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849950A - 一种pon合分波光组件及其pon合分波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pon合分波光组件及其pon合分波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849950A
CN117849950A CN202311866257.0A CN202311866257A CN117849950A CN 117849950 A CN117849950 A CN 117849950A CN 202311866257 A CN202311866257 A CN 202311866257A CN 117849950 A CN117849950 A CN 11784995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ilter
prism
lens
light
p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1866257.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袁文瑞
毕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O Net Technologies Shenzhen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O Net Technologies Shenzhen Group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O Net Technologies Shenzhen Group Co Ltd filed Critical O Net Technologies Shenzhen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1866257.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7849950A/zh
Publication of CN11784995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84995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Optical Couplings Of Light Guid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及PON合分波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PON合分波光组件及其PON合分波装置。PON合分波光组件包括底板、第一柱面透镜、Z‑Block组件和透镜组件;透镜组件至少包括两个第一透镜,Z‑Block组件具有至少两个光入射端口和至少两个光出射端口;第一柱面透镜、Z‑Block组件和透镜组件皆安装在底板上,第一柱面透镜和透镜组件分别位于Z‑Block组件的两侧,且透镜组件位于光出射端口所在一侧,第一透镜分别与光出射端口一一对应。第一柱面透镜用于接收并汇聚Z‑Block组件射出的发射端光束,以及接收并准直接收端发出的接收端光束。Z‑Block组件用于通过光入射端口接收发射端发出的发射端光束并对发射端光束合束后射入到第一柱面透镜,以及对自第一柱面透镜射入的接收端光束分束。

Description

一种PON合分波光组件及其PON合分波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PON合分波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PON合分波光组件及其PON合分波装置。
背景技术
PON(Passive Optical Network)是一种光纤接入技术,其使用单根光纤将高速数据传输到多个终端用户。在传统的PON技术中,对称传输速率为1Gbps被称为1G PON或G-PON,而10G PON则提供了更高的对称传输速率,达到了10Gbps。随着千兆宽带提速,10G PON技术已经大规模部署,下一代50PON技术将大放异彩。
在PON(被动光纤网络)技术领域中,合分波组件(Coupler/Splitter)是一种被动光学器件,用于将光信号进行分光或合并。合分波组件主要将光信号从一个输入端口分散到多个输出端口(分波)或将来自多个输入端口的光信号合并到一个输出端口(合波)。它可以实现在光纤传输网络中的光信号共享和分配,将单个光源的信号分发给多个终端用户。
目前的合分波组件的发射端和接收端分开设置,使用时需要考虑合、分波问题,光路调试麻烦,后续应用工艺难度大,成本高,难以大规模生产。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PON合分波光组件及其PON合分波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合分波组件的发射端和接收端分开设置,使用时需要考虑合、分波问题,光路调试麻烦,后续应用工艺难度大,成本高,难以大规模生产。的问题。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PON合分波光组件,包括底板、第一柱面透镜、Z-Block组件和透镜组件;透镜组件至少包括两个第一透镜,Z-Block组件具有至少两个光入射端口和至少两个光出射端口;第一柱面透镜、Z-Block组件和透镜组件皆安装在底板上,第一柱面透镜和透镜组件分别位于Z-Block组件的两侧,且透镜组件位于光出射端口所在一侧,第一透镜分别与光出射端口一一对应;
第一柱面透镜用于接收并汇聚Z-Block组件射出的发射端光束,以及接收并准直接收端发出的接收端光束;
Z-Block组件用于通过光入射端口接收发射端发出的发射端光束并对发射端光束合束后射入到第一柱面透镜,以及对自第一柱面透镜射入的接收端光束分束,以使每束接收端光束分别从对应的光出射端口射出,并射入到对应的第一透镜;第一透镜用于汇聚射入的接收端光束。
可选地,每个第一透镜上皆设置有第一滤波片,射入第一透镜的接收端光束通过第一滤波片之后射出。
可选地,第一透镜靠近Z-Block组件的一端设置为球形凸面,远离Z-Block组件的一端设置为倾斜的第一全反射面,第一滤波片位于第一透镜的下方;接收端光束经球形凸面射入到第一透镜中,并经过第一全反射面反射后射入第一滤波片之后射出。
可选地,Z-Block组件包括Z棱镜、与光入射端口数量对应的第二滤波片、与光出射端口总数量对应的第三滤波片;第二滤波片安装在Z棱镜靠近第一透镜的一侧;
第二滤波片作为光入射端口,第三滤波片作为光出射端口并与第一透镜一一对应;
其中,经第二滤波片射入的发射端光束射入到Z棱镜中合束后射至第一柱面透镜;第一柱面透镜接收的接收端光束射入到Z棱镜分束后射至对应的第三滤波片。
可选地,第二滤波片和第三滤波片皆具有3个,第一透镜具有3个;3个第三滤波片与3个第一透镜一一对应。
可选地,Z-Block组件还包括异形棱镜和第四滤波片,异形棱镜和第四滤波片位于Z棱镜靠近第一柱面透镜的一侧,且第四滤波片分别与Z棱镜和异形棱镜连接;其中,第一柱面透镜接收的接收端光束依次经过异形棱镜和第四滤波片射入到Z棱镜;Z棱镜中合束后的发射端光束经异形棱镜射入到第一柱面透镜;和/或
3个第二滤波片分别用于接收1342+/-2nm下行波长光束、1490+/-10nm下行波长光束、1577+/-5nm下行波长光束;3个第三滤波片分别用于射出1270+/-10nm上行波长光束、1286+/-2nm上行波长光束、1310+/-20nm上行波长光束。
可选地,Z-Block组件还包括补偿块,补偿块分别与异形棱镜和Z棱镜连接;
Z棱镜中合束后的发射端光束依次经补偿块和异形棱镜射入到第一柱面透镜。
可选地,异形棱镜与补偿块对应的一端设置有倾斜的第二全反射面,与第四滤波片对应的一端设置有倾斜的第三全反射面;异形棱镜与补偿块之间的Z棱镜的侧面设置有第四全反射面;至少部分第二滤波片射入的发射端光束经第四全反射面和其他第二滤波片反射后,依次经第二全反射面、第三全反射面和第四滤波片反射后射至第一柱面透镜;和/或
在Z棱镜靠近第一柱面透镜的侧面上,位于第四滤波片远离第四全反射面的一侧的Z棱镜侧面上设置有第五全反射面;至少部分入射到Z棱镜中的接收端光束经第五全反射面和其他第三滤波片反射后,经对应的第三滤波片射至第一透镜片。
可选地,异形棱镜、补偿块、第四滤波片、第二滤波片和第三滤波片相对于底板悬空。
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PON合分波装置,包括发射端、入射端以及如权利要求1至9任一项PON合分波光组件。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PON合分波光组件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发明的PON合分波光组件应用于PON(Passive Optical Network)光纤传输技术中,通过将第一柱面透镜、Z-Block组件和透镜组件集成在底板上,同时,Z-Block组件具有至少两个光入射端口和至少两个光出射端口,能够同时进行光束的合、分波,这样,就可以在一个PON合分波光组件中同时实现发射端光束合束处理和接收端光束分束处理,实现用户端和信号源端之间光信号的传输和分配,使用时不需要考虑合、分波问题,省去光路调试的麻烦,后续应用工艺难度小,成本低,适合大规模生产。
附图说明
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附图中: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PON合分波光组件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PON合分波光组件的侧视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接收端光束和发射端光束的光路图。
图中各附图标记为:
1、底板;2、第一柱面透镜;3、Z-Block组件;31、光入射端口;32、光出射端口;33、Z棱镜;331、第四全反射面;332、第五全反射面;34、第二滤波片;35、异形棱镜;351、第二全反射面;352、第三全反射面;36、第四滤波片;37、补偿块;38、第三滤波片;4、透镜组件;41、第一透镜;411、球形凸面;412、第一全反射面;5、第一滤波片;6、发射端光束;7、接收端光束。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现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作详细说明。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PON合分波光组件,如图1至图3所示,PON合分波光组件包括底板1、第一柱面透镜2、Z-Block组件3和透镜组件4;透镜组件4至少包括两个第一透镜41,Z-Block组件3具有至少两个光入射端口31和至少两个光出射端口32;第一柱面透镜2、Z-Block组件3和透镜组件4皆安装在底板1上,第一柱面透镜2和透镜组件4分别位于Z-Block组件3的两侧,且透镜组件4位于光出射端口32所在一侧,第一透镜41分别与光出射端口32一一对应。第一柱面透镜2用于接收并汇聚Z-Block组件3射出的发射端光束6,以及接收并准直接收端发出的接收端光束7。
Z-Block组件3用于通过光入射端口31接收发射端发出的发射端光束6并对发射端光束6合束后射入到第一柱面透镜2,以及对自第一柱面透镜2射入的接收端光束7分束,以使每束接收端光束7分别从对应的光出射端口32射出,并射入到对应的第一透镜41。第一透镜41用于汇聚射入的接收端光束7。
本发明的PON合分波光组件应用于PON(Passive Optical Network)光纤传输技术中,通过将第一柱面透镜2、Z-Block组件3和透镜组件4集成在底板1上,同时,Z-Block组件3具有至少两个光入射端口31和至少两个光出射端口32,能够同时进行光束的合、分波,这样,就可以在一个PON合分波光组件中同时实现发射端光束6合束处理和接收端光束7分束处理,实现用户端和信号源端之间光信号的传输和分配,使用时不需要考虑合、分波问题,省去光路调试的麻烦,后续应用工艺难度小,成本低,适合大规模生产。
具体地,本发明的PON合分波光组件中,发射端光束6和接收端光束7都经过第一柱面透镜2。对于接收端,第一柱面透镜2作为公共端外接信号源的光信号,即接收端光束7。接收端光束7一般包含有不同波长的多束光信号,接收端光束7射入到第一柱面透镜2中进行准直变成准直光,然后再射至Z-Block组件3中。在Z-Block组件3,接收端光束7不同波长的光信号被分束,从各自对应的光出射端口32射出至对应的第一透镜41,然后传输至对应的用户端。
对于发射端,不同用户端的、不同波长的多束光信号分别通过对应的光入射端口31入射至Z-Block组件3。在Z-Block组件3中,不同波长的光信号合束后射入到第一柱面透镜2,经过第一柱面透镜2射出并通过光纤传输至信号源端。
具体地,第一柱面透镜2(Cylindrical Lens)是一种光学透镜,其曲面形状是一个圆柱体的一部分。与常见的球面透镜不同,柱面透镜在一个方向上的曲率半径与另一个方向上的曲率半径不同,使得它能够对光在一个方向上进行聚焦或发散。柱面透镜利用透镜的曲面对入射的光进行折射和聚焦。然而,由于柱面透镜的曲率半径在不同方向上不同,其只能在一个方向上聚焦光线,而在另一个方向上则保持光的平行。
具体地,常规的Z-Block组件是一种光学器件,也被称为Z波片或零相位波片。其是一种具有特殊光学性质的偏振光学元件。Z-Block组件主要用于对偏振态光进行相位调制,即改变光的偏振方向。它由两个平行的薄偏振片组成,这些偏振片的传输轴(偏振方向)相互垂直。当线偏振光通过Z-Block组件时,其偏振方向会发生旋转。具体来说,如果输入的线偏振光的偏振方向与Z-Block组件的传输轴对齐,输出光将保持原来的偏振方向。但是,当输入光的偏振方向与Z-Block组件的传输轴垂直时,输出光的偏振方向会被旋转90度。
而本发明的Z-Block组件3具有至少两个光入射端口31和至少两个光出射端口32,同时集成有下述的异形转光棱镜35和第四滤波片36,并与第一透镜41和第一柱面透镜2配合实现合、分波,不同于上述常规Z-Block组件。
进一步地,第一透镜41可以为柱面透镜。每个第一透镜41上皆设置有第一滤波片5,射入第一透镜41的接收端光束7通过第一滤波片5之后射出。在从第一透镜41射出之后,接收端光束7经过第一滤波片5滤波,能大幅减小各通道之间的串扰,提高整体组件的串扰性能,能够大程度地提高信号传输质量。
第一透镜41靠近Z-Block组件3的一端设置为球形凸面411,远离Z-Block组件3的一端设置为倾斜的第一全反射面412,第一滤波片5位于第一透镜41的下方;接收端光束7经球形凸面411射入到第一透镜41中,并经过第一全反射面412反射后射入第一滤波片5之后射出。第一透镜41可以通过对常规柱面透镜进行光学冷加工形成倾斜的第一全反射面412。光学冷加工的面能够具有全反射功能,相比半导体刻蚀加工硅透镜,曲率半径精度更高,成本更低。
进一步地,Z-Block组件3包括Z棱镜33、与光入射端口31数量对应的第二滤波片34、与光出射端口32总数量对应的第三滤波片38;第二滤波片34安装在Z棱镜33靠近第一透镜41的一侧。第二滤波片34作为光入射端口31,第三滤波片38作为光出射端口32并与第一透镜41一一对应。其中,经第二滤波片34射入的发射端光束6射入到Z棱镜33中合束后射至第一柱面透镜2;第一柱面透镜2接收的接收端光束7射入到Z棱镜33分束后射至对应的第三滤波片38。在本方案中,第二滤波片34和第三滤波片38实现对应光束的滤波,即对应通道的光束实现低损耗透过,其他通道的光束在其上则实现较高的反射,无法通过。光束在Z棱镜33中经过Z棱镜33和第二滤波片34、第三滤波片38的反射转向,实现分束或合束。
Z棱镜33是一种光学元件,也被称为Z型棱镜或直角棱镜。Z棱镜33的工作原理基于光的全反射和折射原理。当光线由一个介质入射到Z棱镜33的倒置面上时,根据光的全反射原理,光线会在倒置面和垂直面之间发生一次或多次的反射。最终,光线会从Z棱镜33的一条边或斜面上射出。
第二滤波片34和第三滤波片38皆具有3个,第一透镜41具有3个。3个第三滤波片38与3个第一透镜41一一对应。3个第二滤波片34分别用于接收1342+/-2nm下行波长光束、1490+/-10nm下行波长光束、1577+/-5nm下行波长光束;3个第三滤波片38分别用于射出1270+/-10nm上行波长光束、1286+/-2nm上行波长光束、1310+/-20nm上行波长光束。这些波长的光信号中,1270+/-10nm上行波长光束、1310+/-20nm上行波长光束为2.5GPON、10G PON技术中的接收端光束。1577+/-5nm下行波长光束、1490+/-10nm下行波长光束为2.5GPON、10G PON技术中的发射端光束。1342+/-2nm下行波长光束、1286+/-2nm上行波长光束分别为50GPON技术中的发射端光束和接收端光束。即在本方案中,通过设置3个第二滤波片34和3个第三滤波片38,同时配合3个第一透镜41和第一柱面透镜2,能够实现1342+/-2nm下行波长光束、1490+/-10nm下行波长光束、1577+/-5nm下行波长光束、1270+/-10nm上行波长光束、1286+/-2nm上行波长光束、1310+/-20nm上行波长光束的同步传输,兼容2.5GPON、10GPON技术和50GPON技术,PON合分波光组件的兼容性高,实现低成本、模块化设计。
Z-Block组件3还包括异形转光棱镜35和第四滤波片36,异形转光棱镜35和第四滤波片36位于Z棱镜33靠近第一柱面透镜2的一侧,且第四滤波片36分别与Z棱镜33和异形转光棱镜35连接。其中,第一柱面透镜2接收的接收端光束7依次经过异形转光棱镜35和第四滤波片36射入到Z棱镜33;Z棱镜33中合束后的发射端光束6经异形转光棱镜35射入到第一柱面透镜2。第四滤波片36可以对接收端光束7进行滤波,结合前述的第一滤波片5,接收端光束7能够进行两次滤波处理,即PON合分波光组件具有二次滤波功能,能大幅减小各通道之间的串扰,提高整体组件的串扰性能,大程度地提高信号传输质量。异形转光棱镜35将发射端光束6射至第一柱面透镜2中。
异形转光棱镜35(Prism Light Guide)是一种用于光学系统中光的传输和导引的光学元件。其采用了棱镜的形状和光的全反射原理,可以将光信号从一个位置引导到另一个位置。异形转光棱镜35通常由光学质量的透明材料(如玻璃或塑料)制成,其外形通常呈现出如梯形、楔形或其它非传统形状。这种非传统形状的设计使得入射光在棱镜内部经历多次全反射,并最终通过棱镜的不同面反射出来。通过控制棱镜的形状和棱镜表面的反射性质,异形转光棱镜35可以实现多种功能
Z-Block组件3还包括补偿块37,补偿块37分别与异形转光棱镜35和Z棱镜33连接。Z棱镜33中合束后的发射端光束6依次经补偿块37和异形转光棱镜35射入到第一柱面透镜2。在设置了第四滤波片36基础上,进一步设置补偿块37,补偿块37一是可以在设置了第四滤波片36基础上起到配合支撑异形转光棱镜35的作用,二是能够衔接Z棱镜33和异形转光棱镜35之间的间隙,将光束从Z棱镜33传导至异形转光棱镜35中,较少光损耗,提高光信号的传输精度。
具体地,异形转光棱镜35、补偿块37、第四滤波片36、第二滤波片34和第三滤波片38相对于底板1悬空。也就是说,异形转光棱镜35、补偿块37、第四滤波片36、第二滤波片34和第三滤波片38只与Z棱镜33直接或间接连接,而不与底板1接触。这样可以保证固定的同时,避免异形转光棱镜35、补偿块37、第四滤波片36、第二滤波片34和第三滤波片38与底板1接触,避免底板1影响光信号传递的精准度。异形转光棱镜35、补偿块37、第四滤波片36、第二滤波片34、第三滤波片38和Z棱镜33之间皆可以通过光路胶水直接或间接粘接,第一透镜41、Z棱镜33和第一柱面透镜2可以通过胶水粘接在底板1上。由于PON合分波光组件的各部件尺寸都非常小,所以异形转光棱镜35、补偿块37、第四滤波片36、第二滤波片34和第三滤波片38相对于底板1悬空也能够实现其自身的牢固固定。
异形转光棱镜35与补偿块37对应的一端设置有倾斜的第二全反射面351,与第四滤波片36对应的一端设置有倾斜的第三全反射面352。异形转光棱镜35与补偿块37之间的Z棱镜33的侧面设置有第四全反射面331。至少部分第二滤波片34射入的发射端光束6经第四全反射面331和其他第二滤波片34反射后,依次经第二全反射面351、第三全反射面352和第四滤波片36反射后射至第一柱面透镜2。通过第二全反射面351、第三全反射面352、第四全反射面331、第四滤波片36以及第二滤波片34对其他光束的反射,所有的发射端光束6合束后反射至第一柱面透镜2,实现发射端各光信号的合束传输。第二全反射面351、第三全反射面352、第四全反射面331可以是镀在对应表面的高反膜。而对于滤波片,滤波片只会对对应波长的光信号通透,非对应波长的光信号射过来会被反射转向,因此,第四滤波片36以及第二滤波片34会反射非对应的发射端光束6。
在Z棱镜33靠近第一柱面透镜2的侧面上,位于第四滤波片36远离第四全反射面331的一侧的Z棱镜33侧面上设置有第五全反射面332。至少部分入射到Z棱镜33中的接收端光束7经第五全反射面332和其他第三滤波片38反射后,经对应的第三滤波片38射至第一透镜41片。通过第五全反射面332以及第三滤波片38对其他光束的反射,光束反射至对应的第三滤波片38,从而进入到对应的第一透镜41中。
为了便于理解本发明技术方案,以下对PON合分波光组件整体光路进行详细说明。
结合图3所示,发射端光路原理如下:三组发射端波长的光束TX1、TX2、TX3分别从3个第二滤波片34(以图3为参考,从上至下,3个第二滤波片34依次为滤波片1、滤波片2、滤波片3)入射。其中,TX1的光束直接在Z棱镜33内部传输至补偿块37。TX2光束经过滤波片2后,在Z棱镜33内部传输至Z棱镜33的第四全反射面331反射,然后传输至滤波片1,再由滤波片1反射,自此TX2的光束与TX1的光束合成1束,在Z棱镜33内部传输至补偿块37。TX3光束经过滤波片3后,在Z棱镜33内部传输至Z棱镜33的第四全反射面331反射,然后传输至滤波片2,再由滤波片2反射,自此TX3的光束与TX2的光束合成1束,按照TX2的传输路径传输。三束光完成合束后在Z棱镜33内部传输至补偿块37,穿过补偿块37后,传输至异形转光棱镜35的第二全反射面351,光束被反射至异形转光棱镜35的第三全反射面352,然后入射至第四滤波片36,在第四滤波片36的主膜面实现反射,经由异形转光棱镜35出射至第一柱面透镜2,第一柱面透镜2对光束实现汇聚作用,传输至下一个端口。
仍然结合图3所示,接收端光路原理如下:三组接收端波长的光束RX1、RX2、RX3分别从公共端口入射进入,此时为发散光,经过第一柱面透镜21准直后,形成准直光,直接穿过异形转光棱镜35和第四滤波片36,到达三个第三滤波片38中的滤波片4(以图3为参考,从上至下,3个第三滤波片38依次为滤波片4、滤波片5、滤波片6)。此时,RX1端口光束直接从滤波片4出射至第一透镜41,经由对应的第一透镜41和第一滤波片5进行汇聚、滤波,直接与后端接收端口(比如光探测器)对接。RX2光束在滤波片4处反射,经由Z棱镜33的第五全反射面332反射至滤波片5,透过滤波片5后,经由对应的第一透镜41和第一滤波片5进行汇聚滤波,直接与后端接收端口(比如光探测器)对接。RX3光束在滤波片4处反射,经由Z棱镜33的第五全反射面332反射至滤波片5,依次经过滤波片5、Z棱镜33的第五全反射面332反射后,透过滤波片6,然后经由对应的第一透镜41和第一滤波片5进行汇聚、滤波,直接与后端接收端口(比如光探测器)对接。
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PON合分波装置,包括上述PON合分波光组件。其效果同上述PON合分波光组件,在此不再赘述。
应当理解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可以对上述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所有这些修改和替换,都应属于本发明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PON合分波光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底板、第一柱面透镜、Z-Block组件和透镜组件;所述透镜组件至少包括两个第一透镜,所述Z-Block组件具有至少两个光入射端口和至少两个光出射端口;所述第一柱面透镜、所述Z-Block组件和所述透镜组件皆安装在所述底板上,所述第一柱面透镜和所述透镜组件分别位于所述Z-Block组件的两侧,且所述透镜组件位于所述光出射端口所在一侧,所述第一透镜分别与所述光出射端口一一对应;
所述第一柱面透镜用于接收并汇聚所述Z-Block组件射出的发射端光束,以及接收并准直接收端发出的接收端光束;
所述Z-Block组件用于通过所述光入射端口接收发射端发出的发射端光束并对发射端光束合束后射入到所述第一柱面透镜,以及对自所述第一柱面透镜射入的接收端光束分束,以使每束接收端光束分别从对应的所述光出射端口射出,并射入到对应的所述第一透镜;
所述第一透镜用于汇聚射入的接收端光束。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PON合分波光组件,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第一透镜上皆设置有第一滤波片,射入所述第一透镜的接收端光束通过所述第一滤波片之后射出。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PON合分波光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镜靠近所述Z-Block组件的一端设置为球形凸面,远离所述Z-Block组件的一端设置为倾斜的第一全反射面,所述第一滤波片位于所述第一透镜的下方;所述接收端光束经所述球形凸面射入到所述第一透镜中,并经过所述第一全反射面反射后射入所述第一滤波片之后射出。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PON合分波光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Z-Block组件包括Z棱镜、与所述光入射端口数量对应的第二滤波片、与所述光出射端口总数量对应的第三滤波片;所述第二滤波片安装在所述Z棱镜靠近所述第一透镜的一侧;
所述第二滤波片作为所述光入射端口,所述第三滤波片作为所述光出射端口并与所述第一透镜一一对应;
其中,经所述第二滤波片射入的发射端光束射入到所述Z棱镜中合束后射至所述第一柱面透镜;所述第一柱面透镜接收的接收端光束射入到所述Z棱镜分束后射至对应的所述第三滤波片。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PON合分波光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滤波片和所述第三滤波片皆具有3个,所述第一透镜具有3个;3个所述第三滤波片与3个所述第一透镜一一对应。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PON合分波光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Z-Block组件还包括异形棱镜和第四滤波片,所述异形棱镜和所述第四滤波片位于所述Z棱镜靠近第一柱面透镜的一侧,且所述第四滤波片分别与所述Z棱镜和所述异形棱镜连接;其中,所述第一柱面透镜接收的接收端光束依次经过所述异形棱镜和所述第四滤波片射入到所述Z棱镜;所述Z棱镜中合束后的发射端光束经所述异形棱镜射入到所述第一柱面透镜;和/或
3个所述第二滤波片分别用于接收1342+/-2nm下行波长光束、1490+/-10nm下行波长光束、1577+/-5nm下行波长光束;3个所述第三滤波片分别用于射出1270+/-10nm上行波长光束、1286+/-2nm上行波长光束、1310+/-20nm上行波长光束。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PON合分波光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Z-Block组件还包括补偿块,所述补偿块分别与所述异形棱镜和Z棱镜连接;
所述Z棱镜中合束后的发射端光束依次经所述补偿块和所述异形棱镜射入到所述第一柱面透镜。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PON合分波光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异形棱镜与所述补偿块对应的一端设置有倾斜的第二全反射面,与所述第四滤波片对应的一端设置有倾斜的第三全反射面;所述异形棱镜与所述补偿块之间的所述Z棱镜的侧面设置有第四全反射面;至少部分所述第二滤波片射入的发射端光束经所述第四全反射面和其他所述第二滤波片反射后,依次经所述第二全反射面、第三全反射面和第四滤波片反射后射至所述第一柱面透镜;和/或
在所述Z棱镜靠近所述第一柱面透镜的侧面上,位于所述第四滤波片远离所述第四全反射面的一侧的所述Z棱镜侧面上设置有第五全反射面;至少部分入射到所述Z棱镜中的接收端光束经所述第五全反射面和其他所述第三滤波片反射后,经对应的所述第三滤波片射至所述第一透镜片。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PON合分波光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异形棱镜、补偿块、第四滤波片、第二滤波片和第三滤波片相对于所述底板悬空。
10.一种PON合分波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发射端、入射端以及如权利要求1至9任一项所述PON合分波光组件。
CN202311866257.0A 2023-12-29 2023-12-29 一种pon合分波光组件及其pon合分波装置 Pending CN117849950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866257.0A CN117849950A (zh) 2023-12-29 2023-12-29 一种pon合分波光组件及其pon合分波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866257.0A CN117849950A (zh) 2023-12-29 2023-12-29 一种pon合分波光组件及其pon合分波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849950A true CN117849950A (zh) 2024-04-09

Family

ID=9054510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1866257.0A Pending CN117849950A (zh) 2023-12-29 2023-12-29 一种pon合分波光组件及其pon合分波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7849950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3301489U (zh) 具有多路波长通道的光发射器件、光接收器件及光模块
KR102285021B1 (ko) 양방향 광 어셈블리, 광 네트워크 유닛, 광 라인 단말, 및 수동 광 네트워크 시스템
EP3063574B1 (en) Multiplexed optoelectronic engines
US9065587B2 (en) Optical multiplexing using laser arrays
CN113169807B (zh) 多信道双向光通信模块
CN204925459U (zh) 一种多波长单纤双向光收发模块
CN105717589A (zh) 一种单光口多路并行光发射组件
CN206270551U (zh) 一种高速光发射器件
JP5623675B2 (ja) 光信号多重化方法および光多重化装置
EP3749995A1 (en) Multi-channel optical coupler
CN104991320A (zh) 一种多波长单纤双向光收发模块及其工作方法
CN217639658U (zh) 光收发模块
CN109581597A (zh) 一种单纤双向光模块组成的波分复用光传输系统
CN208421302U (zh) 一种单纤双向多波长光收发组件
US7050234B2 (en) Lossless beam combination in a dual fiber collimator using a polarizing beamsplitter
US6860644B2 (en) Dual fiber collimator assembly pointing control
CN111751931A (zh) 一种小型波分复用器
CN108551372B (zh) 一种多波长空间错位分合波模块
US6839485B2 (en) Optical device for compensation of multiple wavelengths and working distances in dual-fiber collimators
CN111965762A (zh) 一种光栅式波分复用器件
CN110531469B (zh) 单纤双向光模块
WO2023040536A1 (zh) 一种单纤多向光收发装置及光模块
CN117849950A (zh) 一种pon合分波光组件及其pon合分波装置
CN210666094U (zh) 一种多波长分波的接收模组
CN210605101U (zh) 一种基于光波导的多路波分解复用光接收组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