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715031A - 一种保护指纹信息的方法及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一种保护指纹信息的方法及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715031A
CN117715031A CN202310621654.5A CN202310621654A CN117715031A CN 117715031 A CN117715031 A CN 117715031A CN 202310621654 A CN202310621654 A CN 202310621654A CN 117715031 A CN117715031 A CN 11771503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ingerprint
pin
sim card
processing
electronic dev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0621654.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黄亮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or Devic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or Devic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or Device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or Devic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0621654.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7715031A/zh
Publication of CN11771503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715031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Telephone Function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保护指纹信息的方法及电子设备,涉及终端技术领域以及信息安全技术领域。其中,该方法应用于电子设备,包括:进行个人识别密码PIN验证,所述PIN用于保护用户身份模块SIM卡;当所述PIN验证未通过时,拦截对指纹按压事件的处理。利用该方法,当PIN验证未通过时,拦截对指纹按压事件的处理,此时用户进行指纹按压后,电子设备不会完成对指纹按压事件的处理,因此不会对识别结果进行相应的反馈,使得当前用户无法从光斑、亮屏时长、震动等反馈区分出正确指纹或者错误指纹,进而保护指纹信息,提升了电子设备的安全性。

Description

一种保护指纹信息的方法及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信息安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保护指纹信息的方法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目前,手机等电子设备在解锁、支付、验证等场景中往往会使用到用户的指纹信息,一旦指纹信息被攻破,对手机有很大的安全风险。
用户身份模块(subscriber identity module,SIM)卡的个人识别密码(personalidentification number,PIN)用于对SIM卡提供保护,如果开启了PIN码保护,那么必须解锁才能使用SIM卡。在当前背景下,电子设备插入一张开启PIN码的SIM卡后,PIN码验证未通过时,可以无限次尝试指纹输入且不被禁止,这为指纹信息的泄露的提供了可能,第三方可以通过无限次尝试来攻击指纹解锁,而一旦指纹信息被攻破,则宿主手机将不具有安全性。因此目前的开启PIN码后的指纹解锁方案存在安全漏洞。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申请提供了一种保护指纹信息的方法及电子设备,能够当电子设备开启PIN码保护SIM卡时,保护指纹信息,提升了电子设备的安全性。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保护指纹信息的方法,该方法应用于电子设备,电子设备支持通过PIN保护SIM卡,该方法包括:进行个人识别密码PIN验证,所述PIN用于保护用户身份模块SIM卡;当所述PIN验证未通过时,拦截对指纹按压事件的处理,且不对所述指纹按压事件进行响应。
利用该方法,当PIN验证未通过时,拦截对指纹按压事件的处理,此时用户进行指纹按压后,电子设备不会完成对指纹按压事件的处理,由于此时电子设备不识别用户的指纹,因此不会对识别结果进行相应的反馈,使得当前用户无法从光斑、亮屏时长、震动等反馈区分出正确指纹或者错误指纹,进而保护指纹信息,提升了电子设备的安全性。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当所述PIN验证未通过时,拦截对指纹按压事件的处理,具体包括:
当未在PIN解锁界面进行PIN输入,或者输入错误的PIN时,确定此时PIN验证未通过,拦截对指纹按压事件的处理。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进行个人识别密码PIN验证,具体包括:解析所述SIM卡的广播消息;当确定所述广播消息指示需要进行PIN验证时,弹出SIM卡的PIN解锁界面,以进行所述PIM验证。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当电子设备开机后插入至少一张开启PIN保护的SIM卡,或者,电子设备已包括至少一张开启PIN保护的SIM卡且重启,或者,电子设备已包括至少一张PIN保护的SIM卡后开机时,所述SIM卡的广播消息指示需要进行PIN验证。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拦截对指纹按压事件的处理,具体包括:当电子设备的指纹传感器检测到指纹按压事件时,拦截对指纹传感器的检测结果的处理。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拦截对所述指纹传感器的检测结果的处理,具体包括:
当确定所述广播消息指示需要进行PIN验证时,生成拦截指令,所述拦截指令用于拦截对所述指纹传感器的检测结果的处理。
具体的,该拦截指令用于拦截电子设备的指纹HAL模块对指纹按压事件的处理。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当所述PIN验证通过,或所述SIM卡拔出时,生成解除拦截指令。解除拦截指令用于解除所述拦截指令,以恢复对所述指纹按压事件的处理。此时电子设备可以对指纹按压事件进行正常的反馈,例如通过光斑、震动等方式反馈指纹输入错误。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拦截对指纹按压事件的处理,具体包括:
控制所述电子设备的指纹传感器停止工作,以使所述指纹传感器无法获取所述指纹按压事件的检测结果。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方法还包括:当所述PIN验证通过,或所述SIM卡拔出时,控制所述电子设备的指纹传感器恢复工作,恢复对所述指纹按压事件的处理。
第二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电子设备包括存储器和处理器,存储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处理器用于调用并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以实现以上任一实现方式所述的保护指纹信息的方法。该电子设备还包括屏幕和指纹传感器。其中,指纹传感器用于采集指纹,以使电子设备可以利用采集的指纹特性实现指纹解锁。该指纹传感器可以为屏下指纹传感器或者侧边案件指纹传感器。
第三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电子设备执行时实现以上任意实现方式所提供的保护指纹信息的方法。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提供的电子设备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提供的开启PIN码的界面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提供的解锁SIM卡的界面示意图;
图4A为本申请提供的指纹解锁的示意图一;
图4B为本申请提供的指纹解锁的示意图二;
图5为开启SIM卡保护功能后的指纹解锁方法的流程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保护指纹信息的方法的流程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的软件结构框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保护指纹信息的方法的流程图;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实现指纹信息保护时的系统架构图;
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拦截指令的生成方法的流程图;
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拦截指令的生成方法的流程图;
图1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恢复指纹解锁的方法的流程图;
图1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保护指纹信息的方法的流程图;
图1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恢复指纹解锁的方法的流程图;
图15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清楚地理解本申请的方案,下面首先说明本申请技术方案的应用场景。
参见图1,该图为本申请提供的电子设备的示意图。
本申请提供的电子设备可以为使手机、可穿戴电子设备(例如智能手表)或者平板电脑等。
电子设备100可以包括处理器110,外部存储器接口120,内部存储器121,通用串行总线(universal serial bus,USB)接口130,充电管理模块140,电源管理模块141,电池142,天线1,天线2,移动通信模块150,无线通信模块160,音频模块170,扬声器170A,受话器170B,麦克风170C,耳机接口170D,传感器模块180,按键190,马达191,指示器192,摄像头193,显示屏194,以及用户标识模块(subscriber identification module,SIM)卡接口195等。
可以理解的是,本发明实施例示意的结构并不构成对电子设备100的具体限定。在本申请另一些实施例中,电子设备100可以包括比图示更多或更少的部件,或者组合某些部件,或者拆分某些部件,或者不同的部件布置。图示的部件可以以硬件,软件或软件和硬件的组合实现。
处理器110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单元,例如:处理器110可以包括应用处理器(application processor,AP),调制解调处理器,图形处理器(graphics processingunit,GPU),图像信号处理器(image signal processor,ISP),控制器,视频编解码器,数字信号处理器(digital signal processor,DSP),基带处理器,和/或神经网络处理器(neural-network processing unit,NPU)等。其中,不同的处理单元可以是独立的器件,也可以集成在一个或多个处理器中。控制器可以根据指令操作码和时序信号,产生操作控制信号,完成取指令和执行指令的控制。
处理器110中还可以设置存储器,用于存储指令和数据。在一些实施例中,处理器110中的存储器为高速缓冲存储器。该存储器可以保存处理器110刚用过或循环使用的指令或数据。如果处理器110需要再次使用该指令或数据,可从所述存储器中直接调用。避免了重复存取,减少了处理器110的等待时间,因而提高了系统的效率。
电子设备100的无线通信功能可以通过天线1,天线2,移动通信模块150,无线通信模块160,调制解调处理器以及基带处理器等实现。
移动通信模块150可以提供应用在电子设备100上的包括2G/3G/4G/5G等无线通信的解决方案。移动通信模块150可以包括至少一个滤波器,开关,功率放大器,低噪声放大器(low noise amplifier,LNA)等。移动通信模块150可以由天线1接收电磁波,并对接收的电磁波进行滤波,放大等处理,传送至调制解调处理器进行解调。移动通信模块150还可以对经调制解调处理器调制后的信号放大,经天线1转为电磁波辐射出去。在一些实施例中,移动通信模块150的至少部分功能模块可以被设置于处理器110中。在一些实施例中,移动通信模块150的至少部分功能模块可以与处理器110的至少部分模块被设置在同一个器件中。
调制解调处理器可以包括调制器和解调器。其中,调制器用于将待发送的低频基带信号调制成中高频信号。解调器用于将接收的电磁波信号解调为低频基带信号。随后解调器将解调得到的低频基带信号传送至基带处理器处理。低频基带信号经基带处理器处理后,被传递给应用处理器。应用处理器通过音频设备(不限于扬声器170A,受话器170B等)输出声音信号,或通过显示屏194显示图像或视频。在一些实施例中,调制解调处理器可以是独立的器件。在另一些实施例中,调制解调处理器可以独立于处理器110,与移动通信模块150或其他功能模块设置在同一个器件中。
调制解调处理器可以包括调制器和解调器。其中,调制器用于将待发送的低频基带信号调制成中高频信号。解调器用于将接收的电磁波信号解调为低频基带信号。随后解调器将解调得到的低频基带信号传送至基带处理器处理。低频基带信号经基带处理器处理后,被传递给应用处理器。应用处理器通过音频设备(不限于扬声器170A,受话器170B等)输出声音信号,或通过显示屏194显示图像或视频。在一些实施例中,调制解调处理器可以是独立的器件。在另一些实施例中,调制解调处理器可以独立于处理器110,与移动通信模块150或其他功能模块设置在同一个器件中。
无线通信模块160可以提供应用在电子设备100上的包括无线局域网(wirelesslocal area networks,WLAN)(如Wi-Fi网络),蓝牙(bluetooth,BT),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GNSS),调频(frequency modulation,FM),近距离无线通信技术(near field communication,NFC),红外技术(infrared,IR)等无线通信的解决方案。无线通信模块160可以是集成至少一个通信处理模块的一个或多个器件。无线通信模块160经由天线2接收电磁波,将电磁波信号调频以及滤波处理,将处理后的信号发送到处理器110。无线通信模块160还可以从处理器110接收待发送的信号,对其进行调频,放大,经天线2转为电磁波辐射出去。
在一些实施例中,电子设备100的天线1和移动通信模块150耦合,天线2和无线通信模块160耦合,使得电子设备100可以通过无线通信技术与网络以及其他设备通信。
显示屏194用于显示图像,视频等。显示屏194包括显示面板。在一些实施例中,电子设备100可以包括1个或N个显示屏194,N为大于1的正整数。
传感器模块180中可以包括多种类型的传感器,对于支持指纹解锁的电子设备而言,需要包括指纹传感器180H。指纹传感器180H用于采集指纹。电子设备100可以利用采集的指纹特性实现指纹解锁,访问应用锁,指纹拍照,指纹接听来电等。
SIM卡接口195用于连接SIM卡。SIM卡可以通过插入SIM卡接口195,或从SIM卡接口195拔出,实现和电子设备100的接触和分离。电子设备100可以支持1个或N个SIM卡接口,N为大于1的正整数。SIM卡接口195可以支持Nano SIM卡,Micro SIM卡,SIM卡等。同一个SIM卡接口195可以同时插入多张卡。所述多张卡的类型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SIM卡接口195也可以兼容不同类型的SIM卡。SIM卡接口195也可以兼容外部存储卡。电子设备100通过SIM卡和网络交互,实现通话以及数据通信等功能。在一些实施例中,电子设备100采用嵌入式SIM(Embedded SIM,eSIM)卡。eSIM卡可以嵌在电子设备100中,不能和电子设备100分离。
本申请以下说明中,以SIM卡为可插拔式为例进行说明,也即用户在电子设备的SIM卡接口195中插入SIM卡后,使电子设备入网以实现移动通信。
目前的电子设备能够通过开启PIN码对电子设备的SIM卡提供保护,当用户在电子设备的系统中开启PIN码保护后,则用户需要进行解锁操作才能使用SIM卡。当用户连续输入错误的PIN码导致电子设备被锁时,电子设备会提示输入PIN解锁(personalidentification number unlock key,PUK)码。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PUK码只有一定次数的输入机会,全部次数用尽且仍然输入错误时SIM卡将会被冻结。
为了方便说明,以下说明及实施例中以电子设备为手机设备为例。
参见图2,该图为本申请提供的开启PIN码的界面示意图。
该界面仅是为了方便说明,并不构成对于本申请技术方案的限定。
电子设备进入系统设置中的SIM卡保护功能后,当开启SIM卡保护后,只要进行了开机、重启、插拔SIM卡的操作,就必须输入正确的PIN码才能重新使用SIM卡。
电子设备可以支持插入一张或者两者SIM卡,当电子设备插入两张SIM卡时,用户可以为两张SIM卡分别设置PIN码,用户可以同时开启对两张SIM卡的保护,此时当进行开机、重启、插拔SIM卡的操作后,用户需要分别输入两张SIM卡对应的PIN码后才能使用这两张SIM卡。
可以理解的是,对于eSIM卡,由于不能进行插拔操作,因此eSIM卡开启PIN码保护后,当进行开机或重启操作后,需要进行PIN校验。
一并参见图3、图4A和图4B。其中,图3为本申请提供的解锁SIM卡的界面示意图;图4A为本申请提供的指纹解锁的示意图一;图4B为本申请提供的指纹解锁的示意图二。
在电子设备插入开启PIN保护的SIM卡且开机后,或者在电子设备插入开启PIN保护的SIM卡且重启后,或者重新插拔SIM卡后,用户需要在图3所示的SIM卡解锁界面输入PIN码,以解锁SIM卡。
但是,当用户没有完成PIN验证后。用户可以通过按下电子设备的电源键使电子设备进入息屏状态,并且在息屏状态下进行指纹按压。
具体的,用户可以在图4A所示的场景下,通过屏下指纹解锁的方式进行指纹按压,以触发电子设备对指纹按压事件进行处理;或者,用户可以在图4B所示的场景下,通过侧边边框按钮指纹解锁的方式进行指纹按压,以触发电子设备对指纹按压事件进行处理。
此时电子设备会对指纹按压事件进行处理,并且给出响应的反馈,例如进行亮屏、震动等方式的反馈,用户可以根据反馈判断出进行验证的指纹是否正确。此时,用户可以无限次尝试指纹输入且不被禁止,这为指纹信息的泄露的提供了可能,第三方可以通过无限次尝试来攻击指纹解锁
下面具体说明目前技术中开启SIM卡保护功能后的指纹解锁方案。
参见图5,该图为开启SIM卡保护功能后的指纹解锁方法的流程图。
S11:用户进行开机、重启或插拔SIM卡中的一项操作。
本申请中的开机指已经插入SIM卡且开启PIN码保护的电子设备开机。本申请中的重启指已经插入SIM卡且开启PIN码保护的电子设备进行重启。
S12:SIM卡模块广播SIM卡信息。
用户通过进行开机、重启或者插拔SIM卡中的一项操作,触发手机的SIM模块读取SIM卡信息并对SIM信息进行广播。SIM卡信息中包括SIM卡的PUK码以及SIM卡的PIN码。
S13:广播接收模块接收并处理SIM卡信息,获取到PUK码以及PIN码。
S14:广播接收模块将PUK码以及PIN码发送至锁屏模块。
S15:锁屏模块开启PIN码的锁屏密码界面。
锁屏模块开启PIN码的锁屏密码界面(Bouncer),用户可以在PIN码的Bouncer上输入正确的PIN码以解锁SIM卡。
S16:锁屏模块向指纹模块发起指纹监听。
锁屏模块向指纹模块发起指纹监听,以使指纹模块注册指纹监听。
S17:指纹模块向指纹HAL模块注册指纹监听。
电子设备的硬件抽象层(Hardware Abstraction Layer,HAL)中包括指纹HAL模块。
HAL是软件层的例行程序包,为位于操作系统内核与硬件电路之间的接口层,用于模拟特定系统平台的细节使程序可以直接访问硬件的资源。指纹HAL模块用于使程序可以访问指纹传感器的硬件资源,进而根据指纹传感器获取到的指纹信息,实现指纹解锁。
指纹HAL模块注册指纹监听后,指纹HAL模块可以等待处理指纹按压事件。
S18:指纹HAL模块等待指纹按压事件。
S19:用户进行指纹按压。
用户通过在指纹传感器上进行指纹按压,使得指纹HAL模块处理该指纹按压事件。
S20:指纹HAL模块获取指纹按压事件的处理结果。
指纹HAL模块对指纹按压事件进行处理,获取指纹按压事件的处理结果。对指纹按压事件进行处理,也即验证当前获取的指纹信息与注册时存储的指纹信息是否匹配。若匹配,则指纹按压事件的处理结果为成功,此时的指纹解锁可以通过;否则,则指纹按压事件的处理结果为失败,此时的指纹解锁不通过。
S21:指纹HAL模块将指纹按压事件的处理结果发送至指纹模块。
S22:锁屏模块对指纹按压事件的处理结果进行回调。
S23:锁屏模块根据指纹按压事件的处理结果执行对应处理动作。
当指纹按压事件的处理结果为通过时,此时电子设备能够给出对应的反馈,例如亮屏;当指纹按压事件的处理结果为不通过时,此时电子设备也能够给出对饮高的反馈,例如震动,或者屏幕的指纹按压区域局部点亮。
但是,目前用户可以无限次尝试指纹输入且不被禁止,也即S19-S23这个过程可以多次重复进行,这为指纹信息的泄露的提供了可能。而一旦指纹信息被攻破,则宿主手机将不具有安全性,具体而言,如果指纹信息被攻破,此时将电子设备的SIM卡拔出后,电子设备由于没有插入SIM卡,也即不需要输入PIN,则利用指纹信息可以直接解锁手机,进而获取到手机的相关信息。因此目前的开启PIN码后的指纹解锁方案存在安全漏洞。
为了解决以上的技术问题,本申请提供一种保护指纹信息的方法及电子设备,能够当电子设备开启PIN码保护SIM卡时,当SIM卡的PIN验证未通过时,能够主动拦截电子设备监控到的指纹按压事件,使得当前手机不再对指纹按压事件进行处理,因此不会对指纹按压事件进行反馈,例如不进行光斑、震动、亮屏等反馈,用户无法根据反馈判断此时的指纹是否正确,也即不能通过无限次的按压尝试来攻破指纹信息,实现了对于指纹信息的保护,提升了电子设备的安全性。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清楚地理解本申请方案,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描述。
本申请说明中的“第一”、“第二”等用词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保护指纹信息的方法,下面结合具体的实现方式说明。
参见图6,该图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保护指纹信息的方法的流程图。
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31:进行PIN验证。
PIN用于保护SIM卡。本申请实施例中的SIM卡可以为Nano SIM卡,Micro SIM卡,普通规格SIM卡等非嵌入式SIM卡,或者为eSIM卡。
电子设备上包括两个SIM卡时,例如包括SIM卡1和SIM卡2。若仅SIM卡1开启了PIN保护,则只需要进行对于SIM卡1的PIN验证;若SIM卡1和SIM卡2均开启了PIN保护,则需要依次分别对SIM卡1和SIM卡2进行PIN验证。
S32:当PIN验证未通过时,拦截对指纹按压事件的处理。
PIN验证未通过,指用户没有在PIN解锁界面输入正确的PIN。具体可以包括:用户在PIN解锁界面输入了错误的PIN;用户没有在PIN解锁界面进行输入,并且点按电子设备的电源键使电子设备进入息屏状态;用户没有在PIN解锁界面进行输入,并且此时电子设备处于亮屏状态等。
若仅SIM卡1开启了PIN保护,则当对于SIM卡1的PIN验证未通过时,拦截对指纹按压事件的处理。
如上所述,当SIM卡1和SIM卡2均开启了PIN保护时,则当SIM卡1和SIM卡2的PIN验证中存在一个未通过时,拦截对指纹按压事件的处理。只有当两个SIM卡的PIN验证均通过,才会停止拦截对指纹按压事件的处理。
拦截对指纹按压事件的处理后,电子设备的指纹识别模块无法触发指纹校验与对比,并且电子设备的锁屏模块不能对获取指纹按压事件的处理结果进行回调,使得电子设备不会对指纹识别结果进行反馈。
采用本申请的方案后,在图4A的场景中,PIN验证未通过时,用户控制电子设备黑屏后,即使手指按压指纹解锁区域,整个屏幕不会出现图4A中用于反馈指纹是否匹配的局部点亮区域,也不会进行震动或者其它方式的反馈,而是始终维持屏幕处于黑屏状态。
采用本申请的方案后,在图4B的场景中,PIN验证未通过时,用户控制电子设备黑屏后,即使手指按压侧边指纹解锁按键后,整个屏幕不会反馈指纹是否匹配,也即不会出现局部点亮区域、震动或者其它方式的反馈,而是始终维持屏幕处于黑屏状态。
综上所述,利用本申请实施提供的方法,当PIN验证未通过时,拦截对指纹按压事件的处理,此时用户进行指纹按压后,电子设备不会完成对指纹按压事件的处理,由于此时电子设备不识别用户的指纹,因此不会对识别结果进行相应的反馈,使得当前用户无法从光斑、亮屏时长、震动等反馈区分出正确指纹或者错误指纹,进而保护指纹信息,提升了电子设备的安全性。
下面结合具体的实现方式进行说明。
为了方便本领域技术人员更清楚的理解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下面首先说明应用本方法的电子设备的软件系统架构。
电子设备的软件系统可以采用分层架构,事件驱动架构,微核架构,微服务架构,或云架构。本发明实施例以分层架构的Android系统为例,示例性说明电子设备的软件结构。
参见图7,该图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的软件结构框图。
分层架构将软件分成若干个层,层与层之间通过软件接口通信。在一些实施例中,Android系统从上至下分别为应用程序层,应用程序框架层,系统层,扩展层和内核层。
应用程序层可以包括一系列应用程序包。应用程序包可以包括相机,图库,日历,通话,地图,导航,WLAN,蓝牙,音乐,视频,短信息等应用程序。本申请实施例中,系统还提供了SIM卡保护的功能。
电子设备的系统用户界面(system user interface,system UI)为系统的核心应用之一,负责反馈系统及应用状态并与用户保持大量的交互。以system UI为基类,systemUI的子类实现了不同的系统界面。system UI主要的视图结构包括锁屏壁纸(wallpaper)、状态栏(Status Bar)、锁屏界面(Keyguard)以及锁屏密码界面(Bouncer)。状态栏(StatusBar)用于显示系统的状态信息。锁屏(Keyguard)界面,用于处理锁屏、解锁以及锁屏下显示通知等功能。Bouncer包括了SIM卡的PIN码输入界面。
应用程序框架层为应用程序层的应用程序提供应用编程接口(applicationprogramming interface,API)和编程框架。应用程序框架层包括一些预先定义的函数。应用程序框架层可以包括窗口管理器,内容提供器,视图系统,电话管理器,资源管理器,通知管理器等。
例如,窗口管理器用于管理窗口程序。窗口管理器可以获取显示屏大小,判断是否有状态栏,锁定屏幕,截取屏幕等。内容提供器用来存放和获取数据,并使这些数据可以被应用程序访问。视图系统包括可视控件,例如显示文字的控件,显示图片的控件等。视图系统可用于构建应用程序。显示界面可以由一个或多个视图组成的。
应用程序框架层包括的预先定义的函数可以作用于电子设备的锁屏或者解锁流程中,当开启SIM卡保护,部分函数可以作用于解锁SIM卡。
锁屏流程中的核心包括:锁屏视图控制中心(Keyguard View Mediator)、锁屏消息派发中心(Keyguard Update Monitor)和锁屏密码界面类(Keyguard Bouncer)等。
其中,Keyguard View Mediator继承system UI,是锁屏的核心类,是交互的中转类,其它对象都通过Keyguard View Mediator相互交互。
Keyguard Update Monitor是状态回调的管理类,负责进行锁屏消息的派发。
Keyguard Bouncer是锁屏view的通信交互类,负责具体执行锁屏的操作,包括锁屏UI的加载,解锁等。
此外,其余相关的类还包括:
状态栏视图控制类(Status Bar Keyguard View Manager),负责处理锁屏的操作,但该类也会负责显示PIN码Bouncer的视图;
屏幕根布局控制类(Keyguard Host View),用于控制显示主安全保护屏幕界面,以及处理当前的指纹状态,并且更新当前的指纹状态;
指纹状态控制类(Finger View Helper),用于对当前的指纹状态进行控制。
应用程序框架层中的电话管理器(Telephony Manager)能够获取网络的状态信息,以及获取SIM卡广播信息。
安卓运行时(Android Runtime)包括核心库和虚拟机。Android runtime负责安卓系统的调度和管理。
系统库包含两部分:一部分是java语言需要调用的功能函数,另一部分是安卓的核心库。
应用程序层和应用程序框架层运行在虚拟机中。虚拟机将应用程序层和应用程序框架层的java文件执行为二进制文件。虚拟机用于执行对象生命周期的管理,堆栈管理,线程管理,安全和异常的管理,以及垃圾回收等功能。
系统库可以包括多个功能模块。例如:表面1管理器(surface manager),媒体库(Media Libraries),三维图形处理库(例如:OpenGL ES),2D图形引擎(例如:SGL)等。
拓展层中包括硬件抽象层(Hardware Abstraction Layer,HAL),HAL是软件层的例行程序包,为位于操作系统内核与硬件电路之间的接口层,用于模拟特定系统平台的细节使程序可以直接访问硬件的资源。HAL层可以包括但不限于:音频(Audio)HAL模块、传感器(Sensor)HAL模块、调制解调(Modem)HAL模块、相机HAL模块、虚拟相机HAL模块以及指纹HAL模块等。
内核层是硬件和软件之间的层。内核层可以包含显示驱动,相机驱动,USB驱动,CPU驱动,音频驱动,网络驱动(如Wi-Fi驱动),存储驱动和传感器驱动等。其中,传感器驱动包括指纹传感器驱动。
参见图8,该图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保护指纹信息的方法的流程图。
S41:用户进行开机、重启或插拔SIM卡中的一项操作。
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开机指已经插入SIM卡且开启PIN码保护的电子设备开机。
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重启指已经插入SIM卡且开启PIN码保护的电子设备进行重启。
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插拔SIM卡是指电子设备在开机状态下,进行SIM卡的插入,此时电子设备可以处于锁屏状态或者处于解锁状态,本申请实施例不作限定。
S42:SIM卡模块广播SIM卡信息。
SIM卡信息中包括SIM卡的PUK码以及SIM卡的PIN码。
S43:广播接收模块接收并处理SIM卡的广播消息。
广播接收模块解析SIM卡的广播消息,获取到PUK码以及PIN码。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广播接收模块为锁屏模块的组件,用于从广播消息中获取是否需要进行PIN验证的指示,并告知锁屏模块。当需要进行PIN验证时,能从广播消息中解析得到PUK码以及PIN码。
S44:广播接收模块将PUK码以及PIN码发送至锁屏模块。
S45:锁屏模块开启PIN码解锁界面。
当确定广播消息指示需要进行PIN验证时,锁屏模块弹出SIM卡的PIN解锁界面,以进行PIM验证。该PIN解锁界面也即PIN码的锁屏密码界面(Bouncer),用户可以在PIN码的Bouncer上输入正确的PIN码以解锁SIM卡。
S46a:锁屏模块向指纹模块发起指纹监听。
锁屏模块向指纹模块发起指纹监听,以使指纹模块注册指纹监听。
S47a:指纹模块向指纹HAL模块注册指纹监听。
指纹HAL模块注册指纹监听后,指纹HAL模块可以等待处理指纹按压事件。
指纹HAL模块用于使程序可以访问指纹传感器的硬件资源,进而根据指纹传感器获取到的指纹信息,实现指纹解锁。
S46b:锁屏模块确定广播消息指示需要进行PIN验证时,向指纹模块发送拦截指令。
S46a发起指纹监听,并且锁屏模块根据广播消息确定此时需要进行PIN验证,也即此时未在PIN解锁界面进行PIN输入,或者输入错误的PIN时,需要拦截对指纹按压事件的处理。锁屏模块生成拦截指令,该拦截指令用于拦截对指纹按压事件的检测结果的处理。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当电子设备开机后插入至少一张开启PIN保护的SIM卡,或者,电子设备已包括至少一张开启PIN保护的SIM卡且重启,或者,电子设备已包括至少一张PIN保护的SIM卡后开机时,SIM卡的广播消息指示需要进行PIN验证。
S47b:指纹模块将拦截指令透传至指纹HAL模块。
透传即透明传输(pass-through),指的是在通讯中不管传输的业务内容如何,只负责将传输的内容由源地址传输到目的地址,而不对业务数据内容做任何改变。
S48b:指纹HAL模块接收到拦截指令后停止处理指纹按压事件。
此时,当电子设备的指纹传感器检测到指纹按压事件时,会生成指纹按压事件的检测结果,但是由于拦截指令的存在,指纹HAL模块会拦截对指纹传感器的检测结果的处理。
参见图9,该图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实现指纹信息保护时的系统架构图。
手机的SIM卡模块读取SIM卡信息并对SIM卡信息进行广播后,该SIM卡信息中包括有PIN码,也即相当于进行了PIN码广播。当锁屏模块收到PIN码的广播后拉起PIN码的锁屏密码界面(Bouncer),并生成拦截指令,拦截指纹HAL模块处理指纹按压事件,此时指纹传感器对指纹按压的检测结果无法被指纹HAL模块处理。
下面说明system UI的锁屏模块生成拦截指令的实现方式、
参见图10,该图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拦截指令的生成方法的流程图。
S51:Keyguard View Mediator开启拉起PIN码Bouncer。
锁屏视图控制中心Keyguard View Mediator当接收到SIM模块的PIM码广播后,开始拉起PIN码Bouncer。
S52:Status Bar Keyguard View Manager控制显示PIN码Bouncer的视图。
状态栏视图控制类Status Bar Keyguard View Manager在Keyguard ViewMediator拉起PIN码Bouncer后,控制显示PIN码Bouncer的视图。
S53:Keyguard Bouncer准备显示PIN码Bouncer的视图。
S54:Keyguard Host View控制显示主安全保护屏幕界面并处理当前的指纹状态。
指纹状态包括正常处理指纹按压事件或者拦截处理指纹按压事件。
屏幕根布局控制类Keyguard Host View对当前密码锁类型进行判断,如果是PIN码Bouncer,则确定需要对指纹HAL模块的指纹按压时间进行拦截,将此事的指纹状态切换为拦截处理指纹按压事件。通过拦截指纹按压事件的处理,使得显示的主安全保护屏幕界面始终为未进行指纹按压事件时对应的主安全保护屏幕界面。
S55:Finger View Helper向指纹模块发送拦截指令。
此时,指纹状态控制类Finger View Helper向应用程序框架层(Framework)的指纹模块发送拦截指令,进而对指纹状态进行控制。该拦截指令能够拦截对指纹传感器检测到的检测结果进行进一步的处理。该指纹传感器可以为屏下指纹传感器,或者侧边按键指纹传感器。
下面说明亮灭屏场景下生成拦截指令的实现方式。
参见图11,该图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拦截指令的生成方法的流程图。
S61:Keyguard Update Monitor处理唤醒屏幕并更新指纹状态。
电子设备未通过PIN验证且亮灭屏后,灭屏状态下锁屏消息派发中心KeyguardUpdate Monitor触发对于指纹HAL模块的控制,也即将指纹状态更新为拦截处理指纹按压事件。
S62:Keyguard Host View响应更新指纹状态。
屏幕根布局控制类Keyguard Host View响应Keyguard Update Monitor,对指纹状态进行更新。
S63:Finger View Helper向指纹模块发送拦截指令。
此时,指纹状态控制类Finger View Helper向应用程序框架层(Framework)的指纹模块发送拦截指令,进而对指纹状态进行控制。该拦截指令能够拦截对指纹传感器检测到的检测结果进行进一步的处理。该指纹传感器可以为屏下指纹传感器,或者侧边按键指纹传感器。
综上所述,采用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案,当PIN验证未通过时,电子设备不会完成对指纹按压事件的处理,由于此时电子设备不识别用户的指纹,因此不会对识别结果进行相应的反馈,使得当前用户无法从光斑、亮屏时长、震动等反馈区分出正确指纹或者错误指纹,进而保护指纹信息,提升了电子设备的安全性。
以上实施例介绍了PIN验证未通过时,拦截对指纹按压事件的处理的实现方式,下面说明解除该拦截指令,使得电子设备能够正常进行指纹解锁的实现方式。
参见图12,该图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恢复指纹解锁的方法的流程图。
S71:PIN验证通过或者SIM卡拔出。
图8对应的说明中,当未通过PIN验证时,拦截指令会拦截对指纹按压事件的处理。因此当PIN验证通过,也即用户在PIN解锁界面输入正确的PIN后,电子设备恢复正常的指纹解锁。
此外,当PIN验证未通过时,用户可以将开启PIN验证的SIM卡拔出,此时SIM卡模块检测到SIM卡被拔出后,SIM的广播消息指示此时不需要进行PIN验证,则不会弹出SIM卡的解锁界面,此时也可以恢复正常的指纹解锁。
S72:锁屏模块向指纹模块发送解除拦截指令。
锁屏模块生成解除拦截指令,解除拦截指令用于解除拦截指令,以恢复对指纹按压事件的处理。
S73:指纹模块将解除拦截指令透传至指纹HAL模块。
S74:指纹HAL模块接收到解除拦截指令后恢复处理指纹按压事件。
此时,指纹HAL模块正常等待指纹按压事件,用户可以通过在指纹传感器上进行指纹按压,使得指纹HAL模块处理该指纹按压事件。
以上实施例中,拦截指令用于拦截指纹HAL模块对于指纹按压事件的处理,下面说明其它的实现方式。
参见图13,该图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保护指纹信息的方法的流程图。
S81:用户进行开机、重启或插拔SIM卡中的一项操作。
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开机指已经插入SIM卡且开启PIN码保护的电子设备开机。
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重启指已经插入SIM卡且开启PIN码保护的电子设备进行重启。
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插拔SIM卡是指电子设备在开机状态下,进行SIM卡的插入,此时电子设备可以处于锁屏状态或者处于解锁状态,本申请实施例不作限定。
S82:SIM卡模块广播SIM卡信息。
SIM卡信息中包括SIM卡的PUK码以及SIM卡的PIN码。
S83:广播接收模块接收并处理SIM卡的广播消息。
解析SIM卡的广播消息,获取到PUK码以及PIN码。
S84:广播接收模块将PUK码以及PIN码发送至锁屏模块。
S85:锁屏模块开启PIN码解锁界面。
当确定所述广播消息指示需要进行PIN验证时,弹出SIM卡的PIN解锁界面,以进行所述PIM验证。
锁屏模块开启PIN码的锁屏密码界面(Bouncer),用户可以在PIN码的Bouncer上输入正确的PIN码以解锁SIM卡。
S86a:锁屏模块向指纹模块发起指纹监听。
S87a:指纹模块向指纹HAL模块注册指纹监听。
指纹HAL模块注册指纹监听后,指纹HAL模块可以等待处理指纹按压事件。
S86b:锁屏模块控制指纹传感器停止工作。
当未在PIN解锁界面进行PIN输入,或者输入错误的PIN时,确定此时PIN验证未通过,需要拦截对指纹按压事件的处理。
此时锁屏模块控制指纹传感器停止工作,以使指纹HAL模块获取不到指纹按压事件的检测结果,进而不能开始处理指纹按压事件。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锁屏模块生成指纹传感器的关闭指令,电子设备的处理器根据该关闭指令控制指纹传感器关闭。
以上说明了通过控制指纹传感器停止工作以拦截指纹处理事件的实现方式,下面说明控制指纹传感器恢复工作,以使得电子设备能够正常进行指纹解锁的实现方式。
参见图14,该图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恢复指纹解锁的方法的流程图。
S91:PIN验证通过或者SIM卡拔出。
当未通过PIN验证时,指纹传感器处于停止工作的状态,此时拦截了对指纹按压事件的处理。当PIN验证通过,也即用户在PIN解锁界面输入正确的PIN后,电子设备恢复正常的指纹解锁。
此外,当PIN验证未通过时,用户可以将开启PIN验证的SIM卡拔出,此时SIM卡模块检测到SIM卡被拔出后,SIM的广播消息指示此时不需要进行PIN验证,则不会弹出SIM卡的解锁界面,此时也可以恢复正常的指纹解锁。
S92:锁屏模块控制指纹传感器恢复工作。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锁屏模块生成指纹传感器的开启指令,电子设备的处理器根据该开启指令控制指纹传感器启动。
S93:指纹传感器等待用户进行指纹按压。
此时,指纹传感器启动工作,能够正常获取指纹按压事件的检测结果,用户可以通过在指纹传感器上进行指纹按压,使得指纹HAL模块处理该指纹按压事件的检测结果,进而实现指纹解锁,或者当指纹解锁失败时,给出相应的反馈。
综上所述,采用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案,当PIN验证未通过时,控制电子设备的指纹传感器停止工作,此时电子设备不会完成对指纹按压事件的处理,由于电子设备不识别用户的指纹,因此不会对识别结果进行相应的反馈,使得当前用户无法从光斑、亮屏时长、震动等反馈区分出正确指纹或者错误指纹,进而保护指纹信息,提升了电子设备的安全性。
下面结合具体的应用场景说明本申请图8和图13的方案应用于电子设备后的技术效果。
电子设备可能处于覆盖态或者非覆盖态。其中,覆盖态指电子设备上的应用程序能够提供独特的锁屏界面或者组件,与电子设备的原有锁屏界面相融合。这些应用程序可以包括音乐播放软件,视频播放软件等。以音乐播放软件为例,当开启音乐播放软件的音乐锁屏后,将电子设备锁屏后点亮屏幕,此时锁屏界面为音乐锁屏界面,该音乐锁屏界面可以展示当前播放的音乐、歌手、歌词或者专辑信息中的一项或者多项。
非覆盖态对应常规的锁屏界面,此时没有开启应用程序的锁屏界面。
当电子设备开启PIN码保护SIM卡后,可能存在以下的场景。
在一种可能的场景中,锁屏界面处于非覆盖态,此时插入两张开启PIN码保护的SIM卡。采用本申请的方案后,通过拦截指纹按压事件,只要存在一个PIN码未被解锁,无论处于亮屏状态还是灭屏状态,在指纹检测区域进行指纹按压后均无响应,也即电子设备无震动、局部点亮、局部光斑等反馈。当两个PIN码都解锁,或者PIN码未解锁的SIM卡被拔出时,指纹解锁复正常。
在另一种可能的场景中,锁屏界面处于非覆盖态,此时插入一张开启PIN码保护的SIM卡。采用本申请的方案后,通过拦截指纹按压事件,当PIN码未被解锁时,无论处于亮屏状态还是灭屏状态,在指纹检测区域进行指纹按压后均无响应,也即电子设备无震动、局部点亮、局部光斑等反馈。当PIN码都解锁,或者PIN码未解锁但SIM卡被拔出时,指纹检解锁复正常。
在又一种可能的场景中,电子的PIN码解锁后,对电子设备进行重启。此时需要重新再次解锁一次PIN码,否则指纹检测区域进行指纹按压后无响应。当再次解锁PIN码后,恢复正常的指纹按压检测。
在再一种可能的场景中,电子的PIN码解锁后,拔出SIM卡,此时指纹解锁正常。再次插入PIN码保护的SIM卡后,当PIN码未被解锁时,指纹检测区域进行指纹按压后无响应。当PIN码再次解锁后,指纹解锁复正常。
在另一种可能的场景中,电子的PIN码解锁后,指纹解锁复正常。但是多次指纹解锁失败,例如多次使用了错误的指纹或者手指不清洁导致解锁失败。此时电子设备可能出现30秒的锁定,也即30秒内不再处理指纹按压事件,30后恢复,当30秒后再次发生多次解锁失败,会延长锁定时间,例如进行5分钟的锁定,依次类推。电子设备的锁定时间可以进行设定,以上仅为示意说明。当在锁定时间内插入开启PIN码保护的SIM卡时,当PIN码未被解锁时,无论处于亮屏状态还是灭屏状态,以及无论是处于锁定时间内还是锁定时间已经结束,在指纹检测区域进行指纹按压后均无响应。当PIN码解锁后,若此时处于锁定时间内,则指纹解锁仍然被锁定,若此时锁定时间结束,则指纹解锁复正常。
在又一种可能的场景中,当电子设备处于覆盖态时,例如从锁定界面上滑小工具进入计算器界面或者开启音乐锁屏后,插入开启PIN码保护的SIM卡后,由当前界面返回PIN码解锁界面,无论处于亮屏状态还是灭屏状态,在指纹检测区域进行指纹按压后均无响应。当PIN码解锁后或者拔出该SIM卡后,指纹解锁复正常。如果电子设备插入的是未开启PIN码保护的SIM卡,则不会显示PIN码解锁界面,指纹解锁维持正常。
在再一种可能的场景中,当PIN码解锁后或者拔出开启PIN码保护的SIM卡后,电子设备的指纹信息录入、指纹信息删除、隐私空间登录、应用锁、保密柜、指纹支付等功能均回复正常不受影响。
基于以上实施例提供的保护指纹信息的方法,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下面结合附图具体说明。
参见图15,该图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的示意图。
该电子设备1500可以为使手机、可穿戴电子设备(例如智能手表)或者平板电脑等,电子设备可以插入SIM卡或者内部集成有eSIM卡,并且支持开启PIN码保护SIM卡。
电子设备1500包括:至少一个处理器1501,以及与处理器1501连接的至少一个存储器1502,还包括总线1503。处理器1501、存储器1502通过总线1503完成相互间的通信。
处理器1501中包含内核,由内核去存储器1502中调取相应的程序单元。内核可以设置一个或以上,用于调用存储器1502中的程序指令,以执行上述的保护指纹信息的方法。
关于电子设备1500的具体实现方式,还可以参见图1对应的说明,本申请实施例在此不再赘述。
综上所述,采用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当PIN验证未通过时,拦截对指纹按压事件的处理,此时由于电子设备不识别用户的指纹,因此不会对识别结果进行相应的反馈,使得当前用户无法从光斑、亮屏时长、震动等反馈区分出正确指纹或者错误指纹,进而保护指纹信息,提升了电子设备的安全性。
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程序,该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所述的保护指纹信息的方法。
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当在数据处理设备上执行时,适于执行初始化有以上保护指纹信息的方法的相关步骤的程序。
存储器可能包括计算机可读介质中的非永久性存储器,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access memory,RAM)和/或非易失性内存等形式,如只读存储器(read only memory,ROM)或闪存(flash RAM),存储器包括至少一个存储芯片。存储器是计算机可读介质的示例。
计算机可读介质包括永久性和非永久性、可移动和非可移动媒体可以由任何方法或技术来实现信息存储。信息可以是计算机可读指令、数据结构、程序的模块或其他数据。计算机的存储介质的例子包括,但不限于相变内存(phase random access memory,PRAM)、静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tatic random access memory,SRAM)、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ynamic random-access memory,DRAM)、其他类型的随机存取存储器、只读存储器、电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lectrically-erasable programmable read-only memory,EEPROM)、快闪记忆体或其他内存技术等。
应当理解,在本申请中,“至少一个(项)”是指一个或者多个,“多个”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和/或”,用于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只存在A,只存在B以及同时存在A和B三种情况,其中A,B可以是单数或者复数。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以上所述,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申请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12)

1.一种保护指纹信息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于电子设备,所述方法包括:
进行个人识别密码PIN验证,所述PIN用于保护用户身份模块SIM卡;
当所述PIN验证未通过时,拦截对指纹按压事件的处理。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当所述PIN验证未通过时,拦截对指纹按压事件的处理,具体包括:
当未在PIN解锁界面进行PIN输入,或者输入错误的PIN时,确定此时PIN验证未通过,拦截对指纹按压事件的处理。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进行个人识别密码PIN验证,具体包括:
解析所述SIM卡的广播消息;
当确定所述广播消息指示需要进行PIN验证时,弹出SIM卡的PIN解锁界面,以进行所述PIM验证。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当电子设备开机后插入至少一张开启PIN保护的SIM卡,或者,电子设备已包括至少一张开启PIN保护的SIM卡且重启,或者,电子设备已包括至少一张PIN保护的SIM卡后开机时,所述SIM卡的广播消息指示需要进行PIN验证。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拦截对指纹按压事件的处理,具体包括:
当所述电子设备的指纹传感器检测到指纹按压事件时,拦截对所述指纹传感器的检测结果的处理。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拦截对所述指纹传感器的检测结果的处理,具体包括:
当确定所述广播消息指示需要进行PIN验证时,生成拦截指令,所述拦截指令用于拦截对所述指纹传感器的检测结果的处理。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当所述PIN验证通过,或所述SIM卡拔出时,生成解除拦截指令,所述解除拦截指令用于解除所述拦截指令,以恢复对所述指纹按压事件的处理。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拦截对指纹按压事件的处理,具体包括:
控制所述电子设备的指纹传感器停止工作,以使所述指纹传感器无法获取所述指纹按压事件的检测结果。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当所述PIN验证通过,或所述SIM卡拔出时,控制所述电子设备的指纹传感器恢复工作,恢复对所述指纹按压事件的处理。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SIM卡为非嵌入式SIM卡或者嵌入式eSIM卡。
11.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设备包括存储器和处理器,所述存储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处理器用于调用并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以实现权利要求1-10中任一项所述的保护指纹信息的方法。
12.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电子设备执行时实现权利要求1-10中任意一项所述的保护指纹信息的方法。
CN202310621654.5A 2023-05-29 2023-05-29 一种保护指纹信息的方法及电子设备 Pending CN117715031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621654.5A CN117715031A (zh) 2023-05-29 2023-05-29 一种保护指纹信息的方法及电子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621654.5A CN117715031A (zh) 2023-05-29 2023-05-29 一种保护指纹信息的方法及电子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715031A true CN117715031A (zh) 2024-03-15

Family

ID=9015216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621654.5A Pending CN117715031A (zh) 2023-05-29 2023-05-29 一种保护指纹信息的方法及电子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7715031A (zh)

Citations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801708A (zh) * 2005-01-04 2006-07-12 富士通株式会社 安全管理方法、程序和信息设备
CN101252703A (zh) * 2008-03-28 2008-08-27 宇龙计算机通信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一种终端资料的保护方法、系统以及移动通信终端
CN102340578A (zh) * 2011-09-23 2012-02-01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移动终端的开机方法及移动终端
CN102883026A (zh) * 2012-09-07 2013-01-16 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移动终端实现开机保护的方法
CN106845181A (zh) * 2017-01-17 2017-06-13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一种密码的获取方法及电子设备
CN107169337A (zh) * 2017-06-27 2017-09-15 上海传英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管理方法、装置及终端
CN107329678A (zh) * 2017-06-22 2017-11-07 深圳传音通讯有限公司 电子终端的解锁方法、装置及电子终端
CN107403088A (zh) * 2017-07-10 2017-11-28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密码识别的方法以及装置
CN108154012A (zh) * 2017-12-01 2018-06-12 北京集创北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安全认证方法和装置
CN109472122A (zh) * 2018-12-29 2019-03-15 上海爱优威软件开发有限公司 一种多媒体信息提示方法及系统
CN109873747A (zh) * 2017-12-05 2019-06-11 纬创资通股份有限公司 电子装置及其解锁方法
CN112825092A (zh) * 2019-11-21 2021-05-21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终端解锁方法和系统、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13315639A (zh) * 2021-07-05 2021-08-27 安徽中科晶格技术有限公司 身份认证系统及方法
CN115079920A (zh) * 2022-06-30 2022-09-20 蔡秋伏 终端设备的指纹和人脸识别功能的控制方法和终端设备
CN115442474A (zh) * 2021-06-02 2022-12-06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信息保护方法及电子设备
CN115623486A (zh) * 2021-07-15 2023-01-17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个人身份识别码pin码的处理方法和装置

Patent Citations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801708A (zh) * 2005-01-04 2006-07-12 富士通株式会社 安全管理方法、程序和信息设备
CN101252703A (zh) * 2008-03-28 2008-08-27 宇龙计算机通信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一种终端资料的保护方法、系统以及移动通信终端
CN102340578A (zh) * 2011-09-23 2012-02-01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移动终端的开机方法及移动终端
CN102883026A (zh) * 2012-09-07 2013-01-16 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移动终端实现开机保护的方法
CN106845181A (zh) * 2017-01-17 2017-06-13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一种密码的获取方法及电子设备
CN107329678A (zh) * 2017-06-22 2017-11-07 深圳传音通讯有限公司 电子终端的解锁方法、装置及电子终端
CN107169337A (zh) * 2017-06-27 2017-09-15 上海传英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管理方法、装置及终端
CN107403088A (zh) * 2017-07-10 2017-11-28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密码识别的方法以及装置
CN108154012A (zh) * 2017-12-01 2018-06-12 北京集创北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安全认证方法和装置
CN109873747A (zh) * 2017-12-05 2019-06-11 纬创资通股份有限公司 电子装置及其解锁方法
CN109472122A (zh) * 2018-12-29 2019-03-15 上海爱优威软件开发有限公司 一种多媒体信息提示方法及系统
CN112825092A (zh) * 2019-11-21 2021-05-21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终端解锁方法和系统、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15442474A (zh) * 2021-06-02 2022-12-06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信息保护方法及电子设备
CN113315639A (zh) * 2021-07-05 2021-08-27 安徽中科晶格技术有限公司 身份认证系统及方法
CN115623486A (zh) * 2021-07-15 2023-01-17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个人身份识别码pin码的处理方法和装置
CN115079920A (zh) * 2022-06-30 2022-09-20 蔡秋伏 终端设备的指纹和人脸识别功能的控制方法和终端设备

Non-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微尘360: "如果手机错十几次密码还可以用指纹解锁吗?", Retrieved from the Internet <URL:https://zhidao.baidu.com/question/496216790848438212.html> *
指间沙19920515: "苹果6用指纹解锁,但忘记了开机密码,由于多次输入密码,被锁了,24小时还能用指纹开机吗", Retrieved from the Internet <URL:https://zhidao.baidu.com/question/2120151937050554547.html> *
梦想哥NICE: "vivo手机重启后忘记了密码,但知道指纹,可是不能用指纹,忘记密码也不可以?", Retrieved from the Internet <URL:https://zhidao.baidu.com/question/2017172194772247228.html> *
青岛英茂汇1: "华为电脑密码多次输入错误后面能不能用指纹", Retrieved from the Internet <URL:https://zhidao.baidu.com/question/657188467105675965.html>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3913516B1 (en) File access authority authentication method and electronic device
CN111191213B (zh) 一种删除安全业务的方法及电子设备
CN112738143B (zh) 一种账号绑定方法、设备及系统
CN113408016B (zh) 保存密文的方法和装置
CN115328563B (zh) 系统启动方法及电子设备
EP4266202A1 (en) Data protection method and system, and medium and electronic device
CN113703894A (zh) 通知消息的显示方法和显示装置
CN117715031A (zh) 一种保护指纹信息的方法及电子设备
CN116305093B (zh) 小应用程序的操作方法和电子设备
CN112528311B (zh) 数据管理方法、装置及终端
CN116028148A (zh) 一种界面处理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
CN117425227A (zh) 建立基于WiFi直接连接的会话的方法和装置
CN115309547A (zh) 处理异步binder调用的方法和装置
CN116048685B (zh) 杂志锁屏的显示方法、图形界面及电子设备
CN113688374B (zh) 验证方法及电子设备
CN117135263B (zh) 日志信息获取方法、电子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16048829B (zh) 接口调用方法、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6302291B (zh) 应用显示方法、电子设备以及存储介质
CN116056176B (zh) 一种apn切换方法及相关设备
CN114625428B (zh) 一种应用异常的处理方法及电子设备
CN117729528A (zh) 一种搜索空中配置cota包的方法和装置
CN117633773A (zh) 拦截补丁的方法和电子设备
CN117812061A (zh) 一种信息共享方法、设备和系统
CN117707753A (zh) 资源更新控制方法、电子设备及芯片系统
CN112446044A (zh) 一种日志脱敏方法及电子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