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833478B - 基站用电设备的管理方法、系统、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 Google Patents

基站用电设备的管理方法、系统、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833478B
CN117833478B CN202410238441.9A CN202410238441A CN117833478B CN 117833478 B CN117833478 B CN 117833478B CN 202410238441 A CN202410238441 A CN 202410238441A CN 117833478 B CN117833478 B CN 11783347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ectric equipment
load
control
control device
electric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410238441.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7833478A (zh
Inventor
程兴宇
余根童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Uccc Suzhou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Uccc Suzhou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Uccc Suzhou Co ltd filed Critical Uccc Suzhou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410238441.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7833478B/zh
Publication of CN11783347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83347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783347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83347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基站用电设备的管理方法、系统、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其中,方法包括:确定各用电设备的通信类型;根据连接于各第一控制设备的用电设备的通信类型,计算各第一控制设备的负载量;当存在至少一个目标第一控制设备的负载量大于第一阈值时,若存在不在位的用电设备,则将不在位的用电设备作为断路用电设备,并将断路用电设备的控制权分配至所述第二控制设备;当第一控制设备的负载量大于第二阈值时,设置第一控制设备、第二控制设备以及第一控制设备的用电设备之间的控制关系,根据控制关系,调整第一控制设备和第二控制设备控制各用电设备。通过采用本申请实施例,可以提高控制设备的性能。

Description

基站用电设备的管理方法、系统、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子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站用电设备的管理方法、系统、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随着移动通信网络的快速发展,基站用电设备中的用电设备数量不断增多。基站用电设备通过控制设备来对各用电设备进行监控和管理。为了提高网络性能和通信质量,不同的用电设备需要配置不同的通信类型和资源,以适应各种网络需求。
现有的基站用电设备管理方法是通过预先设置每个用电设备的固定通信类型来进行配置。其固定的通信类型主要根据网络性能指标而分为两类,一类是性能较高的第一通信类型,例如5G通信,另一类是性能相对较低的第二通信类型,例如4G通信。但是当大量用电设备都配置为第一通信类型时,对应的控制设备的负载量超载,直接影响控制设备的性能。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基站用电设备的管理方法、系统、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可以提高控制设备的性能。
在本申请的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基站用电设备的管理方法,应用于服务器,所述服务器与设置在基站内的多个第一控制设备和多个第二控制设备连接,各所述第一控制设备与多个用电设备连接,每两个相邻的第一控制设备之间配置有一个第二控制设备,所述第二控制设备与所述两个相邻的第一控制设备的用电设备连接,所述基站用电设备的管理方法包括:
根据所述基站的网络负载量和当前供电量,以及各所述用电设备的负载参数,确定各所述用电设备的通信类型,所述通信类型为第一通信类型或第二通信类型,所述第一通信类型对应用电设备的性能大于所述第二通信类型对应用电设备的性能;
根据连接于各所述第一控制设备的用电设备的通信类型,计算各所述第一控制设备的负载量;
分别判断各所述第一控制设备的负载量是否大于第一阈值,当存在至少一个目标第一控制设备的负载量大于第一阈值时,判断连接于所述第一控制设备的用电设备是否在位,若存在不在位的用电设备,则将所述不在位的用电设备作为断路用电设备,并将所述断路用电设备的控制权分配至所述第二控制设备;
分别判断各所述第一控制设备的负载量是否大于第二阈值,所述第二阈值大于所述第一阈值,当所述第一控制设备的负载量大于所述第二阈值时,设置所述第一控制设备、所述第二控制设备以及所述第一控制设备的用电设备之间的控制关系,根据所述控制关系,调整所述第一控制设备和所述第二控制设备控制各所述用电设备。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实现了基站内用电设备的通信类型区分管理,根据网络负载量、供电量和用电设备负载参数动态确定每个用电设备的通信类型,性能要求高的用电设备设置为第一通信类型,性能要求不高的设置为第二通信类型,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匹配不同的通信模式,既满足重要业务的高通信质量需求,也节省网络资源。通过统计连接的用电设备的通信类型计算每个第一控制设备的负载量,可以评估第一控制设备的运行状态和可用资源数量,为后续的通信资源调度提供依据。设置第一阈值和第二阈值防止第一控制设备过载,当负载量超过第一阈值时,及时断开不在位用电设备避免继续增加负载;当超过第二阈值时,调整控制关系进行负载分配,可以提前防止不可控的过载情况,保证系统平稳运行。针对第一控制设备过载,计算超载值、相邻第二控制设备的可承载值,根据差额负载精确选择可转移的用电设备并建立新的控制关系,实现第一控制设备负载降低和第二控制设备负载合理增加,避免第二控制设备也过载。
综上所述,上述技术方案实现了基站内部各控制设备与用电设备之间的协同管理和精细化调控,可以提高控制设备的性能。
可选的,所述根据所述基站的网络负载量和当前供电量,以及各所述用电设备的负载参数,确定各所述用电设备的通信类型,包括:
将所述基站的网络负载量和当前供电量,以及各所述用电设备的负载参数,代入第一预设公式,得到各所述用电设备的通信质量参数,所述用电设备的负载参数包括信号强度、数据传输速率以及信号稳定性;
将通信质量参数大于或等于通信质量阈值的用电设备的通信类型设置为第一通信类型;
将通信质量参数小于所述通信质量阈值的用电设备的通信类型设置为第二通信类型;
其中,所述第一预设公式为:
式中,Qi表示第i个所述用电设备的通信质量参数,γ表示高峰期调整参数,δ表示低峰期调整参数,L表示所述基站的网络负载量,Ps表示所述基站的当前供电量,Pn表示所述基站的正常运行时所需的最小供电量,ThresholdL表示负载阈值,w1,i表示第i个所述用电设备的信号强度权重因子,Si表示第i个所述用电设备的信号强度,w2,i表示第i个所述用电设备的数据传输速率权重因子,Ri表示第i个所述用电设备的数据传输速率,w3,i表示第i个所述用电设备的信号稳定性权重因子,Sti表示第i个所述用电设备的信号稳定性,Tfactor,i(Ti)表示第i个所述用电设备的通信类型调整因子,当第i个所述用电设备为所述第一通信类型时,Tfactor,i(Ti)为αi,当第i个所述用电设备为所述第二通信类型时,Tfactor,i(Ti)为βi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该方案通过设定通信质量参数计算公式,考虑基站网络负载量、供电量和各用电设备的信号强度、数据传输速率及信号稳定性等影响因素,综合计算出用电设备的通信质量参数。在第一预设公式中,引入高峰期调整参数γ和低峰期调整参数δ,可以根据基站当前负载高峰或低峰状况动态调节参数计算。同时设置各个影响因素的权重,平衡各因素对参数的贡献。根据计算所得通信质量参数与预设质量阈值的关系,将参数大于阈值的用电设备设置为第一通信类型,将参数小于阈值的设备设置为第二通信类型。以此,在高峰期通过γ和δ减小参数值,将更多设备设置为第二通信类型,减轻基站负载;在低峰期通过γ和δ增大参数值,将更多设备设置为第一通信类型,提高通信质量。借助通信质量参数和动态调整因子,实现了根据基站实时负载状态和用电设备自身特点,动态匹配通信类型的功能。
可选的,所述根据连接于各所述第一控制设备的用电设备的通信类型,计算各所述第一控制设备的负载量,包括:
根据各所述用电设备的通信类型以及数据传输速率,计算各所述用电设备的负载量;
将连接于所述第一控制设备的用电设备负载量之和确定为所述第一控制设备的负载量。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根据每个用电设备的通信类型和数据传输速率来计算用电设备的负载量,不同通信类型和速率对应不同的负载计算方法,可以更准确反映每个用电设备对第一控制设备的实际占用情况。通过统计每个连接在第一控制设备上的用电设备的负载量,并累加求和,可以得到该第一控制设备的总负载量,这种计算方式简单直接,可以明确第一控制设备的运行负荷状况。获得每个第一控制设备的准确负载量,可以评估第一控制设备的运行状态、处理能力和资源占用情况,为后续的通信资源调度与负载均衡提供依据。实现了对不同通信类型设备的区分计算,也可以根据每个设备的数据传输速率差异确定负载量,计算结果能够充分反映第一控制设备的实际负荷情况。
可选的,所述第一控制设备还包括断路模块和在位检测模块,所述第一控制设备通过所述断路模块中的各断路单元与各所述用电设备连接,所述判断连接于所述第一控制设备的用电设备是否在位,若存在不在位的用电设备,则将所述不在位的用电设备作为断路用电设备,包括:
通过所述在位检测模块判断各所述断路单元是否在位,若存在不在位的用电设备,则将不在位的断路单元对应的用电设备作为所述断路用电设备。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控制设备包含断路模块和在位检测模块,通过判断断路单元的在位状态来确定对应的用电设备是否在位,这样可以实现断路用电设备的准确判定。断路模块由多个断路单元组成,每个断路单元与一个用电设备的供电连接相关。在位检测模块可以实时监测每个断路单元的工作状态。当需要判断用电设备是否在位时,在位检测模块逐一检测断路模块内每个断路单元的状态。如果有断路单元显示不在位,则可以判定该断路单元对应的用电设备也不在位,即为断路用电设备。通过这种断路单元与用电设备的对应关系,可以准确判定具体哪些用电设备不在位,需要进行断路处理。
可选的,所述当所述第一控制设备的负载量大于所述第二阈值时,设置所述第一控制设备、所述第二控制设备以及所述第一控制设备的用电设备之间的控制关系,包括:
当所述第一控制设备的负载量大于第二阈值时,确定所述第一控制设备的超载值,以及所述第二控制设备的第一可承载值;
计算所述第一可承载值与所述超载值之差,得到差额负载;
若所述差额负载为正数,则根据所述差额负载,在连接于所述第一控制设备的用电设备中确定可转移的第一用电设备,并根据所述第一用电设备、所述第一控制设备以及所述第二控制设备,设置所述控制关系。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计算第一控制设备的超载值和第二控制设备的第一可承载值,可以直接得到第一控制设备需要下调的负载量和第二控制设备还可以承受的额外负载量。当差额负载为正数时,可以根据该值准确地在第一控制设备上选择匹配的可转移用电设备,既实现第一控制设备负载下调,又不超过第二控制设备的负载承受能力。根据确定的可转移用电设备,改变其与原第一控制设备的控制关系,转由第二控制设备建立新控制关系进行控制,完成精确的负载转移。实现了过载第一控制设备的负载定量转移,同时保证第二控制设备也不会超载,调节效果准确可控。
可选的,所述方法还包括:
若所述差额负载为负数,则计算连接于所述第一控制设备的用电设备的第一可降低负载,以及连接于所述相邻的第一控制设备的第二可降低负载,并将所述第一可降低负载与所述第二可降低负载之和确定为目标可降低负载;
若所述目标可降低负载大于或等于所述差额负载,则根据所述目标可降低负载与所述差额负载之差,在连接于所述第一控制设备的用电设备中确定可转移的第二用电设备,以及在连接于所述相邻的第一控制设备的用电设备中可转移的第三用电设备,并根据所述第二用电设备、第三用电设备、所述第一控制设备、所述第二控制设备以及所述相邻的第一控制设备,设置所述控制关系。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负载转移不足时,计算第一控制设备和相邻设备的可降低负载,求得目标可降低负载,可以通过调整多个设备来进一步减轻第一控制设备压力,扩大调节范围。比较目标可降低负载和差额负载的大小关系,可以判断是否需要降低更多负载。当目标负载大于差额负载时,需要确定更多的可转移设备以实现额外负载下调。根据目标可降低负载与差额负载的差值,精确计算需要从第一控制设备和相邻设备中选择的可转移设备数量。转移第二用电设备、第三用电设备的控制权,更新多设备的控制关系,实现对第一控制设备过载的分散调节,既达到降负载目的,也保证调节精度。
可选的,所述计算连接于所述第一控制设备的用电设备的第一可降低负载,包括:
获取连接于所述第一控制设备的用电设备中通信类型为所述第二通信类型的用电设备的通信频率;
若所述通信频率小于或等于预设通信频率,则调整对应的用电设备的通信类型为第一通信类型,调整通信类型后的用电设备的可降低负载,将连接于所述第一控制设备的各所述用电设备的可降低负载之和确定为所述第一可降低负载。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检测每个第二通信类型设备的通信频率,通信频率越低设备的可降低负载能力越大。对频率低于阈值的第二通信类型设备,将其通信类型调整为第一类型,再计算调整后负载,可以得到更大的可降低负载量。实现了通过通信类型调整来放大第一控制设备的可降低负载量,以便更有针对性地缓解设备的过载状态。
在本申请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基站用电设备的管理系统,所述基站用电设备的管理系统包括:
通信类型确定模块,用于根据基站的网络负载量和当前供电量,以及各用电设备的负载参数,确定各所述用电设备的通信类型,所述通信类型为第一通信类型或第二通信类型,所述第一通信类型对应用电设备的性能大于所述第二通信类型对应用电设备的性能;
负载量计算模块,用于根据连接于各所述第一控制设备的用电设备的通信类型,计算各所述第一控制设备的负载量;
在位检测模块,用于分别判断各所述第一控制设备的负载量是否大于第一阈值,当存在至少一个目标第一控制设备的负载量大于第一阈值时,判断连接于所述第一控制设备的用电设备是否在位,若存在不在位的用电设备,则将所述不在位的用电设备作为断路用电设备,并将所述断路用电设备的控制权分配至所述第二控制设备;
负载调节模块,用于分别判断各所述第一控制设备的负载量是否大于第二阈值,所述第二阈值大于所述第一阈值,当所述第一控制设备的负载量大于所述第二阈值时,设置所述第一控制设备、所述第二控制设备以及所述第一控制设备的用电设备之间的控制关系,根据所述控制关系,调整所述第一控制设备和所述第二控制设备控制各所述用电设备。
在本申请的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存储介质存储有多条指令,所述指令适于由处理器加载并执行上述的方法步骤。
在本申请的第四方面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处理器、存储器;其中,所述存储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适于由所述处理器加载并执行上述的方法步骤。
综上所述,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的一个或多个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技术效果或优点:
通过采用本申请技术方案,实现了基站内用电设备的通信类型区分管理,根据网络负载量、供电量和用电设备负载参数动态确定每个用电设备的通信类型,性能要求高的用电设备设置为第一通信类型,性能要求不高的设置为第二通信类型,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匹配不同的通信模式,既满足重要业务的高通信质量需求,也节省网络资源。通过统计连接的用电设备的通信类型计算每个第一控制设备的负载量,可以评估第一控制设备的运行状态和可用资源数量,为后续的通信资源调度提供依据。设置第一阈值和第二阈值防止第一控制设备过载,当负载量超过第一阈值时,及时断开不在位用电设备避免继续增加负载;当超过第二阈值时,调整控制关系进行负载分配,可以提前防止不可控的过载情况,保证系统平稳运行。针对第一控制设备过载,计算超载值、相邻第二控制设备的可承载值,根据差额负载精确选择可转移的用电设备并建立新的控制关系,实现第一控制设备负载降低和第二控制设备负载合理增加,避免第二控制设备也过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控制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基站用电设备的管理方法流程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基站用电设备的管理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的公开的一种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400、电子设备;401、处理器;402、通信总线;403、用户接口;404、网络接口;405、存储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说明书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本说明书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说明书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例如”或者“举例来说”等词用于表示作例子、例证或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被描述为“例如”或者“举例来说”的任何实施例或设计方案不应被解释为比其他实施例或设计方案更优选或更具优势。确切而言,使用“例如”或者“举例来说”等词旨在以具体方式呈现相关概念。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术语“多个”的含义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例如,多个系统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系统,多个屏幕终端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屏幕终端。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术语“包括”、“包含”、“具有”及它们的变形都意味着“包括但不限于”,除非是以其他方式另外特别强调。
如图1所示,图1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控制设备的结构示意图。该控制设备可以包括在位检测模块、主控模块、无线模块、防雷模块以及显示模块。
其中,在位检测模块指的是检测每个槽位是否有装配断路器的模块。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在位检测模块可用于检测每个槽位是否有安装断路器,并根据每个槽位的电压值自动给断路器编址,实现对断路器的自动编号。
在位检测模块通过检测每个槽位的装配情况,可以判断出哪些槽位需要采集数据,哪些槽位由于没有装配断路器可以忽略,从而提高系统的工作效率。同时,在位检测模块根据每个槽位的电压值实现自动编址,给每个有装配断路器的槽位一个唯一的地址编号,为主控模块采集各个断路器的数据提供地址依据,实现对断路器的智能化管理。
主控模块指的是实现对断路器的智能控制和数据处理的核心模块。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主控模块主要用于实现断路器通讯协议的转换,将断路器的Modbus协议转换为FSU通讯协议,以与无线模块兼容;采集和处理断路器的数据,并根据用电参数输出控制指令,实现对断路器的智能闭环控制;备份断路器的电能数据,保证数据不丢失;提供有线网络接口,可通过以太网上传数据。
主控模块作为系统的核心处理器,实现了协议转换、数据采集与处理、智能控制等功能,可以对断路器的参数进行设置,输出控制指令管理断路器的运行状态。它与在位检测模块、无线模块等组件协同工作,在整个系统中起统筹和协调的作用。
无线模块指的是实现与后台管理平台进行无线通信的模块。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无线模块主要用于通过4G或以太网与后台管理平台进行数据传输,实现远程监控和遥控。无线模块与主控模块采用FSU通信协议通讯,获取主控模块处理后的断路器数据,并通过内置的4G模组或以太网接口,将数据发送到后台管理平台,以实现远程集中监控。无线模块还集成了RTC时钟,可以在断电情况下保持时间同步,避免重启时间。
防雷模块指的是保护系统免受雷电干扰的模块。在本申请实施例中,防雷模块可以理解为,主要用于提供电涌保护,防止外部的雷电导致系统受损。由于断路器的供电需要经过外部的基站天线传输,而天线由于设置较高,容易引来雷击的浪涌电流,这可能对系统造成损坏。防雷模块可以提供数千伏的共模保护,将雷电引到大地,保护控制设备。
显示模块指的是实现本地化人机交互的模块。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显示模块主要用于在现场实现对断路器运行参数的显示和人机交互操作。显示模块可以实时显示断路器的数据,如电压、电流、功率等;同时可以在显示模块上进行断路器的参数设置,或者手动控制断路器的打开/关闭。
显示模块提供了简单的本地化人机交互功能,使得无需连接后台管理平台也可以监控和控制断路器的基本运行状态。它与主控模块连接,获取主控模块输出的断路器运行数据。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基站用电设备的管理方法。该方法可以依赖于计算机程序实现,该计算机程序可集成在应用中,也可作为独立的工具类应用运行。该方法还可依赖于单片机实现,也可运行于基于冯诺依曼体系的基站用电设备管理系统中的服务器。
为实现基站用电设备的灵活、高效管理,本申请实施例设置了服务器与基站内的多个第一控制设备和第二控制设备的连接结构。其中,各第一控制设备与多个用电设备连接,用于对这些用电设备进行监控和控制。而每两个相邻的第一控制设备之间再配置一个第二控制设备,该第二控制设备同时与这两个相邻第一控制设备对应的用电设备连接。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考图2,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基站用电设备的管理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具体的,该方法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01:根据基站的网络负载量和当前供电量,以及各用电设备的负载参数,确定各用电设备的通信类型,通信类型为第一通信类型或第二通信类型,第一通信类型对应用电设备的性能大于第二通信类型对应用电设备的性能。
其中,第一通信类型指的是性能较高、通信质量较好的通信类型。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通信类型可以理解为5G通信类型,用于支持对网络性能要求较高的业务和用电设备;对应的,第二通信类型指的是性能较低、通信质量一般的通信类型。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二通信类型可以理解为4G通信类型,用于支持对网络性能要求不高的业务和用电设备。
第一通信类型相比第二通信类型,可以提供更高的数据传输速率、更低的通信延迟、更好的可靠性等,从而获得更好的通信服务质量。但是第一通信类型也将占用更多的网络资源和电力。本申请通过区分第一通信类型和第二通信类型,可以按实际需求匹配不同的通信模式,既满足了重要业务的高通信质量需求,也节省了网络资源,实现性能与效率的平衡。
进一步地,基站的网络负载量指的是基站在单位时间内需要处理的网络通信流量。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基站的网络负载量可以理解为基站在当前时间段内需要处理的无线通信数据量。网络负载量直接影响基站可提供的网络服务水平。当网络负载量较大时,说明基站需要处理更多的通信业务,网络资源较为紧张。这时为了保证重要业务的正常进行,需要优先将这些业务对应的用电设备配置为第一通信类型,以获得更高的通信性能。而当网络负载量较小时,说明基站的网络资源较为充裕,这时可以适当将更多用电设备配置为第二通信类型,以降低对网络和控制设备的负载压力。
其中,基站的当前供电量指的是基站在当前时刻可获得的电力供给量。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基站的当前供电量可以理解为基站通过电网和备用电源在当前时段内可取得的电力供给总量,当前供电量关系到基站可支持的最大负载。当供电量充足时,基站可以提供更高性能的通信服务,此时可以将更多用电设备设置为第一通信类型。而当供电量不足时,基站需要减少功耗以维持基本运行,这时需要将更多用电设备设置为第二通信类型,降低总体通信性能以换取供电量的节省。
其中,用电设备的负载参数指的是反映用电设备通信性能的一组技术指标。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用电设备的负载参数可以理解为决定用电设备通信质量的信号强度、数据传输速率和信号稳定性等参数。这些负载参数直接关系到用电设备的通信需求。例如信号强度越强,传输速率越高,通信质量就越好,这时可以考虑将该用电设备配置为第一通信类型。反之,如果负载参数较弱,说明用电设备的通信需求不高,可以配置第二通信类型以降低对网络和控制设备的占用。
为实现通信性能与负载的动态平衡,需要合理确定各用电设备的通信类型。具体地,首先考量基站当前的网络通信流量即网络负载量,这直接关系到基站目前可提供的网络服务水平。同时还需要考量基站在当前时段从电网和备用电源取得的电力供给总量,即当前供电量,这决定了基站支持业务的能力。接着考量各用电设备的通信性能参数,包括信号强度、数据传输速率和信号稳定性,这些参数反映了用电设备的通信质量需求。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例,步骤101中:根据基站的网络负载量和当前供电量,以及各用电设备的负载参数,确定各用电设备的通信类型这一步骤,具体还可以包括:
步骤201:将基站的网络负载量和当前供电量,以及各用电设备的负载参数,代入第一预设公式,得到各用电设备的通信质量参数,用电设备的负载参数包括信号强度、数据传输速率以及信号稳定性。
其中,通信质量参数是指表示用电设备通信质量的一个综合参数。在本申请实施例中,通信质量参数可以理解为通过计算得出的一个数值,用于评估和比较不同用电设备的通信需求及服务质量。通信质量参数越大,表示该用电设备的通信质量越好,通信需求也越强。通信质量参数可以用于确定用电设备的通信类型。当用电设备的通信质量参数大于预设阈值时,为满足其通信需求,可将该用电设备的通信类型设置为性能较高的第一通信类型。反之,则可设置为性能较低的第二通信类型,以减轻基站负载。
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用电设备的负载参数包括信号强度、数据传输速率以及信号稳定性。其中,信号强度是指用电设备接收的无线信号的强弱程度。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信号强度可以理解为用电设备所在位置接收的无线电波信号的强度值。信号强度越大,表示用电设备与基站之间的通信质量越好。
数据传输速率是指用电设备在进行数据通信时,单位时间内可传输的数据量。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数据传输速率可以理解为用电设备在通信过程中,每秒钟能够传输的二进制位的数量。传输速率越高,说明用电设备的通信容量越大。
信号稳定性是指用电设备接收信号的持续性和可靠性。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信号稳定性可以通过传输过程中的误码率等指标来评估。信号稳定性越好,表示用电设备的通信越可靠。
其中,所述第一预设公式为:
式中,Qi表示第i个所述用电设备的通信质量参数,γ表示高峰期调整参数,δ表示低峰期调整参数,L表示所述基站的网络负载量,Ps表示所述基站的当前供电量,Pn表示所述基站的正常运行时所需的最小供电量,ThresholdL表示负载阈值,w1,i表示第i个所述用电设备的信号强度权重因子,Si表示第i个所述用电设备的信号强度,w2,i表示第i个所述用电设备的数据传输速率权重因子,Ri表示第i个所述用电设备的数据传输速率,w3,i表示第i个所述用电设备的信号稳定性权重因子,Sti表示第i个所述用电设备的信号稳定性,Tfactor,i(Ti)表示第i个所述用电设备的通信类型调整因子,当第i个所述用电设备为所述第一通信类型时,Tfactor,i(Ti)为αi,当第i个所述用电设备为所述第二通信类型时,Tfactor,i(Ti)为βi
其中,第一预设公式是为了合理确定每个用电设备的通信类型,实现通信质量与网络负载之间的平衡。第一预设公式考虑了影响通信质量的多方面因素,综合计算出一个通信质量参数,根据该参数动态设置每个设备的通信类型。
具体来看,公式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基站网络负载和供电量的函数,通过γ和max函数调节通信质量参数。在高峰期(网络负载重或供电不足),γ的值较大,max函数输出实际的超负载或缺电量,该部分函数值较大,降低通信质量参数。在低峰期,γ小,max输出0,该部分对通信质量参数影响不大。
第二部分是设备自身通信参数:信号强度、数据传输速率以及信号稳定性的加权函数,通过δ和通信类型因子调节通信质量参数。该部分反映用电设备自身通信需求。在低峰期δ值较大,通信类型因子取αi(第一通信类型),该部分函数值较大,提高通信质量参数。在高峰期δ小,通信类型因子取βi(第二通信类型),该部分对通信质量参数影响不大。
进一步地,max(0,L-ThresholdL)表示网络负载量L与阈值ThresholdL的差值,取最大值0和差值本身的较大者。即可认为,当L<=ThresholdL时,差值为负数或0,取0;当L>ThresholdL时,差值为正数,取实际差值。该项指标反映了网络负载相对于阈值的状态,当网络负载高于阈值时,差值大于0,表示网络负载较重,这会降低通信质量参数。
max(0,Pn-Ps)表示基站最小供电量Pn与当前供电量Ps的差值,取最大值0和差值本身的较大者。即可认为,当Ps>=Pn时,差值为负数或0,取0;当Ps<Pn时,差值为正数,取实际差值。该项指标反映了当前供电相对于正常运行的最小需求的状态,当当前供电低于最小需求时,差值大于0,表示供电不足,这会降低通信质量参数。
综合考虑,当网络负载超过阈值、或供电低于最小需求时,上述两个差值中的一个或都大于0,这会降低第一预设公式最终计算出的通信质量参数。反之,当网络负载在阈值之下、供电充足时,两个差值取0,通信质量参数不受这两个因素的影响。第一预设公式通过max函数,实现了根据基站网络负载量和供电状况动态调节每个设备的通信质量参数,从而合理设置设备的通信类型,实现通信质量与网络负载之间的平衡。
综上所述,在高峰期,基站资源紧张,第一预设公式中第一部分大,第二部分小,降低通信质量参数;在低峰期,基站资源充裕,第一部分小,第二部分大,提高通信质量参数。根据通信质量参数设置通信类型,使得在负载高峰期降低性能需求,在低峰期提高性能,实现通信质量和网络负载的平衡。
步骤202:将通信质量参数大于或等于通信质量阈值的用电设备的通信类型设置为第一通信类型。
步骤203:将通信质量参数小于所述通信质量阈值的用电设备的通信类型设置为第二通信类型。
具体地,通过预先设置一个通信质量阈值,作为区分用电设备通信需求强弱的边界。对于通信需求强的用电设备,其通信质量参数会大于或等于阈值;而对于通信需求较弱的用电设备,其通信质量参数会低于阈值。
当一个用电设备的通信质量参数大于或等于阈值时,表明其通信需求较强,这类用电设备会被设置为性能较高的第一通信类型,以获得更好的通信服务质量;而对于通信质量参数低于阈值的用电设备,说明其通信需求一般,为降低基站负载,这样的用电设备会被设置为性能较低的第二通信类型,以节约通信资源。
通过上述方式,合理地匹配了用电设备的通信需求和通信类型,既满足了重要业务的通信质量,也减轻了基站的负载压力,实现了通信效率与网络负载之间的动态平衡。
步骤102:根据连接于各第一控制设备的用电设备的通信类型,计算各第一控制设备的负载量。
其中,第一控制设备的负载量指的是由连接在该第一控制设备上的所有用电设备产生的对该控制设备的运行负荷总和。第一控制设备的负载量可以理解为该控制设备需要处理和管理的用电设备通信任务的数量总和。
具体地,连接在第一控制设备上的不同用电设备,其通信类型和通信流量不同,因而会产生不同程度的通信处理负载给第一控制设备。其中,通信类型为第一通信类型的用电设备由于数据传输速率更高,需要控制设备提供更多的信道资源来保证其通信质量,因此单个设备会产生更大的负载。而通信类型为第二通信类型的用电设备对控制设备的负荷较小。
第一控制设备的负载量越大,表示其需要处理的通信任务越多,对该控制设备的占用和消耗也就越大。计算每一第一控制设备的负载量,可以评估该控制设备的运行状态和可用资源数量,为后续的通信资源调度提供依据。
具体地,首先确定连接于每个第一控制设备上的用电设备的通信类型,包括设置了第一通信类型的用电设备数量,以及设置了第二通信类型的用电设备数量。其中,第一通信类型的用电设备对控制设备的占用和消耗更大。然后,根据第一通信类型用电设备的数量及单个设备的标准负载值,计算出所有第一通信类型设备在该第一控制设备上的总负载贡献;同时,根据第二通信类型用电设备的数量及单个设备的标准负载值,计算出所有第二通信类型设备在该第一控制设备上的总负载贡献。最后,合并第一通信类型用电设备的总负载贡献和第二通信类型用电设备的总负载贡献,即得到该第一控制设备的总负载量。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例,步骤102中:根据连接于各第一控制设备的用电设备的通信类型,计算各第一控制设备的负载量这一步骤,具体还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301:根据各用电设备的通信类型以及数据传输速率,计算各用电设备的负载量。
具体地,首先确定确定的每个用电设备的通信类型,区分出第一通信类型设备和第二通信类型设备。在第一通信类型设备中,根据每个设备的实际数据传输速率,参考第一通信类型的标准负载系数,计算每个第一通信类型设备的负载量;在第二通信类型设备中,根据每个设备的实际数据传输速率,参考第二通信类型的标准负载系数,计算每个第二通信类型设备的负载量。
通信类型不同的设备,其标准负载系数也不同。第一通信类型的标准负载系数大于第二通信类型,这表示在相同数据传输速率下,第一通信类型设备占用的网络资源和对控制设备的消耗更大。
步骤302:将连接于第一控制设备的用电设备负载量之和确定为第一控制设备的负载量。
具体地,对于连接在同一第一控制设备上的所有用电设备,将它们的负载量依次累加,就可以得到该第一控制设备的总负载量。第一控制设备负载量等于连接的所有用电设备负载量之和。
步骤103:分别判断各第一控制设备的负载量是否大于第一阈值,当存在至少一个目标第一控制设备的负载量大于第一阈值时,判断连接于第一控制设备的用电设备是否在位,若存在不在位的用电设备,则将不在位的用电设备作为断路用电设备,并将断路用电设备的控制权分配至第二控制设备。
在实际应用中,由于用电设备可能会更换,导致控制设备的负载超载。具体来说,在基站通信系统中,各个用电设备会因老化或功能升级等原因需要更换新的设备。当用电设备更换时,可能存在两种情况:更换的新设备性能更高,通信的数据传输速率和占用网络资源都更大,那么新设备对控制设备的负载也会增加;更换的新设备虽然单个负载没有变化,但是其通信类型从第二类型调整为第一类型,这同样会使新设备对控制设备的负载增大。
由于用电设备的更换是不确定的,如果不采取措施,等待负载超过第一控制设备的最大值再去处理,可能需要同时断开大量设备导致通信中断,影响基站正常运行。
基于此,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设置了第一阈值。第一阈值是为了预先判断第一控制设备的负载情况,在负载接近上限时就进行相应控制,以防止超载。当第一控制设备的负载达到第一阈值时,系统会预先判断用电设备的在位情况,选择性断开个别设备进行负载调节,以平滑地逐步引导负载回落到安全范围,避免突发的系统超载,降低更换用电设备给系统带来的风险,保证基站的稳定运行。
其中,不在位的用电设备指的是与第一控制设备之间的连接出现故障或者异常断开的用电设备。不在位的用电设备可以理解为第一控制设备检测到与其连接断开的用电设备。
具体的,正常工作时,用电设备应稳定连接在第一控制设备上。当由于供电故障、信号中断等原因,用电设备与第一控制设备之间的连接不可靠或完全断开时,该用电设备就属于不在位的状态。这种不在位的用电设备会造成第一控制设备探测和通信障碍。当第一控制设备负载过大时,及时将这些不在位用电设备断路转移,可以减轻第一控制设备的压力,确保其与剩余在位用电设备的连接稳定。
具体地,通过设置一个预定的负载量标准值作为第一阈值,用于判断第一控制设备是否进入过载状态。比较每个第一控制设备的实时负载量与第一阈值的大小。当存在至少一个第一控制设备的负载量大于第一阈值时,判定该第一控制设备过载。
对于过载的第一控制设备,检查其连接的用电设备是否均在正常工作位,通过在位检测模块判断用电设备的连接状态。如果存在不在位的用电设备,则将这些连接状态异常的用电设备确定为断路用电设备。对断路用电设备进行必要的供电断开或通信中断操作,使其与第一控制设备断开连接,并将这些断路用电设备的控制权转移给第二控制设备。以此,过载的第一控制设备就可以腾出负载空间从而继续稳定工作。进而,可以根据超载情况及时断路转移用电设备,提前防止第一控制设备不可控的过载现象,保证系统平稳运行。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例,第一控制设备还包括断路模块和在位检测模块,第一控制设备通过断路模块中的各断路单元与各用电设备连接,步骤103中:判断连接于第一控制设备的用电设备是否在位,若存在不在位的用电设备,则将不在位的用电设备作为断路用电设备这一步骤,具体还可以包括:
通过所述在位检测模块判断各所述断路单元是否在位,若存在不在位的用电设备,则将不在位的断路单元对应的用电设备作为所述断路用电设备。
具体地,第一控制设备包含断路模块和在位检测模块,可以通过判断断路单元的在位状态,确定对应的用电设备是否在位,以确定断路用电设备,目的是实现准确可控的断路用电设备判定。
断路模块包含多个断路单元,每个断路单元与一个用电设备的供电连接相关。在位检测模块可以实时监测每个断路单元的工作状态。当需要判断用电设备是否在位时,在位检测模块逐一检测断路模块中的每个断路单元的状态。如果有断路单元显示为不在位,则可以判定该断路单元对应的用电设备也不在位,即为需要断路处理的用电设备。
通过这种对应关系,可以准确判定哪些具体的用电设备不在位,需要断开与第一控制设备的连接,实现有针对性的断路控制。从而可以避免影响处于正常工作状态的用电设备,也便于后续确定断路的用电设备的数目和具体信息。
步骤104:分别判断各第一控制设备的负载量是否大于第二阈值,第二阈值大于第一阈值,当第一控制设备的负载量大于第二阈值时,设置第一控制设备、第二控制设备以及第一控制设备的用电设备之间的控制关系,根据控制关系,调整第一控制设备和第二控制设备控制各用电设备。
其中,第二阈值指的是高于第一阈值的第一控制设备负载的第二重超载警戒值。第二阈值可以理解为第一控制设备负载即将达到最大容量的超载警报标准。
当第一控制设备的负载量大于第二阈值时,表示该第一控制设备的负载已经接近其最大处理上限,如果不及时进行调节,很可能导致第一控制设备出现故障。因此,设置第二阈值是为了在负载进一步增加时,对第一控制设备进行更精细的超载防范。当检测到负载超过第二阈值,会启动对应控制,通过调整控制关系进行细粒度的负载分配,确保第一控制设备负载降回安全范围。
第二阈值要高于第一阈值,作为另一个更高的超载警戒线。第一阈值无法完全避免过载时,第二阈值可以进一步补充调节控制,增强对系统负载的监管精度。因而,第二阈值在本实施例中为第一控制设备设置了两道防线,用以应对不同程度的超载风险,确保系统稳定可靠地运行。
其中,控制关系指的是确立第一控制设备、第二控制设备与用电设备之间的通信联络和管理授权的技术关联。控制关系可以理解为规定了各控制设备与用电设备在通信和供电控制方面的相互作用方式。
具体的,控制关系决定了一个用电设备是由哪个控制设备进行通信连接和供电状态监控控制。调整控制关系就是改变不同控制设备与用电设备的对应管理模式。
当第一控制设备过载时,可以通过改变其原有的控制关系,将部分用电设备的控制权转移给第二控制设备,由第二控制设备建立新的控制关系。这样可以分摊第一控制设备的过大负载。控制关系的调整必须同时涉及第一控制设备、第二控制设备与相关用电设备,才能保证在转移控制权时各设备角色的平稳切换。合理的控制关系是系统平稳工作的基础。
具体地,通过预设高于第一阈值的第二阈值,作为第一控制设备负载的第二道防线。当监测到单个第一控制设备的负载超过了第二阈值时,判断该第一控制设备已经进入过载警戒状态。此时,需要建立第一控制设备、第二控制设备和第一控制设备连接的用电设备之间的控制关系。通过控制关系的重建,可以使第一控制设备负载降至第二阈值以下,第二控制设备负载相应增加,从而实现平稳的负载调节。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例,步骤104中:当第一控制设备的负载量大于第二阈值时,设置第一控制设备、第二控制设备以及第一控制设备的用电设备之间的控制关系这一步骤,具体还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401:当第一控制设备的负载量大于第二阈值时,确定第一控制设备的超载值,以及第二控制设备的第一可承载值。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可承载值指的是第二控制设备当前可承受的额外负载量的值。第一可承载值可以理解为第二控制设备按照其自身负载上限,可以从第一控制设备承接的最大额外负载量。当第一控制设备过载时,第一可承载值即为第二控制设备尚有能力承接的最大负载数值。它是第二控制设备当前剩余处理能力的量化表达。
计算第一可承载值的目的是确定第二控制设备还可以承担多少额外负载,从而对第一控制设备进行如何程度的负载转移做出判断,实现对两者负载调节的定量化控制。只要转移给第二控制设备的额外负载没有超过其第一可承载值,就可以保证第二控制设备不会因承担转移负载而自身也过载。
具体地,当检测到第一控制设备负载超过第二阈值时,计算其当前负载量与第二阈值的差值,该差值即为第一控制设备的超载值。同时,计算第二控制设备当前负载量与其负载上限的差值,该差值即为第二控制设备当前的第一可承载值。
第一可承载值表示第二控制设备可以额外承受的负载量,在不超过自身负载上限的前提下,可以从第一控制设备承接的负载数值。通过计算超载值和第一可承载值,可以直接得出第一控制设备需要转移的负载量上限,和第二控制设备可以承接的负载量上限。
步骤402:计算第一可承载值与超载值之差,得到差额负载。
其中,差额负载指的是第一控制设备需要下调的负载量与第二控制设备可以承载的额外负载量之间的较小值。差额负载可以理解为第一控制设备与第二控制设备之间进行负载转移的具体数值。
当第一控制设备过载时,其超载值和第二控制设备的第一可承载值可能不完全相等。为了避免第二控制设备超载,需要取二者的最小值作为实际可以转移的负载量,即差额负载。差额负载的计算目的是确定在不导致第二控制设备也过载的前提下,可以从第一控制设备转移给第二控制设备的具体负载量值。得到这个量化的差额负载值后,就可以精确地进行两者间的负载调度,使第一控制设备负载降至正常,第二控制设备负载合理提升。
步骤403:若差额负载为正数,则根据差额负载,在连接于第一控制设备的用电设备中确定可转移的第一用电设备,并根据第一用电设备、第一控制设备以及第二控制设备,设置控制关系。
其中,可转移的第一用电设备指的是从第一控制设备选择出来进行负载转移的用电设备。可转移的第一用电设备可以理解为根据差额负载,从第一控制设备连接的多台用电设备中筛选出的待转移设备。
当第一控制设备过载时,需要根据差额负载的数值确定应该下调负载的用电设备数量和性能匹配要求。
在第一控制设备的多台用电设备中,根据差额负载计算,按照优先级、功率等条件筛选符合要求的用电设备作为可转移设备。可转移设备将转由第二控制设备进行通信控制,其负载即从第一控制设备中剥离下来。
可转移的第一用电设备的确定是进行准确负载转移的前提,其数量和性能应严格匹配差额负载要求,既实现第一控制设备负载下调,又不超过第二控制设备的承受能力。
具体地,计算得到正差额负载意味着第一控制设备需要转移部分负载,第二控制设备可以承受额外负载。可以在第一控制设备的多台连接用电设备中,依照差额负载确定满足要求的可转移用电设备,例如选择非关键系统设备。
确定这些可转移的第一用电设备后,改变它们与第一控制设备原有的控制关系,转由第二控制设备建立新的控制关系。在新的控制关系下,第二控制设备接管对这些设备的供电控制。通过严格按照差额负载要求选择可转移设备并更新控制关系,可以实现负载的精确转移和分配。
示例性地,假设第一控制设备的负载上限为100,第二阈值设置为90,当前负载为95。第二控制设备的负载上限为80,当前负载为50。当第一控制设备负载达到95超过第二阈值90时,进行差额负载计算:第一控制设备的超载值=当前负载95-第二阈值90=5;第二控制设备的第一可承载值=负载上限80-当前负载50=30;取超载值5和第一可承载值30的最小值5作为差额负载。
则根据差额负载5,从第一控制设备连接的用电设备中选择优先级较低的5负载设备A、B作为可转移设备。在原先A、B与第一控制设备的控制关系下,现在改变控制关系,将A、B与第一控制设备断开,转由第二控制设备建立新的控制关系。以此,第一控制设备就可以减载5至90以下,第二控制设备增加5负载,两者的负载得到平衡。
在另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若差额负载为负数,则该过程还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501:若差额负载为负数,则计算连接于第一控制设备的用电设备的第一可降低负载,以及连接于相邻的第一控制设备的第二可降低负载,并将第一可降低负载与第二可降低负载之和确定为目标可降低负载。
具体的,如果计算所得差额负载为负值,则需要计算第一控制设备和相邻第一控制设备的可降低负载,并求和作为目标可降低负载,目的是在转移负载不足的情况下,降低更多第一控制设备的负载。
具体地,若差额负载为负数,则表示第二控制设备的可承受余力不足,无法完成第一控制设备的负载转移。可以计算连接在第一控制设备上可降低负载的用电设备的总可降低负载,作为第一可降低负载。同时计算相邻第一控制设备上可降低负载的总和,作为第二可降低负载。将第一可降低负载求和、第二可降低负载求和,得到目标可降低负载。目标可降低负载即为需要从第一控制设备及相邻设备中降低的总负载量。通过扩大降负载范围,可以在转移效果不佳时进一步减轻第一控制设备的压力。
步骤502:若目标可降低负载大于或等于差额负载,则根据目标可降低负载与差额负载之差,在连接于第一控制设备的用电设备中确定可转移的第二用电设备,以及在连接于相邻的第一控制设备的用电设备中可转移的第三用电设备,并根据第二用电设备、第三用电设备、第一控制设备、第二控制设备以及相邻的第一控制设备,设置控制关系。
具体的,如果目标可降低负载大于或等于差额负载,则需要根据二者的差值确定更多的可转移设备,并建立新的控制关系,目的是扩大负载转移范围来进一步缓解第一控制设备的压力。
具体地,计算目标可降低负载与差额负载的差值,该差值即为还需要降低的额外负载量。则根据该差值,在第一控制设备的连接设备中再选择部分作为可转移的第二用电设备。同时在相邻第一控制设备中也选择额外的可转移第三用电设备。通过改变第二、第三用电设备与原控制设备的控制关系,转由第二控制设备控制,相邻第一控制设备也减载。以此,在转移效果不佳的情况下,可以通过调整多个第一控制设备的负载,进一步分散第一控制设备的过载压力。
示例性地,假设第一控制设备的超载值为10,第二控制设备的第一可承载值为5。则差额负载为-5。第一控制设备的可降低负载为8,相邻第一控制设备的可降低负载为6。则目标可降低负载为8+6=14。由于目标可降低负载14大于差额负载-5,所以根据二者的差值14-(-5)=9kW来选择可转移设备;在第一控制设备再选择3的设备A,在相邻设备中选6的设备B。最后,建立A与B的新控制关系,转由第二控制设备控制。以此,第一控制设备可以减少10超载,相邻设备也减少6负载,共同缓解了第一控制设备的过载状态。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例,步骤501中:计算连接于第一控制设备的用电设备的第一可降低负载这一步骤,具体还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601:获取连接于第一控制设备的用电设备中通信类型为第二通信类型的用电设备的通信频率。
其中,通信频率指的是用电设备与控制设备之间进行通信和交互的频率或速率。通信频率可以理解为单位时间内用电设备与控制设备之间传输控制和反馈信息的次数。通信频率越高表示用电设备与控制设备之间的通信和控制交互越频繁,这通常意味着该用电设备的重要性更高,对控制指令的实时响应要求更严格。相反,通信频率较低的用电设备通常属于对控制实时性要求不高的非关键设备。
因此,在计算第一控制设备的可降低负载时,可以根据连接设备的通信频率评估其可调节的优先级,通信频率越低的设备,其可降低负载能力越大。
具体地,在第一控制设备的所有连接用电设备中,筛选出通信类型为第二通信类型的设备。检测第二通信类型设备在与第一控制设备进行通信和控制交互时的通信频率。对不同设备的通信频率进行统计分析,通信频率较低的设备,其重要性较低。
步骤602:若通信频率小于或等于预设通信频率,则调整对应的用电设备的通信类型为第一通信类型,调整通信类型后的用电设备的可降低负载,将连接于第一控制设备的各用电设备的可降低负载之和确定为第一可降低负载。
具体的,用电设备的通信频率低于预设值,则将其通信类型调整为第一通信类型,并计算调整后设备的可降低负载,进而求得第一控制设备的第一可降低负载总和,目的是通过通信类型调整提高可降低负载量。
具体地,首先可以预设一个通信频率的阈值,作为区分设备优先级的标准。当设备的实际通信频率低于该阈值时,将其通信类型调整为第一通信类型。然后计算调整通信类型后的设备的可降低负载量。最后,将所有连接于第一控制设备的用电设备的可降低负载求和,即获得第一可降低负载。
参照图3,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基站用电设备的管理系统,包括:
通信类型确定模块,用于根据基站的网络负载量和当前供电量,以及各用电设备的负载参数,确定各所述用电设备的通信类型,所述通信类型为第一通信类型或第二通信类型,所述第一通信类型对应用电设备的性能大于所述第二通信类型对应用电设备的性能;
负载量计算模块,用于根据连接于各所述第一控制设备的用电设备的通信类型,计算各所述第一控制设备的负载量;
在位检测模块,用于分别判断各所述第一控制设备的负载量是否大于第一阈值,当存在至少一个目标第一控制设备的负载量大于第一阈值时,判断连接于所述第一控制设备的用电设备是否在位,若存在不在位的用电设备,则将所述不在位的用电设备作为断路用电设备,并将所述断路用电设备的控制权分配至所述第二控制设备;
负载调节模块,用于分别判断各所述第一控制设备的负载量是否大于第二阈值,所述第二阈值大于所述第一阈值,当所述第一控制设备的负载量大于所述第二阈值时,设置所述第一控制设备、所述第二控制设备以及所述第一控制设备的用电设备之间的控制关系,根据所述控制关系,调整所述第一控制设备和所述第二控制设备控制各所述用电设备。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例,通信类型确定模块,还用于将所述基站的网络负载量和当前供电量,以及各所述用电设备的负载参数,代入第一预设公式,得到各所述用电设备的通信质量参数,所述用电设备的负载参数包括信号强度、数据传输速率以及信号稳定性;将通信质量参数大于或等于通信质量阈值的用电设备的通信类型设置为第一通信类型;将通信质量参数小于所述通信质量阈值的用电设备的通信类型设置为第二通信类型;
其中,所述第一预设公式为:
式中,Qi表示第i个所述用电设备的通信质量参数,γ表示高峰期调整参数,δ表示低峰期调整参数,L表示所述基站的网络负载量,Ps表示所述基站的当前供电量,Pn表示所述基站的正常运行时所需的最小供电量,ThresholdL表示负载阈值,w1,i表示第i个所述用电设备的信号强度权重因子,Si表示第i个所述用电设备的信号强度,w2,i表示第i个所述用电设备的数据传输速率权重因子,Ri表示第i个所述用电设备的数据传输速率,w3,i表示第i个所述用电设备的信号稳定性权重因子,Sti表示第i个所述用电设备的信号稳定性,Tfactor,i(Ti)表示第i个所述用电设备的通信类型调整因子,当第i个所述用电设备为所述第一通信类型时,Tfactor,i(Ti)为αi,当第i个所述用电设备为所述第二通信类型时,Tfactor,i(Ti)为βi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例,负载量计算模块,还用于根据各所述用电设备的通信类型以及数据传输速率,计算各所述用电设备的负载量;将连接于所述第一控制设备的用电设备负载量之和确定为所述第一控制设备的负载量。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例,在位检测模块,还用于通过所述在位检测模块判断各所述断路单元是否在位,若存在不在位的用电设备,则将不在位的断路单元对应的用电设备作为所述断路用电设备。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例,负载调节模块,还用于当所述第一控制设备的负载量大于第二阈值时,确定所述第一控制设备的超载值,以及所述第二控制设备的第一可承载值;计算所述第一可承载值与所述超载值之差,得到差额负载;若所述差额负载为正数,则根据所述差额负载,在连接于所述第一控制设备的用电设备中确定可转移的第一用电设备,并根据所述第一用电设备、所述第一控制设备以及所述第二控制设备,设置所述控制关系。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例,负载调节模块,还用于若所述差额负载为负数,则计算连接于所述第一控制设备的用电设备的第一可降低负载,以及连接于所述相邻的第一控制设备的第二可降低负载,并将所述第一可降低负载与所述第二可降低负载之和确定为目标可降低负载;若所述目标可降低负载大于或等于所述差额负载,则根据所述目标可降低负载与所述差额负载之差,在连接于所述第一控制设备的用电设备中确定可转移的第二用电设备,以及在连接于所述相邻的第一控制设备的用电设备中可转移的第三用电设备,并根据所述第二用电设备、第三用电设备、所述第一控制设备、所述第二控制设备以及所述相邻的第一控制设备,设置所述控制关系。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例,负载调节模块,还用于获取连接于所述第一控制设备的用电设备中通信类型为所述第二通信类型的用电设备的通信频率;若所述通信频率小于或等于预设通信频率,则调整对应的用电设备的通信类型为第一通信类型,调整通信类型后的用电设备的可降低负载,将连接于所述第一控制设备的各所述用电设备的可降低负载之和确定为所述第一可降低负载。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实施例提供的系统在实现其功能时,仅以上述各功能模块的划分进行举例说明,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需要而将上述功能分配由不同的功能模块完成,即将设备的内部结构划分成不同的功能模块,以完成以上描述的全部或者部分功能。另外,上述实施例提供的系统和方法实施例属于同一构思,其具体实现过程详见方法实施例,这里不再赘述。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存储介质,计算机存储介质可以存储有多条指令,指令适于由处理器加载并执行如上述实施例的一种基站用电设备的管理方法,具体执行过程可以参照所示实施例的具体说明,在此不进行赘述。
本申请还公开一种电子设备。参照图4,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的公开的一种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该电子设备400可以包括:至少一个处理器401,至少一个网络接口404,用户接口403,存储器405,至少一个通信总线402。
其中,通信总线402用于实现这些组件之间的连接通信。
其中,用户接口403可以包括显示屏(Display)接口、摄像头(Camera)接口,可选用户接口403还可以包括标准的有线接口、无线接口。
其中,网络接口404可选的可以包括标准的有线接口、无线接口(如WI-FI接口)。
其中,处理器401可以包括一个或者多个处理核心。处理器401利用各种接口和线路连接整个服务器内的各个部分,通过运行或执行存储在存储器405内的指令、程序、代码集或指令集,以及调用存储在存储器405内的数据,执行服务器的各种功能和处理数据。可选的,处理器401可以采用数字信号处理(Digital Signal Processing,DSP)、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ield-Programmable Gate Array,FPGA)、可编程逻辑阵列(Programmable LogicArray,PLA)中的至少一种硬件形式来实现。处理器401可集成中央处理器(CentralProcessing Unit,CPU)、图像处理器(Graphics Processing Unit,GPU)和调制解调器等中的一种或几种的组合。其中,CPU主要处理操作系统、用户界面图和应用程序等;GPU用于负责显示屏所需要显示的内容的渲染和绘制;调制解调器用于处理无线通信。可以理解的是,上述调制解调器也可以不集成到处理器401中,单独通过一块芯片进行实现。
其中,存储器405可以包括随机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也可以包括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可选的,该存储器405包括非瞬时性计算机可读介质(non-transitory computer-readable storage medium)。存储器405可用于存储指令、程序、代码、代码集或指令集。存储器405可包括存储程序区和存储数据区,其中,存储程序区可存储用于实现操作系统的指令、用于至少一个功能的指令(比如触控功能、声音播放功能、图像播放功能等)、用于实现上述各个方法实施例的指令等;存储数据区可存储上面各个方法实施例中涉及的数据等。存储器405可选的还可以是至少一个位于远离前述处理器401的存储装置。参照图4,作为一种计算机存储介质的存储器405中可以包括操作系统、网络通信模块、用户接口模块以及一种基站用电设备的管理方法的应用程序。
在图4所示的电子设备400中,用户接口403主要用于为用户提供输入的接口,获取用户输入的数据;而处理器401可以用于调用存储器405中存储一种基站用电设备的管理方法的应用程序,当由一个或多个处理器401执行时,使得电子设备400执行如上述实施例中一个或多个所述的方法。需要说明的是,对于前述的各方法实施例,为了简单描述,故将其都表述为一系列的动作组合,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知悉,本申请并不受所描述的动作顺序的限制,因为依据本申请,某些步骤可以采用其他顺序或者同时进行。其次,本领域技术人员也应该知悉,说明书中所描述的实施例均属于优选实施例,所涉及的动作和模块并不一定是本申请所必需的。
在上述实施例中,对各个实施例的描述都各有侧重,某个实施例中没有详述的部分,可以参见其他实施例的相关描述。
在本申请所提供的几种实施方式中,应该理解到,所披露的装置,可通过其他的方式实现。例如,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单元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例如多个单元或组件可以结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个系统,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另一点,所显示或讨论的相互之间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通过一些服务接口,装置或单元的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电性或其他的形式。
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单元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
另外,在本申请各个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也可以是各个单元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单元中。上述集成的单元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
集成的单元如果以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可以存储在一个计算机可读取存储器中。基于这样的理解,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或者该技术方案的全部或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器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为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申请各个实施例方法的全部或部分步骤。而前述的存储器包括:U盘、移动硬盘、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以上所述者,仅为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不能以此限定本公开的范围。即但凡依本公开教导所作的等效变化与修饰,皆仍属本公开涵盖的范围内。本领域技术人员在考虑说明书及实践真理的公开后,将容易想到本公开的其他实施方案。
本申请旨在涵盖本公开的任何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这些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遵循本公开的一般性原理并包括本公开未记载的本技术领域中的公知常识或惯用技术手段。说明书和实施例仅被视为示例性的,本公开的范围和精神由权利要求限定。

Claims (9)

1.一种基站用电设备的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于服务器,所述服务器与设置在基站内的多个第一控制设备和多个第二控制设备连接,各所述第一控制设备与多个用电设备连接,每两个相邻的第一控制设备之间配置有一个第二控制设备,所述第二控制设备与所述两个相邻的第一控制设备的用电设备连接,所述基站用电设备的管理方法包括:
根据所述基站的网络负载量和当前供电量,以及各所述用电设备的负载参数,确定各所述用电设备的通信类型,所述通信类型为第一通信类型或第二通信类型,所述第一通信类型对应用电设备的性能大于所述第二通信类型对应用电设备的性能;
根据连接于各所述第一控制设备的用电设备的通信类型,计算各所述第一控制设备的负载量;
分别判断各所述第一控制设备的负载量是否大于第一阈值,当存在至少一个目标第一控制设备的负载量大于第一阈值时,判断连接于所述第一控制设备的用电设备是否在位,若存在不在位的用电设备,则将所述不在位的用电设备作为断路用电设备,并将所述断路用电设备的控制权分配至所述第二控制设备;
分别判断各所述第一控制设备的负载量是否大于第二阈值,所述第二阈值大于所述第一阈值,当所述第一控制设备的负载量大于所述第二阈值时,设置所述第一控制设备、所述第二控制设备以及所述第一控制设备的用电设备之间的控制关系,根据所述控制关系,调整所述第一控制设备和所述第二控制设备控制各所述用电设备;
其中,所述根据所述基站的网络负载量和当前供电量,以及各所述用电设备的负载参数,确定各所述用电设备的通信类型,包括:
将所述基站的网络负载量和当前供电量,以及各所述用电设备的负载参数,代入第一预设公式,得到各所述用电设备的通信质量参数,所述用电设备的负载参数包括信号强度、数据传输速率以及信号稳定性;
将通信质量参数大于或等于通信质量阈值的用电设备的通信类型设置为第一通信类型;
将通信质量参数小于所述通信质量阈值的用电设备的通信类型设置为第二通信类型;
其中,所述第一预设公式为:
式中,Qi表示第i个所述用电设备的通信质量参数,γ表示高峰期调整参数,δ表示低峰期调整参数,L表示所述基站的网络负载量,Ps表示所述基站的当前供电量,Pn表示所述基站的正常运行时所需的最小供电量,ThresholdL表示负载阈值,w1,i表示第i个所述用电设备的信号强度权重因子,Si表示第i个所述用电设备的信号强度,w2,i表示第i个所述用电设备的数据传输速率权重因子,Ri表示第i个所述用电设备的数据传输速率,w3,i表示第i个所述用电设备的信号稳定性权重因子,Sti表示第i个所述用电设备的信号稳定性,Tfactor,i(Ti)表示第i个所述用电设备的通信类型调整因子,当第i个所述用电设备为所述第一通信类型时,Tfactor,i(Ti)为αi,当第i个所述用电设备为所述第二通信类型时,Tfactor,i(Ti)为βi,αi表示第i个所述用电设备的第一通信类型因子,βi表示第i个所述用电设备的第二通信类型因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站用电设备的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连接于各所述第一控制设备的用电设备的通信类型,计算各所述第一控制设备的负载量,包括:
根据各所述用电设备的通信类型以及数据传输速率,计算各所述用电设备的负载量;
将连接于所述第一控制设备的用电设备负载量之和确定为所述第一控制设备的负载量。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站用电设备的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控制设备还包括断路模块和在位检测模块,所述第一控制设备通过所述断路模块中的各断路单元与各所述用电设备连接,所述判断连接于所述第一控制设备的用电设备是否在位,若存在不在位的用电设备,则将所述不在位的用电设备作为断路用电设备,包括:
通过所述在位检测模块判断各所述断路单元是否在位,若存在不在位的用电设备,则将不在位的断路单元对应的用电设备作为所述断路用电设备。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站用电设备的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当所述第一控制设备的负载量大于所述第二阈值时,设置所述第一控制设备、所述第二控制设备以及所述第一控制设备的用电设备之间的控制关系,包括:
当所述第一控制设备的负载量大于第二阈值时,确定所述第一控制设备的超载值,以及所述第二控制设备的第一可承载值;
计算所述第一可承载值与所述超载值之差,得到差额负载;
若所述差额负载为正数,则根据所述差额负载,在连接于所述第一控制设备的用电设备中确定可转移的第一用电设备,并根据所述第一用电设备、所述第一控制设备以及所述第二控制设备,设置所述控制关系。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基站用电设备的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若所述差额负载为负数,则计算连接于所述第一控制设备的用电设备的第一可降低负载,以及连接于所述相邻的第一控制设备的第二可降低负载,并将所述第一可降低负载与所述第二可降低负载之和确定为目标可降低负载;
若所述目标可降低负载大于或等于所述差额负载,则根据所述目标可降低负载与所述差额负载之差,在连接于所述第一控制设备的用电设备中确定可转移的第二用电设备,以及在连接于所述相邻的第一控制设备的用电设备中可转移的第三用电设备,并根据所述第二用电设备、所述第三用电设备、所述第一控制设备、所述第二控制设备以及所述相邻的第一控制设备,设置所述控制关系。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基站用电设备的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连接于所述第一控制设备的用电设备的第一可降低负载,包括:
获取连接于所述第一控制设备的用电设备中通信类型为所述第二通信类型的用电设备的通信频率;
若所述通信频率小于或等于预设通信频率,则调整对应的用电设备的通信类型为第一通信类型,调整通信类型后的用电设备的可降低负载,将连接于所述第一控制设备的各所述用电设备的可降低负载之和确定为所述第一可降低负载。
7.一种基站用电设备的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基站用电设备的管理系统包括:
通信类型确定模块,用于根据基站的网络负载量和当前供电量,以及各用电设备的负载参数,确定各所述用电设备的通信类型,所述通信类型为第一通信类型或第二通信类型,所述第一通信类型对应用电设备的性能大于所述第二通信类型对应用电设备的性能;
负载量计算模块,用于根据连接于各第一控制设备的用电设备的通信类型,计算各所述第一控制设备的负载量;
在位检测模块,用于分别判断各所述第一控制设备的负载量是否大于第一阈值,当存在至少一个目标第一控制设备的负载量大于第一阈值时,判断连接于所述第一控制设备的用电设备是否在位,若存在不在位的用电设备,则将所述不在位的用电设备作为断路用电设备,并将所述断路用电设备的控制权分配至第二控制设备;
负载调节模块,用于分别判断各所述第一控制设备的负载量是否大于第二阈值,所述第二阈值大于所述第一阈值,当所述第一控制设备的负载量大于所述第二阈值时,设置所述第一控制设备、所述第二控制设备以及所述第一控制设备的用电设备之间的控制关系,根据所述控制关系,调整所述第一控制设备和所述第二控制设备控制各所述用电设备;
其中,所述通信类型确定模块,还用于将所述基站的网络负载量和当前供电量,以及各所述用电设备的负载参数,代入第一预设公式,得到各所述用电设备的通信质量参数,所述用电设备的负载参数包括信号强度、数据传输速率以及信号稳定性;将通信质量参数大于或等于通信质量阈值的用电设备的通信类型设置为第一通信类型;将通信质量参数小于所述通信质量阈值的用电设备的通信类型设置为第二通信类型;
其中,所述第一预设公式为:
式中,Qi表示第i个所述用电设备的通信质量参数,γ表示高峰期调整参数,δ表示低峰期调整参数,L表示所述基站的网络负载量,Ps表示所述基站的当前供电量,Pn表示所述基站的正常运行时所需的最小供电量,ThresholdL表示负载阈值,w1,i表示第i个所述用电设备的信号强度权重因子,Si表示第i个所述用电设备的信号强度,w2,i表示第i个所述用电设备的数据传输速率权重因子,Ri表示第i个所述用电设备的数据传输速率,w3,i表示第i个所述用电设备的信号稳定性权重因子,Sti表示第i个所述用电设备的信号稳定性,Tfactor,i(Ti)表示第i个所述用电设备的通信类型调整因子,当第i个所述用电设备为所述第一通信类型时,Tfactor,i(Ti)为αi,当第i个所述用电设备为所述第二通信类型时,Tfactor,i(Ti)为βi,αi表示第i个所述用电设备的第一通信类型因子,βi表示第i个所述用电设备的第二通信类型因子。
8.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处理器、存储器、用户接口及网络接口,所述存储器用于存储指令,所述用户接口和网络接口用于给其他设备通信,所述处理器用于执行所述存储器中存储的指令,以使所述电子设备执行如权利要求1-6任意一项所述的方法。
9.一种计算机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存储介质存储有指令,当所述指令被执行时,执行如权利要求1-6任意一项所述的方法。
CN202410238441.9A 2024-03-04 2024-03-04 基站用电设备的管理方法、系统、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Active CN11783347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410238441.9A CN117833478B (zh) 2024-03-04 2024-03-04 基站用电设备的管理方法、系统、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410238441.9A CN117833478B (zh) 2024-03-04 2024-03-04 基站用电设备的管理方法、系统、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833478A CN117833478A (zh) 2024-04-05
CN117833478B true CN117833478B (zh) 2024-05-10

Family

ID=9050823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410238441.9A Active CN117833478B (zh) 2024-03-04 2024-03-04 基站用电设备的管理方法、系统、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7833478B (zh)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951664A (zh) * 2010-09-14 2011-01-19 天津理工大学 一种负载不平衡的无线网络中用户接入与切换的方法
CN106658679A (zh) * 2016-11-11 2017-05-10 电子科技大学 基于能效的基站功率控制方法
CN108696902A (zh) * 2017-04-10 2018-10-23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 一种网络设备负载均衡的方法及装置
CN112769133A (zh) * 2021-01-15 2021-05-07 臻懿(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通信负载差异化备电控制方法和系统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951664A (zh) * 2010-09-14 2011-01-19 天津理工大学 一种负载不平衡的无线网络中用户接入与切换的方法
CN106658679A (zh) * 2016-11-11 2017-05-10 电子科技大学 基于能效的基站功率控制方法
CN108696902A (zh) * 2017-04-10 2018-10-23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 一种网络设备负载均衡的方法及装置
CN112769133A (zh) * 2021-01-15 2021-05-07 臻懿(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通信负载差异化备电控制方法和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833478A (zh) 2024-04-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853449B2 (en) Smart transformer
US8473768B2 (en) Power control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cluster system
US10168756B2 (en) Backup power management for computing systems
CN105577573B (zh) 一种信息处理方法及电子设备
CN114530904A (zh) 一种不间断电源的控制方法
CN111903027A (zh) 电力信息管理系统、管理方法、程序、电力信息管理服务器、通信终端以及电力系统
EP2996382A1 (en) Physical resource adjustment method, device and controller
EP2658082B1 (en) Electricity management apparatus and electricity management method
CN117833478B (zh) 基站用电设备的管理方法、系统、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EP3872602A1 (en) Sleep of power supply, sleep determination method and device, sleep device
CN114285455A (zh) 基于核心网的卫星节能控制方法、系统、装置及存储介质
CN114546100A (zh) 一种数据中心供电调整方法及装置
FI128779B (en) Data processing equipment, method and computer program for energy management based on multiple signals
US20150236506A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erforming a local control of an energy resource
AU2016293631B2 (en) Storage battery control system, storage battery control method, and program
KR101734149B1 (ko) 에너지 저장 장치를 이용한 송전선 과부하 관리 방법
KR101734148B1 (ko) 송전선 과부하 해소를 위한 혼잡 관리 시스템
EP3340421B1 (en) Power storage control device, power conversion device, power storage system, power storage control method, and program
RU2813336C2 (ru) Способ и устройство гибернации для источника питания, способ и устройство гибернации источника питания и аппарат гибернации
CN118074128B (zh) 一种微电网防逆流的方法及装置
WO2021171899A1 (ja) 負荷制御システム、負荷制御方法、プログラム及び負荷システム
CN118316026A (zh) 汽车试验室供电方法、装置、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
CN112686548A (zh) 一种储能系统运行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7277375A (zh) 一种用于联合储能系统的能源分配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
CN116991194A (zh) 基于rapl的功率控制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