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888770A - 一种锁舌快开机构及智能锁 - Google Patents

一种锁舌快开机构及智能锁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888770A
CN117888770A CN202410129256.6A CN202410129256A CN117888770A CN 117888770 A CN117888770 A CN 117888770A CN 202410129256 A CN202410129256 A CN 202410129256A CN 117888770 A CN117888770 A CN 11788877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riving
tongue
transmission
lock
lock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410129256.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妙玉
陈梓豪
梁赛成
林铭健
黄冠良
周亮
杨思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Hotata Smart Hom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Hotata Smart Hom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Hotata Smart Home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Hotata Smart Hom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410129256.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7888770A/zh
Publication of CN11788877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88877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BLO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HANDCUFFS
    • E05B15/00Other details of locks; Parts for engagement by bolts of fastening devices
    • E05B15/10Bolts of locks or night latche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BLO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HANDCUFFS
    • E05B47/00Operating or controlling locks or other fastening devices by electric or magnetic means
    • E05B47/02Movement of the bolt by electromagnetic means; Adaptation of locks, latches, or parts thereof, for movement of the bolt by electromagnetic means
    • E05B47/026Movement of the bolt by electromagnetic means; Adaptation of locks, latches, or parts thereof, for movement of the bolt by electromagnetic means the bolt moving rectilinearly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Lock And Its Accessori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锁舌快开机构及智能锁,涉及锁具的技术领域,该锁舌快开机构中,驱动部件用于设置在锁具的锁壳内,并设置有用于与握持件连接的安装部,驱动部件通过传动组件分别传动连接于锁具的方舌以及锁具的锁止部件,传动组件可在驱动部件的驱动下,带动锁止部件解锁方舌,并带动方舌由伸出位置运动至内缩位置。用户可在锁具的室内侧通过握持件实现方舌的快速解锁以及回缩,使锁具具备门内快开逃生功能,从而提升锁具的安全性能,消除室内安全隐患。

Description

一种锁舌快开机构及智能锁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锁具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锁舌快开机构及智能锁。
背景技术
现有的锁具中均具有锁舌,例如斜舌、方舌等,锁具上对应锁舌开设有舌孔,锁舌能够根据用户的操作经舌孔伸出锁具外部或缩入锁具当中,其中,方舌主要用于提供反锁功能,保证锁具的防盗性能。
以电子锁具为例,方舌一般依靠电机驱动其伸缩,从而控制电子锁具上锁以及解锁,但是,在电子锁具断电的情况下,方舌仅能通过钥匙配合锁芯的方式实现上述的效果,用户在室内无法通过门把手、旋钮等握持件驱动方舌解锁,也就是说,在用户被反锁在室内且电子锁具处于断电状态时,用户无法实现电子锁具的快速解锁,即,电子锁具不具备室内快开逃生功能,存在较高的安全隐患。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锁舌快开机构及智能门锁,解决锁具因无法通过握持件实现快速解锁而导致具有较高安全隐患的问题。
为达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第一方面,提供一种锁舌快开机构,应用于锁具,包括:
驱动部件,用于设置在锁具的锁壳内并设置有用于与握持件连接的安装部,所述安装部从所述锁壳的一侧显露;
传动组件,所述驱动部件通过传动组件分别传动连接于锁具的方舌以及所述锁具的锁止部件,其中,所述锁止部件用于将所述方舌锁定于伸出位置,所述传动组件可在所述驱动部件的驱动下,带动锁止部件解锁方舌,并带动所述方舌由伸出位置运动至内缩位置。
第二方面,提供一种智能锁,包括:
锁壳,其内部形成有中空的安装腔,所述锁壳的一侧开设有连通所述安装腔的第一舌孔;
方舌,可活动地安装于所述锁壳,所述方舌可经所述第一舌孔在部分伸出所述安装腔外部的出伸位置以及缩入所述安装腔的内缩位置之间运动;
锁止部件,可活动地设置在所述安装腔之内,所述锁止部件可将所述方舌锁定于出伸位置;
驱动装置,设置在所述安装腔之内,并且与所述方舌传动连接,用于驱动方舌部分伸出所述安装腔外或缩入所述安装腔内;
如第一方面所述的锁舌快开机构。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该锁舌快开机构的驱动部件用于提供握持件连接的安装部,并将传动组件设置为传动连接于所在锁具的锁止部件以及方舌的形式,以使驱动部件能够通过传动组件解开锁止部件对方舌的锁定的同时,进一步驱动方舌运动至内缩位置,实现锁具的解锁。
在锁具的应用中,用户可在锁具的室内侧通过握持件实现方舌的快速解锁以及回缩,使锁具具备门内快开逃生功能,尤其是在智能锁领域中,即使用户被反锁在室内并且智能锁处在断电的状态下,用户仍能够快速解锁方舌开门,从而提升锁具的安全性能,消除室内安全隐患。
附图说明
下面根据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所述智能锁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所述智能锁整体爆炸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所述智能锁局部爆炸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所述智能锁结构示意图之二(伸出位置);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所述智能锁结构示意图之三(伸出位置、省略锁止部件);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所述智能锁结构示意图之四(内缩位置、省略锁止部件)。
图中:10、锁壳;11、安装腔;12、第一壳体;13、锁具边条;131、第一舌孔;132、第二舌孔;14、导向柱;20、方舌;21、第二抵部;22、第二锁止部;221、导向面;23、台阶结构;24、限位部;30、锁止部件;31、第一抵部;32、第一弹性复位件;33、第一锁止部;34、导向孔;40、驱动部件;41、安装部;50、传动组件;51、第一传动部件;511、第一驱动部;512、第二驱动部;513、第四驱动部;52、第二传动部件;521、第三抵部;522、第三驱动部;60、斜舌;61、导向杆;62、支撑部件;63、抵挡件;631、第四抵部;64、第二弹性复位件;70、驱动装置;80、离合机构;81、离合推板;82、第一齿轮;83、第二齿轮;84、离合板;841、第五抵部;842、驱动凸部;85、第三弹性复位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解决的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和达到的技术效果更加清楚,下面对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固定”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从背景技术可知,现有的锁具一般都具有锁舌,锁舌一般为金属部件,通常用于门锁或窗户锁中,并且,锁舌也具有多种形状和尺寸,以适应不同的锁体设计和用途,常用的锁舌包括有斜舌、方舌等。而在锁具对应锁舌的位置上则开设有连通锁具内部以及外部的舌孔,锁舌能够根据用户的操作(比如通过钥匙拧动锁芯的方式,或者对电机发送控制指令的方式等)经过舌孔伸出锁具外部或缩入锁体当中,从而实现锁具所应用的门窗等的开闭。
其中,以上述锁具的斜舌以及方舌为例,斜舌用于在门体处在关闭的情况下,将锁具连同门体限制在关闭的位置状态下,而方舌则主要用于提供锁具的反锁功能,保证门体的防盗性能。
以电子锁具为例,方舌一般依靠电机驱动其伸缩,从而控制电子锁具上锁以及解锁,但是,在电子锁具断电的情况下,方舌仅能通过钥匙配合锁芯的方式实现上述的效果,用户在室内无法通过门把手、旋钮等握持件驱动方舌解锁,也就是说,在用户被反锁在室内且电子锁具处于断电状态时,用户无法实现电子锁具的快速解锁,即,电子锁具不具备室内快开逃生功能,存在较高的安全隐患。
而以上背景技术所存在的缺陷也同样存在于除电子锁具以外的相关锁具当中,为此,本实施方式提供一种锁舌快开机构,其适用于设置有方舌20的锁具当中,该锁舌快开机构通过改变驱动部件40以及锁具的方舌20之间的传动结构,以使锁具能够在室内侧通过握持件驱动方舌20解锁,从而解决锁具存在较高的安全隐患的问题。
为了便于对锁舌快开机构的整体方案具有更为全面的理解,以下提供一种通用型锁具结构。请参考附图1-图2,所述的锁具包括有锁壳10,锁壳10作为该锁舌快开机构及其所应用的锁具的支撑基础,其主要功能在于为锁具所包含的各机构部件提供相应的安装位置以及足够的安装空间,让各机构部件能够被其所支撑固定的同时,让其之间能够实现满足锁具功能需求的传动配合关系,将各机构部件能够集成在锁壳10中,有效提高该锁舌快开机构的结构紧凑性以及锁具产品的一体性,以便于其在门体上的安装使用。另一方面,锁壳10还用于对装配其上的各机构部件提供一定程度上的保护功能,防止锁具在外力作用下容易损坏,或者避免外部灰尘直接与机构部件接触,从而影响锁具的使用寿命。
为大到上述目的,本实施方式的锁壳10呈中空的壳体结构,以使锁壳10可通过其内部所形成的安装腔11收容该锁舌快开机构所包含的机构部件,并且让各机构部件在位于安装腔11内的状态下能够与锁壳10形成安装配合。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锁壳10的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为了便于上述机构部件在锁具中的装配,锁壳10可以设置为通过第一壳体12以及第二壳体(图未示)配合形成,其中,锁壳10可根据其具体应用场景以及用户需求等参数采用不同材质制造而成,如金属、塑料等。而根据其所采用的制造材质,锁壳10也可通过不同的制造工艺加工而成,例如,在锁壳10为金属材质时,所述的第一壳体12与第二壳体可通过钣金(包括但不限于冲压、裁切、弯折等)、铣削、锻造等工艺加工而成。在锁壳10为塑料材质时,所述的第一壳体12与第二壳体可通过注塑、3D打印、塑料铸造等工艺加工而成。在一些实施方式中,锁壳10在通过第一壳体12与第二壳体围合而成的同时,其还包括设置在第一壳体12与第二壳体一侧的锁具边条13,在包括有锁具边条13的实施方式中,第一壳体12与第二壳体在拼接成型后,锁壳10的外侧(除其前侧以及后侧之外的一侧)会形成有一连通其内部安装腔11空间的安装孔,而所述的锁具边条13则可通过装配于第一壳体12与第二壳体上的方式以阻挡于该安装孔上。
通过上述所提出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将锁壳10设置成模块化结构,除了能够便于锁壳10的加工生产之外,还能够降低锁具的拆装难度,在锁具的装配过程中,可先将其所包含的机构部件装配于第一壳体12或第二壳体上,并随后将第一壳体12、第二壳体,或者后续所提及的锁具边条13拼接配合,以完成锁具的装配,同时也能够满足锁具的后续拆卸检修维护的要求,当然,为了满足这一要求,锁具模块之间应当采用可拆卸连接的装配方式,比如螺接、扣接等。
请继续参考附图1-图3,位于锁壳10的一侧开设有连通安装腔11以及锁壳10外部环境的第一舌孔131,以上述实施方式为基础,第一舌孔131开设于锁壳10除其前侧以及后侧之外的侧部之上,第一舌孔131用于提供位于后续所述的,位于锁壳10内部的方舌20相对锁壳10活动的空间,让方舌20能够通过第一舌孔131伸出或缩入锁壳10当中,故,将第一舌孔131开设于锁壳10除其前侧以及后侧的侧部上,能够让第一舌孔131在门体关闭时能够处在靠近门框的一侧上,并让其能够与门框上所开设的锁孔(图未示)处在相对位的位置状态。
以上述锁壳10由第一壳体12、第二壳体以及锁具边条13拼装而成的实施方式为例,锁具边条13位于锁壳10的一外侧部上,而舌孔则开设于该锁具边条13上,以便于在锁具边条13的装配过程中与锁舌形成对位配合,也让锁舌与锁壳10之间的配合精度更易于调整。
根据上述内容可知,该锁具还包括有锁舌组件,而从背景技术所提供的内容可以理解的是,锁舌可根据锁体的产品需求等因素设置为现有技术中的任一种或多种的锁舌结构,其中,在现阶段的实施方式中,锁舌组件则包括有方舌20。方舌20可活动地安装于锁壳10,并可经第一舌孔131在部分伸出安装腔11外部的伸出位置以及缩入安装腔11的内缩位置之间运动。
示例性的,在方舌20处于伸出位置的状态下,部分的方舌20位于安装腔11当中,而另一部分的方舌20则经第一舌孔131伸出至锁壳10的外部;
而在方舌20处于内缩位置的状态下,方舌20完全处在锁壳10的安装腔11当中,或至少确保方舌20不会凸出于锁壳10的外表面。
如上述实施例所述,方舌20主要用于确保锁具具有较强的防盗性能,锁具内设置有锁止部件30,具体而言锁止部件30可将方舌20锁定在伸出位置的状态,以使方舌20能够与门框上的锁孔形成稳定的限位配合关系,以达到反锁防盗的效果,而应当理解的是,为了让锁具能够解锁以使门体得以顺利开启,锁止部件30自然需要具备解锁方舌20,以使方舌20具备在伸出位置与内缩位置之间的活动自由度的功能,故在该实施方式中,锁止部件30可活动地设置在安装腔11之内。
一实施例中,锁止部件30还能够确定方舌20的内缩位置,即在锁止部件30解锁方舌20,使方舌20能够从伸出位置活动至内缩位置时,锁止部件30能够限制方舌20的极限运动位置,让方舌20能够较为精确地活动至内缩位置。
为了满足在方舌20处在伸出位置状态下,用户能够位于锁具的室内侧对锁具实施快速解锁,该锁具位于安装腔11内还设置有锁舌快开机构所包括的驱动部件40,驱动部件40能够为用户提供一种控制方式,即,用户能够通过驱动部件40对锁具内部相关的机构部件进行控制,从而实现锁具的开启、解锁等相应的功能。
接上述实施例,驱动部件40设置有用于与握持件连接的安装部41,在具体的应用场景中,握持件用于提供用户相应的握持位置,其可根据该锁舌快开机构驱动对方舌20运动的方式,将握持件相应地设置为但不限于设为把手、旋钮、推杆等,用户可通过相应结构的握持件对驱动部件40实施驱动,使驱动部件40能够按照特定的运动轨迹运动(包括但不限于旋转运动、线性运动等),从而带动通过传动组件50实现对锁止部件30以及方舌20在不同位置状态之间的切换。
具体而言,安装部41从锁壳10的一侧(第一壳体12或第二壳体)显露,以提供握持件穿过的空间,让握持件一端能够通过安装部41连接于驱动部件40的同时,另一端能够可活动地穿过锁壳10并延伸至锁壳10的外部,形成上述供用户握持施力的握持位置。
本实施例中,在锁舌快开机构包括有传动组件50的基础上,驱动部件40通过传动组件50分别传动连接于锁具的方舌20以及锁具的锁止部件30,其中,锁止部件30用于将方舌20锁定于伸出位置,并且,传动组件50可在驱动部件40的驱动下带动锁止部件30解锁方舌20,使方舌20具备在伸出位置与内缩位置之间随意活动的自由度之后,进一步带动方舌20由伸出位置运动至内缩位置。
通过上述实施方式,传动组件50可根据驱动部件40的运动方式与其发生联动,而传动组件50的运动方式也可根据其不同的需求按照特定的运动轨迹运动(包括但不限于旋转运动、线性运动等),并且,驱动部件40与传动组件50的运动方式既可以是相同的,也可以是不同的,以及,驱动部件40与传动组件50的运动方向也可以是相同或者不同的,本实施方式在此暂不作进一步的详细限定。
在锁舌快开机构应用于锁具的具体场景中,用户可在锁具的室内侧通过握持件实现方舌20的快速解锁以及回缩,使锁具具备门内快开逃生功能,尤其是在电子锁具中,即使用户被反锁在室内并且电子锁具处在断电的状态下,用户仍能够快速解锁方舌20开门,无需采用钥匙通过插入锁芯的方式进行解锁,从而提升锁具的安全性能,消除室内安全隐患。
还需要说明的是,一般的电子锁(如智能锁)在室外侧除了能够通过钥匙配合锁芯的方式进行解锁以外,目前的电子锁普遍是通过指纹识别、密码按键、虹膜识别等方式进行解锁,但在电子锁的门内侧却甚少会设置指纹传感器、密码锁、虹膜传感器等单元,并且,在电子锁处于断电的状态下,电子锁也无法为用户提供上述的解锁方式,即,一般的电子锁在室外侧以及室内侧在上述情况下均仅能通过钥匙进行解锁。而在室内侧,当电子锁处在反锁(方舌20处于伸出位置并插入至门框的锁孔当中)且断电的状态,并且遇到一些突发险情时,比如火灾、地震等,用户则难以实现从室内开启门体进行逃生。本发明所提供的技术方案则解决了这一问题,让用户能够在室内侧通过握持件实现快速解锁开启门体,从而能够以最快的速度离开室内,当然,这一锁舌快开机构除了能够应用于本实施例所述的电子锁当中,其还能够应用于当前一些不具备电子功能的锁具当中,因此,该锁舌快开机构不管应用于何种类型的锁具,只要能够通过驱动部件40对方舌20实施解锁以及回缩操作的方式,均属于本发明所要求保护的范围。
由上可知,传动组件50可根据不同情况设置为以不同方式实现对锁止部件30以及方舌20的驱动,而为传动组件50的一种具体的结构形式,请参考附图1-图6,传动组件50包括有第一传动部件51,第一传动部件51与驱动部件40传动连接,第一传动部件51位于驱动部件40以及锁止部件30之间设置有用于抵推锁止部件30的第一驱动部511,第一驱动部511用于带动锁止部件30实现对方舌20的解锁,第一传动部件51位于驱动部件40以及方舌20之间设置有用于抵推方舌20的第二驱动部512,第二驱动部512则用于在方舌20被锁止部件30解锁后,带动方舌20由伸出位置往内缩位置方向运动,并在锁止部件30的约束限定下,将方舌20带动至相应的内缩位置上。
一实施例中,与之对应的,锁止部件30靠近第一驱动部511的一侧设置有供第一驱动部511抵推的第一抵部31,方舌20靠近第二驱动部512的一侧设置有可供第二驱动部512抵推的第二抵部21。在用户采用驱动部件40对第一传动部件51实施驱动的过程中,第一驱动部511会通过第一抵部31带动锁止部件30运动,以使锁止部件30从锁定方舌20的状态运动至解锁方舌20的位置状态,让方舌20在第一传动部件51的驱动下恢复至具有在伸出位置以及内缩位置之间运动的自由度,而第二驱动部512则通过第二抵部21带动解锁后的方舌20从伸出位置往内缩位置方向运动,而在方舌20从伸出位置往内缩位置方向运动的过程中,锁止部件30可在第一驱动部511的作用下保持在解锁方舌20的状态,以确保方舌20能够顺利地活动至内缩位置。
值得一提的是,本发明也不排除在方舌20从伸出位置往内缩位置方向运动的过程中,当方舌20脱离伸出位置时,锁止部件30与方舌20供锁止部件30锁定的位置即处于错开的状态,故锁止部件30可在此状态下复位而不会因此而重新锁定方舌20,让方舌20仍能够顺利地运动至内缩位置。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可知,该锁舌快开机构可以仅通过一个,或相对较少的物料部件数量即能够同时实现对锁止部件30以及方舌20的驱动控制,这有效节省了传动组件50位于锁壳10内部所提供的空间位置,这不仅有利于锁具产品的紧凑化设计以及小型化设计,较少的物料部件数量还能够提高传动组件50在与驱动部件40、锁止部件30以及方舌20之间产生联动的过程中的传动精度,减少部件间的传动间隙以及误差的叠加,以保证锁止部件30以及方舌20的精确控制,让锁具能够稳定提供室内侧快开逃生功能,让用户安全得到保障,提升用户对于锁具产品的使用信心。
为了确保锁止部件30在解锁方舌20过后,方舌20才被带动往内缩位置方向运动,本实施方式的第一传动部件51设置为,在锁止部件30将方舌20锁定于伸出位置的情况下,第一驱动部511至第一抵部31的运动行程小于第二驱动部512至第二抵部21的运动形成,保证锁止部件30与方舌20的运动顺序正确,避免方舌20在内缩过程中与锁止组件产生干涉而影响锁具的快速解锁。
请继续参考附图1-图6,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基础上,本实施例就上述对于驱动部件40以及传动组件50的举例概括说明,提供其中一种更为具体的结构形式,在该实施例中,驱动部件40以及第一传动部件51均可转动地设置在安装腔11之内,相较于线性运动的方式而言,旋转运动能够为锁壳10节省更多的安装腔11空间,理论上,驱动部件40以及传动组件50在运动过程中,二者在安装腔11内的位置不会产生过大的变化,因此,安装腔11内也无需为相应的物料部件提供更大的活动空间,有利于锁具的紧凑化以及小型化设计。
具体而言,驱动部件40可转动地安装于锁壳10并位于安装腔11当中,而第一传动部件51则与驱动部件40套装配合,其中,第一传动部件51可套设于驱动部件40的外周部,或者,第一传动部件51也可插接于驱动部件40之内,以使用户在拧动驱动部件40,以使驱动部件40发生旋转运动时,第一传动部件51能够连同驱动部件40发生同步转动。
以下,以第一传动部件51套设于驱动部件40外周部的方式为例,第一驱动部511与第二驱动部512绕驱动部件40的转动轴线间隔设置于第一传动部件51的外周部,如此,在第一传动部件51绕驱动部件40的转动轴线转动时,第一驱动部511以及第二驱动部512则也同样绕驱动部件40的转动轴线运动,通过拨动抵压的方式带动锁止部件30以及方舌20运动;
可以理解的是,在第一传动部件51插接于驱动部件40的实施方式中,第一驱动部511与第二驱动部512则需要往远离驱动部件40的转动轴线的方向延伸并以穿过驱动部件40的方式从而让二者最终形成在驱动部件40以及传动部件的外部,确保第一传动部件51能够通过第一驱动部511以及第二驱动部512带动锁止部件30以及方舌20活动。
而在本实施方式中,传动组件50还包括有第二传动部件52,第二传动部件52可活动地设置于第二驱动部512与第二抵部21之间,第二驱动部512可通过第二传动部件52带动方舌20运动。
同样的,第二传动部件52的运动方式在现阶段的实施方式中对其暂不作严格的限定,其可以是在第二驱动部512绕驱动部件40的转动轴线运动时,被其所抵顶并发生线性运动,从而带动方舌20运动,也可以是在第二驱动部512绕驱动部件40的转动轴线运动时,被其所抵顶并发生旋转运动,从而带动方舌20运动等。
应当说明的是,该实施例中之所以要在第一传动部件51以及方舌20之间增设第二传动部件52,其中一原因是,在该实施方式中的方舌20的运动轨迹与锁止部件30的运动轨迹互不平行,如此设置,能够避免二者在同一运动方向上发生尺寸叠加,达到节省安装腔11占用空间目的的同时,保证锁止部件30对方舌20具有足够的锁定强度。基于上述,由于方舌20与锁止部件30运动方向不同的关系,转动设置于安装腔11中的第一传动部件51也无法通过单一的运动方向从而带动两个不同运动方向的物料部件发生运动,因此,在第一传动部件51与方舌20之间增设第二传动部件52,能够改变第二驱动部512的力的传递方向,以实现同向运动的第一驱动部511与第二驱动部512分别带动锁止部件30以及方舌20运动的效果。
一实施例中,为了进一步节省锁舌快开机构所占用的安装空间,提高其结构紧凑性,所述的第一驱动部511、第二驱动部512以及第二传动部件52在确保具有足够的结构强度的前提下,均可以设置为宽度尺寸较小的板状结构。
接上述实施例,请参考附图4-图6,第二传动部件52在本实施方式中同样采用旋转运动的运动方式可转动地转动设置于第二驱动部512以及第二抵部21之间,也就是说,在第一传动部件51套设于驱动部件40的前提下,驱动部件40以及第一传动部件51的转动方向相同,而第二传动部件52则与第一传动部件51的转动方向相反,这样,则能够达到第一驱动部511以及第二传动部件52的运动方向不同的效果,从而达到二者分别带动锁止部件30以及方舌20往不同的运动方向运动的目的。
具体而言,第二传动部件52靠近第二驱动部512的一侧形成有第三抵部521,第三抵部521绕第二传动部件52转动轴线转动的轨迹与第二驱动部512绕第一传动部件51转动轴线转动的轨迹至少部分重合,以使第二驱动部512在运动过程中能够与第三抵部521发生干涉,从而抵推第三抵部521,驱使第二传动部件52往与第一传动部件51转向相反的方向转动,而第二传动部件52靠近第二抵部21的一侧形成有第三驱动部522,第三驱动部522则可在第二传动部件52的转动下,与第三抵部521同向转动,并抵推第二抵部21运动,实现带动方舌20由伸出位置运动至内缩位置的效果。
通过上述的设置方式,即能够确保在采用较少物料部件即达到方舌20的解锁与运动的目的,让锁具能够提供室内快开逃生功能的同时,也保证了该锁舌快开机构不会占用过多的安装腔11内部空间,以及部件间具有较高的传动配合精度,在锁具采用该锁舌快开机构的场景中,不会导致锁舌的内部结构布局以及整体体积有太大的变化,有利于批量投产使用。
基于上述传动组件50包括有第一传动部件51以及第二传动部件52的实施方式,在该实施例中,如图2-图6所示,锁止部件30设置于第一传动部件51的一侧,一实施例中,在锁舌快开机构应用于锁具的实施方式中,锁止部件30位于第一传动部件51的下侧,第一驱动部511用于驱动锁止部件30自靠近第一传动部件51的一侧往远离第一传动部件51的一侧运动,即在锁止部件30位于第一传动部件51下侧的情况下,第一驱动部511能够驱动锁止部件30在上下方向往复运动。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也不排除将第一传动部件51与锁止部件30之间设置为,第一驱动部511能够通过第一抵部31带动锁止部件30沿靠近和远离第一传动部件51的第一抵部31之间运动的驱动方式,不过相比上述实施方式而言,显然,该方式需要在第一驱动部511以及第一抵部31之间设置较为复杂的驱动结构,其加工成本、难度等方面会更高。
示例性的,以锁具方舌20普遍沿沿水平方向运动的方式为例,该实施方式中的锁止部件30的运动方向可以采用沿竖直方向运动的方式,以达到锁止部件30在靠近和远离第一传动部件51的方向运动的效果。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锁止部件30的运动方向也不限于此,只要将锁止部件30的运动轨迹与方舌20的运动轨迹呈角度设置,以达到节省空间以及保证锁定强度的目的即可。
接上述实施例,以第一驱动部511带动锁止部件30向下运动的实施方式为例,一实施例中,在锁止部件30被第一驱动部511带动并处在相对远离第一传动部件51的位置时,锁止部件30解锁方舌20,以使方舌20能够在第一传动部件51继续运动的过程中,被第二驱动部512与第二传动部件52配合实施带动,故可理解的是,当锁止部件30处在相对靠近第一传动部件51的位置时,锁止部件30处于锁定方舌20的状态,因此,为了让锁止部件30在方舌20至少处于伸出位置的状态下能够保持在锁定方舌20的状态,锁止部件30在常态时(未被第一驱动部511带动的状态)需要处在相对靠近第一传动部件51的位置,而本实施方式则通过在锁止部件30与锁壳10之间设置有第一弹性复位件32的方式,通过第一弹性复位件32作用于锁止部件30,以使锁止部件30具有往靠近第一传动部件51方向运动的趋势。
在其他实施方式中,锁止部件30也可以设置在在相对靠近第一传动部件51的位置状态下锁定方舌20,而在相对远离第一传动部件51的位置状态下解锁方舌20的方式,而在该实施例中,第一弹性复位件32则被配置为对锁止部件30持续施加往远离第一传动部件51方向运动的弹性力。
应当理解的是,第一弹性部件可以为但不限于为弹簧(包括压簧、拉簧、扭簧等)、橡胶、皮革等具有一定弹性形变能力,以使其在发生弹性形变时具备弹性复位趋势的材料。
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弹性复位件32为拉簧,该拉簧的一端连接于锁止部件30,而拉簧的另一端则固定于锁壳10。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对锁止部件30的运动方向构成约束,本实施方式位于安装腔11内还设置有多个固定于锁壳10的导向柱14,而锁止部件30上则对应导向柱14的位置开设有多个导向孔34,锁止部件30通过各导向孔34导向配合于各导向柱14,而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拉簧用于连接锁壳10的一端则能够挂置于其中一导向柱14上。
与上述说明较为接近的,锁止部件30也同样设置为板状结构,而第一抵部31则可通过钣金、焊接、拼接等不同工艺方式以及装配方式设置于锁止部件30上,以达到节省安装腔11内部空间的目的。
继续以上述实施方式为基础,方舌20可活动地设置于锁止部件30的前侧或后侧,充分利用安装腔11在前后方向上的厚度空间,在一定程度上节省安装腔11内的上下、左右等方向上的空间。
而为了避免上述设置方式导致方舌20与锁止部件30在安装腔11的前后方向上占用过多空间,锁止部件30以及方舌20位于锁止部件30前侧或后侧的部分也可以设置为板状结构,以通过厚度尺寸较小的板件达到节省空间目的的同时,保证各物料部件之间具有较为紧凑的配合关系。
一实施例中,锁止部件30背离第一传动部件51的一侧设置有第一锁止部33,对应的,方舌20设置有可与第一锁止部33锁止配合的第二锁止部22,当方舌20处于伸出位置时,锁止部件30可在第一弹性复位件32的作用下,通过第一锁止部33以及第二锁止部22锁定方舌20。
以上述锁止部件30为板件的实施方式为例,将第一抵部31以及第一锁止部33分别设置在锁止部件30的相对两侧,有利于在采用钣金工艺加工成型锁止部件30时一同将第一抵部31以及第一锁止部33形成在锁止部件30上,有利于提高锁舌快开机构的加工效率,降低其加工以及装配难度。
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锁止部件30也能够将其与锁舌之间的锁定结构设置在二者间的任一位置上,本实施方式在上述实施方式之前对二者的锁定方式以及锁定结构的具体位置不作严格的约束限定。
在一实施方式中,方舌20沿其运动方向上还设置有相邻于第二锁止部22的限位部24,具体的,限位部24位于第二锁止部22背离第一舌孔131的一侧,限位部24能够在方舌20处于内缩位置的情况下与第一锁止部33形成限位配合关系,限制方舌20继续往缩入锁壳10内的方向继续运动,并起到限定出方舌20内缩位置的作用。
在另一实施方式中,限位部24也能够设置于锁止部件30上,同样的,限位部24位于锁止部件30上沿方舌20的运动方向相邻于第一锁止部33的一侧,在该实施例中,限位部24能够在方舌20处于内缩位置的情况下与第二锁止部22形成限位配合关系,以达到上述相同的技术效果。
示例性的,第一锁止部33以及第二锁止部22可以为,在锁止部件30处于锁定方舌20的状态下,二者在方舌20运动轨迹上至少部分重合的凸块,以使方舌20在运动至特性位置时,第一锁止部33以及第二锁止部22能够通过产生相互干涉的方式实现对方舌20的锁定。而在锁止部件30解锁方舌20的状态下,第一锁止部33与第二锁止部22在方舌20的运动轨迹上则相互错开,这样,方舌20在运动过程中不会受第一锁止部33与第二锁止部22的相互干涉影响,能够顺利地在两个位置状态间进行切换。
一实施例中,第二锁止部22靠近第一舌孔131的一侧形成有导向面221,导向面221能够对第一锁止部33进行导向,以使方舌20在内缩位置往伸出位置运动时,即使不驱动锁止部件30也能够让第一锁止部33在导向面221的导向下顺利地越过第二锁止部22,避免这一过程中二者产生干涉而影响方舌20的正常伸出运动。
请继续参考附图2-图6,根据上述实施例,以方舌20部分设置于锁止部件30后侧的方式为例,在方舌20与锁止部件30之间形成有间隙,这一间隙在本实施方式中可以是图示中由凹设于方舌20的台阶结构23形成,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也可以是单独由锁止部件30或者方舌20以及锁止部件30共同形成。
而第二抵部21则设置在上述间隔内,第二传动部件52的一端设置于间隙之外,用于提供第二驱动部512的驱动位置,第二传动部件52的另一端位于间隙内,用于带动方舌20运动。示例性的,本实施方式中,如图4-图6所示,在该锁舌快开机构需要进行快开操作时,驱动部件40带动第一传动部件51沿顺时针方向转动,故第二传动部件52在相关的传动结构带动下沿逆时针方向转动,因此,该实施方式的第二抵部21位于第二传动部件52背离第一舌孔131的一侧,以通过逆时针转动的第二传动部件52从而抵推方舌20往内缩位置方向运动。而将第二传动部件52部分设置在方舌20以及锁止部件30之间,则确保了第一传动部件51与第二传动部件52稳定配合的同时,还提高了传动组件50与方舌20之间的结构紧凑性,也能够减小第一传动件在驱动第二传动部件52运动时所施加的力矩,让第一传动部件51、第二传动部件52以及方舌20间的力传递效率更高,此外,还节省锁舌快开机构在安装腔11前后方向上所占用的空间。
应当理解的是,间隙的开口朝向第二驱动部512设置,以确保第二传动部件52能够通过间隙的开口从间隙外部伸入到间隙当中,满足第二传动部件52与方舌20之间的传动需求。
进一步的,在上述转动的实施方式中,第二传动部件52的转动轴线位于间隙的外部,以使第三驱动部522绕第二传动部件52的转动轴线位于间隙内摆动,并在其中一摆动方向上通过第二抵部21驱动方舌20由伸出位置往内缩位置运动。
根据上述任一的实施方式,如图1-图3所示的,锁壳10开设有第一舌孔131的一侧还开设有连通安装腔11的第二舌孔132,在具体的结构形式中,第一舌孔131以及第二舌孔132均设置于锁具边条13上,并沿锁具边条13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
一实施例中,上述的锁具还包括有斜舌60,斜舌60可活动地安装于锁壳10,分别与方舌20分别对应于第一舌孔131以及第二舌孔132设置。
结合上述所提供的锁具的具体结构,斜舌60可经第二舌孔132在部分伸出安装腔11外部的伸出位置以及缩入安装腔11的内缩位置之间运动,斜舌60的前侧或后侧形成有导向斜面,在锁舌快开机构在该锁具的应用场景中,斜舌60通过其导向斜面能够与门框发生接触,以被门框抵顶经第二舌孔132缩入到锁壳10当中,以使方舌20处在内缩位置,而斜舌60处在伸出位置时,门体仍能够顺利地关闭并与门框上的锁孔配合。
本例中,斜舌60与传动组件50传动连接,传动组件50可带动方舌20以及斜舌60同步由伸出位置运动至内缩位置,也就是说,用户可通过驱动部件40带动传动组件50对斜舌60以及方舌20的位置状态进行控制。
示例性的,在斜舌60以及方舌20均处于伸出位置的状态时,传动组件50能够带动斜舌60以及方舌20同步由伸出位置往内缩位置方向运动,并且,传动组件50还具备带动斜舌60由内缩位置往伸出位置方向运动的功能,而由于传动组件50不具备带动方舌20由内缩位置往伸出位置方向运动的功能,因此,当方舌20处于内缩位置时,传动组件50则能够在复位运动过程中带动斜舌60由内缩位置复位至伸出位置,或者,将斜舌60设置为具备复位功能,使斜舌60在内缩位置往伸出位置作复位运动过程中,带动传动组件50运动复位。
如上述实施方式所述,传动组件50包括有第一传动部件51,而第一传动部件51位于驱动部件40以及斜舌60之间设置有第四驱动部513,在第一传动部件51还设置有第一驱动部511以及第二驱动部512的实施方式中,第一驱动部511、第二驱动部512以及第四驱动部513绕间隔设置于第一传动部件51上。
对应的,斜舌60靠近第四驱动部513的一侧设置有供第四驱动部513抵推的第四抵部631,本例中,第四抵部631分别位于第四驱动部513沿斜舌60运动方向上的相对两侧,以使斜舌60不管是在由伸出位置往内缩位置方向运动,还是由内缩位置往伸出位置方向运动均能够与第一传动部件51发生联动,确保斜舌60在方舌20处在内缩位置时仍能够处于伸出位置,与门框上的锁孔配合将门体限制在关闭状态,以及,即使在方舌20处于内缩位置时,其仍能够与第一传动部件51发生联动进而独立第由伸出位置运动至内缩位置,实现锁具的解锁,让门体得以开启,而在方舌20处在伸出位置时,其又能够与方舌20同步地从伸出位置运动至内缩位置。
可以理解的是,方舌20以及斜舌60均为目前锁具领域中惯常使用的结构部件,故本实施方式在此对二者的具体结构不再作进一步的解释赘述。
通过实施上述的结构形式,能够确保该锁舌快开机构能够通过驱动部件40实现方舌20的快速解锁的同时,还让锁舌快开机构在锁具的应用中,既能够满足锁具对于斜舌60与方舌20的功能需求,同时还保证了锁具内部结构的简单紧凑。
根据第一舌孔131以及第二舌孔132位于锁壳10上的布局方式,对应的,方舌20以及锁舌分别设置于第一传动部件51的上下两侧,驱动部件40可转动地安装于锁壳10,第一传动部件51套设于驱动部件40,第一传动部件51的外周部绕驱动部件40的转动轴线间隔设置有第一驱动部511、第二驱动部512以及第三驱动部522,第一驱动部511以及第二驱动部512分别用于带动锁止部件30解锁方舌20,以及带动方舌20运动。
该实施方式同样可采用旋转运动的方式实现斜舌60以及方舌20的运动,从而达到节省安装腔11内部空间的效果。
一实施例中,如图1-图6所示的,接上述实施方式,安装腔11内还包括有导向杆61,其中,导向杆61设置在安装腔11内且与斜舌60固定连接,而锁壳10位于安装腔11内则设置有用于对导向杆61进行约束支撑的支撑部件62,导向杆61沿斜舌60的运动方向可活动地穿接于支撑部件62,而导向杆61背离第二舌孔132的一端则设置有抵挡件63,抵挡件63靠近支撑部件62的一侧形成上述的第四抵部631,第四驱动部513位于支撑部件62以及抵挡件63之间,以使第四驱动部513能够在第一传动部件51的带动下,通过第四抵部631抵推抵挡件63,进而让导向杆61拉动斜舌60由伸出位置往内缩位置方向运动。
进一步的,为了让斜舌60能够在常态下保持于伸出位置,支撑部件62与斜舌60之间设置有第二弹性复位件64,第二弹性复位件64的一端作用于斜舌60,另一端作用于支撑部件62,以使斜舌60在常态下保持在伸出位置,以满足上述斜舌60在传动组件50所用下缩入锁壳10后能够复位至伸出位置的条件,并且,在斜舌60从内缩位置往伸出位置方向运动的过程中,抵挡件63还能够通过第四抵部631抵推第四驱动部513,从而让第一传动部件51运动复位,而支撑部件62则能够通过限制第四驱动部513往第二舌孔132方向运动的方式,从而确定斜舌60的伸出位置。
可以理解的是,第二弹性复位件64与第一弹性复位件32相同,均能够采用弹簧(包括压簧、拉簧、扭簧等)、橡胶、皮革等具有一定弹性形变能力,以使其在发生弹性形变时具备弹性复位趋势的材料。
一实施例中,第二弹性复位件64为压簧,其通过套设于导向杆61的方式,让其相对两端能够分别抵于支撑部件62以及斜舌60。
一实施例中,该锁舌快开机构还包括有离合机构80,离合机构80设置于方舌20和驱动装置70之间,离合机构80与传动组件50传动连接,传动组件50可带动离合机构80在传动位置以及脱离位置之间运动,在离合机构80处于传动位置的情况下,驱动装置70与方舌传动机构20传动连接,在离合机构80处于脱离位置的情况下,驱动装置70脱离方舌20传动机构。
其中,驱动装置70为锁具中通过方舌传动机构与方舌20传动连接的部件,用于控制方舌20伸出缩回锁壳10。
在上述基础上,一实施例中,离合机构80包括离合推板81以及离合板84,离合推板81可活动地设置于锁具的驱动装置70,离合板84则可活动地设置于传动组件50以及离合推板81之间,在传动组件50的作用下,离合板84可带动离合推板81运动,以使方舌20与驱动装置70传动连接或相互脱离,实现锁舌快开机构在锁具的应用中,将方舌20脱离驱动装置70的控制,便于后续对方舌20的解锁控制。
进一步的,离合板84可转动地设置于传动组件50以及离合推板81之间。
离合板84的相对两端向远离其转动中心方向分别凸伸设置有第五抵部841以及驱动凸部842,传动组件50可通过第五抵部841驱动驱动凸部842绕离合板84的转动轴线转动,以使驱动凸部842抵推离合推板81运动。
请参考附图1-图6,本实施方式还提供一种智能锁,该智能锁采用上述任一实施方式中所提到的锁具结构以及锁舌快开机构,其中,该智能锁还包括有驱动装置70,驱动装置70可以为电机等电控部件,驱动装置70设置在安装腔11内并通过传动结构实现与方舌20以及斜舌60的传动连接,以达到驱动斜舌60与方舌20作伸缩运动的效果,而对于传动结构的具体结构形式,本实施方式在此不作严格的限定。
基于上述锁舌快开机构设置有离合机构的实施方式,离合机构80用于控制驱动装置70与上述的传动结构之间的配合与分离,具体的,离合机构80设置于方舌20以及驱动装置70之间,离合机构80与传动组件50传动连接,以使在驱动装置70的作用下,能够通过传动组件50驱动离合机构80的方式实现对驱动装置70与传动结构之间的位置状态关系进行控制。
接以上实施例,传动组件50可带动离合机构80在传动位置以及脱离位置之间运动,在离合机构80处于传动位置的情况下,驱动装置70与方舌20以及斜舌60传动连接,也就是说,在该状态下,驱动装置70能够带动方舌20以及斜舌60运动,而在离合机构80处于脱离位置的情况下,驱动装置70脱离方舌20以及斜舌60,驱动装置70则无法与方舌20以及斜舌60发生联动,脱离对二者的控制。
通过实施上述方案,在用户位于室内侧需要通过驱动部件40实施锁舌快开机构的室内快开逃生功能时,驱动装置70可在其运动过程中通过离合机构80驱使驱动装置70与传动结构脱离,并通过驱动装置70的进一步运动,实现锁止部件30的解锁以及方舌20、斜舌60的运动,避免对驱动装置70形成反推而影响驱动装置70的正常使用,起到保护驱动装置70的功能,并且,也避免驱动装置70对锁舌快开机构的传动构成干涉而无法顺利地完成室内快开逃生。
作为上述智能锁的一种具体结构形式,当然,也能作为锁舌快开机构中离合机构的一种具体结构形式,离合机构80包括有离合推板81、第一齿轮82以及第二齿轮83,其中,离合推板81可活动地设置于驱动装置70,而第一齿轮82可转动地设置于离合推板81,并可随离合推板81相对驱动装置70活动,第二齿轮83可转动地设置于传动组件50以及第一齿轮82之间,第二齿轮83与方舌20传动连接,在离合机构80处于传动位置的情况下,第一齿轮82啮合于第二齿轮83,在离合机构80处于分离位置的情况下,第一齿轮82脱离第二齿轮83。
一实施例中,驱动装置70为电机,而为了确保该电子锁具有较为紧凑的结构布局以及较小的产品体积,该实施方式的电机纵向配置在安装腔11之内,以使电机的输出轴沿图6中的竖直方向延伸设置,而由于上述各采用旋转运动方式的部件的转动轴线均设置为与电机输出轴的转动轴线垂直的方式,以确保各结构趋于扁平化设计的物料部件尽可能少地占用安装空间在前后方向上的厚度尺寸,因此,第一齿轮82与第二齿轮83之间配合关系需要具备改变电机输出轴的转向,例如,将第一齿轮82以及第二齿轮83设置为转动轴线相互垂直的锥形齿轮,通过锥形齿轮组以达到换向的目的。
当然,本发明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也不排除采用其他类型的齿轮的方式以达到第一齿轮82与第二齿轮83啮合传动的方案。
进一步的,该离合机构80还包括有离合板84,离合板84可活动地设置于传动组件50以及离合推板81之间,其可在运动过程中通过带动离合推板81的方式,从而实现对于第一齿轮82所处位置的控制,在用户通过锁舌快开机构实现室内快开逃生功能的过程中,驱动部件40带动传动组件50运动,并在传动组件50的作用下带动离合板84运动,以使离合板84进一步带动离合推板81运动,最终让第一齿轮82啮合于或脱离第二齿轮83。
通过实施上述技术方案,即使将该锁舌快开机构应用于电子锁当中,也不会导致电子锁内部结构复杂程度的急剧上升,其仍是通过传动组件50实现对于驱动装置70的离合控制、锁止部件30的解锁控制、方舌20的内缩控制以及斜舌60的内缩控制,仅通过传动组件50则完成上述多个机构部件的控制,能够保证用户在控制驱动部件40运动的过程中,传动组件50与离合机构80、锁止部件30、方舌20以及斜舌60之间具有较高的传动配合精度,确保各部件的运动顺序正确,从而避免各部件在各自运动过程中发生干涉而无法提供相应功能的情况。
而为了进一步提高智能锁内部结构的紧凑性,让其内部结构更加简单,以下提供一种对进一步优化上述智能锁的结构的实施方式,其中,离合板84也同样采用旋转运动的方式,可转动地设置于传动组件50以及离合推板81之间,以通过减少其运动范围的方式达到结构紧凑化的效果。
进一步的,离合板84的一端向远离其转动中心方向凸伸设置有第五抵部841,离合板84的另一端往背离第三抵部521的方向凸设有驱动凸部842,传动组件50可通过第五抵部841驱动驱动凸部842绕离合板84的转动轴线转动,以使驱动凸部842可抵推离合推板81运动。
上述方案中,对于驱动凸部842的结构以及对于离合推板81的驱动方式可参考凸轮机构,驱动凸部842可随离合板84绕其转动轴线运动,并可在与离合推板81相对的位置以及错开的位置之间依靠离合板84的转动进行切换,如图4-图6所示,在驱动凸部842随离合板84转动至与离合推板81相对的状态下,驱动凸部842会逐渐抵推离合推板81,以使离合推板81带动第一齿轮82脱离与第二齿轮83的啮合,让驱动装置70脱离对方舌20以及斜舌60的控制,而在驱动凸部842随离合推板81转动至与离合推板81错开的状态下,驱动凸部842也同样会逐渐脱离对于离合推板81的抵推,让离合推板81在市区驱动凸部842的作用下逐渐复位,让第一齿轮82复位至与第二齿轮83啮合的状态。
一实施例中,为了确保在驱动凸部842错开于离合推板81的情况下,第一齿轮82能够复位至与第二齿轮83啮合的状态,驱动装置70(电机的壳体)与离合推板81之间设置有第三弹性复位件85,第三弹性复位件85通过驱动装置70作用于离合推板81,以使离合推板81具有往第二齿轮83方向运动的趋势,也能保证离合推板81与离合板84之间有较为紧密的配合关系。
而在上述传动组件50包括有第一传动部件51以及第二传动部件52的实施方式中,第二传动部件52、离合板84以及第二齿轮83均可转动地设置于一转轴上,从而让智能锁的结构更加地紧凑。
并且,通过上述设置,离合板84与第二传动部件52可均通过第二驱动部512实施控制,在第一驱动部511已经通过第一抵部31带动锁止部件30解锁方舌20的前提下,第二驱动部512可通过绕驱动部件40转动轴线运动,通过第三抵部521以及第五底部同时对第二传动部件52以及离合板84进行控制,让驱动装置70脱离对斜舌60以及方舌20的控制的同时带动方舌20运动至内缩位置,实现室内快开逃生。
综上,该智能锁通过对其内部结构作出改进优化,从而用户能够通过锁具的握持件即能够快速实现方舌20的解锁,同时也不影响斜舌60以及方舌20正常的手动控制以及电动控制,满足智能锁的正常使用条件的同时,增加了室内快开逃生功能,让用户安全得到有效保障。
于本文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左”、“右”、等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和简化操作,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仅用于在描述上加以区分,并没有特殊的含义。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实施例”、“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
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以上结合具体实施例描述了本发明的技术原理。这些描述只是为了解释本发明的原理,而不能以任何方式解释为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制。基于此处的解释,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不需要付出创造性的劳动即可联想到本发明的其它具体实施方式,这些方式都将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2)

1.一种锁舌快开机构,应用于锁具,其特征在于,包括:
驱动部件(40),用于设置在锁具的锁壳(10)内并设置有用于与握持件连接的安装部(41),所述安装部(41)从所述锁壳(10)的一侧显露;
传动组件(50),所述驱动部件(40)通过传动组件(50)分别传动连接于锁具的方舌(20)以及所述锁具的锁止部件(30),其中,所述锁止部件(30)用于将所述方舌(20)锁定于伸出位置,所述传动组件(50)可在所述驱动部件(40)的驱动下,带动锁止部件(30)解锁方舌(20),并带动所述方舌(20)由伸出位置运动至内缩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锁舌快开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组件(50)包括有第一传动部件(51),所述第一传动部件(51)位于所述驱动部件(40)以及锁具的锁止部件(30)之间设置有用于抵推所述锁止部件(30)的第一驱动部(511),所述第一传动部件(51)位于所述驱动部件(40)以及锁具的方舌(20)之间设置有用于抵推所述方舌(20)的第二驱动部(512);
在所述锁止部件(30)将所述方舌(20)锁定于伸出位置的情况下,所述第一驱动部(511)至锁止部件(30)的运动行程小于所述第二驱动部(512)至方舌(20)的运动行程。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锁舌快开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部件(40)可转动地设置在锁具的方舌(20)以及锁止部件(30)之间,所述第一传动部件(51)套设于驱动部件(40),第一驱动部(511)与第二驱动部(512)绕所述驱动部件(40)的转动轴线间隔设置于所述第一传动部件(51)的外周部;
所述传动组件(50)还包括有第二传动部件(52),所述第二传动部件(52)可活动地设置于所述第二驱动部(512)与所述方舌(20)之间,所述第二驱动部(512)通过所述第二传动部件(52)带动方舌(20)运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锁舌快开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传动部件(52)可转动地转动设置于所述第二驱动部(512)以及方舌(20)之间;
所述第二传动部件(52)靠近所述第二驱动部(512)的一侧形成有第三抵部(521),所述第二驱动部(512)可通过所述第三抵部(521)带动所述第二传动部件(52)转动,所述第二传动部件(52)靠近方舌(20)的一侧形成有第三驱动部(522),所述第三驱动部(522)可在所述第二传动部件(52)的转动下带动方舌(20)由伸出位置运动至内缩位置。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锁舌快开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锁止部件(30)设置于所述第一传动部件(51)的一侧,所述第一驱动部(511)用于驱动所述锁止部件(30)自靠近所述第一传动部件(51)的一侧往远离所述第一传动部件(51)的一侧运动;
所述锁止部件(30)还设置有第一弹性复位件(32),所述第一弹性复位件(32)作用于所述锁止部件(30),以使所述锁止部件(30)具有往靠近所述第一传动部件(51)方向运动的趋势。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锁舌快开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锁止部件(30)的一侧设置有第一锁止部(33);
所述方舌(20)可活动地设置于所述锁止部件(30)的一侧,所述方舌(20)设置有可与所述第一锁止部(33)锁止配合的第二锁止部(22),当所述方舌(20)处于伸出位置时,所述锁止部件(30)通过所述第一锁止部(33)以及所述第二锁止部(22)锁定所述方舌(20)。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锁舌快开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方舌(20)与所述锁止部件(30)之间形成有间隙;
所述第二传动部件(52)的一端设置于所述间隙之外,用于提供所述第二驱动部(512)的驱动位置,所述第二传动部件(52)的另一端位于所述间隙内,用于带动所述方舌(20)运动。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锁舌快开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组件(50)包括有第一传动部件(51),所述第一传动部件(51)位于所述驱动部件(40)以及锁具的斜舌(60)之间设置有第四驱动部(513);
所述斜舌(60)靠近所述第四驱动部(513)的一侧设置有供所述第四驱动部(513)抵推的第四抵部(631);
所述方舌(20)以及所述斜舌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一传动部件(51)的两侧;
所述驱动部件(40)可转动地安装于锁具的锁壳(10)上,所述第一传动部件(51)套设于驱动部件(40),所述第一传动部件(51)的外周部绕所述驱动部件(40)的转动轴线间隔设置有第一驱动部(511)、第二驱动部(512)以及所述第三驱动部(522),所述第一驱动部(511)以及所述第二驱动部(512)分别用于带动所述锁止部件(30)解锁所述方舌(20),以及带动所述方舌(20)运动。
9.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锁舌快开机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离合机构(80),所述离合机构(80)设置于所述方舌(20)和驱动装置(70)之间,所述离合机构(80)与所述传动组件(50)传动连接,所述传动组件(50)可带动所述离合机构(80)在传动位置以及脱离位置之间运动,在所述离合机构(80)处于传动位置的情况下,所述驱动装置(70)与所述方舌传动机构(20)传动连接,在所述离合机构(80)处于脱离位置的情况下,所述驱动装置(70)脱离所述方舌(20)传动机构;
其中,所述驱动装置(70)为锁具中通过方舌传动机构与所述方舌(20)传动连接的部件,用于控制所述方舌(20)伸出缩回锁壳(10)。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锁舌快开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离合机构(80)包括:
离合推板(81),可活动地设置于所述驱动装置(70);
离合板(84),可活动地设置于所述传动组件(50)以及所述离合推板(81)之间,在所述传动组件(50)的作用下,所述离合板(84)可带动所述离合推板(81)运动,以使方舌(20)与所述驱动装置(70)传动连接或相互脱离。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锁舌快开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离合板(84)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传动组件(50)以及所述离合推板(81)之间;
所述离合板(84)的相对两端向远离其转动中心方向分别凸伸设置有第五抵部(841)以及驱动凸部(842),所述传动组件(50)可通过所述第五抵部(841)驱动所述驱动凸部(842)绕所述离合板(84)的转动轴线转动,以使所述驱动凸部(842)抵推所述离合推板(81)运动。
12.一种智能锁,其特征在于,包括:
锁壳(10),其内部形成有中空的安装腔(11),所述锁壳(10)的一侧开设有连通所述安装腔(11)的第一舌孔(131);
方舌(20),可活动地安装于所述锁壳(10),所述方舌(20)可经所述第一舌孔(131)在部分伸出所述安装腔(11)外部的出伸位置以及缩入所述安装腔(11)的内缩位置之间运动;
锁止部件(30),可活动地设置在所述安装腔(11)之内,所述锁止部件(30)可将所述方舌(20)锁定于出伸位置;
驱动装置(70),设置在所述安装腔(11)之内,并且与所述方舌传动连接,用于驱动方舌部分伸出所述安装腔(11)外或缩入所述安装腔(11)内;
如权利要求1-11中任一项所述的锁舌快开机构。
CN202410129256.6A 2024-01-30 2024-01-30 一种锁舌快开机构及智能锁 Pending CN117888770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410129256.6A CN117888770A (zh) 2024-01-30 2024-01-30 一种锁舌快开机构及智能锁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410129256.6A CN117888770A (zh) 2024-01-30 2024-01-30 一种锁舌快开机构及智能锁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888770A true CN117888770A (zh) 2024-04-16

Family

ID=9064669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410129256.6A Pending CN117888770A (zh) 2024-01-30 2024-01-30 一种锁舌快开机构及智能锁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7888770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558830B (zh) 电吸锁
CN108756471B (zh) 一种高强度安全智能锁芯
CA2776088C (en) Passive door lock device
JP2004143754A (ja) 電気錠
CN111042662A (zh) 一种用于电动锁体的机电分离式柔性传动结构
CN111058688A (zh) 玻璃门锁
CN117888770A (zh) 一种锁舌快开机构及智能锁
CN105840003B (zh) 一种插销机构的驱动控制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08590356B (zh) 一种机电自动锁
CN2554290Y (zh) 一种四向锁
CN110616966B (zh) 一种电动锁体
CN111608482B (zh) 机电锁及其传动机构
KR101674167B1 (ko) 무전원 방식 양방향 구동 모티스
CN210858257U (zh) 一种智能锁及其机械钥匙开锁的传动机构
CN221627945U (zh) 一种锁体
CN108868357B (zh) 一种电动控制的锁具
CN220909527U (zh) 防盗门组件和防盗系统
CN108222698B (zh) 保险柜门锁
CN114763724A (zh) 双锁芯锁头
CN221703471U (zh) 一种房车锁主锁总成
CN220247972U (zh) 一种卷闸门锁布局结构
CN216841055U (zh) 一种智能门锁离合结构
CN218234673U (zh) 一种门锁及其快速开锁结构
CN215332038U (zh) 智能面板锁
CN220487325U (zh) 一种马达驱动式抗风压电锁口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