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882926A - 连接带组件及可穿戴设备 - Google Patents

连接带组件及可穿戴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882926A
CN117882926A CN202410141682.1A CN202410141682A CN117882926A CN 117882926 A CN117882926 A CN 117882926A CN 202410141682 A CN202410141682 A CN 202410141682A CN 117882926 A CN117882926 A CN 11788292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otating wheel
rotating
elastic
housing
slid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410141682.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黄长胜
叶俊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Vivo Mobile Communicatio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Vivo Mobile Communicatio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Vivo Mobile Communication Co Ltd filed Critical Vivo Mobile Communicatio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410141682.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7882926A/zh
Publication of CN11788292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882926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Purses, Travelling Bags, Baskets, Or Suitcas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连接带组件及可穿戴设备,属于可穿戴设备技术领域,连接带组件包括连接壳体、连接带和松紧调节机构;连接壳体与连接带滑动配合;松紧调节机构包括弹性调节件和转动轮,转动轮与连接壳体转动连接,连接带与转动轮传动配合,弹性调节件设置于连接壳体,并与转动轮相连接;在连接带沿背离连接壳体的方向滑动时,连接带带动转动轮克服弹性调节件的作用力沿第一转动方向转动;在弹性调节件驱动转动轮沿第二转动方向转动时,转动轮驱动连接带沿朝向连接壳体的方向滑动;其中,第一转动方向和第二转动方向相反。

Description

连接带组件及可穿戴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属于可穿戴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连接带组件及可穿戴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可穿戴设备的不断发展,消费者对于可穿戴设备的功能要求越来越高,为了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可穿戴设备中集成了更多的功能器件,以使得可穿戴设备具有更多的功能,进而能够提高可穿戴设备的使用性能。
相关技术中,可穿戴设备包括设备主体和两个连接带,两个连接带分别与设备主体相连接,其中,一个连接带上设置有连接凸扣,另一个连接带开设有卡接孔,通过连接凸扣与卡接孔之间的尺寸干涉,从而实现两条连接带的连接,进而实现可穿戴设备的佩戴。
然而,用户在佩戴可穿戴设备的过程中,需要手动调节连接带的长度,从而才能将可穿戴设备穿戴在身上,此种方式较为繁琐,致使可穿戴设备的佩戴难度较大。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连接带机构及可穿戴设备,能够解决可穿戴设备的佩戴难度较大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是这样实现的:
第一方面,本申请公开一种连接带组件,包括:
连接壳体;
连接带,所述连接壳体与所述连接带滑动配合;
松紧调节机构,所述松紧调节机构包括弹性调节件和转动轮,所述转动轮与所述连接壳体转动连接,所述连接带与所述转动轮传动配合,所述弹性调节件设置于所述连接壳体,并与所述转动轮相连接;
在所述连接带沿背离所述连接壳体的方向滑动时,所述连接带带动所述转动轮克服所述弹性调节件的作用力沿第一转动方向转动;在所述弹性调节件驱动所述转动轮沿第二转动方向转动时,所述转动轮驱动所述连接带沿朝向所述连接壳体的方向滑动;其中,所述第一转动方向和所述第二转动方向相反。
第二方面,本申请公开一种可穿戴设备,包括设备主体和上述的连接带组件,所述设备主体与所述连接带组件相连接。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用户在佩戴可穿戴设备时,用户直接对连接带施加背离连接壳体方向的作用力,此时,用户拉动连接带沿背离连接壳体方向滑动,以使得连接带的长度伸长。在连接带的长度伸长时,连接带带动转动轮沿第一转动方向转动,转动轮沿第一转动方向转动时对弹性调节件施加作用力,从而使得弹性调节件发生弹性形变。当连接带调节至能够佩戴至用户身体的长度后,用户撤去对连接带的作用力,此时,弹性调节件恢复弹性形变,弹性调节件驱动转动轮沿与第一转动方向相反的第二转动方向转动,转动轮带动连接带沿朝向连接壳体的方向滑动,故而使得连接带的长度缩短。当连接带与用户的皮肤接触时,用户皮肤对连接带的作用力平衡了弹性调节件的弹性力,从而使得可穿戴设备佩戴至用户的身体上。此方案中,用户佩戴可穿戴设备时,仅需将连接带拉开至可穿戴的尺寸,然后撤去对连接带的作用力,连接带在弹性调节件的驱动下可自动收缩固定在用户的身体上,无需其他操作,因此使得可穿戴设备的佩戴方式更加简单,从而降低了可穿戴设备的佩戴难度。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一种连接带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一种连接带组件的爆炸图;
图3至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一种连接带组件的局部剖视图;
图6是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一种连接带组件的松紧调节机构的爆炸图;
图7是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一种连接带组件的微调机构的爆炸图;
图8和图9是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一种连接带组件的微调机构的部分部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0和图11是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一种连接带组件的连接壳体和连接带的剖视图;
图12是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一种连接带组件的连接壳体的部分部件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连接壳体、101-容纳腔、102-第一导向部、103-通孔、110-第一壳体、120-第二壳体、200-连接带、201-齿形部、202-避位豁口、210-第一连接带、220-第二连接带、300-松紧调节机构、310-弹性调节件、311-弹性件、312-滑动件、3121-滑块、3122-第一连接杆、3123-第二连接杆、313-缓冲垫、320-转动轮、321-第一转动轮、322-第二转动轮、330-连接曲柄、331-第一转轴、332-第二转轴、400-微调机构、410-操作件、420-驱动件、421-传动部、4211-齿轮组、4212-蜗杆、422-旋转部、4221-第一螺旋面、4222-齿形面、423-移动部、4231-第二螺旋面、4232-第二导向部、424-第三转轴、510-第一凸起、520-第一滑槽、530-第二凸起、540-第二滑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术语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本申请的实施例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此外,说明书以及权利要求中“和/或”表示所连接对象的至少其中之一,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下面结合附图,通过具体的实施例及其应用场景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连接带组件及可穿戴设备进行详细地说明。
请参考图1至图12,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一种连接带组件,该连接带组件应用于可穿戴设备,用于实现可穿戴设备在人体上的佩戴。所公开的连接带组件包括连接壳体100、连接带200和松紧调节机构300。
连接壳体100为连接带组件的其他组成部件提供安装基础。连接壳体100与连接带200滑动配合。这里是指连接带200可以相对于连接壳体100移动,从而使得连接带200与连接壳体100的总长度增长或缩短。
在连接带组件与可穿戴设备的设备主体具体的装配过程中,连接壳体100背离连接带200的一端可以直接与设备主体的第一连接位置相连接。当然,连接壳体100背离连接带200的一端还可以通过带状结构与第一连接位置相连接,这里的带状结构与连接壳体100之间为固定连接,距离不可调。连接带200朝向连接壳体100的一端与连接壳体100滑动配合,连接带200背离连接壳体100的一端可以与设备主体的第二连接位置相连接。此时,设备主体、连接壳体100和连接带200能够形成一个环状结构,从而可以将可穿戴设备进行佩戴。
松紧调节机构300用于调节连接带200的长度。具体地,松紧调节机构300包括弹性调节件310和转动轮320,转动轮320与连接壳体100转动连接。可选地,这里的转动轮320可以通过转轴与连接壳体100转动连接,此时转动轮320绕转轴旋转,转动轮320的中心转动轴线即为转轴的中心轴线。当然,转动轮320与连接壳体100不限于转轴连接,还可以通过轴承等部件转动连接,因此本文不作限制。
连接带200与转动轮320传动配合。弹性调节件310设置于连接壳体100,并与转动轮320相连接。在连接带200沿背离连接壳体100的方向滑动时,连接带200带动转动轮320克服弹性调节件310的作用力沿第一转动方向转动。在弹性调节件310驱动转动轮320沿第二转动方向转动时,转动轮320驱动连接带200沿朝向连接壳体100的方向滑动;其中,第一转动方向和第二转动方向相反。
在具体的佩戴过程中,用户在佩戴可穿戴设备时,用户直接对连接带200施加背离连接壳体100方向的作用力,如附图1中F1或F2所示的作用力。这里对连接带200施加的作用力是用户施加的,即用户直接沿背离壳体的方向拉扯连接带200。此时,用户拉动连接带200沿背离连接壳体100方向滑动,以使得连接带200的长度伸长。在连接带200的长度伸长时,连接带200带动转动轮320沿第一转动方向转动,转动轮320沿第一转动方向转动时对弹性调节件310施加作用力,从而使得弹性调节件310发生弹性形变。这里用户需要克服弹性调节件310的弹力才能拉动连接带200。当连接带200调节至能够佩戴至用户身体的长度后,用户撤去对连接带200的作用力,此时,弹性调节件310恢复弹性形变,弹性调节件310驱动转动轮320沿与第一转动方向相反的第二转动方向转动,转动轮320带动连接带200沿朝向连接壳体100的方向滑动,此时,连接带200回缩,故而使得连接带200的长度缩短。当连接带200与用户的皮肤接触时,用户皮肤对连接带200的作用力平衡了弹性调节件310的弹性力,从而使得可穿戴设备佩戴至用户的身体上。当用户需要从身体上取下可穿戴设备时,只需要再次拉开连接带200即可。
如图3和图4所示,左侧的转动轮320的第一转动方向为逆时针方向,第二转动方向为顺时针方向,右侧的转动轮320的第一转动方向为顺时针方向,第二转动方向为逆时针方向。因此转动轮320的位置不同,其转动的方向也不相同。
本申请公开的实施例中,用户佩戴可穿戴设备时,仅需将连接带200拉开至可穿戴的尺寸,然后撤去对连接带200的作用力,连接带200在弹性调节件310的驱动下可自动收缩固定在用户的身体上,无需其他操作,因此使得可穿戴设备的佩戴方式更加简单,从而降低了可穿戴设备的佩戴难度。
相比于相关技术中的方案来说,本申请公开的连接带组件不论是拆卸还是佩戴的过程中,仅有拉动连接带200这一个动作,因此进一步简化了可穿戴设备的佩戴方式。
另外,相关技术的方案中,其中一个连接带200设置有多个卡接孔,用户通过将连接凸扣与不同的卡接孔相配合,从而实现不同的松紧调节。然而,连接带200的相邻的两个卡接孔之间需要设置较大的间隙,从而避免相邻的两个卡接孔被拉穿。因此相关技术中的松紧调节精度较差,使得用户的佩戴舒适性和贴合性较差。而本申请公开的实施例中,连接带200在弹性调节件310的驱动下可自动收缩固定在用户的身体上,因此本申请中的连接带200的长度可以实现无级调节,从而可以更好的适配用户,进而提高了松紧调节的精度,故而提高了用户的佩戴的舒适性和贴合性。
在一种可选方案中,弹性调节件310可以为扭簧,此时扭簧可以套装在与转动轮320相连接的转轴上。或者,在另一种可选的方案中,弹性调节件310可以为弹簧,弹簧的一端与转动轮320相连接,弹簧的另一端与连接壳体100相连接,此时,转动轮320转动的过程中能够使得弹簧发生形变,同时撤去对转动轮320作用力的情况下,弹簧恢复弹性形变的过程中也可以驱动转动轮320沿相反的方向转动。
上述实施例中,连接带200与转动轮320传动配合,这里一种具体的配合方式可以为摩擦配合,连接带200的表面与转动轮320的外周面摩擦接触,转动轮320与连接带200摩擦传动。或者,在另一种配合方式中,连接带200的一端可以固定在转动轮320上,转动轮320沿第二转动方向转动的过程中,连接带200可以卷绕在转动轮320上。当用户拉扯连接带200时,连接带200从转动轮320上展开。当然,连接带200与转动轮320还具有其他配合方式,本文不作限制。
在另一种可选的实施例中,连接壳体100可以开设有容纳腔101以及与容纳腔101相连通的开口。松紧调节机构300可以位于容纳腔101内,连接带200的第一端可以通过开口伸入容纳腔101内,连接带200的第一端可以与转动轮320传动配合。此时,连接带200可以通过开口伸出至连接壳体100之外或回缩至容纳腔101之内。这里连接带200的第二端可以与上文中的设备主体相连接。
具体地,当用户对连接带200施加背离连接壳体100方向的作用力时,连接带200的第一端沿朝向容纳腔101之外的方向移动,连接带200的部分通过开口伸出至连接壳体100之外,连接带200被拉长。当用户撤去对连接带200的作用力,弹性调节件310驱动转动轮320沿第二转动方向转动,转动轮320带动连接带200的第一端沿朝向容纳腔101之内的方向移动,连接带200的部分通过开口回缩至容纳腔101之内,连接带200的长度缩短。
此方案中,松紧调节机构300位于容纳腔101内,从而使得松紧调节机构300不容易外露,进而避免了松紧调节机构300损坏的风险,故而提高了连接带组件的安全性。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弹性调节件310可以包括弹性件311和滑动件312,滑动件312与连接壳体100滑动连接。弹性件311的一端可以与滑动件312相连接,弹性件311的另一端可以与连接壳体100相连接,滑动件312可以与转动轮320传动连接。当然,弹性调节件310还可以为其他结构,本文不作限制。
在连接带200沿背离连接壳体100的方向滑动时,转动轮320可以克服弹性件311的作用力以驱动滑动件312移动。在弹性调节件310驱动转动轮320沿第二转动方向转动时,弹性件311驱动滑动件312移动,滑动件312带动转动轮320沿第二转动方向转动。
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当用户抽拉连接带200时,转动轮320可以驱动滑动件312滑动,滑动件312可以对弹性件311进行压缩或拉伸,以迫使弹性件311发生弹性形变。当用户撤去对连接带200的作用力时,弹性件311恢复形变,同时弹性件311推动滑动件312运动,滑动件312此时驱动转动轮320反向转动,进而使得连接带200回缩。
此方案中,转动轮320通过滑动件312与弹性件311相连接,此时,转动轮320不与弹性件311直接连接,弹性件311的弹力作用在滑动件312上,滑动件312的滑动方向即为弹性件311的伸缩方向,因此弹性件311不容易被倾斜压缩或拉伸,从而提高了弹性件311的使用寿命。
可选地,弹性件311可以为弹簧、弹片等弹性结构,当然弹性件311还可以为其他结构,本文不作限制。
在一种可选方案中,弹性件311的伸缩方向与连接带200的伸缩方向相交。由于弹性件311需要驱动滑动件312滑动,因此弹性件311的伸缩方向即为滑动件312的滑动方向。此时,弹性件311的伸缩方向与连接带200的伸缩方向分布在两个方向上,因此避免了弹性件311的长度与连接带200的长度在同一长度方向的叠加,故而使得连接带组件的体积较小。优选地,弹性件311的伸缩方向可以为连接壳体100的宽度方向,连接带200的伸缩方向可以为连接壳体100的长度方向。
在另一种可选的实施例中,松紧调节机构300还可以包括连接曲柄330,连接曲柄330的第一端可以通过第一转轴331与转动轮320转动连接,且第一转轴331可以与转动轮320的中心转动轴线偏心设置。这里第一转轴331的中心轴线即为连接曲柄330与转动轮320的中心转动轴线,连接曲柄330可绕第一转轴331的中心轴线相对于转动轮320转动。连接曲柄330的第二端可以通过第二转轴332与滑动件312转动连接。这里第二转轴332的中心轴线即为连接曲柄330与滑动件312的中心转动轴线,连接曲柄330可绕第二转轴332的中心轴线相对于滑动件312转动。此时,转动轮320、连接曲柄330和滑动件312组成了曲柄滑块3121机构。由于连接曲柄330与滑动件312和转动轮320均转动连接,以适应连接曲柄330的位置变化,避免了滑动件312与转动轮320发生别死的风险。
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如图3所示,当用户抽拉连接带200时,转动轮320通过连接曲柄330带动滑动件312向上移动,以压缩弹性件311。当用户撤去对连接带200的作用力时,弹性件311伸长,滑动件312向下移动,滑动件312通过连接曲柄330驱动转动轮320反向转动。
此方案中,连接曲柄330能够增大滑动件312与转动轮320之间的距离,从而避免了转动轮320与滑动件312发生干涉的风险。
在另一种方案中,转动轮320和滑动件312中,一者可以开设有轨迹槽,另一者设置凸起部,凸起部可以位于轨迹槽内,凸起部可以与轨迹槽滑动配合。此时,凸起部能够沿轨迹槽的延伸方向实现相对滑动,进而实现转动轮320和滑动件312的相互驱动。这里的轨迹槽能够适应凸起部的位置变化,从而实现相互驱动,进而避免出现别死的风险。
当然,转动轮320和滑动件312还可以通过其他结构连接,本文不作限制。
在另一种可选的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3所示,连接带200的数量至少可以为两个,分别包括第一连接带210和第二连接带220。转动轮320的数量至少可以为两个,分别包括第一转动轮321和第二转动轮322。这里的第一连接带210和第一转动轮321可以位于附图3中的左侧位置。第二连接带220和第二转动轮322可以位于附图3中的右侧位置。
第一连接带210可以与第一转动轮321传动配合;第二连接带220可以与第二转动轮322传动配合;第一转动轮321和第二转动轮322轮均与弹性调节件310相连接。
在连接带组件与可穿戴设备的设备主体具体的装配过程中,第一连接带210背离第一传动轮的一端可以与设备主体的第一连接位置相连接。第二连接带220背离第二传动轮的一端可以与设备主体的第二连接位置相连接。
此方案中,连接带组件的左右两侧的连接带200均为长度可调结构,因此能够增大连接带组件的长度调节范围,从而使得连接带组件适应更多的应用环境。
在另一种方案中,附图6所示,滑动件312可以包括滑块3121、第一连接杆3122和第二连接杆3123,第一连接杆3122和第二连接杆3123分别位于滑块3121的相背两侧,滑块3121与弹性件311相连接。这里的第一转动轮321通过第一连接杆3122与滑块3121相连接,第二转动轮322通过第二连接杆3123与滑块3121相连接。本文公开一种滑动件312的结构,并不用于限制滑动件312的具体结构。
为了提高滑动件312的滑动精度,连接壳体100还可以开设有导向槽,滑动件312的至少部分可以位于导向槽内,滑动件312与导向槽沿弹性件311的伸缩方向滑动配合。具体地,滑动件312的滑块3121与导向槽滑动配合。
在另一种可选的实施例中,转动轮320可以为转动齿轮,连接带200可以设置有齿形部201,齿形部201可以与转动齿轮相啮合。此方案中,转动轮320与连接带200通过齿形结构相连接,因此避免了转动轮320与连接带200发生打滑的风险,从而提高了转动轮320与连接带200的传动可靠性。
可选地,上述的齿形部201可以为齿条,也可以为加工在连接带200表面的齿状面。对于齿形部201的具体形成方式本文不作限制。
在另一种可选的实施例中,连接带200朝向转动轮320的一端可以开设有避位豁口202,这里是指连接带200的第一端开设有避位豁口202。转动轮320的至少部分位于避位豁口202内。此方案中,转动轮320的至少部分可以隐藏在连接带200的避位豁口202内,因此能够减小转动轮320与连接带200的堆叠厚度,因此能够减小连接带组件的整体厚度,从而有助于连接带组件的轻薄化发展。
在一种方案中,避位豁口202的一侧的侧壁上可以设置有上文中的齿形部201。此方案能够进一步减小连接带组件的整体厚度。
为了提高连接带200的滑动精度,在一种可选的实施例中,连接壳体100可以包括第一壳体110和第二壳体120,第一壳体110和第二壳体120可以围成上述的容纳腔101和开口。第一壳体110与连接带200朝向第一壳体110的一侧表面中,一者可以设置有第一凸起510,另一者可以设置有第一滑槽520。第一凸起510的至少部分可以位于第一滑槽520内,且第一凸起510与第一滑槽520滑动配合。此方案中,第一凸起510和第一滑槽520能够限制连接带200的滑动方向,进而提高了连接带200的滑动精度,从而使得连接带200更加顺畅的进出连接壳体100。
同理,第二壳体120可以与连接带200朝向第二壳体120的一侧表面中,一者可以设置有第二凸起530,另一者设置有第二滑槽540,第二凸起530的至少部分可以位于第二滑槽540内,且第二凸起530与第二滑槽540滑动配合。此方案与上述方案的效果相同,因此本文不作赘述。
如图10和图11所示,在连接带200的数量为至少两个的情况下,至少两个连接带200均可以通过上述的凸起与滑槽结构进行滑动导向。
可选地,第一壳体110和第二壳体120部可以通过螺栓、卡扣、铆钉等部件进行连接,当然第一壳体110和第二壳体120还可以通过其他结构连接,本文不作限制。
上述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当用户将可穿戴设备从身体佩戴位置取下后,用户撤去对连接带200的作用力,弹性件311会伸长至长度最大位置,连接带200移动至长度为最短状态。
在另一种可选的实施例中,弹性调节件310还可以包括缓冲垫313,缓冲垫313可以设置于滑动件312背离弹性件311的一侧。此方案能够降低滑动件312与连接壳体100内的其他部件的刚性冲击,从而避免滑动件312或连接壳体100内的其他部件发生损坏的风险。
可选地,缓冲垫313可以采用泡棉、橡胶等材料制作,当然,缓冲垫313还可以采用其他材料制作,本文不作限制。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例中,本申请公开的连接带组件还可以包括微调机构400,微调机构400可以包括操作件410和驱动件420,操作件410与连接壳体100可活动连接。驱动件420可设置于连接壳体100上。操作件410可以与驱动件420相连接,驱动件420可以与滑动件312背离弹性件311的一侧可相抵接。操作件410可驱动驱动件420沿弹性件311的伸缩方向移动。
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当连接带200在弹性调节件310的驱动下自动收缩固定在用户的身体上后,由于用户对连接带组件的松紧度的压力感知不同,用户可能会有连接带组件的松紧度较松或较紧的感觉。为了使用户获得更加舒适的松紧度,用户可以通过操作件410调节驱动件420与滑动件312的抵接位置,从而实现弹性件311的弹力调节。弹性件311的弹性发生变化,连接带200的伸长和收缩量发生变化,故而实现松紧度的调节。
例如,如图3所示,当用户感觉到连接带组件的松紧度较紧时,用户可以通过操作件410驱动驱动件420对弹性件311进行压缩,从而使得连接带200增长,进而放松连接带组件的松紧度。当用户感觉到连接带组件的松紧度较松时,用户可以通过操作件410撤去滑动件312的抵接作用力,从而使得弹性件311伸长,以使得连接带200回缩,进而收紧连接带组件的松紧度。
此方案中,通过微调机构400可以对连接带组件的松紧度进行微调,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用户的佩戴舒适性。另外,用户在初次佩戴可穿戴设备时,通过微调机构400将连接带组件调节至舒适的佩戴位置,由于微调机构400的位置不变,微调机构400与滑动件312的抵接位置不变,因此使得连接带组件能够记忆上次佩戴的松紧度。故而使得用户在下次佩戴时,连接带200即可收缩舒适的佩戴位置,无需用户重新调节佩戴的松紧。因此本申请公开的连接带组件仅在用户初次佩戴时调节松紧度,用户再次使用时无需调节松紧度,故而使得连接带组件的操作更加的简便。
可选地,驱动件420可以为顶丝,操作件410可以为旋钮,通过旋钮驱动顶丝作螺旋运动,进而驱动滑动件312发生移动,以使得驱动件420与滑动件312实现不同位置的抵接,以实现连接带组件的松紧度微调操作。当然,驱动件420和操作件410还可以为其他结构,本文不作限制。
在另一种可选的实施例中,驱动件420可以包括传动部421、旋转部422和移动部423,旋转部422可以通过第三转轴424与连接壳体100转动连接。移动部423可以与连接壳体100沿弹性件311的伸缩方向滑动配合。
操作件410可以通过传动部421驱动旋转部422绕第三转轴424转动。操作件410的驱动力通过传动部421传动至旋转部422。旋转部422朝向移动部423的一侧可以设置有第一螺旋面4221。移动部423朝向旋转部422的一侧可以设置有第二螺旋面4231。移动部423背离旋转部422的一端可与滑动件312相抵接。第一螺旋面4221可以和第二螺旋面4231相配合,以在旋转部422转动的情况下,旋转部422可驱动移动部423沿弹性件311的伸缩方向移动。
具体的操作过程中,由于第一螺旋面4221和第二螺旋面4231均为螺旋结构。在一种方案中,当操作件410通过传动部421驱动旋转部422绕顺时针或逆时针转动时,第一螺旋面4221由第二螺旋面4231的高点位置向第二螺旋面4231的低点位置转动,此过程中,随着第一螺旋面4221的转动,第一螺旋面4221的高点位置逐渐向第二螺旋面4231的低点位置滑动,从而使得第二螺旋面4231逐渐远离第一螺旋面4221,进而使得旋转部422与移动部423的距离最近增大。当操作件410通过传动部421驱动旋转部422绕逆时针或顺时针转动时,第一螺旋面4221由第二螺旋面4231的低点位置向第二螺旋面4231的高点位置转动,此过程中,旋转部422撤去对移动部423的推力,因此弹性件311通过滑动件312能够推动移动部423朝向旋转部422的方向运动。
这里的旋转部422仅能够推动移动部423沿朝向滑动件312的方向移动,而移动部423朝向背离滑动件312的方向移动的作用力可以通过弹性件311获得,也就是说,旋转部422只要撤去对移动部423的抵顶力,移动部423就可以朝向背离滑动件312的方向移动。
此方案中,第一螺旋面4221和第二螺旋面4231能够相配合的任意位置自锁,因此在不转动旋转部422的情况下,弹性件311无法推动移动部423移动,故而保证了连接带组件的可靠性。
在另一种可选的实施例中,连接壳体100可以设置有第一导向部102,移动部423可以设置有第二导向部4232。第一导向部102和第二导向可以沿弹性件311的伸缩方向导向配合。此方案中,第一导向部102和第二导向部4232能够对移动部423的移动方向进行导向,进而避免移动部423发生倾斜的风险,从而提高了移动部423的移动精度。
可选地,第一导向部102和第二导向部4232中,一者为凹槽,另一者为凸起,凸起的至少部分可以位于凹槽内,凸起可以沿凹槽的延伸方向移动。当然,第一导向部102和第二导向部4232还可以为导向杆或导向孔等导向结构,对于第一导向部102和第二导向部4232的具体结构,本文不作限制。
在另一种可选的实施例中,传动部421可以包括齿轮组4211和蜗杆4212,操作件410可以通过齿轮组4211与蜗杆4212传动连接,旋转部422的外侧壁可以设置有齿形面4222,蜗杆4212可以与齿形面4222相啮合。此时,旋转部422与传动部421形成蜗轮蜗杆4212机构。此方案中,蜗轮蜗杆4212机构具有单向传动的自锁功能,即只能驱动蜗杆4212使蜗轮旋转,但蜗轮无法驱动蜗杆4212旋转,因此再不转动旋转部422的情况下弹性件311无法反向推动移动部423,从而有效保证了连接带组件的可靠性。
进一步地,操作件410可以绕其中心轴线转动,此时,操作件410可以为旋钮结构。在操作件410沿第一旋转方向转动的情况下,操作件410可以通过齿轮组4211带动蜗杆4212沿第二旋转方向转动,蜗杆4212可以通过齿形面4222驱动旋转部422沿第三旋转方向转动。旋转部422可驱动移动部423沿朝向弹性件311的压缩方向移动。此时,连接带组件的松紧度可以由紧向松调节。
在操作件410沿第四旋转方向转动的情况下,操作件410可以通过齿轮组4211带动蜗杆4212沿第五旋转方向转动,蜗杆4212可以通过齿形面4222驱动旋转部422沿第六旋转方向转动,弹性件311可通过滑动件312驱动移动部423沿朝向旋转部422的方向移动。此时,连接带组件的松紧度可以由松向紧调节。
其中,第一旋转方向与第四旋转方向相反,第二旋转方向与第五旋转方向相反,第三旋转方向与第六旋转方向相反。
此方案中,通过向不同方向旋拧操作件410,即可以实现连接带组件的松紧调节,因此连接带组件的结构和操作方式均较简单。
在一种方案中,如图5所示,齿轮组4211可以包括至少两个齿轮,分别包括第一齿轮和第二齿轮,第一齿轮与操作件410相连接,第二齿轮与蜗杆4212相连接,此时第一齿轮和第二齿轮相啮合。当然,齿轮组4211的齿轮数量还可以为其他数量本文不作限制。
可选地,第一齿轮和第二齿轮均可以为直齿齿轮,当然第一齿轮和第二齿轮还可以为斜齿齿轮,斜齿齿轮能够改变力的传递方向,因此使得蜗杆4212与操作件410的设置位置更加的灵活。
在一种方案中,连接壳体100还可以开设有与容纳腔101相连通的通孔103,传动部421、旋转部422和移动部423可以位于容纳腔101内。操作件410的部分可以通过通孔103伸出容纳腔101内,并与传递部相连接。此时,操作件410外露于连接壳体100的部分用于用户进行操作。可选地,操作件410可以绕通孔103的其中一条轴线旋转,这里操作件410可以绕通孔103的中心轴线旋转。
在另一种方案中,上述的缓冲垫313也可以设置在移动部423朝向滑动件312的一侧。此时,由于滑动件312与移动部423相抵接,因此设置在移动部423上也可以降低滑动件312与移动部423发生刚性冲击的风险。
基于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连接带组件,本申请实施例还公开一种可穿戴设备,所公开的可穿戴设备包括上文任一实施例所述的连接带组件。
可穿戴设备还包括设备主体,设备主体为可穿戴设备的主体部分,设备主体包括可穿戴设备的主要功能器件,例如设备壳体、显示屏、主板等。连接带组件与设备壳体相连接,连接带组件用于实现可穿戴设备在人体上的佩戴。例如,在可穿戴设备为手表的情况下,连接带组件可以为手表带组件,设备主体可以为表盘。再例如,可穿戴设备可以为VR(Virtual Reality,虚拟现实)或者AR(Augmented Reality,增强现实)设备,此时,设备主体可以为显示装置。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连接带组件的连接带200种类可以有多种,例如,连接带200可以是皮质带、金属带等,本申请实施例不限制连接带200的具体种类。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可穿戴设备可以是智能手表、VR眼镜、AR眼镜等设备,本申请实施例不限制可穿戴设备的具体种类。
上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实施例进行了描述,但是本申请并不局限于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仅是示意性的,而不是限制性的,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申请的启示下,在不脱离本申请宗旨和权利要求所保护的范围情况下,还可做出很多形式,均属于本申请的保护之内。

Claims (12)

1.一种连接带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连接壳体(100);
连接带(200),所述连接壳体(100)与所述连接带(200)滑动配合;
松紧调节机构(300),所述松紧调节机构(300)包括弹性调节件(310)和转动轮(320),所述转动轮(320)与所述连接壳体(100)转动连接,所述连接带(200)与所述转动轮(320)传动配合,所述弹性调节件(310)设置于所述连接壳体(100),并与所述转动轮(320)相连接;
在所述连接带(200)沿背离所述连接壳体(100)的方向滑动时,所述连接带(200)带动所述转动轮(320)克服所述弹性调节件(310)的作用力沿第一转动方向转动;在所述弹性调节件(310)驱动所述转动轮(320)沿第二转动方向转动时,所述转动轮(320)驱动所述连接带(200)沿朝向所述连接壳体(100)的方向滑动;其中,所述第一转动方向和所述第二转动方向相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带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调节件(310)包括弹性件(311)和滑动件(312),所述滑动件(312)与所述连接壳体(100)滑动连接,所述弹性件(311)的一端与所述滑动件(312)相连接,所述弹性件(311)的另一端与所述连接壳体(100)相连接,所述滑动件(312)与所述转动轮(320)传动连接;
在所述连接带(200)沿背离所述连接壳体(100)的方向滑动时,所述转动轮(320)克服所述弹性件(311)的作用力以驱动所述滑动件(312)移动;在所述弹性调节件(310)驱动所述转动轮(320)沿所述第二转动方向转动时,所述弹性件(311)驱动所述滑动件(312)移动,所述滑动件(312)带动所述转动轮(320)沿所述第二转动方向转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带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松紧调节机构(300)还包括连接曲柄(330),所述连接曲柄(330)的第一端通过第一转轴(331)与所述转动轮(320)转动连接,且所述第一转轴(331)与所述转动轮(320)的中心转动轴线偏心设置;所述连接曲柄(330)的第二端通过第二转轴(332)与所述滑动件(312)转动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带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带组件还包括微调机构(400),所述微调机构(400)包括操作件(410)和驱动件(420),所述操作件(410)与所述连接壳体(100)可活动连接,所述驱动件(420)设置于所述连接壳体(100)上,所述操作件(410)与所述驱动件(420)相连接,所述驱动件(420)与所述滑动件(312)背离所述弹性件(311)的一侧可相抵接,所述操作件(410)可驱动所述驱动件(420)沿所述弹性件(311)的伸缩方向移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连接带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件(420)包括传动部(421)、旋转部(422)和移动部(423),所述旋转部(422)通过第三转轴(424)与所述连接壳体(100)转动连接,所述移动部(423)与所述连接壳体(100)沿所述弹性件(311)的伸缩方向滑动配合;所述操作件(410)通过所述传动部(421)驱动所述旋转部(422)绕所述第三转轴(424)转动;所述旋转部(422)朝向所述移动部(423)的一侧设置有第一螺旋面(4221),所述移动部(423)朝向所述旋转部(422)的一侧设置有第二螺旋面(4231),所述移动部(423)背离所述旋转部(422)的一端可与所述滑动件(312)相抵接;所述第一螺旋面(4221)和所述第二螺旋面(4231)相配合,以在所述旋转部(422)转动的情况下,所述旋转部(422)可驱动所述移动部(423)沿所述弹性件(311)的伸缩方向移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连接带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壳体(100)设置有第一导向部(102),所述移动部(423)设置有第二导向部(4232),所述第一导向部(102)和所述第二导向部(4232)沿所述弹性件(311)的伸缩方向导向配合。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连接带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部(421)包括齿轮组(4211)和蜗杆(4212),所述操作件(410)通过所述齿轮组(4211)与所述蜗杆(4212)传动连接,所述旋转部(422)的外侧壁设置有齿形面(4222),所述蜗杆(4212)与所述齿形面(4222)相啮合。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连接带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操作件(410)绕其中心轴线转动;在所述操作件(410)沿第一旋转方向转动的情况下,所述操作件(410)通过所述齿轮组(4211)带动所述蜗杆(4212)沿第二旋转方向转动,所述蜗杆(4212)通过所述齿形面(4222)驱动所述旋转部(422)沿第三旋转方向转动,所述旋转部(422)驱动所述移动部(423)沿朝向所述弹性件(311)的压缩方向移动;
在所述操作件(410)沿第四旋转方向转动的情况下,所述操作件(410)通过所述齿轮组(4211)带动所述蜗杆(4212)沿第五旋转方向转动,所述蜗杆(4212)通过所述齿形面(4222)驱动所述旋转部(422)沿第六旋转方向转动,所述弹性件(311)可通过所述滑动件(312)驱动所述移动部(423)沿朝向所述旋转部(422)的方向移动;
其中,所述第一旋转方向与所述第四旋转方向相反,所述第二旋转方向与所述第五旋转方向相反,所述第三旋转方向与所述第六旋转方向相反。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带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带(200)的数量至少为两个,分别包括第一连接带(210)和第二连接带(220);所述转动轮(320)的数量至少为两个,分别包括第一转动轮(321)和第二转动轮(322);
所述第一连接带(210)与所述第一转动轮(321)传动配合;所述第二连接带(220)与所述第二转动轮(322)传动配合;所述第一转动轮(321)和所述第二转动轮(322)均与所述弹性调节件(310)相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带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轮(320)为转动齿轮,所述连接带(200)设置有齿形部(201),所述齿形部(201)与所述转动齿轮相啮合。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带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壳体(100)包括第一壳体(110)和第二壳体(120),所述第一壳体(110)与所述连接带(200)朝向所述第一壳体(110)的一侧表面中,一者设置有第一凸起(510),另一者设置有第一滑槽(520),所述第一凸起(510)的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第一滑槽(520)内,且所述第一凸起(510)与所述第一滑槽(520)滑动配合;和/或,
所述第二壳体(120)与所述连接带(200)朝向所述第二壳体(120)的一侧表面中,一者设置有第二凸起(530),另一者设置有第二滑槽(540),所述第二凸起(530)的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第二滑槽(540)内,且所述第二凸起(530)与所述第二滑槽(540)滑动配合。
12.一种可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设备主体和权利要求1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连接带组件,所述设备主体与所述连接带组件相连接。
CN202410141682.1A 2024-01-31 2024-01-31 连接带组件及可穿戴设备 Pending CN117882926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410141682.1A CN117882926A (zh) 2024-01-31 2024-01-31 连接带组件及可穿戴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410141682.1A CN117882926A (zh) 2024-01-31 2024-01-31 连接带组件及可穿戴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882926A true CN117882926A (zh) 2024-04-16

Family

ID=9064464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410141682.1A Pending CN117882926A (zh) 2024-01-31 2024-01-31 连接带组件及可穿戴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7882926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1506036U (zh) 一种可调节头戴及头戴设备
CN212905719U (zh) 头带调节锁紧装置及头戴显示设备
CN107219630B (zh) 一种调节装置、可调节绑带及可穿戴设备
CN101677658A (zh) 具有长度调节装置的表链的搭扣
CN116679447A (zh) 绑带松紧调节机构及可穿戴设备
CN114304825A (zh) 一种可穿戴设备及其佩戴锁紧调节结构
CN116449575B (zh) 头戴式设备
WO2023005794A1 (zh) 穿戴设备和智能设备
CN117882926A (zh) 连接带组件及可穿戴设备
CN111012008A (zh) 一种可穿戴设备及其可拆卸安装模组
CN109445110A (zh) 电子设备
CN218889384U (zh) 一种带体长度调节机构以及可穿戴设备
CN211961129U (zh) 可穿戴设备
CN109239927A (zh) 头带调节机构及头戴显示设备
CN111920154A (zh) 可调节表带松紧的表扣及手表
CN217787506U (zh) 一种头戴式设备的头戴结构
CN111342857A (zh) 可穿戴设备
CN115813094A (zh) 可穿戴设备
CN114217437B (zh) 调节装置、后绑带及头戴显示设备
CN218889385U (zh) 一种表粒长度调节机构、表带及穿戴设备
CN114217443A (zh) 松紧调节机构及具有该机构的可穿戴设备
CN213069361U (zh) 自适应调节装置和头戴式显示设备
CN115079420B (zh) 伸缩机构和穿戴设备
CN220756762U (zh) 一种可调节的佩戴组件及穿戴设备
CN218332162U (zh) 绑带松紧调节机构及可穿戴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