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678037A - 管道模块和包括该管道模块的电力转换模块 - Google Patents

管道模块和包括该管道模块的电力转换模块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678037A
CN117678037A CN202280051528.4A CN202280051528A CN117678037A CN 117678037 A CN117678037 A CN 117678037A CN 202280051528 A CN202280051528 A CN 202280051528A CN 117678037 A CN117678037 A CN 11767803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low path
module
pipe
space
pow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80051528.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林正愚
沈政煜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S Electri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LS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S Electr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LS Electric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767803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67803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08Cooling; Ventilating
    • H01F27/10Liquid cooling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ommon to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7/20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ommon to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7/20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 H05K7/20218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using a liquid coolant without phase change in electronic enclosures
    • H05K7/20272Accessories for moving fluid, for expanding fluid, for connecting fluid conduits, for distributing fluid, for removing gas or for preventing leakage, e.g. pumps, tanks or manifold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Inverter Devices (AREA)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管道模块和包括该管道模块的电力转换模块。本发明一方面的管道模块可以包括:管道主体,沿着一方向延伸而形成,与流路构件分别连通;以及流路结合部,将所述流路构件和所述管道主体结合;所述管道主体可以包括:管道空间,形成于所述管道主体的内部,沿着所述一方向延伸,其延伸方向上的各端部开放而与所述流路构件连通;以及至少一个面,在外周方向上包围所述管道空间。

Description

管道模块和包括该管道模块的电力转换模块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管道模块和包括该管道模块的电力转换模块,更详细而言,涉及一种绝缘性能和冷却效率得到提高的管道模块和包括该管道模块的电力转换模块。
背景技术
变压器是利用电磁感应来转换交流电压或交流电流的值的装置的统称。在发电站产生的电力以升压的状态传输,以最小化电力损失。由于在电力以上述状态传递到负载的情况下,存在发生设备的损失和安全事故的隐患,因此通常再次对传递到的电力进行降压之后传递给负载。
传统形态的变压器设置为具有固定的变压容量的单一的装置并安装。即,安装在特定位置的变压器通常构成为仅能够对预先设定的大小的电力进行变压并供应给负载。如上所述的变压器难以在以后的电力需求和供应形态发生变化的情况下主动应对。
因此,近年来,正在积极地开发改善传统形态的变压器的缺点的模块型半导体变压器。模块型半导体变压器形成为具有预先设定的变压容量,并包括彼此通电的复数个变压模块。模块型半导体变压器的变压容量可以通过调节复数个变压模块的数量而容易改变。
另一方面,就模块型半导体变压器而言,复数个变压模块的绝缘和冷却是重要的要素。即,在传统形态的变压器的情况下,可以在设计阶段执行用于构成要素的冷却和绝缘的配置,因此变压器的构成要素之间的绝缘和冷却不会成为大问题。
相反,在模块型半导体变压器的情况下,难以在设计阶段确定运用时将要设置的变压模块的数量和配置方式等。因此,需要一种用于构成模块型半导体变压器的复数个变压模块之间的绝缘和冷却的方案。
进一步,通常,变压模块以小型尺寸形成,以最大化空间利用率。因此,变压模块自身的冷却和变压模块的构成要素之间的绝缘也是重要的要素。
但是,众所周知,尺寸小型化与冷却和绝缘效率相矛盾。对此,出现了用于将电装置模块化并且实现构成要素的冷却和绝缘的技术。
韩国授权专利文献第10-1545187号公开了一种利用模块型电子模块的电源的封装。具体而言,公开了一种以垂直结构提供变压器隔室和电力单元隔室,使得冷却的空气能够通过平行线性路径流动。
但是,所述现有文献公开的利用模块型电子模块的电源的封装,仅提供了用于冷却各模块之间的方案。即,所述现有文献不能提示用于有效地冷却构成各模块自身的构成要素的方案。
韩国公开专利文献第10-2013-0049739号公开了一种功率半导体模块冷却装置。具体而言,公开了一种能够防止用于冷却功率半导体的冷却流体的泄漏,能够抑制冷却效率下降的功率半导体模块冷却装置。
但是,在所述现有文献中,以另行设置用于冷却的装置作为前提。即,所述现有文献公开的功率半导体模块冷却装置结合到功率半导体模块进行运行,因此并不能提示用于使制冷剂在功率半导体模块自身流动的方案。
更进一步,上述现有文献并未公开关于用于保持构成各模块的构成要素之间的绝缘的同时,使各模块小型化的技术课题的考察。
韩国授权专利文献第10-1545187号(2015.08.18)
韩国公开专利文献第10-2013-0049739号(2013.05.14)
发明内容
所要解决的问题
本发明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提出,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能够简单地形成用于冷却构成要素的流体的流路的结构的管道模块和包括该管道模块的电力转换模块。
本发明的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具有能够提高构成要素的冷却效率的结构的管道模块和包括该管道模块的电力转换模块。
本发明的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具有能够使尺寸小型化的结构的管道模块和包括该管道模块的电力转换模块。
本发明的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具有能够确保构成要素之间的绝缘的结构管道模块和包括该管道模块的电力转换模块。
本发明的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具有制作容易的结构的管道模块和包括该管道模块的电力转换模块。
本发明的目的并不限定于以上提及到的目的,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通过以下的记载明确理解未被提及到的其他目的。
解决问题的技术方案
根据本发明一方面,提供一种管道模块,该管道模块包括:管道主体,沿着一方向延伸而形成,与流路构件分别连通;以及流路结合部,将所述流路构件和所述管道主体结合;所述管道主体包括:管道空间,形成于所述管道主体的内部,沿着所述一方向延伸,其延伸方向上的各端部开放而与所述流路构件连通;以及至少一个面,在外周方向上包围所述管道空间。
此时,可以提供如下的管道模块,所述管道主体包括凸出部,所述凸出部从所述至少一个面朝所述管道空间延伸而形成,并且与所述流路构件的延伸方向上的端部面接触。
另外,可以提供如下的管道模块,所述管道主体包括彼此形成规定的角度连续并且包围所述管道空间的一部分的一对面,所述凸出部配置为从所述一对面中的任意一面凸出,并与所述一对面中的另一面邻近。
此时,可以提供如下的管道模块,所述管道主体包括:第一面,包围所述管道空间的一侧;第二面,配置为隔着所述管道空间面向所述第一面,包围所述管道空间的另一侧;第三面,与所述第一面和所述第二面分别连续,包围所述管道空间的另一个的另一侧;以及第四面,与所述第一面和所述第二面分别连续,配置为隔着所述管道空间面向所述第三面,包围所述管道空间的又一个的另一侧;所述第一面、所述第二面、所述第三面以及所述第四面沿着所述一方向延伸。
另外,可以提供如下的管道模块,所述管道主体包括:第一凸出部,从所述第一面至所述第四面中的任意一面朝所述管道空间凸出;以及第二凸出部,从所述第一面至所述第四面中的另一面朝所述管道空间凸出;所述第一凸出部和所述第二凸出部与所述流路构件的延伸方向上的端部中朝向所述管道主体的一端部的面接触。
此时,可以提供如下的管道模块,所述第一凸出部和所述第二凸出部配置为在所述管道空间的斜线方向上彼此隔开。
另外,可以提供如下的管道模块,所述第一凸出部配置为和与所述任意一面形成规定的角度连续的一面邻近,所述第二凸出部配置为和与所述另一面形成规定的角度连续的又一面邻近。
此时,可以提供如下的管道模块,所述流路构件沿着所述一方向延伸,所述流路结合部沿着所述一方向延伸,以包围所述管道主体的延伸方向上的端部中朝向所述流路构件的一端部的外周和所述流路构件的延伸方向上的端部中朝向所述管道主体的一端部的外周。
另外,可以提供如下的管道模块,所述管道主体和所述流路结合部由电绝缘(electric insulation)性材料形成。
此时,可以提供如下的管道模块,所述管道主体的延伸方向上的一端部与通电有规定大小的电压的电力的外部的第一流路构件结合,所述管道主体的延伸方向上的另一端部与通电有与所述规定大小不同的大小的电压的电力的外部的第二流路构件结合,所述一端部和所述另一端部之间的距离,与在所述第一流路构件通电的所述规定大小的电压的大小和在所述第二流路构件通电的所述不同的大小的电压的大小的差异成比例。
另外,根据本发明另一方面,提供一种电力转换模块,该电力转换模块包括:罩体,在内部形成有容纳空间,与外部连通;通电部,容纳于所述容纳空间,通过与外部的电源和负载分别通电来从所述电源接收电力,对接收到的所述电力进行变压并传递给所述负载;流路部,容纳于所述容纳空间,位于与所述通电部邻近的位置,在内部形成有与外部连通的流路空间,与所述通电部进行热交换的流体在所述流路空间流动;以及管道模块,容纳于所述容纳空间,在内部形成有与所述流路空间连通的管道空间,与所述流路部一起形成供所述流体流动的通路;所述流路部和所述管道模块沿着一方向延伸而形成,所述流体在所述流路部的内部和所述管道模块的内部沿着所述一方向流动。
此时,可以提供如下的电力转换模块,所述流路部包括复数个划分构件,复数个所述划分构件位于所述流路空间,并以沿着所述一方向延伸的板形状形成,所述流路空间被复数个所述划分构件划分为复数个空间,由此流入的所述流体被分流而在复数个所述空间各自流动。
另外,可以提供如下的电力转换模块,流入的所述流体依次在所述流路空间和所述管道空间流动,在复数个所述空间流动的被分流的所述流体,在所述管道空间混合。
此时,可以提供如下的电力转换模块,所述管道模块包括:管道主体,在所述管道主体的内部形成有所述管道空间;以及流路结合部,包围所述管道主体的外周,从所述管道主体的延伸方向上的端部朝所述流路部延伸。
另外,可以提供如下的电力转换模块,所述管道模块包括凸出部,所述凸出部从包围所述管道空间的面朝所述管道空间延伸而形成,所述流路部配置为其延伸方向上的一端部的面与所述凸出部接触。
此时,可以提供如下的电力转换模块,所述流路结合部在外侧包围所述管道主体和所述流路部的彼此面向的各端部。
发明效果
根据上述构成,本发明实施例的管道模块和包括该管道模块的电力转换模块能够简单地形成用于冷却构成要素的流体的流路。
首先,管道模块沿着一方向延伸而形成。管道模块与沿着所述一方向延伸而形成的流路部结合并连通。流路部与外部连通,使得用于冷却的流体能够流入。流入的流体依次通过流路部和管道模块,并且能够与任意的构件进行热交换。
由此,在流路部和管道模块的内部流动的流体沿着朝流路部和管道模块的延伸方向,即所述一方向延伸的流路流动。因此,流入的流体能够沿着所述一方向简单地流动。
另外,根据上述构成,本发明实施例的管道模块和包括该管道模块的电力转换模块能够提高构成要素的冷却效率。
首先,如上所述,流入的流体在流路部和管道模块的内部沿着所述一方向流动。由此,流体的流动速度得到增加,从而能够增加在相同的时间里通过的流体的量和热交换的热量。
另一方面,在流路部设置有划分构件。划分构件将流路部内部的空间划分为复数个小空间。流入的流体向复数个小空间分流,并且可以吸收彼此不同的量的热而流动。流入到管道模块的流体被混合并且彼此热交换,从而能够被调节为热平衡状态。
通过了管道模块的流体朝另一流路部流动。此时,由于向所述另一流路部流入的流体被调节为热平衡状态,因此能够提高在所述另一流路部内部的热交换效率。
因此,流体可以保持规定的热交换效率通过流路部和管道模块。由此,能够提高电力转换模块的冷却效率。
另外,根据上述构成,本发明实施例的管道模块和包括该管道模块的电力转换模块能够实现尺寸的小型化。
如上所述,流路部和管道模块沿着一方向并排配置。在一实施例中,管道模块由绝缘性材料形成,并且与复数个流路部分别结合。因此,复数个流路部和位于与其邻近的位置的复数个通电部之间的绝缘能够可靠地形成。
因此,为了电绝缘复数个通电部和分别位于与其邻近的位置的复数个流路部之间而需要的空间的尺寸减小。由此,能够小型化管道模块和包括该管道模块的电力转换模块。
另外,根据上述构成,本发明实施例的管道模块和包括该管道模块的电力转换模块能够确保构成要素之间的绝缘。
首先,与外部的电源和负载分别通电的复数个通电部配置为彼此隔开。另外,配置为分别与复数个通电部邻近的复数个流路部也配置为彼此隔开。进一步,在复数个流路部之间配置有由绝缘性材料形成的管道模块。
因此,能够确保复数个通电部之间的绝缘。进一步,由于复数个流路部之间的通电被阻断,使得它们之间的绝缘也能够得到确保。
另外,根据上述构成,能够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管道模块和包括该管道模块的电力转换模块制作变为容易。
首先,在管道模块的管道主体设置有凸出部。凸出部通过与流路部的端部面接触,来限制管道主体和流路部之间的相对位置。管道主体和流路部通过流路结合部来结合。流路结合部位于管道主体的端部。
在流路部与管道主体邻近地定位直到流路部的端部面与凸出部接触为止的情况下,流路结合部在外侧包围管道主体的端部和流路部的端部。在一实施例中,流路结合部可以固定结合于管道主体。流路结合部和流路部可以通过从外侧向内侧贯穿结合的紧固构件来结合。
即,能够以流路部插入到管道模块的形态使管道模块和流路部结合。进一步,能够通过流路部的端部面与凸出部的接触来限制流路部的插入长度。由于紧固构件从管道模块和流路部的外侧向内侧结合,因此能够容易进行流路部和管道模块的结合过程。
因此,能够使管道模块和包括该管道模块的电力转换模块的制造工艺简单。
本发明的效果不限于上述效果,应当理解为包括能够从发明内容或权利要求书记载的发明的构成推导出的所有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发明实施例的电力供应装置的局部开放立体图。
图2是示出设置于图1的电力供应装置的电力转换模块的立体图。
图3是示出图2的电力转换模块的另一角度的立体图。
图4是示出图2的电力转换模块的分解立体图。
图5是示出图2的电力转换模块的又一角度的分解立体图。
图6是示出设置于图2的电力转换模块的流路部和管道模块的立体图。
图7是示出图6的流路部和管道模块的分解立体图。
图8是示出图6的流路部中的第一流路构件的立体图。
图9是示出图6的管道模块的立体图。
图10是示出图6的流路部中的第二流路构件的立体图。
图11是示出在图6的流路部和管道模块内部形成的流路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详细地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使得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容易实施。本发明可以以各种不同的形态实现,不限于在此说明的实施例。为了明确本发明,省略了附图中与说明无关的部分,并且在整个说明书中,对于相同或相似的构成要素赋予了相同的附图标记。
在本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使用到的术语或单词,不应被限定地解释为普遍理解的意思或词典中的意思,应当基于发明人可以为了以最佳的方法说明自己的发明而适当地定义用语概念的原则,解释为符合本发明技术思想的意思和概念。
因此,本说明书中记载的实施例和附图中示出的结构仅为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施例,并不完全代表本发明的技术思想,应当理解为在本案的申请时间点,可以存在能够替代它们的多种等价物和变形例。
在以下的说明中,可以为了明确本发明的特征而省略对于一部分构成要素的说明。
1.术语的定义
在以下的说明中使用到的术语“通电”是指一个以上的构件被连接成能够传递电流或电信号。在一实施例中,通电可以以基于导线构件等的有线形态或以无线高保真、蓝牙、射频识别等无线形态形成。
在以下的说明中使用到的术语“连通”是指一个以上的构件被连接成流体能够彼此流通。在一实施例中,连通可以是各构件的内部彼此开放而形成,或者由管路等其他构件形成。
在以下的说明中使用到的术语“流体”是指形状可以根据被容纳的空间的形状而变形,并且能够通过外部的力或压力而移动的任意的物质。在一实施例中,流体可以是气相(gas phase)或液相(liquid phase)。在一实施例中,流体可以是空气(air)。
在以下的说明中使用到的术语“上侧”、“下侧”、“左侧”、“右侧”、“前方侧”以及“后方侧”可以参照在整个附图中示出的坐标系理解。
2.本发明实施例的电力供应装置1的说明
参照图1,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的电力供应装置1。电力供应装置1与外部的电源和负载通电。电力供应装置1可以对从外部的电源接收的电力进行升压或降压并传递给外部的负载。
在图示的实施例中,电力供应装置1包括电力转换模块10、框架20以及门30。
电力转换模块10实质上发挥对接收到的电力进行升压或降压的作用。电力转换模块10与外部的电源和负载通电。
电力转换模块10可以设置有复数个。复数个电力转换模块10可以构成为彼此通电,并且彼此独立地对电力进行升压或降压。电力供应装置1的供应电力,可以通过调节电力转换模块10的数量来调节。
电力转换模块10可以配置为彼此邻近。在图示的实施例中,复数个电力转换模块10沿上下方向和左右方向平行配置。电力转换模块10的配置方式可以根据电力供应装置1的形状而发生变化。
尤其,本发明实施例的电力转换模块10可以有效地冷却在对供应到的电力进行升压或降压的过程中产生的热。对此将单独进行说明。
电力转换模块10容纳在框架20的内部。
框架20形成电力供应装置1的外观。在框架20的内部形成有空间,由此可以安装电力供应装置1的各种构成要素。在一实施例中,在框架20的内部空间可以容纳有电力转换模块10。
框架20可以是能够容纳电力供应装置1的各种构成要素的任意形状。在图示的实施例中,框架20是前方侧开放的四棱柱形状。
框架20的所述空间通过门30来开闭。门30以能够旋转的方式结合于框架20的开放的一侧,在图示的实施例中为前方侧。随着门30的旋转,可以开放或封堵所述空间。作业人员可以通过操作门30来接近电力转换模块10。
虽然未图示,但是可以具有用于使复数个电力转换模块10与外部通电的母线(busbar)(未图示)。所述母线(未图示)可以在框架20的所述空间和外部之间延伸,并与外部的电源和负载通电。
另外,所述母线(未图示)可以与复数个电力转换模块10分别通电,从而使复数个电力转换模块10分别与外部的电源和负载通电。
由于复数个电力转换模块10通过所述母线(未图示)与外部的电源和负载通电的方式是公知技术,因此省略详细的说明。
后述的流体,即用于冷却电力转换模块10的构成要素的流体可以是滞留在框架20的内部的流体。即,所述流体可以是流入到框架20的内部并且经过至少一次以上的过滤(filtering)过程的流体。
因此,流体可以以去除灰尘或浮游物质等的状态流入到电力转换模块10的内部。由此,能够防止为了冷却而流入的流体使电力转换模块10受损。
3.对于本发明实施例的电力转换模块10的说明
参照图2至图10,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的电力转换模块10。
本发明实施例的电力转换模块10可以从外部的电源接收电力,并对其进行升压或降压之后传递给外部的负载。电力转换模块10可以被模块化(modular)。即,复数个电力转换模块10可以各自执行变压工作。复数个电力转换模块10可以通过彼此通电来调节电力供应装置1的整个容量。
随着电力转换模块10运行,在电力转换模块10的内部产生大量的热。当产生的热滞留在电力转换模块10的内部的情况下,电力转换模块10的构成要素可能因热而受损。另外,还存在产生的热使电力转换模块10的运行效率下降的隐患。
因此,本发明实施例的电力转换模块10构成为能够有效地冷却高压区域的构成要素和低压区域的构成要素。进一步,本发明实施例的电力转换模块10能够通过简单地形成用于冷却所述构成要素的流体的流路来提高冷却效率。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的电力转换模块10进行说明。在图示的实施例中,电力转换模块10包括罩体100、送风构件200以及通电部300。
另外,参照图4至图7,图示的实施例的电力转换模块10还包括流路部400和管道模块500,对此,将另行进行说明。
罩体100形成电力转换模块10的外观。罩体100是电力转换模块10向外部露出的部分。在罩体100的内部形成有空间,从而可以容纳电力转换模块10的构成要素。在一实施例中,在罩体100的所述空间可以容纳有通电部300、流路部400以及管道模块500。
罩体100可以是能够容纳电力转换模块10的各种构成要素并且被容纳在框架20的任意形状。在图示的实施例中,罩体100是具有四边形的截面而沿前后方向延伸形成的四棱柱形状。可以理解罩体100的延伸方向与框架20的延伸方向相同。
尤其,在本发明实施例的电力转换模块10中,用于冷却其构成要素的流体可以沿着罩体100的延伸方向流动。由此,流体的流路被简化,从而能够提高冷却效率。对此的详细说明将在后面进行。
罩体100可以以各种形态分离。在图4示出的实施例中,罩体100可以构成为形成上侧的部分能够与其他部分分离。在所述实施例中,电力转换模块10的构成要素可以沿着上下方向容纳在罩体100的内部。
作为替代方案,罩体100可以通过开放后述的第一盖110和第二盖120,并沿着罩体100的延伸方向,在图示的实施例中为前后方向将电力转换模块10的构成要素容纳在罩体100的内部。
在图示的实施例中,罩体100包括第一盖110、第二盖120、把手构件130以及容纳空间140。
第一盖110形成罩体100的延伸方向上的一端部,在图示的实施例中为前方侧端部。第一盖110在前方侧包围形成于罩体100的内部的空间,即容纳空间140。
当电力转换模块10容纳于框架20时,第一盖110位于框架20的前方侧。当作业人员打开门30时,第一盖110可以向用户露出。因此,在第一盖110可以设置有用于控制电力转换模块10的运行的各种操作模块(未图示),作为用于作业人员控制电力转换模块10的控制面板发挥功能。
在第一盖110结合有送风构件200。送风构件200可以在与第一盖110结合的状态下运行,由此吸入外部气体并使其向罩体100的内部空间流动。
在第一盖110可以结合有通电部300的第一通电模块310。如图2所示,第一通电模块310的第一端子311可以以部分露出的方式与第一盖110结合。
第一端子311可以与外部通电,使低压(low voltage)的电力通电。
在第一盖110可以结合有把手构件130。作业人员可以利用把手构件130来把持电力转换模块10,或者将电力转换模块10插入或引出于框架20。
第一盖110可以形成罩体100的一端部,并且以能够供送风构件200和通电部300的第一通电模块310结合的任意的形态设置。在图示的实施例中,第一盖110形成为具有左右方向的宽度、上下方向的高度以及前后方向的厚度的四边形的板形状。
第一盖110的形状可以根据框架20和罩体100的其他构成要素的形状而发生变化。
在图示的实施例中,第一盖110包括第一流入部111和第二流入部112。
第一流入部111在第一盖110贯穿而形成。第一流入部111使罩体100的外部和容纳空间140连通。
送风构件200的第一风扇210可以配置于第一流入部111,并形成用于使外部的流体流入到容纳空间140的移送力。流入的流体可以在与容纳于容纳空间140的电力转换模块10的构成要素进行热交换之后通过第一排出部121排出到罩体100的外部。
第一流入部111位于与第二流入部112邻近的位置。在图示的实施例中,第一流入部111位于第二流入部112的左侧,这是因为与第二流入部112连通的流路部400和管道模块500位于偏向右侧的位置。
即,第一流入部111的位置可以根据第二流入部112和与其连通的流路部400、管道模块500的位置而发生变化。
在图示的实施例中,第一流入部111形成为具有四边形的截面。在第一流入部111可以配置有送风构件200的第一风扇210,由此产生用于吸引外部的流体的移送力。
第二流入部112在第一盖110贯穿而形成。第二流入部112使容纳在罩体100的容纳空间140的流路部400和管道模块500与外部连通。
外部的流体可以利用送风构件200的第二风扇220提供的移送力通过第二流入部112进入到流路部400和管道模块500。进入的流体可以与电力转换模块10的构成要素进行热交换之后通过第二排出部122排出到罩体100的外部。
第二流入部112位于与第一流入部111邻近的位置。在图示的实施例中,第二流入部112位于第一流入部111的右侧,这是因为与第二流入部112连通的流路部400和管道模块500位于偏向右侧的位置。
即,第二流入部112的位置可以根据第一流入部111的位置和与第二流入部112连通的流路部400、管道模块500的位置而发生变化。
在图示的实施例中,第二流入部112形成为具有四边形的截面。在第二流入部112可以配置有送风构件200的第二风扇220,由此产生用于吸入外部的流体的移送力。
在图示的实施例中,第二流入部112形成为具有四边形的截面。第二流入部112可以被第一流路构件410的第一划分构件412划分为复数个空间。对此的详细说明将在后面进行。
第二盖120形成罩体100的延伸方向上的另一端部,在图示的实施例中为后方侧端部。第二盖120在后方侧包围形成于罩体100的内部的空间,即容纳空间140。
当电力转换模块10容纳于框架20时,第二盖120位于框架20的后方侧。因此,即便作业人员打开门30,第二盖120也会与作业人员隔开。
在第二盖120可以结合有通电部300的第二通电模块320。如图3所示,第二通电模块320的第二端子321可以以部分露出的方式与第二盖120结合。
第二端子321可以与外部通电,并通电有高压(high voltage)的电力。
因此,通过上述配置,作业人员与危险度相对高的第二通电模块320物理隔开,从而能够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
在图示的实施例中,第二盖120包括第一排出部121和第二排出部122。
第一排出部121在第二盖120贯穿而形成。第一排出部121使罩体100的外部和容纳空间140连通。通过送风构件200的第一风扇210进入到罩体100的容纳空间140的流体可以与电力转换模块10的构成要素进行热交换之后,通过第一排出部121排出到罩体100的外部。
第一排出部121位于与第二排出部122邻近的位置。在图示的实施例中,第一排出部121位于第二排出部122的上侧,这是因为与第二排出部122连通的流路部400和管道模块500位于下侧。
即,第一排出部121的位置可以根据第二排出部122和与其连通的流路部400、管道模块500的位置而发生变化。
在图示的实施例中,第一排出部121形成有复数个开口部,复数个所述开口部沿上下方向延伸并且在左右方向上彼此邻近。作为替代方案,第一排出部121可以沿着左右方向或斜线方向等各种方向延伸而形成。
第二排出部122在第二盖120贯穿而形成。第二排出部122使容纳于罩体100的容纳空间140的流路部400和管道模块500与外部连通。
通过送风构件200的第二风扇220进入到流路部400和管道模块500的流体可以与电力转换模块10的构成要素进行热交换之后,通过第二排出部122排出到罩体100的外部。
第二排出部122位于与第一排出部121邻近的位置。第二排出部122可以配置于能够与流路部400和管道模块500连通的任意位置。在图示的实施例中,第二排出部122位于第一排出部121的下侧。
在图示的实施例中,第二排出部122形成为具有四边形的截面。第二排出部122可以被第二流路构件420的第二划分构件422划分为复数个空间。对此的详细说明将在后面进行。
把手构件130是供作业人员把持的部分。作业人员可以把持把手构件130并搬运电力转换模块10,或者将其插入或引出于框架20。
把手构件130与第一盖110结合。把手构件130朝第一盖110的外侧,在图示的实施例中为前方侧延伸而形成。在图示的实施例中,把手构件130沿着上下方向延伸而形成,并且在复数个位置与第一盖110结合。把手构件130与第一盖110结合的部分可以沿着罩体100延伸的方向,在图示的实施例中为前后方向延伸而形成。
容纳空间140是形成在罩体100的内部的空间。容纳空间140被罩体100的外周、第一盖110以及第二盖120包围而形成。通过罩体100的外周、第一盖110以及第二盖120,容纳空间140不会向外侧任意露出。
在容纳空间140容纳有电力转换模块10的构成要素。在图示的实施例中,在容纳空间140容纳有通电部300、流路部400以及管道模块500。
容纳空间140与外部通电。具体而言,容纳在容纳空间140的通电部300的第一通电模块310和第二通电模块320可以与外部的电源或负载分别通电。所述通电可以通过导线构件(未图示)等来形成。
容纳空间140与外部连通。具体而言,容纳空间140通过形成在第一盖110的第一流入部111和第一排出部121来与外部连通。用于冷却电力转换模块10的构成要素的流体可以通过第一流入部111和配置在该第一流入部111的第一风扇210流入到容纳空间140。
流入的流体在容纳空间140流动,并通过与电力转换模块10的构成要素进行热交换来冷却所述构成要素。热交换结束的流体可以通过第一排出部121排出到容纳空间140的外部。
容纳空间140可以以与罩体100的形状对应的形状形成。在图示的实施例中,罩体100呈具有四边形的截面而沿前后方向延伸而形成的四棱柱形状,容纳空间140是形成在所述四棱柱内部的中空的形状。
对于通过流体在容纳空间140流动来冷却电力转换模块10的构成要素的过程的详细说明将在后面进行。
送风构件200产生用于使罩体100的外部的流体流动到容纳空间140或流路部400和管道模块500的移送力。外部的流体可以通过所述移送力连续地流入到容纳空间140或流路部400和管道模块500。由此,在容纳空间140或流路部400和管道模块500可以连续进行外部的流体流入而进行热交换之后排出的过程。
其结果,随着送风构件200运行,电力转换模块10的构成要素的冷却过程连续执行,由此能够实现电力转换模块10的稳定的运行。
送风构件200可以以能够对流体提供移送力的任意的形态设置。在图示的实施例中,送风构件200由包括复数个叶片(blade)的风扇(fan)构成。
送风构件200可旋转地结合于罩体100。送风构件200可以结合于罩体100的延伸方向上的一端部。在图示的实施例中,送风构件200以能够旋转的方式结合于位于前方侧的第一盖110。
送风构件200可以通过与外部的电源通电,来接收用于运行的电力和控制信号。
送风构件200可以具有复数个。复数个送风构件200可以产生用于使外部的流体分别向容纳空间140和流路部400(和与流路部400连通的管道模块500)流动的移送力。
在图示的实施例中,送风构件200包括第一风扇210和第二风扇220两个风扇。
第一风扇210产生用于使外部的流体流入到容纳空间140的移送力。第一风扇210可旋转地结合于第一盖110。
第一风扇210可以位于使外部和容纳空间140连通的流路上。在图示的实施例中,第一风扇210位于第一流入部111上。随着第一风扇210运行,外部的流体可以通过第一流入部111向容纳空间140流动。
第二风扇220位于与第一风扇210邻近的位置。
第二风扇220产生用于使外部的流体流入到流路部400和与流路部400连通的管道模块500的移送力。第二风扇220可旋转地结合于第一盖110。
第二风扇220可以位于使外部与流路部400或管道模块500连通的流路上。在图示的实施例中,第二风扇220位于第二流入部112上。随着第二风扇220运行,外部的流体可以通过第二流入部112向流路部400和管道模块500流动。
第一风扇210和第二风扇220的旋转与否、旋转方向以及旋转速度等可以彼此独立地控制。由此,在容纳空间140和流路部400(以及与流路部400连通的管道模块500),可以根据电力转换模块10的运行状态而流动有彼此不同的流量的流体并与其他构成要素进行热交换。
通电部300是电力转换模块10与外部的电源和负载通电的构成要素。通电部300可以通过前述的母线(未图示)来与外部的电源、负载以及其他电力转换模块10通电。
通电部300实质上发挥对接收到的电力进行升压或降压的作用。
在一实施例中,通电部300可以构成为,接收高压低频交流电流(AC,AlternatingCurrent)并通过频率转换、升压或降压来输出低压直流电流(DC,Direct Current)。为此,通电部300可以构成为包括复数个通电模块310、320,并分别控制高压的交流电流和低压直流电流。
此时,与复数个通电模块310、320通电的电流的特性可能发生变化。即,在以下的说明中,以第一通电模块310与外部的负载通电并将低压的直流电传递给负载,第二通电模块320与外部的电源通电并接收高压低频交流电作为前提。
作为替代方案,可以构成为,第一通电模块310与外部的电源通电并接收低压的直流电,第二通电模块320与外部的负载通电并传递高压低频交流电。
通电部300与罩体100结合。通电部300的一部分构成要素可以与第一盖110或第二盖120结合并向外部露出一部分。通电部300可以通过向外部露出的所述部分与外部的电源或负载通电。
通电部300的其他构成要素容纳于容纳空间140。通电部300的所述其他构成要素可以与所述一部分构成要素通电。
在图示的实施例中,通电部300包括第一通电模块310、第二通电模块320以及变压模块330。
第一通电模块310和第二通电模块320中的任意一个可以与外部的电源通电并接收作为变压对象的电力,而另一方与外部的负载通电并传递被变压的电力。以下,以对通电部300接收的电力进行频率转换和降压并向外部传递作为前提进行说明。
第一通电模块310可以通过与外部的负载通电来传递降压的电力。在一实施例中,在第一通电模块310可以通电有降压的电力,即低压的电力。在所述实施例中,可以将第一通电模块310称作“低压模块”。此时,第一通电模块310向外部的负载传递的电力可以是低压的直流电力。
以下,以在第一通电模块310通电有低压的电力,即降压的电力作为前提进行说明。
第一通电模块310与外部的负载通电。降压的电力(即,低压电力)可以通过第一通电模块310传递到外部的负载。
第一通电模块310与变压模块330通电。另外,第一通电模块310通过变压模块330与第二通电模块320通电。传递到第二通电模块320的电力可以被变压模块330降压并传递到第一通电模块310。此时,从变压模块330向第一通电模块310传递的电力可以是低压的直流电力。
第一通电模块310的一部分容纳于容纳空间140。即,第一通电模块310的一部分构成要素可以向罩体100的外侧露出,而第一通电模块310的其他构成要素容纳于容纳空间140。
第一通电模块310可以位于容纳空间140中偏向一侧的位置。换言之,第一通电模块310可以位于偏向第一盖110和第二盖120中的任意一个盖的位置。在图示的实施例中,第一通电模块310位于偏向位于前方侧的第一盖110的位置。第一通电模块310位于与第一盖110邻近的位置。
如上所述,第一盖110是位于与接近电力供应装置1的作业人员邻近的部分。随着在与第一盖110邻近的第一通电模块310通电有相对低压的电力,能够降低发生安全事故的可能性。
另外,在通电部300对电力进行降压的实施例中,可能根据负载的状况而需要频繁地调节低压的电力。通电有低压的电力的第一通电模块310配置为与位于前方侧的第一盖110邻近。作业人员可以利用配置于第一盖110的各种操作模块(未图示),并根据需要调节输出电力,即低压的电力。
第一通电模块310位于与流路部400邻近的位置。具体而言,第一通电模块310与位于偏向第一盖110,即前方侧的位置的第一流路构件410邻近。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通电模块310可以配置为与第一流路构件410接触。由此,在第一通电模块310产生的热能够迅速且大量地传递到第一流路构件410,从而能够提高第一通电模块310的冷却效率。
第一通电模块310可以包括用于从变压模块330接收低压的电力,并将接收到的低压的电力传递给外部的负载的任意的构成要素。在一实施例中,第一通电模块310可以包括复数个开关元件(switching device)。
在图示的实施例中,第一通电模块310包括第一端子311和第一PCB312。
第一端子311与外部的负载通电,并将接收到的低压的电力传递给外部的负载(即,低压的直流电力)。第一端子311与外部的负载和变压模块330通电。
第一端子311可以向罩体100的外部露出。第一端子311可以贯穿第一盖110和第二盖120中的任意一个盖并向外部露出。在图示的实施例中,第一端子311贯穿位于前方侧的第一盖110并向外部露出。
第一端子311可以设置有复数个。复数个第一端子311可以各自与外部的负载连接。在图示的实施例中,第一端子311设置有两个并且沿着左右方向彼此隔开配置。
第一端子311可以位于偏向第一盖110的高度方向上的一侧的位置。在图示的实施例中,第一端子311位于偏向第一盖110的上侧的位置,这是因为第一PCB312位于第一流路构件410的上侧。第一端子311的位置可以根据第一PCB312的位置而发生变化。
第一PCB312通过接收用于控制第一通电模块310的运行的控制信号来运行。第一PCB312可以通过与外部的操作模块(未图示)通电来接收控制信号。
第一PCB312与第一端子311通电。第一端子311与外部的负载或变压模块330之间的通电可以根据第一PCB312的运行来控制。由于通过第一PCB312来控制低压的电力的通电的过程是公知技术,因此省略详细的说明。
第一PCB312容纳于容纳空间140。第一PCB312可以位于偏向容纳空间140的延伸方向上的一侧的位置。在图示的实施例中,第一PCB312位于偏向容纳空间140的前方侧的位置,并且与第一盖110邻近。
第一PCB312位于与流路部400邻近的位置。具体而言,第一PCB312与位于偏向前方侧的位置的第一流路构件410邻近。第一PCB312可以配置于与第一流路构件410邻近的任意位置。在图示的实施例中,第一PCB312位于第一流路构件410的上侧。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PCB312可以与第一流路构件410接触。在所述实施例中,第一流路构件410可以作为直接接收在第一PCB312产生的热的散热器(heat sink)发挥功能。
第一通电模块310可以与流入到容纳空间140和流路部400中的每一个流体进行热交换并被冷却。对此的详细说明将在后面进行。
第二通电模块320可以通过与外部的电源通电来接收高压的电力。在一实施例中,在第二通电模块320可以通电有作为频率转换和降压对象的电力,即高压的电力。在所述实施例中,可以将第二通电模块320称作“高压模块”。此时,传递到第二通电模块320的电力可以是高压低频交流电力。
以下,以在第二通电模块320通电有高压的电力,即作为降压对象的电力作为前提进行说明。
第二通电模块320与外部的电源通电。作为降压对象的高压低频交流电力(即,高压电力)可以从外部的电源通过第二通电模块320来接收。
第二通电模块320与变压模块330通电。另外,第二通电模块320通过变压模块330与第一通电模块310通电。传递到第二通电模块320的电力可以通过第二通电模块320的频率转换而成为高压的高频交流电力并被传递到变压模块330。
第二通电模块320的一部分容纳于容纳空间140。即,第二通电模块320的一部分构成要素可以向罩体100的外侧露出,而第二通电模块320的其他构成要素容纳于容纳空间140。
第二通电模块320可以位于容纳空间140中偏向另一侧的位置。换言之,第二通电模块320可以位于偏向第一盖110和第二盖120中的另一盖的位置。在图示的实施例中,第二通电模块320位于偏向位于后方侧的第二盖120的位置。第二通电模块320位于与第二盖120邻近的位置。
如上所述,第二盖120是位于与接近电力供应装置1的作业人员隔开的位置的部分。即,由于在与作业人员隔开配置的第二通电模块320通电有相对高压的电力,因此能够降低发生安全事故的可能性。
另外,在通电部300对电力进行降压的实施例中,高压的电力从外部的电源施加到电力转换模块10。因此,与通电有低压的电力的第一通电模块310相比,通电有高压的电力的第二通电模块320仅用相对较少频次的调节也能够满足。其结果,不仅确保作业人员的安全性,而且还能够有效地运用电力供应装置1。
第二通电模块320位于与流路部400邻近的位置。具体而言,第二通电模块320与位于偏向第二盖120,即后方侧的第二流路构件420邻近。
在一实施例中,第二通电模块320可以配置为与第二流路构件420接触。由此,在第二通电模块320产生的热能够迅速且大量地传递到第二流路构件420,从而能够提高第二通电模块320的冷却效率。
第二通电模块320可以包括用于从外部的电源接收高压的电力,并对接收到的电力进行频率转换之后传递给变压模块330的任意的构成要素。在一实施例中,第二通电模块320可以包括复数个开关元件。
在图示的实施例中,第二通电模块320包括第二端子321和第二PCB322。
第二端子321通过与外部的电源通电来接收高压的电力(即,高压低频交流电力)。接收到的高压低频电力通过第二通电模块320的频率转换而成为高压高频交流电力之后传递到变压模块330。第二端子321与外部的电源和变压模块330通电。
第二端子321可以向罩体100的外部露出。第二端子321可以贯穿第一盖110和第二盖120中的另一盖并向外部露出。在图示的实施例中,第二端子321贯穿位于后方侧的第二盖120并向外部露出。
第二端子321可以设置有复数个。复数个第二端子321可以分别与外部的电源连接。在图示的实施例中,第二端子321设置有两个,并配置为沿上下方向彼此隔开。
第二端子321可以位于偏向第二盖120的宽度方向的一侧的位置。在图示的实施例中,第二端子321位于偏向第二盖120的左侧的位置,这是因为第二PCB322位于第二流路构件420的左侧。第二端子321的位置可以根据第二PCB322的位置而发生变化。
第二PCB322通过接收用于控制第二通电模块320的运行的控制信号来运行。第二PCB322可以通过与外部的操作模块(未图示)通电来接收控制信号。
第二PCB322与第二端子321通电。第二端子321与外部的电源或变压模块330之间的通电可以根据第二PCB322的运行来控制。由于通过第二PCB322来控制高压电力的通电的过程是公知技术,因此省略详细的说明。
第二PCB322容纳于容纳空间140。第二PCB322可以位于偏向容纳空间140的延伸方向上的另一侧的位置。在图示的实施例中,第二PCB322位于偏向容纳空间140的后方侧的位置,并与第二盖120邻近。
第二PCB322位于与流路部400邻近的位置。具体而言,第二PCB322与位于偏向后方侧的位置的第二流路构件420邻近。第二PCB322可以配置于与第二流路构件420邻近的任意位置。在图示的实施例中,第二PCB322位于第二流路构件420的上侧。
在一实施例中,第二PCB322可以与第二流路构件420接触。在所述实施例中,第二流路构件420可以作为直接接收在第二PCB322产生的热的散热器发挥功能。
第二通电模块320可以与流入到容纳空间140和流路部400中的每一个的流体进行热交换并被冷却。对此的详细说明将在后面进行。
上述第一通电模块310和第二通电模块320可以配置为彼此物理隔开和电隔开。即,第一通电模块310和第二通电模块320不会直接接触或直接通电。
另外,上述的第一通电模块310和第二通电模块320可以配置为沿着罩体100的延伸方向彼此隔开。在图示的实施例中,第一通电模块310和第二通电模块320沿着前后方向彼此隔开配置。
如后述,本发明实施例的流路部400和管道模块500可以在与第一通电模块310和第二通电模块320的隔开的方向相同的方向上配置。
由此,形成在流路部400和管道模块500的内部的流路也可以沿着与所述方向相同方向,即在图示的实施例中为前后方向延伸。其结果,用于冷却的流体的流动得到简化,从而能够提高冷却效率并且能够使电力转换模块10小型化。对此的详细说明将在后面进行。
变压模块330从第二通电模块320接收高压高频交流电力并将其降压为低压高频交流电力。得到降压的低压的电力可以通过第一通电模块310传递到外部的负载。变压模块330可以以能够接收一电压的电力并将其转换为另一电压的电力的任意形态设置。
变压模块330与第一通电模块310通电。由变压模块330降压的低压高频交流电力可以传递到第一通电模块310。
变压模块330与第二通电模块320通电。被第二通电模块320进行了频率转换的高压高频交流电力可以传递到变压模块330。
变压模块330容纳于容纳空间140。变压模块330被罩体100的外周包围,从而不会向外部任意露出。
变压模块330位于与第一通电模块310和第二通电模块320邻近的位置。在一实施例中,变压模块330可以沿着罩体100的延伸方向位于第一通电模块310和第二通电模块320之间。
在所述实施例中,可以最小化用于变压模块330与第一通电模块310和第二通电模块320之间的通电的构件。进一步,能够通过减小通电部300占有的空间的尺寸使电力转换模块10小型化。
变压模块330位于与管道模块500邻近的位置。在图示的实施例中,变压模块330位于管道模块500的左侧。变压模块330可以配置于能够与第一通电模块310和第二通电模块320通电的任意位置。
虽然未图示,变压模块330的外周面可以包括复数个凹陷部和凸出部。在所述实施例中,能够通过增加变压模块330的外周面的爬电距离(Creepage distance)来确保用于绝缘的充分的爬电距离。
以上说明的通电部300以对接收到的电力进行频率转换并降压的情形为前提。作为替代方案,通电部300也可以对接收到的电力进行频率转换并升压,在此情况下,可以理解为,通电方向与上述说明的通电方向相反。
即,在所述替代实施例中,作为变压对象的电力可以传递到第一通电模块310,之后被变压模块330升压并通过第二通电模块320传递到外部。
当以电力的通电方向为基准说明以上说明的通电部300的功能时如下:在以下的说明中,以从外部的电源通过第二通电模块320施加的电力经由变压模块330和第一通电模块310传递到外部的负载作为前提。
首先,高压低频交流电力从外部的电源传递到第二通电模块320。第二通电模块320通过频率转换将高压低频交流电力转换为高压高频交流电力。
频率得到转换的高压高频交流电力传递到变压模块330。变压模块330将高压高频交流电力降压到低压高频交流电力。
得到降压的低压高频交流电力传递到第一通电模块310。第一通电模块310将低压高频交流电力频率转换到低压低频交流电力。此时,第一通电模块310可以将被转换的电力的频率转换为0,即低压的直流电力。被转换的低压的直流电力传递到外部的负载。
4.本发明实施例的电力转换模块10的流路部400和管道模块500的说明
再次参照图4至图7,本发明实施例的电力转换模块10包括流路部400和管道模块500。流路部400和管道模块500作为排出随着电力转换模块10的运行而产生的热的通路发挥功能。
流路部400和管道模块500与外部连通,从而外部的流体可以流入到流路部400和管道模块500的内部。流入的空气可以通过与流路部400进行热交换来冷却电力转换模块10的构成要素,之后再次被排出到外部。
如后述,流路部400可以设置有复数个,并分别配置于与第一通电模块310和第二通电模块320邻近的位置。在复数个流路部400的内部可以流动有用于冷却第一通电模块310和第二通电模块320的流体。管道模块500可以连通复数个流路部400,由此形成所述流体能够流动的单一的流路。
尤其,本发明实施例的流路部400和管道模块500可以沿着一方向平行配置,形成在其内部的流路也可以沿着所述一方向形成。因此,用于冷却电力转换模块10的构成要素的流体的流动得到简化,从而能够提高该流体流动速度和热交换效率。
如上所述,罩体100的容纳空间140可以在复数个位置与外部连通。
即,外部的流体可以通过形成于第一盖110的第一流入部111直接流入到容纳空间140。另外,外部的流体可以通过形成于第一盖110的第二流入部112流入到流路部400和管道模块500。
因此,以下,以外部的流体中通过第二流入部112流入到流路部400和管道模块500的流体为中心进行说明。
以下,参照图4至图10,对本发明实施例的流路部400和管道模块500进行详细的说明。
流路部400与管道模块500一起形成为了冷却电力转换模块10的构成要素而流入的流体的流路。流路部400与罩体100的外部和管道模块500分别连通。
流路部400容纳于容纳空间140。流路部400可以位于偏向容纳空间140的一空间的位置。在图示的实施例中,流路部400位于偏向容纳空间140的右侧的位置。
流路部400通过第一盖110与外部连通。具体而言,流路部400通过形成于第一盖110的第二流入部112与外部连通。外部的流体可以通过第二流入部112流入到流路部400的内部。
流路部400通过第二盖120与外部连通。具体而言,流路部400通过形成于第二盖120的第二排出部122与外部连通。进行了热交换的流体可以通过第二排出部122排出到罩体100的外部。
流路部400位于与送风构件200邻近的位置。具体而言,流路部400的一部分中与第二流入部112连通的部分,在图示的实施例中为前方侧端部位于与第二风扇220邻近的位置。如上所述,当第二风扇220运行时,外部的流体通过第二流入部112流入到流路部400。
流路部400位于与通电部300邻近的位置。在一实施例中,流路部400可以配置为与通电部300接触。在所述实施例中,在通电部300产生的热被迅速地传递到流路部400,由此能够提高通电部300的冷却效率。
如上所述,通电部300可以具有包括第一通电模块310和第二通电模块320在内的复数个通电模块。因此,流路部400也可以具有包括第一流路构件410和第二流路构件420在内的复数个流路构件,并且分别位于与第一通电模块310和第二通电模块320邻近的位置。
在所述实施例中,复数个流路部400各自可以与管道模块500连通。
流路部400可以由导热性能高的材料形成。这是为了通过快速接收在通电部300产生的热并将其传递到在内部流动的流体,来提高通电部300的冷却效率。在一实施例中,流路部400可以由铝(Al)或铜(Cu)材料形成。
流路部400可以是在内部形成有能够使流体流动的空间,能够与通电部300进行热交换,并能够将接收到的热传递给流动的流体的任意形状。在图示的实施例中,流路部400是具有四边形的截面并沿前后方向延伸而形成的四棱柱形状。
在图示的实施例中,流路部400包括第一流路构件410和第二流路构件420。
第一流路构件410构成为位于与第一通电模块310和第二通电模块320中的任意一个邻近的位置,并与所述任意一个通电模块进行热交换。即,第一流路构件410构成为冷却所述任意一个通电模块。
在图示的实施例中,第一流路构件410构成为与位于前方侧的第一通电模块310邻近,并接收第一通电模块310的热。
第一流路构件410可以沿着与罩体100的延伸方向相同的方向延伸。在图示的实施例中,第一流路构件410沿着前后方向延伸而形成。
此时,第一流路构件410的延伸长度可以小于第二流路构件420的延伸长度。这是因为,配置为与第一流路构件410邻近的第一通电模块310产生的热相对少于配置为与第二流路构件420邻近的第二通电模块320产生的热。
即,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与外部的负载通电的第一通电模块310构成为输出低压的直流电力而没有转换成交流电力的过程。因此,不需要用于将直流电力频率转换成交流电力的追加构成要素(例如,开关元件等)。由此,与具有所述追加构成要素的情形相比,在第一通电模块310产生的热减少。
相反,与外部的电源通电的第二通电模块320需要用于将接收到的高压低频交流电力频率转换成高压高频交流电力的构成要素。因此,第二通电模块320产生的热的量大于第一通电模块310产生的热的量。
因此,第二通电模块320的冷却需要的流体的量也会增加,因此与第二通电模块320邻近配置的第二流路构件420的长度更长。
因此,可以理解,第一流路构件410和第二流路构件420的延伸长度的大小关系可以根据设置于第一通电模块310和第二通电模块320各自的开关元件的数量而发生变化。
即,作为替代方案,在设置于第一通电模块310的开关元件的数量大于设置于第二通电模块320的开关元件的数量的情况下,第一流路构件410的延伸长度可以比第二流路构件420的延伸长度更长。
第一流路构件410的延伸长度可以根据为了冷却第一通电模块310而需要的流体的流动距离而发生变化。
第一流路构件410与第一盖110结合。第一流路构件410的延伸方向上的一侧端部,在图示的实施例中为前方侧端部与第一盖110结合。
第一流路构件410与在第一盖110形成的第二流入部112连通。在第一流路构件410的延伸方向上的所述一侧端部,在图示的实施例中为前方侧端部的内部形成的空间与第二流入部112连通。
第一流路构件410与管道模块500结合。第一流路构件410的延伸方向上的另一侧端部,在图示的实施例中为后方侧端部与管道模块500结合。
第一流路构件410与管道模块500连通。在第一流路构件410的延伸方向上的所述另一侧端部,在图示的实施例中为后方侧端部的内部形成的空间,与管道模块500的管道空间515连通。
第一流路构件410配置为隔着管道模块500面向第二流路构件420。即,在图4示出的实施例中,从前方侧向后方侧依次配置有第一流路构件410、管道模块500以及第二流路构件420。
第一流路构件410位于与第一通电模块310邻近的位置。在一实施例中,第一流路构件410可以配置为与第一通电模块310的构成要素,例如第一PCB312接触。如上所述,在所述实施例中,第一流路构件410可以作为第一通电模块310的散热器发挥功能。
在图示的实施例中,第一流路构件410包括第一流路空间411、第一划分构件412、第一风扇紧固孔413以及第一支撑壁414。
第一流路空间411是形成在第一流路构件410的内部的空间。第一流路空间411作为供流入的外部的流体流动的通路发挥功能。
第一流路空间411沿着第一流路构件410的延伸方向,在图示的实施例中为前后方向延伸。第一流路空间411的延伸方向上的各端部,在图示的实施例中为前方侧端部和后方侧端部分别形成为开放。第一流路空间411的前方侧端部与第二流入部112连通。第一流路空间411的后方侧端部与管道模块500的管道空间515连通。
第一流路空间411可以是能够使流入的外部的流体流动的任意形状。在图示的实施例中,第一流路空间411是与第一流路构件410的形状对应地具有四边形的截面并且沿着前后方向延伸而形成的四棱柱形状。
在第一流路空间411配置有第一划分构件412。
第一划分构件412将第一流路空间411划分为复数个空间。被第一划分构件412划分的复数个空间彼此物理隔开,由此供流入的流体流动的通路可以独立地形成。
第一划分构件412沿着第一流路构件410的延伸方向,在图示的实施例中为前后方向延伸。第一划分构件412的延伸方向上的各端部,在图示的实施例中为前方侧端部和后方侧端部可以与第一流路构件410的延伸方向上的各端部配置在同一平面上。换言之,第一划分构件412可以在第一流路空间411延伸与第一流路构件410相同的长度而形成。
随着第一划分构件412的所述前方侧端部形成为与第二流入部112邻近,通过第二流入部112流入的流体可以因第一划分构件412而划分为复数个流动并进入到第一流路空间411。
第一划分构件412可以以板状形成。在图示的实施例中,第一划分构件412设置为具有相当于第一流路空间411的宽度(即,左右方向上的长度)的宽度,延伸相当于第一流路构件410的长度(即,前后方向的长度),具有第一流路构件410的高度(即,上下方向上的长度)方向上的厚度的四边形板状。
此时,第一划分构件412的截面可以小于将第一流路空间411划分的各空间的截面。
第一划分构件412可以设置有复数个。复数个第一划分构件412可以彼此隔开配置,并且在彼此邻近的第一划分构件412之间可以配置有将第一流路空间411划分的空间。
在图示的实施例中,复数个第一划分构件412沿着第一流路构件410的宽度方向,即左右方向延伸而形成,并在第一流路构件410的高度方向,即上下方向上彼此隔开配置。此时,被复数个第一划分构件412划分的复数个空间沿着左右方向延伸而形成。
作为替代方案,复数个第一划分构件412可以沿着第一流路构件410的高度方向,即上下方向延伸而形成,并在第一流路构件410的宽度方向,即左右方向上彼此隔开配置。在所述实施例中,被复数个第一划分构件412划分的复数个空间可以沿着上下方向延伸而形成。
在一实施例中,复数个第一划分构件412可以彼此平行延伸。在所述实施例中,在被划分的复数个空间流动的流体的量可以被彼此均匀地调节。
随着第一流路空间411被复数个第一划分构件412划分为具有较小的截面积的复数个空间,在第一流路空间411形成的流体的流路可以以直线形态形成。
即,在图8示出的实施例中,虽然流入到被划分的各空间的流体可以沿着左右方向小幅度地流动,但是大部分的流动从前方侧向后方侧形成。因此,在被划分的各空间形成的流动速度得到增加,从而能够提高冷却速度和效率。
此外,在被划分的各空间流动的流体在进入到管道模块500之前不会彼此混合。因此,在被划分的各空间不会形成涡流(turbulence),因此流体能够更顺畅地流动。
更进一步,在第一流路构件410由具有较高的导热性的材料形成的实施例中,在被划分的各空间中彼此邻近的一对空间流动的流体可以通过第一划分构件412来进行热交换。因此,在流体通过第一流路构件410流动的期间,流体之间也可以进行热交换,从而能够提高冷却速度和效率。
另一方面,被复数个第一划分构件412划分的复数个空间与第一通电模块310之间的距离可以彼此不同。因此,传递到在复数个空间中各自流动的流体的热量也可以不同。在保持所述状况的情况下,存在电力转换模块10的冷却效率下降的隐患。
因此,本发明实施例的电力转换模块10构成为在划分出的各空间流动的流体能够在管道模块500至少被混合一次。
由此,在被划分的各空间流动的因接收到彼此不同的量的热而被调节为彼此不同的温度的各个流体,可以在被混合之后朝第二流路构件420流动。其结果,能够更有效地冷却各通电模块310、320,对此的详细说明将在后面进行。
第一风扇紧固孔413是送风构件200的第二风扇220与第一流路构件410结合的部分。第一风扇紧固孔413形成于第一流路构件410的延伸方向上的所述一端部,在图示的实施例中为前方侧端部。
第一风扇紧固孔413可以在第一流路构件410的朝向第一盖110的一端部,在图示的实施例中为前方侧端部的面凹陷而形成。在一实施例中,第一风扇紧固孔413可以沿着第一流路构件410的延伸方向,在图示的实施例中为前后方向延伸而形成。即,在所述实施例中,第一风扇紧固孔413可以沿着第一流路构件410的延伸方向贯穿而形成。
第一风扇紧固孔413可以配置于第一流路构件410的所述一端部的面的角落(corner)。另外,第一风扇紧固孔413可以形成有复数个,复数个第一风扇紧固孔413可以配置于彼此不同的位置。
在图示的实施例中,第一风扇紧固孔413形成有四个。四个第一风扇紧固孔413分别配置于具有四边形的截面的第一流路构件410的所述一端部的四个角落。
第一风扇紧固孔413的数量和配置方式可以根据形成于第二风扇220的通孔(未赋予附图标记)的数量和配置方式而发生变化。
在第一风扇紧固孔413可以插入结合有用于紧固第二风扇220的任意的紧固构件(未图示)。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紧固构件(未图示)可以由螺丝构件构成,并在贯穿第一盖110和第二风扇220之后螺纹结合于第一风扇紧固孔413。
第一风扇紧固孔413被第一支撑壁414包围。
第一支撑壁414形成第一流路构件410的延伸方向上的各端部的面的一部分。第一支撑壁414在径向外侧包围第一风扇紧固孔413,并且阻断第一风扇紧固孔413和第一流路空间411之间的任意的连通。
另外,第一支撑壁414可以通过与管道模块500的凸出部516、517接触,来限制第一流路构件410插入到管道模块500的距离。
第一支撑壁414可以配置于第一流路构件410的延伸方向上的各端部,在图示的实施例中为前方侧端部和后方侧端部的各面的角落。另外,第一支撑壁414可以形成有复数个,复数个第一支撑壁414可以在彼此不同的位置包围第一风扇紧固孔413,并且与管道模块500的凸出部516、517接触。
在图示的实施例中,第一支撑壁414在各端部的每一个面形成有四个,共形成有八个。八个第一支撑壁414分别配置于具有四边形的截面的第一流路构件410的所述各端部的角落。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支撑壁414设置有四个,其延伸方向上的各端部可以分别形成第一流路构件410的延伸方向上的各端部的面的一部分。即,在所述实施例中,第一支撑壁414可以延伸相当于第一流路构件410延伸的长度。
第一支撑壁414可以是包围第一风扇紧固孔413,并且能够通过与凸出部516、517接触来限制第一流路构件410和管道模块500的插入长度的任意形状。在图示的实施例中,第一支撑壁414形成为从第一流路构件410的端部的各角落朝径向内侧延伸,并且其截面呈四边形。
第一流路构件410通过管道模块500与第二流路构件420连通。
第二流路构件420构成为位于与第一通电模块310和第二通电模块320中的另一个邻近的位置,并且与所述另一个通电模块进行热交换。即,第二流路构件420构成为冷却所述另一个通电模块。
在图示的实施例中,第二流路构件420位于与位于前方侧的第二通电模块320邻近的位置,并构成为接收第二通电模块320的热。
第二流路构件420可以朝与罩体100的延伸方向相同的方向延伸。在图示的实施例中,第二流路构件420沿前后方向延伸而形成。
此时,第二流路构件420的延伸长度可以大于第一流路构件410的延伸长度。如上所述,这是因为在配置为与第二流路构件420邻近的第二通电模块320产生的热与在配置为与第一流路构件410邻近的第一通电模块310产生的热相比相对更多。第二流路构件420的延伸长度可以根据为了冷却第二通电模块320而需要的流体的流动距离而发生变化。
第二流路构件420与管道模块500结合。第二流路构件420的延伸方向上的一侧端部,在图示的实施例中为前方侧端部与管道模块500结合。
第二流路构件420与管道模块500连通。在第二流路构件420的延伸方向上的所述一侧端部,在图示的实施例中为前方侧端部的内部形成的空间与管道模块500的管道空间515连通。
第二流路构件420与第二盖120结合。第二流路构件420的延伸方向上的一侧端部,在图示的实施例中为后方侧端部与第二盖120结合。
第二流路构件420与在第二盖120形成的第二排出部122连通。在第二流路构件420的延伸方向上的所述另一侧端部,在图示的实施例中为后方侧端部的内部形成的空间与第二排出部122连通。
第二流路构件420配置为隔着管道模块500面向第一流路构件410。即,在图4示出的实施例中,从前方侧向后方侧依次配置有第一流路构件410、管道模块500以及第二流路构件420。
第二流路构件420位于与第二通电模块320邻近的位置。在一实施例中,第二流路构件420可以配置为与第二通电模块320的构成要素,例如第二PCB322接触。如上所述,在所述实施例中,第二流路构件420可以作为第二通电模块320的散热器发挥功能。
在图示的实施例中,第二流路构件420包括第二流路空间421、第二划分构件422、第二风扇紧固孔423以及第二支撑壁424。
第二流路空间421是形成于第二流路构件420的内部的空间。第二流路空间421作为供流入的外部的流体流动的通路发挥功能。
第二流路空间421沿着第二流路构件420的延伸方向,在图示的实施例中为前后方向延伸。第二流路空间421的延伸方向上的各端部,在图示的实施例中为前方侧端部和后方侧端部分别形成为开放。第二流路空间421的前方侧端部与管道空间515连通。第二流路空间421的后方侧端部与在第二盖120形成的第二排出部122连通。
第二流路空间421可以是能够使流入的外部的流体流动的任意形状。在图示的实施例中,第二流路空间421是与第二流路构件420的形状对应地具有四边形的截面并且沿前后方向延伸而形成的四棱柱形状。
在第二流路空间421配置有第二划分构件422。
第二划分构件422将第二流路空间421划分为复数个空间。被第二划分构件422划分的复数个空间彼此物理隔开,由此供流入的流体流动的通路可以独立地形成。
第二划分构件422沿着第二流路构件420的延伸方向,在图示的实施例中为前后方向延伸。第二划分构件422的延伸方向上的各端部,在图示的实施例中为前方侧端部和后方侧端部可以与第二流路构件420的延伸方向上的各端部配置在同一平面上。换言之,第二划分构件422可以在第二流路空间421延伸与第二流路构件420相同的长度而形成。
随着第二划分构件422的所述前方侧端部形成为与管道空间515邻近,从管道空间515流入的流体可以因第二划分构件422而划分为复数个流动并进入到第二流路空间421。
第二划分构件422可以以板状设置。在图示的实施例中,第二划分构件422设置为具有相当于第二流路空间421的宽度(即,左右方向上的长度)的宽度,延伸相当于第二流路构件420的长度(即,前后方向上的长度),具有第二流路构件420的高度(即,上下方向上的长度)方向上的厚度的四边形板状。
此时,第二划分构件422的截面可以小于将第二流路空间421划分的各空间的截面。
第二划分构件422可以设置有复数个。复数个第二划分构件422可以彼此隔开配置,并且在彼此邻近的第二划分构件422之间可以配置有将第二流路空间421划分的空间。
在图示的实施例中,复数个第二划分构件422沿着第二流路构件420的宽度方向,即左右方向延伸而形成,并在第二流路构件420的高度方向,即上下方向上彼此隔开配置。此时,被复数个第二划分构件422划分的复数个空间沿左右方向延伸而形成。
作为替代方案,复数个第二划分构件422可以沿着第二流路构件420的高度方向,即上下方向延伸而形成,并在第二流路构件420的宽度方向,即左右方向上彼此隔开配置。在所述实施例中,被复数个第二划分构件422划分的复数个空间可以沿着上下方向延伸而形成。
在一实施例中,复数个第二划分构件422可以彼此平行延伸。在所述实施例中,可以彼此均匀地调节在被划分的复数个空间流动的流体的量。
在一实施例中,复数个第一划分构件412的结构和配置方式可以与复数个第二划分构件422的结构和配置方式相同。
随着第二流路空间421被复数个第二划分构件422划分为具有较小的截面积的复数个空间,在第二流路空间421形成的流体的流路可以以直线形态形成。
即,在图10示出的实施例中,虽然流入到被划分的各空间的流体可以沿着左右方向小幅度地流动,但是大部分的流动从前方侧向后方侧形成。因此,在被划分的各空间形成的流动速度得到增加,从而能够提高冷却速度和效率。
此外,在被划分的各空间流动的流体在向罩体100的外部排出之前不会彼此混合。由此,在被划分的各空间不会形成涡流(turbulence),因此流体能够更顺畅地流动。
更进一步,在第二流路构件420由具有较高的导热性的材料形成的实施例中,在被划分的各空间中彼此邻近的一对空间流动的流体可以通过第二划分构件422来进行热交换。因此,在流体通过第二流路构件420流动的期间,流体之间也能够进行热交换,从而能够提高冷却速度和效率。
第二风扇紧固孔423是送风构件200与第二流路构件420结合的部分。第二风扇紧固孔423形成于第二流路构件420的延伸方向上的所述一端部,在图示的实施例中为前方侧端部。
第二风扇紧固孔423可以在第二流路构件420的朝向第一盖110的一端部,在图示的实施例中为前方侧端部的面凹陷而形成。在一实施例中,第二风扇紧固孔423可以沿着第二流路构件420的延伸方向,在图示的实施例中为前后方向延伸而形成。即,在所述实施例中,第二风扇紧固孔423可以沿着第二流路构件420的延伸方向贯穿而形成。
第二风扇紧固孔423可以配置于第二流路构件420的所述一端部的面的角落。另外,第二风扇紧固孔423可以形成有复数个,复数个第二风扇紧固孔423可以配置于彼此不同的位置。
在图示的实施例中,第二风扇紧固孔423形成有四个。四个第二风扇紧固孔423分别配置于具有四边形的截面的第二流路构件420的所述一端部的四个角落。
第二风扇紧固孔423的数量和配置方式可以根据形成于送风构件200的通孔(未赋予附图标记)的数量和配置方式而发生变化。
在第二风扇紧固孔423可以插入结合有用于紧固送风构件200的任意的紧固构件(未图示)。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紧固构件(未图示)可以由螺丝构件构成,并在贯穿第一盖110和送风构件200之后螺纹结合于第二风扇紧固孔423。
在图示的实施例中,示出了第二流路构件420配置于后方侧并且未与额外的送风构件200结合的情形。作为替代方案,可以理解,在第二流路构件420配置于前方侧的情况下,可以在第二风扇紧固孔423结合有送风构件200。
第二风扇紧固孔423被第二支撑壁424包围。
第二支撑壁424形成第二流路构件420的延伸方向上的各端部的面的一部分。第二支撑壁424在径向外侧包围第二风扇紧固孔423,并且阻断第二风扇紧固孔423和第二流路空间421之间的任意的连通。
另外,第二支撑壁424可以通过与管道模块500的凸出部516、517接触,来限制第二流路构件420插入到管道模块500的距离。
第二支撑壁424可以配置于第二流路构件420的延伸方向上的各端部,在图示的实施例中为前方侧端部和后方侧端部的各面的角落。另外,第二支撑壁424可以形成有复数个,复数个第二支撑壁424可以在彼此不同的位置包围第二风扇紧固孔423,并且与管道模块500的凸出部516、517接触。
在图示的实施例中,第二支撑壁424在各端部的每一个面形成有四个,共形成有八个。八个第二支撑壁424分别配置于具有四边形的截面的第二流路构件420的所述各端部的四个角落。
在一实施例中,第二支撑壁424设置有四个,其延伸方向上的各端部可以分别形成第二流路构件420的延伸方向上的各端部的面的一部分。即,在所述实施例中,第二支撑壁424可以延伸相当于第二流路构件420延伸的长度。
第二支撑壁424可以是包围第二风扇紧固孔423,并且能够通过与凸出部516、517接触来限制第二流路构件420和管道模块500的插入长度的任意形状。在图示的实施例中,第二支撑壁424形成为从第二流路构件420的端部的各角落朝径向内侧延伸,并且其截面呈四边形。
第一流路构件410和第二流路构件420可以分别结合于管道模块500。第一流路构件410的第一流路空间411、管道空间515以及第二流路空间421彼此连通。此时,第一流路构件410和第二流路构件420可以与管道模块500结合而其外周被管道模块500包围。
再次参照图5至图10,本发明实施例的电力转换模块10包括管道模块500。
第一流路构件410和第二流路构件420彼此物理隔开和电隔开。这是为了确保分别位于与第一流路构件410和第二流路构件420邻近的位置的第一通电模块310和第二通电模块320之间的绝缘状态。即,第一通电模块310和第二通电模块320仅通过变压模块330通电。
由此,通常设置为为了冷却第一通电模块310而在第一流路构件410流动的流体和为了冷却第二通电模块320而在第二流路构件420流动的流体分开流动。因此,电力转换模块10的设计自由度下降,尺寸小型化有限。
因此,本发明实施例的电力转换模块10包括管道模块500。管道模块500可以保持第一流路构件410和第二流路构件420之间的绝缘,即电隔开状态。通过管道模块500,能够确保第一流路构件410和第二流路构件420之间的充分的爬电距离。
同时,管道模块500可以形成在第一流路构件410和第二流路构件420之间延伸的流路,并构成为在单一的流路上流动的流体冷却电力转换模块10的构成要素。
管道模块500与第一流路构件410和第二流路构件420分别结合。管道模块500形成在第一流路构件410和第二流路构件420之间延伸的流路。
管道模块500与第一流路构件410和第二流路构件420分别连通。第一流路构件410和第二流路构件420可以通过管道模块500彼此连通。
管道模块500位于第一流路构件410和第二流路构件420之间。在图示的实施例中,第一流路构件410和第二流路构件420在其延伸方向,即前后方向上彼此隔开配置。管道模块500位于彼此隔开配置的第一流路构件410和第二流路构件420之间。
管道模块500朝与第一流路构件410和第二流路构件420相同的方向延伸。管道模块500的延伸方向上的一端部与与第一流路构件410结合。管道模块500的延伸方向上的另一端部与第二流路构件420结合。
在图示的实施例中,管道模块500沿前后方向延伸,其前方侧端部与第一流路构件410结合,其后方侧端部与第二流路构件420结合。
在管道模块500的内部形成有空间。所述空间与第一流路构件410的第一流路空间411和第二流路构件420的第二流路空间421分别连通。
管道模块500可以由非导电性材料形成。这是为了阻断与管道模块500分别结合的第一流路构件410和第二流路构件420之间的任意的通电。
管道模块500可以由导热性较高的材料形成。这是为了以传导(conduction)的形态与结合到管道模块500的第一流路构件410和第二流路构件420进行热交换。另外,在所述实施例中,滞留在容纳空间140的热也传递到管道模块500,由此能够提高冷却效率。
管道模块500可以是能够与第一流路构件410和第二流路构件420分别结合以及连通并形成用于冷却的流体的流路的任意形状。在图示的实施例中,管道模块500是具有四边形的截面并且沿着罩体100的延伸方向,即前后方向延伸而形成的四棱柱形状。
管道模块500可以延伸足够使第一通电模块310(和位于与其邻近的位置的第一流路构件410)和第二通电模块320(和位于与其邻近的位置的第二流路构件420)电绝缘的长度。即,管道模块500的延伸长度可以形成为足以用于使第一流路构件410和第二流路构件420之间绝缘的爬电距离以上。
另外,管道模块500的延伸长度可以配置为与管道模块500的延伸方向上的各端部之间的电位差成比例地增加。
即,与管道模块500的各端部结合的第一流路构件410和第二流路构件420可以分别保持与在第一通电模块310和第二通电模块320通电的电力的电压对应的电压。因此,可以理解为管道模块500的各端部之间的电压的差异是第一流路构件410和第二流路构件420之间的电压的差异。
此时,在第一流路构件410和第二流路构件420通电的电力的电位差越大,需要越长的爬电距离。因此,可以理解使第一流路构件410和第二流路构件420电绝缘的管道模块500的长度也根据在第一流路构件410和第二流路构件420通电的电力的电位差异而增加。
换言之,管道模块500的延伸长度与在第一通电模块310通电的电力和在第二通电模块320通电的电力之间的电位差异成比例。
管道模块500可以在外侧包围第一流路构件410和第二流路构件420,并且与第一流路构件410和第二流路构件420结合。在图示的实施例中,管道模块500的前方侧端部包围第一流路构件410的后方侧端部的外周。另外,管道模块500的后方侧端部包围第二流路构件420的前方侧端部。
由此,无需过多的对第一流路构件410和第二流路构件420的结构进行变更就能够使用管道模块500。
在图示的实施例中,管道模块500包括管道主体510和流路结合部520。
管道主体510形成管道模块500的主体和外观。管道主体510沿着管道模块500的延伸方向,在图示的实施例中为前后方向延伸而形成。
管道主体510可以被划分为复数个部分。复数个所述部分可以各自构成管道主体510的彼此不同的部分,并通过结合来形成管道主体510。在图示的实施例中,管道主体510包括形成一部分的第一部分510a和形成另一部分的第二部分510b。
第一部分510a形成管道主体510的一部分,在图示的实施例中为上侧和左侧。第二部分510b形成管道主体510的另一部分,在图示的实施例中为下侧和右侧。
第一部分510a和第二部分510b可以分别包括至少一个弯折部(bend part)。在所述实施例中,各板形成的规定的角度可以是直角。
在图示的实施例中,第一部分510a包括形成上侧部分的单个板、形成左侧部分的单个板以及所述板以规定的角度结合而成的复数个弯折部。
同样地,第二部分510b包括形成右侧部分的单个板、形成下侧部分的单个板以及所述板以规定的角度结合而成的复数个弯折部。
因此,当第一部分510a和第二部分510b结合时,管道主体510的上侧、下侧、左侧以及右侧可以被封堵。第一部分510a和第二部分510b配置为包围形成于管道主体510的内部的空间,即管道空间515。
第一部分510a和第二部分510b沿着管道主体510的延伸方向,在图示的实施例中为前后方向延伸而形成。在第一部分510a和第二部分510b的延伸方向上的各端部结合有流路结合部520。
具体而言,在第一部分510a的前方侧端部可以结合有第一流路结合部521的第一外周521a,在第一部分510a的后方侧端部结合有第二流路结合部522的第一外周522a。
另外,在第二部分510b的前方侧端部结合有第一流路结合部521的第二外周522b,在第二部分510b的后方侧端部结合有第二流路结合部522的第二外周522b。
第一部分510a和第二部分510b的各端部可以形成为包围第一流路构件410和第二流路构件420的一部分。
在图示的实施例中,第一部分510a的前方侧端部和第二部分510b的前方侧端部分别配置为包围第一流路构件410的后方侧端部。同样地,第一部分510a的后方侧端部和第二部分510b的后方侧端部分别配置为包围第二流路构件420的前方侧端部。
因此,第一流路构件410的后方侧端部和第二流路构件420的前方侧端部的一部分容纳于后述的管道空间515。对此的详细说明将在后面进行。
在图示的实施例中,管道主体510包括第一面511、第二面512、第三面513、第四面514、管道空间515、第一凸出部516以及第二凸出部517。
第一面511、第二面512、第三面513以及第四面514各自形成管道主体510的一面。如上所述,管道主体510可以划分为第一部分510a和第二部分510b,因此,可以说第一面511、第二面512、第三面513以及第四面514各自形成第一部分510a和第二部分510b的一部分。
在图示的实施例中,第一面511形成管道主体510的上侧面,第二面512形成管道主体510的下侧面、第三面513形成管道主体510的左侧面以及第四面514形成管道主体510的右侧面。
第一面至第四面511、512、513、514沿着管道主体510的延伸方向,在图示的实施例中为前后方向延伸而形成。第一面至第四面511、512、513、514的延伸方向上的各端部可以包围第一流路构件410和第二流路构件420的一部分。
在图示的实施例中,第一面至第四面511、512、513、514的前方侧端部配置为包围第一流路构件410的后方侧端部。第一面至第四面511、512、513、514的后方侧端部配置为包围第二流路构件420的前方侧端部。
被第一面至第四面511、512、513、514包围而形成的空间,即形成在管道主体510的内部的空间可以被定义为管道空间515。
管道空间515是供从外部流入到第一流路空间411的流体流动的空间。管道空间515形成于管道主体510的内部,并且是被第一面至第四面511、512、513、514包围而形成的空间。换言之,管道空间515是被第一部分510a和第二部分510b包围而形成的空间。
管道空间515在管道主体510的内部贯穿而形成。换言之,管道空间515沿着管道主体510延伸而形成,并且其延伸方向上的各端部开放并与外部连通。
在图示的实施例中,管道空间515的前方侧端部与第一流路空间411连通,管道空间515的后方侧端部与第二流路空间421连通。从外部流入到第一流路空间411的流体可以吸热,并朝管道空间515流动。另外,流入到管道空间515的流体可以在混合之后朝第二流路空间421流动并排出到罩体100的外部。
管道空间515可以是能够使流体在内部流动的任意形状。在图示的实施例中,管道空间515是与四棱柱形状的管道主体510相似地,具有四边形的截面并且沿前后方向延伸而形成的四棱柱形状的空间。
在管道空间515的内部可以没有额外的构件。换言之,管道空间515以空的空间(void)形成。因此,从通过第一流路空间411被第一划分构件412划分而形成的复数个空间各自流入的流体可以在管道空间515混合。
因此,在第一流路空间411流动并且吸收了彼此不同的量的热的流体的支流(branch)可以在管道空间515混合,并且彼此进行热交换。由此,流入到管道空间515的流体可以成为热平衡状态之后向第二流路空间421进入。
由此,能够提高电力转换模块10的构成要素的冷却效率。对此的详细说明将在后面进行。
第一凸出部516限制管道模块500和第一流路构件410的结合长度。随着第一流路构件410插入到管道模块500,第一凸出部516可以与第一流路构件410的延伸方向上的一端部,在图示的实施例中为后方侧端部接触。由此,第一流路构件410的仅预先设定的长度可以容纳在管道空间515。
另外,第一凸出部516沿着管道主体510延伸,并限制管道模块500和第二流路构件420的结合长度。随着第二流路构件420插入到管道模块500,第一凸出部516可以与第二流路构件420的延伸方向上的一端部,在图示的实施例中为前方侧端部接触。由此,第二流路构件420也可以是仅预先设定的长度容纳在管道空间515。
第一凸出部516可以从第一面至第四面511、512、513、514中任意一个以上的面朝管道空间515凸出而形成。在图9示出的实施例中,第一凸出部516从位于右侧的第四面514朝管道空间515凸出而形成。
第一凸出部516可以沿着与其结合的所述任意一个以上的面延伸。即,在图示的实施例中,第一凸出部516可以与第四面514同样地朝前后方向延伸。
第一凸出部516的延伸方向上的各端部,在图示的实施例中为前方侧端部和后方侧端部可以与所述任意一个面,在图示的实施例中为第四面514的前方侧端部和后方侧端部位于同一平面上。
因此,第一凸出部516的延伸方向上的一端部,在图示的实施例中为前方侧端部可以配置为与第一流路构件410的第一支撑壁414接触。另外,第一凸出部516的延伸方向上的另一端部,在图示的实施例中为后方侧端部可以配置为与第二流路构件420的第二支撑壁424接触。
第一凸出部516可以配置为和与所述任意一个面连续的另一面邻近。即,第一凸出部516可以位于与包围管道空间515的另一面尽可能邻近的位置。
由此,第一凸出部516不会妨碍在管道空间515流动的流体。另外,第一凸出部516可以与在流路结合部520贯穿的紧固构件(未图示)隔开。
第二凸出部517位于与第一凸出部516不同的位置。
第二凸出部517限制管道模块500和第一流路构件410的结合长度。随着第一流路构件410插入到管道模块500,第二凸出部517可以与第一流路构件410的延伸方向上的一端部,在图示的实施例中为后方侧端部接触。由此,第一流路构件410的仅预先设定的长度可以容纳于管道空间515。
另外,第二凸出部517沿着管道主体510延伸,并限制管道模块500和第二流路构件420的结合长度。随着第二流路构件420插入到管道模块500,第二凸出部517可以与第二流路构件420的延伸方向上的一端部,在图示的实施例中为前方侧端部接触。由此,第二流路构件420也可以是仅预先设定的长度容纳于管道空间515。
第二凸出部517可以从第一面至第四面511、512、513、514中任意一个以上的面朝管道空间515凸出而形成。在图9示出的实施例中,第二凸出部517从位于左侧的第三面513朝管道空间515凸出而形成。
第二凸出部517可以沿着与其结合的所述任意一个以上的面延伸。即,在图示的实施例中,第二凸出部517可以与第三面513同样地朝前后方向延伸。
第二凸出部517的延伸方向上的各端部,在图示的实施例中为前方侧端部和后方侧端部可以与所述任意一个面,在图示的实施例中为第三面513的前方侧端部和后方侧端部位于同一平面上。
因此,第二凸出部517的延伸方向上的一端部,在图示的实施例中为前方侧端部可以配置为与第一流路构件410的第一支撑壁414接触。另外,第二凸出部517的延伸方向上的另一端部,在图示的实施例中为后方侧端部可以配置为与第二流路构件420的第二支撑壁424接触。
第二凸出部517可以配置为和与所述任意一个面连续的另一面邻近。即,第二凸出部517可以位于与包围管道空间515的另一面尽可能邻近的位置。
因此,第二凸出部517不会妨碍在管道空间515流动的流体。另外,第二凸出部517可以与在流路结合部520贯穿的紧固构件(未图示)隔开。
第一凸出部516和第二凸出部517可以各自以其截面最小话的方式形成。这是为了不妨碍在管道空间515流动的流体的流动。
第一凸出部516和第二凸出部517可以配置于能够在复数个部位限制第一流路构件410和第二流路构件420的插入距离的任意位置。在图示的实施例中,第一凸出部516和第二凸出部517沿着管道空间515的斜线方向隔开配置。作为替代方案,第一凸出部516和第二凸出部517可以配置于管道空间515的上侧或下侧。
管道主体510的外周的一部分被流路结合部520包围。
流路结合部520使管道主体510和流路部400结合。流路结合部520与管道主体510和流路部400分别结合,由此使第一流路空间411、第二流路空间421以及管道空间515彼此连通,并在径向上密闭。
流路结合部520包围管道主体510的外周的一部分。具体而言,流路结合部520包围作为管道主体510的外周中包围流路部400的部分的管道主体510的延伸方向上的端部,在图示的实施例中为前后方向上的各端部的外周。
流路结合部520包围第一流路构件410和第二流路构件420中与管道主体510结合的延伸方向上的各端部的外周的一部分。在图示的实施例中,位于前方侧的第一流路结合部521包围第一流路构件410的后方侧端部的一部分。另外,位于后方侧的第二流路结合部522包围第二流路构件420的前方侧端部的一部分。
由此,可以视为,第一流路结合部521沿着前后方向延伸为包围第一流路构件410的后方侧端部和管道主体510的前方侧端部。
同样地,可以视为,第二流路结合部522沿着前后方向延伸为包围管道主体510的后方侧端部和第二流路构件420的前方侧端部。
因此,可以视为,第一流路构件410和第二流路构件420插入结合于与管道空间515连通的被流路结合部520包围的空间。
由此,如上所述,即便在具有管道模块500的实施例中,也不需要第一流路构件410和第二流路构件420的过多的结构变更。
流路结合部520可以设置有复数个。复数个流路结合部520可以在彼此不同的位置分别结合于管道主体510和流路部400。
在图示的实施例中,流路结合部520包括位于管道主体510的前方侧的第一流路结合部521和位于管道主体510的后方侧的第二流路结合部522。
第一流路结合部521位于管道主体510的延伸方向上的一端部,在图示的实施例中为前方侧端部。第一流路结合部521形成为在外侧包围管道主体510的所述一端部。
第一流路结合部521与管道主体510的所述一端部和插入到所述一端部的第一流路构件410的一端部,在图示的实施例中为后方侧端部结合。在一实施例中,第一流路结合部521可以与管道主体510一体形成,或者分开形成并以熔接等方式结合于管道主体510。
第一流路结合部521与第一流路构件410结合。所述结合可以通过螺丝构件等紧固构件(未图示)来形成。为此,在第一流路结合部521可以形成有用于所述紧固构件(未图示)贯穿的通孔(未赋予附图标记)。
第一流路结合部521可以沿着管道主体510的延伸方向,在图示的实施例中为前后方向延伸规定的长度。优选,第一流路结合部521充分长地形成,以能够与容纳在管道空间515的第一流路构件410的后方侧端部在径向上重叠。
第一流路结合部521可以划分为复数个部分。第一流路结合部521的复数个部分可以形成彼此不同的侧的部分,并与管道主体510的彼此不同的面511、512、513、514结合。
在图示的实施例中,第一流路结合部521包括形成左侧、上侧以及下侧的一部分的第一外周521a和形成上侧的一部分、右侧以及下侧的第二外周521b。
第一外周521a和第二外周521b各自包围管道主体510的所述一端部,即前方侧端部。在图示的实施例中,第一外周521a部分地包围第一面511和第三面513。第二外周521b部分地包围第二面512和第四面514。
第二流路结合部522位于管道主体510的延伸方向上的另一端部,在图示的实施例中为后方侧端部。第二流路结合部522形成为在外侧包围管道主体510的所述另一端部。
第二流路结合部522与管道主体510的所述另一端部和插入到所述另一端部的第二流路构件420的一端部,在图示的实施例中前方侧端部结合。在一实施例中,第二流路结合部522可以与管道主体510一体形成,或者分开形成并以熔接等方式与管道主体510结合。
第二流路结合部522与第二流路构件420结合。所述结合可以通过螺丝构件等紧固构件(未图示)来形成。为此,在第二流路结合部522也可以形成有用于所述紧固构件(未图示)贯穿的通孔(未赋予附图标记)。
第二流路结合部522可以沿着管道主体510的延伸方向,在图示的实施例中为前后方向延伸规定的长度。优选,第二流路结合部522可以充分长地形成,以能够与容纳在管道空间515的第二流路构件420的前方侧端部在径向上重叠。
第二流路结合部522可以划分为复数个部分。第二流路结合部522的复数个部分可以形成彼此不同的侧的部分,并与管道主体510的彼此不同的面511、512、513、514结合。
在图示的实施例中,第二流路结合部522包括形成左侧、上侧以及下侧的一部分的第一外周522a和形成上侧的一部分、右侧以及下侧的第二外周522b。
第一外周522a和第二外周522b各自包围管道主体510的所述另一端部,即后方侧端部。在图示的实施例中,第一外周522a部分地包围第一面511和第三面513。第二外周522b部分地包围第二面512和第四面514。
虽然未图示,流路部400的外周面或管道模块500的外周面形成有复数个凹陷部和凸出部,从而其面积可以得到增加。
在所述实施例中,流路部400的外周面或管道模块500的外周面可以形成为具有电绝缘所需的面积以上的面积。由此,可以减小管道模块500的长度,即第一流路构件410和第二流路构件420的隔开距离,从而能够进一步小型化电力转换模块10。
5.本发明实施例的电力转换模块10中的流体的流动的说明
通过上述的构成,本发明实施例的电力转换模块10可以简单地形成用于冷却构成要素的流体的流路。由此,能够迅速且有效地冷却电力转换模块10的各构成要素。
同时,电力转换模块10的各构成要素被充分地电隔开,由此能够确保绝缘状态。因此,不仅能够随着简化流路来小型化电力转换模块10,而且能够实现稳定的运行。
以下,参照图11对用于冷却各构成要素的流体在本发明实施例的电力转换模块10的内部流动过程进行详细的说明。
如上所述,流入到电力转换模块10的内部的流体可以是滞留在框架20的内部的流体。即,流入到电力转换模块10的内部的流体可以是去除灰尘或浮游物质的状态。
在图示的实施例中,示出了用于冷却构成要素的流体中在流路部400和管道模块500流动的流体的流路。但是,如上所述,可以理解能够一起执行对于容纳空间140自身的冷却过程。
具体而言,外部的流体可以通过形成于第一盖110的第一流入部111流入到容纳空间140。流入的流体可以与配置在容纳空间140的各种构成要素进行热交换并冷却所述构成要素,之后通过形成于第二盖120的第一排出部121排出到外部。
在以下的说明中,以在流路部400和管道模块500形成的流路为中心进行说明。在以下的说明中使用的术语“第一流路F1”是指第一流路构件410内部的流体的流动,术语“第二流路F2”是指第二流路构件420内部的流体的流动。更进一步,术语“管道流路FD”是指管道模块500内部的流体的流动。
随着配置于第一盖110的第二风扇220运行,外部的流体被施加移送力,由此通过第二流入部112流入到第一流路构件410的第一流路空间411。
此时,第一流路空间411被复数个第一划分构件412划分为复数个小空间。由此,在第一流路F1中,所流入的外部的流体被分割而形成在复数个所述小空间延伸的复数个支流。
如上所述,第一流路构件410可以由导热性较高的材料形成。因此,在形成第一流路F1的复数个支流之间也可以进行热交换。
第一流路F1沿着第一流路构件410的延伸方向延伸。即,第一流路F1的上游侧位于第一流路空间411的与第二流入部112连通的前方侧端部。第一流路F1的下游侧位于第一流路空间411的与管道空间515连通的后方侧端部,并与管道流路FD连续。
通过了第一流路空间411的流体形成管道流路FD。
如上所述,管道空间515形成为没有额外的用于划分的构件的空的空间。因此,形成第一流路F1的复数个支流在管道空间515混合并形成管道流路FD。由于吸收了彼此不同的量的热的复数个支流混合,因此形成管道流路FD的流体彼此热交换并且被调节到热平衡。
在管道模块500由导热性较高的材料形成的实施例中,在管道流路FD流动的流体可以与管道模块500追加进行热交换。由此,能够进一步提高电力转换模块10的冷却效率。
管道流路FD沿着管道主体510的延伸方向延伸。即,管道流路FD的上游侧位于与第一流路空间411连通的管道空间515的前方侧。管道流路FD的下游侧位于与第二流路空间421连通的第二流路空间421的前方侧端部并与第二流路F2连续。
通过了管道空间515的流体形成第二流路F2。
如上所述,第二流路空间421也被复数个第二划分构件422划分为复数个小空间。因此,第二流路F2也因为形成管道流路FD的流体被分割而形成在复数个所述小空间延伸的复数个支流。
如上所述,第二流路构件420也可以由导热性较高的材料形成。因此,在形成第二流路F2的复数个支流之间也可以进行热交换。
第二流路F2沿着第二流路构件420的延伸方向延伸。即,第二流路F2的上游侧位于与管道空间515连通的第二流路空间421的前方侧端部。第二流路F21的下游侧位于与第二盖120的第二排出部122连通的第二流路空间421的后方侧端部。
在图11示出的实施例中,第二流路F2比第一流路F1更长。这是因为,形成有第二流路F2的第二流路构件420位于与产生的热相对更多的第二通电模块320邻近的位置。
形成第二流路F2的流体通过第二排出部122排出到第二流路构件420和罩体100的外侧。排出的流体可以在框架20的内部被冷却,之后再次流入到电力转换模块10的内部,并为了冷却电力转换模块10的构成要素而使用。
虽然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的思想不限于本说明书中给出的实施例,理解本发明思想的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在同一思想范围内,通过构成要素的附加、变更、删除、追加等,容易提出其他实施例,这也属于本发明的思想范围。
附图标记说明
1:电力供应装置,10:电力转换模块
20:框架,30:门
100:罩体,110:第一盖
111:第一流入部,112:第二流入部
120:第二盖,121:第一排出部
122:第二排出部,130:把手构件
140:容纳空间,200:送风构件
210:第一风扇,220:第二风扇
300:通电部,310:第一通电模块
311:第一端子,312:第一PCB
320:第二通电模块,321:第二端子
322:第二PCB,330:变压模块
400:流路部,410:第一流路构件
411:第一流路空间,412:第一划分构件
413:第一风扇紧固孔,414:第一支撑壁
420:第二流路构件,421:第二流路空间
422:第二划分构件,423:第二风扇紧固孔
424:第二支撑壁,500:管道模块
510:管道主体,510a:第一部分
510b:第二部分,511:第一面
512:第二面,513:第三面
514:第四面,515:管道空间
516:第一凸出部,517:第二凸出部
520:流路结合部,521:第一流路结合部
521a:第一外周,521b:第二外周
522:第二流路结合部,522a:第一外周
522b:第二外周,F1:第一流路
F2:第二流路,FD:管道流路

Claims (16)

1.一种管道模块,其中,包括:
管道主体,沿着一方向延伸而形成,与流路构件分别连通;以及
流路结合部,将所述流路构件和所述管道主体结合;
所述管道主体包括:
管道空间,形成于所述管道主体的内部,沿着所述一方向延伸,其延伸方向上的各端部开放而与所述流路构件连通;以及
至少一个面,在外周方向上包围所述管道空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管道模块,其中,
所述管道主体包括凸出部,
所述凸出部从所述至少一个面朝所述管道空间延伸而形成,并且与所述流路构件的延伸方向上的端部面接触。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管道模块,其中,
所述管道主体包括彼此形成规定的角度连续并且包围所述管道空间的一部分的一对面,
所述凸出部配置为从所述一对面中的任意一面凸出,并与所述一对面中的另一面邻近。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管道模块,其中,
所述管道主体包括:
第一面,包围所述管道空间的一侧;
第二面,配置为隔着所述管道空间面向所述第一面,包围所述管道空间的另一侧;
第三面,与所述第一面和所述第二面分别连续,包围所述管道空间的另一个的另一侧;以及
第四面,与所述第一面和所述第二面分别连续,配置为隔着所述管道空间面向所述第三面,包围所述管道空间的又一个的另一侧;
所述第一面、所述第二面、所述第三面以及所述第四面沿着所述一方向延伸。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管道模块,其中,
所述管道主体包括:
第一凸出部,从所述第一面至所述第四面中的任意一面朝所述管道空间凸出;以及
第二凸出部,从所述第一面至所述第四面中的另一面朝所述管道空间凸出;
所述第一凸出部和所述第二凸出部与所述流路构件的延伸方向上的端部中朝向所述管道主体的一端部的面接触。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管道模块,其中,
所述第一凸出部和所述第二凸出部配置为在所述管道空间的斜线方向上彼此隔开。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管道模块,其中,
所述第一凸出部配置为和与所述任意一面形成规定的角度连续的一面邻近,
所述第二凸出部配置为和与所述另一面形成规定的角度连续的又一面邻近。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管道模块,其中,
所述流路构件沿着所述一方向延伸,
所述流路结合部沿着所述一方向延伸,以包围所述管道主体的延伸方向上的端部中朝向所述流路构件的一端部的外周和所述流路构件的延伸方向上的端部中朝向所述管道主体的一端部的外周。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管道模块,其中,
所述管道主体和所述流路结合部由电绝缘性材料形成。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管道模块,其中,
所述管道主体的延伸方向上的一端部与通电有规定大小的电压的电力的外部的第一流路构件结合,所述管道主体的延伸方向上的另一端部与通电有与所述规定大小不同的大小的电压的电力的外部的第二流路构件结合,
所述一端部和所述另一端部之间的距离,与在所述第一流路构件通电的所述规定大小的电压的大小和在所述第二流路构件通电的所述不同的大小的电压的大小的差异成比例。
11.一种电力转换模块,其中,包括:
罩体,在内部形成有容纳空间,与外部连通;
通电部,容纳于所述容纳空间,通过与外部的电源和负载分别通电来从所述电源接收电力,对接收到的所述电力进行变压并传递给所述负载;
流路部,容纳于所述容纳空间,位于与所述通电部邻近的位置,在内部形成有与外部连通的流路空间,与所述通电部进行热交换的流体在所述流路空间流动;以及
管道模块,容纳于所述容纳空间,在内部形成有与所述流路空间连通的管道空间,与所述流路部一起形成供所述流体流动的通路;
所述流路部和所述管道模块沿着一方向延伸而形成,所述流体在所述流路部的内部和所述管道模块的内部沿着所述一方向流动。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电力转换模块,其中,
所述流路部包括复数个划分构件,
复数个所述划分构件位于所述流路空间,并以沿着所述一方向延伸的板形状形成,
所述流路空间被复数个所述划分构件划分为复数个空间,由此流入的所述流体被分流而在复数个所述空间各自流动。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电力转换模块,其中,
流入的所述流体依次在所述流路空间和所述管道空间流动,在复数个所述空间流动的被分流的所述流体在所述管道空间混合。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电力转换模块,其中,
所述管道模块包括:
管道主体,在所述管道主体的内部形成有所述管道空间;以及
流路结合部,包围所述管道主体的外周,从所述管道主体的延伸方向上的端部朝所述流路部延伸。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电力转换模块,其中,
所述管道模块包括凸出部,
所述凸出部从包围所述管道空间的面朝所述管道空间延伸而形成,
所述流路部配置为其延伸方向上的一端部的面与所述凸出部接触。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电力转换模块,其中,
所述流路结合部在外侧包围所述管道主体和所述流路部的彼此面向的各端部。
CN202280051528.4A 2021-12-22 2022-10-17 管道模块和包括该管道模块的电力转换模块 Pending CN117678037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KR10-2021-0185356 2021-12-22
KR1020210185356A KR20230095669A (ko) 2021-12-22 2021-12-22 덕트 모듈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전력 변환 모듈
PCT/KR2022/015773 WO2023120916A1 (ko) 2021-12-22 2022-10-17 덕트 모듈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전력 변환 모듈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678037A true CN117678037A (zh) 2024-03-08

Family

ID=8690283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80051528.4A Pending CN117678037A (zh) 2021-12-22 2022-10-17 管道模块和包括该管道模块的电力转换模块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KR (1) KR20230095669A (zh)
CN (1) CN117678037A (zh)
WO (1) WO2023120916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057838B2 (ja) * 2007-04-26 2012-10-24 株式会社東芝 パワー半導体素子の冷却装置
US8325479B2 (en) * 2010-07-16 2012-12-04 Rockwell Automation Technologies, Inc. Motor drive cooling duct system and method
US9099914B2 (en) 2011-06-29 2015-08-04 Siemens Aktiengesellschaft Packaging of power supply using modular electronic modules
JP5926928B2 (ja) 2011-11-04 2016-05-25 昭和電工株式会社 パワー半導体モジュール冷却装置
CN102984923B (zh) * 2012-11-20 2016-01-27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通信单板及通信设备
CN112751473B (zh) * 2019-10-31 2021-11-05 台达电子企业管理(上海)有限公司 功率模块
CN111541357B (zh) * 2020-05-09 2021-12-28 烟台汽车工程职业学院 一种新能源充电模块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20230095669A (ko) 2023-06-29
WO2023120916A1 (ko) 2023-06-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325479B2 (en) Motor drive cooling duct system and method
KR100332509B1 (ko) 인버터
CN104813576A (zh) 逆变器装置
RU2546162C2 (ru) Блок двигателя
WO2013080665A1 (ja) パワーコントロールユニット
US20150348694A1 (en) Cooling structure for magnetic component and power converter provided therewith
KR20040083480A (ko) 다중 회로 보드를 지지하는 컴팩트한 유체 냉각식 파워컨버터
CN104704934A (zh) 冷却装置以及具备该冷却装置的电力转换装置
EP3493388B1 (en) Power conversion device
EP3576279A1 (en) Power supply substrate, power supply unit, and refrigerating device
CN113572314B (zh) 多功能控制器和动力总成
CN113366930A (zh) 逆变器装置以及包括其的逆变器面板
CN117678037A (zh) 管道模块和包括该管道模块的电力转换模块
US20190199238A1 (en) Power Conversion Device, Cooling Structure, Power Conversion System, and Power Supply Device
CN117769751A (zh) 电力转换模块和包括该电力转换模块的电力供应装置
JP2016163478A (ja) 電力変換器
CN111386754B (zh) 具有规定的冷却布置的低压开关设备
JP5225759B2 (ja) 機器冷却装置
RU2729533C1 (ru) Шкаф электротехнического устройства с жидкостной системой охлаждения
KR20210137525A (ko) 전력 변환기에 사용하기 위한 냉각 시스템
US11881791B2 (en) Electromagnetic shielding power conversion device
KR102299859B1 (ko) 인버터 장치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전력변환장치
CN113853075A (zh) 具有构成承载结构的散热器芯件的组件
JP5468690B2 (ja) 機器冷却装置
RU2815815C1 (ru) Высоковольтный преобразовательный модуль с системой охлаждения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