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831444A - 显示面板的驱动方法、显示面板、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显示面板的驱动方法、显示面板、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831444A
CN117831444A CN202410039185.0A CN202410039185A CN117831444A CN 117831444 A CN117831444 A CN 117831444A CN 202410039185 A CN202410039185 A CN 202410039185A CN 117831444 A CN117831444 A CN 11783144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b
data
voltage
data line
pixel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410039185.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赵二瑾
刘聪
蒋志亮
胡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Chengdu BOE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Chengdu BOE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Chengdu BOE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410039185.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7831444A/zh
Publication of CN11783144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83144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Control Of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 Ray Tubes (AREA)

Abstract

本公开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的驱动方法、显示面板、显示装置,涉及显示技术领域,以改善显示装置在点灯测试时出现横纹/分屏等不良现象,提高产品良率。该显示面板的驱动方法包括:在第一子段,向一条控制信号线提供第一电压信号,向其他控制信号线提供第二电压信号。一个复用电路响应于一条控制信号线的第一电压信号,将数据总线的数据信号传输至一条数据线。在第二子段,向目标控制信号线提供第三电压信号,向其他控制信号线提供第二电压信号。目标控制信号线为在第一子段接收第一电压信号的控制信号线。第三电压信号的电压值,位于第一电压信号的电压值和第二电压信号的电压值之间。该显示面板的驱动方法用于显示面板。

Description

显示面板的驱动方法、显示面板、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显示面板的驱动方法、显示面板、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显示技术的飞速发展,液晶显示装置(Liquid Crystal Display,简称LCD)、有机发光显示装置(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splay,简称OLED)、量子点发光显示装置(Quantum Dot Light Emitting Display,简称QLED)和微型发光显示装置(Mini/MicroLight Emitting Display,简称MLED)等显示技术已广泛渗透于人们的日常生活,比如智能手机、穿戴手表、电视机、笔记本电脑和车载显示器等已经逐渐遍及在人们的生活中。
相关技术中,源极驱动电路通过复用电路(Multiplexer,简称MUX)与数据线连接,以减少数据线的数量,减小扇出区面积以及源极驱动电路的面积,从而缩减显示装置的边框。然而,显示装置在点灯测试时会出现横纹/分屏等不良现象,从而导致产品良率下降。
发明内容
本公开的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显示面板的驱动方法、显示面板、显示装置,以改善显示装置在点灯测试时出现横纹/分屏等不良现象,提高产品良率。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公开的实施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方面,提供一种显示面板的驱动方法。所述显示面板包括多个子像素、与所述多个子像素连接的多条数据线、多个复用电路、多条数据总线和多条控制信号线。所述多个复用电路中的至少一个个所述复用电路被配置为在所述多条控制信号线的控制下,将所述多条数据总线中的一条数据总线传输的数据信号分时传递给所述多条数据线中的至少两条所述数据线。
其中,所述一条数据总线通过所述至少一个复用电路向所述至少两条数据线传输所述数据信号的过程为一个数据写入阶段,所述数据写入阶段包括间隔设置的多个子写入阶段,所述子写入阶段包括一个第一子段和至少一个第二子段,所述一个第一子段和所述至少一个第二子段连续设置。所述驱动方法包括:
在所述第一子段,向一条所述控制信号线提供第一电压信号,向其他所述控制信号线提供第二电压信号。一个所述复用电路响应于一条所述控制信号线的第一电压信号,将所述数据总线的数据信号传输至一条所述数据线。
在所述第二子段,向目标控制信号线提供第三电压信号,向其他所述控制信号线提供第二电压信号。所述目标控制信号线为在所述第一子段接收第一电压信号的控制信号线。所述第三电压信号的电压值,位于所述第一电压信号的电压值和所述第二电压信号的电压值之间。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驱动方法,在控制信号线接收的电压信号升压(第一电压信号转换为第二电压信号)的过程中,第一电压信号先转换为第三电压信号,第三电压信号再转换为第二电压信号,以将第一电压信号和第二电压信号之间较大的跳变,转换为两个较小的跳变,从而减弱控制信号线的电压的跳变对数据信号产生的干扰,提高数据信号的传输的准确性,改善显示装置在点灯测试时出现横纹或分屏的不良现象,提高产品良率。
此外,在控制信号线接收的电压信号降压(第二电压信号转换为第一电压信号)的过程中,第二电压信号先转换为第三电压信号,第三电压信号再转换为第一电压信号,以将第二电压信号和第一电压信号之间较大的跳变,转换为两个较小的跳变,从而减弱控制信号线的电压的跳变对数据信号产生的干扰,提高数据信号的传输的准确性,改善显示装置在点灯测试时出现横纹或分屏的不良现象,提高产品良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三电压信号的电压与所述第二电压信号的电压的差值的绝对值为第一电压差,所述第一电压信号的电压与所述第二电压信号的电压的差值的绝对值为第二电压差,所述第一电压差与所述第二电压差的比值为1/4~3/4。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子段的持续时长小于所述第一子段的持续时长。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子段的持续时长与所述第一子段的持续时长的比值为1/8~1/4。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多个子像素包括发光颜色不同的红色子像素、绿色子像素和蓝色子像素。所述多条数据线划分为多个数据线组,一个所述复用电路与所述多个数据线组中的至少一个所述数据线组连接。且,所述数据线组包括一条第一数据线、一条第二数据线和一条第三数据线。所述多个子像素排列为多行多列,所述一条第一数据线与一列红色子像素连接,所述一条第二数据线与一列绿色子像素连接,所述一条第三数据线与一列蓝色子像素连接。
其中,所述多个子写入阶段包括至少一个第一子写入阶段、至少一个第二子写入阶段和至少一个第三子写入阶段。在所述第一子写入阶段,所述数据总线的数据信号传输至一条所述第一数据线。在所述第二子写入阶段,所述数据总线的数据信号传输至一条所述第二数据线。在所述第三子写入阶段,所述数据总线的数据信号传输至一条所述第三数据线。所述至少一个第二子写入阶段位于所述至少一个第一子写入阶段以及所述至少一个第三子写入阶段之后。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至少一个第三子写入阶段位于所述至少一个第一子写入阶段之前或之后。其中,相邻的所述第一子写入阶段和所述第三子写入阶段之间的时间间隔为第一时间差,所述第二子写入阶段与所述第一子写入阶段和所述第三子写入阶段中相邻的一者之间的时间间隔为第二时间差。所述第二时间差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一时间差。
在一些实施例中,一个所述复用电路与所述多个数据线组中的至少两个所述数据线组连接,所述多个子写入阶段包括多个第一子写入阶段、多个第二子写入阶段和多个第三子写入阶段,所述多个第三子写入阶段位于所述多个第一子写入阶段之前或之后。
其中,所述多个第一子写入阶段之间的时间间隔为第三时间差,所述多个第二子写入阶段之间的时间间隔为第四时间差,所述多个第三子写入阶段之间的时间间隔为第五时间差。所述第一子写入阶段、所述第二子写入阶段和所述第三子写入阶段中,相邻的两者之间的时间间隔为第六时间差。所述第三时间差、所述第四时间差和所述第五时间差均小于或等于所述第六时间差。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多个子像素包括发光颜色不同的红色子像素、绿色子像素和蓝色子像素。所述多条数据线划分为多个数据线组,一个所述复用电路与所述多个数据线组中的至少一个所述数据线组连接。且,所述数据线组包括一条第一数据线、一条第二数据线和一条第三数据线,所述一条第一数据线与一列红色子像素连接,所述一条第二数据线与一列绿色子像素连接,所述一条第三数据线与一列蓝色子像素连接。
其中,所述多个子写入阶段包括至少一个第一子写入阶段、至少一个第二子写入阶段和至少一个第三子写入阶段。在所述第一子写入阶段,所述数据总线的数据信号传输至一条所述第一数据线。在所述第二子写入阶段,所述数据总线的数据信号传输至一条所述第二数据线。在所述第三子写入阶段,所述数据总线的数据信号传输至一条所述第三数据线。所述第二子写入阶段的第一子段的持续时长,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一子写入阶段的第一子段的持续时长。所述第一子写入阶段的第一子段的持续时长,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三子写入阶段的第一子段的持续时长。
另一方面,提供一种显示面板。所述显示面板用于执行如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显示面板的驱动方法。所述显示面板包括显示区和位于所述显示区至少一侧的周边区,还包括多个子像素、多条数据线、多个复用电路、多条数据总线和多条控制信号线。
所述多个子像素位于所述显示区且排列为多行多列。每行包括沿第一方向排列的至少两个子像素,每列包括沿第二方向排列的至少两个子像素。所述多条数据线位于所述显示区且与所述多个子像素连接,所述多条数据线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且沿所述第一方向间隔排布。一条所述数据线与一列所述子像素连接。所述多个复用电路位于所述周边区且沿所述第一方向间隔排布,且每个所述复用电路与所述多条数据线中的至少两条所述数据线连接。所述多条数据总线位于所述周边区,且位于所述多个复用电路远离所述显示区的一侧。一条所述数据总线和一个所述复用电路连接。所述多条控制信号线位于所述周边区且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每个所述复用电路与所述多条控制信号连接。所述复用电路被配置为在所述多条控制信号线的第一电压信号的控制下,将一条所述数据总线的数据信号分时传输给至少两条所述数据线。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多个子像素包括发光颜色不同的红色子像素、绿色子像素和蓝色子像素。所述多条数据线划分为多个数据线组,一个所述复用电路与所述多个数据线组中的至少一个所述数据线组连接。
且,所述数据线组包括一条第一数据线、一条第二数据线和一条第三数据线,所述一条第一数据线与一列红色子像素连接,所述一条第二数据线与一列绿色子像素连接,所述一条第三数据线与一列蓝色子像素连接。
又一方面,提供一种显示装置。所述显示装置包括如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显示面板和驱动芯片。所述驱动芯片与所述显示面板的数据总线和所述控制信号线连接。所述驱动芯片被配置为,向所述控制信号线提供所述第一电压信号、第二电压信号和第三电压信号。且,在数据写入阶段,向一条所述控制信号线提供所述第一电压信号和所述第三电压信号,向其他所述控制信号线提供所述第二电压信号,所述第三电压信号的电压值,位于所述第一电压信号的电压值和所述第二电压信号的电压值之间。
上述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具有与上述一些实施例中提供的显示面板的驱动方法相同的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公开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公开一些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的附图,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此外,以下描述中的附图可以视作示意图,并非对本公开实施例所涉及的产品的实际尺寸、方法的实际流程、信号的实际时序等的限制。
图1为根据一些实施例的一种显示装置的结构图;
图2为根据一些实施例的另一种显示装置的结构图;
图3为图1所示的显示装置的沿剖面线A-A'处的一种剖视图;
图4为根据一些实施例的显示面板的俯视图;
图5为根据一些实施例的一种数据写入阶段的时序图;
图6为根据一些实施例的一种显示面板的数据线与驱动芯片的连接的电路图;
图7为根据一些实施例的另一种显示面板的数据线与驱动芯片的连接的电路图;
图8为根据一些实施例的另一种数据写入阶段的时序图;
图9为根据一些实施例的又一种数据写入阶段的时序图;
图10为根据一些实施例的再一种数据写入阶段的时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公开一些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公开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公开所提供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公开保护的范围。
除非上下文另有要求,否则,在整个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术语“包括”被解释为开放、包含的意思,即为“包含,但不限于”。在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性实施例”、“示例”或“一些示例”等旨在表明与该实施例或示例相关的特定特征、结构、材料或特性包括在本公开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示不一定是指同一实施例或示例。此外,所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以任何适当方式包括在任何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
以下,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公开实施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描述一些实施例时,可能使用了“连接”及其衍伸的表达。术语“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文中的具体含义。
“A、B和C中的至少一个”与“A、B或C中的至少一个”具有相同含义,均包括以下A、B和C的组合:仅A,仅B,仅C,A和B的组合,A和C的组合,B和C的组合,及A、B和C的组合。
“A和/或B”,包括以下三种组合:仅A,仅B,及A和B的组合。
本文中“适用于”或“被配置为”的使用意味着开放和包容性的语言,其不排除适用于或被配置为执行额外任务或步骤的设备。
如本文所使用的那样,“平行”、“垂直”、“相等”包括所阐述的情况以及与所阐述的情况相近似的情况,该相近似的情况的范围处于可接受偏差范围内,其中所述可接受偏差范围如由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考虑到正在讨论的测量以及与特定量的测量相关的误差(即,测量系统的局限性)所确定。例如,“平行”包括绝对平行和近似平行,其中近似平行的可接受偏差范围例如可以是5°以内偏差;“垂直”包括绝对垂直和近似垂直,其中近似垂直的可接受偏差范围例如也可以是5°以内偏差。“相等”包括绝对相等和近似相等,其中近似相等的可接受偏差范围内例如可以是相等的两者之间的差值小于或等于其中任一者的5%。
在本公开中,诸如“下”、“下方”、“上方”和“上”等类似词的术语用于解释附图中所示的部件的关系关联。术语可为相对概念并且基于附图中表示的方向来描述,也可以基于工艺步骤形成的先后顺序来描述,但是不限于此。
应当理解的是,当层或元件被称为在另一层或基板上时,可以是该层或元件直接在另一层或基板上,或者也可以是该层或元件与另一层或基板之间存在中间层。
术语“相对”意味着第一元件可与第二元件直接或间接相对。在第三元件介于第一元件和第二元件之间的情况下,尽管仍然彼此相对,但是第一元件和第二元件可被理解为彼此间接相对。
本文参照作为理想化示例性附图的剖视图和/或平面图描述了示例性实施方式。在附图中,为了清楚,放大了层的厚度和区域的面积。因此,可设想到由于例如制造技术和/或公差引起的相对于附图的形状的变动。因此,示例性实施方式不应解释为局限于本文示出的区域的形状,而是包括因例如制造而引起的形状偏差。例如,示为矩形的蚀刻区域通常将具有弯曲的特征。因此,附图中所示的区域本质上是示意性的,且它们的形状并非旨在示出设备的区域的实际形状,并且并非旨在限制示例性实施方式的范围。
本公开的实施例提供的电路中所采用的晶体管可以为薄膜晶体管、场效应晶体管(例如氧化物薄膜晶体管)或其他特性相同的开关器件,本公开的实施例中均以薄膜晶体管为例进行说明。
本公开的实施例中,“低电平”指的是能够使得其包括的被操作P型晶体管被导通的电压,并不能使得其包括的被操作N型晶体管被导通(即,该N型晶体管被截止)的电压;相应地,“高电平”指的是能够使得其包括的被操作N型晶体管被导通的电压,并不能使得其包括的被操作P型晶体管被导通(即,该P型晶体管被截止)的电压。
本文中,各晶体管的控制极为晶体管的栅极,第一极为晶体管的源极和漏极中一者,第二极为晶体管的源极和漏极中另一者。由于晶体管的源极、漏极在结构上可以是对称的,所以其源极、漏极在结构上可以是没有区别的,也就是说,本公开的实施例中的晶体管的第一极和第二极在结构上可以是没有区别的。示例性地,在晶体管为P型晶体管的情况下,晶体管的第一极为源极,第二极为漏极;示例性地,在晶体管为N型晶体管的情况下,晶体管的第一极为漏极,第二极为源极。
下面,在本公开的实施例提供的电路中,以晶体管均以P型晶体管为例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装置1000,该显示装置1000可以是显示不论运动(例如,视频)还是固定(例如,静止图像)的且不论文字还是的图像的任何装置。
示例性地,参阅图1,该显示装置1000可以为电视机、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手机、个人数字助理(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简称PDA)、导航仪、可穿戴设备、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简称VR)设备等任何具有显示功能的产品或者部件。
例如,如图1所示,该显示装置1000可以为便携式显示产品;如,该显示装置1000可以为图1所示的手机。又例如,参阅图2,该显示装置1000可以为可穿戴设备;如,该显示装置1000可以为图2中所示的手表。
需要说明的是,根据不同的应用场景,显示装置1000的显示表面的形状并不唯一,显示装置1000的显示表面的形状可以为圆形、椭圆形或多边形中的任一者,本公开实施例在此不做具体限定。
其中,上述显示装置1000可以包括液晶显示装置(Liquid Crystal Display,简称LCD)、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装置(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简称OLED)、量子点电致发光显示装置(Quantum Dot Light Emitting Diodes,简称QLED)和微型发光二极管(Mini/Micro Light Emitting Display,简称MLED)中的任一者,本公开实施例在此不作具体限定。
下面以上述显示装置1000为OLED为例,对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进行示意性说明,但是本公开的实施方式不限于此,并且也可以考虑任何其它显示装置1000,只要应用相同的技术思想即可。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阅图3,显示装置1000包括显示面板100,显示面板100被配置为显示图像。显示面板100具有相对设置的显示侧100A和背侧100B。
需要说明的是,显示侧100A指的是显示面板100显示图像的一侧(图3中显示面板100的上侧),背侧100B是指与显示侧100A相对的另一侧(图3中显示面板100的下侧)。
示例性地,参阅图3和图4,显示装置1000还包括壳体200、盖板300、电路板400和驱动芯片20以及其他电子配件。其中,显示面板100、电路板400和驱动芯片20可以设置在该壳体200内。此外,驱动芯片20可以设置于电路板400上,也可以设置于显示面板100上,本公开实施例在此不作具体限定。图4中以驱动芯片20设置于显示面板100为例进行示意。
例如,如图3和图4所示,壳体200的纵截面例如可以呈U型,显示面板100、电路板400和驱动芯片20设置于壳体200内,盖板300设置于壳体200的开口处。其中,电路板400设置于显示面板100远离盖板300的一侧,且电路板400与显示面板100连接,以向显示面板100提供所需的信号,进而驱动显示面板100实现图像显示。
需要说明的是,电路板400还可以包括时序控制器(Timing Controller,简称TCON),电源管理芯片和可调电阻分压电路(生成Vcom)等。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阅图4,显示面板100具有显示区A,以及设置在显示区A的至少一侧的周边区B。图4中以周边区B围绕显示区A设置为例进行示意。
其中,显示区A为显示图像的区域,显示区A被配置为设置多个子像素P,子像素P可以理解为显示面板100中最小的发光单元。周边区B为不显示图像的区域,被配置为设置驱动电路,例如,栅极驱动电路10和驱动芯片20。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显示区A设置有多个子像素P,多个子像素P排列为多行多列,每行包括沿第一方向X排列的至少两个子像素P,每列包括沿第二方向Y排列的至少两个子像素P。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方向X为多个子像素P排列的行方向,第二方向Y为多个子像素P排列的列方向。其中,第一方向X和第二方向Y相交,例如,第一方向X和第二方向Y垂直。
此外,多个子像素P例如可以包括发光颜色为红色的红色子像素R、发光颜色为绿色的绿色子像素G、以及发光颜色为蓝色的蓝色子像素B,以使得显示面板100可以射出多种颜色的光线,从而实现全彩显示。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显示面板100还可以包括多条栅线30以及多条数据线40。其中,栅线30设置于显示区A且沿第一方向X延伸,多条栅线30沿第二方向Y间隔排布。数据线40设置于显示区A且沿第二方向Y延伸,多条数据线40沿第一方向X间隔排布。
可以理解的是,子像素P包括像素电路50,一条栅线30可以与栅极驱动电路10和一行子像素P的像素电路50连接。一条数据线40可以与驱动芯片20和一列子像素P的像素电路50连接。
应理解,参阅图4和图5,一个帧周期包括数据写入阶段P1,在数据写入阶段P1,驱动芯片20向所有的数据线40写入数据信号,栅极驱动电路10向栅线30提供扫描信号,以驱动一行的各个像素电路50写入对应的数据信号。需要说明的是,一个帧周期指的是显示面板100显示出一个静止的画面的过程。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阅图4和图6,显示面板100还可以包括多个复用电路60、多条数据总线70和多条控制信号线80,多个复用电路60位于周边区B且沿第一方向X间隔排布,多条数据总线70位于周边区B,且位于多个复用电路60远离显示区A的一侧。多条控制信号线80位于周边区B且沿第一方向X延伸。
其中,复用电路60被配置为在多条控制信号线80的控制下,将多条数据总线70中的一条数据总线70传输的数据信号分时传递给与该复用电路60连接的至少两条数据线40,以减少驱动芯片20所连接的电路走线(数据总线70)的数量,从而缩减该电路走线(数据总线70)的扇出的面积,减小显示面板100的下边框占用的面积。此时,一条数据总线70通过至少一个复用电路60向与其连接的数据线40传输数据信号的过程为上述数据写入阶段P1。
示例性地,如图6所示,每个复用电路60与至少两条数据线40连接,且通过一条数据总线70和多条控制信号线80与驱动芯片20连接。例如,如图6所示,每个复用电路60与3条数据线40连接。又例如,如图7所示,每个复用电路60与9条数据线40连接。当然,每个复用电路60还可以与2条、4条、6条等数量的数据线40连接,本公开实施例在此不作具体限定。
在这种情况下,与复用电路60连接的至少两条数据线40,可以通过一条数据总线70分别传输对应的数据信号,相较于所有的数据线40与驱动芯片20直接连接,数据线40通过复用电路60和数据总线70与驱动芯片20连接,可以将与驱动芯片20所连接的电路走线的数量,从数据线40的数量缩减到数据总线70的数量,缩减数据线40扇出的面积,减小显示面板100的下边框占用的面积。
下面以每个复用电路60与9条数据线40连接为例,对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进行示意性说明,但是本公开的实施方式不限于此,并且也可以考虑复用电路60与其它数量的数据线40连接,只要应用相同的技术思想即可。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阅图6和图7,复用电路60包括多个晶体管T,复用电路60的多个晶体管T的控制极与多条控制信号线80一一对应连接,复用电路60的多个晶体管T的第一极均与同一条数据总线70连接,复用电路60的多个晶体管T的第二极分别与一条数据线40连接。
此时,参阅图5,数据写入阶段P1包括间隔设置的多个子写入阶段P10和充电阶段P20,充电阶段P20位于多个子写入阶段P10之后。
其中,在间隔设置的多个子写入阶段P10,驱动芯片20向多条控制信号线80依次传输第一电压信号,并向数据总线70依次提供数据信号,使得复用电路60的多个晶体管T依次导通,并将向数据总线70依次提供的数据信号分别传输给不同的数据线40,从而向所有的数据线40写入数据信号。在充电阶段P20,栅极驱动电路10向栅线30提供扫描信号,以驱动一行的各个像素电路50写入对应的数据信号。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电压信号被配置为具有能够使得晶体管T被导通的电压。例如,晶体管T为P型晶体管,第一电压信号为低电平信号,如,第一电压信号的电压为-7V。
但是,数据信号会受到复用电路接收的控制信号的跳变的影响,造成显示装置在点灯测试时会出现横纹或分屏等不良现象,导致产品良率下降。
基于此,参阅图5、图7和图8,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100的驱动方法,子写入阶段P10包括一个第一子段P101和至少一个第二子段P102。且,第一子段P101和所有的第二子段P102连续设置。其中,连续设置是指第一子段P101和第二子段P102中,一者开始的时间与另一者截止的时间相同。
例如,如图8所示,写入阶段P10包括一个第一子段P101和一个第二子段P102,第二子段P102位于第一子段P101之前或之后。即,第二子段P102的截止时间与第一子段P101的开始时间相同,或,第二子段P102的开始时间与第一子段P101的截止时间相同。图8中以第二子段P102位于第一子段P101之前为例进行示意。
又例如,如图5所示,子写入阶段P10包括一个第一子段P101和两个第二子段P102,两个第二子段P102中,一者位于第一子段P101之前,另一者位于第一子段P101之后。即,两个第二子段P102中,一者的截止时间与第一子段P101的开始时间相同,另一者的开始时间与第一子段P101的截止时间相同。
下面以子写入阶段P10包括一个第一子段P101和两个第二子段P102为例,对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进行示意性说明,但是本公开的实施方式不限于此,也可以考虑包括一个第二子段P102,只要应用相同的技术思想即可。
在第一子段P101,驱动芯片20向一条控制信号线80提供第一电压信号,向其他控制信号线80提供第二电压信号。一个复用电路60响应于一条控制信号线80的第一电压信号,以及其他控制信号线80的第二电压信号,使得多个晶体管T中接收第一电压信号的晶体管T导通,接收第二电压信号的晶体管T截止,从而将数据总线70的数据信号传输给对应的一条数据线40。
需要说明的是,第二电压信号被配置为具有能够使得晶体管T被截止的电压。例如,晶体管T为P型晶体管,第二电压信号为高电平信号,如,第二电压信号的电压为+7V。
在第二子段P102,驱动芯片20向目标控制信号线提供第三电压信号,向其他控制信号线80提供第二电压信号。目标控制信号线为在第一子段P101接收第一电压信号的控制信号线80。
其中,第三电压信号的电压值,位于第一电压信号的电压值和第二电压信号的电压值之间。在此基础上,第三电压信号的电压与第一电压信号的电压的差值为第三电压差,第三电压信号的电压与第二电压信号的电压的差值的绝对值为第一电压差,第一电压信号的电压与第二电压信号的电压的差值的绝对值为第二电压差,第一电压差和第三电压差之和等于第二电压差。
由上述可知,在控制信号线80接收的电压信号升压(第一电压信号转换为第二电压信号)的过程中,第一电压信号先转换为第三电压信号,第三电压信号再转换为第二电压信号,以将第一电压信号和第二电压信号之间较大的跳变(即第二电压差),转换为两个较小的跳变(第一电压差和第三电压差),从而减弱控制信号线80的电压的跳变对数据信号产生的干扰,提高数据信号的传输的准确性,改善显示面板100在点灯测试时出现横纹或分屏的不良现象,提高产品良率。
此外,在控制信号线80接收的电压信号降压(第二电压信号转换为第一电压信号)的过程中,第二电压信号先转换为第三电压信号,第三电压信号再转换为第一电压信号,以将第二电压信号和第一电压信号之间较大的跳变(第二电压差),转换为两个较小的跳变(第一电压差和第三电压差),从而减弱控制信号线80的电压的跳变对数据信号产生的干扰,提高数据信号的传输的准确性,改善显示面板100在点灯测试时出现横纹或分屏的不良现象,提高产品良率。
需要说明的是,跳变是指一个电压通过逐渐的升压或降压转换为另一个电压之后,两个电压的差值的绝对值。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阅图5,上述第一电压差与第二电压差的比值为1/4~3/4,这样可以有效减小控制信号线80的电压的跳变,从而减弱控制信号线80的电压的跳变对数据信号产生的干扰,避免显示装置1000(参见图1)在点灯测试时出现横纹或分屏的不良现象,提高产品良率。
示例性地,如图5和图7所示,第一电压差与第二电压差的比值为1/2。例如,第一电压信号的电压为-7V,第二电压信号的电压为+7V,第三电压信号的电压为0V。在这种情况下,第一电压差与第二电压差相等,可以减小控制信号线80的电压的两次跳变的最大值,从而进一步地降低数据信号受到复用电路60接收的控制信号的电压的跳变的影响,提高显示装置1000(参见图1)的亮度均一性,提升显示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阅图5,第二子段P102的持续时长小于第一子段P101的持续时长,以使数据写入的时间较为充分,提高数据信号的传输的准确性,提高显示面板100的亮度均一性,提升显示效果。
示例性地,参阅图5,第二子段P102的持续时长与第一子段P101的持续时长的比值为1/8~1/4。例如,第二子段P102的持续时长与第一子段P101的持续时长的比值为1/3。如,第一子段的持续时长为1.5毫秒,第二子段P102的持续时长为0.5毫秒。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阅图6和图7,多条数据线40划分为多个数据线组410,一个复用电路60与至少一个数据线组410连接。例如,复用电路60与3个数据线组410连接。
如图6和图7所示,数据线组410包括一条第一数据线41、一条第二数据线42和一条第三数据线43,一条第一数据线41与一列红色子像素R连接,一条第二数据线42与一列绿色子像素G连接,一条第三数据线43与一列蓝色子像素B连接。
如图5和图9所示,数据写入阶段P1的多个子写入阶段P10包括至少一个第一子写入阶段P11、至少一个第二子写入阶段P12和至少一个第三子写入阶段P13。
其中,在第一子写入阶段P11,数据总线70的数据信号传输至一条第一数据线41,即向红色子像素R传输数据信号。在第二子写入阶段P12,数据总线70的数据信号传输至一条第二数据线42,即向绿色子像素G传输数据信号。在第三子写入阶段P13,数据总线70的数据信号传输至一条第三数据线43,即向蓝色子像素B传输数据信号。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阅图9和图10,第二子写入阶段P12位于所有的第一子写入阶段P11以及第三子写入阶段P13之后,也就是说,最后向绿色子像素G传输数据信号。
应理解,人眼对红光、绿光和蓝光感光的敏感程度不同,人眼对绿光的感光程度大于对红光的感光程度,对红光的感光程度大于对蓝光的感光程度。即,绿色子像素G受电压跳变的导致的亮度变化容易被人眼感知。
因此,最后向绿色子像素G传输数据信号,这样后续无需再向其他颜色的子像素P传输数据信号,从而可以避免向绿色子像素G传输的数据信号受到复用电路60接收的控制信号的电压的跳变的影响,降低人眼能够感知到的显示亮度的差异,改善人眼能够感知到的显示画面的亮度均一性,提升显示效果。
此外,参阅图9和图10,所有的第三子写入阶段P13位于所有的第一子写入阶段P11之前或之后。且,相邻的第一子写入阶段P11和第三子写入阶段P13之间的时间间隔为第一时间差,第二子写入阶段P12与第一子写入阶段P11和第三子写入阶段P13中相邻的一者之间的时间间隔为第二时间差T2。
可以理解的是,绿色子像素G受电压跳变的导致的亮度差异,与红色子像素R或蓝色子像素B受电压跳变的导致的亮度差异相同的情况下,人眼所感知到的绿色子像素G的亮度差异的变化较大。
基于此,第二时间差T2大于或等于第一时间差T1。即,向绿色子像素P和红色子像素R传输数据信号之间的时间间隔,大于向红色子像素R和蓝色子像素B传输数据信号之间的时间间隔。也即,绿色子像素G受电压跳变的导致的亮度差异,小于红色子像素R或蓝色子像素B受电压跳变的导致的亮度差异,这样可以补偿人眼对绿色子像素G与其他子像素P(红色子像素R或蓝色子像素B)之间的感光程度的差异,从而提高人眼能够感知到的显示画面的亮度均一性,提升显示效果。
示例性地,如图9所示,第三子写入阶段P13位于所有的第一子写入阶段P11之后,第二子写入阶段P12位于所有的第三子写入阶段P13之后。此时,第一时间差为相邻的第一子写入阶段和第三子写入阶段之间的时间间隔,第二时间差为相邻的第二子写入阶段P12与第三子写入阶段P13之间的间隔。
示例性地,如图10所示,第一子写入阶段P11位于所有的第三子写入阶段P13之后,第二子写入阶段P12位于所有的第一子写入阶段P11之后。此时,第一时间差为相邻的第一子写入阶段和第三子写入阶段之间的时间间隔,第二时间差为相邻的第二子写入阶段P12与第一子写入阶段P11之间的间隔。
在此基础上,参阅图7,上述复用电路60例如可以与多个数据线组410连接。此时,如图9和图10所示,数据写入阶段P10中包括多个第一子写入阶段P11、多个第二子写入阶段P12和多个第三子写入阶段P13。
其中,多个第一子写入阶段P11之间的时间间隔为第三时间差T3,多个第二子写入阶段P12之间的时间间隔为第四时间差T4,多个第三子写入阶段P13之间的时间间隔为第五时间差T5。第一子写入阶段P11、第二子写入阶段P12和第三子写入阶段P13中,相邻的两者之间的时间间隔为第六时间差T6。
且,第三时间差T3、第四时间差T4和第五时间差T5均小于第六时间差T6。也就是说是,多条第一数据线41传输数据信号之间的时间间隔、多条第二数据线42传输数据信号之间的时间间隔和多条第三数据线43传输数据信号之间的时间间隔,都小于或等于第一数据线41传输数据信号和第二数据线42传输数据信号之间的时间间隔,以及第二数据线42传输数据信号和第三数据线43传输数据信号之间的时间间隔。
需要说明的是,在多个第六时间差T6中,至少存在两个第六时间差T6不相等时,第三时间差T3、第四时间差T4和第五时间差T5均小于第六时间差T6指的是,第三时间差T3、第四时间差T4和第五时间差T5均小于最小的第六时间差T6。
在这种情况下,向发光颜色相同的两列子像素P传输数据信号之间的时间间隔,小于向发光颜色不同的两列子像素P传输数据信号之间的时间间隔。也即增大发光颜色不同的两列子像素P传输数据信号之间的时间间隔,从而减弱发光颜色不同的子像素P之间的传输的数据信号受到复用电路60接收的控制信号的电压的跳变的影响,降低人眼能够感知到的显示亮度的差异,改善人眼能够感知到的显示画面的亮度均一性,提升显示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阅图9和图10,第二子写入阶段P12的第一子段P101的持续时长,大于或等于第一子写入阶段P11的第一子段P101的持续时长。第一子写入阶段P11的第一子段P101的持续时长,大于或等于第三子写入阶段P13的第一子段P101的持续时长。
在这种情况下,向绿色子像素G传输的数据信号的受电压跳变的影响,小于或等于向红色子像素R传输的数据信号的受电压跳变的影响。向红色子像素R传输的数据信号的受电压跳变的影响,小于或等于向蓝色子像素B传输的数据信号的受电压跳变的影响。
也就是说,绿色子像素G受电压跳变的导致的亮度差异,小于或等于红色子像素R受电压跳变的导致的亮度差异。红色子像素R受电压跳变的导致的亮度差异,小于或等于蓝色子像素B受电压跳变的导致的亮度差异,这样可以补偿人眼对绿色子像素G、红色子像素R和蓝色子像素B之间的感光程度的差异,从而提高人眼能够感知到的显示画面的亮度均一性,提升显示效果。
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100,用于执行上述任一实施例的显示面板的驱动方法。本公开实施例的显示面板100具有与上述一些实施例中提供的显示面板的驱动方法相同的有益效果,以下均不再赘述。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阅图6和图7,多个子像素P包括发光颜色不同的红色子像素R、绿色子像素G和蓝色子像素B,多条数据线40划分为多个数据线组410,复用电路60与至少一个数据线组410连接。
其中,数据线组410包括第一数据线41、第二数据线42和第三数据线43,第一数据线41与一列红色子像素R连接,第二数据线42与一列绿色子像素G连接,第三数据线43与一列蓝色子像素B连接。
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1000,包括上述实施例的显示面板100和驱动芯片20。
其中,参阅图6和图7,驱动芯片20被配置为,向控制信号线80提供第一电压信号、第二电压信号和第三电压信号。且,结合图5和图7,在数据写入阶段P10,向一条控制信号线80提供第一电压信号和第三电压信号,向其他控制信号线80提供第二电压信号。第三电压信号的电压值,位于第一电压信号的电压值和第二电压信号的电压值之间。
本公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1000具有与上述一些实施例中提供的显示面板的驱动方法相同的有益效果,以下均不再赘述。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阅图7、图9和图10,驱动芯片20还被配置为,在将数据总线70的数据信号分别传输至第一数据线41和第三数据线43之后,再将数据总线70的数据信号传输至第二数据线42。即,最后向绿色子像素G传输数据信号。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阅图6,多条控制信号线80包括第一控制信号线81、第二控制信号线82和第三控制信号线83。
且,复用电路60被配置为,在第一控制信号线81的第一电压信号的控制下,将数据总线70的数据信号传输至第一数据线41。在第二控制信号线82的第一电压信号的控制下,将数据总线70的数据信号传输至第二数据线42。在第三控制信号线83的第一电压信号的控制下,将数据总线70的数据信号传输至第三数据线43。
此时,结合图5和图9,驱动芯片20还被配置为,向第二控制信号线82提供的第三电压信号的时长,大于或等于向第一控制信号线81提供的第三电压信号的时长。向第一控制信号线81提供的第三电压信号的时长,大于或等于向第三控制信号线83提供的第三电压信号的时长。即,第二子写入阶段P12的第一子段P101的持续时长,大于或等于第一子写入阶段P11的第一子段P101的持续时长。第一子写入阶段P11的第一子段P101的持续时长,大于或等于第三子写入阶段P13的第一子段P101的持续时长。
以上所述,仅为本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公开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公开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公开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公开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1)

1.一种显示面板的驱动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面板包括多个子像素、与所述多个子像素连接的多条数据线、多个复用电路、多条数据总线和多条控制信号线,所述多个复用电路中的至少一个复用电路被配置为在所述多条控制信号线的控制下,将所述多条数据总线中的一条数据总线传输的数据信号分时传递给所述多条数据线中的至少两条数据线;
其中,所述一条数据总线通过所述至少一个复用电路向所述至少两条数据线传输所述数据信号的过程为一个数据写入阶段,所述数据写入阶段包括间隔设置的多个子写入阶段,所述子写入阶段包括一个第一子段和至少一个第二子段,所述一个第一子段和所述至少一个第二子段连续设置;所述驱动方法包括:
在所述第一子段,向一条所述控制信号线提供第一电压信号,向其他所述控制信号线提供第二电压信号;一个所述复用电路响应于一条所述控制信号线的第一电压信号,将所述数据总线的数据信号传输至一条所述数据线;
在所述第二子段,向目标控制信号线提供第三电压信号,向其他所述控制信号线提供第二电压信号;所述目标控制信号线为在所述第一子段接收第一电压信号的控制信号线;所述第三电压信号的电压值,位于所述第一电压信号的电压值和所述第二电压信号的电压值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驱动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电压信号的电压与所述第二电压信号的电压的差值的绝对值为第一电压差,所述第一电压信号的电压与所述第二电压信号的电压的差值的绝对值为第二电压差,所述第一电压差与所述第二电压差的比值为1/4~3/4。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驱动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子段的持续时长小于所述第一子段的持续时长。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驱动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子段的持续时长与所述第一子段的持续时长的比值为1/8~1/4。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驱动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子像素包括发光颜色不同的红色子像素、绿色子像素和蓝色子像素,所述多条数据线划分为多个数据线组,一个所述复用电路与所述多个数据线组中的至少一个所述数据线组连接;且,所述数据线组包括一条第一数据线、一条第二数据线和一条第三数据线;所述多个子像素排列为多行多列,所述一条第一数据线与一列红色子像素连接,所述一条第二数据线与一列绿色子像素连接,所述一条第三数据线与一列蓝色子像素连接;
其中,所述多个子写入阶段包括至少一个第一子写入阶段、至少一个第二子写入阶段和至少一个第三子写入阶段;在所述第一子写入阶段,所述数据总线的数据信号传输至一条所述第一数据线;在所述第二子写入阶段,所述数据总线的数据信号传输至一条所述第二数据线;在所述第三子写入阶段,所述数据总线的数据信号传输至一条所述第三数据线;所述至少一个第二子写入阶段位于所述至少一个第一子写入阶段以及所述至少一个第三子写入阶段之后。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驱动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个第三子写入阶段位于所述至少一个第一子写入阶段之前或之后;
其中,相邻的所述第一子写入阶段和所述第三子写入阶段之间的时间间隔为第一时间差,所述第二子写入阶段与所述第一子写入阶段和所述第三子写入阶段中相邻的一者之间的时间间隔为第二时间差;所述第二时间差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一时间差。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驱动方法,其特征在于,一个所述复用电路与所述多个数据线组中的至少两个所述数据线组连接,所述多个子写入阶段包括多个第一子写入阶段、多个第二子写入阶段和多个第三子写入阶段,所述多个第三子写入阶段位于所述多个第一子写入阶段之前或之后;
其中,所述多个第一子写入阶段之间的时间间隔为第三时间差,所述多个第二子写入阶段之间的时间间隔为第四时间差,所述多个第三子写入阶段之间的时间间隔为第五时间差;所述第一子写入阶段、所述第二子写入阶段和所述第三子写入阶段中,相邻的两者之间的时间间隔为第六时间差;
所述第三时间差、所述第四时间差和所述第五时间差均小于或等于所述第六时间差。
8.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驱动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子像素包括发光颜色不同的红色子像素、绿色子像素和蓝色子像素,所述多条数据线划分为多个数据线组,一个所述复用电路与所述多个数据线组中的至少一个所述数据线组连接;且,所述数据线组包括一条第一数据线、一条第二数据线和一条第三数据线,所述一条第一数据线与一列红色子像素连接,所述一条第二数据线与一列绿色子像素连接,所述一条第三数据线与一列蓝色子像素连接;
其中,所述多个子写入阶段包括至少一个第一子写入阶段、至少一个第二子写入阶段和至少一个第三子写入阶段;在所述第一子写入阶段,所述数据总线的数据信号传输至一条所述第一数据线;在所述第二子写入阶段,所述数据总线的数据信号传输至一条所述第二数据线;在所述第三子写入阶段,所述数据总线的数据信号传输至一条所述第三数据线;
所述第二子写入阶段的第一子段的持续时长,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一子写入阶段的第一子段的持续时长;所述第一子写入阶段的第一子段的持续时长,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三子写入阶段的第一子段的持续时长。
9.一种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用于执行如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的驱动方法,所述显示面板包括:显示区和位于所述显示区至少一侧的周边区;
多个子像素,位于所述显示区且排列为多行多列;每行包括沿第一方向排列的至少两个子像素,每列包括沿第二方向排列的至少两个子像素;
多条数据线,位于所述显示区且与所述多个子像素连接,所述多条数据线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且沿所述第一方向间隔排布;一条所述数据线与一列所述子像素连接;
多个复用电路,位于所述周边区且沿所述第一方向间隔排布;每个所述复用电路与所述多条数据线中的至少两条所述数据线连接;
多条数据总线,位于所述周边区,且位于所述多个复用电路远离所述显示区的一侧,一条所述数据总线和一个所述复用电路连接;
多条控制信号线,位于所述周边区且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每个所述复用电路与所述多条控制信号连接;所述复用电路被配置为在所述多条控制信号线的控制下,将一条所述数据总线的数据信号分时传输给至少两条所述数据线。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子像素包括发光颜色不同的红色子像素、绿色子像素和蓝色子像素,所述多条数据线划分为多个数据线组,一个所述复用电路与所述多个数据线组中的至少一个所述数据线组连接;
且,所述数据线组包括一条第一数据线、一条第二数据线和一条第三数据线,所述一条第一数据线与一列红色子像素连接,所述一条第二数据线与一列绿色子像素连接,所述一条第三数据线与一列蓝色子像素连接。
11.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如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显示面板;
驱动芯片,与所述显示面板的数据总线和控制信号线连接;所述驱动芯片被配置为,向所述控制信号线提供所述第一电压信号、第二电压信号和第三电压信号;且,在数据写入阶段,向一条所述控制信号线提供所述第一电压信号和所述第三电压信号,向其他所述控制信号线提供所述第二电压信号,所述第三电压信号的电压值,位于所述第一电压信号的电压值和所述第二电压信号的电压值之间。
CN202410039185.0A 2024-01-10 2024-01-10 显示面板的驱动方法、显示面板、显示装置 Pending CN117831444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410039185.0A CN117831444A (zh) 2024-01-10 2024-01-10 显示面板的驱动方法、显示面板、显示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410039185.0A CN117831444A (zh) 2024-01-10 2024-01-10 显示面板的驱动方法、显示面板、显示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831444A true CN117831444A (zh) 2024-04-05

Family

ID=9050966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410039185.0A Pending CN117831444A (zh) 2024-01-10 2024-01-10 显示面板的驱动方法、显示面板、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7831444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0524441C (zh) 液晶显示装置及其驱动方法
US20210256921A1 (en) Display panel, method of driving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US11832492B2 (en)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control method, and display device
CN104795031A (zh) 显示设备及用于驱动显示设备的方法
WO2018095437A1 (en) Distributive-driving of liquid crystal display (lcd) panel
WO2013159504A1 (zh) 液晶显示装置的母板和液晶显示装置检测方法
US20140375627A1 (en) Display device and driving method thereof
WO2021129798A1 (zh) 显示面板的驱动方法和显示装置
KR20200057198A (ko) 디스플레이 모듈 및 이를 이용한 대형 디스플레이 장치
US7894021B2 (en) Active matrix driving display device and image displaying method using the same wherein a thin film transistor corresponding to a border area is turned off
CN116110335A (zh) 显示装置、显示面板和显示驱动方法
US10290274B2 (en) Array substrate
US20230260461A1 (en) Pixel circuit and driving method thereof,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apparatus
CN109147699B (zh) 一种双层显示装置及其驱动方法
CN115064105B (zh) 显示面板的像素驱动电路、驱动方法以及显示装置
US11062647B2 (en) Display device and method of driving the same
US11455929B2 (en) Driv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of display panel
CN117831444A (zh) 显示面板的驱动方法、显示面板、显示装置
US20230410759A1 (en) Driving method and drive circuit of display panel,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TWI774115B (zh) Oled顯示面板之畫素漏電流補償方法、oled顯示器、及資訊處理裝置
CN100426059C (zh) 液晶显示面板
JP2001184000A (ja) 表示装置
JP7300496B2 (ja) マルチプレクサを含む表示装置
US11610542B2 (en) Display substrate, control method thereof and wearable display device
WO2023092346A1 (zh) 显示基板及其驱动方法、显示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