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837030A - 连接器及联锁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连接器及联锁连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837030A
CN117837030A CN202280054568.4A CN202280054568A CN117837030A CN 117837030 A CN117837030 A CN 117837030A CN 202280054568 A CN202280054568 A CN 202280054568A CN 117837030 A CN117837030 A CN 11783703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ousing
connector
terminals
axis direction
cov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80054568.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工藤康弘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filed Critical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Publication of CN11783703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83703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6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built-in electrical component
    • H01R13/70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built-in electrical component with built-in switch
    • H01R13/71Contact members of coupling parts operating as switch, e.g. linear or rotational movement required after mechanical 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 to establish electrical connection

Landscapes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Abstract

按照本公开的一方式的连接器具备两个连接端子、两条电线、连接器壳体、盖以及联锁连接器(200)。联锁连接器(200)具有两个第1端子(210)、两个第2端子(220)、两条可挠电线(230)、第1壳体(240)、第2壳体(250)以及保持体(260)。保持体(260)将第1壳体(240)及第2壳体(250)各自保持为能在面方向移动。各可挠电线(230)具有余长部(230a),余长部(230a)从保持体(260)引出到保持体(260)的外部,并且允许第1壳体(240)及第2壳体(250)相对于保持体(260)在面方向上的移动。连接器壳体具有将保持体(260)固定的固定部。

Description

连接器及联锁连接器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连接器及联锁连接器。
背景技术
在专利文献1中,作为与车辆用的设备等连接的连接器,已知如下连接器:其具备壳体,该壳体具有开口部,在该开口部露出电线侧端子的端部,该开口部被维护盖(以下称为盖)覆盖。
电线侧端子利用通过壳体开口部的螺栓紧固与设置于设备的设备侧端子电连接。该开口部在上述螺栓紧固后被盖封闭。
该连接器构成联锁电路,该联锁电路对盖相对于壳体的装卸和连接器相对于设备的装卸进行电检测。联锁电路具备设置于设备的设备侧检测部、设置于壳体内部的连接器侧检测部、以及设置于盖的盖侧检测部。通过设备侧检测部和盖侧检测部经由连接器侧检测部连接,从而联锁电路闭合。由此,设备和连接器变为能通电的状态。
设备侧检测部固定于设备。连接器侧检测部能在与连接器的嵌合方向正交的面方向移动地保持于壳体。盖侧检测部能在上述面方向移动地保持于盖。
在将这样的连接器连接于设备时,通过连接器侧检测部及盖侧检测部各自在上述面方向移动,从而可吸收各检测部的芯偏移。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20-4727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但是,上述面方向上的设备侧检测部的位置有时在制造公差的范围内偏离正规位置。在该情况下,与设备侧检测部连接的连接器侧检测部的位置会移动到与该设备侧检测部的位置相应的位置。作业者在针对这样的连接器侧检测部连接盖侧检测部时,需要使盖侧检测部与连接器侧检测部对位。因此,有可能设备侧检测部越偏离上述正规位置,盖相对于壳体的安装作业变得越繁杂。
本公开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容易安装盖的连接器及联锁连接器。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本公开的连接器,与连接对象电连接,所述连接器具备:相互并列的多个连接端子;多条电线,与所述多个连接端子分别连接;连接器壳体,具有筒状部,在所述筒状部设置有开口,在所述开口露出所述多个连接端子的端部;盖,插入到所述筒状部而覆盖所述开口;以及联锁连接器,设置于所述筒状部的内部,对所述盖相对于所述连接器壳体的装卸进行电检测,在所述多个连接端子各自的端部设置有贯穿孔,所述贯穿孔在所述筒状部的轴线方向贯穿并且被插入螺栓,所述盖具有盖端子,所述联锁连接器具有:多个第1端子,与所述盖端子电连接;多个第2端子,与设置于所述连接对象的等待侧端子电连接;多条可挠电线,具有可挠性,将所述多个第1端子和所述多个第2端子分别电连接;第1壳体,保持所述多个第1端子;第2壳体,保持所述多个第2端子;以及保持体,将所述第1壳体及所述第2壳体各自保持为能在与所述轴线方向正交的面方向移动,并且覆盖所述多条可挠电线,所述多条可挠电线各自具有余长部,所述余长部从所述保持体引出到所述保持体的外部,并且允许所述第1壳体及所述第2壳体相对于所述保持体在所述面方向上的移动,所述连接器壳体具有在所述筒状部的内部将所述保持体固定的固定部。
本公开的联锁连接器,设置于具有筒状部的连接器的内部,在所述筒状部设置有开口,在所述开口露出多个连接端子的端部,所述联锁连接器对插入到所述筒状部而覆盖所述开口的盖的装卸进行电检测,所述联锁连接器具有:多个第1端子,与设置于所述盖的盖端子电连接;多个第2端子,与等待侧端子电连接,所述等待侧端子设置于所述连接器所连接的连接对象;多条可挠电线,具有可挠性,将所述多个第1端子和所述多个第2端子分别电连接;第1壳体,保持所述第1端子;第2壳体,保持所述第2端子;以及保持体,将所述第1壳体及所述第2壳体各自保持成能在与所述筒状部的轴线方向正交的面方向移动,并且覆盖所述多条可挠电线,所述多条可挠电线各自具有余长部,所述余长部从所述保持体引出到所述保持体的外部,并且允许所述第1壳体及所述第2壳体相对于所述保持体在所述面方向上的移动。
发明效果
根据本公开,能容易安装盖。
附图说明
图1是一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2是一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一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的剖视图。
图4是一实施方式的连接器壳体的仰视图。
图5是一实施方式的连接器壳体的立体图。
图6是沿图3的6-6线的剖视图。
图7是一实施方式的联锁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8是一实施方式的联锁连接器的剖视图。
图9是一实施方式的联锁连接器的分解立体图。
图10是一实施方式的联锁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11是一实施方式的联锁连接器的剖视图。
图12是沿图11的12-12线的剖视图。
图13是沿图6的13-13线的剖视图。
图14是沿图6的14-14线的剖视图。
图15是一实施方式的盖的分解立体图。
图16是一实施方式的盖的俯视图。
图17是一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的俯视图。
图18是一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的俯视图。
图19是一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的俯视图。
图20是一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的俯视图。
图21是一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说明]
首先,列举本公开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1]本公开的连接器,与连接对象电连接,所述连接器具备:相互并列的多个连接端子;多条电线,与所述多个连接端子分别连接;连接器壳体,具有筒状部,在所述筒状部设置有开口,在所述开口露出所述多个连接端子的端部;盖,插入到所述筒状部而覆盖所述开口;以及联锁连接器,设置于所述筒状部的内部,对所述盖相对于所述连接器壳体的装卸进行电检测,在所述多个连接端子各自的端部设置有贯穿孔,所述贯穿孔在所述筒状部的轴线方向贯穿并且被插入螺栓,所述盖具有盖端子,所述联锁连接器具有:多个第1端子,与所述盖端子电连接;多个第2端子,与设置于所述连接对象的等待侧端子电连接;多条可挠电线,具有可挠性,将所述多个第1端子和所述多个第2端子分别电连接;第1壳体,保持所述多个第1端子;第2壳体,保持所述多个第2端子;以及保持体,将所述第1壳体及所述第2壳体各自保持为能在与所述轴线方向正交的面方向移动,并且覆盖所述多条可挠电线,所述多条可挠电线各自具有余长部,所述余长部从所述保持体引出到所述保持体的外部,并且允许所述第1壳体及所述第2壳体相对于所述保持体在所述面方向上的移动,所述连接器壳体具有在所述筒状部的内部将所述保持体固定的固定部。
根据该结构,相对于利用固定部固定于连接器壳体的保持体,第1壳体及第2壳体各自在上述面方向相互独立地移动。因此,盖端子和第1端子的对位、及等待侧端子和第2端子的对位独立地进行。由此,即使是第2壳体移动而进行等待侧端子和第2端子的对位的情况,第1壳体也不伴随该对位而移动。其结果,作业者不考虑第2端子的位置就能连接盖端子和第1端子。因此,针对连接器壳体能容易安装盖。
[2]优选的是,所述第1壳体及所述第2壳体分别具有保持于所述保持体的第1被保持部及第2被保持部,所述保持体具有:分隔部,在所述轴线方向上在所述第1被保持部与所述第2被保持部之间分隔;第1保持部,在所述轴线方向上隔着所述第1被保持部位于与所述分隔部相反的一侧;以及第2保持部,在所述轴线方向上隔着所述第2被保持部位于与所述分隔部相反的一侧,所述第1被保持部设置成相对于所述分隔部和所述第1保持部能在所述面方向滑动,所述第2被保持部设置成相对于所述分隔部和所述第2保持部能在所述面方向滑动。
根据该结构,通过第1被保持部相对于分隔部和第1保持部在面方向滑动,从而第1壳体相对于保持体在面方向移动。另外,通过第2被保持部相对于分隔部和第2保持部在面方向滑动,从而第2壳体相对于保持体在面方向移动。由此,能将第1壳体及第2壳体能在面方向移动地保持于保持体的联锁连接器具体化。
[3]优选的是,所述第1壳体具有朝向所述筒状部的内壁突出的第1突起,所述第2壳体具有朝向所述筒状部的内壁突出的第2突起,所述保持体具有所述第1突起及所述第2突起分别插入的第1限制孔及第2限制孔,在将与所述第1突起的突出方向和所述轴线方向双方正交的方向设为第1正交方向,将与所述第2突起的突出方向和所述轴线方向双方正交的方向设为第2正交方向时,所述第1正交方向上的所述第1限制孔的宽度大于所述第1正交方向上的所述第1突起的宽度,所述第2正交方向上的所述第2限制孔的宽度大于所述第2正交方向上的所述第2突起的宽度。
根据该结构,因为第1限制孔的宽度大于第1突起的宽度,所以在第1正交方向上,在第1突起的外表面与第1限制孔的内表面之间产生间隙。因此,在第1壳体相对于保持体移动时,第1突起在第1限制孔的内部移动。并且,通过第1突起与第1限制孔的内表面接触,从而第1壳体的移动被限制。同样,通过第2突起与第2限制孔的内表面接触,从而第2壳体的移动被限制。因此,能限制第1壳体及第2壳体相对于保持体的移动范围。
[4]优选的是,所述保持体具有路径限制部,所述路径限制部沿着所述多条可挠电线延伸,并且限制所述多条可挠电线所布设的路径。
根据该结构,因为通过路径限制部限制各可挠电线所布设的路径,所以能抑制各可挠电线缠绕。
[5]优选的是,所述第1壳体和所述第2壳体形成相互相同的形状。
根据该结构,能将第1壳体和第2壳体设为共用部件。因此,能抑制联锁连接器的部件数量的增加,进而能抑制连接器的部件数量的增加。
[6]优选的是,所述保持体相对于包括所述轴线方向上的所述保持体的中心并且在所述面方向延伸的假想平面为面对称。
根据该结构,即使保持体是相对于假想平面反转的状态,也可利用该保持体保持第1壳体和第2壳体。因此,能提高保持体的通用性。因此,能提高联锁连接器的制造时的作业性,进而能提高连接器的制造时的作业性。
[7]优选的是,所述第1壳体和所述第2壳体在所述轴线方向上排列地设置。
根据该结构,能抑制联锁连接器的尺寸在面方向上增大。因此,能抑制联锁连接器的尺寸、进而连接器的尺寸的增大。
[8]本公开的联锁连接器,设置于具有筒状部的连接器的内部,在所述筒状部设置有开口,在所述开口露出多个连接端子的端部,所述联锁连接器对插入到所述筒状部而覆盖所述开口的盖的装卸进行电检测,所述联锁连接器具有:多个第1端子,与设置于所述盖的盖端子电连接;多个第2端子,与等待侧端子电连接,所述等待侧端子设置于所述连接器所连接的连接对象;多条可挠电线,具有可挠性,将所述多个第1端子和所述多个第2端子分别电连接;第1壳体,保持所述第1端子;第2壳体,保持所述第2端子;以及保持体,将所述第1壳体及所述第2壳体各自保持成能在与所述筒状部的轴线方向正交的面方向移动,并且覆盖所述多条可挠电线,所述多条可挠电线各自具有余长部,所述余长部从所述保持体引出到所述保持体的外部,并且允许所述第1壳体及所述第2壳体相对于所述保持体在所述面方向上的移动。
根据该结构,第1壳体及第2壳体各自相对于保持体在面方向上相互独立地移动。因此,盖端子和第1端子的对位、及等待侧端子和第2端子的对位独立地进行。由此,即使是第2壳体移动而进行等待侧端子和第2端子的对位的情况,第1壳体也不伴随该对位而移动。其结果,作业者不考虑第2端子的位置就能连接第1端子和盖端子。因此,针对连接器壳体能容易安装盖。
[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详情]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公开的连接器及联锁连接器的具体例。在各附图中,说明便利起见,有时将结构的一部分放大或简化示出。另外,关于各部分的尺寸比率,有时在各附图中不同。此外,本公开并不限定于这些例示,而通过权利要求书示出,旨在包括与权利要求书等同的意思及范围内的所有变形。本说明书中的“正交”不仅包括严格正交的情况,也包括在起到本实施方式中的作用效果的范围内大致正交的情况。
(连接器C的结构)
如图1所示,连接器C例如与马达、逆变器等车辆用的电气设备M电连接。连接器C以一部分插入到设置于电气设备M的外壳300的插入孔301的状态安装于外壳300。电气设备M相当于“连接对象”。
如图2及图3所示,连接器C具备多个连接端子10、多条电线20、连接器壳体30、联锁连接器200、盖70以及屏蔽壳120。多个连接端子10相互并列。多条电线20与多个连接端子10分别电连接。连接器壳体30保持多个连接端子10及多条电线20。联锁连接器200设置于连接器壳体30的内部。盖70覆盖连接器壳体30的一部分。屏蔽壳120覆盖盖70和连接器壳体30的一部分。
连接器C例如具备连接端子10及电线20各两个。此外,连接器C也可以具备连接端子10及电线20各三个以上。
各图的XYZ轴中的X轴在两个连接端子10的并列方向延伸。Y轴在电线20的长度方向延伸。Z轴在电气设备M的外壳300和连接器C的安装方向延伸。X轴、Y轴及Z轴相互正交。以后,将沿着X轴的方向称为X轴方向,将沿着Y轴的方向称为Y轴方向,将沿着Z轴的方向称为Z轴方向。另外,将与Z轴方向正交的面方向仅称为面方向。
连接器C例如以X轴方向和铅垂方向一致的姿势安装于外壳300。此外,各图中的纸面的上下方向未必与铅垂方向一致。
(连接端子10的结构)
如图3所示,连接端子10具有第1延伸部11、第2延伸部12以及第3延伸部13。连接端子10例如呈板状。作为连接端子10的材料,例如可列举铁系或铜系或铝系等金属材料。
第1延伸部11在Y轴方向延伸。第1延伸部11具有与电线20电连接的电线连接部14。电线连接部14设置于第1延伸部11的Y轴方向上的端部。
第2延伸部12从第1延伸部11中的与电线连接部14相反的一侧的端部在Z轴方向上朝向外壳300延伸。
第3延伸部13从第2延伸部12中的与第1延伸部11相反的一侧的端部向第1延伸部11的延伸方向、即向在Y轴方向上与第1延伸部11相反的一侧延伸。第3延伸部13位于连接器壳体30的外部。
在第3延伸部13设置有在Z轴方向贯穿的贯穿孔13a。第3延伸部13通过插入到贯穿孔13a的未图示的螺栓与设置于外壳300的内部的对方端子310电连接。
(电线20的结构)
电线20具有芯线21和将芯线21的外周包覆的绝缘包覆部22。作为芯线21的材料,例如可列举铜系或铝系等金属材料。作为绝缘包覆部22的材料,例如可列举交联聚乙烯或交联聚丙烯等以聚烯烃系树脂为主要成分的树脂材料。
芯线21例如是将多根金属线材绞合而成的绞线。芯线21的与其长度方向正交的截面形状例如呈圆形。
芯线21在电线20的端部从绝缘包覆部22露出。从绝缘包覆部22露出的芯线21例如通过压接与连接端子10的电线连接部14电连接。
(连接器壳体30的结构)
连接器壳体30具有筒状部31和保持部47。作为连接器壳体30的材料,例如可列举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T)、聚酰胺(PA)等树脂材料。
(筒状部31的结构)
如图4所示,筒状部31具有开口32,从开口32露出两个连接端子10。开口32在Z轴方向贯穿筒状部31。筒状部31的轴线方向与Z轴方向一致。筒状部31的开口缘形成从Z轴方向观看在X轴方向较长的长圆状。
在筒状部31的内部,联锁连接器200在X轴方向上与两个连接端子10并列地设置。
如图3所示,筒状部31具有在Z轴方向上相互位于反侧的第1端部31a和第2端部31b。第1端部31a是筒状部31中的安装盖70的一侧的部分。第2端部31b是筒状部31中的插入到插入孔301的一侧的部分。
如图4~图6所示,筒状部31具有第1分隔壁33和第2分隔壁34。
第1分隔壁33在两个连接端子10与联锁连接器200之间分隔筒状部31的内部。筒状部31的内部被第1分隔壁33分隔成两个连接端子10所处的空间和联锁连接器200所处的空间。第1分隔壁33在Z轴方向延伸。第1分隔壁33连结筒状部31的内壁中在Y轴方向上相互对置的部分彼此。
如图6所示,第2分隔壁34在Z轴方向上分隔上述联锁连接器200所处的空间。上述联锁连接器200所处的空间由第2分隔壁34分隔成与盖70对置的第1空间S1和与外壳300对置的第2空间S2。第2分隔壁34在面方向延伸。第2分隔壁34连结筒状部31的周壁和第1分隔壁33。
第2分隔壁34具有插入联锁连接器200的插入孔34a。插入孔34a在Z轴方向贯穿第2分隔壁34。
如图5所示,连接器壳体30具有固定部35和移动限制部40。固定部35及移动限制部40设置于第2空间S2。固定部35在筒状部31的内部将后述的联锁连接器200的保持体260固定。移动限制部40在筒状部31的内部限制后述的联锁连接器200的第1壳体240及第2壳体250的移动。
固定部35具有两个卡合片36。各卡合片36在Z轴方向上从第2分隔壁34朝向第2端部31b所处的一侧呈悬臂状延伸。
两个卡合片36在Y轴方向上隔着插入孔34a相互对置。两个卡合片36构成为在Y轴方向上能向相互离开的方向弹性变形。
在各卡合片36的末端部设置有卡合爪37。两个卡合片36的卡合爪37在Y轴方向上相互对置。
移动限制部40具有在Z轴方向上从第2分隔壁34朝向第2端部31b所处的一侧延伸的限制突部41。限制突部41从第2分隔壁34中的X轴方向上的插入孔34a与第1分隔壁33之间的部分延伸。限制突部41遍及Z轴方向整体与第1分隔壁33连结。限制突部41的与Z轴方向正交的截面形状例如呈四边形。该截面形状遍及Z轴方向上的限制突部41的整体相同。
移动限制部40具有在X轴方向上隔着插入孔34a与限制突部41对置的肋42。肋42在Z轴方向上从第2分隔壁34朝向第2端部31b所处的一侧延伸。肋42遍及Z轴方向整体与筒状部31的周壁连结。
肋42具有与限制突部41对置的限制凹部43。限制凹部43形成遍及Z轴方向上的肋42整体而延伸的槽状。限制凹部43的与Z轴方向正交的截面形状例如呈四边形。该截面形状遍及Z轴方向上的肋42整体是相同的。
如图3所示,在筒状部31中的插入到插入孔301的部分的外周面,遍及全周设置有第1收纳槽44。在第1收纳槽44收纳有环状的第1密封构件50。通过第1密封构件50,筒状部31的外周面与插入孔301的内周面之间的部分止水。
如图4所示,筒状部31具有向筒状部31的外周侧突出的两个凸缘45。两个凸缘45在与面方向上的X轴及Y轴双方交叉的方向上相互向反侧突出。在各凸缘45设置有呈筒状的金属制的套环46。各套环46在Z轴方向贯穿。
(保持部47的结构)
如图3所示,保持部47从筒状部31的第1端部31a向筒状部31的外周侧、更详细而言向Y轴方向的一方突出。保持部47保持两个连接端子10及两条电线20。电线20的端部、电线连接部14以及第1延伸部11的一部分埋设于保持部47。两个连接端子10、两条电线20以及连接器壳体30通过嵌件成型而一体化。各电线20从保持部47向Y轴方向的一方引出。
在保持部47的外周面,遍及全周设置有第2收纳槽48。在第2收纳槽48收纳有环状的第2密封构件60。通过第2密封构件60,保持部47的外周面与后述的第3壳150的内周面之间的部分止水。
(联锁连接器200的结构)
如图6所示,联锁连接器200将后述的盖70的盖端子92和设置于外壳300内部的等待侧连接器320的等待侧端子330电连接。
联锁连接器200对连接器壳体30相对于外壳300的装卸和盖70相对于连接器壳体30的装卸进行电检测。通过盖端子92、联锁连接器200以及等待侧端子330构成联锁电路。当盖端子92和等待侧端子330经由联锁连接器200电连接时,即当联锁电路闭合时,连接器C和电气设备M变为能通电的状态。
如图7所示,联锁连接器200具备多个第1端子210、多个第2端子220、多个可挠电线230、第1壳体240、第2壳体250以及保持体260。
联锁连接器200例如具备两个第1端子210、两个第2端子220以及两条可挠电线230。此外,联锁连接器200也可以具备第1端子210、第2端子220以及可挠电线230各三个以上。
两条可挠电线230分别将两个第1端子210和两个第2端子220电连接。第1壳体240保持在Y轴方向并列的两个第1端子210。第2壳体250保持在Y轴方向并列的两个第2端子220。保持体260将第1壳体240及第2壳体250各自保持为能在面方向移动。
(第1端子210的结构)
如图8所示,第1端子210是在Z轴方向延伸的长条状的阴端子。第1端子210具有Z轴方向上的基端部及末端部。第1端子210的基端部与可挠电线230电连接。第1端子210的末端部与盖端子92电连接(参照图13)。两个第1端子210通过盖端子92而短路。
作为第1端子210的材料,例如可列举铁系或铜系或铝系等金属材料。
(第2端子220的结构)
第2端子220具有与第1端子210相同的形状及大小。
第2端子220的基端部与可挠电线230电连接。第2端子220的末端部与等待侧端子330电连接(参照图13)。
作为第2端子220的材料,例如可列举铁系或铜系或铝系等金属材料。
(第1壳体240的结构)
第1壳体240相对于保持体260能装卸地设置。作为第1壳体240的材料,例如可列举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T)等树脂材料。
第1壳体240具有端子收纳部241和第1被保持部242。在端子收纳部241收纳有第1端子210和可挠电线230的一部分。第1被保持部242能滑动地保持于保持体260。
端子收纳部241形成在Z轴方向延伸的筒状。在端子收纳部241的内部设置有与第1端子210卡合的矛状部。通过该矛状部与第1端子210卡合,从而第1端子210保持于端子收纳部241的内部。
在端子收纳部241的外周面,遍及全周设置有收纳槽241a。在收纳槽241a收纳有环状的弹性构件290。弹性构件290与后述的盖70的收纳部91的内周面接触(参照图6)。通过弹性构件290,可抑制第1壳体240相对于收纳部91的振动。
如图9所示,第1被保持部242具有从端子收纳部241向X轴方向的一方突出的部分和从该部分向Y轴方向的两侧延伸的部分。第1被保持部242从端子收纳部241中与收纳第1端子210的端部相反的一侧的端部延伸。第1被保持部242形成在面方向延伸的板状。
在第1被保持部242的Y轴方向上的两端部分别设置有在Y轴方向延伸的突条243。各突条243通过在X轴方向的两侧与该突条243邻接的两个凹陷部244形成。
第1壳体240具有从端子收纳部241向X轴方向的一方突出的限制肋245。限制肋245朝向第1分隔壁33突出(参照图6)。限制肋245形成在XZ平面延伸的板状。限制肋245与Y轴方向上的第1被保持部242的中央部连结。通过限制肋245,可限制端子收纳部241相对于第1被保持部242的倾倒。
在X轴方向上的第1被保持部242的突出端设置有第1凹部246。第1凹部246朝向作为筒状部31的内壁的一部分的第1分隔壁33开口(参照图14)。第1凹部246在Z轴方向贯穿第1被保持部242。第1凹部246形成第1被保持部242的突出端被切口的形状。第1凹部246在X轴方向上设置于与端子收纳部241并排的位置。第1凹部246的内表面与X轴方向上的限制肋245的端面相连。
在X轴方向上的第1被保持部242的突出端设置有两个限制壁247。各限制壁247从该突出端在Z轴方向上向与端子收纳部241相反的一侧突出,并且在Y轴方向延伸。两个限制壁247在Y轴方向上隔着第1凹部246相互设置于反侧。
如图8及图9所示,第1壳体240具有从端子收纳部241在X轴方向上向与限制肋245相反的一侧突出的第1突起248。第1突起248朝向筒状部31的周壁突出(参照图6)。第1突起248形成在XZ平面延伸的板状。
如图6所示,第1壳体240插入到第2分隔壁34的插入孔34a。第1壳体240中设置有弹性构件290的部分位于第1空间S1。第1壳体240中设置有限制肋245及第1突起248的部分位于第2空间S2。
(第2壳体250的结构)
如图8及图9所示,第2壳体250形成与第1壳体240相同的形状。第2壳体250的大小与第1壳体240的大小相同。
以后,关于第2壳体250的结构,通过标注使表示第1壳体240的结构的附图标记“24*”加上“10”的附图标记“25*”,有时省略重复的说明。此外,“*”是包括0的正整数。
作为第2壳体250的材料,例如可列举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T)等树脂材料。
第2壳体250在Z轴方向上与第1壳体240排列地设置。第1壳体240和第2壳体250在Z轴方向上相互反向地设置。第2壳体250的姿势与第1壳体240在Z轴方向上反转的姿势相同。
如图9所示,第2壳体250具有第2突起258。第2突起258的突出方向与第1突起248的突出方向相同。
如图6所示,第2壳体250中设置有弹性构件290的部分位于第2空间S2的外部。第2壳体250中设置有限制肋255及第2突起258的部分位于第2空间S2。
(保持体260的结构)
如图7及图8所示,保持体260覆盖两条可挠电线230中从第1壳体240及第2壳体250露出的部分。作为保持体260的材料,例如可列举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T)等树脂材料。
如图9及图10所示,保持体260具有基部261、分隔部262、两个第1保持部270以及两个第2保持部280。保持体260相对于包括Z轴方向上的保持体260的中心并且在面方向延伸的假想平面为面对称。另外,保持体260相对于包括Y轴方向上的保持体260的中心并且在XZ平面延伸的假想平面为面对称。
以后,关于保持体260的结构中的相同结构,通过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有时省略重复的说明。
(基部261的结构)
基部261形成在YZ平面延伸并且在Z轴方向较长的长方形板状。
基部261从第1突起248及第2突起258所处的一侧覆盖第1壳体240及第2壳体250。
如图10所示,基部261具有在X轴方向上贯穿基部261的第1限制孔261a和第2限制孔261b。第1限制孔261a和第2限制孔261b在Z轴方向相互隔开间隔地设置。第1限制孔261a和第2限制孔261b形成在Z轴方向较长的长方形。第1限制孔261a和第2限制孔261b是相互相同的形状及相同的大小。
在第1限制孔261a中插入有第1壳体240的第1突起248。在第2限制孔261b中插入有第2壳体250的第2突起258。
Y轴方向上的第1限制孔261a的宽度大于Y轴方向上的第1突起248的宽度。Y轴方向上的第2限制孔261b的宽度大于Y轴方向上的第2突起258的宽度。此外,第1突起248及第2突起258各自的突出方向与X轴方向一致,因此“第1正交方向”及“第2正交方向”相当于Y轴方向。
(分隔部262的结构)
如图7~图9所示,分隔部262从基部261向X轴方向的一方突出。分隔部262在Z轴方向上在第1壳体240与第2壳体250之间分隔。分隔部262例如呈块状。
分隔部262在Z轴方向上与第1壳体240的第1被保持部242接触。
分隔部262具有使从各壳体240、250引出的可挠电线230退避的两个退避凹部263。各退避凹部263设置于Y轴方向上的分隔部262的中央。各退避凹部263在Z轴方向上与各壳体240、250对置。
分隔部262具有路径限制部264,路径限制部264沿着两条可挠电线230延伸,并且限制两条可挠电线230所布设的路径。路径限制部264设置于Z轴方向上的分隔部262的中央。路径限制部264形成在面方向延伸的板状。路径限制部264在Z轴方向上分隔各可挠电线230。
如图8所示,路径限制部264比分隔部262中的其他部分向X轴方向的一方突出。路径限制部264在X轴方向上超过各壳体240、250的限制壁247、257而突出。
如图9所示,X轴方向上的路径限制部264的突出端在Y轴方向上遍及分隔部262整体而延伸。在Y轴方向上的该突出端的中央设置有缺口265。缺口265在Z轴方向贯穿路径限制部264。缺口265在Z轴方向上与第1壳体240的第1凹部246及第2壳体250的第2凹部256并排。
如图9及图10所示,分隔部262具有多个伸出部266,多个伸出部266位于Z轴方向上的路径限制部264的两侧,并且向X轴方向的一方伸出。在Z轴方向上的路径限制部264的两侧,两个伸出部266在Y轴方向上隔着退避凹部263相互设置于反侧。因此,分隔部262总共具有四个伸出部266。
如图8所示,各伸出部266隔着可挠电线230与路径限制部264相互位于反侧。在X轴方向上的各伸出部266的端部设置有倾斜面。该倾斜面以在X轴方向上越接近基部261则在Z轴方向上越接近路径限制部264的方式倾斜。在各伸出部266的上述端部与各壳体240、250的限制壁247、257之间在X轴方向上设置有间隙。
由路径限制部264、各伸出部266以及各限制壁247、257划定可挠电线230在Y轴方向所布设的空间。
(第1保持部270及第2保持部280的结构)
如图11及图12所示,第1保持部270及第2保持部280具有相同的形状。
以后,关于第2保持部280的结构,通过标注使表示第1保持部270的结构的附图标记“27*”加上“10”的附图标记“28*”,有时省略重复说明。此外,“*”是包括0的正整数。
各第1保持部270在Z轴方向上的分隔部262的端部向X轴方向的一方突出。各第1保持部270在Z轴方向上与伸出部266对置。各第1保持部270在Z轴方向上从与分隔部262相反的一侧与第1壳体240的第1被保持部242接触。因此,由分隔部262和第1保持部270夹持第1被保持部242。
第1被保持部242设置成相对于分隔部262和第1保持部270能在面方向滑动。因此,第1壳体240被保持体260限制Z轴方向上的移动,另一方面,被允许面方向上的移动。
在第1保持部270的突出端设置有限制第1壳体240从保持体260脱离的限制爪271。限制爪271位于第1被保持部242的凹陷部244的内部。
如图11所示,各限制爪271在Y轴方向上与凹陷部244的内表面对置。因此,在第1壳体240相对于保持体260在Y轴方向移动时,限制爪271与凹陷部244的内表面接触。
如图12所示,各限制爪271在X轴方向上与突条243对置。因此,在第1壳体240相对于保持体260在X轴方向移动时,限制爪271与突条24接触。
由此,通过各限制爪271限制第1壳体240从保持体260的脱离,并且限制第1壳体240相对于保持体260的移动范围。同样,通过各限制爪281限制第2壳体250从保持体260的脱离,并且限制第2壳体250相对于保持体260的移动范围。
如图13所示,保持体260在筒状部31的内部由各卡合片36固定。
在联锁连接器200通过第2空间S2插入到筒状部31的内部时,通过保持体260与两个卡合片36接触,从而两个卡合片36向相互离开的方向弹性变形。然后,当保持体260移动到与第2分隔壁34接触的位置时,通过两个卡合片36弹性恢复,从而保持体260在筒状部31的内部固定。此时,各卡合片36的卡合爪37与保持体260的第2保持部280的外表面在Z轴方向上卡合。
(可挠电线230的结构)
如图8所示,可挠电线230具有芯线231和将芯线231的外周包覆的绝缘包覆部232。可挠电线230具有可挠性。作为芯线231的材料,例如可列举铜系或铝系等金属材料。作为绝缘包覆部232的材料,例如可列举交联聚乙烯或交联聚丙烯等以聚烯烃系树脂为主要成分的树脂材料。
芯线231例如是将多根金属线材绞合而成的绞线。芯线231的与其长度方向正交的截面形状例如呈圆形。
芯线231在可挠电线230的两端部从绝缘包覆部232露出。从绝缘包覆部232露出的芯线231的两端部例如通过压接与第1端子210及第2端子220各自电连接。
各可挠电线230具有从第1壳体240及第2壳体250引出的余长部230a。余长部230a是可挠电线230中从第1壳体240及第2壳体250露出的部分。
余长部230a的长度比第1壳体240和第2壳体250的Z轴方向上的最短距离长。通过具有可挠性的余长部230a,允许第1壳体240及第2壳体250相对于保持体260在面方向上的移动。
如图8及图11所示,两个余长部230a沿着路径限制部264延伸。从第1壳体240引出的两个余长部230a具有朝向限制壁247延伸的部分、和从该部分朝向保持体260的外部在Y轴方向上相互向反侧延伸的部分。同样,从第2壳体250引出的两个余长部230a具有朝向限制壁257延伸的部分、和从该部分朝向保持体260的外部在Y轴方向上相互向反侧延伸的部分。各余长部230a从保持体260在Y轴方向上引出到保持体260的外部,并且隔着路径限制部264向反侧折回。
这样,通过各余长部230a沿着路径限制部264布设,从而限制各可挠电线230所布设的路径。
(联锁连接器200的移动方式)
接着,对安装于连接器壳体30的联锁连接器200中的第1壳体240的移动方式进行说明。第2壳体250的移动方式与第1壳体240的移动方式相同,因此省略说明。
如图14所示,连接器壳体30的限制突部41位于第1壳体240的第1凹部246及保持体260的缺口265的内部。在限制突部41与第1凹部246之间在面方向上设置有间隙。该间隙的大小设定为:在第1壳体240在面方向移动时,在第1壳体240与保持体260接触前,第1凹部246的内表面与限制突部41的外表面接触的大小。
第1壳体240的第1突起248位于连接器壳体30的限制凹部43的内部。在第1突起248与限制凹部43之间在面方向上设置有间隙。该间隙的大小设定为:在第1壳体240在面方向移动时,在第1壳体240与保持体260接触前,第1突起248的外表面与限制凹部43的内表面接触的大小。
由此,通过第1壳体240及第2壳体250在面方向上与连接器壳体30接触,从而第1壳体240及第2壳体250的移动范围被限制。此外,在单体的联锁连接器200中,如上所述,通过第1壳体240及第2壳体250在面方向上与保持体260接触,从而第1壳体240及第2壳体250的移动范围被限制。
(盖70的结构)
如图6所示,盖70通过从第1端部31a插入到筒状部31,从而覆盖筒状部31的开口32。
如图15所示,盖70具有盖主体80和透气膜100。作为盖主体80的材料,例如可列举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T)等树脂材料。作为透气膜100的材料,例如可列举多孔质体的树脂材料等。
盖主体80具有覆盖筒状部31的开口32的盖部81。盖部81形成从Z轴方向观看在X轴方向较长的长圆状。
在盖部81的外周面,遍及全周设置有第3收纳槽82。在第3收纳槽82收纳有环状的第3密封构件110。通过第3密封构件110,盖主体80与连接器壳体30之间的部分止水(参照图6)。
盖部81具有在Z轴方向贯穿盖部81的透气孔81a。透气孔81a设置于从盖部81的中央部向X轴方向的一方偏倚的位置。
透气膜100在Z轴方向上从与两个连接端子10相反的一侧覆盖透气孔81a(参照图6)。透气膜100从Z轴方向观看呈圆形。透气膜100的直径大于透气孔81a的直径。透气膜100例如通过熔接于盖部81而被固定。
透气膜100构成为:允许空气等气体通过,且阻止水等液体通过。通过透气膜100,筒状部31的内外的压力差被缓和。
在透气孔81a设置有将透气孔81a分隔成X字状的分隔部81b。通过透气孔81a的分隔部81b,可抑制作业者的手指通过透气孔81a与透气膜100接触。
如图2所示,盖部81具有朝向后述的第2壳140突出的凸台83。凸台83从盖部81的X轴方向及Y轴方向双方的中央部突出。凸台83形成一端封闭的圆筒状。在凸台83设置有螺入螺钉170的紧固孔。紧固孔在Z轴方向上在与两个连接端子10相反的一侧开口。螺钉170是具有垫圈的丝锥螺钉。
盖部81具有第1支承突部84和第2支承突部85。各支承突部84、85朝向后述的第2壳140突出。第1支承突部84及第2支承突部85在与面方向上的X轴及Y轴双方交叉的方向上隔着凸台83相互位于反侧。第1支承突部84在Y轴方向上从凸台83观看位于保持部47所处的一侧。
各支承突部84、85呈圆柱状。第1支承突部84的直径小于第2支承突部85的直径。
如图15所示,盖部81具有分别向Z轴方向突出的内壁86和外壁89。内壁86将透气膜100的外周包围。外壁89位于内壁86的外周侧,并且形成盖主体80的外周缘。即,外壁89包括盖主体80的外周缘。
内壁86和外壁89的Z轴方向上的端面彼此为同一面。此外,上述的凸台83、第1支承突部84以及第2支承突部85超过内壁86和外壁89的Z轴方向上的端面而突出。
外壁89的外周缘位于比筒状部31的开口32靠外周侧。外壁89覆盖Z轴方向上的第1端部31a的端面(参照图6)。
内壁86具有在与Z轴方向正交的方向上将内壁86的内外连通的内侧排出口88。外壁89具有在与Z轴方向正交的方向上将外壁89的内外连通的外侧排出口90。内侧排出口88和外侧排出口90指向相互不同的方向。内侧排出口88整体与外壁89的内周面对置。外侧排出口90整体与内壁86的外周面对置。
以后,将在内侧排出口88的连通方向延伸的假想轴线称为第1假想轴线L1,将在外侧排出口90的连通方向延伸的假想轴线称为第2假想轴线L2。另外,将第1假想轴线L1和第2假想轴线L2的交点称为交点P。
如图16所示,第2假想轴线L2在X轴方向延伸。第1假想轴线L1在面方向上相对于第2假想轴线L2倾斜地延伸。第1假想轴线L1和第2假想轴线L2形成的角度α是锐角。
内侧排出口88整体在第2假想轴线L2的轴线方向即X轴方向上设置于比交点P靠向外侧排出口90所处的一侧。换言之,内侧排出口88整体位于比在Y轴方向延伸并且通过交点P的第3假想轴线L3靠向外侧排出口90所处的一侧。
假设外侧排出口90指向钟表的6点的方向时,则内侧排出口88例如优选指向绕顺时针从钟表的3点到9点之间的区域。但是,内侧排出口88整体不与外壁89的内周面对置的情况除外。
内壁86具有形成内侧排出口88的第1端缘86a及第2端缘86b。第1端缘86a位于比第2端缘86b更靠近外侧排出口90。
在内壁86设置有包括第1端缘86a而延伸的第1延伸部87a和包括第2端缘86b而延伸的第2延伸部87b。第1延伸部87a和第2延伸部87b对置。
内壁86中除第1延伸部87a及第2延伸部87b之外的部分例如形成沿着透气膜100的外周缘的圆弧状。第1延伸部87a及第2延伸部87b例如呈直线状延伸。第1延伸部87a及第2延伸部87b以越朝向内侧排出口88越相互接近的方式延伸。
第1延伸部87a以越朝向第1端缘86a则在第2假想轴线L2的轴线方向即X轴方向上越接近外侧排出口90的方式相对于第2假想轴线L2倾斜地延伸。
如图6及图13所示,盖70具有收纳部91,收纳部91从盖部81突出到筒状部31的内部,并且收纳第1壳体240的端子收纳部241。收纳部91形成一端封闭的圆筒状。
收纳部91通过与端子收纳部241的外周面遍及全周地接触,从而限制第1壳体240在面方向上的移动。
如图13所示,在收纳部91的内部设置有金属板制的盖端子92。盖端子92具有插入到两个第1端子210各自中的两个突起。盖端子92例如压入到收纳部91的内部。
(屏蔽壳120的结构)
如图1及图2所示,屏蔽壳120具有第1壳130、第2壳140以及第3壳150。作为各壳130、140、150的材料,例如可列举铁系或铝系金属材料。
(第1壳130的结构)
如图2所示,第1壳130具有第1部分131和第2部分135。第1部分131覆盖筒状部31中包括第1端部31a的部分的外周。第2部分135覆盖保持部47的一部分的外周。第1部分131及第2部分135在Z轴方向上朝向外壳300开口。
第1部分131具有插入筒状部31的开口132。开口132形成从Z轴方向观看在X轴方向较长的长圆状。
第1部分131具有向开口132的外周侧突出的两个固定突起133。一方固定突起133在Y轴方向上隔着开口132位于与第2部分135相反的一侧。另一方固定突起133在与面方向上的X轴及Y轴双方交叉的方向上隔着开口132位于与一方固定突起133相反的一侧。在各固定突起133设置有在Z轴方向贯穿的螺纹孔133a。
第1部分131具有向开口132的外周侧突出的两个凸缘134。两个凸缘134设置于与连接器壳体30的两个凸缘45分别对应的位置。在各凸缘134设置有在Z轴方向贯穿的贯穿孔134a。贯穿孔134a与设置于凸缘45的套环46连通。如图1所示,通过插入到凸缘134及套环46中的未图示的螺栓紧固于设置在外壳300的螺纹孔302,从而连接器C固定于外壳300。
如图2所示,第2部分135具有在Z轴方向上向与保持部47相反的一侧突出的突出部136。在突出部136设置有在Y轴方向贯穿的螺纹孔136a。
第1壳130具有从Z轴方向上的端面朝向第2壳140突出的两个定位突部137A、137B。定位突部137A从第2部分135突出。定位突部137B从第1部分131中与上述的另一方固定突起133相邻的部分突出。各定位突部137A、137B呈圆柱状。
各定位突部137A、137B具有在Z轴方向延伸的圆柱部和与圆柱部的端部相连的圆锥台部。圆柱部的与Z轴方向正交的截面积遍及Z轴方向整体为恒定。圆锥台部在Z轴方向上越远离圆柱部则截面积越逐渐变小。因此,各定位突部137A、137B的突出方向上的末端部形成朝向末端越来越细的形状。另外,各定位突部137A、137B具有在面方向延伸的圆形的末端面。
(第2壳140的结构)
第2壳140形成在面方向延伸的平板状。第2壳140覆盖筒状部31的开口32及第1壳130的开口132。即,盖70在Z轴方向上从与外壳300相反的一侧被第2壳140覆盖。
如图6所示,第2壳140与盖主体80的内壁86及外壁89的Z轴方向上的端面接触。
如图2所示,第2壳140具有与第1壳130的两个螺纹孔133a分别连通的两个螺栓孔141。通过插入到各螺栓孔141的螺栓180,第2壳140固定于第1壳130。
第2壳140具有凸台插入孔142,在凸台插入孔142插入盖70的凸台83。凸台插入孔142的直径大于凸台83的直径。凸台插入孔142的直径小于上述的螺钉170的垫圈的直径。此外,如图3所示,在该垫圈与第2壳140之间在Z轴方向上设置有间隙。通过该垫圈防止第2壳140从盖70脱离。
如图2所示,第2壳140具有分别插入第1支承突部84及第2支承突部85的第1支承孔143及第2支承孔144。第1支承孔143的直径大于第1支承突部84的直径。第2支承孔144的直径大于第2支承突部85的直径。
第2壳140具有分别插入两个定位突部137A、137B的两个定位孔145A、145B。定位孔145A的直径大于定位突部137A的圆柱部的直径。定位孔145B的直径大于定位突部137B的圆柱部的直径。
第2壳140通过在定位孔145A、145B中分别插入定位突部137A、137B,从而在Z轴方向上定位于螺栓孔141与螺纹孔133a整体重叠的位置。
由此,如图17所示,在凸台83的外表面与凸台插入孔142的内表面之间,遍及凸台83的全周设置有间隙。在第1支承突部84的外表面与第1支承孔143的内表面之间遍及第1支承突部84的全周设置有间隙。在第2支承突部85的外表面与第2支承孔144的内表面之间遍及第2支承突部85的全周设置有间隙。在定位突部137A的外表面与定位孔145A的内表面之间遍及定位突部137A的全周设置有间隙。在定位突部137B的外表面与定位孔145B的内表面之间遍及定位突部137B的全周设置有间隙。因此,第2壳140在未固定于第1壳130的状态下,在这些间隙的范围内,在面方向上能游动地安装于盖70。
(第2壳140的动作)
但是,在连接器C中,安装有第2壳140的状态的盖70有时与第2壳140一起相对于连接器壳体30装卸。
接着,参照图18~图21,对安装于盖70并且未固定于第1壳130的状态下的第2壳140的动作进行说明。在图18~图21中,便利起见,省略螺钉170的图示。
在图18及图19中,图示了在定位孔145A、145B中分别插入有定位突部137A、137B的状态下的第2壳140。
在图20及图21中,图示了在定位孔145A、145B中分别插入定位突部137A、137B之前的状态下的第2壳140。此外,图20及图21中的盖70的面方向上的位置是相对于连接器壳体30的正规位置、即能够插入到筒状部31的位置。
以后,将在Y轴方向上从定位突部137A观看第2支承突部85所处的方向作为钟表的12点的方向进行说明。
如图18所示,在第2壳140以旋转中心R1为中心绕顺时针旋转的情况下,通过定位突部137A、137B的外表面和定位孔145A、145B的内表面分别接触,从而第2壳140止转。旋转中心R1是钟表的12点的位置上的定位突部137B的外表面和定位孔145B的内表面的接触点。这样,在第2壳140止转的状态下,在凸台83的外周、第1支承突部84的外周以及第2支承突部85的外周分别设置有上述的间隙。因此,第2壳140在面方向上与盖70未接触。此时,各螺栓孔141在Z轴方向上与螺纹孔133a整体重叠。因此,能将螺栓180插入到螺栓孔141及螺纹孔133a。
如图19所示,在第2壳140以旋转中心R2为中心绕顺时针旋转的情况下,通过定位突部137A、137B的外表面和定位孔145A、145B的内表面分别接触,从而第2壳140止转。旋转中心R2是钟表的6点的位置上的定位突部137A的外表面和定位孔145A的内表面的接触点。这样,在第2壳140止转的状态下,在凸台83的外周、第1支承突部84的外周以及第2支承突部85的外周分别设置有上述的间隙。因此,第2壳140在面方向上与盖70未接触。此时,各螺栓孔141在Z轴方向上与螺纹孔133a整体重叠。因此,能将螺栓180插入到螺栓孔141及螺纹孔133a。
虽然省略图示,但是即使是第2壳140以旋转中心R1、R2为中心绕逆时针旋转的情况,第2壳140在面方向上也不与盖70接触。这对于第2壳140相对于盖70在面方向上平行移动的情况也是同样。
如图20所示,在定位突部137A、137B没有分别插入到定位孔145A、145B的状态下,第2壳140相对于盖70在面方向游动。在第2壳140以凸台83的轴线为中心绕顺时针旋转的情况下,通过各支承突部84、85的外表面和各支承孔143、144的内表面分别接触,从而第2壳140止转。这样,在第2壳140止转的状态下,定位孔145A、145B在Z轴方向上与定位突部137A、137B的末端面整体分别重叠。因此,通过定位突部137A、137B的圆锥台部,可引导定位突部137A、137B向定位孔145A、145B的插入。
如图21所示,即使是第2壳140以凸台83的轴线为中心绕逆时针旋转而止转的状态,定位孔145A、145B也在Z轴方向上与定位突部137A、137B的末端面整体分别重叠。因此,通过定位突部137A、137B的圆锥台部,可引导定位突部137A、137B向定位孔145A、145B的插入。
(第3壳150的结构)
如图2所示,第3壳150形成在Y轴方向延伸的筒状。第3壳150覆盖保持部47中未被第2部分135覆盖的部分的外周。
第3壳150具有在Z轴方向上向与保持部47相反的一侧突出的突出部151。在突出部151设置有在Y轴方向贯穿的贯穿孔151a。通过插入到贯穿孔151a的螺栓160紧固于第1壳130的螺纹孔136a,从而第3壳150固定于第1壳130。
虽然省略图示,但是在第3壳150的外周面通过敛紧环安装有将两条电线20一并覆盖的金属制的编织构件。
对本实施方式的作用进行说明。
在连接器C中,第1壳体240及第2壳体250各自相对于通过固定部35固定于连接器壳体30的保持体260在面方向上相互独立地移动。因此,盖端子92和第1端子210的对位、及等待侧端子330和第2端子220的对位独立地进行。由此,即使是第2壳体250移动而进行了等待侧端子330和第2端子220的对位的情况,第1壳体240也不伴随该对位而移动。其结果,作业者不考虑第2端子220的位置就能连接盖端子92和第1端子210。
对本实施方式的效果进行说明。
(1)连接器C具备两个连接端子10、两条电线20、连接器壳体30、盖70以及联锁连接器200。联锁连接器200具有两个第1端子210、两个第2端子220、两条可挠电线230、第1壳体240、第2壳体250以及保持体260。保持体260将第1壳体240及第2壳体250各自保持为能在面方向移动。两条可挠电线230各自具有余长部230a,余长部230a从保持体260引出到保持体260的外部,并且允许第1壳体240及第2壳体250相对于保持体260在面方向上的移动。连接器壳体30具有在筒状部31的内部固定保持体260的固定部35。
根据这样的结构,因为起到上述的作用,所以针对连接器壳体30能容易安装盖70。
(2)第1被保持部242设置成相对于分隔部262和第1保持部270能在面方向滑动,第2被保持部252设置成相对于分隔部262和第2保持部280能在面方向滑动。
根据这样的结构,通过第1被保持部242相对于分隔部262和第1保持部270在面方向滑动,从而第1壳体240相对于保持体260在面方向移动。另外,通过第2被保持部252相对于分隔部262和第2保持部280在面方向滑动,从而第2壳体250相对于保持体260在面方向移动。由此,能将第1壳体240及第2壳体250能在面方向移动地保持于保持体260的联锁连接器200具体化。
(3)Y轴方向上的第1限制孔261a的宽度大于Y轴方向上的第1突起248的宽度。Y轴方向上的第2限制孔261b的宽度大于Y轴方向上的第2突起258的宽度。
根据这样的结构,因为第1限制孔261a的宽度大于第1突起248的宽度,所以在Y轴方向上,在第1突起248的外表面与第1限制孔261a的内表面之间产生间隙。因此,在第1壳体240相对于保持体260移动时,第1突起248在第1限制孔261a的内部移动。并且,通过第1突起248与第1限制孔261a的内表面接触,从而可限制第1壳体240的移动。同样,通过第2突起258与第2限制孔261b的内表面接触,从而可限制第2壳体250的移动。因此,能限制第1壳体240及第2壳体250相对于保持体260的移动范围。
(4)保持体260具有路径限制部264,路径限制部264沿着两条可挠电线230延伸,并且限制两条可挠电线230所布设的路径。
根据这样的结构,因为通过路径限制部264限制各可挠电线230所布设的路径,所以能抑制各可挠电线230缠绕。
另外,在将第1壳体240及第2壳体250安装于保持体260时,通过使各可挠电线230沿着路径限制部264,能提高各可挠电线230布设时的作业性。
(5)第1壳体240和第2壳体250形成相互相同的形状。
根据这样的结构,能将第1壳体240和第2壳体250设为共用部件。因此,能抑制联锁连接器200的部件数量的增加,进而能抑制连接器C的部件数量的增加。
另外,能使用于制造各壳体240、250的模具共用。因此,能提高各壳体240、250的制造效率,进而能提高连接器C的制造效率。
(6)保持体260相对于包括Z轴方向上的保持体260的中心并且在面方向延伸的假想平面为面对称。
根据这样的结构,即使保持体260为相对于假想平面反转的状态,也可利用该保持体260保持第1壳体240和第2壳体250。因此,能提高保持体260的通用性。因此,能提高联锁连接器200的制造时的作业性,进而能提高连接器C的制造时的作业性。
(7)第1壳体240和第2壳体250在Z轴方向上排列地设置。
根据这样的结构,能抑制联锁连接器200的尺寸在面方向上增大。因此,能抑制联锁连接器200的尺寸、进而连接器C的尺寸的增大。
(8)联锁连接器200具有两个第1端子210、两个第2端子220、两条可挠电线230、第1壳体240、第2壳体250以及保持体260。两条可挠电线230各自具有余长部230a,余长部230a从保持体260引出到保持体260的外部,并且允许第1壳体240及第2壳体250相对于保持体260在面方向上的移动。
根据这样的结构,能起到依据上述效果(1)的效果。
<变形例>
本实施方式能按如下变形而实施。本实施方式及以下变形例能在技术上不矛盾的范围内相互组合而实施。
·第1壳体240和第2壳体250也可以在Z轴方向上设置于相互不同的位置。在该情况下,保持体260的形状也可以不是面对称。
·第1壳体240和第2壳体250也可以是相互不同的形状。
·也可以从保持体260省略路径限制部264。
·第1突起248的突出方向和第2突起258的突出方向也可以相互不同。例如,也可以为,第1突起248向X轴方向的一方突出,并且第2突起258向X轴方向的另一方突出。
·也可以从各壳体240、250省略各突起248、258。在该情况下,也可以从保持体260省略各限制孔261a、261b。
·各端子210、220也可以是阳端子。在该情况下,盖端子92及等待侧端子330只要分别是阴端子即可。
如图9所示,第1壳体240的第1被保持部242也可以被夹持在分隔部262的Z轴方向上的第1端面与第1保持部270之间,第2壳体250的第2被保持部252也可以被夹持在分隔部262的Z轴方向上的第1端面的反侧的第2端面与第2保持部280之间。
第1被保持部242的Z轴方向上的厚度也可以小于分隔部262的第1端面与第1保持部270的Z轴方向上的分开距离,第2被保持部252的Z轴方向上的厚度也可以比分隔部262的第2端面与第2保持部280的Z轴方向上的分开距离稍小。
附图标记说明
α 角度
C 连接器
L1 第1假想轴线
L2 第2假想轴线
L3 第3假想轴线
M 电气设备(连接对象)
P 交点
R1 旋转中心
R2 旋转中心
S1 第1空间
S2 第2空间
10 连接端子
11 第1延伸部
12 第2延伸部
13 第3延伸部
13a 贯穿孔
14 电线连接部
20 电线
21 芯线
22 绝缘包覆部
30 连接器壳体
31 筒状部
31a 第1端部
31b 第2端部
32 开口
33 第1分隔壁
34 第2分隔壁
34a 插入孔
35 固定部
36 卡合片
37 卡合爪
40 移动限制部
41 限制突部
42 肋
43 限制凹部
44 第1收纳槽
45 凸缘
46 套环
47 保持部
48 第2收纳槽
50 第1密封构件
60 第2密封构件
70 盖
80 盖主体
81 盖部
81a 透气孔
81b 分隔部
82 第3收纳槽
83 凸台
84 第1支承突部
85 第2支承突部
86 内壁
86a 第1端缘
86b 第2端缘
87a 第1延伸部
87b 第2延伸部
88 内侧排出口
89 外壁
90 外侧排出口
91 收纳部
92 盖端子
100 透气膜
110 第3密封构件
120 屏蔽壳
130 第1壳
131 第1部分
132 开口
133 固定突起
133a 螺纹孔
134 凸缘
134a 贯穿孔
135 第2部分
136 突出部
136a 螺纹孔
137A 定位突部
137B 定位突部
140 第2壳
141 螺栓孔
142 凸台插入孔
143 第1支承孔
144 第2支承孔
145A 定位孔
145B 定位孔
150 第3壳
151 突出部
151a 贯穿孔
160 螺栓
170 螺钉
180 螺栓
200 联锁连接器
210 第1端子
220 第2端子
230 可挠电线
230a 余长部
231 芯线
232 绝缘包覆部
240 第1壳体
241 端子收纳部
241a 收纳槽
242 第1被保持部
243 突条
244 凹陷部
245 限制肋
246 第1凹部
247 限制壁
248 第1突起
250 第2壳体
251 端子收纳部
251a 收纳槽
252 第2被保持部
253 突条
254 凹陷部
255 限制肋
256 第2凹部
257 限制壁
258 第2突起
260 保持体
261 基部
261a 第1限制孔
261b 第2限制孔
262 分隔部
263 退避凹部
264 路径限制部
265 缺口
266 伸出部
270 第1保持部
271 限制爪
280 第2保持部
281 限制爪
290 弹性构件
300 外壳
301 插入孔
302 螺纹孔
310 对方端子
320 等待侧连接器
330 等待侧端子

Claims (8)

1.一种连接器,与连接对象电连接,所述连接器具备:
相互并列的多个连接端子;
多条电线,与所述多个连接端子分别连接;
连接器壳体,具有筒状部,在所述筒状部设置有开口,在所述开口露出所述多个连接端子的端部;
盖,插入到所述筒状部而覆盖所述开口;以及
联锁连接器,设置于所述筒状部的内部,对所述盖相对于所述连接器壳体的装卸进行电检测,
在所述多个连接端子各自的端部设置有贯穿孔,所述贯穿孔在所述筒状部的轴线方向贯穿并且被插入螺栓,
所述盖具有盖端子,
所述联锁连接器具有:
多个第1端子,与所述盖端子电连接;
多个第2端子,与设置于所述连接对象的等待侧端子电连接;
多条可挠电线,具有可挠性,将所述多个第1端子和所述多个第2端子分别电连接;
第1壳体,保持所述多个第1端子;
第2壳体,保持所述多个第2端子;以及
保持体,将所述第1壳体及所述第2壳体各自保持为能在与所述轴线方向正交的面方向移动,并且覆盖所述多条可挠电线,
所述多条可挠电线各自具有余长部,所述余长部从所述保持体引出到所述保持体的外部,并且允许所述第1壳体及所述第2壳体相对于所述保持体在所述面方向上的移动,
所述连接器壳体具有在所述筒状部的内部将所述保持体固定的固定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中,
所述第1壳体及所述第2壳体分别具有保持于所述保持体的第1被保持部及第2被保持部,
所述保持体具有:
分隔部,在所述轴线方向上在所述第1被保持部与所述第2被保持部之间分隔;
第1保持部,在所述轴线方向上隔着所述第1被保持部位于与所述分隔部相反的一侧;以及
第2保持部,在所述轴线方向上隔着所述第2被保持部位于与所述分隔部相反的一侧,
所述第1被保持部设置成相对于所述分隔部和所述第1保持部能在所述面方向滑动,
所述第2被保持部设置成相对于所述分隔部和所述第2保持部能在所述面方向滑动。
3.根据权利要求1或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器,其中,
所述第1壳体具有朝向所述筒状部的内壁突出的第1突起,
所述第2壳体具有朝向所述筒状部的内壁突出的第2突起,
所述保持体具有所述第1突起及所述第2突起分别插入的第1限制孔及第2限制孔,
在将与所述第1突起的突出方向和所述轴线方向双方正交的方向设为第1正交方向,将与所述第2突起的突出方向和所述轴线方向双方正交的方向设为第2正交方向时,
所述第1正交方向上的所述第1限制孔的宽度大于所述第1正交方向上的所述第1突起的宽度,
所述第2正交方向上的所述第2限制孔的宽度大于所述第2正交方向上的所述第2突起的宽度。
4.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连接器,其中,
所述保持体具有路径限制部,所述路径限制部沿着所述多条可挠电线延伸,并且限制所述多条可挠电线所布设的路径。
5.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连接器,其中,
所述第1壳体和所述第2壳体形成相互相同的形状。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连接器,其中,
所述保持体相对于包括所述轴线方向上的所述保持体的中心并且在所述面方向延伸的假想平面为面对称。
7.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6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连接器,其中,
所述第1壳体和所述第2壳体在所述轴线方向上排列地设置。
8.一种联锁连接器,设置于具有筒状部的连接器的内部,在所述筒状部设置有开口,在所述开口露出多个连接端子的端部,所述联锁连接器对插入到所述筒状部而覆盖所述开口的盖的装卸进行电检测,
所述联锁连接器具有:
多个第1端子,与设置于所述盖的盖端子电连接;
多个第2端子,与等待侧端子电连接,所述等待侧端子设置于所述连接器所连接的连接对象;
多条可挠电线,具有可挠性,将所述多个第1端子和所述多个第2端子分别电连接;
第1壳体,保持所述第1端子;
第2壳体,保持所述第2端子;以及
保持体,将所述第1壳体及所述第2壳体各自保持成能在与所述筒状部的轴线方向正交的面方向移动,并且覆盖所述多条可挠电线,
所述多条可挠电线各自具有余长部,所述余长部从所述保持体引出到所述保持体的外部,并且允许所述第1壳体及所述第2壳体相对于所述保持体在所述面方向上的移动。
CN202280054568.4A 2021-08-25 2022-06-27 连接器及联锁连接器 Pending CN117837030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1-137379 2021-08-25
JP2021137379A JP2023031718A (ja) 2021-08-25 2021-08-25 コネクタ及びインターロックコネクタ
PCT/JP2022/025609 WO2023026677A1 (ja) 2021-08-25 2022-06-27 コネクタ及びインターロックコネクタ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837030A true CN117837030A (zh) 2024-04-05

Family

ID=8532275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80054568.4A Pending CN117837030A (zh) 2021-08-25 2022-06-27 连接器及联锁连接器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2023031718A (zh)
CN (1) CN117837030A (zh)
WO (1) WO2023026677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594538B2 (ja) * 2011-05-06 2014-09-24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機器用コネクタ
JP2017045572A (ja) * 2015-08-25 2017-03-02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2017126512A (ja) * 2016-01-15 2017-07-20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中継電気コネクタおよび電気接続組立体
JP6575821B2 (ja) * 2016-06-01 2019-09-18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機器用コネクタ装置
DE112018008055T5 (de) * 2018-10-02 2021-06-24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Elektrische Vorrichtung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3026677A1 (ja) 2023-03-02
JP2023031718A (ja) 2023-03-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743545B2 (en) Electrical connection box and wire harness
CN109038060B (zh) 密封件布置结构
CN112350098B (zh) 连接器
EP3691046B1 (en) Connector and wire harness
CN107819251B (zh) 连接器
JP7134792B2 (ja) シールドコネクタ
CN117837030A (zh) 连接器及联锁连接器
CN117813733A (zh) 连接器
CN117813731A (zh) 连接器
JP2015018616A (ja) コネクタ、及びコネクタユニット
WO2022255476A1 (ja) コネクタ
US11996648B2 (en) Plug connector part for contacting in multiple spatial directions
CN115411570A (zh) 连接器
JP7128237B2 (ja) 防水コネクタ
CN117397131A (zh) 连接器
CN117378098A (zh) 连接器
JP2023061414A (ja) 雌コネクタおよびコネクタ装置
CN107919556B (zh) 保护帽
JP2023074586A (ja) 電気接続箱及びワイヤハーネス
JP2023061413A (ja) シールドコネクタ
CN107706568B (zh) 连接组件
JP2023061215A (ja) コネクタ
JP2015082417A (ja) コネクタ
CN116420289A (zh) 连接器
JP2024072498A (ja) 電子部品ユニットおよびワイヤハーネス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