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647151B - 带水密封口填料模块和冷却塔 - Google Patents

带水密封口填料模块和冷却塔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647151B
CN117647151B CN202410116879.XA CN202410116879A CN117647151B CN 117647151 B CN117647151 B CN 117647151B CN 202410116879 A CN202410116879 A CN 202410116879A CN 117647151 B CN117647151 B CN 11764715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acking
flow path
end opening
stacking direction
she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410116879.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7647151A (zh
Inventor
李金鹏
王子瑜
岳贵岭
韩如冰
李玉政
李进
王美强
刘文洪
李佳琪
高金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dong Beno Cooling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dong Beno Cooling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dong Beno Cooling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dong Beno Cooling Equipment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764715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64715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764715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64715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带水密封口填料模块,具有以规定间隔交替层叠设置的矩形的填料片A和填料片B,形成第一流路和第二流路,具有第一热交换部;和第二热交换部,在层叠配置的填料片A‑B之间,一侧的上段引导部彼此并拢,形成第一流路的第一上端开口的边缘的一部分;而在层叠配置的填料片B‑A之间,另一侧的上段引导部彼此并拢,形成第二流路的第二上端开口的边缘的一部分,在第一上端开口内,嵌入有第一整流片,第一整流片的端部距离第一上端开口的上端边缘规定距离,而在第一上端开口内侧形成避让区域,在避让区域,对填料片A‑B的边缘进行焊接接合。该封边能够良好地实现第一流路的密封,避免第一流路的热水渗入到第二流路内,并提高填料模块的端面强度。

Description

带水密封口填料模块和冷却塔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冷却塔的模块,具体为涉及到冷却塔内的填料模块。
背景技术
作为冷却塔的换热填料片技术,本申请人的申请日为2019年7月15日的在先专利201910877463.9中,公开了将下行热水流路和上行冷空气流路分离的填料模块。该填料模块中,热水从形成在填料模块上端一部分宽度的开口流入,并在填料模块上端另一部分宽度形成流过空气的开口。制作该填料模块需要使用4种填料片A、B、C、D,事实证明对热水的冷却效果相当高。
为了进一步简化结构、方便安装、降低成本,申请人并未停止对该产品的进一步开发。并且,在将两个流路分别作为热水喷淋流路和冷空气流路时,存在热水从自己的流路渗入到空气流路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有鉴于上述现有技术,提供一种带水密封口填料模块,其特征在于,具有以规定间隔交替层叠设置的矩形的填料片A和填料片B,而形成交替设置的第一流路和第二流路,具有位于上段的上段引导部和位于上段引导部之下的热交换部,所述热交换部构成为,在层叠方向从前向后,交替层叠设置的形成在填料片B-A之间的呈扁平状空腔的第一热交换部;和形成在填料片A-B之间的呈扁平状空腔的第二热交换部,所述填料片A的上段引导部构成为,水平方向一侧的第一上段引导部向层叠方向后侧偏置,另一侧的第二上段引导部向层叠方向前侧偏置, 所述填料片B的上段引导部构成为,水平方向一侧的第三上段引导部向层叠方向前侧偏置,另一侧的第四上段引导部向层叠方向后侧偏置,从而,在层叠配置的填料片A-B之间,一侧的上段引导部彼此并拢,形成所述第一流路的第一上端开口的边缘的一部分;而在层叠配置的填料片B-A之间,另一侧的上段引导部彼此并拢,形成所述第二流路的第二上端开口的边缘的一部分,至少在所述第一上端开口内,嵌入有,将从填料模块宽度方向一部分的引导至大致全宽度的第一热交换部的第一整流片,所述第一整流片在水平方向上呈屈折状,第一上端开口侧的端部距离第一上端开口的上端边缘规定距离,而在第一上端开口内侧形成避让区域,在所述避让区域,并拢的填料片A-B的一侧的上端边缘进行焊接接合。
优选,所述填料片A的一侧边缘整体向前侧偏置,形成第一封边部;所述填料片B的一侧边缘整体向后侧偏置,形成第二封边部,在层叠方向从后向前将填料片A、B层叠配置时,所述填料片A的所述第一封边部与前侧相邻的所述填料片B的第二封边部并拢,形成封边。
还优选,通过将所述第一封边部和第二封边部彼此焊接形成所述封边。
另外优选,所述填料片A的第一上段引导部,与层叠方向后侧的所述填料片B的第三上段引导部,至少在上端部彼此并拢,所述填料片A的第二上段引导部,与层叠方向前侧的所述填料片B的第四上段引导部,至少在上端部彼此并拢。
还优选,在层叠方向从前向后相邻的填料B-A之间,由所述填料片A的第一上段引导部、所述填料片B的第三上段引导部的上端边缘的形成位于水平方向一侧的第一上端开口, 从所述第一上端开口向下宽度逐渐增大,而连通所述第一热交换,形成所述第一流路,所述第一流路的水平方向一侧的边缘,由所述封边密封。
还优选,在层叠方向从前向后相邻的填料A-B之间,由所述填料片B的第四上段引导部、所述填料片A的第二上段引导部的上端边缘的形成位于水平方向另一侧的第二上端开口,从所述第二上端开口向下宽度逐渐增大,而连通所述第二热交换部。
还优选,交替层叠的所述填料片A、B还具有位于所述热交换部之下的下段引导部,所述填料片A的下段引导部构成为,水平方向一侧的第一下段引导部向层叠方向后侧偏置,另一侧的第二下段引导部向层叠方向前侧偏置,所述填料片B的下段引导部构成为,水平方向一侧的第三下段引导部向层叠方向前侧偏置,另一侧的第四下段引导部向层叠方向后侧偏置。
并优选,所述填料片A的第一下段引导部,与层叠方向后侧的所述填料片B的第三下段引导部,至少在下端部彼此并拢,所述填料片A的第二下段引导部,与层叠方向前侧的所述填料片B的第四下段引导部,至少在下端部彼此并拢。
本发明中,优选所述第一流路作为热水喷淋流路使用,所述第二流路作为空气流路使用。
另外,本发明提供一种冷却塔,其特征在于:具有如上所述的带水密封口填料模块,对所述第一流路内自上而下喷淋热水,而在第二流路内自下而上引入冷空气。根据本发明,能够大大简化填料模块的结构,在保证换热效率的前提下,降低成本,并且吸引冷空气的风阻极小。填料模口能够在不降低换热效率的基础上,进一步简化构造、方便安装、降低成本,避免热水进入到空气流路造成的空气湿度过度增大的问题,并且能够显著提高填料模块上下端的机械强度。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填料模块的结构图;
图2是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填料模块的爆炸图;
图3是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中填料片A的立体图;
图4是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中填料片B的立体图;
图5是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中整流片的立体图;
图6是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中在填料片A的前侧层叠整流片的立体图;
图7是在图6的基础上进一步在前侧层叠填料片B和整流片的立体图;
图8是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填料模块的俯视爆炸图;
图9是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填料模块的俯视图;
图10是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填料模块的爆炸图;
图11是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填料模块的俯视爆炸图;
图12是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填料模块的俯视图;
图13是本发明第三实施方式的立体爆炸图;
图14是图13的局部放大图;
图15是应用本发明的填料模块的冷却塔的一个实施例;
图16是应用本发明的填料模块的冷却塔的另一个实施例。
符号说明
1、填料模块
A、填料片;B、填料片
R1、第一流路;R2、第二流路
200、上段引导部;
210、第一上端开口;220、第二上端开口
201、左上段引导部;202、右上段引导部
230、左上路整流片;240、右上路整流片
300、下段引导部
310、第一下端开口;320、第二下端开口
301、左下段引导部;302、右下段引导部
330、左下路整流片;340、右下路整流片
400、热交换部
401、第一热交换部;402、第二热交换部
10、冷却塔;101、进气层;102、风门;103、填料层;
104、喷淋部;105、隔板;105a、喷淋空间;105b、引气空间;
106、排气层;107、风机;108、排风口;109、盖板;
20、冷却塔;205a、喷淋空间;205b、引气空间
215、左封边;215A、215B、左封边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第一实施方式】
下面对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填料模块1进行详细说明。
【填料模块1】
在本实施方式中,填料模块1包括以规定间隔d交替层叠设置的填料片A和填料片B,由层叠设置的填料片A、B在填料模块1内形成交替设置的第一流路R1和第二流路R2。
在填料模块1的上段和下段分别形成上段引导部200和下段引导部300,中段形成热交换部400。
【上段引导部200】
在上段引导部200上端由矩形的填料片A、B的上端部交替排列形成引导口,具体如下。
在垂直于层叠方向一侧(图中左侧)填料片A的上端部向层叠方向一侧(图中背侧)偏置,而填料片B的上端部向相反方向一侧(图中前侧)偏置,从而从图中前侧向后侧的层叠方向上形成填料片A-B左侧上端部彼此贴合,而填料片B-A左侧上端部彼此敞开成为第一上端开口210,对于填料模块1来说,多个第一上端开口210在层叠方向上并列设置。由此,该第一上端开口210与形成在填料片B-A之间的第一流路R1连通。
在垂直于层叠方向另一侧(图中右侧)填料片A的上端部向层叠方向另一侧(图中前侧)偏置,而填料片B的上端部向相反方向一侧(图中后侧)偏置,从而从图中前侧向后侧的层叠方向上形成填料片B-A右侧上端部彼此贴合,而填料片A-B右侧上端部彼此敞开成为第二上端开口220,对于填料模块1来说,多个第二上端开口220在层叠方向上并列设置。由此,该第一上端开口220与形成在填料片A-B之间的第一流路R2连通。
在上段引导部200,在由填料片B-A形成第一上端开口210至由填料片B-A围成的热交换部400之间的第一流路R1内嵌入有左上路整流片230。该左上路整流片230的上端与第一上端开口210的宽度匹配,从上至下宽度逐渐增大,下端与热交换部400(第一流路的第一热交换部401)的宽度相应。
在本实施方式中,左上路整流片230的沿垂直于层叠方向的横向截面呈屈折状,屈折状的层叠方向两侧,即背侧与夹持其的填料片A前表面抵接,前侧与夹持其的填料片B的后表面抵接。从而在形成于第一上端开口210至热交换部400之间的近似于直角梯形的第一流路R1内,形成将从第一上端开口210的宽度引导至大致填料片A、B宽度的热交换部400的全宽度的引导部。
在上段引导部200,在由填料片A-B形成第二上端开口220至由填料片A-B围成的热交换部400之间的第二流路R2内嵌入有右上路整流片240。该右上路整流片240的上端与第二上端开口220的宽度匹配,从上至下宽度逐渐增大,下端与热交换部400(第二流路的第一热交换部402)的宽度相应。
在本实施方式中,右上路整流片240的沿垂直于层叠方向的横向截面呈屈折状,屈折状的层叠方向两侧,即背侧与夹持其的填料片B前表面抵接,前侧与夹持其的填料片A的后表面抵接。从而在形成于第二上端开口220至热交换部400之间的近似于直角梯形的第二流路R2内,形成将从第二上端开口220的宽度引导至大致填料片A、B宽度的热交换部400的全宽度的引导部。
【下段引导部300】
在下段引导部300下端由填料片A、B的下端部交替排列形成引导口,具体如下。
在垂直于层叠方向一侧(图中左侧)填料片A的下端部向层叠方向一侧(图中背侧)偏置,而填料片B的下端部向相反方向一侧(图中前侧)偏置,从而从图中前侧向后侧的层叠方向上形成填料片A-B左侧下端部彼此贴合,而填料片B-A左侧下端部彼此敞开成为第一下端开口310。由此,该第一下端开口310与形成在填料片B-A之间的第一流路R1连通。
在垂直于层叠方向一侧(图中右侧)填料片A的下端部向层叠方向另一侧(图中前侧)偏置,而填料片B的下端部向相反方向一侧(图中后侧)偏置,从而从图中前侧向后侧的层叠方向上形成填料片B-A左侧下端部彼此贴合,而填料片A-B左侧下端部彼此敞开成为第二下端开口320。由此,该第一下端开口320与形成在填料片A-B之间的第一流路R2连通。
在下段引导部300,在由填料片B-A形成第一下端开口310至由填料片B-A围成的热交换部400之间的第一流路R1内嵌入有左下路整流片330。该左下路整流片330的下端与第一下端开口310的宽度匹配,从下至上宽度逐渐增大,上端与热交换部400的宽度相应。
在本实施方式中,左下路整流片330的沿垂直于层叠方向的横向截面呈屈折状,屈折状背侧与填料片A前表面抵接,前侧与填料片B的后表面抵接。从而在形成于第一下端开口310至热交换部400之间的近似于倒置的直角梯形的第一流路R1内,形成将从第一下端开口310的宽度引导至大致填料片A、B宽度的热交换部400的全宽度的引导部。
在下段引导部300,在由填料片A-B形成第二下端开口320至由填料片A-B围成的热交换部400之间的第二流路R2内嵌入有右下路整流片340。该右下路整流片340的下端与第二下端开口320的宽度匹配,从上至下宽度逐渐增大,下端与热交换部400的宽度相应。
在本实施方式中,右下路整流片340的沿垂直于层叠方向的横向截面呈屈折状,屈折状背侧与填料片B前表面抵接,前侧与填料片A的后表面抵接。从而在形成于第二下端开口320至热交换部400之间的近似于倒置的直角梯形的第二流路R2内,形成将从第二下端开口320的宽度引导至大致填料片A、B宽度的热交换部400的全宽度的引导部。
通过将填料片A和填料片B交替层叠形成填料模块1,而在填料模块1内形成彼此隔离、交替层叠设置的第一流路R1和第二流路R2。下面,对第一流路R1和第二流路R2的构成进行详细说明。
【第一流路R1的单元】
在本实施方式中,对于填料模块1,在图中从前侧向后侧的层叠方向上,相邻的填料片B与位于该填料片B后侧的填料片A,即填料片B-A之间形成第一流路R1的单元。
如图所示,第一流路R1由上至下包括,位于填料模块1上端左侧的第一上端开口210;由左上路整流片230填充并支撑于填料片B、A之间的位于上段引导部200的左上段引导部201;在热交换部400处在层叠方向上填料片B-A之间形成的呈扁平状空腔的第一热交换部401;由左下路整流片330填充并支撑于填料片B、A之间的位于下段引导部300的左下段引导部301;以及,位于填料模块1下端左侧的第一下端开口310。
由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相邻的填料片B与填料片A之间形成呈扁平状空腔的第一流路R1的一个单元,作为其上端开口的第一上端开口210和作为其下端的开口的第一下端开口310位于垂直于层叠方向的同侧。
【第二流路R2的单元】
在本实施方式中,对于填料模块1,在图中从前侧向后侧的层叠方向上,相邻的填料片A与位于该填料片A后侧的填料片B,即填料片A-B之间形成第二流路R2的单元。
如图所示,第二流路R2由上至下包括,位于填料模块1上端右侧的第二上端开口220;由右上路整流片240填充并支撑于填料片A、B之间的位于上段引导部200的右上段引导部202;在热交换部400处在层叠方向上填料片A-B之间形成的呈扁平状空腔的第二热交换部402;由右下路整流片340填充并支撑于填料片A、B之间的位于下段引导部300的右下段引导部302;以及,位于填料模块1下端右侧的第二下端开口320。
由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相邻的填料片A与填料片B之间形成呈扁平状空腔的第一流路R1的一个单元,作为其上端开口的第二上端开口220和作为其下端的开口的第二下端开口320位于垂直于层叠方向的同侧。
【热交换部400】
第一热交换部401和第二热交换部402交替层叠,而形成第一流路R1和第二流路R2彼此之间交替层叠进行间隔换热的热交换部400。
【流路的上下端开口】
如上所述,在填料片A、B的层叠方向上,分别在填料片B-A、填料片A-B之间形成扁平状空腔的第一流路R1和第二流路R2,从而第一流路R1和第二流路R2交替层叠。从而对于填料模块1来说,在上端边缘形成在垂直于层叠方向上并列的第一、第二上端开口210、220。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所示,第一上端开口210形成在左侧,由于填料片A的左侧上端部向图中背侧偏置,而填料片B的左侧上端部向相反的图中前侧偏置,因而填料片A-B的左侧上端部彼此贴合,而填料片B-A的左侧上端部彼此敞开。从而构成,填料片B-A的左侧上端部彼此敞开的条形开口,经由贴合的填料片A-B左侧上端部,在层叠方向上并列排列,形成完整的第一上端开口210。在不考虑填料片厚度的情况下,相当于在填料模块1上端垂直于层叠方向的一侧(图中左侧)的整个区域形成敞开的第一上端开口210。
同样地,第二上端开口220形成于右侧,与第一上端开口210相反地,填料片B的右侧上端部向图中背侧偏置,而填料片A的右侧上端部向相反的图中前侧偏置,因而填料片B-A的右侧上端部彼此贴合,而填料片A-B的右侧上端部彼此敞开。从而构成,填料片A-B的右侧上端部彼此敞开的条形开口,经由贴合的填料片B-A右侧上端部,在层叠方向上并列排列,形成完整的第二上端开口220。在不考虑填料片厚度的情况下,相当于在填料模块1上端垂直于层叠方向的另一侧(图中右侧)的整个区域形成敞开的第二上端开口220。
另一方面,对于在下端边缘形成在垂直于层叠方向上并列的第一、第二上端开口210、220。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所示,第一下端开口310形成在左侧,由于填料片A的左侧下端部向图中背侧偏置,而填料片B的左侧下端部向相反的图中前侧偏置,因而填料片A-B的左侧下端部彼此贴合,而填料片B-A的左侧下端部彼此敞开。从而构成,填料片B-A的左侧下端部彼此敞开的条形开口,经由贴合的填料片A-B左侧下端部,在层叠方向上并列排列,形成完整的第一下端开口310。在不考虑填料片厚度的情况下,相当于在填料模块1下端垂直于层叠方向的一侧(图中左侧)的整个区域形成敞开的第一下端开口310。
同样地,第二下端开口320形成于右侧,与第一下端开口310相反地,填料片B的右侧下端部向图中背侧偏置,而填料片A的右侧下端部向相反的图中前侧偏置,因而填料片B-A的右侧下端部彼此贴合,而填料片A-B的右侧下端部彼此敞开。从而构成,填料片A-B的右侧下端部彼此敞开的条形开口,经由贴合的填料片B-A右侧下端部,在层叠方向上并列排列,形成完整的第二下端开口320。在不考虑填料片厚度的情况下,相当于在填料模块1下端垂直于层叠方向的另一侧(图中右侧)的整个区域形成敞开的第二下端开口320。
【流路的开口】
以从上至下的方向,对在第一流路R1进一步详细说明。
如上所述,第一流路R1在填料模块1上端,相当于在垂直于层叠方向的左侧全部区域形成第一上端开口210,并在第一上端开口210处,由填料片A-B的左侧上端部彼此贴合的部分被分割为多个单元。在左上段引导部201,向下经过填料片A-B的左侧上端部彼此贴合的部分后,第一流路R1的各单元在层叠方向上彼此分离,一方面在层叠方向上尺寸逐渐变小,另一方面在垂直于层叠方向上尺寸逐渐变大至大致填料片A、B的宽度而形成扁平状,即厚度变小宽度变大,而从上段引导部200进入到热交换部400的由填料片B-A限定的扁平状热交换空间的第一热交换部401的单元。
在从热交换部400继续向下至下段引导部300时,与在上段引导部200中的情形相反地,第一流路R1的单元由大致填料片A、B的宽度的扁平状向下,一方面在层叠方向尺寸逐渐变大,另一方面在垂直于层叠方向上尺寸逐渐变小至第二下端开口220的宽度,即厚度变大宽度变小,并在左下段引导部301由填料片A-B的左侧下端部彼此贴合的部分汇合而从达到第一下端开口310。
由此,在第一流路R1中,从第一上端开口210经上段引导部200、热交换部400、下段引导部300直至第一下端开口310的全段流路,理论上其流路截面积大致未发生变化。
对于第二流路R2,其构成与第一流路R1呈旋转对称,下面进一步详细说明。
如上所述,第二流路R2在填料模块1上端,相当于在垂直于层叠方向的右侧全部区域形成第二上端开口210,并在第二上端开口210处,由填料片B-A的右侧上端部彼此贴合的部分被分割为多个单元。在右上段引导部202,向下经过填料片B-A的右侧上端部彼此贴合的部分后,第一流路R1的各单元在层叠方向上彼此分离,一方面在层叠方向上尺寸逐渐变小,另一方面在垂直于层叠方向上尺寸逐渐变大至大致填料片A、B的宽度而形成扁平状,即厚度变小宽度变大,而从上段引导部200进入到热交换部400的由填料片A-B限定的扁平状热交换空间的第二热交换部402的单元。
在从热交换部400继续向下至下段引导部300时,与在上段引导部200中的情形相反地,第二流路R2的单元由大致填料片A、B的宽度的扁平状向下,一方面在层叠方向尺寸逐渐变大,另一方面在垂直于层叠方向上尺寸逐渐变小至第二下端开口220的宽度,即厚度变大宽度变小,并在右下段引导部302由填料片B-A的右侧下端部彼此贴合的部分汇合而从达到第二下端开口320。
由此,在第二流路R2中,从第二上端开口220经上段引导部200、热交换部400、下段引导部300直至第二下端开口320的全段流路,理论上其流路截面积大致未发生变化。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第一、第二流路R1、R2的上端开口的第一、第二上端开口210、220,其开口面积总和与从上至下各部分的流路截面积总和是一致的。同样地,作为第一、第二流路R1、R2的下端开口的第一、第二下端开口310、320,其开口面积总和与从上至下各部分的流路截面积总和是一致的,即、作为填料模块1的上端和下端的开口面积,与填料模块1的水平方向截面积一致,从而可大大提高各流路R1、R2的流体通过量和通过效率,降低填料模块1的阻力,对此将在后述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
【整流片】
如此,当在各引导部201、202、301、302中嵌入整流片230、240、330、340,即将整流片230、240、330、340嵌入到各自的第一、第二流路R1、R2时,由于各整流片230、240、330、340形成为屈折状,而屈折状的隆起的延伸方向分别与第一、第二流路R1、R2的延伸路径相应,各整流片230、240、330、340的厚度相对于第一、第二流路R1、R2的流路截面积相差甚远,因此不会对第一、第二流路R1、R2的通过效率造成影响。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第一、第二流路R1、R2的上端开口的第一上端开口210、第二上端开口220在垂直于层叠方向上并列设置,宽度大致相同,从而分别位于左上段引导部201和右上段引导部202内的左上路整流片230和右上路整流片240,其收容空间的构成大致相同,呈旋转对称方式设置,因此可使用相同部件来构成左上路整流片230和右上路整流片240。
同样地,作为第一、第二流路R1、R2的下端开口的第一下端开口310、第二下端开口320在垂直于层叠方向上并列设置,宽度大致相同,从而分别位于左下段引导部301和右下段引导部302内的左下路整流片330和右下路整流片340,其收容空间的构成大致相同,呈旋转对称方式设置,因此可使用相同部件来构成左下路整流片330和右下路整流片340。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使上段引导部200和下段引导部300的高度大致相同,使得各整流片230、240、330、340的收容空间的构成大致相同,从而可使用相同部件来构成左上路整流片230、右上路整流片240、左下路整流片330、右下路整流片340。这样在制作填料模块1时,仅需要填料片A、填料片B和共用的整流片,使填料模块1的生产成本显著降低,装配效率显著提高。
在本实施方式中,可以使用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填料片A和填料片B。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分别对于左上段引导部201、右上段引导部202、左下段引导部301、右下段引导部302分别设置左上路整流片230、右上路整流片240、左下路整流片330、右下路整流片340。而左上段引导部201与左下段引导部301均位于填料模块1的同侧(第一实施方式的左侧),右上段引导部202与右下段引导部302均位于填料模块1的另一同侧(第一实施方式的右侧),即形成从填料模块1的宽度方向的一侧(左侧)流入/引入填料模块1的流体,在热交换部400形成填料模块1的大致全宽度的流路R1;而从填料模块1的宽度方向的另一侧(右侧)流入/引入填料模块1的流体,在热交换部400形成填料模块1的大致全宽度的流路R2,R1和R2在层叠方向上的厚度,是各开口在层叠方向上的厚度的一半,R1和R2各自厚度之和与填料模块1层叠方向的厚度的一半相当。因此形成同侧流入流出的状态,即若从左侧上端的第一上端开口210流入热水,则从左侧下端的第一下端开口310流出填料模块1,若从左侧下端的第一下端开口310引入冷空气,则从左侧上端的第一上端开口210流出填料模块1,成为第一流路R1;对于作为右侧的上下端开口的第二上端开口220和第二下端开口320也是同样,只是流过的流体与左侧不同,成为第二流路R2。当然,也可以使填料模块1与以往填料模块同样的,各第一、第二上端开口210、220同时淋入热水,而从第一、第二下端开口310、320同时吸引冷空气,形成流路内的热水与冷空气相互逆行直接接触进行换热,只是不能够如前述使第一流路R1、第二流路R2分别流入不同流体时,排出的换热后的热空气具有低的饱和湿度,避免成雾。
当然,作为第一流路R1的上下端开口的第一上端开口210和第一下端开口310也可以分别设置于填料模块左右的不同侧;同样地,作为第二流路R2的上下端开口的第二上端开口220和第二下端开口320也分别设置在了填料模块左右的不同侧。其对于填料模块1具有隔着填料片A、B设置的两个流路R1、R2,以及上下端的开口的功能没有实质的影响,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属于等同的实施方式。
【第二实施方式】
作为本发明优选实施方式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填料模块1’,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填料模块1的区别在于,仅在第一流路R1中设置整流片,即设置于第一流路R1的左上段引导部201内的左上路整流片230,和设置于第一流路R1的左下段引导部301内的左下路整流片330,而在第二流路R2中并未设置整流片。从而,在本实施方式中,使得第一流路R1作为淋水通道来使用,而第二流路R2作为引气通道来使用。
如图10~12所示,通过只在第一流路R1设置整流片230、330,使得在第一流路R1中,从填料模块1’的图示箭头左侧沿层叠方向排列设置的第一上端开口210,即上部开口的一部分宽度,流入到填料模块1’的喷淋水,在左上段引导部201内被整流片230引导至第一热交换部401的大致全宽度范围,而有效地在第一流路R1的两侧的填料片A、B的壁面形成水膜。再在左下段引导部301内被整流片330引导至填料模块1’的图示箭头左侧沿层叠方向排列设置的第一下端开口310,而从填料模块1’下部开口的一部分宽度的流出。
另一方面,经由第二流路R2从填料模块1’的图示箭头右侧沿层叠方向排列设置的第二下端开口320,即下部开口的一部分宽度,引入到填料模块1’的冷空气,进入到右下段引导部302后,基于其气体流体自身的流动性质,被下段引导部302在层叠方向上逐渐限制流路的厚度,并逐渐扩大流路的宽度至第二热交换部402的大致全宽度范围,而有效地隔着填料片A、B与附着于第一热交换部401的壁部的热水进行热交换。再在右上段引导部202,被逐渐限制流路的宽度至沿层叠方向排列设置的第二上端开口220,即上部开口的一部分宽度,并逐渐扩大层叠方向的流路厚度至2d,而从填料模块1’的第二上端开口引出。
可见,与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填料模块1相比,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去掉位于第二流路R2的右上段引导部202和右下段引导部302中的整流片,并将第二流路R2仅作冷空气流路来使用,可以使得被吸引进入第二流路R2的冷空气获得尽可能小的风阻。并且,因空气流动不存在水流动时所受重力的影响,因此即使不设置整流片,在保证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同样的空气流量通过第二流路R2时,能够获得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填料模块1大致相同的冷却效率,然而此时因在第二流路R2中不具有整流片,因此引入填料模块1’中的空气的风阻更小。在使用主动排风冷却塔时,冷却塔顶部的风机所需要的功率更低,能够有效节省电能。并且,由于本实施方式中填料模块1’可获得更小的风阻,因此更加适用于例如双曲线冷却塔这样的不具有风机而采用被动吸引空气方式的冷却塔。
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优选地,使第一流路R1和第二流路R2的上下端开口位于填料模块宽度方向的同侧,进而能够通过对填料片A、B的设置,形成良好的隔水结构,避免设置有左上路整流片230和左下路整流片330的第一流路R1中的水,通过缝隙侵入到第二流路R2的空气流路。下面详细说明。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1所示,填料模块1’的填料片A的上端部,在第一上端开口210和第二上端开口220连接的部分左侧,即第一上端开口210侧,自填料片A的热交换部400的基体位置OA向后侧偏置d/2的距离,而形成由填料片A构成的第一上端开口210的后半部分。进而,在填料片A的左端边缘形成有自第一上端开口210的后半部分向前侧偏置距离d,即自填料片A的热交换部400的基体位置OA向前侧偏置d/2处,形成左封边部215A。左封边部215A在上下方向延伸呈直线状。
进而,在填料片A的上端部,在第一上端开口210和第二上端开口220连接的部分右侧,即第二上端开口220侧,向前侧偏置d/2的距离,而形成由填料片A构成的后侧的第二流路R2的第二上端开口210的前半部分。
进一步地,与填料片A在层叠方向前侧相邻的填料片B的上端部,在第一上端开口210和第二上端开口220连接的部分左侧,即第一上端开口210侧,自填料片B的热交换部400的基体位置OB向前侧偏置d/2的距离,而形成由填料片B构成的第一上端开口210的前半部分。进而,在填料片B的左端边缘形成有自第一上端开口210的前半部分向后侧偏置距离d,即自填料片B的热交换部400的基体位置OB向后侧偏置d/2处,形成左封边部215B。左封边部215B在上下方向延伸呈直线状。
进而,在填料片B的上端部,在第一上端开口210和第二上端开口220连接的部分右侧,即第二上端开口220侧,向后侧偏置d/2的距离,而形成由填料片B构成的前侧的第二流路R2的第二上端开口210的后半部分。
由此,填料片A与其前侧相邻的填料片B在彼此接触进行组装时,在由填料片A和填料片B的左侧部分的上端边缘,由填料片A的第一上端开口210的后半部分和前侧相邻的填料片B的第一上端开口210的前半部分围成完整的第一上端开口210时,并在第一上端开口210的左侧,填料片A的左封边部215A与填料片B的左封边部215B彼此自上而下彼此并拢。
由此,对于由填料片A和其前侧相邻的填料片B形成第一流路R1,其具有2d厚度的 流入口,即第一上端开口210,并且其左封边215是由彼此相对地偏置而并拢的左封边部 215A和左封边部215B结合形成。其左封边215能够在进行接合密封时,容易地形成密封结 构。在将该第一流路R1做为热水喷淋的流路时,由于热水从位于填料模块1’左侧的前后排 列的第一上端开口210淋入,因此在将热水引导进入热交换部400时,热水不容易从左封边 215渗出。
另一方面,在将热水由第一上端开口210引导至热交换部400后,水是在自身重力作用下在热交换部400内沿前后侧的填料片B的后壁面和填料片A的前壁面漫流,不会轻易地侵入到填料模块1’的右侧封边。因此对于右侧封边的密封性要求显著降低。
具体地,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本实施方式中,对于下段引导部300,若将下段引导部300以垂直于层叠方向的水平轴为中心旋转180°,则其结构与上段引导部200的构成相同。对于下段引导部300而言,与上部引导部200的构成同样地,对填料片A和其前侧相邻的填料片B的下端边缘进行偏置设置,从而在填料片A、填料片B的左侧边缘自上而下,且包含热交换部400的左侧边缘在内,形成连续的左封边部215A、215B,从而能够有效避免水从左封边215渗出,尤其是避免水在上段引导部200和下段引导部300的部分,从左封边215渗出。
进而,在本实施方式中,对于由左封边部215A、215B形成的封边部215,可以使用任意的接合方式,而从组装便利性的角度考虑,优选对封边部210采用压焊方式接合。这是因为,在使用设备对填料片A、B以及整流片230、330进行组装时,仅通过将前后方向相邻的填料片B、填料片B对齐,此时,由于填料片A、B在上下端边缘的右侧部分偏置为彼此并拢,因此,在该状态下操作压焊设备对封边部215以及填料片B-A的上下端边缘的右侧部分进行焊接,就可以完成填料片B-A的焊接操作。
从而在对填料片B-A之间装入整流片230、330,并对封边部215以及填料片B-A的上下端边缘的右侧部分进行焊接,能够时层叠方向前后的填料片B-A彼此形成一个结构稳定性非常高的模组,再在层叠方向上将多个填料片B-A形成的模组进行组合、粘贴。因单个模组的强度、稳定性好,所以能够大大降低模组组装的难度,提高将填料片B-A的模组组装成填料模块1’的效率。
在本实施方式的附图中,出于组装过程以及加工便利性的角度考虑,并没有对右侧的封边适用与左封边215相同的结构。但这并不构成对右侧的封边的构成的限定,当然也可以对右侧的封边适用与左封边215相同的结构。
【第三实施方式】
作为本发明优选实施方式的第三实施方式的填料模块1”,如图13、14所示,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填料模块1的区别在于,左上路整流片230、右上路整流片240、左下路整流片330、右下路整流片340与各自对应的第一上端开口210、第二上端开口220、第一下端开口310、第二下端开口320的配置和组装方式。
在本实施方式中,使左上路整流片230、右上路整流片240的上端边缘分别低于第一上端开口210、第二上端开口220,即,分别使左上路整流片230、右上路整流片240的上端边缘位于第一上端开口210、第二上端开口220的内侧。
同样地,使左下路整流片330、右下路整流片340的上端边缘分别高于第一下端开口310、第二下端开口320,即,分别使左下路整流片330、右下路整流片340的下端边缘位于第一下端开口310、第二下端开口320的内侧。
也就是说,在本实施方式中,分别使整流片230、240、330、340的开口侧端部分别位于所对应的上、下端开口210、220、310、320的内侧规定的距离h。在图13、14中仅以左上路整流片230为例进行显示,而其他各整流片240、330、340可以是同样的设置。
在将填料片A、B层叠时,在左上段引导部201处,由于填料片A向层叠方向的后侧偏置,而填料片B向层叠方向前侧偏置,因此两者的左侧上端边缘在第一上端开口210的边缘并拢。
因嵌入左上段引导部201的整流片230位于第一上端开口210的内侧,因此避开了层叠方向上填料片A-B在第一上端开口210处的上端边缘,并保持h的距离。由此,可对该避让区域以加热夹具实施焊接处理,从而形成焊接轨迹L。
在第一、第二实施方式中,不使整流片230缩回至第一上端开口210内,在实施焊接处理时,因在第一上端开口210端面屈折布置的整流片的干涉,仅能因应于整流片230的屈折,形成间断的焊缝。而对于填料片A-B的左侧上端边缘,在并拢后仅能通过打胶的方式进行密封。
与此不同,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使整流片缩回至第一上端开口210内,则可以利用该避让区域,对填料片A-B的左侧上端边缘实施连续的压焊焊接。
这样,一方面提高了填料片A-B的左侧上端边缘的连接强度,从而在多层层叠填料片A、B后也可以是填料模块1”的整体强度获得显著提高。
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在使左侧的第一流路R1作为热水喷淋流路、右侧的第二流路R2作为空气流路的情况下,形成第一上端开口210的填料片A-B的左上端接缝内侧,是与第二流路R2连通的。通过对该接缝采用焊接接合,能够有效提高水密性能,避免经年老化造成脱胶而漏水的情形发生。
进而,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如第二实施方式所示那样,使第一下端开口也位于填料模块1”的左侧,并对填料片A、填料片B的左侧边缘分别形成连续的封边部215A、215B,可以使第一流路R1在座位热水喷淋流路时,上端泄露到第二流路的几率降到最低;左侧也能够由焊接密封,不会泄露。
而对于右侧来说,因第一流路R1引导热水从左侧一部分宽度,至热交换部的大致全宽度,再回到左侧一部分宽度而从第一下端开口310流出,因此热水在重力的作用下,很难从右侧边缘溢出,因此对于右侧封边可以采用简单的凸凹接合的方式进行嵌合连接、粘接、点焊等方式。
当然,在不考虑成本少量增加的情况下也可以对右侧封边采用与左侧封边相应的方式。当然,也可以通过对填料片A、B的右侧边缘的偏置与左侧边缘向同向偏置,而形成右封边。从而可对第一流路进行完全的封闭处理。
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例子,仅对左上段引导部201中的左上璐整流片230与第一上端开口210的配置进行了说明,对于其他的第二上端开口220、第一下端开口310、第二下端开口320以及所对应的整流片240、330、340,也可以采用同样的构成。从而可提高填料模块1”整体的强度,尤其是对于形成有并列排列的上、下端开口210、220、310、320的填料模块1”的上下端面来说,强度讲的到大幅提升。这样对于填料模块1”的运输、作业搬运、安装作业、日常运行来说,牢固性、可靠性、耐久性都将得到大幅提高。
【冷却塔1】
图10是基于本实施方式的填料模块1制作的冷却塔的示意图。
冷却塔10的底层为进气层101,在进气层101的周边设置有多个风门102。在进气层101上方设置填料层103、填料层103由多个填料模块1在水平面布置成矩阵状。在填料层103的上方设置喷淋部104,喷淋部104向填料层103的各填料模块1喷洒待处理的热水。在喷淋部104与填料层103之间的区域大致竖立设置沿填料模块1的层叠方向延伸的隔板105,而由隔板105和填料模块1的顶面围成多个间隔空间105a、105b,其中间隔空间105a作为喷淋热水的喷淋空间,间隔空间105b作为从下至上吸引气体的引气空间。喷淋空间105a和引气空间105b在填料模块1组成的矩阵的垂直于层叠方向的方向上交替设置,而各隔板105均设置于填料模块1的第一上端开口210和第二上端开口220的交接位置,从而将与第一上端开口210与第二上端开口220连通的第一流路R1和第二流路R2分隔开。
在喷淋部104的上方为排气层106,排气层106的上方是设置有风机107的排风口108,通过风机107向上吸引空气,使得冷风从冷却塔10下层的风门102进入到进气层101,经由填料层103的各填料模块1向上,分别通过喷淋空间105a和引起空间105b,在排气层106中进一步混合后,经由排风口108向上排出。
另一方面,从喷淋部104向填料层103的各填料模块1喷淋的待处理的热水,经过各填料模块1进行冷却后,落到进气层101的底面,经由收集设备将冷却后的水回收,以供工厂循环使用。
工作状态一:
如上所述,将冷却塔10设置为冬季工作状态。此时,从喷淋部104喷淋的待处理的热水,被限制在喷淋空间105a内而进入填料模块1的两个流路中的一个。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隔板105相对于填料模块1设置在第一上端开口210和第二上端开口220的交界位置,因此相邻的两个填料模块1之间彼此相邻的第一、第二流路R1、R2均形成水流流路,而外侧的流路R1、R2分别与两侧相邻的第二、第一流路相邻,均形成为空气流路。
在水流流路中,喷淋的水流入到填料模块1内,经由上段引导部200,在热交换部400中形成为在填料模块1大致全宽度的扁平空间内,分布成附着于扁平空间的层叠方向两侧壁面的水膜。而层叠方向上两侧相邻的流路作为空气流路,则隔着填料片A、B的壁面与水流流路中的热水进行热交换。
冷却塔10在冬季工作时,从填料模块1下方吸入至空气流路中的空气为干冷空气,空气温度低,且含水量低。在经过填料模块1的空气流路中与热水发生热交换时,因是完全隔着填料片A、B在独立的流路中完成热交换,因此从填料模块1上方排出时,温度升高,但此时的含水量并未发生变化,即形成干热空气。
而另一方面,因在水流流路中有从上方的喷淋部104喷淋下来的热水,因此在水流流路中被风机107吸引的空气受到较大的阻力,因此相对于流过空气流路的空气流量非常少,通常只有几分之一。而流过空气流路的空气,将形成热的饱和空气,即形成湿热空气。
从空气流路流过的干热空气,和从水流流路流过的湿热空气在排气层106中混合,因湿热空气少,在与干热空气混合后形成不饱和热空气,在经风机107和排风口108排出到大气后,不饱和热空气被逐渐冷却降温,而析出水分少,大大降低形成雾气的量。
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喷淋部104的切换,可以灵活地对喷淋空间105a和引气空间105b进行切换,即停止对喷淋空间105a喷淋热水,而对引起空间105b喷淋热水,这样可以将喷淋空间105a和引起空间105b的功能调换,一方面能够保证冷却塔10的正常工作,另一方面能够对与引起空间105b连通的填料模块1的流路R1或R2有效进行清洗维护,从而在对冷却塔10进行清洗维护工作时,并不影响冷却塔10的正常运转。
工作状态二:
当在夏季工作状态下,可以通过调整喷淋部104,对引起空间105b与喷淋空间105a同样地进行热水喷淋,可以保证冷却塔10在夏季没有起雾问题的情况下尽可能提高换热效率。
【冷却塔20】
在本实施方式中,仍使用上述填料模块1,但作为冷却塔20,仅对其与冷却塔10不同之处进行详细说明,对于相同的构成不再赘述。
本实施方式的冷却塔20与上述冷却塔10不同之处在于,对于各喷淋空间105a,在隔板105的上部进一步大致水平设置沿填料模块1的层叠方向的盖板109。通过设置盖板109、隔板105和填料模块1围成多个间隔空间205a、205b。在本实施方式中盖板109仅设置于喷淋热水的喷淋空间205a,而对于进行排气的引气空间205b并未设置盖板109;当然也可以对喷淋空间105a和引起空间205b均设置盖板109,而且盖板109设置为连续的板状也可以是多个板组合形成,并使盖板109可沿一侧或两侧的隔壁105翻转或对开地翻转而形成可拆卸或可开闭的方式,从而能够对喷淋空间205a和引气空间205b进行切换。
工作状态一:
该工作状态尤其适合于我国北方冬季,再该状态下,冷却塔20的工作过程与上述冷却塔10相似地,只是由于在喷淋空间205a上方设置有盖板109,因此喷淋空间205a原则上不会起到引气的作用,仅有热水向下通过与喷淋空间205a相应的填料模块的流路R1或R2,因此在冷却塔20的排气层106,仅有来自引起空间205b的干热空气。
因此,冷却塔20仅有干热空气经风机107吸引从排风口108排出,使得冷却塔20排出的热气中的水分尽可能减少,从而进一步提高冷却塔20在冬季的消雾能力,并且由于排出的空气仅为干热空气,因此也是冷却塔20排出的水份的量更少,更有利于节水。
在对喷淋空间205a和引起空间205b均设置可开闭(平开或对开或可拆除的)盖板109的情况下通过开放喷淋空间205a上方的盖板并关闭引起空间205b上方的盖板,并调整喷淋部104,可与上述冷却塔10同样地调换喷淋空间205a和引起空间205b的功能,而对原先的引起空间205b所对应的填料模块1的流路R1或R2进行清洗,而避免冷却塔20停机。
当然,通过仅开放盖板109,可实现与上述冷却塔10相同的工作状态,其工作效率和工作结果也大致相同。
工作状态二:
在夏季工作状态下,通过拆除或开放喷淋空间205a上方的盖板109,调整喷淋部104使得对引起空间205b与喷淋空间205a同样地喷淋热水,而使冷却塔20与上述冷却塔10同样地实现夏季提高换热效率的工作状态。
在本实施方式的冷却塔20中,设置于间隔空间205a、205b上方的盖板109为平板,但不局限于此,也可以是从间隔空间205a、205b的填料模块1的层叠方向两侧的隔板105向中间伸出的板,并搭接而对间隔空间205a、205b进行封闭,在搭接处形成向上或向下的顶角,即只要能够对间隔空间205a、205b的上方进行封闭,对于盖板109的构成方式没有限制。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整流片230设置于,第一流路R1的上段引流部200的形成在填料模块1的层叠方向上填料片B-A之间的左上段引导部201中。
进而,整流片240设置于,第二流路R2的上段引流部200的形成在层叠方向上填料片A-B之间的右上段引导部202中。
另一方面,整流片330设置于,第一流路R1的下段引流部300的形成在层叠方向上填料片B-A之间的左下段引导部301中。
进而,整流片340设置于,第二流路R2的下段引流部300的形成在层叠方向上填料片A-B之间的右上段引导部202中。
由于第一上端开口210和第二上端开口220分别占填料模块1宽度的大致一半,因此,实际上,整流片230是嵌入于,自填料片B-A的上边缘大致中部,向经上段引导部200的左侧边缘向下,再沿侧上段引导部200的下端部线向右至上段引导部200的右侧边缘,转而再向斜上指向填料片A(B)的上边缘大致中部而围成的大致直角梯形的区域内。对于填料片A,在该直角梯形区域处向后侧偏置,相反地对于填料片B则向前侧偏置,从而,在层叠方向上,前侧的填料片A与后侧填料片B,即填料片A-B之间在第一上端开口210周缘形成贴紧结合,因而前侧的填料片B与后侧的填料片A,填料片B-A之间在第一上端开口210处的层叠方向的敞开的宽度为2d。也就是说在该直角梯形的区域内,上端的第一上端开口210处层叠方向的距离大为大致2d,而下端与热交换部400连接的部位层叠方向距离为填料片A、B之间的间隔d,从而形成左上段引导部201的空间。
整流片230在水平方向上的截面呈垂直于层叠方向延伸的屈折状,上部位于第一上端开口210附近的屈折幅度大,而屈折跨度小,在自上而下趋向热交换部400趋向热交换部400延伸过程中,屈折幅度逐渐减小,屈折跨度逐渐增大,以填充左上段引导部201的空间。通过使整流片230在水平方向上形成屈折,而形成从第一上端开口210,至热交换部400的多个引导流路,各引导流路呈上端在层叠方向上厚,而在水平方向上的宽度小,而下端呈厚度小且宽度大的流路,从而能够有效地将从大致填料模块1一半宽度的第一上端开口210流入的热水,均匀地引导至大致填料模块1全宽度的热交换部400,并且无论是单个引导流路还是整体引导流路,自上而下的引导流路的截面积变化尽可能小,以减小流体的阻力。对于从上方喷淋的热水以及从下向上吸引的空气,都能获得良好的通过效率。
对于位于右上段引导部202的空间内的整流片240,也是同样的构成,只是设置的位置与整流片240在水平方向上呈旋转对称。
对于整流片330、340,与位于上段引导部200的左上段引导部201和右上段引导部202同样地,分别设置于,由填料片B-A在下段引导部300处的倒置的直角梯形区域的区域向层叠方向的外侧偏置而形成的左下段引导部301,和,由填料片A-B在下段引导部300处的倒置的直角梯形区域的区域向层叠方向的外侧偏置而形成的右下段引导部302内。由整流片330、340分别在左下段引导部301和右下段引导部302中形成多个上端在层叠方向上的厚度小,在水平方向上的宽度大,而下端呈厚度大且宽度小的流路,以将来自填料模块1的第一、第二流路R1、R2大致全宽度的热交换部400的水引导至大致一半宽度的第一、第二下端开口310、320。
即,对于整流片330、340,来说呈倒置地,在第一、第二下端开口310、320处屈折幅度大、屈折跨度小,在自下而上趋向热交换部400延伸过程中,屈折幅度逐渐减小,屈折跨度逐渐增大。
对于位于左下段引导部301的空间内的整流片330,和位于右下段引导部302的空间内的整流片340,同样地,在水平方向上呈旋转对称。
因此,在使第一、第二上端开口210、220和第一、第二下端开口310、320均为填料模块1大致一半宽度的情况下,若使上下段引导部200、300的竖直方向长度相同,则可以另左上段引导部201、右上段引导部202、左下段引导部301、右下段引导部302这四者形成旋转对称的结构,因此可以使整流片230、240、330、340为相同的部件,从而能够使填料模块1在制作时只需要3种部件,即填料片A、填料片B和通用的整流片,以此不但为了制作填料模块1的模具成本、零部件生产成本显著降低,而且在对填料片A、填料片B和整流片进行组装时,不必考虑各整流片的型号区别,使得组装便利,从而大大降低填料模块1的整体生产成本。
根据上述优选实施方式,通过对填料片A、填料片B在上段引导部和下段引导部分别进行偏置和贴合,第一上端开口、第二上端开口、第一下端开口以及第二下端开口分别在层叠方向层叠设置,在不考虑填料片A、B的厚度的情况下,层叠方向上的开口总尺寸,与填料模块在层叠方向上的层叠厚度大致一致。
以上对本发明优选实施方式的填料模块和具有该填料模块的冷却塔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在此基础上进行各种修改、变更、组合等,这些修改、变更、组合均落入本申请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带水密封口填料模块,其特征在于,
具有以规定间隔交替层叠设置的矩形的填料片A和填料片B,而形成交替设置的第一流路和第二流路,具有位于上段的上段引导部和位于上段引导部之下的热交换部,
所述热交换部构成为,在层叠方向从前向后,交替层叠设置的形成在填料片B-填料片A之间的呈扁平状空腔的第一热交换部;和形成在填料片A-填料片B之间的呈扁平状空腔的第二热交换部,
所述填料片A的上段引导部构成为,水平方向一侧的第一上段引导部向层叠方向后侧偏置,另一侧的第二上段引导部向层叠方向前侧偏置, 所述填料片B的上段引导部构成为,水平方向一侧的第三上段引导部向层叠方向前侧偏置,另一侧的第四上段引导部向层叠方向后侧偏置,从而,
在层叠配置的填料片A-填料片B之间,一侧的上段引导部彼此并拢,形成所述第一流路的第一上端开口的边缘的一部分;而
在层叠配置的填料片B-填料片A之间,另一侧的上段引导部彼此并拢,形成所述第二流路的第二上端开口的边缘的一部分,
至少在所述第一上端开口内,嵌入有,将从填料模块宽度方向一部分的引导至全宽度的第一热交换部的第一整流片,
所述第一整流片在水平方向上呈屈折状,第一上端开口侧的端部距离第一上端开口的上端边缘设置规定距离,而在第一上端开口内侧形成避让区域,
在所述避让区域,并拢的填料片A-填料片B的一侧的上端边缘进行焊接接合。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水密封口填料模块,其特征在于,
所述填料片A的一侧边缘整体向前侧偏置,形成第一封边部;
所述填料片B的一侧边缘整体向后侧偏置,形成第二封边部,
在层叠方向从后向前将填料片A、B层叠配置时,
所述填料片A的所述第一封边部与前侧相邻的所述填料片B的第二封边部并拢,形成封边。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带水密封口填料模块,其特征在于,
通过将所述第一封边部和第二封边部彼此焊接形成所述封边。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水密封口填料模块,其特征在于,
所述填料片A的第一上段引导部,与层叠方向后侧的所述填料片B的第三上段引导部,至少在上端部彼此并拢,
所述填料片A的第二上段引导部,与层叠方向前侧的所述填料片B的第四上段引导部,至少在上端部彼此并拢。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水密封口填料模块,其特征在于,
在层叠方向从前向后相邻的填料片B-填料片A之间,
由所述填料片A的第一上段引导部、所述填料片B的第三上段引导部的上端边缘的形成位于水平方向一侧的第一上端开口,
从所述第一上端开口向下宽度逐渐增大,而连通所述第一热交换部,形成所述第一流路,所述第一流路的水平方向一侧的边缘,由封边密封。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带水密封口填料模块,其特征在于,
在层叠方向从前向后相邻的填料片A-填料片B之间,
由所述填料片B的第四上段引导部、所述填料片A的第二上段引导部的上端边缘的形成位于水平方向另一侧的第二上端开口,
从所述第二上端开口向下宽度逐渐增大,而连通所述第二热交换部。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带水密封口填料模块,其特征在于,
交替层叠的所述填料片A、填料片B还具有位于所述热交换部之下的下段引导部,
所述填料片A的下段引导部构成为,水平方向一侧的第一下段引导部向层叠方向后侧偏置,另一侧的第二下段引导部向层叠方向前侧偏置,
所述填料片B的下段引导部构成为,水平方向一侧的第三下段引导部向层叠方向前侧偏置,另一侧的第四下段引导部向层叠方向后侧偏置。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带水密封口填料模块,其特征在于,
所述填料片A的第一下段引导部,与层叠方向后侧的所述填料片B的第三下段引导部,至少在下端部彼此并拢,
所述填料片A的第二下段引导部,与层叠方向前侧的所述填料片B的第四下段引导部,至少在下端部彼此并拢。
9.如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带水密封口填料模块,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流路作为热水喷淋流路使用,所述第二流路作为空气流路使用。
10.一种冷却塔,其特征在于:
具有如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带水密封口填料模块,
对所述第一流路内自上而下喷淋热水,而在第二流路内自下而上引入冷空气。
CN202410116879.XA 2023-12-01 2024-01-29 带水密封口填料模块和冷却塔 Active CN11764715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642492 2023-12-01
CN202311642492X 2023-12-01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647151A CN117647151A (zh) 2024-03-05
CN117647151B true CN117647151B (zh) 2024-04-19

Family

ID=90043612

Family Applications (4)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410118991.7A Pending CN117781765A (zh) 2023-12-01 2024-01-29 带水密封边填料模块和冷却塔
CN202410116856.9A Pending CN117647150A (zh) 2023-12-01 2024-01-29 低风阻填料模块和冷却塔
CN202410116830.4A Active CN117647149B (zh) 2023-12-01 2024-01-29 一种冷却塔用填料模块
CN202410116879.XA Active CN117647151B (zh) 2023-12-01 2024-01-29 带水密封口填料模块和冷却塔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3)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410118991.7A Pending CN117781765A (zh) 2023-12-01 2024-01-29 带水密封边填料模块和冷却塔
CN202410116856.9A Pending CN117647150A (zh) 2023-12-01 2024-01-29 低风阻填料模块和冷却塔
CN202410116830.4A Active CN117647149B (zh) 2023-12-01 2024-01-29 一种冷却塔用填料模块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4) CN117781765A (zh)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677825U (ja) * 1993-02-19 1994-11-01 神鋼パンテツク株式会社 冷却塔等用の充填物
JP2004278863A (ja) * 2003-03-13 2004-10-07 Ebara Shinwa Ltd 密閉式クロスフロー熱交換塔に使用される充填材ユニット及びこの充填材ユニットが装填された密閉式クロスフロー熱交換塔
CN208075613U (zh) * 2018-04-13 2018-11-09 江苏海鸥冷却塔股份有限公司 Pp注塑型消雾模块及其冷却塔
CN209326452U (zh) * 2018-12-10 2019-08-30 河北中冷冷却设备有限公司 冷却塔内填料循环水调控计量的消雾节水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0916545B1 (ko) * 2007-10-09 2009-09-14 주식회사 경인기계 냉각탑용 충전재
CN103574965B (zh) * 2012-07-20 2016-12-21 广州市华德工业有限公司 一种带填料耦合盘管蒸发式冷凝器的冷水机组
CN106288850A (zh) * 2015-06-01 2017-01-04 Spx冷却技术公司 用于湿式冷却塔设备的空气对空气的热交换旁路和方法
CN208075612U (zh) * 2018-04-13 2018-11-09 江苏海鸥冷却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填料型消雾装置
CN111928720B (zh) * 2019-07-15 2022-05-10 德州贝诺风力机械设备有限公司 填料模块和冷却塔
US11358116B2 (en) * 2019-12-20 2022-06-14 Brentwood Industries, Inc. Fill sheets and related fill pack assemblies
US20230235964A1 (en) * 2020-07-07 2023-07-27 Shandong Beno Cooling Equipment Co., Ltd. Fog dissipation device and cooling tower
CN216745696U (zh) * 2022-01-26 2022-06-14 佛山市炬墺特暖通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冷却塔填料片、填料组件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677825U (ja) * 1993-02-19 1994-11-01 神鋼パンテツク株式会社 冷却塔等用の充填物
JP2004278863A (ja) * 2003-03-13 2004-10-07 Ebara Shinwa Ltd 密閉式クロスフロー熱交換塔に使用される充填材ユニット及びこの充填材ユニットが装填された密閉式クロスフロー熱交換塔
CN208075613U (zh) * 2018-04-13 2018-11-09 江苏海鸥冷却塔股份有限公司 Pp注塑型消雾模块及其冷却塔
CN209326452U (zh) * 2018-12-10 2019-08-30 河北中冷冷却设备有限公司 冷却塔内填料循环水调控计量的消雾节水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647149A (zh) 2024-03-05
CN117647149B (zh) 2024-04-23
CN117781765A (zh) 2024-03-29
CN117647151A (zh) 2024-03-05
CN117647150A (zh) 2024-03-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21008143A1 (zh) 填料片、填料模块和冷却塔
CN106935932A (zh) 电池模块
AU7218301A (en) Apparatus
CN215216648U (zh) 热交换器及空气处理设备
CN117647151B (zh) 带水密封口填料模块和冷却塔
CN102124276B (zh) 热交换换气装置
KR101303234B1 (ko) 배기열 회수용 열교환기
CN101089535A (zh) 端面成形密封的板式热交换器
WO2020133763A1 (zh) 电池箱
JP3527704B2 (ja) プレート式熱交換器
CN211509674U (zh) 散热能力均衡的水冷板
JP3362263B2 (ja) 冷却塔用充填材ブロックの製造方法
JP3612846B2 (ja) 空気調和機
US20240077215A1 (en) Heat exchanger and air treatment device
KR101368309B1 (ko) 배기열 회수용 열교환기
JP2533197B2 (ja) 空気調和機用積層型蒸発器
JPH11248388A (ja) 熱交換器および熱交換方法
CN216389588U (zh) 电池装置
CN115013957A (zh) 热交换器及空气处理设备
CN220689252U (zh) 加湿器及空气处理设备
CN212481706U (zh) 一种热水器加热装置及应用其的热水器
JPH11264679A (ja) 熱交換器および熱交換方法
JP6430089B1 (ja) 熱交換素子、熱交換換気装置及び熱交換素子の製造方法
JP3297092B2 (ja) 積層型熱交換器
JPH0356768Y2 (zh)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