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879101A - 可用作充电宝的电池充电器 - Google Patents

可用作充电宝的电池充电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879101A
CN117879101A CN202410027124.2A CN202410027124A CN117879101A CN 117879101 A CN117879101 A CN 117879101A CN 202410027124 A CN202410027124 A CN 202410027124A CN 117879101 A CN117879101 A CN 11787910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ttery
groove
charger
positive electrode
negativ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410027124.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进添
吴良贵
王茂林
李如飞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an Nanping Nanfu Batter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Fujian Nanping Nanfu Batter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an Nanping Nanfu Battery Co Ltd filed Critical Fujian Nanping Nanfu Batter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410027124.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7879101A/zh
Publication of CN11787910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879101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 Secondary Cell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可用作充电宝的电池充电器,可用作充电宝的电池充电器包括本体组件和电气组件。本体组件包括沿第一方向延伸设置的电池定位槽。电池定位槽用于在不同时刻容纳AA型电池和AAA型电池中的一者。电气组件包括电极构件、接口构件以及转换开关。电极构件包括正极部和负极部。正极部位于电池定位槽沿第一方向的一端,负极部位于电池定位槽沿第一方向的另一端。接口构件电连接至电极构件。转换开关串联在接口构件和电极构件之间。转换开关配置为在被操作时能够改变接口构件和电极构件的电连接状态,以使得电池充电器在充电模式和放电模式之间切换。本申请既能够实现电池充电器的功能,也能够实现电池充电宝的功能。

Description

可用作充电宝的电池充电器
技术领域
本申请总地涉及电池的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可用作充电宝的电池充电器。
背景技术
近年来,可充电电池已经广泛应用于各种便携式电气设备和电子设备中,例如玩具、手持设备等,这对可充电电池储能能量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特别是锂离子可充电电池由于具有能量高、可以高功率放电、环保等优点,因而正在逐渐应用在以上领域。
相关技术中的电池充电器,功能较为单一,仅可用于对可充电电池进行充电,无法作为充电宝使用。
因此,需要提供一种可用作充电宝的电池充电器,以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问题。
发明内容
在发明内容部分中引入了一系列简化形式的概念,这将在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中进一步详细说明。本申请的发明内容部分并不意味着要试图限定出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关键特征和必要技术特征,更不意味着试图确定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
为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问题,本申请提供一种可用作充电宝的电池充电器,所述可用作充电宝的电池充电器包括:
本体组件,所述本体组件包括沿第一方向延伸设置的电池定位槽,所述电池定位槽用于在不同时刻容纳AA型电池和AAA型电池中的一者;和
电气组件,所述电气组件包括:
电极构件,所述电极构件包括正极部和负极部,所述正极部位于所述电池定位槽沿所述第一方向的一端,所述负极部位于所述电池定位槽沿所述第一方向的另一端;
接口构件,所述接口构件电连接至所述电极构件;以及
转换开关,所述转换开关串联在所述接口构件和所述电极构件之间,所述转换开关配置为在被操作时能够改变所述接口构件和所述电极构件的电连接状态,以使得所述电池充电器在充电模式和放电模式之间切换。
根据本申请的可用作充电宝的电池充电器,通过在本体组件设置电池定位槽以用来选择性地容置AA型电池和AAA型电池中的一者;通过将电极构件中的正极部和负极部设置在电池定位槽的两端,以用于接触电池的正负极形成电连接;通过设置接口构件与电极构件电连接,以用于实现电池充电器与外部电源或用电设备的电连接;通过在接口构件和电极构件设置转换开关,能够在被操作时能够改变接口构件和电极构件的电连接状态,以使得电池充电器在充电模式和放电模式之间切换,从而使得电池充电器既能够实现电池充电器的功能,也能够实现电池充电宝的功能。
可选地,所述电池定位槽包括第一槽部和第二槽部,所述第一槽部用于容置AA型电池,所述第二槽部用于容纳AAA型电池,
所述第二槽部在垂直于第三方向的投影面的投影完全位于所述第一槽部在所述投影面的投影内,所述第三方向平行于所述电池定位槽的槽口的朝向且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
可选地,所述本体组件包括至少两个所述电池定位槽,至少两个所述电池定位槽沿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间隔布置,每个所述电池定位槽分别设置有所述电极构件。
可选地,所述第一槽部和所述第二槽部沿所述第一方向相对应的端部相交,所述正极部对应设置在述第一槽部和所述第二槽部的相交处;
所述负极部包括第一负极部和第二负极部,其中
所述第一负极部对应设置在所述第一槽部的沿所述第一方向背离所述正极部的端部,用于接触AA型电池的负极;
所述第二负极部对应设置在所述第二槽部的沿所述第一方向背离所述正极部的端部,用于接触AAA型电池的负极,
所述第二负极部和所述第一槽部在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的投影平面的投影在所述第三方向彼此错开。
可选地,所述转换开关包括:
相互平行的至少两个自锁开关;
按钮,所述按钮连接至各个所述自锁开关,所述按钮用于被按压操作以改变各个自锁开关的电连接状态。
可选地,所述转换开关还包括:
至少两个连接件,至少两个所述连接件一一对应地连接至各个所述自锁开关,且所述连接件连接至所述按钮;
至少两个弹簧,所述弹簧套设于所述连接件的外部,且所述弹簧位于所述按钮和所述自锁开关之间,所述弹簧用于向所述按钮施加朝远离所述自锁开关的方向的作用力。
可选地,所述电气组件还包括充电指示灯和放电指示灯中的至少一者,所述充电指示灯电连接至所述转换开关,所述充电指示灯配置为在所述电池充电器处于充电模式下指示电池的充电状态,所述放电指示灯电连接至所述转换开关,所述放电指示灯配置为在所述电池充电器处于放电模式下指示电池的放电状态。
可选地,所述本体组件包括电池仓和底盖,所述电池仓形成有所述电池定位槽,所述底盖连接至所述电池仓,所述底盖和所述电池仓之间形成容纳腔,所述电池定位槽的槽口背离所述容纳腔;
所述电气组件还包括电路板,所述电路板位于所述容纳腔,所述转换开关、所述充电指示灯以及所述放电指示灯电连接至所述电路板。
可选地,所述电池仓的背离所述底盖的部位设置有充电透光部和放电透光部,
所述本体组件还包括充电导光柱和放电导光柱,所述充电导光柱连接于所述充电透光部和所述充电指示灯之间,所述放电导光柱连接于所述放电透光部和所述放电指示灯之间。
可选地,所述本体组件包括电池仓,所述电池仓形成有所述电池定位槽,所述电池仓包括朝向所述电池定位槽的正极端壁,所述正极端壁开设有正极凹槽,所述正极凹槽的槽口沿所述第一方向指向所述电池定位槽的槽内,所述正极凹槽的槽口沿第二方向的尺寸大于AA型电池的正极极柱的径向外尺寸,且所述正极凹槽的槽口沿第二方向的尺寸小于AAA型电池的径向外尺寸,所述正极部位于所述正极凹槽且沿所述第一方向不超出所述正极端壁,所述第一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二方向。
可选地,所述正极部、第一负极部和第二负极部构造为能够弹性形变的结构;
所述本体组件具有第一负极端壁和所述第二负极端壁,所述第一负极端壁沿所述第一方向比所述第二负极端壁更远离所述正极端壁,所述第一负极端壁的与所述第一负极部对应的部分开设有用于容置所述第一负极部的第一退让槽,所述第二负极端壁的与所述第二负极部对应的部分开设有用于容置所述第二负极部的第二退让槽。
可选地,所述正极部构造成正极金属片,所述正极金属片包括在所述第一方向朝所述电池定位槽延伸形成的第一正极凸起和第二正极凸起,所述正极金属片构造为使得:
所述第一正极凸起接触位于所述正极凹槽的AA型电池的正极,所述第一正极凸起和所述第二正极凸起共同接触位于所述正极凹槽的AAA型电池的正极。
可选地,所述第一负极部构造为第一负极弹片,所述第一负极弹片包括第一支撑段和第一折弯段,所述第一支撑段沿第三方向延伸设置,所述第一折弯段连接至所述第一支撑段的端部,所述第一折弯段的曲率中心位于所述第一折弯段和所述第一支撑段之间,所述第一折弯段用于抵接AA型电池的负极。
可选地,所述第一折弯段的自由端与所述第一支撑段间隔设置。
可选地,所述第二负极部构造为第二负极弹片,所述第二负极弹片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二折弯段、第三折弯段,所述第二折弯段的曲率中心位于所述第二折弯段的靠近所述第二槽部的沿所述第一方向的中心的一侧,所述第三折弯段的曲率中心位于所述第三折弯段的背离所述第二槽部的沿所述第一方向的中心的一侧。
可选地,所述第二折弯段和所述第三折弯段大体上构成S形弯曲结构。
可选地,所述电气组件还包括电路板,所述电极构件连接至所述电路板,所述电路板和/或所述电池仓开设有避让孔,所述第二折弯段可活动地穿设于所述避让孔,所述避让孔沿所述第一方向的尺寸大于所述第二折弯段沿所述第一方向的尺寸,所述避让孔沿所述第一方向的尺寸小于所述第二折弯段和所述第三折弯段沿所述第一方向的尺寸之和。
可选地,所述本体组件包括电池仓和底盖,所述电池仓形成有所述电池定位槽,所述底盖连接至所述电池仓,所述底盖和所述电池仓之间形成容纳腔,所述电池定位槽的槽口背离所述容纳腔;
所述电气组件还包括电路板,所述电路板位于所述容纳腔,所述电极构件连接至所述电路板。
可选地,所述本体组件包括电池仓、底盖和面盖,所述电池仓形成有所述电池定位槽,所述底盖连接至所述电池仓,所述面盖可开启地连接至所述电池仓。
可选地,所述面盖具有第一扣手,所述底盖和所述电池仓中的一者具有第二扣手,所述第二扣手与所述第一扣手对应设置,所述第二扣手与所述第一扣手在垂直于第三方向的平面的投影至少部分地错开,所述第三方向平行于所述电池定位槽的槽口的朝向,所述第一扣手和所述第二扣手用于被操作以开启所述面盖。
可选地,所述底盖和所述电池仓中的至少一者开设有扣手槽,所述扣手槽与所述第一扣手沿所述第三方向对应设置,所述扣手槽用于与所述第一扣手配合以开启所述面盖。
可选地,所述面盖具有第一卡接部,所述电池仓和所述底盖中的至少一个设置第二卡接部,所述第二卡接部与所述第一卡接部对应布置并用于卡接至所述第一卡接部,所述第二卡接部围绕所述底盖的外周间隔设置。
可选地,所述第一扣手和所述第二扣手位于相邻的第一卡接部和所述第二卡接部之间。
可选地,所述本体组件包括导光件,所述导光件构造为透明或半透明的结构,所述导光件包括所述第一负极端壁。
可选地,所述转换开关还包括平衡件,所述平衡件连接于所述按钮和所述连接件之间,且所述平衡件抵接各个所述弹簧。
附图说明
本申请实施方式的下列附图在此作为本申请的一部分用于理解本申请。附图中示出了本申请的实施方式及其描述,用来解释本申请的原理。在附图中,
图1为根据本申请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的可用作充电宝的电池充电器的立体视图;
图2为图1所示的可用作充电宝的电池充电器的爆炸视图;
图3为图2中的Ⅰ处的放大视图;
图4为图2中的Ⅱ处的放大视图;
图5为图2中的Ⅲ处的放大视图;
图6为图2中所示的电气组件与电池连接的示意图;
图7为图2中所示的电气组件的立体视图;
图8为图2中所示的电气组件的俯视图;
图9为图1所示的可用作充电宝的电池充电器在移除面盖后的俯视图;
图10为沿图9中的线A-A所截的剖视图;
图11为图10中的Ⅳ处的放大视图;
图12为图1和图2中所示的面盖的立体视图;
图13为图1所示的可用作充电宝的电池充电器在移除面盖并安装电池的俯视图,其中靠左侧的两个电池为反接状态,靠右侧的两个电池为正确安装状态;
图14为沿图13中的线B-B所截的剖视图;
图15为图1所示的可用作充电宝的电池充电器的俯视图;以及
图16为沿图15中的线C-C所截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 AA型电池 1a: 正极极柱
2: AAA型电池 100: 本体组件
101: 电池仓 101a:第一槽部
101b:第二槽部 101c:正极端壁
101d:正极凹槽 101e:第二负极端壁
101f:第二退让槽 101g:第二卡接部
101s:充电透光部 101t:放电透光部
102:面盖 102a:第一扣手
102b:第一卡接部 103: 底盖
103a:第二扣手 103b:扣手槽
104:导光件 104a:第一负极端壁
104b:第一退让槽 105: 容纳腔
200: 电气组件 210: 电极构件
212:正极部 212a:第一正极凸起
212b:第二正极凸起 213: 第一负极部
213a:第一支撑段 213b:第一折弯段
213c:第一负极凸起 213d:第一连接段
215:第二负极部 215a:第二连接段
215b:第二折弯段 215c:第三折弯段
220:接口构件 230: 转换开关
231: 自锁开关 232: 连接件
233:按钮 234: 平衡件
235:弹簧 251: 充电导光柱
252:放电导光柱 261: 充电指示灯
262:放电指示灯 270: 电路板
270a:避让孔 D1: 第一方向
D2: 第二方向 D3: 第三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的描述中,给出了大量具体的细节以便提供对本申请更为彻底的理解。然而,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显而易见的是,本申请实施方式可以无需一个或多个这些细节而得以实施。在其他的例子中,为了避免与本申请实施方式发生混淆,对于本领域公知的一些技术特征未进行描述。
为了彻底了解本申请实施方式,将在下列的描述中提出详细的结构。显然,本申请实施方式的施行并不限定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熟习的特殊细节。
应当理解的是,在此使用的术语的目的仅在于描述具体实施方式并且不作为本申请的限制,单数形式的“一”、“一个”和“所述/该”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除非上下文清楚指出另外的方式。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所述特征、整体、步骤、操作、元件和/或组件,但不排除存在或附加一个或多个其他特征、整体、步骤、操作、元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本申请中所引用的诸如“第一”和“第二”的序数词仅仅是标识,而不具有任何其他含义,例如特定的顺序等。而且,例如,术语“第一部件”其本身不暗示“第二部件”的存在,术语“第二部件”本身不暗示“第一部件”的存在。需要说明书的是,本申请中所使用的术语“上”、“下”、“前”、“后”、“左”、“右”、“内”、“外”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非限制。
以下,将参照附图对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更详细地说明,这些附图示出了本申请的代表实施方式,并不是限定本申请。
本申请提供一种可用作充电宝的电池充电器,该电池充电器可以给电池充电,也可以在装入电池的情况下作为充电宝对外输出电能。
下面参照图1至图16所示的示例对根据本申请的可用作充电宝的电池充电器进行详细说明。
根据本申请的可用作充电宝的电池充电器可以包括本体组件100和电气组件200。
本体组件100可以包括沿第一方向D1延伸设置的电池定位槽。这里的电池定位槽的槽长方向可以与所述第一方向D1平行或大体上平行。或者,电池定位槽的槽长方向可以与所述第一方向D1大体上保持一致。这里的大体上保持一致的衡量标准可以是,电池定位槽的槽长方向不垂直于第一方向D1。电池定位槽用于在不同时刻容纳AA型电池2和AAA型电池2中的一者。可以理解,AA型电池2和AAA型电池2不同时放入电池定位槽。亦即,同一电池定位槽一次只能放入AA型电池2和AAA型电池2中的一种。
电气组件200可以包括电极构件210、接口构件220以及转换开关230。电极构件210可以包括正极部212和负极部。正极部212位于电池定位槽沿第一方向D1的一端,负极部位于电池定位槽沿第一方向D1的另一端。即,正极部212和负极部位于电池定位槽的沿第一方向D1的两端。接口构件220电连接至电极构件210。转换开关230串联在接口构件220和电极构件210之间。转换开关230配置为在被操作时能够改变接口构件220和电极构件210的电连接状态,以使得电池充电器在充电模式和放电模式之间切换。
根据本申请的可用作充电宝的电池充电器,通过在本体组件100设置电池定位槽以用来选择性地容置AA型电池2和AAA型电池2中的一者。通过将电极构件210中的正极部212和负极部设置在电池定位槽的两端,以用于接触电池的正负极形成电连接。通过设置接口构件220与电极构件210电连接,以用于实现电池充电器与外部电源或用电设备的电连接。通过在接口构件220和电极构件210设置转换开关230,能够在被操作时能够改变接口构件220和电极构件210的电连接状态,以使得电池充电器在充电模式和放电模式之间切换,从而使得电池充电器既能够实现电池充电器的功能,也能够实现电池充电宝的功能。
参阅图2、图3、图9至图11、图13、图14以及图16,例如,电池定位槽可以包括第一槽部101a和第二槽部101b。第一槽部101a用于容置AA型电池2。第二槽部101b用于容纳AAA型电池2。这里的第一槽部101a和第二槽部101b沿第一方向D1延伸设置,或者,第一槽部101a和第二槽部101b大致沿第一方向D1延伸设置。第二槽部101b在垂直于第三方向D3的投影面的投影完全位于第一槽部101a在投影面的投影内。第三方向D3平行于电池定位槽的槽口的朝向且垂直于第一方向D1。这里的第三方向D3可以理解为,在本体组件100放置在水平支撑面且电池槽的槽口朝上布置的情况下,第三方向D3为本体组件100的高度方向。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手段,第一槽部101a和第二槽部101b在垂直于第三方向D3的投影面内位于同一位置。这样在兼容不同型号尺寸的电池的同时,还能提高本体组件100的空间利用率,而且有助于实现电池充电器的外部尺寸的小型化。
进一步地,第一槽部101a和第二槽部101b沿第一方向D1相对应的端部相交。正极部212对应设置在述第一槽部101a和第二槽部101b的相交处。负极部包括第一负极部213和第二负极部215。其中,第一负极部213对应设置在第一槽部101a的沿第一方向D1背离正极部212的端部,用于接触AA型电池2的负极。第二负极部215对应设置在第二槽部101b的沿第一方向D1背离正极部212的端部,用于接触AAA型电池2的负极。第二负极部215和第一槽部101a在垂直于第一方向D1的投影平面的投影在第三方向D3彼此错开。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手段,在AA型电池2容置于第一槽部101a时,AA型电池2的正极接触正极部212、AA型电池2的负极接触第一负极部213。相应地,在AAA型电池2容置于第二槽部101b时,AAA型电池2的正极接触正极部212、AAA型电池2的负极接触第二负极部215。可以理解的是,AA型电池2和AAA型电池2共用正极部212,AA型电池2和AAA型电池2的负极分别与不同的负极部连接。这样有效提高了电池定位槽的空间利用率和兼容性。
参阅图2、图9、图13以及图16,例如,本体组件100可以包括至少两个电池定位槽。至少两个电池定位槽沿垂直于第一方向D1的第二方向D2间隔布置。每个电池定位槽分别设置有电极构件210。比如,这里的本体组件100可以包括两个、三个、四个、五个等数目的电池定位槽。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手段,能够提高本体组件100容纳电池的容量,即可以容纳更多的电池。这样可以同时对更多电池进行充电,或者可以通过不同数目的电池进行组合以实现输出不同的电能。
在图示的例子中,本体组件100包括四个电池定位槽。
参阅图1、图2、图6至图9、图13以及图15,例如,转换开关230可以包括自锁开关231和按钮233。自锁开关231至少设置两个。至少两个自锁开关231相互平行或并排布置。按钮233连接至各个自锁开关231。按钮233用于被按压操作以改变各个自锁开关231的电连接状态。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手段,在操作按钮233时,能够同时改变各个自锁开关231的电连接状态,从而改变各电池定位槽之间的连接关系,进而实现改变电池充电器的工作模式。比如,第一次按压操作按钮233,能够将各电池定位槽之间的连接关系转换为串联,则电池充电器处于放电模式。在放电模式下,通过将电池充电器连接至外部用电设备或可充电设备,即可实现对外部设备供电。在此模式下,各个电池定位槽通常都需要放入电池,否则无法形成回路。第二次按压操作按钮233,能够将各电池定位槽之间的连接关系转换为并联,则电池充电器处于充电模式。在充电模式下,通过将电池充电器连接外部电源即可对位于电池定位槽的电池进行充电。
继续参阅图1、图2、图6至图9、图13以及图15,此外,转换开关230还可以包括至少两个连接件232和至少两个弹簧235。至少两个连接件232一一对应地连接至各个自锁开关231。且连接件232连接至按钮233。弹簧235套设于连接件232的外部。且弹簧235位于按钮233和自锁开关231之间。弹簧235用于向按钮233施加朝远离自锁开关231的方向的作用力。这里的自锁开关231可以是现有的一种自锁开关,例如是单开单控自锁开关。自锁开关231设置在本体组件100的内部并电连接至电路板270。连接件232用于将各个自锁开关231的操作部连接至按钮233,以使得可被使用者操作的按钮233能够与自锁开关231的操作部连接在一起。
在图示的例子中,弹簧235的数目与自锁开关231的数目相同。各个弹簧235一一对应地套设在对应的连接件232的外部。即,每个自锁开关231都配有一个弹簧235实现回弹复位。这样相较于弹簧235的数目少于自锁开关231的数目而言,按钮233在按压和回弹复位的过程中,按钮233的受力更加平衡,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各个弹簧235的使用寿命。
参阅图2、图6至图8、图10以及图11,此外,电气组件200还可以包括充电指示灯261和放电指示灯262中的至少一者。充电指示灯261电连接至转换开关230。充电指示灯261配置为在电池充电器处于充电模式下指示电池的充电状态。放电指示灯262电连接至转换开关230。放电指示灯262配置为在电池充电器处于放电模式下指示电池的放电状态。
通过设置充电指示灯261和放电指示灯262,能够方便使用者根据灯光指示直观判断电池充电器的工作状态,以及电池充电器是否工作。
参阅图1、图2以及图6至图16,例如,本体组件100可以包括电池仓101和底盖103。电池仓101形成有电池定位槽。底盖103连接至电池仓101。底盖103和电池仓101之间形成容纳腔105。电池定位槽的槽口背离容纳腔105。电气组件200还可以包括电路板270。电路板270位于容纳腔105。转换开关230、充电指示灯261以及放电指示灯262电连接至电路板270。
在图示的例子中,转换开关230的自锁开关231安装在电路板270且位于容纳腔105。充电指示灯261和放电指示灯262安装在电路板270且位于容纳腔105。
参阅图2以及图6至图8,此外,转换开关230还可以包括平衡件234。平衡件234连接于按钮233和连接件232之间。且平衡件234抵接各个弹簧235。通过设置平衡件234同时与各个弹簧235抵接,从而在操作按钮233时能够同步对各个弹簧235施加作用力,同时能够有效解决因弹簧235失效而导致按钮233难以正常回弹复位的问题,有助于提高转换开关230的使用寿命。
在图示的例子中,平衡件234构造成长条形的平衡块。平衡块的长度方向可以与各个自锁开关231的排布方向一致。
参阅图2、图6至图11以及图13,进一步地,电池仓101的背离底盖103的部位设置有充电透光部101s和放电透光部101t。本体组件100还可以包括充电导光柱251和放电导光柱252。充电导光柱251连接于充电透光部101s和充电指示灯261之间。充电导光柱251可以构造为完全透明或不完全透明的结构。充电导光柱251能够将充电指示灯261发出的光传输至充电透光部101s。放电导光柱252连接于放电透光部101t和放电指示灯262之间。放电导光柱252可以构造为完全透明或不完全透明的结构。放电导光柱252能够将放电指示灯262发出的光传输至放电透光部101t。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手段,能够方便充电指示灯261和放电指示灯262与电路板270的安装,无需将充电指示灯261和放电指示灯262直接一一对应地安装至充电透光部101s和放电透光部101t。
在图示的例子中,充电指示灯261和放电指示灯262可以配置为LED灯,即发光二极管。充电指示灯261在工作时所发出的光的颜色不同于放电指示灯262在工作时所发出的光的颜色。充电透光部101s和放电透光部101t为开设在电池仓101顶部的通孔。
在其他未示出的例子中,充电指示灯261和放电指示灯262也可以配置为其他灯,只要能够满足发光并能够起到指示作用即可。
参阅图2至图4、图6至图11以及图13至图16,例如,电池定位槽设置在电池仓101的顶部。底盖103安装在电池仓101的底部。电池仓101可以包括朝向电池定位槽的正极端壁101c。正极端壁101c开设有用于容纳正极部212的正极凹槽101d。可以理解,正极凹槽101d可以部分地或完全地容纳正极部212。正极凹槽101d的槽口沿第一方向D1朝向电池定位槽的槽内。正极部212位于正极凹槽101d且沿第一方向D1不超出正极端壁101c。正极凹槽101d的槽口沿第二方向D2的尺寸大于AA型电池2和AAA型电池2的正极极柱1a的径向外尺寸。第二方向D2垂直于第一方向D1。这样可以允许电池的正极极柱1a能够伸入正极凹槽101d内并电连接至正极部212。且正极凹槽101d的槽口沿第二方向D2的尺寸小于AAA型电池2的径向外尺寸。这样能够防止电池放反的情况下阻止电池的负极与正极部212接触(如图13和图16所示),以达到电池防反接的目的,从而提高电池充电器的安全性。
参阅图2至图11以及图13至图16,在本申请的一些例子中,正极部212、第一负极部213和第二负极部215构造为能够弹性形变的结构,例如弹性金属片。本体组件100具有第一负极端壁104a和第二负极端壁101e。第一负极端壁104a沿第一方向D1比第二负极端壁101e更远离正极端壁101c。可以理解,第一槽部101a沿第一方向D1的尺寸大于第二槽部101b沿第一方向D1的尺寸。第一负极端壁104a的与第一负极部213对应的部分开设有用于容置第一负极部213的第一退让槽104b。可以理解的是,这里的第一退让槽104b可以用于在第一负极部213未发生变形时容置第一负极部213的至少一部分,也可以是在第一负极部213未发生变形时容置第一负极部213的至少一部分。第二负极端壁101e的与第二负极部215对应的部分开设有用于容置第二负极部215的第二退让槽101f。这里的第二退让槽101f可以用于在第二负极部215未发生变形时容置第二负极部215的至少一部分,也可以是在第二负极部215未发生变形时容置第二负极部215的至少一部分。
如图2至图4以及图6至图8所示,进一步地,正极部212可以构造成正极金属片。正极金属片包括在第一方向D1朝电池定位槽延伸形成的第一正极凸起212a和第二正极凸起212b。
这里的正极金属片构造为使得:
第一正极凸起212a接触位于正极凹槽101d的AA型电池2的正极。第一正极凸起212a和第二正极凸起212b共同接触位于正极凹槽101d的AAA型电池2的正极。也就是说,第一正极凸起212a用于在AA型电池2正确放置在第一槽部101a时接触AA型电池2的正极极柱1a。当AAA型电池2正确放置在第二槽部101b时,AAA型电池2的正极极柱1a卡在或限位在第一正极凸起212a和第二正极凸起212b之间。
参阅图2、图5至图11、图13、图14以及图16,例如,第一负极部213构造为第一负极弹片。第一负极弹片可以包括第一支撑段213a和第一折弯段213b。第一支撑段213a沿第三方向D3延伸设置。第一折弯段213b连接至第一支撑段213a的端部。第一折弯段213b的曲率中心位于第一折弯段213b和第一支撑段213a之间。第一折弯段213b用于抵接AA型电池2的负极。在通常情况下,第一折弯段213b与正极端壁101c的最小距离小于AA型电池2的长度。这样在AA型电池2放入第一槽部101a的过程中,会向第一折弯段213b施加抵靠作用力,从而使得第一折弯段213b带动第一支撑段213a向第一退让槽104b内形变和移位。在AA型电池2完全放入第一槽部101a中时,第一负极弹片通过第一折弯段213b接触AA型电池2的负极并施加弹性恢复的作用力,以阻碍AA型电池2从第一槽部101a移出。
参阅图2、图5至图7、图10、图11、图14以及图16,进一步地,第一折弯段213b的自由端与第一支撑段213a间隔设置。这样能够提高第一负极弹片的最大形变量。
参阅图2、图5至图7、图10以及图11,可选地,第一折弯段213b在朝向正极端壁101c的表面沿第一方向D1向正极端壁101c延伸形成有第一负极凸起213c。该第一负极凸起213c进一步减小了第一折弯段213b沿第一方向D1与正极端壁101c之间的最小距离,从而能够增加抵靠AA型电池2的负极的弹性作用力,进而更加可靠地防止AA型电池2脱离第一槽部101a。
参阅图2、图5至图7、图10、图11、图14以及图16,此外,第一负极弹片还可以包括第一连接段213d。第一连接段213d连接至第一支撑段213a的沿第一支撑段213a的长度方向远离第一折弯段213b的端部。第一连接段213d连接至电路板。
在图示的例子中,第一连接段213d、第一支撑段213a和第一折弯段213b为同一弹性金属片经弯折形成的弹性结构中的一部分。也就是说,第一连接段213d、第一支撑段213a和第一折弯段213b构造为一个整体式元件。
继续参阅图2、图5至图7、图10、图11、图14以及图16,例如,第二负极部215构造为第二负极弹片。第二负极弹片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二折弯段215b、第三折弯段215c。第二折弯段215b的曲率中心位于第二折弯段215b的靠近第二槽部101b的沿第一方向D1的中心的一侧。第三折弯段215c的曲率中心位于第三折弯段215c的背离第二槽部101b的沿第一方向D1的中心的一侧。第三折弯段215c用于接触AAA型电池2的负极。在通常情况下,第三折弯段215c与正极端壁101c的最小距离小于AAA型电池2的长度。这样在AAA型电池2放入第二槽部101b的过程中,会向第三折弯段215c施加抵靠作用力,从而使得第三折弯段215c带动第二折弯段215b向第二退让槽101f内形变和移位。在AAA型电池2完全放入第二槽部101b中时,第二负极弹片通过第三折弯段215c接触AAA型电池2的负极并施加弹性恢复的作用力,以阻碍AAA型电池2从第二槽部101b移出。
再参阅图2、图5至图7、图10、图11、图14以及图16,进一步地,第二折弯段215b和第三折弯段215c大体上构成S形弯曲结构。这样能够增大第二负极弹片整体能够发生弹性形变的形变量。
再参阅图2、图5至图7、图10、图11、图14以及图16,此外,第二负极弹片还可以包括第二连接段215a。第二连接段215a连接至第二折弯段215b沿第二折弯段215b的长度方向远离第三折弯段215c的端部。
在图示的例子中,第二连接段215a、第二折弯段215b和第三折弯段215c构造为同一弹性金属片经弯折而形成的另一弹性结构的一部分。亦即,第二连接段215a、第二折弯段215b和第三折弯段215c构造为一个整体式元件。
参阅图2、图5至图11、图14以及图16,此外,电气组件200还可以包括电路板270。电极构件210连接至电路板270。电路板270和/或电池仓101开设有避让孔270a。第二折弯段215b可活动地穿设于避让孔270a。避让孔270a沿第一方向D1的尺寸大于第二折弯段215b沿第一方向D1的尺寸。避让孔270a沿第一方向D1的尺寸小于第二折弯段215b和第三折弯段215c沿第一方向D1的尺寸之和。通过设置避让孔270a,能够对第二负极弹片提供形变的空间,从而进一步增大第二负极弹片能够发生弹性形变的最大形变量。
参阅图1、图2、图9、图12、图13以及图15,此外,本体组件100还可以包括面盖102。面盖102可以通过卡接、枢转连接等方式可开启地连接至电池仓101。通过设置面盖102,能够对电池仓101进行遮盖,以避免异物进入。
进一步地,面盖102可以构造成完全透明或不完全透明的结构,从而便于使用者直观地观察电池舱的情况。
继续参阅图1、图2、图9、图12、图13以及图15,例如,面盖102具有第一扣手102a。底盖103和电池仓101中的一者具有第二扣手103a。第二扣手103a与第一扣手102a对应设置。第二扣手103a与第一扣手102a在垂直于第三方向D3的平面的投影至少部分地错开。第三方向D3平行或大致平行于电池定位槽的槽口的朝向。这里的大致平行可以理解为,第三方向D3与电池定位槽的槽口的朝向存在微小或较小的夹角。第一扣手102a和第二扣手103a用于被操作以开启面盖102。通过将第一扣手102a和第二扣手103a至少部分地错开设置,使得第一扣手102a和第二扣手103a便于被施加作用力,从而更加方便省力地实现开启面盖102。
再参阅图1、图2、图9、图12、图13以及图15,进一步地,底盖103和电池仓101中的至少一者开设有扣手槽103b。扣手槽103b与第一扣手102a沿第三方向D3对应设置。扣手槽103b用于与第一扣手102a配合以开启面盖102。
在图示的例子中,扣手槽103b凹陷形成于底盖103的外侧部。第一扣手102a相对于底盖103的外侧部更加凸出地设置。也就是说第一扣手102a伸至底盖103的外侧,从而在扣手槽103b和第一扣手102a之间形成更大的可供操作的空间,进而增大可被使用者操作接触的面积,使得第一扣手102a被操作时更加方便省力。
参阅图2、图9、图12、图13以及图15,例如,面盖102具有第一卡接部102b。电池仓101和底盖103中的至少一个设置第二卡接部101g。第二卡接部101g与第一卡接部102b对应布置并用于卡接至第一卡接部102b。第二卡接部101g围绕底盖103的外周间隔设置。
在图示的例子中,第二卡接部101g形成与电池仓101和底盖103的连接处。第二卡接部101g构造为卡接槽。第一卡接部102b构造为卡接凸起。通过该卡接凸起与卡接槽的配合,实现面盖102与底盖103或电池仓101的连接。这里的电池仓101和底盖103也可以采用卡接方式安装,通常为了提高电池仓101和底盖103的连接处的密封性,可以在电池仓101和底盖103的连接处进一步采用胶粘固定。
参阅图1、图2、图9、图12、图13以及图15,可选地,第一扣手102a和第二扣手103a的连接结构位于相邻的第一卡接部102b和第二卡接部101g的连接结构之间。也就是说,第一扣手102a位于相邻的第一卡接部102b之间,第二扣手103a位于相邻的第二卡接部101g之间。这样相比于将第一扣手102a与第一卡接部102b对齐的布置方式,能够使得面盖102在第一扣手102a处更容易发生形变,从而使得第一扣手102a和第二扣手103a在被操作时更容易使得第一卡接部102b和第二卡接部101g发生脱离,进而实现开启面盖102。
参阅图2、图9至图11、图13、图14以及图16,此外,本体组件100还可以包括导光件104。导光件104构造为透明或半透明的结构。导光件104包括第一负极端壁104a。也就是说,第一负极端壁104a是导光件104的一部分。在本申请的电池充电器应用于负极部位能够在充电状态下发光的可充电电池时,导光件104能够实现增大电池负极所发出的光的传输路径和导光面积,从而更有利于更加方便地观察电池在充电过程中的状态。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中所使用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本申请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目的,不是旨在限制本申请。本文中出现的诸如“设置”等术语既可以表示一个部件直接附接至另一个部件,也可以表示一个部件通过中间件附接至另一个部件。本文中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描述的特征可以单独地或与其它特征结合地应用于另一个实施方式,除非该特征在该另一个实施方式中不适用或是另有说明。
本申请已经通过上述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应当理解的是,上述实施方式只是用于举例和说明的目的,而非意在将本申请限制于所描述的实施方式范围内。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根据本申请的教导还可以做出更多种的变型和修改,这些变型和修改均落在本申请所要求保护的范围以内。

Claims (25)

1.一种可用作充电宝的电池充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可用作充电宝的电池充电器包括:
本体组件,所述本体组件包括沿第一方向延伸设置的电池定位槽,所述电池定位槽用于在不同时刻容纳AA型电池和AAA型电池中的一者;和
电气组件,所述电气组件包括:
电极构件,所述电极构件包括正极部和负极部,所述正极部位于所述电池定位槽沿所述第一方向的一端,所述负极部位于所述电池定位槽沿所述第一方向的另一端;
接口构件,所述接口构件电连接至所述电极构件;以及
转换开关,所述转换开关串联在所述接口构件和所述电极构件之间,所述转换开关配置为在被操作时能够改变所述接口构件和所述电极构件的电连接状态,以使得所述电池充电器在充电模式和放电模式之间切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用作充电宝的电池充电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池定位槽包括第一槽部和第二槽部,所述第一槽部用于容置AA型电池,所述第二槽部用于容纳AAA型电池,
所述第二槽部在垂直于第三方向的投影面的投影完全位于所述第一槽部在所述投影面的投影内,所述第三方向平行于所述电池定位槽的槽口的朝向且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用作充电宝的电池充电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本体组件包括至少两个所述电池定位槽,至少两个所述电池定位槽沿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间隔布置,每个所述电池定位槽分别设置有所述电极构件。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用作充电宝的电池充电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槽部和所述第二槽部沿所述第一方向相对应的端部相交,所述正极部对应设置在述第一槽部和所述第二槽部的相交处;
所述负极部包括第一负极部和第二负极部,其中
所述第一负极部对应设置在所述第一槽部的沿所述第一方向背离所述正极部的端部,用于接触AA型电池的负极;
所述第二负极部对应设置在所述第二槽部的沿所述第一方向背离所述正极部的端部,用于接触AAA型电池的负极,
所述第二负极部和所述第一槽部在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的投影平面的投影在所述第三方向彼此错开。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可用作充电宝的电池充电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转换开关包括:
相互平行的至少两个自锁开关;
按钮,所述按钮连接至各个所述自锁开关,所述按钮用于被按压操作以改变各个自锁开关的电连接状态。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可用作充电宝的电池充电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转换开关还包括:
至少两个连接件,至少两个所述连接件一一对应地连接至各个所述自锁开关,且所述连接件连接至所述按钮;
至少两个弹簧,所述弹簧套设于所述连接件的外部,且所述弹簧位于所述按钮和所述自锁开关之间,所述弹簧用于向所述按钮施加朝远离所述自锁开关的方向的作用力。
7.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可用作充电宝的电池充电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气组件还包括充电指示灯和放电指示灯中的至少一者,所述充电指示灯电连接至所述转换开关,所述充电指示灯配置为在所述电池充电器处于充电模式下指示电池的充电状态,所述放电指示灯电连接至所述转换开关,所述放电指示灯配置为在所述电池充电器处于放电模式下指示电池的放电状态。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可用作充电宝的电池充电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本体组件包括电池仓和底盖,所述电池仓形成有所述电池定位槽,所述底盖连接至所述电池仓,所述底盖和所述电池仓之间形成容纳腔,所述电池定位槽的槽口背离所述容纳腔;
所述电气组件还包括电路板,所述电路板位于所述容纳腔,所述转换开关、所述充电指示灯以及所述放电指示灯电连接至所述电路板。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可用作充电宝的电池充电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池仓的背离所述底盖的部位设置有充电透光部和放电透光部,
所述本体组件还包括充电导光柱和放电导光柱,所述充电导光柱连接于所述充电透光部和所述充电指示灯之间,所述放电导光柱连接于所述放电透光部和所述放电指示灯之间。
10.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可用作充电宝的电池充电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本体组件包括电池仓,所述电池仓形成有所述电池定位槽,所述电池仓包括朝向所述电池定位槽的正极端壁,所述正极端壁开设有正极凹槽,所述正极凹槽的槽口沿所述第一方向指向所述电池定位槽的槽内,所述正极凹槽的槽口沿第二方向的尺寸大于AA型电池的正极极柱的径向外尺寸,且所述正极凹槽的槽口沿第二方向的尺寸小于AAA型电池的径向外尺寸,所述正极部位于所述正极凹槽且沿所述第一方向不超出所述正极端壁,所述第一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二方向。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可用作充电宝的电池充电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正极部、第一负极部和第二负极部构造为能够弹性形变的结构;
所述本体组件具有第一负极端壁和所述第二负极端壁,所述第一负极端壁沿所述第一方向比所述第二负极端壁更远离所述正极端壁,所述第一负极端壁的与所述第一负极部对应的部分开设有用于容置所述第一负极部的第一退让槽,所述第二负极端壁的与所述第二负极部对应的部分开设有用于容置所述第二负极部的第二退让槽。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可用作充电宝的电池充电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正极部构造成正极金属片,所述正极金属片包括在所述第一方向朝所述电池定位槽延伸形成的第一正极凸起和第二正极凸起,所述正极金属片构造为使得:
所述第一正极凸起接触位于所述正极凹槽的AA型电池的正极,所述第一正极凸起和所述第二正极凸起共同接触位于所述正极凹槽的AAA型电池的正极。
13.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可用作充电宝的电池充电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负极部构造为第一负极弹片,所述第一负极弹片包括第一支撑段和第一折弯段,所述第一支撑段沿第三方向延伸设置,所述第一折弯段连接至所述第一支撑段的端部,所述第一折弯段的曲率中心位于所述第一折弯段和所述第一支撑段之间,所述第一折弯段用于抵接AA型电池的负极。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可用作充电宝的电池充电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折弯段的自由端与所述第一支撑段间隔设置。
15.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可用作充电宝的电池充电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负极部构造为第二负极弹片,所述第二负极弹片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二折弯段、第三折弯段,所述第二折弯段的曲率中心位于所述第二折弯段的靠近所述第二槽部的沿所述第一方向的中心的一侧,所述第三折弯段的曲率中心位于所述第三折弯段的背离所述第二槽部的沿所述第一方向的中心的一侧。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可用作充电宝的电池充电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折弯段和所述第三折弯段大体上构成S形弯曲结构。
17.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可用作充电宝的电池充电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气组件还包括电路板,所述电极构件连接至所述电路板,所述电路板和/或所述电池仓开设有避让孔,所述第二折弯段可活动地穿设于所述避让孔,所述避让孔沿所述第一方向的尺寸大于所述第二折弯段沿所述第一方向的尺寸,所述避让孔沿所述第一方向的尺寸小于所述第二折弯段和所述第三折弯段沿所述第一方向的尺寸之和。
18.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可用作充电宝的电池充电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本体组件包括电池仓和底盖,所述电池仓形成有所述电池定位槽,所述底盖连接至所述电池仓,所述底盖和所述电池仓之间形成容纳腔,所述电池定位槽的槽口背离所述容纳腔;
所述电气组件还包括电路板,所述电路板位于所述容纳腔,所述电极构件连接至所述电路板。
19.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可用作充电宝的电池充电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本体组件包括电池仓、底盖和面盖,所述电池仓形成有所述电池定位槽,所述底盖连接至所述电池仓,所述面盖可开启地连接至所述电池仓。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可用作充电宝的电池充电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面盖具有第一扣手,所述底盖和所述电池仓中的一者具有第二扣手,所述第二扣手与所述第一扣手对应设置,所述第二扣手与所述第一扣手在垂直于第三方向的平面的投影至少部分地错开,所述第三方向平行于所述电池定位槽的槽口的朝向,所述第一扣手和所述第二扣手用于被操作以开启所述面盖。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可用作充电宝的电池充电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底盖和所述电池仓中的至少一者开设有扣手槽,所述扣手槽与所述第一扣手沿所述第三方向对应设置,所述扣手槽用于与所述第一扣手配合以开启所述面盖。
22.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可用作充电宝的电池充电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面盖具有第一卡接部,所述电池仓和所述底盖中的至少一个设置第二卡接部,所述第二卡接部与所述第一卡接部对应布置并用于卡接至所述第一卡接部,所述第二卡接部围绕所述底盖的外周间隔设置。
23.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可用作充电宝的电池充电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扣手和所述第二扣手位于相邻的第一卡接部和所述第二卡接部之间。
24.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可用作充电宝的电池充电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本体组件包括导光件,所述导光件构造为透明或半透明的结构,所述导光件包括所述第一负极端壁。
25.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可用作充电宝的电池充电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转换开关还包括平衡件,所述平衡件连接于所述按钮和所述连接件之间,且所述平衡件抵接各个所述弹簧。
CN202410027124.2A 2024-01-08 2024-01-08 可用作充电宝的电池充电器 Pending CN117879101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410027124.2A CN117879101A (zh) 2024-01-08 2024-01-08 可用作充电宝的电池充电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410027124.2A CN117879101A (zh) 2024-01-08 2024-01-08 可用作充电宝的电池充电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879101A true CN117879101A (zh) 2024-04-12

Family

ID=9058621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410027124.2A Pending CN117879101A (zh) 2024-01-08 2024-01-08 可用作充电宝的电池充电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7879101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765280B2 (en) Battery pack and battery-driven power tool using the same
EP2284927B1 (en) Battery pack including a plurality of unit cells
EP2207222B1 (en) Battery pack
CN1306632C (zh) 电池组件
US7494368B2 (en) DC adapter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using the same
JP5518432B2 (ja) 円筒形電池を内蔵可能な携帯式電源装置
JP6091968B2 (ja) 電動工具用電池パック
EP2062310A2 (en) Battery pack and motor-driven tool using the same
JP7276491B2 (ja) 電池パック及び電気機器
CN109713764B (zh) 电池包
KR20150086802A (ko) 이차전지 팩
KR100835743B1 (ko) 2차 전지용 배터리팩
KR200432713Y1 (ko) 전동차량용 대용량 리튬 이온 폴리머 배터리 케이스 및장착 킷트
EP3664193A1 (en) Terminal cover and battery pack comprising same
CN117879101A (zh) 可用作充电宝的电池充电器
CN109309189B (zh) 充电电池
CN212305624U (zh) 一种tws耳机及充电盒
JP2013183499A (ja) 携帯式電源装置及びこれに着脱可能な発光ユニット
JP2009135110A (ja) 電池パック及び電池パックと電動工具との組合せ
KR20210043900A (ko) 조립이 용이한 배터리 파워 팩
KR20200076909A (ko) 조립 구조가 개선되고 멀티셀렉팅 기능의 배터리관리시스템을 포함한 배터리팩
CN217101104U (zh) 助听器收纳装置
CN117977748A (zh) 电池充电系统
KR102244949B1 (ko) 리튬 이온 파워 팩
KR20160132142A (ko) 배터리 팩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