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781838A - 一种改善应变计与金属底座间粘接应力的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改善应变计与金属底座间粘接应力的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781838A
CN117781838A CN202311802084.6A CN202311802084A CN117781838A CN 117781838 A CN117781838 A CN 117781838A CN 202311802084 A CN202311802084 A CN 202311802084A CN 117781838 A CN117781838 A CN 11778183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train gauge
fibers
silicon
fiber
metal bas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1802084.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薛洪祥
郑兵强
高金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uxi Maidao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Wuxi Maidao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uxi Maidao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Wuxi Maidao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1802084.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7781838A/zh
Publication of CN11778183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781838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Laminated Bodi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适用于粘接应力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改善应变计与金属底座间粘接应力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在金属底座表面通过溅射的方式均匀生成一层保护膜;S2、机械手臂抓取高硅应变计,将高硅应变计移动到粘贴台的上方,机械手臂带动高硅应变计向下蘸取熔融状态下的玻璃纤维;S3、蘸取完成后,机械手臂带动高硅应变计移动至保护膜的上方,将沾有玻璃纤维的一面朝下,机械手臂带动高硅应变计向下移动,通过玻璃微熔工艺粘接在金属底座表面;通过保护膜和玻璃纤维的相互配合,对应力传递起到增益作用,提高结构整体的承载性能,增强了与高硅应变计之间的桥联作用,粘接剂的粘接强度和弯曲性能得到大幅提升。

Description

一种改善应变计与金属底座间粘接应力的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粘接应力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改善应变计与金属底座间粘接应力的方法。
背景技术
应变计是由敏感栅等构成用于测量应变的元件;电阻应变计的工作原理是基于应变效应制作的,即导体或半导体材料在外界力的作用下产生机械变形时,其电阻值相应的发生变化,这种现象称为“应变效应”。
硅应变计通过玻璃微熔工艺粘接在金属底座表面,底座感受到外界压力产生形变,其表面的硅应变计也随之发生形变,产生阻值变化,在外接电压的激励下产生差分信号,压力与电压值之间成线性关系,因此可以用来检测压力。
现有技术中,硅应变计目前选用的厚度大约在13μm,应变计越薄感应越灵敏,但是越薄也意味着应变计越容易变形,无法通过自动化设备进行取放操作,只能通过人工粘贴,从而不利于批量生产;若选用厚度较厚的应变计,则会影响玻璃微熔的强度,存在熔接开裂的风险,为此,现提出一种改善应变计与金属底座间粘接应力的方法以改善现有存在的问题。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改善应变计与金属底座间粘接应力的方法。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改善应变计与金属底座间粘接应力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在金属底座表面通过溅射的方式均匀生成一层保护膜;
S2、机械手臂抓取高硅应变计,将高硅应变计移动到粘贴台的上方,机械手臂带动高硅应变计向下蘸取熔融状态下的玻璃纤维;
S3、蘸取完成后,机械手臂带动高硅应变计移动至保护膜的上方,将沾有玻璃纤维的一面朝下,机械手臂带动高硅应变计向下移动,通过玻璃微熔工艺粘接在金属底座表面。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保护膜包括二氧化硅绝缘层,所述二氧化硅绝缘层位于金属底座的表面。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玻璃纤维包括基体相和纤维毡,所述纤维毡浸渍于基体相中形成粘接胶膜;所述基体相包括热固性树脂体系;所述纤维毡是采用短纤维作为载体负载纳米SiO2制得纳米SiO2接枝短纤维,并制成纤维毡;所述短纤维为低介电常数的有机合成纤维或无机纤维。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热固性树脂体系是采用树脂基体、固化剂和反应助剂经机械搅拌充分缓和,通过化学反应形成具有分子尺度交联网状结构特征的热固性树脂体系。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纳米SiO2接枝短纤维中纳米SiO2在短纤维上的负载量为短纤维的1.5~4.5wt%。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短纤维包括玻璃纤维、石英纤维、芳纶纤维、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中的任意一种或多种混合物。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短纤维的单丝长度为0.5~10mm,长径比为250~2500;所述纳米SiO2是直径为60~105nm的球体。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纤维毡为采用纳米SiO2接枝短纤维预制呈的随机取向、均匀分散的薄毡,厚度为20~180μm,面密度为7~90g/m2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粘接胶膜厚度为0.06~0.15mm;所述粘接胶膜的固化物的介电常数值能够达到2.4~2.6,介电损耗值能够达到0.0015~0.0020。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粘接胶膜的固化物的弯曲强度能够达到130~150MPa,粘接胶膜的固化物的最大弯曲应变能够达到5.2~8.8%,层间剪切强度能够达到80~90MPa。
综上所述,本申请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1)在本发明中,纳米SiO2接枝短纤维可以提升高硅应变计和二氧化硅绝缘层的杨氏模量,对应力传递起到增益作用,提高结构整体的承载性能。
(2)由于热固性树脂体系作为基体对纳米SiO2接枝短纤维的浸润与包覆增强了其与高硅应变计之间的桥联作用,粘接剂的粘接强度和弯曲性能得到大幅提升。
(3)通过二氧化硅的不同含量,粘接胶膜固化物的弯曲强度和层间剪切强度的显著提升,表明采用本发明粘接胶膜具有优异的抵抗裂纹生成和扩展性能,提高了层间粘接强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改善应变计与金属底座间粘接应力的方法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正视图。
图3为本发明中高硅应变计和玻璃纤维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1、金属底座;2、保护膜;21、二氧化硅绝缘层;3、高硅应变计;4、玻璃纤维。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指出的是,除非另有指明,本申请使用的所有技术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申请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相同含义。
请参阅图1-3,本发明提供以下技术方案:
实施例一,在本实施例中,是先将金属底座1上覆盖一层保护膜2,再将较厚的高硅应变计3通过蘸取玻璃纤维4,然后粘接在保护膜2上。
参阅图1-图3,一种改善应变计与金属底座间粘接应力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在金属底座1表面通过溅射的方式均匀生成一层保护膜2;
S2、机械手臂抓取高硅应变计3,将高硅应变计3移动到粘贴台的上方,机械手臂带动高硅应变计3向下蘸取熔融状态下的玻璃纤维4;
S3、蘸取完成后,机械手臂带动高硅应变计3移动至保护膜2的上方,将沾有玻璃纤维4的一面朝下,机械手臂带动高硅应变计3向下移动,通过玻璃微熔工艺粘接在金属底座1表面。
参阅图1-图3,进一步的,保护膜2包括二氧化硅绝缘层21,所述二氧化硅绝缘层21位于金属底座1的表面。
参阅图1-图3,进一步的,玻璃纤维4包括基体相和纤维毡,纤维毡浸渍于基体相中形成粘接胶膜;基体相包括热固性树脂体系;纤维毡是采用短纤维作为载体负载纳米SiO2制得纳米SiO2接枝短纤维,并制成纤维毡;短纤维为低介电常数的有机合成纤维或无机纤维。
热固性树脂体系是采用树脂基体、固化剂和反应助剂经机械搅拌充分缓和,通过化学反应形成具有分子尺度交联网状结构特征的热固性树脂体系。
其中,树脂基体为环氧树脂、不饱和聚酯树脂、酚醛树脂中的任意一种或多种混合物;环氧树脂包括E-44环氧树脂、E-51环氧树脂等;不饱和聚酯树脂包括901不饱和聚酯树脂、904不饱和聚酯树脂等;酚醛树脂包括2402酚醛树脂、2123酚醛树脂等。
固化剂为胺类固化剂和酸酐类固化剂中的任意一种或多种混合物;胺类固化剂包括D400聚氨酯胺类固化剂、D800聚氨酯胺类固化剂等;酸酐类固化剂包括HHPA酸酐类固化剂、PSPA酸酐类固化剂等。
反应助剂包括引发剂、促进剂、催化剂中的任意一种或多种混合物;引发剂包括V-50引发剂、VA-044引发剂等,促进剂包括DMP-30促进剂、BDMA促进剂等,催化剂包括咪唑类催化剂、BF3-阳离子催化剂等。
参阅图1-图3,进一步的,纳米SiO2接枝短纤维中纳米SiO2在短纤维上的负载量为短纤维的1.5~4.5wt%。
短纤维包括玻璃纤维、石英纤维、芳纶纤维、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中的任意一种或多种混合物。
短纤维的单丝长度为0.5~10mm,长径比为250~2500;纳米SiO2是直径为60~105nm的球体。
纤维毡为采用纳米SiO2接枝短纤维预制呈的随机取向、均匀分散的薄毡,厚度为20~180μm,面密度为7~90g/m2
粘接胶膜厚度为0.06~0.15mm;粘接胶膜的固化物的介电常数值能够达到2.4~2.6,介电损耗值能够达到0.0015~0.0020;粘接胶膜的固化物的弯曲强度能够达到130~150MPa,粘接胶膜的固化物的最大弯曲应变能够达到5.2~8.8%,层间剪切强度能够达到80~90MPa。
在本发明中,纳米SiO2接枝短纤维可以提升高硅应变计3和二氧化硅绝缘层21的整体模量,对应力传递起到增益作用,提高结构整体的承载性能。
由于短纤维和纳米SiO2的引入量较小,热固性树脂体系的固化程度不会受到影响,其化学性能得以保持,同时由于热固性树脂体系作为基体对纳米SiO2接枝短纤维的浸润与包覆增强了其与高硅应变计3之间的桥联作用,粘接剂的粘接强度和弯曲性能得到大幅提升。
对比例一,一种改善应变计与金属底座间粘接应力的方法,其具体步骤参照实施例一,不同的是,当二氧化硅绝缘层21中二氧化硅的含量发生变化时,高硅应变计3与金属底座1的粘接强度也会发生变化。
当纳米SiO2接枝短纤维中纳米SiO2在短纤维上的负载量为短纤维的1.5wt%时,粘接胶膜固化物的弯曲强度为130Mpa,层间剪切强度为80Mpa。
对比例二,当纳米SiO2接枝短纤维中纳米SiO2在短纤维上的负载量为短纤维的3wt%时,粘接胶膜固化物的弯曲强度为140Mpa,层间剪切强度为85Mpa。
对比例三,当纳米SiO2接枝短纤维中纳米SiO2在短纤维上的负载量为短纤维的4.5wt%时,粘接胶膜固化物的弯曲强度为150MPa,层间剪切强度为90Mpa。
表1:各对比例的性能对比结果
通过表格1中二氧化硅的不同含量,粘接胶膜固化物的弯曲强度和层间剪切强度的显著提升,表明采用本发明粘接胶膜具有优异的抵抗裂纹生成和扩展性能,提高了层间粘接强度。
实施例二,在本实施例中,是直接将较薄的高硅应变计3通过蘸取玻璃纤维4,然后粘接在金属底座1上。
其中,粘接方式为:人工拿取较薄的高硅应变计3,并将一面对准玻璃纤维4进行蘸取,随后人工将带有玻璃纤维4的一面对准金属底座1,将高硅应变计3与金属底座1进行粘接。
通过实施例二与实施例一相比,实施例一中通过设置一层二氧化硅绝缘层21,通过二氧化硅绝缘层21中的二氧化硅的含量不同,粘接胶膜固化物的弯曲强度和层间剪切强度的显著提升,表明采用本发明粘接胶膜具有优异的抵抗裂纹生成和扩展性能,提高了层间粘接强度。
显然,上述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的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改善应变计与金属底座间粘接应力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S1、在金属底座(1)表面通过溅射的方式均匀生成一层保护膜(2);
S2、机械手臂抓取高硅应变计(3),将高硅应变计(3)移动到粘贴台的上方,机械手臂带动高硅应变计(3)向下蘸取熔融状态下的玻璃纤维(4);
S3、蘸取完成后,机械手臂带动高硅应变计(3)移动至保护膜(2)的上方,将沾有玻璃纤维(4)的一面朝下,机械手臂带动高硅应变计(3)向下移动,通过玻璃微熔工艺粘接在金属底座(1)表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改善应变计与金属底座间粘接应力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护膜(2)包括二氧化硅绝缘层(21),所述二氧化硅绝缘层(21)位于金属底座(1)的表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改善应变计与金属底座间粘接应力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玻璃纤维(4)包括基体相和纤维毡,所述纤维毡浸渍于基体相中形成粘接胶膜;所述基体相包括热固性树脂体系;所述纤维毡是采用短纤维作为载体负载纳米SiO2制得纳米SiO2接枝短纤维,并制成纤维毡;所述短纤维为低介电常数的有机合成纤维或无机纤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改善应变计与金属底座间粘接应力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热固性树脂体系是采用树脂基体、固化剂和反应助剂经机械搅拌充分缓和,通过化学反应形成具有分子尺度交联网状结构特征的热固性树脂体系。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改善应变计与金属底座间粘接应力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纳米SiO2接枝短纤维中纳米SiO2在短纤维上的负载量为短纤维的1.5~4.5wt%。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改善应变计与金属底座间粘接应力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短纤维包括玻璃纤维、石英纤维、芳纶纤维、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中的任意一种或多种混合物。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改善应变计与金属底座间粘接应力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短纤维的单丝长度为0.5~10mm,长径比250~2500;所述纳米SiO2是直径为60~105nm的球体。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改善应变计与金属底座间粘接应力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纤维毡为采用纳米SiO2接枝短纤维预制呈的随机取向、均匀分散的薄毡,厚度为20~180μm,面密度为7~90g/m2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改善应变计与金属底座间粘接应力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粘接胶膜厚度为0.06~0.15mm;所述粘接胶膜的固化物的介电常数值能够达到2.4~2.6,介电损耗值能够达到0.0015~0.0020。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改善应变计与金属底座间粘接应力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粘接胶膜的固化物的弯曲强度能够达到130~150MPa,粘接胶膜的固化物的最大弯曲应变能够达到5.2~8.8%,层间剪切强度能够达到80~90MPa。
CN202311802084.6A 2023-12-26 2023-12-26 一种改善应变计与金属底座间粘接应力的方法 Pending CN117781838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802084.6A CN117781838A (zh) 2023-12-26 2023-12-26 一种改善应变计与金属底座间粘接应力的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802084.6A CN117781838A (zh) 2023-12-26 2023-12-26 一种改善应变计与金属底座间粘接应力的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781838A true CN117781838A (zh) 2024-03-29

Family

ID=9038089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1802084.6A Pending CN117781838A (zh) 2023-12-26 2023-12-26 一种改善应变计与金属底座间粘接应力的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7781838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0347286B1 (ko) 섬유보강 수지용 에폭시 수지 조성물, 프리프레그 및 이들을 이용하여 얻는 튜브형 성형품
Liu et al.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epoxy and its carbon fiber composites modified by nanoparticles
EP1722952B1 (en) Composite article comprising a metal reinforcement element embedded in a thermoplastic polymer material
Cheng et al. Environmental durability of carbon/flax fiber hybrid composites
US6020063A (en) Composites of thermosetting resins and carbon fibers having polyhydroxyether sizings
WO1993024564A1 (en) Low temperature flexible die attach adhesive and articles using same
Wang et al. Study on mechanical and thermo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flax/glass fiber hybrid‐reinforced epoxy composites
CN114031896B (zh) 一种碳纤维缠绕用环氧树脂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2136319A (zh) 架空导线用连续高强纤维树脂基复合芯及制备方法
Ponnarengan et al. Evaluation of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novel GLARE laminates filled with nanoclay
Mäder et al. Coating of carbon nanotube fibers: variation of tensile properties, failure behavior, and adhesion strength
CN117781838A (zh) 一种改善应变计与金属底座间粘接应力的方法
Agnihotri et al. Influence of nanoclay filler on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CFRP composites
Li et al. Design, preparation, and performance characterization of low temperature environment-resistant composite resin matrix in rocket fuel
Verma et al. Effect of glass fibre hybridization on the water absorption and thickness of alkali treated kenaf-epoxy composites
Dehghanian et al. Effect of moisture absorption on the flexural strength of phenolic matrix composites reinforced with glass fibers and aluminum oxide nanoparticles
JPH09502939A (ja) 酸無水物硬化剤と界面活性剤を含むマトリックス樹脂調合物
Keller Encapsulation-based self-healing polymers and composites
Gao et al. The preparation and properties of novel structural damping composites reinforced by nitrile rubber coated 3‐D braided carbon fibers
Premnath Mechanical and physical properties of pineapple leaf and sun hemp fibre reinforced hybrid natural composite fabricated by compression moulding method
Schwartz et al. Effect of fiber coatings on interlaminar fracture toughness of composites
US5137594A (en) Moldings and method for forming the same
Jones et al. Generation of thermal strains in GRP: Part 1 Effect of water on the expansion behaviour of unidirectional glass fibre-reinforced laminates
Dizaji et al. Comparative fracture surface analysis of adhesively bonded dissimilar lap joints: Nanosilica effect
KR20070082510A (ko) 가공 송전선의 인장선용 섬유 강화 고분자 복합체 제조용조성물 및 이를 이용하여 가공 송전선의 인장선용 섬유강화 고분자 복합체 제조 방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