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851748B - 一种计算低勘探程度地区古水深的方法及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计算低勘探程度地区古水深的方法及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851748B
CN117851748B CN202410257616.0A CN202410257616A CN117851748B CN 117851748 B CN117851748 B CN 117851748B CN 202410257616 A CN202410257616 A CN 202410257616A CN 117851748 B CN117851748 B CN 11785174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hickness
water depth
stratum
paleo
analysis area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410257616.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7851748A (zh
Inventor
贾丛硕
李伟
贾海波
秦瑞庆
曹明月
鞠磊
李兴安
卓婉婷
朱相超
吴智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 East China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 East China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 East China filed Critical 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 East China
Priority to CN202410257616.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7851748B/zh
Publication of CN11785174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85174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785174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85174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7/00Digital computing or data processing equipment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functions
    • G06F17/10Complex mathematical operations
    • G06F17/18Complex mathematical operations for evaluating statistical data, e.g. average values, frequency distributions, probability functions, regression analysi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6/00Information retrieval; Database structures therefor; File system structures therefor
    • G06F16/20Information retrieval; Database structures therefor; File system structures therefor of structured data, e.g. relational data
    • G06F16/21Design, administration or maintenance of databases
    • G06F16/211Schema design and management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Q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SYSTEMS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6Q50/00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implementation of business processes of specific business sectors, e.g. utilities or tourism
    • G06Q50/02Agriculture; Fishing; Forestry; Min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Data Mining & Analysis (AREA)
  • Databases & Information Systems (AREA)
  •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Computational Mathematic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thematical Analysis (AREA)
  • Mathematical Optimization (AREA)
  • Pure & Applied Mathematics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Economics (AREA)
  • Evolutionary Biology (AREA)
  • General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Strategic Management (AREA)
  • Primary Health Care (AREA)
  • Marketing (AREA)
  • Human Resources & Organizations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Bioinformatics & Cheminformatics (AREA)
  • Bioinformatics & Computational Biology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Tourism & Hospitality (AREA)
  • Mining & Mineral Resources (AREA)
  • Marine Sciences & Fisheries (AREA)
  • Operations Research (AREA)
  • Probability & Statistics with Applications (AREA)
  • Animal Husbandry (AREA)
  • Algebra (AREA)
  • Agronomy & Crop Science (AREA)
  • Software Systems (AREA)
  • Geophysics And Detection Of Objec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石油地质勘探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计算低勘探程度地区古水深的方法及系统,分别计算分析区目的层段残留地层厚度和剥蚀地层厚度,将分析区目的层段的残留地层厚度与剥蚀地层厚度叠加得到原始地层厚度;分析统计同类型凹陷的原始地层厚度与古水深关系得到经验公式,对分析区目的层段古水深进行初步恢复;计算目的层段粗粒岩体厚度并对分析区目的层段的古水深恢复进行修订;计算井点目的层段的古水深数值,对比井点数据验证并修正原始地层厚度与古水深关系经验公式,得到分析区目的层段古水深最终恢复结果。本发明以原始地层厚度恢复为基础,明确烃源岩发育展布规律,开拓勘探新领域,实现增储上产,为油田勘探领域构造分析提供借鉴。

Description

一种计算低勘探程度地区古水深的方法及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石油地质勘探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计算低勘探程度地区古水深的方法及系统。
背景技术
湖盆古水深包括相对古水深和绝对古水深,其中相对古水深对于含油气盆地研究及油气勘探工作具有更为直接的现实意义。湖盆相对古水深是沉积物顶面与海湖沉积基准面的高差,其反映某一时期沉积物的可容空间大小。古水深是控制优质烃源岩形成发育的重要因素之一,古水深变化是湖盆构造、气候等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恢复古水深对于了解湖盆演化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古水深的恢复对研究盆地演化过程、油气源岩储层的成因与展布规律等都有推动作用。因此,古水深的恢复是油气勘探中重要的一项研究工作。
近几年提出了许多半定性-半定量古水深恢复的方法,目前被人们大量应用的主要有古生物识别判定法、元素地球化学参数计算法、三角洲地区滨岸轨迹法、沉积物特征叠加法等。传统的方法恢复古水深对钻井数据及岩石样品分析化验资料要求较高,而像三角洲滨岸轨迹等方法适用环境存在局限性。目前针对古水深的恢复主要在已有大量勘探资料的前提下进行回溯与追踪,而随着古水深应用的更加广泛,人们意识到在广泛勘探开发前对古水深有一定的初步认识会更有利于油气的勘探工作。因此需要产生优化在少量勘探资料的基础下的大范围的古水深恢复工作,此发明即是在不断优化下的古水深计算方法。
通过上述分析,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及缺陷为:传统恢复古水深的方法对钻井数据及岩石样品分析化验资料要求较高,而三角洲滨岸轨迹等方法的适用环境存在局限性。
发明内容
为克服相关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发明公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计算低勘探程度地区古水深的方法及系统,尤其涉及一种利用原始地层厚度计算低勘探地区古水深的方法及系统,所述技术方案如下:
本发明是这样实现的,计算低勘探程度地区古水深的方法,针对低勘探程度地区无井少井的情况,利用数据统计分析同类型凹陷原始地层厚度与古水深规律,将经验公式与实际相结合,得到适合工区的古水深计算公式,包括:
S1,对分析区内地震剖面解释,计算分析区目的层段的残留地层厚度;
S2,利用综合剥蚀量恢复法,对分析区内目的层段剥蚀地层厚度进行计算;
S3,将分析区目的层段的残留地层厚度与剥蚀地层厚度叠加,得到原始地层厚度,绘制分析区目的层段原始地层厚度图;
S4,分析统计同类型凹陷的原始地层厚度与古水深关系,并得到经验公式;
S5,利用原始地层厚度与古水深关系经验公式,对分析区目的层段古水深进行初步恢复;
S6,根据目的层段沉积相展布图与地震剖面,计算目的层段粗粒岩体厚度;
S7,利用粗粒岩体厚度展布规律,对分析区目的层段的古水深恢复进行修订;
S8,统计分析区钻遇目的层的井数据,并计算井点目的层段的古水深数值;
S9,对比井点数据验证并修正原始地层厚度与古水深关系经验公式;
S10,利用原始地层厚度与古水深关系经验公式,得到分析区目的层段古水深最终恢复结果。
在步骤S1中,所述对分析区内地震剖面解释,计算分析区目的层段的残留地层厚度包括:梳理分析区地震勘探范围,对分析区地震剖面目的层段的上下地震反射强轴进行沿轴追踪,通过横向纵向强轴追踪闭合解释目的层位,得到分析区目的层段上下层位现今地层平面的凹凸展布规律;
通过对分析区目的层段上下层位现今地层进行时深转换,得到分析区目的层段上下层位现今地层;将分析区目的层段上层位深度减去分析区目的层段下层位深度,得到分析区目的层段的残留地层厚度图。
在步骤S2中,所述利用综合剥蚀量恢复法,对分析区内目的层段剥蚀地层厚度进行计算包括:建立以构造横剖面法为基础,以测井声波时差法进行修正的复合地层剥蚀量恢复法,对分析区目的层段剥蚀地层厚度进行解剖;通过对地震剖面目的层位的横向延伸恢复目的层段剥蚀地层,得到目的层段剥蚀地层厚度平面展布;
测井声波时差法利用泥岩测井声波时差计算少数井位剥蚀量,在连续沉积的地层中,未经剥蚀的地层泥岩声波时差呈线性且压实情况不变;根据钻遇目的层井的声波时差曲线进行地层压实趋势线的延伸,目的层与上层地层压实趋势线发生偏移,则发生偏移的地层深度为剥蚀地层厚度;
计算根据井点位置测井数据计算的剥蚀地层厚度与井点位置,构造横剖面法计算的剥蚀地层厚度的偏离度,利用井点的剥蚀地层厚度修正构造横剖面法计算的剥蚀地层厚度,表达式为:
式中,P为井数据剥蚀量与横剖面法剥蚀量的偏离度;H为测井数据计算的剥蚀地层厚度;H为构造横剖面法计算的剥蚀地层厚度。
若偏离度小于10%,则接收构造横剖面法计算的剥蚀地层厚度为井点位置剥蚀地层厚度;偏离度大于10%,则修正为测井数据计算的剥蚀地层厚度为井点位置剥蚀地层厚度;根据修正后的剥蚀地层厚度展布绘制剥蚀量厚度图。
在步骤S4中,分析统计同类型凹陷的原始地层厚度与古水深关系,并得到经验公式包括:分析统计断陷凹陷的原始地层厚度数值与对应的古水深数值构建数据库;利用SPSS软件进行曲线回归分析,拟合断陷凹陷的原始地层厚度数值与古水深数值关系经验公式,拟合得到四个经验公式分别为:
指数回归的表达式为:
幂回归的表达式为:
线性回归的表达式为:
H=0.1996H-123.72
对数回归的表达式为:
H=168.53lnH-1090.4
式中,H为计算古水深深度,e为纯幂指数,H为计算原始地层的厚度。
在步骤S5中,利用原始地层厚度与古水深关系经验公式,对分析区目的层段古水深进行初步恢复包括:
将计算的残留地层厚度与修正后的剥蚀地层厚度进行叠加,得到目的层段原始地层厚度展布规律,选取最大厚度、最小厚度以及多个不同等厚线上的等厚数值,代入计算的断陷凹陷原始地层厚度与古水深关系经验公式,得到相应的最大古水深、最小古水深以及多个等厚数值对应的古水深;
对照目的层段原始地层厚度平面展布图,通过目的层段的古水深初步恢复带入计算的不同古水深数值,并初步绘制分析区目的层段古水深平面图;
在步骤S6中,根据目的层段沉积相展布图与地震剖面,计算目的层段粗粒岩体厚度包括:对比目的层段沉积相平面展布图,在河谷区域选取多条垂向切割粗粒岩体与多条平行粗粒岩体走向切割的地震剖面;
其中,垂向切割岩的地震剖用于观测粗粒岩体展布范围,平行砂体走向切割的地震剖面用于计算粗粒岩体厚度,表达式为:
式中,H为计算粗粒岩体的厚度,H为沿走向切割地震剖面所切粗粒岩体厚度,N为沿走向切割地震剖面道数。
整合每个粗粒扇体的厚度与平面展布,对分析区内粗粒砂体进行刻画,制得分析区目的层段粗粒岩体厚度图。
在步骤S7中,利用粗粒岩体厚度展布规律,对分析区目的层段的古水深恢复进行修订包括:统计并分析凹陷陡坡带的地震剖面,对陡坡带堆积粗粒岩体的厚度在地震剖面标定,根据剖面数量完成对粗粒岩体的展布范围的识别;
排除粗粒岩体的展布范围与相应厚度,完善对分析区目的层段实际古水深的修订;将分析区目的层段古水深平面展布去除分析区目的层段粗粒岩体厚度展布,得到分析区目的层段修订的古水深平面图。
在步骤S8中,统计分析区钻遇目的层的井数据,并计算井点目的层段的古水深数值包括:统计分析区钻遇目的层井的岩心分析化验数据,统计计算Fe、Co、La、Mn、Th、U元素含量与计算Fe/Co、Fe/Mn、Th/U比值,拟合出相应点位的古水深数值;分析区利用岩心样品Co与La元素含量计算古水深数值,表达式为:
VS=(Vo×NCo)/(SCo-T×TCo)
T=SLa/NLa
H=3.05×105/(Vs×103)3/2
式中,Vs为岩心样品沉积时的沉积速率,单位mm/a;Vo为正常湖泊沉积速率,单位mm/a;NCo为正常湖泊沉积物中的Co的丰度,单位20×10-6;SCo为岩心样品中的Co的丰度,单位×10-6;TCo为陆源碎屑岩中Co的平均丰度,单位4.68×10-6;T为物源Co对样品的贡献值;SLa为样品中的La的丰度,单位×10-6;NLa为陆源碎屑岩中的La的平均丰度,单位38.99×10-6;H为古水深,单位m。
汇总井数据计算的古水深与数据点对应的原始地层厚度。
在步骤S9中,对比井点数据验证并修正原始地层厚度与古水深关系经验公式包括:将有效井点数据带入到断陷凹陷原始地层厚度与古水深关系经验公式中,计算数据点与经验公式的偏离程度,表达式为:
式中,P为计算数据点与经验公式的偏离程度,H为利用井数据计算的古水深数值,H为选取与H同一地层厚度的经验公式拟合古水深数值。
当偏离程度小于10%时,则保留拟合的断陷凹陷原始地层厚度与古水深关系经验公式;当偏离程度大于10%时,则带入井点数据到断陷凹陷原始地层厚度与古水深关系曲线中,对断陷凹陷原始地层厚度数值与古水深数值关系进行重新拟合。
在步骤S10中,利用原始地层厚度与古水深关系经验公式,得到分析区目的层段古水深最终恢复结果包括:
在修订后目的层段的原始地层厚度展布中选取最大厚度、最小厚度及多个等厚线上的等厚数值,代入计算的断陷凹陷原始地层厚度与古水深关系经验公式,得到相应的最大古水深、最小古水深及多个等厚数值对应的古水深;
利用最终的断陷凹陷原始地层厚度与古水深关系经验公式对照目的层段原始地层厚度展布图,通过带入计算完成分析区目的层段的古水深最终恢复,并初步绘制分析区目的层段最终的古水深平面图。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计算低勘探程度地区古水深的系统,该系统实施所述的计算低勘探程度地区古水深的方法,该系统包括:
分析区目的层段残留地层厚度计算模块,用于对分析区内地震剖面解释,计算分析区目的层段的残留地层厚度;
分析区目的层段剥蚀地层厚度计算模块,用于利用综合剥蚀量恢复法,对分析区内目的层段剥蚀地层厚度进行计算;
原始地层厚度计算模块,用于将分析区目的层段的残留地层厚度与剥蚀地层厚度叠加,得到原始地层厚度,绘制分析区目的层段原始地层厚度图;
分析区目的层段古水深初步恢复模块,用于分析统计同类型凹陷的原始地层厚度与古水深关系,并得到经验公式;利用原始地层厚度与古水深关系经验公式,对分析区目的层段古水深进行初步恢复;
分析区目的层段粗粒岩体厚度计算模块,用于根据目的层段沉积相展布图与地震剖面,计算目的层段粗粒岩体厚度;
分析区目的层段古水深恢复修订模块,用于利用粗粒岩体厚度展布规律,对分析区目的层段的古水深恢复进行修订;
井点目的层段的古水深数值计算模块,用于统计分析区钻遇目的层的井数据,并计算井点目的层段的古水深数值;
分析区目的层段古水深恢复模块,用于对比井点数据验证并修正原始地层厚度与古水深关系经验公式,利用原始地层厚度与古水深关系经验公式,得到分析区目的层段古水深最终恢复结果。
结合上述的所有技术方案,本发明所具备的优点及积极效果为:针对勘探程度较低的少钻井资料地区无法使用传统的古水深恢复方法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利用原始地层厚度计算低勘探地区古水深的方法,对于少井甚至无井的低勘探程度地区,如何恢复古水深,从而明确烃源岩发育展布规律,开拓勘探新领域,实现增储上产。例如目前勘探程度较低无法利用大范围精准的古水深恢复方式进行,因此本发明选取利用原始地层厚度计算低勘探地区古水深的方法,在大规模勘探开发前对烃源岩与地层发育过程等有明确的认识。
本发明的利用凹陷原始地层厚度分析低勘探地区目的层段古水深的方法,针对低勘探程度地区无井少井的现状,基于国内外同类型凹陷原始地层厚度与古水深数据,建立此类型原始地层厚度与古水深数据经验公式,通过对比分析区少数井下地球化学数据所得古水深,整合校对出分析区古水深展布规律。
本发明以原始地层厚度恢复为基础,结合了大数据统计与分析,认为同类型凹陷原始地层厚度与古水深经验公式可以与实际不断校正得出分析区原始地层厚度与古水深经验公式,该方法操作方便,适用范围广,为油田勘探领域构造分析提供借鉴。
本发明通过建立经验公式不仅可以寻找全球原始地层厚度与古水深的关系,还可以根据不同地区的特殊性进行修正校对,不断优化不同地区的原始地层厚度与古水深的关系公式,从而服务更多的勘探开发。
本发明可以在大规模勘探开发前对工区及周边的古水深进行初步准确的恢复,从而更合理的认识地区的地层演化与烃源岩的分布规律。同时,本发明减少了大量的无效钻井与地震等勘探的进行,减少了勘探成本的浪费与地区认识的提前。
针对勘探资料较少的地区,很多古水深恢复无法如期进行,这样不仅影响了地质认识与勘探的进行,还会加大成本浪费与无效勘探。因此在大量勘探开发前对古水深恢复尤为重要,而目前国内外没有提出一个合理与可信的大量勘探前古水深恢复方法,故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填补了国内外业内技术空白。
附图说明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公开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的原理;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计算低勘探程度地区古水深的方法流程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构造横剖面法计算地层剥蚀量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声波时差法计算地层剥蚀量示意图;
图4A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断陷凹陷原始地层厚度与古水深关系的指数回归经验公式示意图;
图4B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断陷凹陷原始地层厚度与古水深关系的线性回归经验公式示意图;
图4C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断陷凹陷原始地层厚度与古水深关系的幂回归经验公式示意图;
图4D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断陷凹陷原始地层厚度与古水深关系的对数回归经验公式示意图;
图5A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粗粒岩体厚度计算inline取样方式示意图;
图5B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粗粒岩体在inline剖面的展布图;
图5C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粗粒岩体在剖面与xline的交切关系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保留拟合的断陷凹陷原始地层厚度与古水深关系经验公式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重新拟合的断陷凹陷原始地层厚度与古水深关系经验公式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发明。但是本发明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发明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发明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的限制。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计算低勘探程度地区古水深的方法及系统的创新点在于:本发明适用于勘探程度较低地区,选用的是以原始地层厚度与古水深关系公式进行恢复。本发明还使用了以原始地层厚度恢复为基础,结合了大数据统计与分析对地区古水深恢复经验公式不断优化。
实施例1,如图1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计算低勘探程度地区古水深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对分析区内地震剖面解释,计算分析区目的层段的残留地层厚度;
S2,利用综合剥蚀量恢复法,对分析区内目的层段剥蚀地层厚度进行计算;
S3,将分析区目的层段的残留地层厚度与剥蚀地层厚度叠加,得到原始地层厚度,绘制分析区目的层段原始地层厚度图;
S4,分析统计同类型凹陷的原始地层厚度与古水深关系,并得到经验公式;
S5,利用原始地层厚度与古水深关系经验公式,对分析区目的层段古水深进行初步恢复;
S6,根据目的层段沉积相展布图与地震剖面,计算目的层段粗粒岩体厚度;
S7,利用粗粒岩体厚度展布规律,对分析区目的层段的古水深恢复进行修订;
S8,统计分析区钻遇目的层的井数据,并计算井点目的层段的古水深数值;
S9,对比井点数据验证并修正原始地层厚度与古水深关系经验公式;
S10,利用原始地层厚度与古水深关系经验公式,得到分析区目的层段古水深最终恢复结果。
在步骤S1中,通过对分析区内地震剖面的解释计算分析区目的层段的残留地层厚度包括:梳理分析区地震勘探范围,并对分析区地震剖面目的层段的上下层位进行解释,得到分析区目的层段上下层位现今地层展布规律;
通过对分析区目的层段上下层位现今地层进行时深转换,得到分析区目的层段上下层位现今地层;将分析区目的层段上层位深度减去分析区目的层段下层位深度,得到分析区目的层段的残留地层厚度图。
在步骤S2中,利用综合剥蚀量恢复法计算分析区内目的层段剥蚀地层厚度包括:建立以构造横剖面法为基础以测井声波时差法进行修正的复合地层剥蚀量恢复法,对分析区目的层段剥蚀地层厚度进行解剖;
通过对地震剖面目的层位的横向延伸恢复目的层段剥蚀地层,进而得到目的层段剥蚀地层厚度平面展布;
利用泥岩测井声波时差法计算少数井位剥蚀量,在连续沉积的地层中,未经剥蚀的地层泥岩声波时差呈线性且压实情况不变;根据钻遇目的层井的声波时差曲线进行地层压实趋势线的延伸,目的层与上层地层压实趋势线发生偏移,则发生偏移的地层深度为剥蚀地层厚度;
计算根据井点位置测井数据计算的剥蚀地层厚度与井点位置构造横剖面法计算的剥蚀地层厚度的偏离度,再利用井点的剥蚀地层厚度修正构造横剖面法计算的剥蚀地层厚度;
式中,P为井数据剥蚀量与横剖面法剥蚀量的偏离度;H为测井数据计算的剥蚀地层厚度;H为构造横剖面法计算的剥蚀地层厚度。
若偏离度小于10%,则接收构造横剖面法计算的剥蚀地层厚度为井点位置剥蚀地层厚度;偏离度大于10%,则修正为测井数据计算的剥蚀地层厚度为井点位置剥蚀地层厚度;根据修正后的剥蚀地层厚度展布绘制剥蚀量厚度图。
在步骤S4中,分析统计同类型凹陷的原始地层厚度与古水深关系得出经验公式包括:分析统计断陷凹陷的原始地层厚度数值与对应的古水深数值构建数据库;
利用SPSS软件进行曲线回归分析拟合断陷凹陷的原始地层厚度数值与古水深数值关系经验公式,拟合得到四个经验公式分别为:
指数回归的表达式为:
幂回归的表达式为:
线性回归的表达式为:
H=0.1996H-123.72
对数回归的表达式为:
H=168.53lnH-1090.4
式中,H为计算古水深深度,e为纯幂指数,H为计算原始地层厚度的厚度。
在步骤S5中,利用原始地层厚度与古水深关系经验公式对分析区目的层段古水深进行初步恢复包括:利用断陷凹陷原始地层厚度与古水深关系经验公式,对照目的层段原始地层厚度平面展布图,通过进行带入计算完成分析区目的层段的古水深初步恢复,并初步绘制分析区目的层段古水深平面图。
在步骤S6中,结合目的层段沉积相展布图与地震剖面计算目的层段粗粒岩体厚度展布规律包括:对比目的层段沉积相平面展布图,在河谷区域选取多条垂向切割粗粒岩体与多条平行粗粒岩体走向切割的地震剖面;
其中,垂向切割岩的地震剖用于观测粗粒岩体展布范围,而平行砂体走向切割的地震剖面用于计算粗粒岩体厚度,则:
式中,H为计算粗粒岩体的厚度;H为沿走向切割地震剖面所切粗粒岩体厚度;N为沿走向切割地震剖面道数。
整合每个粗粒扇体的厚度与平面展布,对分析区内粗粒砂体进行刻画,制得分析区目的层段粗粒岩体厚度图。
在步骤S7中,利用粗粒岩体厚度展布规律对分析区目的层段的古水深恢复进行修订包括:排除粗粒岩体的展布范围与相应厚度,完善对分析区目的层段实际古水深的修订;将分析区目的层段古水深平面展布去除分析区目的层段粗粒岩体厚度展布,得到分析区目的层段修订的古水深平面图。
在步骤S8中,统计分析区钻遇目的层的井数据并计算井点目的层段的古水深数值包括:统计分析区钻遇目的层井的岩心分析化验数据,统计计算Fe、Co、La、Mn、Th、U元素含量与计算Fe/Co、Fe/Mn、Th/U比值,从而拟合出相应点位的古水深数值;分析区利用岩心样品Co与La元素含量计算古水深数值,则:
VS=(Vo×NCo)/(SCo-T×TCo)
T=SLa/NLa
H=3.05×105/(Vs×103)3/2
式中,Vs为岩心样品沉积时的沉积速率,单位mm/a;Vo为正常湖泊沉积速率,单位mm/a;NCo为正常湖泊沉积物中的Co的丰度,单位20×10-6;SCo为岩心样品中的Co的丰度,单位×10-6;TCo为陆源碎屑岩中Co的平均丰度,单位4.68×10-6;T为物源Co对样品的贡献值;SLa为样品中的La的丰度,单位×10-6;NLa为陆源碎屑岩中的La的平均丰度,单位38.99×10-6;H为古水深,单位m。
汇总井数据计算的古水深与数据点对应的原始地层厚度。
在步骤S9中,对比井点数据验证并修正原始地层厚度与古水深关系经验公式包括:将有效井点数据带入到断陷凹陷原始地层厚度与古水深关系经验公式中,计算数据点与经验公式的偏离程度,则:
式中,P为计算数据点与经验公式的偏离程度,H为利用井数据计算的古水深数值,H为选取与H同一地层厚度的经验公式拟合古水深数值。
当偏离程度小于10%时,则保留拟合的断陷凹陷原始地层厚度与古水深关系经验公式;当偏离程度大于10%时,则带入井点数据到步骤S4的断陷凹陷原始地层厚度与古水深关系曲线中,对断陷凹陷原始地层厚度数值与古水深数值关系进行重新拟合。
在步骤S10中,利用原始地层厚度与古水深关系经验公式得出分析区目的层段古水深最终恢复结果包括:利用最终的断陷凹陷原始地层厚度与古水深关系经验公式对照目的层段原始地层厚度展布图,通过带入计算完成分析区目的层段的古水深最终恢复,并初步绘制分析区目的层段最终的古水深平面图。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计算低勘探程度地区古水深的系统包括:
分析区目的层段残留地层厚度计算模块,用于对分析区内地震剖面解释,计算分析区目的层段的残留地层厚度;
分析区目的层段剥蚀地层厚度计算模块,用于利用综合剥蚀量恢复法,对分析区内目的层段剥蚀地层厚度进行计算;
原始地层厚度计算模块,用于将分析区目的层段的残留地层厚度与剥蚀地层厚度叠加,得到原始地层厚度,绘制分析区目的层段原始地层厚度图;
分析区目的层段古水深初步恢复模块,用于分析统计同类型凹陷的原始地层厚度与古水深关系,并得到经验公式;利用原始地层厚度与古水深关系经验公式,对分析区目的层段古水深进行初步恢复;
分析区目的层段粗粒岩体厚度计算模块,用于根据目的层段沉积相展布图与地震剖面,计算目的层段粗粒岩体厚度;
分析区目的层段古水深恢复修订模块,用于利用粗粒岩体厚度展布规律,对分析区目的层段的古水深恢复进行修订;
井点目的层段的古水深数值计算模块,用于统计分析区钻遇目的层的井数据,并计算井点目的层段的古水深数值;
分析区目的层段古水深恢复模块,用于对比井点数据验证并修正原始地层厚度与古水深关系经验公式,利用原始地层厚度与古水深关系经验公式,得到分析区目的层段古水深最终恢复结果。
实施例2,下面以珠江口盆地西部(文二段)古水深恢复为具体实施案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利用原始地层厚度计算低勘探地区古水深的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S1:对分析区内地震剖面解释,计算分析区目的层段的残留地层厚度,具体操作如下:
(1)梳理分析区地震勘探范围,并对分析区地震剖面目的层段的上下层位进行解释,得到分析区目的层段上下层位现今地层展布规律。
(2)通过分析区目的层段上下层位现今地层(时间域)进行时深转换得到分析区目的层段上下层位现今地层(深度域),将分析区目的层段上层位深度减去分析区目的层段下层位深度得到珠江口盆地西部(文二段)残留地层厚度。
S2:利用综合剥蚀量恢复法,对分析区内目的层段剥蚀地层厚度进行计算,具体操作如下:
(1)由于分析区勘探程度较低只有一定范围的地震工区与少数测井资料,因此建立了以构造横剖面法为基础以测井声波时差法进行修正的复合地层剥蚀量恢复法,对分析区目的层段剥蚀地层厚度进行解剖。
(2)利用构造横剖面法基于地层层序的完整性和延伸趋势,认为地层均发生稳定沉积而同一层系在横向上也保持连续,当地层发生剥蚀时,地层在横向上的序列就会发生缺失。因此通过对地震剖面目的层位的横向延伸恢复目的层段剥蚀地层,进而得到目的层段剥蚀地层厚度平面展布,如图2所示。
(3)利用泥岩测井声波时差法计算少数井位剥蚀量,认为在连续沉积的地层中,未经剥蚀的地层泥岩声波时差呈线性且压实情况不会改变。根据钻遇目的层井的声波时差曲线做地层压实趋势线的延伸,目的层与上层地层压实趋势线会发生偏移,发生偏移的地层深度即为剥蚀地层厚度,如图3所示。
(4)利用井点的剥蚀地层厚度修正构造横剖面法计算的剥蚀地层厚度,首先计算井点位置测井数据计算的剥蚀地层厚度与井点位置构造横剖面法计算的剥蚀地层厚度的偏离度;
其中,P为井数据剥蚀量与横剖面法剥蚀量的偏离度;H为测井数据计算的剥蚀地层厚度;H为构造横剖面法计算的剥蚀地层厚度。
(5)偏离度小于10%,即接收构造横剖面法计算的剥蚀地层厚度为井点位置剥蚀地层厚度;偏离度大于10%,即修正为测井数据计算的剥蚀地层厚度为井点位置剥蚀地层厚度。根据修正后的剥蚀地层厚度展布做珠江口盆地西部(文二段)剥蚀量厚度图。
S3:整合得到分析区目的层段原始地层厚度展布规律,具体操作如下:
将分析区残留地层厚度与剥蚀地层厚度叠加得到原始地层厚度,绘制珠江口盆地西部(文二段)原始地层厚度图。
S4:调研统计同类型凹陷的原始地层厚度与古水深关系得出经验公式,具体操作如下:
(1)调研统计大量断陷凹陷的原始地层厚度数值与对应的古水深数值做数据库。
(2)利用SPSS软件进行曲线回归分析拟合断陷凹陷的原始地层厚度数值与古水深数值关系经验公式,拟合出四个经验公式分别为:
指数回归:幂回归:
线性回归:H=0.1996H-123.72;对数回归:H=168.53lnH-1090.4;
其中,R2为原始地层厚度(H)对古水深(H)解释力度,其中幂回归解释力度更准确R2=0.9248,因此选用为断陷凹陷原始地层厚度与古水深关系经验公式,具体如图4A~图4D所示。
S5:利用原始地层厚度与古水深关系经验公式对分析区目的层段古水深进行初步恢复,具体操作如下:
利用断陷凹陷原始地层厚度与古水深关系经验公式,对照目的层段原始地层厚度平面展布图,进行带入计算完成分析区目的层段的古水深初步恢复;并初步绘制珠江口盆地西部(文二段)古水深平面图。
S6:结合目的层段沉积相展布图与地震剖面计算目的层段粗粒岩体厚度展布规律,具体操作如下:
(1)对比目的层段沉积相平面展布图,在河谷区域选取多条垂向切割粗粒岩体与多条平行粗粒岩体走向切割的地震剖面。
(2)其中垂向切割岩的地震剖用来观测粗粒岩体展布范围,而平行砂体走向切割的地震剖面用来计算粗粒岩体厚度;
其中,H为计算粗粒岩体的厚度;H为沿走向切割地震剖面所切粗粒岩体厚度;N为沿走向切割地震剖面道数。
(3)整合每一个粗粒扇体的厚度与平面展布,对分析区内粗粒砂体进行刻画,制得珠江口盆地西部(文二段)粗粒岩体厚度图,如图5A~图5C所示。
S7:利用粗粒岩体厚度展布规律对分析区目的层段的古水深恢复进行修订,具体操作如下:
由于粗粒岩体在水下堆积,因此会对古水深的计算结果产生影响。故排除粗粒岩体的展布范围与相应厚度,完善对分析区目的层段实际古水深的修订。将分析区目的层段古水深平面展布去除分析区目的层段粗粒岩体厚度展布,得到珠江口盆地西部(文二)古水深平面图(修订)。
S8:统计分析区钻遇目的层的井数据并计算该井点目的层段的古水深数值,具体操作如下:
(1)元素地球化学参数法是根据多个反应灵敏的地球化学指标测定恢复量化古水深,运用多种元素比值综合恢复古水深曲线,此方法需要大量的井数据作为支撑。由于分析区属于低勘探地区,所以我们只能采用少数有效井作为检验与校正。
(2)统计分析区钻遇目的层井的岩心分析化验数据,统计计算Fe、Co、La、Mn、Th、U等元素含量与计算Fe/Co、Fe/Mn、Th/U等比值,从而拟合出相应点位的古水深数值。
分析区利用了岩心样品Co与La元素含量计算古水深数值;
VS=(Vo×NCo)/(SCo-T×TCo)
T=SLa/NLa
H=3.05×105/(Vs×103)3/2
其中,Vs为岩心样品沉积时的沉积速率,mm/a;Vo为正常湖泊沉积速率,mm/a;NCo为正常湖泊沉积物中的Co的丰度(20×10-6);SCo为岩心样品中的Co的丰度,×10-6;TCo为陆源碎屑岩中Co的平均丰度(4.68×10-6);T为物源Co对样品的贡献值;SLa为样品中的La的丰度,×10-6;NLa为陆源碎屑岩中的La的平均丰度(38.99×10-6);H为古水深,m。
(3)整理汇总好井数据计算的古水深与数据点对应的原始地层厚度。
S9:对比井点数据验证并修正原始地层厚度与古水深关系经验公式,具体操作如下:
(1)将有效井点数据带入到断陷凹陷原始地层厚度与古水深关系经验公式中,计算数据点与经验公式的偏离程度;
其中,P为计算数据点与经验公式的偏离程度;H为利用井数据计算的古水深数值;H为选取与H同一地层厚度的经验公式拟合古水深数值。
(2)当偏离程度小于10%时,保留拟合的断陷凹陷原始地层厚度与古水深关系经验公式,如图6所示。
(3)当偏离程度大于10%时,带入井点数据到S4的断陷凹陷原始地层厚度与古水深关系曲线中,对断陷凹陷原始地层厚度数值与古水深数值关系进行重新拟合,如图7所示。
S10:利用原始地层厚度与古水深关系经验公式得出分析区目的层段古水深最终恢复结果。
利用最终的断陷凹陷原始地层厚度与古水深关系经验公式对照目的层段原始地层厚度展布图,进行带入计算完成分析区目的层段的古水深最终恢复;并初步绘制珠江口盆地西部(文二段)古水深平面图(最终)。
本发明的实施案例确定了珠江口盆地西部(文二段)古水深的平面展布规律。本发明以原始地层厚度恢复为基础,结合了大数据统计与分析,认为同类型湖盆原始地层厚度与古水深关系经验公式可以与实际不断校正得出分析区原始地层厚度与古水深经验公式,该方法操作方便,适用范围广,为油田勘探领域构造分析提供借鉴。
在上述实施例中,对各个实施例的描述都各有侧重,某个实施例中没有详述或记载的部分,可以参见其它实施例的相关描述。
上述装置/单元之间的信息交互、执行过程等内容,由于与本发明方法实施例基于同一构思,其具体功能及带来的技术效果,具体可参见方法实施例部分,此处不再赘述。
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为了描述的方便和简洁,仅以上述各功能单元、模块的划分进行举例说明,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需要而将上述功能分配由不同的功能单元、模块完成,即将所述装置的内部结构划分成不同的功能单元或模块,以完成以上描述的全部或者部分功能。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模块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也可以是各个单元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单元中,上述集成的单元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另外,各功能单元、模块的具体名称也只是为了便于相互区分,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上述系统中单元、模块的具体工作过程,可以参考前述方法实施例中的对应过程。
根据本申请的实施例,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设备,该计算机设备包括:至少一个处理器、存储器以及存储在所述存储器中并可在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时实现上述任意各个方法实施例中的步骤。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可实现上述各个方法实施例中的步骤。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信息数据处理终端,所述信息数据处理终端用于实现于电子装置上执行时,提供用户输入接口以实施如上述各方法实施例中的步骤,所述信息数据处理终端不限于手机、电脑、交换机。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服务器,所述服务器用于实现于电子装置上执行时,提供用户输入接口以实施如上述各方法实施例中的步骤。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当计算机程序产品在电子设备上运行时,使得电子设备执行时可实现上述各个方法实施例中的步骤。
所述集成的单元如果以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可以存储在一个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基于这样的理解,本申请实现上述实施例方法中的全部或部分流程,可以通过计算机程序来指令相关的硬件来完成,所述的计算机程序可存储于一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该计算机程序在被处理器执行时,可实现上述各个方法实施例的步骤。其中,所述计算机程序包括计算机程序代码,所述计算机程序代码可以为源代码形式、对象代码形式、可执行文件或某些中间形式等。所述计算机可读介质至少可以包括:能够将计算机程序代码携带到拍照装置/终端设备的任何实体或装置、记录介质、计算机存储器、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ROM)、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Memory,RAM)、电载波信号、电信信号以及软件分发介质。例如U盘、移动硬盘、磁碟或者光盘等。
在上述实施例中,对各个实施例的描述都各有侧重,某个实施例中没有详述或记载的部分,可以参见其它实施例的相关描述。
为进一步证明上述实施例的积极效果,本发明基于上述技术方案进行如下实验:本发明通过对珠江口盆地西部(文二段)古水深恢复,完善了对珠江口盆地西部文二段的烃源岩展布的评价,对该段沉积期的地层发育过程修正了认识,为进一步大规模勘探开发确定了部分方向。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较优的具体的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9)

1.一种计算低勘探程度地区古水深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针对低勘探程度地区无井少井的情况,利用数据统计分析同类型凹陷原始地层厚度与古水深规律,将经验公式与实际相结合,得到适合工区的古水深计算公式,包括:
S1,对分析区内地震剖面解释,计算分析区目的层段的残留地层厚度;
S2,利用综合剥蚀量恢复法,对分析区内目的层段剥蚀地层厚度进行计算;
S3,将分析区目的层段的残留地层厚度与剥蚀地层厚度叠加,得到原始地层厚度,绘制分析区目的层段原始地层厚度图;
S4,分析统计同类型凹陷的原始地层厚度与古水深关系,并得到经验公式,具体包括:
分析统计断陷凹陷的原始地层厚度数值与对应的古水深数值构建数据库;利用SPSS软件进行曲线回归分析,拟合断陷凹陷的原始地层厚度数值与古水深数值关系经验公式,拟合得到四个经验公式分别为:
指数回归的表达式为:
幂回归的表达式为:
线性回归的表达式为:
H=0.1996H-123.72
对数回归的表达式为:
H=168.53lnH-1090.4
式中,H为计算古水深深度,e为纯幂指数,H为计算原始地层厚度的厚度;
S5,利用原始地层厚度与古水深关系经验公式,对分析区目的层段古水深进行初步恢复,具体包括:
将计算的残留地层厚度与修生后的剥蚀地层厚度进行叠加,得到目的层段原始地层厚度展布规律,选取最大厚度、最小厚度以及多个不同等厚线上的等厚数值,代入计算的断陷凹陷原始地层厚度与古水深关系经验公式,得到相应的最大古水深、最小古水深以及多个等厚数值对应的古水深;
对照目的层段原始地层厚度平面展布图,通过目的层段的古水深初步恢复带入计算的不同古水深数值,并初步绘制分析区目的层段古水深平面图;
S6,根据目的层段沉积相展布图与地震剖面,计算目的层段粗粒岩体厚度;
S7,利用粗粒岩体厚度展布规律,对分析区目的层段的古水深恢复进行修订;
S8,统计分析区钻遇目的层的井数据,并计算井点目的层段的古水深数值;
S9,对比井点数据验证并修正原始地层厚度与古水深关系经验公式;
S10,利用原始地层厚度与古水深关系经验公式,得到分析区目的层段古水深最终恢复结果。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计算低勘探程度地区古水深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S1中,所述对分析区内地震剖面解释,计算分析区目的层段的残留地层厚度包括:梳理分析区地震勘探范围,对分析区地震剖面目的层段的上下地震反射强轴进行沿轴追踪,通过横向纵向强轴追踪闭合解释目的层位,得到分析区目的层段上下层位现今地层平面的凹凸展布规律;
通过对分析区目的层段上下层位现今地层进行时深转换,得到分析区目的层段上下层位现今地层;将分析区目的层段上层位深度减去分析区目的层段下层位深度,得到分析区目的层段的残留地层厚度图。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计算低勘探程度地区古水深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S2中,所述利用综合剥蚀量恢复法,对分析区内目的层段剥蚀地层厚度进行计算包括:建立以构造横剖面法为基础,以测井声波时差法进行修正的复合地层剥蚀量恢复法,对分析区目的层段剥蚀地层厚度进行解剖;通过对地震剖面目的层位的横向延伸恢复目的层段剥蚀地层,得到目的层段剥蚀地层厚度平面展布;
测井声波时差法利用泥岩测井声波时差计算少数井位剥蚀量,在连续沉积的地层中,未经剥蚀的地层泥岩声波时差呈线性且压实情况不变;根据钻遇目的层井的声波时差曲线进行地层压实趋势线的延伸,目的层与上层地层压实趋势线发生偏移,则发生偏移的地层深度为剥蚀地层厚度;
计算根据井点位置测井数据计算的剥蚀地层厚度与井点位置,构造横剖面法计算的剥蚀地层厚度的偏离度,利用井点的剥蚀地层厚度修正构造横剖面法计算的剥蚀地层厚度,表达式为:
式中,P为井数据剥蚀量与横剖面法剥蚀量的偏离度;H为测井数据计算的剥蚀地层厚度;H为构造横剖面法计算的剥蚀地层厚度;
若偏离度小于10%,则接收构造横剖面法计算的剥蚀地层厚度为井点位置剥蚀地层厚度;偏离度大于10%,则修正为测井数据计算的剥蚀地层厚度为井点位置剥蚀地层厚度;根据修正后的剥蚀地层厚度展布绘制剥蚀量厚度图。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计算低勘探程度地区古水深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S6中,根据目的层段沉积相展布图与地震剖面,计算目的层段粗粒岩体厚度包括:对比目的层段沉积相平面展布图,在河谷区域选取多条垂向切割粗粒岩体体与多条平行粗粒岩体走向切割的地震剖面;
其中,垂向切割岩的地震剖用于观测粗粒岩体展布范围,平行砂体走向切割的地震剖面用于计算粗粒岩体厚度,表达式为:
式中,H为计算粗粒岩体的厚度,H为沿走向切割地震剖面所切粗粒岩体厚度,N为沿走向切割地震剖面道数;
整合每个粗粒扇体的厚度与平面展布,对分析区内粗粒砂体进行刻画,制得分析区目的层段粗粒岩体厚度图。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计算低勘探程度地区古水深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S7中,利用粗粒岩体厚度展布规律,对分析区目的层段的古水深恢复进行修订包括:统计并分析凹陷陡坡带的地震剖面,对陡坡带堆积粗粒岩体的厚度在地震剖面标定,根据剖面数量完成对粗粒岩体的展布范围的识别;
排除粗粒岩体的展布范围与相应厚度,完善对分析区目的层段实际古水深的修订;将分析区目的层段古水深平面展布去除分析区目的层段粗粒岩体厚度展布,得到分析区目的层段修订的古水深平面图。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计算低勘探程度地区古水深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S8中,统计分析区钻遇目的层的井数据,并计算井点目的层段的古水深数值包括:统计分析区钻遇目的层井的岩心分析化验数据,统计计算Fe、Co、La、Mn、Th、U元素含量与计算Fe/Co、Fe/Mn、Th/U比值,拟合出相应点位的古水深数值;分析区利用岩心样品Co与La元素含量计算古水深数值,表达式为:
VS=(Vo×NCo)/(SCo-T×TCo)
T=SLa/NLa
H=3.05×105/(Vs×103)3/2
式中,Vs为岩心样品沉积时的沉积速率,Vo为正常湖泊沉积速率,NCo为正常湖泊沉积物中的Co的丰度,SCo为岩心样品中的Co的丰度,TCo为陆源碎屑岩中Co的平均丰度,T为物源Co对样品的贡献值,SLa为样品中的La的丰度,NLa为陆源碎屑岩中的La的平均丰度,H为古水深;
汇总井数据计算的古水深与数据点对应的原始地层厚度。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计算低勘探程度地区古水深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S9中,对比井点数据验证并修正原始地层厚度与古水深关系经验公式包括:将有效井点数据带入到断陷凹陷原始地层厚度与古水深关系经验公式中,计算数据点与经验公式的偏离程度,表达式为:
式中,P为计算数据点与经验公式的偏离程度,H为利用井数据计算的古水深数值,H为选取与H同一地层厚度的经验公式拟合古水深数值;
当偏离程度小于10%时,则保留拟合的断陷凹陷原始地层厚度与古水深关系经验公式;当偏离程度大于10%时,则带入井点数据到断陷凹陷原始地层厚度与古水深关系曲线中,对断陷凹陷原始地层厚度数值与古水深数值关系进行重新拟合。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计算低勘探程度地区古水深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S10中,利用原始地层厚度与古水深关系经验公式,得到分析区目的层段古水深最终恢复结果包括:
在修订后目的层段的原始地层厚度展布中选取最大厚度、最小厚度及多个等厚线上的等厚数值,代入计算的断陷凹陷原始地层厚度与古水深关系经验公式,得到相应的最大古水深、最小古水深及多个等厚数值对应的古水深;
利用最终的断陷凹陷原始地层厚度与古水深关系经验公式对照目的层段原始地层厚度展布图,通过带入计算完成分析区目的层段的古水深最终恢复,并初步绘制分析区目的层段最终的古水深平面图。
9.一种计算低勘探程度地区古水深的系统,其特征在于,该系统实施权利要求1至8任意一项所述的计算低勘探程度地区古水深的方法,该系统包括:
分析区目的层段残留地层厚度计算模块,用于对分析区内地震剖面解释,计算分析区目的层段的残留地层厚度;
分析区目的层段剥蚀地层厚度计算模块,用于利用综合剥蚀量恢复法,对分析区内目的层段剥蚀地层厚度进行计算;
原始地层厚度计算模块,用于将分析区目的层段的残留地层厚度与剥蚀地层厚度叠加,得到原始地层厚度,绘制分析区目的层段原始地层厚度图;
分析区目的层段古水深初步恢复模块,用于分析统计同类型凹陷的原始地层厚度与古水深关系,并得到经验公式;利用原始地层厚度与古水深关系经验公式,对分析区目的层段古水深进行初步恢复;
分析区目的层段粗粒岩体厚度计算模块,用于根据目的层段沉积相展布图与地震剖面,计算目的层段粗粒岩体厚度;
分析区目的层段古水深恢复修订模块,用于利用粗粒岩体厚度展布规律,对分析区目的层段的古水深恢复进行修订;
井点目的层段的古水深数值计算模块,用于统计分析区钻遇目的层的井数据,并计算井点目的层段的古水深数值;
分析区目的层段古水深恢复模块,用于对比井点数据验证并修正原始地层厚度与古水深关系经验公式,利用原始地层厚度与古水深关系经验公式,得到分析区目的层段古水深最终恢复结果。
CN202410257616.0A 2024-03-07 2024-03-07 一种计算低勘探程度地区古水深的方法及系统 Active CN11785174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410257616.0A CN117851748B (zh) 2024-03-07 2024-03-07 一种计算低勘探程度地区古水深的方法及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410257616.0A CN117851748B (zh) 2024-03-07 2024-03-07 一种计算低勘探程度地区古水深的方法及系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851748A CN117851748A (zh) 2024-04-09
CN117851748B true CN117851748B (zh) 2024-07-12

Family

ID=9053055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410257616.0A Active CN117851748B (zh) 2024-03-07 2024-03-07 一种计算低勘探程度地区古水深的方法及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7851748B (zh)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970796A (zh) * 2020-07-23 2022-01-25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精确恢复沉积盆地古水深的方法
CN114839674A (zh) * 2021-01-31 2022-08-02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断陷盆地的古水深恢复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526689A (zh) * 2016-11-25 2017-03-22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江汉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一种定量恢复湖盆古水深的方法
CN107991714B (zh) * 2017-11-28 2020-02-28 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 基于湖盆古地形恢复的定量方法
CN113687440A (zh) * 2021-08-18 2021-11-23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基于米兰科维奇旋回的古水深定量恢复方法和存储介质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970796A (zh) * 2020-07-23 2022-01-25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精确恢复沉积盆地古水深的方法
CN114839674A (zh) * 2021-01-31 2022-08-02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断陷盆地的古水深恢复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851748A (zh) 2024-04-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eatini et al. Groundwater pumping and land subsidence in the Emilia‐Romagna coastland, Italy: Modeling the past occurrence and the future trend
CN103454685B (zh) 利用测井约束波阻抗反演预测砂体厚度的方法和装置
Lia et al. Uncertainties in reservoir production forecasts
Bui et al. Identification of aquifer system in the whole Red River Delta, Vietnam
Meschis et al. Regional deformation and offshore crustal local faulting as combined processes to explain uplift through time constrained by investigating differentially uplifted late quaternary paleoshorelines: The foreland Hyblean plateau, SE Sicily
Karastathis et al. The contribution of geophysical techniques to site characterisation and liquefaction risk assessment: Case study of Nafplion City, Greece
Wang et al. Detrital zircon geochronologic constraints on patterns and drivers of continental‐scale sediment dispersal in the Late Mississippian
Doligez et al. Memoir 71, Chapter 23: Integrated Reservoir Characterization: Improvement in Heterogeneous Stochastic Modeling by Integration of Additional External Constraints
Grasmick et al. Global versus local simulation of geotechnical parameters for tunneling projects
Marliyani et al. Evidence for multiple ground‐rupturing earthquakes in the past 4,000 years along the Pasuruan Fault, East Java, Indonesia: Documentation of active normal faulting in the Javan Backarc
Chilton et al. Uncovering the Controls on Fluvial Bedrock Erodibility and Knickpoint Expression: A High‐Resolution Comparison of Bedrock Properties Between Knickpoints and Non‐Knickpoint Reaches
CN117851748B (zh) 一种计算低勘探程度地区古水深的方法及系统
Ziesch et al. Subseismic pathway prediction by three-dimensional structural restoration and strain analysis based on seismic interpretation
Chowdhury Evaluation of the State of Practice Regarding Nonlinear Seismic Deformation Analyses of Embankment Dams Subject to Soil Liquefaction Based on Case Histories
Roberts-Ashby et al. A method for examining the geospatial distribution of CO2 storage resources applied to the Pre-Punta Gorda Composite and Dollar Bay reservoirs of the South Florida Basin, USA
Saein Tectonic and Structural Framework of the Zagros Fold-thrust Belt
CN114578431A (zh) 一种古地貌的岩性恢复方法
Okur GIS based approach to analyze soil liquefaction and amplification: A case study in Eskisehir, Turkey
Filak et al. Advanced Workflow for 3-D Geological Modeling of a Complex Giant Field, Greater Burgan, Kuwait
Roberts-Ashby et al. Potential for carbon dioxide sequestration in the Lower Cretaceous Sunniland Formation within the Sunniland Trend of the South Florida Basin, US
Stohler et al. 3D numerical modelling and simulation of the impact of fault zones on fluid flow in sandstones of the Rio do Peixe Basin, NE Brazil
CN111898267A (zh) 一种基于沉积地质条件的冲击地压危险性评价方法
Liu et al. The secondary consolidation (creep) due to geohistorical overburden pressure in the Houston-Galveston Region, Texas
Mullins et al. Combining process-based models and multiple-point geostatistics for improved reservoir modelling
CN114139328B (zh) 一种层间氧化带砂岩型铀矿有利成矿带的预测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