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784327A - 光收发器 - Google Patents

光收发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784327A
CN117784327A CN202211671506.6A CN202211671506A CN117784327A CN 117784327 A CN117784327 A CN 117784327A CN 202211671506 A CN202211671506 A CN 202211671506A CN 117784327 A CN117784327 A CN 11778432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heat source
optical transceiver
circuit board
conductive memb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1671506.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孔令安
陈佑
叶哲守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rime World International Holdings Ltd
Original Assignee
Prime World International Holding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rime World International Holdings Ltd filed Critical Prime World International Holdings Ltd
Publication of CN11778432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78432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1/00Printed circuits
    • H05K1/02Details
    • H05K1/0201Thermal arrangements, e.g. for cooling, heating or preventing overheating
    • H05K1/0203Cooling of mounted component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5/00Casings, cabinets or drawers for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5/0026Casings, cabinets or drawers for electric apparatus provided with connectors and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e.g. automotive electronic control units
    • H05K5/0047Casings, cabinets or drawers for electric apparatus provided with connectors and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e.g. automotive electronic control units having a two-part housing enclosing a PCB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ommon to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7/20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 H05K7/2039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heat transfer by conduction from the heat generating element to a dissipating body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 Optical Couplings Of Light Guid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揭露一种光收发器,包含一壳体、一电路板、一第一热源、一第二热源、一第一导热件以及一第二导热件。壳体包含彼此叠设且共同形成一容置空间的一第一壳体及一第二壳体。电路板设置于容置空间中。第一热源及第二热源设置并电性连接于电路板。第一导热件设置于电路板中且热耦接于第一壳体。部分的电路板位于第一导热件及第一热源之间。第二导热件设置于电路板。第二热源热耦接于第二导热件。第二导热件热耦接于第二壳体。

Description

光收发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光通讯,特别涉及一种光收发器。
背景技术
在现代高速通讯网络中,一般设有光收发器以实现光通讯,而光收发器通常安装于电子通讯设备中。为了增加系统设计的弹性及维修方便,光收发器以可插拔方式插入设置于通讯设备中对应的笼子内而构成光通讯组件。一般而言,此笼子系设置于外部电路板上,为了界定光收发模组件与对应的笼子之间的电气及机械介面,已提出各种不同的标准,例如用于10GB/s通讯速率的XFP(10Gigabit Small Form Factor Pluggable)标准以及QSFP(Quad Small Form-factor Pluggable)标准等。
目前,主要是藉由更进一步将热传递到笼子上的鳍片的光收发器壳体来促进光通讯模组在光收发器中的散热。然而,传统的光收发器是使用相同的散热路径来逸散二或更多个热源所产生的热而难以迅速地将光学或电子元件所产生的热传递到壳体。因此,在光收发器内部需要一种适当的散热途径以迅速地将光学或电子元件所产生的热传递到壳体。
发明内容
本发明在于提供一种光收发器,以迅速地将第一热源及第二热源所产生的热传递到壳体。
根据本发明一态样,揭露有一种光收发器,包含一壳体、一电路板、一第一热源、一第二热源、一第一导热件以及一第二导热件。壳体包含彼此叠设且共同形成一容置空间的一第一壳体及一第二壳体。电路板设置于容置空间中。第一热源及第二热源设置并电性连接于电路板。第一导热件设置于电路板中且热耦接于第一壳体。部分的电路板位于第一导热件及第一热源之间。第二导热件设置于电路板。第二热源热耦接于第二导热件。第二导热件热耦接于第二壳体。
根据上述实施例所揭露的光收发器,第一导热件及第二导热件可分别热耦接于彼此叠设的第一壳体及第二壳体。此外,部分的电路板可位于第一导热件及第一热源之间,且第二热源可热耦接于第二导热件。因此,供第一热源所产生的热传递到第一导热件的散热路径可独立于供第二热源所产生的热传递到第二导热件的散热路径。如此一来,第一热源及第二热源所产生的热可通过第一导热件及第二导热件的协助而更迅速地逸散至壳体之外。
附图说明
图1为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光收发器的立体图。
图2为图1中的光收发器的分解图。
图3为图1中的光收发器的剖面示意图。
图4为图1中的光收发器省略第二壳体及透镜组件的俯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光收发器10
壳体100
第一壳体110
第二壳体120
容置空间130
电路板200
第一表面210
第二表面220
第一凹槽230
第二凹槽240
第一热源250
第二热源260
透镜组件270
第一导热件300
第二导热件400
安装面401
热侧402
冷侧403
安装部410
第一延伸部420
第二延伸部430
穿孔431
散热垫500
散热垫550
导热板600
投影P1
投影P2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在实施方式中详细叙述本发明的实施例的详细特征以及优点,其内容足以使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了解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技术内容并据以实施,且根据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保护范围及附图,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轻易地理解本发明相关的目的及优点。以下的实施例系进一步详细说明本发明的观点,但非以任何观点限制本发明的范畴。
请参阅图1及图2。图1为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光收发器的立体图。图2为图1中的光收发器的分解图。于本实施例中,光收发器10可包含一壳体100、一电路板200、二个第一热源250、二个第二热源260、一透镜组件270、一第一导热件300、一第二导热件400及二个散热垫500。
壳体100可包含一第一壳体110及一第二壳体120。第一壳体110及第二壳体120可彼此叠设。第一壳体110及第二壳体120可共同形成一容置空间130。
电路板200可设置于容置空间130中。于本实施例中,电路板200可具有一第一表面210、一第二表面220、一第一凹槽230及一第二凹槽240。第一表面210及第二表面220可彼此背对。第一表面210可面对第一壳体110。第二表面220可面对第二壳体120。第一凹槽230可从第一表面210凹陷。第二凹槽240可从第二表面220凹陷。
彼此相邻的第一热源250及第二热源260可具有相似的结构及连接关系,且特定的第一热源250及第二热源260可为成对的。因此,以下仅详细描述彼此相邻且成对的一个第一热源250及一个第二热源260。须注意的是,本发明并不以第一热源250的数量及第二热源260的数量为限。
第一热源250及第二热源260可设置于电路板200的第二表面220。第一热源250及第二热源260可电性连接于电路板200。第一热源250可为光引擎。第二热源260可为激光器。通过上述配置方式,由第二热源260产生的热可多于由第一热源250产生的热。透镜组件270可设置于电路板200的第二表面220,且可遮蔽第一热源250及第二热源260。
请参阅图2至图4。图3为图1中的光收发器的剖面示意图。图4为图1中的光收发器省略第二壳体及透镜组件的俯视图。
第一导热件300可设置于电路板200中,且可热耦接至第一壳体110。部分的电路板200可位于第一导热件300及第一热源250之间。于本实施例中,第一导热件300可为铜块。第一导热件300可位于第一凹槽230中。于本实施例中,如图3及图4所示,在特定的方向中,第一导热件300中重叠于第一热源250的部分于第二表面220上的投影P1可小于第一热源250于第二表面220上的投影P2。也就是说,于上述特定方向中,第一导热件300中重叠于第一热源250的所述部分可小于第一热源250。然,第一导热件300中重叠于第一热源250的所述部分的尺寸可大于第一热源250的尺寸。
须注意的是,于本实施例中,光收发器10可更包含一散热垫550及一导热板600。导热板600可与第一壳体110热接触。散热垫550可夹设于第一导热件300及导热板600之间。因此,第一导热件300可通过散热垫550及第一导热件300热耦接于第一壳体110。于其他实施例中,光收发器可无需包含散热垫550及第一导热件300。
于本实施例中,第二导热件400可为金属层。第二导热件400可设置于电路板200。第二热源260可热耦接于第二导热件400。第二导热件400可热耦接于第二壳体120。于本实施例中,第二导热件400可与第二热源260热接触(即热耦接且接触)。第二导热件400可位于第二凹槽240中。第二导热件400可具有一安装面401。安装面401可背对第一表面210。第二热源260可位于安装面401。于本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第二导热件400的安装面401可齐平于电路板200的第二表面220。
于其他实施例中,电路板可无需具有第二凹槽240而使得第二导热件可设置于电路板的第二表面。在这样的实施例中,第二导热件的安装面可齐平于电路板的第二表面。
于本实施例中,第二导热件400可包含一安装部410、一第一延伸部420及二个第二延伸部430(如图4所示)。于本实施例中,第二导热件400可具有彼此相对的一热侧402及一冷侧403。安装面401可位于安装部410,且安装部410可位于热侧402。也就是说,设置于安装面401的第二热源260可位于热侧402。第一延伸部420可从安装部410远离第一热源250的一侧延伸出来。第一延伸部420可位于冷侧403。也就是说,冷侧403可位于第二热源260远离第一热源250的一侧。二个第二延伸部430可从第一延伸部420靠近第一热源250的一侧延伸出来。二个第二延伸部430可位于热侧402。一穿孔431可形成于这两个第二延伸部430之间。第一热源250可位于穿孔431中。于本实施例中,如图3及图4所示,第二导热件400可不位于第一热源250及第一导热件300之间。因此,于第一热源250及第一导热件300之间进行的热传递以及于第二热源260及第二导热件400之间进行的热传递可不彼此干扰。
于本实施例中,第一导热件300及第二导热件400可由不同的材料制成。具体来说,于本实施例中,第二导热件400的热膨胀系数可小于第一导热件300的热膨胀系数。具体来说,第一导热件300可由铜制成,且第二导热件400可由铜钨制成。第二导热件400的热膨胀系数可小于第一导热件300的热膨胀系数,且第二热源260的发热量可高于第一热源250的发热量。因此,可减缓由第二热源260所产生的大量热所造成的第二导热件400的形变,进而提升第二导热件400的可靠度。
于其他实施例中,第二热源的发热量可小于或等于第一热源的发热量。在这样的实施例中,第二导热件的热膨胀系数可小于或等于第一导热件的热膨胀系数,且第一导热件及第二导热件可由相同的材料制成。
于本实施例中,二个散热垫500可设置于第二导热件400的第一延伸部420及第二壳体120之间。进一步来说,于本实施例中,二个散热垫500可夹设于第二导热件400的第一延伸部420及第二壳体120之间。也就是说,位于第一延伸部420的冷侧403可通过二个散热垫500热耦接于第二壳体120。于其他实施例中,光收发器可包含一个散热垫。于其他实施例中,光收发器可无需包含散热垫500,且第一延伸部可在第一延伸部及第二壳体没有夹持散热垫的情况下与第二壳体热接触。
根据上述实施例所揭露的光收发器,第一导热件及第二导热件可分别热耦接于彼此叠设的第一壳体及第二壳体。此外,部分的电路板可位于第一导热件及第一热源之间,且第二热源可热耦接于第二导热件。因此,供第一热源所产生的热传递到第一导热件的散热路径可独立于供第二热源所产生的热传递到第二导热件的散热路径。
如此一来,相较于使用相同的散热路径来逸散二或更多个热源所产生的热的传统光收发器,第一热源及第二热源所产生的热可通过第一导热件及第二导热件的协助而更迅速地逸散至壳体之外。具体来说,根据实验数据,第二热源的温度可从摄氏76.18度降低至摄氏73.25度。

Claims (14)

1.一种光收发器,其特征在于,包含:
一壳体,包含彼此叠设且共同形成一容置空间的一第一壳体及一第二壳体;
一电路板,设置于该容置空间中;
一第一热源及一第二热源,设置并电性连接于该电路板;
一第一导热件,设置于该电路板中且热耦接于该第一壳体,部分的该电路板位于该第一导热件及该第一热源之间;以及
一第二导热件,设置于该电路板,该第二热源热耦接于该第二导热件,且该第二导热件热耦接于该第二壳体。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收发器,其特征在于,该第二导热件热接触于该第二热源。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收发器,其特征在于,该电路板具有一第一表面、一第二表面及一第一凹槽,该第一表面及该第二表面彼此背对,该第一表面面对该第一壳体,该第二表面面对该第二壳体,该第一凹槽从该电路板的该第一表面凹陷,该第一热源位于该电路板的该第二表面,且该第一导热件位于该第一凹槽中。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光收发器,其特征在于,该电路板更包含一第二凹槽,该第二凹槽从该电路板的该第二表面凹陷,该第二导热件位于该第二凹槽中,该第二导热件具有一安装面,该安装面背对该第一表面,且该第二热源位于该安装面。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光收发器,其特征在于,该第二导热件的该安装面齐平于该电路板的该第二表面。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光收发器,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导热件中重叠于该第一热源的部分于该第二表面上的投影小于该第一热源于该第二表面上的投影,该第二导热件具有彼此相对的一热侧及一冷侧,该第二热源及该安装面位于该热侧,该冷侧热耦接于该第二壳体,且该冷侧位于该第二热源远离该第一热源的一侧。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光收发器,其特征在于,该第二导热件为金属层。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光收发器,其特征在于,该第二导热件包含一安装部、一第一延伸部及二个第二延伸部,该安装面位于该安装部,该第一延伸部从该安装部远离该第一热源的一侧延伸出来,该二个第二延伸部从该第一延伸部靠近该第一热源的一侧延伸出来,该安装部及该二个第二延伸部位于该第二导热件的该热侧,该第一延伸部位于该第二导热件的该冷侧,该二个第二延伸部之间形成一穿孔,且该第一热源位于该穿孔中。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光收发器,其特征在于,更包含一散热垫,其中该散热垫夹设于该第二导热件及该第二壳体之间。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收发器,其特征在于,该第二热源的发热量大于该第一热源的发热量。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光收发器,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导热件及该第二导热件由不同的材料制成。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光收发器,其特征在于,该第二导热件的热膨胀系数小于该第一导热件的热膨胀系数。
1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收发器,其特征在于,该第二导热件没有位于该第一热源及该第一导热件之间。
1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收发器,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导热件为铜块。
CN202211671506.6A 2022-09-27 2022-12-26 光收发器 Pending CN117784327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17/954,146 US20240107655A1 (en) 2022-09-27 2022-09-27 Optical transceiver including heat dissipation components thermally coupled to opposite sides of housing
US17/954,146 2022-09-27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784327A true CN117784327A (zh) 2024-03-29

Family

ID=9035909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1671506.6A Pending CN117784327A (zh) 2022-09-27 2022-12-26 光收发器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US (1) US20240107655A1 (zh)
CN (1) CN117784327A (zh)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40107655A1 (en) 2024-03-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6916122B2 (en) Modular heat sinks
US11916579B2 (en) Heat transfer in optical transceiver
US7314318B2 (en) Compact optical transceivers including thermal distributing and electromagnetic shielding systems and methods thereof
US10517166B2 (en) Optical transceiver including heat dissipation structure
US7637672B1 (en) Pluggable optical tranceiver module having effective thermal release function
US7365923B2 (en) Heat sink tab for optical sub-assembly
US20210072473A1 (en) Thermal management of pluggable optical transceiver
CN102375187A (zh) 具有从osa到盖的有效散热路径的光收发器
WO2014179614A2 (en) Thermal management structures for optoelectronic systems
US11275223B1 (en) Optical transceiver
JP2008090091A (ja) プラガブル光トランシーバ
US10582611B2 (en) Thermal management structures for optoelectronic modules
US7881059B2 (en) Heat management in an electronic module
CN117784327A (zh) 光收发器
US11848705B2 (en) Optical transceiver with exposed heat spreader and optical communication device having the same
CN114867241A (zh) 散热金属件、光收发器以及光通讯组件
CN110850529B (zh) 光收发装置
CN117930442A (zh) 光收发器
US20240138050A1 (en) Heat dissipation design for optical transceiver
CN220019942U (zh) 并行光收发装置
CN219760241U (zh) 光模块
CN220493002U (zh) 一种光模块
CN220691152U (zh) 一种光模块
US11852879B2 (en) Optical transceiver with internal gas flow passage for heat dissipation
CN116577880A (zh) 光收发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