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834549A - 数据传输方法及设备 - Google Patents

数据传输方法及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834549A
CN117834549A CN202211204740.8A CN202211204740A CN117834549A CN 117834549 A CN117834549 A CN 117834549A CN 202211204740 A CN202211204740 A CN 202211204740A CN 117834549 A CN117834549 A CN 11783454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ata
transmission
packet size
node
maximu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1204740.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辰龙
李世军
龚阿世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wei Devic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Devic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Device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Devic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1204740.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7834549A/zh
Publication of CN11783454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83454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D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IMING AT THE REDUCTION OF THEIR OWN ENERGY USE
    • Y02D30/0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Y02D30/7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Landscapes

  • Data Exchanges In Wide-Area Network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设备,数据传输方法包括:获取目的节点的第一大传输单元MTU,第一MTU用于表征目的节点的应用层的接收能力;获取源节点的第二MTU,第二MTU用于表征源节点的应用层的发送能力;依据第一MTU和第二MTU确定最大数据包大小;依据所述最大数据包大小分割源节点的应用层的待传输数据,得到传输包,并向目的节点发送传输包。本申请依据源节点和目的节点的应用层能力确定最大数据包大小,通过依据最大数据包大小的传输包在源节点和目的节点之间进行传输,以提升源节点和目的节点之间的数据传输的成功率,降低数据重传带来的性能损耗。

Description

数据传输方法及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设备。
背景技术
现有的通信网络(例如异构网络(Heterogeneous Network)),大多由不同制造商生产的计算机、网络设备和系统组成的,通信网络中网络设备的硬件性能、网络性能存在差异。因此,当通信网络中的其中一个网络设备作为发送节点向多个其他作为接收节点的网络设备发送数据时,常常采用点对点直接传输。作为发送节点网络设备在点对点的传输会静态指定报文的大小,而通信网络中不同作为接收节点的网络设备对报文的处理能力不同,若向一个或多个作为接收节点的网络设备发送相同大小的报文易导致数据接收失败,造成数据拥塞,影响数据传输效率。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设备,依据待发送数据的源节点和目的节点的应用层能力调整源节点和目的节点间最大数据包大小,以提升数据传输的成功率。
本申请实施例第一方面公开了一种数据传输方法,方法包括:获取目的节点的第一大传输单元MTU,其中,第一MTU用于表征目的节点的应用层的接收能力;获取源节点的第二MTU,第二MTU用于表征源节点的应用层的发送能力;依据第一MTU和第二MTU确定最大数据包大小;依据最大数据包大小分割源节点的应用层的待传输数据,得到传输包,并向所述目的节点发送传输包。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依据待传输数据对应的目的节点的应用层的接收能力和源节点的发送能力确定目的节点和源节点之间的应用层传输的传输包的大小,即最大数据包大小;由于最大数据包大小由源节点和目的节点的应用层能力确定的,因此,采用最大数据包大小的传输包进行传输待传输数据,以提升整体数据传输任务的成功率,降低因数据重传带来的性能损耗。
在上述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中,依据第一MTU和第二MTU确定最大数据包大小包括:获取目的节点的可处理包大小,可处理包大小用于表征目的节点的应用层的处理能力;依据第一MTU、第二MTU及可处理包大小确定最大数据包大小。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依据待传输数据对应的目的节点的应用层的接收能力、目的节点的应用层的处理能力、源节点的发送能力确定目的节点和源节点之间的应用层传输的传输包的大小,即最大数据包大小;由于最大数据包大小由源节点和目的节点的应用层能力确定的,因此,采用最大数据包大小的传输包进行传输待传输数据,以提升整体数据传输任务的成功率,降低因数据重传带来的性能损耗。进一步地,结合接收能力和可处理能力,可更大程度体现目的节点的应用层能力,通过该接收能力和可处理能力确定的传输包的大小,可减少目的节点接收失败的概率。
在上述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中,依据所述第一MTU、第二MTU及可处理包大小确定最大数据包大小包括:获取源节点和目的节点所在网络的网络带宽和服务质量;依据网络带宽和服务质量确定网络最大数据包大小,网络最大数据包大小用于表征源节点和目的节点所在网络的可靠传输能力;依据第一MTU、可处理包大小、网络最大数据包大小及第二MTU确定最大数据包大小。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依据待传输数据对应的源节点和目的节点的应用层能力及源节点和目的节点所在的网络的可靠传输能力确定最大数据包大小,由于依据源节点和目的节点所在的网络的传输能力确定最大数据包大小,可减少源节点和目的节点传输的传输包因网络传输导致的传输失败的概率,从而提升数据传输的成功率。
在上述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中,在依据所述最大数据包大小分割应用层的待传输数据之前,数据传输方法还包括:获取上一传输包的传输结果,依据传输结果更新最大数据包大小。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依据之前传输包的传输结果更新最大数据包大小,例如,若上一传输包的传输结果为成功,则最大数据包大小可保持不变或变大;若上一传输包的传输结果为失败,则减少最大数据包大小,以避免因最大数据包大小过大引起的数据传输失败。
在上述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中,在依据最大数据包大小分割应用层的待传输数据之前,数据传输方法还包括:获取待传输数据的数据压缩特征,数据压缩特征用于表征待传输数据是否可被压缩;若数据压缩特征标识待传输数据可被压缩,则压缩待传输数据。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对待传输数据进行分割之前,可依据数据压缩特征判断是否可以压缩待传输数据,若数据压缩特征标识待传输数据可被压缩,则依据预设的压缩比例或预设的压缩算法压缩待传输数据,以减少待传输数据整体大小。
在上述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中,若数据压缩特征标识所述待传输数据可被压缩,数据传输方法还包括:获取目的节点的功耗敏感参数,功耗敏感参数用于表征目的节点是否为功耗敏感;若功耗敏感参数标识目的节点为非功耗敏感,则压缩待传输数据。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依据待传输数据本身的特征和目的节点的功耗敏感性确定是否压缩待传输数据,以减少待传输数据整体大小。
在上述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中,所述依据最大数据包大小分割应用层的待传输数据,得到传输包包括:依据最大数据包大小分割应用层的待传输数据,得到传输包和未分割传输数据,其中,待传输数据包括传输包和未分割传输数据。
采用上述方案,每次仅分割出一个传输包,并可依据不断调整的最大数据包大小对未分割的传输数据进行分割,以便依据目的节点的处理能力或网络传输能力动态调整传输包的大小,以提升数据传输的成功率。
在上述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中,数据传输方法还包括:获取目的节点的当前可处理包大小,依据当前可处理包大小更新最大数据包大小,并依据更新后的最大数据包大小分割所述未分割传输数据。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依据目的节点的处理能力确定目的节点的当前可处理包大小,依据当前可处理包大小动态调整最大数据包大小,以实现依据目的节点的处理能力动态调整最大数据包大小,以提升数据传输的成功率。
在上述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中,数据传输方法还包括:获取传输包的传输结果,依据传输结果更新最大数据包大小,并依据更新后的最大数据包大小分割未分割传输数据,其中,传输结果包括成功和失败。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依据之前传输包的传输结果动态调整最大数据包大小,以提升数据传输的成功率。
在上述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中,数据传输方法还包括:若最大数据包大小小于或等于预设阈值,则停止向目的节点发送所述传输包并在预设时间后,重新向目的节点发送传输包。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若最大数据包大小小于或等于预设阈值,则表明传输失败次数过多、目的节点处理能力不好或网络的服务质量太差,为了减少传输失败的概率,可暂时停止传输数据包,并在预设时间后,再次向目的节点传输传输包。
在上述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中,依据所述网络带宽和服务质量确定网络最大数据包大小包括:依据网络带宽确定网络数据包大小,网络数据包大小用于表征所述网络的传输能力;依据服务质量确定权值;依据权值和网络数据包大小确定网络最大数据包大小。
采用上述方案,依据网络带宽和服务质量结合确定网络最大数据包大小,以更准确确定网络可靠传输的能力。
在上述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中,数据传输方法还包括:获取网络的当前服务质量;依据当前服务质量更新最大数据包大小。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依据网络的当前服务质量动态调整最大数据包大小,以提升数据传输的成功率。
第二方面,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包括计算机指令,当所述计算机指令在节点上运行时,使得所述节点执行如第一方面任一项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
第三方面,提供一种节点,所述节点包括处理器和存储器,所述存储器用于存储指令,所述处理器用于调用所述存储器中的指令,使得所述节点执行如第一方面任一项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
第四方面,提供一种芯片系统,所述芯片系统应用于节点;所述芯片系统包括接口电路和处理器;所述接口电路和所述处理器通过线路互联;所述接口电路用于从所述节点的存储器接收信号,并向所述处理器发送信号,所述信号包括所述存储器中存储的计算机指令;当所述处理器执行该计算机指令时,所述芯片系统执行如第一方面任一项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
第五方面,提供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当所述计算机程序产品在节点上运行时,使得所述节点执行如第一方面任一项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
可以理解地,上述提供的第二方面所述的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第三方面所述的节点,第四方面所述的芯片系统、第五方面所述的计算机程序产品均与上述第一方面的方法对应,因此,其所能达到的有益效果可参考上文所提供的对应的方法中的有益效果,此处不再赘述。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异构网络的架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节点间数据传输的架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节点的功能模块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数据传输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提供的数据传输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提供的确定最大数据包大小的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提供的节点的硬件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中“至少一个”是指一个或者多个,“多个”是指两个或多于两个。“和/或”,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的情况,其中A,B可以是单数或者复数。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等(如果存在)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是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示例性的”或者“例如”等词用于表示作例子、例证或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被描述为“示例性的”或者“例如”的任何实施例或设计方案不应被解释为比其它实施例或设计方案更优选或更具优势。确切而言,使用“示例性的”或者“例如”等词旨在以具体方式呈现相关概念。
下面首先对本申请实施例可能涉及的相关术语和概念进行介绍。
为了实现数据的共享,网络中多个设备间常常进行数据同步。如图1所示,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异构网络的架构示意图,异构网络包括多个节点,每个节点接入网络时或在每个数据同步周期,均需向异构网络中的其他节点发送数据,以实现数据同步。若异构网络中节点的数量较多,数据同步时异构网络需承载的数据量较大,例如,若图1中的异构网络中包括N个节点:N1至N5,即N=5。当节点N5接入异构网络时,异构网络需要同步的次数为:N*(N-1)=20次,异构网络中的总连接个数为:N*(N-1)=20次,则网络需承载的数据量为:(L1*+…+LN)*N,其中,L1~LN分别是N个节点需同步的数据。在数据同步过程中,由于数据同步的数据量较大,且异构网络中各个节点的能力不同,因此,当源节点向多个目的节点传输相同的包大小的数据,若数据的包大小大于目的节点的处理能力,易导致数据传输失败,影响网络的性能和用户体验。其中,源节点为发送数据的网络设备,目的节点为接收数据的网络设备。
在通信领域中,MTU(Maximum Transmission Unit)是指通信协议的某一层(例如数据链路层)所能够通过的最大数据包的大小(以字节为单位),也就是数据帧有效载荷的最大值(不包含帧首尾部)。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若网络是基于TCP/IP协议为基础,在以太网环境下,TCP/IP协议是建立在数据链路层协议之上的二层封装。数据链路层具有最大传输单元MTU为固定值且为1500字节。当源节点的IP层向目的节点传输的数据包超过了MTU,则源节点的IP层需对数据包进行分片(fragmentation)操作,使每一片的长度都小于或等于MTU,然后将分片后的数据包向目的节点进行发送。如前所述,MTU用于表征通信协议的某一层的数据传输能力,数据链路层对应的MTU用于表征数据链路层的数据传输能力,并不能表征源节点或目的节点的应用层的传输能力,因此,若源节点的应用层确定的数据包的大小未考虑源节点的应用层的发送能力和目的节点的应用层的接收能力,且当源节点确定的数据包的大小大于源节点的应用层的发送能力,则源节点的应用层向底层发送数据包时需对数据包进行分片;当源节点确定的数据包的大小大于目的节点的应用层的接收能力,易导致目的节点的应用层无法成功接收该数据包,导致数据传输失败。特别是在分布式网络、多设备交互、及超级终端等场景下,目的节点的数量较多,且每个目的节点的应用层能力不同,如仅依据数据链路层对应的MTU确定应用层的数据包的大小,易引发因数据包的大小大于目的节点的应用层的能力而导致的数据传输失败,影响网络的性能和用户体验。基于上述问题,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在数据传输过程中,源节点获取源节点和目的节点的应用层能力,并依据源节点和目的节点的应用层能力动态调整数据传输的包大小,然后依据调整后的包大小在应用层分割待传输数据,得到分割后的传输包,并将传输包向目的节点发送。通过动态调整源节点和目的节点之间的包大小,以提升源节点和目的节点之间的数据传输的成功率,降低数据重传带来的性能损耗。
可以理解,本申请实施例所述的节点可为手机、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AR)/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设备、可穿戴设备(如智能手表,智能眼镜,耳机)、车载设备、超级移动个人计算机(ultra-mobile personalcomputer,UMPC)、上网本、个人数字助理(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PDA)、人工智能(artificialintelligence)设备等具有通信功能的终端设备。
可以理解,本申请实施例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不仅适用于异构网络,也可为应用于其他类型的网络,例如网络中包括至少三个节点,且至少三个节点中包括至少两个应用层能力不同的节点。
如图2所示,图2为节点A和节点B之间进行数据传输的场景示意图,下面以节点A向节点B传输数据为例说明,其中,节点A作为源节点,节点B作为目的节点。可以理解,其他实施例中,目的节点可为多个。
如图2所示,节点A和节点B均包括应用层。节点A与节点B之间形成通信链路。
可以理解,在进行数据传输时,节点A的应用层形成待传输数据。接着,节点A获取节点A的应用层能力和节点B的应用层能力,并依据节点A的应用层能力和节点B的应用层能力确定节点A向节点B传输的包大小。最后,节点A依据包大小分割待传输数据,得到分割包,并将分割包向节点B发送。
在一些实施例中,节点A通过节点A和节点B之间的集成软总线、蓝牙连接或WiFi连接等通信链路向节点B发送数据。
请参见图3,图3为节点的功能模块示意图。节点包括数据生成模块、业务数据管理模块及设备管理模块。
其中,数据生产模块用于形成应用层的待传输数据,并将待传输数据向业务数据管理模块发送。
设备管理模块用于获取当前节点(例如源节点)的应用层能力和待传输数据的目的节点的应用层能力,并将当前节点和目的节点的应用层能力向业务数据管理模块发送。
可以理解,目的节点的应用层能力包括目的节点的应用层可接收的最大传输单元MTU1。
其中,应用层对应的最大传输单元(Maximum Transmission Unit,MTU)用于表征节点的应用层数据包的传输能力,MTU1是目的节点的应用层可进行可靠传输的最大包大小,用于表征目的节点的接收能力,MTU1与目的节点的网卡、中央处理器、内存等有关,是目的节点的系统所分配的应用层的接收数据的能力,且MTU1在数据传输过程中是固定不变的。
进一步地,在一些实施例中,目的节点的应用层能力还包括可处理的最大包大小U1。
U1是目的节点的应用层可处理的最大包大小,用于表征目的节点的应用层的处理能力,是目的节点的应用或进程的能力。可以理解,目的节点处理的业务种类或数目不同,目的节点的应用层的有效处理能力是不同的,因此,在数据传输过程中,U1可随时间发生变化。
其中,源节点(即当前节点)的应用层能力包括源节点的应用层可发送的最大传输单元MTU2,MTU2是源节点的应用层可进行可靠传输的最大包大小,用于表征源节点的应用层的发送能力,MTU2与源节点的网卡、中央处理器、内存等有关,是源节点的系统所分配的应用层的发送数据的能力,且该MTU2在数据传输过程中是固定不变的。
在向目的节点发送数据包之前,业务数据管理模块用于获取前节点(例如源节点)和目的节点的应用层能力,并依据源节点和目的节点的应用层能力确定当前节点和目的节点之间传输的最大数据包大小。业务数据管理模块还用于依据最大数据包大小分割待传输数据,得到最大数据包大小的传输包,并通过通信链路将传输包向目的节点发送,最大数据包大小用于限定源节点和目的节点之间可传输的最大数据包的大小。
进一步地,请参见图3,数据生产模块包括数据源和数据处理。其中数据源用于形成应用层数据。数据处理用于对应用层数据进行预处理,以得到待传输数据,并将待传输数据向业务数据管理模块发送。例如,数据处理可对应用层数据进行格式转换,以得到满足传输格式的待传输数据。
业务数据管理模块包括数据收发、包大小管理及数据切片。数据收发用于接收待传输数据。包大小管理用于向设备管理模块获取当前节点的应用层能力和待传输数据的目的节点的应用层能力,并依据当前节点的应用层能力和待传输数据的目的节点的应用层能力确定最大数据包大小。数据切片用于依据最大数据包大小对待传输数据进行分割,得到最大数据包大小的传输包。数据收发还用于将传输包向目的节点发送。
请参见图4,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数据传输方法的流程示意图,下面以数据传输方法应用于图2所示的节点A(即源节点),并结合图3所示的节点示意图为例进行说明。如图4所示,数据传输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401、形成待传输数据。
具体地,数据生产模块用于形成应用层的待传输数据,并将待传输数据向业务数据管理模块发送。
可以理解,当节点接入网络之后,节点需向网络中的其他节点发送数据,以实现数据同步。此时,数据生产模块形成应用层的待传输数据。
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当节点的参数发生变更、节点与其他节点进行交互参数等场景,节点均可形成应用层的待传输数据并向网络中的其他节点发送数据,而不限于数据同步的场景。
S402、获取目的节点的应用层能力。
具体地,业务数据管理模块用于接收数据生产模块发送的待传输数据,解析待传输数据以确定待传输数据对应的目的节点,其中,目的节点的数量可为一个或多个。
在一些实施例中,业务数据管理模块向设备管理模块发送查询请求,设备管理模块返回查询请求对应的响应消息。其中,响应消息携带目的节点的应用层能力。
可以理解,设备管理模块可通过源节点与目的节点建立通信连接时获取目的节点的应用层能力,也可在源节点与目的节点建立通信连接之后,设备管理模块向目的节点发送能力查询请求,目的节点接收到能力查询请求后,返回对应的能力查询响应,能力查询响应携带目的节点的应用层能力。
S403、获取源节点的应用层能力。
具体地,业务数据管理模块用于向设备管理模块发送查询请求,设备管理模块返回查询请求对应的响应消息,响应消息携带源节点的应用层能力。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设备管理模块可主动向业务数据管理模块推送源节点的应用层能力。
S404、确定传输包大小。
其中,传输包是源节点向目的节点发送的数据,传输包的大小即为最大数据包大小。若待传输数据的大小大于最大数据包大小,则需依据最大数据包大小对待传输数据进行切割,以将待传输数据分割为最大数据包大小的传输包,然后将分割的传输包向目的节点发送。若待传输数据的大小小于或等于最大数据包大小,则直接将待传输数据向目的节点发送。
具体地,业务数据管理模块依据源节点和目的节点的应用层能力确定最大数据包大小。
进一步地,业务数据管理模块确定MTU1、U1及MTU2中的最小值,并将最小值作为最大数据包大小。示例性地,若MTU1为1M,U1为2M,MTU2为3M,则MTU1的值为最小,最大数据包大小为1M。
具体地,在一些实施例中,业务数据管理模块还用于向设备管理模块发送查询请求,以查询源节点和目的节点所在网络的网络带宽和网络服务质量(Quality of Service,QoS)。其中,网络带宽是指在单位时间(例如1秒)内能传输的数据量,用于表征节点的网络的数据传输能力。示例性地,若网络带宽为10Mbps,则节点在单位时间传输的最大数据为10M。网络的服务质量是指一个网络能够利用各种基础技术,为指定的网络通信提供更好的服务能力,可依据节点网络的服务能力为节点的服务质量设定不同的等级或数值范围。进一步地,业务数据管理模块用于依据网络带宽和网络服务质量确定网络可靠传输的网络最大数据包大小U2,然后确定MTU1、U1、MTU2及U2中的最小值,并将最小值作为最大数据包大小。U2用于表征源节点和目的节点所在网络的可靠传输能力。
可以理解,源节点的网络带宽可为源节点和目的节点之间的实际带宽,业务数据管理模块还用于依据网络带宽确定网络数据包大小,网络数据包大小用于表征源节点和目的节点所在网络的传输能力。业务数据管理模块还用于依据源节点和目的节点之间网络的服务质量确定对应的等级,每个等级对应不同的权值,再依据服务质量对应的权值及网络带宽确定最大包大小U2。
示例性地,源节点和目的节点所在网络的网络带宽为10Mbps,则节点在单位时间传输的最大数据为10M,则网络数据包大小为10M,业务数据管理模块依据网络服务能力确定网络的网络服务质量的三个等级:优、良及差。若等级为优,对应的权值为0.9,则网络传输的网络最大数据包大小U2为10M*0.9=9M。若等级为良,对应的权值为0.7,则网络传输的网络最大数据包大小U2为10M*0.7=7M。若等级为差,对应的权值为0.3,则网络传输的网络最大数据包大小U2为10M*0.3=3M。
在一些实施例中,业务数据管理模块在确定最大数据包大小之前还用于:获取上一传输包的传输结果;依据传输结果更新最大数据包大小。其中,上一传输包可为源节点和目的节点之间最近一次传输的传输包。通过上一传输包的传输结果动态调整最大数据包大小,以提升整体数据传输任务的成功率。
具体地,传输结果包括成功和失败。若传输结果为失败,业务数据管理模块获取对应的预设减少参数,并依据预设减少参数减少最大数据包大小。若数据结果为成功,则最大数据包大小不变。其中预设减少参数可为减少比例,例如0.7。若为减少比例,则源节点和目的节点之间传输的传输包为失败时,当前传输包的最大数据包大小为上一个最大数据包大小的0.7倍。当然,预设减少参数也可为减少量,例如0.7M。若为减少量,则源节点和目的节点之间传输的传输包为失败时,当前传输包的最大数据包大小比上一个最大数据包大小小0.7M。
可以理解,以预设减少参数为减少比例0.7为例,业务数据管理模块依据MTU1、U1、MTU2或依据MTU1、U1、MTU2、及U2确定的最大数据包大小为1M。若传输结果为成功,则最大数据包大小不变。若传输结果为失败,获取对应的减少参数为0.7,则更新后的最大数据包大小为0.7*1M=0.7M。
可以理解,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若数据业务管理模块多次向目的节点传输的传输包的传输结果均为失败,则每次传输失败时,数据业务管理模块均依据传输结果更新最大数据包大小。若多次更新之后,最大数据包大小小于或等于预设阈值,则数据业务管理模块停止向目的节点发送传输包。然后数据业务管理模块启动预设定时器,在达到定时器时间后,数据业务管理模块重新向目的节点发送传输包。
示例性地,源节点向目的节点之间的最大数据包大小为1M,若源节点向目的节点发送传输包连续三次发生失败后,数据业务管理模块依据减少比例(0.7)更新传输包,更新后的最大数据包大小为1*0.7*0.7*0.7=0.343M,更新后的最大数据包大小小于预设阈值0.4M,数据业务管理模块停止向目的节点发送传输包并启动定时器(例如30秒),30秒过后,数据业务管理模块重新向目的节点发送传输包。
进一步地,在一些实施例中,若数据业务管理模块向目的节点传输传输包的传输结果为成功,且当前最大数据包大小大于或等于预设包大小阈值,则最大数据包大小不变。若传输结果为成功,且当前传输包的大小小于预设包大小阈值,则依据预设增大比例更新最大数据包大小。
示例性地,数据业务管理模块依据MTU1、U1、MTU2或依据MTU1、U1、MTU2、及U2确定的最大数据包大小为1M,当前最大数据包大小为0.7M。若预设包大小阈值为1M,当传输结果为成功,由于当前最大数据包大小小于预设包大小阈值,则依据增大比例(1.2)更新最大数据包大小,更新后的最大数据包大小为0.7M*1.2=0.84M。
若预设包大小阈值为0.6M,当传输结果为成功,由于当前最大数据包大小大于预设包大小阈值,当前最大数据包大小不变。
在一些实施例中,由于目的节点处理的业务种类或数量的不同,目的节点的应用层的处理能力在不断变化中。在传输包传输过程中,数据业务管理模块还用于获取目的节点对应的可处理的最大包大小U1,并依据最新的U1更新最大数据包大小,数据业务管理模块依据更新后的最大数据包大小分割待传输数据,得到传输包。在传输包的传输过程中,依据目的节点的应用层处理能力实时动态调整源节点和目的节点之间传输的传输包的最大数据包大小,以提升整体数据传输任务的成功率,降低因数据重传带来的性能损耗。
示例性地,若MTU1为1M,U1为2M,MTU2为3M,则MTU1的值为最小,最大数据包大小为1M。10秒之后,U1由2M变更为0.9M,则U1的值为最小,数据业务管理模块更新最大数据包大小为1M。
S405、依据传输包大小分割待传输数据。
具体地,业务数据管理模块确定最大数据包大小之后,依据最大数据包大小(传输包大小)分割待传输数据,得到最大数据包大小的传输包。
在一些实施例中,业务数据管理模块依据最大数据包大小分割待传输数据,可具体包括以下两种分割方式:
分割方式一:依据最大数据包大小分割待传输数据,以获得至少两个传输包。
示例性地,待传输数据为10M,最大数据包大小为2M,则业务数据管理模块将待传输数据依次分割为5个大小为2M的传输包,然后将分割后的传输包逐个传输至目的节点。
可以理解,节点中缓存有完整的待传输数据,若5个传输包传输中,最大数据包大小发生变化,业务数据管理模块还用于依据缓存中的待传输数据和更新的最大数据包大小重新分割待传输数据。
分割方式二:依据最大数据包大小分割待传输数据,以得到一个最大数据包大小的传输包和未分割传输数据。待传输数据包括传输包和未分割传输数据。
示例性地,待传输数据为10M,最大数据包大小为2M,则业务数据管理模块将待传输数据进行分割,以得到一个2M的传输包和一个8M的未分割传输数据。然后,业务数据管理模块将分割后的2M的传输包传输至目的节点。2M的传输包传输完成之后,业务数据管理模块再将剩下的待传输数据(即未分割的8M的未分割传输数据)再进行分割,以得到一个2M的传输包和一个6M的未分割传输数据。接着,业务数据管理模块将再次分割后的2M的传输包传输至目的节点。依此循环,直至将待传输数据均传输至目的节点。
可以理解,在节点传输数据包过程中,若最大数据包大小发生变化,业务数据管理模块还用于依据更新的最大数据包大小分割节点中未分割传输数据。
可以理解,在一些实施例,在步骤S405之前,业务数据管理模块还用于确定待传输数据是否可压缩。若确定待传输数据可压缩,则业务数据管理模块还用于依据预设的压缩比例或预设的压缩算法压缩待传输数据,然后对压缩后的待传输数据进行分割。若确定待传输数据不可压缩,则业务数据管理模块直接执行步骤S405,即直接对待传输数据进行分割。
可以理解,在一些实施例中,业务数据管理模块可通过以下方式确定待传输数据是否可压缩。
方式一:
业务数据管理模块获取待传输数据的数据压缩特征。其中,数据压缩特征包括冗余度。冗余度也称数据的重复度,即在一个数据集合中重复的数据的频率或概率。接着,业务数据管理模块依据冗余度与预设参数的关系确定待传输数据是否可以压缩。例如,若冗余度大于或等于预设参数,则确定待传输数据可被压缩。又例如,若冗余度小于预设参数,则确定待传输数据不可被压缩。
举例而言,假设待传输数据的冗余度为0.55,预设参数为0.5,则当冗余度大于预设参数时,可确定待传输数据为可被压缩。
可以理解,在本申请实施例中,通过上述方式,即在源节点传输待传输数据之前,通过压缩待传输数据,可有效减少源节点和目的节点之间传输的整体的数据量。
进一步地,数据业务管理模块还用于向设备管理模块查询目的节点是否功耗敏感;若冗余度大于或等于预设参数且目的节点非功耗敏感,则确定待传输数据为可压缩,数据业务管理模块依据预设的压缩比例或预设压缩算法压缩待传输数据,若冗余度大于或等于预设参数且目的节点为功耗敏感、或冗余度小于预设参数且目的节点为功耗敏感,则确定待传输数据为不可压缩,数据业务管理模块不对待传输数据进行压缩。
方式二:
可以理解,在一些实施例中,数据业务管理模块还用于获取目的节点的功耗敏感参数。其中,功耗敏感参数用于标识目的节点是否功耗敏感。示例性地,若目的节点始终处于与外接电源连接的状态,则目的节点为功耗不敏感。若目的节点使用的是自带电源且对中央处理器(CPU)使用时长和专用率敏感,则目的节点为功耗敏感。
可以理解,在源节点与目的节点建立通信连接时,源节点的设备管理模块可通过建立通信连接时源节点与目的节点之间交互的消息确定目的节点的功耗敏感参数。
如此,方式二中,数据业务管理模块还用于获取目的节点的功耗敏感参数,以便依据目的节点的功耗敏感参数及待传输数据的冗余度确定待传输数据是否可被压缩。
S406、传输分割的传输包。
步骤S406中,当数据业务管理模块依据最大数据包大小分割待传输数据,得到传输包后,数据业务管理模块还用于通过通信链路将传输包向目的节点发送。
可以理解,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数据传输方法,在源节点向目的节点发送待传输数据之前,可依据源节点和目的节点的应用层能力确定应用层对应的传输包的大小,并依据最大数据包大小分割待传输数据,并将分割后的传输包向目的节点发送。由于传输包大小是依据源节点和目的节点的应用层能力确定的。因此,通过在源节点和目的节点之间传输大小为最大数据包大小的传输包,可以提升数据传输成功的概率。
另外,在数据业务管理模块向目的节点发送传输包之后,数据业务管理模块还用于获取该传输包的传输结果,并依据传输结果更新最大数据包大小,再依据更新的最大数据包大小分割待传输数据,以实现依据传输包的传输结果动态调整传输包的大小,以进一步提升数据传输的成功率,降低因数据重传带来的性能损耗。
具体地,数据业务管理模块向目的节点发送传输包之后,若传输结果为失败,则获取对应的减少比例,并依据减少比例更新传输包的大小。示例性地,待传输数据为10M,最大数据包大小为2M,业务数据管理模块将待传输数据进行分割,得到一个2M的传输包和一个未分割的8M的待传输数据,然后将传输包向目的节点发送。若传输结果为失败,业务数据管理模块重传传输包并获取对应的减少比例0.7,依据减少比例更新最大数据包大小,更新后的最大数据包大小为:2M*0.7=1.4M,并依据更新后的传输包分割上述未分割的8M的待传输数据,得到1.4M的传输包。如此,在数据传输过程中,若传输包传输失败,则依据对应的减少比例更新最大数据包大小,以实现依据传输包的传输结果动态调整传输包的大小,以提升数据传输的准确性。
可以理解,在源节点和目的节点之间进行数据传输过程中,当源节点和目的节点所在的网络存在网络抖动、导致的服务质量发生变化,数据业务管理模块获取网络的服务质量,依据服务质量更新U2,依据更新后的U2更新最大数据包大小。如此,源节点和目的节点之间传输传输包过程中,依据源节点和目的节点所在网络的服务质量动态调整源节点和目的节点之间传输的传输包的最大数据包大小,以提升整体数据传输任务的成功率,降低因数据重传带来的性能损耗。
在一些实施例中,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数据传输方法包括:获取目的节点的第一大传输单元MTU,其中,第一MTU用于表征目的节点的应用层的接收能力;获取源节点的第二MTU,第二MTU用于表征源节点的应用层的发送能力;依据第一MTU和第二MTU确定最大数据包大小;依据最大数据包大小分割源节点的应用层的待传输数据,得到传输包,并向目的节点发送传输包。如此,依据应用层的待传输数据的目的节点的应用层的接收能力和源节点的发送能力确定目的节点和源节点之间的应用层传输的传输包的大小,即最大数据包大小,采用最大数据包大小的传输包进行传输待传输数据,以提升整体数据传输任务的成功率,降低因数据重传带来的性能损耗。
参照图5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数据传输方法。本实施例中,数据传输方法可以包括:
S501、获取待传输数据的目的节点的第一MTU和可处理包大小。
其中,源节点用于向目的节点发送待传输数据,待传输数据形成于源节点。
第一MTU用于表征目的节点的应用层的接收能力,可处理包大小用于表征目的节点的应用层的处理能力。
S502、获取源节点的第二MTU。
其中,第二MTU用于表征源节点的应用层的发送能力。
S503、依据第一MTU、可处理包大小及第二MTU确定传输包大小。
具体地,确定第一MTU、可处理包大小及第二MTU中的最小值,并将最小值作为最大数据包大小,最大数据包大小即为目的节点与源节点之间应用层传输的传输包的大小。
可以理解,请参见图6,在一些实施例中,S503具体包括:
S5031、获取源节点和目的节点所在网络的网络带宽和服务质量。
S5032、依据网络带宽和服务质量确定网络最大数据包大小。
其中,网络最大数据包大小用于表征源节点和目的节点所在网络的传输能力。
在一些实施例中,S5032包括:
依据网络带宽确定网络数据包大小,网络数据包大小用于表征网络的传输能力;
依据所述服务质量确定权值;
依据权值和网络数据包大小确定网络最大数据包大小。S5033、依据第一MTU、可处理包大小、网络最大数据包大小及第二MTU确定最大数据包大小。
S504、依据最大数据包大小分割待传输数据,得到传输包。
在一些实施例中,S504包括:依据最大数据包大小将待传输数据分割为传输包和未分割传输数据,其中,待传输数据包括传输包和未分割传输数据。
示例性地,待传输数据为10M的数据包,最大数据包大小为1M,则依据醉倒数据包大小分割待传输数据,得到1M的传输包和9M的未分割传输数据。
S505、向目的节点发送传输包。
如此,依据待传输数据对应的目的节点的应用层的接收能力、目的节点的应用层的处理能力、源节点的发送能力确定目的节点和源节点之间的应用层传输的传输包的大小,即最大数据包大小;由于最大数据包大小由源节点和目的节点的应用层能力确定的,因此,采用最大数据包大小的传输包进行传输待传输数据,以提升整体数据传输任务的成功率,降低因数据重传带来的性能损耗。进一步地,结合接收能力和可处理能力,可更大程度体现目的节点的应用层能力,通过该接收能力和可处理能力确定的传输包的大小,可减少目的节点接收失败的概率。
可以理解,在一些实施例中,S504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获取上一传输包的传输结果,依据传输结果更新最大数据包大小。
如此,依据之前传输包的传输结果更新最大数据包大小,例如,若上一传输包的传输结果为成功,则最大数据包大小可保持不变或变大;若上一传输包的传输结果为失败,则减少最大数据包大小,以避免因最大数据包大小过大引起的数据传输失败。
在一些实施例中,S504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获取待传输数据的数据压缩特征,数据压缩特征用于表征待传输数据是否可被压缩。若数据压缩特征标识待传输数据可被压缩,则压缩待传输数据。
进一步地,若数据压缩特征表征待传输数据可被压缩,所述方法还包括:
获取目的节点的功耗敏感参数,功耗敏感参数用于表征目的节点是否为功耗敏感;
若功耗敏感参数标识目的节点为非功耗敏感,则压缩待传输数据。如此,在对待传输数据进行分割之前,可依据数据压缩特征判断是否可以压缩待传输数据,若数据压缩特征标识待传输数据可被压缩,则依据预设的压缩比例或预设的压缩算法压缩待传输数据,以减少待传输数据整体大小。
可以理解,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方法还包括:获取传输包的传输结果,依据传输结果更新最大数据包大小,并依据更新后的最大数据包大小分割未分割传输数据。其中,传输结果包括成功和失败。如此,依据之前传输包的传输结果动态调整最大数据包大小,以提升数据传输的成功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获取目的节点的当前可处理包大小,依据当前可处理包大小更新最大数据包大小,并依据更新的最大数据包大小分割未分割传输数据。如此,依据目的节点的处理能力确定目的节点的当前可处理包大小,依据当前可处理包大小动态调整最大数据包大小,以实现依据目的节点的处理能力动态调整最大数据包大小,以提升数据传输的成功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若最大数据包大小小于或等于预设阈值,则停止向目的节点发送传输包并在预设时间后,重新向所述目的节点发送所述传输包。若最大数据包大小小于或等于预设阈值,则表明传输失败次数过多、目的节点处理能力不好或网络的服务质量太差,为了减少传输失败的概率,可暂时停止传输数据包,并在预设时间后,再次向目的节点传输传输包。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数据传输方法还包括:获取网络的当前服务质量;依据当前服务质量更新最大数据包大小。依据网络的当前服务质量动态调整最大数据包大小,以提升数据传输的成功率。
图7为实现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节点的硬件结构示意图。
如图7所示,节点110包括:处理器10、发送器20、接收器30、存储器40和端口50。存储器40、发送器20和接收器30和处理器10可以通过总线进行连接。当然,在实际运用中,存储器40、发送器20和接收器30和处理器10之间可以不是总线结构,而可以是其它结构,例如星型结构,本申请不作具体限定。
可选的,处理器10具体可以是中央处理器、特定应用集成电路(Application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ASIC),一个或多个用于控制程序执行的集成电路,使用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FPGA)开发的硬件电路,基带处理器等。
存储器40用于存储指令。
可选的,处理器10可以包括至少一个处理核心,用于执行存储器40中的指令,使得节点实现图4、图5或图6实施例中数据传输方法。
可选的,存储器40可以包括只读存储器(Read Only Memory,ROM)、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和磁盘存储器。存储器40用于存储处理器10运行时所需的数据。存储器40的数量为一个或多个。
可选的,端口50的数量为一个或多个,用于与上层或下层的节点110连接。如果节点110为连接主机或服务器的节点,端口50还用于与主机或服务器连接。
可选的,发送器20和接收器30在物理上可以相互独立也可以集成在一起。发送器20可以通过端口50将数据发送给目的节点。接收器30可以通过端口50接收来其他节点发送的数据。
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应明白,本申请的实施例可提供为方法、系统、或计算机程序产品。因此,本申请可采用硬件实施例、软件实施例、或结合软件和硬件方面的实施例的形式。而且,本申请可采用在一个或多个其中包含有计算机可用程序代码的计算机可用存储介质(包括但不限于磁盘存储器、CD-ROM、光学存储器等)上实施的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形式。这些计算机程序代码可以存储在能引导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以特定方式工作的计算机可读存储器中。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计算机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存储介质中存储有计算机指令,当所述计算机指令被计算设备集群运行时,使得计算设备集群执行上述相关方法步骤实现上述实施例中的数据传输方法。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当所述计算机程序产品在计算设备集群上运行时,使得计算设备集群执行上述相关步骤,以实现上述实施例中的数据传输方法。
另外,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装置,这个装置具体可以是芯片,组件或模块,所述装置可包括相连的处理器和存储器;其中,存储器用于存储计算机执行指令,所述装置具有实现上述实施例中提供的数据传输方法中计算设备集群行为的功能。功能可以通过硬件实现,也可以通过硬件执行相应的软件实现。硬件或软件包括一个或多个与上述功能相对应的模块。
其中,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计算机存储介质、计算机程序产品或芯片均用于执行上文所提供的对应的方法,因此,其所能达到的有益效果可参考上文所提供的对应的方法中的有益效果,此处不再赘述。
通过以上的实施方式的描述,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为描述的方便和简洁,仅以上述各功能模块的划分进行举例说明,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需要而将上述功能分配由不同的功能模块完成,即将装置的内部结构划分成不同的功能模块,以完成以上描述的全部或者部分功能。
在本申请所提供的几个实施例中,应所述理解到,所揭露的装置和方法,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例如,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是示意性的,例如,所述模块或单元的划分,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例如多个单元或组件可以结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个装置,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另一点,所显示或讨论的相互之间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通过一些接口,装置或单元的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电性,机械或其它的形式。
所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一个物理单元或多个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不同地方。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单元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
另外,在本申请各个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也可以是各个单元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单元中。上述集成的单元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
所述集成的单元如果以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可以存储在一个可读取存储介质中。基于这样的理解,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或者所述技术方案的全部或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所述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个设备(可以是单片机,芯片等)或处理器(processor)执行本申请各个实施例所述方法的全部或部分步骤。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U盘、移动硬盘、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ROM)、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6)

1.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数据传输方法包括:
获取目的节点的第一大传输单元MTU,其中,所述第一MTU用于表征所述目的节点的应用层的接收能力;
获取源节点的第二MTU,所述第二MTU用于表征所述源节点的应用层的发送能力;
依据所述第一MTU和所述第二MTU确定最大数据包大小;
依据所述最大数据包大小分割所述源节点的应用层的待传输数据,得到传输包,并向所述目的节点发送所述传输包。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依据所述第一MTU和所述第二MTU确定最大数据包大小包括:
获取所述目的节点的可处理包大小,所述可处理包大小用于表征所述目的节点的应用层的处理能力;
依据所述第一MTU、所述第二MTU及所述可处理包大小确定最大数据包大小。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依据所述第一MTU、所述第二MTU及所述可处理包大小确定最大数据包大小包括:
获取所述源节点和所述目的节点所在网络的网络带宽和服务质量;
依据所述网络带宽和所述服务质量确定网络最大数据包大小,所述网络最大数据包大小用于表征所述源节点和所述目的节点所在网络的可靠传输能力;
依据所述第一MTU、所述可处理包大小、所述网络最大数据包大小及所述第二MTU确定最大数据包大小。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在依据所述最大数据包大小分割应用层的待传输数据之前,所述数据传输方法还包括:
获取上一传输包的传输结果,依据所述传输结果更新所述最大数据包大小,其中,所述传输结果包括成功和失败。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在依据所述最大数据包大小分割应用层的待传输数据之前,所述数据传输方法还包括:
获取所述待传输数据的数据压缩特征,所述数据压缩特征用于表征所述待传输数据是否可被压缩;
若所述数据压缩特征标识所述待传输数据可被压缩,则压缩所述待传输数据。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若所述数据压缩特征标识所述待传输数据可被压缩,所述数据传输方法还包括:
获取所述目的节点的功耗敏感参数,所述功耗敏感参数用于表征所述目的节点是否为功耗敏感;
若所述功耗敏感参数标识所述目的节点为非功耗敏感,则压缩所述待传输数据。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依据所述最大数据包大小分割应用层的待传输数据,得到传输包包括:
依据所述最大数据包大小分割应用层的待传输数据,得到传输包和未分割传输数据,其中,所述待传输数据包括传输包和未分割传输数据。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数据传输方法还包括:
获取所述目的节点的当前可处理包大小,依据所述当前可处理包大小更新所述最大数据包大小,并依据更新后的最大数据包大小分割所述未分割传输数据。
9.如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数据传输方法还包括:
获取所述传输包的传输结果,依据所述传输结果更新所述最大数据包大小,并依据更新后的最大数据包大小分割所述未分割传输数据,其中,所述传输结果包括成功和失败。
10.如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数据传输方法还包括:
若所述最大数据包大小小于或等于预设阈值,则停止向所述目的节点发送所述传输包并在预设时间后,重新向所述目的节点发送所述传输包。
11.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依据所述网络带宽和所述服务质量确定网络最大数据包大小包括:
依据所述网络带宽确定网络数据包大小,所述网络数据包大小用于表征所述网络的传输能力;
依据所述服务质量确定权值;
依据所述权值和所述网络数据包大小确定所述网络最大数据包大小。
12.如权利要求3或11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数据传输方法还包括:
获取所述网络的当前服务质量;
依据当前所述服务质量更新所述最大数据包大小。
13.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包括计算机指令,当所述计算机指令在节点上运行时,使得所述节点执行如权利要求1至12任一项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
14.一种节点,其特征在于,所述节点包括处理器和存储器,所述存储器用于存储指令,所述处理器用于调用所述存储器中的指令,使得所述节点执行如权利要求1至12任一项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
15.一种芯片系统,所述芯片系统应用于节点;所述芯片系统包括接口电路和处理器;所述接口电路和所述处理器通过线路互联;所述接口电路用于从所述节点的存储器接收信号,并向所述处理器发送信号,所述信号包括所述存储器中存储的计算机指令;当所述处理器执行该计算机指令时,所述芯片系统执行如权利要求1至12任一项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
16.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其特征在于,当所述计算机程序产品在节点上运行时,使得所述节点执行如权利要求1至12任一项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
CN202211204740.8A 2022-09-29 2022-09-29 数据传输方法及设备 Pending CN117834549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204740.8A CN117834549A (zh) 2022-09-29 2022-09-29 数据传输方法及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204740.8A CN117834549A (zh) 2022-09-29 2022-09-29 数据传输方法及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834549A true CN117834549A (zh) 2024-04-05

Family

ID=9050451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1204740.8A Pending CN117834549A (zh) 2022-09-29 2022-09-29 数据传输方法及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7834549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RU2770181C2 (ru) Способ и устройство для идентификации службы и сетевое устройство
CN107395572B (zh) 一种数据处理方法及物联网网关
CN111385828B (zh) 无线局域网收发数据的方法、终端和系统及网络接入设备
US20220210071A1 (en) Network congestion control method, node, system, and storage medium
KR20050115253A (ko) 무선 네트워크에서의 서비스 품질 차별화 방법 및 무선장치
US20220286402A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ntrolling data packet sending, model train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and system
US11140245B2 (en) Packet process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CN105262836A (zh) 服务器推送信息的方法及客户端接收推送信息的方法
EP3952233A1 (en) Tcp congestion control method, apparatus, terminal, and readable storage medium
CN113300817B (zh) 数据传输方法以及装置
CN114745273B (zh) Tcp加速代理方法、装置、卫星地面站及可读存储介质
CN105634977A (zh) 发现路径最大传输单元的方法和装置
CN107786464B (zh) 一种实现节点间通信的方法及装置
CN114301576B (zh) 用于在ieee 802.15.4网络中生成和发送应答帧的方法及通信装置
US10645184B2 (en)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method, gateway, and controller
CN113938431A (zh) 突发数据包传输方法、装置和电子设备
US11784929B2 (en) Heterogeneous link data translation and distribution method, system and device, and storage medium
CN117834549A (zh) 数据传输方法及设备
CN111385069A (zh) 数据传输方法及计算机设备
CN112154689A (zh) 通信方法
US7414991B2 (en) Computing system and method to select data packet
CN115314442A (zh) 拥塞控制和基于Group的限速限窗装置及方法、限速限窗方法
CN112153664B (zh) 参数优化方法、装置、基站、服务器及存储介质
CN109391682B (zh) 一种信息处理方法及服务器集群
CN114158069B (zh) 专网中数据传输的方法和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