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712767A - 电连接器组件 - Google Patents

电连接器组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712767A
CN117712767A CN202211132821.1A CN202211132821A CN117712767A CN 117712767 A CN117712767 A CN 117712767A CN 202211132821 A CN202211132821 A CN 202211132821A CN 117712767 A CN117712767 A CN 11771276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nector assembly
electrical connector
channel
floating
moun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1132821.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学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olex Interconnect Shanghai Co Ltd
Molex LLC
Original Assignee
Molex Interconnect Shanghai Co Ltd
Molex LL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olex Interconnect Shanghai Co Ltd, Molex LLC filed Critical Molex Interconnect Shanghai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1132821.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7712767A/zh
Priority to TW111213105U priority patent/TWM642782U/zh
Publication of CN11771276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71276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 Connector Housings Or Holding Contact Memb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电连接器组件,包括一公端连接器和一安装座,公端连接器包括一绝缘座、固定在绝缘座内的一中心导电件、套设在绝缘座外侧的一金属壳和安装在金属壳外侧的一锁固盖;安装座包括绝缘的一安装壳体和设置在安装壳体内的导电的一浮动接触件,安装壳体具有向上突伸出一对接柱,对接柱内沿上下方向贯穿开设有一安装通道,浮动接触件设置在安装通道内,浮动接触件内形成有收容通道,并具有朝向收容通道内突出延伸的多个弹性接触片,公端连接器的锁固盖可拆卸地锁固于对接柱,金属壳插入至收容通道内并能够在收容通道内摆动。该电连接器组件便于对连接器维修与更换,还可以很好地适应装配公差以及提高在震动环境下的可靠性。

Description

电连接器组件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连接器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可拆卸连接的电连接器组件。
背景技术
搭载于车辆等电子设备的箱体需要通过电连接器连接外部电缆,以实现电源连接和数据传输。对于照相机等对防水要求较高的电子设备来说,如果电连接器与电子设备的箱体之间的连接部位存在间隙,将导致含水空气经由间隙入侵电子设备内部,导致电子设备内部的镜头模糊。
为解决上述问题,中国发明专利申请CN108574180B公开了一种电连接器的装配构造。其包括:外壳、电连接器以及粘接剂,外壳具备贯通的插入孔,电连接器具备绝缘性的壳体和一部分被所述壳体覆盖并且从所述壳体向外部前方突出的导电性的外部壳,外部壳插通于所述插入孔,粘接剂附着于壳体的前部以及从壳体突出的外部壳,并在所述插入孔对所述壳体、所述外壳和所述外部壳进行粘接,从而对装配电连接器的电子设备内部进行密封,防止电子设备内部进入空气。
然而,这种电连接器是用粘接剂粘固到外壳上,固定之后将难以拆卸,如果电连接器在使用中出现损坏,将导致整个电子设备整体更换,维修成本高。而且其电连接器也无法浮动,如果出现制造或装配公差,将导致电连接器与电子设备上的母端连接器之间存在错位,无法实现有效对接,而且这种电连接器也难以适应车辆等震动频繁的交通工具,经常因震动错位而造成接触不良,信号传输可靠性差,有待进一步改善。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所存在的不足,而提出一种对接可靠且维修成本低的电连接器组合。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本发明提出一种电连接器组件,其包括:
一公端连接器,包括一绝缘座、固定在所述绝缘座内的至少一中心导电件、套设在所述绝缘座外侧的一金属壳和安装在所述金属壳外侧的一锁固盖;以及,
一安装座,包括:绝缘的一安装壳体和设置在所述安装壳体内的导电的一浮动接触件,所述安装壳体具有向上突伸出一对接柱,所述对接柱内沿上下方向贯穿开设有一安装通道,所述浮动接触件设置在所述安装通道内,所述浮动接触件内形成有收容通道,并具有向所述收容通道内突伸出的多个弹性接触片;
所述公端连接器插入于所述安装座,所述锁固盖可拆卸地锁固于所述对接柱,所述金属壳插入至所述收容通道内并能够在所述收容通道内摆动,所述弹性接触片弹性地接触所述金属壳。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中心导电件包括中心针基座和插接在中心针基座上的中心针对接头,所述中心针基座包括呈管状的对接端和由所述对接端一体向上延伸的铆压端,所述对接端套接在所述中心针对接头上。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中心针对接头的上端设置有用于插入到所述对接端的插接部,所述插接部上设置有卡槽,所述对接端上具有伸入所述卡槽中的卡扣。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锁固盖上设置有套接在所述金属壳上端的固定环以及位于所述固定环外侧的弹性臂部,所述弹性臂部围绕在所述金属壳的外侧并与所述金属壳之间形成供所述对接柱插入的插接通道,所述固定环与所述弹性臂部之间形成连通所述插接通道的插接槽,所述插接槽内设置有密封圈。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金属壳靠近上端的位置沿径向向外突出形成限位环,所述固定环的下端抵靠于所述限位环,所述固定环的内部设置有供电缆穿入其中的通道,所述固定环与所述电缆之间设置有密封件。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锁固盖还包括与所述固定环和所述弹性臂部均相连的盖部,所述盖部向所述固定环的通道内延伸而形成盖缘,所述固定环与所述电缆之间形成位于所述盖缘下方的窄缝,所述密封件包括密封环,所述密封环设置在所述窄缝处。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锁固盖的弹性臂部上设置有至少一限位孔,所述对接柱上设置有向外突出的至少一限位凸起,所述限位凸起卡入所述限位孔内;所述锁固盖的弹性臂部上开设自所述弹性臂部的下端向上延伸的至少一导向槽,所述对接柱上设置至少一导向筋,所述导向筋插入所述导向槽中。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金属壳包括相互套接的内套筒和外套筒,所述绝缘座和所述中心导电件收容在所述内套筒中,所述内套筒和所述外套筒之间形成用于容纳电缆屏蔽层的夹层。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内套筒具有第一铆压部,所述外套筒具有套接在所述第一铆压部外壁上的第二铆压部,所述第一铆压部内设有贴紧所述第一铆压部内壁的加强环,所述第一铆压部与所述第二铆压部通过铆压结合在一起。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铆压部和所述第二铆压部相对的壁面上分别设置有多条凹槽或凸棱。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中心导电件为浮动针,所述内套筒包括至少部分地向下伸出所述外套筒的浮动部,所述浮动部呈筒状,筒身上具有多个延伸至所述浮动部下端的狭缝,多个所述狭缝沿所述浮动部的筒身周向间隔分布,相邻两狭缝之间形成可浮动的弹性臂。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内套筒包括:第一直筒部、自第一直筒部向下延伸的第二直筒部以及自第二直筒部向下并渐缩口径延伸的锥筒部,所述锥筒部向下略扩口径延伸形成导接部。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浮动针包括固定触头和可以相对于固定触头上下活动的浮动触头,所述固定触头与所述浮动触头之间设置有弹性件,所述固定触头的外周还套设有弹性轴套,所述弹性轴套的一端与所述固定触头连接,另一端形成有多个弹性地接触所述浮动触头的卡爪。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浮动接触件包括筒体和由所述筒体下端沿径向向外延伸出的多个导电突部,所述安装壳体下部具有连通所述安装通道的容置腔,所述容置腔内设置有屏蔽罩,所述筒体安装在所述安装通道内,所述导电突部伸出所述安装通道并接触所述屏蔽罩。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筒体的局部区域呈撕裂状向所述收容通道内偏折形成所述弹性接触片,各所述弹性接触片在所述筒体的周向间隔分布。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屏蔽罩内形成一屏蔽腔体,所述屏蔽罩上设置有连通所述屏蔽腔体的开孔,所述金属壳的下端突伸入到所述屏蔽腔体中。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至少具有如下优点:
本发明的电连接器组件包括安装座和公端连接器,二者之间通过公端连接器上的锁固盖与安装座上的对接柱实现可拆卸的连接,方便了公端连接器维修与更换,也节省了维修成本;此外,由于该安装座的对接柱内设置有浮动接触件,浮动接触件上设置有多个弹性接触片,这些弹性接触片能够与插入到安装座内的公端连接器的金属壳配合,实现公端连接器可浮动地安装在安装座中,并可以浮动地与另一连接器对接,从而可以很好地适应装配公差以及在震动环境下的对接可靠性,使其在震动环境下依然能保持正常工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电连接器组件与母接头对接后构成的电连接器组合的立体图;
图2是图1中的电连接器组合的主视图;
图3是图2的A-A剖视图;
图4是图1中的电连接器组合的立体分解图;
图5是图4中的公端连接器的主视图;
图6是图5的B-B剖视图;
图7是图4中的安装座的主视图;
图8是图7的C-C剖视图;
图9是图6中的公端连接器的一视角的立体分解图;
图10是图6中的公端连接器的另一视角立体分解图;
图11是图6中的公端连接器的中心导电件的立体分解图;
图12是图6中的公端连接器的中心导电件和绝缘座的一视角的立体分解图;
图13是图6中的公端连接器的中心导电件、绝缘座和加强环的另一视角的立体分解图;
图14是图6中的公端连接器的导电组件的立体分解图;
图15是图6的公端连接器的锁定盖的立体分解图;
图16是图8中的安装座的一视角立体分解图;
图17是图8中的安装座的另一视角立体分解图;
图18是本发明电连接器组件的第二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19是本发明电连接器组件的第二实施例的主视图;
图20是图19的D-D剖视图;
图21是图18中的电连接器组件的立体分解图;
图22是图20中的公端连接器的导电组件的立体分解图;
图23是图20中的公端连接器的中心导电件的立体分解图;
图24是图20中的公端连接器的绝缘座的立体图;
图25是图20中的公端连接器的中心导电件、绝缘座和加强环的组装状态图;
图26是图20中的公端连接器的锁固盖的立体分解图。
其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100、200、电连接器组件;
10、公端连接器;
11、中心导电件;111、中心针对接头;1111、针体;1112、尖端;1113、第一插接部;1114、卡槽;1115、第二插接部;112、中心针基座;1121、对接端;1122、铆压端;1123、卡扣;1124、限位扣;1125、挡止部;1126、压接片;1127、压接通道;
12、绝缘座;121、座体;122、套接部;123、凹槽;124、通孔;125、缩颈部;126、台阶;
14、金属壳;141、内套筒;1411、第一铆压部;1412、通道;1413、导接部;1414、限位部;1415、第一凹槽;142、外套筒;1421、第二铆压部;1422、导电接触部;1423、限位环;1424、凸台;143、加强环;
15、电缆;151、芯线;152、内绝缘层;153、屏蔽层;154、外绝缘层;
16、导电组件;
17、锁固盖;171、盖体;1711、盖部;1712、弹性臂部;1713、固定环;1714、限位孔;1715、导向槽;1716、插接槽;1717、通道;1718、插接通道;172、密封圈;173、密封胶;
20、安装座;
21、安装壳体;211、壳主体;2111、侧壁;2112、顶壁;2113、卡孔;2114、容置腔;2115、定位突起;212、对接柱;2121、限位凸起;2122、导向筋;2123、安装通道;2124、定位槽;
22、浮动接触件;221、筒体;222、导电突部;223、收容通道;224、弹性接触片;225、裂口;
23、屏蔽罩;231、罩顶壁;232、罩侧壁;233、卡扣;234、突沿;235、开孔;236、屏蔽腔体;
30、公端连接器;
31、中心导电件;311、浮动触头;312、固定触头;3121、卡位槽;313、弹性轴套;3131、卡爪;3132、弹性接触指;314、弹性件;
32、绝缘座;321、座体;322、限位槽;323、通孔;
34、金属壳;341、内套筒;3410、浮动部;3411、第一直筒部、3412、通道;3413、第二直筒部;3414、卡扣;3415、狭缝;3416、第一凹槽;3417、锥筒部;3418、导接部;3419、弹性臂;342、外套筒;3421、铆压部;3422、导电接触部;3423、限位环;3424、凸台;343、加强环;
35、电缆;351、芯线;353、屏蔽层;354、外绝缘层;
37、锁固盖;371、盖体;3711、盖部;3712、弹性臂部;3713、固定环;3714、限位孔;3715、导向槽;3716、通道;3717、盖缘;3718、窄缝;3719、插接槽;372、密封圈;373、密封环;
40、母端连接器;
41、中心导电端子;411、焊接尾部;42、绝缘座;421、中心孔;43、对接壳体;431、壳体;432、弹性臂;433、焊接脚;
50、电路板。
具体实施方式
尽管本发明可以容易地表现为不同形式的实施例,但在附图中示出并且在本说明书中将详细说明的仅仅是其中一些具体实施例,同时可以理解的是本说明书应视为是本发明原理的示范性说明,而并非旨在将本发明限制到在此所说明的那样。
由此,本说明书中所指出的一个特征将用于说明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其中一个特征,而不是暗示本发明的每个实施例必须具有所说明的特征。此外,应当注意的是本说明书描述了许多特征。尽管某些特征可以组合在一起以示出可能的系统设计,但是这些特征也可用于其他的未明确说明的组合。由此,除非另有说明,所说明的组合并非旨在限制。
在附图所示的实施例中,方向的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和后)用于解释本发明的各种元件的结构和运动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当这些元件处于附图所示的位置时,这些说明是合适的。如果这些元件的位置的说明发生改变时,则这些方向的指示也相应地改变。
参阅图1-图26,其为本发明电连接器组件的两种较佳实施方式。两种较佳实施方式中的电连接器组件均可与母端连接器对接后构成一电连接器组合。该电连接器组合可适于电子设备间的连接或者电子设备与电缆之间的连接,实现信号传输。电子设备可以是例如无线通讯设备、行车记录仪、车用导航设备、摄像头、车用音响或车用操控面板等。
电连接器组合包括:一公端连接器10(或30)、一安装座20、一母端连接器40和一电路板50。外部电子设备通过电缆15连接于公端连接器10(或30),公端连接器10(或30)插接在安装座20上并与安装座20一起构成一电连接器组件100(或200)。母端连接器40安装在电路板50上,并与电路板50一起收容在安装座20中,与安装座20内的公端连接器10进行可拔插式对接。
以下结合本说明书的附图,对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予以进一步地详尽阐述。
为便于表述,本文定义电连接器组件对接母端连接器的一端为“下”,电连接器组件背离母端连接器的一端为“上”。
参阅图1至图17,其为电连接器组件100的第一实施例。该电连接器组件100包括:一公端连接器10和供公端连接器10插接于其上的一安装座20。
电连接器组件100可与安装在电路板50上的母端连接器40配合,构成一电连接器组合1000。
参阅图3和图4,母端连接器40连接在一电路板50上,其包括:绝缘座42、插装在绝缘座42内的一中心导电端子41以及套设在绝缘座42外的一对接壳体43。
绝缘座42沿轴向贯通开设一中心孔421,中心导电端子41插装在中心孔421中。中心导电端子41的上端具有供公端连接器10的中心导电件11插入其中的插接孔,下端向外伸出绝缘座42而形成一焊接尾部411。该焊接尾部411用于焊接在电路板50上,实现与电路板50的电性连接。
对接壳体43为导电材质,包括环形的壳体431、由壳体431向上延伸出的多个弹性臂432以及设置在壳体431的底部的多个焊接脚433。多个弹性臂432沿着壳体431周向相互间隔地分布并围成筒状,当对接壳体43套装在绝缘座42上时,多个弹性臂432环抱在绝缘座42外周。对接壳体43底端的焊接脚433较佳地用于与电路板50上的接地线路相连。
参阅图5、图6、图9和图10,公端连接器10包括:一导电组件16以及固定在该导电组件16的上端的一锁固盖17。
导电组件16包括:一中心导电件11、供中心导电件11插装于其上的一绝缘座12、套装在绝缘座12外周的一金属壳14,锁固盖17安装在导电组件16的金属壳14的上端。
电缆15连接在公端连接器10上,其包括:位于中心层的芯线151、包裹在芯线151外部的内绝缘层152、包裹在内绝缘层152外部的屏蔽层153以及包裹在屏蔽层153外部的外绝缘层154。电缆15的芯线151连接在中心导电件11上,电缆15的屏蔽层153连接在金属壳14上。
参阅图6、图11至图13,中心导电件11包括相互套接相连的两部分,即,中心针基座112和插接在中心针基座112上的中心针对接头111。
中心针对接头111包括:针体1111、形成在针体1111下端的尖端1112以及形成在针体1111上端的用以对接中心针基座112的插接部。插接部的外径小于针体1111的外径,以使插接部插入中心针基座112后,与之构成上下等径的中心导电件11。
插接部包括:第一插接部1113和第二插接部1115,插接部上还设置有卡槽1114,卡槽1114间隔在第一插接部1113和第二插接部1115之间。第二插接部1115的端部设置有便于其插入中心针基座112的导向锥面。
中心针基座112包括:呈管状的对接端1121和由对接端1121一体向上延伸而形成的铆压端1122。
对接端1121上设置有向管内凹入的卡扣1123以及向管外突出的至少一限位扣1124。本实施例中,限位扣为两个,两限位扣1124对称设置在对接端1121的两侧。对接端1121在靠近铆压端1122的位置与铆压端1122局部断开但未完全分离,并在断开的位置形成向管外方向突出延伸的两挡止部1125。
铆压端1122上形成有供电缆15的芯线151插入其中的压接通道1127以及两相对弯曲的压接片1126。当电缆15的芯线151插入压接通道1127后,压接片1126通过铆压工艺压紧电缆15的芯线151,从而实现二者间的电性连接。
中心针基座112通过其对接端1121套接在中心针对接头111的插接部外,对接端1121上的卡扣1123对应伸入插接部的卡槽1114中,以防止二者脱离。
中心针对接头111可采用CNC工艺加工而成,以使尖端1112具有较好的平滑度,便于与母端连接器40顺利对接,而中心针基座112可采用冲压工艺成型,其不仅生产成本低,还可根据实际需要设计不同的长度,从而与中心针对接头111配合可以获得不同长度的中心导电件11。可见,中心导电件11通过中心针对接头111和中心针基座112两者相互对接的方式,既可以提高了设计上的灵活性,也可以节省生产成本。
参阅图6、图12和图13,绝缘座12成型在中心导电件11的外周,其包括:座体121、由座体121向上延伸而形成的套接部122以及由座体121向下延伸而形成的缩颈部125。
绝缘座12内设置有供中心导电件11插入其中的通孔124,通孔124沿上下方向贯通座体121、套接部122和缩颈部125。
座体121上开设有至少一凹槽123,凹槽123的数量与中心导电件11上的限位扣1124数量相同,本实施例为两个。两凹槽123沿横向贯通通孔124,使通孔124内中心导电件11上的两限位扣1124可分别伸入两凹槽123中,将中心导电件11与绝缘座12相卡接。
套接部122相对于座体121缩小外径,从而在套接部122表面形成一用以容纳加强环143(以下详述)的环形槽。缩颈部125也相对于座体121缩小外径,从而在座体121与缩颈部125的交界位置形成一台阶126。
参阅图6和图14,金属壳14包括相互套接的内套筒141和外套筒142。绝缘座12和中心导电件11收容在内套筒141中,且绝缘座12间隔在中心导电件11与内套筒141之间,使二者相互绝缘。
内套筒141和外套筒142之间形成容纳电缆15屏蔽层153的夹层。内套筒141和外套筒142通过铆压结合在一起,并将屏蔽层153夹设在其中,使内套筒141、外套筒142和屏蔽层153实现电性连接。
内套筒141具有沿轴向贯通的通道1412,中心导电件11和绝缘座12收容在该通道1412中。内套筒141上设置有向通道1412内突出的两限位部1414,两限位部1414分别抵靠于绝缘座12的台阶126处,以对绝缘座12构成轴向限位,阻止绝缘座12沿轴向向下移位。
内套筒141的下端向外略扩口径形成喇叭状的导接部1413,以使之导向对接母端连接器40,使母端连接器40可轻易地经由导接部1413插入内套筒141。
内套筒141还具有第一铆压部1411,第一铆压部1411优选呈筒状,既可以为圆筒,也可以为方筒或多边形筒。第一铆压部1411的外表面上凹设有沿周向延伸的多条第一凹槽1415。
金属壳14还包括设置在内套筒141中的加强环143,加强环143套装在绝缘座12的套接部122外并贴紧第一铆压部1411的内壁。该加强环143和内套筒141上的限位部1414分别从绝缘座12的上、下方位对绝缘座12构成轴向限位,从而防止绝缘座12相对于金属壳14轴向移位。
外套筒142包括:第二铆压部1421、形成在第二铆压部1421下端的导电接触部1422以及形成在第二铆压部1421上端的限位环1423和凸台1424。第一铆压部1411优选呈筒状,既可以为圆筒,也可以为方筒或多边形筒。
外套筒142的第二铆压部1421套接在内套筒141的第一铆压部1411之外,第二铆压部1421的内壁上凹设有沿周向延伸的多条第二凹槽。电缆15的屏蔽层153夹设在内套筒141和外套筒142的第一铆压部1411与第二铆压部1421之间。第一铆压部1411与第二铆压部1421通过铆压结合在一起,二者相对表面上的第一凹槽1415与第二凹槽形成错位咬合,从而增强了彼此间的保持力,将屏蔽层153可靠地保持在内套筒141和外套筒142之间。
值得一提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用以提高内套筒141和外套筒142之间保持力的凹槽也可替换成凸棱,或者凸棱与凹槽的结合。
内套筒141中的加强环143为内套筒141的第一铆压部1411提供了径向支撑,使第一铆压部1411和第二铆压部1421铆压连接得更紧密,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内套筒141和外套筒142之间的保持力。
导电接触部1422优选呈筒状,其具有相对于第二铆压部1421外凸的外壁面,金属壳14通过该外壁面与安装座20内的浮动接触件22实现浮动式接触(参见图3)。
限位环1423设置在外套筒142靠近上端的位置并沿外套筒142的径向向外突出,限位环1423与外套筒142上端的凸台1424构成用于安装锁固盖17的安装结构。
参阅图6、图10和图15,锁固盖17包括:盖体171、设置在盖体171下表面的密封圈172和密封在盖体171与电缆15之间的密封胶173。
盖体171包括:盖部1711、由盖部1711外缘向下延伸而形成的弹性臂部1712以及形成在弹性臂部1712内侧的固定环1713。
固定环1713内设置有供电缆15穿入的通道1717,固定环1713的下端抵靠在金属壳14内套筒141的限位环1423上,内侧面抵靠在内套筒141上端的凸台1424处。
密封胶173设置在通道1717内,以密封固定环1713与电缆15之间以及凸台1424与电缆15之间的缝隙,防止湿气经由电缆15与锁固盖17之间的缝隙进入公端连接器10内部,同时密封胶173也将固定环1713与金属壳14粘接在一起,防止湿气经由金属壳14与锁固盖17之间的缝隙进入公端连接器10内部。
弹性臂部1712围绕在金属壳14的外侧并与金属壳14之间形成插接通道1718,该插接通道1718用以供安装壳体21的对接柱212插入其中(如图3所示)。固定环1713与弹性臂部1712之间形成有插接槽1716,该插接槽1716与插接通道1718连通,且插接槽1716内设置有密封圈172。安装壳体21的对接柱212上端经由插接通道1718插入插接槽1716并压紧密封圈172,防止湿气经安装壳体21与锁固盖17之间的缝隙进入公端连接器10。
弹性臂部1712上设置有至少一限位孔1714,弹性臂部1712上还开设自弹性臂部1712的下端向上延伸的至少一导向槽1715,限位孔1714和导向槽1715用于与安装壳体21的对接柱212配合,实现二者对接锁定。
参阅图8、图16和图17,安装座20包括:一绝缘的安装壳体21以及安装在安装壳体21内的导电的浮动接触件22和屏蔽罩23。
安装壳体21包括:一壳主体211和由壳主体211向上突伸的一对接柱212。
壳主体211包括:围设在壳主体211周向的四侧壁2111和设置在四侧壁2111顶部的一顶壁2112,四侧壁2111和顶壁2112围出一底部开口的容置腔2114。侧壁2111上设置有用以安装屏蔽罩23的卡孔2113。
对接柱212设置在顶壁2112上,以用于对插连接公端连接器10。对接柱212内沿上下方向贯穿开设有供公端连接器10插入其中的一安装通道2123。对接柱212上还设置有向外突出的至少一限位凸起2121以及至少一导向筋2122。
参阅图1,当公端连接器10插装于对接柱212时,该限位凸起2121伸入公端连接器10的锁固盖17的限位孔1714内,以将二者锁固。导向筋2122与锁固盖17上的导向槽1715配合,用以为二者对插连接提供导向定位。
参阅图3和图8,对接柱212的安装通道2123中还设置有定位槽2124,当公端连接器10插入对接柱212时,公端连接器10的金属壳14上端的限位环1423限位于该定位槽2124中,以阻止金属壳14沿着安装通道2123向下移位,同时,限位环1423上方的固定环1713又通过锁固盖17的弹性臂部1712锁定在对接柱212上,因此,固定环1713和定位槽2124分别对限位环1423构成了上、下方位限定,确保公端连接器10的上端相对于安装壳体21固定,而公端连接器10的下端则通过浮动接触件22实现水平浮动(以下详述)。
参阅图8、图16和图17,浮动接触件22设置在对接柱212的安装通道2123中。
浮动接触件22包括:筒体221和由筒体221下端沿径向向外延伸出的多个导电突部222。筒体221内形成有收容通道223,筒体221上开设有多个裂口225,各裂口225处分别形成向收容通道223内突出延伸的一弹性接触片224。该弹性接触片224是由筒体221在裂口225处的局部区域呈撕裂状向收容通道223内偏折而成。各弹性接触片224在筒体221的周向间隔分布,并优选呈均匀分布,各弹性接触片224的下端为可弹性摆动的自由端。
结合参阅图3和图6,当公端连接器10插装在对接柱212上时,公端连接器10的金属壳14经对接柱212的安装通道2123插入浮动接触件22的收容通道223中,浮动接触件22上的各弹性接触片224弹性地接触金属壳14外套筒142的导电接触部1422,从而将公端连接器10下端可以水平浮动地安装在安装壳体21中。因此,当公端连接器10与母端连接器40因存在制造公差而发生轴向错位时,公端连接器10可通过浮动接触件22实现水平浮动,进而与母端连接器40顺利对接。
参阅图16和图17,屏蔽罩23包括:一罩顶壁231和由罩顶壁231四周向下弯折延伸而形成的四罩侧壁232。罩顶壁231上设置有开孔235和环绕开孔235一周并向上突出的突沿234。罩顶壁231和罩侧壁232围出一底部开口的屏蔽腔体236,开孔235连通屏蔽腔体236。金属壳14的下端可经开孔235突伸到屏蔽腔体236中。罩侧壁232上设置至少一向外突出的卡扣233。
参阅图3和图8,屏蔽罩23安装在壳主体211的容置腔2114内,屏蔽罩23的罩顶壁231抵顶在壳主体211内腔中的定位突起2115处,屏蔽罩23下端通过卡扣233卡入在壳主体211侧壁2111上的卡孔2113中。屏蔽罩23上端的突沿234伸入浮动接触件22的收容通道223中,浮动接触件22上的多个导电突部222伸出安装通道2123并弹性地接触屏蔽罩23的罩顶壁231,从而使公端连接器10的金属壳14一方面可通过浮动接触件22与屏蔽罩23的接触而实现一次接地,另一方面还可通过金属壳14下端的内套筒141与母端连接器40的对接壳体43接触,实现二次接地。由此提升电连接器组合1000的整体接地性能,改善高频信号传输时产生的电磁波干扰或杂讯干扰,提升传输高频信号性能。
参阅图3和图4,公端连接器10可拆卸地锁固在安装座20的对接柱212上,二者组装成的电连接器组件100在使用时,可与母端连接器40配合,组装成一电连接器组合1000。此时,公端连接器10的金属壳14插入至对接柱212的浮动接触件22中,通过浮动接触件22上的弹性接触片224弹性地接触金属壳14,使公端连接器10的下端能够在浮动接触件22的收容通道223内摆动,从而可以很好地顺应与母端连接器40间的装配公差,使公端连接器10与母端连接器40顺利对接,而且还能经受住震动等环境因素的干扰,确保二者在震动环境下也能保持可靠接触,进而确保正常工作。此外,由于电连接器组件100上的锁固盖17是可拆卸地锁固在对接柱212上,所以当公端连接器10损坏时,公端连接器10可单独拔下而进行更换,从而节省了维修成本。而且,由于锁固盖17与对接柱212的对接位置处设置有密封二者间隙的密封圈172,因而,即便锁固盖17为可拆卸结构,但依然能够确保锁固盖17与安装壳体21间的密封性,避免湿气经由锁固盖17进入安装壳体21内部而影响与安装壳体21相连的电子设备的电气性能。
参阅图18至图26,其为第二实施例的电连接器组件200。
第二实施例的电连接器组件200也包括:一安装座20和可拆卸地插装在安装座20上的公端连接器30。
参阅图21,安装座20的结构与上述第一实施例的电连接器组件100中的安装座20结构相同,其也包括:一绝缘的安装壳体21以及安装在安装壳体21内的导电的浮动接触件22和屏蔽罩23。安装壳体21、浮动接触件22和屏蔽罩23的具体结构可参见上述第一实施例的电连接器组件100,此处不再赘述。
参阅图22至图26,公端连接器30包括:一中心导电件31、供中心导电件31插装于其上的一绝缘座32、套装在绝缘座32外的一金属壳34以及安装在金属壳34外的一锁固盖37。
参阅图20和图23,中心导电件31为浮动针,其包括至少部分地同轴套接在一起的固定触头312和浮动触头311,固定触头312与浮动触头311之间设置有弹性件314(本实施例中,弹性件314为弹簧),该弹性件314使浮动触头311可以相对于固定触头312上下活动。
固定触头312中心设置有通孔,电缆35的芯线151插入该通孔中并与固定触头312固定连接。固定触头312的外周设置有卡位槽3121,绝缘座32的内壁上形成有环形凸起,当中心导电件31插装在卡位槽3121上时,环形凸起伸入卡位槽3121内从而将二者相对固定。
固定触头312的外周还套设有弹性轴套313,弹性轴套313的一端与固定触头312连接,另一端形成有多个弹性地接触浮动触头311的卡爪3131,卡爪3131的自由端朝向浮动触头311弯曲形成弹性接触指3132。利用弹性接触指3132接触浮动触头311形成辅助接触,来提高浮动针传输高频信号的性能。
参阅图24,绝缘座32包括座体321,座体321内沿轴向开设有供中心导电件31插入其中的通孔323,座体321环绕外周开设有限位槽322。
参阅图20和图22,金属壳34包括:相互套接的内套筒341和外套筒342,以及设置在内套筒341中的加强环343。
绝缘座32和中心导电件31收容在内套筒341中,内套筒341和外套筒342之间形成用于容纳电缆35的屏蔽层353的夹层。内套筒341和外套筒342通过铆压结合在一起,并将屏蔽层353夹设在其中,使内套筒341、外套筒342和屏蔽层353实现电性连接。
内套筒341具有沿轴向贯通的通道3412,中心导电件31和绝缘座32收容在该通道3412中。内套筒341上设置有朝向通道3412内突出的两卡扣3414,两卡扣3414分别伸入绝缘座32的限位槽322内(参阅图24),以将绝缘座32固定在内套筒341中。
结合参阅图21和图22,内套筒341包括至少部分地向下伸出外套筒342的浮动部3410,浮动部3410呈筒状,筒身上具有多个延伸至浮动部3410下端的狭缝3415,多个狭缝3415沿浮动部3410的筒身周向间隔分布,相邻两狭缝3415之间形成可浮动的弹性臂3419。
具体地,内套筒341包括:一第一直筒部3411、自第一直筒部3411向下延伸出的一第二直筒部3413、自第二直筒部3413向下并渐缩口径延伸出的一锥筒部3417以及由锥筒部3417向下略扩口径延伸形成的一导接部3418。
卡扣3414设置在第一直筒部3411上,第一直筒部3411的外表面上还凹设有沿周向延伸的多条第一凹槽3416。第二直筒部3413的直径略大于第一直筒部3411的直径,狭缝3415自导接部3418的下端一直延伸至第二直筒部3413。导接部3418形成的喇叭状开口,有利于其与母端连接器顺利对接。
外套筒342包括:筒状的铆压部3421、形成在铆压部3421下端的导电接触部3422以及形成在铆压部3421上端的限位环3423和凸台3424。
外套筒342的铆压部3421套接在内套筒341的第一直筒部3411外侧,铆压部3421的内壁上凹设有沿周向延伸的多条第二凹槽。电缆35的屏蔽层353夹设在第一直筒部3411与铆压部3421之间,二者通过铆压结合在一起。二者相对表面上的第一凹槽3416与第二凹槽形成错位咬合,增强了彼此间的保持力,有利于将屏蔽层353可靠地保持在内套筒341和外套筒342之间。
导电接触部3422呈筒状,其套接在第一直筒部3411外并向下延伸至第二直筒部3413的外部。导电接触部3422具有相对于铆压部3421外凸的外壁面,以通过该外壁面与安装座20内的浮动接触件22实现浮动式接触。
与上述第一实施例的电连接器组件一样,限位环3423和凸台3424用于与锁固盖37配合,实现锁固盖37与金属壳34间的密封连接。
加强环343套装在绝缘座32的外部,并与绝缘座32、中心导电件31一起收容在内套筒341中。加强环343贴紧内套筒341的第一直筒部3411的内壁,为内套筒341的第一直筒部3411提供了径向支撑,使第一直筒部3411和铆压部3421更紧密地铆压结合在一起,从而提高内套筒341和外套筒342之间的保持力。
参阅图20、图21和图26,锁固盖37包括:盖体371、设置在盖体371的下表面的密封圈372和密封在盖体371与电缆35之间的密封环373。
盖体371包括:盖部3711、由盖部3711外缘向下延伸形成的弹性臂部3712以及设置在弹性臂部3712内侧并与盖部3711相连的固定环3713。
弹性臂部3712上设置至少一限位孔3714,弹性臂部3712上还开设有自弹性臂部3712的下端向上延伸的至少一导向槽3715,限位孔3714用于与安装壳体21对接柱212上的限位凸起2121配合,实现二者对接锁定,导向槽3715用于与对接柱212上的导向筋2122配合,为二者对接提供导向。
固定环3713内设置有供电缆35穿入其中的通道3716,盖部3711朝向通道3716内延伸形成盖缘3717。固定环3713与电缆35的外绝缘层354之间形成位于盖缘3717下方的窄缝3718,密封环373设置在窄缝3718处,以封堵电缆35与锁固盖37之间的缝隙,防止外部湿气进入公端连接器30。
固定环3713与弹性臂部3712之间形成有插接槽3719,密封圈372设置在插接槽3719中并贴紧盖部3711。安装壳体21的对接柱212插入插接槽3719中并压紧密封圈372,从而在锁固盖37与安装壳体21之间构成密封,防止湿气经安装壳体21与锁固盖37之间的缝隙进入公端连接器30。
在第二实施例中的电连接器组件200中,由于其中心导电件31为能够上下浮动的浮动针,且金属壳34的内套筒341下端具有可浮动的弹性臂3419,因此,即便因为制造装配公差导致电连接器组件200与母端连接器在轴向和径向上存在错位,电连接器组件200依然可通过中心导电件31和弹性臂3419的浮动结构来顺利对接母端连接器,确保二者可靠对接。
值得一提的是,上述两个实施方式中的公端连接器内只设置有一根中心导电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中心导电件也可以为多根,如两根、四根或六根,各中心导电件穿设在绝缘座上,并与绝缘座一起收容在金属壳中。
以上电连接器组件的各个实施例只是举例性说明,电连接器组件各部分的结构之间并非固定搭配组合,在无结构冲突的情况下,电连接器组件各个实施例中的各部分结构可任意组合。
上述内容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非用于限制本发明的实施方案,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根据本发明的主要构思和精神,可以十分方便地进行相应的变通或修改,故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书所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6)

1.一种电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公端连接器,包括:一绝缘座、固定在所述绝缘座内的至少一中心导电件、套设在所述绝缘座外侧的一金属壳和安装在所述金属壳外侧的一锁固盖;以及,
一安装座,包括绝缘的一安装壳体和设置在所述安装壳体内的导电的一浮动接触件,所述安装壳体具有向上突伸出的一对接柱,所述对接柱内沿上下方向贯穿开设有一安装通道,所述浮动接触件设置在所述安装通道内,所述浮动接触件内形成有收容通道,并具有向所述收容通道内突伸出的多个弹性接触片;
所述公端连接器插入于所述安装座,所述锁固盖可拆卸地锁固于所述对接柱,所述金属壳插入至所述收容通道内并能够在所述收容通道内摆动,所述弹性接触片弹性地接触所述金属壳。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心导电件包括中心针基座和插接在所述中心针基座上的中心针对接头,所述中心针基座包括呈管状的对接端和由所述对接端一体向上延伸的铆压端,所述对接端套接在所述中心针对接头上。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心针对接头的上端设置有用于插入到所述对接端的插接部,所述插接部上设置有卡槽,所述对接端上具有伸入所述卡槽中的卡扣。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锁固盖上设置有套接在所述金属壳上端的固定环以及位于所述固定环外侧的弹性臂部,所述弹性臂部围绕在所述金属壳的外侧并与所述金属壳之间形成供所述对接柱插入的插接通道,所述固定环与所述弹性臂部之间形成连通所述插接通道的插接槽,所述插接槽内设置有密封圈。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壳靠近上端的位置沿径向向外突出形成限位环,所述固定环的下端抵靠于所述限位环,所述固定环的内部设置有供电缆穿入其中的通道,所述固定环与所述电缆之间设置有密封件。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锁固盖还包括与所述固定环和所述弹性臂部均相连的盖部,所述盖部向所述固定环的通道内延伸而形成盖缘,所述固定环与所述电缆之间形成位于所述盖缘下方的窄缝,所述密封件包括密封环,所述密封环设置在所述窄缝处。
7.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锁固盖的弹性臂部上设置有至少一限位孔,所述对接柱上设置有向外突出的至少一限位凸起,所述限位凸起卡入所述限位孔内;所述锁固盖的弹性臂部上开设自所述弹性臂部的下端向上延伸的至少一导向槽,所述对接柱上设置至少一导向筋,所述导向筋插入所述导向槽中。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壳包括相互套接的内套筒和外套筒,所述绝缘座和所述中心导电件收容在所述内套筒中,所述内套筒和所述外套筒之间形成用于容纳电缆屏蔽层的夹层。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套筒具有第一铆压部,所述外套筒具有套接在所述第一铆压部外壁上的第二铆压部,所述第一铆压部内设有贴紧所述第一铆压部内壁的加强环,所述第一铆压部与所述第二铆压部通过铆压结合在一起。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铆压部和所述第二铆压部相对的壁面上分别设置有多条凹槽或凸棱。
11.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心导电件为浮动针,所述内套筒包括至少部分地向下伸出所述外套筒的浮动部,所述浮动部呈筒状,筒身上具有多个延伸至所述浮动部下端的狭缝,多个所述狭缝沿所述浮动部的筒身周向间隔分布,相邻两狭缝之间形成可浮动的弹性臂。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电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套筒包括:第一直筒部、自第一直筒部向下延伸的第二直筒部以及自第二直筒部向下并渐缩口径延伸的锥筒部,所述锥筒部向下略扩口径延伸形成导接部。
13.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电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浮动针包括固定触头和可以相对于固定触头上下活动的浮动触头,所述固定触头与所述浮动触头之间设置有弹性件,所述固定触头的外周还套设有弹性轴套,所述弹性轴套的一端与所述固定触头连接,另一端形成有多个弹性地接触所述浮动触头的卡爪。
1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浮动接触件包括筒体和由所述筒体下端沿径向向外延伸出的多个导电突部,所述安装壳体下部具有连通所述安装通道的容置腔,所述容置腔内设置有屏蔽罩,所述筒体安装在所述安装通道内,所述导电突部伸出所述安装通道并接触所述屏蔽罩。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电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筒体呈撕裂状向所述收容通道内偏折形成所述弹性接触片,各所述弹性接触片在所述筒体的周向间隔分布。
16.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电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屏蔽罩内形成一屏蔽腔体,所述屏蔽罩上设置有连通所述屏蔽腔体的开孔,所述金属壳的下端突伸入到所述屏蔽腔体中。
CN202211132821.1A 2022-09-07 2022-09-07 电连接器组件 Pending CN117712767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132821.1A CN117712767A (zh) 2022-09-07 2022-09-07 电连接器组件
TW111213105U TWM642782U (zh) 2022-09-07 2022-11-28 電連接器組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132821.1A CN117712767A (zh) 2022-09-07 2022-09-07 电连接器组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712767A true CN117712767A (zh) 2024-03-15

Family

ID=8780494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1132821.1A Pending CN117712767A (zh) 2022-09-07 2022-09-07 电连接器组件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17712767A (zh)
TW (1) TWM642782U (zh)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642782U (zh) 2023-06-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1981129B1 (en) Coaxial Connector
EP3159970B1 (en) Cable assembly, connector,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cable assembly
US9048587B2 (en) Coaxial connector with inner shielding arrangement and method of assembling one
EP0294419B1 (en) Low profile press fit connector
US8894444B2 (en) Coaxial electrical connector and coaxial electrical connector assembly including a tubular contact for reducing the height and improving the retention strength against mating or removal
EP0208143A1 (en) Connector socket
EP3667828B1 (en) Contact member for electrical connector
CN114361889B (zh) 同轴连接器的浮动构造
JP4837025B2 (ja) プラグハウジング及び駆動電力伝送用電気プラグ
US6439925B1 (en) Radio frequency cable connector assembly
EP3440742B1 (en) Angled coaxial connectors for receiving electrical conductor pins having different sizes
US11929550B2 (e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connector and communication module comprising same
CN107196112B (zh) 汽车高速连接器
US20030224658A1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JPH0457075B2 (zh)
US6340312B1 (en) Cable end connector having a complete EMI shielding
CN117712767A (zh) 电连接器组件
CN209747799U (zh) 用于同轴连接器的安装套筒、用于同轴连接器的壳体组件及同轴连接器
CN110061390B (zh) 一种防错紧固型密封接插件
CN219267961U (zh) 连接器
CN113471761B (zh) 插头连接器和插座连接器
US20240146008A1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and electrical connector assembly
CN220042347U (zh) 连接器端子、端子组件、连接器和连接器组件
KR102580290B1 (ko) 알에프 동축 커넥터
CN211182589U (zh) 一种集束连接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