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766961A - 带阻滤波器 - Google Patents

带阻滤波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766961A
CN117766961A CN202311719761.8A CN202311719761A CN117766961A CN 117766961 A CN117766961 A CN 117766961A CN 202311719761 A CN202311719761 A CN 202311719761A CN 117766961 A CN117766961 A CN 11776696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hamber
main path
branch
band
resona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1719761.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罗贵文
邸英杰
熊国际
陈嘉元
孟弼慧
郭春波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omba Telecom Technology Guangzhou Ltd
Comba Telecom Systems Guangzhou Co Ltd
Jingxin RF Technology Guangzhou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omba Telecom Technology Guangzhou Ltd
Comba Telecom Systems Guangzhou Co Ltd
Jingxin RF Technology Guangzhou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omba Telecom Technology Guangzhou Ltd, Comba Telecom Systems Guangzhou Co Ltd, Jingxin RF Technology Guangzhou Co ltd filed Critical Comba Telecom Technology Guangzhou Ltd
Priority to CN202311719761.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7766961A/zh
Publication of CN11776696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766961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Control Of Motors That Do Not Use Commutator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带阻滤波器,带阻滤波器包括壳体与信号传输线。低阻抗线与谐振柱对应容性耦合相连,信号在信号传输线上传输时,通带以内的信号通过主路在信号输入接头与信号输出接头间传输,通带以外的信号通过滤波器抑制掉,无法在信号输入接头与信号输出接头间传输。经大量仿真实验可知,信号传输线设计成高低阻抗线的形式,可以实现两个通带,且能同步提供两个阻带来满足带外抑制的需求;此外,使用一个通路来实现相关技术中的带阻滤波器的两个通路的性能,因此可大幅缩小产品体积而降低成本;另外,通带信号均在信号传输线上完成传输,传输路径上没有谐振结构,具有低互调、功率容量大的优点。

Description

带阻滤波器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移动通信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带阻滤波器。
背景技术
随着通信行业的高速发展,频谱的占用已十分拥挤,多频共存将成为主流,多频段多抑制的滤波器需求越来越多。相关技术中的滤波器,若想要同时实现多个通带共存且提供多个抑制带,则需要每个通带单独设计一个通路,将导致滤波器产品的体积增大和成本提高,难以满足用户需求。
发明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带阻滤波器,它能够同时实现多个通带与多个阻带,且产品体积小,成本低廉。
一种带阻滤波器,所述带阻滤波器包括:
壳体及设于所述壳体的输入接头和信号输出接头,所述壳体内设有至少一个谐振结构;
信号传输线,所述信号传输线包括主路及与所述主路相连的至少一个支路,所述主路设置为高阻抗线,所述主路的相对两端分别连接所述信号输入接头与所述信号输出接头,所述支路设置为低阻抗线;每个所述谐振结构包括谐振腔与设置于所述谐振腔内部的谐振柱,各个所述支路与各个所述谐振结构的谐振柱对应容性耦合相连。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高阻抗线包括导电片和/或导电线;所述低阻抗线包括导电片和/或导电线。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高阻抗线与所述低阻抗线均设为导电片,所述高阻抗线的宽度小于所述低阻抗线的宽度;或者,所述高阻抗线与所述低阻抗线均设为导电线,所述高阻抗线的外径小于所述低阻抗线的外径。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壳体内部形成有沿所述主路延伸方向布置的第一腔室与第二腔室;所述第一腔室与所述第二腔室连通,所述第一腔室的深度大于所述第二腔室的深度;所述主路分别穿设于所述第一腔室与所述第二腔室中,所述支路穿设于所述第二腔室中;所述主路与所述第一腔室的底壁间距大于所述支路与所述第二腔室的底壁间距。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腔室与所述谐振腔对应连通设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主路的相对两侧均设有至少一个支路及至少一个谐振结构,位于所述主路的同一侧的各个所述支路与各个所述谐振结构对应相连。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信号传输线的各个所述支路沿所述主路的延伸方向上依次交替地布置在所述主路的相对两侧;所述谐振结构沿所述主路的延伸方向上依次交替地布置在所述主路的相对两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带阻滤波器还包括对应设置于所述支路与所述谐振柱之间的耦合件,所述耦合件的第一端与所述支路间隙设置以与所述支路容性耦合相连,所述耦合件的第二端与所述谐振柱电性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谐振柱的侧壁上设有台阶,所述耦合件的第二端通过第一连接件固定连接于所述台阶上。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耦合件的第一端与所述支路上远离于所述主路的一端正对设置;和/或,所述耦合件的第一端与所述支路上远离于所述主路的一端彼此正对的表面形状相同。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带阻滤波器还包括对应设置于所述耦合件的第一端与所述支路上远离于所述主路的一端之间的第一绝缘件。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绝缘件包括第一隔离部及与所述第一隔离部相连的第一安装部;所述第一隔离部设置于所述耦合件的第一端与所述支路上远离于所述主路的一端之间,所述第一安装部装设于所述支路的端部上或所述耦合件的第一端上。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壳体的顶部设有开口,所述带阻滤波器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开口处的盖板,所述盖板上设有与所述谐振柱对应设置的调谐杆,所述调谐杆位置可调地设置于所述盖板上,所述谐振柱上设有与所述调谐杆位置相应的调谐孔。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带阻滤波器还包括一个或多个第二绝缘件,所述信号传输线通过所述第二绝缘件与所述壳体连接固定。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各个所述第二绝缘件沿所述主路的延伸方向依次设置;
所述第二绝缘件设置于所述主路与所述支路的连接部位;
所述第二绝缘件包括第二安装部及与所述第二安装部套设连接的隔离套,所述第二安装部上绕设有第二隔离部,所述第二安装部贯穿所述信号传输线,所述隔离套与所述第二隔离部分别位于所述信号传输线的相对两侧。
上述的带阻滤波器,低阻抗线与谐振柱对应容性耦合相连,信号在信号传输线上传输时,通带内的信号可以顺利通过主路在信号输入接头与信号输出接头间传输,通带以外的信号会有较大的衰减而被抑制掉。经大量仿真实验可知,信号传输线设计成高低阻抗线的形式,可以实现两个通带,且能同步提供两个阻带来满足带外抑制的需求;此外,使用一个通路来实现相关技术中的带阻滤波器的两个通路的性能,因此可大幅缩小产品体积而降低成本;另外,通带信号均在信号传输线上完成传输,传输路径上没有谐振结构,具有低互调、功率容量大的优点。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一实施例的带阻滤波器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一实施例的带阻滤波器去掉盖板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所示结构在A-A处的剖视结构图。
图4为图1所示结构中的信号传输线、信号输入接头、信号输出接头、耦合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所示结构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1所示结构中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6所示结构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一实施例的带阻滤波器的响应图。
图9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的带阻滤波器的响应图。
图10为本申请又一实施例的带阻滤波器的响应图。
10、壳体;11、信号输入接头;111、第一导电内芯;12、信号输出接头;121、第二导电内芯;13、谐振结构;131、谐振腔;132、谐振柱;1321、台阶;1322、调谐孔;14、第一腔室;15、第二腔室;20、信号传输线;21、主路;22、支路;30、耦合件;40、第一连接件;50、第一绝缘件;51、第一隔离部;52、第一安装部;60、盖板;61、调谐杆;62、第二连接件;70、第二绝缘件;71、第二安装部;711、第二隔离部;72、隔离套。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申请。但是本申请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申请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申请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参阅图1至图3,图1示出了本申请一实施例的带阻滤波器的分解结构示意图。图2示出了本申请一实施例的带阻滤波器去掉盖板60后的结构示意图。图3示出了图2所示结构在A-A处的剖视结构图。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带阻滤波器,带阻滤波器包括:壳体10、设于壳体的信号输入接头11、信号输出接头12与信号传输线20。壳体10例如设为金属壳,包括但不限于为为铝合金壳、铜壳、不锈钢壳等,还可以是例如在介质壳的外壁上金属化处理得到。壳体10内设有至少一个谐振结构13。信号传输线20包括主路21及与主路21相连的至少一个支路22。主路21设置为高阻抗线,支路22设置为低阻抗线。其中,高阻抗线的阻抗值大于低阻抗线的阻抗值,高阻抗线与低阻抗线的各自具体阻抗值大小根据通带与阻带的性能要求相应灵活调整与设置,在此不进行限定。
此外,谐振结构13具体例如位于信号传输线20的侧部。每个谐振结构13包括谐振腔131与设置于谐振腔131内部的谐振柱132。各个支路22与各个谐振结构13的谐振柱132对应容性耦合相连。
另外,主路21的相对两端分别连接信号输入接头11与信号输出接头12。具体而言,信号输入接头11设有第一导电内芯111,信号输出接头12设有第二导电内芯121,主路21的相对两端分别与第一导电内芯111、第二导电内芯121电性连接,具体连接方式包括但不限于为焊接连接,还可以是采用螺钉、销钉、铆钉、卡接件、导电粘胶等连接固定。
在一些实施例中,信号输入接头11与信号输出接头12既可以是设置在壳体10上相对设置的两个侧壁上,又可以是设置在壳体10上相邻的两个侧壁上,具体可以根据实际需求灵活调整与设置。
上述的带阻滤波器,低阻抗线与谐振柱132对应容性耦合相连,信号在信号传输线20上传输时,通带以内的信号通过主路21在信号输入接头11与信号输出接头12间传输,通带以外的信号通过谐振结构13抑制掉,无法在信号输入接头11与信号输出接头12间传输。经大量仿真实验可知,信号传输线20设计成高低阻抗线的形式,可以实现两个通带,且能同步提供两个阻带来满足带外抑制的需求;此外,使用一个通路来实现相关技术中的带阻滤波器的两个通路的性能,因此可大幅缩小产品体积而降低成本;另外,通带信号均在信号传输线20上完成传输,传输路径上没有谐振结构,具有低互调、功率容量大的优点。
在一些实施例中,高阻抗线与低阻抗线的各自阻抗大小,谐振腔131的深度、沿其深度方向上的截面面积尺寸,及谐振柱132的高度与外径大小均能根据实际需求灵活调整与设置,以实现不同的通带与阻带性能,具体例如参阅图8至图10,图8至图10分别示出了三种不同实施例的带阻滤波器的响应图,图8中的通带1与通带2的宽度相同,图9中的通带1的宽度不同于通带2的宽度,图10中示意出了阻带1与阻带2均分别在通带1与通带2的近端。
需要说明的是,该“支路22”可以为“主路21的一部分”,即“支路22”与“主路21的其他部分”一体成型制造;也可以与“主路21的其他部分”可分离的一个独立的构件,即“支路22”可以独立制造,再与“主路21的其他部分”组合成一个整体。
在一些实施例中,高阻抗线与低阻抗线各自独立设置,均包括但不限于设置为导电片、导电线或者导电片与导电线的组合结构,具体形状与尺寸可以根据实际需求灵活调整与设置,并满足于高阻抗线的阻抗值大于低阻抗线的阻抗值即可。
请参阅图4与图5,图4示出了图1所示结构中的信号传输线20、信号输入接头11、信号输出接头12、耦合件30的结构示意图。图5示出了图4所示结构的部分结构示意图。在一些实施例中,高阻抗线与低阻抗线均例如设为导电片,具体例如为长方形状。此外,高阻抗线的宽度W1小于低阻抗线的宽度W2,以使得高阻抗线的阻抗值大于低阻抗线的阻抗值。其中,通过灵活调整与设置高阻抗线与低阻抗线的各自宽度,能相应调整各自阻抗值,从而能相应调整阻带2的性能。具体而言,请参阅图8至图10,通过减小宽度W1增大主路21的阻抗值,增大宽度W2来增大支路22的阻抗值,能相应使得阻带2的频点F6朝向靠近于通带2的方向移动,即频点F6在如图8或图9所示的位置移动至如图10所示的位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高阻抗线与低阻抗线均设为导电线,导电线的轴向截面包括但不限于为圆形、椭圆形、多边形等规则形状及其它不规则形状。本实施例中具体以导电线为例进行展开介绍,但不以此为限。高阻抗线的外径小于低阻抗线的外径,以使得高阻抗线的阻抗值大于低阻抗线的阻抗值。其中,通过调整高阻抗线与低阻抗线的各自外径能相应调整各自阻抗值,从而能相应调整阻带2的性能。
请参阅图2、图3、图6与图7,图6示出了图1所示结构中壳体10的结构示意图。图7示出了图6所示结构的部分结构示意图。在一个实施例中,壳体10内部形成有沿主路21延伸方向布置的第一腔室14与第二腔室15。第一腔室14与第二腔室15连通,第一腔室14的深度大于第二腔室15的深度。主路21分别穿设于第一腔室14与第二腔室15中,支路22穿设于第二腔室15中。主路21与第一腔室14的底壁间距大于支路22与第二腔室15的底壁间距。如此,主路21与第一腔室14的底壁间距大于支路22与第二腔室15的底壁间距,使得主路21形成的阻抗值大于支路22形成的阻抗值,也即有利于主路21形成高阻抗线,支路22形成低阻抗线。此外,通过调整第一腔室14的深度和/或调整第二腔室15的深度,能相应调整高阻抗线的阻抗值及低阻抗线的阻抗值,从而能实现调整通带与阻带性能。
其中,当第一腔室14的深度增大时,主路21与第一腔室14的底壁间距相应增大,能实现增大主路21的阻抗值;反之,当第一腔室14的深度减小时,主路21与第一腔室14的底壁间距相应减小,能实现减小主路21的阻抗值。类似地,当第二腔室15的深度增大时,支路22与第二腔室15的底壁间距相应增大,能实现增大支路22的阻抗值;反之,当第二腔室15的深度减小时,支路22与第二腔室15的底壁间距相应减小,能实现减小支路22的阻抗值。
在一个具体实施例中,请参阅图2、图3、图6与图7,主路21与支路22均例如设为导电片,具体例如为长方形状。此外,主路21的宽度W1小于支路22的宽度W2。与此同时,壳体10内部形成有沿主路21延伸方向布置的第一腔室14与第二腔室15。第一腔室14与第二腔室15连通,第一腔室14的深度大于第二腔室15的深度。主路21分别穿设于第一腔室14与第二腔室15中,支路22穿设于第二腔室15中。主路21与第一腔室14的底壁间距大于支路22与第二腔室15的底壁间距。如此,通过主路21、支路22的宽度调整,以及第一腔室14与第二腔室15的各自深度调整,相互协调,不仅能实现主路21形成高阻抗线,支路22形成低阻抗线,同时能实现产品体积尺寸小型化,产品性能更好。
请参阅图2至图5,在一个实施例中,主路21的相对两侧均设有至少一个支路22及至少一个谐振结构13,位于主路21的同一侧的各个支路22与各个谐振结构13对应相连。如此,支路22与谐振结构13的布置较为合理,能使得相同体积尺寸的壳体10内设置更多数量的支路22与谐振结构13,从而使得产品体积小型化。此外,当谐振结构13的数量增多时,能相应增加阻带的传输零点数量,以及增大衰减量,起到改善通带与阻带性能的作用。
其中,位于主路21的其中一侧的支路22与谐振结构13的数量既可以与另一侧支路22与谐振结构13数量相同,又可以是不同,具体可以根据实际需求灵活调整与设置。
请参阅图2至图5,在一个具体实施例中,信号传输线20的各个支路22沿主路21的延伸方向上依次交替地布置在主路21的相对两侧。谐振结构13沿主路21的延伸方向上依次交替地布置在主路21的相对两侧。如此,支路22与谐振结构13的布置合理,能使得相同体积尺寸的壳体10内设置更多数量的支路22与谐振结构13,从而使得产品体积小型化。
请参阅图2至图5,在一些实施例中,支路22既可以是与谐振柱132容性耦合相连,例如使支路22的端部伸入到谐振腔131内部并与谐振柱132的壁面间隙设置,以实现容性耦合相连;又可以是间接地与谐振柱132容性耦合相连,例如在支路22与谐振柱132之间设置有耦合件30,支路22例如与耦合件30容性耦合相连,耦合件30伸入到谐振腔131内部与谐振柱132电性连接。
请参阅图2至图5,在一个实施例中,带阻滤波器还包括对应设置于支路22与谐振柱132之间的耦合件30。耦合件30的第一端与支路22间隙设置以与支路22容性耦合相连,耦合件30的第二端与谐振柱132电性连接。如此,在耦合件30的协助下,能实现支路22与谐振柱132容性耦合相连,相比于支路22伸入到谐振腔131内部与谐振柱132直接容性耦合相连的方式,支路22的结构设计更加简单,便于批量化生产。此外,支路22的长度设置的更短,从而能满足于低阻抗特性。另外,谐振柱132位于谐振腔131中部部位,通过耦合件30与支路22容性耦合连接时,谐振结构13的Q值不受损。
在一些实施例中,耦合件30包括但不限于为金属片、金属杆、金属线等。
在一些实施例中,耦合件30既可以是设置于支路22的上方,又可以是设置于支路22的下方,通过与支路22间隙设置以与信号传输线20形成容性耦合。其中,当耦合件30具体位于支路22的上方时,能更加便于耦合件30的安装操作,装配效率更高。
此外,通过仿真实验可知,阻带的抑制强度与耦合件30和信号传输线20之间的耦合量成正比。具体而言,当耦合件30与信号传输线20的耦合量越大,阻带抑制越强;反之,耦合件30与信号传输线20的耦合量越小,阻带抑制越弱。另外,调节谐振器的谐振频率时,能相应调整阻带的频点大小。
请参阅图2至图5,在一个具体实施例中,通过灵活调整与设置信号传输线20、耦合件30、谐振器的各自尺寸大小,可以实现通带等宽或不等宽的低通双通带以及位于通带近端或无穷远的传输零点的不同性能的带阻滤波器,如图8至图10所示。
请参阅图2、图5至图7,在一个实施例中,谐振柱132的侧壁上设有台阶1321,耦合件30的第二端通过第一连接件40固定连接于台阶1321上。如此,一方面,耦合件30的第二端在台阶1321上的安装效果稳定;另一方面,能避开谐振柱132顶面上方的调谐杆61,避免与调谐杆61发生干涉。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连接件40包括但不限于金属螺钉、金属销钉、金属铆钉、金属卡接件等。
请参阅图2、图5至图7,在一个实施例中,耦合件30的第一端与支路22上远离于主路21的一端正对设置;和/或,耦合件30的第一端与支路22上远离于主路21的一端彼此正对的表面形状相同。如此,能有利于保证耦合件30的第一端与支路22远离于主路21的一端间的容性耦合效果。其中,当耦合件30的第一端与支路22远离于主路21的一端的正对面积增大时,两者的容性耦合强度增大;反之,两者的容性耦合强度减弱。
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可以通过延长耦合件30的长度,以增大耦合件30与支路22间的正对面积大小,来相应增加两者的容性耦合强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耦合件30的第一端与支路22上远离于主路21的一端彼此正对的表面形状均包括但不限于为方形、三角形、五边形等多边形,也可以是圆形、椭圆形等,具体可以根据实际需求灵活设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耦合件30的第一端与支路22上远离于主路21的一端彼此正对的表面形状也可以不同。
请参阅图4与图5,在一个实施例中,带阻滤波器还包括对应设置于耦合件30的第一端与支路22上远离于主路21的一端之间的第一绝缘件50。如此,第一绝缘件50能使得耦合件30的第一端与支路22上远离于主路21的一端之间绝缘相隔,从而实现容性耦合相连。此外,耦合件30的第一端与支路22上远离于主路21的一端的间距大小根据第一绝缘件50的尺寸来设定与灵活调整,从而能提高耦合件30与支路22之间的容性耦合效果的稳定性与可控性。
请参阅图4与图5,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绝缘件50包括第一隔离部51及与第一隔离部51相连的第一安装部52。第一隔离部51设置于耦合件30的第一端与支路22上远离于主路21的一端之间,第一安装部52装设于支路22的端部上或耦合件30的第一端上。
具体而言,支路22的端部上或耦合件30的第一端上设有第一安装孔,第一安装部52穿设于第一安装孔中。此外,第一隔离部51包括但不限于为隔离板、隔离片、隔离块等。第一安装部52包括但不限于为安装柱、安装块等。
请参阅图2、图5至图7,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二腔室15与谐振腔131对应连通设置。耦合件30和/或支路22穿设于第二腔室15与谐振腔131的连通部位,以便于支路22通过耦合件30与对应的谐振柱132容性耦合相连。此外,第二腔室15与谐振腔131的连通部位的宽度包括但不限于为支路22的宽度的1.05倍至1.5倍,具体例如为1.1倍、1.2倍、1.3倍或1.4倍等,根据实际需求灵活调整与设置,在此不进行限定。如此,在满足于支路22能顺利地穿过第二腔室15与谐振腔131的连通部位的前提下,第二腔室15与谐振腔131的连通部位的宽度设计的足够小,以减少第二腔室15和谐振腔131之间的能量耦合。
请参阅图1与图7,在一个实施例中,壳体10的顶部设有开口,带阻滤波器还包括设置于开口处的盖板60,盖板60上设有与谐振柱132对应设置的调谐杆61,调谐杆61位置可调地设置于盖板60上,谐振柱132上设有与调谐杆61位置相应的调谐孔1322。如此,通过调整谐振杆的在盖板60上的高低位置相应调整谐振腔131的谐振频率,从而能调整阻带的抑制波形。具体而言,当将谐振杆朝向谐振腔131的外部移动调整时,能增大谐振频率,使得阻带1的传输零点移动至阻带2,也即使得传输零点从通带2的左边位置移动至通带2的右边位置,从而能实现如图8或图9所示的阻带2转变至如图10所示的阻带2;反之,当将谐振杆朝向谐振腔131的内部移动调整时,能减小谐振频率,使得阻带2的传输零点移动至阻带1,也即使得传输零点从通带2的右边位置移动至通带2的左边位置,从而能实现如图10所示的阻带2转变至如图8或图9所示的阻带2。
请参阅图1与图7,在一些实施例中,盖板60通过至少一个第二连接件62连接于壳体10的顶部。第二连接件62包括但不限于为螺钉、销钉、铆钉、卡接件等。
在一个实施例中,带阻滤波器还包括一个或多个第二绝缘件70。信号传输线20通过第二绝缘件70与壳体10连接固定。如此,第二绝缘件70对信号传输线20起到支撑作用,提高了信号传输线20在壳体10内部的安装稳定性;此外,第二绝缘件70还起到绝缘隔离作用,能防止信号传输线20与壳体10电性接触而导致短路。
请参阅图2至图5,在一个实施例中,各个第二绝缘件70沿主路21的延伸方向依次设置。如此,能使得信号传输线20的安装稳定性提高。
请参阅图2至图5,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二绝缘件70包括但不限于设置于主路21与支路22的连接部位。
请参阅图2至图5,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二绝缘件70包括第二安装部71及与第二安装部71套设连接的隔离套72。第二安装部71上绕设有第二隔离部711,第二安装部71贯穿信号传输线20,隔离套72与第二隔离部711分别位于信号传输线20的相对两侧。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若有出现这些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这些术语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此外,若有出现这些术语“第一”、“第二”,这些术语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若有出现术语“多个”,“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若有出现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这些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若有出现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等类似的描述,其含义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需要说明的是,若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若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如若存在,本申请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申请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申请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因此,本申请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5)

1.一种带阻滤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带阻滤波器包括:
壳体及设于所述壳体的输入接头和信号输出接头,所述壳体内设有至少一个谐振结构;
信号传输线,所述信号传输线包括主路及与所述主路相连的至少一个支路,所述主路设置为高阻抗线,所述主路的相对两端分别连接所述信号输入接头与所述信号输出接头,所述支路设置为低阻抗线;每个所述谐振结构包括谐振腔与设置于所述谐振腔内部的谐振柱,各个所述支路与各个所述谐振结构的谐振柱对应容性耦合相连。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阻滤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高阻抗线包括导电片和/或导电线;所述低阻抗线包括导电片和/或导电线。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带阻滤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高阻抗线与所述低阻抗线均设为导电片,所述高阻抗线的宽度小于所述低阻抗线的宽度;或者,所述高阻抗线与所述低阻抗线均设为导电线,所述高阻抗线的外径小于所述低阻抗线的外径。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阻滤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内部形成有沿所述主路延伸方向布置的第一腔室与第二腔室;所述第一腔室与所述第二腔室连通,所述第一腔室的深度大于所述第二腔室的深度;所述主路分别穿设于所述第一腔室与所述第二腔室中,所述支路穿设于所述第二腔室中;所述主路与所述第一腔室的底壁间距大于所述支路与所述第二腔室的底壁间距。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带阻滤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腔室与所述谐振腔对应连通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阻滤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主路的相对两侧均设有至少一个支路及至少一个谐振结构,位于所述主路的同一侧的各个所述支路与各个所述谐振结构对应相连。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带阻滤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信号传输线的各个所述支路沿所述主路的延伸方向上依次交替地布置在所述主路的相对两侧;所述谐振结构沿所述主路的延伸方向上依次交替地布置在所述主路的相对两侧。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阻滤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带阻滤波器还包括对应设置于所述支路与所述谐振柱之间的耦合件,所述耦合件的第一端与所述支路间隙设置以与所述支路容性耦合相连,所述耦合件的第二端与所述谐振柱电性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带阻滤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谐振柱的侧壁上设有台阶,所述耦合件的第二端通过第一连接件固定连接于所述台阶上。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带阻滤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耦合件的第一端与所述支路上远离于所述主路的一端正对设置;和/或,所述耦合件的第一端与所述支路上远离于所述主路的一端彼此正对的表面形状相同。
11.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带阻滤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带阻滤波器还包括对应设置于所述耦合件的第一端与所述支路上远离于所述主路的一端之间的第一绝缘件。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带阻滤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绝缘件包括第一隔离部及与所述第一隔离部相连的第一安装部;所述第一隔离部设置于所述耦合件的第一端与所述支路上远离于所述主路的一端之间,所述第一安装部装设于所述支路的端部上或所述耦合件的第一端上。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阻滤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的顶部设有开口,所述带阻滤波器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开口处的盖板,所述盖板上设有与所述谐振柱对应设置的调谐杆,所述调谐杆位置可调地设置于所述盖板上,所述谐振柱上设有与所述调谐杆位置相应的调谐孔。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阻滤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带阻滤波器还包括一个或多个第二绝缘件,所述信号传输线通过所述第二绝缘件与所述壳体连接固定。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带阻滤波器,其特征在于,各个所述第二绝缘件沿所述主路的延伸方向依次设置;
所述第二绝缘件设置于所述主路与所述支路的连接部位;
所述第二绝缘件包括第二安装部及与所述第二安装部套设连接的隔离套,所述第二安装部上绕设有第二隔离部,所述第二安装部贯穿所述信号传输线,所述隔离套与所述第二隔离部分别位于所述信号传输线的相对两侧。
CN202311719761.8A 2023-12-13 2023-12-13 带阻滤波器 Pending CN117766961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719761.8A CN117766961A (zh) 2023-12-13 2023-12-13 带阻滤波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719761.8A CN117766961A (zh) 2023-12-13 2023-12-13 带阻滤波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766961A true CN117766961A (zh) 2024-03-26

Family

ID=9032114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1719761.8A Pending CN117766961A (zh) 2023-12-13 2023-12-13 带阻滤波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7766961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6771146B2 (en) Dielectric resonator filter
GB2353144A (en) Combline filter
JPH05183304A (ja) 帯域消去フィルタ
JP3531603B2 (ja) 高周波フィルタ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フィルタ装置およびそれらを用いた電子装置
CN112768854B (zh) 基于阶梯阻抗谐振器的高选择性差分双通带微带滤波器
JP3395675B2 (ja) 帯域通過フィルタ、アンテナ共用器および通信装置
US4802234A (en) Mode selective band pass filter
CN116565494A (zh) 一种基于嵌入式阶跃阻抗谐振器的可调同轴带通滤波器
CN117766961A (zh) 带阻滤波器
JP4262192B2 (ja) 非導波管線路−導波管変換器
KR100550878B1 (ko) 적층형 유전체 필터
KR101033506B1 (ko) 커플링 소자를 구비한 광대역 공진 필터
KR100557305B1 (ko) 마이크로스트립 유전체필터
CN117638437B (zh) 波导带通滤波器及电气设备
CN212461993U (zh) 微波谐振器和滤波器
CN219696693U (zh) 多模滤波器
CN115207584B (zh) 基于谐振器对的双通带滤波器
CN211238454U (zh) 一种uir加载的三阶双通带基片集成波导滤波器
CN113036330B (zh) 一种基于双模介质谐振器的同频双通道滤波巴伦
CN219226582U (zh) 一种腔体滤波器
JP3009331B2 (ja) 広帯域誘電体フィルタ
WO2010107215A2 (ko) 대역 저지 필터
KR100258788B1 (ko) 동축선 공진기의 절반구조를 이용한 대역 통과 여파기
CN113540721A (zh) 一种滤波器及通信设备
CN113675564A (zh) 一种滤波器及通信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