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713890A - 信号转发方法及系统 - Google Patents

信号转发方法及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713890A
CN117713890A CN202311542629.4A CN202311542629A CN117713890A CN 117713890 A CN117713890 A CN 117713890A CN 202311542629 A CN202311542629 A CN 202311542629A CN 117713890 A CN117713890 A CN 11771389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requency
repeater
signal
receiving
modu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1542629.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章灵芝
李宛真
王丹
张春玲
丁高泉
王进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tate Grid Information and Telecommunicatio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tate Grid Information and Telecommunicatio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tate Grid Information and Telecommunication Co Ltd filed Critical State Grid Information and Telecommunicatio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1542629.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7713890A/zh
Publication of CN11771389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71389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Radio Relay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信号转发方法及系统。所述方法应用于信号转发系统,所述信号转发系统包括第一中继器和第二中继器,所述方法包括:所述第一中继器以第一频率接收目标发送终端发送的信号;所述第一中继器将所述信号的转发频率转换为第二频率;该第二频率的值与所述第一频率的值不同;所述第一中继器将所述信号以所述第二频率发送至对应的接收设备;所述第二中继器接收对应的发送设备发送的信号,并将所述信号以第一频率发送至目标接收终端。通过本申请,可以减少中继器的自干扰问题,提高中继器增益,扩大无线通信网络的覆盖范围,以及业务处理能力。

Description

信号转发方法及系统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信号转发方法及系统。
背景技术
伴随着分布式新能源比例的不断增加,叠加符合双峰特性变化,电网供应难度、电网控制和安全运行风险也不断增加。为适应新形势发展,需要对无线通信技术、数字化系统构建等技术研究加大投入力度,构建符合电力特点的无线通信技术支撑体系,统一支撑电网高效、稳定、安全运行。因此,需要在目前已建设应用电力自有频段无线专网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的业务通过上行或下行覆盖增强技术以满足电力无线专网覆盖及业务上行或者下行的速率要求。
相关技术中,通过在无线通信系统中设置中继的方式延伸无线网络的覆盖范围。然而,现有无线中继设备采用双全工的方式,收发频率相同。受到无线中继设备体积的限制,发射天线和接收天线距离较近,容易产生自干扰问题和板间同频耦合干扰问题。因此相关技术中仍然存在中继设备增益差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申请的目的在于解决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提出一种信号转发方法及系统。
基于上述目的,本申请提供了信号转发方法,应用于信号转发系统,所述信号转发系统包括第一中继器和第二中继器,所述方法包括:
所述第一中继器以第一频率接收目标发送终端发送的信号;
所述第一中继器将所述信号的转发频率转换为第二频率;该第二频率的值与所述第一频率的值不同;
所述第一中继器将所述信号以所述第二频率发送至对应的接收设备;
所述第二中继器接收对应的发送设备发送的信号,并将所述信号以第一频率发送至目标接收终端。
可选地,所述所述第二中继器接收对应的发送设备发送的信号,并将所述信号以第一频率发送至目标接收终端,包括:
所述第二中继器以第二频率接收对应设备发送的信号;
所述第二中继器将所述信号的转发频率转换为第一频率;
所述第二中继器将所述信号以第一频率发送至所述目标接收终端。
可选地,所述所述第二中继器接收对应的发送设备发送的信号,并将所述信号以第一频率发送至目标接收终端,还包括:
所述第二中继器以第三频率接收对应设备发送的信号;该第三频率的值与所述第一频率的值不同;
所述第二中继器将所述信号的转发频率转换为第一频率;
所述第二中继器将所述信号以第一频率发送至所述目标接收终端。
可选地,所述信号转发系统还包括第三中继器,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第三中继器以第四频率接收对应的发送设备发送的信号;
所述第三中继器将所述信号的转发频率转换为第五频率;该第五频率的值与所述第四频率的值不同;
所述第三中继器将所述信号以第五频率发送至对应的接收设备。
可选地,所述第一中继器包括第一射频接收模块和第一射频发送模块;所述第一射频接收模块的接收频率为所述第一频率;所述第一射频发送模块的发送频率为所述第二频率;
所述以第一频率接收目标发送终端发送的信号,包括:
所述第一射频接收模块在预设时隙以第一频率接收所述目标发送终端发送的信号;
所述将所述信号以所述第二频率发送至对应的接收设备,包括:
所述第一射频发送模块在所述预设时隙将所述信号以所述第二频率发送至所述对应的接收设备。
可选地,所述第二中继器包括第二射频接收模块和第二射频发送模块;所述第二射频发送模块的发送频率为所述第一频率;
所述接收对应的发送设备发送的信号,包括:
所述第二射频接收模块在所述预设时隙接收对应的发送设备发送的信号;
所述将所述信号以第一频率发送至目标接收终端,包括:
所述第二射频发送模块在所述预设时隙将所述信号以第一频率发送至目标接收终端。
可选地,所述第一中继器以第一频率接收目标发送终端发送的信号之后,还包括:
所述第一中继器根据预设方法对所述信号进行模拟抵消。
可选地,所述第一中继器包括第一信号转换模块和第一信号放大模块,所述第二中继器包括第二信号转换模块和第二信号放大模块;
所述第一信号转换模块、第一信号放大模块、第二信号转换模块和第二信号放大模块根据预设配置参数进行配置;所述配置参数根据所述第一中继器和所述第二中继器的接收频率和发送频率进行设置。
基于同一发明构思,本说明书一个或多个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信号转发系统,包括:第一中继器和第二中继器;
所述第一中继器被配置为以第一频率接收目标发送终端发送的信号;将所述信号的转发频率转换为第二频率;该第二频率的值与所述第一频率的值不同;将所述信号以所述第二频率发送至对应的接收设备;
所述第二中继器被配置为接收对应的发送设备发送的信号,并将所述信号以第一频率发送至目标接收终端。
可选地,还包括:第三中继器;
所述第三中继器被配置为以第四频率接收对应的发送设备发送的信号;将所述信号的转发频率转换为第五频率;该第五频率的值与所述第四频率的值不同;将所述信号以第五频率发送至对应的接收设备。
根据上述内容,本申请提供的信号转发方法和系统,方法包括:所述第一中继器以第一频率接收目标发送终端发送的信号;所述第一中继器将所述信号的转发频率转换为第二频率;该第二频率的值与所述第一频率的值不同;所述第一中继器将所述信号以所述第二频率发送至对应的接收设备;所述第二中继器接收对应的发送设备发送的信号,并将所述信号以第一频率发送至目标接收终端。采用将中继器的收发频率设置为不同频率,能够有效地避免信号传输过程中的同频干扰问题,提高中继器的增益以及无线通信系统的传输能力。结合无线通信系统的实际应用场景,可以对中继器的部署进行灵活设置,能够满足远距离和大范围通信需求,提高数据传输的及时性和传输效率,满足电力无线专网的业务需求。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或相关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相关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一个或多个实施例的信号转发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一个或多个实施例的信号转发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信号转发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信号转发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信号转发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并参照附图,对本申请进一步详细说明。
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外定义,本申请实施例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申请所属领域内具有一般技能的人士所理解的通常意义。本申请实施例中使用的“第一”、“第二”以及类似的词语并不表示任何顺序、数量或者重要性,而只是用来区分不同的组成部分。“包括”或者“包含”等类似的词语意指出现该词前面的元件或者物件涵盖出现在该词后面列举的元件或者物件及其等同,而不排除其他元件或者物件。“连接”或者“相连”等类似的词语并非限定于物理的或者机械的连接,而是可以包括电性的连接,不管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上”、“下”、“左”、“右”等仅用于表示相对位置关系,当被描述对象的绝对位置改变后,则该相对位置关系也可能相应地改变。
现有的无线通信系统中,多采用收发同频的中继设备进行信号转发。然而,上述方法中的中继设备受到同频干扰问题的影响,信号传输的效率低,中继设备增益差。
基于此,本申请提出一种信号转发方法和系统,其中方法包括所述第一中继器以第一频率接收目标发送终端发送的信号;所述第一中继器将所述信号的转发频率转换为第二频率;该第二频率的值与所述第一频率的值不同;所述第一中继器将所述信号以所述第二频率发送至对应的接收设备;所述第二中继器接收对应的发送设备发送的信号,并将所述信号以第一频率发送至目标接收终端。将与无线通信网络的接收终端相连的两个中继器的收发频率进行异频设置,其中与目标发送终端相连的第一中继器的接收频率和与目标接收终端相连的第二中继器的发送频率设置为第一频率。第一中继器的发送频率和第二中继器的接收频率按照这两个中继器之间的中继器部署情况进行设置。如果第一中继器与第二中继器之间没有其他中继器进行信号转发,则将第一中继器的发送频率和第二中继器的接收频率设置为相同,并直接通过第一中继器将信号转发至第二中继器。如果第一中继器与第二中继器之间设置有其他中继器,则保证每两个相连中继器的发送频率和接收频率对应。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有效避免中继器自干扰问题,提高中继器增益,进而提高无线通信网络的覆盖能力和业务完成速率。
以下,通过具体的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说明书一个或多个实施例的技术方案。
参考图1,本说明书一个或多个实施例的信号转发方法,应用于信号转发系统,上述信号转发系统包括第一中继器和第二中继器,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101:上述第一中继器以第一频率接收目标发送终端发送的信号。
步骤S102:上述第一中继器将上述信号的转发频率转换为第二频率;该第二频率的值与上述第一频率的值不同。
可以理解的是,每个第一中继器均将接收频率设置为相同数值的第一频率,发送频率设置为与第一频率值不同的任一频率。也即,上述第一中继器的接收频率的数值均相同,这一数值与目标发送终端的接收频率相关,发送频率的值可以根据实际应用情形情况进行设置。
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中,上述第一中继器必然与另一中继器相连。因此,上述第一中继器需要将信号的转发频率转换为与其相连的中继器的接收频率,也即,需要转换为第二频率。为避免中继器产生自干扰问题,上述第一频率与第二频率的值不同。
步骤S103:上述第一中继器将上述信号以所述第二频率发送至对应的接收设备。
可以理解,本申请中,上述接收设备为与第一中继器相连的另一中继器。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第一中继器与第二中继器相连,此时上述接收设备可以为第二中继器。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第一中继器与第三中继器相连,此时上述接收设备可以为第三接收器。
步骤S104:上述第二中继器接收对应的发送设备发送的信号,并将上述信号以第一频率发送至目标接收终端。
可以理解的是,上述第二中继器与目标接收终端相连。每个第二中继器的发送频率与上述目标接收终端的接收频率相同。可以理解的是,上述第二中继器也必然与另一中继器相连。
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第二中继器与上述第一中继器相连,此时上述发送设备为第一中继器。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第二中继器与第三中继器相连,此时上述接收发送设备为第三中继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如图3所示,中继器A1与中继器A2相连,根据步骤S103,中继器A1的发送频率设置为800MHz,所以中继器A2的接收频率也设置为对应的800MHz。
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第二中继器与上述第一中继器之间还连接有其他中继器,此时可以根据中继器的实际部署情况设置第二中继器的接收频率。上述第二中继器的接收频率应与与之相连的中继器的发送频率相同。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第二中继器以第三频率接收对应设备发送的信号。上述第三频率的值与上述第一频率的值不同。上述第三频率的值与上述第二频率的值可能相同也可能不相同。在上述第一中继器与上述第二中继器之间的第三中继器,根据实际部署情况设置接收频率和发送频率。
可以理解,本申请技术方案中的每个中继器的接收频率和发送频率设置为不同的频率,每个接收器的接收频率与与之相连的发送端或中继器的发送频率相同,每个接收器的发送频率与与之相连的接收端或中继器的接收频率相同。
以下,以图4和图5作为实施例,对第二中继器的接收频率和第三中继器接收、发送频率的设置进行进一步说明。
以图4为例,该实施例中共设置有四个中继器:中继器B1、中继器B2、中继器B3和中继器B4。其中中继器B1的接收频率为230MHz,发送频率为1800MHz。可以理解,中继器B2的接收频率为1800MHz。本实施例中,中继器B2的发送频率设置为800MHz。可以理解,中继器B3的接收频率为800MHz。中继器B3的发送频率设置为1800MHz。中继器B4的接收频率与中继器B3的发送频率保持一致,为1800MHz。可以看出,在本实施例中,中继器B4的接收频率与中继器B1发送频率相同,但中继器B1与中继器B4之间还部署有其他中继器。因此,在无线通信网络中部署多个中继器时,第二中继器的接收频率可以和第一中继器的发送频率保持一致。
以图5为例,该实施例中共设置有四个中继器:中继器C1、中继器C2、中继器C3、中继器C4。其中中继器C1的接收频率为230MHz,发送频率为1800MHz。可以理解,中继器C2的接收频率为1800MHz。本实施例中,中继器C2的发送频率设置为800MHz。可以理解,中继器C3的接收频率为800MHz。中继器C3的发送频率设置为500MHz。中继器C4的接收频率与中继器C3的发送频率保持一致,为500MHz。可以看出,在本实施例中,中继器C4的接收频率与中继器C1发送频率不同。因此,在无线通信网络中部署多个中继器时,第二中继器的接收频率可以和第一中继器的发送频率不保持一致。
由此,当无线通信网络的两个终端之间部署有多个中继器时,第一中继器的发送频率和第二中继器的接收频率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部署于第一中继器和第二中继器之间的第三中继器的接收频率和发送频率可以根据实际应用情况进行部署。
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第一中继器包括第一射频接收模块和第一射频发送模块;上述第一射频接收模块的接收频率为所述第一频率;上述第一射频发送模块的发送频率为上述第二频率;上述以第一频率接收目标发送终端发送的信号,包括:上述第一射频接收模块在预设时隙以第一频率接收上述目标发送终端发送的信号;上述将上述信号以上述第二频率发送至对应的接收设备,包括:上述第一射频发送模块在上述预设时隙将上述信号以上述第二频率发送至上述对应的接收设备。
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第二中继器包括第二射频接收模块和第二射频发送模块;上述第二射频发送模块的发送频率为上述第一频率;上述接收对应的发送设备发送的信号,包括:上述第二射频接收模块在上述预设时隙接收对应的发送设备发送的信号;上述将所述信号以第一频率发送至目标接收终端,包括:上述第二射频发送模块在上述预设时隙将所述信号以第一频率发送至目标接收终端。
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第三中继器包括第三射频接收模块和第三射频发送模块;上述第三射频接收模块以第四频率接收对应的发送设备发送的信号;上述第三射频发送模块将信号以第五频率发送对应的接收设备。
根据上文,上述第四频率与上述第五频率不同。上述第四频率与上述发送设备的发送频率相同。上述第五频率与上述接收设备的接收频率相同。
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第一中继器在接收到信号后,还可以根据预设方法对上述信号进行模拟抵消,以提高中继器的增益。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模拟抵消方法可以包括射频模拟耦合消除和设置高隔离度的收发天线中的至少一种方法。其不同的模拟抵消的方法只要能实现相同的技术效果,均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第二中继器和上述第三中继器在收到信号后,也可以根据预设方法对上述信号进行模拟抵消。上述第一中继器、第二中继器和第三中继器应用的模拟抵消的方法可以相同,也可以不相同。
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第一中继器包括第一信号转换模块和第一信号放大模块,上述第二中继器包括第二信号转换模块和第二信号放大模块。上述上述第一信号转换模块、第一信号放大模块、第二信号转换模块和第二信号放大模块根据预设配置参数进行配置;上述配置参数根据上述第一中继器和上述第二中继器的接收频率和发送频率进行设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无线通信网络采用时分双工方式进行信号传输。分双工模式的移动通信系统中接收和传送用保证时间来分离接收与传送信道。例如,可以在第一时隙进行从基站到中继器的信号传输,在第二时隙进行从中继器到基站的信号传输。由于本申请中继器的接发信号的频率不同,因此,需要两种不同的同步模组,支持双向同步切换。
仍以图5为例,可以设定在第一预设时隙,从目标发送终端到目标接收终端之间包括需要通过中继器C1、中继器C2、中继器C3和中继器C4的转发。此时,信号的频率从230MHz切换到1800MHz,到800MHz,再到500MHz,最后到230MHz。
在第二预设时隙时,可以实现反向信号的传输。此时,目标发送终端为接收终端,目标接收终端为发送终端。从发送终端到接收终端之间包括需要通过中继器C4、中继器C3、中继器C2和中继器C1的转发。此时,信号的频率从230MHz切换到500MHz,到800MHz,再到1800MHz,最后到230MHz。
基于同一发明构思,与上述任意实施例方法相对应的,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信号转发系统。
参考图2,所述信号转发系统,包括:第一中继器11和第二中继器12;
所述第一中继器11以第一频率接收目标发送终端发送的信号;将所述信号的转发频率转换为第二频率;该第二频率的值与所述第一频率的值不同;将所述信号以所述第二频率发送至对应的接收设备;
所述第二中继器12接收对应的发送设备发送的信号,并将所述信号以第一频率发送至目标接收终端。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中继器12被具体配置为以第二频率接收对应设备发送的信号;将所述信号的转发频率转换为第一频率;将所述信号以第一频率发送至所述目标接收终端。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中继器12被具体配置为以第三频率接收对应设备发送的信号;该第三频率的值与所述第一频率的值不同;将所述信号的转发频率转换为第一频率;将所述信号以第一频率发送至所述目标接收终端。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信号转发系统还包括第三中继器13;第三中继器13被配置为以第四频率接收对应的发送设备发送的信号;将所述信号的转发频率转换为第五频率;该第五频率的值与所述第四频率的值不同;将所述信号以第五频率发送至对应的接收设备。
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第一中继器、第二中继器和第三中继器均包括射频接收模块、射频发送模块,上述射频接收模块用以接收信号,上述射频发送模块用以发送信号。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第一中继器、第二中继器和第三中继器还包括模拟抵消模块,用以在收到信号后进行模拟抵消。通过模拟抵消可以提高中继器增益。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第一中继器、第二中继器和第三中继器还包括信号转换模块和信号放大模块,其中信号转换模块用以对信号进行模数转换和数模转换,模数转换和数模转换的配置成参数可以根据接收信号的频率以及发送信号的频率进行设置,信号放大模块用以对信号进行功率增强,可以根据发送信号的频率进行参数配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第一中继器、第二中继器和第三中继器,包括模拟抵消模块、LNA低噪声放大模块、第一滤波模块、模数转换模块、第二滤波模块、数模转换模块和第三滤波模块和功率放大模块。
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模数转换模块、第二滤波模块和数模转换模块的功能可以采用捷变收发器实现。
为了描述的方便,描述以上装置时以功能分为各种模块分别描述。当然,在实施本申请时可以把各模块的功能在同一个或多个软件和/或硬件中实现。
上述实施例的装置用于实现前述任一实施例中相应的信号转发方法,并且具有相应的方法实施例的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以上任何实施例的讨论仅为示例性的,并非旨在暗示本申请的范围(包括权利要求)被限于这些例子;在本申请的思路下,以上实施例或者不同实施例中的技术特征之间也可以进行组合,步骤可以以任意顺序实现,并存在如上所述的本申请实施例的不同方面的许多其它变化,为了简明它们没有在细节中提供。
另外,为简化说明和讨论,并且为了不会使本申请实施例难以理解,在所提供的附图中可以示出或可以不示出与集成电路(IC)芯片和其它部件的公知的电源/接地连接。此外,可以以框图的形式示出装置,以便避免使本申请实施例难以理解,并且这也考虑了以下事实,即关于这些框图装置的实施方式的细节是高度取决于将要实施本申请实施例的平台的(即,这些细节应当完全处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理解范围内)。在阐述了具体细节(例如,电路)以描述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例的情况下,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显而易见的是,可以在没有这些具体细节的情况下或者这些具体细节有变化的情况下实施本申请实施例。因此,这些描述应被认为是说明性的而不是限制性的。
尽管已经结合了本申请的具体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了描述,但是根据前面的描述,这些实施例的很多替换、修改和变型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
本申请实施例旨在涵盖落入所附权利要求的宽泛范围之内的所有这样的替换、修改和变型。因此,凡在本申请实施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省略、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信号转发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于信号转发系统,所述信号转发系统包括第一中继器和第二中继器,所述方法包括:
所述第一中继器以第一频率接收目标发送终端发送的信号;
所述第一中继器将所述信号的转发频率转换为第二频率;该第二频率的值与所述第一频率的值不同;
所述第一中继器将所述信号以所述第二频率发送至对应的接收设备;
所述第二中继器接收对应的发送设备发送的信号,并将所述信号以第一频率发送至目标接收终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所述第二中继器接收对应的发送设备发送的信号,并将所述信号以第一频率发送至目标接收终端,包括:
所述第二中继器以第二频率接收对应设备发送的信号;
所述第二中继器将所述信号的转发频率转换为第一频率;
所述第二中继器将所述信号以第一频率发送至所述目标接收终端。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所述第二中继器接收对应的发送设备发送的信号,并将所述信号以第一频率发送至目标接收终端,还包括:
所述第二中继器以第三频率接收对应设备发送的信号;该第三频率的值与所述第一频率的值不同;
所述第二中继器将所述信号的转发频率转换为第一频率;
所述第二中继器将所述信号以第一频率发送至所述目标接收终端。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信号转发系统还包括第三中继器,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第三中继器以第四频率接收对应的发送设备发送的信号;
所述第三中继器将所述信号的转发频率转换为第五频率;该第五频率的值与所述第四频率的值不同;
所述第三中继器将所述信号以第五频率发送至对应的接收设备。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中继器包括第一射频接收模块和第一射频发送模块;所述第一射频接收模块的接收频率为所述第一频率;所述第一射频发送模块的发送频率为所述第二频率;
所述以第一频率接收目标发送终端发送的信号,包括:
所述第一射频接收模块在预设时隙以第一频率接收所述目标发送终端发送的信号;
所述将所述信号以所述第二频率发送至对应的接收设备,包括:
所述第一射频发送模块在所述预设时隙将所述信号以所述第二频率发送至所述对应的接收设备。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中继器包括第二射频接收模块和第二射频发送模块;所述第二射频发送模块的发送频率为所述第一频率;
所述接收对应的发送设备发送的信号,包括:
所述第二射频接收模块在所述预设时隙接收对应的发送设备发送的信号;
所述将所述信号以第一频率发送至目标接收终端,包括:
所述第二射频发送模块在所述预设时隙将所述信号以第一频率发送至目标接收终端。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中继器以第一频率接收目标发送终端发送的信号之后,还包括:
所述第一中继器根据预设方法对所述信号进行模拟抵消。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中继器包括第一信号转换模块和第一信号放大模块,所述第二中继器包括第二信号转换模块和第二信号放大模块;
所述第一信号转换模块、第一信号放大模块、第二信号转换模块和第二信号放大模块根据预设配置参数进行配置;所述配置参数根据所述第一中继器和所述第二中继器的接收频率和发送频率进行设置。
9.一种信号转发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中继器和第二中继器;
所述第一中继器被配置为以第一频率接收目标发送终端发送的信号;将所述信号的转发频率转换为第二频率;该第二频率的值与所述第一频率的值不同;将所述信号以所述第二频率发送至对应的接收设备;
所述第二中继器被配置为接收对应的发送设备发送的信号,并将所述信号以第一频率发送至目标接收终端。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三中继器;
所述第三中继器被配置为以第四频率接收对应的发送设备发送的信号;将所述信号的转发频率转换为第五频率;该第五频率的值与所述第四频率的值不同;将所述信号以第五频率发送至对应的接收设备。
CN202311542629.4A 2023-11-17 2023-11-17 信号转发方法及系统 Pending CN117713890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542629.4A CN117713890A (zh) 2023-11-17 2023-11-17 信号转发方法及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542629.4A CN117713890A (zh) 2023-11-17 2023-11-17 信号转发方法及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713890A true CN117713890A (zh) 2024-03-15

Family

ID=9016143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1542629.4A Pending CN117713890A (zh) 2023-11-17 2023-11-17 信号转发方法及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7713890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601378B2 (en) Distributed antenna system architectures
US8965213B2 (en) Antenna device
US9992757B2 (en) Donor unit, remote unit, and mobile communication base station system having same
CN105471490B (zh) 一种直放站及其信号处理方法
CN103650387A (zh) 在天线与基带处理器之间无线传输模拟信号的方法和系统
CN102377027A (zh) 一种有源天线及校准有源天线的方法
CN106357310B (zh) 多输入多输出信号传输方法和系统
CN101980580B (zh) 一种基站、远端射频单元及其信号发送方法
KR20150028680A (ko) 원격 무선 장비
KR20180005996A (ko) 빌딩 내의 rf 케이블을 공유하는 5g 인빌딩 중계 시스템 및 5g 인빌딩 중계 방법
KR20170079615A (ko) 메인 유닛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분산 안테나 시스템
KR101791636B1 (ko) 기지국 신호 정합 장치, 이를 포함하는 기지국 인터페이스 유닛 및 분산 안테나 시스템
KR101900354B1 (ko) 고용량 무선 통신을 위한 팔랑크스 무선 시스템 아키텍처
CN213879818U (zh) 一种支持mimo的5g室分装置
CN102035589B (zh) 一种基站、远端射频单元及其信号发送方法
JP2001095042A (ja) 逆方向性能向上のための無線通信システム
CN216414597U (zh) 微型远端射频模块和室内分布系统
CN117713890A (zh) 信号转发方法及系统
CN101494869A (zh) 一种微波拉远无线覆盖系统及方法
CN108023634A (zh) 一种链式级联td-lte移频直放站系统
US20220200690A1 (en) Repeater system
KR102131750B1 (ko) 기지국 급전선 공유 장치 및 방법, 그리고 이를 이용한 기지국 장치
CN111756623A (zh) 通信网关装置
RU210172U1 (ru) Абонентская спутниковая станция для работы с многолучевыми спутниками-ретрансляторами с высокой пропускной способностью
KR100315307B1 (ko) 전화선 또는 전용회선을 이용한 중계장치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