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847662A - 一种风墙 - Google Patents
一种风墙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7847662A CN117847662A CN202410102490.XA CN202410102490A CN117847662A CN 117847662 A CN117847662 A CN 117847662A CN 202410102490 A CN202410102490 A CN 202410102490A CN 117847662 A CN117847662 A CN 117847662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opening
- air
- wind
- box
- fan assembly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 238000001816 cooling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3
- 230000000712 assembly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
- 238000000429 assembly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
- 230000017525 heat dissipation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26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5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12423 maintenanc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20169 heat gene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546 transfer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378 air conditio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903 block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704 evapor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907 flux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452 intercep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520 organiz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750 progress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737 promo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057 refriger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160 research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758 substr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423 venti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5/00—Air-conditioning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covered by F24F1/00 or F24F3/00, e.g. using solar heat or combined with household units such as an oven or water heater
-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ommon to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7/20—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 H05K7/20009—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using a gaseous coolant in electronic enclosures
- H05K7/20136—Forced ventilation, e.g. by fans
- H05K7/20145—Means for directing air flow, e.g. ducts, deflectors, plenum or guides
-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ommon to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7/20—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 H05K7/20009—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using a gaseous coolant in electronic enclosures
- H05K7/20136—Forced ventilation, e.g. by fans
- H05K7/20172—Fan mounting or fan specificatio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风墙,包括风机组件和用电装置,至少一个所述用电装置为设置于所述风机组件进风口侧的前散热盒,所述前散热盒内设置有工作状态下发热的耗电元件,所述前散热盒上开设有彼此在盒腔内部贯通的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在所述风机组件的进风口朝向方向上,所述第一开口相比所述第二开口靠近所述进风口。将前散热盒设置在进风口处,并对应的开设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且第一开口相比第二开口靠近所述进风口,以使得可以借用进风口的强大吸力,促使前散热盒内部的风体流动,并可以外部补入风体,以实现前散热盒内的耗电元件风冷,而无需另外设置风机。综上所述,该风墙能够有效地解决风墙内至少部分用电元件散热效果不好的问题。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风冷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风墙。
背景技术
风墙空调拥有大风量,大冷量的优点。应用在服务器机房,能实现更高热流密度负载。但在实现对服务器散热的同时,风墙本身具备的发热器件也是不可忽略的。如果发热电器件工作时的温升不能及时控制与解决,那由于工作高温导致电器件的损坏,同时会影响空调运行的可靠性,所以风墙空调内部关于发热电器件布置研究尤其重要。
目前更多散热方式设计考虑的是针对性的单独设置风冷或水冷的方式,虽然也能解决散热问题,但无疑多了器件使设备功率更高,成本更高,同时还增加新的可能故障的器件,降低了机组的运行可靠性。
在实现本发明过程中,发明人发现现有技术中至少存在如下问题:至少部分用电装置散热不方便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风墙,该风墙可以有效地解决至少部分用电装置散热不方便的问题。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风墙,包括风机组件和用电装置,至少一个所述用电装置为设置于所述风机组件进风口一侧的前散热盒,所述前散热盒内设置有工作状态下发热的耗电元件,所述前散热盒上开设有彼此在盒腔内部贯通的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在所述风机组件的进风口朝向方向上,所述第一开口相比所述第二开口靠近所述进风口。
在应用上述风墙时,在工作状态下,一般风机组件对应开启,而在风机组件开启时,风机组件的进风口形成强大的吸力,又由于前散热盒设置在进风口侧,且前散热盒上第一开口相比第二开口更加靠近进风口,所以在风机组件进风口抽吸作用下,前散热盒内的风体,从第二开口流向第一开口,而在流经耗电元件时,可以吸热,然后从第一开口流出,而第二开口可以从外部补入新风进入,以使得对耗电元件持续吸热,进而实现耗电元件的散热。在上述风墙中,将前散热盒设置在进风口处,并对应的开设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且第一开口相比第二开口靠近所述进风口,以使得可以借用进风口的强大吸力,促使前散热盒内部的风体流动,并可以外部补入风体,以实现前散热盒内的耗电元件风冷,而无需另外设置风机,而且前散热盒散热需要的风量相比风机组件形成的风量,量非常少,进而不会影响风机组件的工作效率。综上所述,该风墙能够有效地解决风墙内至少部分用电元件散热效果不好的问题。
在一些技术方案中,在所述风机组件的进风口朝向方向上,所述前散热盒相远离的两端分别开设有所述第一开口和所述第二开口。
在一些技术方案中,所述前散热盒设置于所述风机组件进风口沿进风反向延伸区域的外侧。
在一些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开口与所述风机组件的进风口之间设置有导风面,以将所述第一开口的气流导向所述风机组件的进风口。
在一些技术方案中,还包括导风板,所述导风板的一侧板面为导风面;所述导风面一侧边沿连接于所述第一开口远离所述进风口的一侧口沿,另一侧边沿向远离所述第一开口的方向倾斜且向所述进风口延伸。
在一些技术方案中,包括换热组件,至少一个所述风机组件为离心风机组件,所述换热组件和所述离心风机组件沿出风方向并列设置;所述换热组件和所述离心风机组件之间形成风腔以使所述离心风机组件出风口出风均匀吹向所述换热组件。
在一些技术方案中,至少一个所述用电装置为设置于所述风腔内的后用电器件,所述离心风机组件出风口甩出的风体中至少部分风体能够经过所述后用电器件。
在一些技术方案中,还包括风机安装部,所述风机安装部上开设有至少与一个所述后用电器件大小相配合的检修口;所述后用电器件底部设置有滑轨以使得在所述检修口打开时,所述后用电器件能够从所述检修口滑出。
在一些技术方案中,至少一个所述前散热盒为电控盒和/或至少一个所述前散热盒为电器件盒。
在一些技术方案中,包括框架,所述风机安装部垂直于所述风机组件的进风方向且立设于所述框架中,至少一个所述电控盒安装于所述框架横向一侧侧板;至少一个所述电器件盒可拆卸安装于所述框架下侧侧板。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风墙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风墙的侧面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标记如下:
风机组件1、用电装置2、换热组件3、风腔4、导风板5、滑轨6、框架7、压缩机8;
风机安装部1-1、进风口1-2、检修口1-3;
第一开口2-1、第二开口2-2、电控盒2-3、电器件盒2-4、后用电器件2-5。
其中箭头表示当前位置风体流动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了一种风墙,以有效地解决至少部分用电装置散热不方便的问题。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图2,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风墙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风墙的侧面结构示意图。
在一些实施例中,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风墙,具体的,该风墙主要包括风机组件1和用电装置2,一般还设置有基体,以安装风机组件1和用电装置2,以组成一个整体的风墙。其中风机组件1一般用于对换热组件3或空调系统中其它需要风冷的部件导入外部风体。
至少一个用电装置2为设置于风机组件1进风口1-2一侧的前散热盒,即该前散热盒在风机组件1的进风口1-2侧,即位于进风口1-2的风压区域内。对于风机组件1来说,具有进风口1-2和出风口,风机组件1用于将进风口1-2处的风体加压后推出出风口,一般来说进风口1-2处处于低压状态,以使得外界持续向进风口1-2供风。
上述至少一个用电装置2,旨在表示,在风墙中:可以仅具有一个用电装置2,此时该用电装置2即为上述前散热盒;也可以是设置有多个用电装置2,且在设置有多个用电装置2时,不同的用电装置2的安装方式不同,那么至少存在一个用电装置2为上述前散热盒,当然也可以是多个或全部用电装置2均为前散热盒。上述“前散热盒”中“前”并非用于限制连接关系或结构形状等,仅仅是为了方便描述,而使用的一种称呼。
前散热盒内设置有工作状态下发热的耗电元件。前散热盒内需要盒腔,而盒腔可以是耗电元件的基板等围绕形成,也可以是设置单独盒体。耗电元件位于盒腔内以可以与盒腔内气体换热,进而散热。耗电元件工作状态下发热,并不意味工作状态下一直发热,但至少存在一个工作状态下,该耗电元件是发热的状态。
其中前散热盒上开设有彼此在盒腔内部贯通的第一开口2-1和第二开口2-2,在盒腔内部贯通指的是,风体能够从一个开口进入之后,然后从另一个开口流出。如风体从第二开口2-2进入盒腔内后,又因为盒腔内设置有可以发热的耗电元件,风体从耗电元件吸热之后,能够从第一开口2-1排出,即在第一开口2-1和第二开口2-2风压不同时,就会形成流通于内部的风体。
在风机组件1的进风口1-2朝向方向上,第一开口2-1相比第二开口2-2靠近进风口1-2,在风机组件1开启时,由于进风口1-2处的风体,都向进风口1-2流动,由于第一开口2-1相比第二开口2-2更加靠近进风口1-2,那么第一开口2-1和第二开口2-2之间的风体就会从第二开口2-2向第一开口2-1流动,而因为第二开口2-2存在,那么第二开口2-2可以从外部导入风体,然后风体经过盒腔,从第一开口2-1流出,以导向风机组件1的进风口1-2。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开口2-1相比第二开口2-2靠近进风口1-2,具体如何判断,可以通过风机组件1开启时,风体是从第二开口2-2流向第一开口2-1,还是从第一开口2-1流向第二开口2-2,前者则说明第一开口2-1相比第二开口2-2靠近进风口1-2。至少存在如下两种判断方式:一种判断方式,可以是在风机组件1进风方向上;另一种判断方式,可以是在风机组件1进风方向的垂直方向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应用上述风墙时,在工作状态下,一般风机组件1对应开启,而在风机组件1开启时,风机组件1的进风口1-2形成强大的吸力,又由于前散热盒设置在进风口1-2侧,且前散热盒上第一开口2-1相比第二开口2-2更加靠近进风口1-2,所以在风机组件1进风口1-2抽吸作用下,前散热盒内的风体,从第二开口2-2流向第一开口2-1,而在流经耗电元件时,可以吸热,然后从第一开口2-1流出,而第二开口2-2可以从外部补入新风进入,以使得对耗电元件持续吸热,进而实现耗电元件的散热。在上述风墙中,将前散热盒设置在进风口1-2处,并对应的开设第一开口2-1和第二开口2-2,且第一开口2-1相比第二开口2-2靠近所述进风口1-2,以使得可以借用进风口1-2的强大吸力,促使前散热盒内部的风体流动,并可以外部补入风体,以实现前散热盒内的耗电元件风冷,而无需另外设置风机,而且前散热盒散热需要的风量相比风机组件1形成的风量,风量非常少,进而不会影响风机组件1的工作效率。综上所述,该风墙能够有效地解决风墙内至少部分用电元件散热效果不好的问题。
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更好的促使风体在前散热盒内部流通,此处优选在风机组件1的进风口1-2朝向方向上,前散热盒相远离的两端分别开设有第一开口2-1和第二开口2-2,即在风机组件1的进风口1-2朝向方向上,第一开口2-1相比第二开口2-2靠近所述进风口1-2。
当然,也可以是在风机组件1的进风口1-2朝向方向的垂直方向上,前散热盒相远离的两端分别开设有第一开口2-1和第二开口2-2,以利用径向的风压变化。
在一些实施例中,此时优选前散热盒设置于风机组件1进风口1-2沿进风反向延伸区域的外侧,包括第一开口2-1和第二开口2-2,均设置于风机组件1进风口1-2沿进风反向延伸区域的外侧,以避免前散热盒堵塞或干涉于风机组件1进风口1-2主要的进风区域中。需要说明的是,上述风机组件1进风口1-2沿进风反向延伸区域,指的是进风口1-2沿进风反向方向,以射线方式,经过的区域,这是因为进入到进风口1-2中的风体,都是从这个区域进入到进风口1-2中。
前散热盒设置于风机组件1进风口1-2沿进风反向延伸区域的外侧,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在风机组件1的进风口1-2朝向方向的垂直方向上,前散热盒中各部分与进风口1-2中心轴线之间的距离,均大于进风口1-2口沿和进风口1-2中心线之间的距离。
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使第一开口2-1和风机组件1的进风口1-2之间设置有导风面以将第一开口2-1的气流导向风机组件1的进风口1-2,以使得第一开口2-1流出的风体尽快导向风机组件1的进风口1-2,且更为顺畅的导向风机组件1的进风口1-2,以有效地保证前散热盒中风体流速,进而有效地保证散热效率。
需要说明的是,其中导风面可以是设置有基体上,可以是块体上的一个侧面,也可以是板体上的一个侧面。为了方便布置,此处优选进一步设置有导风板5,而该导风板5一侧板面为导风面,且导风板5的一侧板面朝向第一开口2-1。
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更好的导风,此处优选导风面一侧边沿连接于第一开口2-1远离进风口1-2的一侧口沿,另一侧边沿向远离第一开口2-1的方向倾斜且向进风口1-2延伸。即,导风面相比进风口1-2朝向方向倾斜设置,通过导风面向出风口倾斜设置,以更好的导风至风机组件1的进风口1-2处。需要说明的是,其中导风面可以是平面,也可以是曲面,具体的可以根据需要进行对应设置,以能够向进风口1-2导风为准。
在一些实施例中,至少一个前散热盒为电控盒2-3,以通过电控盒2-3的两端分别开设第一开口2-1和第二开口2-2,以使得在风机组件1的作用下,风体通过第二开口2-2进入之后,对内部的控制元件(耗电元件的一种)进行散热,然后从第一开口2-1流出。
在一些实施例中,至少一个前散热盒为电器件盒2-4,以通过电器件盒2-4内部的电器件进行散热。具体来说,至少一个所述前散热盒为电控盒2-3和/或至少一个前散热盒为电器件盒2-4。
在一些实施例中,风墙内还可以进一步设置有换热组件3,换热组件3一般为换热盘管,当然除了换热盘管之外,还可以是其它的换热组件3,换热组件3通过垂直于板面流动的风体,穿过换热组件3,以对换热组件3进行换热,一般来说,风体可以在板面延展方向上,均匀分布,并均匀穿过换热组件3。在风墙为冷凝器时,换热组件3可以为冷凝板;而在风墙为蒸发器时,换热组件3可以为蒸发板。
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使至少一个风机组件1为离心风机组件,即风机是离心结构,气流经过风机离心甩出。并使换热组件3和离心风机组件沿出风方向并列设置,且换热组件3的板厚方向与上述并列方向一致。上述换热组件3和离心风机组件之间形成风腔4以使离心风机组件出风口出风均匀吹向换热组件3。在实际应用中,可以通过控制换热组件3和离心风机之间的距离,达到风机组件1理想的送风距离,以保证离心风机组件甩出的风体进入风腔4之后,在密闭风腔4汇总后,均匀地经过换热组件3进行换热制冷,以避免出现换热组件3迎风面积局部风速过高,此时气流组织就可以更加均匀地经过换热组件3整个受风板面,使得换热组件3更加充分换热,使机组的性能可达到最佳。
在一些实施例中,至少一个用电装置2为设置于所述风腔4内的后用电器件2-5,离心风机组件出风口甩出的风体中至少部分风体能够经过所述后用电器件2-5。一般来说后用电器件2-5维修次数要少于前散热盒中的电器件,因此设置在风腔4中,可以满足使用需要。
在一些实施例中,进一步的,为了方便后用电器件2-5维修,此处优选还包括风机安装部1-1,所述风机安装部1-1上开设有至少与一个后用电器件2-5大小相配合的检修口1-3,而后用电器件2-5底部设置有滑轨6以使得在检修口1-3打开时,后用电器件2-5能够从检修口1-3滑出。具体的,检修口1-3方向优选与风机组件1的进风方向相反。以在需要检修时,打开检修口1-3,因为滑轨6的约束作用,只需要拉出后用电器件2-5即可。
在一些实施例中,此处优选还包括框架7,以作为上述基体,而其中的风机安装部1-1垂直于风机组件1的进风方向且立设于所述框架7中,风机安装部1-1的中部开口以放置风机组件1的风机,风机组件1的风体一般呈筒型。
可以使至少一个前散热盒安装于框架7横向一侧侧板,如电控盒2-3;至少一个电器件盒2-4可拆卸安装于所述框架7下侧侧板,且该电器件盒2-4的第一开口2-1处的导风板5封堵检修口1-3,当然检修口1-3,可以进一步的再设置单独门体。在使用时,当需要维修上述后用电器件2-5时,可以先拆卸上述电器件盒2-4以及对应的导风板5,以露出检修口1-3,然后通过检修口1-3,拉出后用电器件2-5,进行维修或拆卸下来维修,或者,导风板5也可以不对检修口1-3进行封堵,此时,只需要将电器件盒2-4与后用电器件2-5相互错开设置即可。
如附图所述,横向并列设置两个风机组件1,至少一个风机组件1远离另一个风机组件1的一侧,设置有上述电控盒2-3。风机安装部1-1垂直于进风方向设置,检修口1-3沿进风方向贯通设置,一侧设置有后用电器件2-5,另一侧设置有电器件盒2-4。需要说明的是,后用电器件2-5的耗电元件可以暴露在风腔4中。当然在进风侧还可以设置有压缩机8,压缩机8设置在两个风机组件1之间,如此,使得压缩机8不会对两个风机组件1的进风口挡风。
本说明书中各个实施例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部分互相参见即可。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发明。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发明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风墙,包括风机组件(1)和用电装置(2),其特征在于,至少一个所述用电装置(2)为设置于所述风机组件(1)进风口侧的前散热盒,所述前散热盒内设置有工作状态下发热的耗电元件,所述前散热盒上开设有彼此在盒腔内部贯通的第一开口(2-1)和第二开口(2-2),在所述风机组件(1)的进风口朝向方向上,所述第一开口(2-1)相比所述第二开口(2-2)靠近所述风机组件(1)的进风口(1-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墙,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风机组件(1)的进风口朝向方向上,所述前散热盒相远离的两端分别开设有所述第一开口(2-1)和所述第二开口(2-2)。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风墙,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散热盒设置于所述风机组件(1)进风口沿进风反向延伸区域的外侧。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风墙,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开口(2-1)与所述风机组件(1)的进风口之间设置有导风面,以将所述第一开口(2-1)的气流导向所述风机组件(1)的进风口。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风墙,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导风板(5),所述导风板(5)的一侧板面为所述导风面;所述导风面一侧边沿连接于所述第一开口(2-1)远离所述进风口的一侧口沿,另一侧边沿向远离所述第一开口(2-1)的方向倾斜且向所述进风口(1-2)延伸。
6.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风墙,其特征在于,包括换热组件(3),至少一个所述风机组件(1)为离心风机组件,所述换热组件和所述离心风机组件沿出风方向并列设置;所述换热组件和所述离心风机组件之间形成风腔以使所述离心风机组件出风口出风均匀吹向所述换热组件。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风墙,其特征在于,至少一个所述用电装置为设置于所述风腔内的后用电器件(2-5),所述离心风机组件出风口甩出的风体中至少部分风体能够经过所述后用电器件。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风墙,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风机安装部(1-1),所述风机安装部上开设有至少与一个所述后用电器件(2-5)大小相配合的检修口(1-3);所述后用电器件(2-5)底部设置有滑轨以使得在所述检修口(1-3)打开时,所述后用电器件(2-5)能够从所述检修口(1-3)滑出。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风墙,其特征在于,至少一个所述前散热盒为电控盒(2-3)和/或至少一个所述前散热盒为电器件盒(2-4)。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风墙,其特征在于,包括框架(7),所述风机安装部(1-1)垂直于所述风机组件的进风方向且立设于所述框架中,所述电控盒(2-3)安装于所述框架横向一侧侧板;所述电器件盒(2-4)可拆卸安装于所述框架下侧侧板。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410102490.XA CN117847662A (zh) | 2024-01-24 | 2024-01-24 | 一种风墙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410102490.XA CN117847662A (zh) | 2024-01-24 | 2024-01-24 | 一种风墙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7847662A true CN117847662A (zh) | 2024-04-09 |
Family
ID=9054621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410102490.XA Pending CN117847662A (zh) | 2024-01-24 | 2024-01-24 | 一种风墙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7847662A (zh) |
-
2024
- 2024-01-24 CN CN202410102490.XA patent/CN117847662A/zh active Pending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KR102166764B1 (ko) | 컨트롤박스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공기조화기의 실외기 | |
CN207340352U (zh) | 一种空调电控盒 | |
CN116171418A (zh) | 机箱、储能系统及数据系统 | |
CN116771644A (zh) | 散热装置和具有其的制氧机 | |
CN218514733U (zh) | 空调装置 | |
CN110769655A (zh) | 一种户外屏幕安装机构 | |
CN216588970U (zh) | 一种风力发电机用快速散热装置 | |
CN117847662A (zh) | 一种风墙 | |
CN115750290A (zh) | 一种防凝露结构、集成式压缩机及制冷设备 | |
KR102328715B1 (ko) | 공기조화장치의 실외기 | |
CN108488945A (zh) | 室外机、光伏空调系统及控制方法 | |
CN108561979A (zh) | 电器盒、室外机、光伏空调系统及电器设备 | |
CN213983805U (zh) | 一种室外空调器 | |
CN211084255U (zh) | 空调室外机 | |
CN212108752U (zh) | 空调室外机 | |
CN209084929U (zh) | 散热结构、空调器 | |
CN208720368U (zh) | 电器盒、室外机、光伏空调系统及电器设备 | |
CN111540971B (zh) | 一种锂电池储能柜的智能温控系统 | |
CN218940452U (zh) | 一种降温防潮电气柜 | |
CN218379666U (zh) | 电控盒及空调装置 | |
CN213816251U (zh) | 一种独立式电池热管理机组 | |
CN221226935U (zh) | 一种散热性能好的电源柜 | |
CN220817931U (zh) | 空调外机和空调系统 | |
CN221057517U (zh) | 一种集成式散热电池系统 | |
CN221354822U (zh) | 一种电控盒散热装置及热泵热水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