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855792A - 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855792A
CN117855792A CN202211214540.0A CN202211214540A CN117855792A CN 117855792 A CN117855792 A CN 117855792A CN 202211214540 A CN202211214540 A CN 202211214540A CN 117855792 A CN117855792 A CN 11785579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adiator
antenna assembly
antenna
free end
main bod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1214540.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泽东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Priority to CN202211214540.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7855792A/zh
Publication of CN11785579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85579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Support Of Aerial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可折叠主体及天线装置;可折叠主体包括第一、第二主体,可折叠主体具有第一、第二主体相对展开的展开状态及相对折叠的折叠状态;天线装置包括第一、第二天线组件;第一天线组件包括第一辐射体及第一馈源,第一辐射体位于第一主体的一侧,且包括第一自由端、第一接地端及第一馈电点,第一接地端接地,第一馈源电连接至第一馈电点;第二天线组件包括第二辐射体及第二馈源,第二辐射体位于第二主体背离第一主体的一侧,且与第二主体间隔设置,第二辐射体具有第二馈电点,第二馈源电连接至第二馈电点,其中,当可折叠主体处于展开状态时,第二天线组件的远场的电场极化与第一天线组件的远场的电场极化相交或正交。

Description

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电子设备的大屏幕发展,可折叠式的电子设备成为研发热点。天线作为电子设备上进行通信的重要部分,多个天线之间的隔离度、包络相关系数受到可折叠式的电子设备的折叠状态的变化而影响,因此,如何提高可折叠式的电子设备上的天线装置在不同形态下的天线性能成为需要研究的重点。
发明内容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电子设备,所述电子设备包括:
可折叠主体,包括第一主体及第二主体,所述可折叠主体具有第一主体及第二主体相对展开的展开状态、及沿折叠轴线相对折叠的折叠状态;及
天线装置,所述天线装置包括第一天线组件及第二天线组件;
所述第一天线组件包括第一辐射体及第一馈源,所述第一辐射体位于所述第一主体的一侧,所述第一辐射体包括第一自由端、第一接地端及位于所述第一自由端及第一接地端之间的第一馈电点,所述第一接地端接地,所述第一馈源电连接至所述第一馈电点;
所述第二天线组件包括第二辐射体及第二馈源,所述第二辐射体位于所述第二主体背离所述第一主体的一侧,且与所述第二主体间隔设置,所述第二辐射体具有第二馈电点,所述第二馈源电连接至所述第二馈电点,其中,当所述可折叠主体处于展开状态时,所述第二天线组件的远场的电场极化与所述第一天线组件的远场的电场极化相交或正交。
综上所述,本申请实施方式提供的电子设备中,当所述可折叠主体处于展开状态时,所述第二天线组件的远场的电场极化与所述第一天线组件的远场的电场极化相交或正交,因此,可使得所述天线装置中第一天线组件及第二天线组件之间相关性较小,所述第一天线组件及所述第二天线组件的分集增益较高,所述天线装置利用所述第一天线组件及所述第二天线组件通信时的通信性能较好。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一实施方式提供的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提供的电子设备的部分结构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3是图2中的可折叠主体及天线装置在展开状态下俯视图;
图4是图3中的可折叠主体及天线装置在折叠状态下的俯视图;
图5为图3所示的天线装置中的第一天线组件的电流分布示意图;
图6为图3所示的天线装置中的第一天线组件对应的主要电流分布示意图;
图7为图3所示的第一天线组件的远场方向图;
图8为图3所示的第二天线组件的远场方向图;
图9为图3所示的第一天线组件与第二天线组件的ECC曲线;
图10为图3所示的天线装置中的第三天线组件对应的主要电流分布示意图;
图11为图3所示的第三天线组件的远场方向图;
图12为图3所示的第一天线组件与第三天线组件的ECC曲线;
图13为图3所示的天线装置中的第四天线组件对应的主要电流分布示意图;
图14为图3所示的第四天线组件的远场方向图;
图15为图3所示的第二天线组件及第四天线组件的ECC曲线;
图16为图3所示天线装置中各个天线组件之间的ECC曲线;
图17为本申请另一实施方式提供的天线装置的示意图;
图18为本申请一实施方式提供的电子设备的电路框图;
图19为本申请又一实施方式提供的天线装置的示意图;
图20为本申请再一实施方式提供的天线装置处于展开状态下的示意图;
图21为本申请另一实施方式提供的天线装置处于展开状态下的示意图。
主要元件标号:
电子设备1,天线装置10,可折叠主体20,显示屏30,壳体40,检测器50,控制器60,绝缘件70;
第一天线组件110,第一辐射体111,第一接地端111a,第一自由端111b,第一馈电点A1,第一馈源S1,第一匹配电路M1,第三切换电路SW3;
第二天线组件120,第二辐射体121,第二自由端121a,第三自由端121b,第二馈电点A2,第二馈源S2,第二匹配电路M2,第一切换电路SW1,第一模式切换电路SWa;
第三天线组件130,第三辐射体131,第二接地端131a,第四自由端131b,第三馈电点A3,第三匹配电路M3,第四切换电路SW4;
第四天线组件140,第四辐射体141,第五自由端141a,第六自由端141b,第四馈电点A4,第四馈源S4,第四匹配电路M4,第二切换电路SW2,第二模式切换电路SWb;
第一侧边20a,第一边21a,第二边22a,第二侧边20b,第三侧边20c,第三边21c,第四边22c,第四侧边20d,可折叠轴线L0。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此外,在本申请中提及“实施例”或“实施方式”意味着,结合实施例或实施方式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包含在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说明书中的各个位置出现该短语并不一定均是指相同的实施例,也不是与其它实施例互斥的独立的或备选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显式地和隐式地理解的是,本申请所描述的实施例可以与其它实施例相结合。
请一并参阅图1至图4,图1为本申请一实施方式提供的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提供的电子设备的部分结构的立体分解示意图;图3是图2中的可折叠主体及天线装置在展开状态下俯视图;图4是图3中的可折叠主体及天线装置在折叠状态下的俯视图。本申请提供一种可折叠的电子设备1,所述电子设备1可以是手机、平板电脑、桌面型计算机、膝上型计算机、电子阅读器、手持计算机、电子展示屏、笔记本电脑、超级移动个人计算机(ultra-mobile personal computer,UMPC)、上网本,以及蜂窝电话、个人数字助理(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PDA)、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AR)\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设备、媒体播放器、智能可穿戴设备等可折叠式的设备。可以理解的,可折叠电子设备1可以为可折叠的显示设备,也可以为可折叠的非显示设备。本申请中以所述电子设备1为折叠手机为例,其他的设备可参考本申请中的具体描述。
请参阅图2,所述电子设备1包括可折叠主体20及天线装置10。所述可折叠主体20具有展开状态及折叠状态。可以理解地,为了方便示意,和图3相较,在图2中省略了天线装置中的第一天线组件110及第二天线组件120的部分结构。
可折叠主体20为电子设备1的骨架结构。可折叠主体20的主体形态与电子设备1的主体形态一致。当可折叠主体20处于展开状态时,电子设备1处于展开状态;当可折叠主体20处于折叠状态时,电子设备1处于折叠状态。具体的,可折叠主体20包括但不限于为电子设备1的中框。
其中,展开状态时,可折叠主体20可呈180°的展平状,或者近似180°(比如,170°、或175°,或185°等)的展平状,也可以为具有一定弯折角度的弯折状,其弯折角度不做限定。本实施例中,以展开状态为180°的展平状为例。当电子设备1具有显示屏30时,处于展开状态下时显示屏30的展开面积相对较大,以便于用户享受大屏幕的电子设备1。折叠状态是指可折叠主体20处于弯折且层叠设置的状态,此时,电子设备1的整体体积小,便于携带。
可选的,可折叠主体20包括但不限于为具有一个转动折叠轴线L0的对折结构,也可以为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转动折叠轴线L0的三折式、四折式等的折叠结构。本实施例以可折叠主体20为对折结构为例进行说明。
请参阅图2,所述可折叠主体20包括可折叠的第一主体210及第二主体220,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主体210及所述第二主体220中的至少一个通过转轴230转动连接以使得所述第一主体210和所述第二主体220可相对折叠或展开。换而言之,所述可折叠主体20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主体210、转轴230及第二主体220。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主体210与所述第二主体220为直接连接,所述第一主体210与所述第二主体220的连接处为可弯折的。本申请实施方式对可折叠主体20弯折的方式不做限定,只要满足所述可折叠主体20能够弯折即可。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可折叠主体20为所述电子设备1的中框,所述中框通常用于承载所述电子设备1的显示屏30。可以理解地,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可折叠主体20也可以为所述电子设备1中除了中框之外的其他部件,只要所述可折叠主体20可相对折叠,且具有展开状态及折叠状态即可。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可折叠主体20的第一主体210的至少部分为导电材质,所述可折叠主体20的第二主体220的至少部分为导电材质,且所述第一主体210与所述第二主体220电连接。当所述可折叠主体20还包括转轴230时,所述转轴230的至少部分为导电材质,所述第一主体210通过所述转轴230与所述第二主体220电连接。由此可见,所述可折叠主体20可作为天线装置10的参考地(也称为地极)。
为了便于说明,定义第一主体210、转轴230、第二主体220的连接方向为X轴正方向,所述可折叠主体20的折叠轴线L0方向为Y方向,即,在本实施方式中,转轴230的延伸方向为Y轴方向。可折叠主体20在展开状态下的厚度方向为Z轴方向。其中,X轴方向、Y轴方向、Z轴方向两两垂直。其中,箭头所指示的方向为正向。
可选的,请参阅图2,所述电子设备1还包括显示屏30。显示屏30设于可折叠主体20的一侧,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显示屏30设于可折叠主体20的前侧(前侧是指用户正常使用显示屏30时朝向用户的方向),可选的,在一实施方式中,显示屏30对应于转轴230的部分为可弯曲的柔性显示屏。可选的,在另一实施方式中,转轴230对应处未设置显示屏30,而是在第一主体210和第二主体220的前侧分别设置两个显示屏30。
可选地,请参阅图2,所述电子设备1还包括壳体40。所述壳体40包括边框410及后盖420。在电子设备1处于展平状态或近似展平状态时,显示屏30和后盖420分别位于可折叠主体20的相背的两侧(前后侧),其中,边框410连接在显示屏30和后盖420之间,且包围于可折叠主体20的四周,显示屏30、边框410及后盖420使电子设备1形成相对封闭的整机。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电子设备1的后侧也可以设有显示屏30。
其中,边框410及后盖420可以为一体结构或分体结构。当边框410及后盖420为分体结构时,所述边框410的内部可以与中框(可折叠主体20)形成一体结构。中框上形成多个用于安装各种电子器件的安装槽。所述显示屏30、所述中框及所述后盖420盖合后在所述中框的两侧皆形成收容空间。所述电子设备1还包括设于收容空间内的电路板(包括主板、副板、柔性电路板等)、电池、摄像头模组、麦克风、受话器、扬声器、人脸识别模组、指纹识别模组等等能够实现手机的基本功能的器件,在本实施例中不再赘述。可以理解地,上述对所述电子设备1的介绍仅是所述天线装置10所应用的一种环境的说明,所述电子设备1的具体结构不应当理解为对本申请提供的所述天线装置10的限定。
所述天线装置10用于收发电磁波信号,以实现所述电子设备1的通信功能。本申请对于所述天线装置10在所述电子设备1上的位置不做具体的限定,图1所示的天线装置10在电子设备1上的位置只是一种示例。
由于低频段(尤其是,频段位于0.7GHz~0.96GHz)属于目前无线通信的黄金频段,对于5G通信系统来说,重耕低频段通信是极其必要的。天线间的包络相关系数(envelopecorrelation coefficient,ECC)是衡量天线空间相关性最为重要的指标。
一方面,本申请实施方式基于天线组件的远场方向图极化正交原理,获取天线组件彼此之间良好的ECC特性,具体阐述如下。
请参阅图1至图4,所述电子设备1包括可折叠主体20及天线装置10。所述可折叠主体20包括第一主体210及第二主体220,所述可折叠主体20具有第一主体210及第二主体220相对展开的展开状态、及沿折叠轴线L0相对折叠的折叠状态。所述天线装置10包括第一天线组件110及第二天线组件120。所述第一天线组件110包括第一辐射体111及第一馈源S1。所述第一辐射体111位于所述第一主体210的一侧,所述第一辐射体111包括第一自由端111b、第一接地端111a及位于所述第一自由端111b及第一接地端111a之间的第一馈电点A1。所述第一接地端111a接地,所述第一馈源S1电连接至所述第一馈电点A1。所述第二天线组件120包括第二辐射体121及第二馈源S2。所述第二辐射体121位于所述第二主体220背离所述第一主体210的一侧,且与所述第二主体220间隔设置。所述第二辐射体121具有第二馈电点A2,所述第二馈源S2电连接至所述第二馈电点A2。其中,当所述可折叠主体20处于展开状态时,所述第二天线组件120的远场的电场极化与所述第一天线组件110的远场的电场极化相交或正交。
所述可折叠主体20包括可折叠的第一主体210及第二主体220,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主体210及所述第二主体220中的至少一个通过转轴230转动连接以使得所述第一主体210和所述第二主体220可相对折叠或展开。换而言之,所述可折叠主体20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主体210、转轴230及第二主体220。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主体210与所述第二主体220为直接连接,所述第一主体210与所述第二主体220的连接处为可弯折的。本申请实施方式对可折叠主体20弯折的方式不做限定,只要满足所述可折叠主体20能够弯折即可。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可折叠主体20为所述电子设备1的中框,所述中框通常用于承载所述电子设备1的显示屏30。可以理解地,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可折叠主体20也可以为所述电子设备1中除了中框之外的其他部件,只要所述可折叠主体20可相对折叠,且具有展开状态及折叠状态即可。所述可折叠主体20的其余技术特征请参阅前面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所述第一辐射体111为所述第一天线组件110收发射频信号的部件,其中,射频信号在空气介质中以电磁波信号形式传输。本申请对于所述第一辐射体111的形状不做具体的限定。例如,所述第一辐射体111的形状皆包括但不限于条状、片状、杆状、涂层状、薄膜状等。本实施方式的示意图所示的所述第一辐射体111仅仅为一种示例,并不能对本申请提供的所述第一辐射体111的形状造成限定。可选的,当边框为导电材质时,第一辐射体111可以与边框集成为一体,即第一辐射体111为边框天线,边框的一部分作为第一辐射体111。再可选的,第一辐射体111还可以为中框(即可折叠主体20)上的一部分,如此,第一辐射体111与中框互连为一体结构。第一辐射体111可以通过在中框上切割开缝形成。此实施方式中,第一辐射体111所对应的边框部分可为非导电材质,以使第一辐射体111能够经边框收发电磁波信号。再可选的,所述第一辐射体111所形成的天线为支架天线。其中,支架天线包括但不限于为成型于柔性电路板(Flexible Printed Circuit board,FPC)上的柔性电路板天线、通过激光直接成型(Laser Direct Structuring,LDS)的激光直接成型天线、通过印刷直接成型(Print Direct Structuring,PDS)的印刷直接成型天线、导电片天线等。在另一维度上划分,所述第一辐射体111为倒F天线(Inverted F-shaped Antenna,IFA)。
可选的,所述第一辐射体111的材质为导电材质,具体材质包括但不限于为铜、金、银等金属,或铜、金、银相互形成的合金,或铜、金、银与其他材料形成的合金;或其他非金属的导电材料,比如,金属氧化物导电材料(如,氧化锡铟、氧化锡镓铟)等氧化物导电材料,或碳纳米管及聚合物形成混合导电材料等。
所述第一辐射体111具有第一馈电点A1。所述第一馈源S1电连接至所述第一馈电点A1。其中,所述第一馈源S1包括但不限于射频收发芯片和射频前端电路。通常,所述第一馈源S1设于所述电子设备1的主板上。
所述第一接地端111a可通过导电的连接件(比如、连接筋、导电胶等)与所述可折叠主体20电连接,以接地。具体地,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接地端111a电连接至所述可折叠主体20的第一主体210。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自由端111b与所述可折叠主体20的第一主体210间隔设置。
所述第一辐射体111可沿垂直或类似垂直于所述可折叠主体20的折叠轴线L0的延伸方向设置。本申请以第一辐射体111沿垂直于所述可折叠主体20的折叠轴线L0的方向设置为例进行举例说明。在本实施方式示意图的视角中,所述第一辐射体111中第一接地端111a至所述第一自由端111b的方向为X轴正方向。
所述第二天线组件120包括第二辐射体121及第二馈源S2。所述第二馈源S2电连接至所述第二辐射体121。所述第二辐射体121为所述第二天线组件120收发射频信号的部件,其中,射频信号在空气介质中以电磁波信号形式传输。本申请对于所述第二辐射体121的形状不做具体的限定。例如,所述第二辐射体121的形状皆包括但不限于条状、片状、杆状、涂层状、薄膜状等。图3所示的所述第二辐射体121仅仅为一种示例,并不能对本申请提供的所述第二辐射体121的形状造成限定。可选的,当边框为导电材质时,第二辐射体121可以与边框集成为一体,即第二辐射体121为边框天线,边框410的一部分作为第二辐射体121。再可选的,第二辐射体121还可以为中框(即可折叠主体20)上的一部分,如此,第二辐射体121与中框互连为一体结构。第二辐射体121可以通过在中框上切割开缝形成。此实施方式中,第二辐射体121所对应的边框410部分可为非导电材质,以使第二辐射体121能够经边框收发电磁波信号。再可选的,所述第二辐射体121所形成的天线为支架天线。其中,支架天线包括但不限于为成型于柔性电路板(Flexible Printed Circuit board,FPC)上的柔性电路板天线、通过激光直接成型(Laser Direct Structuring,LDS)的激光直接成型天线、通过印刷直接成型(Print Direct Structuring,PDS)的印刷直接成型天线、导电片天线等。在另一维度上划分,所述第二辐射体121为偶极子天线辐射体。
可选的,所述第二辐射体121的材质为导电材质,具体材质包括但不限于为铜、金、银等金属,或铜、金、银相互形成的合金,或铜、金、银与其他材料形成的合金;或其他非金属的导电材料,比如,金属氧化物导电材料(如,氧化锡铟、氧化锡镓铟)等氧化物导电材料,或碳纳米管及聚合物形成混合导电材料等。
所述第二辐射体121具有第二馈电点A2。所述第二馈源S2电连接至所述第二馈电点A2。其中,所述第二馈源S2包括但不限于射频收发芯片和射频前端电路。通常,所述第二馈源S2设于所述电子设备1的主板上。
所述第二辐射体121为偶极子天线辐射体,所述第二辐射体121没有接地端。所述第二辐射体121可沿所述可折叠主体20的折叠轴线L0的延伸方向设置为例进行举例说明。在本实施方式的图示视角中,所述第二辐射体121的延伸方向为Y轴正方向。可以理解地,所述第二辐射体121的延伸方向也可视为Y轴负方向。
当所述可折叠主体20处于展开状态时,所述第二天线组件120的远场的电场极化与所述第一天线组件110的远场的电场极化相交或正交。
在本实施方式中,可折叠主体20为所述电子设备1的中框,同时也为所述天线装置10的天线地。所述电子设备1的中框的材质通常包括金属,因此,也称为金属中框。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天线组件110还具有第一匹配电路M1。所述第一匹配电路M1的一端电连接所述第一馈电点A1,所述第一匹配电路M1的另一端电连接所述第一馈源S1。第一匹配电路M1电连接于所述第一馈电点A1的电连接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直接焊接、或通过同轴线、微带线、导电弹片、导电胶等方式间接电连接。本实施例中,第一匹配电路M1通过导电件(例如导电弹片)电连接至第一馈电点A1。
所述第一匹配电路M1可以为阻抗匹配电路,具体地,所述第一匹配电路M1用于匹配所第一馈源S1的输入阻抗及所述第一辐射体111的输出阻抗,使得所述第一馈源S1的输入阻抗与所述第一辐射体111的输出阻抗匹配。所述第一匹配电路M1包括但不限于为电容、电感、电容-电感组合、开关调谐器件等等。通常,所述第一匹配电路M1设置于所述电子设备1的主板上。所述第一匹配电路M1也可以为调谐所述第一辐射体111的等效电长度,进而调整所述第一天线组件110所支持的频段。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天线组件120还具有第二匹配电路M2。所述第二匹配电路M2的一端电连接所述第二馈电点A2,所述第二匹配电路M2的另一端电连接所述第二馈源S2。第二匹配电路M2电连接于所述第二馈电点A2的电连接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直接焊接、或通过同轴线、微带线、导电弹片、导电胶等方式间接电连接。本实施例中,第二匹配电路M2通过导电件(例如导电弹片)电连接至第二馈电点A2。
所述第二匹配电路M2为阻抗匹配电路,具体地,所述第二匹配电路M2用于匹配所第二馈源S2的输入阻抗及所述第二辐射体121的输出阻抗,使得所述第二馈源S2的输入阻抗与所述第二辐射体121的输出阻抗匹配。所述第二匹配电路M2包括但不限于为电容、电感、电容-电感组合、开关调谐器件等等。通常,所述第二匹配电路M2设置于所述电子设备1的主板上。所述第二匹配电路M2也可以为调谐所述第二辐射体121的等效电长度,进而调整所述第二天线组件120所支持的频段。
在一实施方式中,当所述可折叠主体20处于展开状态时,所述第一天线组件110和所述第二天线组件120用于支持第一低频频段。所谓低频(Low Band,LB)频段,指低于1000MHz的频段(不包括1000MHz)。该频段的所属信号类型可以为蜂窝移动通信4G信号或蜂窝移动通信5G信号。举例而言,所述第一低频频段为但不仅限于为NR N28(703-788MHz)频段或N5频段或N8频段,但不局限于此频段等。所述第一低频段例如N28(703-733MHz上行,758-788MHz下行)频段,低频段通信具有覆盖距离远,稳定性好等优点,对于5G通信系统来说,重耕低频段通信是非常重要的。
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并不限于可折叠主体20处于展开状态时,所述第一天线组件110及所述第二天线组件120支持相同的频段,所述第一天线组件110及所述第二天线组件120还可以分别支持不同的频段,以增加天线装置10所覆盖的频段数量或带宽。
当所述可折叠主体20处于展开状态时,所述第一天线组件110及所述第二天线组件120均支持第一低频频段,因此,所述天线装置10具有较好的通信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中,中频频段(MB)是指频段范围为1700MHz至2170MHz(即,1.7GHz至2.17GHz)的频段,所述高频(HB)频段是指2300MHz至2690MHz(即,2.3GHz至2.69GHz)的频段。当所述第一天线组件110支持中频频段和高频频段时,即,所述第一天线组件110支持中高频频段(MHB)。所述中高频频段的范围通常为1GHz~6GHz。
请参阅图5,图5为图3所示的天线装置中的第一天线组件的电流分布示意图。为了清楚地示意出第一天线组件的电流分布,本实施方式的示意图中的其他天线组件均简略示意,不应当理解为对本申请实施方式的限定。可以理解地,后续对第二天线组件的电流、第三天线组件的电流、第四天线组件的电流示意时,也对除了所示意的天线组件之外的其他天线组件进行简略示意,不应当理解为对本申请实施方式的限定。在图5中,所述第一天线组件110作为接收天线时,所述第一辐射体111在所述天线地上激励起第一电流I1,其中,所述第一电流I1包括第一子电流I11及第二子电流I12。所述第一子电流I11的流向在图示视角中为沿Y轴正方向,因此,也被称为纵向电流。所述第二子电流I12的流向为自所述第一接地端111a至所述第一自由端111b的方向,在图示视角中为X轴正方向,因此,也被称为横向电流。其中,所述第二子电流I12为所述第一电流I1中的主要电流。换而言之,所述第二子电流I12的强度大于所述第一子电流I11的强度。第一子电流I11及第二子电流I12的等效电流在图中标记为Ieq1,所述等效电流Ieq1的方向沿X轴正方向。所述第一辐射体111上的电流命名为第二电流I2,所述第二电流I2的流向为自所述第一自由端111b流向第一接地端111a的方向,即,X轴负方向。
请参阅图6,图6为图3所示的天线装置中的第一天线组件对应的主要电流分布示意图。在图6中,所述第二天线组件120作为接收天线时,所述第二辐射体121在所述天线地上激励起第三电流I3,其中,所述第三电流I3的流向沿着Y轴正方向。相应地,所述第二辐射体121在所述天线地上激励起的等效电流在图中标记为Ieq2,所述等效电流Ieq2的方向沿Y轴正方向。所述第二辐射体121上的电流命名为第四电流I4,所述第四电流I4的流向为Y轴负方向。
请一并参阅图7及图8,图7为图3所示的第一天线组件的远场方向图;图8为图3所示的第二天线组件的远场方向图。
在图7中,将第一天线组件110标记为天线1,在图8中,将第二天线组件120标记为天线2。
由于天线组件的辐射方向图主要靠天线地(本处可折叠主体20构成天线地,且可折叠主体20为中框)辐射,天线组件的远场方向图由天线地上的电流的有效辐射而成,并且所述天线组件的主辐射方向沿电流相位滞后的方向辐射。由于所述第一天线组件110与所述第二天线组件120的电流相位滞后方向不同,所述第一天线组件110与所述第二天线组件120的主辐射方向不同。
因此,所述第一天线组件110和所述第二天线组件120在所述可折叠主体20处于展开状态时的远场电极化相交或正交。请一并参阅图7及图8,图7所示的第一天线组件110的远场的电场极化与图8所示的第二天线组件120的远场的电场极化是正交的。
此外,请一并参阅图9,图9为图3所示的第一天线组件与第二天线组件的ECC曲线。在图9中,横轴为频率,单位为GHz,纵轴为ECC。由图9可见,第一天线组件110及第二天线组件120的ECC值较小,最小值约为0.022。由此可见,所述第一天线组件110及所述第二天线组件120的远场电场极化正交导致ECC较小,此外,所述第一天线组件110的主辐射方向与所述第二天线组件120的主辐射方向也有不一致也对ECC性能有一定的帮助。由图9可见,所述天线装置10中第一天线组件110及第二天线组件120之间相关性较小,所述第一天线组件110及所述第二天线组件120的分集增益较高,所述天线装置10利用所述第一天线组件110及所述第二天线组件120通信时的通信性能较好。由此可见,本申请实施方式提供的电子设备1中的天线装置10利用远场方向图极化正交原理及低ECC设计方法设计出来的天线装置10可使得所述天线装置10中第一天线组件110及第二天线组件120之间相关性较小。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以所述第一天线组件110的远场的电场极化与第二天线组件120的远场的电场极化是正交为例进行说明,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天线组件110的远场的电场极化与第二天线组件120的远场的电场极化是为相交而非正交时,也具有相对较好的ECC性能。
通常而言,包络相关系数是反映天线组件之间空间相关性的量化指标,可用于评估MIMO系统中天线组件之间在辐射模式和极化方面的独立性。包络相关系数越小,说明天线组件之间的相关性越小,MIMO系统的分集增益越高,MIMO系统的通信性能越好。
综上所述,本申请实施方式提供的电子设备1中,当所述可折叠主体20处于展开状态时,所述第二天线组件120的远场的电场极化与所述第一天线组件110的远场的电场极化相交或正交,因此,可使得所述天线装置10中第一天线组件110及第二天线组件120之间相关性较小,所述第一天线组件110及所述第二天线组件120的分集增益较高,所述天线装置10利用所述第一天线组件110及所述第二天线组件120通信时的通信性能较好。
下面对所述第一辐射体111及所述第二辐射体121的具体位置进行详细阐述。当所述可折叠主体20处于展开状态时,所述第一辐射体111及所述第二辐射体121分别对应所述可折叠主体20相连的两个侧边设置,且所述第二辐射体121对应所述第二主体220中背离所述折叠轴线L0可折叠轴线L0的侧边设置。所述第一自由端111b相较于所述第一接地端111a邻近所述折叠轴线L0可折叠轴线L0。所述第二辐射体121包括相背设置的第二自由端121a及第三自由端121b,所述第二自由端121a相较于所述第三自由端121b邻近所述第一辐射体111,所述第二馈电点A2位于所述第二自由端121a或所述第三自由端121b。
当所述可折叠主体20处于展开状态时,所述可折叠主体20包括相连的两个侧边,为了方便描述,两个侧边分别命名为第一侧边20a及第二侧边20b。所述第一侧边20a包括位于所述第一主体210的第一边21a及位于第二主体220的第二边22a。当所述可折叠主体20处于展开状态时,所述第一边21a与所述第二边22a平齐(位于同一直线)或近似平齐。
此外,请继续参阅图3,当所述可折叠主体20处于展开状态时,所述可折叠主体20还包括第三侧边20c及第四侧边20d。所述第三侧边20c包括位于所述第一主体210的第三边21c及位于所述第二主体220的第四边22c。所述第三边21c与所述第一边21a相背设置,所述第四边22c与所述第二边22a相背设置。当所述可折叠主体20处于展开状态时,所述第三边21c及所述第四边22c平齐(即,位于同一直线)或近似平齐。
所述第一辐射体111对应所述第一边21a设置,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接地端111a位于所述第一边21a背离所述折叠轴线L0的一端。换而言之,所述第一接地端111a位于所述第一边21a邻近所述第四侧边20d的一端。当所述第一辐射体111的第一接地端111a位于所述第一边21a背离所述折叠轴线L0的一端时,所述第一辐射体111可在所述天线地上激励起较多的第二子电流I12,进而使得所述第一天线组件110具有较好的通信性能。可以理解地,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接地端111a也可不位于所述第一边21a背离所述折叠轴线L0的一端,而是位于所述第一边21a的其他位置,只要能够激励起第二子电流I12即可。
所述第二辐射体121对应所述第二侧边20b设置。具体地,所述第二辐射体121与所述第二侧边20b间隔设置。所述第二辐射体121对应所述第二侧边20b的中部设置。换而言之,所述第二侧边20b的一端与所述第二边22a的相连处形成一拐角部,所述第二侧边20b的另一端与所述第四边22c的相连处形成另一拐角部,所述第二侧边20b的中部位于所述一拐角部及所述另一拐角部之间。
在本实施方式的示意图所示的视角中,所述第二自由端121a为上端,所述第三自由端121b为下端。可以理解地,随着所述电子设备1的摆放姿态的不同,所述第二自由端121a和所述第三自由端121b的相对位置也会发生变化。在本实施方式的示意图中,以所述第二馈电点A2位于所述第二自由端121a为例进行示意,可以理解的,不应当构成对本申请实施方式的限定。
所述第二馈电点A2位于所述第二自由端121a或所述第二馈电点A2位于所述第三自由端121b,能够在所述天线地上激励起较多的第三电流I3,进而使得所述第二天线组件120具有较好的通信性能。
另一方面,本申请实施方式基于天线组件的方向图各异,获取不同的天线组件之间良好的ECC特性,具体阐述如下。
通常而言,若两个天线组件在天线地上激励起的等效电流的方向一致,及远场的极化方向基本一致,如果远场的主辐射方向一致,则两个天线组件的ECC值就会非常高,趋近于1,两个天线组件的通信特性极差。为了避免这种情况,本申请实施方式对所述天线装置10中的第一天线组件110及第三天线组件130进行了设计,具体请参见如下描述。
所述天线装置10还包括第三天线组件130。所述第三天线组件130包括第三辐射体131及第三馈源S3。所述第三辐射体131位于所述第二主体220的一侧,且所述第三辐射体131与所述第一辐射体111对角设置。所述第三辐射体131包括第二接地端131a、第四自由端131b及位于所述第二接地端131a及所述第四自由端131b之间的第三馈电点A3。所述第二接地端131a接地,所述第四自由端131b相较于所述第二接地端131a邻近所述折叠轴线L0设置。其中,当所述可折叠主体20处于展开状态时,所述第三天线组件130的主辐射方向与所述第一天线组件110的主辐射方向相反。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三辐射体131为所述第三天线组件130110收发射频信号的部件,其中,射频信号在空气介质中以电磁波信号形式传输。本申请对于所述第三辐射体131的形状不做具体的限定。例如,所述第三辐射体131的形状皆包括但不限于条状、片状、杆状、涂层状、薄膜状等。本实施方式的示意图所示的所述第三辐射体131仅仅为一种示例,并不能对本申请提供的所述第三辐射体131的形状造成限定。可选的,当边框为导电材质时,第三辐射体131可以与边框集成为一体,即第三辐射体131为边框天线,边框的一部分作为第三辐射体131。再可选的,第三辐射体131还可以为中框(即可折叠主体20)上的一部分,如此,第三辐射体131与中框互连为一体结构。第三辐射体131可以通过在中框上切割开缝形成。此实施方式中,第三辐射体131所对应的边框部分可为非导电材质,以使第三辐射体131能够经边框收发电磁波信号。再可选的,所述第三辐射体131所形成的天线为支架天线。其中,支架天线包括但不限于为成型于柔性电路板(Flexible Printed Circuit board,FPC)上的柔性电路板天线、通过激光直接成型(Laser Direct Structuring,LDS)的激光直接成型天线、通过印刷直接成型(Print Direct Structuring,PDS)的印刷直接成型天线、导电片天线等。在另一维度上划分,所述第三辐射体131为倒F天线(Inverted F-shapedAntenna,IFA)。
可选的,所述第三辐射体131的材质为导电材质,具体材质包括但不限于为铜、金、银等金属,或铜、金、银相互形成的合金,或铜、金、银与其他材料形成的合金;或其他非金属的导电材料,比如,金属氧化物导电材料(如,氧化锡铟、氧化锡镓铟)等氧化物导电材料,或碳纳米管及聚合物形成混合导电材料等。
所述第三辐射体131具有第三馈电点A3。所述第三馈源S3电连接至所述第三馈电点A3。其中,所述第三馈源S3包括但不限于射频收发芯片和射频前端电路。通常,所述第三馈源S3设于所述电子设备1的主板上。
所述第二接地端131a可通过导电的连接件(比如、连接筋、导电胶等)与所述可折叠主体20电连接,以接地。具体地,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接地端131a电连接至所述可折叠主体20的第二主体220。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四自由端131b与所述可折叠主体20的第二主体220间隔设置。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三天线组件130还具有第三匹配电路M3。所述第三匹配电路M3的一端电连接所述第三馈电点A3,所述第三匹配电路M3的另一端电连接所述第三馈源S3。第三匹配电路M3电连接于所述第三馈电点A3的电连接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直接焊接、或通过同轴线、微带线、导电弹片、导电胶等方式间接电连接。本实施例中,第三匹配电路M3通过导电件(例如导电弹片)电连接至第三馈电点A3。
所述第三匹配电路M3可以为阻抗匹配电路,具体地,所述第三匹配电路M3用于匹配所第三馈源S3的输入阻抗及所述第三辐射体131的输出阻抗,使得所述第三馈源S3的输入阻抗与所述第三辐射体131的输出阻抗匹配。所述第三匹配电路M3包括但不限于为电容、电感、电容-电感组合、开关调谐器件等等。通常,所述第三匹配电路M3设置于所述电子设备1的主板上。所述第三匹配电路M3也可以为调谐所述第三辐射体131的等效电长度,进而调整所述第三天线组件130所支持的频段。
所述第三辐射体131对应所述第四边22c设置,且所述第四自由端131b相较于所述第二接地端131a邻近所述折叠轴线L0设置。换而言之,所述第三辐射体131设置于所述第四边22c背离所述第二边22a的一侧,且所述第二接地端131a相较于所述第四自由端131b背离所述折叠轴线L0可折叠轴线L0。因此,当所述可折叠主体20处于展开状态时,所述第一辐射体111的开口方向(即,第一接地端111a至所述第一自由端111b的方向)与所述第三辐射体131的开口方向(即,第二接地端131a至所述第四自由端131b的方向)都朝向所述折叠轴线L0。此外,所述第三辐射体131的第二接地端131a与所述第一辐射体111的第一接地端111a呈对角设置,或近似对角设置。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三辐射体131对应所述第四边22c设置。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接地端131a位于所述第四边22c背离所述折叠轴线L0的一端。换而言之,所述第二接地端131a位于所述第四边22c邻近所述第二侧边20b的一端。当所述第三辐射体131的第二接地端131a位于所述第四边22c背离所述折叠轴线L0的一端时,可在所述天线地上激励起较多的横向电流,进而使得所述第三天线组件130具有较好的通信性能。可以理解地,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接地端131a也可不位于所述第四边22c背离所述折叠轴线L0的一端,而是位于所述第四边22c的其他位置,只要能够激励起横向电流即可。
请参阅图10,图10为图3所示的天线装置中的第三天线组件对应的主要电流分布示意图。由图10可见,第三辐射体131在所述天线地上的横向电流(沿X方向的电流)比纵向电流(沿Y方向的电流)要强,所述第三辐射体131上在所述天线地上激励起的横向电流的流向为沿X轴负方向。所述第三辐射体131在所述天线地上激励起的等效电流在图中标记为Ieq3,等效电流Ieq3的方向为X轴负方向。在本实施方式中,X轴负方向为所述可折叠主体20处于展开状态时,也为所述第二接地端131a指向所述第四自由端131b的方向。由于所述第三辐射体131上在所述天线地上激励起的横向电流的流向为沿X轴负方向,所以所述第三天线组件130的主辐射方向也偏X轴负方向。
请结合图5及图10,由此可见,所述第一辐射体111在所述天线地上激励起的等效电流Ieq1的方向与所述第二辐射体121在所述天线地上激励起的等效电流Ieq3的方向相反。
请一并参阅图11及图12,图11为图3所示的第三天线组件的远场方向图;图12为图3所示的第一天线组件与第三天线组件的ECC曲线。在图11中,将所述第三天线组件130标记为天线3。天线组件的辐射方向图主要靠天线地(本处可折叠主体20构成天线地,且可折叠主体20为中框)辐射,天线组件的远场方向图由天线地上的电流的有效辐射而成,并且所述天线组件的主辐射方向沿电流相位滞后的方向辐射。由于所述第一天线组件110与所述第三天线组件130的电流相位滞后方向不同,所述第一天线组件110与所述第三天线组件130的方向图各异,且主辐射方向相反。此外,在很多辐射方向上,所述第一天线组件110及所述第三天线组件130的辐射强度较强,比如,所述第一天线组件110及所述第三天线组件130在0.758GHz~0.800GHz频段内的ECC在0.42左右,比所述第一天线组件110及所述第二天线组件120的远场电场极化正交时的ECC差一些,然,所述第一天线组件110及所述第三天线组件130在0.758GHz~0.800GHz频段内的ECC仍然可满足要求。
综上所述,本申请实施方式提供的天线装置10中,所述第二天线组件120及所述第三天线组件130之间是基于方向图各异的方法实现第二天线组件120及第三天线组件130之间低ECC特性的。
本申请实施方式基于天线组件的方向图各异,获取不同的天线组件之间良好的ECC特性,具体阐述如下。
请进一步参图3,所述天线装置10还包括第四天线组件140。所述第四天线组件140包括第四辐射体141及第四馈源S4。所述第四辐射体141位于所述第一主体210背离所述第二主体220的一侧,且与所述第一主体210间隔设置。所述第四辐射体141具有第四馈电点A4,所述第四馈源S4电连接至所述第四馈电点A4。其中,当所述可折叠主体20处于展开状态时,所述第四天线组件140的主辐射方向与所述第二天线组件120的主辐射方向相反。
所述第四天线组件140包括第四辐射体141及第四馈源S4。所述第四馈源S4电连接至所述第四辐射体141。所述第四辐射体141为所述第四天线组件140收发射频信号的部件,其中,射频信号在空气介质中以电磁波信号形式传输。本申请对于所述第四辐射体141的形状不做具体的限定。例如,所述第四辐射体141的形状皆包括但不限于条状、片状、杆状、涂层状、薄膜状等。图3所示的所述第四辐射体141仅仅为一种示例,并不能对本申请提供的所述第四辐射体141的形状造成限定。可选的,当边框为导电材质时,第四辐射体141可以与边框集成为一体,即第四辐射体141为边框天线,边框410的一部分作为第四辐射体141。再可选的,第四辐射体141还可以为中框(即可折叠主体20)上的一部分,如此,第四辐射体141与中框互连为一体结构。第四辐射体141可以通过在中框上切割开缝形成。此实施方式中,第四辐射体141所对应的边框410部分可为非导电材质,以使第四辐射体141能够经边框收发电磁波信号。再可选的,所述第四辐射体141所形成的天线为支架天线。其中,支架天线包括但不限于为成型于柔性电路板(Flexible Printed Circuit board,FPC)上的柔性电路板天线、通过激光直接成型(Laser Direct Structuring,LDS)的激光直接成型天线、通过印刷直接成型(Print Direct Structuring,PDS)的印刷直接成型天线、导电片天线等。在另一维度上划分,所述第四辐射体141为偶极子天线辐射体。
可选的,所述第四辐射体141的材质为导电材质,具体材质包括但不限于为铜、金、银等金属,或铜、金、银相互形成的合金,或铜、金、银与其他材料形成的合金;或其他非金属的导电材料,比如,金属氧化物导电材料(如,氧化锡铟、氧化锡镓铟)等氧化物导电材料,或碳纳米管及聚合物形成混合导电材料等。
所述第四辐射体141具有第四馈电点A4。所述第四馈源S4电连接至所述第四馈电点A4。其中,所述第四馈源S4包括但不限于射频收发芯片和射频前端电路。通常,所述第四馈源S4设于所述电子设备1的主板上。
所述第四辐射体141为偶极子天线辐射体,所述第四辐射体141没有接地端。所述第四辐射体141可沿所述可折叠主体20的折叠轴线L0的延伸方向设置为例进行举例说明。在本实施方式的图示视角中,所述第四辐射体141的延伸方向为Y轴正方向。可以理解地,所述第四辐射体141的延伸方向也可视为Y轴负方向。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四天线组件140还具有第四匹配电路M4。所述第四匹配电路M4的一端电连接所述第三馈电点A3,所述第四匹配电路M4的另一端电连接所述第四馈源S4。第四匹配电路M4电连接于所述第三馈电点A3的电连接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直接焊接、或通过同轴线、微带线、导电弹片、导电胶等方式间接电连接。本实施例中,第四匹配电路M4通过导电件(例如导电弹片)电连接至第三馈电点A3。
所述第四匹配电路M4可以为阻抗匹配电路,具体地,所述第四匹配电路M4用于匹配所第四馈源S4的输入阻抗及所述第三辐射体131的输出阻抗,使得所述第四馈源S4的输入阻抗与所述第三辐射体131的输出阻抗匹配。所述第四匹配电路M4包括但不限于为电容、电感、电容-电感组合、开关调谐器件等等。通常,所述第四匹配电路M4设置于所述电子设备1的主板上。所述第四匹配电路M4也可以为调谐所述第三辐射体131的等效电长度,进而调整所述第四天线组件140所支持的频段。
随着对于电子设备1的上网速度要求增加,对于数据传输的吞吐量要求增加。多输入多输出(Multiple Input Multiple Output,MIMO)系统在提升数据速率方面具有极大的优势,该系统在无线通信系统的发射端和接收端分别使用一个或多个发射天线和多个接收天线,使信号通过发射端与接收端的多个天线传送和接收,创造出多个并行空间信道,多信息流经或多个信道在同一频带同时传输,从而增加系统容量。MIMO系统能充分利用空间资源,通过多个天线实现多发多收,在不增加频谱资源和天线发射功率的情况下,通过使用多天线来增加空间维度,实现多维信号处理,获的空间分集增益或空间复用增益,可以成倍的提高系统信道容量。
由于MIMO系统是通过发送并行的空间独立数据流来提高信号容量,故MIMO系统要求各天线之间具有低互耦性能。包络相关系数(Envelope correlation coefficient,ECC)是反映天线组件之间空间相关性的量化指标,可用于评估MIMO系统中天线组件之间在辐射模式和极化方面的独立性。包络相关系数越小,说明天线组件之间的相关性越小,MIMO系统的分集增益越高,MIMO系统的通信性能越好。
在一实施方式中,当所述可折叠主体20处于展开状态时,所述第一天线组件110、所述第二天线组件120、所述第三天线组件130及所述第四天线组件140用于支持所述第一低频频段的MIMO,以增加对所述第一低频频段的传输吞吐量及数据传输速率。
请一并参阅图13,图13为图3所示的天线装置中的第四天线组件对应的主要电流分布示意图。由图13可见,所述第四辐射体141在所述天线地上激励起电流I7,其中,所述电流I7沿着Y轴正方向。所述第四辐射体141上的电流命名为电流I8,所述电流I8的流向为Y轴负方向。所述第四辐射体141在所述天线地上激励起的等效电流标记为Ieq4。所述等效电流Ieq4的流向为Y轴正方向。
请一并参阅图8及图14,图14为图3所示的第四天线组件的远场方向图。第四天线组件在图14中标记为天线4。由图8可见,所述第二天线组件120的主辐射方向沿X轴正方向;由图14可见,所述第四天线组件140的主辐射方向沿X轴负方向;所述第二天线组件120及所述第四天线组件140的主辐射方向各异。
请一并参阅图15,图15为图3所示的第二天线组件及第四天线组件的ECC曲线。在图15中,横轴为频率,单位为GHz,纵轴为ECC。由图15可见,第二天线组件120及第四天线组件140的ECC值较小,由此可见,所述第二天线组件120及所述第四天线组件140由于主辐射方向各异导致ECC较小。由图15可见,所述天线装置10中第二天线组件120及第四天线组件140之间相关性较小,所述第二天线组件120及所述第四天线组件140的分集增益较高,所述天线装置10利用所述第二天线组件120及所述第四天线组件140通信时的通信性能较好。由此可见,本申请实施方式提供的电子设备1中的天线装置10利用天线组件的方向图各异,获取第二天线组件120与第四天线组件140之间良好的ECC特性。综上所述,本申请实施放提供的天线装置10中,所述第二天线组件120及所述第四天线组件140之间也是基于方向图各异的方法实现第二天线组件120及第四天线组件140之间低ECC特性的。
请参阅图16,图16为图3所示天线装置中各个天线组件之间的ECC曲线。在图16中,横轴为频率,单位为GHz,纵轴为ECC。在图16中,曲线①表示第一天线组件110与第三天线组件130之间的ECC曲线;曲线②为第一天线组件110与第四天线组件140之间的ECC曲线;曲线③为第一天线组件110与第二天线组件120之间的ECC曲线;曲线④为第三天线组件130与第四天线组件140之间的ECC曲线;曲线⑤为第三天线组件130与第二天线组件120之间的ECC曲线;曲线⑥为第四天线组件140与第二天线组件120之间的ECC曲线。由本ECC曲线可见,所述天线装置10中各个天线组件之间的ECC值相对较低。
所述第四辐射体141包括相背设置的第五自由端141a及第六自由端141b,所述第五自由端141a相较于所述第六自由端141b邻近所述第一辐射体111设置,当所述第二馈电点A2位于所述第二自由端121a时,所述第四馈电点A4位于所述第五自由端141a;当所述第二馈电点A2位于所述第三自由端121b时,所述第四馈电点A4位于所述第六自由端141b。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四辐射体141对应所述第四侧边20d设置。具体地,所述第四辐射体141与所述第四侧边20d间隔设置。所述第四辐射体141对应所述第四侧边20d的中部设置。换而言之,所述第四侧边20d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边21a的相连处形成一个拐角部,所述第四侧边20d的一端与所述第三边21c的相连处形成另一个拐角部,所述第四侧边20d的中部位于所述一个拐角部与所述另一个拐角部之间。
在本实施方式的示意图所示的视角中,所述第五自由端141a为上端,所述第六自由端141b为下端。可以理解地,随着所述电子设备1的摆放姿态的不同,所述第五自由端141a及所述第六自由端141b的相对位置也会发生变化。在本实施方式的示意图中,以所述第四馈电点A4位于所述第五自由端141a为例进行示意,可以理解的,不应当构成对本申请实施方式的限定。
所述第四馈电点A4位于所述第五自由端141a或位于所述第六自由端141b,能够在所述天线地上激励起较多的电流I7,进而使得所述第四天线组件140具有较好的通信性能。当所述第二馈电点A2位于所述第二自由端121a时,所述第四馈电点A4位于所述第五自由端141a;当所述第二馈电点A2位于所述第三自由端121b时,所述第四馈电点A4位于所述第六自由端141b,因此,可使得所述第二辐射体121及所述第四辐射体141在所述天线地上激励起的电流的路径相同或近似相同,使得所述第二天线组件120及所述第四天线组件140具有较好的通信性能。
请参阅图17,图17为本申请另一实施方式提供的天线装置的示意图。所述第二天线组件120还包括第一切换电路SW1。所述第二馈源S2通过所述第一切换电路SW1电连接至所述第二馈电点A2,当所述可折叠主体20处于折叠状态时,第二辐射体121通过所述第一切换电路SW1断开与所述第二馈源S2的连接,且所述第二辐射体121与所述第四辐射体141耦合。
当所述可折叠主体20处于折叠状态时,所述第二辐射体121不但通过所述第一切换电路SW1断开与所述第二馈源S2的连接,且所述第二辐射体121与所述第四辐射体141耦合。换而言之,所述第二辐射体121与所述第四辐射体141耦合而作为所述第四天线组件140的寄生枝节。所述第二辐射体121与所述第四辐射体141耦合而作为所述第四天线组件140的寄生枝节时,所述第二辐射体121与所述第四辐射体141的等效电长度之和不同于所述第四辐射体141的等效电长度,因此,本实施方式中的第四天线组件140可支持更多的频段。
请参阅图18,图18为本申请一实施方式提供的电子设备的电路框图。所述电子设备1还包括检测器50及控制器60。所述检测器50用于检测所述可折叠主体20的状态以得到检测信号,其中,所述可折叠主体20的状态包括折叠状态及展开状态。所述控制器60电连接所述检测器50及所述第一切换电路SW1,所述控制器60用于根据所述检测信号判断所述可折叠主体20是否处于折叠状态,并在判定出所述可折叠主体20处于折叠状态时,产生控制信号,所述控制信号用于所述第一切换电路SW1。具体地,在判定出所述可折叠主体20处于折叠状态时,所述控制信号控制所述第二天线组件120支持中频频段和/或高频频段,或控制所述第一切换电路SW1以使得所述第二辐射体121通过所述第一切换电路SW1断开与所述第二馈源S2的连接。
所述检测器50用于检测所述可折叠主体20的状态,其中,检测器50包括但不限于角度传感器、距离传感器等能够检测第一主体210与第二主体220之间的角度变化或距离变化的传感器。
所述控制器60根据所述检测信号判断所述可折叠主体20的状态为折叠状态或展开状态。例如,当所述控制器60根据所述检测信号判定出可折叠主体20的第一主体210与第二主体220之间的角度为180°或180°左右(比如,180°±10°)时,控制器60判断第一主体210与第二主体220处于展开状态。当第一主体210与第二主体220之间的角度为0°或小于10°(不限于此角度)时,控制器60判断可折叠主体20的第一主体210与第二主体220处于折叠状态。
请继续参阅图17,所述第二天线组件120还包括第一切换电路SW1,所述第二馈源S2通过所述第一切换电路SW1电连接至所述第二馈电点A2。当所述可折叠主体20处于展开状态时,所述第一天线组件110、所述第二天线组件120、所述第三天线组件130及所述第四天线组件140用于支持所述第一低频频段的多路输入输出(Multiple Input MultipleOutput,MIMO)。当所述可折叠主体20处于折叠状态时,所述第一天线组件110、所述第三天线组件130及所述第四天线组件140用于支持第一低频频段和第二低频频段的载波聚合(Carrier Aggregation,CA)或4G网络与5G网络的双连接(LTE NR Double Connect,ENDC),所述第二天线组件120用于支持中频频段和/或高频频段,或所述第二辐射体121通过所述第一切换电路SW1断开与所述第二馈源S2的连接。
当所述可折叠主体20处于折叠状态时,所述第二天线组件120与所述第四天线组件140之间的距离较小,所述第二天线组件120及所述第四天线组件140不再支持同一第一低频频段,从而防止所述第二天线组件120对所述第四天线组件140的干扰;而是,当所述可折叠主体20处于折叠状态时,所述第一天线组件110、所述第三天线组件130及所述第四天线组件140用于支持所述第一低频频段和第二低频频段的载波聚合(CarrierAggregation,CA)或4G网络与5G网络的双连接(LTE NR Double Connect,ENDC),以使得所述天线装置10仍然能够具有较好的通信性能,且能够满足欧洲运营商L+L应用需求。
当所述第一天线组件110、所述第三天线组件130及所述第四天线组件140用于支持第一低频频段和第二低频频段的CA时,所述天线装置10可具有较大的带宽,因此,所述天线装置10具有较好的通信性能。
当所述第一天线组件110、所述第三天线组件130及所述第四天线组件140用于支持所述第一低频频段和第二低频频段ENDC时,能够实现4G网络和5G网络的双连接,因此,所述天线组件10具有较好的性能。
当所述可折叠主体20处于折叠状态时,所述第一天线组件110、所述第三天线组件130及所述第四天线组件140用于支持所述第一低频频段和第二低频频段的CA或ENDC的具体情况稍后详细描述。
当所述可折叠主体20处于折叠状态时,所述第四天线组件140用于发射所述第一低频频段的发射信号及接收所述第一低频频段的主集接收信号。所述第一天线组件110及所述第三天线组件130中的一者用于发射所述第二低频频段的发射信号及接收所述第二低频频段的主集接收信号,另一者用于接收所述第一低频频段的分集接收信号及所述第二低频频段的分集接收信号,实现所述第一低频频段和所述第二低频频段的CA或ENDC。
所述第一低频频段与所述第二低频频段不相同。所述第一低频频段可以为N28频段,所述第二低频频段可以为B20频段;或者,所述第一低频频段可以为B20频段,所述第二低频频段可以为N28频段。由于所述B20频段和N28频段的下行信号的频段范围比较接近,因此,所述第一天线组件110及所述第三天线组件130的另一者可接收所述第一低频频段的分集接收信号及所述第二低频频段的分集接收信号。本申请对所述第一低频频段及所述第二低频频段的具体频段不做限定,只要所述第一低频频段位于低频,所述第二低频频段也位于低频,且所述第一低频频段与所述第二低频频段不同即可。
所述第一天线组件110及所述第三天线组件130中的一者用于发射所述第二低频频段的发射信号及接收所述第二低频频段的主集接收信号,另一者用于接收所述第一低频频段的分集接收信号及所述第二低频频段的分集接收信号,包括:所述第一天线组件110用于发射所述第二低频频段的发射信号及接收所述第二低频频段的主集接收信号,所述第三天线组件130用于接收所述第一低频频段的分集接收信号及所述第二低频频段的分集接收信号;或者,所述第三天线组件130用于发射所述第二低频频段的发射信号及接收所述第二低频频段的主集接收信号,所述第一天线组件110用于接收所述第一低频频段的分集接收信号及所述第二低频频段的分集接收信号。
在本实施方式中,当所述可折叠主体20处于折叠状态时,所述第四天线组件140用于发射所述第一低频频段的发射信号及接收所述第一低频频段的主集接收信号,所述第三天线组件130用于发射第二低频频段的发射信号及接收所述第二低频频段的主集接收信号,第一天线组件110用于接收所述第一低频频段的分集接收信号及所述第二低频频段的分集接收信号,实现所述第一低频频段和所述第二低频频段的CA或ENDC。
当所述可折叠主体20处于折叠状态时,所述第二天线组件120用于支持中频频段和/或高频频段,或所述第二辐射体121通过所述第一切换电路SW1断开与所述第二馈源S2的连接,可防止所述第二天线组件120对所述第四天线组件140的干扰。当所述可折叠主体20处于折叠状态时,所述第二天线组件120用于支持中频频段和/或高频频段,包括:所述第二天线组件120支持中频(MB),或者,所述第二天线组件120支持高频(HB),或者所述第二天线组件120支持中高频(MHB)。需要说明的是,当所述第二天线组件120支持中频以及支持高频时,即所述第二天线组件120支持中高频。当所述第二辐射体121通过所述第一切换电路SW1断开与所述第二馈源S2的连接时,可视为所述第二天线组件120非正常工作。换而言之,所述第二天线组件120失效。
请继续参阅图17,所述第四天线组件140还包括第二切换电路SW2,所述第四馈源S4通过所述第二切换电路SW2电连接至所述第四馈电点A4。
当所述可折叠主体20处于展开状态时,所述第一天线组件110、所述第二天线组件120、所述第三天线组件130及所述第四天线组件140用于支持所述第一低频频段的MIMO。当所述可折叠主体20处于折叠状态时,所述第一天线组件110、所述第二天线组件120及所述第三天线组件130用于支持第一低频频段和第二低频频段的CA或ENDC,所述第四天线组件140用于支持中频频段和/或高频频段,或所述第四辐射体141通过所述第二切换电路SW2断开与所述第四馈源S4的连接。
当所述可折叠主体20处于折叠状态时,所述第二天线组件120与所述第四天线组件140之间的距离较小,所述第二天线组件120及所述第四天线组件140不再支持同一第一低频频段,从而防止所述第四天线组件140对所述第二天线组件120的干扰;而是,当所述可折叠主体20处于折叠状态时,所述第一天线组件110、所述第二天线组件120及所述第三天线组件130用于支持所述第一低频频段和第二低频频段的载波聚合(CarrierAggregation,CA)或4G网络与5G网络的双连接(LTE NR Double Connect,ENDC),以使得所述天线装置10仍然能够具有较好的通信性能,且能够满足欧洲运营商L+L应用需求。
当所述第一天线组件110、所述第二天线组件120及所述第三天线组件130用于支持第一低频频段和第二低频频段的CA时,所述天线装置10可具有较大的带宽,因此,所述天线装置10具有较好的通信性能。
当所述第一天线组件110、所述第二天线组件120及所述第三天线组件130用于支持所述第一低频频段和第二低频频段ENDC时,能够实现4G网络和5G网络的双连接,因此,所述天线组件10具有较好的性能。
当所述可折叠主体20处于折叠状态时,所述第一天线组件110、所述第二天线组件120及所述第三天线组件130用于支持所述第一低频频段和第二低频频段的CA或ENDC的具体情况稍后详细描述。
当所述可折叠主体20处于折叠状态时,所述第二天线组件120用于发射所述第一低频频段的发射信号及接收所述第一低频频段的主集接收信号。所述第一天线组件110及所述第三天线组件130中的一者用于发射所述第二低频频段的发射信号及接收所述第二低频频段的主集接收信号,另一者用于接收所述第一低频频段的分集接收信号及所述第二低频频段的分集接收信号,实现所述第一低频频段和所述第二低频频段的CA或ENDC。
所述第一低频频段与所述第二低频频段不相同。所述第一低频频段可以为N28频段,所述第二低频频段可以为B20频段;或者,所述第一低频频段可以为B20频段,所述第二低频频段可以为N28频段。由于所述B20频段和N28频段的下行信号的频段范围比较接近,因此,所述第一天线组件110及所述第三天线组件130的另一者可接收所述第一低频频段的分集接收信号及所述第二低频频段的分集接收信号。本申请对所述第一低频频段及所述第二低频频段的具体频段不做限定,只要所述第一低频频段位于低频,所述第二低频频段也位于低频,且所述第一低频频段与所述第二低频频段不同即可。
所述第一天线组件110及所述第三天线组件130中的一者用于发射所述第二低频频段的发射信号及接收所述第二低频频段的主集接收信号,另一者用于接收所述第一低频频段的分集接收信号及所述第二低频频段的分集接收信号,包括:所述第一天线组件110用于发射所述第二低频频段的发射信号及接收所述第二低频频段的主集接收信号,所述第三天线组件130用于接收所述第一低频频段的分集接收信号及所述第二低频频段的分集接收信号;或者,所述第三天线组件130用于发射所述第二低频频段的发射信号及接收所述第二低频频段的主集接收信号,所述第一天线组件110用于接收所述第一低频频段的分集接收信号及所述第二低频频段的分集接收信号。
在本实施方式中,当所述可折叠主体20处于折叠状态时,所述第二天线组件120用于发射所述第一低频频段的发射信号及接收所述第一低频频段的主集接收信号,所述第三天线组件130用于发射第二低频频段的发射信号及接收所述第二低频频段的主集接收信号,第一天线组件110用于接收所述第一低频频段的分集接收信号及所述第二低频频段的分集接收信号,实现所述第一低频频段和所述第二低频频段的CA或ENDC。
当所述可折叠主体20处于折叠状态时,所述第四天线组件140用于支持中频频段和/或高频频段,或所述第四辐射体141通过所述第二切换电路SW2断开与所述第四馈源S4的连接,可防止所述第四天线组件140对所述第二天线组件120的干扰。当所述可折叠主体20处于折叠状态时,所述第四天线组件140用于支持中频频段和/或高频频段,包括:所述第四天线组件140支持中频(MB),或者,所述第四天线组件140支持高频(HB),或者所述第四天线组件140支持中高频(MHB)。当所述第四辐射体141通过所述第二切换电路SW2断开与所述第四馈源S4的连接时,可视为所述第四天线组件140非正常工作。换而言之,所述第四天线组件140失效。
请参阅图19,图19为本申请又一实施方式提供的天线装置的示意图。所述第四辐射体141包括相背设置的第五自由端141a及第六自由端141b。所述第五自由端141a相较于所述第六自由端141b邻近所述第一辐射体111设置,所述第二馈电点A2位于所述第二自由端121a时,所述第四馈电点A4位于所述第六自由端141b。所述第二辐射体121具有第一连接点P1,所述第一连接点P1相较于所述第一馈电点A1背离所述第二自由端121a,所述第二天线组件120还包括第一模式切换电路SWa,所述第一模式切换电路SWa电连接至所述第一连接点P1。所述第四辐射体141具有第二连接点P2,所述第二连接点P2相较于所述第二馈电点A2邻近所述第五自由端141a,所述第四天线组件140还包括第二模式切换电路SWb,所述第二模式切换电路SWb电连接至所述第二连接点P2。当所述可折叠主体20处于展开状态时,所述第一模式切换电路SWa电连接至所述第二主体220,所述第二模式切换电路SWb电连接至所述第一主体210,且所述第一天线组件110、所述第二天线组件120、所述第三天线组件130及所述第四天线组件140用于支持所述第一低频频段的MIMO。
所述第一模式切换电路SWa包括0欧姆元件,或电感值较小的电感。所述第二模式切换电路SWb包括0欧姆元件,或电感值较小的电感。所述第二模式切换电路SWb所包括的元器件可以与所述第一模式切换电路SWa所包括的器件相同,也可不相同。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电子设备1还包括控制器60,所述控制器60用于控制所述第一模式切换电路SWa及所述第二模式切换电路SWb。
当所述可折叠主体20处于展开状态时,所述控制器60控制所述第一模式切换电路SWa电连接至所述第二主体220,因此,所述第二辐射体121通过所述第一模式切换电路SWa电连接至天线地。由此可见,所述第二辐射体121可视为IFA天线辐射体。
当所述可折叠主体20处于展开状态时,所述控制器60控制所述第二模式切换电路SWb电连接至所述第一主体210,因此,所述第四辐射体141通过所述第二模式切换电路SWb电连接至天线地。由此可见,所述第四辐射体141可视为IFA天线辐射体。
本实施方式提供的天线装置10,当所述可折叠主体20处于展开状态时,所述第一模式切换电路SWa电连接至所述第二主体220,所述第二模式切换电路SWb电连接至所述第一主体210,且所述第一天线组件110、所述第二天线组件120、所述第三天线组件130及所述第四天线组件140用于支持所述第一低频频段的MIMO,从而使得所述天线装置10具有较好的通信效果。
此外,请参阅图20,图20为本申请再一实施方式提供的天线装置处于展开状态下的示意图。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辐射体121为IFA天线辐射体,所述第四辐射体141为IFA天线辐射体。前面实施方式中提供的天线装置10中介绍的各个控制策略也适合所述第二辐射体121为IFA天线辐射体,且所述第四辐射体141为IFA天线辐射体的情况。具体不再赘述。
请参阅图21,图21为本申请另一实施方式提供的天线装置处于展开状态下的示意图。所述可折叠主体20为所述电子设备1的中框,所述第二辐射体121与所述中框之间通过绝缘件70连接。
所述绝缘件70可以为但不仅限于为塑料、或橡胶、或胶水。所述第二辐射体121与所述中框之间通过绝缘件70连接,使得所述第二辐射体121与所述中框固定在一起,便于与所述电子设备1中的其他部件组装。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辐射体121与所述中框之间可以为但不仅限于为通过注塑工艺连接。
在另一实施方式中,所述第四辐射体141与所述中框之间通过绝缘件70连接,使得所述第四辐射体141与所述中框固定在一起,便于与所述电子设备1中的其他部件组装。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第四辐射体141与所述中框之间可以为但不仅限于为通过注塑工艺连接。
为了得到较好的多路输入输出(Multiple Input Multiple Output,MIMO)系统的通信性能,MIMO系统要求各天线组件之间的间距在半波长之上。当MIMO系统应用于低频天线时,MIMO系统对于各低频天线之间的间距具有一定的要求。但是随着电子设备1的小型化发展,电子设备1上的空间极其有限,如何改善可折叠式的电子设备1上MIMO系统各天线组件之间的相关性差,提高MIMO系统的通信性能,亟需解决。
本申请提供的电子设备1能够改善可折叠式的电子设备1上的各天线组件在折叠状态下的间距减小而导致的各天线组件之间的隔离度减小的问题,还能够改善MIMO系统的各天线组件之间的相关性差,提高MIMO系统的通信性能,实现天线装置10可支持低频MIMO系统。
下面对所述可折叠主体20处于展开状态时,所述第一天线组件110、所述第二天线组件120、所述第三天线组件130及所述第四天线组件140用于支持所述第一低频频段的MIMO的详细情况进行介绍。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方式提供的MIMO是指有一路或多路发射,多路接收。比如,为1路发射4路接收(1T4R)、或2路发射4路接收(2T4R)、或者4路发射4路接收(4T4R),下面进行详细介绍。
在一实施方式中,当所述可折叠主体20处于展开状态时,所述第一天线组件110或所述第二天线组件120用于发射所述第一低频频段的发射信号。所述第一天线组件110、所述第二天线组件120、所述第三天线组件130及所述第四天线组件140用于接收所述第一低频频段的接收信号,实现所述第一低频频段的MIMO。
本实施方式中,当所述可折叠主体20处于展开状态时,所述第一天线组件110或所述第二天线组件120用于发射所述第一低频信号的发射信号,所述第一天线组件110、所述第二天线组件120、所述第三天线组件130及所述第四天线组件140用于接收所述第一低频频段的接收信号,因此,本申请实施方式的天线装置10为1T4R,可实现所述第一低频信号的接收信号有四个接收信道,在不增加频谱资源和天线功率的情况下,提高系统信道容量。
可以理解地,在另一实施方式中,当所述可折叠主体20处于展开状态时,所述第一天线组件110及所述第二天线组件120用于发射所述第一低频频段的发射信号,所述第一天线组件110、所述第二天线组件120、所述第三天线组件130及所述第四天线组件140用于接收所述第一低频频段的接收信号,实现所述第一低频频段的MIMO。
当所述可折叠主体20处于展开状态时,所述第一天线组件110及所述第二天线组件120用于发射所述第一低频频段的发射信号,所述第一天线组件110、所述第二天线组件120、所述第三天线组件130及所述第四天线组件140用于接收所述第一低频频段的接收信号,因此,本申请实施方式的天线装置10为2T4R,可实现所述第一低频信号的接收信号有两个发射通道,四个接收信道,在不增加频谱资源和天线功率的情况下,提高系统信道容量。
此外,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当所述可折叠主体20处于展开状态时,所述第一天线组件110、所述第二天线组件120、所述第三天线组件130及所述第四天线组件140中的任意两者用于收发第一低频频段的发射信号,所述第一天线组件110、所述第二天线组件120、所述第三天线组件130及所述第四天线组件140用于接收第一低频频段的接收信号。因此,可使得所述天线装置10为2T4R,可实现所述第一低频信号的接收信号有两个发射通道,四个接收信道,在不增加频谱资源和天线功率的情况下,提高系统信道容量。
在另一实施方式中,当所述可折叠主体20处于展开状态时,所述第一天线组件110、所述第二天线组件120、所述第三天线组件130及所述第四天线组件140用于发射所述第一低频频段的发射信号,所述第一天线组件110、所述第二天线组件120、所述第三天线组件130及所述第四天线组件140用于接收所述第一低频频段的接收信号,实现所述第一低频频段的MIMO。
所述第一天线组件110及所述第二天线组件120用于发射所述第一低频频段的发射信号,所述第一天线组件110、所述第二天线组件120、所述第三天线组件130及所述第四天线组件140用于接收所述第一低频频段的接收信号,因此,本申请实施方式的天线装置10为4T4R,可实现所述第一低频信号的接收信号有四个发射通道,四个接收信道,在不增加频谱资源和天线功率的情况下,提高系统信道容量。
本申请实施方式中以所述第一天线组件110和所述第二天线组件120用于支持第一低频频段且所述第一低频频段可以为N28频段为例进行说明。换而言之,所述第一天线组件110中的第一馈源S1的工作频段为第一低频频段,所述第二天线组件120中的第二馈源S2的工作频段为第一低频频段。可以理解地,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低频频段也可以为NR N5频段或NR N8频段等。可以理解地,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馈源S1的工作频段也可为中高频的LTE或NR。相应的,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馈源S2的工作频段也可以为中高频的LTE或NR。
需要说明的是,请参阅图3及图17,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天线组件110还包括第三切换电路SW3。在图3中,所述第三切换电路SW3电连接至所述第一馈电点A1,在图17中,所述第一馈源S1通过所述第三切换电路SW3电连接至所述第一馈电点A1。所述控制器60可控制所述第一馈源S1电连接至所述第一馈电点A1的通路断开或连接。当所述控制器60控制所述第一馈源S1电连接至所述第一馈电点A1的通路断开时,所述第一天线组件110不工作。当所述控制器60控制所述第一馈源S1电连接至所述第一馈电点A1的通路连接时,所述控制器60还可控制所述第三切换电路SW3中的各个子切换电路中的一个或多个电连接至所述第一馈电点A1,以对所述第一辐射体111的等效电长度进行调节,进而对所述第一天线组件110支持的频段进行调节。
需要说明的是,请参阅图3及图17,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三天线组件130还包括第四切换电路SW4。在图3中,所述第四切换电路SW4电连接至所述第三馈电点A3,在图17中,所述第三馈源S3通过所述第四切换电路SW4电连接至所述第三馈电点A3。所述控制器60可控制所述第三馈源S3电连接至所述第三馈电点A3的通路断开或连接。当所述控制器60控制所述第三馈源S3电连接至所述第三馈电点A3的通路断开时,所述第三天线组件130不工作。当所述控制器60控制所述第三馈源S3电连接至所述第三馈电点A3的通路连接时,所述控制器60还可控制所述第四切换电路SW4中的各个子切换电路中的一个或多个电连接至所述第三馈电点A3,以对所述第三辐射体131的等效电长度进行调节,进而对所述第三天线组件130支持的频段进行调节。
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接地端111a电连接至所述可折叠主体20以接地。所述第一接地端111a电连接至所述可折叠主体20以接地时,可直接或间接与所述可折叠主体20的参考地(地系统)电连接。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接地端111a也可以电连接至除了所述可折叠主体20之外的单独的参考地(也称地系统),以接地。比如,所述第一接地端111a电连接至所述电路板的地,或者屏幕的地。
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接地端131a电连接至所述可折叠主体20以接地。所述第二接地端131a电连接至所述可折叠主体20以接地时,可直接或间接与所述可折叠主体20的参考地(地系统)电连接。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接地端131a也可以电连接至除了所述可折叠主体20之外的单独的参考地(也称地系统),以接地。比如,所述第二接地端131a电连接至所述电路板的地,或者屏幕的地。
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以所述天线装置10包括第一天线组件110、第二天线组件120、第三天线组件130及第四天线组件140为例进行示意,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天线组件110也可不包括第三天线组件130,且不包括第四天线组件140。换而言之,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天线装置10包括第一天线组件110、及第二天线组件120。
以上所述是本申请的部分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视为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设备包括:
可折叠主体,包括第一主体及第二主体,所述可折叠主体具有第一主体及第二主体相对展开的展开状态、及沿折叠轴线相对折叠的折叠状态;及
天线装置,所述天线装置包括第一天线组件及第二天线组件;
所述第一天线组件包括第一辐射体及第一馈源,所述第一辐射体位于所述第一主体的一侧,所述第一辐射体包括第一自由端、第一接地端及位于所述第一自由端及第一接地端之间的第一馈电点,所述第一接地端接地,所述第一馈源电连接至所述第一馈电点;
所述第二天线组件包括第二辐射体及第二馈源,所述第二辐射体位于所述第二主体背离所述第一主体的一侧,且与所述第二主体间隔设置,所述第二辐射体具有第二馈电点,所述第二馈源电连接至所述第二馈电点,其中,当所述可折叠主体处于展开状态时,所述第二天线组件的远场的电场极化与所述第一天线组件的远场的电场极化相交或正交。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当所述可折叠主体处于展开状态时,所述第一辐射体及所述第二辐射体分别对应所述可折叠主体相连的两个侧边设置,且所述第二辐射体对应所述第二主体中背离所述可折叠轴线的侧边设置;所述第一自由端相较于所述第一接地端邻近所述可折叠轴线;所述第二辐射体包括相背设置的第二自由端及第三自由端,所述第二自由端相较于所述第三自由端邻近所述第一辐射体,所述第二馈电点位于所述第二自由端或所述第三自由端。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天线装置还包括:
第三天线组件,所述第三天线组件包括第三辐射体及第三馈源S3,所述第三辐射体位于所述第二主体的一侧,且所述第三辐射体与所述第一辐射体对角设置,所述第三辐射体包括第二接地端、第四自由端及位于所述第二接地端及所述第四自由端之间的第三馈电点,所述第二接地端接地,所述第四自由端相较于所述第二接地端邻近所述折叠轴线设置,其中,当所述可折叠主体处于展开状态时,所述第三天线组件的主辐射方向与所述第一天线组件的主辐射方向相反。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天线装置还包括:
第四天线组件,所述第四天线组件包括第四辐射体及第四馈源,所述第四辐射体位于所述第一主体背离所述第二主体的一侧,且与所述第一主体间隔设置,所述第四辐射体具有第四馈电点,所述第四馈源电连接至所述第四馈电点,其中,当所述可折叠主体处于展开状态时,所述第四天线组件的主辐射方向与所述第二天线组件的主辐射方向相反。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辐射体包括相背设置的第五自由端及第六自由端,所述第五自由端相较于所述第六自由端邻近所述第一辐射体设置,当所述第二馈电点位于所述第二自由端时,所述第四馈电点位于所述第五自由端;当所述第二馈电点位于所述第三自由端时,所述第四馈电点位于所述第六自由端。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天线组件还包括第一切换电路,所述第二馈源通过所述第一切换电路电连接至所述第二馈电点,当所述可折叠主体处于折叠状态时,第二辐射体通过所述第一切换电路断开与所述第二馈源的连接,且所述第二辐射体与所述第四辐射体耦合。
7.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天线组件还包括第一切换电路,所述第二馈源通过所述第一切换电路电连接至所述第二馈电点;
当所述可折叠主体处于展开状态时,所述第一天线组件、所述第二天线组件、所述第三天线组件及所述第四天线组件用于支持第一低频频段的MIMO;
当所述可折叠主体处于折叠状态时,所述第一天线组件、所述第三天线组件及所述第四天线组件用于支持第一低频频段和第二低频频段的CA或ENDC,所述第二天线组件用于支持中频频段和/或高频频段,或所述第二辐射体通过所述第一切换电路断开与所述第二馈源的连接。
8.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天线组件还包括第二切换电路,所述第四馈源通过所述第二切换电路电连接至所述第四馈电点;
当所述可折叠主体处于展开状态时,所述第一天线组件、所述第二天线组件、所述第三天线组件及所述第四天线组件用于支持第一低频频段的MIMO;
当所述可折叠主体处于折叠状态时,所述第一天线组件、所述第二天线组件及所述第三天线组件用于支持第一低频频段和第二低频频段的CA或ENDC,所述第四天线组件用于支持中频频段和/或高频频段,或所述第四辐射体通过所述第二切换电路断开与所述第四馈源的连接。
9.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辐射体包括相背设置的第五自由端及第六自由端,所述第五自由端相较于所述第六自由端邻近所述第一辐射体设置,所述第二馈电点位于所述第二自由端时,所述第四馈电点位于所述第六自由端;当所述第二馈电点位于所述第三自由端时,所述第四馈电点位于所述第五自由端;
所述第二辐射体具有第一连接点,所述第一连接点相较于所述第一馈电点背离所述第二自由端,所述第二天线组件还包括第一模式切换电路,所述第一模式切换电路电连接至所述第一连接点;
所述第四辐射体具有第二连接点,所述第二连接点相较于所述第二馈电点邻近所述第五自由端,所述第四天线组件还包括第二模式切换电路,所述第二模式切换电路电连接至所述第二连接点;
当所述可折叠主体处于展开状态时,所述第一模式切换电路电连接至所述第二主体,所述第二模式切换电路电连接至所述第一主体,且所述第一天线组件、所述第二天线组件、所述第三天线组件及所述第四天线组件用于支持第一低频频段的MIMO。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可折叠主体为所述电子设备的中框,所述第二辐射体与所述中框之间通过绝缘件连接。
CN202211214540.0A 2022-09-30 2022-09-30 电子设备 Pending CN117855792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214540.0A CN117855792A (zh) 2022-09-30 2022-09-30 电子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214540.0A CN117855792A (zh) 2022-09-30 2022-09-30 电子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855792A true CN117855792A (zh) 2024-04-09

Family

ID=9053513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1214540.0A Pending CN117855792A (zh) 2022-09-30 2022-09-30 电子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7855792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760150B2 (en) Antenna assembly and wireless unit employing it
US7557761B2 (en) Array antenna apparatus having at least two feeding elements and operable in multiple frequency bands
KR102162343B1 (ko) 전자 디바이스 광대역 안테나
US8963794B2 (en) Distributed loop antennas
KR101205196B1 (ko) 슬롯화된 다중 대역 안테나
JP5826823B2 (ja) アンテナ装置及び無線通信装置
US7170456B2 (en) Dielectric chip antenna structure
WO2011102143A1 (ja) アンテナ装置及びこれを搭載した携帯無線端末
KR20070097044A (ko) 평형비평형 안테나
CN110235308A (zh) 一种用于电子设备的宽带mimo天线系统
CN209860131U (zh) 电子设备
WO2023155593A1 (zh) 电子设备
WO2023155596A1 (zh) 电子设备及其控制方法
EP2375488B1 (en) Planar antenna and handheld device
JP4118064B2 (ja) アンテナ装置
CN115313046A (zh) 一种电子设备
CN115579618A (zh) 可折叠电子设备
CN114566802A (zh) 电子设备及其控制方法
JP4587622B2 (ja) 無線機器用アンテナ装置
CN117855792A (zh) 电子设备
CN115458911A (zh) 天线装置和电子设备
CN117117458A (zh) 电子设备
WO2009130775A1 (ja) 平面アンテナ装置及び通信装置
WO2024103942A1 (zh) 电子设备
CN116666965A (zh) 电子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