体验,设置气流通道B3的数量为多条,且多条气流通道B3沿着第一收容腔A1的腔壁均匀排布。
参见图17,在本实施例的一实施方式,第一收容腔A1的腔壁上具有与第一收容腔A1连通的多条气流通道B3,多条气流通道B3的路径长度不相同,且多条气流通道B3的第一端与第一气溶胶通道B2连通,多条气流通道B3的第二端间隔设置且高度相同。可以理解的,由于气溶胶生成制品200生成气溶胶前需要预热,因此,在发热单元30和雾化器20同时工作的条件下,气溶胶生成制品200生成第二气溶胶的时间比雾化器20生成第一气溶胶的时间要长。因此,本申请通过设置多条气流通道B3的路径长度不相同,且多条气流通道B3的第二端间隔设置且高度相同,使得从多条气流通道B3的第一端流入的第一气溶胶到达第二端的时间不同,路径长度短的气流通道B3内的第一气溶胶先进入气溶胶生成制品200内,路径长度长的气流通道B3内的第一气溶胶后进入气溶胶生成制品200内,各气流通道B3内的第一气溶胶进入气溶胶生成制品200内存在时间差,使得第一气溶胶与第二气溶胶可以持续混合均匀,减少用户抽吸的初始阶段,第一气溶胶比例重的问题,提升口感体验。
其中,当多条气流通道B3的数量大于两条时,例如,4条、6条等,多条气流通道B3的路径长度也可以部分相同,只要至少两条气流通道B3的路径长度不同,以使得多条气流通道B3内的第一气溶胶进入气溶胶生成制品200内存在时间差即可。
其中,每条气流通道B3包括设置于第一收容腔A1底壁的第一气流通道B31和设置于第一收容腔A1侧壁的第二气流通道B32,第一气流通道B31的第一端与第一气溶胶通道B2连通,第一气流通道B31的第二端与第二气流通道B32的第一端连通,第二气流通道B32的第二端与第一收容腔A1连通;多条气流通道B3中的多条第一气流通道B31的路径长度不相同,多条气流通道B3中的多条第二气流通道B32的路径长度相同。其中,多条气流通道B3可以一一独立设置,或者多条气流通道B3的第一端可以共用。
为达到使得第一气溶胶与第二气溶胶可以持续混合均匀的效果,在本实施方式中,多条气流通道B3的第一端共用,即轴向气道B311的数量为一条,横向气道B312的数量为多条,第二气流通道B32的数量与横向气道B312的数量相同。其中,如图17所示,多条横向气道B312的路径长度不相同,多条第二气流通道B32的路径长度相同且多条第二气流通道B32的第二端的高度相同。可以理解的,本实施方式中,轴向气道B311与第一收容腔A1不同轴设置,即,轴向气道B311与气道管311底壁的轴线偏离,使得与轴向气道B311连通的多条横向气道B312至第二气流通道B32的路径长度不相同,而多条第二气流通道B32的路径长度相同且多条第二气流通道B32的第二端的高度相同,使得多条第一气流通道B31和多条第二气流通道B32构成的多条气流通道B3的路径长度不相同。
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还可以设置轴向气道B311与气道管311底壁的轴线重合,多条横向气道B312的路径长度相同,而多条第二气流通道B32的第二端的高度相同但路径长度不同,例如,多条第二气流通道B32中的部分沿轴向X直线设计,另外部分弯折设计,使得多条第一气流通道B31和多条第二气流通道B32构成的多条气流通道B3的路径长度不相同。
本实施方式中,轴向气道B311还贯穿气道管底座313,且通过第三通孔与第一收容腔A1直接连通,进而通过第四通孔H4以及第一进气孔D1连通基质段1的底部。
具体的,参见图16和图17,轴向气道B311包括不同轴设置的第一轴向气道B3111和第二轴向气道B3112,且第一轴向气道B3111与第一气溶胶通道B2同轴设置且连通,第二轴向气道B3112与气道管311底壁的轴线重合,第二轴向气道B3112与第一收容腔A1同轴线设置且连通,多条横向气道B312与第一轴向气道B3111直接连通,多条第二气流通道B32的路径长度相同且多条第二气流通道B32的第二端的高度相同。可以理解的,由于第二轴向气道B3112与气道管311底壁的轴线偏离,使得与第一轴向气道B3111直接连通的多条横向气道B312至第二气流通道B32的路径长度不相同,而多条第二气流通道B32的路径长度相同且多条第二气流通道B32的第二端的高度相同,使得多条第一气流通道B31和多条第二气流通道B32构成的多条气流通道B3的路径长度不相同。
参见图18,在本实施例的一实施方式中,气流通道B3包括位于第一收容腔A1底壁的第一气流通道B31、第二气流通道B32以及第三气流通道B33。其中,第一气流通道B31和第二气流通道B32与上述各实施例提供的第一气流通道B31和第二气流通道B32的结构相同,在此不做赘述。第三气流通道B33设置于气道管顶座312,或者第三气流通道B33由气道管311的顶端与气道管顶座312配合形成。第三气流通道B33的形成可根据实际需要设计。
本实施方式中,气道管顶座312与本体部3113顶端还配合形成第三气流通道B33,且第一导气槽3114靠近气道管顶座312的一端具有第三通气孔E3,第三气流通道B33通过第三通气孔E3与第二气流通道B32连通,且第三气流通道B33与第一收容腔A1连通。
具体的,参见图6和图18,本体部3113的顶端的顶面的第一凹槽3111作为第二导气槽,即,第二导气槽的径向横截面为圆形,第二导气槽的底壁具有与第一通气孔E1对应设置的第二通孔H2,气道管顶座312封盖第二导气槽且与第二导气槽配合形成第三气流通道B33,第三气流通道B33环绕的第二通孔H2;第三通气孔E3贯穿第一导气槽3114的底壁以及第二导气槽的底壁且与的第二通孔H2间隔设置,第三气流通道B33通过第三通气孔E3与第二气流通道B32连通,且第三气流通道B33通过第二通孔H2与第一收容腔A1连通。本实施方式中,第三气流通道B33为环形,从第二气流通道B32流入第三气流通道B33内的部分第一气溶胶会绕着环形填充于整个第三气流通道B33内,而不会全部直接进入与第三气流通道B33连通的气溶胶生成制品200内,有利于第一气溶胶与第二气溶胶持续混合。具体的,第三气流通道B33形成一个缓冲空间,使得第一气溶胶可以在第三气流通道B33内缓冲后均匀地进入气溶胶生成制品200内,以与第二气溶胶混合均匀,提高用户使用体验。
其中,中空段2的侧壁具有第三进气孔D3,在气溶胶生成制品200插入第一收容腔A1内时,第三气流通道B33与第三进气孔D3对应设置,在气溶胶产生装置100工作的状态下,雾化器20内生成的第一气溶胶依次通过雾化通道B1、第一气溶胶通道B2、第一气流通道B31、第六通孔H6、第一通气孔E1、第二气流通道B32、第三通气孔E3、第三气流通道B33以及第三进气孔D3导入气溶胶生成制品200内。且第一气溶胶从中空段2侧部进气,使得第一气溶胶在基质段1的上方的低温区与第二气溶胶混合,从而可以避免第一气溶胶在基质段1被再次加热而变味,使得第一气溶胶口味纯正;另外,可以避免从基质段1进气堵塞基质段1内固态气溶胶生成基质颗粒之间的气隙,且气溶胶生成制品200在无氧或缺氧条件下加热,产生的第二气溶胶无杂质,也更纯净,从而使得混合气溶胶的口感更纯正,有利于提高用户使用体验。
参见图19,本实施方式中,还可以设置第一气流通道B31通过第三通孔、第四通孔H4以及第一进气孔D1与基质段1底部连通;和/或,第二气流通道B32还通过第二通气孔E2、第一过气通道F1以及第二进气孔D2与基质段1侧部连通。第一气溶胶分别从基质段1和中空段2进气,实现与第二气溶胶在高温区和低温区分别混合,满足不同用户的口感需求,有利于提高用户使用体验。
本实施方式中,第三气流通道B33为环形,第二气流通道B32的数量可以为多条,多条第二气流通道B32均匀排布于气道管311的侧壁,第三气流通道B33与多条第二气流通道B32通过多个第三通气孔E3连通。
具体的,本申请提供的气溶胶产生装置100,气溶胶产生装置100设置有用于容置收容气溶胶生成制品200的第一收容腔A1以及用于容置雾化器20的第二收容腔A2;第一收容腔A1的腔壁具有与第一收容腔A1连通的气流通道B3;第二收容腔A2具有与雾化器20内的雾化通道B1和气流通道B3连通的第一气溶胶通道B2,在气溶胶产生装置100工作的状态下,雾化器20内产生的第一气溶胶依次通过雾化通道B1、第一气溶胶通道B2、气流通道B3进入第一收容腔A1,进而从基质段1底部、基质段1侧部、和/或中空段2侧部进入气溶胶生成制品200内部,以与气溶胶生成制品200内生成的第二气溶胶混合形成混合气溶胶,使得生成的混合气溶胶口感较佳,从而提高用户使用体验。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实施方式,并非因此限制本申请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申请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申请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9)
1.一种发热单元,其特征在于,包括:
气道管组件,具有第一收容腔,所述第一收容腔的顶端为开口端;
发热座,设置于所述第一收容腔内且固定于所述第一收容腔的底部;
发热组件,设置于所述第一收容腔内且固定于所述发热座背离所述第一收容腔底部的一端;所述发热组件具有用于容置气溶胶生成制品的容置腔,所述容置腔与所述开口端连通,使得所述气溶胶生成制品能够从所述开口端插入所述容置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热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组件包括:
发热管;所述发热管为中空柱状体,且所述发热管界定形成所述容置腔;
发热线路,设置于所述发热管的内表面和/或外表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热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组件包括:
发热管;所述发热管为中空柱状体,且所述发热管界定形成所述容置腔;
电磁线圈,套设于所述发热管的外侧,且与所述发热管间隔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发热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组件还包括:
绝缘管,套设于所述发热管的外侧,且与所述发热管同轴设置;所述电磁线圈套设于所述绝缘管的外侧。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发热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单元还包括:
铁氧体管,所述铁氧体管套设于所述电磁线圈的外侧。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热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单元还包括:
隔热材料;所述隔热材料填充于所述发热组件与所述气道管组件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热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单元还包括:
匀热管,套设于所述气道管组件的外表面。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热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座包括环形侧壁和底壁;所述发热座的环形侧壁和底壁围设形成安装腔,使得所述气溶胶生成制品的基质段能够容置于所述容置腔以及所述安装腔内。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发热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单元还包括:
检测装置,设置于所述发热座的环形侧壁的外侧,用于检测所述气溶胶生成制品。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热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气道管组件包括:
气道管;
气道管顶座,封盖所述气道管顶端,且所述气道管顶座具有第一通孔;
气道管底座,封盖所述气道管的底端,且与所述发热座固定连接;
所述气道管、所述气道管顶座及所述气道管底座界定形成所述第一收容腔,所述气道管顶座作为所述第一收容腔的开口端,所述容置腔的开口与所述第一通孔对应设置。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发热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气道管的顶端的顶面具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凹槽的径向横截面为圆形,所述第一凹槽的底壁具有多个凸起,多个凸起呈环形排布且与所述第一凹槽的侧壁同轴设置,所述第一凹槽的底壁具有与所述第一通孔对应设置的第二通孔;
所述气道管与所述气道管顶座之间还设置有第一密封件,所述第一密封件包括第一密封部和与所述第一密封部垂直的第二密封部,所述第一密封部设置于所述气道管顶座的底面与所述第一凹槽的侧壁顶面之间,所述第二密封部设置于所述第一凹槽的侧壁与多个所述凸起之间。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发热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气道管底座的侧壁具有沿轴向延伸且贯穿所述气道管底座的第一让位部,所述发热组件的电引线穿过所述第一让位部。
13.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发热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单元还包括:
第二密封件,所述第二密封件包括第三密封部和第四密封部,所述第三密封部设置于所述气道管底座的顶面与所述发热座的底面之间,所述第四密封部设置于所述气道管底座的外侧面与所述气道管的内侧面之间。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发热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密封部与所述气道管的接触面为斜面。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热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收容腔的腔壁具有气流通道,所述气流通道的一端与外界空气或雾化器的雾化通道流体连通,另一端与所述第一收容腔连通。
1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热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座的外侧面具有第一限位部,所述气道管组件的内侧面具有第二限位部,所述第一限位部与所述第二限位部卡合连接,且所述第一限位部与所述第二限位部中的一个为卡槽,另一个为凸起。
1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热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座的外侧面具有第二让位部,所述发热组件的电引线穿过所述第二让位部。
18.一种气溶胶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外壳;
发热单元,所述发热单元为上述权利要求1-17中任一项所述的发热单元;所述发热单元用于加热气溶胶生成制品以生成第二气溶胶;
电源组件,与所述发热单元中的发热组件电连接,用于为所述发热组件供电,且控制所述发热组件工作。
19.一种气溶胶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外壳;
发热单元,所述发热单元为上述权利要求1-17中任一项所述的发热单元;所述发热单元用于加热气溶胶生成制品以生成第二气溶胶;
雾化器,具有储液腔和与所述发热单元中的气流通道流体连通的雾化通道,所述储液腔内存储有液态气溶胶生成基质,所述雾化器用于加热雾化所述液态气溶胶生成基质以生成第一气溶胶,所述第一气溶胶通过所述雾化通道排出至所述气流通道;
电源组件,分别与所述发热单元中的发热组件以及所述雾化器中的雾化组件电连接,用于为所述发热组件和所述雾化组件供电,且控制所述发热组件和所述雾化组件工作。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11263591.2A CN117898484A (zh) | 2022-10-11 | 2022-10-11 | 发热单元以及气溶胶产生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11263591.2A CN117898484A (zh) | 2022-10-11 | 2022-10-11 | 发热单元以及气溶胶产生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7898484A true CN117898484A (zh) | 2024-04-19 |
Family
ID=9069426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11263591.2A Pending CN117898484A (zh) | 2022-10-11 | 2022-10-11 | 发热单元以及气溶胶产生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7898484A (zh) |
-
2022
- 2022-10-11 CN CN202211263591.2A patent/CN117898484A/zh active Pending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10118013B2 (en) | Rechargeable portable aromatherapy vaporizers | |
US11770877B2 (en) | Portable temperature controlled aromatherapy vaporizers | |
WO2023077767A1 (zh) | 一种电子雾化装置及电子雾化系统 | |
JP2022145806A (ja) | エアロゾル生成装置 | |
CN114128924B (zh) | 一种电子雾化装置以及电子雾化系统 | |
WO2020186486A1 (zh) | 电子烟及其雾化装置 | |
WO2023077852A1 (zh) | 一种雾化器及气溶胶产生装置 | |
CN216147256U (zh) | 发热机构和电子雾化器 | |
WO2024174663A1 (zh) | 一种发热组件以及气溶胶生成装置 | |
CN218921686U (zh) | 发热单元以及气溶胶产生装置 | |
CN214854355U (zh) | 主机、雾化装置及气溶胶发生装置 | |
CN219306042U (zh) | 气溶胶产生装置以及气溶胶生成系统 | |
CN219613042U (zh) | 气道管组件以及气溶胶产生装置 | |
CN218921687U (zh) | 气溶胶产生装置以及气溶胶生成系统 | |
CN117898484A (zh) | 发热单元以及气溶胶产生装置 | |
CN210580985U (zh) | 烟液雾化装置及电子烟 | |
CN117898483A (zh) | 气溶胶产生装置以及气溶胶生成系统 | |
CN117898474A (zh) | 气道管组件以及气溶胶产生装置 | |
CN117859961A (zh) | 气溶胶产生装置以及气溶胶生成系统 | |
CN216568394U (zh) | 一种发热组件及气溶胶发生装置 | |
CN216796486U (zh) | 一种雾化器及气溶胶产生装置 | |
CN115226952A (zh) | 气溶胶产生装置 | |
CN114190604A (zh) | 电子雾化装置及其发热组件和发热体 | |
CN218921666U (zh) | 气道管组件以及气溶胶产生装置 | |
CA3002969A1 (en) | Humidity control portable aromatherapy vaporizers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