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639215A - 电源控制电路和安检设备 - Google Patents

电源控制电路和安检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639215A
CN117639215A CN202311863927.3A CN202311863927A CN117639215A CN 117639215 A CN117639215 A CN 117639215A CN 202311863927 A CN202311863927 A CN 202311863927A CN 117639215 A CN117639215 A CN 11763921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wer supply
module
supply unit
power
uninterruptib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1863927.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丽
黄清萍
刘运洋
梁晋宁
丁辉
唐虎
周勇
战晓磊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uctech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uctech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uctech Co Ltd filed Critical Nuctech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1863927.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7639215A/zh
Publication of CN11763921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63921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70/00Technologies for an efficient end-user side electric power management and consumption
    • Y02B70/30Systems integrating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power network operation and communication or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for improving the carbon footprint of the management of residential or tertiary loads, i.e. smart grids as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y in the buildings sector, including also the last stages of power distribution and the control, monitoring or operating management systems at local level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4INFORMATION OR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HAVING AN IMPACT ON OTHER TECHNOLOGY AREAS
    • Y04SSYSTEMS INTEGRATING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POWER NETWORK OPERATION, COMMUNICATION OR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FOR IMPROVING THE ELECTRICAL POWER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DISTRIBUTION, MANAGEMENT OR USAGE, i.e. SMART GRIDS
    • Y04S20/00Management or operation of end-user stationary applications or the last stages of power distribution; Controlling, monitoring or operating thereof
    • Y04S20/20End-user application control systems

Landscapes

  • Stand-By Power Supply Arrangements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提供了一种电源控制电路和安检设备,涉及安检技术领域。其中,电源控制电路包括:第一供电模块;第二供电模块,第一供电模块和第二供电模块中的一者包括不间断供电单元,另一者包括市电供电单元;电源切换模块,电源切换模块包括第一端、第二端和第三端,第一端与第一供电模块连接,第二端与第二供电模块连接,第三端与目标装置连接;电源切换模块配置为:当第一端供电异常时,将第一端与第三端断开,以及,在第一预设时间内,将第二端与第三端导通;当第一端供电恢复正常时,将第二端与第三端断开,以及,在第二预设时间内,将第一端与第三端导通,其中,第一预设时间和第二预设时间配置为:在执行切换操作时,目标装置不会发生失电。

Description

电源控制电路和安检设备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安检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电源控制电路和安检设备。
背景技术
安检设备是用于安检领域行包货物查验的系统,需要通过传输设备,将行包货物传入密闭的扫描空间内,并配合完成扫描,然后将货物送出。安检设备需要快速处理大量的行包货物,其对电源保护要求较高。
在一示例中,通过不间断电源向安检设备(或者安检设备中的组件)供电,当市电供电正常时,不间断电源将市电供电稳压后提供给安检设备,当市电供电异常时,不间断电源通过内部电池模组向安检设备供电。但是,不间断电源本身具有一定的故障风险,一旦不间断电源发生异常,安检设备将会失电,进而引起数据丢失以及系统崩溃等故障,甚至还会造成硬件损坏,而这些均会导致旅客滞留以及航班延误等问题,后果较为严重。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问题,本公开提供了一种电源控制电路和安检设备。
根据本公开的第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电源控制电路,其中,包括:
第一供电模块;
第二供电模块,所述第一供电模块和所述第二供电模块中的一者包括不间断供电单元,另一者包括市电供电单元;
电源切换模块,所述电源切换模块包括第一端、第二端和第三端,所述第一端与所述第一供电模块连接,所述第二端与所述第二供电模块连接,所述第三端与目标装置连接;
所述电源切换模块配置为:当所述第一端供电异常时,执行第一切换操作,当所述第一端供电恢复正常时,执行第二切换操作;
所述第一切换操作包括:将所述第一端与所述第三端断开,以及,在第一预设时间内,将所述第二端与所述第三端导通;
所述第二切换操作包括:将所述第二端与所述第三端断开,以及,在第二预设时间内,将所述第一端与所述第三端导通;
其中,所述第一预设时间和所述第二预设时间配置为:在执行所述第一切换操作和所述第二切换操作中的任意操作时,所述目标装置不会发生失电。
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供电模块包括不间断供电单元,所述第二供电模块包括市电供电单元,所述不间断供电单元与第一电源连接,所述电源控制电路还包括第一隔离模块;
所述第一隔离模块连接在所述第一端与所述不间断供电单元之间,以及所述不间断供电单元与所述第一电源之间;
所述第一隔离模块配置为:响应于用户的第一操作,将所述第一端与所述不间断供电单元隔离开,以及,在将所述第一端与所述不间断供电单元隔离开之后,将所述不间断供电单元与所述第一电源隔离开;
所述电源切换模块具体配置为:当所述第一端与所述不间断供电单元隔离开时,执行所述第一切换操作,当所述第一端与所述不间断供电单元导通时,执行所述第二切换操作。
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隔离模块包括:第一隔离器和第二隔离器,所述第一隔离器连接在所述第一端与所述不间断供电单元之间,所述第二隔离器连接在所述不间断供电单元与所述第一电源之间;
所述第一隔离模块还包括:第一保护器,所述第一保护器与所述第一隔离器集成设置;
所述第一保护器配置为:当所述第一端与所述第三端导通,并且,所述第二端与所述第三端导通时,控制所述第一隔离器将所述第一端与所述第三端隔离开。
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隔离模块还包括:第二保护器,所述第二保护器与所述第二隔离器集成设置;
所述第二保护器配置为:当所述不间断供电单元发生预设故障时,控制所述第二隔离器将所述不间断供电单元与所述第一电源隔离开,其中,所述预设故障包括过载故障和短路故障中的至少一者。
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所述电源控制电路还包括第三隔离器和第三保护器,所述第三隔离器连接在所述第二端与所述市电供电单元之间,所述第三保护器与所述第三隔离器集成设置;
所述第三保护器配置为:当所述第二端与所述第三端导通,并且,所述第一端与所述第三端导通时,控制所述第三隔离器将所述第二端与所述第三端隔离开。
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隔离模块包括:第一隔离器和第二隔离器,所述第一隔离器连接在所述第一端与所述不间断供电单元之间,所述第二隔离器连接在所述不间断供电单元与所述第一电源之间;
所述第一隔离模块还包括:第一保护器,所述第一保护器与所述第一隔离器集成设置;
所述第一保护器配置为:当所述第一端与所述第三端导通,并且,所述第二端与所述第三端导通时,控制所述第一隔离器将所述第一端与所述第三端隔离开;
所述第三保护器与所述第一保护器的响应时间不同。
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所述不间断供电单元包括主供电子单元、旁路供电子单元以及控制子单元;
所述主供电子单元连接在所述第一电源与所述第一端之间,所述旁路供电子单元与所述第一端连接,所述控制子单元与所述主供电子单元和所述旁路供电子单元连接;
所述控制子单元配置为:当所述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端中的一者与所述第三端导通时,使所述主供电子单元向所述第一端供电,使所述旁路供电子单元与所述第一端断开;当所述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端均与所述第三端导通时,使所述主供电子单元与所述第一端断开,使所述旁路供电子单元向所述第一端供电;
其中,所述第一供电模块与所述旁路供电子单元连接至同一供电电源。
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所述电源切换模块包括:交流接触器,所述交流接触器包括第一电磁线圈、常开开关和常闭开关;
所述常开开关连接在所述第一端与所述第三端之间,所述第一电磁线圈连接在所述第一端与所述常开开关之间,所述常闭开关连接在所述第二端与所述第三端之间。
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所述电源控制电路还包括控制模块,所述控制模块连接在所述第三端与所述目标装置之间;
所述控制模块配置为:响应于第一指令,向所述目标装置发出第一关机信号;
在发出所述第一关机信号达到第一预设时长后,将所述第三端与所述目标装置切断;
其中,所述第一关机信号配置为:使所述目标装置执行第一关机操作。
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供电模块与第一电源连接,所述第二供电模块与第二电源连接,所述不间断供电单元包括储能模组,所述控制模块还配置为:
当所述第一电源和所述第二电源均失电,且所述储能模组的剩余电量低于预设电量时,向所述目标装置发出所述第一关机信号;
在发出所述第一关机信号达到第二预设时长后,将所述第三端与所述目标装置切断。
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所述控制模块还与所述不间断供电单元连接,所述控制模块还配置为:
在将所述第三端与所述目标装置切断后,向所述不间断供电单元发出第二关机信号;
其中,所述第二关机信号配置为:使所述不间断供电单元执行第二关机操作。
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预设时间和所述第二预设时间中的任意者均小于30ms。
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所述电源切换模块满足以下条件中的至少一者:
所述电源切换模块可允许通过的电流的下限大于或等于20A;
所述电源切换模块的工作温度范围的上限大于或等于50℃;
所述电源切换模块的工作湿度的上限大于或等于80%。
本公开的第二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安检设备,其中,包括上述的电源控制电路。
上述一个或多个实施例具有如下优点或益效果:
在本公开的实施例中,通过不间断供电单元和电源切换模块形成供电的双保险设计,大幅提升了供电可靠性。并且,第一供电模块与第二供电模块的切换全自动,整个过程无需人工干预,切换速度快,从而保证在这一场景下目标装置不会发生失电,进而使得安检设备能够持续保持正常工作,大幅提升了安检设备在面对突发电源故障时的应对能力。
附图说明
通过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公开实施例的描述,本公开的上述内容以及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将更为清楚,在附图中:
图1示意性示出了本公开实施例中电源控制电路的示意图之一;
图2示意性示出了本公开实施例中电源控制电路的示意图之二;
图3示意性示出了本公开实施例中电源控制电路的示意图之三;
图4示意性示出了本公开实施例中不间断供电单元的示意图;
图5示意性示出了本公开实施例中电源控制电路的示意图之四;
图6示意性示出了本公开实施例中控制模块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所描述的本发明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无需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在附图中,为了清楚和/或描述的目的,可以放大元件的尺寸和相对尺寸。如此,各个元件的尺寸和相对尺寸不必限于图中所示的尺寸和相对尺寸。在说明书和附图中,相同或相似的附图标号指示相同或相似的部件。
当元件被描述为“在”另一元件“上”、“连接到”另一元件或“结合到”另一元件时,所述元件可以直接在所述另一元件上、直接连接到所述另一元件或直接结合到所述另一元件,或者可以存在中间元件。然而,当元件被描述为“直接在”另一元件“上”、“直接连接到”另一元件或“直接结合到”另一元件时,不存在中间元件。用于描述元件之间的关系的其他术语和/或表述应当以类似的方式解释,例如,“在……之间”对“直接在……之间”、“相邻”对“直接相邻”或“在……上”对“直接在……上”等。此外,术语“连接”可指的是物理连接、电连接、通信连接和/或流体连接。此外,X轴、Y轴和Z轴不限于直角坐标系的三个轴,并且可以以更广泛的含义解释。例如,X轴、Y轴和Z轴可彼此垂直,或者可代表彼此不垂直的不同方向。出于本发明的目的,“X、Y和Z中的至少一个”和“从由X、Y和Z构成的组中选择的至少一个”可以被解释为仅X、仅Y、仅Z、或者诸如XYZ、XYY、YZ和ZZ的X、Y和Z中的两个或更多个的任何组合。如文中所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所列相关项中的一个或多个的任何组合和所有组合。
需要说明的是,虽然术语“第一”、“第二”等可以在此用于描述各种部件、构件、元件、区域、层和/或部分,但是这些部件、构件、元件、区域、层和/或部分不应受到这些术语限制。而是,这些术语用于将一个部件、构件、元件、区域、层和/或部分与另一个相区分。因而,例如,下面讨论的第一部件、第一构件、第一元件、第一区域、第一层和/或第一部分可以被称为第二部件、第二构件、第二元件、第二区域、第二层和/或第二部分,而不背离本发明的教导。
为了便于描述,空间关系术语,例如,“上”、“下”、“左”、“右”等可以在此被使用,来描述一个元件或特征与另一元件或特征如图中所示的关系。应理解,空间关系术语意在涵盖除了图中描述的取向外,装置在使用或操作中的其它不同取向。例如,如果图中的装置被颠倒,则被描述为“在”其它元件或特征“之下”或“下面”的元件将取向为“在”其它元件或特征“之上”或“上面”。
在本文中,术语“基本上”、“大约”、“近似”、“大致”和其它类似的术语用作近似的术语而不是用作程度的术语,并且它们意图解释将由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认识到的测量值或计算值的固有偏差。考虑到工艺波动、测量问题和与特定量的测量有关的误差(即,测量系统的局限性)等因素,如这里所使用的“大约”或“近似”包括所陈述的值,并表示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确定的特定值在可接受的偏差范围内。例如,“大约”可以表示在一个或更多个标准偏差内,或者在所陈述的值的±30%、±20%、±10%、±5%内。
本公开的实施例提供一种电源控制电路,包括:第一供电模块、第二供电模块和电源切换模块。第一供电模块和第二供电模块中的一者包括不间断供电单元,另一者包括市电供电单元。电源切换模块包括第一端、第二端和第三端,第一端与第一供电模块连接,第二端与第二供电模块连接,第三端与目标装置连接。
电源切换模块配置为:当第一端供电异常时,执行第一切换操作,当第一端供电恢复正常时,执行第二切换操作。第一切换操作包括:将第一端与第三端断开,以及,在第一预设时间内,将第二端与第三端导通。第二切换操作包括:将第二端与第三端断开,以及,在第二预设时间内,将第一端与第三端导通。其中,第一预设时间和第二预设时间配置为:在执行第一切换操作和第二切换操作中的任意操作时,目标装置不会发生失电。
在本公开的实施例中,通过不间断供电单元和电源切换模块形成供电的双保险设计,大幅提升了供电可靠性。并且,第一供电模块与第二供电模块的切换全自动,整个过程无需人工干预,切换速度快,从而保证在这一场景下目标装置不会发生失电,进而使得安检设备能够持续保持正常工作,大幅提升了安检设备在面对突发电源故障时的应对能力。
下面结合图1至图6对本公开的实施例的电源控制电路进行详细说明。
图1示意性示出了本公开实施例中电源控制电路的示意图之一。
参照图1,在本公开的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电源控制电路,电源控制电路包括:第一供电模块110、第二供电模块120和电源切换模块130。第一供电模块110和第二供电模块120中的一者包括不间断供电单元(UPS),另一者包括市电供电单元。
示例性地,第一供电模块110为不间断供电单元,第二供电模块120为市电供电单元。或者,第一供电模块110为市电供电单元,第二供电模块120为不间断供电单元。其中,第一供电模块110为主要供电模块,第二供电模块120为备用供电模块。为表述清楚,下文除特别说明之外,以第一供电模块110为不间断供电单元,第二供电模块120为市电供电单元作为示例进行说明,也就是说,在下文中,不间断供电单元为主要供电模块,市电供电单元为备用供电模块。
电源切换模块130包括第一端131、第二端132和第三端133,第一端131与第一供电模块110连接,第二端132与第二供电模块120连接,第三端133与目标装置140连接。在本公开的实施例中,电源控制电路应用于安检设备中,例如,目标装置140可以是指安检设备或者安检设备中某些对供电要求较高的设备或器件,例如服务器等。
电源切换模块130配置为:当第一端131供电异常时,执行第一切换操作,当第一端131供电恢复正常时,执行第二切换操作。第一切换操作包括:将第一端131与第三端133断开,以及,在第一预设时间内,将第二端132与第三端133导通。第二切换操作包括:将第二端132与第三端133断开,以及,在第二预设时间内,将第一端131与第三端133导通。其中,第一预设时间和第二预设时间配置为:在执行第一切换操作和第二切换操作中的任意操作时,目标装置140不会发生失电。
在本公开的实施例中,第一供电模块110(例如不间断供电单元)可能会由于故障等原因,无法正常向第一端131进行供电,例如出现供电不足甚至断电的情况,进而导致目标装置140发生失电,继而引起整个安检设备失效。在发生这种情况时,也即第一端131供电异常时,电源切换模块130可以立即响应,将供电模块切换至第二供电模块120,也即行第一切换操作。在第一切换操作中,电源切换模块130先使第一端131与第三端133断开,再在第一预设时间内,使第二端132与第三端133导通,此时,将由第二供电模块120(例如市电供电单元),代替第一供电模块110向目标装置140供电。
可选地,第一预设时间可以小于或等于30ms,也即,从第一端131与第三端133断开到第二端132与第三端133导通的时间间隔不超过30ms,切换时间极短,这样一来,在执行第一切换操作时,可以确保目标装置140不会发生失电,从而在第一供电模块110的供电发生异常时,目标装置140仍能平稳运行,不会导致整个安检设备失效。
在本公开的实施例中,在第一供电模块110通过维修等方式恢复正常后,第一供电模块110重新向第一端131供电,也即,第一端131供电恢复正常,此时,电源切换模块130可以立即响应,并将供电模块回切为第一供电模块110,也即执行第二切换操作。在第二切换操作中,电源切换模块130先使第二端132与第三端133断开,再在第二预设时间内,使第一端131与第三端133导通,此时,将恢复由第一供电模块110(例如不间断供电单元)向目标装置140供电。
可选地,第二预设时间可以小于或等于30ms,也即,从第二端132与第三端133断开到第一端131与第三端133导通的时间间隔不超过30ms,回切时间极短,这样一来,在执行第二切换操作时,也可以确保目标装置140不会发生失电,从而在第一供电模块110恢复正常供电时,目标装置140也能平稳运行。
可选地,第一供电模块110和第二供电模块120为交流供电模块,电源切换模块130可以包括交流接触器,其中,交流接触器包括电磁线圈和互锁的两个开关,其中,这两个开关的互锁由电磁线圈控制。在这两个开关中,其中一个连接在第一端131与第三端133之间,另一个连接在第二端132与第三端133之间。第一预设时间和第二预设时间可以由交流接触器的响应时间进行配置,例如,第一预设时间和第二预设时间与交流接触器的响应时间正相关,也即,交流接触器的响应时间越短,第一预设时间和第二预设时间也越短。
当第一供电模块110为市电供电单元时,也即,以市电供电单元作为主要供电模块时,第二供电模块120可以是额外增设的不间断供电单元也可以是复用安检设备中已有的不间断供电单元。在本公开实施例中,额外引入了电源切换模块130和一个供电模块,相当于在市电供电单元作为主要供电模块的基础上额外增设了第一层供电保险。一旦市电供电单元发生异常,通过电源切换模块130可以自动切换至不间断供电单元,由不间断供电单元向目标装置140进行供电。不间断供电单元能够提供强大的电源异常应对能力,从而可以形成第二层供电保险,由此,可以形成供电的双保险。例如,通过不间断供电单元的第一供电模组向目标装置140供电,当第一供电模组发生异常时还可以通过储能模组进行供电,甚至,当储能模组也发生异常时,还可以通过旁路子单元进行供电,从而确保在市电供电单元异常时,目标装置140能够始终得到有效供电。不间断供电单元的具体结构将在下文进行详细介绍,在此先不赘述。
当第一供电模块110为不间断供电单元时,也即,以不间断供电单元作为主要供电模块时,第二供电模块120可以是额外引入的一路市电供电单元也可以是复用安检设备中已接入的市电供电单元。虽然不间断供电单元能够提供强大的电源异常应对能力,但相对于市电供电单元而言,不间断供电单元自身也存在故障风险。在本公开实施例中,额外引入了电源切换模块130和一个供电模块,相当于在不间断供电单元作为主要供电模块(其本身能够作为第一层供电保险)的基础上额外增设了第二层供电保险,从而形成供电的双保险。一旦不间断供电单元发生异常,通过电源切换模块130可以自动切换至市电供电单元,由市电供电单元向目标装置140进行供电,从而确保在不间断供电单元异常时,目标装置140能够始终得到有效供电。
这样一来,无论是以市电供电单元作为第一供电模块110(也即主要供电模块),还是以不间断供电单元作为第一供电模块110,本公开的实施例仅需要在已有供电回路的基础上增加一个电源切换模块130和一个第二供电模块120,即可形成供电的双保险设计,大幅提升了供电可靠性。并且,第一供电模块110与第二供电模块120的切换全自动,整个过程无需人工干预,切换速度快,从而保证在这一场景下目标装置140不会发生失电,进而使得安检设备能够持续保持正常工作,大幅提升了安检设备在面对突发电源故障时的应对能力。
下面结合图2至图6对本公开的实施例的电源控制电路进行进一步的说明。
图2示意性示出了本公开实施例中电源控制电路的示意图之二。
参照图2,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第一供电模块110包括不间断供电单元111,第二供电模块120包括市电供电单元121,不间断供电单元111与第一电源V1连接,市电供电单元121与第二电源V2连接。可选地,第一电源V1与第二电源V2相同。
电源控制电路还包括第一隔离模块160。第一隔离模块160连接在第一端131与不间断供电单元111之间,以及不间断供电单元111与第一电源V1之间。第一隔离模块160配置为:响应于用户的第一操作,将第一端131与不间断供电单元111隔离开,以及,在将第一端131与不间断供电单元111隔离开之后,将不间断供电单元111与第一电源V1隔离开。
在本公开的实施例中,第一隔离模块160可以包括至少两个隔离器(例如第一隔离器161和第二隔离器162),其中一个连接在第一端131与不间断供电单元111之间,另一个连接在不间断供电单元111与第一电源V1之间。示例性地,两个隔离器可以进行联动,例如,两个隔离器可以响应于用户的同一个操作先后动作,从而先将第一端131与不间断供电单元111隔离开,再将不间断供电单元111与第一电源V1隔离开。示例性地,两个隔离器可以独立操作,例如,用户先对其中一个隔离器进行操作,以先将第一端131与不间断供电单元111隔离开,之后,再对另一个隔离器进行操作,以将不间断供电单元111与第一电源V1隔离开。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在不间断供电单元111与第一电源V1切断之前,先将不间断供电单元111与目标装置140隔离,防止这一过程中不间断供电单元111的输出发生异常而影响目标装置140。
在本公开的实施例中,电源切换模块130具体配置为:当第一端131与不间断供电单元111隔离开时,执行第一切换操作,当第一端131与不间断供电单元111导通时,执行第二切换操作。具体地,第一隔离模块160在将第一端131与不间断供电单元111隔离开时,第一端131将会失去供电,此时,电源切换模块130随之执行第一切换操作,也即,电源切换模块130断开第一端131与第三端133的连接,使第二端132与第三端133连接,从而将目标装置140的供电模块切换为第二供电模块120。也就是说,在本公开的实施例中,通过第一隔离模块160与电源切换模块130的配合,使得用户通过一键操作,即可完成不间断供电单元111与目标装置140的供电电路的隔离,进而开展对不间断供电单元111的维护或者更换等操作。并且,在这一过程中,目标装置140不会失电,整个安检设备可以始终保持正常工作。
在本公开的实施例中,当对不间断供电单元111的维护或者更换完成时,用户可以进行第二操作,第一隔离模块160还配置为:响应于用户的第二操作,将第一端131与不间断供电单元111导通,以及,在将第一端131与不间断供电单元111导通之后,将不间断供电单元111与第一电源V1导通。此时,不间断供电单元111启动并开始进行供电,在不间断供电单元111能够稳定供电时,第一端131的供电恢复正常,此时,电源切换模块130随之执行第二切换操作,也即,电源切换模块130断开第二端132与第三端133的连接,使第一端131与第三端133连接,从而将目标装置140的供电模块回切为不间断供电单元111。也就是说,在本公开的实施例中,通过第一隔离模块160与电源切换模块130的配合,使得用户通过一键操作,即可恢复不间断供电单元111向目标装置140的供电。
通过上述方式,无论是将不间断供电单元111与目标装置140隔离,还是恢复不间断供电单元111向目标装置140的供电,目标装置140均不会失电,整个安检设备可以始终保持正常工作,提高了用户对不间断供电单元111维护和更换的便利性。
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第一隔离模块160包括:第一隔离器161和第二隔离器162,第一隔离器161连接在第一端131与不间断供电单元111之间,第二隔离器162连接在不间断供电单元111与第一电源V1之间。第一隔离模块160还包括:第一保护器(图中未示出),第一保护器与第一隔离器161集成设置。第一保护器配置为:当第一端131与第三端133导通,并且,第二端132与第三端133导通时,控制第一隔离器161将第一端131与第三端133隔离开。
在本公开的实施例中,不间断供电单元111采用交流供电,示例性地,不间断供电单元111具有两个输出线路,其中一路为零线N,另一路为火线L。第一隔离器161和第二隔离器162均包括两个隔离开关,其中一个隔离开关连接在零线N上,另一个隔离开关连接在火线L上。
在本公开的实施例中,安检设备的工作环境复杂,电源切换模块130可能由于某些原因发生失效,其中一种情况包括:在电源切换模块130中,第一端131和第二端132的联动失效,继而导致第一端131与第二端132同时与第三端133导通。此时,将导致第一供电模块110和第二供电模块120同时向目标装置140供电,而这可能会导致发生过载等异常。由此,至少在第一隔离器161上,集成有第一保护器,在第一端131与第二端132同时与第三端133导通时,第一保护器可以立即动作,控制第一隔离器161切断第一端131与第三端133,确保至多只有一个供电模块(也即第二供电模块120)向目标装置140供电,从而防止目标装置140过载。
可选地,第一保护器除上述的过载保护功能之外,还可以具有短路保护功能,从而在其所在线路发生短路时,及时控制第一隔离器161切断第一端131与第三端133,防止短接不良。
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第一隔离模块160还包括:第二保护器,第二保护器与第二隔离器162集成设置。第二保护器配置为:当不间断供电单元111发生预设故障时,控制第二隔离器162将不间断供电单元111与第一电源V1隔离开。其中,预设故障包括过载故障和短路故障中的至少一者。
可选地,第二保护器的规格和功能可以与第一保护器相同,这样,可以在第一电源V1与不间断供电单元111之间形成过载保护以及短路保护等,提高电源控制电路的可靠性。
图3示意性示出了本公开实施例中电源控制电路的示意图之三。
参照图3,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电源控制电路还包括第三隔离器163和第三保护器,第三隔离器163连接在第二端132与市电供电单元之间,第三保护器与第三隔离器163集成设置。第三保护器配置为:当第二端132与第三端133导通,并且,第一端131与第三端133导通时,控制第三隔离器163将第二端132与第三端133隔离开。
在本公开的实施例中,在第三隔离器163上,集成有第三保护器,在第一端131与第二端132同时与第三端133导通时,第一保护器和第三保护器可以争抢动作,反应较快的一者可以先完成相应供电模块与目标装置140的切断,反应较慢的一者可以不再动作,从而使该线路上的供电模块能够继续向目标装置140供电。
可选地,第三保护器除上述的过载保护功能之外,还可以具有短路保护功能,从而在其所在线路发生短路时,及时控制第三隔离器163切断第二端132与第三端133,防止短接不良。
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第一隔离模块160包括:第一隔离器161和第二隔离器162,第一隔离器161连接在第一端131与不间断供电单元111之间,第二隔离器162连接在不间断供电单元111与第一电源V1之间。第一隔离模块160还包括:第一保护器,第一保护器与第一隔离器161集成设置。第一保护器配置为:当第一端131与第三端133导通,并且,第二端132与第三端133导通时,控制第一隔离器161将第一端131与第三端133隔离开。第三保护器与第一保护器的响应时间不同。
在本公开的实施例中,当第一供电模块110存在异常时,会导致电源切换模块130动作,也即,使第一端131与第三端133断开,使第二端132与第三端133导通。当电源切换模块130失效,第一端131和第二端132同时与第三端133导通时,若第三保护器先动作,则第二端132与第二供电模块120则被切断,此时,将由第一供电模块110向目标装置140供电,由于第一供电模块110的异常仍未解除,因此可能导致目标装置140失电。由此,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第三保护器的响应时间可以长于第一保护器与的响应时间,从而在第一端131和第二端132同时与第三端133导通时,尽量先切断第一供电模块110的供电,从而防止在第一供电模块110的异常仍未解除时,将目标装置140的供电模块回切为第一供电模块110。
图4示意性示出了本公开实施例中不间断供电单元的示意图。
参照图4,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不间断供电单元111包括主供电子单元1111、旁路供电子单元1112以及控制子单元1113。主供电子单元1111连接在第一电源V1与第一端131之间,旁路供电子单元1112与第一端131连接,控制子单元1113与主供电子单元1111和旁路供电子单元1112连接。控制子单元1113配置为:当第一端131和第二端132中的一者与第三端133导通时,使主供电子单元1111向第一端131供电,使旁路供电子单元1112与第一端131断开。当第一端131和第二端132均与第三端133导通时,使主供电子单元1111与第一端131断开,使旁路供电子单元1112向第一端131供电。其中,第二供电模块120与旁路供电子单元1112连接至同一供电电源,示例性地,二者均直接连接至第二电源V2,第二电源可以是市电电源。
在本公开的实施例中,主供电子单元1111可以包括第一供电模组1a和储能模组1b,第一供电模组1a与第一电源V1和储能模组1b连接,在第一电源V1正常工作时,第一供电模组1a向第一端131供电,同时向储能模组1b充电。当第一供电模组1a异常时,第一供电模组1a与第一端131被切断,改由储能模组1b向第一电源V1供电。当第一供电模组1a与储能模组1b均异常,或者,第一供电模组1a与储能模组1b切换异常时,第一供电模组1a与储能模组1b与第一端131均被切断,改由旁路供电子单元1112向第一端131供电。
在本公开的实施例中,由于第二供电模块120与第一供电模块110中的旁路供电子单元1112连接至同一供电电源,因此,即使第一供电模块110与第二供电模块120同时向目标装置140供电,也不会导致目标装置140过载。
在本公开的实施例中,当第一端131和第二端132均与第三端133导通时,第一保护器、第三保护器和控制子单元1113可以争抢动作,反应较快的一者先完成动作,反应较慢的另外两者可以不再进行动作。但是,这并不构成对本公开实施例的限制,例如,反应较慢的另外两者也可以继续争抢,具体地可以根据实际需要确定,在此不再限制。
图5示意性示出了本公开实施例中电源控制电路的示意图之四。
参照图5,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第一供电模块110和第二供电模块120为交流供电模块,电源切换模块130可以包括交流接触器,其中,交流接触器包括第一电磁线圈131和互锁的两个开关,两个开关分别为常开开关132和常闭开关133,其中,这两个开关的互锁由电磁线圈控制。在这两个开关中,其中一个连接在第一端131与第三端133之间,另一个连接在第二端132与第三端133之间,例如,常开开关132连接在第一端131与第三端133之间,第一电磁线圈131连接在第一端131与常开开关132之间,常闭开关133连接在第二端132与第三端133之间。第一预设时间和第二预设时间可以由交流接触器的响应时间进行配置,例如,第一预设时间和第二预设时间与交流接触器的响应时间正相关,也即,交流接触器的响应时间越短,第一预设时间和第二预设时间也越短。
在本公开的实施例中,交流接触器体积小,可以适应安装在任意安检设备或者安检设备的某些组件上。同时,交流接触器对已有电路的影响较低,且具有响应时间短的特点,从而可以在最小化改进成本的基础上,实现上述供电可靠性的功能。
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第一预设时间和第二预设时间中的任意者均小于30ms。例如,第一预设时间和第二预设时间中的任意者均小于20ms,如此,可以确保在切换过程中目标装置140不会失电,防止失电对目标装置140造成破坏。或引起安检设备停止工作。
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电源切换模块130满足以下条件中的至少一者:
电源切换模块130可允许通过的电流的下限大于或等于20A,例如,电源切换模块130可允许通过的电流的下限为25A。如此,电源切换模块130可满足大部分安检设备的对供电电流的需要,使得电源控制电路可以适配较多的安检设备(或者安检设备上的器件)。
电源切换模块130的工作温度范围的上限大于或等于50℃,例如,电源切换模块130的工作温度范围的上限为60℃。如此,电源切换模块130可工作在60℃的高温下,从而使得电源控制电路可以工作在较为极端的天气或室温下,提高电源控制电路的可靠性。
电源切换模块130的工作湿度的上限大于或等于80%。例如,电源切换模块130的工作湿度的上限为90%。如此,电源切换模块130可工作在较高的湿度下而不会发生短路,从而使得电源控制电路可以高湿度环境下正常运行。
图6示意性示出了本公开实施例中控制模块的示意图。
参照图6,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电源控制电路还包括控制模块170,控制模块1 70连接在第三端133与目标装置140之间。控制模块170配置为:响应于第一指令,向目标装置140发出第一关机信号;以及,在发出第一关机信号达到第一预设时长后,将第三端133与目标装置140切断。其中,第一关机信号配置为:使目标装置140执行第一关机操作。
在本公开的实施例中,控制模块170包括控制单元171和连接在第三端133与目标装置140之间的第一开关单元1721,第一开关单元1721与控制单元171连接。控制单元171还与第二开关单元1722连接,用户可以通过第二开关单元1722向控制单元171发送第一指令。控制单元171可以根据第一指令,控制第一开关单元1721断开,进而将第三端133与目标装置140切断。例如,第一开关单元1721包括交流接触器。可选地,第二开关单元1722可以包括钥匙开关,用户通过旋转钥匙开关(断开)即可向控制单元171发送第一指令。
可选地,控制单元171还与第三开关单元1723连接,第三开关单元1723可以包括带灯开关,用户若想对目标装置140供电,需要旋转钥匙开关1721(闭合)以及闭合带灯开关1722,以进行两步控制。当钥匙开关1721和带灯开关1722均闭合时,控制单元171控制第一开关单元1721导通,进而将第三端133与目标装置140导通,从而为目标装置140供电,通过这种方式可以防止误触发等现象,提高目标装置140的上电安全性。示例性地,带灯开关1722可以包括第一按钮,用户可以通过点击第一按钮控制带灯开关1722闭合或断开。
可选地,第一按钮可以在用户点击后自动复位,例如,用户在按下第一按钮后带灯开关1722闭合(或者断开),当用户松手后,第一按钮可以在复位机构的驱动下回弹,从而自动复位。
可选地,带灯开关1722能够反应目标装置140是否完成上电,例如,第一开关单元1721导通时,带灯开关点亮,从而指示目标装置140完成上电。
可选地,控制单元171在控制第一开关单元1721导通之前,还判断第三端133是否具备供电条件,例如,第三端133是否加载有预期电压。当第三端133具备供电条件时,控制单元171再控制第一开关单元1721导通
在本公开的实施例中,通过第一预设时长可以确保目标装置140(例如服务器)完成第一关机操作,防止突然断电对目标装置140造成损伤。例如,第一预设时长可以设置在100S至140S之间,例如,第一预设时长可以设置为120S。
在本公开的实施例中,控制模块170控制第三端133与目标装置140之间的导通或者断开。这样,在切断第三端133与目标装置140时,不间断供电单元111还可以继续被供电,从而持续工作,防止不间断供电单元111频繁开关机而增加其故障率。
结合参照图4和图6,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不间断供电单元111包括储能模组1b,储能模组1b可以参见前述实施例,故在此不再赘述。控制模块170还配置为:当第一电源V1和第二电源V2均失电,且储能模组1b的剩余电量低于预设电量时,向目标装置140发出第一关机信号;以及,在发出第一关机信号达到第二预设时长后,将第三端133与目标装置140切断。
在本公开实施例中,当第一电源V1和第二电源V2均失电,且储能模组1b的剩余电量低于预设电量时,说明对目标装置140的供电即将失效,由此,在供电失效之前,控制模块170发出第一关机信号,以使目标装置140提前关机,防止突然断电对目标装置140造成损伤。例如,第二预设时长可以设置在100S至140S之间,例如,第二预设时长可以设置为120S。
可选地,当第一电源V1和第二电源V2均失电时,控制模块170可以通过I/O接口或者通讯检测接口获取储能模组1b的剩余电量,如果高于预设电量,则可以等待一定时间,之后,再次进行检测,直至储能模组1b的剩余电量低于预设电量,或者,第一电源V1和第二电源V2中的一者恢复供电。
可选地,预设电量为一可设定值,预设电量应能够满足目标装置140对关机时间的要求,例如,预设电量可以设置为储能模组1b额定电量的25%至15%,例如,预设电量可以设置为储能模组1b额定电量的20%。
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控制模块170还与不间断供电单元111连接,控制模块170还配置为:在将第三端133与目标装置140切断后,向不间断供电单元111发出第二关机信号。其中,第二关机信号配置为:使不间断供电单元111执行第二关机操作。
在本公开的实施例中,第一开关单元1721在将第三端133与目标装置140切断后,可以向控制单元171反馈能够表征切断完成的电信号,控制单元171在收到该电信号时,确定目标装置140已经完成断电,此时,再向不间断供电单元111发出第二关机信号。由此,可以在第一电源V1和第二电源V2均失电,且储能模组1b的剩余电量低于预设电量时,在确保目标装置140关机完成的前提下,关闭不间断供电单元111,借此,可以避免储能模组1b电量耗尽,防止由此导致储能模组1b损坏,从而既能保护目标装置140,也能保护不间断供电单元111。
可选地,当向不间断供电单元111供电的电源(例如第一电源V1)来电时,不间断供电单元111可以自动启动。
可选地,控制模块170还可以读取不间断供电单元111的相关信息,例如电压等,并将其反馈到集中的控制系统中,从而实现远程实时监测等。
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电源切换模块130还可以包括两个交流接触器并联加机械互锁的方式实现,在这一示例中,可以牺牲一定的响应速度,但是,通过机械互锁可以确保电源切换模块130不会发生失效。
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当目标装置140对电流的要求不高时,电源切换模块130还可以包括固态继电器。
本公开的实施例开发了一种面向安检设备的电源控制电路,其将不间断供电单元111与电源切换模块130组合使用,以实现供电故障时可以快速安全的自动切换,响应速度可以实现在20~30ms内,从而使诸如服务器、显示器等对供电要求较高的设备不会失电,防止出现失电导致的闪跳现象。同时,本公开的实施例通过第一隔离模块160与电源切换模块130的配合,可以实现对不间断供电单元111的不停机维护,在维护或者更换不间断供电单元111时,安检设备可以始终保持正常工作。最够,本公开实施例的电源切换模块130可以通过交流接触器实现,具有可靠高、体积小、安装灵活以及成本低的特点。
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还包括一种安检设备,其中,安检设备包括上述的电源控制电路。安检设备可以包括但不限于CT设备,例如滑环CT设备、静态CT设备以及多视角设备等。
在本公开的实施例中,通过不间断供电单元111和电源切换模块130形成供电的双保险设计,大幅提升了供电可靠性。并且,第一供电模块110与第二供电模块120的切换全自动,整个过程无需人工干预,切换速度快,从而保证在这一场景下目标装置140不会发生失电,进而使得安检设备能够持续保持正常工作,大幅提升了安检设备在面对突发电源故障时的应对能力。
应该理解,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安检设备具有上述对位机构的所有特点和优点,具体可以参见上文的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本公开的各个实施例中记载的特征可以进行多种组合或/或结合,即使这样的组合或结合没有明确记载于本公开中。特别地,在不脱离本公开精神和教导的情况下,本公开的各个实施例中记载的特征可以进行多种组合和/或结合。所有这些组合和/或结合均落入本公开的范围。
以上对本公开的实施例进行了描述。但是,这些实施例仅仅是为了说明的目的,而并非为了限制本公开的范围。尽管在以上分别描述了各实施例,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各个实施例中的措施不能有利地结合使用。不脱离本公开的范围,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做出多种替代和修改,这些替代和修改都应落在本公开的范围之内。

Claims (14)

1.一种电源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供电模块;
第二供电模块,所述第一供电模块和所述第二供电模块中的一者包括不间断供电单元,另一者包括市电供电单元;
电源切换模块,所述电源切换模块包括第一端、第二端和第三端,所述第一端与所述第一供电模块连接,所述第二端与所述第二供电模块连接,所述第三端与目标装置连接;
所述电源切换模块配置为:当所述第一端供电异常时,执行第一切换操作,当所述第一端供电恢复正常时,执行第二切换操作;
所述第一切换操作包括:将所述第一端与所述第三端断开,以及,在第一预设时间内,将所述第二端与所述第三端导通;
所述第二切换操作包括:将所述第二端与所述第三端断开,以及,在第二预设时间内,将所述第一端与所述第三端导通;
其中,所述第一预设时间和所述第二预设时间配置为:在执行所述第一切换操作和所述第二切换操作中的任意操作时,所述目标装置不会发生失电。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源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供电模块包括不间断供电单元,所述第二供电模块包括市电供电单元,所述不间断供电单元与第一电源连接,所述电源控制电路还包括第一隔离模块;
所述第一隔离模块连接在所述第一端与所述不间断供电单元之间,以及所述不间断供电单元与所述第一电源之间;
所述第一隔离模块配置为:响应于用户的第一操作,将所述第一端与所述不间断供电单元隔离开,以及,在将所述第一端与所述不间断供电单元隔离开之后,将所述不间断供电单元与所述第一电源隔离开;
所述电源切换模块具体配置为:当所述第一端与所述不间断供电单元隔离开时,执行所述第一切换操作,当所述第一端与所述不间断供电单元导通时,执行所述第二切换操作。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源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隔离模块包括:第一隔离器和第二隔离器,所述第一隔离器连接在所述第一端与所述不间断供电单元之间,所述第二隔离器连接在所述不间断供电单元与所述第一电源之间;
所述第一隔离模块还包括:第一保护器,所述第一保护器与所述第一隔离器集成设置;
所述第一保护器配置为:当所述第一端与所述第三端导通,并且,所述第二端与所述第三端导通时,控制所述第一隔离器将所述第一端与所述第三端隔离开。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源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隔离模块还包括:第二保护器,所述第二保护器与所述第二隔离器集成设置;
所述第二保护器配置为:当所述不间断供电单元发生预设故障时,控制所述第二隔离器将所述不间断供电单元与所述第一电源隔离开,其中,所述预设故障包括过载故障和短路故障中的至少一者。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源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源控制电路还包括第三隔离器和第三保护器,所述第三隔离器连接在所述第二端与所述市电供电单元之间,所述第三保护器与所述第三隔离器集成设置;
所述第三保护器配置为:当所述第二端与所述第三端导通,并且,所述第一端与所述第三端导通时,控制所述第三隔离器将所述第二端与所述第三端隔离开。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源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隔离模块包括:第一隔离器和第二隔离器,所述第一隔离器连接在所述第一端与所述不间断供电单元之间,所述第二隔离器连接在所述不间断供电单元与所述第一电源之间;
所述第一隔离模块还包括:第一保护器,所述第一保护器与所述第一隔离器集成设置;
所述第一保护器配置为:当所述第一端与所述第三端导通,并且,所述第二端与所述第三端导通时,控制所述第一隔离器将所述第一端与所述第三端隔离开;
所述第三保护器与所述第一保护器的响应时间不同。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源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不间断供电单元包括主供电子单元、旁路供电子单元以及控制子单元;
所述主供电子单元连接在所述第一电源与所述第一端之间,所述旁路供电子单元与所述第一端连接,所述控制子单元与所述主供电子单元和所述旁路供电子单元连接;
所述控制子单元配置为:当所述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端中的一者与所述第三端导通时,使所述主供电子单元向所述第一端供电,使所述旁路供电子单元与所述第一端断开;当所述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端均与所述第三端导通时,使所述主供电子单元与所述第一端断开,使所述旁路供电子单元向所述第一端供电;
其中,所述第一供电模块与所述旁路供电子单元连接至同一供电电源。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源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源切换模块包括:交流接触器,所述交流接触器包括第一电磁线圈、常开开关和常闭开关;
所述常开开关连接在所述第一端与所述第三端之间,所述第一电磁线圈连接在所述第一端与所述常开开关之间,所述常闭开关连接在所述第二端与所述第三端之间。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源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源控制电路还包括控制模块,所述控制模块连接在所述第三端与所述目标装置之间;
所述控制模块配置为:响应于第一指令,向所述目标装置发出第一关机信号;
在发出所述第一关机信号达到第一预设时长后,将所述第三端与所述目标装置切断;
其中,所述第一关机信号配置为:使所述目标装置执行第一关机操作。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源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供电模块与第一电源连接,所述第二供电模块与第二电源连接,所述不间断供电单元包括储能模组,所述控制模块还配置为:
当所述第一电源和所述第二电源均失电,且所述储能模组的剩余电量低于预设电量时,向所述目标装置发出所述第一关机信号;
在发出所述第一关机信号达到第二预设时长后,将所述第三端与所述目标装置切断。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电源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模块还与所述不间断供电单元连接,所述控制模块还配置为:
在将所述第三端与所述目标装置切断后,向所述不间断供电单元发出第二关机信号;
其中,所述第二关机信号配置为:使所述不间断供电单元执行第二关机操作。
12.根据权利要求1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源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预设时间和所述第二预设时间中的任意者均小于30ms。
13.根据权利要求1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源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源切换模块满足以下条件中的至少一者:
所述电源切换模块可允许通过的电流的下限大于或等于20A;
所述电源切换模块的工作温度范围的上限大于或等于50℃;
所述电源切换模块的工作湿度的上限大于或等于80%。
14.一种安检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13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源控制电路。
CN202311863927.3A 2023-12-29 2023-12-29 电源控制电路和安检设备 Pending CN117639215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863927.3A CN117639215A (zh) 2023-12-29 2023-12-29 电源控制电路和安检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863927.3A CN117639215A (zh) 2023-12-29 2023-12-29 电源控制电路和安检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639215A true CN117639215A (zh) 2024-03-01

Family

ID=9003412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1863927.3A Pending CN117639215A (zh) 2023-12-29 2023-12-29 电源控制电路和安检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7639215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RE43177E1 (e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preventing an electrical backfeed
CA2787803C (en) Active transfer time delay for automatic transfer switch
US20080179958A1 (en) Automatic Transfer Switch With Monitor Mode and Method Employing the Same
CN106655475B (zh) 船舶应急发电机组自动投切与延时停机电路
JP2014193107A (ja) 無停電電源システム用の信頼性の高い静止型切換スイッチング回路
US11258295B2 (en) Maintenance bypass assembly for uninterruptable power supply
CN105743212A (zh) 用于对船舶供电的岸电系统及用于船舶的电气系统
CN104868584B (zh) 一种直流电源无缝自动切换装置
EP3896811A1 (en) Contactor control device and power supply system
CN219697294U (zh) 一种抽蓄机组背靠背工况灭磁开关分闸电路
CN106655898A (zh) 一种电抗器柜控制电路
CN117639215A (zh) 电源控制电路和安检设备
US20220352747A1 (en) Changeover device, retrofit kit and method for supplying electrical power to a load
CN108631011B (zh) 一种电池连接装置
CN203117305U (zh) 三相负载调试控制电路
CN213754084U (zh) 一种采用不同接地方式电源的双电源供电系统
JPH1169661A (ja) 太陽光発電システム
CN208001183U (zh) 备自投装置及系统
CN216649307U (zh) 一种智能供电电路
Akhunov et al. Development of automatic transfer switch
RU2710209C2 (ru) Силовое и управляющее устройство, предназначенное для средневольтного оборудования, и средневольтное переключающее устройство
CN216409904U (zh) 一种空气预热器控制系统
CN218940767U (zh) 一种电源切换系统和供电电源
CN221042394U (zh) 用于转换开关设备的转换装置及转换开关设备
CN111478425B (zh) 一种高压厂用电快切系统、供电系统及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