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836084A - 镀锌钢板的摩擦接合方法及接合结构体 - Google Patents

镀锌钢板的摩擦接合方法及接合结构体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836084A
CN117836084A CN202280056968.9A CN202280056968A CN117836084A CN 117836084 A CN117836084 A CN 117836084A CN 202280056968 A CN202280056968 A CN 202280056968A CN 117836084 A CN117836084 A CN 11783608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joint
steel sheet
galvanized steel
joining
join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80056968.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藤井英俊
森贞好昭
富士本博纪
平田弘征
儿玉真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Osaka University NUC
Original Assignee
Osaka University NU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Osaka University NUC filed Critical Osaka University NUC
Publication of CN11783608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83608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3MACHINE TOOLS; METAL-WORK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23KSOLDERING OR UNSOLDERING; WELDING; CLADDING OR PLATING BY SOLDERING OR WELDING; CUTTING BY APPLYING HEAT LOCALLY, e.g. FLAME CUTTING; WORKING BY LASER BEAM
    • B23K20/00Non-electric welding by applying impact or other pressure, with or without the application of heat, e.g. cladding or plating
    • B23K20/12Non-electric welding by applying impact or other pressure, with or without the application of heat, e.g. cladding or plating the heat being generated by friction; Friction weld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Pressure Welding/Diffusion-Bond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有效地抑制锌向接合部的混入并且能够得到被锌镀层覆盖的接合部的镀锌钢板的接合方法、以及通过该接合方法得到的接合结构体。本发明的摩擦接合方法特征在于,具有:第一工序,使一个构件与另一个构件抵接而形成被接合界面;第二工序,在对被接合界面大致垂直地施加压力的状态下,使一个构件与另一个构件在同一轨迹上反复滑动,并使毛刺从被接合界面排出;以及第三工序,停止滑动而形成接合面,其中,将一个构件及另一个构件的至少一方设为镀锌钢板,通过毛刺的排出来抑制镀锌成分向接合面的混入。

Description

镀锌钢板的摩擦接合方法及接合结构体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对镀锌钢板进行固相接合的摩擦接合方法以及由该摩擦接合方法得到的接合结构体。
背景技术
钢铁材料具有优异的强度和延展性,并且廉价,因此被用于各种工业制品。另一方面,由于存在容易腐蚀的缺点,因此在腐蚀环境下使用对材料表面实施了锌镀敷的熔融镀锌钢板。
然而,若对镀锌钢板进行焊接,则与钢的熔点相比沸点低的锌成为锌蒸气,有时难以实现良好的焊接状态。具体而言,存在因锌蒸气而在焊道形成气孔等的情况、电弧的形成状态变得不稳定、飞溅的发生变多的情况等。
进而,在熔融焊接时,表面的镀锌气化而镀锌钢板的表面状态发生变化,因此耐腐蚀性劣化。另外,还存在由于锌混入焊接部而导致接头的机械性质、可靠性降低的问题。
与此相对,例如,在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6-179483号公报)中公开了一种镀锌钢板的焊接方法,其具备:准备镀锌钢板的工序;利用保护气体进行保护并且在镀锌钢板与焊丝之间形成电弧而对镀锌钢板和焊丝进行加热使其熔融,形成熔池的工序;以及使熔池凝固的工序,保护气体是包含二氧化碳和氩气且余量由不可避免的杂质构成的混合气体,焊丝的直径为0.9mm以下,保护气体中包含的二氧化碳为4体积%以上且10体积%以下,或者焊丝的直径为超过0.9mm且为1.0mm以下,保护气体中包含的二氧化碳为4体积%以上且6体积%以下。
在上述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镀锌钢板的焊接方法中,通过使对镀锌钢板的焊接状态造成的影响大的保护气体所含的二氧化碳的比例和焊丝的直径最优化,从而能够提供能够实现良好的焊接状态的镀锌钢板的焊接方法。
另外,在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5-167981号公报)中,公开了一种镀锌钢板的焊接方法,其是通过MAG焊接法焊接镀锌钢板的方法,其特征在于,作为焊丝,使用降低熔池的粘度的低粘性实芯焊丝,并且作为保护气体,使用氧气13~18容量%、二氧化碳5~15容量%、剩余部分由氩气构成的3种混合气体。
在上述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镀锌钢板的焊接方法中,通过使用能够降低熔池的粘性的低粘性实芯焊丝来代替在对镀锌钢板进行MAG焊接时通常使用的高粘性焊丝,由此能够使焊接时产生的锌蒸气容易从熔池脱离,通过使用氩气(Ar)、二氧化碳(CO2)以及氧气(O2)的三元系作为使用该低粘性实芯焊丝进行MAG焊接时的最佳的保护气体组成,并将它们设为规定的配合比,从而能够再现性良好地得到不降低焊接金属的机械强度而抑制在焊接部中产生气孔、凹坑等的效果。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6-179483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5-167981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想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然而,在上述专利文献1及专利文献2所公开的镀锌钢板的焊接方法中,焊接部的锌镀层完全气化,因此无法得到被良好的锌镀层覆盖的焊接部。另外,由于气化的锌不可避免地混入焊接部,因此极难抑制由该混入引起的接合部的机械性质等的降低。
鉴于以上那样的现有技术中的问题点,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有效地抑制锌向接合部的混入,并且能够得到被锌镀层覆盖的接合部的镀锌钢板的接合方法、以及通过该接合方法得到的接合结构体。
用于解决技术问题的手段
本发明人为了实现上述目的,对镀锌钢板的接合方法反复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发现,对镀锌钢板的接合应用线性摩擦接合和摩擦压接等摩擦接合方法,并通过从接合界面排出毛刺来防止锌混入接合部等是极其有效的,从而完成了本发明。
即,本发明提供一种摩擦接合方法,具有:第一工序,使一个构件与另一个构件抵接而形成被接合界面;第二工序,在对所述被接合界面大致垂直地施加压力的状态下,使所述一个构件和所述另一个构件在同一轨迹上反复滑动,并从所述被接合界面排出毛刺;和第三工序,停止所述滑动而形成接合面,其中,将所述一个构件以及所述另一个构件的至少一方设为镀锌钢板,通过所述毛刺的排出,抑制镀锌成分向所述接合面的混入。
在本发明的摩擦接合方法中,能够使用从被接合界面排出毛刺的线性摩擦接合及摩擦压接等的原理,以下,以线性摩擦接合为代表进行详述。
图1表示摩擦接合方法(线性摩擦接合)中的状况的示意图。线性摩擦接合是以使被接合材料彼此以线性运动摩擦时产生的摩擦热作为主要热源的固相接合。通过将因升温而软化的材料从被接合界面作为毛刺排出,从而除去形成于被接合界面的氧化覆膜,使新生面彼此抵接,由此能够得到接合部。
在此,毛刺最初从被接合界面排出的是与滑动的方向大致垂直的方向,但之后接着从大致平行方向排出,最终从接合界面的四周排出毛刺。即,即使在接合中产生了镀锌的蒸发或熔融的情况下,也能够有效地抑制该镀锌成分向接合部的混入。特别是在对镀锌钢板进行线性摩擦接合的情况下,通过在与板厚垂直的方向上进行线性滑动,从而能够从占据接合部表面的大部分的长边迅速地排出毛刺,能够极其有效地抑制镀锌成分向接合部的混入。
另外,本发明人详细观察镀锌钢板的线性摩擦接合部,结果发现,形成于钢板的表面的锌镀层追随适度软化的毛刺而变形和/或移动,因此明确了线性摩擦接合部被锌镀层覆盖至毛刺的根部。即,通过使用线性摩擦接合,从而不仅能够抑制锌混入接合部,而且能够用锌镀层充分覆盖接合部的表面。
应用本发明的摩擦接合方法的镀锌钢板的种类、大小和形状只要不损害本发明的效果就没有特别限定,可以使用以往公知的各种镀锌钢板。
在本发明的摩擦接合方法中,优选将所述压力设定为期望的接合温度下的所述镀锌钢板的屈服应力以上,并使所述接合温度为锌的沸点以下。在线性摩擦接合及摩擦压接中,能够以接合压力准确地决定接合温度,但通过使该接合温度为锌的沸点以下,从而能够抑制形成于钢板的表面的锌镀层的变化。在此,在本发明中,“接合温度”是指“第二工序中的被接合界面的所希望的最高到达温度”。
另外,在本发明的摩擦接合方法中,优选使所述接合温度为镀锌的熔点以下。通过使接合温度为镀锌的熔点以下,从而能够更有效地抑制形成于钢板的表面的锌镀层的变化。
另外,在本发明的摩擦接合方法中,优选使所述接合温度为所述镀锌钢板的A1点以下。通过使接合温度为镀锌钢板的A1点以下,从而不仅接合温度可靠地成为锌的沸点以下,还能够抑制钢板的软化或脆化。钢由于相变而形成脆的马氏体,存在接合困难的情况以及接合部脆化的情况。与此相对,通过使接合温度为A1点以下,不发生相变,因此能够完全抑制脆的马氏体的形成。而且,通过接合温度的降低,能够抑制热影响部中的软化。
在此,若增加线性摩擦接合(摩擦压接)的施加压力,则该摩擦热增加,但软化后的材料成为毛刺而连续地排出,因此通过施加于软化的材料的压力(排出毛刺的力)来决定“接合温度”。即,在将施加压力设定得较高的情况下,能够将更高的强度(屈服强度高的状态)的被接合材料作为毛刺排出。在此,“屈服强度更高的状态”是指“更低温的状态”,因此“接合温度”因施加压力的增加而降低。屈服强度与温度的关系根据材料而大致恒定,因此与使用了摩擦热的情况相比,能够极其准确地控制接合温度。
进而,在本发明的摩擦接合方法中,优选上述镀锌钢板的拉伸强度为340MPa以上。本发明的摩擦接合方法是固相接合法,即使是拉伸强度高的钢板,也能够得到具有高强度和优异的可靠性的接合部。另外,为了有效地抑制镀锌的混入,将接合温度设定为较低的值,因此即使是高张力钢板,也能够表现出抑制了热影响部的软化的良好的接头特性。
另外,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接合结构体,其特征在于,具有一个构件和另一个构件经由摩擦接合界面成为一体的摩擦接合部,所述一个构件和所述另一个构件中的至少一方为镀锌钢板,镀锌成分不混入所述摩擦接合部。镀锌钢板的形状或大小没有特别限定,广泛包含板材、口字构件(棱柱)、コ字构件以及管材等。
在此,“镀锌成分不混入线性摩擦接合部”例如可以通过对接合部的截面进行使用了SEM-EDS的元素分析来确认。在此,SEM-EDS测定的方法没有特别限定,可以在以往公知的各种装置和测定条件下进行。更具体而言,只要相对于接合部截面获取元素测绘(elementmapping),确认存在于接合部的表面的来源于锌镀层的元素是否混入到接合部的内部即可。允许的进入接合部的镀锌成分的含量也依赖于成为基材的钢材,但只要是不影响该钢材的强度的程度即可,例如,作为接合部中的平均值,优选设为小于1.0质量%,接合部中的最大值也优选设为小于1.0质量%。摩擦接合部的接头效率优选为90%以上,更优选为95%以上,最优选为100%。
另外,在本发明的接合结构体中,优选在所述摩擦接合界面的外缘形成毛刺,并且所述摩擦接合部的表面被锌镀层覆盖至所述毛刺的根部。通过将摩擦接合部的表面被锌镀层覆盖到毛刺的根部,从而能够实现耐腐蚀性优异的接合部。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能够有效地抑制锌向接合部的混入,并且能够得到被锌镀层覆盖的接合部的镀锌钢板的接合方法、以及通过该接合方法得到的接合结构体。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摩擦接合方法的一个方式(线性摩擦接合)的示意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摩擦接合方法(线性摩擦接合)的接合工序的示意图。
图3是表示各温度下的碳钢的变形应力(屈服应力)的图表。
图4是表示各温度下的各种金属的拉伸强度的图表。
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接合结构体的一例的大致截面图。
图6是表示实施例中使用的熔融镀锌钢板的强度的温度依赖性的图表。
图7为实施例中得到的接合部的外观照片和截面照片(200MPa)。
图8是实施例中使用的熔融镀锌钢板的截面的SEM照片和元素测绘。
图9是实施例中得到的接合部的截面的SEM照片和元素测绘(200MPa)。
图10是表示实施例中使用的拉伸试验片的形状及尺寸的概略图。
图11是表示实施例中得到的接头的拉伸特性的应力应变线图。
图12是实施例中得到的板厚1.2mm钢板的接合部的截面照片。
符号说明
2……一个构件,
4……另一个构件,
6……被接合界面,
8……毛刺,
10……接合结构体,
12……线性摩擦接合部,
14……锌镀层。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摩擦接合方法及接合结构体的代表性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仅限定于这些。需要说明的是,在以下的说明中,有时对相同或相当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重复的说明。另外,附图是用于概念性地说明本发明的图,因此也存在表示的各构成要素的尺寸或它们的比与实际的情况不同的情况。
(1)摩擦接合方法
图2是表示使用线性摩擦接合的情况下的本发明的摩擦接合方法的接合工序的示意图。本发明的摩擦接合方法具有:第一工序,使一个构件2与另一个构件4抵接而形成被接合界面6;第二工序,在对被接合界面6大致垂直地施加压力的状态下,使一个构件2与另一个构件4在同一轨迹上反复滑动,与滑动的方向大致平行及大致垂直地从被接合界面排出毛刺8;以及第三工序,停止滑动而形成接合面。以下,对各工序进行详细说明。
(1-1)第一工序
第一工序是使一个构件2与另一个构件4抵接而形成被接合界面6的工序。使一个构件2和/或另一个构件4移动到期望形成接合部的部位,并使被接合面彼此抵接,形成被接合界面6。
一个构件2以及另一个构件4的至少一方成为镀锌钢板。镀锌钢板的种类、大小和形状只要不损害本发明的效果就没有特别限定,可以使用以往公知的各种镀锌钢板。作为镀锌钢板,可以举出熔融镀锌钢板(GI)、合金化熔融镀锌钢板(GA)、电镀锌(EG)和双层形合金化熔融镀锌钢板(GAE),另外,对于高耐腐蚀性的熔融锌、铝、镁合金镀层钢板(ZAM(注册商标)、SUPER DYMA(注册商标):高耐候性镀层钢板)、锌铝合金镀层钢板、锌镍合金镀层钢板、锌镁镀层钢板等不同组成的镀锌钢板也能够应用同样的方法。另外,在各镀锌钢板中,只要不损害本发明的效果,则镀敷附着量(镀敷厚度)也没有特别限定,可以为以往公知的各种值。
作为被接合材料使用的镀锌钢板的机械性质只要不损害本发明的效果就没有特别限定,优选拉伸强度为340MPa以上。即使在使用拉伸强度高的钢板的情况下,也能够得到具有高强度和优异的可靠性的接合部。另外,为了有效地抑制镀锌的混入,将接合温度设定为较低的值,因此,即使是高张力钢板,也能够抑制热影响部的软化,并表现出良好的接头特性。镀锌钢板的更优选的拉伸强度为780MPa以上,最优选的拉伸强度为980MPa以上。
(1-2)第二工序
第二工序是在对被接合界面6大致垂直地施加了压力P的状态下,使一个构件2和另一个构件4在同一轨迹上反复滑动,与滑动的方向大致平行以及大致垂直地从被接合界面6排出毛刺8的工序。
使一个构件2和另一个构件4在同一轨迹上反复滑动的方法只要不损害本发明的效果就没有特别限定,可以使双方的构件一起振动,也可以固定一方而使另一方振动。
在此,通过将线性摩擦接合时的压力P设定为所期望的接合温度下的一个构件和/或另一个构件的屈服应力以上且拉伸强度以下,从而能够控制接合温度。在本发明的摩擦接合方法中,通过将压力P设定为期望的接合温度下的熔融镀锌钢板的屈服应力以上且拉伸强度以下,从而能够以熔融镀锌钢板为基准来确定接合温度。通过使压力P为熔融镀锌钢板的屈服应力以上,从而开始从被接合界面6排出毛刺8,若在拉伸强度之前的期间使压力P增加,则毛刺8的排出加速。与屈服应力同样地,特定的温度下的拉伸强度也根据被接合材料而大致恒定,因此能够实现与所设定的压力P对应的接合温度。另外,由此,在接合薄板时,也能够不使母材变形地进行接合。例如,板厚优选设为2.0mm以下。
作为具体例,将各温度下的碳钢的变形应力(屈服应力)示于图3,将各温度下的各种金属的拉伸强度示于图4。需要说明的是,图3是记载于“铁与钢,第67年(1981)第11号,140页”的图表,图4是记载于“铁与钢,第72年(1986)第6号,55页”的图表。如这些图所示,特定温度下的拉伸强度和屈服应力根据材料而大致恒定。即,通过相对于被接合材料将这样的数据预先数据库化,从而能够高效且简便地实施任意温度下的接合。
在将接合时的压力P设定得较高的情况下,能够将更高的屈服强度和拉伸强度的被接合材料(熔融镀锌钢板)作为毛刺排出,并能够使接合温度降低。另外,如图3和图4所示,特定温度下的拉伸强度和屈服应力根据材料而大致恒定,因此通过基于熔融镀锌钢板的强度的温度依赖性来设定接合压力P,从而能够极其准确地控制熔融镀锌钢板的接合温度。
在线性摩擦接合中,也需要设定压力P以外的接合参数(对被接合材料进行激振的频率及振幅、接合时间及摩擦变形量(burn-off length)等),但只要不损害本发明的效果,则这些值没有限制,只要根据被接合材料的材质、形状及尺寸等适当设定即可。在此,通过增加使被接合材料滑动的振幅、频率,升温速度以及接合后的冷却速度增加,但最高到达温度(接合温度)不变化。
接合温度优选为锌的沸点(907℃)以下,更优选设为镀锌的熔点以下(合金化时为该合金化镀敷的熔点以下)。在线性摩擦接合中,能够以接合压力P准确地决定接合温度,通过将该接合温度设为锌的沸点以下,从而能够抑制形成于钢板的表面的锌镀层的变化。另外,通过使接合温度为镀锌的熔点以下,从而能够更可靠地抑制锌镀层的变化。
另外,在本发明的摩擦接合方法中,优选使接合温度为镀锌钢板的A1点以下。通过使接合温度为镀锌钢板的A1点以下,从而不仅接合温度可靠地成为锌的沸点以下,还能够抑制钢板的软化、脆化。钢由于相变而形成脆的马氏体,存在接合困难的情况以及接合部脆化的情况。与此相对,通过使接合温度为A1点以下,不发生相变,因此能够完全抑制脆的马氏体的形成。而且,通过接合温度的降低,能够抑制热影响部中的软化。
(1-3)第三工序
第三工序是停止第二工序中的滑动而形成接合面的工序。在本发明的摩擦接合方法中,通过在从被接合界面6的整个面排出毛刺8之后使滑动停止,从而能够得到良好的接合体。另外,通过从被接合界面6的整个面排出毛刺8,从而能够抑制镀锌成分混入接合部。需要说明的是,在第二工序中施加于被接合材料的压力P可以直接维持,也可以出于排出毛刺8并且使新生面更强力地抵接的目的,而设为更高的值。在接合过程中,若接合面积增加,则压力P减少,也存在接合温度意外地上升的情况,但通过使压力P增加,从而能够抑制该现象。
在此,停止滑动的时机只要是在从被接合界面6的整个面排出毛刺8之后则没有限定,但通过从与滑动的方向大致垂直的方向观察被接合界面6,在毛刺8相对于滑动的方向大致平行地排出的瞬间执行滑动的停止,从而能够将毛刺8的排出量抑制在最小限度(将被接合材料的消耗抑制在最小限度),并且形成良好的接合部。需要说明的是,“与滑动的方向大致垂直的方向”以及“与滑动的方向大致平行的方向”都是相对于施加压力大致垂直的方向。
(2)接合结构体
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接合结构体的一例的大致截面图。接合结构体10是一个构件2与另一个构件4进行了线性摩擦接合的结构体,一个构件2以及另一个构件4的至少一方成为熔融镀锌钢板。
一个构件2与另一个构件4经由线性摩擦接合部12冶金地接合,在线性摩擦接合部12未混入形成于熔融镀锌钢板的表面的锌镀层14的成分。“镀锌成分不混入线性摩擦接合部”只要通过使用SEM-EDS的元素分析对接合部的截面进行确认即可,但由于锌的定量值会由于起因于铁的峰等的影响而产生误差,因此例如只要对接合部截面的整个区域获取元素测绘,根据在接合部的内部是否示出明确的锌的存在部位来进行判断即可。
在接合结构体10中,优选在线性摩擦接合界面(被接合界面6)的外缘形成毛刺8,且线性摩擦接合部12的表面被锌镀层14覆盖至毛刺8的根部。通过用锌镀层14覆盖线性摩擦接合部12的表面直至毛刺8的根部,从而能够实现耐腐蚀性优异的接合部。
以上,对本发明的代表性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仅限于这些,能够进行各种设计变更,这些设计变更全部包含在本发明的技术范围内。例如,在接合温度超过锌的沸点的情况下,实施使该锌蒸气附着于接合体表面的处理的情况也相当于此。
实施例
被接合材料中使用了熔融镀锌钢板(JIS-SGHC:0.05%C-0.01%Si-0.15%Mn-0.17%P-0.04%S),在该熔融镀锌钢板彼此的端面对接而实施了线性摩擦接合。熔融镀锌钢板的尺寸为2mm×50mm×63mm,对接的端面为2mm×50mm。
另外,为了确定线性摩擦接合的接合压力,使用高温拉伸试验调查了熔融镀锌钢板的强度的温度依赖性。测定500℃、600℃、700℃和800℃下的拉伸强度,并将得到的结果示于图6。根据图6的结果,作为线性摩擦接合时的接合温度成为锌的沸点(907℃)以下的接合压力,设定50MPa、100MPa及200MPa。在各接合压力下预测的接合温度分别为:50MPa:约800℃、100MPa:约700℃、200MPa:约560℃。
接合压力以外的线性摩擦接合条件设为恒定为:频率:50Hz、振幅:2mm以及摩擦变形量:2.5mm。用K型热电偶测定了使用各接合压力时的距接合界面1mm的位置处的熔融镀锌钢板表面的温度,结果为:50MPa:约605℃、100MPa:约566℃、200MPa:约330℃。随着接合压力的增加而温度降低,与图6的结果对应。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测温位置从接合界面离开1mm,因此实测出的值成为比从图6预测的值低的值。
在以各接合压力得到的所有接合部中,确认到毛刺从被接合界面的整周排出。另外,在所有接合部的截面观察中,未确认到未接合部或裂纹等接合缺陷。作为代表性的结果,将以200MPa得到的接合部的外观照片和截面照片示于图7。在外观照片中,可知熔融镀锌钢板的表面状态(锌镀层的状态)几乎没有变化至毛刺的附近。
接着,对在各接合压力下得到的所有接合部进行接合部截面的SEM-EDS分析。另外,为了确认熔融锌镀层的初期状态,对接合前的熔融镀锌钢板也进行截面的SEM-EDS分析。需要说明的是,SEM使用日本电子株式会社制的JSM-7001FA。
接合前的熔融镀锌钢板的SEM照片和元素测绘结果如图8所示。可知在钢板的表面形成有厚度约为4μm的锌镀层。作为代表性的接合部的结果,在图9中示出在200MPa下得到的接合部的SEM照片和元素测绘结果。根据锌(Zn)的测绘结果,完全看不到锌向接合部的混入。另外,能够确认接合部的表面被锌镀层覆盖至毛刺的根部(图中的用虚线包围的区域)。需要说明的是,在以50MPa及100MPa得到的接合部中,也与以100MPa得到的接合部同样未确认到锌向接合部的混入,接合部的表面被锌镀层覆盖至毛刺的根部。
为了评价接合部的机械性质,进行了在各接合压力下得到的接合部和接合前的熔融镀锌钢板的拉伸试验。以接合界面位于平行部的中心的方式制作图10所示的试验片,使拉伸轴相对于接合界面垂直。使用拉伸试验机(SHIMADZU Autograph AGS-X 10kN),以十字头速度0.06mm/min测定接头的拉伸强度。将在各接合压力下得到的应力应变线图示于图11。
在任意的接合压力下得到的接合部也显示出与接合前的熔融镀锌钢板同等的拉伸强度,成为母材断裂。关于伸长率,接合部的值稍小,但认为这是由于线性摩擦接合部的组织因微细化而硬度上升所引起的。
除了将用作被接合材料的熔融镀锌钢板的板厚设为1.2mm以外,与板厚为2.0mm的情况同样地将接合压力设为50MPa而实施了线性摩擦接合。将所得到的接头的接合部的截面照片示于图12。可知在板厚为1.2mm的情况下也确认到从被接合界面良好地排出毛刺,形成了与板厚为2.0mm的情况同样的接合部。
根据以上的结果可知,通过使用线性摩擦接合,从而能够抑制锌镀层成分向接合部的混入,并且能够得到接合部的表面被锌镀层覆盖的接头,能够对该接头赋予与母材同等的拉伸特性。

Claims (7)

1.一种摩擦接合方法,其特征在于,
具有:
第一工序,使一个构件与另一个构件抵接而形成被接合界面;
第二工序,在对所述被接合界面大致垂直地施加压力的状态下,使所述一个构件和所述另一个构件在同一轨迹上反复滑动,并从所述被接合界面排出毛刺;和
第三工序,停止所述滑动而形成接合面,
将所述一个构件以及所述另一个构件的至少一方设为镀锌钢板,
通过所述毛刺的排出,抑制镀锌成分向所述接合面的混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摩擦接合方法,其特征在于,
将所述压力设定为期望的接合温度下的所述镀锌钢板的屈服应力以上,
使所述接合温度为锌的沸点以下。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摩擦接合方法,其特征在于,
使所述接合温度为镀锌的熔点以下。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摩擦接合方法,其特征在于,
使所述接合温度为所述镀锌钢板的A1点以下。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摩擦接合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镀锌钢板的拉伸强度为340MPa以上。
6.一种接合结构体,其特征在于,
具有一个构件与另一个构件经由摩擦接合界面而成为一体的摩擦接合部,
所述一个构件以及所述另一个构件的至少一方是镀锌钢板,
镀锌成分未混入所述摩擦接合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接合结构体,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摩擦接合界面的外缘形成毛刺,
所述摩擦接合部的表面被锌镀层覆盖至所述毛刺的根部。
CN202280056968.9A 2021-08-20 2022-08-03 镀锌钢板的摩擦接合方法及接合结构体 Pending CN117836084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1-134687 2021-08-20
JP2021134687A JP2023028787A (ja) 2021-08-20 2021-08-20 亜鉛めっき鋼板の摩擦接合方法及び接合構造体
PCT/JP2022/029779 WO2023021991A1 (ja) 2021-08-20 2022-08-03 亜鉛めっき鋼板の摩擦接合方法及び接合構造体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836084A true CN117836084A (zh) 2024-04-05

Family

ID=8523948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80056968.9A Pending CN117836084A (zh) 2021-08-20 2022-08-03 镀锌钢板的摩擦接合方法及接合结构体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2023028787A (zh)
CN (1) CN117836084A (zh)
WO (1) WO2023021991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80023527A1 (en) * 2006-07-11 2008-01-31 Gerhard Brenninger Method of permanently joining components formed from metallic materials
JP6819959B2 (ja) * 2017-02-02 2021-01-27 国立大学法人大阪大学 線形摩擦接合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3028787A (ja) 2023-03-03
WO2023021991A1 (ja) 2023-02-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ishnaja et al. A review of research progress on dissimilar laser weld-brazing of automotive applications
Kang et al. Joining Al 5052 alloy to aluminized steel sheet using cold metal transfer process
Laukant et al. Fluxless laser beam joining of aluminium with zinc coated steel
Da Silva et al. Friction stir spot welding of AA 1050 Al alloy and hot stamped boron steel (22MnB5)
Park et al. Effect of material locations on properties of friction stir welding joints of dissimilar aluminium alloys
Liu et al. Effect of Al foils interlayer on microstructures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Mg–Al butt joints welded by gas tungsten arc welding filling with Zn filler metal
Avula et al. Tensile properties of friction stir welded joints of AA 2024-T6 alloy at different welding speeds
Mao et al. Microstructural characterization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micro friction stir welded dissimilar Al/Cu ultra-thin sheets
JP6080391B2 (ja) Zn−Al−Mg系めっき鋼板アーク溶接構造部材の製造法
RU2689293C1 (ru) Способ точечной сварки
JP7124990B1 (ja) 溶接継手及び自動車部品
Hashemabad et al. Flux-less direct soldering of aluminum by ultrasonic surface activation
WO1997036711A1 (fr) Procede de soudage par diffusion de materiaux metalliques
EP3342524A1 (en) Resistance spot welding method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welded member
Zapf et al. Laser welding of additively manufactured medium manganese steel alloy with conventionally manufactured dual-phase steel
Puli et al. Characterization of friction surfaced martensitic stainless steel (AISI 410) coatings
Chen et al. Effects of welding current on the microstructure and mechanical behavior of resistance-welded WC-Co/B318 steel joints
Cao et al. Investigation of wire selection for CMT plug joining Mg AZ31-to-galvanized steel
Shinde et al. Review of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s in friction welding technique
Singh et al. High cycle fatigue performance of cold metal transfer (CMT) brazed C-Mn-440 steel joints
Kang et al. Joining of AZ31 magnesium alloy and steel sheet under four different coating conditions based on gas metal arc weld-brazing
CN114340833A (zh) 异种材料接合结构体的制造方法和异种材料接合结构体
CN117836084A (zh) 镀锌钢板的摩擦接合方法及接合结构体
Huda et al.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aluminum to steel dissimilar spot joints produced by cold metal transfer weld-brazing
JP2005319481A (ja) 鋼/アルミニウム接合構造体の製造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